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声现象专题复习教案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教学目标:1. 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教学难点:1. 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条件。
2. 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第一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波。
2. 声音的传播:介质与声速。
教学活动:1. 通过实验演示声音的产生,让学生感受振动与声波的关系。
2. 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并通过实例说明声速的变化。
作业与练习:1. 解释声音产生的原理。
2. 描述声音传播的条件及影响声速的因素。
第二章:声音的特性1. 音调:频率与音高的关系。
2. 响度:振幅与声音的强度。
3. 音色:波形的特征。
教学活动:1. 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
2. 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作业与练习:1. 解释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
2. 分析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
第三章:声音的应用教学内容:1. 声音的反射:回声与混响。
2. 声音的吸收:吸音材料的应用。
3. 声音的利用:声波传递信息与能量。
教学活动:1. 实验演示声音的反射和吸收现象。
2. 讲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作业与练习:1. 解释声音反射和吸收的原理。
2. 举例说明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声学综合练习1. 声学基础知识综合复习。
2. 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声学知识的自测。
2. 讲解声学问题的解决步骤。
作业与练习:1. 完成声学知识自测题。
2. 分析并解决声学问题。
第五章:声学与生活教学内容:1. 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声学与环保。
教学活动:1. 讲解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讨论声学与环保的关系。
作业与练习:1. 列举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分析声学与环保的关联。
第六章:声学基础知识扩展教学内容:1. 人耳的听觉范围和听力感知。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2.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测量单位,以及声音的强弱与振幅、距离的关系。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声源2. 声音的传播:介质、声速3. 声音的接收:人耳、听力4.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5. 声音的测量:单位、换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过程,声音的特性及测量。
2. 难点: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以及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声音的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4. 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电话通话,引出声现象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以及声音的特性。
3. 演示:利用多媒体演示声音的传播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
4. 讨论:分组讨论声音的特性,如音调、响度和音色,并举例说明。
5. 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声音产生、传播和接收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课堂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声音特性和测量单位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声音现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相同,并探讨原因。
2. 声音的应用:介绍声音在科技、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如超声波、听力测试等。
声现象复习课教案
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声音是如何发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要依靠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3.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4.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5.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6.知道声的利用.二、能力目标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应用声现象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通过复习,构建声学知识的知识网络.●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本章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板书)二、(2010年—2013年)本章吉林省中考题试题分析试题略三、典型例题(实物投影例题并讲解)[例1]如图所示是探究时常用的装置.(1)图中所示的实验说明;(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3)本实验物理研究方法是(转换法)[例2]抽气时会有什么现象出现?说明什么?[例3]在装满水的长铁管一端敲击一下,在较远处的另一端将听到三次响声,为什么?解析:敲击铁管,使铁管发生了振动,发出声音.敲击声分别通过空气、水和铁进行传播,由于声音在这三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所以听到三次声音.声音在铁中传播最快,水中次之,在空气中传播最慢,所以第一次听到的是铁传来的敲击声,第二次听到的是水传来的敲击声,第三次传来的是空气传来的敲击声.说明:本题用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这两个知识点来求解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4]在运动场上百米赛跑时,终点线上的计时员为了计时精确,在计时时A.听见枪声同时按下跑表,因为耳朵的听觉灵敏B.看见发令枪散发的白烟同时按下跑表因为眼睛很灵敏C.凭自己掌握,听见枪声和看见白烟都可以按跑表,因为响声和白烟是同时发生的D.应该以看见白烟为准,因为光的传播速度特快,而声音传播的速度要慢得多[例5]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450米/秒,若将超声波垂直向海底发射出信号,经过4秒钟后收到反射回来的波信号,求(1)海洋深度是多少?(2)这种方法能不能测月地距离?为什么?解答略控制噪声(三大途径)防止噪声产生(在生源处减弱)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在人耳处减弱)课后反思按照近几年吉林省中考物理试题分析,本章在中考中的比例不大,分值2分,题型以填空题为主,属于简单题。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2. 使学生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培养学生运用声现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波2. 声音的传播:介质与声速3. 声音的接收:人耳与听力保护4.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5. 声现象的应用:声波传递信息与能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以及声音特性的理解。
