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桃花源记》图片

合集下载

9 桃花源记(教学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9 桃花源记(教学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新课导入
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陶渊明
学习目标
作者介绍
陶渊明(约365—427),东 晋诗人。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先 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长于 诗文辞赋。代表作有散文《桃花源记》, 辞赋《归去来兮》《闲情赋》。有《陶 渊明集》。
6.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次前往时,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是作 者笔下的虚构世界,并非真实景象。表明安宁和平、 没有压迫的桃花源只不过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美好的社 会罢了。
7.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的情节是否多余?
刘子骥是晋朝真实的历史人物,写他寻找桃花源,增强 了文章的真实性。同时,写刘子骥探访桃花源没有成功,是 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暗示在当时的社会 条件下这样的社会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整体感知
2.按渔人行踪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1):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源。 第二部分(2、3):渔人在桃源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4、5):渔人离开桃源以及再次探访桃源未果。
整体感知
3.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 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垂下来的头发,用来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指人小。孩。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做客桃花源
见渔人,于是乃,大就惊。 ,问所从来。详具细答。 之。同便“要邀还”,家邀,请设。 酒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54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54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作者描绘了一副怎样的桃花林美景?有什么作用?
这里的景物描写富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 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神秘气氛, 也为下文描绘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图景做了铺垫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桃花源的?有什么用意?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桃花源的?有什么用意?
桃花源的美好意境 ① 自然环境优美 ② 社会安定和平 ③ 百姓生活和乐
(三) 离开桃花源,探本心
学习任务:当我们徜徉在桃花源中流连忘返时,我听到这样一种 观点:桃花源根本不存在,它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你同意吗?小 组探究考证,考证桃花源是否存在,不存在,证据何在?
示例1:不存在,证据:(课文中句子)既然桃花源不存在,陶公为何 虚构这样一个社会?作者当时所处的东晋社会现实是士族、地主 把持朝政,社会黑暗。作者抑郁不得志,辞官归隐,于是创造了 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世外桃源寄托自己的理想,但是由于时 代局限,是不能实现的。
处处志之( 名词做动词,做记号

未果,寻病终( 名词做动词,实现

3.详略得当,主题鲜明
本文开头、结尾写得极其简略,中间写得 详细具体,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作者写 此文的目的是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因而仅用 寥寥数语便点明了故事的背景和结果,而对进 入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描写得 极为详细。
主旨:本文以
为线索,描绘了一
个没有
,没有
,人人
,彼
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
《桃花源记》是一篇虚构作品,有着浓郁的主观理想色彩,可读 来却给人一种“逼真”的效果。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1)进出桃花源的路径,真切具体,似乎有迹可循。渔人离开的时 候,“处处志之”,所经所历也是真实可感。此外,渔人往来所坐的 交通工具——船,也是日常所见之物。这一切都是人间经历,没有任 何奇幻的仙界色彩,都使人感到真实。 (2)桃花源虽然美好,也是人间太平盛世的情景,而非仙界气象。 (3)文章首尾设计的两位人物,都似真实可信。开篇以一个捕鱼人 的经历为线索展开全文。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很 肯定,似乎真有其事;结尾的刘子骥是当时存在的一个真实人物,这 便更加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精品课件

[第1段评析]此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的时间、 经过和沿途所见的奇丽景色。语言准确精炼, 优美动听,仅“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八个 宇,就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桃花溪水行舟 图’,富有诗的意境。
[第2段评析]此段是全篇文章的中心。写渔人在桃花 源的所见、所闻以及和世外桃源的人接触交往的情 况。刻画细腻、语近旨远。先写桃花源的自然环境、 精神面貌,——和平安宁,怡然自乐;然后再写他 们和渔人的交往,风俗淳朴,平等相交。作者细致 描绘了桃花源里的情况,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让 人无限向往,增强了感染力。
第9课 桃花源记
1. 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注意古今异义现象;疏通文意,结 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内容。
2.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本文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3. 领会桃花源的“美”与桃花源人的“乐”,理解“世外桃
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4. 珍惜美好生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异)
(1)
土地



