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PPT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1
合集下载
第5课《大学之道》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注释] (1)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齐, 使……整齐有序。 (2)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 (3)正:使……端正。 (4)诚:使……真诚。意:心意。 (5)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译文]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 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 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 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
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的十分之一左右,但作为总纲,意义重 大,《大学》的主体,后世学者常用“三纲八目”来概括。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复圣”颜渊。
曾子所作
修齐治平
了解曾子
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
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
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2)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中的含义。
第 三 章
文 本 探 究
第一段分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注释: (1)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 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2)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明、彰显。第二个“明”是形容词,美好。 明德:美好的 德性。 (3)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4)止:至,到。
[注释] (1)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齐, 使……整齐有序。 (2)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 (3)正:使……端正。 (4)诚:使……真诚。意:心意。 (5)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译文]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 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 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 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
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的十分之一左右,但作为总纲,意义重 大,《大学》的主体,后世学者常用“三纲八目”来概括。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复圣”颜渊。
曾子所作
修齐治平
了解曾子
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
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
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2)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中的含义。
第 三 章
文 本 探 究
第一段分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注释: (1)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 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2)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明、彰显。第二个“明”是形容词,美好。 明德:美好的 德性。 (3)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4)止:至,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PPT课件说课复习教学
课堂小结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 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 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 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不歧视他人,人不与之立异。在古代中国人 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 得以连接。
大学之道
素养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文意,准确翻译。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 句式。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4.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作者介绍
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 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 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著作有《礼记》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写作特点
1.大量凝练而意蕴深刻的语句,使文章呈现出深邃隽永的审美特征。 本文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用语凝练,言简义丰。这些凝练而意蕴深 刻的语句是博学的儒者对思想加工锤炼的精神产品,也是他们艺术 思维的智慧结晶。
写作特点
2.顶真的使用,使文章逻辑更加严密。 《大学之道》属于议论文,说理时使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使逻辑推理 性强,论证条理清晰,表达周密准确。如文章在阐述治国平天下与修 身正心之理时,先连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从“天下”“国”“家”到 “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由社会治理到个人修 养,层层深入、句句推进、环环相扣,周详严密地论证了深刻的治国 之理。句与句首尾蝉联,形成了严密的逻辑和不容置疑的说理气势。
四、自学指导二
5分钟
1、大学的三个宗旨即“三纲”,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欲明明德于天下,应该做到八个方面,即“八目”,请概括。 (各用一个词概括)
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教学PPT课件
你你
有 自 己 的 人 生 规 划 吗
理 解 这 幅 图 片 的 内 涵 吗
??
中 华 文 化 经 典 研 读
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标
1、了解《大学》的相关常识; 2、翻译原文,整理重点实词,学习 其中的论证方法; 3、概括要旨,探究现实意义。
关于《大学》知多少?
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 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 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 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 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 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 《中庸》合称为“四书”。
第一层,写君子治国,要在“孝悌仁慈”上要起到表率作用。 译:所说的“平天下”要先“治国家”:统治者尊敬老人,老百 姓就会兴起孝道;统治者敬爱兄长,老百姓就会兴起悌道;统治 者体恤孤儿,老百姓就不会违背慈爱,因此统治者有道德上的示 范作用。
【第6段】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 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 ,财者,末也。
何谓《大学》?
“大学”VS“小学” 治国安邦 “详训诂,明句读”
“大学”是大人之学。 讲的是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大学》的影响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 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 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它以相 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 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 的宏观图示。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 讲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 的全面体现。
“三纲领”
1、明明德
①《康诰》曰:“克明德。”②《帝典》曰: “克明峻德。”
有 自 己 的 人 生 规 划 吗
理 解 这 幅 图 片 的 内 涵 吗
??
中 华 文 化 经 典 研 读
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标
1、了解《大学》的相关常识; 2、翻译原文,整理重点实词,学习 其中的论证方法; 3、概括要旨,探究现实意义。
关于《大学》知多少?
