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专题三--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自主阅读)
1、对外开放的开端:经济特区的建立
四大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1988年:海南
美丽的深圳夜景
昔日深圳
深
珠
圳
海
汕头
厦门
海南
深圳特区和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
1981年的深南中路
深圳
观沧桑巨变,话深圳发展
1、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在深圳、 珠海、汕头、厦门建立经济特区
【小结与升华】
★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中三次巨变
巨变标志
主要变化
第 一 辛亥革命
次
第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和社会主义
二 制度确立
次
第 中共十一届三 三 中全会的召开 次
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 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 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 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与当时的广东 省委书记习仲勋同志谈话。他说:“……在你 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特区。过去陕甘 宁边区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 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1、中国农村人口多。
“改革为什么从农村开始呢? 因为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在农村, 如果不解决这百分之八十人口的生 活问题,社会就不会安定的。”
——《邓小平文选》第3 卷
2、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民 的生活贫困。农业是改变 中国落后面貌的关键。
“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 有摆脱贫困。”
2、对外开放格局
沿
经
海
济
开
特
放
区
城
特点: 点 市 线
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
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
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
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当下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
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
会议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1978年12月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改革开放的试验省-广东文革后的中国经济已经处于崩溃边缘,国家财政赤字严重。
经济上,至1978年为止,尽管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3624亿元,比1965年的1716亿元[1]翻了一倍多,年均递增率达6.8%,并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但是人民依然贫苦,技术比较落后,并且经过文革后,中共出现一定程度的执政危机和信任危机。
邓小平第三度上台,尝试对当时国内的经济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并试图将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移到市场经济上,邓小平的复出及其改革尝试得到了民众的热烈拥护计划经济曾一度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经济标志之一,自1950年代以来中国的计划经济虽然曾一改革开放度为中国早期的经济恢复和初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弊端日渐明显:1、对国内经济的控制达到惊人的程度,政府企业职责不分,无视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的作用;一切以计划为纲,无法适应消费群体的需要,制约商品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
2、生产商品的数量都在计划之中,购买商品还需要相应的商品票(如购买粮食就需要有相应的粮票),造成消费者即使有钱也难以买到需要的商品。
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教材分析:《伟大的历史转折》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的第八课,本课在整个单元中处于重要地位它“承上启下”,上承“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下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整个中国历史和世界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材地位分析:本课是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课,主要讲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及改革开放的一系列内容,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这次会议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揭开序幕的。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合作交流和探究能力,从上学期学生的学习情况看,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好,但历史分析能力和辨别能力不强,需在本学期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重大进展。
知识与能力:了解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的背景、内容、实质及意义;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表现及意义。
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背景、掌握会议的内容、理解会议的深远影响与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模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对本课的知识点和疑难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然后教师出示导学提纲,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证的分析历史和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的能力。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深圳今昔
看图说史
宝安(深圳前身)逃港图片
• 宝安外逃浪潮的警示 从1957年到1979年,宝安(深圳前身) 4次大规模外逃浪潮:前后共有20多万 人。 ——陈秉安《大逃港》
• 收入差距悬殊的比较 宝安有个罗芳村,河对岸的新界也有个 罗芳村。两者人均年收入差距悬殊到 100倍。 ——陈秉安《大逃港》
农村实行的原因 是什么?
抉 择 ——18 个 红 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手印的生死文书 : 只见凤阳女出嫁, …… 如果村干部坐 不见新娘进凤阳。 牢杀头,其他农户 保证把他们的小孩 —— 凤阳花鼓词 养到18岁。
安徽凤阳严银昌(立下第一份军令状的队长)一家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跨 了三大步:1980年产粮5.02亿公斤,1981年产粮6.70 亿公斤,1982年产粮7.15亿公斤。农民不仅温饱有余, 县政府还进行了水利、电力、绿化等多项建设。
课堂朗读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
族,如果一切从书本出发,思
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 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
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 1978-12
(1978年12月)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
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 1978.12 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 ——《历史必修第二册》 结合学案探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
深圳市委第一书记的吴南生回忆道: “在特区条例公布后的几天,逃港的人群突 然消失了!……” 近年来,大量的香港人拥入内地反而成 为一种潮流。 ……数据表明,到内地定居的 香港居民,2001年为4.1万余人,……2005年 为9.18万人,4年间增长了一倍多;另外还有 8.02万人打算未来移居内地。 ——陈秉安《大逃港》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
2.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事件、人物、政策等进行对比,深入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3.通过案例分析、史料解读,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为国家和民族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性转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
4.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表达、交流、倾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2.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历史、珍惜当下、展望未来。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2)改革开放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3)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中的曲折与困难?
