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稿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中国汉语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汉语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汉语史知识点总结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语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今天的汉语体系。

在汉语史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

本文将就汉语史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汉语的起源和发展。

一、古代汉语的起源汉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商周时期。

在商周时期,中国的文字系统逐渐形成,汉语也开始慢慢地发展起来。

最早的汉语文字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和金文,这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形式。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商代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用来记录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信息。

金文则是商周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写在青铜器上,用来记录当时的礼制、文字、音乐等方面的信息。

在战国时期,古代汉语开始进入成熟期,文字系统也逐渐完善起来。

在战国时期,古代汉语逐渐形成了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形式。

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后,书面语逐渐取代了口头语成为了官方语言,古代汉语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汉字的发展汉字是汉语文字的基本元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汉字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这是最早的汉字形式。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文字,规范了汉字的书写规则,这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从此以后,汉字逐渐成为了中国的官方文字,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标志。

在汉字的发展史上,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值得我们了解。

比如,汉字的演变过程中,不同的字体形成了不同的书体,如楷书、行书、草书等,每种书体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格。

另外,汉字的发展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如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等,这些文化对汉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汉语的发音问题汉语的发音问题一直是学习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汉语的声母、韵母、声调等都是汉语发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汉语时期,汉语的发音规则主要由天然的发展而来,没有明确的体系。

而在宋代,有人提出了“等韵”的说法,认为汉语的韵母有等级之分,这是中国语音学史上的一次重要突破。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一、中古汉语史
1、中叴汉语是汉语从西汉时期开始,到宋代的一个发展阶段;
2、中古汉语的发展是汉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汉语的积极影
响至今仍在。

3、中古汉语的词汇脱胎于西汉语,但与现代汉语的词汇存在很大不同。

4、中古汉语的发音差别也比较大,属于变调语言,声调改变词义的
方式也有很多,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

二、中古汉语的文字
1、中古汉语使用的文字有两种:秦汉文字(即甲骨文)和隶书,前
者一般用于官用文书,后者用于普通百姓书写。

2、秦汉文字又称甲骨文,指从西汉到明朝之间出现的一种古老的汉
字文字,它是汉字的始祖,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古文字。

3、隶书则是汉字书写技法之一,它是中古汉语使用的官方文字之一,是中国经典的文字,它的灵活性强,可以表现汉字的特殊形态。

三、中古汉语的语法
1、中叴汉语的语法又分为句法和句式两部分。

2、句法指的是语成语法规则,汉语的句法主要有动、不动、状语、
定语等。

3、句式指的是组成句子的形式和结构,中古汉语的句式有主谓宾结构、主宾状补结构、主谓补宾结构等。

四、中古汉语的文类
1、中古汉语的文类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礼仪文章、礼记、汉书、史记、世说新语等。

2、礼仪文章是对礼乐仪礼。

汉语史稿重点

汉语史稿重点

汉语史稿部分重点一、名词解释1、如字:相当于破读而言。

凡是字用本义,按照本音读出的,叫如字。

2、破读:凡用转化后的意义,按照变化后的声调读出的,叫破读。

3、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或类别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汉语判断句大多用名词作谓语,但判断谓语不限于名词。

甲骨文很少判断句,西周开始发展起来,春秋战国更显纷繁复杂。

4、音变构词,就是通过声母、韵母或声调的变化来构成新词。

也叫做形态变化法。

5、句法构词,是指通过造句的方式构成新词,就汉语来说,大多数是由两个词素合成的一个新词。

6、《尔雅》(也作《尔疋》)是我国第一部百科辞典,也是我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的一部词典。

东汉刘熙《释名·释典艺》:“《尔雅》:尔,近昵;昵,近也。

雅,义也;义,正也。

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

”以“尔雅”为书名,就是接近正言、使近于雅正、纳于规范、向标准语靠拢的意思。

《尔雅》一书,解释语词和百科词语,按事类分篇,全书十九篇:一般语词3篇,即《释诂》《释言》《释训》;百科名词分为社会生活名词和自然万物名词,即《释亲》《释宫》《释器》等。

《尔雅》释义的主要方法是“以雅释古”、“以雅释俗”,即以当时通行的雅言训释典籍中的古语词、方言词和俗语。

7.《方言》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一书的简称。

多数学者认为,该书是西汉末扬雄向聚集在首都参加考试的人们采集方言词汇而成的稿本,约在公元17-18年间成书。

这是我国第一部解释古代各地方言语词的训诂专著。

《方言》原为15卷,9000字。

今本《方言》只有13卷,669条,11900字。

其中有一部分为汉魏学者所增补。

后代模仿接续《方言》类著作中最重要的一部训诂专著是章太炎的《新方言》。

8.《释名》东汉刘熙的《释名》是我国第一部探求语源的训诂专著。

他的《释名》仿照《尔雅》体例,按所收语词的意义类别分为释天、地、山、水、丘、道、州国、形体、姿容、长幼、亲属、言语等27篇.《释名》一书的目的在于推寻说明事物命名的由来,因此它收集的多是常用词,其中很多不见于经传,还有一些俗语词,范围比《尔雅》广。

汉语史稿重点笔记(苦心整理)

汉语史稿重点笔记(苦心整理)

第一讲:一、《汉语史稿》的背景和地位:《汉语史稿》是王力先生五十年代在北京大学讲授“汉语史”课程的讲义,《汉语史稿》是我国研究汉语历史发展的第一部专著。

(50年代)二、汉语史与汉语学史的区别:1.汉语史是汉语客观的发展历史,而汉语学史为汉语研究的历史。

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王力先生有《汉语史稿》著作的同时,又有《中国语言学史》的著作(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2.类似关系的学科:语言史与语言学史、语法史与语法学史、词汇史与词汇学史。

3.“学史”与“史”研究的对象不同,相互促进,不能相互代替。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汉语史的对象和任务一、汉语史的性质:汉语史是关于汉语客观发展的现象及内部规律的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汉语发展的客观现象和规律。

斯大林说:“语言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于研究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

”二、语言的发展是经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来实现的。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1)语言内部要素的发展不平衡性:1.词汇。

(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变化最快)2.语音。

3.语法。

(最稳定)2)语言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1.现代方言与汉语史的关系。

现代方言是汉语史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反映的是汉语史不同阶段的语言特征。

汉语有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2.普通话与汉语史的关系。

以北京音为标准音、北方方言为词汇基础、以现代白话文典范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是汉语史发展的结果和一个阶段。

第二节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贡献(重点)简答+填空一、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研究的三个阶段及主要内容:1)第一阶段:从汉初(公元前三世纪)到东晋末(五世纪)是语义研究阶段。

1.小学: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称呼。

因为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目的是为“读经”扫清语言文字障碍,是为经学服务的,是经学的附庸,所以习惯上称为“小学”。

现代语言学研究是为语言而研究语言,而传统语言文字学是为经学而研究语言文字。

2.语文学: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另一个称呼。

汉语史总复习

汉语史总复习

一,填空题1语义研究阶段.汉初(公元前3世纪)——东晋末(5世纪)代表作品是汉代的《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2.《尔雅》是中国最古的字典,也是我国第一部研究词义的专书。

