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的历史产生
公共管理的历史演变
公共管理的历史演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演变过程。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公共管理的历史演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 古代的统治管理公共管理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组织的起源。
在古代各种国家和帝国的统治下,公共管理主要以政府为中心,通过行政机构和法律制度来管理社会事务。
这种形式的公共管理以集权管理为特点,以君主或帝王为最高统治者,通过各种规章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然而,古代的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是官僚主义和权力滥用。
由于信息不对称,统治者和行政官员可以利用自己的权力来谋取私利,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和不公平现象的产生。
2. 工业化时期的改革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社会组织和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在这一时期,公共管理逐渐从单一的政府行政机构扩展到包括公共事业、公共财政、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
同时,这一时期的公共管理注重效率和科学化,在行政运作中引入了工程学和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
然而,工业化时期的公共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腐败问题和社会不公平。
这反映了公共管理的弊端,即相对较低的透明度和监督机制不足。
3. 当代的公共管理进入当代社会,公共管理正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公共管理逐渐转向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方向。
政府机构和公共服务部门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更加高效地管理社会事务,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与此同时,当代公共管理也更加注重参与和合作。
与单一的政府行政机构相比,公共管理更多地涉及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参与,通过合作机制来解决社会问题。
例如,在环境保护领域,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社会可以通过协商、合作和参与来保护环境资源。
但是,当代公共管理也面临一些挑战。
技术进步和全球化使公共管理变得更加复杂,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和跨部门合作。
此外,透明度和问责机制也仍然是公共管理面临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督和反腐败措施。
第三章 公共管理理论:历史轨迹、新近发展及其启示
二、公共管理理论的第一阶段:公共行政 学时期(1887-1967)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时间 主要特点 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著作的阐述举例
第二节 作为范式的公共管理
二、公共管理理论的第一阶段:公共行政学时期(18871967)
(一)公共行政学理论的初创时期(1887-1925)
第二节 作为范式的公共管理
一、公共管理(公共行政学)理论产生的 背景
➢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扩张和行政权力的扩 大,提出了行政学研究的要求。
➢ 科学管理运动的兴起,推动了行政学的形成与发展。 ➢ 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和政府的行政管理实践:行政
学之树,源之于政治学之根;行政学之果,结之于 政治学之花。
(一)公共行政学理论的初创时期(1887-1925)
3.主要特点 第一,公共行政学采用制度或法理的研究方法,并以
正式的政府组织(官僚机制)作为主要研究领域。 采用静态的研究方法。 第二,二分法是公共行政学的理论基础。 第三,公共行政学致力于行政管理的一般或者普遍原 则的探索。 第四,公共行政学以效率原则为最高标准。
(一)公共行政学理论的初创时期(1887-1925)
2.主要观点
官僚制提供了公共行政的组织框架 政治—行政两分法界定了公共行政的独立领
域 文官制度提供了公共行政的人事制度 泰勒主义提供了公共行政的管理方法
第二节 作为范式的公共管理
二、公共管理理论的第一阶段:公共行政学时期(18871967)
马克斯• 韦伯(Max Weber):《论官僚制》,1911年
第二节 作为范式的公共管理
二、公共管理理论的第一阶段:公共行政学时期(1887-1967) (一)公共行政学理论的初创时期(1887-1925)
第1讲公共管理的产生
•
根据协议规定,保安公司进行夜间街面 的治安防控,可以对可疑人员和可疑车辆 进行盘问;对正在实施“两抢一盗”的 犯罪嫌疑人进行抓捕,然后交公安机关处 理;保安在巡逻中抓获违法嫌疑人在物 质奖励上视同见义勇为行为,按抓获嫌疑 人数量,每人给予2000元奖励。 • 邵东县政法委副书记朱学明介绍,通过 两个月的实施,“效果蛮好,刑事发案大 幅度下降”。
理论基础——公共管理
二、公共管理 ——对传统行政管理的重大变革 • (一)“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关系 辨析 1、是一回事 2、公共管理包括行政管理 3、行政管理包括公共管理 4、公共管理完全取代行政管理 5、公共管理是行政管理发展的新阶段
• (二)正确理解——新阶段
1、是行政改革的新实践和新运动; 2、是指导这场实践和运动的理论派别; 3、是这一理论构建的新学科体系; 4、是这一新学科体系中一门主要课程; 5、成为一新的硕士研究生专业,即MPA: MASTER OF PUBLIC ADEMINISTRATION 6、成为政府管理新模式。
(二)新理念---公共管理
• 不该政府管的,政府坚决不管; —实行政企、事、资、中分开,政府提供服务、 监管、仲裁; • 该政府管的,政府尽可能不管; —节约权力、职能,利用市场手段,交给公民社 会; • 非政府管不可的,政府和社会共同来管; —培育非政府公共组织,建设共同治理的政府。 ——“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
——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
--非道德、宗旨选择 --是职能、体制改革 • 十六大:新概括 经济调节 市场监管 社会管理 公共服务
•有退有进 •退(越位)-经济主体 •进(缺位)-服务主体
退-----进
