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痛阴虚肝郁证的辨治探讨
肝肾亏虚的中医治则
肝肾亏虚的中医治则
肝肾亏虚是中医常见的一种证候类型,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视力减退、健忘失眠、须发早白等症状。
中医治疗肝肾亏虚的原则主要包括补肾填精、滋阴养血、平肝潜阳等。
1. 补肾填精:肾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肾精亏虚会导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健忘失眠等症状。
因此,补肾填精是治疗肝肾亏虚的重要原则之一。
2. 滋阴养血:肝肾亏虚常常伴有阴血不足的情况,因此需要滋阴养血。
滋阴养血的中药有熟地黄、枸杞子、当归、白芍等,可以滋养肝肾之阴,补充人体的阴血。
3. 平肝潜阳:肝肾亏虚还可能出现肝阳上亢的症状,如头痛、眩晕、耳鸣等。
因此,平肝潜阳也是治疗肝肾亏虚的重要原则之一。
平肝潜阳的中药有天麻、钩藤、石决明等,可以平肝熄风,潜阳降火。
4. 调理脾肾:脾肾两脏与肝肾亏虚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肝肾亏虚的同时,也需要调理脾肾。
健脾补肾的中药有党参、白术、山药、菟丝子等,可以增强脾肾功能,促进气血生化。
5. 养心安神:肝肾亏虚还可能影响心神,导致心神不宁、失眠多梦等症状。
因此,养心安神也是治疗肝肾亏虚的重要原则之一。
养心
安神的中药有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等,可以安神定志,促进睡眠。
总之,中医治疗肝肾亏虚需要根据具体病情,综合运用补肾填精、滋阴养血、平肝潜阳、调理脾肾、养心安神等治则,以达到滋补肝肾、平衡阴阳、强身健体的目的。
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休息、合理饮食、适度锻炼等,以促进身体的康复。
第七章 补益剂 习题
第七章补益剂习题一、填空题1.补益剂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类。
2.四君子汤加______,名曰异功散,主治______证。
3.六君子汤即四君子汤加______、______组成。
4.参苓白术散中桔梗的配伍意义是既_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_。
5.参苓白术散是治脾虚湿盛证及体现______治法的常用方剂。
6.补中益气汤以______为君药,______为佐使药。
7.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是______。
8.补中益气汤的功用是______、______。
9.生脉散由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10.生脉散的辨证要点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玉屏风散由黄芪______、______组成。
12.玉屏风散的功用是______。
玉屏风散为治疗______证的常用方剂。
14.完带汤主治______,______之证。
15.完带汤的配伍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完带汤的君药是______、______。
17.四物汤是补血调经的主方,是从《金匮要略》中的______减去阿胶、艾叶、甘草而成。
18.当归补血汤中重用黄芪意在______、______,以资化源,使气旺血生。
19.当归补血汤具有______之功,其中黄芪与当归用量之比是______:______。
20.归脾汤具有______,______之功,主治______证和______证。
21.炙甘草汤的功用是______,______,方中重用______为君药。
22.炙甘草汤中用量最大的药物是______,方中清酒辛热,可______、______,是为使药。
23.六味地黄丸的配伍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六味地黄丸中三补之药是______、______、______;三泻之药是______、______、______。
中医怎么治疗肝气郁结?
中医怎么治疗肝气郁结?
中医是由中国古代传统医术发展而来,历史悠久。
在治疗过程中,先采用望闻问切的方式诊断病情,然后再根据患者的病情开出相应的方子,所开的药物都是一些草药,然后将药加以煎制服用。
但现代的中医诊断的方法早已先进来许多。
今天就给大家讲讲中医如何治疗肝气郁结。
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多因情志抑郁,或突然的精神刺激及其他病邪的侵扰而发病。
肝失疏泄,气机郁结,则情志抑郁;久郁不解,失其柔顺舒畅之性,故急躁易怒。
气郁生痰,痰随气升,搏结于咽则见梅核气,积聚于颈项则为瘿瘤,气病及血,气滞血瘀,冲任不调,故月经不调或经行腹痛。
气聚血结,日久成啯瘕积聚。
治宜疏肝解郁,必要时配以理气化痰,活血软坚等法。
肝主疏泄,具有调节情志的功能,肝气郁结证,一般情志抑郁,肝经所过部位发生胀闷疼痛,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胸闷,善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咽部异物感,或颈部瘿瘤,或胁下肿块。
中医治疗肝气郁结宜疏肝解郁,必要时配以理气化痰,活血软坚等法。
药方:柴胡12g,木香10g,郁金10g,厚朴10g,当归10g,茯苓10g。
功用:疏肝解郁,理气和胃。
主治:肝气郁结症,精神抑郁,胸胁胀痛,脘闷嗳气,舌苔发白,脉弦等。
药方是为肝气郁结导致肝脾不和而设,所有药合用,既可疏肝理气解郁,补肝血,又可醒脾补中。
中医治疗疾病通常需要长期服用草药煎制的药物,而西医的治疗往往见效快。
但西药对人体的伤害比较大,有些药会有强烈的副作用,像治疗某些癌症的药物可能会治一半伤一半,而中药一般对人体副作用较小,但若用药与体质不合,也有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中医辨证治疗右下腹部疼痛的方剂
中医辨证治疗右下腹部疼痛的方剂文章标题:中医辨证治疗右下腹部疼痛的方剂一、引言右下腹部疼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消化道疾病、泌尿系疾病、生殖系统疾病等。
在中医的治疗中,辨证施治是一种重要的方法,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采用相应的中药方剂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