2. 难点:声波传播规律、声速的计算以及声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4. 利用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声现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奇妙。
2. 讲解声音的产生,介绍振动与声波的关系。
3. 演示声音的传播,如通过空气、水等介质传播。
4. 讲解声音的接收,介绍人耳的构造和听力保护知识。
5. 介绍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6. 讲解声波传递信息与能量的实例,如电话、声纳等。
7.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声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8.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9.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声现象的理解程度。
10. 课后反思,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作业和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声现象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反馈和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声现象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物理学》等相关教材。
2. 实验器材:声波发生器、扬声器、水槽、尺子等。
3. 辅助材料:PPT、图片、视频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2课时(90分钟)。
初中物理声学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声学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2. 掌握声音的计算和应用;3. 提高学生对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3. 声音的计算4. 声音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敲击物体、吹气球等,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
2. 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 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声音传播的例子,如电话通话、广播等。
二、声音的特性1. 引入: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区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
2. 讲解: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由振幅决定;音色是指声音的质感,由材料和结构决定。
3. 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根据音调、响度和音色来区分不同的声音。
三、声音的计算1. 引入:通过实际例子,如测量距离、检测物质是否存在缺陷等,让学生了解声音计算的应用。
2. 讲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3. 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声音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声音的应用1. 引入:通过实际例子,如电话、广播、声纳等,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应用。
2. 讲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能量,应用于通信、医疗、工业等领域。
3. 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声音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对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教学PPT:包含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和应用的相关图片和实例。
2. 实验器材:如音叉、闹钟等,用于演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
2. 讲解: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引导学生理解声音的基本概念。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第一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通过示例和实验,让学生理解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分析乐器的声音产生原理。
1.2 声音的传播解释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
探讨声音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因素。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第二章:声音的特征2.1 音调解释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感受音调的变化。
分析常见乐器的音调特征。
2.2 响度讲解响度与振动幅度和距离的关系。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理解响度的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响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声音的反射与折射3.1 声音的反射解释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的反射现象。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反射声音。
分析回声的产生和应用。
3.2 声音的折射讲解声音在介质界面时的折射现象。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理解折射声音的产生。
引导学生思考折射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声音的吸收与衰减4.1 声音的吸收解释声音在介质中被吸收的现象。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吸收声音的过程。
分析吸音材料的应用。
4.2 声音的衰减讲解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现象。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理解衰减声音的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衰减在实际环境中的影响。
第五章:声音的应用5.1 声音与信息传递讲解声音在通信、广播等领域的应用。
分析声音在信息传递中的优势和限制。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信息传递的未来发展。
5.2 声音与音乐艺术解释声音在音乐创作和表演中的作用。
探讨不同乐器声音的特点和音乐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不同音乐风格中的声音运用。