王力先生认为这本书成书应在西汉。

《尔雅》按意义分类,全书十九章,每章篇名都是用“释×”表示.3.扬雄的《方言》在字典中属于特殊的类型,是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记录方言的专书。

《方言》也是按照意义排列.4.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字书,也是第一部按字的偏旁编排的字典。

这部书决定了将近两千年汉语字典的命运,因为后代的字典基本上都是继承说文的。

全书收9353个字,,归入540个部首进行解释;它给予后代汉语语义学巨大的影响,并且在正字法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5.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出现了一门新学科——汉语音韵学,语言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语音方面。

相传沈约著了一部《四声谱》,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汉语里有四声了。

6.中国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原本已经不存在。

现在通行的是宋真宗时陈彭年、丘雍奉命重修的《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

共分206韵,按平、上、去、入四声分五卷。

一般人所说的“切韵系统”实际上是根据“《广韵》系统”。

7.现存最早的韵图是《韵镜》和《七音略》,都是十二世纪的。

《切韵指掌图》时代较晚,相传为司马光所作。

8.从十三世纪到十七世纪,中国语言研究主要在北方的活语言方面。

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一部根据十四世纪北方话语音系统编著的一部韵书。

全书共分十九韵,声调方面首次提出“平分阴阳,入派三声”,《中原音韵》一书所反映的音系,是现代汉语语音系统的源头和基础,在中国语言学史具有划时代意义。

9.17世纪到19世纪(清初到太平天国)是中国语言研究最有成绩的时代,清朝统治者对文化思想的控制最为严厉,一半学者多被迫离开现实而从事古书的整理合考证,汉语的古义和古音在这个时代都有很大的发现。

汉语史重点

汉语史重点

汉语史第一讲绪论一、什么是汉语史•“漢”本是水名。

《尚书•禹贡》:“嶓塚导漾,东流为漢。

”(嶓bō塚冢zhǒng山是漾水的发源地,东流到今漢中市以下为漢水。

)1、汉语:汉民族的语言。

2、“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

中,正也。

”(《说文》)①史即历史。

历的繁体:《说文》:历,过也,传也。

——过是指空间上的移动,传则表示时间上的移动。

——历史就是人们对过去的事情所做的记录。

3、汉语史主要依据汉语文献语言。

地球上发生的事,都通过光以30万公里/秒向太空传播。

《一个1810年长度中国石笋记录对气候变化、太阳活动和文化关系的检验》4、汉语史是关于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的科学。

也就是研究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语法系统、词汇、文字是怎样形成的。

Eg “格”字义的演变——a. 草树混淆,枝格相交。

(北周•庾信《小园赋》)b. 格物致知c. 格杀勿论d. 格律诗《说文》:格,木长貌。

徐锴《系传》:亦谓树高长枝为格。

格:树木长枝条→栅栏→阻止→抵挡→打杀(本义)↓方格→格式、规格、格律(引申义)到→穷究(假借义)第二讲训诂和训诂学一、什么是训诂1、“训”•《尔雅•释诂》:训,道也。

•《說文•言部》:訓,說教也。

从言,川声。

•段注:說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引申之凡顺皆曰训。

•训、顺、驯,盖即川字之孳乳分化。

•“训”可做名词用。

→孔颖达《诗经•周南•关雎》疏:训者,道也。

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尔雅•释训》收录的词是“道形貌”的。

——“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2、“诂”•《說文•言部》: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故言者,旧言也。

十口所识前言也。

訓者,說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为诂……,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孔颖达《诗经•周南•关雎》疏: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3、孔疏认为,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法则:①“诂”是解释“异言”的。

汉语史稿基本知识整理

汉语史稿基本知识整理

第一讲绪论一、汉语史的研究对象和意义⑴何谓汉语史?所谓汉语,是指汉族人民所说的语言.而汉族是由汉朝得名.汉语、汉族都是汉代以后才有的名称. 汉语这一名称最初见于六朝<世说新语·言语>:“高坐道人不作汉语”.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谦以大教虽行,而经多梵文,虽未翻译,已妙善方言,乃收集众本,译为汉语。

” 汉语史,即汉语发展史的简称.⑵汉语史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即不同历史时期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一般内部规律和特殊内部规律。

即指针对所有语言的共同规律。

比如,语言各个构成部分发展速度的不平衡性,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变化最快,就是语言的一般规律之一。

特殊内部规律是指一定的具体语言的内部发展规律。

⑶汉语史的研究意义:研究汉语史,首先是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

研究汉语史,对于深入了解和正确使用现代汉语有重要意义。

研究汉语史对于普通话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也是很有意义的。

二、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贡献我国学者对语言文字进行研究,是从汉代开始的。

之后历经六朝、唐、宋、元、明,到清代达到极盛(黄金时代),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叫做“小学”。

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语义研究阶段汉初(公元前3世纪)——东晋末(5世纪)代表作品是汉代的《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尔雅》《尔雅》是中国最古的字典,也是我国第一部研究词义的专书。

关于它的作者说法不一:三国魏人张揖认为是西周初年周公,汉代郑玄认为是孔子门人,欧阳修认为是“秦汉之间学《诗》者,纂集说《诗》博士解诂之言尔。

”郭沫若认为“《尔雅》虽号称周公所作,然实秦汉之际之所纂集,其中且多秦汉人语。

”何九盈认为战国末年齐鲁一带的儒生所作.《尔雅》的成书年代也存在西周初、战国末年、西汉等不同说法.王力先生认为应在西汉。

《尔雅》按意义分类,全书十九章,每章篇名都是用“释×”表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

王力《汉语史稿》----复习提纲(练习题)

王力《汉语史稿》----复习提纲(练习题)

王力《汉语史稿》复习提纲(练习题)一、绪论部分第一节1、汉语史的性质及其实践意义是什么?第二节2、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研究可以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著名的学者和重要的著作?这些著作的性质和体例大致是怎样的?3、语言科学以前的语文学和作为语言科学的汉语史有什么区别?第三节4、研究汉语史在方法上应当注意哪些方面?遵守哪些原则?5、什么叫做“历史比较法”?在汉语史的研究中怎样应用历史比较法?历史比较法的主要缺点是什么?第四节6、汉语史的研究跟世界其他语言史的研究比较起来有哪些特点?研究汉语史的根据有哪些方面?每个方面对于汉语史的建立有什么重大作用?第五节7、汉语在汉藏语系中处于怎样的地位?汉语和汉藏语系其他诸语言在语音、语法两方面有哪些共同点和主要的差别?8、亲属语言的研究对于汉语史有什么重要的意义?第六节9、分期在语言史的研究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汉语史应当如何划分时期?分期的主要标准是什么?文体的转变为为什么不能作为汉语史分期的标准?汉语史各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第七节10、从整个历史上看,汉民族共同语是怎样形成的?第八节11、什么是字体?什么是字式?汉字字形的演变经过哪些主要阶段?在文字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怎样创造文字的?简化汉字的性质和意义是什么?二、语音发展部分第九节1、从双声叠韵的事实中如何看出语音和语法、词汇的密切关系?2、什么叫做骈词?骈词是怎样构成的?第十节3、中古文学语言的语音为什么应以“切韵系统”为标准?4、中古语音的声母和韵母是怎样研究出来的?5、什么叫做“反切”?“反切”在语音的研究上有什么作用?6、《广韵》35声母和传统的36字母有哪些不同的地方?试就“五音”和“清浊”两方面给36字母加以分类。

