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攻击性行为年龄及攻击行为的特点探究
幼儿攻击性行为解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解析幼儿时期的攻击性行为是常见的,但要正确地了解和处理这些行为并不容易。
本文就幼儿攻击性行为进行解析。
1.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对自己或者他人进行身体或言语上的攻击或威胁行为。
这些行为可以涉及到推、打、咬、踢、抓、喊叫、毁坏等任何一种形式。
2.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复杂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发泄情绪:幼儿经常无法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情绪,而攻击可以成为一种发泄手段。
(2)自卫:幼儿可能因为感到受到威胁而采取攻击行为,以保护自己。
(3)模仿行为:有些孩子可能在家中或是在其他人的影响下学习了攻击性行为模式,然后将其应用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4)处于孤独无助的情境:当幼儿感到孤独、被忽视、无助或沉闷时,攻击行为可以成为他们的一种注意力寻求行为。
3.如何应对幼儿攻击性行为?以下是一些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应对策略:(1)建立规则:明确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可以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将会受到惩罚。
(2)教导情绪管理:幼儿需要学会如何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包括沉稳、关注和倾听他人。
(3)寻求专业支持:如果幼儿经常表现出攻击行为,且这些行为被认为不正常或过于频繁,那么寻求专业的支持和帮助是非常重要的。
(4)提供有效地互动和支持:幼儿需要父母和其他的照顾者同样需要互动和关爱,以及稳固的情感支持。
4.结论幼儿时期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行为,主要原因是孩子无法处理情感或是无法表达自己感受。
因此,处理幼儿攻击性行为需要采用多种策略,以建立积极、倾听、正面和支持性的环境,帮助孩子建立适合自己的情感管理和交流方式。
幼儿教育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幼儿教育什么是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时3—6岁左右的常见特点,在教师资格考试中,这一部分的内容经常会在选择题及案例分析题中出现,会描述一位幼儿打其他幼儿,考查我们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及原因,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本文来深度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幼儿出现打人、踢人、咬人等行为,都属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一般是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
主要表现为:打,踢,咬,大声叫嚷,骂人,抢东西等。
攻击性行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分类:早期分类中,广泛认可的是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工具性攻击指的孩子为了获得某个物品所做出抢夺、推搡等动作,这类攻击本身指向于一个主要目标或某一物品的获取。
敌意性攻击则是以人为指向目的,目的在于击打、伤害他人,如嘲笑、殴打等。
新的分类是反应型攻击和主动型攻击。
反应型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愤怒或发脾气,失去控制,表现出高水平的敌意、报复性攻击。
主动型攻击表现为物品的获得,欺侮或控制同伴。
那么攻击性行为有什么特点呢?攻击性行为最大的特点就是目的性,孩子发生攻击性行为大多都是有目的的,除了强烈的目的性,还有以下几个特点:1.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频繁。
在游戏、活动过程中经常发生。
2.幼儿更多的是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
小班孩子大多是工具性攻击,也就是主要为了某一物品,而大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更多为敌意性攻击,开始指向人。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
男孩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的频率要比女孩多很多。
幼儿为什么会出现攻击性行为呢?1.父母的惩罚。
父母的惩罚并不能有效抑制所有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调查显示,如果孩子偶尔出现攻击性行为,父母的惩罚是可以抑制攻击性行为,但是如果孩子经常发生攻击性行为,父母的惩罚可能会加重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2.榜样。
一些影视剧的暴力镜头会加重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3.强化。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摘要:幼儿时期,1岁左右的幼儿开始出现工具性攻击行为,到2岁左右的幼儿之间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冲突,如打、推、咬等。
幼儿期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在频率上看,4岁之前,攻击性行为的数量逐渐增多,到四岁最多,之后数量就逐渐减少。
从具体表现上看,多数幼儿采用身体动作的方式,如推、拉、踢等,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幼儿随着言语的发展,幼儿从4-5岁开始逐渐增加言语的攻击。
言语攻击在人际冲突中便显得越来越多,而身体动作的攻击反应则逐渐减少。
从攻击性质上看,以工具性攻击行为为主,但慢慢出现敌意性的攻击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针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表现为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以及对他人权利的侵犯。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身上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我们我加以关注和重视。
基于此,本研究拟探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其矫正策略。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攻击性行为一、研究背景与现状攻击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行为,它与亲社会相反。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
攻击性行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工具性攻击性行为,指幼儿为了或者某个物品所作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这类攻击本身指向于一个主要的目标或某一物品的获取。