第六章:声波的特性与测量6.1 声波的特性讲解声波的基本特性,包括振幅、周期、频率等。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理解声波特性的测量方法。
分析声波特性对声音特征的影响。
6.2 声波的测量解释声级计等仪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学会使用声级计进行声波测量。
引导学生思考声波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2)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3)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2)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声音的特征;(3)运用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2)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3)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难点:(1)声音传播的动态过程;(2)声音特征的数学表达及其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不同乐器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特征,引发对声学知识的兴趣。
2. 声音的产生:(1)讲解声音产生的原理,振动产生声音;(2)展示实验,观察物体振动时的声音;(3)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声音产生的条件。
3. 声音的传播:(1)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介质传递声音;(2)展示实验,观察声音在空气、水中的传播;(3)引导学生思考,探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4. 声音的接收:(1)讲解人耳接收声音的原理;(2)展示实验,观察人耳对不同频率、响度的声音的反应;(3)引导学生思考,了解声音接收的局限性。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知识点;3. 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声音产生、传播和接收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声音特征的掌握情况;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4.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是否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1. 音调:定义: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
实验:通过改变物体振动的频率,观察音调的变化。
练习:分析不同乐器的音调变化,理解音阶的形成。
2. 响度:定义: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与振幅和距离有关。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现象。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 声音的接收: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包括声波进入耳道、振动鼓膜、传到听觉神经等。
4. 声音的特性: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
5. 声的应用:如回声定位、声波清洗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声音特性的理解。
2. 难点:声音传播的介质和声波的传播特性。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奥秘,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声波演示仪、实验器材(如音叉、尺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音乐或播放声波清洗钟表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引入声现象的学习。
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用手掌拍打桌面,感受声音的产生。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需要什么条件?3. 学习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通过示例说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声波演示仪上的波形,加深对声音传播的理解。
4. 探究声音的接收:讲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声音是如何被耳朵接收的?5. 学习声音的特性: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和区别。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体验不同特性的声音,培养学生的音感。
6. 声的应用:介绍回声定位、声波清洗等声学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和特性的重要性。
中考物理复习教学案声现象复习
科目:物理年级:九年级主备人:授课人:
第1页共3页
例3、如图1—1甲所示,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
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产生的;
如图1—1乙所示,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
可以传播声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敲响说明
音叉在发声,音叉接触水面溅起水花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推理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
产生的,通过生活经验知道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播;除此之外,鱼儿能听见拍手
声,说明水也能传播声音。
启迪:学会抓住题目中关键字句,由现象归纳出其物理知识;学会在生活中关注物理知
识的运用。
例4、已知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请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证明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
请写
出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实验步骤以及实验分析与结论。
要求设计的实验具有可行性,要
符合安全原则。
(1)实验器材;(2)实验步骤;(3)实验分析与结论。
解析:此题有多种解法,这里只介绍一种解法。
实验器材:大广口瓶、橡皮塞、小闹钟。
实验步骤:①把小闹钟调至响振状态。
然后轻放人大广口瓶中,听小闹钟的铃声,要求
能听到明显的铃声。
②用橡皮塞盖在大广口瓶上并塞紧。
要求不漏气。
然后,再听小
闹钟的铃声。
实验分析与结论:瓶内空气与瓶外空气完全被大广口瓶和橡皮塞隔离,如果此时仍能听
到小闹钟的铃声,则可证明听到的铃声是通过大广口瓶和橡皮塞传播出来的,即固体也
能传播声音。
第2页共3页
第3页共3页。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复习课一、教学目标: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与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与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3、会利用声速与运动的速度等知识解答简单的回声计算题4、熟悉中考在这部分的题型、热点考点的考查形式。
