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优质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深圳今昔
看图说史
宝安(深圳前身)逃港图片
• 宝安外逃浪潮的警示 从1957年到1979年,宝安(深圳前身) 4次大规模外逃浪潮:前后共有20多万 人。 ——陈秉安《大逃港》
• 收入差距悬殊的比较 宝安有个罗芳村,河对岸的新界也有个 罗芳村。两者人均年收入差距悬殊到 100倍。 ——陈秉安《大逃港》
农村实行的原因 是什么?
抉 择 ——18 个 红 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手印的生死文书 : 只见凤阳女出嫁, …… 如果村干部坐 不见新娘进凤阳。 牢杀头,其他农户 保证把他们的小孩 —— 凤阳花鼓词 养到18岁。
安徽凤阳严银昌(立下第一份军令状的队长)一家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跨 了三大步:1980年产粮5.02亿公斤,1981年产粮6.70 亿公斤,1982年产粮7.15亿公斤。农民不仅温饱有余, 县政府还进行了水利、电力、绿化等多项建设。
课堂朗读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
族,如果一切从书本出发,思
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 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
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 1978-12
(1978年12月)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
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 1978.12 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 ——《历史必修第二册》 结合学案探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
深圳市委第一书记的吴南生回忆道: “在特区条例公布后的几天,逃港的人群突 然消失了!……” 近年来,大量的香港人拥入内地反而成 为一种潮流。 ……数据表明,到内地定居的 香港居民,2001年为4.1万余人,……2005年 为9.18万人,4年间增长了一倍多;另外还有 8.02万人打算未来移居内地。 ——陈秉安《大逃港》
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讲课稿
结果
到1987年……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是把高度集中 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 控的管理体制,以充分调动职工的主动性、 创造性和积极性。
在所有制改革方面,是把单一的公有制 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
思考:当今的对外开放与近代中国的“开放”
有哪些区别呢?
背景不同: 当今的开放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国力 增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近代的开 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的 被动开放。
目的不同: 当今的开放是党和政府为了发展本国 经济;近代的开放是列强为了满足其 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结果不同: 当今的开放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提高了国际地位;近代的开放使中华 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
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二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二、对内改革 三、对外开放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点的转移
1、召开: 1978年12月,北京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讲话
1.阅读全会内容,归纳全会的方针政策? 2.哪一政策是全会的核心内容?会议召开的意义? 3.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5.位于广东省境内的经济特区,不包括
A深圳 B珠海 C汕头 D厦门
6.我国的对外开放首先开始于:
A设立经济特区 C开辟经济特区
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D开放上海浦东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和农村经济体制 改革的相同点是( ) A、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
B、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成分并存 C、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克服平均主义
高中历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
(2) 知道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以及其作用。
(3) 了解中国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4)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 课前要求学生收集并整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社会的相关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2) 教师通过运用视频欣赏、课堂讨论、合作探究、影视资料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和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重大意义。
(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设置探究性的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巨大变化的学习,启发学生认识并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路线和方针政策,激发学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念和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
(3) 通过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我国的具体状况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各项事业【教学课时】 1 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多媒体播放《厉害了,我的国》的视频,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对比文革时期的的中国发展状况,从而引出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合作探究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1、背景:(1)两个凡是说明,文革虽然结束,但左倾错误继续存在。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教版历史⼋年级下册《伟⼤的历史转折》省优质课⼀等奖教案第7课伟⼤的历史转折⼀、课程标准内容了解中共⼗⼀届三中全会。
⼆、教学⽬标1、知识与能⼒:知道中共⼗⼀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了解它的背景,理解其重⼤意义;了解拨乱反正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会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
2、过程与⽅法:学会运⽤原因与结果、联系与综合等概念,理解中共⼗⼀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背景与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领导中国⼈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认识改⾰开放是我国的必由之路。
三、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三单元《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的第7课。
本课所讲述的中共⼗⼀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次伟⼤转折。
从此以后,我国对内改⾰,对外开放,开辟了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
中共⼗⼀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民主法制建设、经济体制改⾰、对外开放等⽅⾯取得了重⼤成就,所以本课在这⼀单元中起了开章总领的作⽤。
本课包括两个⼦⽬:中共⼗⼀届三中全会和拨乱反正。
主要围绕以下⼏个问题阐述:“⽂⾰”结束后的情况及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共⼗⼀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意义,拨乱反正的全⾯展开。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中共⼗⼀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伟⼤历史意义。
中共⼗⼀届三中全会⼀⽅⾯要纠正“⽂⾰”的错误,另⼀⽅⾯要为中国⼈民指引未来。
中共⼗⼀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对内改⾰,对外开放,引发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
这次会议是中华⼈民共和国成⽴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转折,对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了重要作⽤。
