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书愤》课件

合集下载

《书愤》教学课件

《书愤》教学课件
由于教学内容较多,导致课堂时间把控不够严格,部分环节时间过长,影响了后续教学环 节的进行。
课堂互动方式单一
虽然有进行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但整体上互动方式仍显单一,需要进一步创新和 丰富。
学生回答问题质量有待提高
部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表述不够清晰、逻辑不够严谨,需要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 练。
小结作业
总结词
巩固所学、拓展延伸
详细描述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陆游在这首诗中 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和对当时统治者的批判。同时,教师 布置一些拓展延伸的作业,如:写一篇读后感,把《书 愤》这首诗推荐给你的家人或朋友,让他们也来读一读 这首诗并分享自己的感受。或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搜集整理陆游的其他作品,并选取其中一首进行赏析。
白板笔
用于在白板上书写和讲解诗歌内容。
《书愤》课件
包含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 教学流程等内容的《书愤》教学课件。
教材和参考书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拓展知识面。
03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总结词
激发兴趣、建立联系
详细描述
通过放映一小段《书愤》的动画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这首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教师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学过的陆游的诗作,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进 一步建立学生对陆游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理解诗人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 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02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诗歌情感和意境。
情境教学法
通过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感受诗 歌的氛围和情感。
合作学习法

《书愤》优秀课件(共22张PPT)

《书愤》优秀课件(共22张PPT)
书愤
陆游
三败考场
16岁科考失败
19岁:喜论恢复,语触秦桧
29岁:喜论恢复,殿试失利
34岁:第一次踏上仕途
38岁:奏请宋高宗罢黜杨存中,因此被贬放
宋孝宗赐进士出身 40岁:因弹劾曾觌、龙大渊再遭贬官 42岁:因“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 被罢免 45岁:夔州通判
48岁:被招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下,开始了他在南 郑的军旅生活。八个月后,王炎被宋朝廷召回,陆 游改任。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Biblioteka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时, 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 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 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 收复了大散关。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试着赏析:
“楼船夜雪瓜洲渡 , 铁马秋风大散关”
抒情方式: (艺术 手法)
《蜀相》:间接抒情,寓情于景。
《书愤》:直接抒情,抒写悲愤。
总一结心:报国却壮志难酬,这样的遭遇不只是
一个人的,诗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 。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一个永恒 的主题,有句话说“国家不幸诗家幸”,每 当国家危亡时刻,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 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发挥 到无人企及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在他 的诗歌中,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 陆游诗歌的灵魂。
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 达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他 确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令后 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总结:
• 首联 “书” 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 颔联 “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 颈联 “书” 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 尾联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国家级一等奖获奖公开课课件《书愤》

国家级一等奖获奖公开课课件《书愤》

国家级一等奖获奖公开课课件《书愤》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古代文学名著选读》第七章《南宋诗词》中的《书愤》。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诗词背景,把握诗人陆游的生平及创作特点;解读诗词的字、词、句、意,深入剖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探讨《书愤》在南宋诗词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书愤》的字、词、句、意,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了解南宋诗词背景,认识陆游及其创作特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把握陆游的创作特点。

教学重点:诗词的字、词、句、意解读,以及《书愤》在南宋诗词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书愤》诗句解析手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陆游生平故事,引发学生对诗人及诗词背景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让学生朗读《书愤》,初步感受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3. 诗句解析:引导学生逐句解读,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4. 例题讲解: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为例,讲解诗句的意象和情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诗句,进行意象分析和情感解读。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书愤》2. 诗人:陆游3. 诗句解析: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意象:楼船、夜雪、铁马、秋风情感:豪迈、激昂、忧国忧民4. 教学重点:诗词解读,诗人创作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书愤》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结合陆游生平,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针对不同学生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陆游其他作品,了解南宋诗词发展背景,提高文学素养。

组织课后诗词鉴赏活动,激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解析过程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分析。