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 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 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 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 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 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 《中庸》合称为“四书”。
第一层,写君子治国,要在“孝悌仁慈”上要起到表率作用。 译:所说的“平天下”要先“治国家”:统治者尊敬老人,老百 姓就会兴起孝道;统治者敬爱兄长,老百姓就会兴起悌道;统治 者体恤孤儿,老百姓就不会违背慈爱,因此统治者有道德上的示 范作用。
【第6段】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 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 ,财者,末也。
何谓《大学》?
“大学”VS“小学” 治国安邦 “详训诂,明句读”
“大学”是大人之学。 讲的是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大学》的影响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 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 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它以相 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 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 的宏观图示。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 讲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 的全面体现。
“三纲领”
1、明明德
①《康诰》曰:“克明德。”②《帝典》曰: “克明峻德。”
5-2《大学之道》课件(共1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 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 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才能心 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 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 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么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议
合作探究
1. “三纲领”具体指什么? 2. “八目”指什么?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 “三纲”与“八目”又有怎样的联系?
展
“三纲”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诚意”:现有对社会伦理的深刻认识,才能在内心树立真正“修己” 的诚意:不自欺欺人,独善其身,表里如一,在精神上感到 极大的满足。
朱熹《大学章句序》:
人生八 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弟,皆入小学,
而 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
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而
。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
所以分也。
《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
圣
亲民
;
出 强水
外 王
(外王)
调到 循渠 序成
渐
止于至善 进
最高境界 最终要求
止
定→静一安一虑→得
八条目(具体操作)
格物
致知
诚意
心无杂念,一心一意做事。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心端正,有正确三观,有正确道 德观。
从“内圣”到“外王”的过渡,既要
内化于心,也要外显于行。因此: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 身为本。
《大学之道》课件(共4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
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
“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
“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
“经”,宋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唐以后,《礼记》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之一
“三礼”
《礼记》 《周礼》 《仪礼》
“十三经”
汉代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 于学官,为五经;唐代加《周礼》、《仪礼》,并将《春秋》 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为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 《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聚麀:父子共一母,比喻乱伦秽行。
二、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抟饭,毋放饭,毋 流歠,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 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嚃[tà]羹,毋絮 羹,毋刺齿,毋歠醢[hǎi]。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 客歠醢,主人辞以窭[ jù]。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 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 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怎样实现“三纲”?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七个步骤
止 达到“至善”境界
定
志向坚定不移
链式的因果关系
安 静
性情安和
心不妄动
虑
思虑精详
得
处事合宜
人要有目标。有了“止”目标后,才会“定、静、安、 虑、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 碌无为、虚度此生。
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知止”到“能得”, “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 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明明德
5.2《大学之道》课件(共1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侧重“内圣” 侧重“外王” 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
反映了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研读文章第二段 何为“八目”?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春秋。
孙中山先生称《大学》为:中国政治哲 学,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国外任何政 治哲学家都未见到,都未说出,为中 国独有之宝贝。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 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弄懂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间的 联系,把握本文主旨。理解“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 的要旨。 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文中的“三纲”“八目”,传承“修、齐、治、 平”的精神追求。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状语后置句。 齐其家:使动用法,使家族中各种关 系整齐有序。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正:使动用法,使自己的心思端正。 诚:使动用法,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致其知:使动用法,使……到。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 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 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 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 就 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状语后置句。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 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 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反映了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研读文章第二段 何为“八目”?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春秋。
孙中山先生称《大学》为:中国政治哲 学,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国外任何政 治哲学家都未见到,都未说出,为中 国独有之宝贝。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 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弄懂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间的 联系,把握本文主旨。理解“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 的要旨。 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文中的“三纲”“八目”,传承“修、齐、治、 平”的精神追求。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状语后置句。 齐其家:使动用法,使家族中各种关 系整齐有序。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正:使动用法,使自己的心思端正。 诚:使动用法,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致其知:使动用法,使……到。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 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 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 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 就 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状语后置句。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 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 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之道》ppt高中语文统编版1
