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考古:奴隶社会史导论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史(远古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古代史(远古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古代史(远古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总体结构综述】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

在距今170万年前,元谋人就生活在祖国大地上,掀开了中华文明的第一篇章。

经过漫长的岁月,原始人类完成了从氏族、部落到国家的发展。

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

自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革。

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初步巩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

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基础知识识记】中华文明的起源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

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懂得使用天然火。

山顶洞人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过着氏族集体的生活。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黄帝被尊称为“人文初祖”。

后历经尧、舜、禹,我国的原始社会结束。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到启时,“禅让制”被“世袭制”替代,开始了“家天下”的时代。

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商朝在盘庚迁都殷以后,国力最强大。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打败商朝暴君商纣,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西周统治者通过分封制巩固了对全国的统治,国力不断强盛。

春秋战国时期。

诸侯并起,纷争不断。

各国先后掀起变法运动,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成为战国时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统一国家的建立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了秦朝,统一了中国。

他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实行“焚书坑儒”,北筑万里长城,南修筑灵渠,开发边疆,使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

西。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迁与社会冲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迁与社会冲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迁与社会冲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政治变幻多端,社会矛盾激化。

从魏晋时期开始,中国政治体系逐渐向专制倾斜,而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也展现出多样性和分裂。

本文将从政治和社会两个方面探究这一时期的变革和矛盾,并分析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一、政治变幻多端1. 魏晋时期的政治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起点是三国时期的秦汉分裂。

魏晋时期从220年开始,此时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加上汉族中原人的统治,后期渐渐向着专制的状态发展。

南北朝时期的王权结构比较复杂,右侍中、左侍中等官职权力私人化,世族化发展得更为明显。

北方的魏朝形成了以權臣为核心的军阀统治,南方的梁、陈、宋朝则更多地由大地主集团掌握权力。

整个政治体系变得扑朔迷离,文化也经历了一番巨变。

其中,思想上的哲学思考和佛教的传入都给这一时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2. 隋唐时期的政治发展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因为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政治体系得到了重新组织和塑造。

唐太宗李世民推行了官僚制和科举制度,官员不再只是由世族掌管,达官贵人们只能凭借自身能力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一名官员。

这种制度的推行,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那些权贵集团的独断专制,推动了政治体系的向民主化方向发展。

二、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 社会分化的日益加剧在政治方面出现这样的问题往往与社会存在一定的关联。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变。

这个时期的社会,尤其是北方,处于一种封建化和世族化的大官僚家族团体的掌控中。

当时的社会结构分成四类人:世族贵族、士族、普通平民和奴隶。

贵族的地位非常高,而士族口碑较好但实际上被社会排斥,平民和奴隶则是最底层的社会群体,且连个人身份都没有,非常没有尊严。

2. 农民战争的爆发社会分化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尤其表现在民间的各种反抗行为上。

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农民起义层出不穷的时候:如356年的五胡乱华、386年的石勒起义、398年的刘裕取代后赫然称帝。

第五讲 魏晋南北朝:史学的独立与多途发展(上)

第五讲 魏晋南北朝:史学的独立与多途发展(上)
17
第二、防寒人冒充士族、逃避徭役
• 南齐庶族竟相
– 改注籍状,诈入仕(士)流。昔为人役者,今 反役人。(《南齐书· 虞玩之传》)
• 梁尚书令沈约上言检规伪造家谱的“巧伪 ”
– 臣又以为巧伪既多,并称人士,百役不及,高 卧私门,致令公私阙乏,是事不举。宜选史传 学士,谙究流品者,为左民郎、左民尚书,专 共校勘。所责卑姓杂谱,以晋籍及宋永初景平 籍在下省者,对共雠校;若谱注通籍有卑杂, 则条其巧谬,下在所科罚。 (《通典》三,又 《南史· 王僧孺传》,见《全梁文· 沈约三》) 18
– 东晋末年,豪族,废晋安帝,改国号为楚 – “古无纸,故用简,……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 。”(《太平御览· 文部· 纸》) – 简牍文书从此基本绝迹,纸不仅在民间通用,而且成 为官府文件的载体。 – 东晋后,未见有简牍档案的考古出土,说明纸成为日 常公文的唯一制作材料,完全取代了简牍文书。这一 变化,大大方便了文书的草拟、修改、传递、批阅、 审读、保存、查用,极大地提高了文书工作效率。
21
(一)史学取得独立地位
22
1、史书数量与种类的增加
(1)数量 时代 先秦至西 汉 至东汉 至隋 817部 数量 31部 196部 亡书57部 《隋书· 经籍志》 资料出处 姚振宗《廿五史补编》
《汉书· 艺文志》将史书类附着于《春秋家》,凡12部, 552篇。 《隋书· 经籍志》中史部单独排列,达到13种,817部, 13264卷。其中除了少数是东汉、隋朝的作品外,绝大部 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成就。史学取得独立的地位就在 这个时期。
• 西晋著作郎改隶秘书省,号大著作郎,增至八人:
– “元康二年,诏曰:‘著作旧属中书,而秘书既典文籍 ,今改中书著作为秘书著作。’于是改隶秘书省。后别 自臵省而犹隶秘书。‛秘书郎的职掌为编撰史书(主要 是国史),‚著作郎始到职,必撰名臣传一人。‛ (《 晋书•职官志》)