二、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在中医看来,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体内的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以及外邪侵袭等因素密切相关。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
根据中医辨证的理论,右下腹部疼痛病证可以分为肝郁气滞、脾虚湿困、肾虚寒凝等不同类型。
在实际治疗中,中医医师会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对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然后确定具体的病机病证,最终选择适合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三、中医药方剂治疗右下腹部疼痛1. 肝郁气滞类型肝郁气滞是指情志不畅或长期郁怒等情志因素导致肝气郁结,引起腹部气滞疼痛的病证。
治疗肝郁气滞型右下腹部疼痛,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味。
该方剂包括柴胡、川芎、瓜蒌、青皮等药物,具有疏肝理气、行气解郁的作用,能够缓解疼痛并调整情绪。
2. 脾虚湿困类型脾虚湿困是指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湿邪内停、痰浊内蕴,引起腹部沉闷胀痛的病证。
治疗脾虚湿困型右下腹部疼痛,常用二苓散加味。
该方剂包括茯苓、白术、炙草、陈皮等药物,具有健脾化湿、祛痰止痛的作用,能够改善脾胃功能,消除湿邪。
3. 肾虚寒凝类型肾虚寒凝是指肾阳虚弱或肾阴亏损,导致寒湿凝结,引起腹部冷痛的病证。
治疗肾虚寒凝型右下腹部疼痛,常用理中丸加味。
该方剂包括砂苓、茯苓、附子、当归等药物,具有温中散寒、祛湿止痛的作用,能够温补肾阳、祛除寒湿。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中医中,辨证施治是一种个性化治疗的重要手段,尤其适用于慢性疾病的治疗。
对于右下腹部疼痛这样的症状,中医医师可以通过详细的辨证施治,选择适合患者病机的中药方剂,从根本上调理身体,达到疏导腑气、和胃止痛的目的。
我个人认为,在治疗右下腹部疼痛时,中医的辨证施治方法具有显著的疗效,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了解。
小儿腹胀中医辩证论治
小儿腹胀中医辩证论治腹胀是指脘腹部胀满,按之濡软触之无形为特征的一种病症。
可继发于多种疾病过程中,也可单独出现。
腹胀可见于任何年龄,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一般功能性腹胀预后良好,器质性病变、感染中毒性疾病、急腹症等病中发生的腹胀,全身情况严重,若得不到及时恰当的治疗,则预后较差。
本病症早在《内经》就有记载。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瞠胀。
”《灵枢·本神》:脾气“实则腹胀,泾溲不利。
” 《灵枢·师传》:“胃中寒则腹胀。
”隋代《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时气腹满候》说:“……而腹满者,是热入腹,与脏气相搏,气后涩在内,故令腹满,若毒而满者,毒气乘心,烦懊者死.”《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腹胀候》提出:“腹胀是冷气客于脏故也,小儿腑脏嫩弱,有风冷邪气客之,搏于脏气,则令腹胀。
”较早指出了小儿腹胀的病因和预后。
之后,历代医家对小儿腹胀论治日趋详尽。
如钱乙将腹胀分虚实两类,沈金鳌分为寒、热、食、实4种类型辨治。
总之,自《内经》首推出腹胀病名后,历代医家对腹胀病产生的病因病理、辨证分型、治疗用药、转归预后作了详细的论述,值得我们进一步加以整理研究。
腹胀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如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粘膜脱垂、消化性溃疡、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结肠炎、中毒性肠麻痹、蛔虫性肠梗阻、肠套迭、胆囊炎、胆石症、肝炎、肝硬化早期等病引起的腹胀均可归属于中医学“腹胀”范畴,可参考本节施治。
现代对小儿腹胀的研究范围广泛,建立了引起腹胀常见病肠梗阻的动物模型,探讨了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的原理,研究了鸡内金、大腹皮、砂仁等消食行气药增强在体动物胃肠运动功能,改善脘腹胀满等方面的作用。
近10年来以多种疗法治疗小儿腹胀有许多总结报道。
这些研究成果增加了腹胀的治疗手段,提高了疗效。
【病因病机】一、病因多种病因可引起腹胀,常见的有外感因素、饮食因素、情志因素和正虚因素。
「古代经典明方解」当归芍药散,治肝脾不调之腹痛,为妇人圣药,
「古代经典明方解」当归芍药散,治肝脾不调之腹痛,为妇人圣药,当归芍药散组成:当归三两(9克) ,芍药一斤(15克) ,茯苓四两(12克) ,川芎半斤(9克) ,白术四两(12克),泽泻半斤(9克)。
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现代用法:作散剂,每服6~9克,日服3次,温开水送下。
或作汤剂:水煎两次,温服)。
功效:养血行气,缓急止痛。
主治:肝血不足,脾虚湿停证。
症见妊娠小腹作痛,或腹中拘急,绵绵作痛。
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心悸怔忡,或下肢浮肿,小便不利。
舌淡红,脉细滑等症。
当归芍药散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怀妊,腹中疠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五);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十七) 。
本方证乃肝脾不调,肝虚血滞,脾虚湿滞,水湿内停,气血壅滞。
治当理气祛湿。
方中重用芍药既养血柔肝、缓急止痛, 又通血脉、利小便,是为君药;当归补血活血, 调经止痛, 合芍药以治肝血不足。
白术补气健脾, 燥湿利水, 合芍药以治脾虚湿滞, 共为臣药;川芎活血行气, 祛风止痛。
茯苓淡渗利水,补气健脾。
泽泻渗利湿浊。
茯苓、泽泻利水渗湿, 扶助中运, 使湿从下走。
三药俱为佐药。
诸药合用,三味血药,三味水药,养肝血以舒肝用,化湿邪以健脾气,肝脾同治, 补泻兼施, 气血并调,共奏养血柔肝、健脾渗湿、缓急止痛之功。
本方有健脾调肝、活血利水、瘀去水消之功,主治肝脾不调之腹痛诸证, 为妇科常用方剂,原方用于治疗妇人孕后腹中痛及妇人腹中诸疾痛,为妇人圣药,适于用治肝郁气滞、脾失健运证候,临床应用以胸胁、少腹胀满疼痛或绵绵作痛,或急痛反复发作、纳差浮肿,白带多、舌暗、苔腻脉细弦为其辨治要点。
