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使用微生物送检制度

合集下载

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微生物送检率

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微生物送检率

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微生物送检率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时,为了更好地指导治疗和保护患者的健康,应该进行微生物送检以确定感染的病原菌和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这种做法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防止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

然而,目前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后进行微生物送检的比例仍然较低。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微生物送检率的重要性,并提出提高该比例的方法。

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微生物送检率是评估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与安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送检可以确定感染的病原菌和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从而指导医生选择最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这样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减少治疗失败和复发的风险,同时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和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然而,目前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后进行微生物送检的比例仍然较低。

有几个原因可以解释这一现象。

首先,医生和患者对微生物送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他们可能认为抗生素的选择与治疗效果无关,或者认为送检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和金钱。

其次,医院可能缺乏完善的送检制度和流程,导致送检操作繁琐和不顺畅。

此外,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后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或药物引起的并发症,这也可能使他们不愿意接受微生物送检。

为了提高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微生物送检率,有几个方法可以采取。

首先,医院应该加强对医生和患者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微生物送检的认识和重要性的认识。

医生要充分了解微生物送检的优势,以便在治疗过程中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患者也应该了解微生物送检对保护自己的健康的重要性,以便积极主动地要求送检。

其次,医院应该建立和完善送检制度和流程,提供方便快捷且高效的送检服务。

可以通过减少送检所需的时间和金钱成本,提高患者和医生的参与度。

此外,医院还应该积极搜集、整理和发布有关送检的指南和临床路径,以便医生和患者可以遵循。

最后,医院还应该加强对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处理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后出现的问题,以提高患者接受微生物送检的积极性。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合理利用抗菌药物,防止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菌株的产生,保护患者的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以及相关政策法规,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内抗菌药物的选择、配方、使用以及相关信息的记录和报告。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科学指导,提高抗菌药物的使用效果,减少滥用和不当使用的风险。

第二章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原则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贯彻以下原则:(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在循证医学原则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病情、细菌药敏试验结果等科学依据进行选择和配方。

(二)推行个体化用药: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年龄、病情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抗菌药物使用方案,避免盲目使用广谱抗生素。

(三)严禁滥用和不当使用抗菌药物:禁止未经医生诊断和开具处方的人员购买和使用抗菌药物,严禁医务人员利益驱动下滥用抗菌药物。

(四)加强监测和报告:及时掌握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耐药情况,向相关部门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信息畅通和数据准确。

(五)开展继续教育培训:持续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使用的认识和水平,推广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知识和技能。

第三章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措施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采取以下措施管理抗菌药物的使用:(一)建立和完善抗菌药物使用审查制度:设立专门的药事委员会或类似机构,对抗菌药物的处方进行审查和审核,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二)加强临床药师和微生物实验室的合作:临床药师可以提供抗菌药物的咨询和监测服务,微生物实验室可以及时提供药敏试验结果和抗菌药物选择建议。

(三)建立抗菌药物使用信息系统:记录抗菌药物的配方和使用情况,并定期进行统计和分析,以便监测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耐药情况。

(四)制定并执行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制定具体的使用原则、适应症和剂量等,明确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法,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行为。

抗菌药物使用规章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规章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保护公众健康,提高抗菌药物的使用效益,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凡在我国境内从事医疗服务、药品生产经营等工作的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本规章制度。

第三条抗菌药物是专门用于治疗或预防细菌感染的药物,包括广谱抗菌药物和狭谱抗菌药物。

第四条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细菌抗药性等因素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

第五条抗菌药物的使用应当坚持“合理使用、谨慎使用”的原则,严禁滥用抗菌药物。

第六条抗菌药物的配方应当由执业医师开具,严禁自行购买或使用他人留下的抗菌药物。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加强监督和检查。

第八条药品生产企业和经营者应当依法生产、销售抗菌药物,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第二章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第九条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细菌感染的部位、病原体的种类及其对药物的敏感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第十条应当遵循抗生素使用指南,按照最新的抗菌药物敏感性结果进行选择,并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情变化随时调整用药方案。

第十一条对于已知的多重耐药菌感染,应当及时启用备用抗菌药物,避免细菌的进一步扩散和感染。

第十二条对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控制指征,避免滥用引发抗药性细菌的产生。

第十三条对于儿童、老年人和孕妇等特殊人群的使用,应当根据其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特点进行个体化用药。

