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题库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题库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题库一、名词解释:1、运动训练: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2、完整训练法:指从动作的开始至结束,不分部分和段落,完整地进行学习和练习的方法。

3、灵敏素质:是指人体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快速、协调、敏捷、准确地完成动作的能力。

4、耐力素质:指有机体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

5、重复训练法:在不改变动作结构和运动负荷的条件下,接照既定的要求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6、力量素质: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7、速度素质: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

8、战术意识: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

9、持续训练法: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0、间歇训练法: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在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的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1、训练规律:是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12、训练量:指训练过程中身体的总做功量,可以由身体活动的持续时间、距离和重复次数来评定。

13、训练强度:指训练时单位时间内负荷量,单位时间内的负荷量越大,强度就越大。

14、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

15、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

16、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17、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地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18、分解训练法:是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一、概念题1运动训练: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地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

3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的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体育活动。

4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5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6运动训练周期:以重要比赛次数为依据,将比赛划分为周期,按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消失将周期分为准备期、比赛期、恢复期。

7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8体能:是以人体三大功能系统为能量代谢活动的基础,通过骨骼肌的做功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

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二、简答题(概念、基本内容)1竞技体育4个要素1)运动选材:是竞技体育这一社会行为的起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工作。

2)运动训练: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系,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4)竞技体育管理:无论是运动选材、运动训练还是运动竞赛,都必须在专门的管理体制组织管理下才能得以实施并得到理想的效果。

2竞技能力、运动能力和训练水平之间的异同①与运动能力的异同: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即为运动能力,在竞技运动中的运动能力则称为竞技能力。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一节①竞技体育形成发展的基本动因:生物学因素、心理学因素、社会学因素。

②竞技体育: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

③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激励人类自我奋斗精神、推进竞争合作的道德教育、提高现代社会的生活品味、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

④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管理体制、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

⑤竞技体育的构成: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竞技体育管理。

⑥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竞技性、集群性、公开性、公平性、观赏性、规范性、功利性。

第二节①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知道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②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地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

③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揭示运动训练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④运动训练学的主要学科特征:本源性、实践性、综合性。

⑤运动训练研究基本内容:运动训练原则、内容、负荷、方法、安排。

⑥运动训练理论分为:一般运动训练、项群、专项。

第三节①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②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

③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运动员比赛中所表现的竞技水平、对手在比赛中所表现的竞技水平、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④比赛结果的评定包含:竞赛规则、评定手段、裁判员的道德业务水平。

⑤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⑥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及在比赛中的主要表现:构成——竞技表现体能——力量、速度、耐力技能——动作质量、动作稳定性战术能力——自身发挥、干扰对手、影响判定心里能力——参赛情绪动员、比赛情绪控制、竞技意志保持运动只能——知识运用第二章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第一节①运动训练管理:是指训练活动的组织者为实现运动训练的目标,对运动训练系统及训练过程进行计划,并实施。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学以运动训练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揭示运动训练的普遍活动规律,指导各项运动训练时间,使各专项的训练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2、变换训练法是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3、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4、高原现象优秀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常常在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中达到较高水平之后,会出现竞技水平停滞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的现象。

5、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和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以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

6、运动训练方法是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7、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联系的训练方法8、完整训练法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联系的训练方法。

9、身体形态是指人体外部和内部的形状特征。

反映外部形态特征的指标有:高度、长度、围度、和充实度;反映内部形态特征的指标有:心脏纵横径、肌肉的形状和横断面等。

10、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的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的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填空题1、间歇训练法的三种形态1)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2)强化性间歇训练方法3)发展性间歇训练方法2、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包括人体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和对外界信号刺激快速反应的能力,以及快速位移的能力。

速度素质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移动速度3、重复训练法依单次练习时间的长短,可分为1)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2)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3)长时间重复训练方法4、体能的发展1)良好的体能训练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2)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基础3)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基础4)良好的体能训练有助于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5、运动素质(5种)1)力量2)耐力3)速度4)灵敏5)柔韧6、耐力素质分类按人体的生理系统分类,可分为1)肌肉耐力(力量耐力)2)心血管耐力(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7、影响比赛结果的因素1)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2)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3)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8、周训练分类1)基本训练周2)赛前训练周3)比赛周4)恢复周9、逐进增加的负荷形式1)直线式2)阶梯式3)波浪式4)跳跃式10、判断运动疲劳的方法1)自我感觉2)外部观察3)生理测试4)心理测试11、竞技能力的构成1)体能2)技能3)战术能力4)运动智能5)心理能力12、系统训练的科学基础1)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2)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3)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13、有效控制的训练学要点1)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2)高度重视训练信息的采集和运用3)及时对训练计划惊醒必要的修正和调整简答题1、简述竞技体育的特点竞技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具有自身的特点。

考研《运动训练学》 简答、论述题库

考研《运动训练学》   简答、论述题库

考研《运动训练学》简答、论述题库一、简答题1、简述运动训练的目的与任务运动训练的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在竞赛中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从而为国家和社会争取荣誉。

其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不断挖掘运动员的身体、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等方面的潜力,提升其竞技能力的整体水平。

其次,培养运动员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具备在竞赛中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的能力。

再者,根据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和项目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有针对性地提高运动员在专项运动中的技术水平和竞技能力。

最后,通过参加各种比赛和训练,积累比赛经验,提高运动员的比赛适应能力和竞技表现。

2、简述运动训练原则及其应用运动训练原则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竞技需要原则: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和比赛的需求来安排训练内容和方法,使训练与比赛紧密结合。

例如,在篮球训练中,根据比赛中频繁的身体对抗和快速的攻防转换,加强体能和对抗能力的训练。

(2)动机激励原则:通过激发运动员的训练动机,提高其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可以通过设置合理的目标、给予奖励和表扬等方式来激励运动员。

(3)有效控制原则:对训练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调节,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确保训练按照预定的方向发展。

比如,定期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和技术水平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调整训练计划。

(4)系统训练原则:将训练视为一个长期、连续、有序的系统过程,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和阶段安排训练内容和负荷。

