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化概述
第三章 晋文化综述
(三)、军事方面
晋及三晋都以拥有庞大的军队而著称。 步兵和骑兵首先起源于晋国。形成车兵、 步兵、骑兵协同作战的局面。
三晋诸国军队连同后勤人员最多时总数 约近200万人。 (四)、经济方面 晋国从原来单一的农耕经济演变成农耕 与畜牧并重的经济方式。 在太行山、吕梁及晋北表现尤为突出。
此时山西境内有“五胡”:
匈奴、鲜卑、羯、氐、羌 匈奴:已经被汉化 鲜卑:平城(今大同市) 拓跋氏—大同市 慕容氏—长子县、黎城县 羯族:羯人石勒—山西榆社县 氐族—苻氏,曾在晋阳、襄汾县 羌族—襄汾县
汉时和亲:昭君出塞行经山西
由蒲坂渡河—东行河东郡(今夏县禹王 城)—北经闻喜(汉武帝赐名)—经平阳 (今临汾市)、阴地关(灵石县)、太原 (古城营)—北越句注(今代县)—至平城 (大同市)—转而西行雁门郡城(右玉县), 北出杀虎口。 2、佛教东传 佛教在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 佛教在中土盛行,与十六国和北魏拓 跋族的推动有密切的关系。
第三章 晋文化综述
一、晋文化的概念
晋文化,是先秦时期晋人所创造的文化。 它是先秦时期的一种区域性文化。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 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 展而发展。 2、晋文化的界限 晋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其严格的界限。 时间上,起于晋国创立,至于三晋诸国
1、民族融合
山西是民族融合的大舞台。 公元前3世纪,战国结束,秦统一,少数 民族被驱赶到长城以北的沙漠草原地带。 当秦灭亡,西汉统一时,匈奴部落也在 漠北完成了统一。 匈奴单于冒顿40万铁骑选择了白登(今 大同市东)作为向大汉刘邦讲理的地方,刘 邦只好与冒顿(modu)称兄道弟,乞求和亲。
晋文化调研报告
晋文化调研报告晋文化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晋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晋文化的保护和传播提供参考和支持。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研究等。
通过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普通市民的交流与访谈,我们努力获取了准确的调研数据和信息。
三、晋文化的概况晋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晋文化以山西省为中心,辐射于陕西、河南等周边省区。
晋文化包括语言文字、建筑艺术、音乐舞蹈、戏曲表演、工艺制作等多个方面。
晋文化表现在晋代文学的繁荣,如王勃的《滕王阁序》、杨炯的《世说新语》等文学作品,至今仍然被广为传颂。
此外,晋文化还在建筑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如洪洞土楼、开化寺木塔等建筑遗产,展示了晋文化多样化的魅力。
四、晋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晋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对于晋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在监管和修复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其次,晋文化的传承也面临一些困境,年轻一代对于晋文化的认同度和参与度不高,传统艺术和手工艺制品的市场需求也较低。
五、晋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建议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晋文化,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加大对晋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强监管和修复工作,确保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2.加强晋文化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晋文化的认知和参与度。
可以通过开办晋文化学习班、举办晋文化展览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3.激发年轻一代对晋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可以通过开展晋文化知识竞赛、举办晋文化创意设计比赛等方式,将晋文化融入青年人的生活。
4.促进晋文化产业的发展,挖掘晋文化的商业价值。
可以通过开设晋文化主题酒店、推出晋文化手工艺品等方式,提高晋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和经济效益。
晋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晋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国家,晋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深深地影响了周边国家地区的文化习俗,对中国自身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晋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文化特征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晋文化的历史背景晋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不仅与中国古代的政治与经济发展状况息息相关,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晋文化的诞生,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割据和争斗非常严重,各个国家之间文化习俗的交流与融合也在日益加剧。
而晋文化的发展,正是基于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而逐步形成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晋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由于大量外族的南下入侵,导致中原地区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前封建王室所主导的士人文化渐渐演变成了以“士人”为代表的文化阶层——士大夫文化的时代。
随着时代的演变和社会背景的巨变,同样也加速了晋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二、晋文化的文化特征从晋文化的文化特征来看,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文风独特晋文化的文风独特,注重意境和意蕴的表达,强调句式的搭配和修辞的运用。
诸如左思、陆机、嵇康等人皆为代表,其作品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二)人文关怀晋文化注重人文关怀,关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种关怀也体现在晋文化的创作之中,很多晋文化代表作品关注的是名利之外的生命与情感。
(三)表现主义晋文化相比其他文化更注重人性的表现。
诸如《醉翁亭记》《滕王阁序》等作品,通过诗意的表述和隐含的语言意味,对当时的社会问题、人性弱点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勾画。
三、晋文化的影响晋文化的影响可以在多个方面体现:(一)文学艺术领域晋文化对中国文学艺术领域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以《书剑恩仇录》《水浒传》为代表的武侠小说便是在晋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度的创新和发展。