古人的等级制度

古人的等级制度

古人的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历史悠久且复杂,从早期的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形成了不同的等级划分体系。

以下是中国古代几个主要历史时期的部分等级制度概述:
1. 夏商周时期(奴隶社会):
天子:即国君或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诸侯:受封于天子,治理一方土地,有较大的自主权。

卿大夫:地位在诸侯之下,负责协助诸侯管理地方事务。

士:介于贵族和平民之间的阶层,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特权。

平民:包括农民、手工业者等普通劳动者。

奴隶:社会地位最低,没有自由,属于个人财产。

2. 秦汉时期(封建社会初步形成):
皇族与官僚系统:皇帝为最高统治者,下设三公九卿及各级官员。

地主阶级:通过占有土地,对依附其土地的农民进行剥削。

农民:是社会的基础,大多数是自耕农或者佃农,承担着赋税和劳役。

商人:虽然经济实力较强,但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3. 魏晋南北朝至明清(科举制度影响下的社会等级):
官员等级:以品阶区分,如一品至九品,以及未入流的小吏等。

士绅阶层: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士人,进而做官或成为地主、学者等,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贱籍阶层:包括乐户、军户、匠户等世袭职业人群,社会地位较低。

百姓:普通民众,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等。

4. 清朝的八旗制度:
八旗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成员按旗分身份,地位高于一般平民。

这些等级制度不仅体现在政治地位上,也反映在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规范、法律权利、教育机会等方面。

随着历史的发展,尤其是科举制度的实施,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等级秩序,为更多人提供了改变自身社会地位的机会。

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它是秦汉晋隋唐五代以后的第二次封建社会史,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繁荣的重要时期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社会分层、政治分立、文化华丽,经济繁荣,思想交融,由此构成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特征。

首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明显的社会分层现象,从上到下依次是高级贵族、中央官员、地方官员、庶民和奴隶,这层层从上至下地等级分明。

其次,政治分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征的重要内容,多数地方建立自己的政权,各自独立,形成了俗称的“十六国”政治,多个国家彼此竞争,使政治分立变得更加明显。

实现一个强大的统一社会一事仍旧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此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不仅形成了有“六朝文化”之称的文学文化,而且由于节度使制度的发展,也加快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了社会文化的进步,人们的精神文化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古凫文学、佛学、道教、儒学在当时也相繁盛。

另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繁荣也不容小觑,由于封建制的转变,各政权的实力得到了加强,国力也有了显著的增强。

此外,废除了汉代的三百六十五户制,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使得在土地上形成了完全的地主资产阶级经济,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最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了前朝历史文化的消亡和汉文化的复兴,形成了一种多元的思想文化环境,不同的思想流派,如儒家、佛家、道家、释教等,也在当时发展壮大,俨然成为一种多元文化融合的社会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思想文化状况,以无般异的宏大视野,展台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独特面貌。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繁荣而又激荡的时期,它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历史性的飞跃和发展,营造了独特的封建社会文明环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魏晋南北朝书目

魏晋南北朝书目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通史参考书】《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中华书局1983年版《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历史研究专题述评》,胡凡等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三联书店1957年版《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阅读杂志】《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台)《新史学》(台)《汉学研究通讯》(台)【文献索引】《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先秦史研究概要》,朱凤瀚、徐勇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张传玺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书目论文索引》,武汉大学图书馆1982年版。

《魏晋南北朝研究论文书目引得》(1912-1969),邝利安编,台湾中华书局。

《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先秦篇参考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1999年版《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西周史》,许倬云,三联书店1994年版《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1992年版《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古史新探》,杨宽,中华书局1965年版《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中国古代思想史》第1卷,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士与中国社会》,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三联书店1999年版【秦汉篇参考书】《秦汉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秦汉史》,林剑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秦汉史》,翦伯赞,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先秦两汉史论丛》,韩连琪,齐鲁书社1986年版《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秦汉问题研究》,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秦汉史论集》,高敏,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1993年版《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秦汉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998年版《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1996年版《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中华书局2002年版【魏晋南北朝篇参考书】《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册),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两晋南北朝史》(上下册),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1954年版《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中华书局1985年版《魏晋南北朝论丛》,唐长孺,三联书店1955年版《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唐长孺,三联书店1959年版《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中华书局1983年版《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读史集》,何兹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1993年版《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秦汉官制史稿》(上下册),安作璋、熊铁基,齐鲁书社1984年版《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本)魏晋南北朝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中古文人生活》,王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理学·佛学·玄学》,汤用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罗宏曾,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古代史”(下)参考文献资料这是北大历史系徐凯老师为本系本科生开设《中国古代史》(下)所列的参考文献:1、《隋书》:《高祖纪》、《炀帝纪》、《百官志》、《食货志》,及相关列传。