例如,对于长跑运动员,要遵循基础耐力训练、专项耐力训练、比赛期训练等阶段逐步提高其竞技能力。

(5)周期安排原则:根据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将训练过程划分为不同的周期,每个周期都有特定的任务和目标。

例如,准备期主要进行体能储备和技术改进,比赛期则重点提高竞技状态和比赛能力。

(6)适宜负荷原则:安排的训练负荷要适宜,既能够有效刺激运动员产生适应性变化,又避免过度疲劳和损伤。

考研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考研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一是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三是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3.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①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②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③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④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世⑤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⑥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4.竞技体育构成:①运动员选材②运动训练③运动竞赛④竞技体育管理5.竞技体育的特点:①竞争性②规范性③公开性④公平性⑤集群性⑥观赏性6.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①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②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③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④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⑤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⑥排除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7.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8.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①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②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③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④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⑤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⑥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9.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10.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为:①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②深入探索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③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理论和内容体系④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⑤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11.项群训练理论:是竞技体育的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之间的一个层次;它是以不同项目的本质属性所引起的项目之间的异同点为依据;将一组具有相似竞技特征及训练要求的运动项目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项群理论认为由于训练活动的基本任务在于提高和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在体能类中又有快速力量性、速度性、耐力性三个项群;在技能类中有表现难美性、表现准确性、隔网对抗性、同场对抗性、格斗对抗性五个项群..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a.各项群的形成和发展b.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c.各项群运动成绩的系统分析d.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组织与控制12.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a.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b.加强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c.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13.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a.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b.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c.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141.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终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运动水平:运动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做训练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做竞技水平..训练水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做训练水平..142.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依据运动员竞技能力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的具体特征与功能建立的反映竞技能力构成共性的模型;是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概括、归纳和抽象..反映着竞技能力内部各要素之间关系的本质特征..15.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a.为运动训练过程确定一个客观、准备的出发点..b.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c.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16.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a.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b.制定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17.起始状态的诊断包括:运动成绩诊断、竞技能力诊断、训练负荷诊断..18.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包括:①运动成绩指标..②竞技能力指标..③运动负荷指标..19.训练规律:是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训练规律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又称训练原理..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20.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训练原则:竞技需要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直观教练原则、适时恢复原则..21.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a.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b.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c.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向..贯穿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a.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b.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c.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d.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22.动机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科学基础:a.成功动机是运动参训的重要原动力b.竞技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贯穿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a.加强训练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b.满足运动员的合理的需要..c.发挥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d.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e.注意教练员的榜样作用f.注意正确地运用动力..23.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科学基础:a.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要求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b.现代控制论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理论基础..c.训练信息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必备条件..训练学要点:a.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b.高度重视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c.及时对训练计划在实践中变更的原因;期望及方法的最大流表..24.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科学基础:a.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b.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c.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训练学要点:①保持训练的系统性a.健全多级训练体制..b.建立和强化正确的训练动机..c.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 d.提供有力的社会保证..②按阶段性特点组织训练过程..25.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科学基础:A.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B.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C.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训练学要点:a.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b.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c.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d.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26.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科学依据:A.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B.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C.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训练学要点:A.掌握各种周期的循序结构..B.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C.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D.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不同训练周期及其主要任务..A.基本训练周: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B.赛前训练周: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各种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上去..C.比赛周: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理想的竞技状态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实现预期目标..D.恢复周:消除运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促进适量恢复的出现;准备投入新的训练..27.适宜负荷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宜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原则..科学基础:A.适宜训练负荷下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B.过渡负荷下机体的劣变现象..训练学要点:A.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负荷量的评价指标、负荷强度的评价指标..B.渐进式地增加负荷量度直线式、阶梯式、波浪式、跳跃式C.科学地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只..D.