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大青龙汤》

合集下载

大青龙汤医案

大青龙汤医案

大青龙汤医案一。

伤寒烦躁:张锡纯医案:曾治一入冬日得伤寒证,胸中异常烦躁。

医者不识大青龙证,竞投以麻黄汤。

服后分毫无汗,胸中烦躁益甚,自觉屋隘莫能容。

诊其脉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龙汤加天花粉24克。

服后5分钟,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

(《医学衷中参西录》1957)按语:大青龙证与麻黄证表实虽同,而烦躁一证为麻黄证所不备也,此内有郁热之象,治宜解表同时兼清其里。

麻黄汤有发汗之用而无清里之功,用之不惟不切病情,反增内热,故烦躁益甚,当以大青龙汤发表清里,待龙腾雨降,郁热顿除,则烦躁自解。

二、夏季伤寒余瀛鳖医案:邓某,男。

身体素壮,时值夏今酷热,晚间当门而卧,迎风纳凉,午夜梦酣,渐转凉爽,夜深觉寒而醒,入室裹毯再寝。

俄尔寒热大作,热多寒少,头痛如劈,百节如被杖,壮热无汗,渐至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

脉洪大而浮紧。

此夏气伤寒已化烦躁之大青龙证,为书大青龙方治之。

生麻黄12克.川桂枝12克,生石膏120克甘草9克,生姜9克,鲜竹叶15克。

服昨方,汗出甚畅,湿及衣被。

约半小时,渐渐汗少,高热已退,诸症爽然若失。

又为处一清理余邪之方,兼通大便,其病果瘥。

(江苏中医1959;(5>:16)’按语:身体素壮,感寒无汗,热无宣泄之路,渐至烦躁目赤,口干气喘。

此外寒内热,不汗出而烦躁证备,投大青龙汤果中。

三、春温(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翟冷仙医案:庄某,女,8岁,1965年3月7日初诊。

昨夜突然发热畏寒,头痛项强,喷射性呕吐,吐出宿食、痰涎,周身出现紫色淤斑,神志时清时昧。

体温40.11,血检:白血球28,700,中性93%,淋巴7%;脑脊液检查:浑浊,乳白色,白血球1,200/立方毫米,中性96%,淋巴4%,糖10毫克%以下,蛋白(十十十)。

初步印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其家属要求中药治疗。

刻诊:上证依然,无汗心烦,口渴欲饮,咽喉红痛,肢冷,舌赤,苔薄白、脉浮缓。

证属太阳少阴两感,拟大青龙汤加附子。

处方:麻黄(去节,先煎,去上沫)9克,桂枝9克,炙甘草9克,光杏仁9克,生石育45克,熟附片6克,红枣6枚,生姜3片,水煎,每隔2小时服1次。

伤寒论——大青龙汤

伤寒论——大青龙汤

伤寒论——大青龙汤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润[1],此为逆也。

(伤寒论:38)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2](擘)石膏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3]粉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注释:[1] 筋惕肉润:指筋肉跳动。

惕(ti,音替) ;润(shun,音舜) ,跳动。

[2]大枣十枚:《金匮要略》为大枣十二枚。

另外,方后语稍有差异。

[3]温粉:即古时用来扑身止汗的粉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载温粉方为:煅牡蛎、生黄芪各三钱,粳米粉一两,共研细末,和匀,以疏绢包裹,扑于肌肤,汗出自止。

【功效配伍】大青龙汤发散风寒,清解郁热。

本方由麻黄汤倍用麻黄,减杏仁量,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

方中重用麻黄六两配桂枝、生姜辛温峻汗,以开腠理而散风寒及郁热;杏仁宣肺利气;石膏辛寒清内热而除烦躁,与麻黄为伍,可透发郁热,并能发越水饮;炙甘草、大枣调理中焦,以资汗源,并兼制石膏寒凉伤中。

七味相合,共奏解表清里之功。

本方麻黄、桂枝、生姜合用,发汗峻猛之力,独冠群方,但因内热已生,故须配以石膏,寒温互用,升降合度,使外寒得散,内热得清,犹如“龙升雨降”,故喻以大青龙命方。

如喻嘉言《尚论篇》云:“解肌兼发汗,而取义于青龙者,龙升而云兴,云兴而雨降,郁热顿除,烦躁乃解,匪龙之为灵,何以得此乎?”本方配伍之精髓,凸显于麻黄与石膏两味药,即将辛温发散与清热降逆药合用,以治表寒内热。

上七味药,先煮麻黄去上沫,纳入诸药煎煮,温服,取微汗,停后服。

如果服药后汗出不止者,则用温粉外敷,以敛汗固表。

本方服药仍以微汗邪解为佳,不可令大汗出;且得汗即止,不可过剂,否则将汗多亡阳,遂见体虚、恶风、烦躁、不得眠等症。

《伤寒论》大青龙汤

《伤寒论》大青龙汤

《伤寒论》大青龙汤大青龙证,1太阳中风,当脉缓头痛,汗出不烦燥,反脉紧身疼,无汗而烦者,此为寒实卫闭,营风不能泄卫寒也,卫本恶风,外寒实则卫强,风泄不开也。

此大青龙证,麻黄专泄表寒之实,以开皮毛。

2太阳伤寒,当脉紧身疼,无汗恶寒,反脉缓身不疼汗出者,此为皮毛外闭,郁其腑盛,胃阳外蒸,蒸开皮毛也,胃热外蒸故汗出脉缓身不疼。

此大青龙证,麻黄专泄寒实,以开皮毛,窍开卫泄,表泄里解。

3中风而闭实,为外寒伤实,固宜大青龙,当防误诊而误用,而成肾阴之旺,故有真武之法以救逆。

伤寒而闭实,为外寒伤实,固宜大青龙,当防误诊而误用,而成肾阴之旺,故有真武之法以救逆。

总因太阳中风,反脉紧无汗;太阳伤寒,反脉脉缓汗出。

防其治表阳之实,而伤里阴之虚,故立真武之法备用。

太阳三十二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太阳入阳明去路。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也。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以真武汤救之。

1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者,俱是伤寒之象,皮毛不开,师反言太阳中风病,此为风泄不开卫闭外强也。

重复一遍,外寒之强,风泄不开之义。

2不汗出者,为芝风外泄而不能,烦燥者,寒实外闭,营卫内郁,故热而烦燥,大青龙麻黄发泻卫寒之实,以开皮毛也窍,杏仁破肺气之格,通达于内外,石膏清卫壅之肺热,桂枝通经解肌,凋和营卫。

