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自行车系统影响下居民出行的变化与机制研究——以上海闵行区为例
2024年公共自行车系统调研社会实践报告
2024年公共自行车系统调研社会实践报告一、引言公共自行车系统作为城市交通绿色出行方式之一,被越来越多的城市采纳和推广。
为了探究公共自行车系统在未来发展中的潜力以及对城市交通和环境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次对2024年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调研实践。
本报告将从调研目的、方法与过程、调研结果和结论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调研目的1. 了解公共自行车系统在2024年的运营模式和发展前景;2. 分析公共自行车系统对城市交通和环境的影响;3. 探讨公共自行车系统的优化和改进方向。
三、调研方法与过程1.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公众对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看法和意见,并通过实地观察了解了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运行情况和用户体验。
2. 调研过程(1)编制问卷:根据调研目的,我们设计了一份包括基本信息、使用频率、原因和障碍、服务质量以及改进建议等内容的问卷。
(2)问卷调查:我们选择了多个城市对不同年龄、职业等群体的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集到500份有效问卷。
(3)实地观察:我们选择了多个公共自行车站点进行了实地观察,观察了自行车的数量、维护情况以及使用情况等。
四、调研结果1. 公众对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看法和意见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大多数受访者对公共自行车系统持积极态度,认为其对减少交通拥堵、改善环境和促进健康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但也有一部分受访者表示对系统的服务质量不太满意,认为运营时间不够长、车辆损坏较多等问题需要改进。
2. 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运行情况和用户体验通过实地观察,我们发现公共自行车系统在城市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运行较为顺利。
自行车的数量和维护状况良好,用户在租借和归还自行车时的操作也比较简便。
但在高峰期,有些站点的自行车数量不足以满足使用需求,导致用户排队等候较长时间。
五、结论1. 公共自行车系统在2024年仍将继续发展,并有望在更多的城市推广和应用。
2. 公共自行车系统对城市交通和环境产生了积极影响,减少了私家车使用量,减缓了交通拥堵,提倡了绿色出行方式。
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营模式浅析
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营模式浅析摘要:城市公共自行车行统的运行给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既实现了绿色低碳的出现,又锻炼了人们的身体素质,对于我国城市的发展是很有促进的作用的,针对于此,下面本文将会对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运营模式进行浅析。
关键词:城市建设;公共设施;自行车系统;运营模式;探讨分析引言:现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绿色出行的交通越来越重要,人们在生活中主要依靠步行以及自行车来实现低碳出行,自行车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而城市公共自行车的引进可以很好地促进绿色低碳出行,城市公共自行车运营系统起源于欧洲,对于我国的发展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下面吗,笔者将会分析城市公共自行车的两种主要运营模式,城市主导运营模式和企业主导运营模式,分析它们运行中的优缺点,为城市公共自行车运营模式的选择提供建议。
一、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概念及意义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营模式是指在城市内提供相应的自行车交通工具,实现出行服务以及相关信息的传达,从而在运营下让自行车系统的参与车与领导者获得相应收益的城市型盈利系统。
而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运营模式主要由政府主导模式、企业主导模式等等,政府主导模式又可以划分为政府投资建设模式以及政府购买服务模式。
城市公共自行车运行模式的使用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便利,也给政府、企业带来了经济收益,可谓是一举多得,对于企业和政府的发展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但是在这两大运行模式下,还是有许多的问题需要去研究的,两种运营模式也是需要不断地进行改进。
二、城市公共自行车主要运营模式1.政府主导模式政府主导模式中政府可以说是拥有绝对控制权,以及相应的管理权,在以后的业务推广以及公益事业的实施都有着非常大的方便之处,可以快速地进行相关项目的运行。
而这种运营模式主要有两种运营模式:一是政府投资建设模式,这种运营模式要求政府是主体,政府出资进行相关系统的建设与完善,其中的费用都来自政府的财政支出,之后政府进行招标,指定相关公司承担运营与建设。
城市公共自行车出行模式与行为研究
城市公共自行车出行模式与行为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交通压力不断增大,人们对出行方式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
在这种背景下,公共自行车作为一种便捷、环保的出行方式,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城市居民的欢迎。
然而,公共自行车的使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如何方便地租借、如何防止车辆被盗、如何提高出行的安全性等。
因此,研究城市公共自行车出行模式与行为,对于加强公共自行车的运营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公共自行车的现状及发展城市公共自行车作为一种出行方式及运营模式,是在近十年内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的。
截至2019年底,国内已经有近300个城市开通了公共自行车服务,实现了全国性覆盖。
公共自行车的运营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政府购买,由政府投资购买自行车配套设施,然后将其出租给用户;另一种是合作运营,政府与企业合作购买并共同运营公共自行车系统。
城市公共自行车在各地的运营模式和程度有所不同。
比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公共自行车运营规模较大,单车数量甚至超过了几十万辆,但在其他城市中,公共自行车的数量和发展程度相对较低。
目前,公共自行车的车辆和停车点都已经实现了网络化的管理和设备控制,用户可以通过APP等平台进行车辆的预约、租借、归还和支付。
二、城市公共自行车出行模式城市公共自行车的出行模式主要包括固定点式、流动式和混合式三种。
