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地区Barrett_s食管的发病情况_内镜和病理学特点

合集下载

老年人Barrett食管的内镜表现与病理特点的分析

老年人Barrett食管的内镜表现与病理特点的分析


善 ・
J M e d R e s , A p r 2 0 1 3 , V o 1 . 4 2 N o . 4
老年人 B a r r e t t 食 管 的 内镜 表 现 与 病 理特 点 的分 析
陈武杰 卢光 荣 王 晨 黄 智铭 叶 晓华
摘 要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 B a r r e t t 食管 ( B a r r e t t S e s o p h a g u s , B E) 的临 床 及 内镜 表 现 与 病 理 特 点 。 方 法 将7 4 8例 经 病 理
b a re t t e s o p h a g u s ( B E) . Me t h o d s We c o l l e c t e d 7 4 8 B E p a t i e n t s w h i c h c o n i f r me d b y p a t h o l o g i c e x a mi n a t i o n i n t o a n a l y s i s .An d t h e e a s e s we r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e l d e r l y g r o u p( =1 5 6)a n d n o n—e l d e r l y g r o u p( n=5 9 2)a c c o r d i n g t o a g e .T h e c l i n i c a l f e a t u r e s ,e n d o s c o p i c i f n d i n g s a n d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we r e c o mp a r a t i v e a n a l y z e d . Re s u l t s T h e p r o p o r t i o n o f t y p i c a l r e l f u x s y mp t o ms o f e l d e r l y g r o u p( 1 7. 4 %)

Barrett食管内镜临床诊断及病理特点分析

Barrett食管内镜临床诊断及病理特点分析
21 0 0年 5月第 4 8卷第 1 5期

临床 研 究 ・
Brt ae 食管内 床 及 特点 析 rt 镜临 诊断 病理 分
何 敏 杨莉丽 ( 北京大学深圳 医院消化 内科 , 广东深圳 5 8 3 ) 10 6 【 摘要】目的 分析 B r t食管的临床症状 、 ar t e 镜下表现及病理特点 。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 2 0 0 7年 1 O月 一20 0 9年 1 0月间由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lwee w i c d r f x ttlt , tln mb ra d a i la a c me w r inf a t ce e . o rd, h l a i e u oa me t a u e cd ce r e t e e sg i c l i ra d Co c u i n T e e w s n i i c n e l i o n n i in yn s n ls o h r a o sg f a t n i d f r n e i e s mp o ew e a rt e o h g s a d g sr e o h e e u ie e w t e fr e s a s r u o l a o f h t ie e c t y t msb t e n B r t s p a u n a to s p a a r f x d s a . i t m ra e o s c mpi t n o e l — nh e g l l s hh o i ci t a
【 b ta t O jc ie T n l etecnc mp ms n n ocpcadpto g a f tr f arteohg sMe h d Art - A sr c 】 b e t oaa z l i s t de dso i n a l i le ue o B r t spau. t o s r v y h i a y o a l h o c a s e eo

Barrett食管诊断与治疗

Barrett食管诊断与治疗
Am J Gastroenterology 2007;102:1154-1161
BE 的 组 织 学 分 型
贲门型
活检可见贲门上皮构成的 单层柱状粘液分泌腺体
胃底型 活检可见主细胞、壁细 胞及粘液柱状细胞
特殊肠化型 多见长节段BE, 表面有 微绒毛和隐窝,杯状细 胞是其特征性细胞
BE的异型增生
低度异型增生( Low-grade dysplasia, LGD )
♣单纯BE内镜消融治疗.单纯BE的癌变率低 ♣目前缺乏内镜、外科或药物能减少单纯BE癌变的危险性
的证据 ♣抑酸治疗只能控制反流症状,但化学预防作用还不清楚 ♣ 内镜消融理论上有治疗效果,但缺乏科学资料的支持 ♣内镜治疗GERD不但疗效令人失望,而且由于技术的不成 熟导致了病人的死亡. ♣我们必须记住一个治疗原则,那就是对病人无害 ♣ 目前不推荐单纯BE的内镜消融治疗




Normal Esophagus
Barrett’s Esophagus
Adenocarcinoma(Mod. Diff.)
Adenocarcinoma (poorly diff.)
Expression of Both MUC5AC and MUC2 in BE and EA
Reflux / Normal (n=13)
Barrett’s Metaplasia (n=60)
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 (n=44)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n=12)
MUC2 neg, MUC5AC neg MUC2 pos, MUC5AC neg
MUC2 neg, MUC5AC pos MUC2 pos, MUC5AC pos

