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单元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作业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单元练习卷: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单选题1.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铸造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大,既寿永昌”八个字,被视为国之重器。
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
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主要在于()A. 证明皇位正统B. 体现皇权独尊C. 保证皇位世袭D. 震慑割据篡权2.有学者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
其本身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
这反映出( )A. 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B. 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C. 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D. 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3.据《资治通鉴•唐纪八》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签署了征收十八岁以下体壮者当兵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属敕。
魏征只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居然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
这主要是因为()A. 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化B. 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C. 门下省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D. 分割相权避免君主独裁4.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5.钱穆先生认为:“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据此,下列“现实”与“制度变动”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 西周灭亡——秦朝郡县制B. 秦朝灭亡——汉初郡国并行制C. 藩镇割据——唐朝三省六部制D. 丞相擅权——明朝内阁制6.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赢稷在位时期,周赧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
”这一情节充分表明()A.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B.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C. 分封制受到冲击D.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7.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2019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作业: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语文
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将全国103个郡划分为13州,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奉诏条察州”,主要依据“六条问事”,因郡守和国相官秩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
这说明刺史制度的建立( )A. 完善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B. 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C. 消除了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D. 重在发挥太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2、中国古代“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行政、军事、财政、监察、司法、人事等机构,这些机构繁多的公文程式,有复杂的运行机制,掌握它自然也就成为一种特殊技能,而掌握它的人当然也会成为一个特殊的等级”。
这材料主要强调中国古代()A. 官僚队伍专业化趋势增强B. 国家权力的分割已经实现C. 中央和地方机构设置复杂D. 官员的选举和经验不可分3、汉光武帝设尚书六人。
尚书官位低微,但“天下枢要,在于尚书”。
同时设中常侍等宦官多人,掌传达皇帝口诏,阅览尚书呈进的文书。
光武帝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A.逐渐分割宰相权利 B.加强中央集权C.完善政令执行程序 D.加强君主专制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
”下列能够印证此观点的是( )A.秦代郡县制 B.西汉中朝制C.唐代科举制 D.元代行省制5、有学者评论说“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仅是政府的最高负责人。
”论者意在说明( )A. 皇权加强了B. 政府拥有了最终政务决策权C. 皇权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制约D. 政府独立于皇权之外6、唐前期,地方上的死刑要报大理寺和刑部复核,还要在处决犯人之前向皇帝请示三次,以确保没有冤判和错判;唐朝后期,各地方的武将在其藩镇内判处的死刑不向皇帝上奏,更不交刑部和大理寺复核。
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达标训练(附答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点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2.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B.颁布“推恩令”C.实行察举制D.实行三省六部制3.为了监察地方官吏,北宋政府设置了A.刺史B.通判C.知州D.三司使4.元史记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
”其中的“内”是指A.大都及其周边的河北、山西、山东三省B.直隶行省C.富饶的江南地区D.成吉思汗起家的斡难河地区知识点二君主专制的演进56.“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钱穆《国史新论》)文中“委员制”指当时的A.三公九卿制B.郡县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7.元朝时,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是A.中书省B.行省C.尚书省D.宣政院知识点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89.中国古代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这番评说反映了下列哪项人才选拔制度的弊端A.世袭制B.军功爵制C.察举制D.科举制10.(2010安徽濉溪高三第一次月考,7)“严密的行政、控制和告诫仍都需要,因为不讲人情的选拔制原则——虽然它始于汉制——与渗透在儒家伦理中的家族和个人联系背道而驰。
”(《剑桥中国史》)材料所述的“选拔制”是A.先秦的世袭制B.汉代的察举制C.魏晋的九品中正制D.隋唐的科举制11.临淄是先秦、秦汉时期著名的大都会。
在这里出土过“齐国钟官长”印(为掌管钱财之官)、“齐铁官长”印、“齐铁官丞”印,以及西汉初年带有“淄川王”“胶西王”等字样的传世印泥(古时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的泥块印章)。
这些发现可以印证西汉时A.官营手工业发展的盛况B.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局面C.在各地设立封国的史实D.已经发明印刷术的推论12.中国古代推行重文轻武、大将不得据地拥兵政策的朝代是A.西汉B.隋朝C.宋朝D.清朝13.(2009浙江高考文综,14)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14.通过观察地图,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一:第0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作业
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1.西方学者称科举制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
