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文化(山西地区文化因该地在春秋时是晋国的所在地到战国时则分成韩赵魏三国故称称为三晋)

合集下载

山西为什么称为三晋

山西为什么称为三晋

山西为什么称为三晋?山西为什么称为“三晋”?先说晋字:山西在春秋时为晋国,故后世简称山西为晋。

按,晋,西周侯国,姬姓。

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传子燮父,因地邻晋水,改国名为晋。

晋极盛时,疆域有今山西大部地区、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的一角。

春秋后期六卿逐渐强大,国力日渐削弱,至公元前376年为韩、赵、魏三家所瓜分。

再说三晋:战国时称瓜分晋国的韩、赵、魏为三晋。

《商君书·徕民》:“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

”《战国策·赵策》:“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

”后世以三晋之地大部在山西,故别称山西为三晋。

又说山西:隋炀帝以李渊为山西河东道慰抚大使,山西之名始于此。

山西为什么称为“三晋”?先说晋字:山西在春秋时为晋国,故后世简称山西为晋。

按,晋,西周侯国,姬姓。

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传子燮父,因地邻晋水,改国名为晋。

晋极盛时,疆域有今山西大部地区、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的一角。

春秋后期六卿逐渐强大,国力日渐削弱,至公元前376年为韩、赵、魏三家所瓜分。

再说三晋:战国时称瓜分晋国的韩、赵、魏为三晋。

《商君书·徕民》:“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

”《战国策·赵策》:“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

”后世以三晋之地大部在山西,故别称山西为三晋。

又说山西:隋炀帝以李渊为山西河东道慰抚大使,山西之名始于此。

山西为什么称为“三晋”?先说晋字:山西在春秋时为晋国,故后世简称山西为晋。

按,晋,西周侯国,姬姓。

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传子燮父,因地邻晋水,改国名为晋。

晋极盛时,疆域有今山西大部地区、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的一角。

春秋后期六卿逐渐强大,国力日渐削弱,至公元前376年为韩、赵、魏三家所瓜分。

再说三晋:战国时称瓜分晋国的韩、赵、魏为三晋。

《商君书·徕民》:“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

”《战国策·赵策》:“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

”后世以三晋之地大部在山西,故别称山西为三晋。

2019电大《地域文化》形考1-5答案

2019电大《地域文化》形考1-5答案

太原上华严寺大雄宝殿是现存中国最大之佛殿,为辽金建筑。

(对)叔虞死后传子燮父,因地邻晋水,改国名为晋。

(对)太原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天玄楼阁是现存唯一的辽代建筑模型。

(错)秦汉及以后各代,均于汾河中游置太原郡、太原府、太原县、太原市等,今太原地区遂有“太原”之专名。

(对)山西也别称为三晋。

(对)据《舆地广记》载,东汉并州包括今山西全境和河北、内蒙古部分地区。

(错)大同善化寺是现存最完整的辽金古建筑群。

(对)李渊以李世民为山西河东道慰抚大使,山西之名始于此。

(错)虞舜以冀州南北太远,分置并州。

(对)嘉祐四年(1059)改名太原府,并州之名遂废。

但是以“并州”称呼太原的习惯却保留至今。

(对)“太原”一词,最早见于《左传》。

(错)西汉时,并州始治晋阳,建安十八年(213)并入冀州。

(错)山西,顾名思义,意为大山之西,即以在太行山之西而得名。

(对)在战国时代,今山西的大部分地区为当时晋国的封地。

(错)晋国极盛时,疆域有今山西大部地区、河北西南部、河北北部和陕西的一角。

(错)春秋后期晋国六卿逐渐强大,国力日渐削弱。

(对)大同晋祠圣母殿是现存古建筑殿宇围廊之最早实例,用减柱法营造,手法精熟,殿面宽敞,系宋建代表作。

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西翼,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1°14′~114°33′,北纬34°34′~40°43′。

(错)简称山西为“海西”。

(错)晋,是山西省的简称。

(对)朔州为历代兵家争战之地。

相传公元前215年,秦将(蒙恬)筑马邑城池,置马邑县。

这里历来是胡汉频繁争夺的边关重镇。

历史上有“得朔州者得三晋乃至天下”之说。

(汉武蒙恬帝)元封中年置并州刺史部,为十三州部之一,领太原、上党、西河、云中、定襄、雁门、朔方、五原、上郡等九郡。

相传汉高祖北上抗击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脱围时大军南撤,到忻口方摆脱追兵。

高祖欢颜而笑,六军欣然如归,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

晋文化第二章

晋文化第二章

2、山西历史文化
山西,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还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全省现有国家
级文物保护单位277处,位居全国第一,省
级文物保护单位577处,宋、辽以前的木构 建筑106处,占全国同期同类建筑总数的 72.6%。现有平遥古城、云冈石窟和五台山 三处世界文化遗产。

早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山西就有了最早的原始
面积,105平方公里 海拔,1600---2830米 数量,2400余只 芦芽山:位于管涔山林区 面积,215平方公里 海拔,1346---2787米 数量,1700余只
四、矿产资源
山西属于山地型高原,地质结构复杂, 成矿地质条件优越,主要产:煤,铝,芒硝。 1、煤 产量占全国26.79%--山西第一大支柱产业。 有六大煤田。 2、铝 3、芒硝 运城盐池,储量居全国第二位。

气候:属东部季风区,但西北部与干旱区为
邻,全境冬夏差异,南北分异,四季分明。 二、山脉走向与河流分布 1、山脉 山地面积:80% 东部、东南部为中低山 主要山脉:太行山、吕梁山、恒山、中条山 山脉走向:东北—西南走向。 最高:五台山北台,3058米
三山:蓬莱、瀛洲、方丈(庐山、黄山、雁荡
一、山西历史 1、山西简介 山西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春秋时期, 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 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 称“三晋”。山西轮廓略呈东北斜向西南 的平行四边形。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 全省常住人口为三千五百多万人。山西是 煤炭大省,也是文化大省,历史文化资源 非常丰厚。
曾经林木茂密,草场广阔,生活环境良好 历代战乱频繁,砍伐垦荒,森林和草场面 积大为减少。 南部:阔叶林,杨树、柳树、槐树 中部:针叶林,沙棘 北部:草原

