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_晋法家文化之比较

合集下载

法家文化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法家文化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子产曾执政郑国二十年。最富有意义的创举是“铸刑 书”,即把刑法铸于鼎上,这是中国最早的成文法。此 举改革了全凭统治者之意判刑的旧体制。
子产主张为政宽猛结合,以猛为上。临终前曾对子大叔 说:“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 若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有死焉;水懦弱,民狎 之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 韩非子的主要政治主张:
➢ 一 、天不能决定人事吉凶 ,人定胜天。 ➢ 二 、人不应该违背自然规律 ,而要把天当作物
类来利用。 ➢ 三 、国家要富强 ,要靠耕战。耕,是搞好农业
生产 ;战,加强战备。
➢ 四 、法治比德治更适合于当时社会 ,因为社 会发展变化了,一切事物也随之变化 ,因此具 体措施也应改变 。
法家只有借助于君权之势才能推行变法,一旦君权 不在,则改革难以继续,这是法家在历史上的悲哀。
➢ 5、商鞅
约前390—前338年,姓公孙,名鞅,因受秦孝公封商邑, 号商君,故称商鞅。商鞅在秦国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雄 居六国之上,奠定了秦统一中国的基础。
商鞅法制思想有:壹刑论,即“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 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策,乱上制者,罪死不 赦”。
➢ 3、李悝
前455—前395年,法家严格意义上的开山祖。在任魏国 相,主持变法。变法内容:经济上“废沟洫——废井 田”、“尽地力”、“善平籴( dí)”;政治上主张无 功不受禄,打击世袭特权,剥夺无所事事的贵族们的俸 禄,奖励有能有功者;军事上建立了常备正规军。
李悝的最大贡献是编著了《法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部完备的成文法典。包括六篇:《盗法》、《贼法》、 《囚法》、《捕法》、《杂法》、《具法》。
▪ 二、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
➢ 韩非子(前280—前233),出身于韩国贵族, 曾与李斯同师荀子。后被李斯陷害致死。

中华文化概说形成性考核答案(1-4)

中华文化概说形成性考核答案(1-4)

中华⽂化概说形成性考核答案(1-4)形成性考核作业1⼀、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前期为主的是A. 般若学B. 涅盘学C. 禅宗D. 密宗2. 历史上第⼀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是秦代的A. 《说⽂解字》B. "书同⽂"C. "⽂字神赐"D. "圣⼈造字"3. 古代从神本⽂化向⼈本⽂化转变的表现有多种,下⾯哪⼀项不是表现之⼀?A. 铁器的出现B. ⼘筮的⽅法C. 周⼈重“德”D. 周代的宗法制度4. 我国第⼀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A. 《春秋左⽒传》B. 《国语》C. 《资治通鉴》D. 《史记》5. 战国时期我国⼠⽂化⾸度崛起,下⾯哪⼀项不是其原因?A. 经济基础出现了⼤的变化B. 礼崩乐坏,使⼠重新寻找⽣活出路与⼈⽣价值定位C. 当时诸侯为求富国强兵,纷纷延纳贤⼠D. 征伐战争使得原来的奴⾪获得⼈⾝⾃由,成为⼠6. 先秦诸⼦中,法家本着历史进化的观念,提出了()等规范社会⽣活和⾏为准则的观念。

A. 仁、礼B. ⽆为C. 兼爱D. 法、术、势7. 关于⼋卦的起源,⽐较合理的说法是A. 起源于结绳改书契之时B. 蓍草排列变化C. 对占⼘龟兆模仿D. 代表原始⽂字8. 隐逸⽂化以()作为最终追求⽬标。

A. 修⾝齐家治国B. 主体的个性消融C. 出污泥⽽不染D. 主体的个性⾃由9. 何时起隐⼠⼏乎全为儒⼠A. 魏晋之后B. 宋元之后C. 元明之后D. 明清之间10. 宗⽩华先⽣所说“中国周秦诸⼦以后第⼆度的哲学时代”是指A. 两汉时期B. 魏晋南北朝C. 唐宋时期D. 元明清时期11. 从本源上讲,炼丹是()的思想。

A. 道家B. 道教C. 神仙家D. 佛教12. 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基础是A. ⾎缘B. 地缘C. 亲亲D. 同门13. 西汉、唐朝的中外⽂化汇萃之地都是A. 敦煌B. 洛阳C. 咸阳D. 长安14. 中国古代专制时代控制⼈⾝⾃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是A. 什伍⾥甲制度B. 郡县制度C. 户籍制度D. 宗法制15. 中国历史上第⼀部初具规模的封建法典为A. 《刑书》B. 《法经》C. 《秦律》D. 《汤刑》16. "以物⽐德"属于A. 整体思维B. 伦理思维C. 辨证思维D. 类⽐思维17. 佛教的创始⼈是A. 张道陵B. 葛洪C. 释迦牟尼D. 孔⼦18. 中国封建伦理规范的最⾼法则为A. 三纲B. 五常C. 五伦D. ⼗教19. 在现代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汉族外,有代表⾃⼰语⾔⽂字的民族有A. 24个B. 25个C. 26个D. 27个20. 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是A. 炎帝B. 黄帝C. 仓颉D. 孔⼦⼆、简答题(共 3 道试题,共 30 分。

先秦儒法两家法律思想之比较

先秦儒法两家法律思想之比较

先秦儒法两家法律思想之比较先秦儒法两家法律思想之比较春秋战国时期,用来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的神权和宗法思想受到了极大冲击。

礼崩乐坏,诸侯异政,百家异说。

诸子百家关于国家和法的各种观点和理论蓬勃兴起,学术思想领域“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其思想均涉及法律思想,但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儒法两家的法律思想。

一:先秦儒家与法家思想的不同点:1. 法家与儒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儒家代表了封建新贵族的利益,因而其法律思想的基本点是为统治者建立统一的贵族政体出谋划策,维护宗法等级制度,教育百姓要安分守己。

儒家代表提出了一系列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的法律观点;法家是战国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以法治国”的一个学派。

“法治”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具有为君主专制统治服务的明显特征。

与儒家“礼,德,人治”结合不同的法家模式是“以法为本”,“法,势,术”结合。

2. 儒法两家对法律作用的认识不同:儒家主张“先礼后刑,以刑辅德”,主张道德教化,以德去刑。

儒家认为刑罚是教化的辅助手段,即“德主刑辅”,教化的主要作用在于防患于未然;法家认为法是衡量事物的标准的尺度,法律的第一个作用是定纷止争,《管子七臣七主》说:“律者,所以定纷止争也。

”第二个是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

3. 儒法两家在法律适用上的不同:儒家始终主张“礼治”,“礼者,贵贱有序,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者。

”其思想主张维护等级制,级别越高,特权愈多,权力也就愈大。

而法家主张“刑无等级”,在保障国家和君主利益的基础上,平等的适用法律,无论贵贱一律平等,即所谓“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打破了儒家传统的“刑不上大夫”的法治原则。

4. 法家的法治与儒家的人治: 儒家重视“人治”,即指统治者个人尤其是最高统治者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提倡“圣贤治国”,主张将立法,司法权集中于“英明”的君主手中;而法家提倡重法、重势、重术。