自然风光 屋舍
(疑) 层
花 源
进入桃花源
柳暗花明又
桑竹 一村

设 疑
记 (2——3)
劳作 (由远及近) (惊) 寄
社会风情 衣着

民风


再寻桃花源 (4——5)
遣人随往—— 遂迷
子骥规往—— 未果
(迷) 想
神秘而可望不 可即
板书设计
发现
桃花源: 发现的时间、经过、景色 幽静美丽
①寻向所志(寻找,动词)
②未果,寻 (随即、不久,副

2016(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课件(精品)

2016(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课件(精品)

自 云 先世避秦时乱,率
妻子
邑人 来此

妻子和儿女
同乡
绝境, 不复出焉, 遂 与外人 间 隔。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于是,就 jiàn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 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不再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问 今是何世, 乃 不知有汉, 无论 魏晋 。 竟然 不要说,(更)不必说。 (村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 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之) 此人 一一 为 具 言 所闻 ,皆 叹 惋。 详细地 说 听到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人 都感叹惋惜。
复行 数 十步,豁然开朗。
几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他)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敞明亮了。
土地 平
平坦
旷 ,屋 舍
宽广
shè 房舍
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yǎn 整齐的样子 类
(这里)土地平坦宽广,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 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阡陌
田间小路Biblioteka 交通, 鸡犬 相 闻。(他)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具 答 之。 详细地 (村里人)看见渔人,就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 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便 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通“邀”,邀请。 (村人)就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摆了酒,杀鸡 做饭(来款待他)。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听说 都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于) 林 尽 水源,便 得 一山,山有小口,仿佛
完, 没有了 隐隐约约
若 有光。
好像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 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48页)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48页)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疏通文章
一、疏通第4段文意。
1.请大声诵读第4段,读音和停顿要正确。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 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 复得路。
2.说说对这段文章的理解,做好笔记。
原文:
既出,得其船, 便扶向路,处处志 之。及郡下,诣太 守,说如此。太守 即遣人随其往,寻 向所志,遂迷,不 复得路。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 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衔觞赋诗以乐 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 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 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 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 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 晨光之熹微。
诵读课文
同学们,今天所学主要内容就是这些。请再次朗读 课文,回想今天所学的知识,看看还有什么疑问,请查 阅工具书,和同学探讨,请教老师,利用网络查阅资料, 争取它们解决掉。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 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 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说说对这段文章的理解,做好笔记。
原文:
南阳刘子骥,高 尚士也,闻之,欣 然规往。未果,寻 病终,后遂无问津 者。
译文:
南阳刘子骥是个志向高 洁隐士,听说这件事后, 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 没有实现,不久就因病了。 此后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 源了。
诵读课文
同学们,今天所学主要内容就是这些。请再次朗读 课文,回想今天所学的知识,看看还有什么疑问,请查 阅工具书,和同学探讨,请教老师,利用网络查阅资料, 争取它们解决掉。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 乱、黑暗,没有过上安定和 平的生活而叹惋。

第9课《桃花源记》复习课件(共18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9课《桃花源记》复习课件(共18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例句】有闻而传之者。
《桃花源记》中的文言文虚词
“之”做代词,指“这,这些……”“那,那些……”
【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之”做助词,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翻译为“的”
【例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桃花源记》中的文言文虚词
“之”做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记公式:主(名、代)+之+谓(动、形)
【例句】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之”做助词,宾语前置标志词,不译
【例句】何陋之有
“之”做助词,定语后置标志词,不译
【例句】马之千里者
《桃花源记》中的文言文虚词
“之”做音节助词,一般与表时间词语连用,不译。
【例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之”做动词,译为“到,往”,助记公式:之+表地点名词
【例句】已而之细柳军
8 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里的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了他们的和平宁静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花源而不 得埋下了伏笔。
《桃花源记》文言文基础
• 通假字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同“邀”,邀请)
• 古今异义芳草鲜美( 新鲜美好源自)妻子邑人( 妻子儿女