(二)思想理论领域晋文化对中国思想理论领域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崇尚自然、崇尚人性、推崇伦理道德,这些重要思想在晋文化中得到了最大程度发挥和表述。
三晋文化名词解释
三晋文化名词解释
三晋文化,又称晋文化、山西文化,主要流行于山西地域,是华夏文化中山西地区的文化。
三晋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晋文化得名于春秋时期的晋国。
当时的晋国疆域远超过山西,但后世所说的三晋或晋多指山西省。
山西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中心,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三晋文化具有鲜明的多样性特色。
传说唐尧、虞舜和夏禹都曾在晋南活动过,尧、舜曾定都于平阳(今临汾西南)。
西周时,唐叔虞被封于晋,从此晋地逐渐形成具有其自身特色的地方文化。
此外,明清两代,山西商人经营的商业足迹遍布全国,甚至西至阿拉伯、东到日本、北抵莫斯科、南达加尔各答。
因此,三晋文化不仅是中原文化与北方文化、胡族文化的交会,也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会。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历史学家。
晋文化第二章
2、山西历史文化
山西,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还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全省现有国家
级文物保护单位277处,位居全国第一,省
级文物保护单位577处,宋、辽以前的木构 建筑106处,占全国同期同类建筑总数的 72.6%。现有平遥古城、云冈石窟和五台山 三处世界文化遗产。
早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山西就有了最早的原始
面积,105平方公里 海拔,1600---2830米 数量,2400余只 芦芽山:位于管涔山林区 面积,215平方公里 海拔,1346---2787米 数量,1700余只
四、矿产资源
山西属于山地型高原,地质结构复杂, 成矿地质条件优越,主要产:煤,铝,芒硝。 1、煤 产量占全国26.79%--山西第一大支柱产业。 有六大煤田。 2、铝 3、芒硝 运城盐池,储量居全国第二位。
气候:属东部季风区,但西北部与干旱区为
邻,全境冬夏差异,南北分异,四季分明。 二、山脉走向与河流分布 1、山脉 山地面积:80% 东部、东南部为中低山 主要山脉:太行山、吕梁山、恒山、中条山 山脉走向:东北—西南走向。 最高:五台山北台,3058米
三山:蓬莱、瀛洲、方丈(庐山、黄山、雁荡
一、山西历史 1、山西简介 山西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春秋时期, 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 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 称“三晋”。山西轮廓略呈东北斜向西南 的平行四边形。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 全省常住人口为三千五百多万人。山西是 煤炭大省,也是文化大省,历史文化资源 非常丰厚。
曾经林木茂密,草场广阔,生活环境良好 历代战乱频繁,砍伐垦荒,森林和草场面 积大为减少。 南部:阔叶林,杨树、柳树、槐树 中部:针叶林,沙棘 北部:草原
晋文化
M9M13 M32M33 M92M91 M2M1
M31M8
第六次发掘后的墓葬排位简表
(9) M102M93 (4) (3) M32M33← M7M6 ← M9M13(2) M92M91 (5) M114M113(1)
M63M62M64 (8)
M31M8 (7)
M2M1 (6)
从上面的第六次发掘墓位简表,我们可 以看到晋侯墓地经过细心的安排,它们从 M114、M113开始到M63、M62、M64结束为 一个时期,即西周时期。M102M93 为一个新 的开始,我们仿佛可以想见一个新的S形布局没有定制,中晚期(晋侯酥 以后)形成晋侯5鼎,夫人3鼎的定制。 2、在鼎五花八门的情况下M113(还有M9) 出现有两件以上的簋形制花纹完全相同的。可 以推测列簋制度早于列鼎制度成熟。 3、鼎簋制度西周早期只遵循数量上的奇偶原 则。其他方面没有要求。
礼崩乐坏?
西周时期昭穆制度没有实行在晋侯墓地墓位 排列上面。进而对是否西周时期普遍存在在墓 葬上应用昭穆制度怀疑。仅仅是观念上长幼有 序地排列墓葬。西周礼制在西周中期之前没有 完整规范和形成定制。约束力真正的体现在中 晚期晋侯墓地中的鼎簋制度可以看出这个结论。 我认为礼制对于诸侯国的约束力存在的时间不 长,原先的礼崩乐坏的原因中,西周礼制的有 效约束时间应该也成为需要考证的原因之一。
研究历程
1、 近代的科学的发掘起于1935年,郭宝钧先生主持发掘的河南汲县山彪镇墓地 和辉县琉璃阁墓地。 2、 1954年侯马晋国古城发现,铸铜遗址、盟誓遗址、石圭作坊遗址发掘 3、1979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和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合作,在翼城和曲 沃两县的勘察发掘。 4、从1980年到2001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合作,对天 马曲村遗址进行了持续的发掘。 5、1996年以后,晋文化研究向深层次研究方向发展,更加注重晋国始封地和春秋 晚期的晋公墓地问题,晋文化内在特色、与戎狄的关系和晋国崛起的内外在原因 等问题的探讨。
晋朝的文化遗产与艺术成就
晋朝的文化遗产与艺术成就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文化遗产和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晋朝的文化遗产与艺术成就。
一、文化遗产晋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在文化方面,晋朝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传统,融合了中原和南方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晋文化。
1. 文学艺术晋朝的文学艺术繁荣发展,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人墨客。
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嵇康、陶渊明等,他们以诗词、辞章、散文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其中,嵇康的《神女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作品都成为了后世文人的楷模。
2. 历史文化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史学流派的发端时期。
晋代史学家如陈寿、范晔等,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整理和研究,使中国的史学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其中最有名的作品是《三国志》,成为后来各代史家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参考。
3. 书法艺术晋朝的书法艺术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晋代的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被誉为“晋唐颂”,他们创造了“永和九字格”、“兰亭序”等传世篆刻,对后世书法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艺术成就晋朝的艺术成就在继承了前代的基础上,融合了南方的艺术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晋朝艺术。