1.固定点式是指公共自行车的租还点是固定的,用户需要提早了解周边的租还点,安排好个人日程准备好自行车租用计划。
这种模式适用于固定的上下班或者日常出行中,点位布局较为重要,租车点数量及分布均匀也是实现服务高效的关键。
2.流动式是指公共自行车的租还点是没有固定位置,用户可以在任何位置的自行车停留点进行租借和归还。
由于没有固定地点,这种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具有更强的灵活性。
流动式模式需要借助于物联网技术,实时地监控车辆的位置和行驶状况。
3.混合式是以上两种模式的结合,既有固定的租还点,也可以在非租还点的区域停靠。
(营销策划)策划材料
测算,若按每人次乘坐公交车花费 1 元计算,每天可节省闵行区居民交通费用支出 8 万元,全年可节省费用 约 2930 万元。
(2)减排效益显著 以闵行区公共自行车服务每天解决 8 万人的出行数据测算,参照区域公交公司 2011 年百公里人次、耗油 统计测算,全年可实现节省约 4360 吨柴油消耗,同时减少 1.28 万余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3)促进诚信文明建设 一方面,通过鼓励市民“用诚信、换积分”的理念,培养市民的诚信观念、促进城市文明建设。另一方 面,通过免费便利的自行车推广和使用,间接打击闵行区内非法营运车辆,倡导市民选择更为经济、文明、 安全的自行车出行模式。 (4)挤压了非法运营的空间 公共自行车网点的普及,市民借用方便,使得乘坐非法营运车辆的群体显著下降。 (5)得到国际上的认可
都江堰与上海永久建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
2010 年 01 月 19 日 08:43 四川在线 生意社 01 月 19 日讯
2010 年 1 月 13 日,都江堰市建设局传来消息,该市将投入 4000 万元构建公共
自行车服务系统,建成后将有 5000 辆电动自行车提供给该市市民免费骑行。
首批站点春节前完工
据了解,都江堰市政府已经出台了《与上海永久自行车有限公司合作建设
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的工作方案》,该《方案》已于日前通过该市市委常委会
审议。按照《方案》,都江堰市将投资 4000 万元在城区、景区建设自行车站点
250 个,首批站点将在春节前完成试点工程建设。
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建设,采取先根据当前实际情况试点建设、运营、管
三、主要成绩和存在问题 1、主要成绩
总体上,闵行区公共自行车的网点布局实现了广覆盖的要求。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着重在轨道交通站点 (含公共换乘点)、政府服务性机构(窗口)、居民社区、学校及商业区等人流集散点布点设置。主要体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上海市闵行区公共自行车出行特征研究
策研究进展”,国际城市规划,2012(6),待刊。
103 | 城市研究
久自行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久公司”) 提供该项服务。目前系统对闵行区居民免费开 放,符合条件的居民可以凭本人居住证、户口 证、房产证等指定证件到居委会申请、验证,办 理使用卡,通过诚信积分方式免费使用公共自 行车(图1)。至2010年底,网点数达到563个, 锁柱数量增加到2.1万多个,车辆数有1.9万多 辆。除了华漕镇以外,其它的街道、镇、工业区 都已设有公共自行车网点②。使用者可以在任 意的网点存取车辆,提高了出行的灵活性和可 达性。
摘 要 以上海闵行区公共自行车系统为例,考察该系统自实施以来对闵行区居民出行产生的影响,以期为闵行以及我国的公共自行车事业发 展提供借鉴。研究以使用者的刷卡数据样本以及实地问卷调查获得的样本为数据基础,首先总结不同区域、不同用地类型的公共自行车 网点的运行特征。接着以居民为对象,总结使用公共自行车的出行目的、频率变化、网点使用时空分布、出行方式转换、使用公共自行车 的原因以及使用模式。最后分析在虚拟收费和费用返还的情景下,人们使用公共自行车的意愿变化。
2 背景情况及数据来源 2.1 闵行区公共自行车系统
闵 行 区 公 共 自 行 车 系 统 于2009年7月 启 动,由闵行区政府进行最初5年投资,由上海永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城市居民使用公共自行车的决策研究”,批准号:51108323。
公共交通新模式尝试_上海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发展和管理
Ministère de l'Écologie, de l'Énergie, du Développement durable et de la Mer
Forum THNS 2010
7
FONCTIONNEMENT ET CARACTÉ RISTIQUES DU RÉ SEAU DE MINHANG
LES ENJEUX DES SYSTÈ MES DE VÉ LOS EN LIBRE SERVICE À SHANGHAI
上海公共自行车系统的重要性
Ministère de l'Écologie, de l'Énergie, du Développement durable et de la Mer Forum THNS 2010
只有闵行当地可以使用
Ministère de l'Écologie, de l'Énergie, du Développement durable et de la Mer Forum THNS 2010
9
Un réseau destiné à la catégorie moyenne…
面向中产阶级的网络
12
La régulation, point essentiel pour l’image du réseau et le niveau de service
调节,树立网络形象和服务水平
• Station pleines et stations vides
部分自行车站满员造成不能停放,相反部分自行 车站没有可用自行车
• Une généralisation poussée par le gouvernement
公共自行车出行模式分析与优化研究
公共自行车出行模式分析与优化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交通问题的日益突出,公共自行车作为一种环保、便捷的交通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多城市的推广和普及。
公共自行车系统不仅能够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减轻城市交通压力,还可以鼓励人们采用绿色出行方式,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然而,公共自行车出行模式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分析目前的公共自行车出行模式,并提出优化建议。
首先,公共自行车系统面临的一个挑战是骑行里程不平衡。
在某些城市,骑行里程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和商业区,而一些远离这些地区的居民骑行机会有限。
这种骑行里程不平衡导致了系统的效益不均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考虑在公共自行车网络中增加更多的骑行点,尤其是在郊区和低密度居民区,以便更多人能够方便地使用自行车进行出行。
其次,自行车租借流程的便捷性也是一个需要优化的方面。
目前的公共自行车系统中,用户需要提前注册、办理会员卡、缴纳押金等一系列手续,这对于一些临时需要用车的人来说是不太友好的。
因此,可以考虑通过手机应用程序或智能卡片等方式简化自行车租借流程,提高用户的租借便捷性,鼓励更多人使用公共自行车。
