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二节 法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

合集下载

法家人物及伦理思

法家人物及伦理思

新情况带来了新问题,当时各国诸侯面临的
都是这样的情况。自孔子以来,诸子百家共 同努力解决的就是这些问题。但是他们提出 的解决方案多是不现实的、难以实行的,因 为当时各国诸侯需要的不是对百姓行仁政的 理想政治,而是如何应付他们的政府所面临 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方法。




3、对现实的实际政治有深刻理解的“法术之士”应运而生。 诸侯常找些对当时政治有深刻理解的人出主意,把他们当作 顾问,有时候竟成为首相,他们提出了一些治理大国的法术, 这些人就是所谓的“法术之士”。 这些法术主张把权力高度集中于国君一人之手,他们鼓吹说, 这些法术即便是不十分聪明的人也会用,因而国君根本不需 要是圣人或超人,只要忠实地执行他们的法术,哪怕是只有 中人之贤也能治国,并且治理的很好。 还有些法术之士更进一步将他们的法术理论化,作出理论的 表达,于是构成了法家的思想。

法家之重利贱义,正是为了不遗余力地追求
和维护它心目中的“公利”,而不是提倡和 肯定私利,这是法家义利观主张的唯一价值 标准与价值导向,也是它的唯一目的。
法家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对义利论的贡献主要
有二: 一是强烈的现实精神; 二是区分了“公利”与“私利”,并主张 “废私行公”
其一,现实精神

比如,他曾举“不才之子”来说明。他说
“不才之子”为恶,父母怒之而不改,乡亲 讥之而不为动,师长教之而不为变,只有官 吏捕头拿着刑具来了才因惧怕而变其节易其 行。为什么呢?其不改恶行,是因为为恶可 以得利;其改变恶行,是因为改变可以避免 受刑,无论行为的改变与否,都体现着好利 而恶害的永恒人性。

2、韩非子之人伦关系论
其一,韩非子认为一切人伦关系本质上都是
利害关系 包括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君臣关系、同事 关系乃至其他各种关系本上都是利害关系 其二,考虑个人利害得失是人处理人我关系 的原则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七章:儒家文化内容以及理想人格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七章:儒家文化内容以及理想人格

4、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本体论:理一元论。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 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 又各得之而以为性”。
朱熹
认识论:格物致知 “格物是物上穷其至理,致知是吾心无所不知”
二、陆、王心学
1、陆九渊:心学的创始人
王守仁
陆九渊与朱熹的思想分歧和交锋: 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 “鹅湖之会”
帝王
鲁哀公 汉平帝 隋文帝 唐太宗 唐太宗
封号
尼父 褒成宣尼公 先师尼父 先圣 宣父
北魏孝文帝 文圣尼父
唐朝
唐朝 唐朝 宋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清朝
乾封元年(666年)
天绶元年(690年)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 大德十一年(1307年) 嘉靖九年(1530年) 顺治二年(1645年) 顺治十四年(1657年)
九经(唐代):
《诗经》、《书经》、《易经》、《周礼》、《礼记》、 《仪礼》、《左传》、《公羊传》、《榖梁传》
十三经(宋代):
《诗经》、《书经》、《易经》、《周礼》、《礼记》、 《仪礼》、《左传》、《公羊传》、《榖梁传》、 《论语》、《孝经》、《孟子》、《尔雅》
今文经: 1、以汉代流行文字隶书写成; 2、六经皆孔子所作,系托古改制之作; 3、尊奉孔子,认为孔子是政治家、教育家; 4、探求经文背后的微言大义。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托古改制的 社会改良思想,即用儒学来解释改 良思想。
三、新儒学的嬗变阶段: 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
孙中山“籍古创制”,仿慕儒家体制,创立了政权与治 权分立的民权学说和五权分立的政体学说。 <建国方略> 三民主义