3重点变象,“若”脉微弱,此为阴阳俱虚,汗出恶风者,此为风虚能泄表寒也,此不可服大青龙也,犯麻黄之禁忌,误用则亡阳生变。

汗出者,虚风能泄表寒也,恶风者,汗出阳泄表阳虚也(恶风为表虚,也可理解为恶寒,但此恶寒是有汗区别伤寒的无汗恶寒)。

若误服大青龙汤,汗出则亡阳,则生厥逆,筋惕肉润。

厥逆者,脾胃湿寒,手足逆冷;筋惕肉润者,阳泄风动也。

误汗亡阳,此为大逆,以真武汤救之。

附子温阳驱寒,芍药清肝息风。

4本条(若)脉微弱而汗出恶风者,即是黄解防其肾阴之旺之义。

以救误诊误治。

真武汤就是预防误用大青龙而坏病的。

《伤寒论》113方——大青龙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大青龙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大青龙汤,典型医案1伤寒——沈南炎医案程某,60岁。

一日忽发寒热无汗,精神疲倦,神志较模糊。

家人屡问所苦,才勉强答以自觉心烦,全身疼痛,难以转侧。

有人认为是少阴证,须急用姜、附子回阳。

家属犹豫不决,请我诊治。

我按他的脉象是浮而微数,摸他的两足胫又很热,遂断为大青龙汤证。

因患者恶寒发热,无汗,脉浮数,大青龙证的症候群已具。

虽然精神疲倦呈嗜睡状态和大青龙汤证的烦躁不得眠有异,但这是老年患病,精神不支的缘故,所以患者外表虽无烦躁现象,但却自觉心烦。

本病容易被认为少阴病的原因,除上述精神疲倦而呈嗜睡,可被误认为少阴证之“但欲寐”外,尚有身体疼痛难以转侧的症状,但脉象浮而不微细,足胫温而不冷,则和少阴病有很大区别。

本证因风寒外来,所以身痛不能转侧,阳热内郁,所以发热而烦,当用大青龙汤双解表里邪热。

但考虑患者年老体虚,发汗太过,可能导致虚脱,因嘱其将药分作3次温服,每2小时服1次,如得汗出,即停服。

服2次,全身微汗出,所有症状完全消失。

附方:生石膏30克,麻黄、桂枝、杏仁、生姜各9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水煎服。

(沈炎南。

伤寒论医案选评。

广东中医,1963,2:38)《经方临证集要》《聂氏伤寒学》《经方直解》论:全身疼痛,难以转侧,少阴内寒附子汤证与太阳外寒麻黄汤证,俱有之证。

浮为太阳脉,而少阴脉沉细。

心烦者,卫阳不泄而内郁也,所以脉数。

寒热,无汗,脉浮数,身痛,已是表实证。

卫闭心烦,大青龙汤证。

13目赤羞明——张志民医案患者女性,四十八岁。

初诊:一九五五年五月十六日。

患者三日来左眼视物不清,日重一日,请人搀扶来诊。

检视之,角膜周围充血,虹膜变色,光泽消失,瞳孔缩小,房水混浊,少泪水及眼眵。

病眼及前额部疼痛,黄昏时更剧。

羞明。

微有咳嗽,全身笨重,肢倦腰痛,小便短少而色混浊,皮肤干燥,不发热,微恶寒。

舌苔薄白,脉浮数。

问其起病经过,据称:“前一时期,丈夫病重月余,日夜伺候,十日前夫病故,又扶棺返乡,途中淋雨受寒,返沪后三日,目疾作。

身痛恶寒3天,大青龙汤2剂而解

身痛恶寒3天,大青龙汤2剂而解

身痛恶寒3天,大青龙汤2剂而解
男性,45岁。

因为身痛、恶寒3天于2022.01.13就诊。

患者3天前出现发热,经过治疗后,症状好转,已经没有发热,但出现身痛,恶寒,口干渴,遂来诊。

症见:身痛,恶寒,口干渴,无汗,脉浮紧,舌尖红苔白。

六经辨证:太阳阳明合病。

拟方:大青龙汤。

麻黄18g,桂枝10g,杏仁10g,石膏45g,生姜10g,大枣10g,炙甘草10g,2剂,水煎服。

患者反馈:患者服用两剂后,汗出,身痛,恶寒随之而解。

嘱可以停药。

按语:患者为中年男性,来到的时候,体质壮实,恶寒,身痛,脉浮紧,为太阳病,无汗,为太阳伤寒证。

口干渴,舌红,为阳明里热。

辨为太阳阳明合病。

《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伤寒论》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患者虽说经过西药退热后,表证不解,太阳伤寒证明显,同时有阳明里热,所以还是用表里双解的大青龙汤解表清阳明里热,2剂而解,获得明显的效果。

新冠高烧,使用《伤寒论》大青龙汤退烧,要特别注意服用方法与禁忌!

新冠高烧,使用《伤寒论》大青龙汤退烧,要特别注意服用方法与禁忌!

新冠高烧,使用《伤寒论》大青龙汤退烧,要特别注意服用方法与禁忌!大青龙汤是《伤寒论》里发汗最强大和最凶猛的方子,方中麻黄用到了六两,是《伤寒论》所有112方中用量最大的方子。

大青龙汤是传承了2000年的经典方剂,是治病良方,但使用不当亦可能要命。

所以服用大青龙汤出汗以后,必须停后服,即使病情有所反复,也不能连续服用。

因为大青龙汤的凶猛之性导致后世温病派畏之如虎而不敢轻易使用,如今新冠肺炎高烧比比皆是,又到了大青龙汤发挥威力的时候了,为了大家能更好的利用大青龙汤治病,今天老神就大青龙汤仔仔细细的解说一遍!以青龙为名者,代表力量的强大,大青龙汤是发汗力量强大的方子大青龙汤:麻黄六两12g 桂枝二两6g 炙甘草二两6g 石膏如鸡子大12g杏仁去皮尖40枚6g 生姜切三两9g 大枣十二枚掰3枚~6枚煎法: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功效:发汗解表,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禁忌:1、风寒证无里热不可用,为麻黄汤证;2、外寒里饮不可用,为小青龙汤证;3、汗出恶风者不可用,为桂枝汤证;4、汗出烦渴者不可用,为白虎汤证。

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传承2000年伤寒论原文:1、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润,此为逆也。

(38)2、伤寒,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温粉,《伤寒论》原方未载具体制作方法,后世所载也不尽相同,今摘录三家之言:1、《肘后备急方》:川芎、白芷、藁本三物等份为粉,过筛得之;2、《备急千金要方》:煅牡蛎、生黄芪各三钱、粳米粉一两,共研细粉;3、《孝慈备览》:龙骨、牡蛎各二两,麸皮糯米粉二合,共为细末。