7、《广韵》206韵可以归出哪61韵类,哪92个韵母?其中平声韵有哪些?入声韵有哪些?它们的读音是怎样的?8、“平水韵”的性质和体例是怎样的?它和《广韵》有什么不同?9、什么叫做韵摄?每一摄包括哪些韵母?10、什么叫做“四等”?在韵图上声母和韵母是怎样分等的?11、什么叫做“四呼”?“四呼”和“四等”有什么关系?第十一节12、清代学者对于古音的研究有什么卓越的成就?他们是怎样研究出上古的韵部来的?13、先古音阴声韵、入声韵、阳声韵各有哪几类?它们是怎样相配的?阴阳入互相通转的规律又是怎样的?14、研究先韵母的主要根据是什么?先声母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类?15、清代学者对于上古声调问题有哪些分歧的看法?我们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先的声调和中古的声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16、什么叫做古音的重建?重建古音应当遵守什么原则?高本汉重建先古音的时候犯了什么样的错误?第十二节17、钱大昕说“古无舌上音”是什么意思?我们怎样从谐声偏旁和现代某些方言的读音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18、餘母(喻四)在先是怎样一个声母?它从先到中古变化的结果和原因是怎样的?19、先照系二三等各声母的读音是怎样的?它们到中古发生了一些什么变化?第十三节20、上古纯元音韵母可以分为哪三类?每一类包括哪些韵部?每个韵部发展到中古分化为哪些韵类?21、上古促音韵母可以分为哪四类?每一类包括哪些韵部?每个韵部发展到中古分化为哪些韵类?第十四节22、上古鼻音韵母可以分为哪三类?每一类包括哪些韵部?每个韵部发展到中古分化为哪些韵类?第十五节23、为什么说高元音是汉语语音发展规律之一?第十六节24、在先古韵到中古的发展中,声调对韵母有什么影响?先-m韵尾在什么条件之下变为中古的-ng韵尾?25、什么叫做“阴阳对转”?为什么说“阴阳对转”是汉语语音发展的一种规律?第十七节26、为什么说现代普通话语音系统的基础在14世纪已经形成了?《中原音韵》是一部什么性质的韵书?它的声韵调的特点是怎样的?它与现代普通话的语音系统有什么异同?27、《韵略易通》声类的特点是什么?第十八节28、从中古到现代的发展中,最稳固的声母有哪些?29、什么叫做“古无轻唇音”?轻唇音是在什么时候分化出来的?它的分化条件是什么?30、现代zh、ch、sh三个声母是从中古哪些声母演变来的?它们从中古到现代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其中澄、崇、船、禅四母有什么复杂的演变情况?第十九节31、什么叫做尖团音?现代z、c、s、和j、q、x六个声母是从中古哪些声母演变来的?它们从中古到现代的演变规律是怎样的?第二十节32、现代r[ʐ]这声母的来源和它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3、什么叫零声母?现代普通话的零声母是怎样从中古演变来的?34、现代普通话“儿韵”的来源及其演变的条件是怎样的?在什么时期形成了“儿韵”?第二十一节35、古代声母发展到现代普通话里已经消失或者发生变化的在现代各方言里是怎样保存下来的?36、什么叫做“韵头的转化”它的转化规律和条件是怎样的?第二十二节37、现代普通话的a韵(包括a、ia、ua)是从中古哪些韵母发展来的?它们的对应规律是怎样的?38、现代普通话的uo韵是从中古哪些韵母发展来的?它的演变条件是什么?第二十三节39、现代普通话的[ə]韵是从中古哪些韵母发展来的?它在现代各主要方言里的情况是怎样的?40、现代普通话的e韵(包括e、ie、ye)是从中古哪些韵母发展来的?它的演变条件是什么?第二十四节41、现代普通话的ei韵是从中古哪些韵母发展来的?它们的演变条件和对应规律是什么?42、现代普通话的i、u、y三个韵母是从中古哪些韵母发展来的?它们的演变条件和对应规律是什么?第二十五节43、中古哪些韵母在什么条件之下变为现代普通话的-i(zi)和-i(zhi)?它们在现代各主要方言里的情况是怎样的?第二十六节44、现代普通话的ai、au、ou三个韵母是从中古哪些韵母发展来的?它们的对应规律是怎样的?45、现代普通话的白话音au、ai、ei、ou的来源是怎样的?跟它们相对的文言音唸什么?46、古代的入声韵在现代各主要方言里保存的情况是怎样的?第二十七节47、现代普通话的-n尾韵母包括哪些韵母?它们是从中古哪些韵母演变来的?中古-n韵母和-m韵母的对应关系是怎样的?48、中古的山咸臻深四摄在现代方言里演变为哪几种不同的类型?第二十八节49、现代普通话的-ng[ŋ]尾韵母包括哪些韵母?它们是从中古哪些韵母演变来的?关于-ng尾韵母的发展值得我们注意的有哪三件事情?第二十九节50、现代普通话的四声和中古的四声有什么不同?它们的演变规律是怎样的?51、什么叫做轻音?现代普通话轻音的性质是什么?它是在什么时代和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第三十节52、试从上古到中古、从中古到现代的语音变化事实说明语音变化是有着非常严密的规律性和制约性的。

汉语史稿基本知识整理

汉语史稿基本知识整理

第一讲绪论一、汉语史的研究对象和意义⑴何谓汉语史?所谓汉语,是指汉族人民所说的语言.而汉族是由汉朝得名.汉语、汉族都是汉代以后才有的名称. 汉语这一名称最初见于六朝<世说新语·言语>:“高坐道人不作汉语”.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谦以大教虽行,而经多梵文,虽未翻译,已妙善方言,乃收集众本,译为汉语。

” 汉语史,即汉语发展史的简称.⑵汉语史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即不同历史时期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一般内部规律和特殊内部规律。

即指针对所有语言的共同规律。

比如,语言各个构成部分发展速度的不平衡性,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变化最快,就是语言的一般规律之一。

特殊内部规律是指一定的具体语言的内部发展规律。

⑶汉语史的研究意义:研究汉语史,首先是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

研究汉语史,对于深入了解和正确使用现代汉语有重要意义。

研究汉语史对于普通话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也是很有意义的。

二、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贡献我国学者对语言文字进行研究,是从汉代开始的。

之后历经六朝、唐、宋、元、明,到清代达到极盛(黄金时代),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叫做“小学”。

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语义研究阶段汉初(公元前3世纪)——东晋末(5世纪)代表作品是汉代的《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尔雅》《尔雅》是中国最古的字典,也是我国第一部研究词义的专书。

关于它的作者说法不一:三国魏人张揖认为是西周初年周公,汉代郑玄认为是孔子门人,欧阳修认为是“秦汉之间学《诗》者,纂集说《诗》博士解诂之言尔。

”郭沫若认为“《尔雅》虽号称周公所作,然实秦汉之际之所纂集,其中且多秦汉人语。

”何九盈认为战国末年齐鲁一带的儒生所作.《尔雅》的成书年代也存在西周初、战国末年、西汉等不同说法.王力先生认为应在西汉。

《尔雅》按意义分类,全书十九章,每章篇名都是用“释×”表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