第八章 墨、法、兵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

第八章  墨、法、兵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

二、兵家的理想人格
(一)智慧人生 (二)道德人生 (三)求之于己的生活理念 (四)积极进取的心态
智慧人生
(1)把“智”置于首位 (2)推崇“谋攻” (3)主张“先知” (4)反对死搬教条 (5)判断利害 (6)巧能成事
道德人生
1.君主 ①重战 ②慎战 ③以民为本 ④切记患军 2.将帅 ①具备综合素质 ②君命有所不受 ③爱而能用 ④切勿偏执 3.士卒 必须具备“勇”、“练”和服从命令的素质
申不害以劝君行“术”而闻达于诸侯,所谓 “术”,就是君主的权术,用其驾驭群臣,巩固君 主 的统治地位。“术”的最大特点是隐蔽性。 慎到主“势”,势就是权势。没有权势,圣明 天子也难治天下,有了权势才能行“术”用“法”。
五、列出四部古代著名的兵书。
1.《孙子兵法》 3.《司马法》 5.《尉缭子》 7.《唐李对问》
第二节
法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
一、法家文化要义
法家是战国时期产生和发展的以法治为思想 核心的一个学派,法家以尚法明刑为主,《汉 书· 艺文志》说“法家出于理官”,理官是古代 的法官。 国学大师章太炎在《检论原法》中对 什么叫法家有一个简明的表述,他说:“著书定 律为法家。”
法家以韩非为集大成者,韩非在诸子中又最晚 出,所以关于法家的特征,到汉代论述颇多。如 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旨》说:“法家严而少恩”, “正君臣上下之分”。还说:“法家不别亲疏, 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 绝。”“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班固 在《汉书· 艺文志》中说,法家“信赏必罚,以辅 礼制”,这是法家之所长,但“无教化,去仁爱, 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伤害至亲,伤恩薄 厚”。由此可见,法家的特征是明刑尚法,信赏 必罚,尊主卑臣毁弃仁恩。就先秦法家来看,即 便在某一点上或有所不同,但只要是法家,无不 具有这些基本特征,可以说无一例外。

法家简介诸子百家之--法家②

法家简介诸子百家之--法家②

法家简介诸子百家之--法家②诸子百家之法家法家思想内容丰富,结构较为完整,包括伦理思想,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诸多方面。

法家伦理思想。

法家伦理思想指的是建立在人性观基础上的诚信观和义利观。

人性观法家伦理思想中最具主题色彩的就是人性本恶论的主张。

在法家看来,好利恶害,趋利避害是古往今来人人固有的本性,这种本性是不可改变的。

从传承思想文化的角度看,法家的人性本恶论观念是从荀子性恶论思想的继承。

荀子的性恶论思想主要表现为:人的感官欲望的无法满足状态。

他在《荀子·性恶》说:“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

”他认为,正是在人的本能的基础上,产生了人的财产占有欲和好利之心。

《荀子·荣辱》中写道:“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秀,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

然而穷年累世不知足,是人之情也。

”同时还认为,人的共同心理是好荣而恶辱,从尧舜到庶民百姓没有什么差别,而人世间最值得荣耀的就是掌握政治权利。

《荀子·王霸》里谈到:“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名为圣王,兼制人,人莫得而制也,是人情之所同欲也。

”荀子认为人的这种本性是不尽合理的,这就应该借助于开展深入的社会实践来矫正,即'化性起伪’。

法家先驱及代表人物或先于荀子谈到了或在荀子之后拓展了这一人性论思想。

《管子·禁藏》说:“夫凡人之性,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

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

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

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渊之下,无所不入焉。

”商鞅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的,人性好利的主要表现为人的生存欲望和生存需要。

《商君书·算池》里指出:“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而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

”由于人有这种生存需要,因此,每一个人在利弊之间都要趋利避害。

第七章·第一节 墨、法、兵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

第七章·第一节  墨、法、兵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

墨子对光学很有研究,对于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若干物影成像—— 小孔成像原 墨子对光学很有研究,对于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若干物影成像——小孔成像原 理,都进行了精彩的描述,成为后代摄影技术的先声。李朝多媒 Nhomakorabea体工作室
滕州墨子故里
李朝多媒 体工作室
墨子影响
墨家学说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 ,墨 家“兼爱”思想要求人们平等互爱,互 相援助,突出了互利互助的精神;墨家有 “尚贤”思想,贤主要是指有道德、有学 识的人才,这种道德价值取向 ,对于激励 人们加强自我修身 、 力争成为贤者有积 极作用;墨家的“节俭”思想,于今而 言,依然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更值得 我们提倡。
著书立说(左下) 墨翟救宋(右上) 李朝多媒
体工作室
兼爱非攻
墨家认为天下大患有三:“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顺从天意便是“兼爱天下之人”,“爱人利人,顺天之意,得天之赏者有 之;憎人贼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罚者亦有矣” 。兼爱的文化精神是无亲 疏差别的,是博爱的理想。“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 也,强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之所不欲也。不止此而已,欲人 之有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也。”人人爱人如同爱己,交互得利,反 对战争,便可步入《非攻下》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兼以易别”是墨子社会政治 思想的核心 , “非攻 ”是其具体行 动纲领,认为只要彼此“兼相爱, 交相利”,社会便无强凌弱、贵傲 贱 、智谋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 的现象,他对王者发动战争的祸 患和常俗上的奢侈靡费 ,也毫不 留情地进行揭露和批判。
第七章 雄赡浩博 赫奕天下
——墨、法、兵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
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 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 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 ——《墨子· 兼爱》 圣人之所以为治道者三:一曰利,二曰威,三曰名。 夫利者,所以得民也;威者,所以行气也;名者,上下之 所同道也。 ——《韩非子· 诡使》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翻译硕士考研导师信息、参考资料、考研培训、参考用书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翻译硕士考研导师信息、参考资料、考研培训、参考用书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翻译硕士考研必读信息一、北京师范大学翻译硕士专业简介北京师范大学翻译硕士(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培养单位设置在外国语言文学学院MTI教育中心。