第十四条长期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要定期进行肝功能、肾功能等相关检查,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或药物相互作用。

第三章抗菌药物的管理与监督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团队,制定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定期开展专题培训。

第十六条临床药师应当参与抗菌药物的选择、配方和监测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第十七条对于抗菌药物的购买、储存、配送等工作,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相应的管理办法,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

第十八条对于患者在医疗机构所购买的抗菌药物,应当由专人进行核对,避免错误发放和滥用。

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送检要求

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送检要求
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送检要求
龚瑞娥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1
临床微生物标本送检意义
• 明确诊断 • 合理选用抗感染药物,提高感染治愈率 • 了解细菌耐药情况 • 及时发现感染及暴发
2
细菌学标本送检基本原则
• 及时采集 • 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采集 • 采样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 采样后及时送检 • 送检标本应注明来源和目的
13
闭锁性脓肿、瘘采样
• 穿刺 • 引流 • 开放性瘘 • 闭锁性瘘
14
结果分析
• 革兰染色阳性 • WBC>+ • 细菌培养阳性 • 细菌培养阴性
15
血标本采集
• 采集时机 • 血量 • 室温 • 厌氧培养
16
采血部位与时机
• 通常为肘静脉,切忌在静滴抗菌药物的静 脉处采血。
• 除非怀疑有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否则不 应从留置静脉或动脉导管取血,因为导管 常伴有定植菌存在。
18
为什么不采集单瓶的血培养
• 有研究表明,对于全自动的血培养仪,分 析24小时内采集满3套(每套为1瓶需氧,1 瓶厌氧,每套采血量20ml,每瓶10ml)分 离率,第一套检出率73.1%,第2套累积检 出率为89.7%,第三套累积检出率为98.3%。
19
采血指征时机
20
中心静脉导管监测采血要求
保留导管
拔除导管
从该可疑的CR-BSI患者采 从独立的外周静脉无菌采 集至少2套血培养,其中 集2套血培养。无菌状态 至少一套来自外周静脉, 下取出导管并剪下5cm导 并做好标记,另一套则 管尖端或近心断做半定量 从导管中心采集,2个来 或定量培养 源的采血时间必须接近 (不›5分钟)并做好标 记
21
3
及时送检

临床科室细菌培养送检管理制度

临床科室细菌培养送检管理制度

临床科室细菌培养送检管理制度一、检验科细菌室开展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及特殊病原菌的耐药性监测。

二、凡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病人,原则上都应有细菌学检测依据,二线抗生素应用者必须做细菌学检测。

三、感染病人住院时间超过20天者,至少要送三次相关标本的培养,以后根据情况每10天应增加一次。

四、可疑体表、体腔、体液感染,凡能采集标本者如痰、血、尿、便、脓、胸腹水、胆汁、心包积液、关节液、鞘膜液、脑脊液、前列腺、阴道分泌物等送检标本并做药物敏感试验,根据结果选择抗菌药物治疗。

五、上呼吸道感染持续五天仍有发热38℃以上者,应做咽拭子细菌培养,肺部或支气管感染病人在应用抗生素之前应采集痰标本送检。

肺部感染病人两周以上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应做真菌培养。

六、连续使用呼吸机3天者,应送检痰标本,继续使用呼吸机者,每周送检一次。

七、凡留置尿管5天以上者,应做中段尿培养一次,继续留置尿管,应每7~10天复查一次。

八、泌尿系感染病人应用抗菌药物两周以上应做细菌和真菌培养。

感染性尿路开放手术者,术中应取尿标本送检,以便指导术后治疗。

九、急性腹泻每天3次以上,应即送便培养,亚急性及慢性腹泻应每7~10天进行一次大便培养。

十、原因不明的高热≥38.5℃,应连续进行至少3次血培养,每次应送两个标本查需氧菌和厌氧菌。

十一、静脉留置导管的患者,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均应送检血标本至少两次。

1、插管部位外观有炎症表现;2、不明原因的畏寒、发热;3、导管入口处有蜂窝组织炎或分泌物。

十二、对血液透析发热的病人,应连续两次进行血培养及内毒素检测。

十三、烧伤病人创面,应每周至少送检一次,以便确定有否感染和作为治疗的依据。

十四、深部创伤、污染手术在术中或清创后,要送相关标本检查,有切口分泌物或怀疑脂肪液化等,发现即送检(涂片和培养),7~10天愈合不良者必须做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