四、学情分析⼋年级学⽣独⽴思考意识开始增强,掌握了⼀定的历史知识和学习⽅法,但对重⼤历史事件的分析缺乏理性思考。
通过⾃主学习、合作学习和问题探究等⽅法调动学⽣积极性,让学⽣从直观感受到深⼊了解,最后能对历史事件做出正确评价。
五、重点难点重点:中共⼗⼀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优秀教学案例1
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让学生产生对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伟大成发展变化的过程,我们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首先,我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伟大成就,让学生产生敬佩之情。然后,我通过讲述新中国成立后取得伟大成就的人物和故事,让学生感受到这些成就背后的辛勤付出和努力。接着,我引导学生反思现实,让他们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以及我们在新时代下的责任和使命。最后,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让他们通过交流和思考,形成对历史和未来的正确认识和态度。
(四)总结归纳
在学生小组讨论结束后,我会进行总结归纳。我会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讨论中的观点和收获,并将这些观点和收获进行整合和归纳。通过总结归纳,学生可以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对新中国成立后伟大成就的系统认识。我还会强调这些成就背后的历史性和转折性,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和进步的过程。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首先,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伟大成就。然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他们通过讨论和分享,互相补充和修正,形成对新中国成立后伟大成就的全面认识。接着,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采访等方式,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伟大成就背后的历史性和转折性。最后,我组织学生进行思维活动,让他们通过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活动,认识这些成就背后的历史性和转折性。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新课后,我会开始讲授新知识。我会按照教材的顺序和结构,系统地讲解新中国成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在讲解过程中,我会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实例,深入分析这些成就背后的历史性和转折性。我会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点。同时,我会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方法,从多角度和多层面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和分析能力。
伟大的历史转折优质课教案
伟大的历史转折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伟大的历史转折”的概念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伟大的历史转折”的含义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关注“伟大的历史转折”这一主题。
2.课程内容讲解(1)讲解历史转折的定义和特点教师通过PPT展示历史转折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历史转折的含义。
(2)案例分析①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等,进行详细讲解。
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这些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探讨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课堂讨论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3.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教师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历史转折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2)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向全班展示研究成果,包括事件背景、原因、影响等方面。
四、课后作业2.收集更多关于历史转折的案例,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1.教学内容是否充分,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通过不断反思和调整,使本节课成为一节优质的历史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知识,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1)教师通过PPT展示“历史转折”的定义:历史转折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社会发展的方向、速度、性质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节点。
引导学生关注转折点带来的历史意义。
(2)对话示例: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辛亥革命为什么被称为历史转折点吗?”学生:“因为它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精选5篇)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一、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本课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及改革开放的一系列内容,其地位与作用不言而喻。
这次会议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是旧革命的总结、新革命的曙光;是旧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开始.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揭开序幕的。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光辉的标志,是党在纠正指导思想上的“左的错误”后,开始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转折,因此本单元内容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也是整册教材的一个重点内容。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解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内容,意义);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口述史料的能力,分析史料的能力。
培养学生识图、填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通过了解邓小平的事迹,总结学习他身上的优秀的品质;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对外开放。
教学难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地位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对课文中的事件,没有深刻的认识。
这节课主要靠教师吸引学生,打动学生。
三、教法和学法1、教法:采用互动、情境、讨论、探究、启发式教学法等。
2、学法:让学生学会阅读归纳、看图、看影视,辩证分析,结合事实谈内心的感受。
四、教学工具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放歌曲《走进新时代》,大家对这首歌非常熟悉了,你能说出歌词中“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的人是谁吗?那“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的这个伟人是谁吗?从1978年冬天开始,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完成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2019-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优质课件(共35张PPT)-文档资料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5、影响:
教材
请根据材料思考:当时我国的国营企业存在着哪些问题? 材料一 ……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 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 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 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 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管理体制
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 分离,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分配方式
