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精品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关爱、耐心、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不断提高地理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识:理解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掌握地球的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等概念,以及地球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重难点突破设想:通过实物模型、动态演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结合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计算地球的表面积和体积,增强理解。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深入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设计实践活动,如制作地球仪、绘制地图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地球环境、珍惜地球资源的情感态度。
2.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自豪感,认识到我国在地理科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a.地球为什么是椭球体?
b.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c.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对我们了解宇宙有何帮助?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a.画出地球的形状,并标注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
b.计算地球的表面积和体积。
c.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举例说明。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纠正错误。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等关键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仍处于初级阶段,他们对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已有初步的认识,但大部分学生的知识来源于日常生活经验,缺乏系统的地理知识。在此基础上,本章节的教学应充分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可能存在误区,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和具体实例进行纠正和巩固。
2.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限,对经纬度、地球仪等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教师应运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3.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地球形状与大小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探索地理知识。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作业布置
1.结合课堂学习,请同学们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地球形状证据,如地平线的弯曲、船只的消失等现象,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些现象与地球形状的关系。此作业旨在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练习题包括:
-判断题:关于地球形状的描述,正确与否?
-选择题:地球的基本参数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应用题:运用经纬度知识,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地球的形状、大小、经纬度等知识要点。
2.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地理学习中。
3.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养学生熟练操作地球仪,进行地理观测和位置判断的能力。
教学设想:
1.利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资源,如地球仪、卫星图片、动画演示等,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降低学习难度。
-通过对比地球仪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平面地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的球形特征。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2.会运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利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利用相关的地理自然现象证明地球的形状。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由“中秋赏月”,我们所看到的月球形状引发学生对地球形状的思考。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学习活动一认识地球的形状【自主探究】学生阅读课本P2—P3页的内容,完成以下任务:1.说一说: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1:蓝色的。

学生2:美丽的。

学生3:圆形的。

学生4:球形的。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很清楚地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教师小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以下历程:①天圆地方(直觉)②太阳和月亮(推测)③麦哲伦环球航行(实证)④地球卫星照片(直观)2.议一议: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学生讨论结果略)3.思考:读课本P3页阅读材料【合作探究】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你能用身边的事例来推测地球是一个球体吗?学生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

(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可做实验演示)学生2: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学生3:站得高,看得远(或者引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能作图来说明更好)教师小结:同学们列举的现象能够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但能够准确说明地球形状的还应该是地球卫星照片。

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教师小结:通过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艰难而漫长的历程说明: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同时我们更应该坚信科学技术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方法。

地理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一章 第二节 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教案

地理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一章 第二节 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教案

第二节地球与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基础主干落实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形状:(1)地球是一个球体。

(2)认识过程。

2.大小: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填图绘图】·圈画:在图上描绘赤道。

·填图:在适当位置填出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1.概念: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特征:地球仪上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3.作用: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其分布。

教材再开发·P2——图1.1 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实例:(1)月食。

(2)远处驶来的帆船(先看见桅杆,再看到船身)。

(3)登高望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麦哲伦环球航行(首次证实)。

(5)地球卫星影像(最直观证据)。

巧学妙记地球形状是球体,五点一亿表面积,六三七一是半径,坐地日行八万里。

立德树人—人地协调世界地球日2024年4月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主题是“全球战塑”。

活动旨在唤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引导人们行动起来,共创绿色未来,保护地球家园。

漫画思考答:不一样。

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仪是正球体。

重点主题探究主题探究地球的形状探究情境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的移动某初一地理小组决定做一个关于如何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小实验:把篮球作为地球,将铅笔作为帆船,笔尖朝下(如图所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探究式问题链1.(入门探究—演示实验)实验1:铅笔在篮球上由近到远移动时,可发现铅笔头(填“铅笔尾”或“铅笔头”)先消失,铅笔的长度会慢慢变短(填“短”或“长”)。

实验2:铅笔在木板上移动时,所看到的铅笔长度和铅笔头位置不会(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

2.(能力探究—实验结论)通过实验“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证明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

3.(高阶探究—实例)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和上述实验反映的内容一致?答:①月食时投影到月球表面的地球的影子。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1章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1章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明确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每个人都肩负着继续探索的重任。