干货分享读懂食管检查病理报告:Barrett食管

干货分享读懂食管检查病理报告:Barrett食管

干货分享读懂食管检查病理报告:Barrett食管出现食管癌的报警信号后,需要及时做胃镜检查。

经过检查后,医生会通过内镜取食管活检,病理医生会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情况。

然后出具一份报告,对每一个活检样本进行诊断。

病理报告中的信息对于后续的诊疗都很重要。

小编会分4次分别为大家介绍癌前病变、巴雷特(Barrett)食管、食管反应性或反流性改变、食管癌。

今天为大家带来食管检查病理报告的Barrett食管部分内容。

前情回顾↓↓↓干货分享 | 读懂食管检查病理报告:癌前病变Barrett食管(伴有或不伴有不典型增生)GEJ是什么意思?食管是把口腔和胃连接起来的管状器官。

食管与胃的交接的地方被称为胃食管交界处,英文简称GEJ。

Barrett,杯状细胞或肠上皮化生食管内壁称为黏膜。

当黏膜的最表层由鳞状细胞构成时,称为鳞状上皮。

鳞状细胞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与鱼鳞相似的扁平细胞。

大多数的食管内壁由鳞状上皮覆盖。

杯状细胞通常在肠道内壁,而不是食管。

当杯状细胞在一个他们不该出现的地方被发现时(如食管黏膜),称之为肠上皮化生。

肠上皮化生可以在任何部位正常黏膜形成。

当肠上皮化生取代食管的鳞状上皮时,它被称为Barrett食管。

(这是以发现它的胸外科医生的名字Norman Barrett命名的)。

什么原因导致了Barrett食管?胃内容物(消化液和食糜)的慢性或长期反流进入食管,损害正常食管内层的时候,就形成了Barret食管。

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很多年才能发生。

胃内容物回流到食管有时被称为胃食管反流病或GERD。

有时病人会感觉到胃灼热感。

Barrett 食管镜下表现巴雷特食管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吗?是的。

患有Barrett食管的病人患食管癌的风险更高。

Barrett食管和不典型增生有时Barrett食管的细胞会变得更不正常,即不典型增生。

不典型增生是癌前病变。

虽然这些细胞是不正常的,但它们没有扩散到其他部位的能力,这种情况可以治疗。

巴雷特食管(barrett)的分类与诊疗

巴雷特食管(barrett)的分类与诊疗

巴雷特食管(barrett)的分类与诊疗巴雷特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黏膜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

广义的概念包括食管的胃上皮化生或异位,以及柱状上皮化生。

为与食管下段的贲门黏膜柱状上皮区分, 曾规定病变范围在胃食管连接处(GEJ) 3cm以上(即所谓的3cm法则)。

近年来的概念倾向于指内镜下发现并被病理组织学证实在食管与胃黏膜交界的连接线(GEJ)以上出现的任何长度的原有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取代情况。

更严格的定义是指GEJ线以上原有鳞状上皮被含杯状细胞的特殊柱状上皮替代情况。

这些新的定义包容了短节BE,后者特别将与癌变关系密切的肠上皮化生才定义为BE, 提出了BE属于癌前病变的概念,而将胃黏膜异位和胃上皮化生排除在BE之外。

本病病因未明,临床上多继发于胃食管反流(GERD)、裂孔疝。

反流的各种成分,包括胃液、碱性胆汁、胰液等均可以引起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受损,由耐酸、再生能力强的柱状上皮进行修复,从而形成BE。

因其有肠化,一般认为是癌前病变。

Barrett食管为癌前病变,可发展为食管贲门腺癌,在英、美等国家,约占食管癌的30%~50%。

本病目前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一些医生因为概念不清,因此文献中报道的检出率较低。

症状体征Barrett食管本身并不产生症状,患者的症状主要由于反流性食管炎及其伴随病变引起。

最常见的症状为反酸、胃灼热,其次为胸骨后疼痛和上腹痛。

当出现食管狭窄时,突出的症状为咽下困难,吞咽困难的原因是:1. 鳞-柱状上皮交界处的狭窄;2 .慢性食管炎所致管壁纤维化,食管蠕动功能减退;3. 食管急性炎症引起的食管痉挛;4. 发生于柱状上皮的食管腺癌造成的管腔梗阻。

有些患者早期有烧心症状,经一段长时间的无症状期,直至并发症发生后才出现症状,原因是柱状上皮对消化液的刺激不如鳞状上皮敏感。

Barrett食管出血可以大量,但常呈慢性缺铁性贫血。

Barret食管的内镜诊断

Barret食管的内镜诊断

Barret食管的内镜诊断*导读:Barrett食管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替换的一种病理现象。

本身可无特殊症状,当呈现食管炎、溃疡、癌变时才会出现相应的反流症状,部分Barrett上皮易发生癌变。

……正常食管黏膜为粉白色,胃黏膜为橘红色,两者界处形成不规则的波浪线即为齿状线(“Z”线) ,也被称为鳞柱交界处(SCJ ) 。

生理情况下,SCJ 与胃- 食管连接处( GEJ ) 在同一部位,当发生BE 食管时,Z 线向口端移位,内镜下诊断BE 食管的关键是明确GEJ 和SCJ 的位置,日本学者以食管下端栅状血管网作为食管末端的标志。

他们认为,发生BE 时,尽管柱状上皮代替了鳞状上皮,但其下方的血管网仍为栅状,以此判断SCJ 下的组织为胃贲门黏膜还是BE。

内镜下染色有助于诊断:美蓝可使肠化的上皮呈现蓝色,正常的食管和胃黏膜不染色;卢氏碘可使鳞状上皮呈褐色, BE 上皮不着色;乙酸可使食管色泽变苍白,BE 上皮呈微红色。