张仲景大青龙汤的标准配方

张仲景大青龙汤的标准配方

张仲景大青龙汤的标准配方【方剂出处】大青龙汤,出自汉·张仲景《伤寒论》。

【配方组成】麻黄六两(12克)、桂枝二两(6克)、甘草二两(6克)、杏仁四十粒(6克)、石膏如鸡子大(18克)、生姜三两(9克)、大枣十二枚(3枚)。

【用法用量】上七味,用水900毫升,先煮麻黄,减2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

亦治溢饮,症见身体疼重或四肢浮肿,恶寒身热,无汗,烦躁,脉浮紧。

【临床运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病症。

1.感冒:以大青龙颗粒治疗风寒表实兼有郁热证的感冒120例,与感冒清热颗粒治疗120例对照。

试验期间禁止加用一切与试验药物疗效相同的中西药品。

疗程3日。

以体温下降及感冒症状评定疗效。

结果:愈显率81.1%,总有效率98.3%。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5年第6期)2.急性支气管炎:以大青龙汤加减治疗40例,与西医综合治疗(抗感染、祛痰、雾化吸入、抗过敏等对症处理及支持治疗)40例对照。

疗程为6日。

疗效评定以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复查胸片正常为治愈。

结果:治愈32例,好转7例,无效1例。

治疗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环球中医药》2013年第Sl期)3.支气管哮喘:以大青龙汤加味治疗60例,与喘克宁片治疗30例对照,疗程均为7日。

从中医证候疗效、喘息症状疗效、恶寒身重症状疗效、哮呜音疗效及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等多方面判断疗效。

结果:中医证候总有效率91.67%;喘息症状总有效率90%;恶寒身重总有效率93.33%;哮鸣音总有效率90%;对嗜酸粒细胞计数的升高有降低作用。

大青龙汤治疗支气管哮Ⅱ嵩疗效确切,临床观察未发现不良反应。

(《内蒙古中医药》2009年第4期) 【方解】大青龙汤系麻黄汤化裁而来,为麻黄汤倍麻黄、甘草,减轻杏仁用量,再加石膏、姜、枣组成。

一日一方——大青龙汤

一日一方——大青龙汤

一日一方——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可以治疗外感风寒表证、兼有发热倾向者,同时也可以治疗肢体浮肿,水肿呈非指凹性的,而且无汗出者。

所以本方具有发汗解表、兼清郁热的作用,还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

01
药方组成
石膏15克,麻黄30克,桂枝10克,杏仁5克,生姜15克,大枣3枚,炙甘草10克。

02
药方主治
1. 太阳病,恶寒,发热,脉浮有力,身疼痛,或不痛、但重,不汗出而烦躁者。

2. 溢饮,四肢水肿。

03
药方功用
发汗解表、清热解烦。

04
药方详解
本方麻黄发汗解表,兼能利水消肿;桂枝温阳化气,生姜温胃散水,皆可助麻黄发汗行水。

麻黄、杏仁宣降肺气,通调水道;石膏清泄溢饮郁热;姜、枣、草益气和中,运化水湿。

全方发汗解表,宣通腠理,开鬼门以发越水气;宣畅肺气,调水道以利湿化饮,故亦治溢饮有表证兼里热者。

05
药方应用
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炎等证。

文章内容仅供交流学习使用,请谨遵医嘱。

诚挚说明: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及初发权仍归作者所有,如有侵
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伤寒论》大青龙汤

《伤寒论》大青龙汤

《伤寒论》大青龙汤大青龙汤,中医方剂名。

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之功效。

主治外感风寒,兼有里热,恶寒发热,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

亦治溢饮,见上述症状而兼喘咳面浮者。

临床常用于治疗流感、暑热、急性肾炎、瘾疹、小儿夏季外感高热。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郁热•主治外感风寒•分类解表剂—辛温解表•出处《伤寒论》歌诀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散寒清热此方良。

[1]组成用量麻黄(去节)18g,桂枝6g,甘草(炙)6g,杏仁(去皮、尖)四十个,生姜(切)9g,大枣(擘)十枚,石膏(如鸡子大)。

用法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300ml),去滓,温服一升。

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恶风烦躁,不得眠。

功效发汗解表,兼清郁热。

主治外感风寒,兼有里热,恶寒发热,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

亦治溢饮,见上述症状而兼喘咳面浮者。

方义本方证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热伤津液所致。

治疗以发汗解表,兼清郁热为主。

方中用麻黄、桂枝、生姜辛温发汗以散风寒,能使内热随汗而泄。

甘草、生姜、大枣甘温补脾胃、益阴血,以补热伤之津;无津不能作汗,又可以充汗源。

石膏甘寒清解里热,与麻黄配伍能透达郁热。

杏仁配麻黄,一收一散,宣降肺气利于达邪外出。

诸药配伍,一是寒热并用,表里同治,侧重于“于在表者,汗而发之”;二是发中寓补,汗出有源,祛邪而不伤正。

配伍特点麻黄甘温,桂枝辛热。

寒伤营,以甘缓之;风伤卫,以辛散之。

故以麻黄、桂枝为臣。

甘草甘平,杏仁甘苦,佐麻黄以发表。

大枣甘温,生姜辛温,佐桂枝以解肌。

石膏辛甘微寒,质重而又专达肌表为使也。

营卫阴阳俱伤,则非轻剂所能独解,必须重轻之剂同散之,乃得阴阳之邪俱已。

运用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兼有里热证。

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里热明显者,增加石膏用量,配以天花粉。

咽喉痛甚者加银花、连翘、牛蒡子;浮肿者者加茯苓、泽泻、苏叶;热甚者加大青叶、蝉蜕;气血虚甚者加黄芪、白术、生地、何首乌;淤甚者加当归、丹参;小儿夏季外感高热:咽红、扁桃体大加银花、蒲公英、牛蒡子;烦躁不安加钩藤、蝉蜕。