常用于月经不调、痛经、不孕、妊娠腹痛、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胎位不正、妊娠中毒症、子宫异常出血、妊娠水肿、产后小便难、闭经、子宫炎、附件炎、卵巢囊肿、子宫肌瘤、更年期综合征等妇科疾病,还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胆囊炎、慢性肝炎、泌尿系结石并感染、肠梗阻、痛风、心衰水肿、肾病水肿、眩晕、脑血管病、舞蹈症、冠心病心绞痛、坐骨神经痛、神经炎、过敏性鼻炎、慢性荨麻疹等诸多疾病。
重庆中医讲小儿脾虚肝旺便秘经验
博粹堂中医临床讲坛109期重庆老中医治小儿脾虚肝旺便秘经验导读:小儿脾虚肝旺便秘怎么办?重庆博粹堂周泽绪以健脾疏肝、助运通便为法,采用口服中药汤剂或推拿手法治疗小儿便秘,见效显著。
博粹堂重庆老中医周泽绪说,便秘不仅是成人易发的疾病,小儿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其中尤以功能性便秘为多见。
中医认为,不同小儿便秘的症状十分类似,是以排便困难为主诉,表现为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排便困难,粪便干燥坚硬,可伴少腹胀急、神疲乏力、胃纳减退等症,并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所致的排便困难。
小儿便秘原因多脾虚肝旺常见博粹堂中医专家周泽绪认为虽然小儿便秘与饮食和习惯有关,病位在大肠,但关键还在于小儿脏腑功能特点,即脾常不足,肝常有余。
小儿脾常不足,一方面是因为小儿生而未全,全而未壮,故其脏腑功能较弱,另一方面还因小儿处于旺盛的生长发育期,对水谷精气的需求,比成人相对高,而小儿脾气尚弱,存在着运化功能不健的现象。
若饮食调摄不当、情志变化,则易造成脾胃虚弱、运化无权,脾升胃降失常,浊阴不降,影响大肠气机,致传导功能低下,糟粕内留而便秘。
临床见大便秘结,甚则粪干如羊屎,数日不解,患儿因排便时疼痛而恐惧排便,可伴见大便涩滞不畅、脘腹胀满,同时有面色不华,食欲不佳,气怯神疲,眠少或睡眠不安,舌质淡红,舌苔薄白。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能调畅全身气机,且能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大肠传导功能以助大便排泄。
但小儿的生理特点为肝常有余,生机勃发,其气机升多降少,糟粕不易顺降而郁滞肠腑,故便秘者多。
周泽绪还说,肝常有余还可表现为小儿情绪不稳定、性情急躁。
肝气郁结,疏泄不畅,气机壅滞,同时也影响了脾的运化,大肠气行不畅,糟粕留滞,而成便秘。
另外,有些小儿因环境改变后不适应,也可造成肝气郁结、气机不畅。
老中医周泽绪治以攻补兼施健脾行气周泽绪指出,便秘传统辨证主要分热秘、气秘、虚秘,治疗主要以清热泻下药物为主配合益气、养阴等治法,却忽视了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
小孩肝气郁结怎么调理最快的方法
小孩肝气郁结怎么调理最快的方法小孩肝气郁结是指小孩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肝气郁结,表现出情绪不稳定、易怒、易激动、容易发脾气等症状。
调理小孩肝气郁结最快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调整饮食:小孩肝气郁结与饮食有一定的关系,应尽量避免给孩子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强的食物,如辣椒、生姜、大葱等。
同时,要注意合理搭配食材,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保持饮食均衡,给予足够的营养。
2. 调整作息:不规律的作息时间也容易造成小孩肝气郁结,因此应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每天规律的睡眠时间和午睡时间,可以帮助调节肝气,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3. 锻炼身体:适度的运动可以帮助排解小孩体内郁结的肝气。
让孩子参加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的体育运动,如游泳、跑步、打球等。
运动能够消耗体内的能量,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情,缓解紧张的情绪。
4. 心理疏导:小孩肝气郁结往往与情绪紧张,压力过大有关,因此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心理疏导。
可以通过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缓解内心的压力。
另外,家长也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关怀,使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5. 中医调理:中医的五行学说认为,肝主疏泄,与情绪调节有关。
可以通过中医的方式进行肝气调理。
常用的中医方法包括针灸、按摩、推拿等,这些方法能够帮助平衡体内的气血运行,舒缓情绪,促进身体的健康。
6. 注意环境:小孩肝气郁结与环境因素也有关系,家长应尽量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避免家庭争吵、嘈杂声音的困扰,让孩子感到舒适和放松。
7. 外部调剂:针对小孩肝气郁结可以试用一些外部调剂。
比如通过家长陪伴、一起参与孩子喜欢的活动,增加亲子关系,缓解小孩情绪。
此外,也可以尝试辅助食品、草药等,但需要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
总结而言,调理小孩肝气郁结最快的方法包括调整饮食、调整作息、锻炼身体、心理疏导、中医调理、注意环境和外部调剂等。
对于小孩肝气郁结的治疗首先要找出引发问题的原因,并综合多种方法进行调理,帮助孩子平衡情绪,保持身心健康。
《中医儿科学》腹痛 ppt课件
血瘀—刺痛,痛有定处,按之痛剧,局部满 硬。跌仆损伤手术史。
虫积—脐周疼痛,时作时止。 大便排虫史,或镜检有虫卵。
食积—嗳腐吞酸,呕吐不食,脘腹胀满。 乳食不节史。
ppt课件
10
【辨证论治】
(2)辨寒、热、虚、实: 寒证居多。 热证—热邪内结,疼痛阵作,得寒痛减,兼有
中医儿科学
第四节 腹痛
ppt课件
1
概述
定义: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脐之四旁以及耻骨以上部位发生的 疼痛。
• 大腹痛:指胃脘以下,脐部以上腹部疼痛; • 脐腹痛,指脐周部位的疼痛; • 少腹痛,指小腹两侧或一侧疼痛; • 小腹痛,指下腹部的正中部位疼痛。
ppt课件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36
THANKS
谢谢大家!