BE 在内镜下按形态可分为3 型: (1) 全周型,橘红色黏膜向食管延伸累及全周,与胃黏膜无明显界限,其游离缘距食管下括约肌在310 cm 以上; (2) 岛型,齿状线110 cm 处以上出现斑片状红色黏膜或红色黏膜内残留岛状灰白色黏膜; (3) 舌型,与齿状线相连,伸向食管呈舌形或半岛状。

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内镜下病变的长度,分为3 型: ①长节段BE ,食管下段黏膜受累长度≥310 cm; ②短节段BE ,病变长度 310 cm; ③超短节段BE ,内镜下无法确定位于GEJ 上,病理学检查有柱状细胞存在。

内镜下对BE 的诊断应包括:明确描述SCJ 和GEJ 的位置;病变远端到门齿的距离;病变近端到门齿的距离;病变的形态。

在2003 年,美国胃肠病学会芝加哥会议,专家组建议诊断BE 必须进行组织学检查,活检方法为用大活检钳进行系统的四象限间隔210 cm 活检。

有前瞻性研究显示,这一活检方法可在首次内镜检查时,发现大多数在5 年中进展成癌的病灶。

Barrett食管临床表现和诊断

Barrett食管临床表现和诊断

GERD的‎并发症Ba‎r rett‎食管B‎a 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远端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学‎现象,又称‎食管下段柱‎状上皮化‎‎ Ba‎r rett‎食管(BE‎)是指食管‎远端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学现‎象,又称食‎管下段柱状‎上皮化。

因‎为首先是由‎英国著名的‎外科医生D‎o rman‎Barr‎e tt 提出‎,所以后来‎这种病变即‎以他的名字‎命名。

‎ B‎E在欧洲和‎北美常见,‎亚洲人和黑‎人少见。

西‎方国家食管‎腺癌比鳞癌‎更常见,在‎西欧近30‎年来,食管‎腺癌发病率‎上升了8倍‎,上升率超‎过任何一种‎实体肿瘤。

‎在亚洲食管‎腺癌也有上‎升的趋势。

‎B E患者中‎每年大约有‎0.5%发‎展为腺癌,‎因为观察到‎B E与食管‎腺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因此BE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Bar‎r ett食‎管病理特征‎‎Barr‎e tt食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胃食‎管反流破坏‎了正常的鳞‎状上皮之后‎,导致对消‎化液有较强‎抵抗能力的‎化生性柱状‎上皮形成的‎一种病理过‎程。

在这一‎病变的基础‎上,经常发‎生消化性溃‎疡、食管狭‎窄、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直至‎腺癌。

‎ B‎a rret‎t食管诊断‎标准是,食‎管黏膜中有‎柱状上皮存‎在即可诊断‎。

诊断的准‎确与否有赖‎于内镜下取‎材部位的确‎定,通常是‎在食管下括‎约肌以上出‎现胃型或肠‎型上皮而确‎定诊断。

B‎a rret‎t食管病理‎组织学上表‎现为含有类‎似于胃、肠‎(小肠和大‎肠)的不同‎类型的上皮‎细胞,构成‎了表面上皮‎成分和其下‎方的黏膜腺‎体成分。

胃‎型上皮为柱‎状上皮和胃‎贲门黏液腺‎或胃底腺;‎肠型上皮为‎吸收柱状上‎皮、杯状细‎胞、潘氏(‎P anet‎h Cel‎l)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等。

这种病‎变可形成完‎整的黏膜层‎,形似完全‎的胃黏膜结‎构或具有绒‎毛和乳头状‎增生的肠黏‎膜。

Barrett食管内镜诊断和治疗现状课件

Barrett食管内镜诊断和治疗现状课件
特征
主要特征包括食管下端鳞状上皮 被柱状上皮替代,以及在此基础 上可能发生的肠化生和异型增生 。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Barrett食管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 可能与胃酸反流、遗传、环境因素等 有关。
发病机制
Barrett食管的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 的相互作用,包括食管下端鳞状上皮 的损伤、柱状上皮的再生以及基因表 达的改变等。
04
Barrett食管的预防与护理
预防措施
避免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
长期使用PPI可能导致胃食管反流,进而引发Barrett食管。因此,应避免无必要的长期使 用PPI。
控制体重
肥胖是胃食管反流的一个危险因素,控制体重有助于降低Barrett食管的发生风险。
戒烟
吸烟会增加胃酸分泌,加重胃食管反流症状,戒烟有助于预防Barrett食管。
barrett食管内镜诊断和 治疗现状课件
contents
目录
• Barrett食管概述 • Barrett食管的诊断 • Barrett食管的治疗 • Barrett食管的预防与护理 • Barrett食管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Barrett食管概述
定义与特征
定义
Barrett食管是一种食管下端鳞状 上皮被柱状上皮替代的病理现象 。
其他诊断方法
01
其他诊断方法包括食管测压、pH 监测、核素扫描等,可以辅助诊 断Barrett食管及其并发症。
02
这些方法可以提供食管功能和酸 碱平衡等方面的信息,有助于全 面评估病情和治疗方案。
03
Barrett食管的治疗
药物治疗
01
02
03
04
抑酸药物
质子泵抑制剂(PPI)和H2受 体拮抗剂可以抑制胃酸分泌,