干—领(掌舵) 干—看(指导) 干—管(监督) 干—裁(仲裁) 干—仆(服务)
当代公共管理发展的历史背景
数量和质量上都会提出新的要求。这就需要
不断加大公共投入,提供良好的社会福利、
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供
给。
❖
第二章 当代公共管理发展的历史背景
但是,如果仍然依靠政府全包的方式,政府将 不堪负担,最终会影响有效供给,无法满足社会成 员的需要。
第二章 当代公共管理发展的历史背景
3、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 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 巨大变化,同样对我国政府的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要 求。从理论、体制、方法等各个方面对社会公共事 务的管理进行彻底的变革。
(3)政府是一种组织,政治家和政府官员与 普通人一样,具有自利的本性,以追求个人利益 为行为准则。为了小集体的利益或者自身的利益, 有可能会损害公共利益。而社会对政府行为的约 束力较弱,一旦出现政府行为对公共利益损害的 情况,社会往往束手无策。因此,对政府行为过 分理想化的假设是非现实的。
第二章 当代公共管理发展的历史背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公共选择理论的重要结论
❖
❖
(1)与经济市场类似,政治市场也是
由供求双方组成。需求者是选民和纳税人,
供给者是政治家和政府官员。政治家和政府
官员负责向社会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公共
物品(包括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等),选民
和纳税人获得公共物品并支付相应税收款项。
第二章 当代公共管理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二章 当代公共管理发展的历史背景
政治生活民主化法制化 —— 在集体和个体关系上,社会开始承认并尊 重个体独立的价值 —— 自主意识和责任感明显增强 —— 权利观念逐渐普及
第二章 当代公共管理发展的历史背景
❖
2、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公共管理的历史产生
公共管理的历史产生一、公共事务——公共管理的起点公共管理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没有公共事务,就没有公共管理。
所以,研究公共管理,首先要明确公共事务的内涵、性质与范围问题。
在西方,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事务相对的概念,是指提供关涉全体社会成员公共利益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相关活动。
从根本上讲,这种观点来自社会契约论。
个人经由社会契约而结成国家,在组成国家的过程中,个人把裁判纠纷等自然权利让渡给国家,形成政治权力,由此,国家的基本职责就是管理这些个人无法完成或不愿承担的事务,即公共事务。
在这样的逻辑下,国家管理公共事务就是要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需要,当然也就是符合全体社会成员“公共利益”的。
这种看法片面强调了公共事务与全体社会成员的相关性,没有揭示出国家管理公共事务的本质,也没有反映出国家是为谁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是在保护和实现谁的利益。
我们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所谓公共事务,是指该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把社会控制在“秩序”范围内,推动社会发展,所进行的满足社会成员共同需要与要求的一系列社会活动。
它具有四个主要特征:一是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的公共利益必然反映出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公共事务的具体内容也必然满足统治阶级的根本需要。
二是公益性。
公共事务的表现形式是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不能只为供给方单独享有,而是会使社会成员普遍受益。
因此,从形式上看,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一定范围的社会公众。
三是多样性。
公众对公共物品和服务质与量方面的需求偏好千差万别,而且呈现出不断变化的趋势。
这就决定了公共事务种类繁多。
内容广泛,同时也决定了公共管理方式。
方法的多样化。
四是层次性。
公共事务所针对的是不同层次的公共问题,所涉及的社会成员范围有大有小,由此,公共事务可分为全球性公共事务、全国性公共事务和地方性公共事务等不同层次。
其中,阶级性与公益性是公共事务的本质属性,多样性与层次性是公共事务的表现形式。
公共管理学 发展史
23.03.2020
第二章 公共管理的历史发展
13
问题一: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渊源
二、经济理论 “政府失败论”的启迪 1. 深刻分析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行为
的局限性及弊端,揭示了西方代议民主制度的 某些内在缺陷。 2. 通过对政府失败的分析,填补了政府行为缺陷 研究的空白。 3. 提供了方法论的启示,较好地反映了当代社会 中经济与政治的密切关系。
二、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实践探索
1、英国的探索
➢雷纳评审
➢ 评审步骤:选对象、现有活动质疑、争辩、 共识、实施改进
➢ 评审结果: ①不经济和浪费现象:单位成本、行
政开支比重过高,工作失误导致的浪费;②过时的 机构和工作内容;③组织设置和工作流程不合理, 导致客户接受一项服务需要通过许多关口或环节; ④无效的工作。
23.03.2020
第二章 公共管理的历史发展
1
内容概览
1.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渊源
影响公共管理学的管理理论和经济理论
2.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公共行政时期(传统的公共行政;新公共行 政时期)
公共管理时期
3.新公共管理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实践和评析
4.公共管理的新策略
23.03.2020
第二章 公共管理的历史发展
6
问题一: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渊源
二、经济理论
• (一)公共选择理论 • Ⅰ.运用经济学方法和假设研究政治,建立严谨的、有
关政府的一般理论的努力,为公共管理研究提供了经济 学视野和新的研究途径;
• Ⅱ.对民主政治问题的探讨,引发了公共管理对政府
干预行为局限性和弊端的反思。
• Ⅲ.强调规则、立宪和立宪限制重要性的思想,有关
张康之《公共管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 导论