先秦诸子与地域文化第五讲(法家与秦、齐、三晋文化)

先秦诸子与地域文化第五讲(法家与秦、齐、三晋文化)

重刑少赏 • “明君之使其臣也,用必出于其劳,赏必加于其 功。功常明,则民竞于功。为国而能使其尽力以 竟以功,则兵必强矣。”(《错法》) • “以刑去刑,国治;以刑改刑,国乱。故曰:行 刑重轻,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刑至事 生,国削。”(《去强》) • “所以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 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 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 有过于后,不为亏法。”(《赏刑》)
法家先驱
• 齐:管仲 • 郑:子产、邓析 • 晋:赵鞅
战国法家派系
时间:前期重实践,不完全排斥道德教育,主要代表人 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后期重理论, 完全排斥道德教育,主要代表人物有韩非、李斯。 地域:晋法家、齐法家。 理论:前期法家分法、势、术三派,商鞅重法,慎到重势, 申不害重术。法,法令条文。势,政治斗争手腕。术,阴 谋诡计。韩非子认为三者要结合。
先秦法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 法家与成文法运动 • 法家先驱 • 法家派系
法家与成文法运动
• 夏商神权法:天命、天罚。 • 西周宗法制:以德配天,明德慎罚。 • 春秋成文法:以法治国。
春秋成文法
铸刑书:前536年郑大夫子产把成文 法的条文铸在铁鼎上,被公认为是我 国最早成文法。
铸刑鼎:前513年,晋国赵鞅把前任执 政范宣子所编刑书正式铸于鼎上,这 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
《商君书》的作者
• 伪书:郭沫若; • 作者为商鞅:吕思勉; • 商鞅遗著与其他法家遗著的合编,非作于 一人一时:高亨。 • 《韩非子·五蠹》:“今境内之民皆言治, 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商君书》的内容及其思想
• 革新变法:“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 下之议之也。”(《更法》) • 重农重战:“国之所以兴者,农战 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 (《农战》) • 重刑少赏:“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 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 兴国行罚,民利且畏;行赏,民利且爱。” (《去强》)

中华文化概说形成性考核答案(1-4)

中华文化概说形成性考核答案(1-4)

形成性考核作业1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前期为主的是A. 般若学B. 涅盘学C. 禅宗D. 密宗2. 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是秦代的A. 《说文解字》B. "书同文"C. "文字神赐"D. "圣人造字"3. 古代从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转变的表现有多种,下面哪一项不是表现之一?A. 铁器的出现B. 卜筮的方法C. 周人重“德”D. 周代的宗法制度4. 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A. 《春秋左氏传》B. 《国语》C. 《资治通鉴》D. 《史记》5. 战国时期我国士文化首度崛起,下面哪一项不是其原因?A. 经济基础出现了大的变化B. 礼崩乐坏,使士重新寻找生活出路与人生价值定位C. 当时诸侯为求富国强兵,纷纷延纳贤士D. 征伐战争使得原来的奴隶获得人身自由,成为士6. 先秦诸子中,法家本着历史进化的观念,提出了()等规范社会生活和行为准则的观念。

A. 仁、礼B. 无为C. 兼爱D. 法、术、势7. 关于八卦的起源,比较合理的说法是A. 起源于结绳改书契之时B. 蓍草排列变化C. 对占卜龟兆模仿D. 代表原始文字8. 隐逸文化以()作为最终追求目标。

A. 修身齐家治国B. 主体的个性消融C. 出污泥而不染D. 主体的个性自由9. 何时起隐士几乎全为儒士A. 魏晋之后B. 宋元之后C. 元明之后D. 明清之间10. 宗白华先生所说“中国周秦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学时代”是指A. 两汉时期B. 魏晋南北朝C. 唐宋时期D. 元明清时期11. 从本源上讲,炼丹是()的思想。

A. 道家B. 道教C. 神仙家D. 佛教12. 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基础是A. 血缘B. 地缘C. 亲亲D. 同门13. 西汉、唐朝的中外文化汇萃之地都是A. 敦煌B. 洛阳C. 咸阳D. 长安14. 中国古代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是A. 什伍里甲制度B. 郡县制度C. 户籍制度D. 宗法制15.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规模的封建法典为A. 《刑书》B. 《法经》C. 《秦律》D. 《汤刑》16. "以物比德"属于A. 整体思维B. 伦理思维C. 辨证思维D. 类比思维17. 佛教的创始人是A. 张道陵B. 葛洪C. 释迦牟尼D. 孔子18. 中国封建伦理规范的最高法则为A. 三纲B. 五常C. 五伦D. 十教19. 在现代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汉族外,有代表自己语言文字的民族有A. 24个B. 25个C. 26个D. 27个20. 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人是A. 炎帝B. 黄帝C. 仓颉D. 孔子二、简答题(共 3 道试题,共 30 分。

秦晋之好的主要内容

秦晋之好的主要内容

秦晋之好的主要内容秦晋之好,是指中国历史上秦国和晋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和互相借鉴的现象。

秦晋之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个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影响深远,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秦晋之好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秦国和晋国是两个强大的诸侯国,它们之间的关系起初并不友好。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逐渐发展出一种互相借鉴和友好的关系。

秦晋之好的一大特点是互相借鉴。

秦国和晋国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互相学习和借鉴对方的经验。

例如,秦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高效的组织能力闻名于世,而晋国则以其文化艺术和礼仪之邦的形象著称。

秦国在征服六国后采用了晋国的封建制度和官僚体系,使得秦国的统治更加稳定和有序。

而晋国则从秦国学习了征战之术,使得晋国在战争中获得了一定的优势。

可以说,秦晋之好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的借鉴相互促进了两国的发展。

秦晋之好也在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秦国和晋国在文化上互相借鉴,互相影响。

秦国的法家思想和晋国的儒家思想在秦晋之好的影响下得以交流和发展。

秦国的法家思想注重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强调法治和秩序。

而晋国的儒家思想则注重礼仪和人伦关系,强调道德和教育。

秦晋之好使得法家和儒家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得以并存和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晋之好还有助于推动地方文化的繁荣和交流。

秦国和晋国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中心,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交流和繁荣。

例如,晋国的山西地区是中国煤炭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而秦国的陕西地区则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秦晋之好使得山西和陕西地区的文化交流得以加强,文化艺术、建筑风格等方面都得到了共同发展。

总结起来,秦晋之好是中国历史上秦国和晋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和互相借鉴的现象。

秦晋之好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秦晋之好的发展是中国历史上友好关系的典范,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秦晋之好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法家一、法家简述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在