ppt课件
37
ppt课件
22
2.鉴别诊断
(2)腹部脏器的器质性病变: 器质性病变是指腹腔内某器官,
如阑尾、胃肠、腹膜有病理解剖上的病 变。
ppt课件
23
2.鉴别诊断
消化系统疾病 ①胃肠道感染: 急性阑尾炎—“转移性”右下腹痛。
病初—中上腹隐痛,数小时之后→右 下腹痛→逐渐加重,可伴有低热。
急性溃疡病穿孔—突发全腹持续性剧痛 ,辗转不安、大汗淋漓。板状腹,压痛 明显。
温散寒邪 消食导滞 通腑泄热 温中补虚
推拿、外治、针灸 等法配合治疗,可 提高疗效。
活血化瘀
ppt课件
13
证治分类
腹部中寒 乳食积滞 胃肠结热 脾胃虚寒 气滞血瘀
痛泻要方主治肝郁脾虚而非肝旺脾虚
胃论 ・ 脾 胃盛衰 论》日 :“ 如腹 中急缩 ,或脉弦,加防风 。” 虽然没有 明确说 到防风, 但在 《 药类 法象》中,防风 , 升麻 , 柴 胡都属风 ,升 ,生 类 ,都属 味之薄者 ,阴中之 阳。所 以, 李 东垣 的著作 一方面 明确 了防风治疗腹 中急缩,另一方面也 阐明其机理是恢 复了脾升清 的功能。这 四味药补脾气 ,恢复 脾升清 的功 能,理脾气 ,无一涉及到肝旺 ,没有一味泻肝清 肝 的药 , 都 是 围绕 脾 胃展 开 的 。 那么 , 肝郁似乎也没有涉及 , 但细究之 ,为什么脾 的升清功 能不正常 ,除 了本身脾虚,~ 个 原因就是肝郁 。肝 主疏泄 ,调 理一身气机 的通畅 , 自然 包 括脾正 常的升清 降浊 [ 3 ] , 因而肝郁可导致脾升降失常, “ 清 气在下 则生殆泄 ”故 出现痛泻 。肝郁是诱因 ,而痛泻的表现 主 要 还 是 脾 的功 能失 常所 导致 的而 且 本 身脾 虚 不 健 ,故 未 涉 及治肝 之药 。同时在 《 脾 胃论 》中针 对肝旺 的处方 为 :“ 肝 木 妄 行 ,胸 胁 痛 , 口苦 ,舌 干 ,往 来 寒 热 而 呕 ,多 怒 ,四 肢 满 闭 ,淋 溲 ,便 难 ,转 筋 ,腹 中急 痛 , 此所 不胜 乘 之 也 。 羌 活( 佐 ) 防风 ( 臣 ) 升麻 ( 使) 柴胡 ( 君 ) 独活 ( 佐 ) 芍药 ( 臣 ) 猪苓 泽泻 ( 佐 ) 肉桂 ( 臣) 藁本 川芎 细辛 蔓荆 子 白芷 石膏 黄柏 ( 佐 ) 知母 滑石 ”他治疗肝旺所用 都 是疏肝 ,升 散 ,清泻之 药。与痛泻要方组 方思想显然不 同, 所 以说痛泻要方主治肝旺脾虚是不正确 的,其主 治应 为肝 郁 脾虚 。 其 实 在 李 东 垣 的著 作 中 已初 见 痛 泻 要 方 的 雏 形 。《 活 法 机要 ・ 泄痢证 》 中防风芍药汤 ( 防风 芍药 黄芩各一两) “ 治 泄痢殆泄 ,身热脉弦 ,腹痛而渴,及头痛微 汗”。 白术芍 药 汤( 白术 芍 药 各 一 两 甘 草 半 两 ) “ 治 太 阴 脾经 受湿 , 水 泄 注下,体重微满 ,困弱无力,不欲 饮食,暴 泄无 数,水谷 不 化 ”。 升 阳 除湿 防风 汤 ( 苍 术 防 风 白术 白茯 苓 白芍 药 ) ” 举 其 阳则 阴 气 自降 矣 如 飧 泄 及 泄 不 止 , 以风 药 升 阳 ” 。 白 术 ,自芍,防风为 治疗泄泻的常用 药。刘草 窗在 学习李东垣 思想的基础上总结提炼 ,辅以陈皮理气 ,形成治疗痛泻 的基
柴胡青皮饮治疗小儿肝旺脾虚证经验浅析
柴胡青皮饮治疗小儿肝旺脾虚证经验浅析引言:小儿肝旺脾虚证是中医学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主要表现为小儿肝气过盛,脾气不足的症候,病因多是由于小儿生活不规律、饮食不当、情绪不稳定等因素引起。
中医药治疗小儿肝旺脾虚证具有独特的优势,疗效确切且无副作用。
柴胡青皮饮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复方,对治疗小儿肝旺脾虚证有很好的效果。
本文将对柴胡青皮饮治疗小儿肝旺脾虚证的经验进行浅析,以期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柴胡青皮饮的药物组成和药理作用柴胡青皮饮是由柴胡、黄芩、苦参、柴胡、干地黄、栀子、枳实、黄连、赤茯苓等中药组成的中药复方制剂,具有疏肝理气,清热解毒之功效。
柴胡为主药,具有疏肝解郁,升阳散寒的作用。
黄芩、苦参、栀子等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疏肝理气的功效。
枳实、黄连、干地黄等药物则具有清热燥湿,滋阴养阴的作用。
柴胡青皮饮能够平肝熄风,清热解毒,疏肝理气,调畅气机,对小儿肝旺脾虚证有显著的疗效。
二、小儿肝旺脾虚证的临床表现小儿肝旺脾虚证临床表现多为情绪不稳定,易激动,失眠多梦,食欲不振,便溏,或腹泻,脘腹胀满不适等症状,部分患儿还会伴有食欲不振,口干,舌苔薄白,脉弦细等症状。
中医认为,小儿肝旺脾虚证属于气机不畅,阴阳失调的情况,因此治疗时应以调理肝气,健脾益气为主要疗法,柴胡青皮饮是一种有效的处方。
柴胡青皮饮经临床应用证明,治疗小儿肝旺脾虚证效果显著,具有以下几点优势:1. 调节肝气,舒缓情绪:柴胡青皮饮具有疏肝理气的功效,能够缓解小儿情绪不稳定,易激动的症状。
在临床应用中,配合良好的心理疏导,能够有效改善小儿的情绪问题,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2. 健脾益气,调理消化:柴胡青皮饮中的黄芩、苦参等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对小儿脾胃功能不佳、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有良好的调理作用。
3. 增强免疫力,减少复发:柴胡青皮饮能够清热解毒,有助于提高小儿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复发风险,改善患儿的整体健康状况。
四、临床案例分析本文作者在临床实践中,曾治疗过一位5岁的小男孩,患有肝旺脾虚证,主要表现为易激动,失眠多梦,食欲不振,面色晦暗,舌苔薄白,脉弦细等症状。
中医辨治小儿再发性腹痛经验介绍
中 国 中医 急 症 2 1 0 1年 l O月第 2 0卷 第 1 O期 J T M. e. 0 1Vo.0, o1 E C O t2 1 , 12 N .0
・
10 ・ 77
者 应 用 中医 药 治疗 取 得 较 好 疗 效 , 现将 个 人 经 验 介 绍 如 下 。
1 理 法 方药
色 苍 白 , 足 厥 冷 , 躁 不 安 , 微 欲 绝 , 压 5 /0 手 烦 脉 血 03 mmHg 双肺 ,
可 闻 及广 泛 湿 哕音 , 虑 休 克 肺 , 医 诊断 为 “ 脱 ” 考 中 厥 。立 即 给予
甲基 强 的 松 龙 4 mg肌 注 , 呋 塞 米 4 rg人 壶 ,氢 化 可 的 松 0 0 a 3 0 g加入 5 0r a %葡 萄糖 注 射 液 5 0 0 mL静 滴 .多 巴胺 1 0 g加 入 0r a