第1章导论1.简述公共管理的概念?答∶"公共管理"的概念具有三重含义∶其一,是公共部门中的管理;其二,是服务于公共事务的管理;其三,是具有公共性质的组织及其成员对社会的管理。
一般认为,公共管理是指政府等多元社会治理力量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和战略性地运用治理手段而对与公共利益实现相关的广泛的社会事务的管理,其目标是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
对公共管理的概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1)公共管理主体是一切从事和参与社会治理活动的组织和个人的总和,或者说,一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围绕着社会事务开展活动的组织都属于公共管理主体的范畴。
现代社会的治理活动都是以组织为载体或基本单位展开的,因此,从组织的意义上来审视公共管理活动,政府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社会治理主体,而是需要与多元化的社会治理力量一起开展合作治理的组织。
所以,公共管理主体是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公共管理是包括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治理力量多元治理主体的合作治理。
(2)公共管理的目标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目标体系,表现为提高社会治理活动的效率、促进社会发展和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一切公共管理主体都需要在注重社会公平的前提下提高效率,不断地改善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注重绩效和服务品质。
对政府而言,要把重心放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上;对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自治力量来说,应当在其所活动的区域(或领域)内积极开展治理活动,及时地把存在于社会中的各种利益诉求传递给政府。
无论是政府还是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治理力量,在公共管理过程中,都需要以积极的态度自觉地完善公共服务的合作关系。
(3)公共管理的手段或途径是多样的,概括地说,主要是由政治的、法律(政策)的和管理的三个方面构成。
近代以来的社会治理过程由于专业化追求,往往把政治的、法律(政策)的和管理的手段隔离开来,由不同的部门突出运用其中某一手段。
公基管理学
公基管理学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管理的学科,它涉及组织、领导、决策、政策制定及实施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公共管理学在当代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研究内容涵盖广泛,影响深远,对国家治理、社会发展以及人类命运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共管理学的概念及内涵公共管理学是研究政府、非营利组织及其管理的学科。
它包括公共政策、组织管理、领导与决策、绩效评价等内容。
公共管理学探讨政府管理的有效性、责任性和效率性,关注公共部门的改革与创新,研究公共资源的分配与利用,考察公共政策的实施与影响,促进社会公平和公共利益最大化。
公共管理学包括理论与实践,涉及行政管理、政策评估、制度设计等多个方面。
二、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历程公共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发展可概括为三个阶段:理论探索阶段、实践积累阶段和创新发展阶段。
理论探索阶段主要集中于制定管理原则和方法论,建立管理思想体系;实践积累阶段着重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积累,形成了一系列管理实践模式和机制;创新发展阶段更加关注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动管理模式创新与改革发展。
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历程体现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为公共管理学的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基础。
三、公共管理学的核心理论1.行政管理理论:强调公共管理的专业性和规范性,关注管理程序和手段的有效性和正当性,探讨行政权力的运用与监督。
2.政策评估理论:研究政策的制定、实施与影响,关注政府政策的效果和效率,推动政策评估与改进。
3.公共领导理论:探讨领导对组织的影响和作用,关注领导行为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领导者的素质和能力。
4.绩效管理理论:关注绩效评价的目标和方法,强调绩效管理的结果导向和激励机制,促进公共部门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四、公共管理学的实践应用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不仅服务于学术研究,也广泛应用于实践领域。
政府、非营利组织、企业等各类组织都可以从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成果中受益。
在政府管理领域,公共管理学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促进政府管理创新和改革发展;在非营利组织领域,公共管理学为组织运行提供管理咨询和技术支持,满足组织公益使命和社会责任;在企业管理领域,公共管理学为企业经营提供管理思想和实践经验,助力企业高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公共管理学科的历史发展
公共管理学科的历史发展公共管理学科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数千年的古代文明。
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最早起源于古代帝国和王国的行政组织与管理实践,旨在提高政府和行政机构的效率和能力。
以下将分为四个阶段来介绍公共管理学科的历史发展。
阶段一:古代公共管理(公元前500年之前)古代公共管理主要是以各种古代文明的帝国和王国为背景,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和古罗马等。
在这个阶段,公共管理的目标是维持政府的权力和政权稳定。
帝国和王国通过行政机构和管理体制来实现对整个国家的管理和控制。
这个阶段的公共管理主要注重行政职能的规范和实施,通过法律和制度来达成政府官员的责任和权力。
