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室南迁文化与的胜地
2024届浙江省开化中学高三考前热身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4届浙江省开化中学高三考前热身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高三毕业班的学生给语文老师赠送对联,下列最恰当的一副是A.杏林分种逢春茂,桔井挹泉滋蕙香。
B.无字文章写古今,有声画谱描人物。
C.书味本长宜细索,砚田可种勿抛荒。
D.杏坛文章传承远,楼观道德浸润深。
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魏晋之后,修建私家园林__________。
园林不仅是宴饮游乐、赏花作诗的场所,园中容纳自然山水于__________的造景美学也蕴藏着期求隐逸的情志,让士大夫兼得入世和出世,无须告别朝廷而得以享受__________之趣。
自此园林艺术中也就逐渐融合了中国文人的文化性格。
A.如火如荼尺寸之间洗尘B.如火如茶瞬息之间超尘C.方兴未已瞬息之间洗尘D.方兴未已尺寸之间超尘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1世纪初,一些来到中国的西方探险家、汉学家却虚怀若谷,独具慧眼....,他们用文化比较的思维,发现了龙门雕塑之美。
瑞典汉学家喜龙仁将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作品和中国的佛像作了比较,[乙]他认为龙门的卢舍那大佛“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一种精神性的追求在鼓动并感染着观者。
这样的作品使我们意识到,文艺复兴的雕刻虽然把个性刻画得惟妙惟肖....,但其实那只不过是生命渊泽之上一些浮面的漪沦。
”[丙]在喜龙仁的眼里,龙门的佛雕洞悉了世间的一切喜乐悲苦,任凭..它们的外部表情如何,我们都可以看出其静穆与内在的和谐。
因此,喜龙仁可以堪称..卢舍那大佛的“知音”。
1.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独具慧眼B.惟妙惟肖C.任凭D.堪称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甲B.乙C.丙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中国文学史、文化史离不开戏曲。
2024年青岛市高三一模语文高考模拟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
2024年高三年级第一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2024.03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岭被认为是中国南北分水岭,是中国重要的地理标识之一。
1908年地理学家张相文在《新撰地文学》中提出的“北岭淮水”说,是近代以来最早以秦岭为中国南北分界线的观点。
中国地理自古以南北来划分,少以东西来界定,因秦岭阻隔,形成了南北两种不同的文化,既有“江南杏花春雨,塞北铁马秋风”的南北方截然不同的风景,也存在南稻北麦、南船北马的迥异生活方式。
以秦岭为轴心地带形成的华夏文明具有鲜明的南北文化差异,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华夏民族这样具有强烈的南北意识,文化的各个分支均有南北分流情形。
然而中国人的南北意识不是早就有的,秦汉时,“汉文化的核心地带,一直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关中和山东,曾是两个高度的开发区”。
汉唐文献中,秦岭之南经常被描述为沼泽与丛林之地,到处是烟瘴之气、怪鸟异兽,故而开发较迟。
及至晋室南迁,才初步改变北方经济、文化在华夏文明中占主导地位的态势。
中国南北疆域分化,南北自然、人文景观存在差异。
秦岭具有横亘东西、划分南北的自然地理特征,在华夏民族不断向秦岭南麓开拓、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南北意识逐渐形成,滋养出华夏文明独有的南北文化。
历史上秦、汉、隋、唐、元、清都有秦岭南北疆域空间和政权上“大一统”的行政区划。
晋之后的一个世纪,中国又以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划分而分裂,从而出现南北中国的局势。
从十一到二十世纪,长江流域甚至更南的地域逐渐成为中国经济、文化中心。
中国文化也存在南北分流的现象。
三晋文化名词解释
三晋文化名词解释
三晋文化,又称晋文化、山西文化,主要流行于山西地域,是华夏文化中山西地区的文化。
三晋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晋文化得名于春秋时期的晋国。
当时的晋国疆域远超过山西,但后世所说的三晋或晋多指山西省。
山西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中心,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三晋文化具有鲜明的多样性特色。
传说唐尧、虞舜和夏禹都曾在晋南活动过,尧、舜曾定都于平阳(今临汾西南)。
西周时,唐叔虞被封于晋,从此晋地逐渐形成具有其自身特色的地方文化。
此外,明清两代,山西商人经营的商业足迹遍布全国,甚至西至阿拉伯、东到日本、北抵莫斯科、南达加尔各答。
因此,三晋文化不仅是中原文化与北方文化、胡族文化的交会,也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会。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历史学家。