另一种是敌意的攻击性行为,则是以人为指向目标,其目的在于打击、伤害他人,如嘲笑、讽刺、殴打等。
在幼儿的成长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或多或少的表现出“侵犯”别人的侵向。
在互相“侵犯”的过程中,往往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更对自己、家庭、社会造成危害。
所以家长,老师不加制止或听之任之,一定要加以认真对待。
1.国内研究现状李清和王晓辰认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受到生理因素、个体认知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虽然有其生理层面的因素,但攻击性行为是在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它具有可改变性,主要的矫正方法有移情训练、榜样示范、适时奖惩和创设良好的环境。
2.国外研究现状美国精神病学会出版的心理失调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中包括一类儿童与青少年期出现的主要涉及攻击的心理失调症状——行为失调。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却经常出现在幼儿和其他同伴的交往中的行为,不管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都会有此行为的发生。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仅对其身心健康、人格发展与学业进步等都具有极其消极的影响,而且对其他小朋友也有不好的影,如没有安全感,对同伴的信任感等。
在日常的活动中,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很是困扰。
因此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对于解决攻击性行为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原因、对策攻击性行为是幼儿中常见的社会行为,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尽管幼儿的侵犯行为不一定都有攻击动机所驱使,而且有些行为还未成固定习惯。
但如果放任不管或处理不当,会影响他们以后的个性形成。
所以要及时的正确处理这一问题。
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及表现在《社会心理学》中,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是:攻击是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人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
而幼儿攻击性行为,指的是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语言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
儿童心理研究表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和儿童间消极冲突早在两岁时就已经出现并在整个学期迅速增多。
我过学者研究认为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出现的比例大约是11.0696%,男孩的攻击性强度明显高于女孩,而且4至5岁学龄前儿童是攻击性行为的高发年龄,以后逐渐减少。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在不同年龄阶段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幼儿园阶段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常生气,乱发脾气,稍有不如意就可能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哭、闹、扔东西、大声的叫嚷、叫喊名字;破坏他人物品的攻击性行为如抢走别人的东西、甚至侵犯他人财物;充满敌意的社会交往行为,如稍有不如意,就用言语攻击人,在交往过程中显露不满、藐视、不悦等情绪,或者经常向同伴发起身体攻击,如打人、踢人、咬人等,恐吓、欺负同龄儿童或比他幼小的儿童。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一)生物遗传因素1、神经系统的影响一些生理学家提出,小脑成熟延迟,传递快感的神经道路发育受阻,因而难于感受和体验愉快与安全,可能是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因素。
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分析
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分析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在幼儿园中,特别是年纪小的幼儿攻击性行为尤为明显,一般表现为咬伤其他小朋友,推搡或踢打其他小朋友。
稍大一点的幼儿会采取语言上辱骂加行为上的攻击。
另外,攻击性行为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一般男孩的攻击性比女孩更突出,男孩受到攻击后,会急切地去报复对方,如果任其发展到成年,这种攻击性行为就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
二、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1.幼儿自身的原因由于幼儿的身心发育不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不会管控自己的情绪,也不会与人相处与交往,想得到某个东西或者自己认为是自己的东西被他人占有的时候,就会用攻击性行为去反抗。
2.家庭原因在幼儿时期,家长的娇宠放纵,导致孩子占有欲旺盛,稍不如意就以“攻击”的手段来发泄不满情绪,甚至发展到以攻击他人为乐趣的地步。
三、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解决对策攻击是宣泄紧张、不满情绪的消极方式,对幼儿良好的性格养成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都有着极大的危害,必须予以纠正,通过早期合理的教育预防或减少这种行为的发生。
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引导教育。
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面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应正确看待,给予幼儿更多的包容与温暖,积极引导幼儿正确发泄情绪。
例如,消耗能量,在孩子情绪紧张或怒气冲冲时,可以带他去跑步、打球或进行棋类活动;同时,可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如绘画、音乐,以此来引导幼儿通过从事此类活动来转移注意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互相交流与分享对幼儿进行教育。
例如,让没带玩具的幼儿和带玩具的幼儿一起玩,体验分享的快乐,并合理分配材料和场地,维持一个稳定的环境和秩序。
另一方面,与家长形成合力。
教师要引导家积极改进育儿的观念和方式,引导幼儿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学会分享,并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培养幼儿正确交往的态度,教会幼儿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对幼儿的无理要求绝不姑息迁就。
综上所述,在面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相关问题时,考生可以借鉴上述内容充实自己的答题内容,选取适合的语句或者内容作为答案的一部分。