面 色潮 红 、 悸 、 痛 等 , 可伴 有 食 欲 不 振 、 泻 、 秘 等 。 发 心 头 还 腹 便 在 作 间 歇期 , 可无 任 何 不 适 症 状 …。本 病 分 为 症 状 性 、 化 道 功 能 消
再 发 性 腹 痛是 儿 科 常 见病 , 一 种 发 作性 腹 痛 , 是 以突 发 阵 发 性 腹痛 , 周 痛 为 主要 临 床 特 点 , 脐 持续 时 间数 分钟 至 数 十 分 钟 小
腔 内 , 见胎 心 搏 动 。术 中 给予 丙 泊 酚 10 缓 慢静 推 , 可 2mg 生命 体
征 平 稳 , 工 流 产 手 术 顺 利 .mi 手 术 完毕 , 者 清 醒 . 颊 人 5 n后 患 面
部 出 现红 斑 , 随之 出现 恶 心 , 吐 , 呕 面色 苍 白 , 肢 湿 冷 , 压 测 四 血
第三十四节中医辩证治腹痛探讨
第三十四节中医辩证治腹痛探讨[辨证施治]一、辨证要点(一)辨腹痛之缓急1。
突然发病,腹痛甚剧,伴随症状明显者,多因外感时邪,或饮食不节,或蛔虫内扰,属急性腹痛。
2.发病缓慢,病程迁延,腹痛缠绵,病势不甚,或因内伤,或因寒热等无形之邪的蕴结,或因久病,由气及血,或阳虚脏寒,属慢性腹痛。
(二)辨腹痛的性质,以了解寒、热、虚、实以及在气,在血。
1.凡痛势急剧,痛时拒按,或有形而痛或饱时疼痛,多属实证,若病势隐隐,痛而喜按或无形而痛,或饥时疼痛,多属虚证。
2.凡疼痛急迫阵作,腹胀便秘,身热口渴,得寒痛减者,多属热证,若暴痛无间断,遇冷痛增,得热痛减者,多属寒证。
3.凡腹胀痛,时聚时散,或攻撑串走不定者,多属气滞,腹部刺痛,或如刀割样痛,固定不移,或见瘀血之征者,多属血瘀。
(三>辨腹痛的部位,以了解何脏受病或何因致痛1.痛在大腹,多为脾胃,大、小肠受病。
,2.痛在少腹,多为厥阴旰经之病。
.3.痛在小腹,多为肾与膀胱受病。
4.痛在脐周,喜吐清水,多为虫扰。
总之,”腹痛涉及多种疾病,辨证时须注意性别、年龄、已婚、未婚等,详细询问病史,掌握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与饮食的关系,以及其它伴随症状,四诊合参,才能审证求因,谨守病机。
二、治疗原则治疗腹痛,多以。
通。
立法。
但。
通。
者,决非单指攻下通利。
应依其证候的虚实寒热,在气在血,确定治疗法则。
一般以虚实为纲,实热腹痛宜祛其邪,如清热化湿、消食导滞,理气化瘀,虚寒腹痛宜温中补虚、益气养血。
此为基本大法。
此外,叶天士有。
久病入络。
之说(《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对于缠绵不愈之腹痛,采用辛润活血通络之法,常为临床所用。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急、慢性腹痛急性腹痛起病急骤,疼痛剧烈,病程短,数小时至数天不等,需紧急处理;慢性腹痛起病缓慢,疼痛缠绵,或痛势不甚,病程长,可数月甚至数年之久,常反复发作。
2.辨病位外感六淫之邪、内伤饮食之初起所致腹痛,痛在脐腹,病位多在肠胃;痛在少腹,伴有肝气郁结之象,因情志而致或触发者,病位多在肝;腹痛绵绵,痛在小腹者,病位在肾、脾。
柴胡青皮饮治疗小儿肝旺脾虚证经验浅析
柴胡青皮饮治疗小儿肝旺脾虚证经验浅析小儿肝旺脾虚证是指小儿肝火偏盛,脾气虚弱的病证。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脾肝功能失调会导致消化系统不良,表现为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腹胀等症状。
柴胡青皮饮作为治疗小儿肝旺脾虚证的方剂,具有温肝和胃,健脾化湿的作用,对于调整肝脾功能有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对柴胡青皮饮治疗小儿肝旺脾虚证的经验进行浅析。
柴胡青皮饮中的柴胡是一味入肝经的药物,具有疏肝解郁的功效。
小儿肝旺脾虚证多与痰郁、气滞有关,柴胡能疏泄肝气,疏通肝经,以达到解郁的作用。
研究发现,柴胡还具有抗炎、保护肝脏的作用,可以减少肝脏的损伤,对于调节肝脾功能有着积极的影响。
柴胡青皮饮中的青皮是一味健脾化湿的药物,具有健脾、燥湿的功效。
小儿肝旺脾虚证的脾气虚弱,消化功能减弱,食物无法正常运化,导致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症状。
青皮可以健脾化湿,提高脾胃功能,增强消化能力,改善肠胃功能紊乱的症状。
柴胡青皮饮是由多味中药组成的方剂,不同的病症可以选择不同的辅助药物进行调配。
一般而言,苦寒的药物如黄连、黄柏可以清热降火,消除炎症;健脾化湿的药物如白术、炙甘草可以增强脾胃功能,改善消化不良的状况。
在临床应用中,柴胡青皮饮通常作为中医辨证施治的一部分,对于小儿肝旺脾虚证的治疗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柴胡青皮饮并非神奇的灵丹妙药,其疗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患儿的身体状况、病情的轻重、合理用药等。
柴胡青皮饮作为治疗小儿肝旺脾虚证的方剂,具有温肝和胃,健脾化湿的作用,对于调整肝脾功能、改善消化不良有一定的疗效。
在使用时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合理用药、调整剂量,同时结合其他治疗手段,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儿童滋阴健脾的中药方子有哪些
儿童滋阴健脾的中药方子有哪些中药作为我国传统的治疗方式,在儿童健康的调理上被广泛应用。
而滋阴健脾正是中医最常用的调理体质的方法之一,因此儿童滋阴健脾的中药方子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结合资深中医的角度,为大家详细讲述儿童滋阴健脾的中药方子有哪些。
一、何谓滋阴健脾滋阴健脾是中医常用的调理体质的方法之一。
滋阴指补充人体内液体,面对秋燥、冬燥等气候干燥及肝肾阴虚等情况,常采用滋阴的方式调理。
而健脾则是指增强脾胃功能,改善脾胃消化吸收功能,促进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补充能量,改善体质。
二、儿童滋阴健脾的中药方子1. 真武汤真武汤是一种中成药,由竹茹、金丝桃、丹参等草木皮、根、叶、花制成。
具有滋阴健脾、清热解毒的功效,对于长期不愈或病情复发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2. 六味地黄合剂六味地黄合剂是中药方子中的著名配方,由何首乌、淫羊藿、山茱萸、枸杞子、丹皮、芍药等组成,具有滋阴补肾、补肝、益智、安神的作用。