山西文化培训资料

山西文化培训资料

山西文化南北文化对对碰之三晋文化篇山西(Shanxi)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

山西之名,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

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

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称“三晋”。

山西文化可以说是黄河文化的一种反应,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之一。

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自然风光以及深厚的人文底蕴,使山西文化在悠久的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描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此,我将从XXX、XXX、xxx等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我的家乡--------山西。

山西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先进性和艺术性,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华夏五千年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使山西成为地方文化特色最浓厚的地区之一。

山西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

史书中最早出现的“中国”一词,指的就是上古虞舜时代的山西南部。

在中国本土发生的文明中,从尧舜禹到夏商周,山西地区的文化传承从未间断。

自古以来,山西就是中原华夏族与北方各民族文化交汇的天然通道是中原农耕经济与北方游牧经济冲撞对接的前沿阵地。

上古时期,中原各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断增强,使得北方各民族逐渐融合于华夏族,接受了较为先进的华夏文化。

到春秋后期双方的界限几近消失。

在明清时期的五个多世纪里,山西商人从盐业起步,发展到棉、布、粮、油、茶、药材、皮毛、金融等各个行业,并把商贸活动由故里扩展到全国各地,甚至远及今天的蒙古共和国、俄罗斯、朝鲜、日本等国。

晋商的魄力之大、足迹之远、财富之巨,让世人认同了“无西不成商”的历史事实。

山西地区的历史演进,联系贯通了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留下的3.5万处文物古迹,国保单位119处,居全国第一。

因此,山西最有资格成为世人了解和欣赏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

山西历史文化具有不断变革和进步的鲜明特色,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山西历史文化的发展证明,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既以先进思想为依据,又是新思想的摇篮。

春秋战国时期,山西成为战国法家、纵横家、名辩家和兵家的发源地,也是先秦早期儒家的重要支脉,由此形成蔚为大观的三晋儒学。

三晋文化

三晋文化

3、远离北方的游牧民族,环境较安定
晋祠大米
太原玉雕
八、晋南寻根问祖文化
芮城西侯度遗址
芮城匼河遗址
襄汾丁村遗址
晋南
我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 篮。原始人不仅择水而居,也沿水而行。而黄河流域原 始人类的文化遗址,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及 主要支流。而黄河中游就在晋南地区拐了个弯,从而产 生了西侯度遗址、匼河遗址、还有在黄河支流汾河旁的 丁村文化。因此,祖先的足迹就遍布晋南部分地区。
山西剪纸 山西面塑
影响因素
1、民族融合的熔炉
三晋地区历代与强族为邻,在历史上几次气候较冷的时期(西 周、东汉、南北朝、宋、清初),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迁移, 三晋地区外来少数民族随之增多,各民族相互影响,三晋地区 就起着熔炉的作用。
2、文化的“对撞机” 晋北地区属于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圈的边缘地带, 而晋南地区则处于中原文化的中心地带,晋南 的中原文化以黄土大地般深厚而广阔的胸襟接 受外来游牧民族文化,而游牧民族也被先进的 中原文化吸引着。两种文化在三晋地区相互碰 撞。
三晋文化区的形成及其 风格特征
-08历史3班 43号 2010/5/10
一、三晋由来
《商君书· 徕民》:“秦 之所与邻者,三晋也。” 后世以三晋之地大部在 山西,故别称山西为三 晋。 战国时期的韩、赵、魏 三赵、魏
二、地理位置
位于太行山与黄河中游 的峡谷之间,四周山环 水绕。整个地貌是一个 被黄土覆盖的山地型高 原,高原内部起伏不平。 其东靠太行山山脉,西 有吕梁山,南挨黄河, 北环长城,其中由西北 向东南依次有:大同、 忻定、太原、临汾、运 城这些盆地。
1、晋中有着得天独厚的自 然条件,内含忻定、太原两 个盆地,南靠临汾、运城盆 地。不但盛产粮食,如晋祠 大米、清徐葡萄,其他物产 也很丰富,如盐、铁、煤等 矿产。

三晋是指什么?指什么地方?史书记载

三晋是指什么?指什么地方?史书记载

三晋是指什么?指什么地方?史书记载本文导读:赵氏、韩氏、魏氏原为晋国六卿,前403年,周天子承认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因此,在《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书中,将赵、魏、韩三国合称为三晋,其地约当今之山西省、河南省中部北部、河北省南部中部。

现在三晋统指山西涵义得名由来:三晋最初是指战国时期的韩国、赵国、魏国三国的合成,韩、赵、魏三家原是春秋时期晋国六卿中的三个,他们在春秋晚期实际掌握晋国的大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因此史书称韩、赵、魏三国为三晋。

史书记载《商君书·徕民》:"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

"《战国策·赵策》:"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

"《史记·燕召公世家》:" 孝公十二年,韩、赵、魏灭智伯,分其地。

三晋强。

"寓意演变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三晋作为地名是指韩、赵、魏三国故地,后来演变为山西省的别称。

唐朝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诗:"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明朝于谦《暑月将自太行巡汴》诗:" 三晋冲寒到,中州冒暑回。

"文字春秋时代开始,各地诸侯相争,而原本周文化独尊的局面逐渐破坏,各地区文化开始有"本地化"的改变趋势。

到了战国时代以后,这种情况更明显,在文字使用方面可以粗略依照地域分为五大系统:东方齐系、东北燕系、南方楚系、北方晋系和西方秦系文字,而三晋的文字属于北方晋系,各系统的文字大体上相近,只有小部份文字有所差异,因此彼此文书往来并没有太大问题。

文化从现有的文献看,道家的传播大体可分为南北两大方面。

北方方面又分为以三晋之地的文子一支和齐国的黄老学派一支,其共同特点是以"道"为根本重建人文世界,具有明显的"入世"倾向。

山西历史知识总结

山西历史知识总结

山西历史一.山西简称晋,是因为西周、春秋时期为晋国之地。

山西又称三晋,是因为战国初期发生了以山西为中心的韩、赵、魏三分晋国。

明朝初年,设山西行中书省;清代,设置山西省。

至此,山西才成为正式的行政名称。

二.应县木塔建于辽代。

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高的木结构建筑。

古城平遥被誉为“明清建筑的百科全书”,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解州关帝庙建于隋初,是最大的武庙(纪念关羽);它与山东曲阜孔子家乡的“孔庙”一文一武遥相呼应,构成传统文化文武崇拜的两脉之源。