幼儿攻击性行为[论文]
浅谈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一、攻击行为的概念攻击性行为是指个体对他人进行身体或语言的攻击。
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它一般表现为打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工具性侵犯,即儿童渴望得到一种物体,权利或空间,并且努力去得到它,他们推,喊或者攻击挡路的人,例如:一个小朋友为了争夺另一个小朋友手中的玩具而打他。
另一类是故意性侵犯,它意味着伤害另一个人,他打,踢,或威胁别人去痛打一个同伴,例如:一个男孩故意打一个小女孩,惹她哭。
二、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甲甲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在儿童心理学上被称之为攻击性行为,在小班像甲甲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由于他们生理和心理发展都不完全,且模仿力极强很容易养成一些坏习惯。
小班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比中,大班的孩子差很多,因此小班幼儿所表现出来的攻击性行为也比中,大班的孩子越明显。
有资料研究表明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多因事而起,很少以人为指向,所以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多为工具性的攻击,中班幼儿则两种类型的攻击性行为参半,而大班幼儿多以言语攻击为主。
另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小班幼儿的攻击占全部攻击性行为的50%,而中,大班幼儿则更多的攻击性行是以反击同伴攻击,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为主。
幼儿攻击性行为在性别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男孩多以暴力攻击为主,女孩多以言语攻击为主。
三、影响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小班幼儿由于生理和心理发育不完全,表达能力很弱,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差,但是模仿能力很强。
不良的环境也会影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大众传媒是接触的最多的一个社会环境,但是一些不良的大众传媒,例如电视中的暴力场面,动画片中的打斗动作等等都会给幼儿带来不良影响。
特别是小班的幼儿,特别是小班幼儿经常看动画片《奥特曼》,学者片中的暴力动作,口中喊着:“奥特曼变身,消灭怪兽。
”之类的话,对周围的小朋友发起攻击,弄得别的小朋友哭泣,有的小朋友就再也不敢靠近他们。
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
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摘要: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身上一种经常发生的不良行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称幼儿的侵犯性行为,是指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
3-6岁是攻击性行为出现频率最高的时期,幼儿攻击性行为常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
了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有助于对症下药,加强预防。
因此,正确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们要科学地认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起因,形成攻击性行为是可以控制的正确应对态度。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原因;策略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时期一种很常见的不良行为,对于幼儿的发展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侵害他人身体或用言语攻击侮辱他人的表现。
身体上的攻击主要是指打人、踢人、咬人、抓人等,言语上的攻击主要是指大声叫嚷、叫喊名字、贬低人等,还有就是侵犯别人的权利如用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
年龄越小的幼儿,其攻击性行为越明显,而且在攻击性儿童中,男孩居多。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分类(一)工具性攻击与敌意性攻击工具性攻击主要是幼儿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作出的抢夺、推搡等攻击性动作。
这种攻击性本身不是为了给受攻击者造成身心伤害,只是为了达到目的而已。
敌意性攻击主要是指幼儿是以他人为指向,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击、伤害他人。
(二)愤怒的反应性攻击和非愤怒的主动性攻击愤怒的反映性攻击主要是幼儿表现为愤怒、发脾气或失去控制。
非愤怒的主动性攻击主要是幼儿表现为获得某一物品或达到某种目的,进而欺负或控制同伴。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一)本能反应据荷兰和美国科学研究发现,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倾向可能是遗传中某种微小的基因缺陷而引起,这种倾向会在后天的环境中得到表现或强化。
另有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儿童与正常儿童比较,大脑两半球均衡发展与协同功能较低,显示左半球抗干扰能力较差,右半球完形认知能力较弱。
浅谈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浅谈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时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影响着幼儿的个性、品德和良好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对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家们最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之一,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
幼儿的可塑性很强,家庭教育较为重要,家长和教师要加强这一方面的认识,做好紧密合作,采取有效的方法帮助幼儿纠正这一错误的行为举止。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就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含义、产生的原因、表现特点、影响因素以及怎样预防和控制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等多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
攻击性行为家庭教育预防和控制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发生在幼儿身上的一些攻击性行为,如:争夺玩具、抢座位、相互打骂、向别人吐口水等。