阶段二:现代公共管理(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现代公共管理的发展起源于19世纪末的工业革命和工业化过程中的政府行政实践。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政府行政机构面临着新的挑战和任务,因此需要一种新的管理方法来应对。
在这个阶段,公共管理逐渐从简单的行政职能转变为追求效能、质量和效果的整体管理系统。
同时,公共管理也融入了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阶段三:新公共管理(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的理论和实践运动。
这个阶段涌现出一系列关于公共管理和创新的理论和方法。
新公共管理主要强调市场机制、产出导向和效能导向的管理原则,通过引入市场竞争和经济激励机制来提高政府机构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新公共管理还强调管理的分权、反应灵活和结果导向的特点,以满足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和期望。
阶段四:公共治理(20世纪90年代至今)公共治理是公共管理领域的最新理论和实践。
公共治理主张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合作和参与,通过建立多层次、多主体和多渠道的管理和决策机制来解决公共问题。
这个阶段,公共管理不再仅仅关注政府的管理行为,而是强调政府与社会各个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协作和共治。
总结起来,公共管理学科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从古代公共管理到现代公共管理,再到新公共管理和公共治理的四个阶段。
公共行政、公共管理的历史演进过程
公共行政、公共管理的历史演进过程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公共行政学自产生后100多年以来,经历了许多重大发展阶段,形成了许多理论流派。
(1)传统公共行政。
主要是指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的公共行政。
传统公共行政学着重从制度、体制的构架与研究上寻求提高公共行政效率的途径。
所以,威尔逊、泰勒、法约尔、韦伯、古立克、厄威克等着重研究的是公共行政的组织结构与原则,以及分工、层级节制体系、法令规章及工作标准,把专业分工原理广泛地引入公共行政之中,提出了职能化、专业化管理的原理;总结概括出了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原理;倡导“理性化一法律化”的组织形态,强调公共行政运作应以法律为规范。
(2)行为科学公共行政。
主要是指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的公共行政。
行为科学公共行政学着重从人和组织行为对效率的影响上寻求提高公共行政效率的途径。
所以,以巴纳德为代表的社会系统学派,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以波齐曼、凯特尔、普雷斯曼、韦达夫斯基等为代表的公共政策分析与执行学派综合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方法分析公共行政行为及其活动,使公共行政研究从体制结构的研究转向了公共行政行为的研究,将公共行政所关注的问题由体制结构转移到了公共项目及其产生的结果上。
传统公共行政和行为科学公共行政这两个发展阶段,使用了不同的概念、理论、方法与研究模型。
公共行政研究根植于领导艺术、经济效率与政党关系等方面;以管理学为其理论基础,科学管理在公共行政学理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公务员的专长也受到高度重视;平等与公正的问题在公共行政学理论中没有受到重视。
以效率、效益为导向的技术视野是这两个阶段上公共行政的标志。
(3)系统权变公共行政。
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塔尔科特˙柏森斯、卡斯特、罗森茨韦克、高斯、里格斯等为代表的行政学家采用系统分析方法,从整个公共行政活动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探寻公共行政的解决途径和公共行政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致力于谋求公共行政与其环境之间及公共行政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动态的、具体的一致性,以保证公共行政的高效能、高效率。
公共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
补充:建国以来国家公务管理主体系统的民主和人文 精神熏陶的缺失
新中国建立之初到改革开放前,在传统理想模式影响 下,奉行的是大而全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以集体主义 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基本的伦理制度。国家公 共管理伦理的基本内容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大公无私,把个人的一切全部交给党和国家,为了国 家的利益,可以舍弃一切,没有个人的点滴私利。表 现为自“五•四”以来出于革命斗争需要对于传统文化 矫枉过正的批判与决裂,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十 年浩劫,几乎使数千年传统思想中有助于建立良好公 共管理伦理化体系的精髓丧失殆尽。改革开放后,中 国又忙于脱贫致富,对于基本的公民意识培育也只是 口号似的为多,缺乏系统性;在公共管理的伦理制度 培育上整个社会更是过多的偏重“应试教育”。
公共利益高于个体利益、少数人的利益服从于多数人的利益的 民主,注定是空洞而不能长久的。
具有悠久的公共伦理文化,中国公共伦理文化它注重精神生活 ,注重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充分体现,同时,历史中的中国公共 伦理文化更强调礼乐教化。
4.中国古代形成的完整行政管理体制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没有衍生出平等、民主的思想,忽视了 对政治权力来源和归属的探察,但形成了完整的行政管理体制
。这是中国的封建制历2000年不衰的原因之一。
行政机构设置(以清朝为例)
(1)内阁(相当于国务院):内阁的首辅大学士以及协办大 学士都被称为中堂,即宰相的别称,但实权则由军机处掌握, 在军机处任职的官员称为军机大臣,统称大军机,军机大臣的 僚属称为军机章京,又称小军机。【这些宰相相当于政治局常 委】。
(4)行宪机构: 清朝沿袭明代设监察院【中纪委】,左都 御史、左副都御史为监察院长官,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则 为总督、巡抚的加衔。
公共管理学课的发展历程
公共行政学研究主要出现四大特点: 1·多采用制度或法理的研究方法,重点关注正式的政府组织机构 2·主张政治与行政分开 3·致力于探讨行政管理的一半原理 4·强调以效率为最高标准
政治与行政的关系
• 前期(1887-1940) • 前期(1887-1940)
• 主张行政与政治应该分开 •