《书愤》PPT课件优质课件

《书愤》PPT课件优质课件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68岁)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诉衷情(70岁)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 梦断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示儿(85岁)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春,此 时陆游已62岁,被罢官在山阴闲居了6年。直到作此诗时, 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诵读诗歌
诗歌大意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里想到世事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中原大地,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曾记得25年前,在瓜洲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驰着楼船 战舰。在秋风中跨上战马奔驰,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以塞上长城自比,立志许下扫除边患的志愿。如 今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盼望北伐收复中原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诸葛亮,《出师表》真可谓名传后世。千 百年来有谁能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呢!
思考:作者“书”了哪些“愤“?如何抒
发的?请结合诗句和诗人的生平具体分析。
所愤之一: “世事艰”,为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 事业屡遭打击而“愤”。
书愤 陆游 清汴逶迤贯旧京,宫墙春草几番生。 剖心莫写孤臣愤,抉眼终看此虏平。 天地固将容小丑,犬羊自惯渎齐盟。 蓬窗老抱横行路,未敢随人说弭兵。
书愤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书愤 陆游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 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公开课书愤ppt课件

公开课书愤ppt课件

全诗中不着一个“愤”字,你 能不能体悟诗题中“书愤”究竟包 括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报国无门 壮志未酬 年华空老 无人领军
那么,造成诗人“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愤的根源是南宋朝廷的“主和派”, 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 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艺术特色
用典:“出师一表”
诗中对诸葛亮积极进取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 朝廷投降派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目的在 于非今。
认识陆游,是因为他的爱国诗篇:
《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写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 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一,这分明是 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 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 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 国。于是,诗人悲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所愤之二:“空自许”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刘 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 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塞上长城空自许
空:徒劳的,白白的。
• “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
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却一 报国无门的深重的怅惘与悲愤, 同时又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所愤之三:鬓先斑
(借古讽今)
对比:
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昔日“气如山”——今日“空自许”: 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 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 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 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 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

《书愤》ppt课件

《书愤》ppt课件

小组展示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 报讨论成果,展示对陆游爱国情怀 的理解和认识。
教师点评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进行点评 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领悟 陆游的爱国情怀。
角色扮演
选定角色
学生自愿报名或教师指定,分别扮演陆 游、陆游的友人、朝廷官员等角色。
创作情境
设定陆游创作《书愤》的具体情境,如 时代背景、个人遭遇等,让学生更好地 融入角色。
03
情感表达与主题思想
陆游爱国情怀体现
01
诗中描绘了壮丽的山河景象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情
厚爱。
02
通过叙述自己青壮年时期的 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展现 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
族责任感。
03
诗中运用大量典故,表达了 作者对古代英雄人物的崇敬
和对国家中兴的渴望。
对时局担忧和对未来期望
诗中流露出对南宋朝廷苟安一 隅、不思进取的愤懑之情,体 现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
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南宋时期,一生致力 于抗金斗争,收复失地。
《书愤》创作背景
《书愤》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时陆游居家乡山阴。
陆游时年六十有二,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 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写下这首悲壮凉心的《书愤 》。
反映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
文学地位与影响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
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 、“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
此诗问世后,一直受到读者喜爱,特别是“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一 联,成为后世许多忧国忧民的志士用以自励的名言警句。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7《书愤》精品课件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7《书愤》精品课件

2.用典 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诩为万里长城,诗中陆
游以长城自比,表明诗人对檀道济的敬仰,希望能像 他那样建功立业。檀道济对当权派自毁长城的痛斥, 也喊出了诗人的心声,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摧残抗战力 量的愚蠢。
课文小结
《书愤》
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搜集陆游的其它作品,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退出
4.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两句诗? 【提示】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 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北定中原,兴复 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 放弃恢复中原之志。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 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小结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回顾往事
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分析】回到现实, 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
的感叹。
叹息时光 悲愤心情
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分析】慨叹朝中没有人主持北伐,并以诸葛亮 自况,表明自己矢志北伐,死而后已的决心.全诗的 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 其中还慰藉着豪壮的感情。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千载谁堪伯仲间。
写作特色
1.虚实相生,变化多姿 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以
实写虚,“中原北望气如山”,用有形的“山”来形 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 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 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 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 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书愤》ppt课件