这些攻击性行为给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心里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如果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往往会造成幼儿之间的矛盾、冲突。
这样对幼儿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也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我会结合在幼儿园的实践根据问题进行解答:1.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含义及产生的原因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
它是一种不受欢迎但经常发生的行为。
它的表现主要有抢别人的玩具、打人、用脚踢别人或是用言语攻击别人等。
1.1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1.1.1一日生活安排不科学、不合理:在幼儿园中经常会看到这一现象,幼儿常聚集在教室内或是长时间在户外玩耍,时间安排的不合理,这种长时间的抑制和长时间的兴奋,使幼儿的情绪极为不稳定,这样便会出现攻击性行为。
1.2.2祖辈的过度溺爱:祖辈的过度溺爱对幼儿的危害最大。
现在的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
由于父母工作忙,基本由两家的老人负责,老人的过度溺爱,碰不得、摔不得的态度,时间一长,习惯了接受他们的袒护和迁就,便养成了一种坏习惯,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易发脾气。
他们以为这样是对孩子好,实际上是对孩子成长权利的剥夺。
父母们不能完全把孩子交给老人管。
到了幼儿园也是一样,与同伴间发生纠结时,总是责怪别人,没有自己不对的地方,往往攻击性行为就此发生了。
幼儿攻击性行为解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解析幼儿阶段是儿童成长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此时的孩子大多数还没有形成明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还比较简单,也往往难以完全掌控情绪和行为。
因此,幼儿时期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比如说攻击性行为。
那么,接下来本文将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成因、类型、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解析。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孩子出现的侵犯他人身体或财产的行为,包括推搡、抓挠、打骂、抢夺、毁坏别人的物品等。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1. 生理原因有的孩子天生情绪比较激烈、活跃、好动,容易对环境中的刺激作出较为剧烈的反应。
2. 心理原因有时候,孩子会因为遇到了某些挫折,比如说家长的离异、换学校、换老师等,导致情绪波动较大,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
3. 社会环境原因社会环境也可能是产生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之一。
如果孩子身处的环境比较贫困、吸烟、酗酒、吵架等不良习惯比较多,就容易导致他们形成攻击性行为。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类型根据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类型,可将其分为如下几类:1. 物质性攻击行为比如砸坏、打爆、摔坏等。
2. 言语攻击行为比如打骂、辱骂、贴标签(比如说“笨”、“傻”等)等。
3. 身体性攻击行为比如推、拍、打、掐、抓、拉等。
4. 关系攻击行为比如排斥、抢夺、说闲话等。
四、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决措施1. 转移注意力当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可以尝试把他的注意力导向其他地方,比如可以让他进行一些课外活动,或者尝试与他交流、玩耍等。
2. 认真聆听当孩子因为一些原因而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我们需要认真聆听他讲述自己的故事,避免过度严厉的惩罚,因为这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忽略、不被关心。
3. 培养孩子的能力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根源往往在于个体的能力问题,因此我们要透过活动和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增强自我意识、自控力等能力。
4. 保持平和心态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冷静和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因为过度紧张和惊恐会让孩子觉得父母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加重孩子恐慌心理,增大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一定要遵守承诺和规则进行奖惩 , 并 矫正前,笔者先了解和确定对孩子有效的间歇强 笔者也提醒家长 , 化物 , 并按刺激量 由弱到强的顺序进行排列, 比如辉辉 且保持一致的教育方式 ,这样才能有助于矫正的进一 到第三个月 , f l J i l 已经基本能够控制 自己摔东 喜欢看奥特曼动画片 , 喜欢画画 , 喜欢帮妈妈做菜 , 尤 步发展 。
在进行强化矫正的时候 ,同时将贝克认知疗法用于其 及 时 的积 极强 化 。 中。 首先, 笔者在矫正前与辉辉建立起相互 比较信任的 经过三个月的矫正 , 辉辉 的攻击性行为( 摔东西 、 良好关系。 在此基础上了解 、 分析他的认知活动和错误 踢桌椅) 发生频率明显减少 , 由最初的每天 l ~ 2 次变成 想法。例如, 有一次辉辉因为妈妈拒绝了给他买玩具 , 现 在的一个 月 1 次。 当他 遇到 问题 和挫折 的时候 , 也愿
及时地用抚爱、 赞扬等社会性行为对孩子表示肯定。 第二 阶段 : 贝克认 知疗 法 行呼吸放松) 。 整个治疗过程中, 家长和笔者要适时地
给予反馈 。 当他成功对付应激情景 , 控制住其攻击性
辉 辉 的攻击 行为与其 认知偏 差有一 定关 系 ,故 而 行为时 , 应指导其 马上产生肯定 的 自我判断 , 并予以
能力 的模糊和认知方面的片面狭隘。 另外 , 家长与幼儿
~ 3 次。从第- -4 " 月 针对辉辉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 ,笔者 以 率从每天至少一次逐渐降到每周 2 强化法、 惩罚法为主 , 辅以贝克认知疗法和迈克鲍姆的 开始继续对前期不相容的行为进行强化 ,同时对其踢 自我指导训练法对其攻击性行为进行综合矫正 。矫治 桌椅和其他破坏行为选择新的不相容行为。笔者告诉 前, 笔者将矫治计划和方案告诉家长 , 使家长明确并积 辉辉如果他能在发脾气的时候不摔东西和不踢桌椅 , 极参与到矫治过程 中来。由于辉辉的攻击性行为表现 并在四天内保持 良好行为,那么星期五晚上妈妈就可 并且奖励他独 自 炸馒头片。 如果他能 形式多样 , 所 以我们决定先从其摔东西的行为人手 , 再 以让他一起做饭 ,
论幼儿攻击性行为及应对措施
论幼儿攻击性行为及应对措施幼儿阶段是孩子探索世界和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时期。
然而,幼儿很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例如打击、推搡、咬人等。
