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无】通“勿”或“毋” 不要。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敛” 收敛积蓄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 道路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古今异义1.【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
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2.【河】内【凶】。
【河】:(古义:专指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2.不行的,不吉祥的。
)3.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古义:副词,更。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4.弃甲曳兵而【走】。
【走】:(古义:逃跑。
今义:行走)5.【或】百步而后止。
【或】:(古义:有的人。
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6.是亦【走】也。
【走】:(古义:跑,逃跑。
今义:行走)7.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谷】:(古义:粮食的统称。
今义:谷子)8.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胜shēng】:(古义:尽。
今义:胜利)9.斧【斤】以时入山林。
【斤】:(古义:斧头。
今义:重量单位。
)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
今义:保养身体。
)11.非我也,【兵】也。
【兵】:(古义:兵器。
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1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岁】:(古义:年成。
今义:年)13.【斯】天下之民至焉。
【斯】:(古义:那么。
今义:这;于是)14.【填】然鼓之。
【填】:(古意:拟声词。
今译:填充,...)一词多义·1.数①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⑤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2.直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⑤理直气壮成语?正确·3.发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②百发百中成语?发射③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开放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⑧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发射·4.兵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②穷兵黩武成语?战争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④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淝水之战》?士兵·5.胜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②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宏伟的·6.时①不违农时《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季节②无失其时《寡人之于国也》名词,时机,机会·7.王①王无罪岁《寡人之于国也》大王,名词,读wáng②然而不王者《寡人之于国也》称王,统一天下,读wàng·8.食①谷不可胜食《寡人之于国也》动词,吃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寡人之于国也》前一个“食”为动词,吃;后一个“食”为名词,食物·9.于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介词,比②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在④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到·10.之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助词,衬音,无意义③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的④五亩之宅《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的⑤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代词,代百姓;助词,的⑥孤之有孔明,如鱼之有水也《隆中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11.以①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用②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按照③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把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寡人之于国也》凭借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因·12.凶①河内凶《寡人之于国也》?饥荒②汉初匈奴凶黠《》?凶恶③甫闻凶讯《》?不幸④缉拿元凶《》?杀人的人⑤凶多吉少成语?不吉利的事·13.加①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于国也》?更②山不加增《愚公移山》?增加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施加④樊哙负其盾于地,加彘肩上《鸿门宴》?放⑤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夸大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填然鼓之】: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击鼓进军【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归顺动词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动词的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
必修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必修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必修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必修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2)无失其时(通“毋”,不要)(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途”,道路)(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仅仅)2、特殊词义(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2)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更加)(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4)数罟不入洿池(细密)3、一词多义(1)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2)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译(几,若干)数罟不入洿池(密)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扶苏以数谏故(屡次)(3)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4)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其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5)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发閭左謫戍渔阳九百人(派遣)百发百中(发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6)兵非我也,兵也(兵器)穷兵黩武(军事力量)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草木皆兵(士兵)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敲鼓)树之以桑(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然而不王者(称王)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5、古今异义(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黄河今:泛指河流)(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谷物收成不好今:凶恶,厉害)(3)弃甲曳兵而走(古:跑,逃走今:行,走路)(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供养活着的人今:保养身体)(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可以凭借今:表示同意,认可)(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然意为这样,而意为却今:转折连词)(