《湖心亭看雪》课文背景知识

合集下载

《湖心亭看雪》知识梳理

《湖心亭看雪》知识梳理

《湖心亭看雪》知识整理2018.9一、常识填空。

(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另著有《西湖梦寻》。

山阴人,明亡后不仕。

(2)本文是一篇小品文.二、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更定:晚上八点左右②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③余拏.ná一小舟:撑(船)④是.日:这⑤拥.毳衣炉火:裹、围⑥毳.衣:鸟兽的细毛⑦雾凇沆砀....: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⑧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⑨强饮..:痛饮⑩焉得..更有此人:哪能(11)更.有此人:还 (12)三大白.:酒杯(13)客.此:客居 (14)及.下船:等到三、用原文填空1、雪后的西湖有什么特点?——湖中人鸟声俱绝2、雪后西湖的景色是怎样的?——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四、问答题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而文中却仍沿用明代纪年开头,你读出了什么?——不仅为了标明年代,其中深寓对故国的怀念。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3、由本文的意境,你联想到了哪首古诗?请你完整地默写下来。

并说说两篇作品借相似的雪景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湖》借西湖雪景,表达张岱清高自赏的感情和幽深的故国之思。

《江雪》借寒江雪景,表达柳宗元遗世独立的孤傲和怀才不遇的孤独。

4.作者去湖心亭看雪,选择“更定”时分去,这能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心境?——此时游人已经散去,环境安静。

表现作者追求一种遗世独立、淡泊宁静、超脱世俗、孤寂的心境。

5.“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清高孤傲的情怀,为下文作伏笔。

6.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文章末尾又出现了舟子,这是不是矛盾?——不矛盾。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详解(考点+要点)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详解(考点+要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知识点一、课文简介【阅读提示】大雪净化了天地,冻结了人声鸟语,也激发了作者游览西湖的雅兴。

他在沉沉夜色中乘舟独往,看到雪中的西湖果然风光不凡。

更没想到的是,这种情形下还有先“我”而至的赏雪人。

边读边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境界?如此简洁凝练、生动传神的文字,又带给我们怎样的美感?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③矣,余拏④一小舟,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⑦、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⑧!”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⑨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⑩。

及下船,舟子⑪喃喃曰:“莫说相公⑫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①选自《陶庵梦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的一个小岛上。

②[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③[更(gēng)定]晚上八时左右。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④[拏(ná)]撑(船)。

⑤[拥毳(cuì)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拥,裹、围。

毳,鸟兽的细毛。

⑥[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⑦[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⑧[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焉得,哪能。

更,还。

⑨[三大白]三大杯酒。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⑩[客此]客居此地。

⑪[舟子]船夫。

第13课 《湖心亭看雪》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13课 《湖心亭看雪》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
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
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
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
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 西湖。 大雪三日, 湖中人
崇祯五年十二月, 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
不要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 相公者。”
船夫嘟囔道: “不要说相公您痴, 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翻译课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正住在西湖边。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 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划一条小船,穿着毛皮 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
. . 冰花,天空与白云、与山峦、与湖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
合作探究
1、请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语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些语句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种手法有何作用?
写作手法: 白描手法 作用:突出西湖冰雪世界的洁白、美丽,让我们感受 到作者那种天地间万物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样的人? 请结合作者经历、依据文本思考,尽情发表自 己的意见……
资料一:张岱生于明朝,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张岱 在《自为墓志铭》中自称: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 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 好古董,好花鸟。
资料二:公元1644年,明王朝灭亡,他深感国破家亡的沉痛 和悲愤,“披发入山”,表示对清统治者的不满与抗议,尽管 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断炊”地步,也不后悔。抚今追昔,颇 有“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之感。于是他以追忆的方式,记叙 早年的见闻,写成《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及记录明代史 事的《石匮书》,以寄托故国之思。本文即选自《陶庵梦忆》。

《湖心亭看雪》课文详细解析

《湖心亭看雪》课文详细解析

《湖心亭看雪》课文详细解析《湖心亭看雪》课文详细解析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注释】崇祯五年:即1632年。