十五、胆道探查术、胆囊切除者,尽量术中采集胆汁送检。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管理规定及流程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管理规定及流程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及流程根据2013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的规定,为加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特制定该规定:一、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二、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应做好血常规、PCT、细菌涂片或细菌培养等检查,且微生物送检率不低于80%;三、各临床科室对严重、难治性感染性疾病及用药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二重感染等,应及时向医务科提出会诊申请;对患有严重感染性疾病需使用特殊使用级类抗菌药物如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万古霉素患者,患者收治科室或主管医师不得擅自使用,应填写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申请表,发至医务科,由医务科组织相关会诊成员前往会诊;四、会诊成员由医务科组织感染专业医师、微生物检验专业技术人员和临床药师、感控科等相关专家会诊、讨论、决定抗菌药物使用的品种、方法、时间以及其他注意事项;对于容易涉及医疗纠纷的病例,可邀请医务科人员在场旁听,在会议上提出规避医疗风险及纠纷的措施并记录;五、紧急情况下必须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时,使用前应完善血常规及PCT、细菌涂片、细菌培养三种检查中至少一种,并经科主任审核同意后,允许使用1天;次日上午如遇周日,可顺延至下周一须填写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申请表,发至医务科,由医务科组织相关会诊成员前往会诊;六、临床科室对会诊意见应严格遵照执行,并由科主任开写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医嘱,确保抗菌药物使用的安全可靠;七、科室主管医师需认真记录各专家会诊意见于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中,一式两份打印,一份保存于病历中,一份保存在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本中;八、对未经申请擅自使用特殊技抗菌药物的科室及个人,按2013年永州市中心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实施方案中的相关奖惩措施予以处罚;附: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用流程见下页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用流程如下:主管医生提出申请↓本科科主任同意并组织讨论↓填写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申请表,发至医务科↓医务科组织专家会诊讨论决定抗菌药物品种、用法、用量、疗程↓科室遵照执行,科主任开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医嘱↓药房发药。

细菌耐药性监测制度

细菌耐药性监测制度

细菌耐药性监测制度1.当病人可疑或诊断为细菌性感染时,主管医师应尽早地开展病原学检查及药物敏感试验,力争明确病原菌。

2.病原学检查应争取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留取标本,如果已经使用抗菌药物则在下一次用药前留取。

3.通常采取的标本有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粪便、手术伤口或创面的分泌物等。

采取标本时必须按照相应的要求进行,以获得合格的标本,同时注意防止标本的污染。

采取标本后立即送微生物室处理,若暂时未能送检,血标本、脓液等标本则需室温保存,禁止放入冰箱内保存;尿、痰液、皮肤组织(损伤、脓肿、烧伤、渗出液)等标本则需冷藏(但不能超过24小时)。

4.微生物室接收标本时必须按要求进行查对,不合格标本及时退回。

对接收的标本及时进行细菌培养、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对检查结果核对无误后方能签发报告。

5.微生物室按要求做好室内质控及室间质控,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当分离到MDRO菌株(如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或少见菌株(如耐万古霉素肠球菌/金葡菌)时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和相关临床科室,并根据情况保留菌株用于鉴定。

6.临床各科室应关注本地区、本医院和本科室的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根据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7.医院感染管理科协同微生物室、药剂科对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细菌耐药性综合分析,将主要目标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耐药情况做季度、年度总结分析,必要时将细菌耐药情况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关联分析,将统计分析结果向分管院长、业务院长、药事管理委员会以及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报告,向各临床科室反馈。

8.药事管理委员会和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根据细菌耐药监测情况责成药剂科对相关抗菌药物品种进行重点监控,必要时对医院用药情况进行干预和调整(如停用某些耐药性高的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9.信息报告、反馈或通报采用简报进行传阅,相关科室及时传达学习,并将传阅内容以纸质方式保存。

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

一、建立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

1、医疗机构遴选和新引进抗菌药物品种,应当有临床科室提交申请报告,经药学部门提出意见后,由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议。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审议同意,并经药事管理和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审核同意后方可列入采购供应目录。

抗菌药物品种或者品规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率高、性价比差或者违规使用等情况的。

临床科室、药学部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可以提出清退或者更换意见,清退意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二分之一以上成员同意后执行,并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委员会备案。

更换意见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执行。

清退或者更换的抗菌药物品种或者品规原则上12 个月内不得重新进入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