2.从数学的角度,学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重点】①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②能用多种方法论证地球是个球体。

【难点】现在研究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意义。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过程】(引入):茫茫的宇宙浩瀚无际,它不断的吸引着我们人类去探索,你知道人类目前了解的宇宙中生命物质只存在于哪个星球吗?(板书)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提问)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你知道古人对地球形状有哪些看法吗?(学生交流)介绍、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小结)老师可根据情况做适当的补充(结合相关投影图片):1.印度人认为世界是由几只巨象的背撑着,世界的中央是高耸的山脉,巨象站在一只大乌龟的龟背上,乌龟则骑在一只盘踞的眼镜蛇身上(书中有插图,可让学生自己看图叙述)。

2.埃及人认为天被高高的山撑着,星星则从天上垂下,太阳乘着一艘小船,顺着一条大河流到各地。

3.中国人则认为天像一只圆圆的大锅盖,盖在方形的土地上,天是由八根柱子支撑的,形成了“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的说法,后来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很多现象说明大地不是直觉的那么平,于是人们臆想的大地变成了一只倒扣的盘子,天像一顶半圆的斗笠,于是又有了“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的说法。

(提问)在今天看来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在古人却一直是一个难解的迷,你认为古人只能观察到“天圆地方”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提问)请你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才能够看到地球的全貌?你能进一步总结出观察巨大物体形态特征的方法吗?(提问)人类是直到利用人造卫星拍摄到地球照片后才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的吗?(提问)那你知道人类都通过观察哪些现象,完成哪些活动开始逐渐认识地球是个球体的吗,你能提出一些证据吗?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七年级地理上册 1.1《地球和地球仪》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

七年级地理上册 1.1《地球和地球仪》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
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描述和地球仪的使用。
教学方式
讲授、实验模拟
教具
地球仪
难点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感悟。
教学过程
教学
流程
教学内容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设置情景导入
新授
地球的形状认识
古代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猜想阶段
实践阶段
教师给出问题:现在我们知道地球的形状,那么通过什么手段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在没有直接观察到地球形状时,怎么认识和探索
描述数据
数值大小的认识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课程小结
作业
这么大的地球,我们怎样计算他的大小
教师提示:类似球体的描述
怎么认识地球的大
由定义出发,用问题引导学生逐层分析
地球仪的形状
地球仪上的比例关系
地球仪的作用
地球的形状认识过程和地球仪的应用
能力培养布置
学生活动:卫星照片的应用
图片的缩放比例计算学生通过小学知识能够说出:半径、直径、周长、表面积、体积
天圆地方和观察日月形状来猜测
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意义
地球卫星的作用
学生回答:地球卫星照片
简述卫星照片的由来
太空事业的发展
讨论:互助、质疑、提炼、总结
古代人猜想的由来。
人们怎样去验证自己的猜想,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好的方法来完成。
完成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给学生思考空间,来复原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2
4
6
地球的大小
与篮球、光速等数值
作比较,说出它们与地球大小数值的关系
由定义入手,学生逐层分析
学生说出地球仪的形状。
缩小比例的表示,地球仪上的海洋、陆地面积的对比关系。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课题】七上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课型】新授课【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学习地理知识的第一课,主要安排了“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大小”两方面学习内容,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和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将这两个课标点整合成一课时,目的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思维能力的提升和情感态度的升华,养成严谨认真的求学态度,为学习后面的章节打好基础。

【课标要求】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知道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逐步提高的,并学习前人勇于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难点)2 •学会运用赤道周长、表面积和平均半径等数学参考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教学方法】读图法、演示法、画图法、合作探究法【教学用具】地球仪、多媒体、地球卫星照片【教学过程】(重点)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初识地球:播放视频片段《斗转星移---运动中的地球》,质疑:地球是个球体,可是你知道前人对她的认识经历了哪些有趣的历程吗?(投影展示课题、目标)二、再现历史:观看视频,感悟地球在宇宙空间的存在形态。

学生齐读目标,明确学习内容。

激发兴趣和探索欲望,明确学习内容。

第一目:地球的形状问题探究:1、探讨:古代有“天圆地方”说-- 即“盖天说”,你知道它的由来吗?有何证据?(投影问题和图片)(1)学生读P3“天圆地方”图文资料, 谈自己的见解(2)齐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凭直觉)通过认识诗歌中的地理,留心生活处处皆学问,要学会观察和思考。