山西晋城的历史人文及景点
山西晋城,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
晋城地处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交汇处,地理位置独特,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和商贸重镇。
下面将从历史人文和景点两个方面,详细介绍晋城的历史人文及景点。
一、历史人文1. 历史文化底蕴:晋城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这里就留下了人类生活的足迹。
晋城历史上曾经是赵国、韩国、魏国等国家的领地,历经沧桑,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2. 古代名人:晋城出过许多历史名人,如唐朝诗人王翰、王之涣,相学家、书画家等。
这些人物在政治、文化、艺术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晋城的历史文化增色添彩。
3. 革命历史:晋城地区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曾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场。
许多革命志士如赵武钟、聂荣臻、薄一波等都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
二、景点1. 皇城相府:位于晋城市阳城县,是清朝名相陈廷敬的故居。
皇城相府占地约 3.6 万平方米,建筑风格独特,是中国北方典型的明清官式建筑群。
近年来,皇城相府成为了游客热门打卡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览。
2. 莽河:位于晋城市沁水县,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条著名河流。
莽河景区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优美,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3. 王莽岭:位于晋城市陵川县,是太行山脉的一部分。
王莽岭地势险要,风光秀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景观。
4. 白马寺:位于晋城市城区,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白马寺始建于东汉,距今已有1900 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遗产。
5. 晋城博物馆:位于晋城市城区,是一座展示晋城历史文化的现代化博物馆。
馆内藏品丰富,包括历史文物、革命文物、民俗文物等,是了解晋城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
6. 晋城古城墙:位于晋城市城区,始建于唐代,是晋城古城的遗留建筑。
城墙遗址保存完好,见证了晋城古城的历史变迁。
7. 泽州公园:位于晋城市城区,是晋城市最大的综合性公园。
魏晋南北朝山西景点
魏晋南北朝山西景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西地区的旅游景点已经有所发展,其中一些景点至今仍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以下是一些魏晋南北朝时期山西的旅游景点:
1.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武周山南麓,是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云冈石窟开始大规模开凿,形成了最早的佛像群,吸引了众多佛教信徒和游客前来瞻仰。
2. 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境内的一座悬崖上,是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晚期,历经多次修缮,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3.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
晋祠内有许多古建筑、雕塑、碑刻等文化遗产,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场所。
4.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
平遥古城始建于北魏时期,历经多个朝代的修缮和扩建,形成了独特的古城风貌和历史文化底蕴。
5.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五台山以其险峻的山势、清新的空气、古老的寺庙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旅游和朝拜。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山西的旅游景点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为后世的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族源流之十四:魏晋南北朝江南汉人汉文化和南方民族文化的融合