【余】我【大雪】名词用作动词,下大雪。

【俱】都、全部。

【绝】绝迹。

【俱绝】全部消失。

【是】代词,这。

【是日】这一天。

【更定】指晚上八点。

古时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

每晚八点开始击鼓报更,称“更定”。

【拏】撑(船)。

毳:细毛。

【独】单独、独自。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凇:雾气和水汽。

雾。

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汽。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惟】副词,只有。

这句话中的数词短语均省略了量词,译时应补上。

【与】连词,和、跟、同【而已】罢了【芥】把……看成小草。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附近)。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附近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以后,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从上至下都是白茫茫的一片。

湖面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段析】“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句妙在不以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第一部分(1):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及环境。

“更定”而前往“大雪三日”的湖心亭,更见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用白描手法,随意挥洒几笔,就点染出西湖雪景的神采。

“雾凇沆砀”,这是正面描写西湖的雪景。

然后用量词“痕”“点”“芥”“粒”巧妙地从侧面把雪笼西湖、水天之间白茫茫一片的景色烘托得淋漓尽致,比喻也惟妙惟肖。

“湖心亭一点”中的“点”写出了湖心亭距离作者的遥远。

第二部分(2):描绘了西湖的雪景。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湖心亭看雪》课件完整版

《湖心亭看雪》课件完整版

明代文学特点及时代背景
明代文学特点
明代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流派,表现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 创作风格。同时,明代文学还注重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反对封建礼教和理学束 缚。在小说、戏曲等领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时代背景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经历了从繁荣到衰落的过程。在政治上,明 朝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在经济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 出现;在文化上,明代文学在继承前代文学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
05 课堂活动与互动 环节
分组讨论:如何欣赏雪景之美?
分组讨论
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 围绕“如何欣赏雪景之美”展开 讨论。
讨论内容
引导学生从雪的颜色、形状、质感 、光影等角度欣赏雪景之美,同时 结合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探讨雪景 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小组展示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讨 论成果,分享欣赏雪景的方法和感 受。
VS
主要作品:《陶庵梦忆》、《西湖梦 寻》、《夜航船》、《琅嬛文集》等 。
《湖心亭看雪》创作背景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 的一篇叙事小品,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是作者把自 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山水之中而 创作的小品。
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 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 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 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 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 ,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 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 人生渺茫的慨叹。
意境营造及审美感受分享
幽静清远的意境

《湖心亭看雪》知识整理

《湖心亭看雪》知识整理

《湖心亭看雪》知识整理一、文学常识填空(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二、解释下列加点字1、更定..:晚上八时左右。

2、焉得更.有此人:还3、余拏.一小舟:撑(船)4、拥毳..衣炉火:拥,裹,围。

毳,鸟兽的细毛5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6、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7.、强..饮三大白.:强,尽力。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三、文章主旨本文描写了湖心亭雪后的奇景,叙写了在湖心亭的奇遇,叙事、写景、抒情有机结合,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1.书后题及重点题1.课外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做具体分析?(1)侧面描写即“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通过雪后人声鸟鸣断绝,突出雪大。

(2)全景式描写(或间接描写),即“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没有直接写雪而是写出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而为一,完全成为雪与雾的世界;(3)量词运用和白描手法:即“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妙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把长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舟中之人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勾勒出来。

抓住了景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的“影子”的特点,运用白描手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4)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苍茫的大自然形成对比。

表现人之于天地的渺小。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它们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后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

前者借“客”偶遇知音的惊喜,赞美作者之“痴”;后者借舟子之口,说“客”之“痴”。

作者超凡脱俗的行为不但在“客”那里引起共鸣,也让舟子受到了“痴”的精神的感染,这种错落互见式的表现手法,以此含彼,以单方代双方,既简洁明快,又含蓄深婉。

专题03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梳理(解析版)-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专题03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梳理(解析版)-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梳理一、作者作品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

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他的散文以清淡率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景,意趣深远,成就较高。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二、文体本文是一篇小品文。