1. 绘画艺术晋朝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画家。
其中以郎画和、周昉、顾恺之最为著名。
郎画和擅长山水画,他的作品以意境深远、构图简练而著称;周昉主攻人物画,他的作品注重写实,形态生动;顾恺之擅长山水人物画,他的作品构图严谨,富有想象力。
2. 雕塑艺术晋朝的雕塑艺术以石刻居多,尤以洛阳白马寺石窟最为有名。
白马寺石窟是中国是北方最早的石窟造像群,其壁画和石刻雕塑造型丰满,线条流畅,展现了晋朝雕塑艺术的独特风格。
3. 建筑艺术晋朝的建筑艺术多受到前代秦汉和魏晋的影响,但在细节处理和造型上有所创新。
桓温的建筑工程多以豪华华丽为主,喜欢使用彩色的陶瓦和彩绘装饰,使建筑更加华丽壮观。
综上所述,晋朝的文化遗产和艺术成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宝贵财富。
晋文化资料
晋文化晋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晋国及晋代(公元280年-420年)的文化形态和风貌。
晋国曾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国家,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有着独特的贡献和影响。
晋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独树一帜,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了解。
晋国的兴起晋国最初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个分支,后来获得了独立地位。
公元前403年,趁秦国削弱时势,晋国开始崭露头角。
前秦灭晋后,孟尝君率领的齐军占领中原,晋国灭亡。
但后来魏文侯灭秦之后,刘肥称兵而起,又重建晋国。
晋国建国后,逐渐崛起,逐步成为了当时的强国之一。
晋国的政治制度晋国的政治制度以世系世党为架构,世族贵族统治的特点十分显著。
国家政权基本上世家的家族企业,由世家的贵族子弟单独掌握执政大权。
魏军铸就的金色壁族为代表的世族努力扩大他们的权力范围,不遗余力地对争夺世族地盘的权力。
晋国的文化繁荣晋国的文化繁荣主要体现在文学艺术上,晋代文学是独具特色的。
晋代文人辈出,代表作品有《石门怀古》《孔雀东南飞》等,皆为经典之作。
晋代的文人雅士中也有大才流人,其中以嵇康最为有名。
除了文学外,晋国的绘画、音乐、雕刻等艺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晋代画家擅长山水画,运用水墨画笔勾勒山川河流,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
晋代音乐擅长用丝、竹、石、金、木等五种乐器演奏,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
晋代雕刻亦以刻画动物为主,重点描绘动物的神态特色,表现出独特的审美观念。
晋国的衰落与影响然而,尽管晋国在文化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内部贵族斗争和外部侵略的共同影响,晋国最终走向了衰落。
公元420年,晋国灭亡,标志着晋文化的终结。
但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启发作用。
结语晋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充满着独特的魅力。
通过对晋文化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也能够体会到古代晋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希望我们能够继承和发扬晋文化的精神,将其传承下去,为构建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
晋文化
太行神韵
古色太行——古老的人类文明。太行山是一座不朽的人类历史丰碑。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人类在这片沃土繁衍 生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就在这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游牧到定居,从渔猎到农耕的伟大变革。太行山 亦曰王母山,又名女娲山,“神农尝百谷”、“粒王填海”、“参卢农耕”、“羿射九曰”“、女娲补天”等神 话传说都发生在这里。相传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及尧、舜、禹都在此活动过。女娲的主要活动舞台就在山西太行山, 有不少女娲遗迹留存,如长治天台山有女娲“炼石补天”的“望天台”;晋城浮山北谷,有女娲“炼石补天”的 “娲皇窟”;长子发鸠山,有女娲“精卫填海”的遗迹;黎城广志山,有女娲所至的“娲皇庙”等。
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迅速成为实力雄厚的三个方国,在那个诸侯连绵征战、百家争鸣不停的特 殊历史时期,韩、赵、魏的活动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发展进程,在三晋大地上演了李悝变法、魏文侯改革,西门豹 治邺、张仪纵横天下、胡服骑射、围魏救赵、长平之战等一幕幕精彩纷呈、声势浩大的历史正剧。
秦汉以来的山西谱写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光辉篇章。从某种角度看,山西的历史就是一部民族融合史。自古 以来,山西就是中原与北方各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天然通道,是中原农耕经济与北方游牧经济冲撞对接的前沿地 带。山西始终发挥着民族大融炉的作用,谱写了民族大融合的辉煌篇章。
谢谢观看
晋文化
山西地区古代文化
目录
01 发展脉络
02 文化品牌
基本信息
“晋文化”考古学上为旧石器时代的“汾河文化“山西境内,汾河由北南流,至侯马折而西去,形成一个直 角形的大转弯,通常称它为“汾河湾”,它是中华古文化的缘起和荟萃之地。著名的丁村文化就是发现于此。山 西的考古及文物工作者,自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以来,经过前后20余年的发掘和研究,在这里发现了分属旧石 器早、中、晚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数处。
晋文化总结
晋文化总结1. 引言晋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东晋、西晋两个时期的文化。
这两个时期的文化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时期。
本文将从晋文化的起源、特点、代表作品等方面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晋文化的独特之处。
2. 起源晋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的建立。
在十六国时代的动荡局势下,刘裕建立了东晋政权,开启了东晋时期。
东晋时期文化的兴盛,为后来的西晋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 特点晋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主要特点包括:3.1 文化交流与融合由于十六国时代的动荡,各地的士人纷纷南渡,东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现象。
这种交流与融合不仅体现在文学艺术上,还包括哲学、宗教、制度等方面。
3.2 文人墨客的活跃晋时期涌现了一批才华出众的文人墨客,他们以文化修养高超、才思敏捷而闻名于世。
这些文人墨客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所成就,还广泛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3.3 士人文化的崇尚在晋时期,士人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崇尚,士人成为社会的精英。