二、教学重点与考点分析:本章重点知识是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与声音的利用。
其中尤以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三个特性、噪声的控制为热门考察对象。
本章安排2课时。
三、基础知识讲解(教师边讲基础边穿插基础题目练习):1、声音的产生:A、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就停止,但声音可继续传播。
B、固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敲打门、桌子、人在楼层上走动等等皆可使固体振动发声。
C、也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海水拍打海岸产生海浪声,又如著名的钱塘江大潮所产生的巨大的涛声。
D、气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子弹、炮弹快速穿过空气时产生的声音,秋风怒号。
2、声音的传播A、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传声的介质有:空气(声波传播)、固体、液体(比较这几种物质传声速度、优劣)B、声速:是一个表示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等于每秒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声速与物质的温度、物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而言,有v固>v液>v。
气15℃空气中声音速度为340m/s。
3、人听到声音的条件:A、声源在振动发声B、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如空气。
C、听觉器官完好:教师简要讲述人耳的结构,着重讲清楚鼓膜(形成起振)、听小骨(放大震动)、听神经(传到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形成听觉)这些部分的功能。
骨传导:人的头骨、颌骨等可接受声音刺激形成神经兴奋,并可把这些兴奋传递到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4、声音的三个特性:A、音调:声音的高低,也即通常所讲的“调子高低”问题。
①决定音调的因素:频率(教师再将一下频率的概念、单位)②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③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2)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3)学会用仪器测量声音的响度;(4)能够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3)运用测量工具,实践测量声音的响度;(4)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声现象。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2)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3)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
2. 教学难点:(1)声音传播的定量分析;(2)声音特征的测量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具:(1)讲台、黑板、粉笔;(2)实验器材:声源(如鼓、锣等)、传声介质(如空气、水等)、接收器(如耳朵、麦克风等);(3)测量工具:声级计;(4)生活实例图片或视频。
2. 教材:物理课本相关章节。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声现象实例,如“敲鼓听声”,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导入新课。
2. 声音的产生:(1)讲解声音产生的原理,如振动产生声音;(2)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声音的产生;(3)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有什么不同?3. 声音的传播:(1)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如空气传播;(2)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声音的传播;(3)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有什么不同?4. 声音的接收:(1)讲解声音接收的原理,如耳朵听觉;(2)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声音的接收;(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听力效果?5. 声音的三个特征:(1)讲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定义及影响因素;(2)小组讨论:如何区分这三个特征;(3)实验演示:测量声音的响度;(4)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变声音的特征?6. 生活实例分析: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现象。
声现象复习教案
声现象复习教案一、引言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在空气或其他介质中传播的一种物理现象。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声音无处不在,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了解声现象对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感知至关重要。
本教案将复习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帮助学生掌握有关声音的知识。
二、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1. 定义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描述声音的传播方式。
3. 解释声音的频率和振幅是如何影响声音的音调和音量。
4. 理解声音的反射、吸收和折射现象。
三、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提供声音的基本概念和特性的介绍。
2. 示范实验:展示一些简单的实验,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观察声音的现象。
3. 讨论问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
四、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a. 振动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使用简单的实验设备,如弹簧与绳子等,示范振动对声音产生的影响。
b. 声音的源头:声音可以通过人类声带的振动产生,也可以通过乐器或其他振动体产生。
2. 声音的传播a.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声音是通过空气或其他介质中的粒子振动传播的。
通过实验,展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
b. 传播的速度和介质:声音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性质,不同介质中的声音传播速度也不同。
3. 声音的特性a. 频率和音调:频率是指声音振动的速率,影响声音的音调。
通过演示不同频率的声波,展示频率对音调的影响。
b. 振幅和音量:振幅是指声音振动的幅度,影响声音的音量。
使用示波器等设备,展示振幅对音量的影响。
4. 声音的反射、吸收和折射a. 反射:声音在遇到障碍物后会反射回来,产生回声。
通过实验,在不同表面上观察声音反射现象。
b. 吸收:声音在遇到某些材料时会被吸收,减弱声音的强度。
展示不同材料对声音的吸收能力。
c. 折射:声音在由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改变传播方向。
通过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现象。