此外,公共自行车的维护和管理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随着自行车使用量的增加,需要一个有效的维护和管理系统来确保自行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可以考虑使用智能监控设备,对自行车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修复故障;同时,加强巡逻和巡检力度,避免自行车被非法使用或损坏。
此外,公共自行车系统需要与其他交通工具进行无缝衔接。
在大多数城市中,公共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网的衔接还不够紧密,使用者在换乘时可能面临不便。
为了提高出行效率,应该加强公共自行车站点与公交车站的布局规划,避免换乘的时间浪费,并且建立统一的公共自行车和公交票务系统。
最后,应该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用户需求分析,以满足不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人对于自行车出行的需求有所差异,比如有些人可能更注重车辆的外观设计,有些人可能更注重自行车的舒适性。
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营模式浅析
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营模式浅析作者:李凤凤来源:《经济师》2015年第11期摘要: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运营模式是公共自行车服务运营成败的关键。
文章具体分析了我国典型的三种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营模式,发现存在运营主体缺乏多元化、运营形式单一、运营保障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提出运营主体多元化、创新运营形式、完善运营保障机制的对策。
关键词:公共自行车运营模式多元化中图分类号:F0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1-061-02一、公共自行车系统简介公共自行车系统(Public bicycle system,简称为PBS)是指在客流量较大和方便居民出行的地点设置公共自行车租赁点,根据使用时间的长短收取一定费用(或是免费)的城市交通系统。
公共自行车系统主要起到补充城市公共交通的作用,服务于短距离出行和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公共自行车作为一种新型的公共交通方式,体现了公交优先、绿色出行的理念,不仅对交通拥堵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而且对改善城市环境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公共自行车相比其他机动车、公交车等不消耗燃油,更加清洁、绿色,对环境完全没有污染。
此外,公共自行车因其小巧的特点,能达性程度高,对于城市一些机动车和公交车到达不了的地方,公共自行车可以很方便的抵达。
随着绿色低碳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市民对公共自行车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已有60多个城市在提供公共自行车服务。
二、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营模式(一)政府主导的杭州模式政府主导模式是指由政府提供财政支持,成立专门的国有企业负责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的建设、运营、维护等,同时企业主要通过租赁和广告收入来维持收支平衡。
杭州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就是这种供给模式的典型代表。
杭州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运营中,杭州市政府起到了主导作用,其负责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和提供优惠政策;国有企业杭州市公共自行车交通服务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公共自行车服务的运营、维护等,其成本主要由政府补贴、票据收入和广告收入来承担。
XX关于上海共享单车调研报告
XX关于上海共享单车调研报告如何管理共享单车,考验的是一个城市的智慧。
随着政策的密集,共享单车也将迎来严管阶段,市场的洗牌也将加快。
如下是网给大家的xx关于上海共享单车调研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共享经济一词也许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词,在共享这一问题上也许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承受。
近来,有多家媒体报道,在公共场所,有相关管理人员对周边单车进展了集中收缴,理由很简单,乱停乱放影响了公共场所的秩序。
但同时,有共享单车用户承受在采访时表示,随地还车本来就是共享单车一个最大的卖点,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地方无停车点,停放就是乱停乱放。
这种情况下,用户不得不到相对较远的地方去停车,便利性大大降低。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看?新事物的超常规开展,往往会暴露根底的薄弱。
媒体近日报道了多起破坏、霸占共享单车的新闻。
从“狂飙突进”,到遭遇“倒春寒”,共享单车面临的为难警示我们:拥抱共享经济,我们可能还没有做好准备,特别是文化观念上的准备。
按照经济学家的解释,共享是指“使用而非拥有”,是在不改变物品所有权前提下的分享模式,其优点在于使资源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用。
这种模式与我国当前努力推行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开展理念恰相契合。
顺应潮流又开风气之先的共享单车,自然而然地受媒体热炒、资本热捧,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快速的开展。
新事物的超常规开展,往往会暴露根底的薄弱。
共享单车频遭霸占、破坏的事实,就印证了这个道理。
首先,共享单车面临着支撑缺乏的为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共享单车要安康开展,离不开完善的内外部的制度支撑。
从企业来说,共享单车运营公司要不断完善管理体系。
比方,建立诚信用车的奖励机制和不当用车、无序停车的惩罚机制。
从政府部门来说,对于适应开展趋势的新形式、新业态,应该扶持与标准并重,主动介入,制定规那么,加强监管。
对于扰乱道路秩序和城市管理秩序的乱停乱放问题,一方面要兼顾便民和城市管理两个方面利益,提供单车停放区域,另一方面,对于成心毁坏、窃取单车的行为,也要依法处分,在维护企业利益的同时,放大警示效应。
共享单车对城市交通出行的影响研究
共享单车对城市交通出行的影响研究随着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共享单车成为城市居民出行的新方式。
共享单车解决了交通拥堵和最后一公里出行的难题,对城市交通出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共享单车对城市交通出行的影响,并分析其带来的利与弊。
一、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共享单车作为一种免费或低价的出行方式,吸引了大批市民的使用。
相对于汽车和公共交通工具,共享单车具有更小的体积和更便捷的停放方式,可以更灵活地应对城市道路的拥堵。