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1.夏朝: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

奴隶制建立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和一系列奴隶国家机器的出现为标志。

2.商朝: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奴隶制政治制度、国家机器进一步完善,残酷的刑法、“人牲”和“殉葬”。

3.西周:奴隶社会的繁荣时期。

奴隶社会的各种制度渐趋完善。

井田制和分封制均在西周时期达到完善。

4.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阶段。

政治:分封制的瓦解。

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和霸主政治是其最集中的体现。

经济:井田制的瓦解。

土地所有制开始发生变迁。

封建社会⑴战国时期:中国封建制度的确立阶段。

政治: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经济实力增强,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国确立。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繁荣。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均获得一定发展,并互相推动。

文化:战国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学艺术均取得突出成就。

最能反映时代特点的是“百家争鸣”。

这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

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巨变;封建地主阶级的集权政治代替了奴隶主的贵族政治;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飞跃发展;战国时代各国对人才的渴求和贵族垄断教育被打破;诸侯纷争为知识分子提供的自由流动和自由表达观点的社会环境;阶级关系的变动和阶级斗争的复杂化等等因素促成了百家争鸣的形成。

⑵秦汉时期: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政治: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整体的确立和巩固(史实略)。

经济: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民族: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

长期的统一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根基。

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

在西部,同西域各族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

张骞和班超先后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往来,密切了联系。

在南方,秦汉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

对外关系:奋发进取精神推动了秦汉走向世界的步伐。

秦汉向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

“丝绸之路”,使得汉代中国与世界融为一体。

文化: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

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长期分裂割据是基本格局,也孕育统一趋势;既有残酷的战争掠夺,也有对峙下的竞争发展。

魏晋南北朝社会史之我见

魏晋南北朝社会史之我见

魏晋南北朝社会史之我见——以巫术与社会为中心的考察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社会史定义即运用各种社会科学,特别是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历史上的社会结构整体及其运动、社会组织(氏族部落、家庭、家族、社区、邻里、各种社会集团)及其运动、社会行为及社会心理的研究,是历史学的重要分支。

简言之,它与社会学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前者研究往昔的社会整体及其各个侧面,而后者研究现实的上述内容。

对社会史的认识1、专史说,专门的研究领域,如同其他专门史一样,如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军事史、民族关系史等。

开拓了历史研究领域,形成了全方位了解历史风貌的新领域。

2、方法论,作为一种研究的新史观,摆脱传统束缚的新思维、新观点,对历史学机械的研究方法以及为政治服务,为当权者服务、阶级斗争学说,历史人物、事件评价,凝练榜样功能的一种反思。

3、新视角,研究对象的改变,市郊、群体、层次的改变,注重普通人的历史、社会下层、大众的历史,无论新政治史、新文化史、新心智史的视角都转向这一研究对象。

社会史特点它与历史研究其他分支相比,特点在于它把着眼点放在整体而非个体之上,因为社会本身体现了人类的整体关系;即便它偶尔涉及个体,也是将其视为社会现象或社会关系的具体体现来研究的。

以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论,社会史研究的最小单元是家庭,或者是某个年龄集团或性别集团、职业集团,这些也都是群体,而且也很少有专门研究某一个家庭的。

尽管侧重点不同,但社会史的研究范围几乎是与其母学科历史学的研究范围等宽的,这就表明它必与其他分支学科具有交叉的地方,比如阶级这个社会集团又是政治集团,既是社会史研究的对象又是政治史或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民间崇拜或巫术既是社会行为,体现特定的社会心理,但又是宗教行为,又是文化行为和文化心理,故又是宗教史或文化史的研究对象。

不过前者着重从其社会联系入手,发掘其社会影响或在社会结构及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社会史研究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对整体社会的研究,对下层民众的研究、对“长时段”历史的研究。