2、(播放“月食”视频)质疑: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1)学生看视频,结合P3 “亚里士多德”等图文资料,提出自己见解:通过探讨,训练学生质■ /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谈体会)习的品质。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并能够提供实例证明地球是球形天体。

2.能够运用有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难点: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辅助工具】1.多媒体课件。

2.表演用道具。

【主要训练形式】1.小组研讨。

2.道具演示。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周一升旗仪式在操场举行,直观感受操场的地表形态是平的。

但我们的知识告诉我们,人类生活的大地是球体。

古人的科技水平低,无法直接看到地球的形状,所以,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经历了几千年。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二、教学过程(一)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1、古人对大地形状的直观感受----盖天说(1)古代诗歌《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了解古人对天地的认识---天圆地方。

(2)“天圆地方”解释不了天与地结合部位的问题,开始猜测“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3)图片展示“盖天说”---天总是在地的上方,“天上地下”2、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臆想---地球是曲面的。

(1)张衡提出“浑天说”(图片展示)---天是包着地的圆球,“天外地内”(2)亚里士多德观察日食(动态图片展示),猜测地球是曲面的。

(3)毕达哥拉斯海岸观船(图片展示),猜测地球是曲面的。

(4)道具演示小船在平面和曲面上的运动。

3、麦哲伦环球航行,亲身验证地球是球体。

(1)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麦哲伦环球航行。

(2)动画展示环球历程,了解经过的大洋。

4、宇航员拍摄地球照片,确认地球是球体。

图片展示1、太空第一人:加加林;2、航拍仪拍摄地球照片。

5、小结:图片展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基本过程。

(二)描述地球的大小。

1、给地球量“身材”,先量“腰围”---赤道。

最新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最新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课题】七上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知道地球的形状;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2.认识地球的形状学会运用赤道周长、表面积和平均半径等数学参考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重点)3.能认识并熟练运用地球仪【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五主四环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问题导学、合作探究、启发引导、当堂训练【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教学过程】第一次先学后教第一次先学后教展示自学指导一内容:阅读课本P2-P4时间:4分钟要求:1.把知识点标记在课本2.尝试理解记忆问题: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三个阶段古代___近代___现代___(将符合填到横线上)2.有哪些证据证明地球是球体?哪种证据首次证实地球是球体?哪种证据最能直观的证明?一、学生阅读课本P2-4页内容,独立完成自学指导部分的题目。

二、小组讨论:将个人自学成果与其他成员进行探讨,如有解决不了的疑问,4分钟后由组长举手发问。

三、4分钟内尝试达到记忆让学生根据自学指导独立完成自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根据学情进行点拨多媒体展示:1、月食图(提醒学生:课本中提出是日食还是月食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变教、学为学、教,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才教,提升课堂效率2、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3、人造卫星上拍摄到的地球图片4、海岸观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通过目标二提问,学生基本能回答出月食、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这3个证据,通过多媒体展示,进一步让学生明确:①月食能证明地球是球体,而非日食②最早提出地球是球体的是______③首次亲身证实地球是球体的是___④证实地球是球体的最直观证据是___________结合练习让学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⑤了解生活中的例子如:海岸观船、站得高看得远都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承转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如果要你为地球做一件衣服,需要多少布料你知道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地球的大小第二次先学后教展示自学指导二内容:阅读课本P5-P7时间:4分钟要求:1.把知识点标记在课本上2.理解记忆问题:1.指出地球仪各部位名称(①-④)2.用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归纳地球的形状。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表格式)2022版的课程标准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表格式)2022版的课程标准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1.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教材归纳出人类对地球的认识阶段。
2.通过图片等直观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以及大小。
3.通过教具和教师讲述帮助学生掌握地球仪的相关知识。
探究一
设计意图:
1.通过小组讨论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与对教材的理解,认识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漫长而曲折。
活动一
设计意图:
2.通过教师讲授、图片等教具的使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并且在完成活动题时,通过与学校中熟悉事物的比较,更直观的感受地球的大小。