学院自1988年9月起招收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了100多名优秀的硕士毕业生。

2010年9月,本院招收第一届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至今已有六届,共181名。

2016年招收的全日制翻译硕士将结合我校在教师教育、教育技术、文化传播等学科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优势,侧重培养相关领域的英语笔译、语言服务及管理方向的人才。

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促进中外交流,培养高层次、应用型高级翻译专门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07年决定在我国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其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英文缩写为MTI)的培养目标为具有专业口笔译能力的高级翻译人才。

他们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熟练的翻译技能和宽广的知识面,能够胜任不同专业领域所需的高级翻译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翻译硕士培养的是英语笔译高级翻译人才。

本资料由育明教育独家整理,更多高质量资料下载来源:(育明教育官翻译硕士的招生对象一般为学士学位获得者;鼓励非外语专业毕业生及有口笔译实践经验者报考。

二、北京师范大学翻译硕士考研目录及参考书目1初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满分100分)②211-翻译硕士英语(满分100分)③357-英语翻译基础(满分150分)④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满分150分)1以上考试科目中,101-思想政治理论为国家统考科目,请参考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编制的最新考试大纲。

2211-翻译硕士英语、357-英语翻译基础、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科目参考用书1-庄绎传,《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2-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3-张汉熙,《高级英语》(修订本)第1、2册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4-张卫平,《英语报刊选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5-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106-夏晓鸣,《应用文写作》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7-《翻译硕士英语真题解析》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真题解析》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本资料由育明教育独家整理,更多高质量资料下载来源:(育明教育官9-《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三、招生人数和报考条件1招生人数北京师范大学2016年计划招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70人,其中接收推荐免试生人数为35人左右。

法家思想ppt整理材料!

法家思想ppt整理材料!

法家思想ppt整理材料!第一篇:法家思想ppt整理材料!法家的基本思想ϖ法家思想的基本特征:明刑尚法,信赏必罚,尊主卑臣,毁弃仁恩。

也讲“德”,赏罚分明中的“赏”就是他们眼中的“德”。

(德刑)ϖ法家思想有三个基本的主张:ϖ其一,发展经济(农战—以农养战);其二,明刑尚法;其三,君主专制。

ϖ其中发展经济是其基础和出发点,实行君主专制和建立中央集权制是其目标,而尚法明刑是发展经济和君主专制的法律保障,三个方面相互支撑,共同构筑的法家思想的有机组合。

ϖ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ϖ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ϖ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ϖ强调法律的作用:一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二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民立战功,通过“严刑峻法”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

ϖ法家从事变法活动和构筑思想文化体系的两个理论支点:ϖ一是历史进步论的观点;二是性本利的观点——都来源于韩非子ϖϖ历史进步论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

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

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

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

《韩非子·五蠹》:“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性本利源自韩非子的师傅荀子“人性恶”的观点性本利——好利恶害的人性论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

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

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

法家的人性论

法家的人性论

法家的人性论摘要:商鞅、韩非等法家代表都对人们在利的追求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好利”、“自为”都表现了人性恶的一面,但都是从人们一出生就有的,不可避免的,君主可以利用这些去实行法治,实行奖罚并重,对人民进行管理。

但是,法家对人性的看法是比较极端和片面的,我们应该有甄别地吸取积极的,摒弃极端的。

关键词:法家;人性;自为;欲利法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主张“以法治国”的一个学派,形成于战国中期,它们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反对旧贵族,主张建立新的君主集权的官僚制度,用法律的强制手段和兼并战争来维持霸权。

一、商鞅的人性观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原名卫鞅,他的人性论主要是围绕着“好利恶害”、“好恶者、赏罚之本也”、“怯民使以刑必勇,勇民使以赏则死”来说的。

为了形成统治理论,《商君书》对人性做了很多的探讨,并得出结论;人们对名利的追求是人天生就带来的,人不但喜欢利,还害怕祸害,所以说民众有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有不喜欢的事情,对统治者来说,君主可以利用人们有喜欢的事情和不喜欢的事情的这种习性去管理自己的人民。