法家一、法家简述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在

古为今用
想误差一样,漏洞只能进口量的去减小,而不可能被完 全避免,一件事在运行当中,局势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变化,而在每一次发生变化的时候,漏洞就不可避免 地出现了,漏洞并不可怕,但每一次漏洞出现却都会 给对手以可乘之机,如果对手幸运地抓住了机会,那 么自己的不幸也就开始了,所以尽量的东减少漏洞是 必要的,而减少漏洞最好的办法,就莫过于稳定局势 ,以不变应万变,对手就没有了可乘之机,而对手没 有可乘之机,就正是自己的良机,因为最好的对手无 不善于等待。
法家
一、法家简述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 派。他们以在法律界及法理学方面做出 了卓越贡献而闻名,并提出了整套的理 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 秦朝制定各项政策提供了相当有效的理 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 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 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 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 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 、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 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 卓有成效。
6、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译文:过于宠溺臣下,法令就难以确立, 缺乏威严就会被臣下欺凌。所以刑罚如果 不能坚决执行,那么君主下达的命令就无 法严格的实施。
解读经典
译文:过于宠溺臣下,法令就难以确立 ,缺乏威严就会被臣下欺凌。所以刑罚 如果不能坚决执行,那么君主下达的命 令就无法严格的实施。
故事链接
刘邦称帝后封功臣二十余人为侯,其余未被 封赏的功臣们日夜争功,汉高祖一日在洛阳 南宫望见一些将领坐在沙地上议事,就问他 们在说什么,张良说:“他们在商量谋反。 陛下称帝后封的都是萧何,曹参等亲信,而 诛杀的都是自己怨恨的人。这些人得不到封 赏,又怕诛杀,所以要商量谋反。”高祖于 是向张良请教,张良建议他封最厌恶的庸齿 为侯。高祖采纳的张良的建议,群臣得知后 自己不必担忧了。

法家学派

法家学派

法家的历史哲学
可以说,法家的历史哲学观相对于其他哲学流派完全是一种全新、革命的观点。儒家、墨家、道家三家虽然思想主张各有不同,但是具有一种共同点:人类社会的黄金时代在过去,而不在将来。自古代的“黄金时代”以来,历史在逐渐退化,因此,人的拯救不在于创新,而在于回到古代。这就是三家的“历史退化观”。三家的这种观念,来源于中国依循过去经验的传统思维方式。中国人大多是农民,农民通常被耕种的土地所束缚,很少外出旅行。农民种地,按时令变化耕耘种地,只需凭借过去经验,遇到新事,法家就想过去有什么经验可以依循。孔子喜欢援引古代权威周文王和周公来支持自己的学说,这对后世韩愈等许多哲学家有较大的影响。墨子与儒家争辩,援引比周文王、周公更古老的夏禹;孟子为能凌驾墨家之上,往往援引尧舜,传说中比夏禹更古老的圣王。道家为能胜过儒家和墨家,请出伏曦、神农等三皇五帝比尧舜更早几百年。法家是先秦各哲学流派中最后出现的一派,他们认为,每个时代的变化都有其不得不变化的原因,因此只能现实地对待当今世界。古代的人民比较淳朴,只是当时物质条件的低下所造成的,古代人民的品德未必普遍高于当代人民。古者,“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韩非子曾对守株待兔的故事做了评价: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商鞅也提过:“世事变而行道异也。” 春秋战国时期 “ 百家争鸣 ” 中主张 “ 法治 ” 的一个学派。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大师荀子(荀卿)是其先驱者,他的弟子韩非子(韩非)则是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作为儒学大师的荀子在政治主张上对孟子的学说又有所发展。在尊王道、举贤能的基础上,荀子主张兼称霸力,法后王;不迷信天道鬼神而强调人的能动性,具有唯物主义的思想成分。韩非子与老师的政治思想也不尽相同,他尖锐攻击儒墨之道,提出了以法治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形成了较完整的封建专制主义理论。从文风来看,荀子的散文词汇丰富,句法规整,层次清晰,论点鲜明;而韩非的散文则善用寓言、比喻,锋芒锐利,议论透辟。师徒二人的散文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对汉初许多政论家的政论文有着直接的影响。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特点及评价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特点及评价

罚”,夏商的统治者一方面以“服天命”自诩,极力通过致孝于鬼神把礼改造成代表其阶级意志、符合国家统治需要的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将礼与神权紧密结合,使天上与地下、神与王联系起来,“上事天,下事地”,建立起天人合一的宗教政治观,为王权和贵族政治服务。

这样,礼的内容也由单纯的习俗仪式发展成规范君臣、血统、婚姻的行为规范,体现了神权、族权与君权的统一性,并逐渐被制度化、法律化。

礼的系统化、规范化,始于西周的周公制礼。

周初,周公姬旦鉴于商后政治关系变动、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激化、文化冲突尖锐,需尽快稳定国家、巩固统治,于是“制礼作乐”,将分散凌乱的礼进行整理、修订、补充,把夏礼、商礼发展成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行为规范,并制定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成为“法度之通名”。

一般称之为“周礼”。

后来儒家将之发展成“为国以礼”的“礼治”。

5 据《尚书大传》描述:“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由此可见,周公制礼效果之佳、意义之重大。

周公制礼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尊尊”和“亲亲”。

“尊尊”即下级必须尊敬和服从上级,特别是一国之君;“亲亲”即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

尊尊为忠,亲亲为孝,前者是等级原则,旨在维护君权,所谓“国无二君”;后者是宗法原则,旨在维护父权,所谓“家无二尊”。

亲亲和尊尊既是周礼的基本原则,也是西周立法的指导思想;与此相应,“孝”和“忠”既是伦理道德规范,又是法律规范。

6这种政治与伦理相统一的理论,就是礼的思想基础。

周公制礼的实质是确立贵贱尊卑的等级秩序和制度,正如《礼记曲礼》说:“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左传隐公十一年》也说,礼起着“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的重大作用。

总之,周公制礼,使得君臣有位、尊卑有等、贵贱有别、长幼有序,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各种行为纳入礼所调整的轨道。

后儒家为渲染礼的神秘色彩,增加礼的规范作用,把礼与高深不可测的天地相联,以天人合一来辩护礼治国、礼治民的符合天道。

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以《管子》、《商君书》、《韩非子》为中心

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以《管子》、《商君书》、《韩非子》为中心

内容提要法家是先秦诺子中重要的一支,其思想是构成中国文化不可忽略的因素,更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所在,因而对其进行全面、深刻研究很有意义。

法家按地域iJ分为齐、晋晒支。

齐法家的代袭是《管子》,晋法家的代表是《商君书》和《韩非予》。

虽都名为法家,但其取舍却大异其趣。

《管子》和《商君书》、《韩非予》有作为法家的凝同之处.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差异.因而有比较研究的可能和必要。

本文在吸收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既注意齐、酱法家宏观方面的不同,也不放过细微之处.力求对二者的比较细致、深入、周详。