王力《汉语史稿》----复习提纲(练习题)

王力《汉语史稿》----复习提纲(练习题)

王力《汉语史稿》复习提纲(练习题)一、绪论部分第一节1、汉语史的性质及其实践意义是什么第二节2、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研究可以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著名的学者和重要的著作这些著作的性质和体例大致是怎样的3、语言科学以前的语文学和作为语言科学的汉语史有什么区别第三节4、研究汉语史在方法上应当注意哪些方面遵守哪些原则5、什么叫做“历史比较法”在汉语史的研究中怎样应用历史比较法历史比较法的主要缺点是什么第四节6、汉语史的研究跟世界其他语言史的研究比较起来有哪些特点研究汉语史的根据有哪些方面每个方面对于汉语史的建立有什么重大作用第五节7、汉语在汉藏语系中处于怎样的地位汉语和汉藏语系其他诸语言在语音、语法两方面有哪些共同点和主要的差别8、亲属语言的研究对于汉语史有什么重要的意义第六节9、分期在语言史的研究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汉语史应当如何划分时期分期的主要标准是什么文体的转变为为什么不能作为汉语史分期的标准汉语史各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第七节10、从整个历史上看,汉民族共同语是怎样形成的第八节11、什么是字体什么是字式汉字字形的演变经过哪些主要阶段在文字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怎样创造文字的简化汉字的性质和意义是什么二、语音发展部分第九节1、从双声叠韵的事实中如何看出语音和语法、词汇的密切关系2、什么叫做骈词骈词是怎样构成的第十节3、中古文学语言的语音为什么应以“切韵系统”为标准4、中古语音的声母和韵母是怎样研究出来的5、什么叫做“反切”“反切”在语音的研究上有什么作用6、《广韵》35声母和传统的36字母有哪些不同的地方试就“五音”和“清浊”两方面给36字母加以分类。

7、《广韵》206韵可以归出哪61韵类,哪92个韵母其中平声韵有哪些入声韵有哪些它们的读音是怎样的8、“平水韵”的性质和体例是怎样的它和《广韵》有什么不同9、什么叫做韵摄每一摄包括哪些韵母10、什么叫做“四等”在韵图上声母和韵母是怎样分等的11、什么叫做“四呼”“四呼”和“四等”有什么关系第十一节12、清代学者对于古音的研究有什么卓越的成就他们是怎样研究出上古的韵部来的13、先秦古音阴声韵、入声韵、阳声韵各有哪几类它们是怎样相配的阴阳入互相通转的规律又是怎样的14、研究先秦韵母的主要根据是什么先秦声母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类15、清代学者对于上古声调问题有哪些分歧的看法我们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先秦的声调和中古的声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16、什么叫做古音的重建重建古音应当遵守什么原则高本汉重建先秦古音的时候犯了什么样的错误第十二节17、钱大昕说“古无舌上音”是什么意思我们怎样从谐声偏旁和现代某些方言的读音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18、餘母(喻四)在先秦是怎样一个声母它从先秦到中古变化的结果和原因是怎样的19、先秦照系二三等各声母的读音是怎样的它们到中古发生了一些什么变化第十三节20、上古纯元音韵母可以分为哪三类每一类包括哪些韵部每个韵部发展到中古分化为哪些韵类21、上古促音韵母可以分为哪四类每一类包括哪些韵部每个韵部发展到中古分化为哪些韵类第十四节22、上古鼻音韵母可以分为哪三类每一类包括哪些韵部每个韵部发展到中古分化为哪些韵类第十五节23、为什么说高元音是汉语语音发展规律之一第十六节24、在先秦古韵到中古的发展中,声调对韵母有什么影响先秦-m韵尾在什么条件之下变为中古的-ng韵尾25、什么叫做“阴阳对转”为什么说“阴阳对转”是汉语语音发展的一种规律第十七节26、为什么说现代普通话语音系统的基础在14世纪已经形成了《中原音韵》是一部什么性质的韵书它的声韵调的特点是怎样的它与现代普通话的语音系统有什么异同27、《韵略易通》声类的特点是什么第十八节28、从中古到现代的发展中,最稳固的声母有哪些29、什么叫做“古无轻唇音”轻唇音是在什么时候分化出来的它的分化条件是什么30、现代zh、ch、sh三个声母是从中古哪些声母演变来的它们从中古到现代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其中澄、崇、船、禅四母有什么复杂的演变情况第十九节31、什么叫做尖团音现代z、c、s、和j、q、x六个声母是从中古哪些声母演变来的它们从中古到现代的演变规律是怎样的第二十节32、现代r[ʐ]这声母的来源和它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3、什么叫零声母现代普通话的零声母是怎样从中古演变来的34、现代普通话“儿韵”的来源及其演变的条件是怎样的在什么时期形成了“儿韵”35、古代声母发展到现代普通话里已经消失或者发生变化的在现代各方言里是怎样保存下来的36、什么叫做“韵头的转化”它的转化规律和条件是怎样的第二十二节37、现代普通话的a韵(包括a、ia、ua)是从中古哪些韵母发展来的它们的对应规律是怎样的38、现代普通话的uo韵是从中古哪些韵母发展来的它的演变条件是什么第二十三节39、现代普通话的[ə]韵是从中古哪些韵母发展来的它在现代各主要方言里的情况是怎样的40、现代普通话的e韵(包括e、ie、ye)是从中古哪些韵母发展来的它的演变条件是什么第二十四节41、现代普通话的ei韵是从中古哪些韵母发展来的它们的演变条件和对应规律是什么42、现代普通话的i、u、y三个韵母是从中古哪些韵母发展来的它们的演变条件和对应规律是什么第二十五节43、中古哪些韵母在什么条件之下变为现代普通话的-i(zi)和-i(zhi)它们在现代各主要方言里的情况是怎样的44、现代普通话的ai、au、ou三个韵母是从中古哪些韵母发展来的它们的对应规律是怎样的45、现代普通话的白话音au、ai、ei、ou的来源是怎样的跟它们相对的文言音唸什么46、古代的入声韵在现代各主要方言里保存的情况是怎样的第二十七节47、现代普通话的-n尾韵母包括哪些韵母它们是从中古哪些韵母演变来的中古-n韵母和-m韵母的对应关系是怎样的48、中古的山咸臻深四摄在现代方言里演变为哪几种不同的类型第二十八节49、现代普通话的-ng[ŋ]尾韵母包括哪些韵母它们是从中古哪些韵母演变来的关于-ng尾韵母的发展值得我们注意的有哪三件事情第二十九节50、现代普通话的四声和中古的四声有什么不同它们的演变规律是怎样的51、什么叫做轻音现代普通话轻音的性质是什么它是在什么时代和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第三十节52、试从上古到中古、从中古到现代的语音变化事实说明语音变化是有着非常严密的规律性和制约性的。

汉语史稿知识点整理

汉语史稿知识点整理

绪论及第二章1、小学: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称呼。

因为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目的是为“读经”扫清语言文字障碍,是为经学服务的,是经学的附庸,所以习惯上称为“小学”。