大青龙汤验案精选

大青龙汤验案精选

临床心悟
.401.
可发汗清热以祛饮。处方:大青龙汤原方。服l剂即汗出而安。(刘渡舟《伤寒论 十四讲》第67页)
病例2:8年无汗症。杨某某,女,35岁,农民。1987年8月31日诊。缘于 18年前患麻疹合并肺炎,治愈后,遗留周身无汗,沉重拘紧,两目肿如卧蚕,即 使夏暑野外劳动,肌肤仍不汗出,甚或战栗起粟。近一年来日益加重,且时时欲 伸臂后仰,上肢拘紧而瘦痛,虽经多方诊治,但无起色,遂来就诊。细察皮肤, 汗毛倒伏,汗孔不显,舌淡暗,苔白腻微黄,脉滑。纵观患者脉证,病虽十几载, 但疹后复感外邪,表气郁闭,汗不得泄是其基本病机。《内经》谓:“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又忆医圣《伤寒论》有用大青龙汤治无汗表实之法;《金匮》更有“饮 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治用大青龙汤之训。因拟大青 龙汤加味。处方:麻黄129桂枝99杏仁99生石膏249炙甘草69生姜69 大枣6枚 白芍99苍术99。4剂,日l剂,以水900ml,煮取300ml,2分三次 温服。服药2剂,病无变化。患者自行将后2剂合煎,分三次服。药后胸背及上 肢汗出如珠,上半身肢体顿觉轻快,汗孔显露。二诊:因下肢汗出较少,故以上 方去白芍,’加炮附子69通达阳气。又服药6剂,下肢亦汗出,诸症悉除。(吕志 杰等,《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4:25)
按:本案从发病时间、年龄、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等,都符合典型的流脑之 诊断。本病发病急,病情重,治不及时,可危及生命。本案患者以大青龙汤治愈, 证明中医药可治急性病。作者在15年之后又撰文谈“大青龙汤加附子治愈流行性 乙型脑炎糟(翟冷仙,《江苏中医》198l,4:20)。在体会中说:余救治30余例本 病患者,无一失败。总结用方经验,应掌握的主症为:壮热无汗,舌润苔白,脉 浮或细弱,肢冷。若壮热汗多,烦渴引饮,苔黄糙舌绛,脉洪大者,则非本方所 宜,当用白虎之属。

伤寒杂病论—大青龙汤的医案

伤寒杂病论—大青龙汤的医案

伤寒杂病论—大青龙汤的医案余无言的医案是个夏天感冒变成大青龙汤证,那当然余无言后来有一些说法是,可能就是因为夏天,所以才特别容易变成大青龙汤证。

后面会有连续好几个医案,他的大青龙汤证也是发生在夏天。

一般来讲,纯粹受寒的麻黄汤证其实多半是冬天多一些,就是冬天比较会有麻黄汤证,可大青龙汤证就不一定在冬天了。

大青龙汤证是表面寒的,包在里面的热证。

因为是夏天,所以这个人可能津液比较不足,容易有里热的现象,这样就比较容易构成大青龙汤证,所以他是夏天感冒受凉后就开始烦躁不安。

大部分都是一开始天气太热,后来着凉了,然后里边热加上外边的寒。

余无言这个医案,一开始也是时方的医生给荆芥、豆豉、薄荷、藿香这种,然后都没有用,来这里后就开大青龙汤。

他开大青龙汤是用麻黄四钱,石膏四两,而且他的做法是先煎石膏。

其实我们在做仲景方里面有石膏的汤剂的时候,石膏只要锤得够碎就好了,不一定需要先煎的,只要煎煮的时间差不多就没关系。

以为石膏要煎久是我们一般的想当然,因为觉得它是矿物药,又不溶于水,所以会觉得要煎很久,其实我们一般煎石膏不用先煎效果也是可以的。

接下来俞长荣的医案,乍看之下是像少阴证,后来发现他的脉是浮的,然后摸他两个小腿是有点热的,他觉得如果是少阴证的话,小腿应该不会比较热,会觉得比较冷才对,所以他就断定是大青龙汤证。

这个医案其实是很难得的,并不是说医案写得有多漂亮,而是张仲景关于大青龙汤的条文有两条,一条是完整的麻黄汤证再加一个烦躁,一条是身重乍有轻,就是身体沉重,然后偶尔轻一下,但是又不是少阴证,这一条历代都没有什么记载,所以俞长荣这个医案,勉强算是有遇到这一条的内容,证明这一条的写的东西是可能存在的。

那再来高鼓峰的医案,这个医案我觉得可能没有什么好学的,因为他的医理架构比较不在《伤寒论》这本书里面。

因为他是说这个人得的是疟病,然后出汗不止,然后用了大青龙汤反而汗就止了,当然这是比较特殊的案例,所以同学参考一下就好,学不会没有关系,因为他基本上不是《伤寒论》里面的辩证系统。

大青龙汤医案

大青龙汤医案

大青龙汤医案一。

伤寒烦躁:张锡纯医案:曾治一入冬日得伤寒证,胸中异常烦躁。

医者不识大青龙证,竞投以麻黄汤。

服后分毫无汗,胸中烦躁益甚,自觉屋隘莫能容。

诊其脉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龙汤加天花粉24克。

服后5分钟,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

(《医学衷中参西录》1957)按语:大青龙证与麻黄证表实虽同,而烦躁一证为麻黄证所不备也,此内有郁热之象,治宜解表同时兼清其里。

麻黄汤有发汗之用而无清里之功,用之不惟不切病情,反增内热,故烦躁益甚,当以大青龙汤发表清里,待龙腾雨降,郁热顿除,则烦躁自解。

二、夏季伤寒余瀛鳖医案:邓某,男。

身体素壮,时值夏今酷热,晚间当门而卧,迎风纳凉,午夜梦酣,渐转凉爽,夜深觉寒而醒,入室裹毯再寝。

俄尔寒热大作,热多寒少,头痛如劈,百节如被杖,壮热无汗,渐至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

脉洪大而浮紧。

此夏气伤寒已化烦躁之大青龙证,为书大青龙方治之。

生麻黄12克.川桂枝12克,生石膏120克甘草9克,生姜9克,鲜竹叶15克。

服昨方,汗出甚畅,湿及衣被。

约半小时,渐渐汗少,高热已退,诸症爽然若失。

又为处一清理余邪之方,兼通大便,其病果瘥。

(江苏中医1959;(5>:16)’按语:身体素壮,感寒无汗,热无宣泄之路,渐至烦躁目赤,口干气喘。

此外寒内热,不汗出而烦躁证备,投大青龙汤果中。

三、春温(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翟冷仙医案:庄某,女,8岁,1965年3月7日初诊。

昨夜突然发热畏寒,头痛项强,喷射性呕吐,吐出宿食、痰涎,周身出现紫色淤斑,神志时清时昧。

体温40.11,血检:白血球28,700,中性93%,淋巴7%;脑脊液检查:浑浊,乳白色,白血球1,200/立方毫米,中性96%,淋巴4%,糖10毫克%以下,蛋白(十十十)。

初步印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其家属要求中药治疗。

刻诊:上证依然,无汗心烦,口渴欲饮,咽喉红痛,肢冷,舌赤,苔薄白、脉浮缓。

证属太阳少阴两感,拟大青龙汤加附子。

处方:麻黄(去节,先煎,去上沫)9克,桂枝9克,炙甘草9克,光杏仁9克,生石育45克,熟附片6克,红枣6枚,生姜3片,水煎,每隔2小时服1次。

《伤寒论》038条:大青龙汤

《伤寒论》038条:大青龙汤

《伤寒论》038条:大青龙汤原创守一同道伤寒经方0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粉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大青龙汤可谓是千古名方,中华民族几千年中遇到的大大小小几百次瘟疫,都可以看到大青龙汤的身影。

