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法家及兵家文化
战国时代大放异彩的法家、兵家、纵横家各自都有什么思想观点?
战国时代大放异彩的法家、兵家、纵横家各自都有什么思想观点?百家争鸣大致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时期的思想家以孔子、墨子为代表,这时候的思想还有很多理想主义色彩,并不为执政者所接受。
而到了战国时期,则是商鞅,吴起,孙膑、苏秦,李斯等法家、兵家、纵横家的舞台,更强调实用性和功利性,因而得以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得以实行。
战国七雄法家先秦法家思想主要有法、术、势和教四个方面。
依照侧重点不同,法家可划分为齐法家和秦晋法家两大阵营。
秦晋法家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摒弃礼乐和道德教化,一切断于法;齐法家主张法教兼重,主张礼、法兼容。
秦晋法家代表人物是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是战国变法的主要人物,其中李悝、吴起、商鞅以“法”为主,申不害以“术”为主。
法就是赏罚奖惩的制度,主要目的是发掘民力和加强集权。
李悝变法的核心内容就是“尽地利之教”,就是削夺贵族的封地分给平民,从无偿占有变成合理的税收,鼓励农民开垦荒地,精耕细作,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土地。
吴起变法重点打击贵族。
废除世卿世禄制,规定贵族已传三代若无军功的就收回爵禄,将收回的爵禄拿来奖励军功,提高将士的作战积极性。
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核心是奖励耕战,是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的升级版。
除了授民于田和奖励军功,商鞅变法推行了更为广泛和具体的措施激发民力。
比如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
按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
计算军功大小的方法简单粗暴,以斩首计。
一仗下来,活着的秦军腰间都挂着一串敌军脑袋,数一下脑袋就行了。
那个时候还没有什么爱国主义,士兵上了战场就是想活命,而秦军奋力厮杀却是为了爵位。
这就好比敌军是绵羊,而秦军是虎狼。
绵羊奋力一搏只是为了逃脱虎口,而虎狼拼命杀戮是为了吃上肥美的羊肉。
在起跑线上,秦军就已把别国军队远远甩在身后。
开发民力的最终目的是集权于中央,而集权的基础就是依法治国。
让民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法律的执行力,民众才会遵法守法,国家才能通过法律凝聚民力。
兵家学派常识介绍
兵家学派常识介绍兵家学派常识介绍兵家学派常识介绍篇1一、为何必学兵家?即使在非战争时期,我们依然需要军事思想和军事作风。
兵家是最讲究实际功效的一家。
兵家的目的很明确:取胜。
以战屈人之兵也好,不战屈人之兵也好,火攻也好,用间也好,所有一切手段都为著一个清晰的战争目的:胜利。
在生活、学习或者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我们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对目标没有清晰的认识,经常兜圈子,转来转去,精力被分散,不能全力以赴,迟迟不能解决问题。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必要把任务或目标当成一个项目来看待,当作一场战争来处理,应当追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打赢战争。
将军带兵打仗,与经理带领员工做项目,二者之间没有区别。
从兵家的思想裏寻找管理学的因素,能有很多新的发现。
在非战争时期,战争的威胁依然时刻存在。
任何国民均不可丧失警惕。
《司马法》说:“国虽大,好战必亡。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汉唐时期,中国绝不缺乏阳刚之气。
宋明两朝,没有什麽出息。
有人说,北宋是中国古代最好的时候,北宋人很富有,北宋人的生活丰富多彩。
但是国家屡屡受辱,严重影响了国民的性格。
每次想起宋朝的历史,我都觉得胸口郁闷难耐。
人可贫贱,不可受辱;可富有,不可糜烂。
国民不必好战,但必有血性与阳刚。
见义不为,无勇也。
丈夫胸有浩然之气,虽仁爱,不失刚强。
故《司马法》说:“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 君子“以仁为本,以义治之”,故君子必不敢忘战。
二、兵家学派的著作自春秋战国至近代,我国兵家著作亦极丰富,从《司马法》、《孙子兵法》到《吴子兵法》、《三略》、《六韬》再到清末魏源的《海国图志》等等,我国古代军事思想极为深厚。
《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官方颁行的'兵法丛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
它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三略》、《六韬》、《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
为适应军事斗争、教学、考选武举的需要,北宋神宗(赵顼)于元丰三年(1080年)命令当朝最高学府国子监司业朱服等人组织力量校定、汇编、出版上述七部兵书。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讲之四 法家思想及其他
• 商鞅的所作所为为千人所指万人所骂,招致了 许多人的不满和仇恨。
• 公元前338年,对他始终信任不渝的秦孝公去 世,曾经被他处罚过的太子驷继位。怨声载道 的贵族宗室乘机反扑,控告商鞅谋反。
• 商鞅只好带着家眷和老母,匆匆踏上了逃亡之 路。但由于秦国日益强大,诸侯各国怕引火烧 身,对他如避瘟神,就连秦国边关的旅店都不 敢留他住宿。商鞅走投无路,被迫举兵反抗, 结果兵败被捕,受车裂的酷刑而死,全族被株。
• 商鞅变法使秦国突飞猛进,由弱变强, 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魏国失去 商鞅,也随之丧失了霸主地位。商鞅为 做大事甘当小人,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 的成功,却把自己送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悲惨的人生结局也 是自食其果。
3、申不害修术行道的改革实践
• 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决心进行改革。
• 3. 邓析(?——前501年)
邓析是郑国人,子产执政时曾任 郑国大夫,是一位具有法家思想萌芽 的政治家与思想家。《荀子.非十二 子》谈到:邓析“不法先王,不是礼 义。” 他反对将先王作为自己私造“竹刑”。 • ②传授法律知识,承揽诉讼。
• 商鞅是伟大的改革家、政治家,也是典型的小 人。他天资刻薄,待人少恩,为成就事业不惜 牺牲自己的名誉和人格,甚至不惜出卖朋友, 出卖良心。虽然兵不厌诈、各为其主,但他利 用朋友的信任来谋害朋友,还是践踏了为人最 基本的道义和良知。