全文包括以下章节:第一章:首先界定先秦法家,然后从政治背景、经济背景、学术背景三个方面阐述其产生原因与条件。

因为法家是先秦诸子中的后起者,故本章还探讨了法家的学术渊源,即儒、道、名、墨对法家的影响。

第二章:比较齐、晋文化的异同,并分析其成因,以便从地域文化角度揭示法家产生在齐、晋两国的必然性和两类法家差异存在的原因。

第三章:《管子》、《商君1S》虽非完全为管仲、商鞅亲炙之作,但与二者关系密功。

本章首先探讨管仲和《管子》、商鞅和《商君书》的关系,然后对管仲、商鞅、韩非三者从身世、经历、性格特征等方面进行比较,从人的角度阐秆两类法家之不同。

第四章:比较齐、晋法家在经济上的异同。

重农是其相同之处,但其对“农”的理解和重农策略不尽相同。

在商业上,齐法家有节制地发展,晋法家则抑制。

不同的经济观念是导致其治国理念不同的原因之一。

第五章:在民众观上,齐法家重视娃众的智慧和力最,晋法家轻视之:齐法家亲民、富民而用民,晋法家贫民、弱民而用民。

第六章:齐、晋法家均把物质相对丁人口的不足视为争斗产生的原因.进而归为法产生的原凶。

他们都注意到人口与生产资料的比例、人口职业比例以及人口质量在治国中的露要作用,但其内涵却不同。

第七章:在君臣关系上,晋法家视君臣绝对对立,齐法家则在君尊臣卑的前提下力求建立二者之间的和谐。

齐、晋法家不同的君臣观念与其对“道”的理解有关,同时与齐、晋文化中原有的君臣观念不无联系。

《中华文化概说》期末考试题

《中华文化概说》期末考试题

《中华文化概说》期末考试题一、填空题:(括号中是答案)1、著名学者(苏秉琦)________曾将起源时期的中华文化划分为(六大)_____区系。

2、龙是各部落初民(原始图腾)__________的混合物。

3、殷商时期,整个社会还处于神的威力之下,(巫史)_____承担着神人交通的重任,在宗教、政治生活中处于崇高的地位。

4、诸子之学,显学主要有儒学和(墨学)_____两家。

5、西汉时的司马谈将“诸子”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_____六家。

6、道家以“(无为)_____”为本,形成朴素的辩证观和相对主义,强调个体价值与精神的自由。

7、先秦“百家争鸣”中,百家思想虽然各异,但他们共同的学术之源是(六经)_____。

8、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特色是(“天人合一”)__________,它对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走势、审美追求、价值观念都有极大的影响。

9、(孟子)_____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着眼点就在“天人合一”。

10、汉儒董仲舒糅合阴阳五行于儒学体系中,建立起“(天人感应)__________”的理论,从原始的“天人合一”理想演化出“天人相类”的怪胎。

1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主张物我之间亲密无间,认识自我,也就等于认识“(物自体)________”,我之属性本身就是“物自体”属性的体现。

12、(体用一源)__________,既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也可以说是古代文化精神的产物。

13、(道)___,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高的一个哲学范畴。

14、从先秦诸子学说中可以感到,他们虽然歧见叠出,各有所重,但他们都坚持(“道”一元论)__________的思想。

15、体现天道自然的德,称善德、美德,如尧舜周孔之德;反之,与天道相悖离的德,称(凶德)_____、恶德,如桀纣之德。

16、到宋代时,孟子“(内圣)_____”之学性善之说,独重一时,于是对德的界定出现明显的倾向,只能体现天道自然的,才被称为德,德也就成了美德的代称。

晋文化与秦文化的影响

晋文化与秦文化的影响

晋文化与秦文化的影响《韩非子》功利主义思想的形成受三晋文化和秦文化影响明显。

首先,从自然地理环境看,秦晋地区的主体部分地处中国大陆的第二阶梯,地形地貌以高原盆地山地为主,远离海洋,是典型的内陆国家,气候相对干燥少雨,温差相对较大。

这样的地形地貌和气候决定了秦晋地区的生产方式兼具有农耕与游牧并存的特色。

农业是古代社会的基础,关乎社稷存亡,干燥少雨的气候使得秦晋地区的农业生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必须务力农耕才能保证正常的生产,难免会对于不务力农耕生产的商工之民严加制裁。

山地高原的地理环境,塑造了秦晋当地的民众尚质朴尚实际的性格,恰如刘师培在《南北学派不同论》中所言“山国之地,土地贫瘠,阻于交通,民生其间,崇尚实际,修身力行”、“西秦三晋之地,山岳环列,其民任侠为奸,雕悍少虑”1。

所以说,韩非子过度崇尚实际、实用和实效,把不事生产的商工之民视为害国祸君的蠹虫,这种功利的思想是与韩非所处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

其次,从人文地理环境看,(1)在晋文化上,晋是西周初年叔虞在唐的基础上建立的国家,关于晋所处的环境,史料记载:“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史记•晋世家》)、“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左传•昭公十五年》)、“戎狄之民实环之”(《国语•晋语》)、“晋四面皆狄”(《左传纪事本末•晋卿族废兴》),也就是说,晋始建国时面积积狭小,山地丘陵居多,远离王室,四周为戎狄围绕。

与戎狄杂处的人文地理环境,决定了晋国与戎狄游牧民族的文化交流碰撞是不可避免的。

受戎狄少数民族“尚利重功”、“轻视礼仪”文化的浸染2,晋国尚利重武之风盛行。

《管子•水地》篇记载“晋之水枯旱而运,淤滞而杂,故其民谄谀葆诈,巧佞而好利。

”晋人具有谄谀而包藏伪诈,巧佞而贪好财利的功利风气。

《史记•货殖列传》云“人民矜懻忮,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商……自全晋之时固已患其僄悍,而武灵王益厉之,其谣俗犹有赵之风也……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纣淫地余民,民俗懁急,仰机利而食。

先秦诸子与地域文化第五讲(法家与秦、齐、三晋文化2)

先秦诸子与地域文化第五讲(法家与秦、齐、三晋文化2)

慎到
• (前395-前315),赵人。早年学黄老道术, 曾以齐国稷下讲学而负盛名。后离齐至韩, 为韩大夫。他与田骈同是从道家分化出来 的法家,主张“尚法”和“重势”。《慎 子》42篇,现存7篇。 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荀子·解 蔽》) 尧为匹夫,不能使其邻家;至南面而王, 则令行禁止。(《慎子·威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韩非子的思想
• “以法为本”的法、术、势论:继承了商 鞅之法、申不害之术、慎到之势,法家思 想的集大成者。 • 好利人性论:“人无毛羽,不衣则犯寒; 上不属天而下不着地,以肠胃为根本,不 食则不能活。”(《解老》)
法家与秦、齐、三晋文化
• • • • 秦文化 法家与秦文化 法家与齐文化 法家与三晋文化
秦文化
• 秦文化指以秦国为中心的区域文化,包括 秦族文化、秦国文化、秦朝文化,其分布 的腹地、范围大致上是今中国西北部的陕 西、甘肃一带。 • 秦文化的文化精神:集权性、功利性。
法家与秦文化
• 商鞅、李斯 • 集权性 • 功利性
法家与齐文化
• • • • 管子 民本思想 尚利重功 重视工商业
法家与三晋文化
管子的重农思想
• “凡五谷者,万物之主也。”(管子·国 蓄) • “一农不耕,民有为之饥者;一女不织,民 有为之寒者。”(管子·揆度)
管子的民本思想
• “莅民如父母,则民亲爱之。”(管 子·形势解) • “霸土之所治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 本乱则国危。”(管子·霸言)
管子的法治思想
•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管子·明法》) • 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 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 大治。(《管子·任法》) • 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此先圣之所 以一民者也。(《管子·任法》) 礼法并重