探究一: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
(新授)在古代,人类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一直是猜测论证,直到20世纪,人类进入太空,从地球以外的太空观察到了地球,才第一次认识到了地球的真面貌,可以说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பைடு நூலகம்组讨论)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分别都达到了什么认知水平?
活动一
1.展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描述地球的大小,解释极半径和赤道半径。
2.感受地球的大小,描述地球的形状。
极半径6357km 赤道半径6378km
平均6371km 可见地球是个两极稍窄,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让学生自主完成课本活动题2
活动二
展示地球仪,向学生说明地球如此庞大,要研究其全貌只能借助模型-地球仪。
2.“区域认知”中的“建立地理空间观念”,具体对应的内容是:“能够说出地球在宇宙环境中的位置、地球的大小,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
内容与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内容分析
本课是统编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第二小标题,本课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导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能够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第二部分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仪及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能够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建立基本的地理认识并培养学生的空间感。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学设计2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学设计2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是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测量方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示意图和简单的文字,帮助学生建立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基本认识。

本节课内容是整个地理学科的基础,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激发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善于接受新事物。

他们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科学的认识。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基本知识,如地球的自转、公转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究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及测量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地球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增强保护地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学生难以理解地球为不规则椭球体。

2.地球的大小:学生难以记忆地球的各种尺寸。

3.测量方法:学生难以理解经纬网、卫星测量等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问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不同星球的形状和大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特征。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相关图片、视频、地球模型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地球仪、经纬网模型等。

3.学习资料:分发相关学习资料,如教材、课外读物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提问:“你们对地球有什么了解?地球是什么样的?有多大?”2.呈现(10分钟)介绍地球的形状、大小及测量方法。

最新初一地理上册_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最新初一地理上册_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

初一地理上册_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1、教科书分析:《认识地球》是七年级地理的第一章,即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地理的第一章,本节是第一节。

因此,本课程旨在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通过多媒体学习地理的兴趣,充分利用本章的第一页,设计实践探索活动。

2、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和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的周长。

2.过程和方法通过对地球形状活动的设计和讨论以及相关实例,用一种简单的方法证明了地球的形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接受科学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3、教学重点:地球的大小4、教学难点:理解地球的形状5、教学建议1.学生们已经知道地球的形状,并且可以在卫星照片上一目了然地看到它。

因此,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模拟和体验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从而接受科学史教育。

2.如何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教师不应局限于课本中的三个例子,而应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例如,“麦哲伦环球航行真的能证明地球是圆的吗?”(圆柱和圆锥形状也可以绕地球转,因此必须提出更多的论据来证明地球在地球上的形状。

)“你还知道或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吗?”总之,采用开放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索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让学生接受科学精神和严谨科学态度的教育。

3.在上节课中,可以安排学生准备一个球体(篮球等)和立方体(粉笔盒等),并为每个人折叠一个带高桅杆的小纸船,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动手实验。

除了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外,还可以结合可见的海陆轮廓和云彩简要介绍卫星照片,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的重要作用,树立崇尚科学的观念,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

6、课堂安排建议:1学时7、教学案例:课前:[欢迎图片]自制欢迎图片: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女孩探索阿凡达和欢迎词:欢迎来到地理知识殿堂(营造学习地理的学术氛围,通过使用文字和女孩的阿凡达,使气氛严肃友好,这对刚进入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学设计1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学设计1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主要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人类对地球认识的历史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球仪模型和科学家的探索历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并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可能还停留在较直观的层面,缺乏系统的科学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科学家探索地球形状和大小的事迹感兴趣,可以借此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人类对地球认识的历史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自然、认识世界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人类对地球认识的历史过程。

2.难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难以直观理解,需要借助地球仪模型和科学家的事迹来帮助学生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球仪模型、图片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案例教学法:介绍科学家探索地球形状和大小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模型:用于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相关图片:展示科学家探索地球形状和大小的事迹。

3.分组讨论材料:分配给各小组,用于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模型,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它的形状和大小又是如何被确定的呢?”2.呈现(10分钟)展示科学家探索地球形状和大小的事迹,如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等。

通过这些图片和事例,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人类对地球认识的历史过程。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学设计3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学设计3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的教学内容。