这主要是因为科举制度A.利用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各级官吏,有利于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B.将读书与做官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C.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D.营造了尊师重教、勤奋学习的社会氛围【答案】A【解析】【详解】2.近代西方有人把中国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一制度的创立当时主要是为了A.抑制世家大族,加强中央集权B.形成重学风,提高官员素质C.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制度D.追求公平公正,缓和阶级矛盾【答案】A【解析】【详解】魏晋时期由于实行九品中正制度,世家大族垄断了官场,为了抑制世家大族,加强中央集权,隋唐时期创立了科举制度,利用才能选官,故A项正确;形成重学风,提高官员素质是科举制对于后世的影响,故B项错误;科举制度是选官制度,很难实现防范武将专权,故C项错误;追求公平公正属于科举制度影响,不是目的,故D项错误。
3.唐代皇帝将老子李耳追认为其始祖。
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
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嵌列子》,考试形式和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
道举的设立旨在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C.积极应对佛教思想的冲击D.适应政治统治的需要【答案】D点睛:李唐王朝的统治者们推崇道家思想,并不仅是为了攀附门第,更为重要的是看到了道家的思想变化能服务其统治者的作用。
隋末的战乱,使社会元气大伤。
大乱之后,李唐王朝选择了“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道家思想为其政治方针。
这种做法不仅能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的发展,也能弥补儒家思想的不足,更好的为巩固其统治服务。
4.康有为在《拟免跪拜诏》中说:“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
”这一演变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君臣相见的礼节在不断地完善B.封建等级制度越来越趋向森严C.皇权独尊,专制政治走向极端D.相权逐渐削弱,君权不断强化【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可知,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呈现出了皇权不断的加强,相权不断的衰落的趋势,中央权力越来越向皇帝集中,故D项正确。
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后同步练(有答案和解释)
一、选择题。
本卷共12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文】“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
”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A.郡国并行制度B.郡县制C.分封制D.察举制度2.【题文】有学者在研究汉朝制度变革时指出:如果天下是块大奶酪的话,在一定时期内,奶酪的大小不变化,那么参与分这块奶酪的人越多,每个人得到的奶酪就越少,也就意味着参加分配的人实力就越小。
这里所描述的制度变革是A.郡国并行制度B.郡县制C.推恩令D.察举制度3.【题文】8世纪初中期,唐朝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
”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背景是A.平定“安史之乱”的影响B.军政合一地方机构设置的影响C.对少数民族首领实行羁縻政策所致D.加强边疆地区军事防务所致4.【题文】北宋蔡襄在《国论要目》中说:“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
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
虽有武臣,盖仅有也。
”这说明北宋统治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A.重文轻武B.知人善任C.宋朝官员均为文人D.分化事权5.【题文】钱穆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下的机构时指出,“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
”该政治制度应是A.分封制B.郡县制C.行省制D.皇帝制6.【题文】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救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其相似作用是A.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B.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2015-2016学年甘肃西北师范大学附中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7.【题文】唐朝时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为官廉洁,被称为“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的一代良相”。
据此判断,刘晏供职的部门应该隶属于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中书门下8.【题文】在隋朝及唐初,御史台只管揭发,并且只要根据传闻即可奏劾。
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寒假作业(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新人教版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的嬪变过程。
据此可知( )A.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B.诸侯王国问题彻底解决C.地方行政权力大大加强D.刺史丧失地方监察职能2、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3、唐代学校分六种,其中“四门学”招收低级官员的子弟和普通民家的优秀子弟, 学校来的“生徒”是唐代取士的主要来源之一,“生徒” 能通一大经以上者都给官做。
由此可知( )A.唐朝官员的入仕途径多样B.平民有机会步人社会上层C.唐朝的“生徒”人数众多D.官僚体系已出现膨胀趋势4、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朝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元朝统治者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 )A.扩大统治区域B.缓和蒙汉矛盾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发展地方经济5、唐代三省制实现了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通过文书的起草、审核和执行的运作流程来实现权力的分割与制约。
据此可知,唐代三省制( )A.完全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地位B.有效地制约了皇帝滥用权力C.成功实现了行政权力的分割D.实现了民主政治的最初创建6、汉昭帝时,大司马霍光辅政,霍光对当时的丞相田千秋宣称:“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
”这反映了当时( )A.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分离B.君权与相权矛盾的激化C.二人分掌内政和外交D.大司马不如丞相权力大7、汉初,分封王国时规定王国的傅、相等官员由中央任命,同时实行封国与郡县交错并存的政区体制。
由此可知.当时( )A.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灭亡教训B.各封国的政治地位较高C.中央有意防范封国势力膨胀D.各封国的管理人才短缺8、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 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人教版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试题(含答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代(1)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导致出现了王国问题。
(2)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1)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自主权。
(2)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1)措施:①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行省制度(1)内容: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