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
马克思主义五大社会形态之一
01 基本信息
03 重要事件 05 历史意义
目录
02 历史年鉴 04 产生原因 06 生产力
07 文字
09 剥削压迫 011 学界争论
目录
08 分工对立 010 奴隶制度
奴隶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五大社会形态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石器的发展,金属工具的出现,以及生产进一步发展,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 社会产品除维持人们的生活必需以外,开始有了剩余。剩余产品的出现,一方面为一部分人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 专门从事社会管理和文化科学活动提供了可能,从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私有制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随着私有制的产生,社会上出现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原始社会开始解体,奴隶社会产生。奴隶被视为奴隶 主的财产,可以自由买卖;奴隶主可强迫奴隶工作,劳力活动须以奴隶为主,无报酬和人身自由。一个人类社会 中如果大部分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者是奴隶,社会形态即为奴隶社会。
奴隶主让奴隶戴着脚镣做各种苦役,把最强壮最骁勇的挑出来做角斗士,放在斗兽场里强迫他们同野兽打斗 或互相攻杀,供自己娱乐。这种角斗极其野蛮残忍,角斗的结果是角斗士全部死亡或留下最后一人。本文讲的斯 巴达克和另外十个奴隶都是角斗士。
斯巴达克起义发生于公元前一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的罗马。公元前73年,卡普亚的二百个角斗士,因为不能忍 受暗无天日的生活,逃到维苏威山上,在斯巴达克领导下举行起义。许多奴隶从四面八方汇合到斯巴达克那里。 起义的势力迅速发展,组成了七万人的起义军。公元前71年,起义军跟罗马军队展开了决定性的会战。起义军武 器不良,又很疲劳,阻挡不住罗马军队的疯狂进攻,因此失败了。斯巴达克一直英勇战斗到牺牲。
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夏,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6世纪,夏王桀在位时,被商汤率兵灭亡。

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

导游基础知识
尧 舜禹 启
禅让制
王位世袭制
继承制变化
导游基础知识

域 :
今 河 南
西
部 、


西


导游夏基础朝知识的建立与灭亡(前2070年-前1600 年)
导游基础知识
太康失国
➢ 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欢饮酒、打 猎、歌舞,而疏于朝政。启死,其子太康继 位,也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 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东夷 族有穷氏首领后羿看到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 借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时,乘机掌握了 夏的政权。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仲康 势弱,当了傀儡。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 后羿把相赶走,自己当了国王,这就是史书 上称作“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的故事。
涂山,一说在今安徽蚌埠(Bèng bù)市西当涂山。
导游基础知识
茫茫禹迹,画作九州。
——《左传》襄公四年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左传》昭公六年
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
——《淮南子·原道训》
夏朝把天下划分为“九州”进行统治;建立军队,制定刑法, 设置监狱,出现了镇压人民的刑罚;统治者筑城郭以保护自己。
导游基础知识
殷墟商代遗址
殷墟是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小屯村一带,距今已有3300多年 历史。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和青铜器而驰名中外。
导游基础知识
导游基础知识
商朝的贝币
商代的商业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交易时以海贝、骨贝、 玉贝、铜贝等作为货币。
导游基础知识
商 朝 玉 凤 商朝玉蚕
导游基础知识
桀是夏朝第16 代君主发之子,在位 54年(前1653—前 1600)。履癸文武双 全,赤手可以把铁钩 拉直,但荒淫无度, 暴虐无道。生卒年不 详。发病死后继位, 为历史上著名的暴君。 在位52年,国亡,被 放逐而饿死。

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史一种社会制度变革为另一种社会制度,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在于新的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否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

事实证明,奴隶制的建立基本上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巨大进步。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史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奴隶社会产生的原因两极世界理论分析指出,农业发明后,以土地为根据的竞争关系成为人类社会进化的主要动力。

当部落间以土地为根据的兼并战争达到一定规模,便产生了奴隶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奴隶制国家。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的原因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其原因主要有大量劳动力的保存在奴隶制度下,战俘不再被杀死,而是变成奴隶,保存了大量的劳动力。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人的因素。

保存大量劳动力,就有可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大规模生产和劳动协作奴隶主占有大量生产资料和大量奴隶,集中在自己的庄园和作坊中,就有可能组织较大规模的生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完成巨大的工程。

③分工和协作的发展大量的奴隶在大规模的生产劳动中,进行简单的分工协作,使不同部门之间、同一部门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细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熟练程度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也迅速提高。

这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表现①青铜工具的广泛使用(标志)进入奴隶社会后,人类在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冶金技术大大提高,青铜工具得到了广泛应用。

青铜工具在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是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②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冶炼是手工业的重要部门。

在奴隶社会,青铜工具也主要是用于手工业。

奴隶社会的手工业是展示当时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主要表现于手工行业齐全、规模庞大、工艺精细等方面。

③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商品交换也日益频繁,终于,在奴隶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从中牟利的商人,他们的出现,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整理奴隶社会涉及史学思想方法

整理奴隶社会涉及史学思想方法

整理奴隶社会涉及史学思想方法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史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在研究奴隶社会时,史学思想和方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整理奴隶社会涉及的史学思想和方法。

一、史学思想:1.唯物史观: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所引起的。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奴隶社会所具有的特殊的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结构和历史发展。

2.辩证法:奴隶社会的发展是矛盾的、冲突的过程。

辩证法的思想方法,强调矛盾的斗争和矛盾的解决,对于理解奴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具有重要意义。

3.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心主义强调意识、思想、文化对于历史的影响,认为奴隶社会的发展是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的。

例如,希腊城邦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的影响。

4.史料学:史学研究奴隶社会需要充分利用各种史料,如文字记录、考古资料等。

史料学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方法,帮助研究者还原奴隶社会的历史真相。

二、史学方法:1.文献资料研究法: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了解奴隶社会时期的社会制度、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情况。