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E.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28.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科学基础:a.运动专项竞技需要的多样性..b.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c.运动训练特点的多变性..训练学要点:a.贯穿区别对待原则所需注意的因素运动专项、训练对象、训练条件b.正确处理训练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c.教练员要及时准确地掌握运动员的具体情况..29.直观教练原则:是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科学基础:a.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b.动作技能形成原理..训练学要点:a.教练员应高度重视直观教练原则的运用..b.注意应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c.注意直观教练与积极思维的有机结合..30.适时恢复原则:是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科学基础:a.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的超量恢复机制..b.调节时机的把握对训练效果的重要影响..训练学要点:a.准确判别疲劳的程度自我感觉;外部观察;生理测试、心理测试b.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训练学恢复手段、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营养学恢复手段、心理学恢复手段31.运动训练方法:是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32.运动训练方法的作用:正确地认识和掌握不同训练方法的功能和特点;有助于顺利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训练任务;有助于有效地控制能力的发展进程;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项目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能力..33.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结构:a.练习动作及其组合方式 b.运动负荷及其变化方式c.过程安排及其变化方式d.信息媒体及其传递方式e.外部条件及其变化方式..34.运动训练方法的分类:a.整体控制方法模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b.具体操作方法完整训练法、分解训练法、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35.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36.运动训练手段的作用:科学地认识和应用不同训练手段的功效和特点;有助于科学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具体训练任务..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的各类竞技能力..37.运动训练手段的动作结构:A.基本结构:a.动作特征-力的支点、力的大小、力的方向..B.动作构成-姿势、轨迹、时间、速度、速率、力量、节奏C.动作过程-动作开始、动作进行、动作结束..38.运动训练手段的分类:依练习目的发展体能的训练手段、改进技术的训练手段、提高战术能力的训练手段、改善心理状态的训练手段;依训练手段的效果对专项能力的影响一般训练手段、专项训练手段;依在训练活动中的应用价值基本训练手段、辅助训练手段;动作结构单一动作结构-周期性、混合型;多元动作结构-固定性、变异性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包括模式训练法和程序训练法两种具有整体思维特征的训练方法..39.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操作程序:a.解析影响运动竞技水平的各种因素..b.获取各影响因素的指标参数..c.建立影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因素结构模型 d.以因素结构模型的评价标准数值为评定标准对运动员竞技水平变化的结构状态进行阶段性检查评定..e.将检查评定的结果反馈于运动训练过程的各个环节;以找出产生偏离状态的原因..f.对运动训练过程相应环节的组织实施发出调节指令..g.改进训练工作;使训练的阶段结果不断逼近模式目标..模式训练法由训练的目标模型、检查手段、评定标准、和训练方法四种构件组成..模式训练法的特点:具有信息化特点、具体定量化特点..模式训练法的应用过程:教练员指导-训练模型、训练手段-运动员训练-检测信息-评定结果-调控信息-教练员指导..40.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地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基本结构:训练程序、检查手段、评定标准、训练方法..基本特点:系统化特点、定性化特点、程序化特点.. --应用过程:训练程序、训练手段-运动员训练-评定标准-教练员指导――=训练程序、训练手段..41.分解训练法是指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分成若干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单纯训练法:首先把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分别学习..掌握各个部分或环节内容;再综合各部分进行整体学习.. 特点:分解的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相对复杂;分解后的各个部分可以独立训练..递进分解训练法:需要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先训练第一部分;掌握后再训练第二部分;掌握后再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合成起来训练;掌握后两部分后;再训练第三部分;掌握后将三部分合起来训练..顺进分解训练法:需要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先训练第一部分;掌握后再训练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掌握后;再将三部分一起训练;如此步步前进;直至完整掌握技术或战术..特点:训练内容的进程与技术动作、战术配合过程的顺序大体一致;后一步骤的练习内容包括前一部分的内容..递进分解训练法:需将应用时把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先训练最后一部分;逐次增加训练内容到最前一部分;如此进行直至掌握完整的技术或战术.. 特点:训练内容的进程与技术动作;战术配合过程的顺序恰恰相反;多运用于最后一环节为关键环节的技术和战术的训练..42.完整训练法: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运用完整训练法;便于运动员完整地掌握技术动作或技术配合;保持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完整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整练习法..可用于单一动作训练..多元动作训练;个人成套动作的训练..集体配合动作的训练..43.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作用:有利于运动员掌握和巩固技术动作..有利于运动员发展和提高身体素质..44.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作用:通过严格的间歇训练过程;可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到明显增强;通过调节运动负荷强度;可使机体各机能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配合的适应性变化;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可使糖酵解代谢供能能力或磷酸盐与糖酵解混合代谢的供能能力或有氧代谢混合供能能力或有氧代谢供能能力得以有效的发展和提高;通过严格控制间歇时间;有利于运动员在激烈对抗和复杂困难的比赛环境中稳定..巩固技术动作;通过较高负荷心率的刺激;可使机体乳酸能力得到提高;以确保运动员在保持较高强度的情况下具有持续运动的能力..45.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作用:主要用于发展一般耐力素质;有助于完善负荷强度不高但过程细腻的技术动作;可使机体运动机能在较长时间的负荷刺激下产生稳定的适应;内脏器官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可提高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以及该供能状态下有氧运动的强度;可为进一步提高无氧代谢能力及无氧工作强度奠定坚实基础..46.变换训练法:是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的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根据实际比赛过程的复杂性对抗程度的激烈性;运动技术的变异性;运动技术的变化性;运动能力的多样性;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性、提出的.. ――作用:通过变换运动负荷;可使机体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从而提高承受专项比赛时不同运动负荷的能力..通过变换练习内容;可使运动员不同运动素质;运动技术和运动战术得到系统的训练和协调的发展;从而使之具有更接近实际比赛需要的多种运动能力和实际应用的应变能力..47.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的训练方法.. ――结构因素:每站的练习内容;每站的练习负荷;练习站的安排顺序;练习站之间的间歇;每遍循环之间的间歇;练习的站数与循环练习的组数.. ――作用:可有效地提高不同层次水平的运动员的训练情绪和积极性;可以合理地增大运动训练过程的练习密度;可以随时根据具体情况因人制宜地加以调整;做到区别对待;可以防止局部负担过重;延缓疲劳产生;并有利于全面身体训练..――分类;循环重复训练循环过程-间歇且充分;负荷强度-最大;负荷性质-速度、爆发力;供能系统-以磷酸代谢系统供能为主..、循环间歇训练间歇不充分;次大;速度耐力、力量大小;以糖酵解代谢系统供能为主、循环持续训练基本无间歇;较小;耐力;以有氧代谢系统供能为主.... 三种供能系统的组织形式:流水式、轮换式、分配式..48.循环重复训练法的目的:提高高强度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和熟练性;提高攻防过程中的对抗性;并将技术动作和运动素质与代谢系统的训练融合为一体;使之共同提高;提高该类运动项目运动员的磷酸盐系统的储备和供能能力;提高该类运动项目运动员有关肌群的收缩速度和爆发力..循环间歇训练法的目的:有效地提高该类项目运动负荷糖酵解系统及其与有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有效地提高该供能状态下的速度耐力及力量耐力..循环持续训练法的作用:可提高运动员持久的对抗能力;运动技术的稳定能力以及技术之间的衔接能力;可提高运动员攻防技术的转换能力、疲劳状态下连续作战的能力以及有氧工作强度;可提高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有氧工作强度以及有氧代谢供能状态下的力量耐力..49.比赛:在体育、生产等活动中;在特定的规则之中;让参赛者的在智力、体能、技术、技能等方面进行分别的或综合的较量;最终依照规则评定出胜负或者排名..比赛训练法:是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定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50.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是指周期性进行单一结构动作的身体练习..分类全身周期性练习各种快跑练习、跳推杠铃练习、拉测功仪练习局部周期性练习快速挥臂练习、卧推杠铃练习、拉橡皮待练习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是指将几种单一结构的动作混合进行的身体练习..分类全身混合型练习:跳动跨跳练习、助跑掷枪练习、助跑扣球练习;局部混合型练习;助跑掷球练习、助跑起跳练习、摆浪收腹练习固定组合练习手段:是将各种练习依固定行式组合的身体练习..举例:有氧健身操、各种自选拳练习、各种协调性练习、变异组合练习手段:是指多元动作结构下;将多种练习手段依变异形式组合进行的身体练习..分类完整变异组合练习:各种格斗性对抗练习、各种同场性对抗练习、各种隔网性对抗练习;局部变异组合练习:进攻战术配合练习、防守战术配合练习51.运动员体能: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三要素运动素质:是指机体在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运动能力;通常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等..身体机能:是指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体能训练的意义;a.良好的体能训练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b.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基础..c.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基础d.良好的体能训练有助于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分类:a.一般体能训练;b.专项体能训练..52.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A.合理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B.体能训练应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结合;选择体能训练手段应力求与专项技术动作形式和生物学特征相近似..C.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的确定;要因时因项因人而异..D.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E.在训练中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对身体训练重要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具有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53.身体形态是指人体外部的性状特征..――在运动体能中的重要意义:A.一定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相应的生长发育水平;机能水平和竞技能力水平..B.不同项目对身体形态的要求是不同的..C.不同的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运动素质的发展..54.身体形态训练的方法:A.身体训练的各种方法;根据需要运用相应的训练方法..B.专项运动员身体形态训练;通过专项训练方法手段实现..C.手持轻器械训练法..D.舞蹈训练法..。