• 不仅如此,商鞅还崇尚严刑峻法,对人苛虐残 酷,施用凿顶、抽肋、镬烹等多种残忍至极的 杀人方式,还设连坐之法,一人犯罪,亲邻株 连,犯罪之人鱼贯于途,时常触目可见。
要从变革中求得生路,这正是商鞅思想 的最可贵之处。
• 商鞅本名公孙鞅 ,卫国人。年轻时爱好 刑名之学,师从李悝,后来成为魏国宰 相公叔痤的家臣。公叔痤知道他是奇才, 临之死前把他推荐给魏惠王。
诸子百家之:兵家、纵横家、名家、阴阳家、计然家、杂家
诸子百家之:兵家、纵横家、名家、阴阳家、计然家、杂家NO.1 兵家纵横家代表人物:孙武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统称,又特指先秦时代专门研究战争的学派。
诸子百家或多或少谈及战争,但全方位研究军事并指导军事实践的只有兵家学派。
兵家自诞生起,就不仅仅局限于研究阵法战术。
影响战争胜负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天文地理、民心向背等因素,都是兵家人士留心的焦点。
换言之,兵家追求的是民族存亡之道,是安国全军之道。
《司马法》云:“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这句话最能代表先秦兵家对战争的整体态度。
《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将兵家著作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类。
这四类兵书覆盖了所有与战争相关的领域。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典军事史上的兵学最高峰。
在列国征战的大争之世,无论是大国兼并小国,还是弱国抵御强国,兵家始终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秦统一天下,结束战乱割据,是人秦的百家士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但完成最后一击,正是执掌三军的兵家名将。
可以说,只要战争没有从人类社会消亡,兵家智慧的价值就永远存在。
到了今天,兵家谋略不再局限于军事领域。
商界与体育界也大量借鉴先秦兵家智慧来提高竞争力。
先秦兵家主要经典有《司马法》、《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等。
代表人物:孙武、吴起。
NO.2 纵横家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纵横家又称策士、游说之士,是诸子百家中专攻外交智慧的学派。
纵横家一生揣摩列国形势格局,游说诸侯,为所选邦国谋划王霸之策。
小国策士利用大国间的矛盾,智退强敌保存本邦。
大国策士游说他国权臣,诱导对方采取利于本国政策。
纵横家大体上分为合纵与连横两大流派。
《韩非子》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经过战国前期的变法浪潮,天下进人了一个均势格局。
由于列强之间实力不相上下,为了打破均衡,都千方百计地壮大自己的实力并削弱竞争对手。
合纵派主要是联合山东列国封锁西方的秦国(有时针对东方的齐国),连横派则主要以泰国为核心拉拢分化合纵阵营。
兵家思想主张什么
兵家思想主张什么兵家,诸子百家之一,是指中国先秦、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华。
兵家思想主张什么?兵家思想主张以武战胜无武之国、以智胜有武之国,强调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强调“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讲究战争之道,注重实践。
兵家的代表人物:1、兵圣孙武。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中国春秋时期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其着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他撰着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
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该书成为国际间最着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2、亚圣吴起。
吴起,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卫国左氏人。
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
在楚国时,曾主持“吴起变法”。
后因变法得罪贵族,遭其杀害。
唐肃宗时位列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
宋徽宗时被追尊为广宗伯,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3、计圣孙膑。
孙膑,其本名孙伯灵,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华夏族。
出生于阿、鄄之间,是孙武的后代。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着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
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4、鬼谷子。
姓王名诩,又名王禅,号玄微子。
春秋战国时期人,华夏族,相传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
一说春秋战国卫国朝歌人;一说是战国魏国邺地人;一说陈国郸城人。
第八章 墨、法、兵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
二、兵家的理想人格
(一)智慧人生 (二)道德人生 (三)求之于己的生活理念 (四)积极进取的心态
智慧人生
(1)把“智”置于首位 (2)推崇“谋攻” (3)主张“先知” (4)反对死搬教条 (5)判断利害 (6)巧能成事
道德人生
1.君主 ①重战 ②慎战 ③以民为本 ④切记患军 2.将帅 ①具备综合素质 ②君命有所不受 ③爱而能用 ④切勿偏执 3.士卒 必须具备“勇”、“练”和服从命令的素质
申不害以劝君行“术”而闻达于诸侯,所谓 “术”,就是君主的权术,用其驾驭群臣,巩固君 主 的统治地位。“术”的最大特点是隐蔽性。 慎到主“势”,势就是权势。没有权势,圣明 天子也难治天下,有了权势才能行“术”用“法”。
五、列出四部古代著名的兵书。
1.《孙子兵法》 3.《司马法》 5.《尉缭子》 7.《唐李对问》
第二节
法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
一、法家文化要义
法家是战国时期产生和发展的以法治为思想 核心的一个学派,法家以尚法明刑为主,《汉 书· 艺文志》说“法家出于理官”,理官是古代 的法官。 国学大师章太炎在《检论原法》中对 什么叫法家有一个简明的表述,他说:“著书定 律为法家。”