汉族源流之十四:魏晋南北朝江南汉人汉文化和南方民族文化的融合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文化大融合,在北方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主要是出现了被称作十六国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更叠、兴起和争战导致的社会动荡和经济文化停滞不前;而在长江流域的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则是东晋、宋、齐、梁、陈等南朝汉人政权,虽说也是频繁改朝换代、但却是华夏文化一脉相承,社会和平安宁和经济稳持发展的相对繁荣时期。
一、晋室南迁和汉人汉文化的向江南发展晋怀帝永嘉元年(307),任命琅琊王司马睿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镇建邺(愍帝时改称建康),自此开始,中原士族多有前来投靠者。
建业四年(316)晋愍帝被俘,西晋灭亡。
次年,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开启了东晋和宋、齐、梁、陈等南朝汉人政权,偏安江南近300年的发展历史。
晋室南迁促使了中原地区汉人汉文化的向江南迁移,推动了江南和东南沿海社会的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使南方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文化地位迅速上升,超过甚至替代了北方中原地区的传统地位,也为隋唐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重心南移,以及南北两大地域经济文化的形成奠下了基础。
1,迁移江南的汉人汉文化通常是将司马睿称帝建康、南迁后的晋室称为东晋。
东晋建立后,黄河流域北方世家和中原士族,纷纷南迁移居江南。
据《资治通鉴·晋纪9》所说:“洛京倾覆,中州仕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这大体上反映了黄河流域的北方中原地区,以及淮南、江北等地大批汉人仕女,为躲避十六国的地方政权混战,源源不断渡江迁移江南的情景。
当时,汉人从黄河流域的北方中原地区南迁,大体上可分为这样几个方向:(1)山东、河北和河南东部等地汉人,主要移居到长江下游和皖南、江西等地。
(2)甘肃、陕西、山西和河南西部等地汉人,则大多迁移到长江中上游和汉水流域的湖北、四川及汉中等地。
(3)他们中又有一些汉人,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继续向南迁移,到达今天的岭南和江西、福建、广东三省交界的山区,这一批批向南迁移者,大约是后来聚族生活在江西、福建、广东交界山区,始终保留中原文化传统的,汉族客家人中的早期开拓者。
中华文化概说简答 (2)
“百家”学派共同的文化特征是什么?诸子百家虽然形态各异,但却有着许多共同之处,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其一,诸子百家的学术渊源都是六经;其二,从总的哲学观点上看,各家都奉行道一元论之说;其三,各家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指归,那就是治道。
其目的都是要将社会从混乱无序之中救出,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
由于渊源相同而且目的一致,所以“百家争鸣”所形成的共同文化特征是“和而不同”。
春秋时期士的崛起的原因是什么?春秋时期士的崛起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经济基础,铁器的使用,生产力的提高,促使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使士“不耕而食”成为可能;其次,社会原因,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宗法制度受到挑战,使士失去生活保障,他们只能凭借才能重新寻找生活出路和进行人生价值的定位;最后,是政治条件,诸侯为谋求富国强兵,纷纷招贤纳士,于是士作为政治智囊、军事参谋、外交使节、思想精英步入了历史舞台。
简述古代中国文化三次集中南移的过程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中华文明呈现出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南移之势。
历史上,文化南移运动有三个十分集中的时期。
[换行]第一个时期是南北朝时的永嘉之乱。
五胡乱华,晋室南迁,迫使汉族士民大规模南移,中原文化随之南播,打开了南方经济文化的新局面。
到唐初,南方已经在经济上处于领先地位。
[换行]第二个时期是唐代的安史之乱。
叛乱使黄河中下游地区残破凋弊,加上紧随而来的藩镇割据和政局动荡,使士民再次大规模南迁。
此消彼长,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为文化的南移埋下伏笔。
[换行]第三个时期是宋代的靖康之乱,给文化中心的南移以最后的推动,完成了文化中心的南移。
简述宋代理学的特点及其发展过程理学,是以中晚唐的儒学复兴为前导,由韩愈、李翱开启的将儒学思想由外转而向内,援佛道以证儒理,通过两宋理学家多方共同努力而创建的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
由于这个思想体系以“理”作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被称为理学,又称宋学、道学、新儒学。
宋代人才的地域分布变化分析