运动训练学》终极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终极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终极复习资料运动训练学》终极复资料第一章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征是体育竞赛,目标是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和夺取比赛优胜。

竞技体育由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方面构成。

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包括竞争性、规范性、公开性、公平性、集群性和观赏性。

竞技运动与其他体育运动最本质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激烈的竞争性。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

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运动训练过程,包括运动员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所有因素,不仅限于运动场上的因素。

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包括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以及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运动训练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其主要任务包括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深入探索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以及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理论和内容体系。

1.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1)适应性原理:人体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能力是运动训练的基础。

2)超负荷原理:必须使肌肉或身体系统承受比平时更大的负荷,才能促进肌肉或身体系统的生长与发展。

3)特异性原理:训练效果取决于训练内容的特异性。

4)可逆性原理:停止训练后,训练所获得的效果会逐渐消失。

2.训练的负荷控制:1)训练强度:训练强度是训练负荷的重要指标。

2)训练量:训练量是指训练的总量,包括训练时间、次数、负荷等。

3)训练频率:训练频率是指训练的次数,通常以每周训练次数为单位。

3.训练的组织与控制:1)训练计划:训练计划是指根据训练目标和训练原则制定的训练方案。

2)训练周期:训练周期是指训练计划中的一个完整训练循环,通常为4-12周。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运动训练学2、竞技体育3、运动训练(狭义)运动训练(广义)4、运动训练目的5、训练适应6、运动负荷7、恢复过程8、运动训练原则9、一般训练10、专项训练11、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的原则12、系统的不间断性原则13、周期性原则14、竞技状态15、合理安排运动员负荷原则16、区别对待原则17、训练方法18、持续训练法19、重复训练法20、间歇训练法21、变换训练法22、循环训练法23、竞技能力24、协调能力25、运动技术26、战术27、智力28、身体训练29、一般身体训练30、专项身体训练31、运动素质32、力量素质33、最大力量34、相对力量35、速度力量36、爆发力37、力量耐力38、耐力素质39、有氧耐力40、无氧耐力41、速度素质42、反应速度43、运动速度44、运动速度45、柔韧素质46、灵敏素质47、运动素质转移48、直接转移49、间接转移50、良好转移51、不良转移52、同类转移53、非同类转移54、可逆转移55、不可逆转移56、运动成绩二、填空1、竞技体育的构成包括(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

2、三级训练网是由(初级)、(中级)和(高级)构成。

3、竞技项目的分类通常有(依决定竞技能力)、(依运动项目的)和(依运动成绩的)三种分类标准。

4、竞技项目若按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分类,可将其分为(体育类)和(技能类)前者可分为(快速力量性速度性)和(耐力性),后者又可分为(表现难美性)和(自立略性同场对抗性,隔网对抗性及格斗对抗性)。

5、训练适应的特性包括(普通性)、(特殊性)、(导时性)和(连续性)四种特性。

6、运动负荷可分为(量)和(强度)负荷。

7、运动负荷的构成是由(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组成,前者通过(次数)、(时间)、(距离)、(重量);后者由(速度)、(运度)、(高度)、(单练习的重量或难度)表现出来。

天津市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训练学重要知识点详解与案例分析

天津市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训练学重要知识点详解与案例分析

天津市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训练学重要知识点详解与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帮助考生准备天津市体育学考研,本文将详细介绍运动训练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并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

一、运动训练学基本概念及分类运动训练学是研究人类运动学习和运动能力发展的科学,它包括运动训练基础理论、运动训练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内容。

1.1 运动训练学的基本概念运动训练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借鉴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系统的训练计划和科学的训练手段,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竞技能力。

1.2 运动训练学的分类根据不同的角度和对象,运动训练学可分为竞技体育训练学、健身运动训练学和特殊群体运动训练学等。

其中竞技体育训练学是最为广泛研究的领域,它主要研究竞技体育项目的训练理论和方法。

二、运动训练学的重要知识点在运动训练学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需要考生重点掌握,下面将逐一进行详解。

2.1 运动训练方法运动训练方法是指在运动训练中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式。

它包括基本方法、特殊方法、补充方法等。

基本方法是一种较为基础的训练手段,例如反复练习和重复训练;特殊方法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设计,例如分项训练和综合训练;补充方法用于改进运动员的技术、体能和心理素质,例如辅助训练和康复训练。

2.2 运动训练计划运动训练计划是指根据运动员的情况和比赛安排,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和训练强度的计划。

它包括全年训练计划、周期训练计划和微周期训练计划等。

全年训练计划是一个较长时间范围内的计划,通常包括准备期、竞赛期和恢复期;周期训练计划是按周期性安排训练,例如适应期、提高期和稳定期;微周期训练计划是一个较短时间范围内的计划,通常为一周。