文献资料可以是文字记录的历史文献,也可以是经书、史书、诗歌等。

2.考古学研究法:通过考古发掘和实物研究,了解奴隶社会时期的经济生活、社会组织、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情况。

考古学提供了直接的物质证据,可以揭示奴隶社会的真实面貌。

3.比较研究法: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奴隶社会进行比较,寻找共性和差异,了解奴隶社会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情况。

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奴隶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4.社会学研究法:通过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奴隶社会的社会结构、阶级关系、权力分配等问题。

社会学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奴隶社会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

5.人类学研究法:通过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奴隶社会的文化、宗教、艺术等方面的问题。

人类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奴隶社会的文化特点和价值观念。

2023教育部审定 人音版小学历史教材全部目录

2023教育部审定 人音版小学历史教材全部目录

2023教育部审定人音版小学历史教材全
部目录
一、考古发现与旧石器时代
1. 古人类与旧石器时代
2. 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与文化
3. 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与意义
二、奴隶社会与商代文明
1. 奴隶社会的兴起与特点
2. 商代文明的发展与成就
3. 商代社会的经济、政治与文化
三、周朝与春秋战国时期
1. 周朝的建立与分封制度
2. 春秋战国时期的兴衰与变革
3.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与思想发展
四、秦汉与三国时期
1. 秦朝的统一与法家思想
2. 汉朝的疆域拓展与科技进步
3. 三国时期的分裂与统一
五、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
1. 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文化交流
2. 隋朝的统一与政治改革
3. 唐朝的盛世与文化繁荣
六、宋、元、明、清时期
1. 宋朝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
2. 元朝的统治与文化融合
3. 明朝的疆域拓展与海上贸易
4. 清朝的政治体制与闭关锁国
七、近代与现代历史
1. 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与西方侵略
2. 辛亥革命与共和国的建立
3. 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改革开放
4. 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国际地位提升
这份教材目录包括中国小学历史课程内容的不同阶段,从考古发现和旧石器时代开始,到近代与现代历史结束。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们将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变迁,以及中国在近代以来的重要历史事件和现代发展。

这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珍惜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并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考古:奴隶社会史导论

魏晋南北朝考古:奴隶社会史导论

5、早王朝时期
◎ 第1-2王朝,前3100-2686年。 都于孟菲斯。
◎ 第一王朝的美尼斯或纳尔迈。 兼并战争:下埃及和利比亚。 统治上下埃及的王冠。
◎ 第二王朝的哈谢海姆。 统一的完成。 墓葬(马斯塔巴)的变化: 诸如规模的扩大、 陪葬内容的复杂, 反映分化的加剧、 权力的增长 和政治生活的进步。
二、从古王国到新王国——法老的时代与僧侣的时代
◎ 埃及作为整体的和独立的发展时期: 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
1、古王国 ◎ 第3-6王朝,前2686-2181年。 ◎ 都于孟菲斯。主神拉神。
社会经济
(1)这个时期,由于国家走向统一,奴隶制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农业 国家统一有利于统一管理和分配尼罗河水,国家还兴修许多灌溉 渠道,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奴隶主为了更多的剥削,重视农业。 已使用木制犁,开始以牛为动力。种植的作物很多。 ◎手工业 手工业的分工也有所发展,出现了冶金、制陶、建筑、纺织、造 船以及艺术手工业(雕刻)部门。 ◎商业 国际国内贸易都有所发展,国内贸易以物物交换为主,外贸则掌 握在国家的手中,最远可达爱琴海。
生产逐渐恢复,私人经济扩大; 政治重心南移,贵族势力尤存; 离心倾向明显,法老权力衰微。
王权和地方势力的关系: (1)贵族势力尤存,离心倾向明显; (2)打击贵族势力,加强王权。 孟图霍特普二世:统一埃及,加强王权; 阿美涅姆赫特一世:划定边界,整顿秩序、税收; 辛努塞尔特三世:君主专制再次强化。 对外战争: 阿美涅姆赫特一世:对努比亚; 辛努塞尔特三世:对努比亚、西亚。
◎ 史前文化遗址 主要分布于上埃及, 包括巴达里、 阿姆拉和涅伽达。
◎ 铜石并用文化 阿姆拉文化。 即涅伽达文化Ⅰ。 前4000-3500年。 农业文化。 父系氏族社会。 雕像和墓葬的变化。