五、参考资源1. 教材:根据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选择教材章节。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音的关系固体、液体、气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实例2. 声音的传播空气、液体、固体传声的原理声速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回声和反射现象3. 声音的接收人耳的结构和听觉原理声音的放大和减小耳机、麦克风等设备的原理4.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区分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音阶和音律的概念5. 声现象的应用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噪声控制和防治声波在医学、军事等领域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和特性的基本原理。
2. 难点:声音传播的速度计算、回声和反射现象的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声音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 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声音的特性和应用。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如敲击物体、吹奏乐器等,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和特性的基本原理。
3. 演示:进行实验演示,如振动实验、声速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声音的特性和应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练习:布置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实验报告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声音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
2. 通过课后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声音特性和应用的掌握情况。
3. 组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专题讲座,介绍声学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前沿动态。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现象。
二、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3. 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难点1. 声音传播的原理2. 音调和响度的区分3. 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奥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实验器材:声源(如鼓)、接收器(如耳朵)、测量工具(如尺子)等3. 生活实例素材教案内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展示实验:鼓声的产生。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展示实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二、声音的三个特性1. 音调讲解音调是由声音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展示实验:不同频率的声音。
2. 响度讲解响度是由声音的振幅决定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展示实验:不同振幅的声音。
3. 音色讲解音色是由声音的波形决定的,波形越复杂,音色越丰富。
展示实验:不同波形的声音。
三、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1. 讲解声学在通讯、音乐、建筑等领域的应用。
2. 分析生活实例:电话通讯、音响设备、隔音措施等。
四、课堂练习1.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知识。
2.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运用声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关键点。
2. 强调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1. 让学生复习课堂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布置练习题,提高学生对声学的应用能力。
六、声音的反射和折射1. 声音的反射讲解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展示实验:声音在墙壁上的反射。
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中考声现象复习教案【考点聚焦】声现象涉及到的考点有: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2.声音的传播3.声速及有关计算4.乐音的三要素5.噪声的危害与控制【呈现形式】上述考点常以填空和选择题型出现。
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规律的记忆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知识结构】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产生原因:振动2.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介质3.声速:340m/s(没有特别提示的情况下都视为该速度)4.回声现象及其利用:(1)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的声音;(2)回声的区分与加强;(3)回声测距离及其它应用。
二、乐音的三要素1.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音色: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
三、乐音和噪声1.区别:(1)从物理学角度看;(2)从环境保护角度看。
2.减小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消声;(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吸声;(3)在耳朵处减弱――隔声【方法提示】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液体中传播速度比空气中大。
3.利用回声可求解路程、时间和速度等问题。
4.运用声音的三要素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现象。
5.噪声的控制方法。
【对应训练】1.遇到大风的天气,路旁架设的电线会“嗡嗡”地响,这种声音是由于电线而产生的。
2.乐音有三个特征,音调是反映声音的,响度是反映声音的,我们通过声音区分不同乐器是靠。
3.将手表放在枕头下面,隔着枕头能够清楚第听到手表“滴答”声,这说明枕头的传声能力比空气。
4.拿一张硬纸片,让它从一木梳上很快地划过去,再让它慢一点从同一木梳上划过去,两次用力大小一样,则两次发出的声音〔〕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前三项都不同5.医生用听诊器可以清晰地听见患者心跳的声音,这是由于〔〕A.听诊器能自动收集有用的声音 B.听诊器减少了声音的分散,增大了响度C.听诊器减少了噪声的干扰D.听诊器靠固体传声效果好6.为了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小实验现象。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能区分它们。
3.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利用和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声音的三个特征,声音的利用。