所以,君主必须要知道人民的所爱与所讨厌的事情,这些是对他们奖惩的必要。

因为人一般都喜欢奖赏而避免去被惩罚的,所以君主可以根据这两样逢迎民众的追求。

《商君书》上说:“其上世之士,衣不眗肤,食不满肠,苦其志意,劳其四肢,伤其五脏,而益裕广耳,非性之常也,而为之者,名也。

故曰:名利之所凑,则民道之。

”[1]人对名利的追求都是凭借着自己的本能去做的,趋向于对自己有利的,避开对自己不利的。

正是基于对立国根本和人性的清醒认识,商鞅才知道首先要清楚人民的习惯风俗,然后再决定怎么去立法,并让治理国家的措施做到位,以安稳和方便治理国家。

《商君书》说,人都是喜欢爵位俸禄而讨厌刑罚,所以君主可以用这两样东西去迎合民众的喜好,这样才能使民众在统治者的掌控之中,从而达到其愚民强国的目的。

商鞅认为,把人性对利的喜欢认识清楚,设置刑罚用来制止人们要去犯罪的行为,设置奖赏用来嘉奖人们正确的行为,那么君主就可以更加方便的去治理好国家。

法家文化-PPT课件

法家文化-PPT课件
之虫”,必须铲除。
2019/9/22
Template copyright brainybetty 2019
27
所谓“八奸”
1“同床”,指君主妻妾; 2“在旁”,指俳优、侏儒等君主亲信侍从; 3“父兄”,指君主的叔侄兄弟; 4“养殃”,指有意讨好君主的人; 5“民萌”,指私自散发公财取悦民众的臣下
•(4)九合诸候、一匡天下
•他辅佐齐桓公励志改革、富国强兵、九合诸候、一 匡天下的丰功伟业和他的民为邦本、礼法并用、通 商惠贾、开放务实的深邃思想,赢得了世人的讴歌 和后人的礼赞。
•孔子称之以“仁”, •梁启超誉之为“中 •国之最大的政治家” •、“学术思想界一 •巨子”。
淄博管仲纪念馆
•(5)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15
(7)《管子》的辨证管理观
•(1)兼听独断。《管子·版法》:“明主者,兼听独断, 多其门户。”
•(2)抓住根本。《管子·版法》“明主之治也,明于分 职而督其成事”,也就是说高层管理者治理国家不 是什麽都管,而是要抓住根本的问题,即关键是管 好官吏。
•(3)赏罚并举。《管子·版法》提出:“治国有三器, 曰号令也,斧钺也,禄赏也。”

2019/9/22
Template copyright brainybetty 2019
28
6“流行”,指搜寻说客辩士收买人心,制造舆论 的臣下;
7“威强”,指豢养亡命之徒,带剑门客炫耀自己 威风的臣下;
8“四方”,指用国库财力结交大国培养个人势力 的臣下。
这些人都有良好的条件威胁国家安危,要像防贼 一样防备他们。
•(10)法、术、势并用。《管子·版法》:“故治国使 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张,则君令行。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守国之 度,在饰四维。顺民之经,在明鬼神”,这与“治国三 器”等都是术的体现。其实质是管理制度、方法、 手段和环境在人治之下的统一。

儒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概论

儒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概论

《论语》
《论语》共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东汉列 为“七经”之一,(《诗》《书》《礼》 《易》《春秋》《论语》《孝经》)。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 《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 要经典。
先秦儒家人伦
一、孔子的天命观和仁、礼思想 五十而知天命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畏天命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 是非也。《礼记· 曲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颜渊》礼乐 思想核心—仁 “好仁者,无以尚之” 《论语· 里 仁》“仁”在《论语》中出现109次,讲解58处。
孔子的生平及思想
孔子是父亲64岁“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 子”。3岁丧父,少时贫贱,他管理过仓库, 牲畜,后来又做司空,大司寇,时间不长。 周游过卫,宋,陈,蔡,楚等诸侯国,推行 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成功,晚年回到鲁国 整理古代文化典籍,他曾经正乐,作《春 秋》,传讲《诗》、《书》,对于保存和传 播古代学术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广 收弟子,传授知识。
《史记· 孔子 世家》
2008奥运会迎宾语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颜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德不孤,必有邻。《里仁》 礼之用,和为贵。 《学而》 一、孔子是当时学问最大的人。 二、孔子是社会批评家。 三、孔子是百家争鸣的开启者。
孔子死后,弟子及门人传播他的学术 和思想,形成了不同的门派。嫡派的孔门 道统是由曾子来进行的。曾参,小孔子四 十六岁,著《大学》、《孝经》,孔子孙 子子思师从曾子,著有《中庸》,孟子是 子思的弟子,是孔子的三传弟子。而荀子 这一派是从子夏这一派流出来的。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 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学而》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 《宪问》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 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 “夫子自道也。” 《宪问》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子路》