平均主义转变为按劳分配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 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 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 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 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 资金和技术帮助我们发展。
材料二 ……部分企业没有严格的经济责任制,经济核算 不健全,职责不清,考核不严,职工多生产和少生产一个样, 干好干坏一个样……
企业没有自主权;吃大锅饭现象严重,职工 缺乏生产积极性。(企业缺乏活力)
发生在福建省的这起“松绑”事件,成为中 国企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之一。从此以后,在高 层决策者的推动下,国有企业开始逐渐挣脱计划 经济的“五花大绑”,迈向自主经营之路。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3、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 意义的伟大转折。 (2)开始了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 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伟大转折。 (3)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 开辟。 (4)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5)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帷幕
部编历史八下《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市一等奖】优质教案
部编历史八下《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市一等奖】优质教案八年级历史下册人教版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了解背景,理解其重大意义,了解拨乱反正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学会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原因与结果、联系与综合等概念,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与历史意义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二、教学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三、教学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意义四、教学过程1、导入观看《厉害了我的国》预告片,学生用一句话谈感受。
教师:我与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观后感,那就是这部纪录片用厉害的事实为这个厉害的国家,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表达,将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成就,用美学的风格娓娓道来,而这些举世瞩目成就的取得,要从一个具有伟大历史转折的会议说起,那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2、讲授教师设问:“转折”如何理解?学生回答教师:转折意为事物的变化,首先来探究一下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国的现状是怎样的?(1)背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34页到35页,完成ppt上的内容(五分钟后)逐一回答教师:详细讲解设问:(PPT 阅读资料,由此得出什么结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左倾错误持续时间最长,危害最严重的十年,政治上党的组织和国家政权遭到极大的削弱,大批干部惨遭迫害,民主和法制被肆意的践踏,经济上国民经济损失近5000亿元,教育教学无法正常进行,历史文化遗产遭到巨大破坏,思想上极端个人主义、宗派主义等严重泛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遭严重毁弃学生回答:文革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教师:人们要求纠正文革的错误,但是现实是怎样的呢?学生:角色扮演带有感情色彩的来读一篇日记,总结出但是人们对现实的迷茫和徘徊教师:但是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却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左倾错误继续束缚人们的思想,如何给予有力的回击,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篇现实性和针对性极强的理论文章,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场讨论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思想束缚,首先在思想和理论上让人们耳目一新,因此是一次思想的大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专题三·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一种人,和一种时代!
喜看今日扬州
润扬大桥
乡村新曲
课堂讨论
中国只用一代人旳时间, 就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 代人才取得旳成就。
——世界银行评价
寻找新路:实现伟大旳 历史转折
一种党,一种国家,一种民 族,假如一切从课本出发,思 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 能迈进,它旳生机就停止了, 就要亡党亡国。
给我们以什么样旳启示?
课堂讨论
历史旳回音——我们旳启示
不怕风险,敢闯敢干 不争论,发展是硬道理 大胆创新,锐意改革
课堂创作
写作范围 围绕
寻找新路 中国特色 和平崛起 三个话题写 一篇习作
——邓小平·1978-12
课堂朗诵
改革开放旳春雷——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旳内容、意义
三条路线旳拔乱 反正
新中国历史旳 伟大转折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组织路线
新道路 新时期 新领导
假如目前再不实施改革, 我们旳当代化事业和社会 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1978-12
课堂朗诵
中国旳改革为何从农村起步? 农村困境 基本国情 农民首创
——邓小平·1978-12
和平崛起: 从特区到对外 开放旳新格局
还是办特区好,中 央没有钱,你们自 己去搞,杀出一条 血路来! ——邓小平 1979-4
深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观沧桑巨变,话深圳发展
对外开放 特点 多层次 有要点
点面结合
浦东
珠海 海南
厦门
汕 头 深圳
历史旳回音
从小岗到深圳, 从生死文书到杀出一条血路,
课堂讨论
抉择 ——18个红
手印旳生死文书: ……假如村干部 坐牢杀头,其他 农户确保把他们 旳小孩养到18岁。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优质课
历
革
把土地包给农民使用。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 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史
性 转 折
①尝试: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②中央支持:1980年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 ③全面推广:1983年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 经济形式和社会面貌;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二 、
转 折
伟
十一届三中全会
大 的
改 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历 革 城市 史
性
虽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比农村复杂,
转 但有了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我们对
折 城市改革很有信心。 ——邓小平(1984年10月会见科尔时的讲话)
改革之前的国有企业
材料一: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
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 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 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 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 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转
折
二 、
转 折
伟
十一届三中全会
大 的 历 史
改 革
农村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 首先在农村兴起?
性 ①基本国情: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80%, 转 农业不发展,国家就不稳定。
折 ②人民公社化体制压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造成农 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生活贫困;
③农民的首创: 凤阳县小岗村农民
推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二 、
转 折
伟
十一届三中全会
大改 的
历革
史
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
性 转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省优质课一等
奖教案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从会议前后的转变来说:
5.引导学生思考: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意义?