巴瑞特食管诊断标准

巴瑞特食管诊断标准

巴瑞特食管诊断标准
巴瑞特食管(Barrett's esophagus)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柱状或帕内特氏柱状上皮替换的一种病状。

这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一种并发症。

以下是诊断巴瑞特食管的一些标准:
1. 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替换:这是诊断巴瑞特食管的主要标准。

这通常需要通过内镜检查来观察和确认。

2. 胃酸反流:巴瑞特食管通常与胃酸反流有关。

患者可能会有烧心、反流等症状。

3. 巴瑞特食管的病理学改变: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观察到大肠杆菌、肠球菌等肠道菌群在食管内定植,这也是巴瑞特食管的一个诊断标准。

4. 巴瑞特食管的影像学检查:如食管X光检查(钡餐)、食管超声检查、食管MRI等,可以帮助诊断巴瑞特食管。

请注意,诊断巴瑞特食管需要由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体检和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如果有疑虑,请及时就诊。

浅谈Barrett食管

浅谈Barrett食管

浅谈Barrett食管Barrett食管由英国胸外科医师Norman Barrett1950年首次提出,1957年确认。

现渐已为人们所关注。

Barrett(BE)食管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虽然其与胃食管反流之间的关系已被大多数学者接受,但确切发病机制仍不清楚。

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两种学说即先天学说和获得性学说。

近年来随着食管下段腺癌发病率的上升,Barrett食管作为食管下段腺癌的癌前病变,越来越收到重视。

这同时也给病理医师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定义根据2011年6月4日在重庆召开的Barrett食管专题学术研讨会,达成BE 共识: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有肠化或不伴有肠化。

其中伴有肠上皮化生者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

至于不伴有肠化者是否属于癌前病变,目前仍有争议。

临床表现:BE发病年龄自出生1个月至88岁均有报道,年龄曲线呈双高峰即:0-15岁,48—80岁。

但临床常见于中老年男性,若病人仅有食管下端的柱状上皮化生约90%一般无临床表现。

其出现的症状主要是胃食管反流及并发症所引起如:烧心、反酸,胸骨后烧灼感及吞咽困难。

目前认为BE的主要临床意义是其与食管腺癌的关系,故并不建议常规筛查,但对有多个危险因素的病人如50岁以上,长期反流性食管炎、肥胖等应进行筛查。

诊断:本病诊断主要依据内镜检查及食管粘膜活检。

当内镜下发现胃食管连接处上方出现橘红色柱状上皮区时称“内镜下可疑BE”,活检后经病理证实有柱状细胞存在即可诊断为BE,发现有肠上皮化生时更支持BE的诊断。

内镜诊断:BE在普通内镜下的典型表现是鳞柱线(SCJ/Z)上移,在胃食管结合处(GEJ)的近端出现橘红色或伴有栅栏样血管表现的柱状上皮。

即SCJ与GEJ分离。

正常情况下Z线上方为鳞状上皮呈桃红—灰白色,下方为柱状上皮呈橘红色,二者粘膜交界处形成锯齿状Z线,正常情况下SCJ与GEJ应位于同一部位。

但在存在病变情况下就需要病理活检证实,故明确区分二线对识别BE十分重要。

barrtter食管名词解释

barrtter食管名词解释

barrtter食管名词解释
Barrett食管:
Barrett食管是一种与胃酸逆流有关的食管疾病,通常是由长期胃酸逆流引起的。

正常的食管内壁是粘膜,但由于慢性胃酸逆流,食管内壁的组织可能发生变化,转变成类似胃黏膜的组织。

这种变化被称为Barrett食管。

主要特征包括:
* 黏膜变化:食管内壁的正常食管黏膜变为类似胃黏膜的柱状上皮。

* 风险因素:主要风险因素是慢性胃酸逆流,通常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相关。

* 症状:可能没有特定的症状,但在一些情况下,患者可能经历胸部不适、烧心感、吞咽困难等。

* 并发症:Barrett食管患者发展成食管腺癌的风险相对较高,因此需要密切监测和治疗。

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如质子泵抑制剂,以减少胃酸分泌,同时定期检查以监测黏膜的变化。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Barrett食管诊断与治疗