儿童经常服用六味地黄合剂,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3. 参苏丸参苏丸是中药方子中的一种常用药物,主要由人参、苏叶、甘草、大枣、麦冬、黄芪等中药制成。
具有滋补肺气、健脾胃、开胃消食、增强身体抵抗力的功效。
4. 增液扶正汤增液扶正汤是中药方子中的一种名方,由玄参、枸杞子、淫羊藿、天葵子、桑叶、冰片等草本药材配制而成。
具有润肺气、益阴液、健脾胃,强化免疫力的作用。
适用于由于疾病引起的体液不足型和气虚型的儿童。
5. 四神汤四神汤是中成药,由人参、黄芪、茯苓、白术等四味中药制成。
具有滋补虚弱、益气固表的作用。
适用于体弱、易感的儿童。
三、儿童滋阴健脾中药方子的注意事项1. 适宜剂量:儿童服用中药方子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和剂量来服用,不要自行加量或减量,以免出现副作用。
2. 配伍慎重:由于不同中药之间药性各异,有一定的药物相克或相悖的关系,所以药物的配伍要慎重。
而对于儿童来说,这一问题更加关键。
3. 配合饮食:在儿童滋阴健脾的中药方子治疗中,饮食调整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阴虚中医辩证论治
阴虚中医辩证论治阴虚 - 概述病证名:阴虚。
拼音:yīn xū定义:指阴液不足,不能滋润,不能制阳的证候。
多见低热、手足心热、午后潮热、盗汗、口燥咽干、心烦失眠、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症,治以滋阴为主。
若阴虚火旺者,宜养阴清热。
阴虚 - 症状中医讲究阴阳平衡,而阴虚是一种非平衡状态,就是说你的身体出现了问题。
阴是指体内的体液,包括血液、唾液、泪水、精液、内分泌及油脂分泌等;阳则指身体的机能。
阴虚者表现为阴津不足,身体呈缺水状态,以致眼干、鼻干、口干、皮肤粗糙、头发干枯等。
其典型症状是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头晕眼花、腰膝酸软、小便次多量少、心跳偏快、夜间盗汗、手足心发热、耳鸣等。
此外,阴虚体质者还容易“上火”,表现为性情急躁,心烦易怒,情绪易波动,动不动就要来“火气”。
所以,阴虚者应该经常提醒自己安神定志,保持稳定心态,还要学会及时转移不良情绪。
阴虚 - 病因阴虚多因血虚,“阴虚生内热”,表现为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神烦气粗,尿黄便干等;体质虚衰、心悸气短、头晕眼花、精神状态差;月经不调、面色无华、黑色素沉着,黄褐斑、蝴蝶斑滋生;更年期困扰;过早进入更年期;一般多见于女仕、各种机能亢进性疾病如肺结核、长期低烧等。
阴虚的人应该多吃一些滋补肾阴的食物,以滋阴潜阳为法。
常选择的食物,如芝麻、糯米、绿豆、藕、马兰头、大白菜、黑木耳、银耳、豆腐、甘蔗、李、桃子、西瓜、黄瓜、百合、山药、乌贼、甲鱼、海参、鲍鱼、螃蟹、牛奶、牡蛎、蛤蜊、海蜇、鸭肉、猪皮等。
这些食品性味多甘寒性凉,都有滋补机体阴气的功效。
可适当配合补阴药膳有针对性地调养。
阴虚火旺的人,应少吃辛辣的东西,火锅最好少吃,鸡肉也不要多吃,蒸、炸、爆、烤的食物也应少吃些,水果中龙眼肉、荔枝能不吃就不吃。
阴虚是惟一不用忌食冷饮的,冷饮对阴虚有调整作用,当然,鼓励多吃但也不能过。
阴虚多由热病之后或杂病日久伤耗阴液,或因五志过极房事不节过服温燥之品等使阴液暗耗而成阴液亏少,机体失去濡润滋养硕土,同时由于阴不制阳则阳热之气相对偏旺而生内热,故表现为多次一派虚热干燥不润虚火躁扰不宁的证候。
李斯炽医案(五)
李斯炽医案(五)八、育阴疏肝、软坚行水法治愈积证一例李某,男,43 岁。
初诊∶1978年10月 24 日。
主诉及病史∶2 年前发现肝大,右胁下有积块,疼痛难忍,自觉有下坠感,腰部两侧疼痛。
曾到北京某医院检查,诊断为多囊肝、多囊肾。
曾经中西医治疗,未见效果。
诊查∶除上述症状外,并有少寐多梦,肠间水声辘辘,少腹胀痛,小便发黄,眼睛干涩,头目发胀等症。
诊得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
辨证∶此为阴虚肝郁,水血互结,肝肾受累之证。
治法∶治宜育阴疏肝、软坚行水。
处方∶玄参10g 牡蛎 12g 菟丝子12g 桑寄生 15g 山药 15g 刺蒺藜 12g 丹皮 10g 金铃炭12g 土鳖虫 8g 茯苓 12g 泽泻 10g 苡仁12g 黄柏 10g二诊;10 月 27 日。
服上方药 3 剂后,胁痛肠鸣均减,小便已不太黄。
此肝气稍疏,郁热亦减。
上方中去黄柏,加入白芍 12g,瓦楞子12g,以加重养阴软坚之力。
嘱其服药4 剂。
三诊;11 月 1 日。
小便次数及每次排尿量均增多,肠内水声随即消失,腰胁疼痛再减,但自感乏力,两尺脉均弱。
此滋阴通利、有损阳气之象。
原方意中宜从阴阳平补。
上方去玄参、苡仁,加入巴戟天 12g,补骨脂 10g。
嘱服药 4 剂。
四诊;11 月 8 日。
上方药续服7剂,诸症均有减轻,小便渐趋正常,自觉头目发胀,少腹胀痛较为突出,且近来痰液较多。
宜加重育阴软坚、行气驱痰之品。
上方中加入莱菔子 12g,鳖甲12g。
嘱其服药 4 剂。
五诊∶11 月 14 日。
服上方药 5 剂后,小腹胀痛、头目发胀、胁痛等均大减,自觉积块变软,腹壁柔和,睡眠转佳,饮食增讲,精神甚好,只觉眼睛干涩较重。
再用育阴疏肝,软坚散结之法。
本杞菊地黄丸加减。
处方;枸杞 10g菊花 10g山药 12g茯苓 12g泽泻 10g丹皮10g 丹参 12g浙贝母 10g 金铃炭12g 牡蛎12g 鳖甲 10g 玄参 12g 刺蒺藜 12g 菟丝子12g六诊;11 月17 日。
肝积中医辨证治疗
肝积中医辨证治疗摘要】肝积又名肝癥。
《难经·五十六难》曰:“肝之积,名日肥气。
”《脉经·平五脏积聚脉证》曰:“诊得肝积,脉弦而细,两胁下痛……身无膏泽……爪甲枯黑。
”肝积是因多种原因导致肝络瘀滞不通,肝体失却柔润,疏泄失职所致的,以右胁痛,或胁下肿块,腹胀纳少及肝瘀证候为主要表现的积聚类疾病。
本病即西医学所说的肝硬变。
本病较难治愈,调治不善常并发臌胀,或出现大出血、肝厥,还有演变成肝癌之可能。
【关键词】肝积肝硬变中医治疗(一)现代治疗1.一般治疗:适当减少活动,注意劳逸结合;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质、维生素丰富及易于消化的食物为宜;肝功能显著损害或血氨偏高的患者,则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有腹水者应少盐或无盐饮食;禁酒,避免进食粗糙、尖锐、刺激性食物。
2.支持疗法:失代偿期患者进食甚少或不能进食,应给予静脉高能营养,或给予高渗葡萄糖,注意补充维生素及钾盐,酌情给予氨基酸、鲜血或血浆制品以及脂肪悬液等。
3.药物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主要以改善肝功能为主,抗肝纤维化治疗尚在研究之中。