包括这次新冠,有效率90%以上的清肺排毒汤,我们依然发现了大青龙汤的影子。

从清肺排毒汤的组成中我们可以看到,与大青龙汤只差了一味大枣。

大枣是建中补津液的,我们看清肺排毒汤中有山药,作用是相似的。

倪海厦老师曾说,大青龙汤是我国千年来专门用来治疗瘟疫之类的传染病时所使用的最有效处方,近来发生所谓的禽流感,就是大青龙汤证,民众一旦发现得到此病而当你们当地的西医与中医都宣布无法治疗时,大家就可以使用此方来保命。

清肺排毒汤有大青龙汤来打底,疗效如此显著也就不足为奇了。

要理解大青龙汤的方义,没有点经方基础还是比较难的。

前面37条我们已经逐条详细讲述,如果都认真学习完,那么下面我们理解大青龙汤应该不难。

太阳中风太阳中风,我们前面讲过,脑子里第一时间要想到津液虚了,而且是肠胃里的津液虚了。

很多人理解桂枝汤和麻黄汤的区别就是有汗还是无汗,但更深层次的原理,在于肠胃的津液有没有虚。

津液虚,才是中风二字要表达的最根本意义。

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这几个症状,指向麻黄汤证。

津液虚的同时,又出现麻黄汤证,我们可以想到有桂枝麻黄各半汤或者葛根汤。

这个时候又多了一个烦躁,内有热,于是加了石膏。

日精录《大青龙汤》

日精录《大青龙汤》

日精录《大青龙汤》《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粉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遮住大青龙汤的方子,我自己开方的话,分析如下——刻脉:脉浮紧证: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烦躁脉浮紧、不汗出、身疼痛、烦躁,因表不解淤塞而致,麻黄汤主之,而身体又恶寒,加上生姜、大枣,发热,加上生石膏。

合而为: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生姜、大枣、生石膏,也的确是“大青龙汤方”。

《伤寒论》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可知,麻黄汤可治疗太阳伤寒表实证,可以帮助人体发汗、解热、除痛。

而“烦躁”是因为里热法当汗出,而今伤寒表实汗不得出,里热不得外泄。

这时需要赶紧打开毛孔,让热泄出去,同时加上生石膏带走热,烦躁即除。

大青龙汤中麻黄用量为六两,而麻黄汤中用麻黄只有三两,并且大青龙汤中麻黄还配伍桂枝、杏仁、生姜,可知大青龙汤发汗力量峻猛,非一般轻症所能用,患者必有表实证伴恶寒非常严重时才可使用。

后面说“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如果已经脉微,就不能服用大青龙汤,脉微是津液大虚的指证,毕竟大青龙汤还是发汗剂,若再发汗的话,势必更亡津液,就会有“厥逆”,就是四肢冰冷,四逆证了;还会有“筋惕肉瞤”,筋脉和肉都会有瞤动不灵活的反应,这也是津液大虚的反应。

这就是所谓的逆治了。

附一个医案:关于大青龙汤方胡希恕讲大青龙汤,他说他就遇到这么一个人,也听人讲的,他也没看到,这个人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就想起来吃大青龙汤来了,吃了就是大汗亡阳,吃死了,这个出汗出得厉害。

伤寒论演义:07大青龙汤

伤寒论演义:07大青龙汤

伤寒论演义:07大青龙汤大家晚上好,我们接着来讲咱们的伤寒经方故事。

仲景先生上次意外地收了这么一个小徒弟——小虎子这么一个学徒。

这个孩子天生也是比较聪明伶俐,也是学医的料,悟性比较好,不光一点就透,而且也是勤恳善学,手脚麻利,深得仲景先生的欢喜。

所以仲景先生对小虎子也是心中喜欢,刻意栽培,就有意多给他讲一些伤寒呀,中医的基本原理。

这一天呢,在诊病之余,仲景先生就对小虎子说,孩子你过来,今天呢给你讲一点东西。

你既然跟着我学中医,那就要明白医理。

医理不明,看病生死易如反掌,这人命不是儿戏,你得好好学。

中医是性命之学。

首先要明白这个命由何来?人有五脏六腑,五脏皆有神气蕴藏其中,这就是中医讲的五脏藏神。

人之所以活着,就是因为有这么一股活生生的神气在。

这个神气主要就蕴藏在人体的五脏之内。

这就是《内经》讲的五脏藏神的理论。

其中心主神明,五脏里面这个心主神,心藏神,他是最重要的。

所以这个五脏啊,他是藏精气而不泻,专门收藏,蕴藏,养藏人体赖以维持生命的精气、神气。

所以你看人白天就醒啊,日出而作;晚上就睡了,日落而息。

神气呀就跟着人体醒和睡的状态,其实也是跟着天地阴阳变化的状态,他也在升降出入,他也在动作休止。

所以我们呢看到一个人精神很好,其实是因为他内在五脏藏的精神比较足。

所以《内经》就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凡是一个人的五脏精气足的,精神足的,他一般不会生病。