宋代人才的地域分布变化分析中国历史时期除了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外,文化教育的发展也不平衡。
在传统社会里,文化教育水平的高低往往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相关联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文化教育发展的基础。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文化最繁荣的时期。
其标志之一是:随着科举制度改革的逐渐完善、文化的日益普及、学校的兴盛发达,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各种类型的人才。
其中,无疑包括所谓“经世致用”的政治人才。
《宋史.选举志》一说:宋代“三百余年,元臣硕辅,鸿博之儒,清强之吏,皆自此出,得人为最盛焉。
”南北宋之际的叶萝得也说:“本朝以科举取士,得人为最盛。
”北宋人才的兴盛,绝不是偶然出现的。
它的形成,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也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北宋王朝政治的需要对它的促进作用。
太祖赵匡胤建国以后,鉴于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军人跋扈的教训,对将帅的权力采取了种种削落和限制的政策措施,确立了文官治国的体制。
选拔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官吏,对科举取士制度逐步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其次,是彻底打破了唐代门第的限制,把科举的大门平等地向几乎整个知识阶层敞开。
由于科举取士向整个知识阶层敞开了门户,因此读书求仕的人越来越多,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发展。
然后,随着北宋经济的高涨,办学之风日益兴盛,也为北宋王朝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人才。
在北宋全盛时,文化中心在洛阳和汴京之间的轴线上。
文化的中心是创造文化的人,而人又是环境的产物。
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必然生长出不同数量和类型的人才。
宋人明确认识到了这一法则。
如:程颢:“西北东南,人才不同。
”谢采伯:“北方人物、果蔬,长大便自与江南不同。
”人才的产生受社会政治、经济、地理环境以及家族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也与上述要素密切相关。
一般而言人才分布密集的地方,文化必定发达。
因此,人才的多寡是衡量某一地区文化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通过了解各地人才地理的分布,可以揭示某一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历史发展规律。
三晋文化(山西地区文化因该地在春秋时是晋国的所在地到战国时则分成韩赵魏三国故称称为三晋)
三晋文化(山西地区文化,因该地在春秋时是晋国的所在地,到战国时则分成韩、赵、魏三国,故称称为三晋)华夏文化中山西地区的文化。
因该地在春秋时是晋国的所在地,到战国时则分成韩、赵、魏三国,故称称为三晋。
当时的晋或三晋疆域都远超过山西。
后世所用的晋或三晋则指山西省。
简介战国时分成韩、赵、魏三国,故称之为三晋。
当时的晋或三晋疆域都远超过山西。
后世所用的晋或三晋则指山西省。
西侯度文化,经匼河文化、丁村文化、许家窑文化、崎峪文化,直到14000多年前的下丁川文化,成为中国旧石器时期原始文化发展的完整序列。
晋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中心,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民族融合带来佛教在三晋的发展,它为山西留下云冈石窟与五台寺庙群,成为佛教建筑、石刻、雕塑上的艺术宝库。
山西的戏曲历史悠久,宋金的社戏、元的杂剧,明清梆子都是主要剧种,影响深远。
另外山西的醋、黄土窑洞、民间剪纸亦都表现了三晋文化的特色。
据历史研究认为,“尧治平阳、舜治蒲坂、禹治安邑”的三都都在晋南。
因此,可以说晋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中心,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1]西周时,为“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封叔虞于唐,因国都在晋水旁,改国名为晋。
晋在周东迁、辅平王,“尊王攘夷”,争霸中原中对周王室继续存在和中原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由于地近戎狄,民族杂居,赵的胡服射骑代表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吸收与两种文化的融合。
由于晋开国时注意“启以夏政、疆以戎索”,促进法家的兴起。
李悝、申不害和韩非都是代表人物,对当时变法、治世、富国强兵起了重要作用。
秦统一后,封建王朝的国都西安、洛阳、开封恰好都在山西南部的外缘。
山西由于山河绕其外、高原河谷居其内,成为“表里山河、称为完固”的地理形势,既可以成为王朝的重要藩屏,又可以成为乱世割据的强藩。
因地近边塞、民族杂处,亦是民族融合的熔炉。
例如北魏拓跋氏即于北部崛起,经过各族融合南下,不但促进政治上重新统一,又给华夏文化带来新的刺激。