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归咎今:没有罪过)二、文言虚词1、而(1)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弃甲曳兵而走(2)连词,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3)连词,表转折: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4)连词,表并列: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2、其(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则移其民于河东(2)代词,作定语成分: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无失其时(它们的)3、之(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结构助词,的: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3)衬音助词,无义:填然鼓之/树之以桑(4)代词,作宾语成分: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4、焉(1)句末语气助词:尽心焉耳矣(2)代词: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5、然(1)指示代词,这样: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2)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填然鼓之6、于(1)介词,对于:寡人之于国也(2)介词,表比较,比: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介词,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4)是亦走也(5)非我也,兵也2、疑问句(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与“也”连用,表疑问)(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高中必修3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必修3文言文知识点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必修 3 的文言文部分是重要的学习内容。
这部分文言文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包括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文学常识等等。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梳理一下这些知识点。
一、文言实词1、爱“爱”在文言文中常有“喜爱”“爱护”“吝啬”等意思。
例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中的“爱”就是“喜爱”的意思;“百姓皆以王为爱也”中的“爱”则是“吝啬”的意思。
2、安“安”可表示“安稳”“安全”“怎么”“哪里”等。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里的“安”是“安稳”;“君安与项伯有故”中的“安”是“怎么”。
3、被“被”有“覆盖”“遭受”“表被动”等含义。
“被发行吟泽畔”中的“被”是“披散”;“忠而被谤”中的“被”就是“遭受”;“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里的“被”则表被动。
4、倍“倍”常见的意思有“加倍”“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是“背叛”。
5、本“本”可指“草木的根”“根本”“本来”等。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中的“本”就是“根本”。
二、文言虚词1、而“而”在文言文中用法多样,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修饰、假设等关系。
“蟹六跪而二螯”中表并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表承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吾尝跂而望矣”表修饰;“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表假设。
2、何“何”常作疑问代词,有“什么”“为什么”“怎么”等意思。
“大王来何操”中的“何”是“什么”;“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中的“何”是“为什么”;“徐公何能及君也”中的“何”是“怎么”。
3、乎“乎”可用作语气助词,表疑问、感叹、揣测等。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表疑问;“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表感叹;“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表揣测。
4、乃“乃”有“于是”“才”“竟然”“是”等意思。
“乃使其从者衣褐”中的“乃”是“于是”;“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中的“乃”是“才”;“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的“乃”是“竟然”;“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中的“乃”是“是”。
语文文言文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语文文言文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1. 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具有古雅、庄重、准确、简练的特点。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严谨,重视修辞手法和修饰手法,注重运用典故、典型语句和成语。
同时,文言文中有很多独特的词汇和用法,需要通过学习才能理解和运用。
2. 文言文的阅读方法:阅读文言文时,需要注意语文的字义、词义、句义和文义,理解句子的结构和逻辑关系。
还需要注意文言文中的典故、典型语句和成语的使用,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3. 文言文的输入技巧:阅读文言文时,可以根据上下文推测词的意义,通过字词的联想、应用背景知识和查字典等方式理解生疏的字词。
同时,可以注意句式结构,如主谓宾结构、动宾结构、并列句等,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4. 文言文的语法规则: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包括主谓宾结构、主谓状结构、动宾结构、主系表结构等,需要熟悉这些语法结构的基本形式和用法。
此外,还需要掌握文言文中的虚词和语法特点,如助词、后缀、兼词等的用法。
5. 文言文的写作技巧:写作文言文时,需要注意使用文言文的特点,如句式结构、修辞手法和修饰手法等。
可以借鉴古代文人的写作技巧,如运用比喻、夸张、对仗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有表达力和艺术性。
6. 文言文的文化知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还需要了解其中的典故、典型语句和成语的文化内涵。
通过深入了解古代历史、文化和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必修三文言知识梳理
1、使动用法, 二、词类活用 使……稳固 1、必固其根本 2、名词作状语, 2、貌恭而不心服 表面上 3 、使动用法, 3、则思知止以安人 使……安定 4、则思江海下百川 4、名词作动词, 居于……之下
三、文言句式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1、判断句 2、状语后置句
7、实在,确实 8、没有用 来……的办法\ 没有办法\不能 9、一共,总共 10、同情 思 念 11、没有 文 饰,修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2、殆 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13、间 得间奔真州 机会 间以诗记所遭 间或,有时
接近 接近 危险 大概
谏太宗十思疏
一、词语 1、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1、安定 2、永保无疆之休 2、福祉 3、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3、大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4、轻视,忽视, 4、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怠慢 5、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5、如果 诚不得已 实在,确实
6、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6、轻视 7、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7、约束 8、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 8、管理 9、只是 9、惟 句首语气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表希望 思,考虑 惟草木之零落兮
鸿门宴
1、为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动词,做,担任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介词,替,给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动词,是,呈现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介词,替,给 动词,制定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表被动 客何为者 动词,做