第二段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 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 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知 至(10),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 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之道》ppt高中语文统编版1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ppt高中语文统编版1
题解
“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大学”,在古代指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 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 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 的学问。
统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 新教材 】4《 大学之 道》课 件—高 中语文 统编版 (2019 )选择 性必修 上册 (共20张PPT)人教版部编版
统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 新教材 】4《 大学之 道》课 件—高 中语文 统编版 (2019 )选择 性必修 上册 (共20张PPT)人教版部编版
【注释】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 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研究万事万物。 (10)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统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 新教材 】4《 大学之 道》课 件—高 中语文 统编版 (2019 )选择 性必修 上册 (共20张PPT)人教版部编版 Nhomakorabea内容分析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 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 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 “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 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 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知 至(10),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 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之道》ppt高中语文统编版1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ppt高中语文统编版1
题解
“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大学”,在古代指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 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 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 的学问。
统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 新教材 】4《 大学之 道》课 件—高 中语文 统编版 (2019 )选择 性必修 上册 (共20张PPT)人教版部编版
统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 新教材 】4《 大学之 道》课 件—高 中语文 统编版 (2019 )选择 性必修 上册 (共20张PPT)人教版部编版
【注释】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 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研究万事万物。 (10)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统编版优秀公开课课件下载PPT课件【 新教材 】4《 大学之 道》课 件—高 中语文 统编版 (2019 )选择 性必修 上册 (共20张PPT)人教版部编版 Nhomakorabea内容分析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 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 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 “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5.2《大学之道》课件(共3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每个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都有开始有结束。明白了先 后次序、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大学的宗
旨)了。
怎样实现“三纲”?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七个步骤
止 达到“至善”境界
定
志向坚定不移
静 心不妄动
虑
思虑精详
安
性情安和
得 处事合宜
小结:
>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 >第二句连用五个“而后”,形象地展现了大学的宗旨对人修身
学习目标
1. 熟悉《礼记》、《大学》等经典文化知识。 2.精通课文中的关键文言词汇和特殊语法结构,并能理解背诵全 文。 3. 深入剖析本文的论证风格,提炼论述的艺术手法。 4.准确理解和掌握“三纲”与“八目”的实际含义及其相互间的 联系,领会文章传达的思想内涵及其在现实中的意义。
文化常识
旧知回顾
原文
致知在格 物 。物格而后知 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 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对外物之理充分认识
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与探究事物的真理。充分认识了的外物之后就能对 外 物之充分认识,充分认识到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 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 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第一段研习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第一段)
1.逐字翻译。 2.深刻体会“明明德、知止、定、静、安、虑、得、本末、终 始、道”的深刻含义。 3.第一段阐述了儒学追求的“三纲”,三纲是什么?“三纲”之 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还是层层递进的?第一段的整体逻辑?
旨)了。
怎样实现“三纲”?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七个步骤
止 达到“至善”境界
定
志向坚定不移
静 心不妄动
虑
思虑精详
安
性情安和
得 处事合宜
小结:
>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 >第二句连用五个“而后”,形象地展现了大学的宗旨对人修身
学习目标
1. 熟悉《礼记》、《大学》等经典文化知识。 2.精通课文中的关键文言词汇和特殊语法结构,并能理解背诵全 文。 3. 深入剖析本文的论证风格,提炼论述的艺术手法。 4.准确理解和掌握“三纲”与“八目”的实际含义及其相互间的 联系,领会文章传达的思想内涵及其在现实中的意义。
文化常识
旧知回顾
原文
致知在格 物 。物格而后知 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 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对外物之理充分认识
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与探究事物的真理。充分认识了的外物之后就能对 外 物之充分认识,充分认识到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 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 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第一段研习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第一段)
1.逐字翻译。 2.深刻体会“明明德、知止、定、静、安、虑、得、本末、终 始、道”的深刻含义。 3.第一段阐述了儒学追求的“三纲”,三纲是什么?“三纲”之 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还是层层递进的?第一段的整体逻辑?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5.2《大学之道》课件
虽然要做到绝对极致,是很难,但是我们可以无限接近。心底无私天地宽, 止于至善,就是要少点私心再少点私心,新民”“止于至善”。
“明明德”强调“明德”,关键在“自明”;“新民”重在“作新 民”,强调率先垂范;“止于至善”就是追求的理想目标和处世原则, 突出的是一种尽善尽美的自身素养和人生境域。 可见,三者之间是一种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目的是引导人们以道德 修养作为人生的价值目标。
明确: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 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 如何到达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 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
初读文本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 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1)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于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清、亲民,皆当至于 至善之地而不迁。——朱熹《大学章句》 2)盖必其有以尽于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朱熹《大学章句》
后经朱熹解读,强调了要将个人的主动性发挥到最高点的“尽天理,灭人欲”。
深入解读:人要吃饭是天理,暴饮暴食则是人欲。人吃七分饱是一个极致理想的状态。 为客户做好服务是天理,想自己的客户明年还和自己签约这是人欲。不考虑明天对方是否和我们 签约,都要以最高的标准服务顾客,以顾客利益为重,这是一个极致服务的状态, 当我们把这一个个发端扩大到其他每一件事上,就能至于至善。
什么是大学?
