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

合集下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释、翻译、简答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释、翻译、简答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亩】,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版筑】,【筑】,3、【管夷吾举于士】【士】,【举于士】,4、【百里奚举于市】【市】,5、【饿其体肤】6、【空乏其身】【空乏】,7、【行拂乱其所为】【拂】,【乱】,8、【动心忍性】9、【曾益〕【曾】,10、【恒过】11、【衡于虑】【衡】,12、【作】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发】,【喻】,14、【入】15、【法家拂士】【拂】,16、【出】17、【敌国】【敌】,18、【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二、重点句子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翻译: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三、课内阅读简答题:1、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2、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3、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4、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5、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8、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9、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10、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说一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历山耕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20部编版八年级文言文实战训练 含解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20部编版八年级文言文实战训练 含解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年中考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一、(2019年辽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各题。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吕师在陈,楚大夫皆惧,曰:“阖闾善用其民,败我于柏举①。

今闻其嗣.又甚焉,将若之何?”子西曰:“二三子②恤③不相睦,无患吴矣。

昔阖闾食不二味,居不重席,舟车不饰。

在国,天有灾疠,亲巡孤寡而共其乏困。

在军,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

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是以民不罢劳,死知不旷④,所以..败我也。

今闻夫差⑤,珍异是聚,观乐是务。

视民如仇,而用之日新。

夫先自败也已。

安能败我?”(节选自《春秋左传》,原文有改动)(注)①柏举:地名。

②二三子:你们。

③恤:忧虑。

④旷:抛弃。

⑤夫差;吴王阖闾的儿子。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行拂.乱其所为②衡.于虑③今闻其嗣.又甚焉④所以..败我也2.请将选文中面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②阖闾善用其民,败我于柏举。

3.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A.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B.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C.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D.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4.根据选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个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而导致国家衰亡的例子。

②乙文中夫差“自败”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答案】1.①违背②同“横”阻塞③继承人④……的原因2.①这样,就知道忧愁祸患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②阖闾善于使用百姓,在柏举把我们打败了。

3.C4.①示例一:唐玄宗因安逸骄纵,“安史之乱”后使唐由盛转衰。

2021-2022部编版语文八上第22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训练五篇(含答案)

2021-2022部编版语文八上第22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训练五篇(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训练五篇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一、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1—3题。

(11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两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必先苦.其心志(3)曾.益其所不能(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分)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兽有猱①,小而善缘,利爪。

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

不休,成穴,虎殊快②不觉也。

猱徐取其脑啖之,而汰其余③以奉虎曰:“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贞观政要》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贞观政要》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贞观政要》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题)(五)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5题。

(10分,每小题2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日:“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②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再者,不敢纵逸。

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着耽③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人。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敞④”,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朕既在九重⑤,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

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⑥”。

(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

②存:抚恤。

③耽:沉溺。

④敞:通“蔽”。

⑤九重:深宫之内。

⑥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 分)(1)饿其体肤饿: ▲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喻: ▲(3)犹割股以咦腹股: ▲ (4)若耽嗜滋昧嗜: ▲22.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

(限划2处,2分)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23.翻译下面句子。

(2分)(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

24. [甲][乙]两文从个人发展与国家兴亡的角度阐述了治国之道。

[甲]文强调润国家兴盛内要有“▲” ,外要有“▲”;[乙]文强调为君之道,首先是“▲”其次是'___▲ ' ,还要广开言路,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择、翻译、简答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择、翻译、简答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选择题】【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选择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便扶向路,处处志.之B.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C.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人恒.过然后能改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舜发于畎亩之.中(的)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C.行拂乱其.所为(他的) 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而)3、选出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困于.心皆以美于.徐公B.苦其.心志帝感其.诚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肉食者.谋之D.舜发于畎亩之.中何陋之.有4、选出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上使外将.兵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在乎山水之间.也C.人恒过.,然后能改及鲁肃过.寻阳D.征于色,发.于声野芳发.而幽香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过去)6、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出淤泥而.不染C.舜发于畎亩之.中何陋之.有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贤于.材人远矣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舜发于.畎亩之中泻出于.两峰之间者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温故.而知新C、行拂乱其.所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知木兰是.女郎B.舜发于畎亩之.中莲之.爱,同予者何人C.所以..兴隆也..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吴广以为然.9、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被选拔B.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20部编版八年级文言文实战训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20部编版八年级文言文实战训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年中考阅读真题一、(2019年辽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各题。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吕师在陈,楚大夫皆惧,曰:“阖闾善用其民,败我于柏举①。