现代语言学研究是为语言而研究语言,而传统语言文字学是为经学而研究语言文字。

2、语文学: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另一个称呼。

因为传统语言文字学不是研究活的口头语言,而是研究书面语言、文献语言,所以又称为语文学。

而现代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活着的口语。

3、《尔雅》分为十九章,前三章为释诂、释言、释训。

4、历代学者们的汉语史研究分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从汉初(公元前三世纪)到东晋末(五世纪)是语义研究的阶段;②第二阶段:从南北朝初(五世纪)到明末(十七世纪),是语音研究的阶段;③第三阶段:从清初(十七世纪)到现在,是全面发展的阶段(语音、词汇、语法)4、简答题:汉语史的分期:(一)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为上古期。

(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二)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期。

(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三)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

(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四)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

5、大题:汉语史各个时期的特点:上古时期的特点:(1)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2)在疑问句里,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面;(3)入声有两类(其中一类到后代变了去声)。

中古时期的特点:(1)在口语的判断句中系词成为必需的句子成分;(2)处置式的产生;(3)完整的“被”字式被动句的普遍应用;(4)形尾“了”、“着”的产生;(5)去声字的产生。

近代汉语的特点:(1)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的消失;(2)—m尾韵在北方话里的消失(3)入声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现代汉语的特点:(1)适当地吸收西洋语法;(2)大量地增加复音词。

6、填空:汉语的古今字体只有两大类:第一类是刀笔文字,其笔画粗细如一,不能为撇捺;第二类是毛笔文字,其笔画能为撇捺,粗细随意。

汉语史稿

汉语史稿

一、第一章第二节,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贡献1.语义研究阶段。

汉代语义方面的代表作品是:尔雅、方言(扬雄)、说文解字(许慎)、释名(刘熙)。

《尔雅》:中国最古的字典。

它是一部按事物类别编排的同训词典。

它收集了先秦主要典籍中的常用词语,加以整理研究,并按同义词的类属分类编排,共分《释诂》、《释言》、《释训》、《释亲》等19篇,开创了辞书释义的通例,为训诂学奠定了基础。

《说文解字》:它是我国按字的偏旁编排的第一部字典,全书分成540部,共收9,353字。

这一部书决定了将近两千年汉语字典的命运,因为后代的字典基本上都是继承《说文》的;它又给予后代汉语语义学巨大的影响,并且在正字法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成就:1)首次阐发六书内容,并在说解中贯穿了六书原则,为汉字建立了理论体系。

许氏总结了先前的“六书”理论,创造了系统解释文字之法,是先解释字义,再剖析形体构造,最后注明读音。

2)首次从汉字系统中归纳出540部首,并创立了按部首排列的汉字字典编纂法。

3)保留下来的汉字小篆形体是极为宝贵的文字资料,为后代学者由隶变后的字形直接通向甲骨文、金文的桥梁。

4)解释字的本义从根本上解决训诂的问题。

5)不仅单词释义,在对很多词语解释时还加上了描写和叙述。

例:桂,江南木,百药之长。

2.语音研究阶段。

沈约《四声部》。

陆法言的《切韵》是现在能看见的最早的一部韵书。

周德清《中原音韵》是为指导元曲制作而编写的一部韵书。

《康熙字典》成书于1716年,由陈廷敬编纂,按部首编排。

第三节汉语史的研究方法①注意语言发展的历史过程②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③重视语言各方面的联系④辨认语言发展的方向第六节、汉语史的分期1.原则:王力先生原则上不同意以文体的转变作为汉语史分期的标准。

因为“文体的转变不等于全民语言的转变。

”“必须从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去定出语言历史分期。

”就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看,“应该以语法作为主要的根据。

”“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语言特点的本质。

王力先生《汉语史稿》整理资料汇编下(语法部分)

王力先生《汉语史稿》整理资料汇编下(语法部分)

王力《汉语史稿》第九讲汉语语法的发展一、语法的稳固性1、词序的固定是汉语语法稳固性的最突出的一种表现.今春王出。

(郭沫若《殷契粹编》)甲辰卜,商受年?(《前》3.30.6)知我者,谓我心忧。

(《诗·黍离》)子见南子,子路不悦。

(《论语·雍也》)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述而》)2、汉语的虚词也有相当大的稳固性如‚之‛、‚于‛、‚与‛、‚以‛、‚而‛、‚则‛、‚虽‛、‚若‛、‚如‛等。

3、各地方言语法的统一性也能体现汉语语法的稳固性猫比狗小 VS 猫细过狗语法的稳固性保证了语言的连贯性。

二、语法的发展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部分。

《汉语史稿》中有‚历史形态学‛一篇,专讲词法。

形态,即指词形变化。

1、形态方面⑴上古汉语的形态,一般表现在声母或韵母的变化上。

之[ţǐə] VS 其[g ‘ǐə] 不[pǐwə ] VS 弗[pǐwət]⑵中古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声调的变化上。

在变调构词这一语言现象中主要是靠去声来和其他声调对立。

名词和形容词转化为动词,则动词念去声;动词转化为名词,则名词念去声。

①名词或形容词动词者,动词变去声。

【衣】《说文》:‚依也,上曰衣,下曰裳。

象覆二人之形。

‛名词,平声;‚九月授衣。

‛《广韵·未韵》:‚衣著‛。

动词,去声。

‚老者衣帛食肉。

‛【冠】《说文》:‚弁冕之总名也。

‛名词,平声;‚新沐者必弹冠‛《广韵·换韵》:‚冠束‛。

动词,去声。

‚冠者五六人‛【好】《说文》:‚美也。

‛形容词,上声;‚君子好逑‛《广韵·号韵》:‚爱好‛。

动词,去声。

‚敏而好学‛【善】《说文》:‚吉也。

‛形容词,上声;《韵会》:时战切,去声。

注云:‚凡善恶之善則上声,彼善而善之則去声。

‛②动词名词者,名词变去声。

【观】《说文》:‚谛视也。

‛(仔细看)动词,平声;《广韵·换韵》:‚楼观,《释名》曰‘观者,于上观望也。

’‛。

名词,去声。

【分】《说文》:‚别也。

古代汉语大纲基础知识笔记

古代汉语大纲基础知识笔记

古代汉语大纲基础知识笔记第一章文字第一节汉字的产生一、汉字起源的传说(1)结绳说原始的结绳本是为了生产,“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

” “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记事)。

结之多少随物众寡(计数),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说明上古时代结绳记事是一种较普遍的记事方法)。

”结绳和文字毕竟是两回事情。

结绳只能帮助记忆,只能充当备忘的记号,它还不能用来直接记录语言,所以它不是文字。

(2)八卦说八卦是原始社会中从事占卜活动的巫师根据算筹制作的一种代表卦爻的符号,用来象征各种事物。

八个卦象直接说成是“天”、“地”、“水”、“火”、“雷”、“山”、“风”、“泽”八个汉子的古文。

虽然可以肯定八卦不是文字,汉字体系也不可能是源于爻象,但是,我们却不能绝然排除汉字构形与八卦爻象在文化方面的联系。

(3)仓颉造字说凡是较有系统的文字,总是要经过一定的专业人物的整理,然后由一定的群体力量来推广应用,才能成为社会的一种交际工具。

古代的巫和史都是最需要接触文字的人。

文字是施用于语言的约定俗成的书写符号,从目前所见到的数以千计的古汉字形体看来,其众多异体字的存在,充分说明它们不是一个人所独创。

二、汉字产生的途径从考古发现的原始汉字资料来看,汉字的产生可能有两个途径:一是来自于记号(契刻);一是来自于图画(两个系统:指事系统,又叫刻画系统;象形系统即图画系统。