《书愤》ppt课件

3.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的《出师表》, 称颂诸葛亮出师北伐。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 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
提示:南宋王朝偏居一隅,主张北伐和反对北伐这两种声音一直 都在对抗。陆游是主张北伐收复失地的主战派,但一直受压制。 诸葛亮为三国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一生力主北伐恢复汉 室,且付诸实施。《出师表》所说“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正是 陆游毕生心愿;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 发扬的精神;诸葛亮“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 宋当权者应吸取的。陆游借古讽今,矢志北伐。
“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形成照应 (作铺垫)。点名了诗题中的“愤”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颔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集中描写宋军在瓜洲渡、大 散关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
“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 丽场面。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 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
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示要像诸葛“北定中原,兴复汉 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 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 解释这首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走近作者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 (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 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 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 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 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 从此确定了他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书愤》公开课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书愤》公开课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颔联将诗人旳报国之志详细化,集中回忆描写 宋军在瓜洲渡、大散关两地英雄抗金旳战斗情景。
“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 攻打敌人旳壮丽场面。
瓜洲渡击退金兵旳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 表白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旳国土。
辉煌旳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旳眼 前形成鲜明对比。
诸葛亮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 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 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
请结合自己所学,试分析作者如此推崇 诸葛亮旳原因?
南宋王朝偏安一隅,主张北伐和反对北伐这两 种声音一直都在对抗。陆游是主张北伐收复失地旳 主战派,但一直受到压制。
三国蜀国,诸葛亮为蜀汉丞相,一生力主北伐, 恢复汉室,而且付诸实施。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68岁)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诉衷情(70岁)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 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示儿 (85岁)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出师一表”——诗人借诸葛亮“出师”旳伟 业来自勉;同步又将崇敬、仰慕之情与自己壮志难 酬旳悲愤融合在一起,才锤炼出尾联这么旳警句。
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陷于敌手, 爱国之士“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把 自己旳终身追求与国家旳命运完全融合 为一体,所以,陆诗旳突出特点是“多 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陆游诗作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 却是白发已斑斑!
两相比照,何等悲怆? 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竭力所致, 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真是“我有心,天不予” 啊!

书愤(精美实用课件)

书愤(精美实用课件)
《书愤》以典明志、借古讽今+ 对比手法(两个对比)
• 3.作品风格:
杜甫 沉郁顿挫(一三两联景仰、二四两联叹惋)
陆游 沉郁豪雄(以愤为意脉,,句句是愤,字字是愤。感 情沉郁,但二三四句大气磅礴,笔力雄浑。)
18
总结 :
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这样的遭遇不只 是一个人的,诗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 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一个永 恒的主题,有句话说“国家不幸诗家幸”, 每当国家危亡时刻,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 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发 挥到无人企及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在 他的诗歌中,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 为陆游诗歌的灵魂。
6
书 愤 ——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7
解题 • 书: 书写 • 愤: 愤8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
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 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 的故土。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9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 判时,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 高大的战船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 廷军队骑着勇猛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 散关,赶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
3
《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 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 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4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书愤》课件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书愤》课件

• 功绩方面:
• 杜甫:“功盖三分国”、“天下计”、“老臣心”; • 陆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个人情感:
杜甫: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 的痛苦;
• 陆游: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
• 表现手法:
• 杜甫: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写祠堂与 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 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 陆游: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 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大气磅礴,笔力雄 健。
• 感谢阅读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 “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解题
• 书:写 •愤:愤懑,悲愤
(以“愤”字贯穿全诗)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这一联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
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 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 北方,诗人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
如山岳。这里暗含着诗人收复失地 的强烈愿望。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他的诗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南宋统治 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激昂悲壮,表现出渴望恢复国 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知人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 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检查预习:
1人、。陆游南,宋字
务观 ,号 放翁 ,山阴(浙江绍兴) (朝代)著名爱国诗人、词人。诗集有
《 剑南诗稿 》。
2、本首诗属于格律诗中的 七律 ,形式上一般为四联八 句,四联名称依次为 首联 , 颔联 , 颈联 ,尾联 。
3、解释加点的词: 中原北望气如山