后期(20C40S后) 后期(20C40S后)
• • (1)不仅关注政府运行,也关注其他公共管理主体的活动及其与外部 )不仅关注政府运行, 环境的关系 (2)不仅关注政治与行政关系,也注重当代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以 )不仅关注政治与行政关系,也注重当代经济学, 及工商管理经验的引进 (1)重新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职能,以求 )重新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职能, 政府只管那些应该由自己来管的事情,力争管得少一些, 政府只管那些应该由自己来管的事情,力争管得少一些,但要管得好一 些 (2)尽可能实现社会自治,鼓励公共管理社会化,即利用市场和社会 )尽可能实现社会自治,鼓励公共管理社会化, 的力量来提供公共服务贸易你不政府自身财力的不足 (3)改革政府内部的管理体制,包括尽可能地在一些部门引进竞争机制, 改革政府内部的管理体制, 改革政府内部的管理体制 包括尽可能地在一些部门引进竞争机制, 以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为社会服务的质量, 以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为社会服务的质量,从而使政府从根本上 走出财务危机,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的困境 走出财务危机,
公共管理学课的发展 历程
• 从这时算起,公共管 理学至今已有100多年 历史,不过有关学者 对这一百多年进行了 划分和描述
1887年,伍德罗。威尔逊发表《行 政学研究》作为公共管理学进入学 科前期——行政学阶段
公共管理发展的5个阶段
公共管理发展的5个阶段西方公共管理从20世纪初开始发展,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才逐渐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该框架被认为是西方国家行政管理的基石。
近年来,由于公共政策的不确定性、复杂国际形势和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挑战,这一框架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
在中国社会学者看来,公共管理既是问题导向的科学管理方法和手段,也是以中国为中心形成共识、以全球化为主题展开的创新管理理论与方法。
但是,对于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梳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决策技术研究”、从公共管理发展历程的角度着手对早期阶段“公共决策理论”、“决策理论研究”、“中国政府模式研究”及当下阶段进行简要回顾和梳理。
一、早期阶段研究成果与以往的公共管理研究成果不同,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早期阶段,是对社会问题产生、发展与解决的基本理论研究并对具体的治理实践产生影响的研究阶段。
“公共决策理论”在此阶段就已经形成。
由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很多以“公共决策理论”为核心思想和方法论体系的重要文献,研究团队也利用类似方法进一步深化了公共决策理论。
这种由公共理论发展而来的理论和方法论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1、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是一个用历史数据分析和经验分析来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领域;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它是一个把社会成员间的相互关系作为整体看待并进行深入探究的社会理论领域。
公共理论不仅需要对社会中人们日常生活的经济活动进行系统的阐释,而且需要对政治、文化领域中各种有关的社会因素进行细致地考察,从而为政府制定和实施政策提供依据。
这不仅要求政府官员深入了解社会生活中各种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而且要求他们根据具体分析,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这要求建立一种更广泛地、更加严密地研究社会问题,尤其是具体社会问题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这一学科框架。
只有通过全面了解社会问题并深入地探索其解决办法和策略框架,才能获得解决问题所需要掌握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
2、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这是一个用历史数据、社会发展理论和政策研究来解释现实问题的理论领域;更重要的是,公共管理的研究对象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针对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而是越来越多地涉及到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解释社会现象和现实的方法。
公共管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1公共管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场声势浩大的行政改革浪潮在世界范围内掀起。
在西方,这场行政改革运动被看作一场“重塑政府”、“再造公共部门”的“新公共管理运动”。
“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理论和现实根源传统公共行政模式较之以前的管理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因此,自其产生以来,它逐步成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公共行政的基本模式。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公共管理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一切都为“新公共管理运动”在20世纪末的兴起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二、“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理论和现实根源传统公共行政模式较之以前的管理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因此,自其产生以来,它逐步成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公共行政的基本模式。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公共管理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一切都为“新公共管理运动”在20世纪末的兴起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1、传统公共行政模式日益凸现的内在理论缺陷。