“大学”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古代的一种学制,与小学相对。如《白虎通》:“八岁入小学, 十五入大学是也。 孔子开班教学,从事的正是“大学”之教。
二是指“大人之学”,即“为政的大学问”以及“穷理、正心、修己、 治人之道”。
初读文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强调“明德”,关键在“自明”;“新民”重在“作新 民”,强调率先垂范;“止于至善”就是追求的理想目标和处世原则, 突出的是一种尽善尽美的自身素养和人生境域。 可见,三者之间是一种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目的是引导人们以道德 修养作为人生的价值目标。
明确: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 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 如何到达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 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
初读文本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 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1)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于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清、亲民,皆当至于 至善之地而不迁。——朱熹《大学章句》 2)盖必其有以尽于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朱熹《大学章句》
后经朱熹解读,强调了要将个人的主动性发挥到最高点的“尽天理,灭人欲”。
深入解读:人要吃饭是天理,暴饮暴食则是人欲。人吃七分饱是一个极致理想的状态。 为客户做好服务是天理,想自己的客户明年还和自己签约这是人欲。不考虑明天对方是否和我们 签约,都要以最高的标准服务顾客,以顾客利益为重,这是一个极致服务的状态, 当我们把这一个个发端扩大到其他每一件事上,就能至于至善。
什么是大学?
“大学”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古代的一种学制,与小学相对。如《白虎通》:“八岁入小学, 十五入大学是也。 孔子开班教学,从事的正是“大学”之教。
二是指“大人之学”,即“为政的大学问”以及“穷理、正心、修己、 治人之道”。
初读文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第5课《大学之道》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了解《大学》
大学是什么?与小学的区别?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
1.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 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 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2.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 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 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 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思考2】研读第二段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
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
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⑤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②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⑥庶人:指平民百姓。
③致其知:获得知识。
⑦壹是:一律,一概。
④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⑧本:根本。
【思考2】研读第二段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 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 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 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思考1】研读第一段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 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 所先后,则近道矣。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内容及作用。 明确 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 至善,为下文引出“八目”做准备。
大学是什么?与小学的区别?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
1.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 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 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2.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 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 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 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思考2】研读第二段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
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
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⑤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②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⑥庶人:指平民百姓。
③致其知:获得知识。
⑦壹是:一律,一概。
④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⑧本:根本。
【思考2】研读第二段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 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 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 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思考1】研读第一段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 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 所先后,则近道矣。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内容及作用。 明确 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 至善,为下文引出“八目”做准备。
5-2《大学之道 》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思 可见,当时的人们认为教育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道德高尚的人。 维 之后,《大学之道》又具体阐明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 提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目”。这“八目”由推究事物的
原理依次扩展,到处理家族关系,最终到“平天下”,即承担社会责
升 任,以天下为己任,这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也是儒学
格物 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 庶人 普通百姓。
壹是 一律,一概。
本 本源、根本。
活动三
研讨加深理解
1.联系现实,理解“三纲”内涵
第一段第一句,就明确了“大学之道”三个层次的内涵,后人称 之为“三纲”。
结合我们学过的儒家篇目,联系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话说说什 么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者是什么关系?