今闻其嗣.又甚焉,将若之何?”子西曰:“二三子②恤③不相睦,无患吴矣。

昔阖闾食不二味,居不重席,舟车不饰。

在国,天有灾疠,亲巡孤寡而共其乏困。

在军,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

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是以民不罢劳,死知不旷④,所以..败我也。

今闻夫差⑤,珍异是聚,观乐是务。

视民如仇,而用之日新。

夫先自败也已。

安能败我?”(节选自《春秋左传》,原文有改动)(注)①柏举:地名。

②二三子:你们。

③恤:忧虑。

④旷:抛弃。

⑤夫差;吴王阖闾的儿子。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行拂.乱其所为②衡.于虑③今闻其嗣.又甚焉④所以..败我也2.请将选文中面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②阖闾善用其民,败我于柏举。

3.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A.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B.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C.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D.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 4.根据选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个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而导致国家衰亡的例子。

②乙文中夫差“自败”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二、(2019年西藏中考真题) 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小题。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亩】,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版筑】,【筑】,3、【管夷吾举于士】【士】,【举于士】,4、【百里奚举于市】【市】,5、【饿其体肤】6、【空乏其身】【空乏】,7、【行拂乱其所为】【拂】,【乱】,8、【动心忍性】9、【曾益〕【曾】,10、【恒过】11、【衡于虑】【衡】,12、【作】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发】,【喻】,14、【入】15、【法家拂士】【拂】,16、【出】17、【敌国】【敌】,18、【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三、重点句子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翻译: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四、课内阅读简答题:1、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2、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3、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4、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5、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8、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9、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10、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说一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历山耕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

中考课内文言文基础重点拓展真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卷版)

中考课内文言文基础重点拓展真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卷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经典练习课文整体把握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首先采用的论证方法. 从正面论述()。

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从反面论述,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此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

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答:基础知识积累1.文学常识填空(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作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和孔子齐名,世称(),同为()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2)“四书”指 :<< >><< >><< >> 和《孟子》。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③必先苦.其心志()④曾.益其所不能()⑤人恒.过()⑥衡.于虑()⑦而后喻.()⑧入则无法家拂.士()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 .傅说 / 举于 / 版筑之间 B.故天 /将降大任 / 于是人也C.必先 / 苦其心志D.行 / 拂乱 /其所为4.下面加点字词与现代汉语相近的一项是()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

所以..动心忍性C.人恒过 ? 然后..能改 D。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按原文内容填空(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方面阐明国家走向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重点语段阅读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释、翻译、阅读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释、翻译、阅读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亩】,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版筑】,【筑】,3、【管夷吾举于士】【士】,【举于士】,4、【百里奚举于市】【市】,5、【饿其体肤】6、【空乏其身】【空乏】,7、【行拂乱其所为】【拂】,【乱】,8、【动心忍性】9、【曾益〕【曾】,10、【恒过】11、【衡于虑】【衡】,12、【作】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发】,【喻】,14、【入】15、【法家拂士】【拂】,16、【出】17、【敌国】【敌】,18、【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二、重点句子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翻译: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三、课外文言文阅读:【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孙叔敖、沈尹茎相与友。

叔叔敖游于郢①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②。

沈尹茎谓孙叔敖曰:“说义③以听,方术④信行,能令人主上至于王,下至于霸,我不若子也。

耦世接俗⑤,说义调均,以适主心,子不如我也。

子何以不归耕乎?吾将为子游。

”沈尹茎游于郢五年,荆王欲以为令尹,沈尹茎辞日:“期思⑥之鄙人有孙叔敖者,圣人也。

王必用之,臣不若也。

”荆王于是使人以王舆⑦”迎叔敖.以为令尹,十二年而庄王⑧霸。

此沈尹茎之力也。

功无大乎进贤。

(节选自《吕氏春秋·不苟论》)【注】①:古代楚国都城。

②声问不知,修行不闻:名声不为人所知,美德不为人了解。

③说义:陈说道理。

④方术:所持方策。

⑤耦世接俗:随顺社会,附和世俗。

⑥期期思:孙叔敖的故乡。

⑦舆:车。

⑧庄王:中国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又称称荆庄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二、实词积累(1)发:起,指被任用(2)畎亩:田间,田地(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4)筑:捣土用的杵(5)士:狱官(6)市:市井之间,市场(7)任:责任,担子(8)苦:使?..受苦(9)空乏:资财缺乏。

