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诗歌崇尚悲怨原因探析

合集下载

《汉魏六朝文学史》中的文学流派与作品分析

《汉魏六朝文学史》中的文学流派与作品分析

汉魏六朝文学史:文学流派与作品分析引言《汉魏六朝文学史》是一部重要的中国文学研究著作,对于了解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学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一时期,众多文人墨客涌现,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学流派和作品。

本文将从流派层面出发,对汉魏六朝时期的几个主要文学流派进行分析,并通过对代表性作品的阐述,揭示其中的内涵和特点。

一、乐府诗乐府诗是汉魏六朝时期最为重要和典型的一种文学形式。

它以音乐曲调为基础,结合了民间歌谣的元素,通常表达感情、咏史歌功、赞美神仙等内容。

《古诗十九首》中收录了不少优秀的乐府诗篇。

例如,《长歌行》是一首以豪放激昂的文字描绘三国演义中各英雄豪杰战斗场面的乐府诗;而《木兰辞》则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个女子为家国忧虑的情感。

这些作品在形式上各有差异,但都以娓娓动听、凄美而又豪放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二、骈文骈文是汉魏六朝时期另一种重要的文学流派,它主要以典故引用和修辞的运用而著称。

这种文体注重对辞章结构和韵律节奏的安排,追求华丽而富有声韵感的效果。

《世说新语》是典型的骈文作品之一。

例如,《杂阿房宫赋》通过运用雄浑豪迈、宏大壮丽且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秦始皇视野开阔、遍观四方、统一九州的卓越才干;而《东坡志林》则运用了许多典故来表达作者对人生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等情感。

三、小说汉魏六朝时期出现了中国古代小说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志怪小说。

这类小说常常以神鬼、妖怪、仙佛等超自然现象为题材,充满了奇幻色彩。

其中,《搜神记》是一部集合了各种灵异故事的作品,通过精巧构思和细腻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于人性和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

四、文言文散文除了诗歌和小说外,汉魏六朝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文言散文。

这些散文多数是以议论性文字为主,内容广泛涉及政治、历史、哲学等方面。

其中,《世说新语》中所收录的陈寿的《三国志平话》被认为是伟大的文言散文之一,以其优良的文风和独到的观点得到了广泛赞誉。

结论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学流派和作品呈现出多样性与独特性。

解构悲怨情结抒写生存困境-论汉末魏晋六朝的悲怨诗歌

解构悲怨情结抒写生存困境-论汉末魏晋六朝的悲怨诗歌

解 构 悲怨情 结 抒写 生 存 困境
论 汉 末 魏 晋 六 朝 的 悲 怨 诗 歌
方 仁 英
( 江 电 大 富 阳 学 院 ,浙 江 杭 州 3 10 ) 浙 14 0

要 :悲 怨 诗歌 是 汉 末魏 晋 六 朝 诗 歌 的 主 旋 律 ,它 解 构 了诗 人 的 悲 怨情 结 ,
人 生 苦 短 的 哀 叹 ,怀 才 不 遇 的 嗟 怨 , 思 念 故 国 的 愁 思 ,身 仕 敌 国 的 羞 愧 … … 一 齐 向 我 们 走
来 。魏 晋 六朝 的 “ ”、“ ”、 “ 药 酒 自然 ” ,虽 然 能 一 时 消 解 诗 人 的 “ 中块 垒 ” 胸 ,摆 脱 黑 暗 现 实 的困 扰 ,清 除灵 魂 的桎 梏 ,直 视本 真 的 生命 ,使人 从 现 实走 向审 美 ,但 抗衡 污 浊 现 实 的 个 人力 量终 究 太 薄弱 了 ,从 “ ” “ ” “自然 ” 中走 来 ,诗 人 依 然 是 满 腹 的 辛 酸 和 哀 怨 。 药 、 酒 、
技 稿 日期 :2 O O 2—0 7—1 6
作 者 简 介 :方 仁 英 ( 9 6一) 16 .女 ,浙 江 富 阳 人 .浙 江 电 大 富 阳 学 院 教 师 , 浙 江 师 范 大 学 人 文 学 院 2 O O O级 在 职 硕 士 研 究生。
维普资讯
( ) 贫贱 怨 二 汉 末 魏 晋 六 朝 ,政 局 动 荡 , 战事 连 绵 , 民不 聊 生 。 荒 年饥 馑 ,无 以为 食 ,丰 年也 只 是 糠 菜 果腹 。魏 晋 文 人 ,常 常 遭 受 政 治 迫 害 ,穷 愁 潦 倒 的 不 在 少 数 。在 世 人 看 来 最 为 平 和 的 陶 潜 ,也 有许 多 诗 描 写 他 自己穷 困悲 凉 的 境 遇 。 如 《 诗 楚 调 示 庞 主 簿 邓 治 主 》 中写 道 : “ 怨 夏 日抱 长饥 ,寒 夜 无 被 眠 ;造 夕思 鸟 鸣 ,及 晨 愿 乌 迁 。 ”诗 中 充 满 了 怨苦 凄 楚 之 音 ,跟 他 刚 刚

汉魏乐府总论汉魏六朝乐府清赏之一

汉魏乐府总论汉魏六朝乐府清赏之一

汉魏乐府总论——汉魏六朝乐府清赏之一如果我们研究一下,隋唐以后一些诗歌样式的产生和诗歌流派的形式,就会发现:不管它们有着什么样的原因和社会背景,也不管它们的作者有着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性格特征和情趣爱好,他们往往都与「乐府诗」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关联。

乐府诗就像一个深邃的大林莽,可以任猛虎、野兽出没,也容得下乌鸦、灰鸠栖身;它像喀喇昆仑一样丰厚和涵浑,既能造就滚滚黄河、滔滔大江,也衍生出许多消失在草滩、沙砾中的细流和池沼。

从文学思潮来看,从曹操的“借古题以写时事”到杜甫的“即事名篇”;从鲍照、萧衍等人的“拟乐府”到元、白的“新乐府运动”,它们的源头和模拟的对像都是民间乐府。

从文学的流派来看,从齐梁宫体到晚唐李商隐的西昆派,从初唐的边塞诗到五代的花间派,它们或是借乐府诗那刚健质朴的形式,来倾吐自己开朗壮阔的胸怀,或是利用其温柔婉曲的格调,来加浓自己侈靡狎的生活情趣。