窃为大王不取也 动词,认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动词,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句末表反问语气 是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吾属今为之虏矣 表被动,被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三涵盖了多篇经典的文言文,这些文言文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文化知识和语言技巧。
以下是对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的详细梳理。
一、《蜀道难》1、文学常识《蜀道难》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2、重点字词(1)噫吁嚱:惊叹声,蜀地方言。
(2)蚕丛及鱼凫:传说中古蜀国的两位国王。
(3)开国何茫然:多么渺茫不清。
(4)尔来四万八千岁:从那时以来。
尔,那,指开国之初。
(5)西当太白有鸟道:当,对着,向着。
(6)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飞越。
(7)地崩山摧壮士死:传说中蜀王杜宇死后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
(8)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天梯,高险的山路。
石栈,在山崖上凿石架木建成的通道。
(9)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回转。
高标,指可以作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10)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倒流。
(1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尚且。
(12)猿猱欲度愁攀援:愁,为……发愁。
(13)青泥何盘盘:盘盘,形容山路曲折盘旋。
(14)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
参、井,星宿名。
胁息,屏住呼吸。
(15)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16)问君西游何时还:君,指入蜀的友人。
(17)畏途巉岩不可攀:巉岩,高而险的山岩。
(18)但见悲鸟号古木:但,只。
号,哀号。
(19)雄飞雌从绕林间:从,跟随。
(20)又闻子规啼夜月:子规,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
(21)愁空山:愁,使……愁。
(2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状语后置句,“于”字表比较,意为“比……还……”。
(23)使人听此凋朱颜:凋,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24)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
盈,满。
(25)枯松倒挂倚绝壁:倚,靠。
(26)飞湍瀑流争喧豗:湍,急流。
喧豗,喧闹声。
(27)砯崖转石万壑雷:砯,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
转,使滚动。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知识点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知识点(一)一词多义(1)“绝”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佛印绝类彌勒(非常)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2)“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假装) (3)“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博闻强记(见闻、知识)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4)“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健)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有力的弓)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乃百强步,日三四里(竭力,勉强)(5)“望”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先达德隆望尊(名望)七月既望(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知识点(二)文言虚词1. “而”⑴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⑵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⑶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⑷连词,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⑸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 “于”(1)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3.“之”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⑶助词,的: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4.“焉”⑴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⑵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重点知识点(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4)是亦走也(5)非我也,兵也2.疑问句(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与“也”连用,表疑问)(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疑问代词“何”在此表示反问)3.省略句(1)(寡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语“寡人”)(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弃甲曳兵而走(省去主语“士兵”)(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后省“是”,“以是”相当于“因此”)(4)(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省去主语“梁惠王”)(5)(孟子)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省去主语“孟子”)(6)(国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语“国家”)(7) (王)则日:“非我也,岁也”(省去主语“王”)(8)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4.倒装句(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词宾语后置)(4)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必修三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必修三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寡人之于国也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释义: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释义: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释义:4.直不百步耳通“”,释义: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通“”,释义:二、一词多义1、数①数.罟不入洿池数: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数: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数: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数:⑤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数:2、直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直:③系向牛头充炭直.直:⑤理直.气壮直:3、发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②主人忘归客不发.发:③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发: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发:⑤百发.百中发:4、兵①非我也,兵.也兵:②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兵: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兵:④穷兵.黩武兵:5、胜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②驴不胜.怒,蹄之胜: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胜: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胜:6、加①邻国之民不加.少加:②臂非加.长也加:③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加:④樊哙负其盾于地,加.彘肩上加:⑤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加:7、食①鱼鳖不可胜食.食: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③谨食.之食:8、于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②寡人之于.国也于: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④则移其民于.河东于:9、之①王道之.始也之:②寡人之.于国也之:③填然鼓之.之: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之:10、以①请以.战喻以:②以.时入山林以:③申之以.孝悌之义以:④以.五十步笑百步以: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三、古今异义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古义:;今义:泛指河流。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古义:;今义: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3.弃甲曳兵而走.。