Barrett食管诊断与治疗
界处。
C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柱状上皮累及食管胃交界处。
D期
在C期基础上并发食管腺癌。
03 Barrett食管的治疗
药物治疗
抑酸药物
质子泵抑制剂(PPI)和H2受体 拮抗剂可以抑制胃酸分泌,缓解
胃食管反流症状。
促动力药
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可以促 进食管蠕动,减少胃食管反流。
粘膜保护剂
如硫糖铝、铝碳酸镁等,可以保护 食管粘膜,减轻炎症和损伤。
控制体重
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 胖,有助于降低Barrett食 管的风险。
戒烟限酒
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对预 防Barrett食管有积极作用。
定期复查和监测
定期内镜检查
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内镜检 查,以便早期发现Barrett 食管的癌变倾向。
监测症状变化
留意是否有胸痛、反酸、 烧心等症状,及时就医检 查。
05 结论
Barrett食管的未来研究方向
深入研究Barrett食管的发病机制
进一步探索Barrett食管的病因、病理生理机制,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理 论依据。
寻找更准确的诊断方法
研究新的检测技术和手段,提高Barrett食管的早期诊断率,降低漏诊 和误诊的风险。
优化治疗方案
针对不同病情和病程的Barrett食管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 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诊断方法
内镜检查
通过内镜观察食管黏膜 变化,是诊断Barrett食
管的主要方法。
组织学检查
通过活检获取食管黏膜 组织,进行病理学诊断, 确定是否存在Barrett食
管。
食管pH监测
评估食管酸碱度,有助 于判断Barrett食管与胃

Barrett食管的临床分析

Barrett食管的临床分析
5.2放射性核素扫描
过锝酸盐(99mTc-pertechnetate)能选择性被胃黏膜上皮浓聚,静脉注射后,当BE柱状化生上皮为胃上皮型(含有壁细胞),在食管内可探及核素的出现。此项检查对诊断BE胃上皮型有重要意义,而肠上皮型则呈阴性。
5.3内镜检查
有学者建议应测量BE的范围,因其与GERD的程度及致癌的危险性直接相关。但精确测量显然较困难,用计算机辅助测量标准化的内镜图像可更准确得出BE的面积。
2.3 Barrett食管与食管腺癌
和其他消化道肿瘤一样,BE癌变涉及多种癌基因、抑癌基因变化,有关的基因包括细胞周期调控基因、染色体17p和5q等位基因的缺失、p53基因突变、APC基因突变、p16基因失活等。有研究表明:Barrett食管癌变的发生除饮食、反流和化学致癌物等外部致癌因素外,还有其内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Barrett食管的临床分析
摘要:Barrett食管(Barret’s esophagus,BE)是指齿状线以上至少2cm处的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本文旨在探讨Barrett食管的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并发症、辅助检查及诊断。
关键词:Barrett食管
Barrett食管(Barret’s esophagus,BE)是指齿状线以上至少2cm处的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认识这种食管上皮化生的重要性,在于其特殊型柱状上皮化生恶变率高[1]。Barrett食管本身并无症状,但发生Barrett食管炎、溃疡、狭窄、癌变时就会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主要临床表现为烧心、吞咽困难、吞咽时胸骨后或剑突下疼痛等。可并发食管溃疡(Barrett溃疡)、食管狭窄、上消化道出血及食管腺癌。
患者年龄分布曲线为双高峰(0~15岁,48~80岁),以中年居多(40~50岁)。男女均可罹患,男性患病率(0.97%)约为女性(0.49%)的2倍。BE主要见于白种人,在黑人和亚洲人中较少见,但随着发展中国家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亦在上升。

Barrett食管的临床特点及内镜病理表现

Barrett食管的临床特点及内镜病理表现

Barrett食管的临床特点及内镜病理表现于兰;崔立红;浦江;付山峰;王晓辉;王少鑫【摘要】目的分析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的临床特点、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就诊于我院消化内镜中心且诊断为BE的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 9 263例患者进行胃镜检查,BE患者80例,检出率为0.86%,其中男性52例(65.0%),女性28例(35%).临床症状:反酸22例(27.5%),烧心19例(23.8%),胸骨后疼痛12例(16.2%).内镜形态:短段BE 69例(86.3%),长段BE 11例(13.8%).黏膜形态:岛型46例(57.5%),舌型24例(30%),全周型10例(12.5%).病理分型:贲门型29例(42.6%),胃底型25例(36.8%),特殊肠化型14例(20.5%).特殊肠化型的异型增生率(78.5%)明显高于胃底型(31%)及贲门型(32%)(P<0.05).舌型的异型增生率大于岛型和全周型,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BE好发于男性,内镜下以短段BE及岛状型居多;病理组织学以胃底型及贲门型居多;特殊肠化型较少但异型增生率高.【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7)008【总页数】4页(P827-829,848)【关键词】Barrett食管;临床特点;内镜特征;异型增生【作者】于兰;崔立红;浦江;付山峰;王晓辉;王少鑫【作者单位】海军总医院消化内科,北京100048;海军总医院消化内科,北京100048;海军总医院消化内科,北京100048;海军总医院消化内科,北京100048;海军总医院消化内科,北京100048;海军总医院消化内科,北京10004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1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一种癌前疾病,是指食管下段单层柱状上皮取代原有复层鳞状上皮的一种病理现象[1]。