从诗歌的形式上看,五言、七言、杂言等新诗体的产生,乐府诗均可谓其苗圃;从诗歌的语言来看,无论是李白的“清水出鞭蓉,天然去雕饰”,还是镂金错采、轻靡吟细的齐梁宫体,也无不与乐府有关。

胡适之先生在谈到唐诗发展的关键时说:正是“乐府民歌的风趣与文体不知不觉浸润了、影响了、改变了诗体的各方面,遂使这时代的诗在文学史上大放异彩。

”(胡适《白话文学史》)所以,我们对乐府诗的研究和鉴赏,其意义绝不只限于乐府诗的本身。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浑浩流派如长江大河源头之一的我国古典诗歌,在进行探求和寻觅。

一“乐府”,本指掌管音乐的机关。

乐即音乐,府即官府,但魏晋六朝以后,却将乐府所唱的“歌诗”也叫做乐府。

于是,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转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而且与诗区别开来,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梁昭明太子萧统编《文选》时,于诗、赋之外另立“乐府”一门;刘勰的《文心雕龙》在体裁论「明诗」篇外,又专立“乐府”篇,指出其艺术风格是“声依永,律和声”。

到了唐代,则完全抛开“乐府”的音乐特征,把那种反映民生疾苦、指拆社会弊端的诗叫做“乐府诗”。

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女性命运和形象分析

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女性命运和形象分析

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女性命运和形象分析
汉魏六朝乐府诗中的女性命运和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对女性的观念和期望。

从汉魏六朝乐府诗中可以看出,女性的命运主要取决于她们的社会地位。

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低于男性,她们没有受到同等的尊重,而且在家庭中也没有被看作是平等的。

在汉魏六朝乐府诗中,女性的形象主要是被描绘成贤良、温柔、善良、漂亮的女子。

这些诗歌中的女性大多是模糊的,只是暗示了她们的存在,没有给出具体的形象。

但是,这些模糊的女性形象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期望,那就是要求女性要贤良、温柔、善良、漂亮。

汉魏六朝乐府诗中的女性命运受到当时社会的压迫,她们只能接受家庭的安排,而且只能接受男性的支配。

在汉魏六朝乐府诗中,女性的命运往往是悲惨的,她们被迫嫁给不爱她们的男人,受到家庭的压迫,甚至有时会受到虐待,这些都是女性在当时社会所面临的困境。

总之,汉魏六朝乐府诗中的女性命运和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观念和期望,女性的命运受到当时社会的压迫,她们只能接受家庭的安排,而且只能接受男性的支配。

汉魏六朝时期的乐府诗及其文化背景

汉魏六朝时期的乐府诗及其文化背景

汉魏六朝时期的乐府诗及其文化背景导言乐府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它出现和兴盛于汉魏六朝时期。

乐府诗以民间音乐为基础,表达了人民的感情和生活,成为了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将探讨汉魏六朝时期的乐府诗及其文化背景,揭示其深远的影响。

一、乐府诗的起源和定义1.1 乐府诗的起源乐府诗最早起源于汉朝,受到了民歌和宫廷音乐的影响。

乐府最初指的是宫廷音乐的部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表达人民感情的文学形式。

1.2 乐府诗的定义乐府诗通常是由乐府官所选录的,以其音乐的形式广泛传唱。

这些诗歌的内容多样,既有对现实生活的描绘,也有对历史事件的讴歌和哀悼。

乐府诗以其简练的语言和质朴的风格,深受人民的喜爱。

二、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化背景2.1 秦汉之际的社会背景汉魏六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期,它跨越了秦汉两朝和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点。

2.2 文化的繁荣汉魏六朝时期,文化繁荣发展,各种文学艺术形式迅速兴起,其中就包括了乐府诗。

这个时期人们生活富足,社会风气开放,这为乐府诗的兴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3 文学的开放性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学具有较高的开放性,各种不同流派的文学作品相互交融,互为影响。

乐府诗收集了民间的智慧和创造力,体现了人民的声音与情感。

三、乐府诗的艺术特点3.1 简练的表达乐府诗通常采用简练而直接的表达方式,用尽量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意境。

这种简练的表达方式使得乐府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3.2 深入人民的内心世界乐府诗深入人民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他们的苦乐情感,揭示了人类的普遍成长和老去的生活境界。

3.3 旋律的依附反复乐府诗中的文字往往与音乐旋律相结合,循环反复,使得乐府诗的内容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

3.4 多样化的题材乐府诗的题材多样化,既有表达人民生活的诗歌,也有对历史事件和英雄事迹的歌颂与讴歌。

这种多样化的题材丰富了乐府诗的内涵和外延。

汉魏六朝以哀为美的悲怨文学

汉魏六朝以哀为美的悲怨文学

第3卷 第1期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V ol.3N o 11 2004年3月Journal of Luohe V ocational and T echnical C ollege (C omprehensive )Mar 12004 收稿日期:2003-08-24作者简介:赵革萍(1968-),女,河南漯河人,漯河实验高中教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

汉魏六朝以哀为美的悲怨文学赵革萍(漯河实验高级中学,河南漯河462000) 摘要:动荡的社会背景,坎坷的人生命运,触动了汉魏六朝文学家的感伤情思。

他们以悲为美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的确让世人瞩目。

关键词:汉魏六朝;以哀为美;悲怨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864(2004)01-0065-03 中国的悲怨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哪个时代没有“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的悲剧作品?在中国漫长的封建专制统治下,尽管儒家的正统诗教始终发挥着强大的控制力量,但悲怨文学从未停止过自己的生命。

在回顾这一惊心动魄的历史进程时,汉魏六朝人“以悲为美”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开拓,尤其令人瞩目。

一、悲怨文学的发展特征汉魏六朝是介于秦汉和隋唐两次长期大统一之间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封建社会各种内在矛盾的蓄积和激荡,使这段历史行程充满了曲折、磨难,无数生灵因之涂炭。

在时代历史悲剧所造成的社会土壤中,产生了以悲哀、怨愤为审美表现内容的文艺思潮,酿成了汉魏六朝整整一个历史时期的悲怨文学。

早在汉末,出现了“文温而丽,意悲而远”的古诗十九首。

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的咏叹中,突出的是一种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接着,建安文人是在扰攘之时、兵革之际来抒发那种悯民生之疾苦、亟思建功立业的情怀。