法家以韩非为集大成者,韩非在诸子中又最晚 出,所以关于法家的特征,到汉代论述颇多。如 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旨》说:“法家严而少恩”, “正君臣上下之分”。还说:“法家不别亲疏, 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 绝。”“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班固 在《汉书· 艺文志》中说,法家“信赏必罚,以辅 礼制”,这是法家之所长,但“无教化,去仁爱, 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伤害至亲,伤恩薄 厚”。由此可见,法家的特征是明刑尚法,信赏 必罚,尊主卑臣毁弃仁恩。就先秦法家来看,即 便在某一点上或有所不同,但只要是法家,无不 具有这些基本特征,可以说无一例外。
文概9 墨法兵家
第八讲雄赡浩博赫奕天下——墨、法、兵家文化一、墨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鲁国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和身体力行的实践家。
墨子所创立的墨家学说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冠盖群说,并称“显学”,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以降,由于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加之其他因素,墨学渐成衰微之势,并几近湮没,但墨家的思想和精神并未因此灭绝。
一墨子是一位具有开拓精神的思想家,其学说是先秦乃至中国古代最富个性特征的学说。
墨子博学多识,广泛吸纳了夏、商、周文化和当时的地域文化,并在这些文化的滋养下开宗立派,创立了墨家独特的思想体系。
三代文化和当时的区域文化,是墨子思想的理论渊源。
古籍记载和民间传说的三代圣王尧、舜、禹的文化思想,尤其是大禹治水、救世济民的伟大精神和光辉形象,深深地影响了墨子,并成为墨子和墨家效法的榜样。
关于大禹治水精神对墨子及墨家的影响,《庄子·天下》说:“墨子称道曰:‘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
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肱,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
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
’使后进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蹻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
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
’”诚如庄子所言,墨子及其墨家的言行,的确体现了他们心目中的“禹之道”。
墨子热心救世,其学说的基本内容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皆为救世之术,与大禹治水、为民造福的精神一脉相承。
从行动上看,墨子及其弟子效法大禹亲操橐耜、栉风沐雨的榜样,热心实践,身体力行,他们多系直接参加生产劳动的劳动者,亲自种地、做工,尤其是手工制造更是墨者经常从事的劳动和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墨子本人即是精通机械制造的工匠。
墨家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为了通过总结劳动经验或制作生产工具,以便指导或便利民众的生产劳动,造福施惠于人民。
第七章·第一节 墨、法、兵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
墨子对光学很有研究,对于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若干物影成像—— 小孔成像原 墨子对光学很有研究,对于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若干物影成像——小孔成像原 理,都进行了精彩的描述,成为后代摄影技术的先声。李朝多媒 Nhomakorabea体工作室
滕州墨子故里
李朝多媒 体工作室
墨子影响
墨家学说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 ,墨 家“兼爱”思想要求人们平等互爱,互 相援助,突出了互利互助的精神;墨家有 “尚贤”思想,贤主要是指有道德、有学 识的人才,这种道德价值取向 ,对于激励 人们加强自我修身 、 力争成为贤者有积 极作用;墨家的“节俭”思想,于今而 言,依然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更值得 我们提倡。
著书立说(左下) 墨翟救宋(右上) 李朝多媒
体工作室
兼爱非攻
墨家认为天下大患有三:“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顺从天意便是“兼爱天下之人”,“爱人利人,顺天之意,得天之赏者有 之;憎人贼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罚者亦有矣” 。兼爱的文化精神是无亲 疏差别的,是博爱的理想。“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 也,强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之所不欲也。不止此而已,欲人 之有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也。”人人爱人如同爱己,交互得利,反 对战争,便可步入《非攻下》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兼以易别”是墨子社会政治 思想的核心 , “非攻 ”是其具体行 动纲领,认为只要彼此“兼相爱, 交相利”,社会便无强凌弱、贵傲 贱 、智谋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 的现象,他对王者发动战争的祸 患和常俗上的奢侈靡费 ,也毫不 留情地进行揭露和批判。
第七章 雄赡浩博 赫奕天下
——墨、法、兵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
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 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 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 ——《墨子· 兼爱》 圣人之所以为治道者三:一曰利,二曰威,三曰名。 夫利者,所以得民也;威者,所以行气也;名者,上下之 所同道也。 ——《韩非子· 诡使》
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家论与战争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家论与战争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