2奴隶社会

2奴隶社会

2奴隶社会D木制耒耜用于掘土。

在殷墟遗址中发现有木耒的痕迹。

还在一个窖穴内发现四百多件石镰和七十多件蚌器,这似是一个农具仓库,是供奴隶们集体劳动时使用的。

在安阳和洛阳等地的考古工作中发现有少量的商代铜铲、铜、铜锸等,此类工具造价昂贵,数量不多,不是普遍使用的。

二为在王畿之外用“助法”剥削。

《孟子·滕文公》(上)曰:“殷人七十而助。

”助,借民力助耕公田。

就是每户奴隶领田七十亩为私田,另外为官府贵族义务耕种公田七亩,其剥削率亦为“什一”。

所用农具为奴隶们私有。

甲骨文中的田字作田、■、■等形,每一个方块表示一个耕作单位,纵横线表示阡陌或水沟,这是一象形文字。

当时的主要农作物有禾、黍、麦、稻等。

手工业商代的手工业劳动者为奴隶身份,都是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的专业技术队伍,因之技术提高很快。

代表性手工业为青铜铸造业,此外还有制陶业、制骨器业、纺织业、木工、石工、玉工、漆工、酿酒等业。

商代的青铜业有飞跃的发展,不但产量大,工艺水平也很高。

仅在殷墟一地出土青铜礼器就有数千件之多。

礼器以酒器为主,有爵、角、斝(jiǎ甲)、盉(hè禾)、觥(gōng宫)、卣(yǒu酉)、尊、壶、彝(yì夷)、罍、觚(gū孤)、觯(zhi支)等。

文献记载,商朝贵族嗜酒成风,此说可信。

此外,还有鼎、甗(yǎn演)等蒸煮器,簋(guǐ鬼)等盛食器,盘等洗濯器。

青铜还大量地用于制作兵器和生产工具。

主要兵器有戈、矛、斧、钺(yuè月)、镞、刀等,主要生产工具有刀、锥、斧、锛、铲、凿、钻、针、鱼钩等。

此外还有车马器和乐器。

商代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很高,尤其是礼器,造型美观,纹饰精巧,是水平极高的工艺品。

兵器和工具大多质坚刃利,使用方便。

其铜、锡合金比例,据有关部门对部分青铜器的分析,认为基本上符合科学要求。

如在安阳殷墟发现的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锡铅合计14.43%。

这个比例是符合铸造青铜容器硬度的要求的。

地卡新课丨韦正教授:魏晋南北朝考古与文化

地卡新课丨韦正教授:魏晋南北朝考古与文化

地卡新课丨韦正教授:魏晋南北朝考古与文化缘起:三国两晋南北朝上承两汉,下启隋唐,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大转型时期,这个时期也是东亚与南亚、中亚的重要融和期;这些周边地区与三国、两晋、南北朝各政权几乎都有互动,三国两晋南北朝除了历史文献的记载与考古的相互印证,近年来又有众多的考古遗存不断被发现。

韦正老师在众多的考古资料中甄选出有代表特色的器物,结合历史背景与历史地图梳理出魏晋南北朝物质文化的基本情况,并且将魏晋南北朝考古与文化的总体面貌和基本特点为大家梳理出来。

讲座目的:为徘徊于博物馆门口的文化爱好者提供看懂南北朝文化的基础知识。

▶三国时期全图▶西晋时期全图《魏晋南北朝考古与文化》五讲将于5月4日21:00正式上线主讲专家:韦正老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01难舍难分——魏晋墓葬中的中国社会●南方地区承袭东汉厚葬之风,北方地区开始推行薄葬,并产生了深远影响;●国家的分裂尚未造成文化的分裂。

02华夏文明何处去——墓葬中的东晋南朝风流●东晋政权将中原文化带到南方,虽然经历了东晋到南朝的革命,但基本文化面貌并没有实质性转变,依旧散发出浓烈的家族和名士色彩;●早期阶段的华夏文明随着南朝的结束也走到了它的尽头。

03华戎博弈——十六国北魏墓葬中的历史脉络● 十六国北魏墓葬充分体现了作为军事上胜利者的北方民族,在文化上被汉人所征服。

04走向盛唐——北朝墓葬的世界●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墓葬面貌貌似差异显著,实际上都是北魏洛阳时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并造就了隋唐墓葬的基本面貌。

05异彩纷呈——魏晋南北朝的外来文明●洛阳、长安、平城、朝阳、邺城、建康是当时最主要的城市,伴随着外来人士和文化在中国社会影响的加强,外来文明也经历了从舶来品的输入到出现异域人士聚落的墓地变化。

编辑推送丨晋行记研学中心。

奴隶社会发展概况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奴隶社会发展概况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奴隶社会发展概况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预习是首要环节。

预习的目的在于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总体了解,以便上课时有目的的听讲,集中精力解决好新课的重点和难点。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奴隶社会发展概况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奴隶社会发展概况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都阳城。

我国古代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

启开始了“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

2.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亳。

约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殷。

商朝又称殷朝3.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1世纪),牧野之战,周武王建立周朝,都镐京。

史称西周。

4.公元前771年(公元前8世纪),犬戎杀死周幽王。

5.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6.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贫富分化的出现和私有制产生的必然结果。

由“公天下”到“家天下”是历史的进步。

7.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荒淫无道,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初一历史学习方法篇1、自学环节①自读。