提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体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我们可以联系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国家的综合国力以及在国际上的地位。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我们要分析、掌握技巧:a.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大会开始的;
b.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拉开序幕的;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
d.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发展起来和逐步形成的。
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授“鱼”,还要授之以“渔”;我们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其知道所以然。
我们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历史知
识生活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二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二 、 伟 大 的 历 史 性 转 折
转 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 、 伟 大 的 历 史 性 转 折
召
开
转 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北京
二 、 伟 大 的 历 史 性 转 折
召
开
转 十一届三中全会 折 (1)思想路线:
内
容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巨变
第一次
结
果
任
务
推翻了清朝的封 辛亥革命 建统治建立了资 产阶级共和国。
维护共和制度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
中华人民 第二次 共和国的 成立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 结束了中国的半 政权,迅速恢复国民 殖民地半封建的 经济,建立社会主义 社会历史 制度。
十一届三 我国进入社会主 第三次 中全会的 义现代化建设的 新时期 召开
①尝试:
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 实行包产到户。
小岗村
①尝试:
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 实行包产到户。
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 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 的上交公粮,不在(再)向国家 伸手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 (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 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 到十八岁。
改革之前的国有企业
材料一: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
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 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 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 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 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二:……部分企业没有严格的经济责任制,经济 核算不健全,职责不清,考核不严,职工多生产和 少生产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
1976年产粮 0.77亿公斤
1980年产粮
1981年产粮
5.02亿公斤
6.70亿公斤
1982年产粮
7.15亿公斤
打破大锅饭,调动积极性
二 、 伟 大 的 历 史 性 转 折
转 折
改 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
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 把土地包给农民使用。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 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发展生产力实现 现代化
1979年1月1日封面 Teng Hsiao-ping Visions of a New China
1986年1月6日封面 Deng Xiaoping
一是邓小平在中国推行的改革开放深受人民爱戴,世界四分之 一人口的生活,因此得到改善;二是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生活的 改善,将有助于世界局势的稳定;三是中国的经济政策,正在 发生彻底的转变;四是这种转变,必将影响世界其他共产主义 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 ——《时代》周刊为何两次选邓小平为“年度风云人物”?
P53 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 适当分离的原则,扩大生产经营自主 权;实行各种形式承包经营责任制; 实行厂长负责制等。
城市和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调动了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推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二 、 伟 大 的 历 史 性 转 折
转 折 改 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
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 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 开 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 放 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二 、 伟 大 的 历 史 性 转 折
转 折 改 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
农村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 首先在农村兴起?
①基本国情: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80%,
农业不发展,国家就不稳定。
②人民公社化体制压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造成农
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生活贫困;
③农民的首创: 凤阳县小岗村农民
P44
环渤海经济开发区
长江三角洲
闽东南地区
珠江三角洲
1979年 决定对 粤闽两 省实行 特殊优 惠政策 1980 1984 1985 最后 经济特区
多层次有重点, 点面结合的全方 位对外开放。
浦东
沿海开放城市
厦门
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
海南
珠海 深圳
汕 头
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①尝试: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②中央支持:1980年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
③全面推广:1983年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 经济形式和社会面貌;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二 转 、 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伟 大 改 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的 历 革 城市 史 虽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比农村复杂, 性 转 但有了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我们对 折 城市改革很有信心。 ——邓小平(1984年10月会见科尔时的讲话)
体制
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 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
三个 标志
①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②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
③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二 、 伟 大 的 历 史 性 转 折
转 折
改 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是不是什么都要改变?
改革到底要改什么? 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 展的环节 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根据上述两则材料指出当时国企存在什么现象?
企业没有自主权; 吃大锅饭现象严重,职工缺乏生产积极性
二 、 伟 大 的 历 史 性 转 折
转 折 改 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
农村 城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国有企业改革
开始标志:1984《 ……决定》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目标: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 济
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
二 、 伟 大 的 历 史 性 转 折
转 折 改 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与当时的广东省委书 记习仲勋同志谈话。他说:“……在你们广 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特区。过去陕甘宁 边区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 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邓小平的谈话
开 放
点
1980年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2)政治路线:
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 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组织路线: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4)经济上:
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思 想 基 础
二 、 伟 大 的 历 史 性 转 折
转 折
召
开 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
内
意
两大 转折
义
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为纲” 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
深 圳 珠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汕头
厦门
海南
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
二 、 伟 大 的 历 史 性 转 折
转 折 改 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
开 放
点 线
1980年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1984年14个沿海开放城市
P44
二 、 伟 大 的 历 史 性 转 折
转 折
改 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 农村 城市
开 放
点
线 面
1980年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 立 1984年14个沿海开放城市 1985年起,经济开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