2. 教学难点: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回声和混响的原理。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奥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音响设备。
2. 教学素材:声音实验视频,声音案例图片,相关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声音实验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2.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引导学生理解音叉、弦等振动体产生声音的原理。
3.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引导学生了解声音传播的条件。
4. 声音的接收:讲解人耳如何接收声音,声音的频率和响度对听觉的影响。
5.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通过实例让学生区分这三个特征,并了解它们的影响因素。
6. 声音的利用:讲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音响设备等,引导学生了解声音技术的发展。
7.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9.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回声与混响1. 回声:解释回声是声音在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通过实验或图片让学生直观理解回声的形成。
2. 混响:讲解混响是多个声源产生的声音在空间中相互反射、干涉形成的复杂声音现象,引导学生了解混响与回声的区别。
3. 回声和混响的利用:介绍回声和混响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音乐厅的音响效果调整,让学生了解这些现象的实际意义。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2)掌握声速、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及其关系;(3)学会运用声现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2)运用对比分析法,研究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决定因素;(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声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珍惜听力,关注声音环境;(3)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2)声速、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及其关系;(3)声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声音传播的定量分析;(2)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决定因素;(3)声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具:(1)多媒体课件;(2)实验器材(如声源、接收器、测量工具等);(3)教学挂图和实例图片。
2. 学具:(1)笔记本;(2)测量工具(如尺子、计时器等);(3)实验报告表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声现象;(2)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传播和被接收的?2. 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声音的产生;(2)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3)总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规律。
3. 研究音调、响度和音色:(1)对比分析不同乐器、不同发声体的音调、响度和音色;(2)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3)总结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决定因素。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声现象的基本原理;(2)强调声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2. 作业布置:(1)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2)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3)观察生活中的声现象,进行思考和分析。
六、教学环节与时间安排1. 导入(5分钟):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声现象,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传播和被接收的?2. 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5分钟):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声音的产生;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总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规律。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2. 使学生了解声速、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其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声。
3. 声音的接收:人耳听觉范围及超声波、次声波。
4. 声速:声速与介质种类、温度有关。
5. 音调:频率决定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6. 响度:振幅决定响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7. 音色:取决于发声体本身的特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声速、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关系。
2. 难点:声速、音调、响度和音色的计算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声现象的奥秘。
4.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与声现象相关的实例。
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引导学生关注声现象。
2. 讲解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3. 演示实验,如空气柱振动产生声音,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
4. 讲解声音的传播,介质的种类和传播条件。
5. 讲解声速的概念及其与介质、温度的关系。
6. 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其关系。
7. 进行案例分析,如音箱、耳机等设备的工作原理。
8. 课堂互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9.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10.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声现象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4.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超声波的应用:如医疗、工业检测等领域。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回顾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2. 掌握声波的特性,如频率、振幅和波长。