儒家的理想人格

儒家的理想人格

儒家的理想人格作者:郭亚斐来源:《党员生活》2018年第04期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人在一定社会制度与社会文化中所形成的,旨在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行为准则,以及在实际行为中所体现的精神素质。

理想人格是对人格模式的一种理想化设计,指向于一种最为完善的人格模式与人格典范,主要是指人格结构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各种特征的完备结合与有机联系。

每一个时代和社会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它体现着这个时代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体现着做人的标准和道德的楷模。

具体来说,理想人格是指能表现某种文化精神或价值,而为人们尊崇和追求的人格。

理想人格既是对现实的一种升华和超越,又是对现实的一种体现和反映,能够起到榜样作用,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中国古代社会特别关注理想人格,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学派不仅设计了自己的理想人格的范式,而且孜孜不倦地追求理想人格。

在诸多理想人格的构建中,儒家理想人格最为完备,对后世的影响也最为深远。

(一)基本模式:圣人、贤人、君子关于理想人格,儒家有许多的不同称谓,诸如圣人、贤人、君子、仁人、大丈夫、成人等,儒家学者将其区分为不同的层次序列。

首先是圣人。

圣人是儒家最高的理想人格。

圣人不仅博通万物,拥有超常的智慧,而且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天下为己任,泛爱民众。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如尧、舜、禹、周公等都是圣人的典型代表。

圣人是最完美的理想人格,是人生修为的最高目标,但这种人在历史上比较少见,一般人很难做到。

其次是贤人。

贤人是仅次于圣人的理想人格。

贤人德行高尚,才能出众,财产富足。

再次是君子。

君子是道德修养较为圆满之人。

君子人格与圣贤人格既有层次境界高低区别,又可以相达相通。

君子可以通过不断提高修养修行达至贤人、圣人的境界。

因此,相对于圣贤人格,君子人格表现更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因而也最为儒家所器重。

此外,还有一些理想人格模式也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譬如孟子所倡导的“大丈夫”,突出强调的是人的气质、气节,如浩然之气、正义之气、铮铮风骨,它是儒家各层次理想人格都要具备的一种精神风貌。

法家的人性观与法治

法家的人性观与法治
禁止和引导的功能,使人们理性地去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使社 会规范有序。
“人莫不自为也”,法家把它看作是人的本性。是支配人行为 的决定因素,进而把人的各种关系都归结为从自利出发的利害关
系。认为人们积极作为的动力恰恰是出于对自利欲望的满足,是 在“好利恶害”本性的指导下。以欲望动机和利益原则为原始驱动 力而做出的。所以。以法治国要建立在因循人性的基础之上,而
作者简介:杨宏潮,渭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法家思想探究。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立说,百家争鸣,围绕着如何富国强兵一 统天下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这个过程中,人性的善恶问题成了 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甚至成为支撑士子们思想理论的基石。 就法家而言,它所倡导的政治体制是“法治”,他们的代表人 物从人性论入手,通过对人性的认识和分析,提出了“因人情”而 “治天下”的法治思想,并在百家争鸣的浪潮中成为诸侯朝堂上的 最后赢家,尤其是经过变法实践检验以后,法治思想更加深入人 心。虽则汉以后法家作为一个派别已烟消云散了,但“儒表法里” 的治国思想却一直是支撑中国封建社会的柱石,它对中国社会所 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此,本文试通过对法家人性论的解 读,理清法家思想的源流,加深人们对法治思想的理解。 关于人性问题,我们现在一般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 社会属性的统一。自然属性是指人的原始本性,就是人的感官和 肢体的生理欲求,即人同于动物的自然属性;而人的社会属性则 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规定性,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道德属 性,集中表现为仁义礼智等善德。但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 对人性及其善恶问题却是各持己见。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思想中的人性论,起源于儒家学派。孔 子认为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故多言仁义而重教化,试图以伦 理道德的说教来协调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利害矛盾 关系。他虽未过多的言及人性,但却是后世思想家人性观念的思

《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冯达文郭齐勇

《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冯达文郭齐勇

《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冯达文郭齐勇第一编第一章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在孔子看来,周礼是夏商周“三代之治”的总结,是国家与社会管理的典范,人们只有奉行周礼,才能得以成就有教养的君子;国家只有按照周礼去做,才能得以永享太平。

由此,孔子创造性的提出“仁”的范畴,并借“仁”与“命”的分立,凸显了人的价值的主体性;进而把“仁”同“德”相联系,建立起自己的道德学说;再把“德”与“治”相联系,阐发了自己的治国理念。