在这段时期里,中国发生了许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同时也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这些人的思想和理论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兵家论和战争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这方面的内容。
一、兵家论“兵家”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兵乃国之大事,胜负之政,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是故笃志好问,尤于兵事。
”《孟子·公孙丑上》。
这里所说的“兵家”,是指对军事、兵器等方面具有深入研究和独特见解的思想家和军事家。
兵家论主要研究兵器的制造、使用和战争的策略、战术等问题,其代表人物有孙武、吴起、孙膑等。
(一)孙武孙武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他所著《孙子兵法》被誉为古代兵书“五十六计”的第一计,对于战争思想和指导战争实践都有极大的影响。
孙武认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不可不慎思”,“将者凭险以临敌”,并强调“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等德性在战争中的应用。
在孙子兵法中,孙武主张运用“以战止战”的方法,即在比较平局或已经落于劣势的情况下,采取吸引、诱导、迷惑、攻心等方法,使对方产生惧意、恍惚、惊慌等情感,达到主动跟随自己的战略目的。
另外,孙武提出了“兵不厌诈”的重要原则,指出战争中必须善于运用谋略,采用诱敌深入、声东击西、瞒天过海等策略,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二)吴起吴起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兵家论思想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吴起认为,军事的胜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争策略和战术的选择和运用。
在实战实践中,他提出了“务智而不务力”的思想,认为精心策划和推算战争的目标、计划、策略等,是获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吴起的战争思想强调实际情况和灵活应变的能力。
他认为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应变,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战略和战术。
简评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兵家篇
兵家——作为中国人来说,几乎是无所不知的,因为兵家著名的《孙子兵法》,后世流传的《三十六计》。
孙膑庞涓的典故,所以兵家一直没有被人遗忘。
兵家其实详细划分出来有4派,虽然分为4派,但实质上有为的将军和军师对这4派都是掌握的,只是4派掌握的力度不同而已。
兵权谋——擅长料敌制胜,对敌人的底细要了若指掌,揣测对手的意图,制造一系列计中计、连环计等等,使敌人防不胜防。
还包括外交,经济战等多种方法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主要依靠自身的谋略决定整场战争的胜负。
孙武是典型的代表。
《孙子兵法》一书,就是在讲权谋。
兵权谋学说更加注重战略布局。
所以被称之为以正守国,以奇用兵,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兵形势——擅长以静制动,后发先至。
先冷静观察战场上敌我态势,找出敌人的破绽,寻求战机,以逸待劳。
吴起,孙膑是其代表。
俗话说:“孙武尚智,孙膑贵势”就是指的两位兵家天才的不同之处。
孙膑与庞涓的斗智请查阅Baidu。
兵形势学说更加注重于战术上的应用。
兵阴阳——天文气象地理在军事上的应用,擅长观察天时地利,对自然界的变化一清二楚,寻找最有利的战机与地点。
《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就是其代表。
耳熟能详的故事不加累述。
兵技巧——擅长士兵的培养,训练精锐部队,军队的战阵演练,实战配合等等,也非常注重武器的先进性。
此派力求部队要有强有力的硬件设施。
甚至包括于军事后勤,以军纪等带兵,治军一切军事管理所在,吴起是训练精锐部队的代表,战国魏国初期,魏武卒天下无敌。
“魏武卒”称号的士兵训练极为苛刻,不仅要负重50斤铠甲及武器奔袭百里,还要立即投入作战。
“魏武卒方阵”则是铁甲军团的又一利器,50万秦军被5万魏武卒击溃。
墨子是研发武器的代表。
无论攻城守城都是样样精通。
连弩机(类似于现代的机关枪,能连续射出箭弩,对于骑兵威胁很大。
具体形式可以BAIDU),兵技巧就是包括军事建设到军队管理最基础的一切。
是军事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存在。
没有兵技巧做基础,前面三种都无法发挥作用。
兵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兵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兵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兵家,诸子百家之一,是指中国先秦、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华。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兵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兵家学派中国先秦、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
诸子百家之一。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
兵家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时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时孙膑、吴起、尉缭、公孙鞅、赵奢、白起,汉初张良、韩信等。
今有兵家著作《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六韬》、《尉缭子》等。
兵家著作中含有丰富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为何必学兵家?即使在非战争时期,我们依然需要军事思想和军事作风。
兵家是最讲究实际功效的一家。
兵家的目的很明确:取胜。
以战屈人之兵也好,不战屈人之兵也好,火攻也好,用间也好,所有一切手段都为著一个清晰的战争目的':胜利。