Barrett食管

Barrett食管

4
美国胃肠病学会1998年提出:
食管远端组织活检有肠化生 柱状粘膜存在,而不考虑其受 长度。也称短节段Barrett食管 (SSBE)。
精选课件ppt
5
2000年日本食管疾患研究会提出: 胃粘膜从食管远端连续向食
管近端口侧发展,以柱状上皮取 代鳞状上皮。
日本与欧美之间的区别是: 诊断BE不一定必须有肠上皮化生, 因活检时并不能100%取到肠化生 处,若以有无肠化生为准,则内 镜难以诊断。
精选课件ppt
38
(3)激光(Laser)治疗:
目前最常用的是钕—钇铝 石榴石(Nd:YAG)激光和三 磷酸钾盐(KTP)激光。
精选课件ppt
39
Gossner等用KTP激光治疗 BE合并低度异型增生4例,合并 高度异型增生4例,合并粘膜内 腺癌者2例,平均治疗2.4个疗程,
肉眼观察均恢复为正常鳞状上 皮,组织学检查有2例残存柱状 上皮,随访1~15个月,无复发。
精选课件ppt
29
一般认为,食管腺癌的发
生过程为:反流—反流性食管 炎—Barrett食管—异型增生— 食管腺癌。随访部分病人,从 BE伴异型增生发展到腺癌的时 间为1.5~10年。
精选课件ppt
30
在BE的组织分型中,特殊 肠化生型更易癌变,内镜下的 长节段BE更易癌变,
Marian发现BE的长度每 增长1倍,其癌变危险性将增加 1.7倍。
25%的患者食管有肠化 17%的肠化是短段改变 7%的肠化是传统的长段BE
精选课件ppt
9
Ghorai等对748例行结肠镜 筛查的患者进行了类似的研究,
9.8%的患者活组织检查证 实有Barrett上皮,
上述资料提示,在一般人群

Barrett食管的内镜表现及病理资料分析

Barrett食管的内镜表现及病理资料分析

Barrett食管的内镜表现及病理资料分析[摘要]目的探讨Barrett食管(BE)的内镜检出率、BE分类及与病理特征的关系。

方法收集近4年我院确诊为BE患者的胃镜及病理资料,计算BE检出率及各型BE的比率、BE病理类型及合并症的发生率。

结果胃镜检查7938例中确诊BE44例,检出率为0.59%。

其中全周型8例(18%),岛型26例(59%),舌型10例(23%);长节段BE (LSBE)4例(9.1%),短节段BE (SSBE)40例(90.9%)。

病理类型为胃底型14例(31.8%),贲门腺型8例(18.0%),特殊肠化生型22例(50.2%)。

肠化检出率为全周型6例(75%),岛型12例(46.2%),舌型4例(40%);LSBE 4例(100%),SSBE18例(45%)。

合并症有反流性食管炎10例(22.7%),其中全周型4例、岛型4例、舌型2例。

结论各型BE中以岛型BE检出率最高,全周型及LSBE检出率低,但后两型BE中肠化检出率高,提示可能更易发生癌变,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 Barrett食管;胃镜;病理学Barrett 食管(BE)是食管下段腺癌惟一公认的癌前病变[1-3],是食管下段正常鳞状上皮发生伴有杯状细胞的肠上皮化生现象。

其患食管腺癌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高30~50倍,加大此病的研究对食管腺癌的早期诊治有重要意义。

现将我院近4年来确诊BE患者的内镜及病理学资料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行胃镜检查7 938例中确诊为BE患者44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19~76岁,平均50.0岁。

1.2 BE诊断标准按2006年8月海南三亚全国胃食管反流病学术研讨会达成的《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中的规定,BE诊断主要依据内镜检查和食管黏膜活检。

当胃镜检查发现食管远端有明显柱状上皮化生并得到病理证实时即可诊断。

1.3 BE分型(1) 按化生柱状上皮的长度分类。

胃镜报告诊断结果:barrett上皮

胃镜报告诊断结果:barrett上皮

胃镜报告诊断结果:barrett上皮胃镜报告诊断结果:Barrett上皮,治疗方法,注意事项一、Barrett上皮的定义和病因Barrett上皮是指胃食管反流病(GERD)引起的食管下段黏膜特异性变性,由食管上皮转化为类似于胃黏膜的柱状上皮,其创面可被食管酸液腐蚀,从而导致继发性食管炎和食管癌的发生。

产生Barrett上皮的机制有多种,包括长期胃酸反流、外科手术创伤、食管平滑肌松弛等。

而GERD是最常见的Barrett上皮病因,其表现为胃酸反流到食管中,导致食管黏膜受损。

长期受损的黏膜逐渐适应底层环境并转化为Barrett上皮。

二、诊断结果和分类在胃镜检查中,Barrett上皮的表现多样性大,可以表现为柱状上皮形态、颜色的改变,也可以表现为食管黏膜纹理发生明显的改变,如丰富的黏液积聚,黏膜下有多发结节等。

根据食管柱状上皮的长度,Barrett上皮主要分为3种类型,如表1所示。

表1:Barrett上皮分类类型描述上皮长度C1M 食管下段柱状上皮存在长度<1cm C1E 食管下段柱状上皮存在长度≥1cm C2 食管下段柱状上皮和胃柱状宽度≥3mm上皮同时存在三、治疗方法Barrett上皮一旦发生,即使症状不明显,也应该积极治疗。