2.3 运动训练评价运动训练评价是指对运动员训练效果和成绩的评估。

它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是通过观察和判断运动员的训练表现和竞赛成绩,例如技术动作是否规范、竞技状态是否良好等;定量评价是通过测量运动员的身体指标和能力水平,例如力量、速度、灵敏度等。

考研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考研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运动训学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胜利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一是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 和“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三是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3、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1 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 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 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4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

5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6 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4、竞技体育的构成: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有机组成部分。

5、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开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起始性工作。

6、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的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7、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竞争性、规范性、公平性、集群性、公开性和观赏性。

8、竞技能力:运动员参加比赛的能力。

9、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目的。

运动训练的直接目的是提高竞技能力,继而通过参加运动竞赛,将已获得的竞技能力转化为运动成绩。

10、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包括由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和后天训练获得性竞技能力两个部分。

11、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1)训练目标的专业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化;训练目标是在特定的专项上取得比赛的胜利和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具有鲜明的专一性;运动员可以在几个性质相近的项目上取得较好的运动成绩,但很难在几个性质不同的项目上取得同样优异的运动成绩;这并不排斥有利于专项竞技能力提高的其他项目的训练内容和手段。

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学体育概论运动训练学(全)复习资料

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学体育概论运动训练学(全)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部分绪论1 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

234有兴奋性的组织必然具有应激性,为具有应激性的组织不一定有兴奋性。

(判断)5给控制部分,并改变它的活动,这种控制系统称为反馈控制系统。

6负反馈:如在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的自动控制系统中,如果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能减弱控制部分活动,这样的反馈称为负反馈。

(在人体正常体温、血压、心率和某些激素水平等指标的维持过程中,负反馈调节发挥着重要作用。

)7正反馈:在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的自动控制系统中,如果反馈信息能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活动,这种反馈称为正反馈。

(如排尿反射、分娩过程、血液凝固等都属于正反馈过程。

)8 为保持恒常——负反馈暂时——正反馈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概念1 肌细胞(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肌小节:两条Z线之间的结构是肌纤维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称为肌小节。

肌肉安静时肌小节的长度约为2.0~~2.2微米。

234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藕联。

5阈刺激:引起肌肉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

6:肌肉收缩时,长度缩度的收缩,又称为等张收缩。

789在整个关节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

a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所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

二.判断,选择1、肌细胞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2、肌原纤维由粗、细两种肌丝按一定规律排列成。

粗肌丝主要有肌球蛋白(肌凝蛋白)组成。

许多肌球蛋白的杆状部分集束构成粗肌丝的主干,其头向外突出,形成横桥。

横桥部具有ATP(三磷酸腺苷)酶活性,可分解ATP而获得能量,用于横桥运动。

细肌丝又要有肌动蛋白,(又肌纤蛋白)、原肌球蛋白(又称原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又称原宁蛋白)组成。

3、由于静息电位主要是K+由细胞内向外流动达到平衡时的电位值,所以又把静息电位称为K+平衡电位。

考研运动训练学简答、论述题库

考研运动训练学简答、论述题库

考研运动训练学简答、论述题库1. 什么是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各种体育运动和日常工作、生活中所需的负荷和强度下,通过各种体能指标的测试,反映出个体的机体适应能力和身体素质水平。

它包括了各项身体机能的发达程度,如耐力、速度、柔韧性、爆发力等。

2. 什么是运动柔韧性?如何评估柔韧性?运动柔韧性是指人体关节周围的肌肉组织,在运动时的可伸展能力和关节的活动范围。

评估柔韧性可以采用伸展试验,如坐位前屈、站立前屈等。

通过这些测试,可以了解个体的柔韧性水平,并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

3. 有哪些影响身体耐力的因素?身体耐力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心血管系统的健康程度、肌肉力量的发展、肌肉疲劳的程度、呼吸系统的适应能力等。

此外,体脂肪含量、年龄、性别等也会对身体耐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4. 列举几个提高速度的训练方法。

提高速度的训练方法包括爆发力训练、功率训练和速度耐力训练。

爆发力训练可以采用起步训练、跳高跳远等动作进行;功率训练可以通过重量训练、快速推举等动作进行;速度耐力训练可以采用间歇跑、重复跑等方式进行。

5. 什么是肌肉力量?如何进行肌肉力量训练?肌肉力量是指肌肉组织产生的力量。

进行肌肉力量训练可以通过使用负重器械进行重量训练,如哑铃、杠铃等;也可以采用自重训练的方式,如俯卧撑、深蹲等。

训练时需要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重量和训练次数,并渐进增加负荷,以提高肌肉的力量水平。

6. 为什么需要有准确的动作技术?准确的动作技术可以减少运动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和运动损伤的风险,提高动作的执行效率和运动表现。

通过正确的动作技术,可以更好地利用肌肉的力量,达到最佳的运动效果。

7. 如何评估个体的心肺耐力水平?评估心肺耐力水平可以采用有氧运动试验,如跑步机试验、踏步试验等。

通过监测个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心率、氧气摄入量等指标,可以了解个体的心肺功能水平及耐力水平。

8. 什么是爆发力?如何训练爆发力?爆发力是指在瞬间产生最大力量的能力。

运动训练学总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总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总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涵盖了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以下是一些运动训练学的总复习资料:
1. 运动生理学:包括生理学基本概念、能量代谢、运动生理变化等
方面的知识。

重点复习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系统和神经系
统在运动中的作用和适应。

2. 运动心理学:包括心理学基本概念、运动心理状态、运动动机、
自我效能、焦虑和压力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重点复习运动员的心理
素质、心理调节和心理干预。

3. 运动解剖学:包括人体解剖学、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关节系统
等方面的知识。

重点复习运动员的关键肌群、运动技术和运动损伤
防护。

4. 运动训练方法学:包括运动训练基本原理、训练计划制定和实施
等方面的知识。

重点复习训练目标、训练强度和训练周期。

5. 运动营养学:包括营养学基本概念、运动营养需求、饮食原则等
方面的知识。

重点复习运动员的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的摄取。

6. 运动生物力学:包括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力和力矩、运动分析等方面的知识。