正是这种民族融合带来佛教在三晋的发展,在经济上,山西农业发达,加上盐池、炼铁,经济十分繁荣,加上当时形势,山西成为明初时移民外迁基地与明、清两代起重要商业作用的山西帮的起源地。
中国历史上的大移民 你知道几次 洪洞大槐树不可不知
中国历史上的十次大移民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五千年历史进程中,因政治、经济、战争等三种主要原因,产生数次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对民族融合、调整人口分布、促进文化交流、推动经济发展等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永嘉之乱,晋室南迁,中原汉族南下江南、湖南、湖北。
西晋末年,发生了八王之乱,晋朝的实力大打折扣,北方的少数民族趁机南下,侵占了中原的腹地洛阳,这就是历史上的有名的五胡乱华。
中原汉族中王室贵族和富户、大户相继南迁,以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很多侨乡。
如:南司州、南徐州、南兖州、南弘农、南新安指东晋南北朝时流亡江南的北方人的侨乡。
这很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很多地名都是新什么的,如纽约,就是新约克郡的意思,还有新奥尔良,新威尔士,都是英国的地名,加上一个“新”字的。
就是今天,南方还有很多地名,还是古代中原的地名呢!这次移民成为吴、湘两大系南方汉族的基本源流。
南迁的流民计90万,约占刘宋人口的六分之一。
其中苏皖二省就占移民总数将近一半,江苏有些区段呈高度集中状态,今南京以东至镇江一带北方侨民甚至比当地原居民还要多。
二、安史之乱,中原涂炭,河南、河北、陕西的汉族居民南下江淮,西入川。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给唐王朝的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更为严重的是,此后中原地区陷入了长达百年的藩镇割据的混乱状态,相对和平的南方再次成为中原居民逃避战火的首选之地。
从湖北荆州至湖南常德一带,因移民而增加户口十倍。
在太湖流域,人口也有显着增加,吴县移民可能占到全县户口的三分之一。
由襄州沿汉水南下经郢、复至鄂,诸州户口都有不同程度增加,连移民路线都斑斑可考。
三、靖康之耻,天子蒙尘,金兵南下,高宗南渡,中原居民大规模南迁。
关于这次他逃亡,很多明清小说、戏曲中都有记载。
累计南下移民500万,是最大的一次中原汉民族南迁。
今东南各省,甚至远至福建、广东都有大量北方移民,其中比较集中的地区是苏南浙江一带,更加密集的移民区则是从苏州至宁波一带,当然最高度集中是在杭州城里。
泉州博物馆及闽台缘博物馆
泉州博物馆以及闽台缘博物馆时间:2016年11月11日记录人:李璐璐泉州博物馆位于清源山下的西湖公园北侧,是一座具有闽南建筑风格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所在地,占地面积80余亩,建筑面积16000多平方米。
举办有“泉州历史文化”“泉南音,戏曲艺术”等基本陈列、以及“泉州古代书法”“泉州民间收藏”等展览。
泉州博物馆不仅是泉州古港文明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再现,而且是学术研究、文化交流、旅游休闲的理想场所,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民终生教育场所。
泉州历史文化展按照时间顺序分四个部:早期开发、刺桐崛起、东方第一大港和泉南雄风。
远古时期,闽越族先民在泉州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拓土开疆。
汉晋时期,中原士族衣冠南渡,避地以居。
唐、五代,泉州港城崛起,至宋元鼎盛,形成“东方第一大港”。
明清时期,泉州继续在耕海牧洋的风浪中挺进。
凭籍拓荒万里的卓越胆识和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泉州人民东渡台湾,成为开发祖国宝岛的生力军;泉州百姓移民海外,为世界的共同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
历史人物涌现出欧阳詹、苏颂、曾公亮、蒲寿庚、俞大猷、李贽、郑成功、施琅等灿若群星的英才俊。
在这座历经沧桑的名城中,既保存了海滨邹鲁、泉南佛国的文化传统,也遗留了“梯航万国”、“神学宝库”的文物胜迹、泉南佛国的文化传统,也遗留了“梯航万国”、“神学宝库”的文物胜迹。
人类从远古走来,距今已有三、四百万年的历史,泉州先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开创了独具特色的闽越文化。
这里陈列有现代已经灭绝的早期动物四不像、犀牛、鹿角化石,证明台湾海峡在远古时代曾是陆地,台湾与大陆连成一片,最早的台湾人亦来自大陆。
泉州古为闽越族地,距今4000年前,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泉州也处于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阶段,3000年前跨入青铜时代。
闽越族居民开始在泉州生活,他们“文身断发”,善于制造和驾驭独木舟,涉江泛海,过着以采集、渔猎和原始农耕经济为主的海洋性文化生活。
新人教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第1讲 魏晋、
第1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
这反映出当时( )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解析:选A。