志深而笔长,慷慨而多气,便构成了建安风骨的显著特征。

正始文人在继承建安风骨的同时,又深化了建安文学的悲凄内容,愤世嫉俗与任性使气便成了正始文学的基本风貌。

汉魏六朝诗话:文学批评与创作观念

汉魏六朝诗话:文学批评与创作观念

汉魏六朝诗话:文学批评与创作观念引言在中国文学史上,汉魏六朝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批评和创作观念极大地影响了后世。

这个时期的文学批评家们积极参与了文人的创作过程,并提出了许多有关诗歌创作的观点和原则。

诗话成为了汉魏六朝时期文学批评的主要形式。

本文将探讨汉魏六朝诗话的特点、内容以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诗话的起源和发展汉魏六朝时期的诗话起源于古代文人在交流中的心得体会和批评创作的需求。

最早的诗话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的《艺文类聚》。

这个时期的文化氛围非常活跃,文人们喜欢在集会中分享自己的文学见解和创作心得。

随着时间的推移,诗话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并由后来的文学批评家们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汉魏六朝诗话的特点汉魏六朝时期的诗话有许多独特的特点,下面将介绍其中一些主要的特点。

1. 鉴赏与批评并重汉魏六朝诗话注重对诗歌作品的鉴赏和批评。

文人们不再只是简单地陈述自己的见解,而是通过具体的鉴赏和批评,来评价作品的优缺点。

这种鉴赏与批评的结合,使诗话成为了一个更加丰富和有价值的文学形式。

2. 技巧与理论并举汉魏六朝诗话不仅仅关注诗歌的技巧和形式,还关注诗歌创作的理论和观念。

文人们认为,优秀的诗作不仅应该有精湛的技巧,还应该具有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创见。

因此,诗话中既有对具体技巧和形式的讨论,也有对创作理念和思想的探讨。

3. 文学与生活的结合汉魏六朝诗话注重将文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文人们不仅仅关注诗歌的美学价值,还关注诗歌对于生活的启迪和影响。

他们认为,好的诗歌应该反映生活的真实和人性的追求,使人们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受到一定的教育和启发。

汉魏六朝诗话的内容汉魏六朝诗话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了很多与诗歌创作相关的主题和观点。

下面将介绍其中一些主要的内容。

1. 修辞和形式的讨论汉魏六朝诗话中经常讨论诗歌的修辞和形式。

诗人们对于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形式结构的安排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如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五言、七言等不同的诗歌形式。

汉魏六朝诗人的艺术风貌与思想倾向

汉魏六朝诗人的艺术风貌与思想倾向

汉魏六朝诗人的艺术风貌与思想倾向引言汉魏六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段时期内,产生了许多杰出的诗人,他们以独特的艺术风貌和丰富的思想倾向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探讨汉魏六朝诗人的艺术风貌与思想倾向。

汉魏六朝诗人的艺术风貌汉魏六朝时期,诗歌作为文学创作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汉魏六朝诗人展现出了不同于先秦时期和唐宋两大盛世的独特艺术风貌。

首先,汉魏六朝诗人注重情感表达,强调个体内心世界的抒发。

他们运用更加细腻、柔美而含蓄的语言,通过自身深沉的体验来表达情感,并关注人生、爱情、友谊等主题。

其次,汉魏六朝诗人重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他们对于诗歌的韵律、声调、押韵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追求,通过优美的语言节奏和音韵变化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此外,汉魏六朝诗人还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丰富多样的意象描写。

他们通过细腻而富有想象力的描绘,使作品具有丰富的图像感和审美效果。

汉魏六朝诗人的思想倾向除了独特的艺术风貌,汉魏六朝诗人在思想倾向上也呈现出一定的特色。

首先,他们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和个体境遇。

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汉魏六朝诗人对社会现实所产生的种种矛盾与冲突表达了深切关怀,并通过自己特殊视角下的观察与思考来呈现。

其次,汉魏六朝诗人对于自然界和人类之间的关系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们在作品中展现了对自然景色、季节变迁等现象的细腻描摹,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渴望。

此外,汉魏六朝诗人还具备一定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感悟。

他们通过对存在、时间、命运等问题的思考,探索着人生智慧和内心境界。

结语汉魏六朝诗人以独特的艺术风貌和丰富多样的思想倾向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们注重个体情感抒发、追求音乐性与节奏感,并关注社会现实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同时具备一定的哲学思考力。

正是这些特点使得汉魏六朝诗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并持续影响着后世文人创作。

汉魏六朝诗歌专题研究

汉魏六朝诗歌专题研究

汉魏六朝诗歌专题研究第一篇:汉魏六朝诗歌专题研究《汉魏六朝诗歌专题研究》授课计划第一讲:汉魏六朝诗歌概述第二讲:汉魏乐府民歌第三讲:古诗十九首(一)赏析篇第四讲:古诗十九首(二)研究篇第五讲:建安诗歌(一):“三曹”之曹操、曹丕第六讲:建安诗歌(二):“三曹”之曹植附论“建安七子”第七讲:正始诗歌:阮籍与嵇康第八讲:太康诗歌(一)潘岳、陆机第九讲:太康诗歌(二)左思第十讲:陶渊明(一)第十一讲:陶渊明(二)第十二讲:鲍照第十三讲:谢灵运与山水诗第十四讲:永明体与诗歌格律的观念第十五讲:齐梁代宫体诗风第十六讲:六朝乐府民歌李小明《头于》,华南师范2009硕士学位论文,第2223页第二篇:汉魏六朝复习资料汉魏六朝复习一、古诗白马篇作者:曹植【魏晋】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短歌行》年代: 魏晋作者: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薤露行》年代: 魏晋作者: 曹操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读山海经·其一》作者:陶渊明【魏晋】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汉魏南北朝乐府诗歌鉴赏

汉魏南北朝乐府诗歌鉴赏

汉魏南北朝乐府诗歌鉴赏汉魏南北朝乐府诗歌鉴赏汉魏乐府·杂曲歌辞所谓杂曲歌辞,是指声调已经失传,无所归属的一些乐曲歌辞。

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把它称作“乐府杂题”,宋郭茂倩把它单独划成一类叫做“杂曲歌辞”。