重点复习运动员的姿势和动作技术。

7. 运动康复学:包括运动损伤的定义、分类、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知识。

重点复习运动损伤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8. 运动管理学:包括运动组织与管理、运动政策与法规、运动市场推广等方面的知识。

重点复习运动组织的结构、管理和运营。

以上仅是运动训练学的一部分内容,复习资料还需根据具体课程和课本内容进行选择。

此外,还可以参考相关教材、学术期刊和相关网站的资料进行复习。

XXX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XXX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XXX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XXX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训练学》复资料一、名词解释:1.竞技体育:是体育竞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标是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和夺取比赛优胜。

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练员的有计划指导,专门组织的体育活动,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

3.项群训练理论:将运动项目按类别聚合命名为项群,揭示项群训练的基本规律的理论称为项群训练理论。

4.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综合评定,包括竞技水平、竞赛胜负和名次等因素。

5.竞技水平:指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的竞技能力。

6.竞技能力:是运动员参赛的能力,包括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等因素,综合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

7.运动能力:指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8.训练水平:指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水平。

9.训练规律: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他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10.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1.竞技需要原则:是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12.有效控制原则: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13.竞技状态:指运动员参赛的准备状态。

14.系统训练原则:是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5.周期安排原则:是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6.适宜负荷原则:是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17.适时恢复原则:是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湖北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训练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湖北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训练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湖北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训练学重点知识点总结湖北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训练学重点知识点总结一、运动训练学概述运动训练学是体育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它研究的是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训练方法、训练原则、训练计划以及训练效果评估等内容。

本文将重点总结湖北省考研体育学中运动训练学的重要知识点。

二、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1. 运动训练的可塑性原理可塑性原理指的是运动训练对运动员身体机能和技能水平的改变具有显著的可塑性。

适当的训练计划和方法可以显著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和竞技能力。

2. 运动训练的适应性原理适应性原理指的是运动训练引起机体适应性变化的原理。

通过合理的训练刺激,使机体适应刺激并提高其功能水平,从而使运动员的表现能力得到提高。

3. 恢复与超损害原理恢复与超损害原理强调在运动训练中,适当的恢复与休息对于预防超负荷和损害非常重要。

合理安排训练与休息时间,有助于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出最佳水平。

三、运动训练的重要环节1. 运动训练的评估与测试评估与测试是运动训练的重要环节,可以客观地了解运动员的身体状况、技能水平和潜力,并为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提供依据。

2. 运动训练的计划与指导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需要根据运动员的特点、目标和实际情况来确定训练内容、强度和周期等方面的内容。

指导则包括对运动员的动作技术、战术策略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

3. 运动训练的方法与手段运动训练的方法与手段是指在训练过程中运用的具体方法和器械。

不同项目和不同训练目标需要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与手段,如力量训练、有氧训练、灵敏度训练等。

四、运动训练的注意事项1. 合理安排运动训练的强度和频率,避免过度训练引发的损伤风险。

2. 保持良好的训练态度和积极的心理心态,有助于提高训练效果。

3. 科学合理地进行饮食调整,满足运动员的能量和营养需求。

4. 注意运动训练场地和器械的安全性,保障运动员的人身安全。

五、运动训练与竞技成绩的关系运动训练对竞技成绩具有重要影响。

山东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训练学核心知识点解析

山东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训练学核心知识点解析

山东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训练学核心知识点解析运动训练学是体育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包括训练方法、训练原则、体能训练、技术训练等等。

本文将对山东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中的运动训练学核心知识点进行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一、训练方法1. 分类训练法分类训练法是根据不同的目标和特点将训练内容划分为不同的部分进行训练。

常见的分类训练法有分组法、分区法、分系统法等等。

其中,分组法是将运动员按照不同能力水平或特点进行分组进行训练,有利于个体差异的发展和个性特点的培养。

2. 循环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是将训练内容划分为不同周期,按照一定的次序和规律进行循环训练,以达到逐步提高的目的。

常见的循环训练法有线性循环训练法、波动循环训练法等等。

循环训练法能够合理安排训练计划,防止过度训练和训练疲劳的发生。

3. 变量训练法变量训练法是通过改变训练的某些因素,如训练强度、训练时间、训练方式等等,来调整训练的刺激强度和效果。

常见的变量训练法有分级训练法、递进训练法等等。

变量训练法可以有效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二、训练原则1. 个体差异原则个体差异原则是指针对不同个体的训练需求和差异制定相应的训练方案。

运动员在体能、技术、心理等方面存在着差异,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可以更好地发挥个体潜能。

2. 渐进性原则渐进性原则是指训练强度和负荷应该逐渐增加,以达到逐步提高的目的。

训练负荷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训练效果,因此需要根据训练的阶段和目标,科学地安排适宜的训练负荷。

3. 综合性原则综合性原则是指训练应该全面、系统地培养运动员的各项能力,包括体能、技术、战术、心理等方面。

单一性的训练容易导致能力的不均衡,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训练内容。

三、体能训练1. 肌肉力量训练肌肉力量训练是提高运动员爆发力和稳定性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肌肉力量训练方法有负重训练、弹跳训练、间接力量训练等等。

在肌肉力量训练中,需要科学地选择适当的负荷和训练方法,以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江苏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训练学重点知识点梳理

江苏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训练学重点知识点梳理

江苏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训练学重点知识点梳理体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中的运动训练学是其核心内容之一。

在江苏省考研体育学的复习中,重点掌握运动训练学的知识点对于备考非常重要。

本文将针对江苏省考研体育学运动训练学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梳理,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训练方法与训练原则1. 系统性原则在运动训练中,要以系统性原则为指导,合理地组织训练内容和训练环节,确保训练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2. 个体化原则每个运动员的个体特点都不尽相同,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要注重个体化的训练方法,针对不同的运动员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3. 渐进性原则运动训练中,要依据运动员的基础情况和适应能力,循序渐进地逐步增加训练负荷,以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4. 持续性原则运动训练需要保持持续性,不能间断。