而且,共享单车在繁忙的上下班高峰期也有自己的交通专道,可以避免因为交通阻塞而浪费时间。
因此,共享单车的普及减少了汽车数量和公共交通工具的压力,从而减轻了城市交通拥堵。
二、促进绿色出行共享单车作为一种绿色出行方式,对环境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骑行过程中不会产生尾气和噪音,减少了空气污染和环境噪音对居民的影响。
此外,共享单车运营商通常会使用环保材料制造车辆,并加强对车辆的维护和管理,减少了废弃自行车对环境的污染。
大规模使用共享单车可以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和居民的生活环境。
三、缩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共享单车的兴起对解决城市中的"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产生了重要影响。
传统的公共交通系统通常有固定的线路和站点,居民可能需要步行到达最近的站点,延长了出行时间。
而共享单车用户可以方便地从家门口开始骑行,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大大缩短了出行距离和时间。
这使得共享单车成为居民出行的便捷选择,尤其对于短途出行和接驳车站的需求更为明显。
四、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共享单车作为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可以帮助居民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骑行对心血管系统和肌肉系统有益,提高了身体的代谢水平,帮助居民保持健康和活力。
而且,长期坚持骑行可以增强体质和抵抗力,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生。
因此,共享单车使得出行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选择,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
五、制约因素与管理问题尽管共享单车的普及解决了许多城市交通问题,但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
公共自行车系统用户出行行为分析
公共自行车系统用户出行行为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公共自行车系统已经成为许多城市提供的一种便捷且环保的交通选择。
公共自行车系统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得对用户出行行为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公共自行车系统用户的出行行为进行分析,旨在深入探讨用户的动机、偏好以及对城市出行的影响。
一、用户动机与利益追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用户动机多种多样,主要分为经济因素、环境因素和健康因素。
经济因素是一部分用户选择公共自行车系统的主要动机。
相比于私家车或出租车,公共自行车更加经济实惠,用户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完成出行任务。
环境因素也是用户选择公共自行车系统的重要因素之一。
公共自行车的使用不会排放尾气和噪音,有助于减缓空气污染问题,同时也对城市的交通流量和堵塞问题有所改善。
而健康因素则是一部分用户选择自行车的原因,骑行可以锻炼身体,减轻压力,改善心情。
二、用户使用习惯与出行方式公共自行车的快捷、便利性质决定了用户的使用习惯多以短途出行为主。
大多数用户选择公共自行车的任务时间在30分钟以内,这与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计费规则相对应。
在长时间骑行的用户中,一部分是为了锻炼身体,另一部分则是因为出行距离较远。
此外,用户的出行方式也会受到天气和时间的影响。
在阳光明媚的天气下,用户更倾向于选择公共自行车出行;而在恶劣气候条件下,用户更愿意选择其他交通工具。
三、用户偏好与出行场景选择用户偏好是指用户对于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满意度和好感度。
通过调查和研究显示,用户对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的满意度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站点的布局、车辆的质量和配备以及系统的稳定性。
站点的布局需要满足用户的出行需求,具有合理的分布和充足的车位。
车辆的质量和配备涉及到用户是否能够有一个良好的使用体验,例如车辆的防盗功能和车筐的设计。
此外,系统的稳定性也是用户所关注的重点,包括车辆的正常运行和站点系统的稳定性。
用户的出行场景选择则涉及到用户使用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目的地选择和出行时机。
共享道路上自行车影响下的行人运动实验与模拟
contents•引言•自行车影响下的行人运动实验设计目录•自行车影响下的行人运动模拟模型•实验与模拟结果分析•结论与展望引言行人和自行车在共享道路上的运动和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自行车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研究共享道路上自行车影响下的行人运动,对于提高城市交通效率、保障交通安全和改善城市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共享道路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享道路上的行人和自行车是城市交通中两个重要的交通参与者。
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共享道路上自行车影响下的行人运动规律和行为特征,包括行人的步行速度、过街时间、过街距离等。
研究方法采用实验和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实验获取行人和自行车的运动数据,然后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行人和自行车的运动进行模拟,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
动实验设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共享道路,确保道路宽度、道路标志、交通流量等因素符合实验要求。
实验场地选择准备必要的实验设备,包括自行车、行人安全装置(如头盔、反光背心等)、摄像机和数据处理设备等。
实验设备准备实验场地与设备招募具有一定骑行经验和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各异的参与者,确保实验人群的代表性。
设定实验程序,包括参与者在自行车道上的骑行速度、行人的步行速度以及行人与自行车相遇时的行为反应等。
实验参与者与程序实验程序设定参与者招募数据采集通过摄像机等设备记录参与者的行为反应,并收集相关数据,如自行车和行人的速度、相遇时间、行为决策等。
数据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提取出与自行车影响下的行人运动相关的特征和规律。
数据采集与处理动模拟模型为了深入研究自行车与行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在共享道路上安全、有效地规划和管理交通,需要构建一个模拟模型。
建立模型的意义该模型旨在准确地模拟行人和自行车在共享道路上的运动行为,以及他们之间的交互作用。