山西的古代文物在全国名列前茅。

三.革命历史纪念地:(红色旅游)武乡县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平型关战役旧址;刘胡兰列士纪念馆。

黄崖洞保卫战旧址;左权将军牺牲纪念地(把辽县改为左权县)抗日华侨女英雄李林纪念馆(平鲁)。

设立红色旅游纪念地主要为进行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历史名人和传统文化白居易、王勃、温听筠、王绩、王之涣、王薇、王翰、柳宗元、司马光、元好问、罗贯中、卫夫人、米芾(书法家)傅山(画家)。

元杂剧也发源并成熟于山西。

山西传统戏剧----晋剧赵树理—“-山药蛋派”的开创者和代表作家。

代表作:《小二黑结婚》五、黄河文明的源头尧都平阳,舜都蒲板(永济),禹都安邑(今夏县西北)炎帝陵(山西高平县)六.古代事件(1)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山西高平)(2)前200年,白登之围(大同)(3)438年,鲜卑族在大同(平城)建北魏。

后来孝文帝把首都从平城迁移到洛阳。

(4)618年,李渊建唐(起兵于晋阳)(5)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文水县)唐朝(6)走西口从明朝初年开始,明政府采取“移民宽乡”政策,山西移民不断从洪桐迁往全国各地垦荒。

(7)法显周游列国,法显是山西平阳人,他是我国第一个留学天竺的僧人,也是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著有《法显传》又名《佛国记》。

七、山西近代的开始(1)华盛顿纪念塔内中国人撰写纪念碑文的人——徐继畲,福建巡抚(五台人),林则徐同时代人,1848年著《瀛寰志毗》,将同时世界各大洲及各国自然地理,人文历史都作了身份详细的介绍,还盛赞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山西为什么被称为三晋大地

山西为什么被称为三晋大地

山西为什么被称为三晋大地
#山西三晋指哪些地方#山西省简称“晋”,但为什么被称为三晋大地呢?这就得从春秋时期说起了,当时最大最厉害的国家就是晋国,晋国作为当时的超级大国在众多的诸侯国中时非常牛B的存在,当了好多年的带头大哥。

能有这样厉害的成绩的原因是因为有一个特牛的人物存在,那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时期他的地盘就包括了现在的山西全境和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西部与北部、山东西北部与内蒙古一部的广大地区。

地盘子扩了这么大,晋文公再厉害也管不过来,再牛的领导也得有左膀右臂来帮忙。

家大业大的晋国治理压力巨大,于是晋文公同时培养了6名得力的员工,设立了六卿韩、赵、魏、智、范以及中行,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这6名左膀右臂一个比一个厉害,互相把持了朝政,结果互相谁也看谁不顺眼,谁也不服谁。

晋文公升天后,这6名员工没人压着了,一个个跳出来干了起来。

这六家相互干仗,厉害的赵国灭了范,中行两家,灭完后盯着地图看了会就剩最厉害的智了,且当时智想灭了这三家,赵国的赵襄子有点不服,所以他把那两家叫一块开了个小会,要不我们三家联合起来把智分了吧!没想到一拍即合,打吧打吧就把智分了。

一分就分上瘾了,一不做,二不休三家就把晋国刮分了,建立了当时也特牛的三个国家,韩、赵、魏。

因为他们三个都是从晋国的势力范围分出去的。

且当时的晋国大部分在山西境内,所以这三个国家被称为“三晋”。

这就是山西被称为三晋大地的由来。

山西历史文化简介

山西历史文化简介

山西历史文化简介一、关于山西因地处太行山之西而得名,东有太行屏蔽,西、南以黄河为天堑,北有长城拱卫,因外河而内山,自古就有“表里山河”之称。

春秋战国时期属晋国地,故简称晋。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所以又有“三晋”之别称。

山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神话传说中的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都是发生在这里。

尧、舜、禹都在山西建都立业。

尧都平阳,在今临汾一带;舜都蒲坂,在永济附近;禹都安邑,则在夏县境内。

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就在晋南、豫西一带。

春秋时期,晋文公定都曲沃,成就一代霸业。

隋末,太原成为李唐王朝飞龙之地,因此太原至今有龙城之谓。

明清时期晋商崛起,使得平遥,太谷等地成为中国当时的金融中心。

可以说,从远古时期直到清末,山西在全国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所以清朝学者顾祖舆这样说:“山西居京师上游,表里山河,称为完固,且北收代马之用,南资盐池之利,因势乘便,可以附天下之背而扼其吭也”,“是故天下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也”。

二、山西历史名人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山西人才辈出,群星璀灿,数不胜数。

如晋文公重耳,女皇武则天,美人杨贵妃,富商猗顿,政治家蔺相如、霍光、狄仁杰,裴度,改革家戊戌六君子的杨深秀,军事家廉颇、卫青、霍去病、关羽、杨业、薛仁贵,文学家王勃、王维、王之涣、王昌龄、王翰、宋之问、柳宗元、白居易、温庭筠、司空图、元好问、罗贯中,学者司马光,书法家米芾、傅山,戏曲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元四家”里山西就占了三家,当代则有彭真、徐向前、薄一波、赵树理等等。

三、关于盐湖在运城有盐湖,又称中国的死海。

盐湖产盐,除了储量丰富的高浓度的卤水,还要有阳光的爆晒和强风的吹拂。

晋南干燥多风,正所谓天时地利。

盐湖产盐和海盐、井盐不同,是天日晒盐,自然结晶,人工捞采,和另外两种采盐方式相比,成本低、盐质好、产量大,而且这里地处中原,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因此从周朝开始,盐湖已被官方看重和控制,从那时到唐朝以前几千年都是采用这种原始的生产方式,到唐朝则变革为垦畦浇晒,就是用人力垦地为畦,将卤水灌入畦内,利用天日蒸发晒盐,这样又进一步提高了盐的产量和质量。

三晋的由来

三晋的由来

三晋的由来
山西省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

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
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称“三晋”。

龙城的由来: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36郡,又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设置了太原郡,郡治晋阳。