教材从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地球表面积和平均半径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可能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认识模糊,有的学生可能对地球的相关数据理解有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掌握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地球表面积和平均半径等数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地球表面积和平均半径等数据的理解和记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地球模型,方便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提出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形状?”,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

然后呈现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地球表面积和平均半径等数据,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第一章第一节 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第一节 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第一节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与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理解地球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掌握地球的基本形状和大小教学重点:1. 地球的基本形状和大小。

2. 地球仪的构造和使用。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地理教材和地球仪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纸张和铅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地球仪并引起学生对地球的兴趣。

2. 出示一张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地球的基本形状和名称。

二、讲解地球的基本形状(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地球的基本形状为近似于一个椭球体,但不是完全规则的形状。

2. 鼓励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形状,帮助他们理解地球的形状是三维的,并不是完全平的。

3. 引导学生讨论地球的形状对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影响。

4.观察地球仪,讲解地球的大小。

三、介绍地球仪的构造和使用(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展示地球仪的构造,包括地球仪的支架、旋转轴、经纬网、刻度等。

2. 解释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何找到地理位置、如何测量距离、如何理解经纬度等。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合作使用地球仪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作。

四、总结与小结(5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地球与地球仪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2. 强调地球与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任务:要求学生编写一篇短文,介绍地球与地球仪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2.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对地球与地球仪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延伸:1. 邀请地理学科专家或从业人员来校园进行地理知识的讲解和实践操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科兴趣。

2. 组织地理考察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仪的使用和地理环境的变化。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价其对地球与地球仪的掌握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
案精品版
【课题】七上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课型】新授课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学习地理知识的第一课,主要安排了“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大小”两方面学习内容,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和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将这两个课标点整合成一课时,目的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思维能力的提升和情感态度的升华,养成严谨认真的求学态度,为学习后面的章节打好基础。

【课标要求】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知道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逐步提高的,并学习前人勇于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难点)
2.学会运用赤道周长、表面积和平均半径等数学参考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重点)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读图法、演示法、画图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地球仪、多媒体、地球卫星照片
【教学过程】
第一目:
地球的形状二、再现历史:
问题探究:
1、探讨:古代有“天圆地方”
说------即“盖天说”,你知道它的
由来吗?有何证据?(投影问题和
图片)
(1)学生读P3“天圆地方”图
文资料,谈自己的见解
(2)齐背《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凭直觉)
通过认识
诗歌中的
地理,留
心生活处
处皆学
问,要学
会观察和
思考。

2、(播放“月食”视频)
质疑: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
根据月食的景象推测地球形状是球
体或近似球体,你觉得完全可信
吗?说说你的看法
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注意到还
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个球
体?
(1)学生看视频,结合P3“亚
里士多德”等图文资料,提出自
己见解:
“有一定的说服力,但仅凭影
子推测也不完全可信,也可
能是碟形、馒头形、圆片
形、圆柱形……
(2)学生列举证据:如登高可
望远(诗证:“欲穷千里目,更
上一层楼”)、海边观驶来的帆
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

通过探
讨,训练
学生质疑
精神和表
达能力,
并感受古
人对大自
然探索的
细心和执
着。

3投影“麦哲伦”及环球航行路线
图,指导学生说出麦哲伦船队依次
经过了哪些大洋?结合P4“阅
读”说说结果如何?
进一步质疑:这次环球航行
就一定能说明地球是球体吗?
(1)学生读图,按船队行进的顺
序说出依次经过的大洋名称。


合P4阅读“你们第一个拥抱了地
球”,了解麦哲伦船队首次完成
人类历史上环球航行的伟大壮举
及其付出的巨大牺牲。

(2)学生探讨论(也可能是圆
柱、圆锥或圆台形状…...)
进一步感
悟前人勇
于探索真
理,不畏
困难和牺
牲精神的
伟大;再
次质疑进
一步培养
学生的求
异思维。

4、投影诗《题西林壁》,齐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说明人类要想目睹地球的全貌,
只有离开地球。

(播放宇航员“加
加林”在太空目睹地球的视频片
段,指导学生观看)
学生观看视频及卫星照片,了
解:通过目睹终于确定,地球确
实是个球体。

思考交流:从人类认识地球
形状的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
么?(谈体会)
通过观看
视频,体
会当今科
技之强
大,认识
到人类对
地球的认
识是不断
进步的,
养成崇尚
科学、认
真学习的
品质。