定义模型目标模型应考虑行人和自行车的速度、密度、流量以及道路条件、交通规则等多种因素。
公共自行车系统用户行为分析与优化
公共自行车系统用户行为分析与优化随着城市交通的日益拥堵和环境问题的凸显,公共自行车系统作为一种绿色、便捷的交通方式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
然而,公共自行车系统在运营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用户行为。
本文将对公共自行车系统用户行为进行分析,探讨如何通过优化来提升系统的使用效率和用户满意度。
**一、用户行为的特点**1.出行目的多样化: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用户出行目的多种多样,包括通勤、购物、锻炼等。
不同目的的用户对公共自行车使用频率、时间和地点等方面有不同的需求。
2.使用时间集中:公共自行车的使用时间呈现出明显的高峰和低谷。
高峰时段往往是上下班的早晚以及周末的白天,而低谷时段则是晚上和工作日的中午。
这种时间集中现象给系统运营和管理带来一定的工作压力和资源浪费。
3.使用频率不均衡:一些用户可能会高频率地使用公共自行车,而另一些用户可能只是偶尔使用。
这种使用频率的不均衡导致一些车辆被长时间占用,而另一些车辆则处于闲置状态,影响了系统的使用效率。
**二、用户行为的分析**1.用户出行模式研究:通过对用户出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揭示用户出行的规律和模式。
比如,某些区域可能会集中大量的用户使用,而其他区域则相对较少。
这些数据对于优化车辆的配置和设施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用户骑行习惯研究:用户的骑行习惯直接影响着系统的使用效率。
通过分析用户的骑行速度、距离和时间等信息,可以发现一些用户常用的出行路径和停车点,从而合理安排车辆的投放和调度。
3.用户满意度调查:定期对系统用户进行满意度调查可以帮助了解他们对系统的评价和需求。
比如,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是否遇到了困难或者不便之处,他们对车辆的维护和服务是否满意等。
通过调查结果,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
**三、优化公共自行车系统**1.完善车辆配置:根据用户出行模式和骑行习惯的研究结果,可以合理配置车辆的数量和分布。
在人流密集的区域增加车辆,确保用户的出行需求得到满足。
城市自行车共享系统对交通出行方式的变革研究
城市自行车共享系统对交通出行方式的变革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交通拥堵成为了城市发展中的一大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自行车共享系统应运而生。
城市自行车共享系统是指在城市内设立自行车停放站点,市民可以通过手机APP或卡片等方式租借自行车进行短途出行,并于租借结束后归还到指定停放站点的一种出行方式。
它以低碳环保、便捷廉价的特点,正在对城市交通出行方式产生着深远的变革。
首先,城市自行车共享系统有助于改善交通拥堵问题。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私人汽车的增长速度迅猛,导致道路的承载能力不断下降,交通事故频发,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
然而,自行车共享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私人汽车使用量,使得城市交通压力得到了缓解。
通过提供便捷的自行车租借服务,人们不再需要拥有私人自行车或汽车,而是通过共享系统随时随地借用。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使用自行车进行短途出行,减少了道路上的车流量,缓解了交通压力,提高了城市出行的效率。
其次,城市自行车共享系统促进了绿色出行。
私人汽车的使用不仅增加了空气污染,还增加了能源消耗和噪音污染。
而自行车作为一种绿色出行工具,零碳排放,成为了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
城市自行车共享系统的推广使得更多人选择了环保的出行方式,大大减少了尾气排放和能源消耗。
同时,自行车共享系统还鼓励人们进行短距离步行,在绿化城市、减少噪音污染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三,城市自行车共享系统提高了交通出行的便利性和灵活性。
传统的公共交通系统在路线、时间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满足市民出行的需求。
而自行车共享系统的优势在于覆盖范围广、租借便捷,且不受交通拥堵等问题的影响。
通过手机APP或者卡片,在指定站点借用自行车后,市民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自由选择出行路径,灵活调整出行时间,不受公共交通规划的限制。
尤其在市区短距离出行的情况下,自行车共享系统更加方便快捷,避免了等待公交或打车的时间。
此外,城市自行车共享系统还对人们的出行习惯和健康意识产生了影响。
共享单车模式对城市交通出行的影响研究
共享单车模式对城市交通出行的影响研究一、引言进入21世纪以来,共享单车作为一种新兴的交通工具,迅速在许多城市中流行起来。
共享单车模式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对城市交通出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共享单车模式对城市交通出行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共享单车的普及共享单车的普及使得城市居民可以轻松找到、租借并使用单车,从而改善了出行的便利性。
共享单车公司投放大量的车辆,覆盖了城市的各个角落,使得居民能够更方便地进行短途出行。
三、降低交通拥堵共享单车的普及可以降低城市的交通拥堵状况。
许多城市的道路拥堵主要是由私家车引起的,而共享单车在短途出行方面的便利性吸引了许多私家车用户。
这减少了私家车的数量,减缓了交通拥堵的程度。
四、节约能源减排共享单车的普及还可以节约能源减少尾气排放。
与汽车相比,共享单车在短途出行方面更为环保。
当更多人选择骑共享单车代替驾车时,汽车的使用量减少,从而减少了燃油的消耗和尾气的排放,对改善空气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五、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共享单车的普及为城市居民提供了锻炼身体的机会,促进了健康的生活方式。
骑共享单车可以增加身体活动量,改善心肺功能,对于减轻生活压力和预防疾病有着积极的作用。
共享单车的存在使得城市居民更愿意选择骑行代步,养成了健康、环保的出行习惯。
六、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共享单车模式有效解决了城市交通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许多出行需求仅仅是几公里的距离,传统的公交系统无法满足这种短途需求。
而共享单车的灵活性使其成为解决这类问题的良好选择,为出行者提供了一种省时、便捷的交通方式。
七、乱停乱放问题共享单车的普及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乱停乱放现象。
由于共享单车无需停放在指定场所,用户可以随时将车停放在任何地方。
这导致了许多共享单车出现在道路、人行道等不适合停放的地方,给行人和其他交通参与者带来了不便和安全隐患。
八、监管与规范对于共享单车的乱停乱放问题,需要加强监管与规范。
共享道路上自行车影响下的行人运动实验与模拟
共享道路上自行车影响下的行人运动实验与模拟汇报人:日期:contents•引言•实验设计与方法目录•实验结果展示•模拟与讨论•结论与展望01引言共享道路现象描述了行人与自行车在相同物理空间内共同移动的情况。