(2)影响: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1)内容: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
(2)影响: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
3.隋唐(1)内容:①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②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后代所沿袭。
4.北宋(1)内容:①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影响: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5.元朝(1)内容:①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
②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影响: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化训练及答案
历史·必修1(人教版)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基础达标1.下面两幅图反映我国西汉时期与元朝分别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 )A.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B.分封制、郡县制C.郡县制、行省制 D.分封制、行省制答案:A2. 唐朝中央政府“三省制”从决策、审议到执行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B.中书——门下——尚书C.尚书——门下——中书D.门下——中书——尚书答案:B3.北宋“三司使”的职责是( )A.总管中央行政事务 B.负责转运地方赋税C.掌管国家监察事务 D.管理中央财政事务答案:D4.(2019·衢州质检)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最可能反映的朝代是( )A.秦代 B.汉代C.唐代 D.元代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根据信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尚书令”可知既保留三公九卿制度,又设尚书令,故选B项。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在中央实行中书省,故C、D两项错误。
答案:B5. 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鎛的建议作罢。
由此可见( )A.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B.唐朝三省制有互相制衡和分散相权作用C.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D.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运用能力。
从“皇甫鎛奏请……崔祐封还诏书”可以看出中书省与门下省的制衡与权力分散,故选B项。
答案:B6.有人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
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北宋官员人浮于事B.北宋科举考试的发展C.北宋强化中央集权D.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材料反映了宋朝的冗官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宋太祖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造成的后果,故C项正确。
A项是现象,B、D两项是次要原因。
答案:C7.(原创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
【金版学案】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习题新人教版必修1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中央集权的巩固。
(1)背景:汉初郡县、封国长期并存,封国逐渐对朝廷构成威胁。
(2)措施。
①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并设刺史监察地方。
(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北宋初年(宋太祖)中央集权的发展。
(1)背景: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2)措施。
(3)结果。
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逐渐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3.元代中央集权的创新。
(1)措施。
①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
②在大部分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2)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中国省制的开端。
温馨提示:北宋过分集权,导致君主专权、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下降、地方积极性下降等诸多问题。
这从反面提示我们,改革要注意精兵简政。
【问题导思1】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特点?提示:特点:(1)吸取藩镇割据的教训,从集中兵权入手,全面分割地方节度使的权力。
(2)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地方派文臣做知州。
(3)守内虚外,强干弱枝。
地方精锐部队调到中央组建禁军。
【预习检测1】《元史》载:“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
下列选项中符合“大新制作”的是(D)A.“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B.“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C.“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D.“有行省,统郡县,镇边鄙”解析:本题考查识记与材料解读能力。
根据所学可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故选D 项。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西汉:形成“中朝”制度。
(1)背景:汉初,丞相位高权重。
(2)措施:汉武帝起用侍从、秘书等参与军国大事。
2.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确立、完善三省六部制。
(1)机构及职责: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决策(草拟诏令)、审议和执行政令。
2018年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同步练习:1.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某机构不设专官,其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
凡入选该机构的大臣,虽然参与军国大政,但是没有决定权,他们不过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已。
该机构是()A.内阁 B.军机处C.参议院 D.中朝2.古代地方三大制度: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相同点表述错误的是()①实行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②都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③长官都由君主直接任免,不得世袭④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
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②③3.明朝的科举取士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
主要表现为()A.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B. 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C. 首创了武举和殿试D. 在考试方法上开始实行糊名法4.从“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变化说明了()A.君主专制的加强 B.分封制的瓦解C.中央集权的加强 D.选官制度的变化5.下列古代的官职,在同一组中,按职能划分不同类的是()A. 太尉、通判B. 丞相、参知政事C. 御史大夫、刺史D. 郡守、知州6.吕思勉为晋朝惋惜:“然而大权始终为自北南迁的贵族所把持,使宋武帝(出身贫寒)一类的人物,直到晋末,才得出现于政治舞台上,这也是一笔很大的损失。