传统公共行政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它与先前的政府管理理论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建立在两个全新的理论基础之上:一个是由伍德罗·威尔逊提出并由古德诺系统化的“政治与行政二分”理论;另一个是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官僚制”理论。
建构在这两大理论基础上的传统公共行政理论认为,政治与行政是可以分开的,在“二分”的情况下,公共行政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有效地执行既定政策或达成既定目标。
有关政治、政策的问题,属于政治学范畴,政治不要干扰行政,行政是科学的问题,可以也应该保持价值中立,而以追求经济和效率为目标。
公务员应保持政治中立,他们的任务仅仅是忠实和有效地执行被政治官员制定的政策。
据此,便可以建立一套科学的、最佳的行政管理原则。
公共员系统依据这些组织原则运作,剔除任何个人感情因素,像驴一样受赏罚的支配,行政管理便可以达到高度的“理性化”,政府管理也就可以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果。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是管理学领域的两个核心概念。
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是政府管理模式新旧交替,前后承接的渐变过程。
然而,学界对于“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二者的关系始终存有争议,并在长期争论中形成两个对立的阵营。
本文首先介绍从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历史沿革过程;其次针对学界存有争议的二者关系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一、从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历史沿革19世纪20年代,西欧国家早期的商品经济发展带来了封建体制之外的公共领域,公众对于公共领域的自治需求产生了公民社会,并由此导致了公共行政的萌芽。
早期公共行政以私人权力为主,是封建皇权下服从与被服从的人身依附关系,而非我们所认识的以法律为基础的现代公共行政体系。
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都存在行政上的“政党分赃制”,从而产生政府更迭频繁、立法与行政的冲突等等,并最终导致早期行政模式的改革。
早期行政模式改革出现在英国,19世纪中期的文官制度改革与议会改革观念对美国公共行政产生了重要影响。
1887年以威尔逊提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为代表,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正式诞生。
1900年古德诺发表文章《政治与行政》,进一步完善二分法概念,指出政治与行政均存在所有政治体制中,并发挥着国家意志表达和执行的作用。
此后,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与韦伯的官僚制、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结合,形成了著名的威尔逊——韦伯范式,并以此奠定传统公共行政的基本模式。
20世纪20年代前后至70年代早期,是传统公共行政发展的黄金时期,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普遍的经济危机和“滞胀”现象使传统公共行政面临巨大危机,各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以谋求解决问题之道,新公共管理运动悄然兴起,并使“公共管理”一词进入大众视野。
从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成为历史必然,然而对于的概念及二者关系问题学界始终存有争议。
二、的关系之争公共管理从属于公共行政“公共管理”的兴起与传统公共行政面临危机,公共政策学派的崛起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管理的历史产生一、公共事务——公共管理的起点公共管理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没有公共事务,就没有公共管理。
所以,研究公共管理,首先要明确公共事务的内涵、性质与范围问题。
在西方,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事务相对的概念,是指提供关涉全体社会成员公共利益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相关活动。
从根本上讲,这种观点来自社会契约论。
个人经由社会契约而结成国家,在组成国家的过程中,个人把裁判纠纷等自然权利让渡给国家,形成政治权力,由此,国家的基本职责就是管理这些个人无法完成或不愿承担的事务,即公共事务。
在这样的逻辑下,国家管理公共事务就是要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需要,当然也就是符合全体社会成员“公共利益”的。
这种看法片面强调了公共事务与全体社会成员的相关性,没有揭示出国家管理公共事务的本质,也没有反映出国家是为谁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是在保护和实现谁的利益。
我们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所谓公共事务,是指该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把社会控制在“秩序”范围内,推动社会发展,所进行的满足社会成员共同需要与要求的一系列社会活动。
它具有四个主要特征:一是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的公共利益必然反映出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公共事务的具体内容也必然满足统治阶级的根本需要。
二是公益性。
公共事务的表现形式是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不能只为供给方单独享有,而是会使社会成员普遍受益。
因此,从形式上看,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一定范围的社会公众。
三是多样性。
公众对公共物品和服务质与量方面的需求偏好千差万别,而且呈现出持续变化的趋势。
这就决定了公共事务种类繁多。
内容广泛,同时也决定了公共管理方式。
方法的多样化。
四是层次性。
公共事务所针对的是不同层次的公共问题,所涉及的社会成员范围有大有小,由此,公共事务可分为全球性公共事务、全国性公共事务和地方性公共事务等不同层次。