士人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重视性格品质修养,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君子风范”。
4. 代表作品晋文化的代表作品包括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作品,其中一些作品至今仍然影响深远。
以下是晋文化的几个代表作品:4.1 文学作品•张华《文选》:收录了东晋至南朝宋时期的文人诗文,成为后来文学创作的重要参考。
•陶渊明《归园田居》:表达了陶渊明对自然生态的追求和热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4.2 艺术作品•曹氏画派:晋时期出现了以曹绍为代表的画派,弘扬了骨法画风,影响了后来的绘画发展。
•陶瓷艺术:晋时期的陶瓷制作技术日益成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陶瓷作品,如晋代青瓷、足口鼠且纹茶碗等。
4.3 哲学思想•王弼《易传》:王弼是晋时期的著名哲学家,其《易传》对后来的易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郭象《养生论》:郭象是东晋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他的《养生论》主张“养生”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晋文化纵谈_上_
也可免除奴隶身份。这就意味着国家
官吏的封赏, 只看是否立有实功而不论身份地位和 血缘关系。这一新法的颁布, 不仅促成了铁丘之战 全面获胜 , 而且造就了一支因军功而拥有财产和权 力的新的社会势力, 形成一个凭实功而非凭血统组 合起来的新的社会集团。这就是新兴地主阶级或典 型意义的新兴封建阶级。新法的颁布, 标志着这个 阶级的法权地位全面确立 , 作为宗法奴隶制的掘墓 人正式登上了历史舞 台。这个阶 级的思想政治代 表, 便是后来 主要活动于三晋大 地的战国法家学 派。就此而言, 春秋时期的晋国文化可谓新兴封建 阶级的策源地和孕育法家文化的母体, 亦可谓我国 封建法治文化的摇篮和成文法产生的故乡, 在中国 封建法制史上起了开创奠基的作用。 再就战国时期的魏、韩、赵文化而言。 战国初年, 雄才大略的魏文侯率先掀起变法大 潮, 起用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一大批革新派人士
中华文化研究
晋 文 化 纵 谈 ( 上)
李元庆
晋文化作为独具特色的古代地域文化形态 , 它
一、晋文化及其历史分期
晋文化 区分: 广义 这个称谓可作 广 、 狭 晋 两义的 作为
的勃然而兴不仅有着广阔的现实时代背景 , 同时有 其所形成的深远历史渊源。这就是西周初年晋国立 国前山西地区远古文化的漫长发展。山西地区的远 古文化, 历经原始社会的旧 石器时代到新石 器时 代, 再到文明社会早期的铜 器时代或古史传 说的 炎、黄、尧、舜、禹时代, 直至西周初年晋国立国 前的时代 , 不曾断层地漫漫延续了 180 余万年。山 西远古文化的漫漫延续 , 为晋文化的崛起创造了历 史前提, 提供了 历史根据 , 可谓孕 育晋文化 的母 体; 也就是说 , 晋文化的勃然而兴, 不但是当时晋 国与魏、韩、赵国家社会变革的时代映现 , 而且也 是山西远古文化漫长的历史发展趋势 , 是山西远古 文化长期孕育的历史产物。晋文化有其旷古悠长的 深远历史渊源。 第三个层面属于晋文化的历史延续和流变 , 或 称晋文化之流 。 战国末年 , 魏、韩、赵国家相继为秦所灭 , 秦 王朝建立后, 山西地区被纳入中华大帝国的统一疆 域, 不复存在诸侯割据的独立国家了。但是, 山西 大地所蕴育的晋文化传统并未由此断绝, 而是犹如 百川归海 , 融汇入中国封建文化的历史长河, 连绵 不绝地延续了下来 ; 同时, 基于自身独特的人文地 理环境和晋文化传统的强大制约力, 山西地区文化 的发展依然保持了相对独立的个性, 并随着时代的 推移而进一步展现出更加波澜壮阔的文化景观和生 机勃发的文化风貌 , 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封建文化的 宝库。 以上 , 晋文化及其 源 流 这样三个大的 历史层面 , 正如同上、中、下三幅画面组合而成的 39
晋文化概述
晋文化概述山西是中国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思想库”山西历史文化具有不断变革和进步的鲜明特色,始终走在各个时代的前列。
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既以先进思想为依据,又是新思想的摇篮。
山西历史上社会变革活动波澜壮阔山西地区有确切史籍记载的历史开始于晋国,晋国的前身是古唐国,而古唐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尧时代,并在夏朝立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为了接续当地的文化传统,保持社会稳定,当叔虞受封唐地后,推行的治国方略就是周朝廷要求的“启以夏政”,其核心就是在政治制度上可以不实行西周时期实行的严格的宗法制度。
在这一政策的作用下,晋国前期就发生了政治制度的大转变,即有名的“曲沃代翼”,由晋公室的旁系小宗取代了当政的大宗,使晋君的地位由“侯”转变为“公”。
这个转变并不仅仅是个人或宗族之间的政权转移,而是晋国在政治变革道路上的一次飞跃,为后来全方位的政治变革奠定了基础。
“曲沃代翼”顺应了时代的变革要求,也为晋国的全面发展掀开了崭新篇章。
此后,晋献公对外伐疆拓土,对内剪灭旧公室的残余势力,为晋国的对外称霸和对内改革廓清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到晋文公时代,晋国社会改革的主要内容是“郭偃之法”。
郭偃是晋国大夫,主张从经济领域入手实施改革,进而扩展到用人制度。
“郭偃之法”虽然没有否定传统的“亲亲”的用人政策,但更强调“尚贤”。
“郭偃之法”还改革了分配体制,采用“君食贡”制度,要求国君不保留土地,而是从土地拥有者那里收取税赋。
这些思想,不仅指导和促进了晋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也为三晋法家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源泉。
春秋末期,晋国三个异姓卿大夫家族瓜分了晋国公室,形成韩、赵、魏三个新的诸侯国,史称“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扼制了晋国国势的下降趋势,使晋国获得了新生。
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国率先改革,尤其以魏国的社会变革最有成效。
魏国的变革主持者是魏文侯,主要实施者是李悝,参与者包括了各方面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如思想家卜子夏、军事家吴起、政治家西门豹。
14晋文化第一章(1)
卫永红副教授
晋文化部分
导论
❖ 一、课程安排 ❖ 晋文化:7—8周课时 ❖ 晋商文化:9左右课时 ❖ 二、课程要求 ❖ 考核、 ❖ 笔记、 ❖ 纪律
❖ 三、晋文化 ❖ 1、文化 ❖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
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 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 措施:消灭同姓公族,重用异姓贵族
❖ (三)骊姬之乱
❖ 晋献公夫人有:
❖ 第一个:贾国之女—未生育
❖ 第二个:纳父妾齐姜—育有一女一子
❖
(秦穆公夫人)(太子申生)
❖
❖ 第三个:大戎部落之女狐姬—育有一子
❖
(重耳)
❖ 第四个:大戎部落之女小戎子—育有一子
❖
(夷吾)
❖ 第五个:骊戎之女骊姬—育有一子
慧。 人生最大的意义在于看路边的风景(放慢脚步)。
❖ 炎帝、黄帝活动的范围在黄河中游河谷地带。 ❖ 2、唐尧、虞舜、夏禹 ❖ 唐尧,黄帝之后的著名领袖。发明了原始
的水利灌溉和天象观测。尧治平阳(今临汾 一代)。
❖ 虞舜,尧之后的领袖,也是尧发现并一手 培养的杰出人才。舜治蒲坂(今永济市蒲州 一代)。尧将王位禅让给舜。
❖ 来到郑国,因其是流亡公子而非礼之。