“命”——“仁”——“德”——“治”四者的特征联系,构成孔子哲学的基本进路。

第一节“与命与仁”的观念结构一、从“天”到“命”的观念变化天:1、指天帝,人们想象中的万物主宰着2、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家所说的世界的精神本原3、泛指物质的客观的自然命:一、天命:1、上天的意志和命令,能致命于人,决定命运2、自然的必要性3、先天自然的禀赋二、指凶吉祸福,寿夭贵贱等命运“命”、“天命”、不同于“时命”:“时命”是盲目的,“天命”却是有目的指向性的;“时命”构成人的一种外在限制,“天命”却成为人的价值信念的终极根源。

在孔子看来,生活在时命不济的年代,是不可以不承认的,不接受外在条件的限制的,这是一种理智的态度,就是君子的态度,孔子称“不知命,不足以为君子也”,就是这个意思。

自己的主张(“道”)与“命”的关系?1、命对确当的主张没有同情感、认同感。

显见,它只是一种盲目的客观必然性,即“时命”,由时势、时运决定的“命”2、然而,孔子认为这种状况的出现是暂时的,偶然的。

他坚信天道是公正的,具有终极支配意义的。

而且,暂时的、偶然的变化,刚好使人从中得到磨炼,因而,它还是成就人的,而非坑害人的。

3、“天道”即被赋予了道德的价值的品格;作为公正的“天道”,其终极的支配地位不可逆转,这也是“命”、“天命”。

二、“仁”的凸显与“仁学”体系从“爱人”角度看,孔子的“仁”有如下特征:其一是“仁”的情感性,爱作为一种价值信念,在孔子这被赋予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类本质”的意义;其二是“仁”的普遍性,从爱父母兄弟到爱天下大众,“爱”的对象从近到远推升,仁获得普遍意义;其三是“仁”的群族本位性,个人生存的意义只有依托于特定的族群关系才可以实现。

·第七章·第二节 法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

·第七章·第二节   法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
北京密云中国法制公园 公园的核心部分为中国古代法典广场。广场耸立着以竹简为造型的 公园的核心部分为中国古代法典广场。广场耸立着以竹简为造型的 我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法经》和用汉白玉青石组成 的李悝坐像两个大型雕塑。
商鞅《商君书》
商鞅是先秦法家的主要代表,他以 “重法” 而在法家 著称,自成一派。现存《商君书》(亦称《商子》),是 战国中后期商鞅及其后学的代表作,是研究商鞅法律思想 的主要依据。这部著作提出了“定分”、“立禁”的法律起源 论和“内行刀锯(刑具),外用甲兵”的暴力说;以社会进 化的历史观和“好利恶害”的人性论作为实行“法治”的理论 根据,极力主张国君实行“垂法而治” ;要求全面 建立以郡县为单位的中央集权制政体,以奖 励耕战达到富国强兵的目。书中还提出了 “刑无等级”、“信赏必罚”、“厚赏重罚”、 “以刑去刑”等观点,主张用严刑峻法,打击 旧贵族势力,镇压民众的反叛力量,巩固地 主统治。商鞅的变法革新措施和“法治”思 想,为后来秦朝统一中国奠定了牢固的基 础。
夫差蛙钮螭纹辩证地阐述了“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世”,“事异则备变”,“古今异 俗,新故异备”,“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道理;他还提出检验认识是否合乎 实际的“参验”方法,主张“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当然,韩非 也提出“民智之不可用”,以“好利恶害”的人性论来解释社会历史现象。 韩 非的思想代表了战国后期法家遵从事物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兴利图变的实 用主义思想,彻底丢弃了西周以来愚尊礼法,小国寡民,唱衰历史的理想主 义和虚无主义,以冷静的现实主义人生态度和人格理想,在否定中寻求新的 肯定,开创历史,创造未来的思潮。
战国晚期龙首玉佩
韩非思想
韩非是战国后期政治理论家、法家思想集 大成者,批判地继承了前期法家的成就,提出了 “以法为本”,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体 系。他认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国无常 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 弱”,指出“治民无常,唯治为法” 。他主张“峭法 严刑”,“重刑止奸”,。同时,他继承了荀况的唯 物论,批判地吸收了《老子》一书的朴素辩证 法,配合依法治国,“抱法处势”,法术结合。通 过对“道”的唯物论解释,提出“以道为常,以法 为本”,“因道全法”,“至之治也”,发挥“法后 王”的思想,提出“法新圣”、“美当今”的历史进化 论。