其中,阶级性与公益性是公共事务的本质属性,多样性与层次性是公共事务的表现形式。
因为不同的公共事务在阶级性和公益性特征方面存有明显差异,可以根据这一点从理论上把公共事务分为政治性公共事务和社会性公共事务两类。
所谓政治性公共事务,是指与国家政权建设紧密相关,涉及国家政权稳定和国家政治发展的,需要依靠国家强制力加以解决的公共事务,如军事、外交。
司法、维护公共安全等。
政治性公共事务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特征,但同样具有公益性,比如,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不仅对统治阶级有利,也对被统治阶级有益。
社会性公共事务是不必然依靠国家强制力来解决的公共事务,如教育。
科技。
公共交通、医药卫生等。
这类公共事务与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显示了较强的社会公益性,但在阶级社会中,任何社会性公共事务同样具有阶级性,都必然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与利益。
在阶级社会,国家承担着管理两类公共事务的职责,对政治性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称为政治职能,对社会性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则称为社会职能。
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政治职能是为了人民当家作主,社会职能是为人民服务,提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表明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其活动方向、总作用是一致的。
所以,我们在政府职能转变问题上要注意防止一种错误倾向,即把我国当前政府职能的转变片面理解为以社会职能代替政治职能,强化社会职能必然要以弱化政治职能为前提。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割裂了国家职能的内在统一性。
事实上,强化社会职能仅仅政府职能重心的转移,并不意味着要弱化国家政治职能,相反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政治职能,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公共事务管理的历史沿革及公共管理的产生伴随着公共事务的产生,人类社会就出现厂对公共事务管理的社会活动。
从历史上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在主体、客体和手段方面有所不同,根据这些方面的差异,可以把公共务管理的发展粗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早期成长阶段,从公共事务管理产生之初起一直到19世纪中叶。
这一时期还可以分作两个阶段:门)在原始社会中,仅存有简单的社会性公共事务,社会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自我管理;门)在国家产生之后,政治性公共事务产生并日益突出,政府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因为当时社会发展条件的限制,主要运用的是经验式的管理手段。
第二阶段是公共行政阶段,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80年代。
在这一阶段中无论是政治性公共事务还是社会性公共事务,其内容和范围都迅速扩大,迫切需要通过有效管理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政府最终成为公共事务管理最重要的主体,主要运用行政手段,保证公共事务管理的有序规范。
第三阶段是公共管理阶段,从周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
在这一阶段,社会性公共事务的内容和范围更为扩大,复杂性大大提升。
主要依靠政府管理公共事务暴露出诸多弊端,由此引发了西方发达国家大规模的政府改革浪潮,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日趋多元化。
另外,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很多管理方法被引入公共管理之中,公共管理手段趋于多样化。
可见,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古已有之,但长期以来,或者是特定的社会条件限制了政府参与或不需要政府参与,或者是政府力量过于强大而拒斥了社会参与,一直没有形成政府与社会合作管理公共事务的社会条件,换句话说,一直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管理”,当然也不会产生单独的公共管理学科。
今天我们所说的公共管理实际上是指对公共事务管理的一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形成了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的。
开放的管理体系。
具体来说,公共管理就是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社会进步,在互动合作过程中,采取一定方式。
方法对公共事务施加管理的活动。
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将越来越依靠社会自身的力量,在国家消亡之后,国家权力复归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将完全依靠社会自身力量来完成,公共管理这一特定的历史范畴也就会结束其使命。
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也开始了行政管理改革。
其根本的动因来自于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国家与企业。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根本变化,传统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必然要求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从观念。
方法。
体制等方面进行彻底变革。
尽管这种变革和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改革的背景和原因不尽相同,但总体上看,我国的行政改革也开启了公共管理的进程,这一进程与国际上从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相契合,同样需要我国学者和实际工作者重新思考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和方法等问题。
三、公共管理的主体分析公共管理是以公共事务为主要对象的管理活动。
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准和公共事务本身的层次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公共管理主体的多样性。