4.并发症的治疗:针对不同并发症采取相应的处理,常见的并发症有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
(二)辨证治疗1.肝郁脾虚证证候:肋胁胀痛,胸闷腹胀,食欲减退,大便不实或溏,精神不振,舌苔薄白,脉细弦。
治法:疏肝健脾。
方药:柴芍六君子汤加减。
柴胡12克,枳壳10克,香附10克,川芎10克,白术12克,白芍12克,茯苓15克,太子参15克,炙甘草6克。
加减:湿滞较重者,加苍术、川朴。
腹胀甚者,加木香、佛手、郁金。
食少纳差者,加砂仁、陈皮。
2.瘀滞肝络证证候:右侧胁肋刺痛,肝脏肿硬,按之痛甚,腹大坚满,脉络怒张,面颈胸臂有血痣,丝状红缕,手掌赤痕,唇色紫褐,口渴不欲饮,大便色黑,舌质紫红或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行气化瘀通络。
方药:隔下逐瘀汤加减。
柴胡、当归、桃仁、五灵脂、炙山甲、炙地鳖虫各10克,丹参、白茅根、大腹皮各20克,茯苓、白术各15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腹痛阴虚肝郁证的辨治探讨阮燕君1,指导:胡小英2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 510405摘要:儿童慢性腹痛为儿科常见病症,目前现代医学以对症支持疗法为主,缺乏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小儿腹痛有其特色和优势,古今医家多以调理脾胃、温中散寒、理气活血、消积导滞、和胃畅中、清热化瘀等法治疗。
本文从腹痛阴虚肝郁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治思路、验案举隅等方面对肝胃同治法治疗小儿腹痛进行探讨,并浅析心理疏导在治疗小儿腹痛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小儿腹痛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小儿腹痛;阴虚肝郁证;调肝和胃;散郁养阴中图分类号:R272.9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9)11-0118-04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9.11.025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Disscussion on Syndrome Differe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Yin-deficiency andLiver-depression in Children with Abdominal PainRUAN Yanjun1, Instructor: HU Xiaoying21.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405, China;2.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to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405, China Abstract: Chronic abdominal pain in children is a common disease in pediatrics. Modern medical treatment is mainly based on symptomatic support therapy, and there is no unified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scheme. TCM has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abdominal pain in children. Ancient and modern physicians treat abdominal pain by regulating the spleen and stomach, warming the cold, regulating qi and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eliminating accumulation, as well as clearing heat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as the method of treatment. In this article,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medic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rapeutic thinking and case analysis of abdominal pain of yin-deficiency and liver-depression type were introduced, and the important role of psychological dredging in the treatment of pediatric abdominal pain was analyzed, to provide a new idea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abdominal pain in children.Keywords: children with abdominal pain; yin-deficiency and liver-depression; regulate the function of the liver and stomach; relieve depression and nourish yin慢性腹痛在学龄及学龄前儿童中发病率较高,具有反复发作或迁延难愈、症状突出、体征模糊等特点。
目前现代医学以对症支持疗法为主,尚无统一有效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小儿慢性腹痛具有独特优势。
有学者将小儿腹痛归纳为寒、热、虚、实四大类,并细分为腹部中寒、脾胃虚寒、乳食积滞、肝郁气滞、胃肠热结、湿热中阻、蛔虫内扰、瘀血内阻等证型[1]。
疾病早期多以实证为主,若素体虚弱或久病导致脏腑虚损者可呈现虚实夹杂、虚多实少等。
兹就小儿腹痛阴虚肝郁证的辨治探讨如下。