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10)拂乱:拂,违背;乱,使混乱;拂乱,使做事不顺(11)所以:用这些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12)动:使心动(13)忍:使坚韧(14)曾:同“增”,增加(15)恒:常常(16)过:犯过失(17)衡:通“横”,梗塞,不顺(18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19)征:征验,表现(20)色:脸色(21)喻:了解(22)入:在里面,指国内(23)法家:坚守法度的大臣(24)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

(25)出:指国外(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三、给下列字注音:畎(quan)说(yuè)鬲(gé)拂(bì)四、写出文中四个通假字并解释:(1)曾——增,增加(2)衡——横,梗塞,不顺(3)拂——弼,辅佐(4)忍——韧,使坚韧五、相关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忧外患六、相关对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乐使人委靡死亡生无情轻如鸿毛死有义重于泰山孔仲尼厄演《春秋》,生于忧患李后主因赋离愁,死于安乐七、用原文答题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2、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过: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和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测试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和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测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检测题一、作家作品:1.孟子,名,字,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并成为“四书”。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二、通假字:1.困于心,衡于虑。

通,译为:2.曾益其所不能。

通,译为:3.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译为:三、重点词语解释1.舜发于畎亩之中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3.故天将降大任4.降大任于是人也5.降大任于是人也6.必先苦其心志7.空乏其身8.衡于虑9.人恒过10.人恒过11. 而后作12.而后喻13.入则无法家拂士四、一词多义而:衡于虑而后作出淤泥而不染野芳发而幽香于:降大任于是人也舜发于畎亩之中困于心入:入则无法家拂士草色入帘青便舍船,从口入志:必先苦其心志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拂: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所以:所以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之:舜发于畎亩之中何陋之有杜少府之任蜀州五、重点句子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六、填空1.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

2.短文先从正面论述_________________,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______________,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此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七、阅读理解1.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第一、二段主要论证了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都是在困境中造就的观点。

B.本文第三段从人应有"生于忧患"的心态角度,对上述观点进一步加以阐发。

C.本文第四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作者是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世人尊称亚圣。

二、字词解释:1.发:起,指被任用。

2.畎亩:田间,田地。

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

4.筑:捣土用的杵。

5.士:狱官。

6.市:市井之间。

7.任:责任,使命。

8.苦:使……受苦。

9.空乏:资财缺乏。

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0.拂乱:拂,违背;乱,扰乱;拂乱,使......不顺。

11.所以:用来……的方法。

12.动:使......惊动。

13.忍:使……坚韧。

14.是人:这样的人。

15.恒:常。

16.过:犯错误。

17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18.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19.征:征验,表现。

20.色:脸色。

21.喻:通晓。

22.入:指国内。

23.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24.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

25.出:指国外。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三、写出文中通假字并解释:1.曾——增,增加。

2.衡——横,梗塞,不顺。

3.拂——弼,辅佐。

四、翻译句子略五、用原文回答问题: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人恒过,然后能改。

8.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人恒过,然后能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舜发. 于畎亩之中(2)人恒过.(3)衡. 于虑2.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连用六个历史名人的例子,说明担当重任的人并非是天生的,是经历艰苦的磨炼成就的,为得出“天将降大任……”这一著名论断做铺垫。

B.人要有所作为,除了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考验之外,还必须在精神上、意志上经受磨炼。

C.本文运用了排比句式,说理充分透彻,气势磅礴,增添了文章的气势。

D.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以较多的文字从个人角度论证“生于忧患”,以较少的文字从国家角度证明“死于安乐”,从而全面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答案1. (1)起,指被任用。

(2)犯错误。

(3)同“横”,梗塞、不顺。

2. (1)(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所以、动、忍、曾益、其)(2)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入、法家、拂、士、出、恒)3. D(总分总结构,错误。