高中生物课件-法家思想

高中生物课件-法家思想

❖ 韩非子提出了“人皆挟自为心”的人性学说, 认为人性的基本点就在于一种人人为自己打 算的自为之心,人的一切道德、情感、行为 都决定于对自己是否有利。
❖ 如做车子的人希望别人富贵,做棺材的人希 望人死的多,不是做车子的人善而做棺材的 恶,而仅仅是利益的驱动。人不富贵不会买 车,死的人多卖的棺材就多,君臣父子夫妻 等一切关系都以利益为转移。
❖ 生平事迹
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 学家和书法家,协助秦始 皇统一天下。后为秦朝丞 相,参与制定了法律,统 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 度.
代表人物
❖ 韩非子: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重要人物.
❖ 代表作品 《韩非子》 ❖ 经典名言
❖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韩非子·说难》 ❖ 华而不实,虚而无用。 《韩非子·难言》 ❖ 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 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商君书·战
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 ❖ 韩非关于术的运用概括为三点。 ❖ 其一,君主要把自己打扮的高深莫测,使臣
僚对自己可望而不可及。 ❖ 君主对谁都不要表露其真实情感,对谁都若
即若离。也不要让人知道自己的好恶,以免 被人钻了空子。君主还要喜怒无常,做到 “其行赏也,暖乎如时雨,百姓利其泽;其 行罚也,畏乎如雷霆,神圣不可解也。”
❖ 君王拥有威严,令出如山,这是“势 ”
法家的基本思想
❖ 法家思想的基本特征:明刑尚法,信赏必罚, 尊主卑臣,毁弃仁恩。
❖ 法家思想有三个基本的主张: ❖ 其一,发展经济; ❖ 其二,尚法明刑; ❖ 其三,君主专制。 ❖ 其中发展经济是其基础和出发点,实行君主
专制和建立中央集权制是其目标,而尚法明 刑是发展经济和君主专制的法律保障,三个 方面相互支撑,共同构筑的法家思想的有机 组合。

法家思想概述Word文稿

法家思想概述Word文稿

法家思想概述内容提纲:一、法家思想产生背景二、法家思想精髓三、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实践四、法家思想评述五、法家思想与依法治国一、法家思想的产生背景法家学派产生和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剧烈动荡与重大变革的重要时期。

西周以来的宗法社会已分崩离析,王室衰微,政局不稳,长年征战严重破坏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呈现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

此时,儒、墨、道、法四家针对现实社会都提出了自己的救世主张。

不论是儒家的“以仁治国,克己复礼”还是墨家的“兼爱非攻”,还是道家的“无为而治”,都没有使社会摆脱诸侯争霸,兵连祸接,社会四分五裂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法家作为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其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因此被称为法家。

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的需求,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务实和积极入世的精神和主张登上了历史舞台。

它抛弃了“礼治”、“德治”、“人治”,力主变法,实行以法治来构建新的社会政治经济秩序,从而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力的强盛。

二、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时期的法家陆续涌现了一批重视法律,提倡依法治国的政治家,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申不害、商鞅、李悝、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

其中商鞅和李俚的变法都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战国末期,韩非则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管仲:管仲是春秋时期法家思想的奠基人, 管仲的改革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方面一系列措施, 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改制的先河。

政治上提出“修旧法, 择其善者而创(用)之, 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 则国安矣”,经济上“相地而衰征”,外交上“尊王攘夷”、“存亡继强”的口号。