1 病因病机元代著名儿科医家曾世荣认为,小儿腹痛病因或通讯作者:胡小英,E-mail:huxy67@ 为先天体弱虚羸,或时感寒湿、六淫侵袭,或因饮食不节、乳哺不当,致小儿脾胃受损而发为腹痛,因此治疗时注重调理脾胃,用药多温补,调理脾胃多用参苓白术散、匀气散、醒脾散。
贾六金主任医师着重从腹痛的部位、性质、轻重着手,寒积腹痛者用藿香和中汤治疗,食积腹痛者用香砂平胃散加减,虫积腹痛则在调理脾胃的基础上加用驱虫药,肝脾不和者可选逍遥散、枳实芍药散、柴胡疏肝散等[2]。
董幼祺教授将小儿腹痛分为积滞腹痛、虫积痛、虚寒痛、气滞痛、湿热(食)壅积痛、络瘀痛六型加以辨治,并强调腹痛诸症不外乎“不通则痛”,气滞则血瘀,故理气之法贯穿始终,使脏腑气机畅达,经脉气血和顺,最终达到祛除疼痛效果[3]。
李国荣[4]认为,小儿腹痛主要病机是气机郁滞,兼夹热郁血滞,其病位在脾胃,而与肝肺关系密切。
胃之受纳与脾之运化,依赖于肝气疏泄,肺气治节,才能“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临床上常以理气解郁、清热活血、和胃畅中、疏肝润肺为法,以香苏散、丹参饮、百合汤化裁,拟新订香苏饮治疗。
刘惠等[5]认为,本病的病位在肝,病机为肝郁气滞、化火生瘀,故治当疏肝理气为主,佐以清热化瘀,采用自拟元胡失笑散治疗。
综上所述,本病临床多以调理脾胃、温中散寒、理气活血、消积导滞、疏肝理气、和胃畅中、清热化瘀等法进行治疗。
1.1 阴虚肝郁证的形成“阳常有余、阴易不足”的生理特点是小儿易出现阴虚肝郁的内因。
从体质禀赋而言,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而水谷精微物质供给相对不足,故常表现为“阳常有余、阴易不足”的状态。
朱丹溪《格致余论•慈幼论》云:“小儿十六岁以前,禀纯阳气,为热多也。
”万全《育婴秘诀•鞠养以慎其疾》有“小儿纯阳之气,嫌于无阴”。
肝为阳脏,体阴用阳,主藏血,若阴液不足,则提供给肝脏的水谷精微少,肝阴血生化不足,肝脏功能相对偏亢而郁滞。
喂养不当是造成小儿胃阴亏虚的重要因素。
《素问•痹论篇》有“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幼幼集成》“故小儿强者,脾胃素实。
并其能食,父母纵之以致太过,停留不化,此食伤脾胃,真伤食也”。
现代社会生活日益富足,小儿饮食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各种零食应有尽有,但其心智尚未成熟,饮食不知节制,恣食肥甘厚味及煎炸香燥之品,致脾胃郁热伤阴。
又抑或家长过度关注小儿喂养,过早过快添加辅食,一味满足小儿的饮食要求,失于节度,致脾胃功能障碍,出现脾失健运、胃阴不足等。
情志致病为小儿阴虚肝郁的成因之一。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社会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各种早教、课外学习班的热衷,现今学习任务也越来越重,压力增大,致小儿情绪紧张、焦虑;另一方面,家长望子成龙,对孩子要求过高,缺乏沟通,使孩子难堪重压。
诸多因素导致肝气抑郁不畅而为病,五志过极化火,又可内耗胃阴。
1.2 小儿腹痛阴虚肝郁证的病机关于小儿具有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万全《育婴家秘》有“谓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
肝主疏泄,其生理特性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故称之为“刚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说明肝脏有风木特性,故称“风木之脏”。
胃为阳明燥土,主腐熟,主降浊,“两阳合明谓之阳明”,说明阳明处于两阳之间,阳气最盛。
但胃阳虽盛而不致亢奋,则全赖胃阴制约,使胃气得以下行为顺。
胃阴充足,则其受纳、腐熟及降浊功能发挥正常,即吴达《医学求是》所谓“胃润则降”。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中焦胃液滋养灌溉,使肝气舒发畅顺;肝气疏通又可畅达周身气机,促进精血、津液的流行输布,以及脾胃之气的升降有序、情志的舒畅等。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土得木而达”,强调了肝木对胃土的疏通、畅达作用。
总之,肝木和胃土在生理上有相辅相成、协同作用的特点。
病理上,肝气与胃阴亦相互影响。
一方面胃阴虚可致肝郁,叶天士云:“胃汁竭,肝风动”,又“土气衰弱,木风愈动。
”可见,肝胃两气相通,胃阴亏虚,不能“散精于肝”,则肝气失于涵养而升发太过,肝气亢奋,肝火旺盛,气火有余,壅塞经脉,则肝郁不舒;又或津血同源,胃阴不足,则精血生化乏源,血虚致郁。
另一方面,肝郁也可损伤胃阴,木郁疏泄失常,克土太过,可致胃阴受损,即《素问•五运行大论篇》所谓“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又或肝郁化火,灼伤阴液,导致胃阴亏虚。
就腹痛疾病而言,肝气郁滞,肝失条达,疏泄功能受到影响,气机运行失常,不通则痛,或肝气横逆犯胃,可出现胃脘部、腹部疼痛不适,常表现为胀痛或窜痛。
胃阴亏虚,阴液不足,胃肠失于濡养,不荣则痛,可出现胃脘灼热疼痛。
胃受纳腐熟功能失常,胃气通降不利,则干呕或呃逆,食欲不振或饥不欲食;阴液不足,不能上润咽喉则口燥咽干,不能下滋肠腑则大便干结。
肝气郁滞与胃阴亏虚两种病理状态可以相互影响,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腹痛迁延难愈。
1.3 小儿腹痛阴虚肝郁证临床表现阴虚肝郁证腹痛患儿临床可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抑郁焦虑或易怒易怨,口燥咽干,脘腹疼痛,干呕或呃逆,食欲不振或饥不欲食,大便不调,舌红少津等;此外,压力过大、情绪焦虑的患儿还可出现吸吮手指、抠指甲或夜寐磨牙等寻求自慰的表现。
2 治疗思路辨证既为阴虚肝郁,则治应调肝和胃、散郁养阴为要。
临床上,胡师采用肝胃同治法治疗腹痛阴虚肝郁证,常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方,加柴胡、防风等风药解散郁结,枳壳调畅气机,麦芽疏理肝气,石斛、麦冬等益胃养阴;对情志不舒者可配合心理疏导。
2.1 肝调则郁解,胃和则阴复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能改善腹痛、腹胀等胃肠道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