❖ 投奔楚国,虽热情款待,但离晋国甚远, 帮其回国确有困难。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秦穆公决定帮其回国执政,派使者寻找重 耳,楚成王遂送重耳一行赴秦。
❖ 秦穆公将宗女五人嫁于重耳为妻。
❖ 公元636年,在秦国帮助下,重耳打败晋 国新即位的晋怀公,遂被立为晋国国君,是 为晋文公。
❖ 4、“晋文化”分四个文化区 ❖ 第一,河东文化区 ❖ 第二,并州文化区 ❖ 第三,上党文化区 ❖ 第四,雁门文化区
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晋文化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传统之一,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分析晋文化的特点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探讨如何保护和推动晋文化的发展。
一、晋文化特点晋文化是在晋代(公元265年—420年)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文化,对于中国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晋文化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汇聚多元文化: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时期,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在这一时期交流融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晋文化。
2.艺术风格独特:晋文化在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领域独具风格。
晋代的画家、书法家以及音乐家们在创作中追求自由自在、奔放不羁的艺术造型和表现手法,形成了独特的晋风。
3.文化思想繁荣:晋代是中国文人墨客活动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文化名流,如左思、阮籍、杨修等,他们的作品以及思想成为了后世文人的楷模和启蒙。
二、晋文化的传承为了有效传承和保护晋文化,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推动教育传承:加强对晋文化的教育,将晋文化纳入中小学课程,通过教育的方式传承晋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价值观。
2.加强文化机构建设:建立晋文化研究机构,集聚晋文化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晋文化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为晋文化的传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3.保护文化遗产:加大对晋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挖掘、修复和保护晋时期遗留下来的古建筑、书画作品、文物等,确保晋文化的物质载体得以保存。
三、晋文化的发展晋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纪念和保护,更应该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为了推动晋文化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创新晋文化产品:通过将晋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创意产业等领域,推出具有晋文化特色的产品,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提升晋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2.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活动,将晋文化的精华推向世界。
与其他地区的文化进行对话、碰撞,激发出新的艺术火花,推动晋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山西-晋文化综述
名酒产地
杏花村有取之不竭的优质泉水,给汾酒以无穷的活力。马跑神泉 和古井泉水都流传有美丽的民间传说,被人们称为“神泉”。 《汾酒曲》中记载,“申明亭畔新淘井,水重依稀亚蟹黄”,注 解说:“申明亭井水绝佳,以之酿酒,斤两独重”。明末爱国诗 人、书法家和医学家傅山先生,曾为申明亭古井亲笔题写了“得 造花香”四个大字,说明杏花井泉得天独厚,酿出的美酒如同花 香沁人心脾。酿造名酒,必有绝技。《周礼》上记载了了酿酒六 法,即:“秫稻必齐,曲药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心 良,火齐心得”,此为黄酒酿造法之精华。一九三二年,全国著 名的微生物和发酵专家方心芳先生,到杏花村“义泉涌”酒家考 察,把汾酒酿造的工艺归结为“七大秘诀”,即:”人必得其精, 水必得共甘,曲必得其时,高粱必得其真实,陶具必得其洁,缸 必得其湿,火必得其缓”的“清蒸二次清”工艺,为继承和发扬 我国传统名酒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一九六四年,轻工业部为进一 步发扬我国传统名酒技艺,以汾酒工艺为试点,组织了全国著名 发酵专家秦含章先生为首的技术力量,系统地总结和论证了汾酒 生产工艺的科学性、正确性,为进一步开展对汾酒的科学研究奠 定了基础。
晋商精神
明清山西商人的成功,就在于他们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自觉和不自觉地发扬了 一种特殊精神,它包括进取精神、敬业精神、群体精神,我们可以把它归之为 “晋商精神”。这种精神也贯穿到晋商的经营意识、组织管理和心智素养之中, 可谓晋商之魂。
进取精神 敬业精神 群体精神
文化特点
重视家规与家风 学而优则商 提高地位 婚姻多不幸 独具特色
科技应用观
数学、地理、交通与商人的经商活动有着密切关系,明清山西商人 很注意对数学、地理、交通等科技的实际应用。明代蒲州大商张四教, 16岁服贾远游,“所经纪废居,咸出人意”。其兄张四维说他“尤精 《九章算术》,凡方田粟布勾股商分等法厘中白首不得肯綮者,弟皆按 籍妙解,不由师授。 晋商还在清代江苏王氏所著《生意世事初阶》基础上,编著了《贸 易须知》,总结了培养学徒和坐贾经商等经验,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 经商著作。由以上之例不难看出,明清山西商人在经商活动中十分重视 科技的应用,并通过科技的应用推动其商业活动。 总之,明清晋商精神表现了山西人经商的思想品质、经营谋略、经 营作风、文化观念等,这是晋商取得商业成功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灿烂民俗之晋文化
中国民俗之晋文化山西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
山西盖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
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
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称“三晋”。
山西文化可以说是黄河文化的一种反应,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之一。
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自然风光以及深厚的人文底蕴,使山西文化在悠久的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描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我出生的那天开始说起,介绍一下我家乡山西的独特魅力。
一九九四年,正月二十五日,添仓节。
“添仓节”又称“填仓节”、“天仓节”。
添仓节在山西,要在院内或场面用草木灰打灰窖。
讲究的人家还要在灰窖旁边撒画出耙子、扫帚、扇车等图案。