随着城市骑行文化的兴起和绿色出行的倡导,自行车在交通中的比例逐渐增加,与行人共享道路的情况愈发普遍。
在共享道路上,行人和自行车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理解这种交互作用对于提高道路安全、优化交通流以及提升行人和骑行者的出行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共享道路现象概述行人与自行车交互问题的重要性安全问题01行人与自行车的相互作用可能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
行人可能会因为自行车的快速移动而感到不安,而自行车骑行者也需要时刻注意行人的动态,以避免碰撞。
交通效率02行人和自行车的移动模式和速度存在差异,不合理的交互可能导致交通拥堵,降低整体交通效率。
出行体验03共享道路上的不良交互可能影响行人和骑行者的出行体验,增加出行压力和不适感。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和模拟手段,深入探究共享道路上行人与自行车的交互作用,为交通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行人和自行车在共享道路上的运动特性和相互影响,可以揭示潜在的安全隐患,提出改进措施,提高道路安全性。
同时,本研究对于优化城市交通流、提升出行体验、推动绿色出行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研究目的与意义02实验设计与方法选择典型的城市共享道路环境,包括人行道、自行车道、交叉口等区域,以模拟真实情况下的行人运动。
场景选择布置监控摄像头、行人运动轨迹记录设备等,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实验设施确保实验参与者的安全,提供必要的防护措施和应急处理机制。
安全保障实验环境设计通过运动轨迹记录设备,实时收集行人在共享道路上的运动轨迹、速度、方向等数据。
行人运动数据自行车运动数据视频监控数据同样采用运动轨迹记录设备,收集自行车在共享道路上的运动数据,包括骑行速度、轨迹等。
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益处与挑战
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益处与挑战
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是一种环保、高效的出行方式,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便捷、经济的出行解决方案。
以下是关于此系统的阅读理解和拓展。
公共自行车系统是一种城市交通解决方案,旨在减少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提高城市交通的可持续性和效率。
公共自行车系统通常由政府和私人企业合作建设和管理,通过提供可租赁的自行车,为市民提供便捷的出行方式。
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好处包括:
1.环保:公共自行车系统可以减少汽车行驶带来的空气污染,促进城市环保发展。
2.高效:公共自行车系统可以通过集中管理和调度,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
3.便捷:公共自行车系统可以提供便捷的租赁服务,使市民出行更加便捷。
除了带来环保、高效和便捷的出行方式外,公共自行车系统还可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公共自行车系统可以减少城市交通压力,降低城市交通成本,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同时还可以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然而,公共自行车系统也有一些挑战。
例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建设和管理需要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这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私人企业的投入。
此外,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运营和维护也需要严格的管理和监控,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公共自行车系统是一种城市交通解决方案,可以为市民提供环保、高效和便捷的出行方式,同时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应该加大对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支持和投入,私人企业也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共同建设和管理公共自行车系统,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出行体验。
公共自行车共享系统的用户行为分析与优化
公共自行车共享系统的用户行为分析与优化近年来,随着城市交通压力的不断加大以及低碳出行意识的提升,公共自行车共享系统在我国的大中城市取得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然而,尽管公共自行车共享系统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用户行为不规范、车辆损坏严重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公共自行车共享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对用户行为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优化,是提升公共自行车共享系统运营效果和用户体验的关键。
首先,我们需要对公共自行车共享系统的用户行为进行详细的分析。
通过对用户使用公共自行车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用户行为的规律和问题。
例如,有些用户经常长时间占用车辆,而不及时归还,导致其他用户无法使用车辆;有些用户在使用车辆过程中不按交规行驶,造成交通事故的风险;还有些用户对车辆的保养不当,导致车辆频繁损坏等。
通过对这些用户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问题的本质并找出解决方案。
接下来,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用户行为进行优化。
首先,可以加强用户教育和宣传。
通过向用户普及公共自行车共享系统的使用规则、交通安全知识等,提高用户的文明出行意识和法律意识,从而减少不规范行为和交通事故的发生。
同时,可以在系统中设置奖惩机制,对规范行为的用户进行奖励,对不规范行为进行处罚,增加用户遵守规则的积极性。
其次,可以加强对车辆的管理和维护。
建立完善的车辆调度和维修系统,及时发现并处理损坏的车辆,确保用户能够使用到良好的车辆。
同时,可以引入智能技术,对车辆进行远程监控和诊断,及时预警和修复问题,提高车辆的使用寿命和可信度。
此外,还可以加强对车辆停放区域的管理,设置合理的停车区域,减少乱停乱放的现象,提高车辆的利用率和服务效果。
最后,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发现用户需求和行为的潜在关系,进一步优化公共自行车共享系统。
通过分析用户的出行特点、偏好等信息,可以更加精确地推断用户的需求,并根据需求进行相应的改进。
探究共享单车对居民出行的影响
探究共享单车对居民出行的影响摘要:为说明共享单车给城市居民出行带来的影响。