五脏藏的这个精气呀,是有用处的。

五脏者,藏精气而起亟也。

这都是《内经》里面的话,你要好好记。

仲景就慢慢地给小虎子讲这个脏腑神气出入的这个理论,先给他搭一个简单的生命的框架。

这个五脏藏的精气向外发动,沿着人体的经脉,发散于外,这就是内在精气化为外在神机。

就是内在脏腑藏的这个精气,随着他自身气机的,自身神气的这种流通,这种出入,就转化为外在的这些,这种所谓的神机,也就是我们讲的这个功能。

所以我们就能听,能看,能动,能言啊,所有的这些功能,都是内在脏腑精气,随着人体神机的转动化现出来的。

【名家医案】大青龙汤

【名家医案】大青龙汤

1929年春假,随族人同居由沪至屏风山。

有雷某之子,年20岁,患病甚重。

其父代诉:“初因劳作往返,抵家热甚,遂用井水淋浴,拂晓即发寒热。

年事方壮,不以为意,二天犹不退,虽经治仍日甚一日。

”是时,其妻携扶出室,为之易衣,但病人云冷甚,坚拒去被,语声高亢,欲饮冷茶。

又见患者虽委顿,但面色缘缘正赤,目光炯炯有神,唇局燥焦破裂,上有血迹。

问:“衄乎?”其妻答:“齿鼻均有血,前天才开始,量并不多。

”试令张口,腥热之气喷人,服间亦有血迹,舌质色红,苔灰白干燥。

脉浮数,一息六至以上。

按其胸腹,皮肤干燥,抚之热如炙,腹柔软.遍寻无痛处,脾可触及。

小搜赤热.六天来大便共两次,色黄不黑。

腹诊之顷,时时路缩,口亦为凛。

问:“曾出过汗否?”曰:“病至今日,从未出汗,故乘热给药,希能出些汗把热退去,但吃药后只觉烦热难过,汗则丝毫没有。

”余始以为大青龙汤证。

然患者有衄之一症,是否血热?继思之:舌质不绝,神识不昏,末见斑疹,加以大渴喜冷饮,显然邪尚在气而末入血。

既末入血,则致助之由,仍系《伤寒论》所谓“剧者必顺”者“阳气重。

”乃书案云:热为寒困,欲透末由,愈郁愈炽,阳气重故助。

大渴引饮喜冷,神清舌不绛,未涉营血分,犹可辛温透汗。

盖表之严寒不解,里之炽热不除也,然气热已经弥漫,焦头烂额堪虞,势非略参辛凉不可。

大青龙场主之:麻黄六钱,桂枝二钱,生石膏八钱,杏仁五钱,甘草二钱。

一剂。

书毕,觉病情虽延一周,但正年壮,病机与方药无间,其效可必。

乃嘱其父曰:“服后能得汗,则热亦可随之而退。

”此时舟人催行,遂匆匆告别。

不日束装返沪,亦未及过问其后果。

抵校,将所录脉案就教于陆师渊雷,讵料陆师阅后谓:“病因大青龙汤证,但所用者,究系何方?从药量比例,或可云仿之大青龙,但所列药物则非,称之为麻杏甘石加桂枝,亦可称之为麻黄汤加石膏,诚非驴非马汤。

”余谓;“姜枣在本方非属必要,故舍而未用。

”师对此语,大不为然,曰:“仲景方不特药量之比严谨之至,即一药之取舍,效若天渊,《伤寒论》中此类例证,不胜枚举。

大青龙汤——医案四条

大青龙汤——医案四条

大青龙汤——医案四条唐易医;大青龙汤6外感风寒祝某,男,52岁,2005年4月17日因外感全身不适,受邀诊视,主诉;前天晚上夜宵时,忽感头痛。

继而昨日乡下办事,往返途中全身不适,腰背肩胛拘痛,心烦口渴,畏寒发热无汗,不欲饮食。

昨日回来后曾煲服凉茶,今晨又服了“日夜百服宁”,仍不见好转,反而增加咳嗽,觉得病情加重。

诊其六脉浮紧略数,舌胖苔厚微黄。

此外感风寒,又喝凉茶,所以不好,又加咳嗽,患者言正是觉热,烦燥口渴,大便干硬,才喝的凉茶,以前遇到这种情况喝凉茶就好了,这回怎么不行呢?告知此内热,外感风寒,表闭不解,所以当解表清热,不只是清热。

于是拟方;麻黄12克,杏仁9克,桂枝10克,炙草6克,石膏40克,大枣12克,射干9克,生姜3片1剂,服药20分钟后,头痛止,继而浑身拘痛解,烧退,唯腰仍觉重坠感,略还有点心烦,未汗,于是在进1剂,药后汗出而愈。

姜春华;大青龙汤7外感高热《经方发挥与应用》陈某,男,26岁,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发热至38.9度,已两天,主诉;恶寒,头痛,浑身酸疼,不汗出,觉室内狭隘,烦躁,脉浮紧有力,舌红苔白。

麻黄12克,桂枝6克,杏仁6克,甘草6克,生姜3克,大枣7枚,生石膏30克嘱病人一服若得汗,即莫再服。

果一剂即得汗解。

论;脉浮紧有力,此是伤寒表实,麻黄的剂量还是偏小。

从方剂的剂量,说是大青龙也行,说是桂二越一汤也行,把杏仁换成白芍,那就是桂二越一汤。

从这个医案感觉到,国内的西医,非常有必要学一点中医太阳病的理论知识,即使个人不善长治疗,也应该把这样的外感患者,推荐到中医门诊,别搞的高热就说感染。

另一个是国人对中医治疗外感的专业知识,需要普及一下,秋冬季节一降温,医院里、诊所里就挤满了挂水的人。

刘渡舟;大青龙汤8双臂浮肿《经方临证指南》某女,32岁,患者两手臂肿胀,沉重疼痛,难于抬举,经过询问得知,冬天用冷水洗衣服之后,自觉寒气刺骨,从此便发现手臂肿痛,沉重酸楚无力,诊脉时颇觉费力,但其人形体盛壮,脉来浮弦,舌质红绛,苔白。

倪海厦先生整理的保命良方《大青龙汤》:禽流感、瘟疫流感的中药方

倪海厦先生整理的保命良方《大青龙汤》:禽流感、瘟疫流感的中药方

倪海厦先生整理的保命良方《大青龙汤》:禽流感、瘟疫流感
的中药方
大青龙汤是我国千年来专门用来治疗瘟疫之类的传染病时所使用的最有效处方,近来发生所谓的禽流感、流感瘟疫等,就是大青龙汤证,民众一旦发现得到此病而当你们当地的西医与中医都宣布无法治疗时,大家就可以使用此方来保命。

此方主要的感冒症状是:发烧,咳嗽吐浊痰,病人自觉体外怕冷体内很热,体表没有出汗,有身体疼痛现象,口渴又没有胃口,此时就可以服用这个处方。

大青龙汤
处方:
麻黄10克
杏仁10克
石膏20克
炙甘草10克
桂枝15克
生姜二片
大枣十枚,
每付药加入六碗水使用大火来煮成二碗,成人于每三小时空腹时喝一碗,小孩减半,服用后会得汗出来。

一般三到七副为宜。

中医用大青龙汤治疗高热,慎用太阳病最竣猛的一个方子

中医用大青龙汤治疗高热,慎用太阳病最竣猛的一个方子

中医用大青龙汤治疗高热,慎用太阳病最竣猛的一个方子
先看下大青龙汤原文: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大青龙这个方子古人是很慎重的,如果是真正的大青龙汤证——“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诸证俱备的话,大青龙汤只能吃一剂,汗出即停服,如果继续服用会虚损,严重者元阳欲脱。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这属于营气虚损,即使有热或者烦躁的症状,也是虚阳外浮,若误投以大青龙汤,导致更加虚损,元阳因气分虚极而欲脱,遂致肝风萌动而筋惕肉膶的情况(呈现少阴证)
划重点:大青龙汤用于太阳病内有淤热的一种症候,即外有寒,内有热。