2.小组讨论:学生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形成小组观点。
3.小组分享: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2.改革开放的过程:教师按照时间顺序,讲解改革开放的重要事件,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等。
3.改革开放的成就:教师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阐述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成就,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概述历史的进程中,总会有一些事件或时刻被认为是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点。
这些转折点标志着历史的变革与发展,对于国家、社会甚至个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探讨一些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并分析其重要性和影响。
革命的历史性转折历史上,许多国家和社会都经历过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一场革命的爆发往往导致旧体制的崩溃,为新的社会秩序和制度的建立打下基础。
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历史性转折之一。
在1789年至1799年间,法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革,推翻了法国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国。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深远。
它将民主、自由和平等的概念推向全世界,激发了其他国家的民主运动。
革命导致了法国社会结构的根本改变,废除了特权阶级,通过《人权与公民权宣言》确立了个人自由和人权的概念。
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是一场由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工人阶级起义,于1917年10月爆发。
这场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俄国十月革命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鼓舞了其他国家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使社会主义成为20世纪的重要政治力量。
同时,革命也改变了苏联自身的面貌,开始了一系列的社会转型和国家建设。
科技革命的历史性转折科技的进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社会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些科技革命事件被认为是历史性的转折点,它们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英国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发生的一场技术和经济变革。
通过蒸汽机的引入和机器生产的普及,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生产方式和劳动力的组织方式。
工业革命引领了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发展,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增强了生产力和国家的财富。
同时,工业革命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和阶级矛盾,为后来的社会改革和工人运动奠定了基础。
互联网革命互联网的发明和广泛应用被认为是现代技术革命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转折点,通过分析这些转折点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责任感。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历史性转折的概念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
2. 掌握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思路。
3. 分析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转折点。
1.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历史性转折的概念,以及中国历史上的几个重大转折点,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秦朝的统一、唐朝的盛世与衰落、宋朝的科技与文化、明朝的海外贸易与闭关锁国等。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1 课程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时期的思想繁荣和学术竞争为后来的统一帝国奠定了基础。
2.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和历史特点。
2. 分析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和影响。
3. 探讨百家争鸣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第三章:秦朝的统一3.1 课程背景秦朝的统一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3. 探讨秦朝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3.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秦朝的统一过程,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包括秦朝的法律、货币、度量衡等方面的统一措施。
第四章:唐朝的盛世与衰落4.1 课程背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与衰落并存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转折点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4.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唐朝的盛世和衰落过程。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共23张PPT)(很好)
伟 路线
文革:个人崇拜与教条主义泛滥
大
的 历
政治 路线
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回归八大) 文革:“阶级斗争为纲”
史 转 折
组织 路线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文革:两个反革命集团控制国家权力
伟大
实行改革开放
决策
文革:体制僵化、社会封闭
有人把这次全会称为“新时期的遵义会议”。请你归 纳一下,全会从哪几个方面实现了“历史性转变”? ①从党的指导思想看,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
1979年1月1日 的《时代》,邓小 平被评为本年度的 风云人物。
标题写着:邓 小平,中国新时代 的形象。
改革开放的总设 计师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三次 重大转折的会议:
1.第一次是1935年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
东的正确领导,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2.第二次是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
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进入城市领导农村的建 设时期。
中共领导开辟的两条特色道路
道路名称 历史时期 代表人物 特点
历史任 结果 务
中国特 新民主主 色革命 义革命时 道路 期
毛泽东
农村包 围城市
反帝反 封建
取得新民 主主义革
命胜利
中国特色 实现社会主
社会主义 义现代化历 邓小平
实现现 开放现代化 代化 建设的巨大
成就
月七届二中全会
工作重心由乡村 转移到城市
第三次
粉碎“四人帮”后, 1978年12月十一届 三中全会
把工作中心转移 到经济建设上来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
八七会议: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 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影响:①指明了出路,为 挽救党和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②滋长了“左”倾情绪。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
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前提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工作重点转移、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的标志。
◆中国的改革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活力。
◆从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到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上海浦东,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工作重点的转移■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全会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全会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提出应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长期存在的问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这次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
它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光辉标志。
■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
农业集体化以后,在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中,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
到1977年,农民人均口粮还没有达到1957年的水平。
在一些地方,农民为解决温饱问题自发开始了改革农村原有经济体制的尝试。
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秘密地实行包产到户并取得空前的大丰收。
这一消息很快传到各地。
安徽、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在推进实行联产到组等责任制的同时,不少地方的农民开始试行包产到组。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历史教案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历史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历史教案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2015新九年级---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第1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个人,和一个时代!