高二语文《书愤》 公开课优秀课件

高二语文《书愤》 公开课优秀课件
诗人以诸葛亮自比。
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 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南宋词人辛弃疾
•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年恢复中原之志。
少年志向:“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一贯坚持抗金主张, “铁马横戈” “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 “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 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 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写作背景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 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 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 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 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 少年时“扫胡尘” “靖国难”的志向眼看 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 了这首诗。
解题
• 书:写 •愤:愤懑,悲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首联: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 “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 “气如山”,渴望收复故土,出兵北伐
首联哪里能体现作者的悲愤之情呢?
“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 艰难坎坷,因主战而受排挤迫害。 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 字。
陆 游
认识陆游,是因为他的爱国诗篇: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 “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解题
• 书:写 •愤:愤懑,悲愤
(以“愤”字贯穿全诗)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这一联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
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 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 北方,诗人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
如山岳。这里暗含着诗人收复失地 的强烈愿望。
首联哪里能体现作者的悲愤之情呢?
“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 艰难坎坷,诗人因主战而受排挤迫 害。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 “愤”字。这是 为下文的“空自许”做
铺垫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 这一联回顾胜战,将诗人的恢复之志
具体化。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 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 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诗人用“楼船夜 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这两 次胜利的战斗,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 到这样的战斗中去。这两次战斗都发 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当时诗 人才36岁。
• 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诗 人以《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 弃恢复中原的大志。诗人悲愤而不 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把全诗推向高潮。(感情基调)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 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 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 发个人情感和表现手法等方面 有哪些不同?
秋》
南宋王朝偏居一隅,主张北伐和反 对北伐这两种声音一直都在对抗。陆游 是主张北伐收复失地的主战派,但一直 受到压制。
三国蜀国,诸葛亮为蜀汉丞相, “功盖三分国”,一生力主北伐,恢复 汉室,而且付诸实施。
•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 愿;
•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
这里“万里长城”是用典的手法,可以 看出他“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 谁”的决心。然而如今呢?诗人却壮志 未酬,这种情感从哪个字体现出来?
• 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 “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宏 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产生沉重的失落感。 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已” 字又刻画出诗人功业未成人已将老的 悲愤。
空自许和上文的那一句照应?
• 和首联的“世事艰”照应,是对 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艺术手法上
• 这一联不仅用典工巧,而且虚实相生,对 比鲜明,韵味无穷。
• “塞上长城”是虚写,意境高远;“镜中 衰鬓”是实写,近在眼前。二者虚实相生, 构成鲜明对比。
• 表达了情实相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 而增强了控诉投降派的特点。
看诗题 看背景(论世) 看注释 看诗人(知人) 看诗眼 看典故 看手法
陆游
认识陆游,是因为他的爱国诗篇:
《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他的诗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南宋统治 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激昂悲壮,表现出渴望恢复国 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深入探究
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的 《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联系历史 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亮?
• 陆游称道《出师表》的诗句: • “《出师》一表千载无”——《游诸葛武
侯书台》 • “一表何人继《出师》”——《七十二岁吟》 •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感
艺术表达上
• 名词组合
• 虽无动词和连词,但使得语意连贯,气势 通畅,境界鲜明。
• 表明了时间、地点、环境,渲染了战争的 悲壮气氛,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 画,使人读之如临其境,如闻其事,如见 其状。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这一联叹息时光,“塞上长城”,南朝
时刘宋名将檀道济称自己是”万里 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 汝万里长城”。在这里,陆游说自 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 但是,期望没有实现,鬓发已经白 了。
知人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 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 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 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 “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 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 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 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 陆游: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 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大气磅礴,笔力雄 健。
•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 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 吸取的。
问题: 短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
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 解释此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 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 《书愤》起句,“世事艰”,暗指 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 做铺垫。从章法上说,点明了诗题 中的“愤”字,这是贯穿全诗的意 脉。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一联借古抒怀 ,<<出师表>>这
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 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 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 “北定中原,兴 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
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 着豪壮的感情。
• 功绩方面:
• 杜甫:“功盖三分国”、“天下计”、“老臣心”; • 陆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个人情感:
杜甫: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 的痛苦;
• 陆游: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
• 表现手法:
• 杜甫: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写祠堂与 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 浑然一体,内兄弟,引申为衡量人 物差等之意
朗读
诵读提示 注意: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
“早岁那知世事艰” ,“那知”重读。 “中原北望气如山”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 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 “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 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
检查预习:
1人、。陆游南,宋字
务观 ,号 放翁 ,山阴(浙江绍兴) (朝代)著名爱国诗人、词人。诗集有
《 剑南诗稿 》。
2、本首诗属于格律诗中的 七律 ,形式上一般为四联八 句,四联名称依次为 首联 , 颔联 , 颈联 ,尾联 。
3、解释加点的词: 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豪情
楼船夜雪瓜洲渡 渡: 渡口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 “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 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创作背景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 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 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 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 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 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 “扫胡尘” “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 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 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 毫写下了这首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