这些行为不仅给其他儿童和成年人带来伤害,也可能对幼儿自身的社交和情绪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及早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需要认识到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是年龄和成长阶段的影响。
在2-3岁的幼儿阶段,他们正在学习并试图掌握自己的情绪和冲动。
他们对于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理解别人的感受还不完全成熟。
同时,幼儿身体和大脑的发育也可能导致一些冲动和无法控制的行为。
另一方面,家庭环境和关系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中的冲突、暴力和不良的亲子关系可能对幼儿产生负面影响。
缺乏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关注和照顾,也可能导致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
除了个人和家庭因素外,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也与其他外部环境因素有关。
例如,幼儿所处的教育环境、同伴关系、受到的教育方式等。
教育环境中的暴力、竞争和缺乏关注和关怀,可能加剧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家庭和教育机构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首先,建立正面的亲子关系和教育环境。
父母和照顾者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与幼儿交流和互动,建立安全、亲密的亲子关系。
同时,教育机构也应提供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倡导尊重和关怀。
其次,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帮助幼儿学习和掌握情绪管理的技巧。
通过积极的沟通和表达来让幼儿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例如,鼓励幼儿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使用暴力或攻击行为。
同时,家长和教育者也应给予幼儿适度的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学会解决冲突和处理挫折。
此外,建立积极的社交技能也是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措施之一。
幼儿应该得到机会与同伴交往,分享玩具和经验。
这样的经历可以让幼儿学习合作、分享和互相尊重。
教育者可以通过社交游戏和合作活动来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
最后,针对家庭环境中的问题和挑战,教育机构可以提供家长教育课程和支持,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幼儿的发展和行为,并提供相关的家庭支持服务。
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研究
教学研究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指向他人或物体的身体或言语的攻击表现。
攻击性行为是儿童问题行为极其重要的表现之一,历来为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研究所重视。
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教育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目前,有不少家长将幼儿的“攻击性”与“竞争性”混为一谈,认为攻击性较强的孩子“富有竞争性”,将来“不会被欺负”。
实际上,攻击性与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性完全是两码事。
竞争性是一种富有超前性、自我挑战性及创造性、独立性的精神,它是未来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富有竞争精神的人的确有一种勇于超越、不甘落后的“攻击意识”,但这种“攻击”的度是十分有限的,一旦超出,就不成其为竞争性了。
相反,攻击性行为是消极的问题行为,它不但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而且还会使行为发出者本人得到较多来自环境的否定态度,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大量研究表明,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其同伴关系一般较差。
大多数同龄小朋友会对其持拒绝态度,一般会说:“我不爱跟××玩,因为他老是打人。
”“我不喜欢×××,因为他欺负别人,把人家弄哭了。
”而且,由于他爱惹是生非,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故而也不易受教师的欢迎。
可想而知,孩子在这种消极、否定的环境中成长,久而久之,各方面的发展必然受到很大限制。
更要引起注意的是,研究表明,如果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及时加以干预、矫治,那么,幼儿期攻击性行为严重的儿童将来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有两大方面:1幼儿受某些生理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特征、体质、气质等)对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的影响。
比如,那种天生爱哭闹、爱发急的“难带型”婴儿,长大后较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但是,生理特征只是部分,是与社会环境、教育因素综合起作用的,而且往往必须通过环境、教育等因素才能体现其影响。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观察研究
综上所述,攻击性行为影响着幼儿身心、品格和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发展。国内研究提供了很多理论知识,但在真正实践中,家庭、幼儿园、社会都普遍存在着很多不足,我们应该多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2.2幼儿攻击性行为
2.2.1幼儿攻击性行为
陆红梅(2013)指出,从研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角度分析,教育研究方面对幼儿攻击性发展的特点有了不同的分类标准,学者比较广泛认可的是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两种不同的类型。工具性攻击主要是指幼儿为了获得一些自己喜欢的物品而做出的抢、夺、推、摔等动作,以毁坏物品为目的。而敌意性的攻击是指以身边的人为对象做出的打、踹、骂、咬等行为动作,伤害他人,有报复性、嫉妒性和迁怒性攻击行为。
1 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幼儿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幼儿往往在家中备受家人的重视和宠爱,进入幼儿园后,开始了集体生活,很可能产生情绪激动、焦虑等不适应的表现。由于小班幼儿的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较弱,容易与他人产生矛盾冲突,从而发起攻击性行为。通过日常观察和数据表明,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比较突出,他们会用攻击性行为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感。
2.2.2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性