根据郭氏的解释,之所以称为杂曲有两个原因:一是内容庞杂,情思所感、宴游所发、忧愤所兴、别离之怀、征战之苦,兼收并蓄,时间跨度也大。

二是形式杂乱,有的有辞无调,有的名存义亡,有的虽有古辞可考,但歌辞残缺;有的古辞已佚,仅是后人拟述。

总之,因为其杂,不好归类,所以只好另辟一类。

但杂曲歌辞的思想、艺术价值倒不因其杂而有所损伤,相反,它与相和歌辞一样是汉乐府中的精华。

在这类歌辞中保存的汉代民歌较多,其中像《婕蝶行》、《悲歌》、《枯鱼过河泣》、《上山采蘼芜》、《迢迢牵牛星》等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篇章,而且对后来刻意学习乐府民歌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等人的创作,具有巨大的影响。

至于其中的《孔雀东南飞》,则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其思想和艺术价值更不待言了。

蛱蝶行蛱蝶之遨游东园,奈何卒逢三月养子燕,接我苜蓿间。

持之我入紫深宫中,行缠之付欂栌间。

雀来燕,燕子见衔哺来,摇头鼓翼,何轩奴轩!在表现手法上,汉乐府民歌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它常用拟人化的方法,赋予鸟兽昆虫以人的情感和思想,透过它们之间的纠葛、遭遇来折射人间的悲欢离合,这在《诗经》中很少见,汉乐府中用得却相当普遍。

如前面说过的《双白鹄》就是透过一对雌雄白鹄的生离死别,来歌颂一种互相眷念又互相关心的夫妇生活;《乌生》则透过一只被射杀的乌鸦的悔恨和感叹,来反映世情难测和人生的危机感;《枯鱼过河泣》则是写一条遭了横祸的枯鱼写信给自己的同伴,要他们在潜伏著杀机的社会中,时时警惕著自己的言行,免遭杀身之祸。

这些诗以他们特有的丰富想像力,反映了那个动乱时代,人们的危机感和处世信条,含有发人深省的哲学意味。

这首《蛱蝶行》也是如此,它叙述一只“遨游东园”的蛱蝶被燕子捉去,带回梁间喂乳燕的经过,透过它的所见所闻与自伤自叹,来反映危机四伏、时时都有生命危险的东汉时代生存危机。

浅谈汉魏诗歌的生命意识

浅谈汉魏诗歌的生命意识

浅谈汉魏诗歌的生命意识一、汉魏时期生命意识产生的原因(一)社会的动荡。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战乱不断,许多下层百姓直接死于战乱,或者因生活无保障而冻饿致死。

为数不少的知识分子因为不容于统治者而遭到杀害。

这些自然使士人们开始思考自身生命的存在及其意义,并将其思考的结果表达在各种文学作品当中。

(二)思想的变化。

首先是汉代儒学的衰微,其次是道家学说的盛行。

在儒家思想衰微的背景下,再加上当时社会环境的动荡,生命显得极为脆弱,道家思想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对人们思考自身生命的价值意义非凡。

二、生命意识在汉魏诗歌中的体现汉魏时代士人强烈的生命意识,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中可以看出来,汉魏诗歌中生命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感慨人生的短暂。

汉魏时期是一个连年战乱的时代,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是引发人们对生命短暂的感受。

而汉魏诗人诗人作为一个敏感的群体,更是能感受到时间流逝所带来的人生如寄的感慨,这便是生命意识的一种体现。

汉魏诗人在表达人生如朝露的幻灭思想时,多用自然界的永恒与短暂的人生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古诗十九首》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在《驱车上东门》中“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表达出岁月的推移,就像江河一样无穷无尽,而人的一生却像朝露,被太阳一晒就消失的无影无踪。

(二)对生存之道的思考。

在面对自然的永恒和自身生命的有限的时候,必然引发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值得过的。

历史环境的不同,个人命运的不同,所得到的答案也是多样的。

对生命价值的选择,在诗人所创作的诗歌中充分体现出来,在我看来,这些诗中所体现的人生观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执着于建功立业。

一些人认为,既然人不能永远存在于世,何不努力让自己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完成自我实现,也不枉在世上走一遭了,或许还能让后人永远记住自己,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让自己的精神获得永生。

《古诗十九首》中有不少诗歌表达了对建功立业的希冀。

如《回车驾言迈》中“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汉魏六朝诗人的文学风格与影响力

汉魏六朝诗人的文学风格与影响力

汉魏六朝诗人的文学风格与影响力引子当我们谈论中国古代的文学,不得不提及汉魏六朝时期,这是一个文学繁荣的时代,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

汉魏六朝时期,主要指的是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的诗人们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卓越的才华,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汉魏六朝诗人的文学风格,并分析他们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力。

汉魏六朝诗人的文学风格壮丽豪迈的乐府风格在汉魏六朝时期,乐府诗在文学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

乐府诗最早出现在汉代,后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进一步发展。

乐府诗以其壮丽豪迈的风格和歌颂祖国的主题而闻名。

乐府诗的特点之一是叙事性强,形式多样,既有五言古体诗,也有七言绝句等。

这些乐府诗作品描绘了古代社会的风貌,歌颂了英雄人物和伟大的历史事件,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和愿望。

诸如《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经典之作,至今仍被广为传诵。

乐府诗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当时的文学领域,也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乐府诗的风格,尤其是其叙事性和宏大的气势,后来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隋唐以后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温婉清丽的绮怀风格除了乐府诗,汉魏六朝时期的诗歌还以绮怀风格为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绮怀诗又称婉约诗,以其温婉清丽的风格闻名。

绮怀诗在东晋时期开始兴起,南朝宋时期达到了巅峰。

绮怀诗的特点之一是用典含蓄。

诗人常常通过借物和拟人的手法,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想象力。

绮怀诗的主题广泛,既有对爱情的追忆和思念,也有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

在这些诗歌中,诗人们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美丽的景色,表达了他们对人生的痛苦和追求。

绮怀诗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后世文学中。

绮怀诗的风格和主题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传统,对后来的文学作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诸如唐代的杜牧和宋代的陆游等著名诗人,都受到了绮怀诗的影响,他们的作品中往往能找到绮怀诗的影子。