小添仓日的灰窖象征夏粮丰收,要在仓内放入一些夏粮;大添仓日的灰窖象征秋粮丰收,放入一些秋粮。
然后用砖石将粮食盖住,称为“压仓”。
并点燃鞭炮,在圈内炸响,取意粮食爆满仓。
晚间则要祭祀仓神,凡是与饮食有关的地方均要置灯,俗称“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
其中山西吕梁地区最为典型。
要先给家庭成员每个人用面捏一盏本命灯,再捏两条狗、一只鸡、一条鱼,再捏人口盘子、仓官老爷、银钱、元宝、驮炭毛驴以及酒盅、酒壶等。
夜晚,将面灯注油点燃,放置各处,放置面灯时还要大声说些吉利语如“仓官老爷送粮来”、“鸡娃娃多下蛋”等。
当然,各个地区有着不一样的风俗,这只是山西人的习俗,然而延续到现在,这个节日慢慢也淡化,没有了古时候的重视。
毕竟现在大多数人不再务农,对粮食几乎没有概念。
不得不感慨一下民俗文化不断地流失,而我们却无能为力。
谈到节日习俗,但凡是山西人过节,一定不会缺少的一样东西是面食。
各色各样的面食,擀、拉、拨、削、压、擦、揪、抿等暂且不说,只谈一样最有节日气息的——花馍。
元宵节要蒸馄饨馍。
吃了它,一家人老少平安,四邻和睦相处,亲情融融。
五月端午艳阳天,家家捏蒸老虎馍。
老虎为兽中之王,是勇猛、强盛的象征。
农家人吃老虎馍时,期望着晚辈都像山中老虎一般,虎虎有生气,长大成大器。
晋风晋韵晋文化内容
晋风晋韵晋文化内容晋风晋韵晋文化,是指以山西省为代表的晋地文化。
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发源地之一,晋地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晋地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晋风晋韵晋文化的核心特点之一是独特的艺术风格。
晋地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精湛的技艺,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晋风晋韵。
晋地文化以陶瓷、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为代表,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
例如,晋地的彩陶以其绚丽多彩的装饰图案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晋地的绘画则以山水、花鸟等题材为主,注重形神兼备,以意境深远、笔法独特而著称。
晋地的雕刻艺术则以木雕和石雕为代表,形态各异、雕工精细,给人以强烈的艺术视觉冲击。
晋风晋韵晋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
晋地文化以其多元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文化形式,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
晋地的文学作品以诗歌、散文、小说为主,其中以晋唐诗人杜牧、杜甫、白居易等为代表,他们的作品以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而著称。
晋地的音乐艺术以曲艺、民间歌舞为主,其中以晋剧、晋绣儿等为代表,通过歌唱、舞蹈等形式,表达出浓厚的晋地乡土情怀。
晋地的传统节日如晋城大会、庙会等,丰富多彩,充满着浓厚的民俗风情。
晋风晋韵晋文化的内容还体现在晋地的历史沿革和社会制度上。
晋地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孕育了许多历史名人和重要事件。
晋地曾是北方政治中心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都城,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晋地还是中国古代商业重镇之一,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晋风晋韵晋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晋地的艺术和文化形式为后世所继承和发展,对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晋地的历史和社会制度为后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和借鉴。
同时,晋地的文化和艺术形式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晋文化期末报告总结
晋文化期末报告总结一、引言晋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士族政权。
晋文化极为丰富多样,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晋文化的特点、传承和影响进行总结,以期更好地了解晋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二、晋文化的特点1. 多元文化融合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多元、融合发展的时期。
晋朝统一了中国南北,北方和南方的文化相互融合,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形成了独特的晋文化。
2. 合理制度晋朝建立了一套相对合理的政治制度和官僚体制,这对后来的封建制度和官僚体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晋朝的制度和管理模式为以后的封建主义时代奠定了基础。
3. 匠人精神晋朝时期的匠人精神是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晋朝时期,冶铁、陶瓷、造纸等手工业迅速发展,匠人们脚踏实地,努力创造更好的工艺品,体现了晋文化中的匠人精神。
4. 文学艺术繁荣晋朝是中国文学艺术繁荣的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晋朝文学以文人学士为主,他们骚情狂状,文人风气浓郁,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晋文化的传承晋文化的传承在历史的长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后世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1. 文化交流与传承晋朝时期,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承为后来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晋朝时期,南朝的衣冠南渡,北朝的氐羌南侵,使得南方和北方文化得以相互交流和传承。
2. 制度传承晋文化中的制度与管理模式为后来封建制度和官僚体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晋朝的统一,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3. 文学艺术传承晋朝文学艺术的繁荣为后世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这些文学家和艺术家的作品,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发展的宝贵遗产,为中国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晋文化的影响晋文化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化阶段,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对政治制度的影响晋朝的政治制度对后来的封建制度和官僚体制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晋文化的辉煌与传承
晋文化的辉煌与传承晋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辉煌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思想观念以及对文学、哲学、历史的传承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晋文化的辉煌及其重要传承方面展开探讨。