法家思想为何尤盛于齐、三晋及秦

法家思想为何尤盛于齐、三晋及秦

法家思想为何尤盛于齐、三晋及秦法家是一套审察现实,反对守旧学说,是在封建体制崩溃过程中渐次形成。

由于贵族政治的衰落,诸侯大大的攘夺,维系政治、社会架构的“礼”已虽再发挥高度效能,故列国感到要求存,就须有改革,完成一套客观、有效的行政系统以达到富强以求御下,法家思想体系,由是而日趋完备。

在春秋战国期间东西各部既通而术融,既混而未一,则各地政治思想的兴起,自有相异的倾向。

则法家之盛行于齐,三晋及秦,自有其特定的地域环境政治条件及一民俗民风,益随着所在环境的差异性而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首就地域而言,与外族刺激有关:无论齐、晋或秦皆华戎杂居。

齐有莱夷等族的环同,晋境内戎狄遍布,秦居西戎之中,故与外族竞争,必须加强军事力量统一政令,始能克敌制胜。

因此,国家为求完成军事方面之活动,须严君臣上下之分,讲求富国强兵,信赏必罚,是为法家思想的渊源,如在西周初年,齐太公即受莱夷之乱,为加强统治,遂施行变法,使齐富强。

而且外族民风本质朴强悍,与国民杂居,必须以严刑竣法,方足使他们服从命令,驱使他们并力于耕织,安定四部。

在此环境下法家思想最为滋长。

其次就政治条件而言,此与齐、晋、秦三国变法需求有关:齐国依山带海,饶有渔盐之利,但自西周以来三百多年,常有内乱,政治始终未上轨道,及齐桓公即位,立志富强齐国,加上旧有日贵族的势力日弱,不足阻挠齐的变法,遂有管子法学思想的出现,主张通货积财以富国,作内政寄军令以强兵, 是为法家的开山祖。

法家思想之盛于三晋,萧公权“中国思想史”称“三晋之环境尤适用于法家之萌长”。

晋离鲁较远受鲁国重视周礼的影响较少。

故法家现实思想自易产生,且晋献公尽诛群公子,及后六卿弱公室又尽灭公族,有助于君权之伸张,由是旨在裁抑贵族,稳固君权之法家思想,于斯人自然较易萌芽滋长。

此外,又与晋文公霸晋有很大的关系,据“左传”的记载:文公为被庐之法,作执秩之官,整军经武,法家思想由是而大盛,加上晋范宣子铸刑鼎,早开任法风气及至战国,法家思想更大放异彩,因韩、赵、魏争雄于列国之间,于是赵有慎到,魏有李悝、韩有韩非等法家人物的出现,人才荟萃,法家思想得以绿叶扶疏而大盛,故后世之言法术者之人为最多。

秦_晋法家文化之比较

秦_晋法家文化之比较
秦穆公得由余, 西戎八国服於秦, 故自陇以西有 绵 诸 、绲 戎 、翟 、镕 之 戎 , 岐 、梁 山 、泾 、漆 之 北 有 义 渠 、 大 荔 、乌 氏 、朐 衍 之 戎 。 …… 各 分 散 居 谿 谷 , 自 有 君 长, 往 往 而 聚 者 百 有 馀 戎, 然 莫 能 相 一 。[5]
而所 谓 陇 以 西 , 主 要 指 今 天 的 陕 西 以 西 、甘 肃 的 陇南及陇西广大地区。也就是说, 秦国基本上处于戎 狄民族的包围之中。
而晋国所处的地理环境是北边和西北边为戎狄 民族所占居, 而晋南即为中原文化的核心地区之一。 李元庆讲到, 当时周公和成王之所以将叔虞分封于 晋地, 主要是基于两个因素, 一是从政治局势看, 当 时的晋南地区方国林立, 战争频繁, 局势异常动荡, 直接威胁着西周政权; 其二是从民族关系来看, 这一 地区多为山谷高原, 既有华夏族居住, 又有戎狄族活 动 , 是 中 原 农 业 民 族 与 北 方 游 牧 民 族 毗 邻 接 壤 、错 综 交 往 的 重 要 地 区 , 民 族 关 系 异 常 复 杂 。[6(] P167~169)
同点, 又存在哪些差异? 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 前人 似 还 未 做 出 深 入 分 析②, 今 笔 者 不 揣 谫 陋 , 拟 对 秦 、晋 两国在法家文化方面所存在的异同点及其原因做一 番对比分析, 以就教于方家。
一 相似的戎狄文化背景是两国成为法学 渊薮的主要原因
晋、秦之所以能分别成为法家思想的诞生地和 最终实验成功地, 主要是因为二者有着许多共同的 文化背景, 长期以来两国为临, 并互为婚姻, 从秦穆
中国这一概念最早可能诞生于晋南一带尧虞舜的活动范围可能也在晋南中原的最初范围当然主要是指现今的河南省但同时还包括晋南地区在内更何况晋国是周武王的儿子成王的弟弟虞的封地是西周王室的嫡亲有着深厚的中原文化底蕴但同时晋国的北方又是戎狄民族的居住地因而建国初期采取的政策就是启以夏政疆以戎索15索本是绳索古人用绳索测量土地故索引申为法戎索就是仍用当地戎人的土地法

齐鲁法家与秦晋法家

齐鲁法家与秦晋法家

1、分布地区 2、比较 共同点 不同点 3 、原因
共同点:




他们特别强调法。立法的客观根据:顺天道、随 时变、因人情、循事理、量可能。 倡导耕战。法家特别注重实力,认为实力是解决 社会矛盾的基本手段。 强化君主专制和独裁。法家认为要真正实现君主 的绝对统治,要在政治上支配一切,控制人们的 生计,控制人民的思想 法家关于社会的基本理论是历史进化说和人性好 利说。法家的口号是: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 ,与俗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的,也正是这个 利字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所以,政治家的责 任不是改造人的本性,而是应该适应人的本性。
THANK 但细 察晋秦两国所用之人,则可发现 他们多为法家学派或一些能征战 ,会谋略,懂权术的人士,其他 学派尤其是儒家,则多拒之不用 。晋秦之地一向以“无儒”,“ 寡礼”著称,治国讲究“以法为 教,以吏为师”。受此影响,晋 秦执政者对儒家有深深的偏见, 认为“儒以文乱法” ,因而主张 “蟠诗书而明法令”。到秦统一 后,更遭“焚书坑儒”厄运。由 此看来,在用人方面,晋秦法家 虽有并吞天下的气魄,却无齐法 家兼容并蓄之胸怀。
君臣富民商德保民愚民排斥民本礼法兼容一任于力严刑峻法地理位置齐国位于山东半岛齐文化偏向海洋文化它是在以东夷海洋文化的主体上吸收周的农耕文化
齐鲁法家与秦晋法家

法家,在先秦有不同的派别,一则是发源于晋 、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秦晋法家,二则是发 源于齐、以管仲学派为代表的齐鲁法家。 在礼崩乐坏、群雄并立、弱肉强食的东周 ,主张以法治国来实现富国强兵的法家自 然受到了重视。
齐鲁法家与秦晋法家比较 不同点
齐鲁法家 秦晋法家
关于“君”
关于“民” 关于“礼” 关于“刑”
主张“令重则君尊” 认为“君尊则令行” (《管子.重令》) (《商君书.君臣》)