走:古义:;今义:行走。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可以:古义:;今义:常连用,表示同意。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古典诗文02-28 0954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琵琶行》并序——白居易一、通假字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齿梳)二、古今异义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今:指今年的下一年)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今:长子、长兄等)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今:一般指虫鸣)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今:表原因)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容貌今:色彩)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今:朝向前方(面))三、一词多义(1)言感斯人言(言:话语)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字)自言本是京城女(言L:说)(2)命遂命酒(命:吩咐,命令)命曰[琵琶行](命:取名)(3)为因为长句(v 写、作)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弹奏)为君翻作【琵琶行】(为:介词,为、替)(4)暂凝绝不通声暂歇(暂:副词,短暂)如听仙乐耳暂明(暂:副词,顿时、忽然)(5)幽别有幽愁暗恨生(幽:深沉)幽咽泉流冰下难(幽:形容低微,隐晦,不畅达)野芳发而幽香(幽:清幽幽的)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昏暗)(6)语琵琶声停欲语迟(语:说话,回答)今夜闻君琵琶语(语:曲)(7)暗寻声暗问弹者谁(轻声地)别有幽愁暗恨生(隐藏的)偏听则暗(糊涂,愚昧)四、词类活用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遂命酒(酒:名词作动词,摆酒席)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诗)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形容词作动词,看重、轻视)五、文言句式1、倒装句徒于江湖间(于江湖间,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2、省略句问其人,本(是)长安倡女送客(于)湓浦口使(之)快弹数曲沉吟放拔插(于)弦中3、被动句感斯人言《寡人之于国也》__《孟子》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2)无失其时(通“毋”,不要)(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途”,道路)(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仅仅)2.特殊词义(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2)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更加)(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4)数罟不入洿池(细密)3.一词多义(1)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2)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译(几,若干)数罟不入洿池(密)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扶苏以数谏故(屡次)(3)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4)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其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5)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发閭左謫戍渔阳九百人(派遣)百发百中(发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6)兵非我也,兵也(兵器)穷兵黩武(军事力量)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草木皆兵(士兵)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修三)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修三)文学常识孟子与《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战国时期邹国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
《孟子》长于譬喻,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
长于辩论,气势浩然是《孟子》重要的风格特征。
荀子与《荀子》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汉族,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又称孙卿。
周朝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拿来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
荀子主张人性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如果任凭人倾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正常安定。
所以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教育的结果。
他与孟子一样,也肯定人人都可以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成善成圣,只是成善成圣的途径与孟子所说不同。
必修3文言文梳理
是
觉今是而昨非 是古非今 是进亦忧,退亦忧 正确 认为正确 “这,这个,这样”引 申为“这样看来,由此 看来” 宾语前置的标志 因此
唯命是听 是故 是以
数
计之以数 不可胜数 汉王数羽十罪 数量、数目 计算 一一列举,列举罪 状加以责备 命运 道理 方法 屡次
振动,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吉拜,是先拜而后稽顙 ,即将额头触地。凶拜,是先稽顙而后再拜,须表情严肃。 奇拜,先屈一膝而拜。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 再拜。肃拜,是拱手礼,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推手为 揖,引手为肃。其实也就是揖。 宗庙祭祀祖先,郊祀拜天拜神,以及臣拜君,子拜父,学生 拜老师,新婚夫妇拜天地、拜父母,都行稽首礼。平辈同级 之间,拜迎拜送,拜望,拜谒,行顿首礼。对于卑者的稽首 礼,尊者以空首礼答拜。吉拜礼行于各种祠祭,凶拜礼是服 三年之丧时所行的礼。
• (4)表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 君子博学而日参பைடு நூலகம்乎己。 • (5)表修饰关系,不译。
• 吾尝终日而思矣
• 夜缒而出
(《劝学》)
• (6)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论语》) • (7)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2、代词。“你(们)”“你(们)的”。
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梳理
阅读教材文言单元
归纳实词:当、是、数、发、 固、遗、施 归纳虚词:而、于
文言实词
当
臣诚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有大石当中流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北邀当国者相见 安步以当车 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 犯法当死 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 应当 将 抵挡 处在 在,正在 主持,操纵 当做 面对 判罪 适合、得当
语文高中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