原本是温病治疗的一个常用方,急清燥热以存真阴为先务。

所以张锡纯用以治温病时,常常用大青龙汤的薄荷代桂枝,尤为稳妥。

总之,一定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此方,切记切记。

张仲景《伤寒论》中的大青龙汤临床应用经验志远书斋:我思我说

张仲景《伤寒论》中的大青龙汤临床应用经验志远书斋:我思我说

张仲景《伤寒论》中的大青龙汤临床应用经验志远书斋:我思我说大青龙汤是张仲景的《伤寒论》中的一张经方。

原方为: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炙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个(擘),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取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伤寒论》中提到大青龙汤的适应症为: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伤寒,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

大青龙汤和麻黄汤一样,均为发汗峻剂。

用之不当,可致汗出亡阳,患者非但不能痊愈,反而迅速转为危重,所以临床中很多医生对其畏惧不敢用。

大青龙汤主治是内热表寒之证,畏寒发热为外感风寒后出现的表证,需用辛温之品祛除风寒。

烦躁为里有热,里有热可能是患者本身就有郁热,无火不伤风,有些患者正是在内有郁热,表里不和,营卫不通的情况下易感风寒的。

也有可能是外感风寒后,风寒化热。

以至于寒固于外,热郁于中。

里热严重会伤及气分,患者表现出烦渴、大便秘结、腹痛、恶心、呕吐、打嗝等现象。

因为患者汗不出,不宜用白虎。

内有热,单独用麻黄汤,全部是辛温之品,没有清解内热的药,患者服用后虽然会发出汗来,但是因为辛温助热,里热会更加严重,表解里不解,病情仍然是无法缓解。

所以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了清气分热的生石膏,且量较大,如鸡子大的生石膏。

犬子最近感冒,因为年幼,不肯服中药汤药。

开始用西药治疗,治疗三天后更加严重,服用布洛芬等退烧药一滴汗也发不出来,体温持续升高,高时烧到了40度,且持续不退。

烦躁不安,整夜不眠,便秘口臭,鼻塞严重,流涕口渴。

用针灸拒不配合,无奈之下,只好逼着他服用汤药。

所处处方为大青龙汤加味天花粉和辛夷花。

麻黄12g,桂枝6g,炙甘草4g,杏仁6g,生石膏12g,天花粉12g,辛夷花3g上药煎二杯水,第一顿服用一杯,几分钟后浑身如被烈火烤,体若热炭,犬子耐受力低,嚎啕大哭,半小时后汗出如洗,用干毛巾擦拭干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大青龙汤》《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大青龙汤》一。

伤寒烦躁:张锡纯医案:曾治一入冬日得伤寒证,胸中异常烦躁。

医者不识大青龙证,竞投以麻黄汤。

服后分毫无汗,胸中烦躁益甚,自觉屋隘莫能容。

诊其脉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龙汤加天花粉24克。

服后5分钟,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

按语:大青龙证与麻黄证表实虽同,而烦躁一证为麻黄证所不备也,此内有郁热之象,治宜解表同时兼清其里。

麻黄汤有发汗之用而无清里之功,用之不惟不切病情,反增内热,故烦躁益甚,当以大青龙汤发表清里,待龙腾雨降,郁热顿除,则烦躁自解。

二、夏季伤寒余瀛鳖医案:邓某,男。

身体素壮,时值夏今酷热,晚间当门而卧,迎风纳凉,午夜梦酣,渐转凉爽,夜深觉寒而醒,入室裹毯再寝。

俄尔寒热大作,热多寒少,头痛如劈,百节如被杖,壮热无汗,渐至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

脉洪大而浮紧。

此夏气伤寒已化烦躁之大青龙证,为书大青龙方治之。

生麻黄12克.川桂枝12克,生石膏120克甘草9克,生姜9克,鲜竹叶15克。

服昨方,汗出甚畅,湿及衣被。

约半小时,渐渐汗少,高热已退,诸症爽然若失。

又为处一清理余邪之方,兼通大便,其病果毹。

’按语:身体素壮,感寒无汗,热无宣泄之路,渐至烦躁目赤,口干气喘。

此外寒内热,不汗出而烦躁证备,投大青龙汤果中。

三、春温(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翟冷仙医案:庄某,女,8岁,1965年3月7日初诊。

昨夜突然发热畏寒,头痛项强,喷射性呕吐,吐出宿食、痰涎,周身出现紫色淤斑,神志时清时昧。

体温40.11,血检:白血球28,700,中性93%,淋巴7%;脑脊液检查:浑浊,乳白色,白血球1,200/立方毫米,中性96%,淋巴4%,糖10毫克%以下,蛋白(十十十)。

初步印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其家属要求中药治疗。

刻诊:上证依然,无汗心烦,口渴欲饮,咽喉红痛,肢冷,舌赤,苔薄白、脉浮缓。

证属太阳少阴两感,拟大青龙汤加附子。

处方:麻黄(去节,先煎,去上沫)9克,桂枝9克,炙甘草9克,光杏仁9克,生石育45克,熟附片6克,红枣6枚,生姜3片,水煎,每隔2小时服1次。

服2帖,头痛项强、发热恶寒等症减退,肢冷转温,呕吐亦比,体温降至39.4℃,但紫斑末消。

血检:白血球15,100,中性88%,淋巴12X。

原方加石膏30克。

再服2帖,诸症基本消退,但头仍有阵发性轻度疼痛,原方再服1帖,诸症消失,神情活泼。

按语:发热、恶寒、无汗、头项强痛、苔白、脉浮,风寒表实之象;心烦、口渴、咽痛、紫斑、舌红,内有郁热之征。

与大青龙汤解表清里,正中其鸽,是获佳效。

四、溢饮刘渡舟医案;某女,32岁。

患两手臂肿胀,沉重疼痛,难于抬举。

经过询问得知,冬天用冷水洗衣物后,自觉寒气刺骨,从此便发现手臂肿痛,沉重酸楚无力,诊脉时颇觉费力。

但其人形体盛壮,脉来浮弦,舌质红绎,苔白。

此乃水寒之邪郁遏阳气,以致津液不得流畅,形成气滞水凝的“溢饮”证。

虽然经过多次治疗,但始终没有用发汗之法,所以缠绵而不愈。

处方:麻黄10克,桂枝6克,生石膏6克,杏仁10克,生姜10克,大枣I0枚,甘草6克。

服药1剂,得汗出而解。

按语:溢饮是水饮病的—种表现形式,临床以身体疼痛沉重,其形如肿为特点。

大青龙汤治溢饮,为《金厦要略》所载,但也有人认为《伤寒论》第39条大青龙汤证也属于溢饮的范畴,乃寒邪留着于四肢肌肤之间,郁闭卫阳,使气机不行,津液凝涩所致。

用大青龙汤发越阳郁,俾汗出阳气通利,津液流畅则愈。

五、崩漏蒋元茂医案;曾某,女,4l岁。

经期不定已近一稳,每月二三次不等,时多时少,多则盈盆迭碗,势若堤崩,少则点滴如漏。

面色苍白无华,饮食无味,心悸疲乏,时而烦甚,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有关脉数,舌淡尖赤,舌苔薄白。