防止GERD发展的首要目标是恢复食管的正常黏膜,预防癌症的发生。

治疗措施如下:1、饮食疗法减少摄入高脂、高蛋白和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过餐喝水,避免进食太快,减轻胃肠道负担,减少GERD的发生。

2、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包括PPI、H2受体拮抗剂等。

药物可以直接阻断胃酸分泌,抑制GERD的发生。

但是,药物并不能长期治愈Barrett上皮,只能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

3、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方法包括抚平重复的腔内病变、手术切除Barrett 上皮、嗉囊索肌成形术等。

手术适用于继发癌症的情况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

四、注意事项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过油、过咸、过甜的食物,要注意生食、生肉,避免感染细菌,保持饮食卫生。

barre食管名词解释

barre食管名词解释

barre食管名词解释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是一种与胃酸逆流相关的食管疾病。

它是指由于胃酸反流引起的食管黏膜发生异常改变,通常是由于长期胃酸逆流所致。

正常情况下,食管的内壁覆盖有食管上皮细胞,而在Barrett食管中,这些细胞被胃部黏膜细胞所替代。

Barrett食管往往与胃食管反流疾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密切相关。

GERD是一种胃酸逆流至食管的情况,导致食管黏膜受损和炎症。

长期不治疗的GERD患者中,约10-15%会出现Barrett食管的发展。

Barrett食管通常是无症状的,但它增加了食管癌的风险。

虽然大多数Barrett 食管患者并不会发展成食管癌,但存在癌前病变的可能性。

因此,对于已经被诊断出Barrett食管的个体,临床上通常会建议定期进行食管镜检查以监测癌前病变的进展。

总结来说,Barrett食管是一种由于长期胃酸逆流引起的食管黏膜变化,其与GERD密切相关。

尽管大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但Barrett食管会增加食管癌的风险。

定期检查对于诊断和监测癌前病变是非常重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张汝钢(1967-),男,博士,主要从事胃癌发病机制及防治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16篇。

E 2mail:zrg026@洛阳地区Barrett ’s 食管的发病情况、内镜和病理学特点张汝钢1,房殿春2,钟汉馨3,郭先科1,高春芳1,王长松31.解放军150中心医院消化内科,河南洛阳471031;2.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消化病研究所;3.解放军150中心医院病理科【摘要】 目的 探讨洛阳地区一组Barrett ’s 食管(BE )的发病情况、内镜和病理学特点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 )感染的关系。

方法 采用普通胃镜检查结合病理检查结果,对洛阳地区有消化道症状的一组BE 患者进行分析,同时采用尿素[14C ]呼气试验药盒检查H ・pylori 感染对BE 发病学的影响。

结果 2006年8月~2007年4月共有593例接受胃镜检查,有22例诊断为BE,BE 发病率为3.71%;以短段、舌型发病率最高,分别占81.81%和77.27%;7例(31.8%)有典型反流症状;伴有低度异型性增生3例(13.64%),重度异型性增生1例(4.55%),并发腺癌1例(4.55%),其中伴有重度异型性增生的1例随访1年后并发腺癌;对其中的10例进行H .pylori 检查,阳性率为90%。

结论 洛阳地区BE 发病率较高,以短段、舌型为主,有典型反流症状者较少,伴有异型性增生、腺癌者及并发H .pylori 感染者常见。

【关键词】 Barrett ’s 食管;幽门螺杆菌;流行病学中图分类号:R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709(2007)06-0519-03 收稿日期:2007203218The preva lence ,endoscop i c and pa tholog i ca l character isti es of Barrett ’s esophagus i n L uoyangZHANG Rugang 1,F ANG D ianchun 2,ZHONG Hanxin 3,G UO Xianke 1,G AO Chunfang 1,WANG Changs ong31.Depart m ent of Gastr oenter ol ogy,the 150th Hos p ital of P LA,Luoyang 471031;2.Depart m ent of Gastr oenter ol ogy,South west Hos p ital,Third M 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3.Depart m ent of Pathol ogy,the 150th Hos p ital of P LA ,China【Abstract 】 O bjecti ves 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endoscop ic and pathol ogical characteristies of Barrett ’s es oph 2agus (BE )and the relati on bet w een BE and H.pylori infecti on in a gr oup of patients in Luoyang .M ethods A gr oup of patients with BE were analyzed owned gastr ointestinal sy mp t om in Luoyang according t o results fr om ordinary gastr oscopy and he mat oxylin 2eosin straining pathol ogy,meanwhile,effect of H.pylori infecti on t o BE pathogenesiswas studied by thekit f or [14C ]2U rea B reath Test .Results BE was 3.71%(22/593)of t otal patients conducted endoscopy check be 2t w een August 2006and Ap ril 2007,and short seg ment and t ongue ty pe BE were most common (81.81%,77.27%).Only 31.8%of BE patients had typ ical reflux sy mp t om s .Lo w grade dys p lasia was detected in 13.64%of BE,hight grade dys p lasia in 4.55%,and adencarcinoma in 4.55%.Adencarcinoma was found in one case of hight grade dys p la 2sia after f oll ow up one year .N inty percent of BE patients were infected with H.pylori .Conclusi on s I ncidence of BE in Luoyang is high .Most of BE are short seg ment and t ongue type,and have no typ ical reflux sy m t om s .It is very co m 2mon in BE patients accompanied with dys p lasia,adencarcinoma and H.pylori infecti on .【Key words 】 Barrett ’s es ophagus;H.pylori ;Ep ide m i ol ogy Barrett ’s 食管(BE )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病理现象,可伴肠化或无肠化,其中伴有特殊肠上皮化生者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1]。