曾子
曾子,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 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 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 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 》、《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为人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两千多年来,它已经成为一代又一
代中国知识分子所攀登的人生阶梯。
反观当下一些学校的教育,急功近利,过度重视对知识的灌输和
对技能的培养,而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放到了次要的地位,所以
才出现了清华学子向狗熊泼硫酸、复旦学子给室友投毒这些由极度
思
自私引发的令人发指的案件。而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 义者”,归根结底还是缺少责任意识,缺少家国情怀。
在准确把握“格物致知” 内涵的基础上,谈谈你 对“八目”其他内容的理 解,并试着回答:“八 目”是什么关系?
原理依次扩展,到处理家族关系,最终到“平天下”,即承担社会责
升 任,以天下为己任,这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也是儒学
格物 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 庶人 普通百姓。
壹是 一律,一概。
本 本源、根本。
活动三
研讨加深理解
1.联系现实,理解“三纲”内涵
第一段第一句,就明确了“大学之道”三个层次的内涵,后人称 之为“三纲”。
结合我们学过的儒家篇目,联系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话说说什 么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者是什么关系?
曾子
曾子,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 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 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 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 》、《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为人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两千多年来,它已经成为一代又一
代中国知识分子所攀登的人生阶梯。
反观当下一些学校的教育,急功近利,过度重视对知识的灌输和
对技能的培养,而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放到了次要的地位,所以
才出现了清华学子向狗熊泼硫酸、复旦学子给室友投毒这些由极度
思
自私引发的令人发指的案件。而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 义者”,归根结底还是缺少责任意识,缺少家国情怀。
在准确把握“格物致知” 内涵的基础上,谈谈你 对“八目”其他内容的理 解,并试着回答:“八 目”是什么关系?
统编版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 课件1
文白对译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 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
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 关系整齐有序。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 齐,形使动,使……整齐。
其身者,先正(8)其心。欲正其心 正:形使动,使……端正。
者,先诚(9)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10)。致知在格物(11)。
诚:形使动,使……真诚。 致其知:获得知识。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的原理。
文白对译
物格而后知至(12),知至而后意 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庶人:平民百姓。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 壹是:一概,一律。 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13),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4)。
事物的原理推究明白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才能意念 真诚,意念真诚才能心思端正,心思端正才能修养自身 品性,品性得到修养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 庭和家族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才能天下太平。 上自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一概都是以修养自身品性作 为根本。
八目
✓ 格物 ✓ 致知 ✓ 诚意 ✓ 正心 ✓ 修身 ✓ 齐家 ✓ 治国 ✓ 平天下
“八目”概述
“格物”: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致知”: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 “诚意”: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做到诚实、不自欺。
“正心”: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 “修身”: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 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
曾子轶事
啮指痛心 春秋时期鲁国的曾参,字子舆(孔子的得意弟子,世 称曾子),侍奉母亲极其孝敬。(家贫,经常自己入山打柴) 一次,曾参又进山砍柴去了,突然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不 知所措,就站在门口望着大山希望曾子回来,许久不见归来 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正在山里砍柴的曾参忽然觉得心口疼 痛,便赶紧背着柴返回家中,跪问母亲为什么召唤他。母亲 说:“家里突然来了不速之客,我咬手指是提醒你快回来。”
《大学之道》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翻译课文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①,壹是②皆以修身为本③。
①庶人:平民百姓 ②壹是:一概,一律 ③本:根本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把 修养品性作为根本。
3.第二段“八目”指什么?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推究 事物 的原 理
获得 更多 知识
意念 诚实 不欺
去除 私心 杂念
大学之道,在明①明②德,在亲③民,在止④于至善。
①道:根本原则、宗旨 ④亲:亲近。一说“亲”当作
②明:动词,彰明
“新”,即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③明:形容词,美好的 ⑤止:达到
大学大的学宗的旨宗在旨于在弘于扬彰美明好美的好品的德德,行在,于在使于人亲弃近旧爱图抚新, 民在众于,使在人于达使到自最己完达善到的善境的界最。高境界。
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 《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经此, 《大 学》与《中庸》《论语》 《孟子》 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
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 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 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初读文本 请勿看课本,尝试断句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 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 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 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之道》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
②消极的影响:《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 给古代文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点。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如不按照 “修、齐、治、平”这条线路来走,轻则斥之为不成才,重则认 为离经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轻易不敢背离。同时, “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的最终目标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 此带有浓厚的政治倾向性。
后来,《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甚至被作为学 官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原属于《礼记》中的《大 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这对古代教育,甚 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作者 介绍
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
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官员、
中心 思想
《大学之道》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 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齐家、洽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 关系,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娃”, 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为主题。
写作 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
分析第一段的论证层次。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 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 逻辑关系。
研读第二段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 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 身为本。
概括本段内容及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 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
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新教材】4《大学之道》课件—高 中语文 统编版 (2019 )选择 性必修 上册 (共20张PPT)
【新教材】4《大学之道》课件—高 中语文 统编版 (2019 )选择 性必修 上册 (共20张PPT)
《大学之道》
题解
“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大学”,在古代指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 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 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 的学问。
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内容分析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 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 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 “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八目:
“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 2.《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宋代以前, 《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 《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 注》,经此,《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 之首”的地位。