小品文的文体并无定制,尺牍、日记、游记、序跋等均可包含,其特点有三:一是通常篇幅不长;二是结构松散随意;三是文笔轻松而富于情趣。

小品文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明代。

晚明小品文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产物,它的核心为“性灵”,与唐宋古文的核心“道统”恰好相对,使散文得到了一次解放。

三、写作背景《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是张岱于明亡后避居深山所做,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四、课文内容概说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文章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抒情是灵魂。

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做到了景有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

作者在写景、叙事中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

湖、山、人共同构成了极具艺术境界的画面。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

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五、字音字形崇祯.(zhēn) 拏.(ná) 更.(gēng)定毳.(cuì)衣雾凇.(sōng) 沆. (hàng) 砀.(dàng) 一芥.(jiè) 铺毡.(zhān) 喃.(nán)喃六.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2.是.日更.定是:这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3.挐.一小船:挐.:撑船4.用毳.衣炉火毳cuì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5.雾松沆砀....: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

语文课文《湖心亭看雪》教学课件PPT内容赏析

语文课文《湖心亭看雪》教学课件PPT内容赏析

建议阅读《雪夜闲游多秉烛》 等古代散文,了解古代文人在 雪夜的游历与感悟,加深对本 文的理解和共鸣。
可选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等小说中的雪景描写,体会不 同文学体裁在表现雪景时的差 异和特点。
写作训练:模仿本文风格进行创作
借鉴本文的写景顺序和角度变化,尝试以游踪为线索, 写一篇游记或散文,展现自己在游历过程中的所见所感。
04
实例分析
05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 人两三粒而已”:运用白描手法,简练地描绘出雪后西湖的 苍茫景象。
06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与“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 相公者”:通过对比手法,突出雪后西湖的寂静无声与作者 的痴情。
文化内涵挖掘及传承意义
文化内涵
人文之韵:湖心亭作为观赏雪景的绝佳地点,承载着人们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同时,文章中的“痴”字也表 达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赏析《湖心亭看雪》,可以 引导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自然之美:文章通过描绘雪后西湖的空素养:通过赏析文章中的美景美情,可以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发现美、欣 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04
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
创新性导入设计思路分享
01
02
03
情境导入
通过展示美丽的雪景图片 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 文所描述的情境,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思考本文在写景、抒情和议论等方面的艺术特 色,以及这些特色对中国古代散文传统的继承 和发展。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谈谈对“独 往湖心亭看雪”这一行为的理解和感受,以及 这种行为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湖心亭看雪》知识梳理

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湖心亭看雪》知识梳理

部,编版,九年级,文言文,《,湖心亭看雪,》,《,《湖心亭看雪》文言文知识整理课文原文教参译文(加粗字词为教材课下注释)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ɡēnɡ)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sōnɡ)沆砀(hànɡ dàn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扁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思维导图】【中心概括】本文写于明亡之后,作者以回忆的方式,淡雅的语言,记述了一次湖心亭赏雪的往事,表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以及亭上遇人之乐。

其中隐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思、故国之悲,读之令人感叹唏嘘。

【写作特色】(1)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

(2)数词和量词的巧妙运用。

(3)善用对比手法。

(4)运用白描手法,写景简练传神,笔调淡雅流畅,却又耐人寻味。

初三总复习《湖心亭看雪》

初三总复习《湖心亭看雪》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1
掌握文章主旨
02
理解作者情感
03
分析文章结构
04
解析重点语句
写作训练
仿写经典段落 创作相似主题的短文
撰写读后感 提升写作技巧
拓展阅读推荐
《陶庵梦忆》张岱
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加深对作者的理解。
《西湖梦寻》张岱
欣赏西湖的美景,与《湖心亭看雪》形成对比。
《明史》等历史资料
了解明朝历史背景,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
修辞手法
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沆砀,天与云 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等,需要分析其比喻、夸张、对偶 等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表达方式
如“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等,需要分析其叙述、描写、抒情等 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04
难点解析与突破
写作手法分析
多义词 如“一童子烧酒炉正沸”、“及 下船则舟子喃喃日”中的“一” 、“日”等,需要辨析其在不同 语境中的含义。
句子理解与赏析
总结词
能够理解《湖心亭看雪》中的关键句子,包括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并进行赏析。
表现手法
如通过描绘湖心亭的雪景来表达作者的情感,需要体会其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词语解释与运用
总结词 掌握《湖心亭看雪》中的重点词 语,包括生词、多义词、古今异 义词等,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
古今异义词 如“是日更定矣”、“更有痴似 相公者”中的“是”、“更”, 需要明确古今意义的区别和联系。
生词 如“更定”、“拿”、“拥”、 “强饮”、“喃喃”等,需要了 解这些词语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初三总复习《湖心亭看雪》