据其脉证,疏大青龙场原方一剂,嘱密切观察其变。

隔日复诊云:温服头煎药,1小时许,周身汗出而顿爽。

次日二煎温覆则无汗。

现寒热已除,血亦得止。

惟疲乏心悸依旧,随处归脾汤善后。

半年后因他病来诊,云体虚已复八九、崩漏末作。

按语;一然而论,“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灵枢·营卫生会篇》),“亡血家不可发汗”(87条),“衄家不可发汗”(86条)。

但在临证时,亦须知常达变。

本案虽崩漏日久,但正气尚支,其证确具外寒内热,无汗而烦躁之大青龙证,有是证便用是方,果敢不疑,方可取效。

况仲景也有血证用汗法之例,如《伤寒论》55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灵枢·热病》篇更有“汗不出,呕下血者死”、“咳而血,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的明训。

所以病因不同,治法有异,并无绝对之禁忌,要在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然运用本方,应抓住外寒内热之待征,且正气可支者,否则,亦不可孟浪轻投。

六、产后浮肿中神琴溪医案:一妇人,产后浮肿,腹部胀满,大小便不利,饮食不进。

其夫医也,躬亲疗之,不效。

年许,病愈进,短气微喘,时与桃花加芒硝汤无效。

于是请救于师,师往诊之,脉浮滑。

按其腹,水声漉漉然。

谓其主人曰:子之术当也,然病犹未知时,则当更求他法,夫当下而不下,即当更吐之、和之;不当,即当发之,所谓开南窗而北窗自通。

又张机所谓与大承气汤不愈者,瓜蒂散主之之类也。

主人曰:善。

因与大青龙场,温覆之,其夜大发热,汗出如流。

翌日,又与之如初,三四日后,小便通利,日数行。

五六日间,腹满如忘。

与前方百余帖,复原。

按语:本案叙证不全,除肿满、二便不利、脉浮滑外,当有内热烦燥,舌红之证。

否则,产后习;可轻施本方也。

[补述]宋道援老先生运用大青龙汤—失案析。

1929年春假,随族人同居由沪至屏风山。

有雷某之子,年20岁,患病甚重。

其父代诉:“初因劳作往返,抵家热甚,遂用井水淋浴,拂晓即发寒热。

年事方壮,不以为意,二天犹不退,虽经治仍日甚一日。

”是时,其妻携扶出室,为之易衣,但病人云冷甚,坚拒去被,语声高亢,欲饮冷茶。

又见患者虽委顿,但面色缘缘正赤,目光炯炯有神,唇局燥焦破裂,上有血迹。

问:“衄乎?”其妻答:“齿鼻均有血,前天才开始,量并不多。

”试令张口,腥热之气喷人,服间亦有血迹,舌质色红,苔灰白干燥。

脉浮数,一息六至以上。

按其胸腹,皮肤干燥,抚之热如炙,腹柔软.遍寻无痛处,脾可触及。

小搜赤热.六天来大便共两次,色黄不黑。

腹诊之顷,时时路缩,口亦为凛。

问:“曾出过汗否?”曰:“病至今日,从未出汗,故乘热给药,希能出些汗把热退去,但吃药后只觉烦热难过,汗则丝毫没有。

”余始以为大青龙汤证。

然患者有衄之一症,是否血热?继思之:舌质不绝,神识不昏,末见斑疹,加以大渴喜冷饮,显然邪尚在气而末入血。

既末入血,则致助之由,仍系《伤寒论》所谓“剧者必顺”者“阳气重。

”乃书案云:热为寒困,欲透末由,愈郁愈炽,阳气重故助。

大渴引饮喜冷,神清舌不绛,未涉营血分,犹可辛温透汗。

盖表之严寒不解,里之炽热不除也,然气热已经弥漫,焦头烂额堪虞,势非略参辛凉不可。

大青龙场主之:麻黄六钱,桂枝二钱,生石膏八钱,杏仁五钱,甘草二钱。

一剂。

书毕,觉病情虽延一周,但正年壮,病机与方药无间,其效可必。

乃嘱其父曰:“服后能得汗,则热亦可随之而退。

”此时舟人催行,遂匆匆告别。

不日束装返沪,亦未及过问其后果。

抵校,将所录脉案就教于陆师渊雷,讵料陆师阅后谓:“病因大青龙汤证,但所用者,究系何方?从药量比例,或可云仿之大青龙,但所列药物则非,称之为麻杏甘石加桂枝,亦可称之为麻黄汤加石膏,诚非驴非马汤。

”余谓;“姜枣在本方非属必要,故舍而未用。

”师对此语,大不为然,曰:“仲景方不特药量之比严谨之至,即一药之取舍,效若天渊,《伤寒论》中此类例证,不胜枚举。

”当时虽唯唯,然内心实不折服。

遂又质之章师次公,并告以己意。

章先生云:“陆君之言诚然!余所欲知者,乃药后以何方继?”对曰:“末也。

”章师曰:“对如此重病,投如此峻剂,而不预谋善后,安危难料,非万全策。

”陡闻此教顿觉冷水灌顶,虽欲亟知其果而不能。

暑假再返,遂惜造雷家。

其父云:“服药一煎,不久即出汗很多,怕冷怕热,口渴难过,病好了一大半,深夜服二煎,但汗不如白天之多,不过热未退清。

家人以药虽贱却验,又赎一剂。

服后,汗较昨天更多,且一直不止,热虽迟清,但怕冷更甚,继而四肢亦冷,浑身如冰,四肢抽筋,依次神识昏迷,话也不能说,如此一昼夜,延至深夜而亡。

”含泪烯嘘,惨不忍闻,余虽心为之碎,实无言可慰。

想此病之方,蒙章陆两师鉴定,再征以第一煎服后的表现,大青龙本系的对之方,可予肯定。

但方证的对,而仍不免于死,非方药所杀,实用方者杀之也:病重如斯,方峻如斯,安危难料而余末亲自观察,一书了之。

麻黄能使人汗,多汗亡阳,今量达六钱,,并伴桂枝,能不防其大汗乎?况《伤寒论》扬后服法下,明明有“若复服汗出亡阳”之戒。

而余视此文若不见,未预告汗后再服之害,致使汗后一服再服,大汗亡阳而毙。

况本方即不再服,药重如此,也大有亡阳可”能,故当预告服后诸情及抢救方药。

当时若预拟四逆辈授之,以备不虞,则即肢冷脉绝也或可有救。

而余计不出此,铸成大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