在生活、学习或者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我们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对目标没有清晰的认识,经常兜圈子,转来转去,精力被分散,不能全力以赴,迟迟不能解决问题。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必要把任务或目标当成一个项目来看待,当作一场战争来处理,应当追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打赢战争。
将军带兵打仗,与经理带领员工做项目,二者之间没有区别。
从兵家的思想裏寻找管理学的因素,能有很多新的发现。
在非战争时期,战争的威胁依然时刻存在。
任何国民均不可丧失警惕。
《司马法》说:“国虽大,好战必亡。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汉唐时期,中国绝不缺乏阳刚之气。
宋明两朝,没有什麽出息。
有人说,北宋是中国古代最好的时候,北宋人很富有,北宋人的生活丰富多彩。
但是国家屡屡受辱,严重影响了国民的性格。
每次想起宋朝的历史,我都觉得胸口郁闷难耐。
人可贫贱,不可受辱;可富有,不可糜烂。
国民不必好战,但必有血性与阳刚。
见义不为,无勇也。
兵家思想资料
02
03
• 强调兵者,诡道也
• 强调弱胜强,柔胜刚
• 强调地利不如人和
• 提倡以虚晃实,即以虚招迷
• 提倡倍道兼行,即长途奔袭,
• 提倡居高临下,即占领有利
惑敌人,实则进攻
出奇制胜
地形,对敌人形成压制
兵家思想的人事管理
选拔将领:选拔有才能的将领,实行将相和
• 强调将者,国之辅也
• 提倡知人善任,即了解人才,善于使用人才
想在中国战争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 日本江户时期的兵学,即兵家思想的延续,对日本战争
• 明清时期的兵家传奇,使兵家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兵家思想在欧洲战争史的影响
欧洲战争史
拿破仑战争
• 欧洲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受到兵家思想的影响
• 拿破仑的战争艺术,受到兵家思想的影响
•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军事革新,使兵家思想在欧洲战争
秦汉以后的兵家思想演变
秦汉时期
• 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兵家思想与儒家、道家等思想
融合
• 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兵家思想地位下降
魏晋南北朝时期
• 兵家思想进一步发展,出现兵家传奇等文学形式
• 诸葛亮等著名军事家的出现,使兵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明清时期
• 兵家思想与武术、战略等方面结合,形成独特的兵家文化
训练士兵:加强士兵的训练,提高士兵的战斗力
• 强调养兵千日,用在一时
• 证军队的战斗力
• 强调军令如山
• 提倡赏罚分明,即对表现好的士兵给予奖励,对表现差的士兵给予惩罚
03
兵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与著作
孙子兵法:兵家思想的经典之作
01
作者孙子,春秋时期吴国将军
法家文化-PPT课件
2019/9/22
Template copyright brainybetty 2019
27
所谓“八奸”
1“同床”,指君主妻妾; 2“在旁”,指俳优、侏儒等君主亲信侍从; 3“父兄”,指君主的叔侄兄弟; 4“养殃”,指有意讨好君主的人; 5“民萌”,指私自散发公财取悦民众的臣下
•(4)九合诸候、一匡天下
•他辅佐齐桓公励志改革、富国强兵、九合诸候、一 匡天下的丰功伟业和他的民为邦本、礼法并用、通 商惠贾、开放务实的深邃思想,赢得了世人的讴歌 和后人的礼赞。
•孔子称之以“仁”, •梁启超誉之为“中 •国之最大的政治家” •、“学术思想界一 •巨子”。
淄博管仲纪念馆
•(5)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15
(7)《管子》的辨证管理观
•(1)兼听独断。《管子·版法》:“明主者,兼听独断, 多其门户。”
•(2)抓住根本。《管子·版法》“明主之治也,明于分 职而督其成事”,也就是说高层管理者治理国家不 是什麽都管,而是要抓住根本的问题,即关键是管 好官吏。
•(3)赏罚并举。《管子·版法》提出:“治国有三器, 曰号令也,斧钺也,禄赏也。”
;
2019/9/22
Template copyright brainybetty 2019
28
6“流行”,指搜寻说客辩士收买人心,制造舆论 的臣下;
7“威强”,指豢养亡命之徒,带剑门客炫耀自己 威风的臣下;
8“四方”,指用国库财力结交大国培养个人势力 的臣下。
这些人都有良好的条件威胁国家安危,要像防贼 一样防备他们。
•(10)法、术、势并用。《管子·版法》:“故治国使 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张,则君令行。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守国之 度,在饰四维。顺民之经,在明鬼神”,这与“治国三 器”等都是术的体现。其实质是管理制度、方法、 手段和环境在人治之下的统一。
兵家思想和兵家文化
兵家思想和兵家文化兵家是一个概念十分广泛的词汇,在中国的历史上,兵家涵盖了军事、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
其中,兵家思想和兵家文化作为两个重要的方面,为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一、兵家思想兵家思想是指那些专门研究军事战略和军事理论的思想家和学派。
兵家思想的出现和发展与中国古代丰富的战争经验和复杂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
在中国的历史上,兵家思想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学派,这些人和学派提出了诸如“攻心为上,攻城为下”、“随机应变”、“兵不厌诈”等一系列著名的军事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军事发展和战争胜利具有深远的影响。
兵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和学派非常多,如孙子、孙膑、吴起、六韬、三略等。
他们的著作不仅在古代军队中被广泛应用,也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兵家思想的核心是通过深刻理解和掌握敌我双方的战略意图和行动特点,顺应时势和敌情,采取恰当的战略和战术,达到胜利的目的。
兵家思想强调在战略和战术中融入政治和文化因素,强调“兵器不祥之器,人也”“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和文化的精髓。
二、兵家文化兵家文化不是仅仅指部队文化,而是涵盖了整个社会的军事文化,文化氛围和价值观念等方面。
兵家文化是指那些与军队、军事、战争等有关的文化和文化体系,它反映了社会和人民在长期的军事防御和战争中所形成的文化传统和心理模式。
中国的兵家文化是一种深厚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它凝聚了古代军事对抗的精神和智慧,文化特征显著,成为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精神标志。