承转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从直觉臆想----推测----实证----目睹,历时几千年,一步步走向成熟,这些勇于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敬佩。

地球是球形,你能用准确的数据描述她的大小码?
第二目
地球的大小三、科学认知:
教师出示地球仪,指出这是地
球的模型地球仪。

设疑:它的球
心、球半径和最大周长在哪里呢?
1、(多媒体分步投影:教学生画
球形板图)
<教师手画也可以>
(1)画圆、圆心、圆半径,(平
面图形)
(2)画赤道、极半径、赤道半径
表示球形。

指出球心、球半径和最
大周长,说明圆是平面的,球是立
体的。

(地球是球形。


(3)结合地球仪讲解:从地心到
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叫作地球半
径。

其中,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
半径叫极半径;从地心到赤道上任
何一点的半径,叫赤道半径。

2、小组探究:(投影问题)
(1)极半径和赤道半径各有多少
条?
(2)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的长度会
影响地球的形状吗?画画看(技
巧:让赤道半径长度保持不变)
(3)请看课本上P5图1-1-3所
注的具体数字,极半径和赤道半径
哪个长一些,二者相差多少千米?
(4)质疑提升:你现在能更加
准确的描述一下地球的形状吗?
(5)地球仪为什么却做成了
“正球体”?
教师讲解:(出示卫星照片)
请看,这是从36000千米高空
拍摄的地球照片,你能看出它扁了
学生看板画
学习画球形图的基本过程和技巧
听教师讲解,释疑解难
极半径有两条,赤道半径有无数
条。

三种情况:极半径比赤道半径
长、二者相等、极半径比赤道半
径短,球形各不一样,学生画
图:长球体、正球体和扁球体
极半径短一些,赤道半径长一
些。

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
6356千米,
两者相差21千米。

地球的形状:是两极稍扁赤道略
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因为21千米相对6300多千米,
约为1/300,这个差距是微不足道
的。

地球仪是地球的缩影,那就
更看不出来了。

初步接触
地球仪,
帮助了解
地球的形
状和大
小,也为
下一节学
习做了引

学画板
图,既调
动了兴
趣,又增
强了画图
技能
通过观察
对比、画
图求证,
能培养学
生严谨认
真的学习
态度,也
是地理学
科的基本
要求
通过再次
观察地球
仪和解决
疑问,
可以将学
多少吗?所以我们说地球是扁圆的、像桔子或像梨形都是不科学的,在日常学习中,我们仍然把地球看作是一个正球体。

所以我们画出的地球示意图或做出的地球模型都是正球体。

3、质疑:我们到底用哪些数据才
能准确地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投影示意图,指导读出以下数据)
赤道半径6378千米,
极半径6356千米,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谐音巧记:我的姨姨(5.1亿)是庐山奇葩(6378),一天,庐山雾起(6357),她领(4万)天兵举行庐山起义(6371)。


学生读图1-1-3“地球的大小示
意”,了解描述地球大小的基本
要素和具体数据。

计算:假如一列火车以100千
米/小时的速度沿着赤道行驶,回
到出发点需要多长时间?(400
小时)
生的认知
提升到一
个新的高

明确科
学精确的
数据对说
明问题十
分重要,
通过计算
能具体感
知地球的
大小
巩固训

要求在笔记本上把表示地心、
两极、赤道和极半径、赤道半径的
图画出来,并标上名称和数字。

学生画图
当堂检验
识记效果
课堂小结
同学们,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奥秘,一直是人类渴望和追求的目标。

让我们扬帆起航,努力学习,为探索更多地球的奥秘贡献自己的力量!
板书设

«Skip Record If...»
课堂练习
1.根据现代科学技术的测量证明,地球是个不规则的_____体,表面积为_______平方千米,平均半径为_______千米,赤道周长约为____千米。

2.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回答
(1)在400多年前,麦哲伦船队从的西班牙出发,开始了那次永载史册的航海行动。

麦哲伦船队离开欧洲后,依次经过的大洋是洋洋、洋,最后又回到洋,抵达他们的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