语文高中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一、全文通读《语文高中必修三》是高中语文教材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其中包括了大量的文言文知识点。
本文旨在通过对此部分内容的学习和整理,为大家提供一份文言文知识点的梳理,以期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一部分知识。
二、文言文常见句式1.假设句假设句是一种表达条件假设的句子。
它由“若”、“如”、“虽”、“即”等词语引导,句子结构比较简单,要注意表达的条件是否合理。
例如:“若夫日出而极目,云收而山现,则百蛮朝服而朝发矣。
”2.并列句并列句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并列而成的句子。
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也要注意使用适当的并列词,如“而”、“乃”等。
例如:“夫诗者,志之所之也,言之所始也。
”3.倒装句倒装句是一种特殊的句式,它把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过来,这种句式多用于修辞手法和句子结构的安排上。
例如:“此间乐,不思量,自难忘。
”4.比喻句比喻句是指用一种事物来象征、比喻另一种事物的句子。
比喻句虽然说的是一件事,但是说的却是另一件事,常常用于修辞手法和形式表达上。
例如:“窈窕之章,俊秀多奇。
”三、文言文常见词汇1.《语文高中必修三》中常见的词语和短语:气魄、才情、遥远、泥沙俱下、承载、渐入佳境、首屈一指、北上广等。
2.名词的分类:名词主要有人名、地名、物名、义名四类,其中人名和地名属于专有名词,物名和义名是普通名词。
3.动词的分类:动词主要有实义动词、虚义动词两种,实义动词表示实际的动作和状态,虚义动词则表示形式上的动作。
4.形容词的分类:形容词主要有基本形容词和派生形容词两种,基本形容词通常表示事物的特征和质量,而派生形容词则是在基本形容词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四、文言文常用词汇解释1.志:意向、志向。
如:“夫诗者,志之所之也,言之所始也。
”2.凝重:庄严、严重。
如:“由是观之,凝重而为之,则罔极物。
”3.澹泊:淡泊、不追求名利。
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澹泊之心,盪漾于江湖。
语文必修3文言知识归纳
必修3文言知识归纳《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二、古今异义: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
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②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
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③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
今常用于对方。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⑤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
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
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
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⑨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三、一词多义:1.数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名词,数目、数量)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数词,几、若干)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名词,命运)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副词,shuò,屡次)⑤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cù,密、细密)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shǔ,计算)2.直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仅、只)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名词,通“值”,价值)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副词,径直、直接)3.发①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动词,征发、派遣)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动词,花开)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动词,出发)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动词,实施)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动词,发出、抒发)4.兵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②穷兵黩武(成语)(名词,战争)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名词,军队)④草木皆兵(成语)(名词,士兵)5.胜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动词,能承受)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尽)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形容词,取胜)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动词,超过)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形容词,优美的)6.于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②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介词,在)④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⑤移其粟于河内(介词,从)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与,和)7.王①然而不王者(动词,为王,读“wàng”)②梁惠王日(名词,君王,读“wáng”)8.以①请以战喻(介词,用、拿)②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此处的“可以”也可看作古今同义)③以时入山林(介词,按)以孝悌之义(介词,把)9.食狗彘食(动词,吃)人食(名词,食物)而不知检10.之①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没有意义的衬字)②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的”)③申之以孝悌之义(复指代词,代“孝悌之义”。
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人版必修3-)
必修3Ⅰ.古代文化常识梳理《蜀道难》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
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
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杜甫诗三首》1.白帝城:古城名,在今奉节东白帝山上。
东汉初年公述所筑,公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
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琵琶行》1.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2.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3.左迁:贬官,降职。
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4.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5.京都声:唐代京都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6.贾人:商人。
7.出官:(京官)外调。
8.管弦:指音乐。
管,箫笛之类的管乐。
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9.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0.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
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1.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商隐诗两首》1.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
也哀痛亡国。
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2.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
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
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3.当时七夕笑牵牛:指唐玄宗和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