“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反映了司马家族与地方世家大族控制朝政,体现了豪强大族对国家政治的影响,故A项正确。
B、C、D 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2.(2020·中原名校质评)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
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强调察举制是门第社会的主要起因B.认为察举制比九品中正制好C.肯定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D.认为科举制要优于察举制解析:选C。
根据材料“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
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钱穆先生在这里对察举制的实行初衷持一种肯定的态度,肯定了察举制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故C项正确。
3.(2020·某某某某三模)521年,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
”并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
这反映当时政府( )A.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C.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解析:选C。
由材料内容可知梁政府要求郡县“置孤独园”,重视基层治理,“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以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故C项正确;材料中“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说明不是无为而治,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调节社会贫富差距,故B项错误;材料中仅涉及收养孤儿与单身老人,社会保障体系并不完备,故D项错误。
东晋的政治与文化
东晋的政治与文化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皇室后裔司马睿在南方建立起来的政权,统治范围因为中原陆沉,少数民族内迁,建都洛阳的晋朝(西晋)复亡,史称东晋。
下面是有东晋的政治与文化,欢迎参阅。
东晋的政治与文化东晋虽然是司马氏政权的延续,但本身司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整个朝廷都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个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导,其后又有陈郡谢氏的谢安、谢玄、王敦等等。
而世家大族中,代表者,有南下的王、谢、袁、萧等侨姓,和本身居于江南的朱、张、顾、陆的吴姓。
最初东晋有赖权臣王导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拢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从中原南下的士族,并以司马家族作为共同拥戴的对象。
但世家大族本身并不真正忠于司马氏,尤其是他们本身都拥有大量田地,以至拥有自家部队(即所谓“部曲”),有足够实力抗衡司马氏政权。
最初有王导主持大局,东晋政权得以稳定,故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
但晋元帝以降则内乱频生,如有早期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后期又有孙恩、卢循之乱等。
统治阶层东晋王朝的统治阶层大部分是由过江避难的中原名门望族与江南的土居氏族组成的,存在着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他们之间一直相互排挤;在东晋统治的一百多年中,中原氏族占据统治的主导地位,而南方土居氏族则一直被排斥。
元帝年间,北方大臣王导希望改变这种状况,他在南北氏族之间奔走,极力劝说各族修好,但收效甚微。
后来江南氏族也曾多次因不满东晋的统治而起来反抗,大大的动摇了东晋的统治。
自晋元帝元年(公元317年)至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是东晋发展比较平稳的时期,虽然在此之间也有过一些叛乱,但都被镇压下去了。
元帝末年,王导之弟王敦起兵反晋,遭到其兄王导与朝臣的抵抗而未能成功;其后桓温也曾觊觎帝位,又被王谢两大家族抵制下去。
公元385年,东晋重臣谢安病死,晋孝武帝将大权交于其弟司马道子,司马道子与其子司马元显把持朝政,他们暴虐无能、大肆剥削人民,使图谋王位的大族有机可乘。
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史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A.已认识到人地矛盾突出 B.积极推广传播农耕经验
C.意在恢复发展农业生产 D.赞许百姓自发开垦荒地
6.考古学家在新疆和田出土的唐代于阗文书中发现了三件《兰亭序》抄本。下列推断
合理的是
A.楷书是唐代官方文书的标准字体