2、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控制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的品种数量。

同一通用名称抗菌药物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不得超过 2 种。

具有相似或者相同药理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列入供应目录。

3、因特殊治疗需要,医疗机构需使用本机构抗菌供应目录以外抗菌药物的,可以启动临时采购程序。

临时采购应当有临床科室提出申请。

说明申请购入抗菌药物名称、剂型、规格、数量、使用对象和使用理由。

经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核同意后,有药学部门临时一次性购入使用。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控制临时采购抗菌药物品种和数量。

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原则上每年不得超过 5 例次,如果超过 5 例次,应当讨论是否列入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

调整后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总品种数不得增加。

医疗机构应当每半年将抗菌药物临时采购情况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4、二级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原则上不超过35 种,其中:A :碳烯青霉素类抗菌药物注射剂不得超过3个品规。

B::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得超过4个品规。

C::头霉素类抗菌药物不得超过2各品规。

D::深部抗其他类抗菌药物不得超过5各品规。

关于抗菌药物管理监控指标-微生物标本送检率-探讨

关于抗菌药物管理监控指标-微生物标本送检率-探讨
2019/3/30 Dr.HU Bijie 18
欢迎浏览和下载课件 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网上论坛
(我国最大的医院感染控制交流平台)
2019/3/30
Dr.HU Bijie
19
学习动物精神
• 11、机智应变的猴子:工作的流程有时往往是一成不 变的,新人的优势在于不了解既有的做法,而能创造 出新的创意与点子。一味 地接受工作的交付, 只能学到工作方法 的皮毛,能思考应 变的人,才会学到 方法的精髓。
2019/3/30
Dr.HU Bijie
3
良好监测指标(indicators)的基本要素
• • • • • 重要性 • 监测指标类型 – 结果监控 客观性(不易作假) – 过程监控 科学性 – 结构监控 可操作性 质量改进
2019/3/30
Dr.HU Bijie
4
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 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 检率不低于30%,合理 吗?
2019/3/30 Dr.HU Bijie 2
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和细菌耐药监测
• 二级以上医院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合 理选用抗菌药物,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 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 • 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 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针对不同的细菌 耐药水平采取相应措施 • 医疗机构按照要求向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 测网、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报送相关数据信息
二级以上医院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合理 选用抗菌药物,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 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
• • • • • 要以例次感染作为分母计算 要以所治感染相对应的微生物标本做为分子计算 要重点监控抗菌药物使用前的微生物标本送检率 要重点监控无菌部位微生物标本的送检率 要重点监控限制使用或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患者中 的微生物标本送检率 • 要关注检验项目选择正确性的监控 • 要调研和设计合理的微生物标本送检率具体数值 • 要借鉴相关的国际监控指标

临床微生物标本规范化采集和送检

临床微生物标本规范化采集和送检

四)标签及申请单
每份标本都应贴上标签并标明必要信息,在检验申请单上填写足够的有关 临床资料。包括病人情况(病区、病人姓名、住院号)、标本情况(标本类 型、检验目的、采集部位、采集方法、采集时间等)和病人用药等信息。
五)标本运输
标本应在室温下15分钟内送到检验科。如果超过2小时送达,冷藏保存。
六)实验室拒收标准
烧伤患者的创面、组织活检、血培养等的细菌学检测结果对临床医生进行烧伤感染的诊断和治 疗十分重要。创面的拭子标本或组织活检标本都可以进行细菌定量培养。出现全身感染症状时,应 同时采集血培养标本。在采集表面拭子或组织活检标本之前,应对创面彻底清洁,且未局部应用抗 菌药物。
一)临床采样指征:
由于烧伤的早期创面无菌,烧伤后12小时勿采集标本。当患者出现发热、创面恶化时, 考虑采样。
二)采样要求 1.病原体培养应在抗菌药物应用前或停药一周后采集标本。 2.生殖器是开放性器官,标本采集过程中应遵循无菌操作以减少杂菌 污染。 3.阴道内有大量正常菌群存在,采取宫颈标本应避免触及阴道壁。 4.沙眼衣原体在宿主细胞内繁殖,采集时尽可能多的取上皮细胞。
尿道分泌物
三)采集方法
(1)男性:取样前至少1小时内不要小便。 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尿道口,用灭菌纱布 或棉球擦干,用男性拭子采取从尿道口溢 出的脓性分泌物或将男性拭子插入尿道内 2~4厘米取分泌物,置无菌试管中。如无 脓液溢出,可从阴茎的腹面向龟头方向按 摩,促使分泌物溢出。
应尽量送检无菌部位的标本,尤其是血培养。有菌部位标本应避免“正常菌群导致 标本的污染”。人体很多部位,如下呼吸道(痰液标本)、鼻窦、皮肤伤口等处的正常 菌群极易污染标本。因此,从这些部位采集标本,要尽可能降低这些部位正常菌群或定 植细菌对标本污染的可能性。有菌部位的标本不是最理想的微生物标本。