秦晋两国的法律制度对比研究刑罚与赏罚的权威与公平

秦晋两国的法律制度对比研究刑罚与赏罚的权威与公平

秦晋两国的法律制度对比研究刑罚与赏罚的权威与公平一、引言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秦晋两国都是重要的势力,其法律制度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本文旨在对秦晋两国的法律制度进行对比研究,重点探讨刑罚与赏罚的权威与公平。

二、背景介绍1. 秦国法律制度概述在秦国,法律制度高度集权化,以法家思想为基础,严格执行刑罚与赏罚政策。

战国时期的秦国以强大的军事实力著称,法律制度也因此得到实际的执行。

2. 晋国法律制度概述与秦国相比,晋国的法律制度较为宽松,尊重礼法,封建制度较为健全。

晋国在统治时期也注重刑罚与赏罚的运用,但相较于秦国更重视仁爱之道。

三、刑罚权威对比1. 秦国的刑罚权威秦国法律制度以君主的权威为核心,刑罚在秦国被广泛实施,具有强大的威慑力。

秦国的刑罚权威来自于君主的绝对权力,严厉的惩罚措施使得秦国的社会秩序得到一定程度的维护。

2. 晋国的刑罚权威与秦国不同,晋国的法律制度注重礼法,尊重个人权利与尊严。

因此,晋国的刑罚权威更多地来自于士人的共识和社会舆论的监督。

晋国的刑罚较为温和,往往强调改过自新的机会。

四、刑罚与赏罚的公平对比1. 秦国的刑罚与赏罚公平秦国的法律制度实行严格的等级区分,对不同身份的人采取不同的刑罚与赏罚措施。

虽然秦国的刑罚较为严厉,但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公正性。

2. 晋国的刑罚与赏罚公平晋国的法律制度注重礼法,法官在判决时更加注重赏罚的公正性。

晋国法律体系中的各项赏罚措施旨在矫正错误,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致力于恢复社会和谐。

五、案例分析1. 秦国案例:《秦律》《秦律》是秦国最重要的法律文献之一,该法典包含了广泛的刑法条文。

其中,对盗窃罪、谋反罪等严重刑罚的条文较为详尽,刑罚程度相对较重。

2. 晋国案例:《晋法》《晋法》则是晋国法律体系中的法典之一,其内容注重礼法与仁爱之道。

晋法在刑法条文中往往不强调刑罚的严重性,而是更强调改过自新和教育的目的。

六、结论总的来说,秦晋两国的法律制度在刑罚与赏罚的权威与公平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法家与秦制

法家与秦制

法家与秦制第一篇:法家与秦制法家与秦制法家是除了儒家外对中国文明影响最大的学术思想,在战国时尤其盛行,多被君主采纳。

秦国统一六国,结束战国,建立统一新王朝,形成秦制。

秦制的本质是集中,“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

”而法家就为此提供了理念和技术。

法家先秦尊君权任法术之思想早在春秋已具轮廓,但严格的法治思想必定是在商鞅后才确立,而韩非子集齐大成,为法家学术之总汇。

法家是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上的,商君认为,人性恶,所以天然相互伤害。

因此才需要君主,以维持秩序。

明王当以法律治理,但此法律就是奖、惩之手段。

法家认为史是不断发展的,不能以古为师,要不断变法。

商鞅还认为,变法以国王可依自己之意志立法为前提。

可以说,变法论确定了国王主权论,确定了君王在法律之上的理念,法律则被工具化。

商鞅变法的宗旨是把国民凝聚成一个服务于同一目标的整体,也即集中国家权力,这其实正是秦制的本质,博万民为一体。

这样的思想是符合战国到秦朝需要集中国家权力争霸的需要的,也是法家尊君思想的体现。

法家尊君非尊其人而尊其所处之权位。

“君子所以为君者,势也”,这其实是韩非子思想的体现。

“韩非子集法家之大成,以君势为体,以法术为用,复参黄老之无为,遂创法家思想最完备之体系。

”这里可以顺便说到法家与道家的关系。

很多人谓之道法相似,而其实相似只是皮毛,根本上迥然不同。

一,虽然无为而治之理想相似,但至此的途径不同;二无为的目的不同;三,既然无为的目的不同,行术者的地位更是不同。

所以不可把道家的无为与法家的弄混。

秦制秦始皇完成了经典秦制的建立,这是一种极端的政体,与东方六国不同。

战国的强权秩序由秦发展到极致,秦开创了新的王朝建立模式:打天下。

然后秦通过一系列大规模战争,夺取天下,一统六国。

打下天下之后,秦建立了经典皇权制。

皇权制是一种极度集中的政体,秦制以皇帝拥有绝对权力为本。

要保持整套体制正常运转,需皇帝“任理去欲”。

然而皇帝一旦到了那个位置又往往失去理,这大概是秦制以不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即暴政,如钱穆先生所言,“秦政的失败,最主要的在其役使民之逾量”。

赵文化与秦文化之比较

赵文化与秦文化之比较

赵文化与秦文化之比较赵秦是先秦时期两个重要国家。

在战国后期赵国是惟一能与秦相对抗的山东国家。

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说“赵氏之先与秦共祖”,有着同一祖先的赵秦两国在文化特征上确实具有一致性,原因是秦赵共处法家文化圈,与东部的齐鲁文化和南方的楚文化有着根本不同的特征。

大力吸收赵地法家的秦不仅战胜赵国,而且实现统一全国的目的。

秦国把赵地法家思想在治国中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两国都具有功利、务实的特点,基本属于同一类型的文化,如果说有不同,那么只是存在表现程度上差异。

赵秦文化以其独特的特质在中国古代社会诸方面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与其他区域文化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

下面,我们就对这两个先秦列国的区域文化作一下探讨。

一关于赵秦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首先,表现在重法、尚法方面。

赵地是最早颁布成文法的地区,赵氏先祖赵简子把范宣子所书法铸于刑鼎,使赵成为最早颁布成文法的国家之一。

赵氏先祖赵盾在初掌晋国国政时候,就发布了“制事典,正法罪,辟狱刑,董捕逃”等法令,将晋国纳入法制化轨道。

赵氏先人进行的法制建设,形成了赵地独特的重法思想。

赵国的“势治”法家慎子论述过依法治国的必要性,提出“诛赏予夺从君心出”的主张;董阏于在做赵氏郡守时提出过“轻罪重罚”的办法;荀子也提出过这种重刑主义思想如“罪至重而刑至轻”,“故治则刑重,乱则刑轻”[1]。