反复阅读新教材,了解课文大意,掌握脉络,既读书又读图,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落实到教材之中。

②思考。

积极独立思考,明确重点、难点。

③找出问题。

将课文中尚未弄懂的问题记下来或在课本上做出标记。

④补习。

补习旧知识,实现新旧知识的融汇。

⑤练习。

寻找自学思考题答案。

2、听课环节①全神贯注,努力排除一切干扰,做到眼、耳、手、脑多种感官并用,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②目的明确。

带着新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和自学时存在的问题听课。

③多思、勤问。

要确立多个思维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理解所学问题,大胆回答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④认真读图表。

历史教材有很多图表,学生应根据要求,认真的读,运用图表分析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观点。

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

⑤做好课堂笔记。

要听记统一,有详有略,不但要用文字记,而且要利用图表进行记录。

3、复习环节①尝试记忆。

中国古代奴役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奴役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奴役制度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奴役制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制度,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原始社会。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以狩猎和采集为生,没有明确的私有财产概念。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始农耕,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结构。

在这个过程中,奴役制度逐渐形成。

奴役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战争。

在古代的战争中,战胜的一方通常会俘虏敌方的人民作为奴隶。

这些俘虏往往被迫为胜利者提供劳动力,从事农耕、建筑和其他劳动工作。

这种奴隶制度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夏、商、周等古代王朝中。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奴役制度逐渐扩大。

在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通过控制土地和人口来获取财富和权力。

奴隶制度成为地主阶级统治的重要手段。

在这个时期,奴隶的地位非常低下,他们没有任何权利,完全受制于地主的意志。

然而,奴役制度并非一成不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变革,奴隶制度逐渐遭到质疑和反抗。

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提出了“仁爱”、“人伦”等思想,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相待,反对奴役制度的存在。

这种思想的传播和影响,为后来的废除奴隶制度奠定了基础。

在秦汉时期,奴隶制度逐渐衰落。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封建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的统治。

同时,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地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这为奴隶制度的废除创造了条件。

到了汉代,奴隶制度逐渐被农奴制度取代。

农奴制度是一种以土地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地主通过对农民的剥削来获取财富和权力。

与奴隶不同,农奴在法律上有一定的地位和权利,但仍然受到地主的严重剥削和压迫。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的奴役制度逐渐衰落。

在唐宋时期,奴隶制度已经基本消失,农奴制度逐渐被地主的私有制取代。

到了明清时期,农民的地位逐渐提升,奴隶制度彻底废除。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奴役制度的起源与发展与战争、封建社会和思想文化的变革密切相关。

虽然奴役制度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不平等,但它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部分。