文革十年动乱
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 社会主义建设 探索中曲折发 展的十年 1966 1840年 1949年 1976
1978
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 设新时期
1956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009
过渡时期
历史知识小补充
“两个凡是”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要坚决拥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背
景
内
容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 第一次 党决定开展土地革命, 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开辟农村根据地, 以农村包围城市。 工作重心由乡村转 移到城市。 以经济建设为工作 重心。
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 第二次 利的前夕,在1949年的 七届二中全会上。
粉碎“四人帮”后, 第三次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上。
纪念三中全会廿周年 南京 于伯之 三中全会扭乾坤,驱散阴霾处处春。 真理洪流冲凡是,狂澜力挽展经纶。 扬眉吐气千重唱,拓路扬帆百业新。 业绩辉煌歌盛世,五星高照颂良辰。
4、历史意义:
这次会议,结束了粉碎”四人帮” 之后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 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 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
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 意义: 这场讨论,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极大地解放了人 们的思想。
二、工作中心的转移(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1、背景 随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国的 进一步展开,如何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等一道道难题摆京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历史性转折的概念和意义。
2. 分析我国历史上的重大历史性转折事件。
3. 通过对历史性转折事件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历史上的重大历史性转折事件及其意义。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历史性转折事件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我国历史上的重大历史性转折事件的资料,制作PPT。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课文,了解历史性转折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1.2 学生分享对历史性转折的理解。
2. 自主学习2.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析我国历史上的重大历史性转折事件。
2.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每个事件的意义。
3. 课堂讲解3.1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
3.2 教师通过PPT展示相关事件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4. 案例分析4.1 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性转折事件,进行深入分析。
4.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事件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
5. 总结提升5.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5.2 学生分享对我国历史性转折事件的感悟。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选取一个我国历史上的重大历史性转折事件,进行深入了解,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历史性转折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我国历史上的另一个重大历史性转折事件——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爆发的反清起义,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2.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播放相关历史视频、展示图片和PPT等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伟大的历史转折
【当堂达标】
1.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的是( A ) A.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C.平凡冤假错案的工作 D. “两个凡是”思想的提 出 2.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副对联“扶大厦之将倾…… D 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 ……兴工扶农, 千载接踵颂广安。”此联创作应不早于 ( ) A.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8年 D 3.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 ) A.新中国的建立 B.“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更加自觉地贯彻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牢牢抓住批“四人帮”这个纲,去夺取 天下大治的新的伟大胜利。 ——1977年2月《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二:革命导师并不认为自己提出的理论是已经完成了绝对真理或顶峰,可以不受实 践检验;并不认为他们所作出的结论不管实际情况如何、都不能改变;更不用说那些根 据个别情况作的个别诊断。 ——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请根据材料一分析当时国内的政治状况怎样?分析材料二所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4.“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 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中领导中国人民
C “当家做主站起来”和“改革开放富起来”的人物分别
是( ) B.邓小平、江泽民 D.江泽民、胡锦涛 ( A.毛泽东、周恩来 C.毛泽东、邓小平
A
)
5.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一、徘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 只有实践是检验真 我们都坚决维护 ; 理的唯一标准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 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伟大的历史转折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伟大的历史转折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2.内容:①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
③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3.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改革开放(一)经济体制改革(先农村,后城市)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农民创造了农民创造了”包产到户”这一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明确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空前地调动了农民地生产积极性,解放、推动了农村生产力地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国有企业改革--城市1993年11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此后,大批国有企业积极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出现了邯郸钢铁总厂等一批搏击市场经济大潮的典型。
(二)对外开放1.1979年7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
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
后增设海南经济特区,成为最大的经济特区。
意义: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
2.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起,相继建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等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