七夕,农历的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4.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寡人之于国也》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2.河凶:河遇到饥荒。
河,今境黄河以北的地方。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3.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西南部。
高中文言文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 “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 等);㈡……的原因(或缘由)。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 4、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 5、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6、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 7、吾从而师之:(古)跟随 为 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
名词作动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过秦论(指出过失) 瓮牖绳枢(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用鞭子打,用竹杖打)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称帝称王) 履至尊而制六合 (登上) 序八州而朝同列 (引,招致) 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 (逃亡的敌兵,败北的敌兵) 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变小变弱) 自以为关中之固 (险固的地方) 形容词作名词 因利乘便 (有利的形势)
使……成为 广泛地学习 藏身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于,介词, 从 于,介词, 比 乎,相当于 “于” , “对”
特殊句式
(一)介词结构后置句: 青,取之【于蓝】 青【于蓝】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二)定语后置句: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过秦论》 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1、合从缔交 (“从” 通“纵”) 2、制其弊 (“弊”通“敝”,困乏,疲惫) 3、陈利兵而谁何 (“何” 通“呵”,呵问) 4、倔起阡陌之中 (“倔” 通“崛”) 5、赢粮而景从 (“景” 通“影”,像影子一样) 6、百有余年 (“有”通“又”) 7、外连衡而斗诸侯 (“衡”通“横”) 8、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词类活用】
A. 名词作状语 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1、 天下云集响应 像影子一样 2、赢粮而景从 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 像用席子、像用包布、 像用口袋) 内,囊括四海之意 对内 4、内立法度 5. 外连衡而斗诸侯 对外 6、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向南、向西、 东割膏腴之地, 北收要 向东、向北 害之郡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总结3篇(必修三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总结3篇(必修三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学问点总结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学问点总结2《寡人之于国》(一)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毋,不要2.颁白者不负戴于路矣颁—斑,花白3.涂不饿莩而不知发涂—途,道路莩—殍,饿死的人(二)词类活用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名—动,跑五十步,一百步。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名,活着的人,死了的人。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动,穿。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动,称王。
(三)一词多义1.于寡人之于国对于则移其民于河东至不求闻达于诸侯在赵氏求救于齐向2.以请以战喻用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申之以孝悌之义把3.之填然鼓之衬字,不译树之以桑衬字,不译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不译4.胜谷不行胜食尽予观夫巴陵胜状美而好的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5.兵非我也,兵也兵器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将兵万人士兵穷兵黩武战斗(四)古今异义1.河内凶: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2.五十者可以衣帛:古,可以以之;今,一个连词。
(五)重点词语1.尽心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强语气。
2.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没有像。
3.邻国之民不加少:更。
4.请以战喻:请允许我,表谦;请回答,请你……,表敬。
5.数罟不入洿池:密;网;池塘,凹地积水。
6.鸡、豚、狗、彘之畜:鸡、小猪、狗、猪。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谨慎,认真从事;庠、序指学校;教,教化;申,反复陈述;义,道理。
8.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9.王无罪岁:归咎,归罪;年成。
10.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吃。
1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食物;约束。
12. 黎民不饥不寒:黎民、庶人、布衣、黔首、百姓均指平民百姓。
(六)特殊句式1.直不百步耳直……耳只是……罢了,不过……罢了固定句式2.未之有也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学问点总结3过度法--言传身教。
过度法是在基本学会一种学问或初步把握一种技能后,不满足于牵强记住或刚刚学会的程度,要再多复习、练习几遍,达到进一步结实把握。
文言文高中必修三知识点
文言文高中必修三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三的文言文部分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古代文化、提升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的详细梳理。
一、通假字在文言文阅读中,通假字是常见的现象。
例如,《劝学》中“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
《师说》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之意。
通假字的识别需要我们结合上下文,理解文意,从而准确判断出其本字。
二、古今异义词古今词义的变化也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
像《寡人之于国也》中“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在古代专指黄河,如今泛指河流。
《劝学》中的“金就砺则利”,“金”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多指黄金。
对于古今异义词,我们要注意积累,通过对比古今意义的差异,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
三、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现象丰富多样。
比如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填然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劝学》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此外,还有形容词用作名词、动词用作名词等多种活用形式。
我们在学习时要善于分析句子成分,判断词语的语法功能,从而确定其是否活用以及活用的类型。
四、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句《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正常语序应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2、状语后置句《师说》里“学于余”,正常语序为“于余学”。
3、被动句《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表被动。
4、判断句《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形式。
五、实词的积累实词是文言文的基础,必修三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实词。
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数”,“数罟不入洿池”中读“cù”,细密的意思;“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中读“shù”,几、若干。