3. 理解声音的强度和音调与声源的振动频率的关系。
4. 掌握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
5. 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现象。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回顾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方式,以及传播速度的区别。
3. 声波的特性:讲解频率、振幅和波长的概念,以及它们对声音的影响。
4. 声音的接收:复习人耳如何接收声音,包括耳膜的振动和听觉神经的传递过程。
5. 声音的强度和音调:探讨声音的强度与振幅的关系,以及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复习声现象的基本概念。
2. 利用图表、示意图和实验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声波的特性和传播过程。
3. 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运用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4. 进行小组讨论和小组活动,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声现象相关问题。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讨论等。
2. 小组活动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合作、交流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声现象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以巩固所学的知识。
五、教学资源1. 声现象的教学PPT,包括声波的特性、声音的传播和接收等内容的介绍。
2. 声现象的实验视频,展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3. 声现象的实际例子和问题,用于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分析。
4. 声现象的练习题,用于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声现象实验,如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奇妙。
2. 复习声音的产生:让学生回顾并解释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原理。
3. 探索声音的传播: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放置声源在不同介质中(如空气、水、泡沫),观察声音的传播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现象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乐音的特性及声的利用;2、掌握噪声的控制;3、了解超声波跟次声波。
二、教学过程环节一:复习检查1.比较声音在海水、铁管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海水、铁管、空气B. 铁管、海水、空气C.空气、铁管、海水D. 空气、海水、铁管2.(多选)“女高音”和“引吭高歌”的“高”分别指的是声音的()A.音调高B.音调低C.响度大D.响度小3.如图所示,是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甲和乙音调相同,乙和丙响度相同B.甲和乙音调相同,乙和丙音色相同C.甲和丁音调相同,乙和丙响度相同D.甲、乙、丙、丁音调和响度都相同4.(多选)科学研究发现,噪音可刺激神经系统,使之产生抑制,长期在噪音环境下工作的人,还会引起神经衰弱症候群(如头痛、头晕、耳鸣、记忆力衰退、视力降低等),有害于人的心血管系统。
下列关于乐音和噪声说法正确的是()A.乐音悦耳动听,一定会给人以享受;而噪声使人烦躁,有害人的健康B.乐音是乐器发出的声音;噪声是机器发出的声音C.乐音振动总遵循一定的规律,噪声振动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D.噪声是干扰他人休息、学习、生活、工作的声音,可从消声、吸声、隔声等措施减弱5.如图所示,与图中情景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动物之间可以通过声音传递信息B.控制公路噪声的唯一途是减少鸣笛C.海豚只能接收超声波D交响乐队中所有乐器音完全相同环节二:问题定位声音的产生:1.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小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C.不同的人在隔墙房间讲话我们能分辨出来,是由于每个人讲话的音调不同D.吹笛子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是由于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乐音的特性:TV青年歌手大赛上,有一道“先听音乐,后判断该音乐是哪一种乐器演奏”的听辨题,这主要考查歌手对乐器的鉴别能力,鉴别的依据是()。
A.音调B.响度C.音色D.声速噪声及控制:3.下列做法是属于传播途径中控制噪声的是()A.汽车进入市区后禁止鸣笛B.图书馆禁止大声喧哗C.飞机旁的工作人员带上耳罩D.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透明的板墙4.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无处不在。
下列声音:①工厂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②剧场里京剧表演的演奏声;③清晨公园里小鸟的鸣叫声;④装修房子时的电钻声;⑤婚庆时的炮竹声;⑥山间小溪的流水声.其中属于噪声的是()A.①③④B.①②⑤C.①④⑤D.①④⑤⑥声利用:5.如图所示,用高压放电的电火花产生一个冲击波,再用椭球形凹面镜使声波反射后集中到胆结石上,就能使胆结石粉碎。
这一现象主要说明()A. 声音是一种波B. 声波具有能量C. 只有用凹面镜才能反射声波D. 只有把声波集中起来,它才具有能量环节三:原因分析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理解错误;2.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理解错误;3.噪声的控制三大途径中的传播过程中分析错误,例如真空传声。
环节四:精准突破目标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通过一个小实验验证。
钢尺的振动试验。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声波能使物体振动,表明声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声能;(3)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在15℃的空气中的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4)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通常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得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
例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D.公路旁安装“声障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目标二:乐音的特性(1)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2)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
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3)音调:高音部的音调高,低音部的音调低,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声音三要素:音色、响度、音调。