3.对外开放的格局的形成: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经济开放区→内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
教材章节: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材版本: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一、教学立意本课内容出自现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民出版社)必修二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本单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完善,我们使用的人民版教科书将这段历史分解为“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三个部分。
改革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所以本课的地位非常重要。
同时改革开放这一节是连接中国经济从“左”倾到找到正确道路的一条线,也是连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一条线,更是我们今天发展经济的一条主线。
这段历史距离现在很近,而本课教授的高一年级学生,出生于20世纪末,他们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并且对改革开放前的生活状况也有所耳闻。
同时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成熟性,对事物想自己做出判断,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他们想通过独立的思考甚至是亲自体验来佐证历史,这种探究的需求和独立的意识就能够为感知历史、追求真理的实践创造条件。
二、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
(2)知道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以及其作用。
(3)了解中国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4)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2)运用上网查询资料,课堂组织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必修一《3.1伟大的改革开放》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改革开放的背景、过程和主要成就,理解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产生的深刻影响。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国际地位、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显著提升,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4.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改革开放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实际利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设计以下议题: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国际地位、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影响。
3.从历史的角度看,改革开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如“改革开放的背景是什么?”“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巨变?”等,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相关知识。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在问题解答环节,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阶段,我将运用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和时事新闻,激发学生对改革开放的兴趣。首先,向学生讲述“小岗村的生死状”等具有代表性的改革开放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改革开放给中国农村带来的巨变。接着,展示一组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通过这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必修一《3.1伟大的改革开放》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迈进新时代的征程中,改革开放作为一段伟大的历史进程,不仅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命运,也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3.1伟大的改革开放》作为高中历史必修一的重要内容,旨在引领学生深入学习这一历史转折点,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本案例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时代责任感为核心,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信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历史资料、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课标要求⑴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意义。
⑵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⑶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
了解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认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性。
了解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围绕课标,将本节内容重新组织为三个板块:寻找新路、中国特色、和平崛起。
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歌曲欣赏、影视短片、课堂讨论、自我展示、合作探究、课后习作等,引导学生积极地去体验及反思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充分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通过研讨农村改革和开办特区相关史实,充分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艰巨性。
通过感受深圳的沧桑巨变,加深对改革开放政策的理性认识。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认识到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能否史论结合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六、教法与学法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七、教学过程【导入】改革开放虽然是中国自1840年以来最为成功的现代化尝试,然而却来之极为不易。
首先,中国历史上不乏农民起义和激烈的革命,但渐进式、能够保留前代进步成果、社会付出代价较小的改革却极为罕见。
其次,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仅面临着社会转型的挑战,更有经济转轨的困难。
对于经济转轨之难,西方理论界有这样评述:如同把一个阉割的动物再还阳。
第三,对于刚刚摆脱文革束缚的中国,极左和极右都仍然有很大的市场和影响力。
再考虑到中国五千年传统的包袱——鲁迅曾言:在中国,搬一张桌子都需要流血,实现现代化的转型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因此,对于中国改革之难,西方有这样的评论:这如同在一枚硬币上让一艘航空母舰进行一百八十度的转向。
然而,中国竟然奇迹般地做到了。
创造这个奇迹的就是中国当代最为伟大的政治巨匠邓小平历史的遗憾:探转折之缘由回顾计划经济下的中国:统购统销,支持工业发展,但会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看图:公社生活特点?产品分配的平均主义,生产无效率。
文字:万里与老人的对话回顾建国以来中国农村政策的起起落落,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逐步让学生意识到,经过席卷中华大地十年文革之后,农村经济破败萧条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
以安徽第一书记万里微服私访时,与那个衣不遮体的青年农民的谈话使省委第一书记热泪长流。
饿死人的悲剧又要重演,农民没有活路了。
怎么走出困境?让学生积极思考,想出办法:分田给农民。
对比省委书记万里的“借地渡荒” 的办法,这就是最早的责任田,也为改革的进一步突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奠定了基础。
材料:改革前的国有企业?企业没有自主权;吃大锅饭现象严重,职工缺乏生产积极性。
(企业缺乏活力)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