来此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 作者如何描写桃花林的?这样描写有何作用?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写桃林之美有两个作用: 其一,有了桃林的奇丽景色,才引起渔人的惊诧、好奇心,他才会“复前行,欲穷其林”,最终发现桃 花源。 其二,有关桃林的这些描写,颇具神秘色彩,已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从氛围上作 了铺垫。
• 《桃花源记》是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 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 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 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 的一种精神寄托。

《桃花源记》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部编五四制)

《桃花源记》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部编五四制)

2.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描绘的桃林,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有何作 用?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 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 探寻桃花源了。
三、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①缘溪行
古义:沿,沿着 缘
今义:缘故、缘分
②芳草鲜美
古义:颜色鲜艳美丽 鲜美 今义: 食物味道好
③仿佛若有光
仿佛
古义:隐隐约约 今义: 好像、似乎
⑦句子中间成分省略处要停顿。 如:问/(渔人)所从来;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⑧并列承接词组前后两部分之间要停顿。 如:1、泉香/而酒洌; ⑨骈句排比句的朗读节奏上下、前后句是相同的。 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个雨/山前;青林/翠竹;泉水/激石,泠 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2.课文朗读节奏划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 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 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知陶渊明作品 代表作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 《五柳先生传》等。 3.本文出处 :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原是《桃花源诗并序》 前面的小序,因为语言清新自然,想像新颖独特,后 来独立成篇,以“记”为题成为传世名篇。
4.知文体特征 本文一篇“记”。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 述某些观点。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或借叙事、写景、 状物而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记分为碑记、游记、杂记、记……事等。 (1)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2)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3)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4)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5.读准蓝色字的音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45页)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45页)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归园田居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分析
他主动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寻求 这种平凡朴实的农耕生活,这就是他 的生活目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 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 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礼记》
陶渊明的"天真"
阡陌 交 通, 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其中 往来 种作, 男 女 衣着,悉 如外 人。
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着, 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黄发 垂髫, 并怡然 自乐。 老人和小孩, 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见渔人,
乃 大 惊,问所从来,
具 答 之。
(村人)看见渔人,(他们)于是非常惊异,问从什么地方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②便舍船,从口入 (句前省主语“渔人”)
③初极狭,才通人 (句前省主语“山洞”) ④问所从来 (应为“问之所从来”,省宾语)
⑤便要还家 (应为“便要之还家”,省宾语)
梳理文章线索 把握文章内容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发现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离开并再寻桃花源
课文结构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 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 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 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八年级语文上册21《桃花源记》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21《桃花源记》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h”ào
不想(bù xiǎnɡ)k破è)坏
第四十五页,共49页。
安宁生活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táo huā) ……寻向所志,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未果
(wèi ɡuǒ),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种种的神秘色彩, 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 示了: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 追求得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 寄托。
第四十六页,共49页。
作者为什么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今天 (jīntiān)应当怎样评价?
• 当时社会动乱,政治黑暗, 民不聊生,作者对此现实不 满,就虚构世外桃源(shì wài táo yuán)寄托自己的 政治理想。
• 这理想境界反映了广大人民 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 愿望,但它在现实生活中是 不存在的,是一种不可能实 现的空想。
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第三十四页,共49页。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 1.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2.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4、桃花源的环境和其中的人有什么特点? 5、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7、渔人离开(lí kāi)桃花源“处处志之”,目的是想 今后再访,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遂迷”“未果”,这 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前文(qián wén)哪句话相呼应?
与“不足为外人道也”相呼应
第三十九页,共49页。
章(wénzhāng)结构:为什么
寻不到(bù dào)?
发现(fāxiàn)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精品课件