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及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管理制度

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及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管理制度

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及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抗菌药物治疗效果,降低耐药性,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全体医务人员及相关部门在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及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的管理。

第三条我院应建立健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安全、有效使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权益。

第二章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第四条抗菌药物是指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主要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

缺乏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依据的,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

第五条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

如病情紧急,可在耒茯结果前根据临床诊断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一旦明确病原菌,应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并参考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

第六条对轻症社区茯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常用抗菌药物。

对医院获得性感染、重症感染、难治性感染患者应根据临,禾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及其耐药状况,选用抗菌活性及针对性强、安全性好的抗菌药,必要时可以联合用药。

第七条临床医帅选择抗菌药物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一)患者的疾病状况:感染严重程度、机体病理生理、免疫功能等;(二)病原菌种类及耐药状况:根据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状况,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三)药物安全性:考虑药物的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患者过敏史等;(四)药物经济学:权衡药物的成本、疗效、耐药性等因素,选择经济合理的抗菌药物。

第八条我院应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制度,定期评估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抗菌药物使用率、耐药率等指标进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第三章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第九条病原学送检是指在抗菌药物治疗前,对感染标本进行细菌学、真菌学、支原体等检测,以确定病原菌种类及耐药状况,为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规章制度、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活动方案、自我介绍、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 letters, activity plans, self introductio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and more.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通用12篇)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到制度的场合不断增多,制度一经制定颁布,就对某一岗位上的或从事某一项工作的人员有约束作用,是他们行动的准则和依据。

抗菌药物使用微生物送检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微生物送检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微生物送检制度
一、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感染病情,按照细菌药敏报告结果选用抗菌药。

二、要求使用或更改抗菌药物前采集标本作病原学检查,力求做到有样必采。

三、治疗用抗菌药物病原学送检率非限制使用类不低于 30%。

四、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 50%。

五、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不低于 80%,门诊不得使用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

六、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针对不同的细菌耐药水平采取相应应对措施;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与检验科对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定期进行分析,每年≥2 次,供临床医师用药时参考。

抗菌药物使用病毒送检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病毒送检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病毒送检制度
1. 引言
随着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的不断增加,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保护公众健康,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病毒送检制度是必要的。

2. 目的
该制度的目的是确保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加强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监测,并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

3. 适用范围
该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及抗菌药物生产企业等相关机构。

4. 主要内容
4.1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
- 医疗机构应建立严格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包括明确的使用适应症、规范的使用剂量和疗程、合理的联合使用等。

- 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遵守相关规定,避免滥用和不适当使用。

4.2 抗菌药物病毒送检
- 医疗机构应将超出预期的耐药细菌送检,及时进行病毒筛查和药物敏感性测试。

- 抗菌药物生产企业应配合医疗机构进行病毒送检工作,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技术指导。

4.3 监测和报告
-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定期监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细菌耐药性情况,并及时发布报告。

- 监测结果应用于指导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和政策制定。

5. 处罚措施
对违反抗菌药物使用病毒送检制度的机构和个人,将依法给予相应的处罚。

6. 计划评估
该制度将定期进行评估,以便不断完善和改进。

7. 结论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病毒送检制度对于保护公众健康和控制抗菌药物耐药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机构应积极履行职责,共同推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实施。

抗菌药物微生物病原体送检率持续改进

抗菌药物微生物病原体送检率持续改进

抗菌药物微生物病原体送检率持续改进
背景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微生物病原体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也逐渐增强,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威胁。