只有长期坚持训练,才能够积累足够的训练效果,达到预期的训练目标。

1. 运动训练的分类运动训练可以分为基础训练、专项训练和竞赛训练。

基础训练是为了培养运动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专项训练是为了提高具体项目的技能和技术;竞赛训练则是为了在比赛中发挥最佳状态。

2. 运动训练的周期化原理周期化训练是指将运动训练划分为几个相互联系的周期,并在每个周期内按照不同的训练要求进行训练。

包括准备期、竞赛期和恢复期等。

3. 运动训练的负荷控制运动训练的负荷控制涉及到训练强度、训练量和训练频率的合理安排。

通过科学的负荷控制,可以避免过度训练和欠负荷训练的问题。

三、运动训练的评价与测试1. 运动训练评价的指标运动训练评价的指标包括运动员的体能、技能和心理素质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评价,可以了解运动员在训练中的进步情况。

2. 运动训练测试的方法常用的运动训练测试方法包括体能测试、技能测试和心理测试等。

通过这些测试,可以客观地评价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和潜力。

1. 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制定合理的运动训练计划是成功进行运动训练的基础。

需要根据运动员的个体特点和训练目标,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

江苏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训练学与运动心理学重要知识点整理

江苏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训练学与运动心理学重要知识点整理

江苏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训练学与运动心理学重要知识点整理运动训练学重要知识点整理1. 运动训练学概述运动训练学是体育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主要研究运动员训练的规律、方法和技巧,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身体素质。

运动训练学包括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训练方法、训练计划等内容。

2.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1)超负荷原理:通过对肌肉施加超过其适应能力的训练负荷,使其适应并提高。

(2)持续性原理:持续的训练能够增加运动员的身体耐力和心肺功能。

(3)阶段性原理:将训练划分为不同的阶段,逐步提高训练强度和运动员的成绩。

3. 运动训练的方法(1)基本训练方法:包括力量训练、速度训练、耐力训练和柔韧性训练等。

(2)专项训练方法:根据各项目的特点,设计相应的专项训练方法,以提高运动员在比赛项目中的表现。

(3)心理训练方法:通过心理训练,调整和控制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提高竞技状态和心理素质。

4. 运动训练计划(1)训练周期划分:将整个训练过程划分为不同的周期,如基础期、提高期和保持期等。

(2)训练阶段划分:在每个周期内,根据运动员的训练状态和目标,将训练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3)训练负荷控制:控制训练的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以保证运动员能够逐步适应训练的负荷。

运动心理学重要知识点整理1. 运动心理学概述运动心理学是研究运动员在竞技活动中的心理特征、心理过程和心理影响的学科,旨在帮助运动员充分发挥潜力,提高竞技成绩。

2. 运动心理学的重要概念(1)运动动机:指驱使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在或外在因素,如成就动机、社交动机和健康动机等。

(2)注意力:是运动员在竞技过程中特定的注意力定向和控制,如专注力和宽关注。

(3)自信心:运动员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信心,对于竞技成绩和心理素质具有重要影响。

3. 运动心理干预技术(1)认知重构:通过改变运动员对自己和比赛的认知,减少焦虑和消极心理。

(2)积极自我对话:运动员通过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建设和自我激励,提高竞技表现。

山东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训练学重点知识点总结与运动训练案例

山东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训练学重点知识点总结与运动训练案例

山东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训练学重点知识点总结与运动训练案例山东省考研体育学复习资料:运动训练学重点知识点总结与运动训练案例一、基本概念1. 运动训练的定义与目的运动训练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各种系统性体育活动,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体能素质和技能技术。

运动训练的目的是培养运动员的整体素质,使其在竞技运动中能够发挥最佳水平。

2. 运动训练的要素运动训练主要包括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四个要素。

训练目标是指训练过程中要达到的目标,包括竞技成绩目标和素质提高目标。

训练内容是指训练的具体项目和动作要素。

训练方法是指训练的组织形式和训练计划。

训练手段是指训练中使用的各种教具、器材和设施。

二、基础理论1. 运动训练的生理基础运动训练的生理基础包括运动能力、运动机制、运动适应性和运动负荷等方面。

了解运动训练的生理基础对于制定合理的训练方案和提高训练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 运动训练的心理基础运动训练的心理基础包括运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关注运动员在训练中的心理状态、心理素质和心理因素对竞技表现的影响。

了解运动训练的心理基础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控能力。

三、运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1. 体能训练方法体能训练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方面的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

常用的体能训练方法有循环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和阻力训练法等。

2. 技术训练方法技术训练是指针对特定的竞技项目,通过反复练习和技术指导,以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技术运用能力。

常用的技术训练方法有系统训练法、分析训练法和比赛仿真训练法等。

3. 战术训练方法战术训练是指通过模拟赛场环境,培养运动员在比赛中正确运用战术,制定合理策略的能力。

常用的战术训练方法有对抗训练法、情境训练法和决策训练法等。

四、运动训练案例1. 篮球运动训练案例篮球作为一项团队性较强的竞技运动,其训练案例注重提高球员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和战术应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训学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胜利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一是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和“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三是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3、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4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

5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6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4、竞技体育的构成: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有机组成部分。

5、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开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起始性工作。

6、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的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7、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竞争性、规范性、公平性、集群性、公开性和观赏性。

8、竞技能力:运动员参加比赛的能力。

9、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目的。

运动训练的直接目的是提高竞技能力,继而通过参加运动竞赛,将已获得的竞技能力转化为运动成绩。

10、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包括由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和后天训练获得性竞技能力两个部分。

11、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1)训练目标的专业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化;训练目标是在特定的专项上取得比赛的胜利和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具有鲜明的专一性;运动员可以在几个性质相近的项目上取得较好的运动成绩,但很难在几个性质不同的项目上取得同样优异的运动成绩;这并不排斥有利于专项竞技能力提高的其他项目的训练内容和手段。