汉代并州刺吏部设治晋阳,这也是太原称并州之始,太原简称“并”亦来源于此。

是时,太原已成为全国十三州部治所之一,闻名遐迩。

南北朝时,晋阳又是东魏和北齐的“别都”,始终保持着“霸府”的地位。

隋代,太原是全国的第三大城市,地位仅次于长安和洛阳。

强盛的唐王朝发祥于太原,因晋阳古有唐国之称,李渊父子定都长安后,遂以“唐”为国号。

唐代初期的几位帝王曾数次扩建晋阳城,并相继封其为“北都”、“北京”,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三都”、“三京”,战乱的五代十国,后唐、后晋、后汉、北汉,或发迹于晋阳,或以此为国都,一时间太原名声显赫于举国,传为“龙城”。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太宗赵光义灭北汉,焚晋阳城,又引汾、晋之水夷晋阳为废墟。

一座历经1476年悠久历史的古城遭到彻底破坏。

三年之后新的太原城在距古晋阳北四十余里的唐明镇崛起,嘉佑四年,设太原府治。

金、元时代,太原城饱经战乱。

明初,朱元璋封其三子朱棢为晋王,扩建太原城,为九边重镇之一。

明、清两代,太原经济迅速发展,其矿业、商业、手工业,对全国的经济影响很大,有“晋商执全国牛耳”之誉。

山西历史文化简介

山西历史文化简介

山西历史文化简介一、关于山西因地处太行山之西而得名,东有太行屏蔽,西、南以黄河为天堑,北有长城拱卫,因外河而内山,自古就有“表里山河”之称。

春秋战国时期属晋国地,故简称晋。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所以又有“三晋”之别称。

山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神话传说中的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都是发生在这里。

尧、舜、禹都在山西建都立业。

尧都平阳,在今临汾一带;舜都蒲坂,在永济附近;禹都安邑,则在夏县境内。

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就在晋南、豫西一带。

春秋时期,晋文公定都曲沃,成就一代霸业。

隋末,太原成为李唐王朝飞龙之地,因此太原至今有龙城之谓。

明清时期晋商崛起,使得平遥,太谷等地成为中国当时的金融中心。

可以说,从远古时期直到清末,山西在全国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所以清朝学者顾祖舆这样说:“山西居京师上游,表里山河,称为完固,且北收代马之用,南资盐池之利,因势乘便,可以附天下之背而扼其吭也”,“是故天下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也”。

二、山西历史名人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山西人才辈出,群星璀灿,数不胜数。

如晋文公重耳,女皇武则天,美人杨贵妃,富商猗顿,政治家蔺相如、霍光、狄仁杰,裴度,改革家戊戌六君子的杨深秀,军事家廉颇、卫青、霍去病、关羽、杨业、薛仁贵,文学家王勃、王维、王之涣、王昌龄、王翰、宋之问、柳宗元、白居易、温庭筠、司空图、元好问、罗贯中,学者司马光,书法家米芾、傅山,戏曲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元四家”里山西就占了三家,当代则有彭真、徐向前、薄一波、赵树理等等。

三、关于盐湖在运城有盐湖,又称中国的死海。

盐湖产盐,除了储量丰富的高浓度的卤水,还要有阳光的爆晒和强风的吹拂。

晋南干燥多风,正所谓天时地利。

盐湖产盐和海盐、井盐不同,是天日晒盐,自然结晶,人工捞采,和另外两种采盐方式相比,成本低、盐质好、产量大,而且这里地处中原,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因此从周朝开始,盐湖已被官方看重和控制,从那时到唐朝以前几千年都是采用这种原始的生产方式,到唐朝则变革为垦畦浇晒,就是用人力垦地为畦,将卤水灌入畦内,利用天日蒸发晒盐,这样又进一步提高了盐的产量和质量。

山西史名词解释

山西史名词解释

山西史名词解释一、山西古代史(一)山西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1、最早在180万年以前在今天的芮县西侯渡村已有人类生息。

2、山西襄汾县丁村人是山西境内的远古人类,距今约14万年。

3、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西阴人(今山西夏县)早在6000年前已经养蚕取丝了。

4、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嫘祖(山西夏县人)发明缫丝技术和织布方法,后世称其为“先蚕神”5、传说中的后羿射日(山西屯留县三嵕山)、女娲补天、嫦娥奔月都发生在山西。

6、传说中的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南部建立都城即:尧都平阳(今临汾)、舜都蒲板(今永济)、禹都安邑(今夏县城西北)。

(二)夏商周时期1、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其地域就在晋南、豫西一带兴起。

2、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是陶寺城墙。

陶寺文明也是夏代存在的证明之一、3、“晋”的由来:公元前1046年,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桐叶封地”),后人为纪念叔虞在晋水之源,建唐叔虞祠(今晋祠),叔虞死后,其子即位,改国号为晋(三)春秋战国时期,国君晋文公为五霸之一、1、春秋时期,城濮之战(今山东),“退避三舍”,晋文公打败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2、“寒食节”: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将绵山改称“介山”。

清明前一两天吃冷食以寄哀思。

3、春秋末期,赵简子家臣董安于:①晋阳城最早由他主持建造②先祖是晋国大史董狐因秉笔直书“赵盾弑其君”,被孔子誉为“古之良史”。

4、春秋晚期,晋国赵卿(赵简子)墓位于太原市金胜村西北,是迄今为止等级最高、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资料最完整的晋国墓葬。

5、春秋时期晋国音乐大师师旷有“乐圣”之称。

5、战国时期被韩、赵、魏三国瓜分,此后山西别称“三晋”6、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军事-使北方出现影响深远的民族融合。

7、战国时期规模最大最残酷的战争是-秦赵两国的长平之战(今山西高平),“白起坑赵”“纸上谈兵”8、战国时期起于三晋的法家是:李悝《法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封建法典、吴起、商鞅、申不害、荀子、韩非子。

三晋文化 (2)

三晋文化 (2)

民间社火:闹花灯、闹红火、太原社火等等
特产:晋祠大米、老陈醋、面塑等等
五、三大文化核心区
晋北看佛教古建筑文化 晋中看晋商民俗文化
晋南看寻根问祖文化
六、晋北佛教古建筑文化
南禅寺
北魏大 同云冈 石窟
唐代佛光寺
辽应县木塔
影响因素
地处黄河中游的三晋地区,是我国古 代文明的策源地之一,留下许多丰富 的文化物质财富,而古建筑就是其中 之一,特别是佛教建筑。 首先、三晋地区位于黄土高原东部, 受太行山脉的阻挡,受来自海洋温湿 的夏季风影响较小,而受大陆内部的 冬季风影响较大,气候干燥,这里的 古建筑就可以少受雨水的侵袭,有利 于保存