分总结构)试题2:天津市,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释默写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释默写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重点课下注释默写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亩】,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版筑】,【筑】,3、【管夷吾举于士】【士】,【举于士】,4、【百里奚举于市】【市】,5、【饿其体肤】6、【空乏其身】【空乏】,7、【行拂乱其所为】【拂】,【乱】,8、【动心忍性】9、【曾益〕【曾】,10、【恒过】11、【衡于虑】【衡】,12、【作】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发】,【喻】,14、【入】15、【法家拂士】【拂】,16、【出】17、【敌国】【敌】,18、【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参考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历山耕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

【发】,兴起八指被任用。

【亩】,田地。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

【举】,选拔、任用。

【版筑】,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夯实。

【筑】,捣土用的杵。

3、【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

【举于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

4、【百里奚举于市】【市】,集市。

5、【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6、【空乏其身】使他身处贫困之中。

【空乏】,财资缺乏。

7、【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

【拂】,违背。

【乱】,扰乱。

8、【动心忍性】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9、【曾益〕增加。

【曾】,同“增”。

10、【恒过】常常犯错误。

11、【衡于虑】思虑堵塞。

【衡】,同“横”,梗塞、不顺。

12、【作】奋起。

这里指有所作为。

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征】,征验、表现。

【发】,显露、流露。

【喻】,了解、明白。

14、【入】指在国内。

15、【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

【拂】,同“弼”辅佐。

16、【出】指在国外。

17、【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释、翻译、默写、简答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释、翻译、默写、简答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亩】,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版筑】,【筑】,3、【管夷吾举于士】【士】,【举于士】,4、【百里奚举于市】【市】,5、【饿其体肤】6、【空乏其身】【空乏】,7、【行拂乱其所为】【拂】,【乱】,8、【动心忍性】9、【曾益〕【曾】,10、【恒过】11、【衡于虑】【衡】,12、【作】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发】,【喻】,14、【入】15、【法家拂士】【拂】,16、【出】17、【敌国】【敌】,18、【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二、重点句子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翻译: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三、理解性默写:1、全文的中心句是:2、联系全文,在文中起过渡(或:承上启下) 的作用的句子是:3、选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4、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

5、选文中用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这六个人物及事例是:四、课内阅读简答题:1、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2、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3、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4、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5、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8、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9、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10、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说一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历山耕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

【初中语文练习】《2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练习与答案

【初中语文练习】《2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练习与答案

《2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练习与答案一、课内阅读:(一)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发动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犯错误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指在国外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词语,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A.曾.益其所不能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C.入则无法家拂.士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历苦难的磨练。

B.选文第二自然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导致灭亡。

C.从选文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D.选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

(二)(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B. 劳其筋骨 / 无案牍之劳.形C. 曾.益其所不能 / 荡胸生曾.云D. 百里奚举于市. / 愿为市.鞍马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B. 必先苦其.心志 / 其.如土石何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人不知而.不愠D. 管夷吾举于.士/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人要有所作为,除了必须在艰苦环境中经受考验外,还必须在精神上、意志上经受磨炼。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后练习题(附答案)⊙收获平台一、积累与运用1.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著名的_________家,_________家,是_________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解释下列画横线字的意思。

苦其心志_________ 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___入则元法家拂士___________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_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____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节奏。

(标出两处即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二、文中第1段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同点是什么?请你再举出这样的一个事例。

答:*三、读过本文,使人不由想起这样一些格言警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来纨绔少伟男。

(写出上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哪得梅花扑鼻香。

(写出上句)宝剑锋自磨砺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下句)*四.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发展空间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已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宋史·范仲淹传》)1.给下列画横线字注音并释义。

(1)啖粥而读音:_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__(2)辄以水沃面音:_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___(3)食不给音:_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___2.文中最能体现范仲淹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自选一个角度,谈谈对范仲淹的认识。

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时练《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试题试卷含答案解析(1)

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课时练《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试题试卷含答案解析(1)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2.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时练一、基础达标(37分)1.文学常识: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

邹人,_______(填朝代)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__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有“________”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

(5分)2.根据课文默写。

(10分)(1)___________________,死于安乐。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征于色,发于声,而然喻(4)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认为,一个人经过磨难砥砺的益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论证了国家常常会灭亡的原因。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7分)(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困于心,衡.于虑()(3)必先苦.其心志()(4)饿.其体肤()(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6)行拂.乱其所为()(7)入则无法家拂.士()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9分)(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择题解析(内容理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择题解析(内容理解)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选择题解析(内容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 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①段运用排比手法列举事例,以此增强论证气势。