”造成这一损失的制度原因是()A. 世官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7.“三省执掌的划分,十分有趣,却也十分无聊,它只不过是皇权一权的琐碎分配。
实质上中书省只是皇帝私人的秘书室,门下省只是皇帝私人的收发室。
看它们的官署,无论官称和职务,几乎完全相同,只好勉强用‘左’‘右’予以区分。
”这段话最适合解释三省六部制的()A.基本性质 B.职权划分 C.主要目的 D.内在缺陷8.唐朝进一步完善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古人曾用“事无不总”来形容三省六部中的某一部门的职权,这个部门是()A. 门下省B. 中书省C. 尚书省D. 礼部和工部9.秦汉时期,丞相由一人担任,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而北宋时期相当于丞相的官职更多了。
2018年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同步练习:1.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018年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同步练习:1.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某机构不设专官,其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
凡入选该机构的大臣,虽然参与军国大政,但是没有决定权,他们不过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已。
该机构是()A.内阁 B.军机处C.参议院 D.中朝2.古代地方三大制度: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相同点表述错误的是()①实行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②都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③长官都由君主直接任免,不得世袭④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
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②③3.明朝的科举取士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
主要表现为()A.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B. 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收发室。
看它们的官署,无论官称和职务,几乎完全相同,只好勉强用‘左’‘右’予以区分。
”这段话最适合解释三省六部制的()A.基本性质 B.职权划分 C.主要目的 D.内在缺陷8.唐朝进一步完善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古人曾用“事无不总”来形容三省六部中的某一部门的职权,这个部门是()A. 门下省B. 中书省C. 尚书省D. 礼部和工部9.秦汉时期,丞相由一人担任,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而北宋时期相当于丞相的官职更多了。
这一现象反映了()A.皇权的不断加强B.封建民主政治的发展C.丞相权力的扩大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10.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指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
下列各项与该规定相吻合的是()A. 郡国并行制B. 设立刺史C. 实行推恩令D.设立转运使11.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秦之所忧者在孤立,而汉之所忧者在诸侯。
”为了解决“汉之所忧”,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 频繁更换丞相B. 任用亲信和近臣C. 建立刺史制度D. 颁布“推恩令”12.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如河南行省统辖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相邻,无险可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化训练及答案
历史·必修 1(人教版 )第 3 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基础达标1.下边两幅图反应我国西汉期间与元朝分别推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A.郡国并行制、行省制B.分封制、郡县制C.郡县制、行省制D.分封制、行省制答案: A2.唐朝中央政府“三省制”从决议、审议到履行的运行体制是()A.尚书——中书——门下B.中书——门下——尚书C.尚书——门下——中书D.门下——中书——尚书答案: B3.北宋“三司使”的职责是A.总管中央行政事务C.掌管国家督查事务()B.负责转运地方赋税D.管理中央财政事务答案: D4.(2014 ·衢州质检 )以下图是一幅残破的中国古代“中央机构表示图”,请依照保存信息,判断该图最可能反应的朝代是()A.秦朝B.汉代C.唐朝D.元朝分析:此题考察再认再现能力。
依据信息“丞相、太尉、御史医生”“尚书令”可知既保存三公九卿制度,又设尚书令,应选 B 项。
唐朝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在中央推行中书省,故 C、 D 两项错误。
答案:B5.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当,封还诏书,皇帝采用了崔祐的建议,皇甫鎛的建议作罢。
因而可知 ()A.唐朝期的丞相力大于皇B.唐朝三省制有相互制衡和分别相作用C.唐朝下省限高于中省D.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君主立制特色分析:本考理解与运用能力。
从“皇甫鎛奏⋯⋯ 崔祐封”能够看出中省与下省的制衡与力分别,故 B 。
答案: B6.有人,宋朝一代,官多如天上河里的星星;又有人,宋朝一代,目不官。
致一场面的主要原由是()A.北宋官僧多粥少B.北宋科考的展C.北宋化中央集D.北宋汲取了前代的教分析:本考资料解能力。
资料反应了宋朝的冗官象,主假如因为宋太祖加制主中央集造成的结果,故 C 正确。
A 是象, B、D 两是次要原由。
答案: C7.(原 ) 以下资料,回答有关。
资料一 (武帝元光元年 )在京成立太学⋯⋯学成考合格,授与官⋯⋯ 可是,假如不地方所,仍不可以当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下列四幅中国历史上地方权力与中央集权的消长图,正确的是(C)
2.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D)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3.宋初和明初的中央集权措施最相似的地方在于(B)
A.废除了丞相
B.改变、分散了地方机构和权力
C.废除原全国行政区划
D.文化专制
4.根据下面图表所提供的信息判断该结构图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政权结构(D)
A.清朝B.宋朝
C.明朝D.元朝
5.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历经了“秦朝军功授爵制—西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其对应的选拔依据是(A)
A.绩—孝廉—门第—才
B.才—孝廉—门第—绩
C.才—门第—绩—孝廉
D.孝廉—绩—才—门第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是什么?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到汉武帝时是怎样解决的?
答案:原因:吸取没有分封是秦朝灭亡原因的教训。
社会问题:不仅没有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反而出现了严重的王国问题,危及中央集权。
解决:颁布“推恩令”,从根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二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赵普对曰:“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
今所治之,无他奇巧也,惟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赵普认为唐末五代以来出现藩镇割据的原因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北宋采取了怎样的“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具体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赵普认为出现藩镇割据的原因是“君弱臣强”。
措施:①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地方的精兵强将充实到禁军,由皇帝直接统领。
②行政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上设转运使,地方赋税的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的全部由中央掌握,从根本上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作用: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