兵家文化包含了许多方面的内涵,如尚武、忠诚、刚毅、机智、克己等,这些品质都是古代军人应该具备的美德。
兵家文化的核心是建立正确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意识,培养优秀的军事人才,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和军事素质,从而保卫国家、维护社会的和平稳定。
兵家文化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独特的价值,它不仅是军人的精神寄托和行为准则,也是普通人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思想(儒家、道家、法家)
专题一人文思想综述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主要是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的,并贯穿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道德,追求崇高理想,肯定人的价值,重视群体和谐的理论和学说。
其基本内容为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道精神、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命意识与宇宙情怀、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禀然大义的人格气节和高尚的情操、宽厚仁爱的道德。
当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学派也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中发展繁荣,和儒家共同给灿烂的中华文明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浸透着浓郁的人文思想。
一、儒家基本思想:儒家学说是以"仁"为核心,"人为贵"为思想体系,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为其核心思想的学说。
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体现着人文精神。
思想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1)春秋时期:儒学创立,孔子以仁的学说奠定基础(2)战国时期:成为显学,孟子荀子继承发展,孟子提出仁政,荀子则提出性恶论。
2.秦朝时期——法家独尊,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压制。
3.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享“独尊”.(1)西汉初期:盛行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2)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 等思想。
4.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儒佛道三教并立.5.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6.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理学统治地位确立.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7.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8.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康有为提出托古改制,移花接木。
9.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遭受冲击,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10.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文革”期间,“批林批孔”运动,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12.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儒家思想地位上升.儒家思想主要作为民族文化遗产被人们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新文化建设相结合。
中国古代治国理论
中国古代治国理论中国古代治国理论研究的意义1(以史为鉴,把握历史演变规律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避免教条,因时而变,这是我们从历史发展中得出的基本知识。
2.理一分殊,古代治国理论对当时公共管理及企业管理的借鉴价值。
(1)中国古代社会的人才选拔机制多可参考(2)中国古代的吏治问题足资借鉴(3)精良的制度设计,不断求变求新,是实现有效治理的历史经验(4)挖掘古代治国理论,弘扬中华文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政治的两条线:1. 中国古代土地赋税制度2. 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四(中国古代治国实践的是研究中国古代治国实践的内容丰富而复杂,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的治国特别看治国方针的制定,这是在最高管理层中进行的决策。
当然,从教训的角度,商纣王。
隋炀帝。
明思宗等暴掠之君,亡国之主,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深刻的反面教材1 “郅治”是历代帝王的最高政治目标“郅治”及保证王朝统治的“长治久安”,是一个基本的政治目标。
为达这一目标,必须处理好四个环节:(1)权力控制(2)实践运作(3)制度设计(4)社会改革 2.盛世兴旺的历史启迪。
五(中国古代治国制度评说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从一定的政治理念出发。
随着时代的变化,围绕如何提高统治效率,创造性的设立和发展了许多重要的制度,诸如减少决策失误的谏诤制度和诏令文书制度,保证官员清正廉洁的监察制度,提高行政效率的律令制度,体现官僚集团更新机制和激励制度的科举,铨选和考课制度等,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的的政治制度具有统治和管理公众事务的双重功能。
一些国计民生关系较密切,发展得较有特色的中央政体制度如管理,监察,行政,户籍,财政,人事制度及地方制度应是我们审视历史上治国制度的重点。
历代统治者为适应统治的需要,都要建立一整套有职责,有分工而又彼此联系和制约的管理制度,如隋唐的三审六部制,明清时的内阁六部制等。
六(一分为二看历史有学者曾谓: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人类自身不断探索,不断思考,以求得人类自身解放的奋斗史。