B. 第②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炼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炼激发人的斗志,从反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

C. 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D. 文章讲的是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D选项“文章讲的是治理国家的问题”有误,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故选D项。

2.下列各项对课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清楚。

C.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层层推论的基础上,结尾时才概括出来的。

D.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解析:B选项“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有误,应是先个人再说到国家。

故选B项。

3、下列各项对课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强调艰苦奋斗的生活对人的磨砺作用。

标题为文章的“眉目”,本文以议论为题,文章自然眉目分明,主旨显赫。

B.文章一开始就列举了一系列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为事实论据,然后分析论证,兼之正反对比,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C.文章第一段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D.本文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炼的好处,从反面讲磨炼激发人的斗志,从正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

解析:D选项“从反面讲磨炼激发人的斗志,从正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有误,应是从正面讲磨炼激发人的斗志,从反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

故选D项。

4、下列各项对课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主要论述了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都是在困境中造就的观点。

B.本文第二段从人应有“生于忧患”的心态角度,对上述观点进一步加以阐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现象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现象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现象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文言现象积累: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②曾.益其所不能:③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④举于士.:⑤所以..动心忍性:⑥降大任于是.人也:⑦举于版筑.之间:⑧必先苦.其心志:⑨劳.其筋骨:⑩饿.其体肤:⑪空乏..其身:⑫动.心忍.性:⑬人恒过.:⑭入.则无法家拂士:⑮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一词多义:拂:①行拂乱其所为: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士:①管夷吾举于士: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发于声:而: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于: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③征于色:④生于忧患:3、判断文言句式: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③胶鬲举于鱼盐之中:④管夷吾举于士:⑤孙叔敖举于海:⑥百里奚举于市:⑦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⑧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参考答案:文言现象积累: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假字,拂,通“弼”,辅佐。

②曾.益其所不能:通假字,曾,通“增”,增加。

③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通假字,衡,通“横”,梗塞,不顺。

④举于士.:古今异义,古义:狱官;今义:士兵⑤所以..动心忍性:古今异义,古义:用这些方法;今义:表因果的关联词语⑥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今异义,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动词⑦举于版筑.之间:古今异义,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路⑧必先苦.其心志: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痛苦。

⑨劳.其筋骨: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⑩饿.其体肤: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饿:使……受到饥饿之苦。

⑪空乏..其身: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经受贫困之苦。

⑫动.心忍.性: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动:使……惊动;忍:使……坚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

困于心衡于虑。

曾益其所不能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所以..动心忍.性()()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空乏..其身()舜发.于畎亩之中()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苦.其心志()人恒.过()5、翻译句子:(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安能辨我是.雄雌 D.国.恒亡则有去国.怀乡7、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9、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10、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答案:1、《孟子·告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3、拂通弼,辅弼衡通横,梗塞,不顺曾能增,增加4、使……坚韧、奋起,有所作为、被举用,被选拔、在外面,指国外、给、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指被任用5、翻译(1)(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2)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

(3)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

6、B7、法家拂士敌国外患8、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

(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9、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10、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

针对其中一个观点或两个观点结合起来谈,言之成理均可。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文言文)原文及翻译9.三峡(作者: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译文: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0.短文两篇与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正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恰好看到)月光从窗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考虑没有跟(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了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竹子和松柏树枝在地上的影子。

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松树柏树,只是缺少有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11.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译:(空中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连成一片呈现出同样的颜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译:(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小船随水漂去。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译: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多里,一路都是奇山异水,可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

译:江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得)即使千丈深也能看见水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译:游动的鱼儿和江底的细石,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

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

译:(那)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浪涛像(马一般)飞奔。

夹(jiā)岸高山,皆生寒树。

译: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阴森森的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bǎi)成峰。

译:(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

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īng)成韵。

译:山泉冲击着岩石,泠泠地发出声响。

鸟儿们相向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译:蝉儿长久不断地叫,没有穷尽。

猿猴长久不断的叫,没有停止。

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译: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不再想功名利禄;经纶(lún)世务者,窥(kuī)谷忘反。

译:那些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柯(kē)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横斜的树木在上面遮蔽着,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之处,有时偶尔漏出(一丝一线的)阳光。

12.唐诗五首黄鹤楼(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使至塞上(作者: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作者: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春望(作者: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钱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

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往之女家,毕敬毕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