贾宏燕(2008)提出,幼儿攻击性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不但会给同伴、家长造成危害,更会影响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对社会的认知。一般而言,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的人际关系较差,不受大家的欢迎,甚至对其避而远之。在幼儿园,攻击性强的幼儿往往影响和欺负其他幼儿,导致其他小朋友产生恐惧、厌学等情绪,并且影响幼儿园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幼儿攻击性行为如果一直持续发生,会影响幼儿成年后的人际关系,社会交往,有的因此产生孤僻的性格,甚至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影响身心发展。
幼儿攻击性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调查与研究之综述摘要: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也称儿童的侵犯性行为,是指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
3-6岁是攻击性行为出现频率最高的时期,儿童攻击性行为常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
儿童攻击性行为不仅对个体的健康发展不利,而且阻碍儿童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也影响教师教育工作的正常实施。
如果攻击性行为升级,并延续到青少年时期,就容易产生攻击性人格障碍,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等。
因此,矫治和预防儿童攻击性行为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是极其必要的。
学前儿童的情感由情绪刺激引起情感体验,具有直觉性、易外露、不稳定、易受感染、易受暗示等特点,行为受情感直接指导调控,加上幼儿认知水平有限,模仿性又特强,都直接导致了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而家庭的溺爱、幼儿园玩具数量、活动空间密度的影响,也使攻击性行为更易出现。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儿童的社会性、情感与个性全面发展,从环境、情感着手,通过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引导孩子体验情感、宣泄情绪来保持自身心理和谐,从而防止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关键字:攻击性行为情绪刺激情感体验一、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首先,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活动空间。
我们曾对100多例攻击性行为进行分析,出现80%左右的攻击性行为发生在室内,20%左右发生在室外。
而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表明了游戏室中儿童人数增多会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增加,因此为孩子创设一个适宜的空间就显得十分重要。
而作为幼儿园还存在招生数与效益的问题,一般幼儿园特别是民办幼儿园的幼儿数与活动空间是很不相宜的,怎样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呢?我们做了一个尝试:一般在天气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将室内活动安排在室外进行,这不仅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充足的活动范围让孩子自由活动,同时也能减少同伴间因为拥挤而产生的无意碰撞与摩擦,另一方面在阳光、微风等自然条件下也能使人保持良好的心情,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而在室内设置活动区域时也应考虑幼儿的活动空间,将活动区域间隔摆放,尽可能为幼儿创设更多的空间,在指导时也有意引导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到人数较少的区域去活动,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率有了明显降低。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探析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研究
•教学研究13【参考文献】[1] 周冰菁.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分析与思考[J].读写算,2020,(32):57+59.[2] 郑菲菲.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控制策略[J].青春期健康,2020,(24):90-92.[3] 孙崇勇,多兰,赵红,李淑莲.亲子关系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36(12):60-68.[作者简介:马太仙,贵州毕节,贵州省威宁县海边街道中心幼儿园。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研究内容摘要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其实攻击性行为并不可怕,它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在一些事物环境的影响下导致孩子患上攻击性行为,当面对这些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时,老师和父母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处理和耐心指导,只有这样孩子的童年才是快乐的。
关键词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对策1 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1.1 幼儿自身的原因首先,孩子自己的年龄特点。
儿童期为3岁-6岁。
在这一时期,儿童的自律能力和自控能力刚刚开始发展,仍然缺乏自我约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环境的精神,展示行为是不经思考的,尤其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做事以自我为中心,并是不合理的。
其次,负面情绪。
在活动中,年幼的孩子总是认为自己是游戏的中心,当他发现没有人愿意和他玩时,他就制造了一场风暴,只能通过攻击行为来缓解。
以此让别人关心他,让别人注意他。
如在活动中,因为一个女孩抢了一个男孩的东西,他很不高兴,立即互相撕咬,这也是一种消极的发泄,心里想“你别跟我玩,我不让你玩。
”最后,自己的沟通方式有问题。
在活动中,有些孩子的性格是傲慢的,说一不二,从不听其他小朋友的意见,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孩子们非常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也想吸引教师的注意,但他引起教师注意的方法是不正确的。
在平时的区域性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孩子学会分享,学会与同伴交流,避免孩子以攻击性行为达到自己的目的。
1.2 社会环境的影响人的许多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造成的,这些观察的形式存储在大脑心理表象或象征性的特点,帮助他们模仿行为。
儿童时期的攻击性行为如何发展和改变?