译文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 内心就会平静;内心平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思虑 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天下万物都有 根本有枝叶,世间万物皆有开始和结束。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 那么,就接近道了。
第二段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 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 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知 至(10),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 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
实、不自欺。 “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
【新教材】4《大学之道》课件—高 中语文 统编版 (2019 )选择 性必修 上册 (共20张PPT)
“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 部的关系。
【注释】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 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研究万事万物。 (10)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 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 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 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 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 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 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 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 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 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 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5);静 而后能安(6);安而后能虑(7);虑而后 能得(8)。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 后,则近道矣。
(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至善”。 (5)静:心不妄动 (6)安:性情安和 (7)虑:思虑镜像 (8)得:处事合宜。
整体感知
《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 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一段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 亲民(3),在止于至善。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 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 “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 “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 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 文学常识
• 1.《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 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 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 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 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 探究思考 • (一)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 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 首先,《大学》对儒学作了一个高度概括,提出“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的“三纲领”。这一概括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学》的 主旨。《大学》是讲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但是它按照孔子思想,不就事论事,而是 将人的精神的弘扬和品德修养置于首位。“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 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 “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 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 标所在。
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新教材】4《大学之道》课件—高 中语文 统编版 (2019 )选择 性必修 上册 (共20张PPT)
【新教材】4《大学之道》课件—高 中语文 统编版 (2019 )选择 性必修 上册 (共20张PPT)
《大学之道》
题解
“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大学”,在古代指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 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 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 的学问。
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内容分析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 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 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 “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八目:
“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 2.《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宋代以前, 《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 《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 注》,经此,《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 之首”的地位。
译文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 内心就会平静;内心平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思虑 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天下万物都有 根本有枝叶,世间万物皆有开始和结束。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 那么,就接近道了。
第二段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 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 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知 至(10),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 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
实、不自欺。 “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
【新教材】4《大学之道》课件—高 中语文 统编版 (2019 )选择 性必修 上册 (共20张PPT)
“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 部的关系。
【注释】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 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研究万事万物。 (10)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 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 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 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 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 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 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 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 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 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 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5);静 而后能安(6);安而后能虑(7);虑而后 能得(8)。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 后,则近道矣。
(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至善”。 (5)静:心不妄动 (6)安:性情安和 (7)虑:思虑镜像 (8)得:处事合宜。
整体感知
《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 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一段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 亲民(3),在止于至善。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 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 “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 “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 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 文学常识
• 1.《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 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 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 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 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 探究思考 • (一)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 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 首先,《大学》对儒学作了一个高度概括,提出“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的“三纲领”。这一概括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学》的 主旨。《大学》是讲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但是它按照孔子思想,不就事论事,而是 将人的精神的弘扬和品德修养置于首位。“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 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 “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 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 标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