哲理深邃的道家风格在汉魏六朝时期的诗歌中,还有一种特殊的风格,那就是道家风格。

模拟风气与汉魏六朝文人弃妇诗_蔡爱芳

模拟风气与汉魏六朝文人弃妇诗_蔡爱芳
其二,为纯粹文人诗。 诗题或冠以《杂诗》之名,或 标以《拟某诗》,而以女子口吻抒怀。 曹植《弃妇诗》,陆 机《拟青青河畔草》等,均为个中名作。 在性质上,与《古 诗十九首》中的弃妇诗相类。
乍看之下,这两类诗歌的传承、因袭各有所本,风 貌、体制亦各异面目。 但事实上,它们除在体制上小有 出 入 外 , 其 精 神 内 涵 却 呈 现 出 相 当 的 一 致 性— ——惟 恐 见逐被弃的忧惧及被弃时的哀而不怨、贞顺自守。 这成 为建安及以后诗人一再强调的共同内涵。 以之与建安 前的弃妇诗相较, 除语言行构明显踵事增华之外,“弃 妇” 的情怀也迥然不同。 早期女子在被弃或担心被弃 时,爱恨分明、炽烈奔放,所呈露者,正是无所掩饰、不 假雕饰的性情。 但魏晋诗人所图现的“弃妇”,则几乎千 篇一律地以哀而不怨的姿态出现,感情上依赖性重,心 理上感恩观强,灵魂上自咎感深,而且时时有被弃的担 忧;在人格上超尘绝俗,孤芳自赏;整个心态是戚戚艾 艾、愁苦哀伤;显得刚毅果决不足,而顾惜迟疑有余。 所 以如此,自当与魏晋诗人有意识地大量创作,且成功塑 造出特定典型有关。
200
/ 2012.2Βιβλιοθήκη 下半月后,能够重新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
再则, 亦未尝不是魏晋文人所酝酿成型的文本典型俱
既然在实际生活中, 被弃或担忧被弃的妇女的形
在,其模仿之际,自然被其浸润之故。 而弃妇文本因一
象、言行并不定于一尊,诗人在据题抒怀、代为咏叹之
再地被模仿,以至在文学传承过程中自成一格的情形,
建安时期,除曹植相关作品甚多外,曹丕、甄后、徐 干等亦有所作;入晋以后,傅玄、陆氏兄弟等知名文人, 更曾就此类主题多所抒发。 这些出自文人墨客之手的 诗作,因其所传承体系之不同,可分为两类:
其一,为乐府歌诗系统,其辞或据既有之乐府古题 再行敷衍,或自制为合乐歌辞而被之管弦,或仅袭乐府 旧题而未必步轨其意,亦未必皆能入乐。 大体上,可说 是承建安前民间歌谣一系发展而出者。 如曹植 《七哀 诗 》,曹 丕 《燕 歌 行 》,甄 后 《塘 上 行 》,以 及 陆 机 《 塘 上 行》、《班婕妤》等皆为名篇。 这一类当是弃妇文本滋生 繁衍的大宗。

汉魏六朝以悲为美

汉魏六朝以悲为美

作者: 袁济喜
出版物刊名: 齐鲁学刊
页码: 104-109页
主题词: 汉魏六朝;以悲为美;悲剧美学;悲怨文学;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人生悲剧;表现内容;
审美范畴;文艺思潮
摘要: <正> 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曾论及汉魏六朝音乐以悲为上。

这是极具启发意义的。

自东汉末年以来(本文所说汉魏六朝中的汉,系指东汉末年),由于时代环境的感染,产生了以悲哀怨愤为审美表现内容的文艺思潮,涌现了一系列新的美学规范,古典悲剧美学(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而不是作为艺术形式的悲剧)开始臻于成熟。

因此,研究中国固有的悲剧美学,汉魏六朝以悲为美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1.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著名作家庾信在其《哀江南赋》中曾沉痛地说:“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

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况复舟楫路穷,。

汉魏六朝诗歌中的宫廷女性之怨

汉魏六朝诗歌中的宫廷女性之怨

汉魏六朝诗歌中的宫廷女性之怨作者:郭建勋刘祥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2期[收稿日期] 2011-05-10[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魏晋南北朝诗歌之女性书写研究”前期成果(07YB32)[作者简介]郭建勋(1954—),男,湖南涟源人,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摘要]中国古代宫廷女性比普通女性面临更多的窘迫和危机,汉魏六朝诗歌对此有多方面的表现。

缘于长门幽怨和班婕妤故事的“宫怨”类诗歌,叙写了宫闱竞争的残酷与失宠妃嫔的悲怨;缘于刘细君和王昭君故事的“和亲”类诗歌,抒发了政治设局中公主远嫁异域、青春被毁的忧伤;《中山王孺子妾歌》、《铜雀台》、《碧玉歌》等乐府诗题以及大量风格香艳的宫体诗,则揭示了地位低下的宫女在生活中是君王玩狎的对象,在诗歌中只能是审美性物化符号的悲惨命运。

[关键词]汉魏;六朝诗歌;宫怨类;和亲类;宫女命运[中图分类号] I207.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2)02—0070—05 Palace Women’s Complaints in the Poetry of Han, Wei and Six Dynasties(College of Liberal Arts,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2,China)Abstract:Palace women in ancient China were faced with more difficulty and crisis than common women, which was embodied in many ways in the Poetry of Han, Wei and Six Dynasties. Poetry on palace women’s complaints portrays their resentment of being ignored and the crueln ess of competition for the emperor’s favor. Such type of poetry originated from the story of A Jiao andBanjieyu. Poetry on making peace by marriage expresses the princess’s sadness of being married to a foreign land and ravaged their youth in the political scam. Poetry on Liu Xijun and Wang Zhaojun is precedent of such type. Yue Fu poetry like Emperor Zhong Shan commemorating his concubine, Tong Que Tower and Bi Yu Ge and palace poetry promulgate that the disadvantaged palace women are play with frivolously. In poetry, those women only play the tragic role of an aesthetic symbol.Key words:poetry of Han;Wei and Six Dynasties;poetry on palace women’s complaints;poetry on making peace by marriage;palace women’s destiny一宫廷女性,是与宫廷的所有者——帝王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人群,主要指帝王的配偶皇妃,以及公主、宫女等。

汉魏六朝女诗人乐府研究

汉魏六朝女诗人乐府研究

汉魏六朝女诗人乐府研究汉魏六朝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进步的辉煌时期,上承“风骚”、先秦诸子的文学渊源,下启唐宋盛世数代辉煌,这一时期在诗歌方面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乐府诗的发端及兴盛。