本文基于 logit 模型建共享单车对居民出行影响的模型,运用随机效用理论确定效用函数并选择特性变量,然后运用 SPSS 软件对数据样本进行拟合处理,分析共享单车对居民出行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得到共享单车出现前后城市居民出行交通方式的分担率,根据分担率从5.5%显著提高到25.6%的现象,得出居民的出行方式发生了较大改变,从而说明共享单车改善了城市交通,并对其产生了影响。
关键字:共享单车;随机效用;模型预测一.基于Logit模型的共享单车影响模型的建立:共享单车使用者个体之间具有选择交通方式的行为,且相互独立,满足Logit 非集计模型的适用条件。
因此,采用随机效用理论,考虑公共自行车使用的影响因素,利用 Logit 模型预测出行比例,进而确定使用次数,为共享单车交通系统规划布局提供基础数据。
模型建立流程如下:二.随机效用理论:人们采用何种交通方式出行,起决定性因素的是这种交通方式的效用,非集计模型就是建立在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这一理论基础之上的。
影响出行者交通方式选择的因素就是特性变量,用其表征随机效用。
此模型各特性变量具体内容有:①出行者特性:年龄、收入、性别、是否拥有小汽车、是否拥有自行车;②出行特性:出行距离;③交通设施服务水平:出行时间、出行成本、舒适性、准时性。
三.模型结构:在已有的交通规划理论研究中,通常以交通小区为单位,在建模或放大样本时,将平均出行次数、平均年龄、平均出行时间等特性变量进行集计处理,运用这种方法建立的模型称为集计模型。
而直接以每一个样本为单位,所建立的模型就是非集计模型[1],也称其为离散选择模型。
非集计 Logit 分担率预测模型为:四.模型参数估计与检验步骤:(1)建立选择方案集合,选择特征变量:模型允许的选择方案An 因人而异,需要确定样本可能的选择方案集合。
采用上述理论,通过SPSS软件可以得到共享单车的交通方式比例,再根据城市总的交通出行需求确定共享单车交通出行需求。
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探索研究——以闵行区公共自行车为例
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探索研究——以闵行区公共自行车为例陈小敏;李彬
【期刊名称】《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本文在分析闵行区公共自行车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目前以城市公交优先的发展趋势,分别从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运营管理模式、网点位置和规模、与公共系统的融合等多个方面对公共自行车的发展进行探索,为城市更好的发展公共自行车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总页数】3页(P120-121,113)
【作者】陈小敏;李彬
【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200135;上海城市交通设计院,上海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24.1
【相关文献】
1.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探索研究——以闵行区公共自行车为例 [J], 陈小敏;李彬
2.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之研究--以台北的微笑单车为例 [J], 严燕琴;简博秀
3.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宜人性研究——以青岛市为例 [J], 于俊升;任宏
4.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营模式优化研究r—以连云港市为例 [J], 於红叶
5.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公众满意度研究--以江苏无锡为例 [J], 蒋丽芹;吴宝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玮庞宇琦王德余雄伟公共自行车系统影响下居民出行的变化与机制研究——以上海闵行区为例圃提要作为考察公共自行车使用行为特征和机制的系列研究的一部分,以上海闵行区公共自行车系统为案例,采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和选择模型分析方法,着重研究在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营前后人们的出行行为变化以及影响其使用公共自行车的原因。
发现人们使用公共自行车后,出行频率略有增加,出行距离长于预期,但是时间节省效果总体不明显。
多数公共自行车使用者将公共自行车作为步行、公交以及私人自行车的替代方式;仅少量出行转换自小汽车、助动车/摩托车或者黑车。
人们转换到公共自行车方式的最主要原因是方便,其认可度远高于节省时间和锻炼身体。
以包含和不包含公共自行车的出行链为备选项的选择模型映证了公共自行车特征要素对出行选择决策的影响力显著,而出行时耗以及服务点与出发点和目的地的接近程度也是重要的因素。
应用模型估计出公共自行车使用者的出行效用增长显著。
关键词公共自行车;出行行为变化;机制;双项逻辑特模型;闵行区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363(2012)05—0076—06作者简介朱玮,博士,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讲师,副研究员,weizhu@tong]i,educn庞宇琦,广东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规划师王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导余雄伟,永久公司商务发展中心总经理,上海永久自行车有限公司,上海中路永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76公共自行车系统影响【下居民出行的变化与机书掀——以上海闵行区为例朱玮庞宇琦王德余雄伟TravelBehaviorChangeaftertheIntroductionofPublicBicycleSystems:ACaseStudyofMinhangDistrict,ShanghaiZHUwei,PANGYuqi,WANGDe,YUXiongweiAbstract:Thepaperpresentsinitialfindingsofaseriesofresearchesontravelbe—haviorsofpublicbicycleusersandstrategiestosupportthedevelopmentofpub—licbicyclesystem(PBS)inChina.BasedonaquestionnairesurveyconductedinMinhangDistrict,Shanghai,thepaperexplainsthetravelbehaviorchangeaftertheintroductionofthePBS.Itwasfoundthatpeopletravelledslightlymoreof-tenthanbeforebyusingPB,theirtraveldistanceswerelongerthanexpected,buttimesavingwasnotsignificantingeneral.MostusersrodePBasasubstituteforpublictransit,walkingandprivatebicycle.Modalshiftsfromcarandmoped/motocycletocyclingwaslimited.Conveniencecontributesmostlytopeople’Smod—alshifttoPB,muchmorethantimesavingandexercising,thesecondandthirdmostimportantfactors.Sucharesultisfurthersubstantiatedbyemployingabina—rylogitmodelthatexplainsthemodalshiftbetweenPBandothertransportalter—natives.TheestimatedtravelutilitygainbasedOnthemodeltUlTISouttobesig—nificant.Keywords:publicbicyclesystem;travelbehaviorchange;mechanism;binarylog—itmodel;Minhangdistrict—斗.了达到减少源自机动车出行的能源消耗、排放及污染,不仅需要采取限制小汽/√车出行的措施,同时要鼓励低碳交通方式,并改善矗行环境。