出地为上集。主经了于地战 了主一,大韩阶验法王。国 巨阶体建成国级,家道法时三 大级的立者大建使推和家代晋 贡最集了,思立他行礼批著地 献终权以在想统的霸治判名区 。建主法继家一新道的地的是 立义为承韩政儒、思继法法 起法本其非权学实想承家家 全治,法,之成行,和人的 国思法家是需为法又改物主 统想、前法求适治总造大要 一体术辈家的应的结了多发 政系、的思新新思和儒出源 权,势基想学兴想吸家于地 做为融础的说地和取关此,

土壤类型:
干草原粟钙土 森林草原褐土
北部 四 季 分 明 中南部
夏季气温高
秋季短暂
冬季较长,寒冷干 燥
吕梁山以西
森林草原向干草原 过度的灰褐土
四、丰富多彩的三晋文化
民间艺术:炕围画、剪纸、忻州、晋南的刺绣等等
名人:荀子、韩非子、关羽、阎锡山、傅作义等等
晋商精神:敬业、进取、群体等精神 民间民歌:走西口、秀红包、想亲亲等等—“民歌的 海洋” 戏曲:晋剧、蒲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 等等

(二)纵横家

山西地域文化作业一

山西地域文化作业一

山西地域文化作业一1、隋炀帝以()为山西河东道慰抚大使,山西之名始于此。

选择一项:A. 李渊B. 李世民C. 李建成D. 李元吉正确答案是:李渊2、战国初,()三家分晋,史称“三晋”,故山西也别称为三晋。

选择一项:A. 韩赵楚B. 韩赵魏C. 赵韩齐D. 赵韩秦正确答案是:韩赵魏3、“太原”一词,最早见于()。

选择一项:A. 《左传》B. 《诗经》C. 《论语》D. 《尔雅》正确答案是:《诗经》4、山西省很久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分散杂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中()居多。

选择一项:A. 满族B. 朝鲜族C. 回族D. 蒙古族正确答案是:回族5、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是()。

选择一项:A. 东北虎B. 金钱豹C. 金丝猴D. 大鲵正确答案是:大鲵6、山西省尚有一些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其中()是山西省的稀有树种,生长在陵川、壶关和阳城等地山谷。

选择一项:A. 野大豆B. 翅果油树C. 山西杨D. 红豆杉正确答案是:红豆杉7、()是我国特产珍稀鸟类,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是中国的特产鸟类,被列为国际自然与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中濒危物种,在历史上广泛分布于中国华北地区。

A.褐马选择一项:A. 褐马鸡B. 金雕C. 黑鹤D. 金钱豹正确答案是:褐马鸡8、()在保护珍禽褐马鸡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选择一项:A. 昔阳县保护区B. 庞泉沟保护区C. 盂县保护区D. 平定县保护区正确答案是:庞泉沟保护区9、()的七十二混沟内,还发现了一处面积800公顷的原始森林。

这是华北地区保存下来的唯一原始森林,对于进一步研究我国黄河中下游的人类活动、黄土高原的森林和气候变迁以及引种驯化动植物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选择一项:A. 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B. 历山自然保护区C. 蟒河自然保护区D. 庞泉沟保护区正确答案是:历山自然保护区10、兴县“四八”烈士纪念馆又称()纪念馆、“四八”烈士祠,位于兴县东南45千米的黑茶山脚下东会乡庄上村。

灿烂民俗之晋文化

灿烂民俗之晋文化

中国民俗之晋文化山西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

山西盖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

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

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称“三晋”。

山西文化可以说是黄河文化的一种反应,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之一。

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自然风光以及深厚的人文底蕴,使山西文化在悠久的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描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我出生的那天开始说起,介绍一下我家乡山西的独特魅力。

一九九四年,正月二十五日,添仓节。

“添仓节”又称“填仓节”、“天仓节”。

添仓节在山西,要在院内或场面用草木灰打灰窖。

讲究的人家还要在灰窖旁边撒画出耙子、扫帚、扇车等图案。

小添仓日的灰窖象征夏粮丰收,要在仓内放入一些夏粮;大添仓日的灰窖象征秋粮丰收,放入一些秋粮。

然后用砖石将粮食盖住,称为“压仓”。

并点燃鞭炮,在圈内炸响,取意粮食爆满仓。

晚间则要祭祀仓神,凡是与饮食有关的地方均要置灯,俗称“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

其中山西吕梁地区最为典型。

要先给家庭成员每个人用面捏一盏本命灯,再捏两条狗、一只鸡、一条鱼,再捏人口盘子、仓官老爷、银钱、元宝、驮炭毛驴以及酒盅、酒壶等。

夜晚,将面灯注油点燃,放置各处,放置面灯时还要大声说些吉利语如“仓官老爷送粮来”、“鸡娃娃多下蛋”等。

当然,各个地区有着不一样的风俗,这只是山西人的习俗,然而延续到现在,这个节日慢慢也淡化,没有了古时候的重视。

毕竟现在大多数人不再务农,对粮食几乎没有概念。

不得不感慨一下民俗文化不断地流失,而我们却无能为力。

谈到节日习俗,但凡是山西人过节,一定不会缺少的一样东西是面食。

各色各样的面食,擀、拉、拨、削、压、擦、揪、抿等暂且不说,只谈一样最有节日气息的——花馍。

元宵节要蒸馄饨馍。

吃了它,一家人老少平安,四邻和睦相处,亲情融融。

五月端午艳阳天,家家捏蒸老虎馍。

老虎为兽中之王,是勇猛、强盛的象征。

农家人吃老虎馍时,期望着晚辈都像山中老虎一般,虎虎有生气,长大成大器。

书香三晋_PPT (1)

书香三晋_PPT (1)

• (5)速读 • 这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 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采取"扫描 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 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 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适用于阅读同类 的书籍或参考书等。
• (6)略读 • 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 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 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 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 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 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 (3)通读 • 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 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 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对 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采取这种方法。 • (4)跳读 • 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 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 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 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 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 通了。
你在阅读吗? 而那些书页 它们早就准备好了 书页就像精灵那样 它们插翅 飞向你 你在哪里? 无论你在哪里 它们都能像 穿越梦和高楼的风 那样找到你
你在阅读吗?
只要你在阅读 书页
就会隔着桌子
板凳 衣橱
街道
楼房 飞机
甚至是雨点
雪花和星星 徐徐降落
覆盖你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 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 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 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 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 (1)泛读 • 泛读就是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 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 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 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 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 长,开拓思路。

三晋、三秦、三齐、三楚和三吴分别指的是哪里?