例2.当喇叭里响起“我和你,心连心,共住地球村……”的男声唱时,小周和小杨齐声说:“是刘欢在演唱!”他们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不同演员声音的()A.音调不同B.响度不同C.音色不同D.声速不同目标三:噪音的产生噪声的定义和来源:(1)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2)从环境的保护来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好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3)噪声的防治: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例3.烟花爆竹爆炸时,会引起周围空气________而产生噪声;晚上从远处看烟花,总是先看到亮光后听到声音,说明在空气中光速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声速。
例4.近年,全国各地掀起跳广场舞的热潮,广场舞有益身心健康,但也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为避免给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干扰,下列措施合理有效的是()A.调节音响的音量,使声音的音调不要太高B.居民关闭门窗,在人耳处减弱噪声C.在广场上安装噪声监测装置,以阻断噪声的传播D.晚八点半以后停止跳广场舞,以防止噪声的产生目标四:人耳听不到的声音以及声音的应用(1)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音;(人可以听见)(2)超声:频率在20000Hz以上的声音;(人听不见)(3)次声:频率在20Hz以下的声音;(人听不见)(4)超声的特点及其应用:①超声的方向性强:声纳、雷达、探测鱼群、暗礁等;②超声的穿透能力强:超声波诊断仪(B超);③超声的破碎能力强:超声波清洗仪、提高种子发芽率。
例5.分析:下列图中,主要描述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A.探测海深B.敲瓶底火焰摇动C.回声定位D.超声波探查环节五:巩固练习声音的产生:1.关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有声音产生,就一定有物体在振动C.振动停止以后,声音要慢慢消失D.有时候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乐音的特性:2.闭着眼睛听到熟人说话也可辨别对方是谁,其原因是()A.不同的人,声音的音调不同B.不同的人,声音的频率不同C.不同的人,声音的音色不同D.不同的人,声音的响度不同噪声的控制:3.(多选)夜晚,歌舞厅正在播放优美的舞曲,并且声音很大。
对此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优美的舞曲悠扬动听一定不是噪声B.从物理学角度看,优美的舞曲属于乐音C.对于休息的附近居民而言舞曲不属于噪声D.无论从什么角度讲,悠扬动听的舞曲都应属于乐音4.优美动听的音乐()A.在任何环境下都属于一种好听的声音B.在任何环境下都属于一种刺耳的噪声C.在不同环境下可能是属于扰人心烦的噪声D.声音响度大时就是噪音,响度小时就是乐音声的利用:5.人们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
下列事实中,应用了次声波的有()A.用声纳测海底的深度B.蝙蝠确定目标的方向和距离C.海豚判断物体的位置和大小D.用仪器监听海啸环节六:总结优化1.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介质、温度有关,与频率无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4.乐音与噪声区别:动听悦耳的、有规律的声音称为乐音;难听刺耳的、没有规律的声音称为噪声。
5.声音的三大特性:响度、音调、音色。
6.噪声的防治: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课外知识有源消声:电子线路将原噪声相位倒过来)。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音;(人可以听见)超声:频率在20000Hz以上的声音;(人听不见)次声:频率在20Hz以下的声音;(人听不见)(次声武器:次声波的频率和强度控制一定范围,次生较强的渗透工事、坦克、舰艇作用人员使人共振)8.超声的特点及其应用(1)超声的方向性强:声纳、雷达、探测鱼群、暗礁等(2)超声的穿透能力强:超声波诊断仪(B超)(3)超声的破碎能力强:超声波清洗仪、提高种子发芽率9.与速度公式联合运用,回声测距离结合速度时间变量问题结合。
10.拓展:回声与原声。
回声到人耳鼻原声晚0.1秒人能够辨别出来,空气中讲话人与反射物之间距离大于17米,否则原声跟回声混合一起,是原声加强。
环节七:效果验证1.将电铃扣在抽气盘上的玻璃钟罩内,如图所示。
通电后可以看到电铃在振动,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
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仍可清晰地看到电铃在振动,但铃声越来越小。
对以上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听到铃声又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B.听到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C.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束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D.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束能穿透玻璃2.在操场上上体育课,体育老师发出的口令,近处的学生听到了,而远处的学生没有听清楚,其原因是()A.老师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好B.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响度小C.老师发出的声音频率低D.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振动幅度大3.你认为下列情况中没有发出噪声的是()A.中午,同学们在教室里学习、休息时,有些同学大声嬉戏B.半夜时,有人引吭高歌C.课堂上老师正在讲课,个别同学在小声讲话D.在歌剧院中,女高音歌唱家引吭高歌4.下列关于乐音和噪声的叙述中叙述错误的是()A.乐音悦耳动听,给人以享受B.乐音是乐器发出的声音,噪声是机器发出的声音C.噪声使人烦躁不安,有害于人的健康D.乐音的振动遵循一定的规律,噪声的振动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5.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地震造成数万人员伤亡,地震产生的次声波往往对人体健康有害,次声波的特点是()A.频率高,人耳听不到B.频率高,人耳能听到C.频率低,人耳能听到D.频率低,人耳听不到环节八:强化提升1.下列四幅图中,图文对应关系正确的是()2.(多选)建党90周年来临之际,各地组织唱红色歌曲表达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歌声是由歌唱者的声带振动产生的B.悠扬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入现场听众的耳朵中的C.大家一起合唱时,声音传的很远,是因为合唱可提高音调D.激昂的旋律使听众热血沸腾,这是因为声音可以传递能量3.(多选)关于超声波,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超声波是频率大于20000Hz的声波B.超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人听不到超声波D.超声波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大于340m/s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B.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C.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音具有能量D.听不同乐器弹奏同一首歌曲时能分辨出所用乐器,是利用了声音的音色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