我国,依据管理主体与公共权力中心的距离,可以将其划分为六类:第一类是直接掌握公共权力处理公共事务的国家机关(广义的政府),也可称为权力组织;第二类是执政党,它在权力组织的形成和运行过程中有着正式的。
合法的。
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第三类是政治团体,它们与国家权力不具有正式的。
直接的。
法律程序上的联系,但是也与国家权力相关,如工会。
妇联。
共青团等;第四类是依靠法律和政府授权来处理公共事务的公共部门,如各类事业单位等;第五类是在政府指导下,由基层群众组成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第六类是不依靠公共权力来处理公共事务的民间组织,一般分为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类。
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中介组织将伴随政府职能的转变而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成为不可或缺的公共管理主体。
可见,随着与公共权力直接联系的紧密水准由强至弱,不同主体所处理的公共事务的性质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政治性趋于减弱,而社会性趋于增强。
总之,公共管理的主体应该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开放式体系。
目前,这一体系的构成是: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政府是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各种非政府公共部门。
自治组织和社会团体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这种公共管理的主体体系与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主体范围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公共管理的重要主体,党的领导保证了公共管理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在西方国家,政党主要围绕选举和议会开展活动,组织松散,派系斗争激烈,充满权力倾轧,因此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的公共事务管理主体。
而在中国,中国共产党在公共管理中的领导地位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历史经验所证明的。
当然,党在公共管理中的领导地位并不意味着党要作为一个权力组织直接管理公共事务。
党的核心地位和领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党的政治领导。
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来实现的。
也就是说,人民群众接受党的领导并不是因为党拥有权力,而是因为党是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所以,党要依靠准确的纲领和政策来发挥其总揽全局。
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在一切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都要把党的领导原则贯穿始终。
当然,党的方针政策要在全社会实施,必须通过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人民行使权力的过程。
其次是关于政治团体的问题。
西方国家的工会组织、妇女组织等社会团体,基本上是互益性质的,主要是为某一特定的人群服务,代表和维护这个人群的利益。
在这一既定目标的基础上,或在追求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这些社团承担。
参与和影响着公共事务的管理。
而我国的政治团体,也称人民团体,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特殊的社会团体,特指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八大群众团体。
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团体,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报告指出,工会。
共青团。
妇联等群众团体,要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发挥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作用,成为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人民团体在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中,既体现党的政治性的要求,又要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支持,从而发挥组织、参政、监督和教育等功能。
因而,人民团体在公共管理中承担着特殊的功能,即寻找党和政府需求与其所代表的群众需求的结合点,这与西方国家社团只谋求其内部成员的整体利益有着严格区别。
最后,自治组织也是公共管理的主体之一,在公共事务管理中发挥着特定的功能。
但在西方,自治组织一般在法律框架内实行自主管理和活动。
在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主要包括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
农村村民委员会和企业单位中的职代会,这些自治组织在政府指导。
支持和帮助下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自我服务”,在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扩大群众政治参与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也承担着一定范围内的公共事务管理任务。
这些基层自治组织自身的发展,行为的规范,以及效能的发挥,都取决于能否接受党的准确领导和政府指导。
尤其是目前基层自治组织尚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还需要大力培育。
健全和发展,只有其自身力量得到充分提升,其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才能真正显现出来,才能协助、补充和延伸党与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四、公共管理的基本方式与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管理具有两重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