三晋、三秦、三齐、三楚和三吴分别指的是哪里?

三晋、三秦、三齐、三楚和三吴分别指的是哪里?来自:昵称30717393 > 《历史》1、三晋三晋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战国时期的赵、魏、韩三国。

赵氏、韩氏、魏氏原为晋国六卿,公元前453年,三家联手在晋阳城打败晋国执政智氏,此后三家逐步瓜分晋国,前403年,周天子承认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三家分晋被认为是战国的开端。

从此史书称韩、赵、魏三国为三晋。

三晋二是指山西省。

春秋时期,晋国主要在今天的山西省,此后赵魏韩三家分晋,而三晋逐渐演变为山西省的别称。

2、三秦公元前206年,项羽后自称西楚霸王,都彭城(今徐州),分封天下为十八王国。

刘邦被封为汉王,辖今陕南及巴、蜀之地。

为了牵制刘邦,项羽将秦国故地一分为三:封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

三秦因此后世称陕西为“三秦”,只不过三秦变成了陕南,陕北,关中。

三秦3、三齐三齐的由来同样由于项羽的分封,项羽将齐国故地一分为三:以田都为齐王,都城设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以田巿为胶东王,都城在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以田安为济北王,都城在博阳(今山东泰安东南),三齐后来成立山东的别称。

三齐4、三楚三楚最初是对战国时期楚国疆域的称呼,七国中楚国版图最大,被分为南楚、东楚、西楚。

南楚:是楚国最初的领土,大约在今天的两湖、河南南部、安徽西南、江西等地区。

春秋时期,由于楚国位于中原之南,所以中原各国称其为“南楚”。

东楚: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灭吴。

到了战国时期,楚国灭越,占领了吴越地区。

对于楚国来说,吴越之地在故地之东,故称“东楚”。

西楚:战国后期,楚国衰落,首都郢都被秦朝攻占后,楚人放弃楚国故地,东迁北上,灭鲁国,占领徐州周边和今安徽淮河以北,此地由于位于东楚的西面,故称西楚。

这也是项羽自称西楚霸王的由来。

三楚5、三吴三吴之说起源较晚,指的是晋室南渡后,东晋和南朝的统治中心,即当时的吴郡、吴兴、会稽三郡。

山西又名称“三晋”,“三晋”之名何处来

山西又名称“三晋”,“三晋”之名何处来

山西又名称“三晋”,“三晋”之名何处来几乎每个山西人都知道,山西又称“三晋”,那么,“三晋”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在春秋末年,曾经非常强大的晋国大权旁落,朝政被六家大夫把持,他们是赵氏、魏氏、韩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史称“晋国六卿”。

他们各自有自己的武装和地盘,互相攻打,范氏和中行氏两家先后被打败,还剩下智氏、赵氏、韩氏、魏氏。

这四家中,又以智氏的势力最大。

三家分晋智家的大夫智伯瑶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于是提出“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

三家大夫都知道智伯瑶存心不良,想以公家的名义来压他们交出土地。

可是三家心不齐,韩氏和魏氏不愿得罪智伯瑶就答应了,而赵襄子却不答应。

智伯瑶见赵家敢违抗自己,就胁迫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

赵家兵马被围困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市),智伯瑶又引入晋水,想用水消灭赵军,赵襄子的军队危在旦夕。

智伯瑶约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势。

韩康子和魏桓子表面上顺从地答应,但心里却都在想自己家的地形地势也与晋阳相近,倘若用水攻,两家也会被消灭。

此时,赵襄子派他的门客张孟谈去说服韩、赵二人。

张孟谈偷偷地出城,先找到了韩康子,再找到魏桓子,约他们反过来一起攻打智伯瑶。

韩、魏两家正在犹豫,被张孟谈一说,自然都同意了。

后来三家联合杀死了智伯瑶,智军全军覆没,赵、韩、魏三家灭了智家,不但把智伯瑶侵占两家的土地收了回来,连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

以后,他们又把晋国留下的其他土地瓜分了,并于公元前420年暗杀了形同虚设的晋幽公。

由此韩、赵、魏分别建立了独立的政权。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

因为韩、赵、魏是从一个晋国分出的三个国家,所以习惯上称为三晋。

由于晋国当时的势力范围主要在现今的山西省,而且从晋国分出的赵都城就在今天山西省会太原的东南,所以,现在山西又称为三晋大地。

2022-2023第2学期山西地域文化(本)形考任务三(答案)

2022-2023第2学期山西地域文化(本)形考任务三(答案)

1.旧时的习俗,往往要送给婴儿一件有纪念意义的 “ (A )”。

单选题(3 分)A.长命锁B.礼物C.礼金D.衣服2.庆贺(D )诞辰,是山西各地的寿诞风俗之一。

每逢寿辰,雁北、忻州的一些地方还有给老人做“寿材”即棺材的。

单选题(3 分)A.30B.40C.10D.603.青龙节也有饮食习俗。

(A )习惯用秫粉制作煎饼,慰问妇女。

单选题(3 分)A.晋东南地区B.吕梁地区C.太原地区D.大同地区4.(B )讲究春节吃隔年捞饭、隔年箕子 (捞饭是小米蒸煮制品,箕子是豆面面条)。

单选题(3 分)A.运城地区B.吕梁地区C.太原地区D.大同地区5.晋方言是 (A )中最复杂、最有特色、最丰富多彩的一支语言。

单选题(3 分)A.汉语B.普通话C.粤语D.洋泾浜6.“看那孩子哭得真恓惶哩”,意思就是说那个孩子哭得很“ (A )”。

单选题(3 分)A.悲伤B.快乐C.洋相D.滑稽7.过生日便称为 “做寿”,又名 “祝寿”,其仪式相对隆重一些。

临汾一带,祝寿时要吃“ (C )”,即浇汤面或臊子面。

单选题(3 分)A.油条B.馒头C.长寿面D.核桃8.生了 (C ),则要另外用一大块红布,上用毛笔字书写“弄璋之喜”。

单选题(3 分)A.女孩B.双胞胎C.男孩D.头胎9.(A )是全国十大方言之一,分布于山西省除南部以外的广大地区以及毗邻的河北、河南、内蒙古、陕西等四个省区临近山西的县市。