汉魏六朝时期存留下来有实际作者可考的乐府诗歌,作者大多是男性,这在以男权为中心的古代封建社会是十分正常的现象,然而,在众多男性占据文坛的情况下,仍然有一种新的文学现象出现,为乐府诗的发展增添与众不同的韵味,那就是女诗人开始进行乐府创作并取得骄人成绩。

本文主要以汉魏六朝女诗人乐府为研究中心,通过研读文献资料、比较分析以及学科综合等方法,力求深入具体的分析汉魏六朝女诗人乐府作品。

首先分析汉魏六朝女诗人乐府创作成因,分别从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进行阐述。

当时社会政权更迭、经济繁荣和流行文化对女诗人乐府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个人的家族熏陶、情感际遇则让女诗人乐府的风格更加明显。

接着分析汉魏六朝女诗人乐府的辞乐关系,从楚调作品的慷慨悲恸到一部分新声作品的柔媚清婉,再到中原音乐与各民族音乐融合形成新的风格,音乐赋予女诗人乐府新的活力。

在汉魏六朝女诗人乐府的文学意蕴研究方面,从精神内涵和艺术特征两方面出发,感受女诗人从忍耐到觉醒再到批判的过程,以及她们自身的浪漫主义情怀,并将这种生命体验用真诚的文字表现出来,而男女视角的不同,也意味着他们在诗歌创作的观念上存在着差别,尤其是对女性形象的解读,即使是同题乐府,也存在明显的性别意识。

同时,作品中多种写作手法的运用及句式变化,也证明了女诗人乐府的日趋成熟。

最后分析汉魏至六朝女诗人乐府的嬗变规律,主要是典雅向通俗的转变,包括文学观念的转变,以及内容和音乐的变化,作品中的地域性特征逐渐加强,最后分析汉魏六朝女诗人乐府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乐府诗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毋庸置疑,而汉魏六朝女诗人乐府作为乐府诗歌里与众不同的一部分,同样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无论是从诗歌本身,还是从女性作家本身,这两者的结合都是对男权制度下的封建社会的一次宣言。

魏晋六朝悲情文学的成因与特色

魏晋六朝悲情文学的成因与特色

创作以悲情为主。

以悲为主的抒情基调贯穿整个魏晋六朝时期,但是各个不同的阶段,其悲感又有各自不同的特色。

建安文学是以慷慨悲凉为其主体特征。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论及这时的文学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孕育了慷慨悲凉的建安文学。

雅好慷慨作为建安时人的普遍审美风尚亦影响着文学创作。

慷慨,实际上就是一种具有悲忧色彩的感情激动,建安文学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为历代所推崇的也是其慷慨悲忧之气,其忧郁的悲凉感充满了整个文坛。

建安诗歌以乐府为多。

从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所录的曲调来看,建安诗人所常用的比如《蒿里行》、《薤露行》原本是挽歌,《从军行》、《燕歌行》、《平陵乐》、《度关山》、《野田黄雀行》、《梁甫吟》、《陇西行》、《步出夏门行》、《饮马长城窟行》、《苦寒行》、《秋胡行》等,从《乐府解题》及本辞的表现能够认定具有悲的特征,是悲的曲调。

的确,翻开建安诗歌这一页,其悲歌慷慨之气使人触目惊心,其忧郁悲凉之感让人心绪颤动。

比如在动乱混战中崛起的一代枭雄曹操,无论是他感慨乱离,同情民苦的《薤露行》,还是描绘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蒿里行》都是悲感一线贯穿。

由“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沉痛现实观照里,我们看到了以天下安危为己任的壮夫伟男那颗悲痛沉郁的心。

苦寒的军旅间吟咏的“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更让我们体味到诗中的悲凉忧苦的音调。

而且这种悲凉的音调中又蕴藏着昂扬奋发的激荡人心的力量。

表现出一代英雄经天地振大业的心襟抱负。

这个时期还有曹丕的《燕歌行》宛转哀忧,蔡琰的《悲愤诗》沉痛悲惨,《胡笳十八拍》苍凉悲壮,王粲的《七哀》发语悲恻,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苍劲悲凉,曹植的《赠白马王彪》悲愤怨恨,《七哀》哀怨深沉……以三曹七子的诗歌创作为主体的建安文学共同铸就了以悲凉慷慨情调为主旋律的建安风骨。

中国传统音乐审美心理的尚悲倾向

中国传统音乐审美心理的尚悲倾向

中国传统音乐审美心理的尚悲倾向自古以来,中国传统音乐①中就不乏有表达悲痛、感叹情感的作品。

有追求不到美好爱情而内心惆怅的歌曲《蒹葭》;有赞扬聂政不畏暴秦、同情其悲惨结局的古琴曲《广陵散》;有古代歌曲《杏花天影》、《扬州慢》,古筝曲《临安遗恨》。

亘古通今,近代有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刘天华的二胡曲《二泉映月》、《病中吟》、《悲歌》等。

在中国传统乐器中,筚篥、箫、管子、笙、埙、二胡、古琴等都善于表现细腻伤感之情。

究其原因,中国人的音乐审美心理中有着尚悲偏向。

“所谓审美心理,主要是指审美者的美感产生和体验,尚悲就是音乐所表达的内心情感以悲为美。

”②一、尚悲音乐审美心理的历史渊源(一)先秦时期尚悲音乐审美心理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存在了。

《韩非子十过》中记载晋平公十分痴迷于悲情音乐,不断追问师旷什么是最悲的音乐,而晋平公由于沉溺于悲乐,闻乐曲《清角》后竟病逝了。

文中所述的至悲之乐《清角》相传由黄帝所作,而师旷认为喜好悲乐是衰败的征兆,因而否定了以悲为美的音乐,这表明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悲乐和以悲为美的思想。

公元4世纪,屈原的《楚辞》之《九歌》共十一篇,是楚国的民歌,其中《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山鬼》、《国殇》皆是描写神灵间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得的伤感之情。

可见,尚悲音乐审美心理早在先秦时期就已产生了。

(二)两汉时期至两汉时期,尚悲音乐审美心理发展得较为普遍。

以汉代乐府诗为例,它是唐诗、宋词、元曲等诗歌的先声,是人民生活的现实写照,其中就有很多抒发悲伤、哀叹之情的作品。

《汉书艺文志》记:“自孝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汉乐府诗主要有以下几种题材:一是反映劳动人民生活之艰辛,如描写人民家庭不幸的《妇病行》、《孤儿行》、《东门行》。