(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都是由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构成,同时各子能力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良好发展的优势子能力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发展滞后的子能力产生补偿作用。

(3)运动训练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运动员在每一个特定时刻的状态,都是其前一时刻状态的延续,又都是后一时刻状态的先行;同时,每一个连续的运动训练过程又都必然地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的训练任务、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负荷,都各有自己的特点。

(4)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外部加于人体的负荷,能引起人体功能的改变,使之更好地承受外加负荷,这就是机体对训练负荷的生物适应现象;但当负荷超出了运动员的最大承受能力,运动员的机体便会产生劣变现象。

(5)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对运动训练的全过程实施科学的调控,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是实施科学训练、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重要工作环节;而在竞技比赛和运动训练过程中,会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使训练产生意想不到的变化,这要需要适当调整。

(6)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12、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

13、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是: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2深入探索尚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学理论和内容体系;4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5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

14、运动训练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竞技体育的地位和作用;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和特点;运动训练原理和原则;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身体训练;技、站术训练;心理、智能心理;训练过程的计划和控制;运动员选材;负荷与恢复等。

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1、1964年前民主德国哈雷博士等人《训练学》。

2、项群训练理论:田麦久和他的同事将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命名为“项群”,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命名为“项群训练理论”。

3、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主要针对“为何练、练什么、练多少、怎么练”,即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负荷量度及训练的组织四个问题进行。

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各项群的形成与发展;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各项群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

4、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1)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制定。

首先对现有不同等级的运动项目进行对应的项群分析,能够帮助我们从宏观上把握众多运动项目发展的状况。

继而可以选出与现有优势项目隶属于同一项群但暂时落后的项目,以更快向优势项目行列转移。

(2)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运动项目的宏观管理。

项群的划分和项群体系的建立使得竞技项目这一巨大群体的内部结构更加有序,进而为运动训练组织机构的领导者和管理人员对其实施更为有效的宏观管理提供了可能。

(3)同群项目训练规律的探讨和揭示。

(4)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人才的流动。

(5)项群训练理论与运动训练方法的移植、创新与发展。

5、按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对竞技项目的分类6、动作结构对竞技项目的分类7、按照各项比赛成绩的评定方法,可将众多竞技项目分为测量类、评分类、得分类、命中类、制胜类。

8、三种主要分类体系的对应联系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一、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运动成绩由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以及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这三方面因素决定。

二、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做竞技水平。

三、竞赛评定行为包括:裁判员的道德及业务水平、成绩的评定手段、竞赛规则。

四、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五、竞技能力结构模型:依据竞技能力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的具体特性与功能建立的反映竞技能力构成共性的模型。

是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概括、归纳、抽象。

反映着竞技能力内部各要素之间关系的本质特性。

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类型有:单因素特征模型、组合特征模型和总体特征模型。

六、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七、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1、为运动训练过程确立一个客观准确的出发点;2、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3、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

八、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1、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

2、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

九、训练状态和训练目标的构成:一个完整的起始状态诊断包括运动成绩诊断、竞技能力诊断及训练负荷诊断。

一个完整的训练目标包括运动成绩指标竞技能力指标及训练负荷指标。

十、起始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1、运动成绩诊断:是对运动员在上一个训练过程中的参赛结果给出的准确评价。

既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的名次,也包括运动员表现的竞技水平;既包括运动员在上一训练过程中最好的一次比赛成绩,也包括运动员多次比赛的平均水平。

2、竞技能力诊断:不同项目竞技能力的决定因素不同,因此在诊断中要首先抓住起决定作用的主导因素,予以科学诊断,并作为其竞技能力总体诊断的主要依据。

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实施诊断常常要把测定的结果与标准值(就是建立的特征模型)进行比较。

3、训练负荷诊断:竞技能力的变化是在训练负荷的影响下产生的。

负荷由负荷的强度和负荷的量组成。

负荷的量可通过练习的次数、训练时间、练习距离、负荷重量等特征表现出来。

强度可以通过练习速度、单次负荷重量、练习密度及难度表现,更多的是以完成一定强度要求的负荷的数量来反映负荷强度的情况。

十一、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1、运动成绩指标:分为竞技水平指标和名次指标。

对可测量的体能主导类项群及技能主导类表现性项群的运动员可提出定量的竞技水平指标。

而对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群则可提出较为模糊的竞技水平指标。

比赛名次指标涉及到对手在比赛中的竞技水平,比赛条件和裁判员的倾向性等,而这些对教练员来说都是不可控因素,因此确定比赛名次目标要慎重,可以用一区间作为指标。

2、竞技能力指标:过程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各个因素的水平及他们的组合方式与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因此在运动训练中可以建立运动员竞技水平决定因素的特征模型。

就可以把运动员训练的竞技水平指标分解为反映运动员各种能力特征而又彼此紧密联系的一组具体指标,使我们能有目的有序地组织训练过程,并在训练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对运动员各方面发展作出准确评价,从而对运动训练过程实施控制。

3、训练负荷指标:负荷指标的实现是运动员实现其竞技能力指标,并进而实现运动成绩指标的基本保证。

也是把运动成绩指标和竞技能力指标分解到一次次的练习中。

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一、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二、竞技需要原则1、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2、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1)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一切训练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及训练负荷与节奏的安排都应该围绕着成功比赛的需要而组织实施。

(2)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不同的运动项目有着不同的竞技特点,要求运动员具有不同的竞技能力结构。

必须认识了解专项的特点,才能选择适宜的训练内容、方法、负荷等。

(3)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势:人们把提高专项比赛能力的任务和为提高这一能力的专项训练放在首要位置。

运动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负荷也表现出鲜明的专项化趋势。

儿童早期训练也要为将来的专项训练打好基础。

3、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训练目标全面集中地体现专项竞技需要,是组织好训练活动的重要依据。

制定训练计划时,科学诊断现实状态,客观评价运动员潜力,确定目标。

然后据此安排训练过程和比赛工作。

(2)准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专项的特异性决定了竞技能力结构的差异性。

因此对所从事的专项特点正确分析,选择合适的训练内容和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