为了更好地监测和控制微生物病原体的耐药性,提高抗菌药物的使用效果,抗菌药物微生物病原体送检率的持续改进变得至关重要。

目标
本文档旨在提出一系列策略,以持续改进抗菌药物微生物病原体送检率,有效地监测和控制微生物病原体的耐药性。

策略
1. 提高医务人员的意识:加强对微生物病原体送检的重要性的培训,培养医务人员主动意识,提高送检率。

2. 优化检验流程:简化微生物病原体送检流程,减少繁琐的步骤,提高送检效率。

3. 提供便捷的送检服务:建立方便快捷的送检通道,提供在线
预约和快速反馈,以鼓励患者主动参与微生物病原体检测。

4. 引入信息化技术:借助信息化技术,建立抗菌药物微生物病
原体送检的电子系统,提高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效率。

5. 加强协作与沟通:建立跨部门的合作机制,加强与临床部门、药学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共同推动抗菌药物微生物病原体送检率的
持续改进。

6. 鼓励科研与学术交流:设立相关研究课题或奖励,促进科研
人员在微生物病原体送检领域的研究,提高相关实践水平。

结论
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我们有信心持续改进抗菌药物微生物病
原体送检率,有效地监测和控制微生物病原体的耐药性,为提高抗
菌药物的使用效果,保护人们的健康做出积极贡献。

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评估和优化策略的实施效果,保证持续的改进和提高。

抗菌药物送检率规定

抗菌药物送检率规定

抗菌药物送检率规定抗菌药物送检率规定抗菌药物送检率规定是指医疗机构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必须按一定比例将使用的抗菌药物样品送往实验室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的规定。

这项规定旨在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率,减少药物滥用和耐药菌株的逐渐增加。

抗菌药物是医学领域中常用的类药物,通过抑制或杀死病原微生物,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然而,由于抗菌药物的特殊性质,它们的广泛使用可能导致耐药性的出现。

耐药性是指某种病原菌对一种或多种抗菌药物已经发生了抗药性,使得该药物对这种菌株的治疗效果降低或完全无效。

耐药性的出现不仅使得患者的治疗变得更加困难,还可能造成病原菌在社区中的传播,从而对公众健康产生威胁。

为了避免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菌株的出现,抗菌药物送检率规定成为了必要的措施。

该规定要求医疗机构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将使用的药物样品送往实验室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

这个比例可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机构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调整,但通常不低于一定的百分比。

通过实验室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可以得知不同病原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情况。

根据检测结果,医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和抗菌药物的滥用。

此外,检测结果还可以帮助医院进行药物耐药监测和统计,及时了解当前的耐药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和控制。

抗菌药物送检率规定的实施需要医疗机构的全力支持和参与。

医院管理者应当加强对该规定的宣传和解释,使全体医务人员都能够充分理解和遵守。

此外,医院还应加强与实验室的合作,提供充足的药物样品供检测。

同时,还应建立药物使用和送检的记录和统计机制,定期进行数据分析和管理评估,并根据需要进行相关的培训和教育工作。

总之,抗菌药物送检率规定是一项重要的举措,旨在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率,减少药物滥用和耐药菌株的逐渐增加。

通过医疗机构和实验室的共同努力,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更好地保护公众健康。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的实施情况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的实施情况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的实施情况一、背景病原学送检是诊断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抗菌药物治疗前进行病原学送检,对于确定感染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以及评估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住院患者由于其病情较重,感染风险较高,因此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尤为重要。

二、目的本文档旨在规范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的实施流程,提高病原学送检的质量和效率,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三、实施流程3.1 病原学送检指征以下情况下,应考虑进行病原学送检:1. 疑似细菌、真菌、病毒等感染性疾病患者。

2. 具有感染风险的患者,如免疫力低下、长期使用抗生素等。

3. 治疗效果不佳,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的患者。

3.2 病原学送检流程1. 医生根据病原学送检指征,决定是否进行病原学送检。

2. 如果需要进行病原学送检,医生应向护士或技术人员提供送检指征和注意事项。

3. 护士或技术人员负责采集患者的标本,如血液、尿液、痰液等。

4. 采集的标本应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5. 实验室收到标本后,应按照相关标准操作流程进行检测。

6. 检测结果出来后,及时反馈给医生,以便医生制定或调整治疗方案。

四、注意事项1.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感染风险,合理选择病原学送检项目。

2. 护士或技术人员在采集标本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交叉感染。

3. 标本采集后,应避免污染和降解,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4. 实验室应具备相应的检测能力和设备,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5. 医生、护士、技术人员等各方应密切沟通,确保病原学送检的顺利进行。