B.于阗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C.中原文化在西域地区进一步传播
D.临摹王羲之的行书在唐代成为时尚
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 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2.下表为不同时期关于均田制下小农受田的相关记载。由此可知,从北魏到唐朝前期
()
时期 内容
出处
北魏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所授之田 《魏书·食货 率倍之。”再加桑田二十亩,一夫一妇可受田一百四十亩 志》
D.外来文化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
16.“及府兵法坏而方镇盛,武夫焊将虽无事时,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
其人民,又有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由此可知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专制腐朽 B.藩镇权力过大 C.府兵制被破坏 D.节度使的设置
17.唐朝的国家意识是混合型的,不但儒法并用,而且兼容释道。正如盛唐最有成就的
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
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大量的“佛图户”存
在导致了
A.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
B.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
C.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
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9.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
试卷第 4 页,总 5 页
中国文化中心化重心南移现象
中国文化中心化重心南移现象一、中国古代私学的诞生和复兴时期:中国文化重心处于北方(一)中国古代私学的诞生时期:私学主要分布在北方中华文化的原始中心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这已为河南渑池仰韶村、陕西西安半坡村等地的考古发掘所证实。
到秦汉时期,处于这一区域的北方,在人口数量和物产总量等方面均大大优于南方,如当时的关中地区,量其富,什居其六;而这时的南方,却是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处于原始开发阶段。
据《汉书·地理志》统计,西汉时人口约有六千万,其中约四千万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北方,长江以南的人口仅为二百多万;当时全国百万人口以上的郡有13个,其中12个分布在北方,长江以南仅有1个。
因此,从经济、人口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来看,北方都比南方发展繁盛。
下面我们从先秦时期最著名的私学孔墨私学的情况来看当时文化教育的发展态势。
春秋战国时期是私学的诞生和发展初期,百家争鸣促成了众多的学派以及私学的出现,其中,儒家私学和墨家私学最为著名,基本上代表了这一时期文化教育发展的水平。
这两家私学几乎都分布在北方地区。
据史载,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是当时影响最大的私1/ 9学。
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孔子77位较有成就的弟子的记载,可以看出其籍贯分布:孔子较有名的77位学生在北方的达73人,占94.8%;在南方的仅3人,还是处于湖北、江苏两地的长江流域地区。
因此,孔子儒家私学的分布和影响主要在北方地区,而且集中在山东地区,这说明当时中国文化教育的重心主要位于北方。
墨家私学的活动区域和影响也主要在位于北方的鲁国地区。
墨子在与公输盘辩论攻宋的战术时,曾说: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国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可见墨子的学生也多达几百人之众。
以孔、墨私学为代表的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私学,其活动区域、影响范围、培养的人才均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这奠定了当时北方在全国的文化重心地位。
晋文化资料
晋文化晋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晋国及晋代(公元280年-420年)的文化形态和风貌。
晋国曾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国家,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有着独特的贡献和影响。
晋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独树一帜,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了解。