赵国曾制定成文法《国律》,可惜已经失传,却也能说明其重法、尚法的事实。

荀子是“名儒实法”的思想家,他的弟子韩非和李斯为秦带去法家思想并在秦付诸实施。

而且,著名的赵奢“奉公守法”典故也发生在赵国。

这些都是赵国文化在重法尚法上的表现。

秦是三晋法家最主要的吸收者,是运用法家最成功的国家。

秦孝公听商鞅说“帝道”、“王道”无动于衷,但给孝公说“霸道”,就为孝公采纳。

商鞅变法成为法家占据秦文化思想的主要标志。

在列国中秦是运用法家最彻底,也是最成功的国家。

秦国在战国后期军事的强大就是得益于功利主义与法家思想的结合。

齐法家与秦晋法家思想差异及其原因简析

齐法家与秦晋法家思想差异及其原因简析

齐法家与秦晋法家思想差异及其原因简析齐法家与秦晋法家思想差异及其原因简析在礼崩乐坏、群雄并立、弱肉强食的东周,主张以法治国来实现富国强兵的法家自然受到了重视。

法家分为以《管子》为代表的齐法家和以《韩非子》《商君书》为代表的秦晋法、家两派。

虽同为法家,但二者在对待君、民、礼、刑的看法上差异很大。

就此,笔者作出简易分析: 首先,就“君”而言,虽然齐、晋法家都强调君主专制,树立君主权威,但齐法家主张“令重则君尊”《管子.重令》;秦晋法家则认为“君尊则令行”《商君书.君臣》。

齐法家 ( ) ( ) 认为要树立君主权威,先要树立起法的权威和尊严,这就把“君与法”的关系摆在了一个合适的位置。

由于“令重”“令尊”在先,那么,就要求“君臣上下贵贱皆以法”《任法》,、 ( ) 从而把法摆在了君主之前。

由此可见,齐法家的“尊君”实质上是将君主的权威是建立在法制健全和君主带头守法的基础上。

晋秦法家则相反,他们不认为君主的权威是建立在“令重” 、“令尊”的基础上,而认为“君尊则令行”《商君书.君臣》,即只有君主先树立起绝对的 ( ) 权威,法令才能推行。

如商鞅主张君主应独揽大权,“权者君之所以独制也”“权制断于君,则威”《错臣》。

韩非认为君主只有“权重”才能“位重”《韩非子.难势》;申不害更直 ( ) ( ) 言不讳: “独视者则明,独听者则聪,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王。

”他们的影响下,晋秦之地盛行“事君以死,事主以勤”“事君不避难,有罪不逃刑”等所谓“愚忠” ,。

愚忠的结果是“不从君者为大戮”《国语.晋语》。

商鞅执政,更明确规定: ( ) “有不以王令,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商君书.赏刑》。