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教师补充:甚至在文革十年,由于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发展经验,我们在技术、经验和人才上远远的落后于西方。
历史的转机:探转折之过程转折首先要提到一次共和国史上拨乱反正的重要会议。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大会前夕,邓小平告诫全党:(全班朗读)“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书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1978-12-13粉碎“四人帮”,我党只用了几个小时;而转变路线,谈何容易。
它需要有极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魄力。
为此,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花了整整2年的时间进行探索和准备。
这些话在说明什么?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和转变路线的艰巨性那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呢?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也只有五天(1978/12/18-22),但其内容和精神非常重要!同学们认真阅读第一子目第一段,完成老师这个框架图:1、时间地点2、内容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③伟大决策:改革开放3、意义师:衡量三中全会价值的标准,就要把三中全会和它以前的决策相比,(我们具体来看一下)看看三中全会提供了哪些新的东西。
“三中全会”有“三新”。
①新道路: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②新时期:开始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③新领导: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这样比一比,三中全会实在是了不起。
三中全会的精神在今天有没有过时?三中全会最基本的精神实质就是,倡导求真务实,允许大胆创新,锐意改革,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农村改革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但是中国这么大,各方面的工作千头万绪,改革究竟从哪里开始呢?农村!中国大地上哪个地区的农村最先用行动开始了农村这种改革的突破呢?1978 年12 月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际,几乎与此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江淮,一个只有20 户人家的小村子里,也发生了一件大事…… 小岗村的18 户农民,他们用行动开始了农村改革的突破。
看图:18户人民的生死文书最后立下的文书为什么后来叫它“生死文书”呢?简介背景:1978年,安徽发生特大旱灾,凤阳县许多人都外出讨饭了。
小岗村农民感到与其坐等饿死,不如大胆想个办法。
于是,在1978年12月的一个夜晚,他们聚在一起,开了个秘密会议,决定冲破旧的经营管理体制,并写下了保证书,包产到户……这个做法,在当时是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的。
既不符合宪法的规定,宪法上有人民公社;又不符合党的决议,中央49号文件明确规定,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
但就是这么几行文拙字劣的纸片,竟然冲开了一条生路。
内容?引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解释概念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个田是国家的,可以说是国家借给农民的,农民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每年要向国家交税,直到2006年国家废除了农业税。
)明确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
那么实行这种包产到户的生产组织形式后,农村生产关系有没有什么变化呢?,引导学生分析:土地所有制性质,责权利的分配。
农村实行改革后农民生活有没有改善?展示文革和改革后的凤阳变化,原来穷的掉渣,穷则思变,改革后,制度调动了人民积极性,改变了农村。
1982年以后,包产到户的春风吹遍了中国农村。
过渡:在农村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城市的改革也迈出了步伐。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国企!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55个厂长的呼吁:还我企业自主权!要求权力下放!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国家下放了哪些权力?结果怎样?结果: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可口可乐的故事:1949年可口可乐退出了中国市场。
1979年,被认为代表“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可口可乐,悄然重返了中国。
城市改革影响改革后的企业是怎样的呢?师:因此我们可以说,通过改革,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企业活力。
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小结:城乡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在对内改革的同时,还在进行着什么国策?(对外开放)邓小平在接受美国费城坦普尔大学的名誉法学博士学位时说:”中国人民深信,把自己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经济发达的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先进经验结合起来,对于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就是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欣赏春天的故事:老人是邓小平,经济特区,首先在沿海设立。
1)开放过程那么,如何来对外开放呢?邓小平同志又说了这样一句话: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与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同志谈话。
他说:“……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特区。
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
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邓小平的谈话师:邓小平想怎么搞?生:设立经济特区师:对,这是第一步,什么时候设了哪几个特区生: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请学生谈谈,为什么对外开放首先在沿海地区进行?师:这些特区特在哪里?同学们看到教材54页左边的资料卡片生……师:一特,特在特殊的经济政策,二特特在,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
接下来又采取了哪些开放步骤?2)开放格局教师展现《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让学生回答并指出:1、5个经济特区:2、14个沿海开放城市:3、4个沿海经济开放区:邓小平曾经说,最遗憾的就是当初没有把上海也设立为特区,1990年,为了弥补这一遗憾,做出了什么决策?(开放上海浦东),以前有句老话怎么说的: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浦东新区的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成为沿江开放的龙头,龙尾是哪里?(重庆,两江新区),带动了整个沿江地区的开放。
师: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这样一个开放格局体现了一个什么特点?3)开放特点生: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
合作探究:有人觉得现在的经济特区就相当于当年的租借,你觉得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当今的对外开放与近代中国的“开放”有哪些区别呢?)背景不同:当今的开放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国力增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近代的开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的被动开放。
性质不同:当今的开放是党和政府为了发展本国经济;近代的开放是列强为了满足其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结果不同:当今的开放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近代的开放使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
4)开放影响师:非常好!对外开放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ppt展示前后对比图片)生:促进经济发展数据对比,表明对外开放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讨论:从小岗到深圳,从生死文书到杀出一条血路,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生……师:不怕风险,敢闯敢干;不争论,发展是硬道理;大胆创新,锐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