单选题(3 分)A.粤方言B.晋方言C.闽方言D.赣方言10.山西话至今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词汇,有大量古汉语遗存。

如(C )说“我不饿”为“蒙不饥”。

单选题(3 分)A.运城人B.长治人C.五台人D.大同人11.(B )无论其形成的历史还是所保留的古代语言文化,在汉语发展史上均占有突出的地位。

单选题(3 分)A.晋煤B.晋方言C.晋民居D.晋商12.山西民谚有“二月二,(A )”的说法。

单选题(3 分)A.龙抬头B.春花开C.吃月饼D.吃粽子13.晋南襄汾一带有 “三十石榴四十桃”的说法,即一个人满(A )岁,亲友要送面石榴祝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晋文化(山西地区文化,因该地在春秋时是晋国的所在地,到战国时则分成韩、赵、魏三国,故称称为三晋)华夏文化中山西地区的文化。

因该地在春秋时是晋国的所在地,到战国时则分成韩、赵、魏三国,故称称为三晋。

当时的晋或三晋疆域都远超过山西。

后世所用的晋或三晋则指山西省。

简介战国时分成韩、赵、魏三国,故称之为三晋。

当时的晋或三晋疆域都远超过山西。

后世所用的晋或三晋则指山西省。

西侯度文化,经匼河文化、丁村文化、许家窑文化、崎峪文化,直到14000多年前的下丁川文化,成为中国旧石器时期原始文化发展的完整序列。

晋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中心,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民族融合带来佛教在三晋的发展,它为山西留下云冈石窟与五台寺庙群,成为佛教建筑、石刻、雕塑上的艺术宝库。

山西的戏曲历史悠久,宋金的社戏、元的杂剧,明清梆子都是主要剧种,影响深远。

另外山西的醋、黄土窑洞、民间剪纸亦都表现了三晋文化的特色。

据历史研究认为,“尧治平阳、舜治蒲坂、禹治安邑”的三都都在晋南。

因此,可以说晋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中心,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1]西周时,为“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封叔虞于唐,因国都在晋水旁,改国名为晋。

晋在周东迁、辅平王,“尊王攘夷”,争霸中原中对周王室继续存在和中原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由于地近戎狄,民族杂居,赵的胡服射骑代表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吸收与两种文化的融合。

由于晋开国时注意“启以夏政、疆以戎索”,促进法家的兴起。

李悝、申不害和韩非都是代表人物,对当时变法、治世、富国强兵起了重要作用。

秦统一后,封建王朝的国都西安、洛阳、开封恰好都在山西南部的外缘。

山西由于山河绕其外、高原河谷居其内,成为“表里山河、称为完固”的地理形势,既可以成为王朝的重要藩屏,又可以成为乱世割据的强藩。

因地近边塞、民族杂处,亦是民族融合的熔炉。

例如北魏拓跋氏即于北部崛起,经过各族融合南下,不但促进政治上重新统一,又给华夏文化带来新的刺激。

正是这种民族融合带来佛教在三晋的发展,在经济上,山西农业发达,加上盐池、炼铁,经济十分繁荣,加上当时形势,山西成为明初时移民外迁基地与明、清两代起重要商业作用的山西帮的起源地。

鲜明特点三晋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它又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了解三晋文化的本质和它的发展是有意义的,对解决今天的现实问题也会从中找到可能性的空间。

民族融合性,兼容并包性,地域差异性和黜华尚实性。

从现有的文献看,道家的传播大体可分为南北两大方面。

北方方面又分为以三晋之地的文子一支和齐国的黄老学派一支,其共同特点是以“道”为根本重建人文世界,具有明显的“入世”倾向。

南方一系则为庄子代表,发展《老子》去“欲”之说,进而将“长生久视”的取向扭转为精神的自由亦即“逍遥”,表现出明显的“出世”倾向。

北方系的三晋的一支有《文子》一书。

过去普遍认为《文子》是伪书,是后人摘抄《淮南子》凑成的篇章。

1981年在河北省定州市八角廊西汉墓葬中出土竹简中有《文子》,经整理于1995年公布①。

竹简共227枚2700余字。

竹简的出土,使古本《文子》的面目大体地浮出历史水面。

与郭店本《老子》显示的老子之学的基本倾向一致,《文子》主要从《老子》的无为、尚虚、贵柔及主在人后的宗旨出发,推阐出一番道家的治世之道。

古本《文子》假托周平王与文子对话。

学者认为,这不是无谓的设辞,文子是晋人,而且是史官出身,他的学术背景正以三晋的史学为背景③,这与我们对老子学术背景认识有一致处。

而且,据魏启鹏先生考察,睡虎地出土的秦代竹简《为吏之道》中,即含有文子之学的内容,即是说文子之学在北方的影响直至秦国。

儒家推崇三晋根祖文化,形成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内涵;三晋文化在传承儒家文化精髓中,树立了具有山西特色的三晋文化。

文化特点三晋文化现象来看,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是应该引起重视的牶一个是开放,一个是务实,一个是求新。

依我看这是三晋文化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开放性:这可以说是三晋文化与生俱来的特点。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曾经长期被迫流浪在外,走过了许多国家和地方,广泛接触到华夏和夷狄的文化,即位以后,加以融会贯通,形成了三晋文化的基础。

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对人才的重视。

不仅放手使用本国的人才,而且大力招揽国外的人才。

“楚才晋用”这个成语,概括的就是这种情况。

另一个突出的例子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认识到中原传统的车战不够机动灵活,因此力排众议,学习和引进匈奴人的办法,用骑兵代替车战,同时发挥弓箭的远程作用,大大提高了三军的战斗力,培养出了像李牧、廉颇这样的名将。