)契刻是指在竹木之类的物体上刻画记号,或用来计数,或用来提示事件。

一部分契刻符号由于直接表示语词而成为汉字,一部分契刻符号经过改造整理后用来表示语词而成为汉字,还有些契刻符号则没有发展成为汉字。

汉字吸取某些契刻符号的过程,就是把它们改造并定型为文字的过程。

也有些契刻符号,可能不需要经过改造即被汉字承继下来了。

在被吸收为文字之前,记号不等于文字,因为它们所具有的含义不一定是固定的,它们更没有被赋予群体大众所共同识读的语音。

汉语史知识点总结

汉语史知识点总结

汉语史知识点总结一、汉字的起源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中国的许多古代遗址中都发现了刻有图案和符号的骨片和甲骨,这些符号被认为是古代的象形文字和指事文字。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古人逐渐摒弃了简单的象形文字和指事文字,开始使用更加简洁和灵活的符号来表达语义和音节。

这就是后来演变成了汉字的象形表意符号和会意表意符号。

二、汉字的演变早期的汉字非常简单,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丰富内涵和多种书写形式的文字。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汉字不断发生演变和变革,逐渐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和多种表现形式的文字体系。

汉字的演变可以分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不同的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有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些都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

三、汉字的发展在汉字的发展历程中,不仅汉字的书写形式发生了变化,而且汉字的使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在古代,汉字是贵族和文人的专利,普通百姓很难接触到汉字。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汉字逐渐成为广大民众的日常用字。

同时,汉字也开始传入了周边国家和地区,成为了这些地区的主要文字之一。

这足以说明汉字在文化传播和交流方面的巨大影响。

四、汉字对世界的影响汉字不仅是中国的特色文化符号,还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等多个领域,汉字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中,中国人民对外汉字的普及和教育都需要用到汉字。

此外,汉字书法、诗词和文学作品等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没有汉字,世界文化会少了很多精彩的内容。

综上所述,汉语的历史知识点涉及汉字的起源、演变、发展以及影响等方面。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了解汉语的发展历程,从而更好地学习和运用汉语。

希望本文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汉语史复习资料

汉语史复习资料

一、基础:.1汉语史研究阶段:(1).语义研究阶段:从汉初(公元前3世纪)到东晋末(五世纪)。

(2).语音研究阶段:从南北朝初(五世纪)到明末(十七世纪)。

(3).全面发展阶段:从清初(十七世纪)到现在。

2《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

3、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曰:“《尔雅》者,所以训释五经,辩章同异,实九流之通路,百事之指南。

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博览而不惑者也。

”4、《尔雅》的贡献。

对语言学的贡献就是保存了古训资料,为后人研究古汉语词汇提供了便利。

另外所创立的义类系统和编纂体例在中国词典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我国第一部字典。

6、《释名》:东汉刘熙著,是我国第一部词的理据词典。

7、段玉裁(1735-1815)江苏金坛人,乾隆的举人,是乾嘉学派的中的著名学者,杰出的文字、训诂学家。

《说文解字注》历时40年才成。

8、周德清的《中原音韵》(1324)是为北曲而作的,这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重要历史文献。

9、明初乐韶凤、宋濂等奉敕所撰的《洪武正韵》自称“一以中原雅音为定”,可是它里面杂着吴音的特点。

10、.《切韵》:隋朝陆法言著,是今存最早的韵书,原本遗失,我们能看到是唐代的不完全的手抄本。

11、《康熙字典》:为清代圣祖(玄烨)于康熙49年(公元1710)年命张玉书、陈廷敬等38人编纂的。

前后经过6年,这是中国第一部官修字典,共收字47035字,是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12、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13、高邮王氏:父-王念孙(字怀祖)著《广雅疏证》明确提出“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

突破形体的限制,从有声语言的本身来观察,因声求义。

《读书杂志》校正古书错误的著作,对于字形、字义、字音,都有精确的考证。

子-王引之《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14、章炳麟(字太炎)著《文始》,他是清代朴学的殿军。

汉语史稿期末知识点总结

汉语史稿期末知识点总结

汉语史稿期末知识点总结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历史渊源十分丰富。

在汉语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语言形式和不同时期的发展轨迹。

下面就汉语史稿期末知识点进行总结与回顾。

一、先秦时期汉语的变迁在先秦时期,汉语的形成和发展主要集中在华夏文明的起源时期。

这一时期的汉语发展主要包括了甲骨文、金文、铭文等形式。

这些文字早期的形式古朴而古雅,记录了当时社会的有关信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此时期,汉语主要是一种象形文字,文字的表现形式很多,而字的数目也相对较少。

不过,这一时期的汉语文字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字体系,存在着多种文字形式的并存。

有时甚至一个汉字有多个意义,读音也多种多样。

二、秦汉时期汉语的统一化随着秦统一天下,汉字的演变也进一步加速。

在秦朝和汉朝的统一时期,汉语文字不断进行更新和改良。

秦朝的统一文字制度,统一了文字的书写方式和字的形式。

同时还出现了新的文字形式,如小篆等,这极大地促进了汉语文字的发展。

此时的汉语文字逐渐变得系统化和规范化,人们开始尝试用统一的文字系统来记录信息和交流思想。

新文字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书写的效率和表达的准确度,为汉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汉字的草书和行书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的书写形式逐渐增加了草书和行书等形式。

这些新的书写形式包括了隶书、草书、行书等,形成了汉字书写的多样性。

这些书写形式有助于书写速度的提高,但同时也增加了阅读的难度。

同时,这一时期的汉字书写形式经历了繁简对立的阶段,出现了大篆、小篆、繁体字和简化字等。

这些变化极大地影响了汉字的书写和阅读形式,使得汉字的书写形式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化。

四、现代汉语的发展在现代,汉语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音的发展,二是文字的发展。

现代汉语的语音发展主要包括了拼音、注音符号等形式。

这些形式使得语音的表达更加清晰和准确,有助于外国人学习汉语。

与此同时,现代汉语的文字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汉语史稿

汉语史稿

汉语史稿复习资料二,名词解释:2、骈词:语音上有同源分化关系的同义词。

或者说,是一个词的旧形式和新形式同时存在。

第一类是声母和主元音都相同,只是鼻音韵尾或有或无,这叫做“对转”或“阴阳对转”。

呼唤第二类是主要元音相近,叫做“旁转”。

观看。

5、韵摄:韵图的作者首先把206韵概括成为若干大类,这些大类,后人叫做“摄”。

同摄中,各舒声韵的韵尾相同,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9、古无舌上:是由清代学者钱大昕首先提出的,“古无舌上”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只有舌头“端透定泥”,没有舌上“知徹澄娘”。