儿童时期的攻击性行为如何发展和改变?一、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发展阶段儿童时期的攻击性行为常常呈现不同的发展阶段。
在幼儿期,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拳打脚踢、咬人等行为。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逐渐转变为言语攻击,如言语威胁、侮辱等。
青春期是攻击性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时的孩子往往表现出更为复杂和难以控制的攻击行为。
1. 幼儿期幼儿期是攻击性行为开始显现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冲动控制和情绪管理能力还不够成熟,因此他们常常会通过打闹、咬人、推搡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或情绪。
这其中,影响攻击性行为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以及儿童自身特质等。
2. 小学阶段小学阶段是攻击性行为逐渐转变为言语攻击的时期。
随着儿童的认知能力的提高,他们开始更加懂得使用语言来伤害他人。
这一阶段,儿童可能会出现吵架、辱骂、传播谣言等言语攻击行为。
这些行为往往受到了同伴关系、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3. 青春期青春期是攻击性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孩子们的身体和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逐渐有了自我意识,并开始追求独立。
然而,青春期也是孩子们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的时期。
这使得他们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如肢体冲突、恶言相向、反社会行为等。
二、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和改变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影响因素: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家庭中存在家暴、亲子关系紧张或不良教养方式等问题,孩子们很可能会模仿这种行为并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2. 同伴关系同伴间的互动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如果孩子身边的同伴存在辱骂、恶意排挤等攻击性行为,孩子会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进而表现出类似的行为。
3.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对于改变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情绪管理能力以及正面解决冲突的方法等,学校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控制和改变攻击性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调查研究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调查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孩子成长的问题,尤其是孩子心理发展。
现在孩子很少被拒绝、被阻止,因此,在家已习惯百依百顺的幼儿走进幼儿园这个集体中则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不适应。
当幼儿遇到不顺心的情况,通常会采用攻击性行为来达到目的或宣泄自己的不满。
而当今许多人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认识不足,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幼儿攻击性行为也一直是幼儿教育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次研究意图是在心理学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观察研究,以获得一些改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指导方法。
关键词: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特征表现矫正策略目录引论 (1)(一)研究的缘起及背景 (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一、研究的意义及过程 (3)(一)研究意义 (3)(二)概念的界定 (3)(三)研究过程 (4)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5)(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征表现 (5)(二)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5)三、矫正策略 (8)(一)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8)(二)进行认知智能训练,提高认知能力 (9)(三)正确利用大众传媒 (10)(四)自控能力的培养 (11)结论 (11)参考文献 (12)引论(一)研究的源起及背景在幼儿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但是现在家庭一般都是一个孩子,家长也总是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受挫能力降低,因此,当幼儿走进幼儿园这个集体中则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不适应。
大量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比较突出,当幼儿遇到不顺心的情况,通常会采用攻击性行为来达到目的或宣泄自己的不满。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仅会影响孩子本身同时也会对其他孩子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调查是非常重要的。
纵观国内外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不论是从家庭、幼儿园还是社会环境方面都做了研究,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攻击性行为年龄及攻击行为的特点探究
摘要】:攻击性行为是幼儿,特别是小班幼儿常见的一种不良行为。
攻击性行
为又称侵犯性行为,侵犯性是指身体上的进攻(打、踢、咬)、言语上的攻击(大声
叫嚷、叫喊名字、贬低人),也可以是侵犯别人的权利(如用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
如果从攻击别人的意图出发,则主要指那些企图损害别人或物的行为,其重要性
是考虑侵犯的动机。
【关键词】:幼儿、攻击行为、年龄、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孩子比较容易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却经常发生
的行为。
年龄越小的儿童攻击性行为越强(为了玩具和其他物品)。
凡带过小班的教师都有同感,小班家长找老师告状的最多,大多数是因为孩子被、咬了手指、被人推了等等。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及危害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
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开始喜欢友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
同时又是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两者相互冲突矛盾的结果,便产生
了攻击性行为。
主要表现为:为了争抢玩具和其他物品而进行直接争抢,或破坏玩具或物品。
另外活动空间狭窄、游戏材料不足也是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比如,一但他们所要玩的玩具被别人
拿走,他们立刻就会产生敌意,并用抓、打、咬的方式来抢夺玩具,而并不是用言语来攻击
对方。
3、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有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水平