在这些低碳交通方式中,自行车开始回归到人们的视野,其中公共自行车又备受关注。
公共自行车通常由可供公众重复使用的自行车加上服务站点构成,用户可以在服务点存取公共自行车。
除了低碳减排的相对优势,公共自行车还具有很高的灵活性、高效的设施共享、低被盗可能等好处(Shaheen,eta1.,2010),因此近年来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
武汉、杭州、烟台、广州、北京、上海等地先后建立了公共自行车系统,据估计,全中国的公共自行车数量达到61,400辆,几乎是全世界公共自行车总数的一半(Shaheen,eta1.,2010)。
因此,中国的公共自行车实践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城市居民使用公共自行车的决策研究”(批准号51108323)万方数据2012年第5期总第203期公共自行车领域未来的发展,其经验对于意向建立类似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地方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
通过案例研究,关注公共自行车系统影响下人们出行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之后的机制,后者在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尚属先例。
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大致可归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研究数量较多,主要借鉴西方国家的公共自行车实践和经验,为我国刚起步的公共自行车建设提供参考f高莹,2010;耿雪,等,2009;龚迪嘉,朱忠东,2008;韩慧敏,等,2009;王志高,等,2009);第二种类型的研究关注于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的方法和技术(曹萍,陈峻,2008;龚迪嘉,朱忠东,2008;李黎辉,等,2009;李正浩,2010;姚遥,周扬军,2009;朱强,郭晟,2009);第三种类型的研究开展相对较少,内容与本研究类似,对我国公共自行车系统实践的运行效果进行实证研究(戴菲,等,2010;钱俭,等,2010;石晓风,2011),总结公共自行车用户的社会经济属性、使用行为特征、出行方式的转化以及影响公共自行车使用的因素。
现以上海闵行区公共自行车系统为案例,首先对公共自行车使用行为特征作基本分析。
汤裼对闵行公共自行车系统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汤裼,2010),笔者的分析相较之下更为全面、深入。
其次是采用选择模型方法系统考察居民出行方式变化的机制,定量估计各相关要素对选择公共自行车出行方式的影响,这对于厘清要素之间的关系、评估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效果、预测公共自行车的需求等理论探索与实践操作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国外研究者已经采用该方法考察人们在自行车与其它交通方式之间的选择(deDiosOrtuzar,eta1.,2000;Moudon,eta1.,2005;RodriguezandJoo,2004;TaylorandMahmassani,1996;Wardmall,eta1.,2007),但尚未涉及公共自行车,仅有台湾学者用叙述性偏好法研究人们对虚拟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偏好(余书玫,2009)。
因此,笔者是首个应用选择模型方法研究真实公共自行车选择行为的案例。
此外,将简要介绍闵行区公共自行车系统开展研究的数据收集,和对公共自行车用户的属性和使用行为特征作基本分析,着重于系统实施后出行行为的变化,并辨识影响人们选择公共自行车出行的原因,其中包括归纳被调查者陈述的原因、建立选择模型、估计公共自行车带来的出行福利改善,最后归纳总结并作研究展望。
1数据收集1.1闵行公共自行车系统闵行区位于上海中心城区西南向外围,人口240万人,其中一半是外来人口。
该区属于典型的半城市化地区,其公共服务尚未达到中心城区的发达水平,表现在公共交通服务能力难以满足快速城镇化的需求,从而使得非正式的交通服务(如“黑出租”、“黑摩的”)有了生存空间。
但这些服务在解决部分交通出行压力的同时,也带来诸多安全与管理上的问题。
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闵行区政府启动了公共自行车系统项目,并授权上海永久自行车有限公司(下称永久公司)来实施,主要目标是解决“最后lkm”的出行问题,并有效抑制非正式交通服务。
双方的协议是,在2009—2014年的5年中,闵行区政府用7800万元购买永久公司的公共自行车系统服务,使有资格的用户免费使用公共自行车。
在政府的支持下,闵行公共自行车系统发展迅速,目前该系统已经基本覆盖闵行的行政区域,拥有567个服务站,2.5万个车桩和2.0万辆公共自行车(闵行公共自行车评估报告,2011)。
为了平衡供给与需求,永久公司逐渐放开公共自行车使用权限。
目前,仅闵行户籍居民有资格申请公共自行车诚信卡,用于借还车辆。
截至2011年底。
已发放23万张诚信卡,但根据永久提供的数据,仅60%的卡被经常使用,剩下的被称为“休眠卡”。
结果是,平均每一辆闵行公共自行车每天被使用的次数为4.2次,而在巴黎该数为10—15次,里昂为5-8次,巴塞罗那为6—12次。
1.2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主要意图是收集闵行居民在公共自行车系统影响下出行行为的变化。
因此,问卷的第一部分记录被调查者在公共自行车系统实施前后的出行链。
例如,被调查者当前的出行链可能如此:从家里出发,步行5min到公共自行车服务点A,租用自行车一骑行公共自行车15min一到达公共自行车服务点B,归还自行车,步行2min到地铁站一乘坐地铁20min一到达目的地地铁站,步行lOmin到单位。
在公共自行车系统实施前的出行链可能是用公共汽车来接驳地铁。
调查也收集了非公共自行车使用者的出行情况,对于他们,仅记录当前的出行链。
在这之后,被调查者回答是哪些原因促使或者限制他们使用公共自行车。
问卷最后记录被调查者的社会经济属性以及自行车、助动车、摩托车、小汽车的拥有情况。
调查由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的学生于2011年夏季的lO天内完成。
他们在地铁站、购物中心、市场、小区入口以及工业区公共自行车站点周边设调查点,随机邀请被调查者参与。
每份问卷耗时15—20min,最终收集有效样本451份,其中232份为公共自行车使用者,219份为非公共自行车使用者。
2公共自行车使用行为特征2.1使用者与非使用者的属性特征所有被调查者的主要属性特征总结在表1。
通过比较使用者和非使用者两个群体中各属性的分布结构并结合卡方检验,可以初步推断这些屙眭对使用公共自行车的影响。
一使用公共自行车的男女比例均衡,与非使用者的分布差异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