10、古无轻唇:古物轻唇,是由清代学者钱大昕首先提出。

认为上古时期的唇音声母只有重唇“帮滂並明”,没有轻唇“非敷奉微”。

三,简答:1、汉语史的分期及依据:一、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为上古期。

特点:(1),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

(2),在疑问句里,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面。

(3),入声有两类,其中一类到后代变成了去声。

等等。

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

二、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期。

特点:(1),在口语的判断句中系词成为必需的句子成分。

(2),处置式的产生。

(3),完整的“被”字式被动句的普遍应用。

(4),形尾“了”、“着”的产生。

(5),去声字的产生,等等。

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

三、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

特点:(1),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2),—m韵尾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3),入声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等等。

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

四、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

特点:(1),适当地吸收西洋语法。

(2),大量地增加复音词。

等等。

4、简述中古声母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演变:第一,全浊声母清音化。

第二,知组、庄组、章组三组合流,演变为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卷舌音(zh、ch、sh)。

第三,精、见两组分化出新的舌面音来。

第四,零声母的大量增加。

16、系词“是”的产生时代及其用法的发展。

汉语史稿复习资料

汉语史稿复习资料

汉语史稿复习资料一,根据作者写作品:见图表。

二,名词解释:1、双声叠韵:双声叠韵是古汉语中的一种语言现象,也是汉语音韵学的两个重要术语。

所谓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也叫声纽)相同,这两个字一般都组合成双音词。

例如:“仿佛”(fang fu)两个字的声母都是“f”。

“颠倒”(dian dao)两个字的声母都是“d”。

所谓叠韵是指两个字的韵部相同,这两个字一般也都组合成双音词。

例如:“从容”(cóng róng)这两个字同属“ong”韵。

“披靡”(pīmí)两个字同属“i”韵。

这里所说的韵部是指韵腹、韵尾相同,韵头不一定相同。

例如“荒唐”(huāng táng)是叠韵,两个字的韵腹、韵尾相同,但“荒”字有韵头“u”,“唐”字没有。

双声、叠韵和古汉语的构词法有密切关系。

古汉语的双音单纯词大部分是联绵词(指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拆开解释的词),而联绵词又大多是用双声、叠韵的方式构成的。

例如:双声的:蜘蛛、流离、踌躇,叠韵的:螳螂、葫芦、昆仑、盘桓,双声兼叠韵的:辗转、辘轳。

2、骈词:语音上有同源分化关系的同义词。

或者说,骈词是一个词的旧形式和新形式同时存在。

一般情况下,旧形式往往只残存在书面语里,而新形式则存在口语里。

如,上古音的“呼”,变为中古音的“唤”,“呼”和“唤”就是骈词。

骈词大约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声母和主元音都相同,只是鼻音韵尾或有或无,这叫做“对转”或“阴阳对转”。

如:呼唤、逆迎。

第二类是主要元音相近,叫做“旁转”。

如:域国、观看。

骈词是每一时代都可能产生的。

骈词虽同出一词,但是由于各自发展,意义可以分歧。

骈词又可以合成双音词,如:呼唤,观看。

3、反切:反切是中国古代的拼音法。

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

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

反切上字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也简称为切下字。

如:当孤切“都”,“当”表示“都”的声母,“孤”表示“都”|的韵母包括调,声母和韵母一拼合,就切出一个“都”字音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及第二章1、小学: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称呼。

因为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目的是为“读经”扫清语言文字障碍,是为经学服务的,是经学的附庸,所以习惯上称为“小学”。

现代语言学研究是为语言而研究语言,而传统语言文字学是为经学而研究语言文字。

2、语文学: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另一个称呼。

因为传统语言文字学不是研究活的口头语言,而是研究书面语言、文献语言,所以又称为语文学。

而现代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活着的口语。

3、《尔雅》分为十九章,前三章为释诂、释言、释训。

4、历代学者们的汉语史研究分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从汉初(公元前三世纪)到东晋末(五世纪)是语义研究的阶段;②第二阶段:从南北朝初(五世纪)到明末(十七世纪),是语音研究的阶段;③第三阶段:从清初(十七世纪)到现在,是全面发展的阶段(语音、词汇、语法)4、简答题:汉语史的分期:(一)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为上古期。

(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二)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期。

(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三)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

(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四)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

5、大题:汉语史各个时期的特点:上古时期的特点:(1)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2)在疑问句里,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面;(3)入声有两类(其中一类到后代变了去声)。

中古时期的特点:(1)在口语的判断句中系词成为必需的句子成分;(2)处置式的产生;(3)完整的“被”字式被动句的普遍应用;(4)形尾“了”、“着”的产生;(5)去声字的产生。

近代汉语的特点:(1)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的消失;(2)—m尾韵在北方话里的消失(3)入声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现代汉语的特点:(1)适当地吸收西洋语法;(2)大量地增加复音词。

6、填空:汉语的古今字体只有两大类:第一类是刀笔文字,其笔画粗细如一,不能为撇捺;第二类是毛笔文字,其笔画能为撇捺,粗细随意。

7、填空:隶书的创造,是中国文字史上的一大改革。

8、填空:楷书是汉字字体最后形式。

9、填空:关于文字,群众的创造有两个方向:第一是类化法,第二是简化法。

10、填空:切韵的语音系统,可以从两方面观察出来:第一是反切,第二是韵目。

11、《广韵》的声母背诵(P61)11、简答题:四呼的定义:(一)开口呼是主要元音为a,o,e,ə,ʅ,ɿ而没有韵头的韵母;(二)齐齿呼是主要元音为i 或韵头为i 的韵母;(三)合口呼是主要元音为u 或韵头为u 的韵母;(四)撮口呼是主要元音为y 或韵头为y 的韵母。

12、填空:清代学者对于上古韵部的研究主要是靠两种材料:第一是先秦的韵文,特别是诗经里的韵脚;第二是汉字的谐声偏旁(声符)。

13、如何评价“叶音说”:在古代,除了少数语文学者外,一般人都不知道语音是会发展的,以为先秦古音和后代的语音相同。

他们读诗经的时候,觉得不和谐,就临时改念另一个音以求和谐,叫做“叶音”。

“叶”就是和谐的意思。

他们以为古人也是临时改念的。

这显然是一种误解。

如:“家”有“叶音谷”、“叶音各空反”、“叶音古胡反”等,实际上当时只有“古音姑”一个音。

“叶音说”错误原因:①强改字音以就今读(朱熹《诗集传》)②主观对古韵采取形而上学的观点。

③缺乏语音历史演变的观念,不懂语音的发展变化。

④明陈第《毛诗古音考》“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

”(反对朱熹观点)14、填空:段玉裁说:“同声必同部”。

15、填空:从中古到近代,汉语普通话的声母趋向于简化。

最普遍存在的一个简化规律就是浊音清化。

除了次浊音(m、n、l)之外,所有的浊音声母都变了清音,于是他们和清音合流了。

16、简答题:浊音清化的规律:(一)如果这个浊声母是一个破裂音或破裂摩擦音,那么:(甲)平声字变为吐气的清音;(乙)仄声字(上、去、入三声的字)变为不吐气的清音。