【中考专题】2021届初中语文 九年级文言文知识点试题03《湖心亭看雪》知识梳理(原卷版)

【中考专题】2021届初中语文 九年级文言文知识点试题03《湖心亭看雪》知识梳理(原卷版)

情事交融。作者在写景、叙事中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湖、山、
人共同构成了极具艺术境界的画面。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
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
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古义: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
(四)词类活用
①大.雪.三日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 。
②是金陵人,客.此(

③拥毳衣炉.火. (

④与余舟一芥. (

七、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是金陵人 (用“是”做判断动词,表判断。)
2.省略句
见余大喜 (省略主语“他们”,指湖心亭上“铺毡对坐”的人。)
3.倒装句
更有痴似相公者 (状语后置句现代汉语中正常语序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八、重点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三、写作背景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陶庵梦忆》是张岱于明亡后避居深山所做,书中缅怀往
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四、课文内容概说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课文、译文、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课文、译文、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二课《湖心亭看雪》课文、译文、知识点总结一、作者简介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

他的小品文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

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二、故事背景张岱出身于书香门第,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悠闲的布衣生活。

明亡以后,他消极避居于嵊县西白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入山以后。

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三、翻译课文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注释崇祯五年:即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俱:都。

绝:消失。

是日:这一天。

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

定:止,停。

拏(ná):携,带。

毳衣:细毛皮衣。

毳(cuì),细毛。

雾凇:雾气和水汽。

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汽。

沆砀:寒气弥漫的样子。

舟一芥:船如同小草一般。

芥(jiè),小草。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连续下了三天大雪,湖中人声、鸟声都消失了。

这天晚上初更刚过,我划着一条小船,披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一人前往湖心亭看雪景。

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天空与云、与山、与湖水,上下全是白色的。

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小草似的小船,船中的两三个人罢了。

2.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一、作者作品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而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二、主题概述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隐含着淡淡的故国之思。

三、文章翻译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四、重点字词余:我。

大雪:名词活用为动词,下大雪俱: 皆,都。

绝:消失。

是:这。

更定:晚上八时左右。

拏:撑(船)。

拥:裹、围。

毳:鸟兽的细毛。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一:全,都。

惟:只,只有。

痕:痕迹。

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

而已: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焉得:哪能。

更:还。

强:勉强,尽力。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客此:客居此地。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莫:不要。

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五、理解性默写1、《湖心亭看雪》中,具体描绘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心亭看雪》中,描写西湖大雪三日后万籁寂静的句子是:湖中人鸟声俱绝。

3、《湖心亭看雪》中,用白描的手法描写湖上景物悠远脱俗,创造出一种恬淡清雅的意境的句子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梳理1.这是一篇游记,请你说说本文的四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地点:西湖(湖心亭)人物:余及金陵二人事件:看雪2.请从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来评价张岱。

如何理解“痴”?答;痴。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3.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痴”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内心世界?答:“痴行”(1)“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是日更定”(3)“独往湖心亭看雪”;“痴景”,白描的手法写景,上下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痴情(雅趣),知己之乐醉情自然。

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

4.你能找出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吗?并运用想像加以描绘。

景物描写: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描绘:(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5.作者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等有何作用?答:开头三句话交代了作者看雪的时间和背景。

交代事件以示不忘故国之意。

同时,从时间、地点两个方面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为读者呈现出一派萧杀的冷寂景象。

6.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了怎样的情怀?答:这种做法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7.“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作者如一位高明的画师,别出心裁,在白雪迷蒙的底色上勾勒,一幅湖山夜景图就展示在眼前,充满了诗情画意。