务实:务实,从思想方法上说,就是实事求是;从政治理念上说,就是关心民生疾苦,就是民本思想。

务实的精神可以说是三晋文化的精髓。

这种文化思想,实际上促成了我国封建朝代史上两个最好时期的出现,那就是“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

求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进步。

三晋文化中的求新精神也是值得特别关注的。

可以举文学艺术方面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唐诗之所以能得到如此蓬勃的发展,与唐王朝当局者开放的、兼收并蓄的政策是密切相关的,与一大批山西籍诗人王勃、王维、柳宗元等的杰出贡献也是分不开的。

唐代诗人既继承了北朝文学朴实敦厚的传统,又充分吸取了南朝文学的营养。

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又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作出新的探索,这才有了唐诗的繁荣。

历史发展山西历史文化脉络清晰,框架完整;山西文明进程从未间断,影响深远。

山西历史从史前文明的旧石器时代发端,历经尧舜禹和夏商周数千年的演进,到晋国和三晋时期已经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

秦汉以来,山西历史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加灿烂辉煌。

山西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先进性以及艺术性,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风俗、习惯的形成发生了重要作用,对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力、渗透力和影响力,山西成为地方文化特色最浓厚的地区之一。

1、距今180万年以来的山西新旧石器遗存是中华文明的曙光山西旧石器文化遗存质量高,数量多。

现已查明全省的旧石器文化遗存近400处,其中旧石器早期遗址的数量位居全国之首。

这些遗址的发掘和发现,对研究人类的起源,对探索山西在文明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有着关系全局的重要意义。

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以来,以出现长期定居的村落、生产中使用磨光石器、烧制陶器、经营原始种植农业、饲养家畜为基本的特征。

山西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中心区域,遗址有上千处之多,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石制生产工具和陶制生活用具,以及居住址和陶窑,这些文化遗存标志着山西新石器时代的文明和辉煌。

新的发现和研究成果表明,大致在距今4500年前后,山西南部已经成为当时诸多邦国的中心,相当于古史的尧舜时代,可以推测,是尧舜禹的活动把山西推向了当时的文明中心。

2、山西地区的夏文化放射出文明时代最灿烂的光芒山西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古史记载“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说的是中华民族最早的英雄们在汾河下游创业建都的历史。

史书中最早出现的“中国”一词,指的就是上古虞舜时代的山西南部。

可以说,在中国本土发生的文明中,只有黄河中游晋南、豫西的文化传承没有被打断。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为了保护私有财产及加强防御,传说大禹之父鲧已开始建城。

不断发现的夏城遗址,也在映证山西南部曾是夏朝国家政治文化中心的历史。

3、晋国与三晋时期的文化是中华文明进程的关键环节关于商族的起源,一些学者专家认为在山西的南部地区,认为垣曲商城即文献记载“汤始居亳”的亳都。

垣曲的商朝城址,不仅有比较完整坚固的城墙、城壕及城门,而且区分出宫殿区与一般居民生活区,陶器与青铜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普通器物。

代商而立的是周王朝。

周初,成王分封诸侯,叔虞封唐后,举行了隆重的授土授民仪式。

唐叔虞之后,他的儿子燮父即位,改国号为晋,“晋国”的历史从此开始。

上起西周早期叔虞封唐,下至公元前230年——前225年韩、赵、魏三国相继被秦兼并,期间的800余年,晋人的活动范围从最初的河、汾之东方百里的地方,扩大到拥有山西全部、河南和河北的大半及内蒙古、陕西的一部分。

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家都出自山西,并且迅速成为实力雄厚的三个方国,在那个诸侯连绵征战、百家争鸣不停的特殊历史时期,韩、赵、魏的活动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发展进程。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合灭掉智氏,尽分其地。

4、秦汉以来的山西谱写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光辉篇章山西的称谓几经变化。

秦时为郡县制,置太原、河东、上党、雁门、代郡。

汉时基本沿袭秦朝郡县制度,属并州刺史部。

唐朝为河东道,宋朝为河东路及西京道,元设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及宣慰使司,明置山西布政使司,清朝则为山西省。

在这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山西的地域文化内容不断扩展,影响不断提高。

明清时期,经济活动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五个多世纪里,山西商人从盐业起步,发展到棉、布、粮、油、茶、药材、皮毛、金融等各个行业都能雄踞一方;晋商依托故里,扩展到全国各地的关隘重镇和商埠都会,从内地贸易开始做起,直到把贸易扩展到今天的蒙古人民共和国、俄罗斯、朝鲜、日本等邻近的国家。

中国封建帝王中有特殊影响力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在山西留下了他们的文治武功。

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皇帝秦王嬴政,生前曾两至晋地,在太原和上党留下了足迹。

统治中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汉武帝刘彻,曾率领群臣到河东郡祭祀后土,写下为人传颂的《秋风辞》。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山西是这个古文明国度中历史最长最完整的地区之一。

山西地区的历史演进,联系贯通了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留下35000处文物古迹,其中已经成为国保的119处,位居中国第一。

山西南部芮城县,传为关羽出生地,有中国最大的关帝庙。

从这里也折射出三晋文化之于中国文化的共性。

文化大革命时代,山西的大寨一度风行,全国“农业学大寨”,大寨乡乡长陈永贵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

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三晋文化本质上还是农业文化。

文化地位黄河流域是我国远古文化的摇篮。

华夏文化的共同体在这里形成,并以此为中轴,繁衍出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

从历史的眼光看,华夏族的中原文化,当是中华文化这条巨流的主干,而地处黄河流域的三晋,其文化在中华古文化的总体中自然占有突出地位。

思想文化(一)法家思想三晋地区是法家的主要发源地,战国时代著名的法家人物大多出于此地。

公元前475年左右,新兴地主阶级在许多国家相继掌权。

为了进一步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发展封建制,巩固自己的政权,新兴地主阶级纷纷在本国开展变法运动,其中主要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以及秦国的商鞅变法。

其次,法家人物申不害,以法治国15年,使韩国一时间国治兵强。

还有赵国人慎到,主张法治,代表了法家“重势”的一派。

至于先秦著名思想家荀子,也是赵国人,他援法入儒,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了儒家关于王道和礼治的思想,又总结和吸取了法家推行霸道、实行法治的思想和经验,使他的新儒学成为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建立统一政权之需求的新学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