3.处处志之
( 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也”表判断)
2.省略句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应为“小口仿佛若有光”,承前省主语) ②便舍船,从口入 (句前省主语“渔人”)
③初极狭,才通人 (句前省主语“山洞”)
④问所从来 (应为“问之所从来”,省宾语)
⑤便要还家 (应为“便要之还家”,省宾语)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
,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
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
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
”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
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
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
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
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
问讯 今义:询问
8、遂与外人间隔
间隔
古义: 隔断,隔开。 今义: 距离
9、各人复延至其家

古义:邀请。 今义:延长,延伸。
一词多义
①便舍船,从口入 (放弃、舍弃,动词)
舍 ②屋舍俨然
(房屋,名词)
志 ①处处志之 (作标记,动词) ②寻向所志 (标记、记号,名词)
①寻向所志 (寻找,动词) 寻
②未果,寻病终 (随即、不久,副词)
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 样美好的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而 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好 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 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 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 以描绘。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 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 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 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 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 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 志有这样的诗句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 源里可耕田。” 原来自认为遥不可及的愿望, 经过百般付出和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同学们, 让我们为建设自己心目中和谐的、理想的桃花 源而努力吧!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课文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课文课件
第四页,共二十四页。
《归园田居》 《归去来兮辞》
《五柳先生传》
第五页,共二十四页。
认识字词
第六页,共二十四页。
第七页,共二十四页。
第八页,共二十四页。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多
为 妻连子词()古:妻子和儿女;今:指妻子)
绝境(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 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颜色鲜艳美丽;今:指食物 味俨然道(好古):整齐的样子;今:形容很像)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 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 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 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 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桃花源是真实存在的么?
第十九页,共二十四页。
作者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 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 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第二十页,共二十四页。
拓展学习
第二十一页,共二十四页。
阅读《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做对比

愿问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课文课件
科 目:语文 适用版本:部编版 适用范围:【教师教学】
第一页,共二十四页。
第二页,共二十四页。
作者简介 认识字词 课文赏析 拓展学习
作者简介
第三页,共二十四页。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 ,
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 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 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 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 有《陶渊明集》。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插图素材 课件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插图素材 课件
一名潜,字元亮, 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 学家。浔阳柴桑人。二 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 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 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 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 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 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 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 归隐田园。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 复得 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末,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bīn kuàng
tiáo yÌ
huò yăng
qiān yÍ
陶渊明(365-427)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1桃花源记》 (8)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1桃花源记》 (8)

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问(渔人)从哪里来。
所:处所。 5.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访求
的人了。果:结果,实现。津:渡口。 6.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
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邑人: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黑体的词语。

1.渔人甚异之── 2.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击 空 白 处
4.问所从来──

5.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6此答 就.率人文顺妻一着:子一旧1邑.为捕路人具鱼(回来人言去此对所)绝,此闻(一境感─路──到─上非)处常处诧做异了。记异号:.对扶…:沿…着感,顺到着案诧. 异3.有。肥2.沃
阅读导引之二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桃花林之美的?写桃花林之美有何 作用?
答文:作者从桃林之长、桃林之纯、草之鲜美芳香,花之 缤纷飘落,描写出桃林之美。写桃林之美有两个作用:其一, 有了桃林的奇丽景色,才引起渔人的惊诧、好奇心,他才会 “复前行,欲穷其林”,最终发现桃花源。其二,有关桃林的
阅读导引之三
题解 原文及图片
课堂练习
时代背景 阅读导引
题解
本文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面的“序”,因为 语言清新自然,状物亲切逼真,想象奇特新颖,被人 们当作一篇独立的文章来读,并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佳作。写于兵连祸结的晋、宋期间(公元421年), 其时作者57岁,已隐退农村达十多年,对广大农民的 苦难深有感受。文中描侩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 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这在一定 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同时对于当时的社会也是 一种否定。文章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
时代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
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末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