对长提、湖心亭、舟和舟中人之小的渲染,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

8.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湖心亭看雪》知识讲解

《湖心亭看雪》知识讲解

《湖心亭看雪》知识讲解想一想我们都知道哪些咏雪的诗句,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等,以前我们学过一篇《咏雪》诗,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清初人张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视觉来“看”雪的。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3、学习白描写作手法。

4、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知识汇总1、关于作者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

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

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

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

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快园道古》《夜航船》等。

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

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评述。

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

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

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

本文《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2、关于小品“小品”,在文学史上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明代。

这种文体并无定制,尺牍、日记、游记、序跋、短论,均可包涵,其特点大致有三:一是通常篇幅不长;二是结构松散随意;三是文笔轻松而富于情趣。

广义的小品文可以追溯到很远,唐宋古文家也有不少这方面的佳作,尤其苏轼,更被认为是晚明小品的不祧之祖。

但是,晚明小品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潮流出现,则是当代社会生活的产物。

它的核心概括为“性灵”,与唐宋古文的核心概念“道统”,恰好是对立的,它对道统的背离,使散文得到了一次解放。

3、正字音祯(zhēn)毳(cuì)凇(sōng)沆(hàng)砀(dàng)芥(jiè)毡(zhān)喃(nán)4、辨字形并组词祯(祯祥)凇(雾凇)毡(毡子)痴(痴爱)桢(桢木)淞(淞江)毯(毛毯)病(患病)5、明词意余:我绝:消失毳:鸟兽的细毛。

湖心亭看雪九年级课文知识点详解

湖心亭看雪九年级课文知识点详解

湖心亭看雪九年级课文知识点详解语文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和将来从事工作的基础。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湖心亭看雪九年级课文知识点详解,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湖心亭看雪九年级课文知识点详解《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叙事小品,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是作者把自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山水之中而创作的小品文。

词句注释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细毛皮衣。

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

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9、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

一白,全白。

一,全或都,一概。

10、惟:只有。

11、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这里指苏堤。

一,数词。

痕,痕迹。

12、一芥:一棵小草。

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

13、而已:罢了。

14、毡:毛毯。

15、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焉得,哪能。

更,还。

16、拉:邀请。

17、强(qiǎng)饮:尽情喝。

强,尽力,勉力,竭力。

一说,高兴地,兴奋地。

18、大白:大酒杯。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19、客此:客,做客,名词作动词。

在此地客居。

20、及:等到。

21、舟子:船夫。

22、喃喃:低声嘟哝。

23、莫:不要。

24、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25、更:还。

26、痴似:痴于,痴过。

《湖心亭看雪》课文简析

《湖心亭看雪》课文简析

《湖心亭看雪》课文简析《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

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

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

这天凌晨,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

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

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

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此时此地此景,能够遇见游人,不能不说是奇迹,那两人也都“大喜”,感叹“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酒逢知己千杯少,几人痛饮而别,“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作者写“两人”“大喜”,即写自己大喜,写“余强饮三大白”,即写两人畅饮,此处使用互文手法,使行文有变化。

及写到“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才匆匆交代了友人的情况,这样写一方面是由于张岱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之间在情致心灵方面的沟通,至于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职爵里等世俗的问题并不在意;另一方面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询问对方身份之时,也是彼此分别之时,有缘相聚实非易事,此刻一别也许就难以再见,这怎么能不叫人遗憾!最后,作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又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呢?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心亭看雪》课文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

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等。

《湖心亭观雪》即选自《陶庵梦忆》。

2、文学常识:
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

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达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则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所以核心是议。

世家:世家是司马迁的《史记》中所创造的历史著作体例的一种。

一般是诸侯的传记。

赠序:赠序是一种文体名称。

因古代人在送别时,大抵各以诗文相赠,集帙而为之序的叫做“赠序”。

后来,凡是惜别赠言的文章,不附于诗帙的也都叫做“赠序”。

其内容主要是赞许、推重、勉励之辞。

游记:游记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种。

它以轻快的笔调,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某地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等,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