晋国的兴起晋国最初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个分支,后来获得了独立地位。
公元前403年,趁秦国削弱时势,晋国开始崭露头角。
前秦灭晋后,孟尝君率领的齐军占领中原,晋国灭亡。
但后来魏文侯灭秦之后,刘肥称兵而起,又重建晋国。
晋国建国后,逐渐崛起,逐步成为了当时的强国之一。
晋国的政治制度晋国的政治制度以世系世党为架构,世族贵族统治的特点十分显著。
国家政权基本上世家的家族企业,由世家的贵族子弟单独掌握执政大权。
魏军铸就的金色壁族为代表的世族努力扩大他们的权力范围,不遗余力地对争夺世族地盘的权力。
晋国的文化繁荣晋国的文化繁荣主要体现在文学艺术上,晋代文学是独具特色的。
晋代文人辈出,代表作品有《石门怀古》《孔雀东南飞》等,皆为经典之作。
晋代的文人雅士中也有大才流人,其中以嵇康最为有名。
除了文学外,晋国的绘画、音乐、雕刻等艺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晋代画家擅长山水画,运用水墨画笔勾勒山川河流,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
晋代音乐擅长用丝、竹、石、金、木等五种乐器演奏,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
晋代雕刻亦以刻画动物为主,重点描绘动物的神态特色,表现出独特的审美观念。
晋国的衰落与影响然而,尽管晋国在文化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内部贵族斗争和外部侵略的共同影响,晋国最终走向了衰落。
公元420年,晋国灭亡,标志着晋文化的终结。
但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启发作用。
结语晋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充满着独特的魅力。
通过对晋文化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也能够体会到古代晋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希望我们能够继承和发扬晋文化的精神,将其传承下去,为构建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室南迁文化与的胜地
晋室南迁是指晋国的皇室和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向南方迁移的历
史事件。
这一事件不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使得一些地方
成为了晋文化的胜地。
本文将探讨晋室南迁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胜地。
晋室南迁是由于战乱和政治原因而导致的。
西晋时期,中原地区频
繁的战争让晋国的皇室不得不向南迁移,寻求更安全和稳定的地方。
这一南迁的过程不仅是一次政治迁徙,也是文化传承的重新定位。
随着晋室南迁,南方的一些地方成为了晋文化的胜地。
其中最著名
的例子是古代文人墨客汇聚的临淄和建康两地。
首先,临淄是晋室南迁后的首都,同时也是当时文化繁盛的地方。
临淄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地理位置优越,临近黄河,交通便利。
晋室
南迁后,临淄成为了政治和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学士前往。
在临淄,文化的繁荣可谓是达到了巅峰。
当时的晋国皇帝司马睿非
常重视文化建设,提倡风雅之风,临淄府成为了绘画、书法、音乐等
各个艺术领域的中心。
大批文人墨客在这里聚集,相互切磋,推动了
艺术的发展。
尤其是晋国的皇帝司马炎,他本人也是一位非常有文化修养的皇帝。
他主持编纂了《晋书》等重要历史文献,对于后来的历史文化研究产
生了深远影响。
司马炎同时也是一位善于书法的皇帝,他的书法作品
被誉为晋代书法的典范。
在临淄,还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文化人物,诸如王羲之、郭璞等,他
们的书法艺术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郭
璞的《宋元晚晴园图》等作品,至今仍被誉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经典之作。
除了临淄,南迁后的建康(今南京)也成为了晋文化的胜地。
建康
地理位置优越,长江两岸山水相连,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聚集之地。
在建康,晋国的皇帝再次提倡文化繁荣。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晋武
帝司马炎的太庙,太庙的修建规模宏大,尽显晋国皇室的威严和文化
底蕴。
在建康,文人辈出,艺术繁荣。
如韦编三绝之一的嵇康,他是一位
博学多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他的文学作品《琴谱》内容丰富,对后
世音乐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晋室南迁还在其他地方留下了许多文化遗迹。
比如晋国皇宫
遗址和陵墓,反映了当时晋国皇室的豪华和气势。
还有晋国的图书馆
和学府,成为了文人学士们的重要去处。
总而言之,晋室南迁文化与的胜地密切相关,临淄和建康等地成为
了文人墨客和艺术家们的聚集地。
他们在这些地方创作出了许多艺术
作品,为晋文化的繁荣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