有关,所以,通常男孩比女孩的攻击性行为多,这是生理因素造成的,当然,由于受气质的
影响,同性别的孩子也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
那些身体强壮、精力旺盛、易怒、易哭闹的幼
儿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危害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但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对其个体的健康发展也是很不利的,而
且也阻碍儿童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
大量研究表明,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其同伴关
系一般较差。
大多数同龄孩子会对其避而远之,在小班,由于一些攻击性行为较强的幼儿的
影响,常常导致受其欺负的小朋友产生心理恐惧,甚至不愿上幼儿园。
使得老师对家长的工
作难做。
而且,由于攻击性幼儿惹事生非,影响正常的生活和教学秩序,使得老师需花很多
时间来解决因此产生的矛盾,故而很多老师对这样的孩子也感到头疼。
攻击性行为还会延续
至青年和成年,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
更要引起人们重视的是,如果对幼儿的攻
击性行为不及时加以干预、矫治。
那么,这种孩子长大后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据资料表明,在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犯罪行为当中,70%的暴力少年犯在早年儿童期就被认定为有攻击
性行为。
因此,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家们最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之一,
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
幼儿的可塑性是很强的,我们的家长和幼教工作者更
应加强这方面的认识,尽早干预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控制与矫治。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
(一)父母的惩罚研究发现攻击型男孩的父母对他们惩罚的多,即使他们行为正确也
施以经常的惩罚。
惩罚对攻击型和非攻击型的儿童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对于攻击型的幼儿不
能抑制攻击性,否则会加重他们攻击性行为。
(二)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正处在以模仿为主要学习手段的幼儿时期的孩
子们来说更是如此。
电视上的攻击性榜样能增加幼儿的攻击行为,所以家长和老师一定要让
幼儿少接触有过多暴力画面的电视和动画片,如“奥特曼”等,模仿也是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另
一个原因,另外,父母打架对幼儿也有影响。
(三)强化在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父母不加制止或听之任之,就等于强化了孩子
的侵犯行为,同伴之间也能学会攻击性行为,所以在幼儿园一定要控制和及时制止幼儿攻击
性行为的发生。
(四)挫折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
成人强制孩子遵守某些日常规则,
或者要求他们克制某些感兴趣的活动的时候,他们往往发起脾气来,或者当一个孩子兴趣正
浓而受到其他伙伴干扰破坏的时候,他们的愤怒往往引起攻击性行为,一个受挫折的孩子比
一个心满意足的孩子更具有攻击性,所以我们的家长应该多鼓励孩子好的方面。
三、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控制
幼儿出现过多的攻击性行为,这是一个需要社会、家庭、幼儿园都加于关注的问题。
要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光靠教师的纠正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与家庭都要重视。
(一)社会方面
社会应对传媒等文化部门加强管理。
一方面,对于一些暴力场面,当局应禁止它们出现在儿童节目中,对即将播出的幼儿节目应严格审查后再允许播出。
涉及到打斗或暴力的电视节目,应在播出之前或是宣传时讲明白适合什么年龄阶段的观众收看,也好让家长们可以及时
地制止幼儿收看这些节目,以减少大众传媒的攻击暴力信息对幼儿的影响。
另一方面,在幼
儿的读物、玩具等方面也应该加强监管,在幼儿的书籍当中避免出现一些暴力、血腥的场面,在幼儿玩具方面也要尽量杜绝象仿真手枪等危险玩具的出现和买卖。
(二)家庭方面
有的家长对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后,会对幼儿进行一些相应的惩罚。
惩罚也是抑制幼儿攻击性行为出现的一个有效手段,但是要注意以下三点:
1、惩罚要及时进行。
在家庭里实施惩罚的手段应在幼儿犯错后,要及时地对幼儿进行相
应的惩罚,不要把这个过错留到忍无可忍时才想起要采取措施。
2、惩罚要一致;幼儿会有一些他特别喜欢的玩具或是电视节目,家长可以利用这一点,
当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家长就可以没收他非常喜欢的玩具,或是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许他
看他平常喜欢看的节目,让他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一定的后果。
但是惩罚幼儿时,父母的意见
应该统一,所谓的“严父慈母”并不是说幼儿犯了错,父亲惩罚他时母亲却出来庇护,这样很
容易让幼儿感到困惑:他所出现的攻击性行为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所以在对幼儿进行惩罚时,家长的言行与意见一定要一致。
3、惩罚强度适当。
并不是“棍棒底下出孝子”,打骂并不是一种合适的的惩罚方法,有的
孩子在家里出现了攻击行为,受到严厉的打骂与责备,在家里他就会变得小心翼翼的,但是
出了家门以后,他却会变得变本加厉而更具有攻击性,所以惩罚的强度一定要适当。
(三)幼儿园方面
1、正面引导、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优化幼儿的活动环境,减少环境中的不利刺激,如:提供给幼儿足够的活动材料,避免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如;刀枪、棍棒等),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健康的影视节目。
提高
幼儿的认知水平,促使幼儿在行为和认知上保持统一。
幼儿年幼无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
我们要教会幼儿识别好与坏,知道哪些行为是对的,受人欢迎的,哪些行为是错的,被人讨
厌的。
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行为规范,当发生纠纷和矛盾时,要注意培养幼儿
解决问题的多元性思维能力,学会用协商、转换等多种形式来解决纠纷和矛盾。
2、反面教育与正面引导相结合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我们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表现出“不一致反应”,即对其攻击性行为不强化,不予注意,
而对其被攻击的对象却给予充分的关注,在此同时,我们用移情训练法正确引导。
引导幼儿
观察和感受别人的情绪、情感体验,并由情绪、情感的变化而带来积极的行为变化,幼儿逐
渐懂得有利于别人的事就去做,不利于他人的事就不去做。
轻度的惩罚与合理科学的规则相结合,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我们在实施惩罚规则的同时建立合理科学的规则,帮助幼儿内化规则,如:值日轮流规则;小组长竞赛规则等。
使幼
儿自觉遵守规则,以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对于攻击性较强的幼儿,只要家长和老师齐心协力,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家长的配合与沟通,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社会、家庭、幼儿园形成合力。
幼儿一定能在有效引导下逐渐
学会适应他人,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掌握良好的行为准则,学习与他人建立融洽的关系,形成关心他人、与他人通力合作的良好品质,从而在源头上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成为,一
个健康、活泼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