这就把君主专制通过法令的形式加以强化,从而彻底打 ( ) 碎了奴隶社会贵族专制政体中的原始民主遗存。

其次,就“民”而言,齐法家主张“富民”“商德保民” 、 ;秦晋法家则主张“愚民” 、排斥民本。

齐法家认为“ 仓廪实则知礼节” ,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裕程度决定着他们对统治阶级的服从程度。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点, 又存在哪些差异? 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 前人 似 还 未 做 出 深 入 分 析②, 今 笔 者 不 揣 谫 陋 , 拟 对 秦 、晋 两国在法家文化方面所存在的异同点及其原因做一 番对比分析, 以就教于方家。
一 相似的戎狄文化背景是两国成为法学 渊薮的主要原因
晋、秦之所以能分别成为法家思想的诞生地和 最终实验成功地, 主要是因为二者有着许多共同的 文化背景, 长期以来两国为临, 并互为婚姻, 从秦穆
公 曰 :“ 然 则 莫 如 和 戎 乎 ? ” 对 曰 :“ 和 戎 有 五 利 焉: 戎狄荐居, 贵货易土, 土可贾焉, 一也。边鄙不耸, 民狎其野, 穑人成功, 二也。戎狄事晋, 四邻振动, 诸 侯威怀, 三也。以德绥戎, 师徒不勤, 甲兵不顿, 四也。 鉴于后羿, 而用德度, 远至迩安, 五也。君其图之! ”公 说, 使魏绛盟诸戎, 修民事, 田以时。
摘 要: 秦晋两地都对法家文化做出巨大贡献, 即三晋之地诞生了当时中国一批最杰出的法学理论家, 创
立了法家学派, 而秦国即为法家理论的实践做出了卓越贡献, 变法改革在秦国的成功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 为后
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相同点乃在于二者有着共同的戎狄文化背景; 但三晋能够产生出卓越的法学理论家, 变
蒙文通先生在全面分析了法家学派的基本原理 之 后 指 出 :“ 法 家 故 西 北 民 族 之 精 神 ”[10], 因 此 可 以 这 样说, 秦晋之间地理环境上与戎狄为临, 即有着共同 的戎狄文化背景, 同时在文化交流上又对戎狄文化 有充分的吸收, 是二者后来之所以能成为法学渊薮 的共同条件。
152
后秦穆公想办法使由余降秦, 从而重用由余, 全 面学习西戎文化, 断绝了与中原的文化交往。于是后 来 中 原 诸 侯 视 秦 为 戎 狄 之 国 。“ 秦 僻 在 雍 州 , 不 与 中 国 诸 侯 之 会 盟 , 夷 狄 遇 之 。”[8]
晋 国 对 戎 狄 文 化 也 有 着 较 多 的 吸 收 :《左 传》襄 公四年记载了春秋晋悼公时期魏绛的和戎之事:
正因为如此, 两国共同深受戎狄的骚扰, 同时又 受 到 戎 狄 文 化 的 重 要 影 响 。《史 记·秦 本 纪》记 载 了 秦 穆公与戎王使者由余关于探讨中原礼文化与戎狄文 化之优劣的一段对话:
缪公……问曰:“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 然尚 时乱, 今戎夷无此, 何以为治, 不亦难乎? ”由余笑曰: “此乃中国所以乱也。夫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 身以先之, 仅以小治。及其後世, 日以骄淫。阻法度之 威, 以责督於下, 下罢极则以仁义怨望於上, 上下交 争怨而相篡弑, 至於灭宗, 皆以此类也。夫戎夷不然。 上含淳德以遇其下, 下怀忠信以事其上, 一国之政犹 一身之治, 不知所以治, 此真圣人之治也。”
二 中原文化和戎狄文化的激烈碰撞是三 晋产生法学理论家的根本原因
法改革却不能取得最后成功, 秦国在变法改革中取得巨大成就, 而在法学理论方面却毫无创建, 其中差异即由于
三 晋 文 化 中 深 厚 的 人 道 主 义 、道 德 观 念 和 自 由 主 义 背 景 , 而 秦 国 人 民 的 文 化 素 养 低 下 , 对 事 物 的 认 识 只 停 留 在 感
性阶段, 而无法上升到理论层面等多种因素。
① 晋 文 化 是 一 个 较 为 复 杂 的 文 化 概 念 。李 元 庆 先 生 在《三 晋 古 文 化 源 流》一 书 中 提 出 了“ 三 晋 古 文 化 ”的 概 念 , 他 认 为 , 晋 发 展 到 战 国 时 期 , 被 内 部 分 化 出 来 的 魏 、韩 、赵 三 个 异 姓 诸 侯 国 所 取 代 , 这 在 列 国 中 是 绝 无 仅 有 的 。 他 认 为 ,“ 晋 文 化 ”不 能 确 指 中 国 古 代 山 西 地 区 所 有 时 段 的 文 化 , 他 之 所 以 采 用“ 三 晋 古 文 化 源 流 ”这 个 概 念 , 是 为 了 基 于 概 念 的 严 密 性 和 准 确 性 而 言 的 。 但 我 认 为 , 一 般 情 况 而 言 ,“ 晋 文 化 ”还 是 有 固 定 含 义 的 , 如 我 们 所 说 的“ 晋 商 ”, 我 们 都 知 道 是 山 西 商 人 , 而“ 晋 商 ”概 念 的 出 现 , 已 是 明 代 。因 此 , 本 小 节 所 使 用 的“ 晋 文 化 ”, 当 然 主 要 是 指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山 西 地 区 的 文 化 , 即“ 晋 文 化 ”和“ 三 晋 文 化 ”, 也 有 必 要 涉 及 晋 建 立 以 前 的 文 化 源 流 , 这 里 涉 及 到 的概念不太准确问题, 敬请原谅。
收稿日期: 2007- 09- 1 5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基金项目(05BZS005);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研究项目(04A052) 作者简介: 胡克森(1953- ),男,湖南洞口人,邵阳学院中文系教授。
151
公 四 年( 公 元 前 656 年) 开 始 , 秦 穆 公 取 晋 献 公 女 , 即 太 子 申 生 之 姊 为 夫 人 , 从 此 开 始 了“ 秦 晋 之 好 ”的 婚 姻 之 约 。 [2(] P185) 同 时 秦 国 还 与 晋 国 的 大 家 族 、大 功 臣 , 后来成为三晋之一的赵国有着血缘上的遗传关系。 《史 记·赵 世 家》载 :
关 键 词: 秦; 三晋; 法家文化; 比较
中 图 分 类 号 : K23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 1 672- 1 01 2( 2008) 01 - 01 51 - 06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的 秦 、晋 两 地 在 文 化①方 面 有 许 多 相同点, 尤其是对法家文化有着特殊的贡献, 主要是 三晋培育出众多杰出的法学理论家, 而秦国却成为 法 家 理 论 的 最 佳 实 验 场 所 。关 于 秦 、晋 两 地 对 法 家 文 化的贡献问题, 前辈学者已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如 侯 外 庐 、蒙 文 通 先 生 等 都 有 所 论 述 , 尤 其 是 蒙 文 通 先 生 在《法 家 流 变 考》中 对 秦 、晋 与 法 家 文 化 的 关 系 做出相当深入的考察。在这篇文章中, 他曾深刻地指 出 :“ 法 家 之 士 多 出 于 三 晋 , 而 其 功 显 于 秦 。 ”[1(] P304) 这 真 是 一 语 中 的 。但 关 于 秦 、晋 法 家 文 化 到 底 有 哪 些 共
而晋国所处的地理环境是北边和西北边为戎狄 民族所占居, 而晋南即为中原文化的核心地区之一。 李元庆讲到, 当时周公和成王之所以将叔虞分封于 晋地, 主要是基于两个因素, 一是从政治局势看, 当 时的晋南地区方国林立, 战争频繁, 局势异常动荡, 直接威胁着西周政权; 其二是从民族关系来看, 这一 地区多为山谷高原, 既有华夏族居住, 又有戎狄族活 动 , 是 中 原 农 业 民 族 与 北 方 游 牧 民 族 毗 邻 接 壤 、错 综 交 往 的 重 要 地 区 , 民 族 关 系 异 常 复 杂 。[6(] P167~169)
赵氏之先, 与秦共祖。至中衍, 为帝大戊御。其後 世蜚廉有子二人, 而命其一子曰恶来, 事纣, 为周所 杀, 其後为秦。恶来弟曰季胜, 其後为赵。
其次, 两国最大的相同点是都处于戎狄环绕之 下, 长期受到戎狄的侵扰, 深受戎狄文化的影响。秦 之所以能够立国, 就是因为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 有功, 被封为诸侯, 赐给西岐之地。当时的西岐之地, 据林剑鸣先生所说, 这一带布满戎狄部落。而这些戎 狄部落都处在游牧生活向定居的农牧生活转化阶 段, 社会经济比较落后, 他们长期以来就是以富庶的 关中地区为目标, 或掠夺, 或骚扰居住在这里的农业 居 民 。 周 都 被 迫 东 迁 , 就 是 受 到 戎 狄 民 族 的 骚 扰 。 [3] ( P36) 周 平 王 赐 给 秦 歧 西 之 地 的 时 候 , 就 指 出 了 戎 狄 的 猖 狂 :“ 戎 无 道 , 侵 伐 我 丰 歧 之 地 , 秦 能 逐 戎 , 即 有 其 地 。”[4(] P179) 而 西 戎 之 多 , 正 如《史 记·匈 奴 列 传》所 说 :
② 关 于 秦 国 为 何 变 法 成 功 , 而 关 东 六 国 变 法 成 效 不 大 , 前 人 做 过 较 多 的 分 析 , 有 相 当 多 的 研 究 成 果 , 如 郭 沫 若 、任 继 愈 、林 剑 鸣 等 老 一 辈 著 名 学 者 及 后 代 中 青 年 学 者 都 有 大 量 的 论 述 , 其 观 点 大 多 散 见 于 有 关 先 秦 、秦 汉 史 的 有 关论文论著中, 但关于三晋为何产生法学理论家, 但在实践上却成效有限; 而秦没有一个法学理论家, 但在变法 改革实践上却取得辉煌成就之间的原因考察和对比, 似乎还少有专文探讨。
当 时 晋 国 周 围 的 戎 狄 民 族 主 要 有“ 严 允 ”犬 戎 、 白 狄 、赤 狄 、北 戎 和 西 戎 、狐 氏 之 戎 。晋 国 与 戎 狄 民 族 混居 的 这 种 情 况 ,《国 语》《左 传》有 多 处 记 载 。 如《国 语·晋 语 一》载 :“ 骊 姬 曰 : 以 皋 落 狄 之 朝 夕 苛 我 边 鄙 , 使无日以牧田野, 君之仓廪固不实, 又恐削封疆。” 《国 语·晋 语 二》:“景 、霍 以 为 城 , 而 汾 、河 、涑 、浍 以 为 渠, 戎狄之民实环之。”《左 传》昭 公 十 五 年 :“晋 居 深 山, 戎狄之与邻, 而远于王室, 王灵不及, 拜戎不暇。” 《左传》僖公八年:“夏, 狄伐晋, 报采桑之役也。”僖公 十 六 年 :“ 狄 伐 晋 , 取 狐 厨 、受 铎 、涉 汾 , 及 昆 都 , 因 晋 败 也 。 ”等 等 。
秦穆公得由余, 西戎八国服於秦, 故自陇以西有 绵 诸 、绲 戎 、翟 、镕 之 戎 , 岐 、梁 山 、泾 、漆 之 北 有 义 渠 、 大 荔 、乌 氏 、朐 衍 之 戎 。 …… 各 分 散 居 谿 谷 , 自 有 君 长, 往 往 而 聚 者 百 有 馀 戎, 然 莫 能 相 一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