兵家文化
大家知道,中国兵学与中国儒学、道学、墨 学、法学一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见班固《汉书·艺文志》),并且充满着许 多符合客观实际的智慧。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我国就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 家,如孙武、孙膑、吴起等人。他们总结历史上 和当时的作战经验,写出了一批著名的兵书问世, 成为诸子百家的一家;他们不仅论述与战争相联 系的用兵之道,而且还涉及社会的其他领域,与 其他各家之说相互争鸣,又相互融合,以至当时 诸家皆言兵,诸书皆言兵。
一、孙武 、孙膑、吴起与其兵法
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上,孙武、孙膑、 吴起等人,开创了兵家学说的先河,为后世所 传承。特别是孙武及其兵法,还被国内外学者 誉为“世界古代第一部兵书”,“东方兵学的 鼻 祖”,中国兵家学说的第一人。
(一)孙武与《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中国兵学的最高境界, 现代海内外军事家现在对此皆有认同,认为《孙 子》这一观点触及了现代战争的实质,是最理想 的战略,很有现代色彩,它也是古今战术决策的 最佳选择。孙子更为重视的还是在现实的作战之 中如何进行指导的问题。为此,他指出不少值得 借鉴的作战指导原则。
在战术上,孙子认为,应该做到调动敌人而不被敌
胜”的战略目的。孙子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 破 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 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 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善用兵 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 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孙子兵法·谋攻》)。孙子认为,军事行动的上策 是在谋略上取胜;中策是用外交手段取胜;下策才是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始皇(前259—前210), 嬴姓,名政,13岁即位, 22岁加冕亲政,39岁称 帝
依据“圣人执要”的集权原则,
秦王朝在国家管理机构上的制度创 新:
——中央与地方: 郡县制取代 封建制。
——权力机构:两府并设、三 公鼎立、九卿分工。
3. 君主专制和独裁。 法家“尊主卑臣”观念以及崇尚暴 力的主张。—君权的绝对性、无所限 制。
而治道具矣。
(一)法家概述
法家的政策建立在对于人追求自身利益
三 这个客观现实之上,更有实际效果,也更容
、 易为封建统治者所接受。
韩
非 的
道德虚无主义者把人降低为由趋利避害 自然本能支配的动物,韩非实行愚民政治、
理 暴力政治,否认、敌视人类文明,一概排斥
论 “贵生之士”、“文学之士”、“有能之士
”、“辩智之士”、“磏勇之士”、“任誉
商鞅,公孙鞅
(约公元前390~前338)
(一)法家概述
2,变法主要内容:
1)推行什伍连坐法,五家编为“一伍”、
二
十家为“一什”;
、
2)奖励生产,懒惰和弃农经商的,充为
商 鞅
官奴。儿子成人后就要分家
3)实行“尊卑爵制等级”,官爵以在军 功为标准 ;
变 4)推行郡县制,统一赋税、度量衡;
法
商鞅,对家庭制度严厉推行分户析居,规定“民有
(一)法家概述
三
术,“藏之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
、 臣者也”。
韩 “主用术则大臣不得擅断,近习不敢卖
非 重。”
的 “挟知而问” 、“倒言反事”
理
论
(二)法家与中国文化
第 四 章
法 一、专制集权的政治模式
家 及 兵
二、“农战”与“法治”的治国 方略
家 三、任法去私的文化性格
文
化
(二)法家与中国文化
长卿,齐国人
”,
未 战 先 谋 的 “ 先 胜 观
1
(三)《孙子兵法》和兵家文化
重战、慎战,因而以其谋略克敌制 胜,为将之道-“先胜”、“全胜”。
胜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 胜.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 算胜,少算不胜。
1,未战先谋的“先胜观”
,攻卑实而, 不其而而示用兵 可无骄备之而者 先备之之近示, 传,,,。之诡 也出佚强利不道 。其而而而用也
先使对方“屈”,然后一战而胜。
。其善非 攻次之善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奉行“
城 伐 善 之 最大限度地使用暴力”的原则。
之交者善
法 , 也 也 西方现代军事理论经典:利德尔•
, 其 。 ; 哈特的《战略论》。
——
相 均狭 谋路 者相 成逢
勇 者 俗胜 话, 力 势
二,好谋而成的文化性格
尚谋的文化传统,纵横策士-马基雅 维里式谋略大师。
李斯:“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 也”。
孟子:“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 不听,则去。”“贼仁”。
李斯(?—前208 年)楚上蔡(今河 南上蔡西南)人。
阿房宫和骊山墓,五次巡游,在名 山胜地刻石纪功,徐福率童男女数千 人至东海求神仙
…………
方二 略、
“ 农 战 ” 与 “ 法 治 ” 的 治 国
(二)法家与中国文化
利德尔·哈特:“选择一条 敌人最想不到的行动路线。”
(三)《孙子兵法》和兵家文化
……
为次 不
2,“不战而屈人之兵”全胜
不 伐 战是 观
得 兵 故 而 故 “不战”之战,——通过战场之外
已 ,上屈百 。 其兵人战
下伐之百
的角逐“屈人之兵”、“拔人之城 ”,通过“计谋”瓦解对方,未战
攻谋兵胜 城,,,
书》
(二)法家与中国文化
三
、 任 法 去
法家“缘法而治”的政治实践和理论,奠
定了我们国家法治建设的基石,也为我们今 天的法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私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
的
夫”,
文
化
性 格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以法治国,法的绝对权威,从而有 公平、公正的法治理念。
(三)《孙子兵法》和兵家文化
第
四
章
法
一,《孙子兵法》的兵学思想
家
及
二,好谋而成的文化性格
兵 家 文
化
以 (三)《孙子兵法》和兵家文化
不 教 民 战
古人重视战争,将兵事作为国 家立国之本。军事家乃至文人孜孜 于兵事的研究。
, 是 为 弃 之
姜太公,兵家始祖,牧野之战,以5万 击败17万,托名之作“太公兵法”。
《孙子兵法》最早、最完备的兵书。 《吴子》,吴起,鲁、魏国大将。 《孙膑兵法》,孙膑,齐国人,(一说
2,韩非关于人性的认识。“皆挟自为心”,
三 “用计算之心以相待”。
、
荀子努力使人们趋于善,韩非子认为人即
韩 “恶”,因此要用强权和刑罚来控制人的行为。
非
的
理
“主卖官爵,臣卖智力.