是齐国取得了一时的富强。

子产:为了使郑国的统治得到稳定, 于周景王九年( 公元前536年) 最先公布成文法, 即将国家的常法刑典铸在铜鼎上, 使国人皆知, 人人守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青铜机驽部件
韩非子
韩非(约前 280 一前 233 ) ,韩王室诸公子之一 , 喜欢钻研刑名法术之学,口吃不善谈。韩非与李斯曾同 学于荀子 ,总览“诸侯异政,百家异说”之得失而文章出 众,李斯自叹不如 。 作 《 孤愤 》 、《五蠹 》 、 《 内外 储》 、 《说林 》 、《说难 》等文章 ,计十余万字 ,提出 去邪臣 ,用贤明,修明法制以治国 。韩非多次上书韩王 变法图强而不用 。著作传至秦国 ,为蠃政所赏识 ,嬴政 以派兵攻打韩国相威胁,迫使韩非到秦国为其效力。韩 , 引起了秦国李斯的妒忌 非在秦国备受重用 , 韩非劝秦王应先灭赵迟伐韩,遭秦王猜疑而不用。李斯、姚贾乘机谗毁韩 非,秦王听信谗言,将韩非论罪 下狱 ,逼其服毒身亡。但韩非的 思想主张却被秦始皇延续下来,, 成为统一中国的基本思想和政策 纲领 。
第二节 法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
“ 法家 ” 名称 最早出现于 《孟子 · 告子下 》: “入则无法 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 但这里的“法家 ”仅 指遵守法令的士大夫,与古代 思想流派无关,直到汉代司马 谈的《论六家要指》才第一次 正式为法家流派命名。
《汉书· 艺文志》对法家缘起
这样总结:“法家者流,盖出于理 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 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 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 仁爱 ,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 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北京密云中国法制公园 公园的核心部分为中国古代法典广场。广场耸立着以竹简为造型的 公园的核心部分为中国古代法典广场。广场耸立着以竹简为造型的 我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法经》和用汉白玉青石组成 的李悝坐像两个大型雕塑。
商鞅《商君书》商鞅是Fra bibliotek秦法家的主要代表,他以 “重法” 而在法家 著称,自成一派。现存《商君书》(亦称《商子》),是 战国中后期商鞅及其后学的代表作,是研究商鞅法律思想 的主要依据。这部著作提出了“定分”、“立禁”的法律起源 论和“内行刀锯(刑具),外用甲兵”的暴力说;以社会进 化的历史观和“好利恶害”的人性论作为实行“法治”的理论 根据,极力主张国君实行“垂法而治” ;要求全面 建立以郡县为单位的中央集权制政体,以奖 励耕战达到富国强兵的目。书中还提出了 “刑无等级”、“信赏必罚”、“厚赏重罚”、 “以刑去刑”等观点,主张用严刑峻法,打击 旧贵族势力,镇压民众的反叛力量,巩固地 主统治。商鞅的变法革新措施和“法治”思 想,为后来秦朝统一中国奠定了牢固的基 础。
百家争鸣 (上) 韩非寓言故事(下) 当代画家丁冰增、吴大成等手绘连环画故事两则
法家文化概说
一般认为 ,法家先驱人物是春秋时齐国的管仲 、 郑国的子产 , 他们力主强化法令刑律 , 使民 “ 畏威如 疾 ”,以达到富国理乱的目的 。李悝著 《法经》 ,商鞅 行“法治 ”,申不害 、慎到相继提出重术轻势思想 ,至韩 非集法 (政令)、术(策略)、势 (权势 )之大成,建构 成完备的法家理论。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颇具影响的一个学派,如 果说儒墨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学术的“显学”,那 么,法家当时则在政治上独步天下。 现代学者描述传统思想文化的特点有几种说 法:儒表法里,儒法互补,儒道互补,可见法家对 历代王朝的巨大影响。
战国时期 秦彩绘铜车 (安车)
司马谈《论六家要指》
战国形势图
《 论六家要指》 论六家要指》 第一次界定了春秋战 国诸学流派,对汉武时代以儒家思想为 主 , 兼用法家 、阴阳家和道家 “黄老 ”学 说做出了精准的评价,指出“汉家自有制 度 , 本 以 霸王 道 杂之 ” , 并 非 “ 纯任 德 教”,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和统治思想复 杂的现实 。六家之说 ,为司马迁给先秦 诸子作传以重要启示和借鉴 ,也为西汉 末期名儒刘向 、刘歆父子给先秦谱子分 类奠定基础 。 文中司马谈对法家理想 人格作了精彩的评述:“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君主有 着至高无上的权威,“明君贵独道之容”,主张刑德并用,臣子应“群臣惧乎 下”,君王施政赏罚分明,“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提出“有功则君有 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的全新观念,客观地表明法家在否定中重新确立封建 君臣关系,适应了战国末期时事政治的要求 ,而韩非法家之大成,则为建立 中央集权的专制帝国提供了最适用的理论工具 。
战国晚期龙首玉佩
韩非思想
韩非是战国后期政治理论家、法家思想集 大成者,批判地继承了前期法家的成就,提出了 “以法为本”,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体 系。他认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国无常 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 弱”,指出“治民无常,唯治为法” 。他主张“峭法 严刑”,“重刑止奸”,。同时,他继承了荀况的唯 物论,批判地吸收了《老子》一书的朴素辩证 法,配合依法治国,“抱法处势”,法术结合。通 过对“道”的唯物论解释,提出“以道为常,以法 为本”,“因道全法”,“至之治也”,发挥“法后 王”的思想,提出“法新圣”、“美当今”的历史进化 论。
夫差蛙钮螭纹铜阳燧
战国鸟兽龙纹壶
韩非思想
韩非辩证地阐述了“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世”,“事异则备变”,“古今异 俗,新故异备”,“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道理;他还提出检验认识是否合乎 实际的“参验”方法,主张“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当然,韩非 也提出“民智之不可用”,以“好利恶害”的人性论来解释社会历史现象。 韩 非的思想代表了战国后期法家遵从事物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兴利图变的实 用主义思想,彻底丢弃了西周以来愚尊礼法,小国寡民,唱衰历史的理想主 义和虚无主义,以冷静的现实主义人生态度和人格理想,在否定中寻求新的 肯定,开创历史,创造未来的思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