二是控诉各种不合理的、强制性的兵役、尧役、工役,如《十五从军征》、《悲歌》,以及反映战争后的苍凉之景的《战城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11月第30卷第6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J our nal of Ti ans h ui N or m al U ni ve r si t yN ov.,2010V01.30N o.6汉魏六朝诗歌崇尚“悲怨"原因探析弓亚斌(太原广播电视大学专业教研部,山西太原030002)摘要:汉魏六朝是中国文学史上注重“悲怨”的时代.催生了许多蕴含悲哀、愁苦的诗歌.“悲怨”成为当时诗歌的主旋律,名家名作鼎盛一时。

这种现象不仅是文学“以悲为美”的审美积淀。

更与不断更迭的政治背景、儒道玄佛的多维融合有着直接的关联。

正是在这几个因素的叠加下,悲怨诗歌兴盛一时。

并对后世以“悲怨”为主题的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汉魏六朝诗歌:悲怨;哀苦中图分类号:1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351(2010)06—0012—04“诗可以怨”出自孔子对《诗经》的评价:“诗。

可以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后世称之为“兴观群怨”说。

它认为.诗歌要对社会时政进行批判、指正乃至揭露。

随着诗歌创作的发展,“怨”的政治成分淡化.逐渐偏离了功利价值.其抒情意味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

汉魏后。

文人借诗歌抒写生存困境.展现哀怨情愁的状况日趋普遍.形成了汉魏六朝崇尚“悲怨”的诗歌主旋律。

众多文人将哀伤之情抒泄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兴盛一时.而这种文学现象的出现。

有着较为丰富的原因和背景,本文拟就此做一些探讨。

1.特有的政治氛围、朝代更迭导致文人生存多发悲音汉魏六朝从东汉末年到隋文帝统一中国.跨度五百年左右。

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大动荡时期。

政权更迭频繁。

战事征伐不已,先后有董卓之乱、三国纷争、八王之乱、侯景之乱、五胡乱华等大规模的战争。

大批百姓流离失所,处于深重的苦难之下。

在政治上.除东晋时期偏安江左政局略显稳定外.各个朝代政权几易其手,政治高压不断,尤其是西晋正始时期,曹氏、司马氏集团间矛盾尖锐激烈.统治者滥杀无辜造成社会空前黑暗、恐怖。

上层文士在两大集团的斗争下。

自觉不自觉地卷入到斗争之中。

人人自危,朝不保夕,生活在命运难测、富贵无常的境遇中。

此后南北朝时期,朝代不断更迭.国破家亡的景象频繁上演。

在特有的政治情势与社会状况下.大多数文人经历了悲惨的生活遭际。

内心藏着深深的忧伤和愁情。

他们在诗歌创作上不仅描述个人境况的不幸不平.更把目光投向异族入侵、社稷丘墟、山河破碎、陵谷变迁等家国之痛。

建安时期.文人经历了汉末社会的动乱。

内心中充满了悲凉与愤慨。

蔡琰,“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

但却一生命运多舛。

董卓之乱后。

辗转流离匈奴十二年.被迫嫁与左贤王并生有二子.后被曹操以重金赎回。

这些使她对政治、战争有着深切的体验。

其《悲愤诗》写出了她被驱入关,羁留南匈奴.回归中原的特有遭际。

表现了文人面对国破家亡时身世漂泊的苦楚.被誉为“如蔡文姬肝肺间流出”(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二)。

“城郭为山林,庭宇生荆艾。

白骨不知谁.纵横没覆盖。

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

当诗人千辛万苦.泪洒三千里回到中原时。

看到的是亲人已逝。

荒草满园.尸横遍野.战争不仅破坏了诗人的家园.更让诗人发出“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

忧怀终年岁”的人生哀鸣。

三曹与“建安七子”是这一时期最优秀的诗人。

在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的战争背景下,他们的诗歌也多表现悲怨之情。

王粲,“家本秦川贵公子孙,遭乱流离,自伤情多”,《七哀诗》描述了长安在战争后的惨痛景象,写出了难民逃难的凄凉:“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

抱子弃草间”.正是军阀混战的汉末社会的真实写照.清人方东树评其“苍凉悲慨.才力豪健,陈思而下.一人而已”。

曹植聪慧博学。

曾经深得曹操喜爱.几乎被立为太子.后因恃才傲物.饮酒不节,在与曹丕争太子的角逐中败阵。

后期。

他备受曹操与曹丕的猜忌和迫害。

屡次被贬爵移封,“十一年中三徙都”,名为侯王,实为囚徒。

收稿日期:2010—07—23作者简介:弓亚斌(1973一),女.山西太原人。

太原广播电视大学争业教研部讲师。

12在愤懑与苦闷中辞世。

曹植诗歌的悲怨与其政治经历紧紧相关。

公元223年,与诗人同行的曹彰暴死,曹植“愤而成篇”写下《赠白马王彪》,表达自己在岌岌可危的处境中的忧生嗟叹。

“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唏。

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自古非金石。

咄嘈令心悲”。

由于其兄长的突然暴死。

让诗人感慨:人生就像是旅途的过客。

死后身体就会腐烂,人生恰如朝露一般短暂。

人过中年。

生命如光影子般迅速消失.无法追回.表现的是一种对生死无常的感慨。

在西晋正始司马氏的政治高压下.出现了更多的文人在君王昏愦、奸佞横行、贤才埋没的境况下抒发的怀才不遇的悲愤.“竹林七贤”阮籍“终身履薄冰。

谁知我心焦”。

处于曹氏和司马氏争夺政权的夹缝中。

内心苦闷彷徨。

但又不能痛快倾吐,只好在创作上“反复凌乱”,其《咏怀》大多采用比兴手法.用隐晦婉曲的方式倾诉内心的矛盾,如“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徘徊将何见。