一、晋文化的辉煌晋朝(公元265年-420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权,这个时期也是晋文化的辉煌时期。
晋文化独具一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晋文化注重文学艺术的发展。
代表性的文学家如左思、陆机等,为晋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左思的《三都赋》以其宏大的气势、写实的手法成为文学史上的瑰宝。
陆机则是晋代女作家的代表,她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女性独特的思想和情感,还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晋文化在哲学思想方面有独到的见解。
晋代的王弼主张“无为而治”,即主张恢复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原本思想,以自然主义的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社会现象。
这种思想对后代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后世文化传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晋文化注重历史传承与记述。
世界上第一部编年史《资治通鉴》在晋代出现,并由司马光完成。
这部著作以中心思想“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来记录历史事件,对中国历史学习和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晋文化的传承晋文化的辉煌并没有在晋朝的灭亡中消失,而是在后世得到了充分的传承。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传承方面:首先,晋文化通过文化交流传到了南方。
晋朝的政治重心南迁后,南方汉族文化逐渐与北方晋文化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体系。
南朝文学家谢灵运的诗集《谢艾阳山集》就是对晋文化的重要继承和发展。
其次,晋文化在唐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唐代以其文化繁荣而享誉于世。
晋文化的元素融入了唐代的文学、艺术和思想,使之更加辉煌。
例如,唐代的文学家陆龟蒙受晋文学的影响,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成为晋文化的杰出传承者。
第三,晋文化在宋代继续发展。
宋代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也吸收了晋文化的元素。
晋文化的独特艺术风格对宋代绘画、诗词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北宋画家李唐传承了晋代绘画的笔墨之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文化概述山西历史文化脉络清晰,框架完整;山西文明进程从未间断,影响深远。
山西历史从史前文明的旧石器时代发端,历经尧舜禹和夏商周数千年的演进,到晋国和三晋时期已经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
秦汉以来,山西历史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加灿烂辉煌。
山西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先进性以及艺术性,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风俗、习惯的形成发生了重要作用,对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力、渗透力和影响力,山西成为地方文化特色最浓厚的地区之一。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距今180万年以来的山西新旧石器遗存是中华文明的曙光山西旧石器文化遗存质量高,数量多。
现已查明全省的旧石器文化遗存近400处,其中旧石器早期遗址的数量位居全国之首。
这些遗址的发掘和发现,对研究人类的起源,对探索山西在文明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有着关系全局的重要意义。
旧石器早期遗址全国发现了200处,山西有157处,主要分布在中条山南麓的垣曲盆地、晋西南黄河沿岸及汾河流域,以芮城西侯度文化和匼河文化为代表。
1961——1962年,考古学家在西侯度遗址发现32件石器以及带切痕的鹿角、烧角,地磁测定的地层年代为距今180万年,早于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元谋猿人约十万年,由此证实距今170万——180万年前,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已经有直立人的活动,同时也证明山西南部是我国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
芮城匼河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及动物化石,专家们初步断定是旧石器早期文化遗存,与陕西蓝田、北京周口店人的工具有对应特征,并且有迹象表明,后来的丁村文化是由西侯度文化和匼河文化演变发展而来。
人类由猿人跨入早期智人的时间大约在十几万年前,以襄汾丁村人和阳高许家窑人命名的文化,是我国旧石器中期最有价值的典型遗存。
这一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山西有60处,主要分布在北部的桑干河流域和南中部的汾河流域。
在丁村遗址上发现的大量石器表明,13万年前的丁村人比北京人的石器制作有了明显进步,人类在体质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也就是说,丁村人成为北京猿人向现代人过渡的重要环节。
在汾河下游的襄汾、曲沃、侯马,汾河中游的交城、古交,汾河上游的静乐等地,丁村文化分布广泛,因此有学者称丁村文化为“汾河文化”。
许家窑文化距今大约十万年左右,文化遗物包含的3万余件石制品,类型繁多,制作精细,仅石球就有上千件之多,是中国旧石器时代石球最多的一处遗址。
山西旧石器晚期遗址分布更广,内容更加丰富。
位于大同盆地西南的朔州峙峪文化,距今约27500——30000年,在这里发现大量的石制品和各类动物的牙齿和用火遗迹,同时还发现了石镞。
石镞的发现,意味着峙峪人已发明和使用了弓箭,这也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弓箭。
正如恩格斯所说:“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
”弓箭是火器发明前人类的重要武器之一。
吉县柿子滩文化代表了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时期广泛分布在黄河中游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区域考古学文化。
文化层间的石制品非常丰富,并有少量的动物化石,更让人们惊喜的是,在柿子滩遗址上,发现了两处表现当时人的精神生活与信仰崇拜的岩画。
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以来,以出现长期定居的村落、生产中使用磨光石器、烧制陶器、经营原始种植农业、饲养家畜为基本的特征。
山西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中心区域,遗址有上千处之多,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石制生产工具和陶制生活用具,以及居住址和陶窑,这些文化遗存标志着山西新石器时代的文明和辉煌。
新的发现和研究成果表明,大致在距今4500年前后,山西南部已经成为当时诸多邦国的中心,相当于古史的尧舜时代,可以推测,是尧舜禹的活动把山西推向了当时的文明中心。