通过对奴役制度的研究和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和平等的社会作出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劳动奴隶制: 对抗性矛盾。
◎ 希洛制: 斯巴达人的国有性。 希洛人的经济相对独立隶的来源 战争。 债务。
◎ 奴隶的构成 同族。 异族。
◎ 奴隶制社会的阶段说与类型说 从家内奴隶制到劳动奴隶制。 家内奴隶制与劳动奴隶制。
◎ 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经济对抗和社会矛盾。 ◎ 奴隶制社会的次要经济形态与社会矛盾
二、从古王国到新王国——法老的时代与僧侣的时代
◎ 埃及作为整体的和独立的发展时期: 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
1、古王国 ◎ 第3-6王朝,前2686-2181年。 ◎ 都于孟菲斯。主神拉神。
社会经济
(1)这个时期,由于国家走向统一,奴隶制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农业 国家统一有利于统一管理和分配尼罗河水,国家还兴修许多灌溉 渠道,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奴隶主为了更多的剥削,重视农业。 已使用木制犁,开始以牛为动力。种植的作物很多。 ◎手工业 手工业的分工也有所发展,出现了冶金、制陶、建筑、纺织、造 船以及艺术手工业(雕刻)部门。 ◎商业 国际国内贸易都有所发展,国内贸易以物物交换为主,外贸则掌 握在国家的手中,最远可达爱琴海。
克里特岛
黄河流域
人类文明最早出 现的五个地区
埃及
印度河流域 美索不达米亚
第一节 古埃及文明
Egypt 埃及一词系由古希腊语Aigyptos演变 而来,起源于古埃及孟斐斯城的埃及语名 Hikuptah (意为普塔神灵之宫)。埃及是历史 悠久的文明古国。
一、尼罗河文明的起源
1、古代埃及历史的重新发现
◎ 1798年拿破仑的入侵。 ◎ 埃及学的奠基:
商伯良之象形文字。 马斯伯乐之考古发掘。 ◎ 马涅托(前300年)的 《埃及史》 与古代埃及的历史分期: 31王朝。
古埃及历史的分期与发展线索
历史学家们把埃及历史分为几个阶段:
早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100—2686年),1-2, 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686—2181年),3-6 第一中间期(约公元前2181—2040年),7-10 中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040—1786年),11-12 第二中间期(约公元前1786—1567年),13-17 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567—1085年),18-20 后期王朝时期(约公元前1085—332年),21-31 公元前525年以后,基本上处于波斯的统治下 。
导论:奴隶社会史导论
一、上古时代奴隶制的基本形态 二、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关系与社会结构 三、奴隶制社会的历史地位
一、上古时代奴隶制的基本形态
◎ 奴隶的界定: 被主人占有的生命亦或主人的财物
◎ 奴隶制产生的历史条件: 剩余产品与剩余生产资料。
◎ 家长奴隶制: 非对抗性矛盾。
◎ 家内奴隶制: 对抗性矛盾。
5、早王朝时期
◎ 第1-2王朝,前3100-2686年。 都于孟菲斯。
◎ 第一王朝的美尼斯或纳尔迈。 兼并战争:下埃及和利比亚。 统治上下埃及的王冠。
◎ 第二王朝的哈谢海姆。 统一的完成。 墓葬(马斯塔巴)的变化: 诸如规模的扩大、 陪葬内容的复杂, 反映分化的加剧、 权力的增长 和政治生活的进步。
东方与西方:
对将世界划分为东方与西方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渊源 于古代腓尼基人;一说渊源于古希腊罗马时代。
上古东方的时空概念
所谓“古代”指从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4世纪人类历史上 先后出现灿烂文明的这一历史时期。古代东方地区的概念, 是指东北非洲的埃及、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南亚的印度、 东亚的中国等地。大河流域的古老东方民族最先摆脱原始 状态开始从事农业、畜牧业。人们习称埃及、巴比伦、印 度与中国为四大文明古国。
2、自然环境
◎ 位置 利比亚沙漠、 努比亚沙漠、 阿拉伯沙漠、 地中海。
◎ 交往通道 西奈半岛。
◎ 天然的屏障与交往的障碍之双重作用。 ◎ 地理位置的相对闭塞性
与历史进程的相对连续性即非中断性。 区别于两河流域。 ◎ 干旱的气候与特定的水源。 ◎ 河谷与沙漠。 广袤的瀚海与绿色的丝带。 人烟稀少与人口稠密。 ◎ 上埃及与下埃及。 ◎ 尼罗河: 农业与纽带。
(2)土地占有情况 : ◎归王室直接支配的土地 构成王室农庄(附有手工作坊),使用奴隶和失去土地的自 由农民从事劳动,其产品供宫廷挥霍。 ◎神庙占有和支配的土地 这类土地主要来自国王的赠与,只能世袭使用,不能转让。 ◎贵族或官僚奴隶主占有和支配的土地 来源有三:A、获赏于国王的土地。B、通过“购买”兼并来 的。C、继承来的。后两种土地可以买卖。 ◎农民占有的土地 他们可能还组织在农村公社里面,不过土地买卖已经开始。
原始公社的残存 自耕农成分 依附经济。
三、奴隶制社会的历史地位
◎ 奴隶制相对于原始社会的历史进步性。 ◎ 奴隶制社会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非必然性。
推荐著作:胡庆钧、廖学盛主编《早期奴隶制比较研究》,1996 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第二章 上古东方文明
上古东方奴隶制国兴起与发展
当您以哲学家身份去了解这个世界时,您首先把目 光朝向东方,东方是一切艺术的摇篮,东方给了西方 以一切。——伏尔泰
◎ 前3500-3100年。 ◎ 与巴达里文化、阿姆拉文化之间的非连续性。
外来文化即包含两河流域的文化风格。 推测与西亚移民有关。 ◎ 象形文字的出现。 ◎ 冶炼术的发明。 ◎ 文化遗址的分布范围扩大至上埃及与下埃及。 ◎ 国家的雏形: 上埃及的涅伽达与希拉康波里。 王陵与墓葬的差异。 小国寡民。 古埃及人称之斯帕特; 古希腊人称之为为诺姆。 法老时代地方行政区州的原型。
古代埃及
3、古代居民
◎ 北非的土著与西亚的移民之混合群体; 前者属于含姆语系,后者属于塞姆语系。
◎ 希腊罗马统治时期, 特别近代殖民主义时期, 印欧语系亦融入埃及。
4、史前文化
◎ 铜石并用文化 巴达里文化。 前4500-4000年。 农业文化。 母系氏族社会。 女性雕像和墓葬规模。
◎ 旧石器文化 →新石器文化。
◎ 史前文化遗址 主要分布于上埃及, 包括巴达里、 阿姆拉和涅伽达。
◎ 铜石并用文化 阿姆拉文化。 即涅伽达文化Ⅰ。 前4000-3500年。 农业文化。 父系氏族社会。 雕像和墓葬的变化。
◎ 分布于河谷之外的高地。
巴达里文化与阿姆拉文化的连续性。
5、尼罗河文明的萌芽 ——格尔塞文化即涅伽达文化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