五、评估与改进1. 定期评估病原学送检的实施情况,包括送检率、检测阳性率等。

2. 分析送检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3. 加强医生、护士、技术人员等各方的培训和指导,提高病原学送检的质量和效率。

六、总结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是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的重要环节。

抗菌药物使用微生物检测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微生物检测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微生物检测制度简介抗菌药物使用微生物检测制度是针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管措施,旨在确保合理、科学和有效地应用抗菌药物,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性的发展。

本制度主要通过微生物检测的方式来评估患者是否确实需要抗菌药物治疗,以便提供准确的治疗建议和指导。

目的1. 避免抗菌药物滥用:抗菌药物的滥用是导致耐药性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微生物检测可以辅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真正需要抗菌药物治疗,避免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 保护患者安全:使用不必要的抗菌药物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损害,如引发不良反应或过敏等。

微生物检测可以有效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从而保护患者的安全。

3. 减少医疗费用支出: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不仅增加了患者的治疗费用支出,还增加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通过微生物检测评估抗菌药物的使用需求,可以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

实施步骤1. 制定微生物检测指南:根据国家和国际相关标准和指南,制定适用于本医疗机构的微生物检测指南,明确抗菌药物使用的适 ns,如感染部位、临床症状等。

2. 确定微生物检测流程:确定微生物检测的流程,包括样本采集、实验室分析的方法和时限等。

确保微生物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 建立微生物检测数据库:建立微生物检测结果的数据库,用于记录、分析和评估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效果,并及时提供给医务人员参考和决策。

4. 强化医务人员培训: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使用和微生物检测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微生物检测结果。

5. 定期评估和优化制度:定期对微生物检测制度进行评估和优化,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确保其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

监管措施1. 监督和审查:建立专门的监督和审查机构,对医疗机构的微生物检测制度进行监督和审查,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和监督。

2. 处罚和奖励机制:对于没有按照微生物检测制度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的医疗机构或个人,给予相应的处罚;对于积极配合微生物检测制度的医疗机构或个人,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荣誉。

患者住院期间抗菌药物治疗前的病原学送检概况

患者住院期间抗菌药物治疗前的病原学送检概况

患者住院期间抗菌药物治疗前的病原学送检概况概述本文档旨在总结患者住院期间抗菌药物治疗前的病原学送检概况。

通过进行病原学送检,可以确定患者体内存在的病原微生物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病原学送检流程1. 病史采集:医生在了解患者病情后,将采集相关的病史信息,包括就诊前的病情、用药史、暴露史等。

2. 标本采集: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医生会选择合适的标本进行采集,如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伤口分泌物等。

3. 标本处理:采集到的标本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处理步骤,如离心、培养基接种等,以分离纯种的病原微生物。

4. 菌种鉴定:通过对分离得到的纯种菌株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等实验,确定病原微生物的种类。

5. 药敏试验:将已鉴定的病原微生物与不同的抗菌药物进行接触,观察其对药物的敏感性,从而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提供指导。

病原学送检的意义1. 指导临床用药:通过病原学送检,可以明确患者感染的具体病原微生物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治疗效果。

2. 防止抗菌药物滥用:病原学送检结果可以帮助医生避免盲目使用广谱抗生素,减少抗菌药物滥用,降低细菌耐药性的风险。

3. 优化医疗资源利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药物费用支出,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送检注意事项1. 及时采集标本:在患者住院前或抗菌药物使用前尽早采集标本,以提高送检结果的准确性。

2. 标本采集技术:标本采集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污染和误诊。

3. 送检要求明确:在送检时,需明确要求进行病原学鉴定和药敏试验,以获取更全面的结果。

结论患者住院期间抗菌药物治疗前的病原学送检是一项重要的临床实践,通过该检查可以明确患者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并优化医疗资源的利用。

在进行病原学送检时,需要注意及时采集标本、正确采集技术和明确送检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菌药物使用微生物送检制度
一、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感染病情,按照细菌药敏报告结果选用抗菌药。

二、要求使用或更改抗菌药物前采集标本作病原学检查,力求做到有样必采。

三、治疗用抗菌药物病原学送检率非限制使用类不低于 30%。

四、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 50%。

五、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不低于 80%,门诊不得使用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

六、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针对不同的细菌耐药水平采取相应应对措施;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与检验科对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定期进行分析,每年≥2 次,供临床医师用药时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