忧思独伤心。

”表达失意时的徘徊与彷徨。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

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矣。

”身在魏晋危乱之际.阮籍内心因为妻子儿女而委曲求全.在“凝霜被野草”的时代萧索中。

留下的只有深深的绝望。

诗歌婉曲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腐败.道出了个人生存的艰难与矛盾。

南朝谢灵运屡贬官职。

怨愤疾世之情溢于言表:“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

楱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

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痫对空林。

”同时代的诗人鲍照一生积极人世.但在仕途上也是“不谓乘轩意.伏栎还在今”。

2.“以悲为美”的审美风尚促进了悲怨诗歌艺术的成熟(1)文学走向自觉.诗歌多发真情而悲音不断。

汉魏六朝之际.社会几经动荡.儒学自两汉以来在思想领域内的统治地位受到猛烈冲击.儒学的桎梏已日渐毁损.旧的社会价值观念失去了崇高的光辉。

文人开始意识到自然是无法抗争的,而自己是渺小的。

根本不能包括宇宙,对自然任气颐指。

在乱离中.人们所经历的是现实的痛苦和生命的忧患。

与此同时.东汉以来兴起的佛道思想逐渐取代了儒学的统治地位.玄学的“虚无”及“崇尚自然”之风盛行于世.成为一种社会思潮。

这种情况下,文人们在摆脱封建礼教的同时。

要求对自我的肯定。

强调对个性的尊重.这使得魏晋文学显示出强烈的主体性色彩.真正迎来了“文学的自觉”时代。

大多文人创作诗歌时,追求心灵上获得审美和情感的满足及淋漓尽致的抒情.赤裸裸地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

“陈佛土安乐,斥王化危苦”,魏晋人企图摆脱一切羁绊,追求最大限度的人生自由。

这使得诗歌中表现真情的作品越来越多.很多文人创作时与时政紧紧相连.悲音不断。

在诗歌走向自觉的背景下.诗歌抒情的重要性受到关注。

陆机“诗缘情绮靡说”.突出强调了情感与辞采美的结合.将诗歌的两大特征有机结合起来。

这在中国美学史上尚属首次。

陆机“强调的“隋’摆脱了儒家礼义的羁绊.第一次明确强调了“隋’对于诗歌创作的重要性及其作为诗歌本体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由此,汉魏六朝时期诗歌中,反映动乱社会现实.抒写个人性情的悲凉伤感得以畅通无阻的表现”[11。

更多的文人借助怨情表达心声。

在艺术上,因为抒情成分的扩大.怨情的表述借助华丽、哀美的言辞显得深刻、缠绵,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曹植《七哀》写到“浮沉各异势,会和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

长逝人君怀”。

借思妇婉曲表达了得到皇帝信任和重用的渴望.表现了一种澄清天下。

建功立业的热情壮志。

诗句感情强烈,个性鲜明。

在表达上细腻敏感,自有一种缠绵哀怨之境。

其《赠白马王彪》、《白马篇》等采用想象、比兴等手法。

呈现出浓郁的抒情风格。

此后。

阮籍、鲍照等更是发挥楚辞想像奇丽的特点,用比兴、夸美使诗歌抒情更加动人。

六朝时代的诗歌创作显得更加哀美。

从晋宋山水诗到齐梁艳情诗。

悲怨诗歌涉及登临、咏物、羁旅、离别、行役等,几乎无诗不怨。

而在感情上也很注重抒发婉曲之情。

江淹《别赋》、《恨赋》更是将伉俪情人的别离写的缠绵婉曲,令人心动。

产生了深邈的意境。

(2)重视悲怨的文学理论极大催生了文人创作的“以悲为美”。

崇尚悲怨是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

自孔子以后,屈原强调“发愤抒情”,《淮南子》有“愤于中而形于外”的命题.司马迁更是提倡“发愤著书”。

到了汉魏六朝时期。

有关悲怨的文学理论更加丰富,渐次走向鼎盛。

形成了“以悲为美”的文学风尚。

相关的文学理论中多有表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门突出悲怨之旨,讲究“志思蓄愤”、“蚌病成珠”,钟嵘《诗品序》中写到:“若乃春风春鸟。

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祈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

嘉会寄诗以亲。

离群脱诗以怨。

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故日:诗可以群,可以怨。

”提出了“托诗以怨”说121,肯定不同寻常的社会生活会促使文人表达内心的哀怨之情.进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些共同构成了内向化的畅情求美的时代美学特征。

《文心雕龙》、《诗品》评论作家作品时。

也特突出悲怨之旨,强13调悲怨之情是创作成功的重要条件。

钟嵘《诗品》评曹植“情兼雅怨”。

评壬粲“发秋怆之辞”.评阮籍“颇多感慨之词”,评左思“文典以怨”.评刘琨“善叙丧乱,多感恨之辞”.评鲍照“总四家而擅美,跨两代而孤出”,评曹操“甚有悲凉之句”。

强调优秀的作家作品必然有与悲怨之情相关联.积极肯定悲怨诗歌的价值。

[31大量的文艺评论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悲为美的传统.形成了相对同定的文学审美特质。

在诗学理论家的倡导下.尚悲成为汉魏六朝时期浓厚的审美风气。

这种重悲的文学倾向使更多的文人执着悲怨之情,身体力行创作实践。

掀开这一时期的诗歌。

具有悲怆之音的作家作品比比皆是。

曹操亲历董卓之乱,《蒿里行》、《薤露》真实记录了汉末战乱带给人们的灾难。

表达诗人内心深沉的哀痛。

阮籍“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每有忧生之嗟”,其《咏怀》就是他内心“反复零乱”的真实写照。

刘琨怀有拯救晋于危亡之际的大志.在《重赠卢谌》中表达身陷网圄的哀吟,“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

狭路倾华盖.骇驷摧双鞴”。

庾信屈身敌国,其《拟咏怀》、《和张侍中》、《伤王司徒褒》等愁肠百转,表达对故国的深沉怀念.流露出故国难归的悲痛心绪。

鲍照《拟行路难》对门阀制度压抑人才表示强烈愤慨.“自古圣贤皆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感情激愤,有志难伸的不平之气跃然纸上。

种种悲怨情绪的抒发,以不同的风貌照亮了这一时期的文学史。

1413.儒、道、玄佛思想的融合深刻影响了悲怨诗歌的发展宗白华先生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中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

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

最富有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而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所说的“最混乱、最痛苦”,从文化思潮上可知,是儒家、道家、佛家的文化重合.传统的儒家的“修齐治平”受到冲击,衍生的老庄无为、笃好佛理等气息使悲怨诗歌在内容表现上忧患与悲哀并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