山西地区的夏文化放射出文明时代最灿烂的光芒山西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
古史记载“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说的是中华民族最早的英雄们在汾河下游创业建都的历史。
史书中最早出现的“中国”一词,指的就是上古虞舜时代的山西南部。
可以说,在中国本土发生的文明中,只有黄河中游晋南、豫西的文化传承没有被打断。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为了保护私有财产及加强防御,传说大禹之父鲧已开始建城。
不断发现的夏城遗址,也在映证山西南部曾是夏朝国家政治文化中心的历史。
1975年,山西夏县东下冯村发现了年代相当于夏朝的城堡遗址,城堡规模宏大,布局合理,有居住遗址、人工沟、陶窑、水井、窖穴、墓葬等,并且出土了大量石器、骨器和陶器,同时还有一些铜器。
类似东下冯城堡的建筑遗迹,在北起临汾、南至黄河、东出翼城、西抵河津的山西南部,竟有35处之多。
这些发现,与《禹贡》记载的冀州、太原以及周人所说的“大夏”、“夏墟”正相契合。
根据古文献的记载,夏人的主要活动区域,包括晋南的汾、浍、涑水流域,豫西的伊、洛、颖水流域,乃至关中平原。
近年来,襄汾陶寺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有助于早期夏文化的确认和突破。
陶寺文化遗存百余处,包括了城址、居住遗址、墓葬以及成套的礼器乐器、青铜器。
陶寺文化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出土了一批壶、瓶、盆、盘、豆等彩绘陶器,其中的彩绘蟠龙陶盘,被认为是集合中原诸部落图腾而成的华夏中心区域的徽标;二是出土成批的彩绘木器,有案、几、俎、匣、盘、斗、豆、鼓等多种器物,反映出那个特定时代的一些社会状况;三是出土一批农具,几座水井,说明当时人已经掌握了打井技术,居住处所从此可以不受水源限制,活动范围更加扩大;四是遗存物中铜器与文字的发现。
墓中出土一件含铜量近98%的铜铃形器,证明当时人已经掌握了冶金技术。
居住址中出土的一件陶制扁壶,陶器的壁上有毛笔朱书文字,结构与甲骨文同形字十分相似,这是迄今为止我们看到的中国最早的毛笔朱书文字;五是在陶寺千余处墓葬中,反映出明显的等级或阶级的差别,五座级别最高的大墓中,出土了鼋鼓、特磬类的礼乐器,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同类乐器珍品。
陶寺文化向世界表明,此时中原大地的礼乐制度、阶级差别、国家形态已经萌生或正在形成,标志着山西晋南地区放射出华夏文明时代到来的灿烂光芒。
晋国与三晋时期的文化是中华文明进程的关键环节关于商族的起源,一些学者专家认为在山西的南部地区,认为垣曲商城即文献记载“汤始居亳”的亳都。
垣曲的商朝城址,不仅有比较完整坚固的城墙、城壕及城门,而且区分出宫殿区与一般居民生活区,陶器与青铜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普通器物。
代商而立的是周王朝。
周初,成王分封诸侯,叔虞封唐后,举行了隆重的授土授民仪式。
唐叔虞之后,他的儿子燮父即位,改国号为晋,“晋国”的历史从此开始。
上起西周早期叔虞封唐,下至公元前230年——前225年韩、赵、魏三国相继被秦兼并,期间的800余年,晋人的活动范围从最初的河、汾之东方百里的地方,扩大到拥有山西全部、河南和河北的大半及内蒙古、陕西的一部分。
晋献公时,晋的疆土从黄河北岸扩展到了南岸,并达到了黄河以西的地方。
晋文公时,国力空前强盛,晋国联合秦、齐、宋几国,出兵车七百乘,在城濮之地大败楚军,晋国成为中原霸主。
“侯马盟书”的出土,是晋国国力强盛的见证。
1988年太原发现的晋国赵卿墓中,出土了一件直径和高度都在一米开外的大镬鼎,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大的春秋鼎。
镬鼎的问世表现了晋国当时是生产力最发达经济实力最强盛的诸侯大国。
曲沃县天马——曲村晋侯墓地的发掘,对于西周文化和晋国史研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0世纪60年代发现了晋侯墓地,1980——1990年进行了7次大规模发掘,发掘出9组19座晋侯及其夫人墓葬,墓主分别是晋侯燮父、晋武侯、晋成侯、晋厉侯、晋靖侯、晋喜侯、晋献侯、晋穆侯和晋文侯,时间为西周前期到春秋初年。
晋侯墓葬群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分量最重,青铜礼器的组合不仅反映了西周时期宗室制度的一些共性,也表现出晋国青铜文化的鲜明个性。
山西是最早出现人工冶铁的地区之一,晋国是最早使用铁器的诸侯国家。
20世纪50年代,专家学者们认为中国在西周时期出现了铁器,然而,近30年的考古发现证明,我国最迟在商朝晚期即公元前14世纪时已经有了铁器。
灵石县旌介村附近的商墓中,出土了一件满身铁锈的青铜钺,专家们认定这是最早的人工冶铁的遗存物。
春秋时期,晋国使用铁器的范围已经非常广泛,像常用的铲、刀、镢、斧、镰、锄、犁等工具农具,均为铁制品。
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家都出自山西,并且迅速成为实力雄厚的三个方国,在那个诸侯连绵征战、百家争鸣不停的特殊历史时期,韩、赵、魏的活动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发展进程。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合灭掉智氏,尽分其地。
半个世纪后,周威烈王不得不正式册封韩、赵、魏三家。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灭晋而三分其地,晋国历史终结。
代表新兴政治势力的韩、赵、魏三国,在三晋大地上演了李悝变法、魏文侯改革、西门豹治邺、张仪纵横天下、胡服骑射、围魏救赵、长平之战等一幕幕精彩纷呈、声势浩大的历史正剧。
秦汉以来的山西谱写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光辉篇章山西的称谓几经变化。
秦时为郡县制,置太原、河东、上党、雁门、代郡。
汉时基本沿袭秦朝郡县制度,属并州刺史部。
唐朝为河东道,宋朝为河东路及西京道,元设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及宣慰使司,明置山西布政使司,清朝则为山西省。
在这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山西的地域文化内容不断扩展,影响不断提高。
从某种角度看,山西的历史就是一部民族融合史。
自古以来,山西就是中原与北方各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天然通道,是中原农耕经济与北方游牧经济冲撞对接的前沿地带。
上古时中原各国因经济文化方面的优势而称华夏,与其毗邻或是错杂居住的其他民族被视为戎狄蛮夷。
随着华夏各国的日益强大,西戎为秦所灭,赤狄、白狄为晋所灭,齐灭莱夷,大部分的淮夷小国被楚、鲁所灭。
军事上的征服,强制性地使戎狄蛮夷接受了较为先进的华夏文化,逐渐地融合于华夏族。
春秋后期,华夷之间的差别、界限渐渐地消失了。
汉初以来,匈奴的统治向南延伸到河套地区以至于今天的晋北、陕北一带,由匈奴冒顿单于亲自统领的中部,不时入侵代郡、雁门、定襄、云中、上郡等地。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派出山西籍大将卫青、霍去病等率领大军抗击匈奴,以后汉朝实行和亲、通商的安抚政策,鼓励匈奴人到山西北部和其他地区定居,民族矛盾渐趋缓和。
两晋时民族融合的规模再次升级,征战讨伐互有进退。
事实上,民族融合、发展的过程,也是文化融合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明程度较高的民族往往占有主导地位。
历史上的山西曾有多个民族建立过政权,如两晋时的汉和赵国是匈奴人的政权,北魏的拓跋氏政权为鲜卑人所建,五代时期的后唐、后晋、后汉就是沙陀等少数民族在山西地区壮大后,才拓展势力取得政权的。
此后的千余年间,山西始终发挥了民族大融炉的作用,谱写出民族大融合的辉煌篇章。
山西是人文荟萃英雄辈出的文明地域。
并州是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地”,唐时以太原为“北京”,建成了仅次于京师长安的大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