《劝学》中“劝”意为鼓励;“假”有借助、利用的意思。
实词的含义需要我们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准确理解和记忆。
必修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必修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必修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一、通假字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齿梳)二、古今异义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今:指今年的下一年)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今:长子、长兄等) 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今:一般指虫鸣)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今:表原因)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容貌今:色彩)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今:朝向前方(面))三、一词多义(1)言感斯人言(言:话语)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字)自言本是京城女(言L:说)(2)命遂命酒(命:吩咐,命令)命曰[琵琶行](命:取名)(3)为因为长句(v写、作)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弹奏)为君翻作【琵琶行】(为:介词,为、替) (4)暂凝绝不通声暂歇(暂:副词,短暂)如听仙乐耳暂明(暂:副词,顿时、忽然) (5)幽别有幽愁暗恨生(幽:深沉)幽咽泉流冰下难(幽:形容低微,隐晦,不畅达) 野芳发而幽香(幽:清幽幽的)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昏暗)(6)语琵琶声停欲语迟(语:说话,回答)今夜闻君琵琶语(语:曲)(7)暗寻声暗问弹者谁(轻声地)别有幽愁暗恨生(隐藏的)偏听则暗(糊涂,愚昧)四、词类活用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遂命酒(酒:名词作动词,摆酒席)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诗)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形容词作动词,看重、轻视)五、文言句式1、倒装句转徒于江湖间(于江湖间,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2、省略句问其人,本(是)长安倡女送客(于)湓浦口使(之)快弹数曲沉吟放拔插(于)弦中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4)、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梳理指南录后序【文天祥,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
遗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指南录后序》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写的序文。
诗集命名为《指南录》,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诗意。
《指南录后序》:文章简要地记写文天祥出使元营的斗争情况以及逃脱后的艰险遭遇,并说明抄录诗篇和编纂诗集的目的。
文章表现了诗人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忠贞不屈的爱国情感。
】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2)层见错出2.古今异义(1)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古义:今义:(2)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古义:今义:(3)为巡船所物色古义:今义:(4)以至于永嘉古义:今义:(5)几彷徨死古义:今义:3.一词多义(1)间得间奔真州中间力拉崩倒之声(2)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天高地迥,号呼靡及(3)如如扬州,过瓜洲杨子桥4.词类活用北虽貌敬予分当引决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道海安、如皋则直前诟虏帅失信二、文言虚词1.而归而求国之策死而死矣而不在使者之目而幸生也何所为 2.以然而隐忍以行挟匕首以备不测几以捕系死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以资政殿学士行将以有为也3.则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夜则以兵围所寓舍三、文言句式1.省略句(1)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2)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3)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4)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2.被动句(1)予羁縻不得还(2)无日而非可死(3)几以不纳死3.倒装句(1)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2)君亲其谓予何翻译:(1)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2)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3)死生,昼夜事也。
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4)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5)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馀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6)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7)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五人墓碑记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
他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
他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
在文学上,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
著有《七录斋集》。
碑记,又称碑志。
“碑”指碑铭,“志”指墓志铭。
前者刻石立于地上,后者则埋于地下。
碑铭又分为三类,即宫室庙宇碑,墓碑和功德碑。
墓碑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和高尚的品质。
《五人墓碑记》:作者在这篇碑记中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同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进而阐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2)独五人之曒曒,何也(3)敛赀财以送其行(4)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5)亦曷故哉2.古今异义(1)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古义:今义:(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古义:今义:(3)吴之民方痛心焉古义:今义:(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古义:今义:(5)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古义:今义:(6)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义:今义:(7)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古义:今义:(8)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古义:今义:3.一词多义(1)发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其志士之悲哉而又有剪发杜门(2)行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其辱人贱敛赀财以送其行(3)固轻重固何如哉斯固百世之遇也(4)使公之逮所由使也人皆得以隶使之(5)徒慷慨得志之徒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6)按缇骑按剑而前按诛五人(7)得慷慨得志之徒人皆得以隶使之4.词类活用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疾病而死缇骑按剑而前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人皆得以隶使之众不能堪,抶而仆之安能屈豪杰之流不敢复有株治不能容于远近二、文言虚词1.而去今之墓而葬焉死而湮没不足道者抶而仆之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其疾病而死则噪而相逐2.以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亦以明死生之大中丞匿于溷藩以免于是乘其厉声以呵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3.焉激于义而死焉去今之墓而葬吴之民方痛心焉4.