(二)如果这个浊声母是一个单纯的摩擦音,没有吐气部吐气的分别,一般是变为相应的清音。

17、简答题:零声母的来源零声母可以分为四种情况:(甲)韵头或全韵为i的,可以叫做i类零声母;(乙)韵头或全韵为y的,叫做y类零声母;(丙)韵头或全韵为u的,可以叫做u类零声母;(丁)没有韵头,而主要元音为a,o,ə的,叫做a类零声母。

i,y,u三类零声母有一个共同的情况:它们都是从云( ),余(j),疑(),影()变来的;u类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除此之外还多了一个微母()作为它的来源。

至于a类零声母,它只有两个来源,就是疑和影(因为云余没有一等字)。

18、声调变化图。

(画)第三章1、语法是具有很大的稳固性的。

2、词序的固定(语序)是汉语语法稳固性的最突出的一种表现(1、主语——谓语;2、修饰语——被修饰语;3、动——宾)。

3、汉语虚词也有相当大的稳固性。

4、中古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声调的变化上。

同一个词,由于声调的不同,就具有不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就动词来看,声调的变化引起词性的变化。

凡名词和形容词转化为动词,则动词念去声;凡动词转化为名词,则名词念去声。

总之转化出来的一般都念去声。

(填空)5、凡是字用本义,按照本音读出的,叫做“如字”;凡用转化后的意义,按照变化后的声调读出的,叫做“读破”。

由于转化的意义大多是变为去声字,古人所谓“读破”,也就是大多数读为去声。

举例:衣(第一声,衣服,如字;第四声,给……穿衣服,读破)、妻、饮、语6、类似词头的前附成分,例如“有”字。

例如:略其有人——略其人7、到了战国以后,除了仿古之外,就不再有这一类的词头了。

8、到上古末期,产生了一个新的词头“阿”字。

现代北京话里已经没有了词头“阿”。

9、词头“老”字来源于形容词“老”字,最初是表示年老或年长的意思。

后来由这种形容词“老”字逐渐虚化成词头。

10、除了“子”和“儿”之外,比较常见的词尾是“头”字。

例如:日头、念头、锄头、前头等。

11、“者”字放在名词仂语后面,是属于词尾的性质。

例如:帝国主义者。

12、“家”字也有词尾性质。

真正新兴的名词词尾是“品”、“性”、“度”等。

13、单位词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度量衡单位,如“尺”、“寸”、“升”等;第二种是天然单位,如“个”、“枚”、“颗”等。

14、就单位词与其他词类配合情况来说,单位词也有两种:一种是指称事物单位的,如“个”、“双”等,与名词配合;另一种是指称行为单位的,如“次”、“回”等,与动词配合。

15、简答题:在上古汉语里,事物数量的表示,可以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最常见的,就是数词直接和名词结合,数词放在名词前面,不用单位词。

例如:一言..,以视、听、食、息(庄子)。

..以蔽之(论语);人皆有七窍第二种方式在上古是比较少见的,就是把数词放在名词的后面,不用单位词。

例如:齐为卫故,伐晋冠氏,丧车五百..(汉书)。

....(左传);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亭长钱百第三种方式在上古也是比较少见的,就是把数词放在名词的后面,兼带单位词。

例如: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左传)。

..,马三匹...兮(诗经);皆赐玉五瑴16、“个”字原来只是竹的单位。

17、“双”和“两”的分别主要在于:“两”字指天然成双的事物,“双”字强调相配成对(“双雁”、“双鲤”、“双燕”)。

18、上古的“复”等于现代的“再”(“复至”=“再来”),而上古的“再”等于现代的“两次”(“再来”=“来两次”)。

至少从唐代开始,“再”就产生了新的意义。

19、“第”字在汉代也已经用为序数的词头了。

20、上古人称代词,第三人称有“其”、“之”、“厥”等。

(人称代词应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纯然指人的人称代词,即第一、二人称;第二类是兼指事物的人称代词,即第三人称。

)21、在中古时期,关于人称代词的发展,有两件重要的事实:第一,原来人称代词的“变格”逐渐消失了,“吾”与“我”在语法作用上已经没有分别了,“其”字也不专用于领格而可以用于主语和宾语了;第二,第三人称代词出现了新形式,即“伊”“渠”“他”。

(必考,注意顺序不能变)22、“伊”字大约起源于第四世纪到第五世纪,唐代继续使用。

23、“渠”字始见于《三国志·吴书·赵达传》。

(必考,填空)24、“他”字起源于唐代。

(必考)25、人称代词的“他”是从无定代词的“他”来的,“他”字等于“其他”的“他”,它在上古的意义是“别的”。

“他”在上古可以指事物,亦可写作“它”。

26、近代汉语人称代词的主要发展是形尾“们”字的产生。

在书面语言上,“们”在最初写作“满”,后来写作“瞒”、“门”、“们”。

27、在北方方言里,在宋代,有一个新兴的第一人称代词“咱”字(等于“我”),后来加上形尾“们”字,成为“咱们”。

到近代后期,“咱们”和“我们”有了明确的分工:“咱们”是包括式,包括对话人在内;“我们”是排除式,不包括对话人在内。

(填空)28、简答题:人称代词的礼貌式:(一)自称不用“余”“我”等,而用自己的名。

自称用名,他称用字。

若用代词①极不礼貌;②关系极为亲密。

老师称学生称名,同学在老师面前称同学称名。

例: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论语述而)(二)称人以爵位或身份,自称也可用身份。

例: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三)称人以美德,如“子”、“先生”、“叟”等;自称以不德,如“寡人”[寡德之人]、“不毂”[不善]等。

例:岂不毂..是为?(左传僖公四年)(四)以地代人,作为尊称。

例:韩昌黎(韩愈)、苏梅山(苏轼)(五)以他所使令的人来代他。

例:寡人将帅敝赋以从执事。

(《左传》)29、“这”字在唐代就出现了,宋代更多,有时写作“者”、“遮”。

“那”字在唐代也出现了,宋代以后就继承下来。

(填空)30、简答题:疑问代词的分类(上古汉语)疑问代词自古就分为指人和指物两种,而且大致可以分为三系:(一)、指人:谁(吾谁欺?欺天乎?)、孰(女与回也孰愈?)(二)、指物:何(无礼何以正身?)、曷(天曷不降威?)、胡(同始异终,胡可常也?)、奚(为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三)、指处所:恶(乌)(恶往而不暇?)、安(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焉(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31、从南北朝起,史料中就出现了一个“底”字,它的意义和“何”字相同。

例:单身如萤火,持底.报郎恩?(欢闻歌)32、“什么”在唐代就产生了。

集韵说:“不知而问曰‘拾没’。

”在唐代,“什么”也有写作“是勿”的。

33、现代汉语的“哪”字,直到五四时代,还写作“那”34、马氏文通把“者”和“所”都认为接读代词(即一般所谓关系代词)。

35、作为真正的形尾“了”字,在南唐已经出现了,因为它紧贴着动词而且放在宾语的前面。

真正的形尾“了”字,在宋代已经逐渐多起来了。

36、“起来”表示开始貌(“笑起来”,“唱起来”),“下去”表示继续貌(“念下去”,“搞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