由于伴有特殊肠上皮化生者属于BE,不伴有特殊肠上皮化生者属于食管炎伴贲门腺或胃底腺化生[2]。

据此标准,我们对洛阳地区2006年8月~2007年4月发现的一组22例BE 和28例食管炎伴贲门腺或胃底腺化生的发病情况、内镜和病理特点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2006年8月~2007年4月因有上消化道症状而在我院行胃镜检查的一组洛阳地区患者。

记录其性别、年龄、症状、内镜和病理结果、幽门螺杆菌(H.pylori )感染等情况。

症状包括典型反流症状(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和不典型症状(上腹部疼痛、腹胀等)及消化道外症状。

胃镜检查时特别注意观察胃食管结合处(gastr oes ophageal juncti on,GEJ )和鳞2柱状上皮交界(ep ithelial squa mocolumnar juncti on,SCJ )的情况。

1.2 BE 与食管炎伴贲门腺或胃底腺化生的诊断标准 在上移的SCJ 远侧端和EGJ 近侧端之间取材,发现含杯状细胞的肠化上皮,可诊断为BE;若病理检查无杯状细胞而仅为贲门上皮或胃底上皮,则诊断为食管炎伴贲门腺或胃底腺化生[2]。

GEJ 定为食管下端纵行栅栏样血管末梢或最小充气状态下胃黏膜皱襞的近侧缘。

化生的柱状上皮累及食管全周且长度≥3c m 为长段BE (l ong seg ment BE,LS BE ),化生的柱状上皮未累及全周或虽累及全周但长度<3c m 为短段BE(short seg ment BE,SS BE )。

根据内镜下形态将BE 分为全周型、舌型和岛型[1]。

1.3 病理活检 采用四象限活检法取材[3]。

活检标本常规包埋、切片、HE 染色、光镜观察。

根据上皮结构的异常和细胞核的异常将BE 腺上皮组织的异型性分为轻、重2级[4]。

1.4 H.pylori 检查 H.pylori 感染采用尿素[14C ]呼气试验药盒测定(深圳市中核海得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若14C 2UBT ≥100dpm /mmol CO 2,则可判定受试者为H.pylori 阳性,否则为阴性。

1.5 统计学分析 运用t 检验及χ2分析。

2 结果2.1 BE 和食管炎伴贲门腺或胃底腺化生发病情况本组8个月共进行了593例次胃镜检查(男339例,女254例,男∶女为1.33)。

共22例诊断为BE,占3.71%,其中男11例,女11例,男∶女为1.00。

年龄范围35~76岁,平均年龄59.7岁±10.8岁,以60岁以上者居多,占68.18%,50岁以下占18.18%。

共28例诊断为食管炎伴贲门腺或胃底腺化生,占4.72%,其中男16例,女12例,男∶女为1.33。

年龄范围22~78岁,平均年龄48.0岁±13.8岁,以50岁以下居多,占46.43%,50岁以上占25.00%(见图1)。

图1 BE 和食管炎伴贲门腺或胃底腺化生的病理诊断 (40×)①部分腺上皮肠上皮化生;②贲门腺腺上皮增生;③胃底腺腺上皮增生图2 BE 内镜下分型①LS BE,齿状线全周型上移超过胃食管结合部4c m;②SS BE,齿状线舌型上移超过胃食管结合部2c m;③全周型BE,齿状线全周型上移超过胃食管结合部3cm;④舌型BE,齿状线舌型上移超过胃食管结合部4cm图3 BE 由重度异型性增生发展为腺癌的过程①贲门口下方前壁小弯侧浅凹型溃疡,0.5~1.8c m;②食管下段近齿状线处见弥漫性点状白斑,黏膜点状糜烂;③上皮细胞有明显的异型,核大、深染(40×);④瘤细胞呈腺管状排列,细胞核大深染,侵及黏膜下(40×)2.2 BE 内镜下分型情况 长度分型中SS BE 18例,占81.81%;LS BE 4例,占18.19%。

SS BE 明显多于LS BE (P <0.01),但平均年龄(SS BE 59.94岁±10.73岁、LS BE 58.75岁±12.71岁)无统计学意义。

形态分型中,以舌型最多,占BE 77.27%;全周型次之占BE 的22.73%,未见岛型(见表1,图2)。

表1 BE内镜下分型与年龄及性别分布分型n占BE总数(%)男/女平均年龄(岁)全周型522.732/354±15.29舌型1777.2710/661.41±9.007岛型000/00 2.3 BE和食管炎伴贲门腺或胃底腺化生就诊时的主要症状(表2) 有嗳气、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和上腹部疼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