之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钩党之捕遍于天下佯狂不知所之者人皆得以隶使之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5.其以旌其所为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敛赀财以送其行发其志士之悲哉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6.于激于义而死焉不能容于远近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7.为以旌其所为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作为)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8.当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然五人之当刑也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2)即今之倮然在墓者也(3)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4)斯固百世之遇也2.被动句(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2)公之逮所由使也(3)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3.倒装句(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2)且立石于其墓之门(3)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4)四海之大,有几人欤(5)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者(6)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翻译:(1)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2)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3)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4)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5) 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6)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7)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烛之武退秦师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共其乏困(3)夫晋,何厌之有(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5)秦伯说,与郑人盟(6)失其所与,不知2.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义:今义:(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今义:(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今义:3.词类活用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晋军函陵越国以鄙远阙秦以利晋共其乏困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亡郑而有益于君4.重点词语夜缒( )而出许君焦、瑕,朝济()夕设版焉。
既东封( )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 )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二、文言虚词1.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敢以烦执事以其无礼于晋越国以鄙远焉用亡郑以陪邻阙秦以利晋2.而今急而求子若亡郑而有利于君夜,缒而出朝济而夕设版焉3.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夫晋,何厌之有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将焉取之4.焉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郑以陪邻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朝济而夕设版焉5.其以其无利于晋君知其难也又欲肆其西封失其所与吾其还也6.且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2)君之所知也(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疑问句(1)夫晋,何厌之有(2)焉用亡郑以陪邻(3)不阙秦,将焉取之3.省略句(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2)许君焦、瑕(3)子犯击之(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6)晋军函陵,秦军汜南4.倒装句(1)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4)夫晋,何厌之有翻译:(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实词1.通假字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可予不臣愿奉璧往使拜送书于庭召有司案图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2.一词多义(1)奉臣愿奉璧往使请奉盆缶秦王(2)闻以勇气闻于诸侯寡人窃闻赵王好音(3)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4)负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闻之,肉袒负荆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5)顾相如顾召赵御史书顾吾念之(6)传廉颇蔺相如列传舍相如广成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7)使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乃使其从者衣褐大王乃遣一介之使(8)引引赵使者蔺相如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相如引车避匿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9)徒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徒以吾两人在也(10)幸大王亦幸赦臣而君幸于赵王则幸得脱矣(11)因相如因持璧却立秦王因曰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不如因而厚遇之(12)请璧有瑕,请指示王请奏瑟诸将请所之3.词类活用乃使其从者衣褐舍相如广成传秦御史前书臣乃敢上璧大王必欲急臣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左右欲刃相如而相如廷叱之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间至赵矣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且庸人尚羞之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宁许以负秦曲怒发上冲冠吾羞,不忍为之下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4.古今异义璧有瑕,请指示王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窃计欲亡赵走燕二、文言虚词1.而夫赵强而燕弱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毕礼而归之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2.之我见相如,必辱之均之二策即患秦兵之来为刎颈之交3.于以勇气闻于诸侯归璧于赵故燕王欲结于君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而君幸于赵王4.以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宁许以负秦曲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5.其乃使其从者衣褐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其势不俱生6.为拜为上卿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而蔺相如如徒以口舌为劳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7.乃今君乃亡赵走燕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臣乃敢上璧8.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相如因持璧却立不如因而厚遇之9.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10.且且庸人尚羞之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且以一璧之故逆秦之欢,不可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2)蔺相如者,赵人也(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2.倒装句(1)求人可使报秦者(2)君何以知燕王(3)欲与王好,会于西河外渑池(4)故燕王欲结于君(5)设九宾于廷3.被动句(1)徒见欺(2)而君幸于赵王(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四、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