论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
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
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
不劳避诱,。 意之之之近故 。,,,而能 此亲怒乱示而 兵而而而之示 家离挠取远之 之之之之,不 胜,,,远能
谋略的作用、实质:诡道,通过 “能”与“不能”、“用”与“不 用”、“近”与“远”的调度以及 “诱”、“取”、“备”、“避” 、“挠”、“骄”、“劳”等手段 ,达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 效果。
律条文铸在鼎上,实行“严刑为治” ;
,“
3 变 法 运 动
(一)法家概述
二、商鞅变法
1,商鞅其人
姓公孙,名鞅。 “少好刑名
之学”,初为魏相公叔痤家臣, 后来秦孝公的求贤令入秦。
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
太子犯法,商鞅:“法之不行,
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与
老师公孙贾。“其天资刻薄人 也”。
第四章 法家及兵家文化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 ——司马谈 。
传统文化的另一个侧面。“外儒内 法”,“明倡儒经、暗行法术”、“德 刑并用”。历代君主“其教孔孟者,其 法亦必申、韩。”(毛泽东语)。
第四章 法家及兵家文化
(一)法家概述
一、法家兴起 二、商鞅变法 三、韩非的理论
“刑不上大夫”-“法不阿贵”、 “刑无等级”。
“以刑去刑”,轻罪重罚。 商鞅:“禁奸止过,莫若重刑”。 韩非:重刑乃“非所以恶民,爱之
本也”。
方二 略、
“ 农 战 ” 与 “ 法 治 ” 的 治 国
(二)法家与中国文化
缘法而治(弱民、愚民)+缘法而治(至高 无上的王权 )专制集权。
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壹赏则 兵无敌,壹刑则令行,壹教则下听上。《商君
(二)法家与中国文化
故 以 法 治 国 , 举 措 而 已 矣 ( 韩
明 王 之 治 天 下 , 缘 法 而 治 ( 商
治 国 使 众 , 莫 如 法 ( 管 子 )
非鞅
2,“缘法而治”的理念,“一刑”: “所谓一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 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 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 ;
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教,父子无别,同
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
(一)法家概述
3,变法成就:“家给人足”,“民勇于
二 公战” ,经20年由弱变强。
、
何炳棣:秦国转弱为强非在秦献公得
商 墨者帮助
鞅
变
中国两千年封建专制的根在商鞅变法
商鞅“农战为本”、“缘法而治”的治 国方略,经韩非总结,后来统治者承袭。
1.“农战为本”。 商鞅:“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办法
即是鼓励甚至逼迫去人们去开垦荒地,去参 加国家的战争。
韩非:农本工商末的理念。
实现愚民政策,商鞅 “令民归心于农”。 韩非:耕战以外的人都是社会的蠹虫,“五 蠹”:学者、言谈者(指纵横家)、带剑者(游 侠)、患御者(指依附贵族私门的人)、工商之民。
一, “变法运动”,西周以来的
一
宗法制以及儒家思想的历史否定。
,
法
家
兴
起
(一)法家概述
1,历史背景:
一
-土地私有化,“公田不治”,社会结 构的变化;
,
-新型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法
-战国诸侯争霸,富国强兵的需要。
家
兴
2,变法先驱:
起
管仲在齐国任相40年,以法理政,以
法统军,以法治民;
子产在郑国,按田亩征税等等,把法
孔子鄙视“暴虎冯河”,推崇“临事 而惧,好谋而成者”;
老子“弱之胜强,柔之克刚”。
“兵者,诡道也”+兵事为“国之 大事”,因而谋略也就合乎道德。
限度:“权术”、“权谋”只能是一 种技术,而不能成为哲学——关于人的存 在以及价值的阐释、理念。
之士”。
(一)法家概述
三
3,“法”与“术”、“势”结合的治国方
、 略。
韩 非 的 理
——坚持商鞅的法治,法是国家根本的规章 制度。用“重罚严诛”等暴力手段实行统治。 ——继承申不害“术”的理论。“主用术,则 大臣不得擅断,近习不敢卖重。” ——又综合了慎到“势”的概念,推行法治
论 必须掌握政治上的权势。
一
1.秦王击破六国
、
秦国由弱而强,一统天下,法家的成
专 就.
制
秦“戎狄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
集
商鞅变法,后发优势,击破六国。
权
的
政
治 模 式
白起、王翦-平民,李斯-小吏, 军功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