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的生理
心血管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学
心血管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学心血管系统是人体重要的生命系统之一,负责输送氧和营养物质到身体各个部位,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本文将从解剖和生理学两个方面来探讨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解剖学1.心脏心脏是心血管系统的核心器官,位于胸腔中央略偏左的位置。
它由左、右两个心房和左、右两个心室组成。
心脏内部有心瓣膜,主要包括三尖瓣、二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这些瓣膜的作用是控制血液的流动方向。
2.血管血管是心血管系统的管道,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将氧合血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静脉则将含有代谢废物的静脉血回输到心脏。
毛细血管是动脉和静脉之间的细小管道,负责氧气和养分的交换。
3.主要血管(1)主动脉:起源于心室,将氧合血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
(2)肺动脉:起源于右心室,将二氧化碳生成的静脉血输送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3)上下腔静脉:将全身的静脉血回输至心脏。
二、生理学1.心脏收缩与舒张心脏的工作循环包括舒张期和收缩期。
在舒张期,心脏充满了静脉血,心房和心室放松,此时心瓣膜开放,血液通过肺动脉和主动脉进入肺部和全身。
而在收缩期,心脏肌肉收缩,心瓣膜关闭,防止血液逆流,将氧合血推送到全身。
2.心电图心电图是通过检测心脏电活动来评估心脏功能的方法。
它反映了心脏在收缩和舒张过程中的电信号变化,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展示为波形图。
心电图的主要指标包括心率、心律和心室肥厚等,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3.血压调节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
血压的调节涉及到多个因素,如心输出量、血液容量和外周血管阻力等。
通过调节血管收缩和舒张、心脏收缩力和心率的变化,人体可以维持正常的血压水平。
4.血液循环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的循环路径。
在心脏的驱动下,氧合血从左心室通过主动脉进入全身组织,经过毛细血管进行氧气和养分交换,然后通过静脉回流至右心房,最后经过肺循环重新进行气体交换,循环往复。
三、心血管系统的意义心血管系统的正常运行对于保持人体生理功能的稳定至关重要。
心血管系统的解剖与生理学特点
心血管系统的解剖与生理学特点【一】心脏的解剖结构心血管系统是人体重要的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
首先,我们来看心脏的解剖结构。
心脏位于胸腔中央,靠近胸骨的位置,呈锥形。
它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左心房与左心室组成左侧,右心房与右心室组成右侧。
【二】循环过程与生理学特点1. 心脏收缩期在正常情况下,心脏经历了舒张期和收缩期两个阶段。
在收缩期间,充满氧和营养物质的血液从左心房进入左心室,并通过主动脉被输送到全身供应器官。
2. 心肌的特点这一流程是通过消化系统摄入进入体内大量的氧和营养物质及新陈代谢所释放出来大量二氧化碳有关系里完成某些器官所需要进入体内物類資源在机械撬提供载流体内派發给全身其他各器官。
3. 血压的控制对于维持循环功能而言,正确控制血压非常重要。
血压由心脏泵血和动脉管壁的阻力共同决定。
当心脏收缩时,推动血液通过动脉进入体内各个部位,此时血压升高;而在心脏舒张期间,血液静止,此时血压较低。
4. 微循环的作用微循环是指身体中小血管(如毛细血管)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
微循环起着将氧和营养物质输送到组织细胞并将废物运出的重要功能。
它对身体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影响心血管系统健康的因素在了解了心血管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学特点后,我们来看一下影响其健康的因素。
1. 高血压高血压是指动脉内持续性增加的压力。
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动脉硬化、冠状动脉疾病等严重问题。
2. 冠心病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供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心脏问题,如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
脂质代谢紊乱和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主要原因。
3.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指心跳的节奏异常,可能太快或太慢。
这可能是由于电信号传导障碍、神经调节异常或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的。
4. 其他风险因素除了上述因素外,吸烟、饮酒过量、肥胖、缺乏运动以及遗传因素都会增加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风险。
【四】保持心血管健康的方法为了保持心血管健康,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方法:1. 健康饮食选择低盐低脂肪的食物,并注重摄入富含纤维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水果和蔬菜。
心血管生理学
心血管生理学心血管生理学是研究心脏和血管系统功能的学科,它探索了人体中心血液的运输和循环过程。
通过研究心血管生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心血管系统是如何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并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指导。
一、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心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也是心血管系统的核心。
它由左右两个心房和两个心室构成,通过心房收缩和心室收缩的协调运动,完成了血液的泵送。
心脏收缩和舒张的节律主要由心脏内部的电气传导系统调控,保障了心脏的正常功能。
二、心脏的电生理学心脏的电生理学研究心脏内部的电信号传导系统,包括心脏节律调控和传导异常等方面。
心脏的节律由起搏细胞和传导细胞共同调控。
起搏细胞能自发产生电信号,传导细胞则将电信号传递到心脏的各个部分。
当心脏电传导发生异常时,就可能出现心律失常等疾病。
三、心脏收缩与舒张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是心脏泵血的基本过程。
心脏收缩被称为心脏的收缩期,主要发生在心室内。
心脏舒张被称为心脏的舒张期,主要发生在心房和心室之间。
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过程受到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影响,保持了心脏泵血功能的平衡。
四、血压的调控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施加的压力,是心血管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
血压的调控主要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系统实现。
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节心率和血管收缩程度,从而影响血压的变化。
体液调节系统则通过调节体液容量和盐水排泄来维持血压的稳定。
五、血管的生理学血管是心血管系统的管道,负责输送血液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
血管的内皮细胞具有调节血管舒缩和血小板聚集的功能,维持了血管内环境的平衡。
血管的舒缩调节主要受到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影响,保持了血流量和血压的稳定。
六、心血管疾病与心血管生理学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
通过研究心血管生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并找到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例如,了解血压调节的机制,有助于制定针对高血压的治疗方案;了解心肌收缩和舒张的过程,有助于寻找心力衰竭的治疗策略。
心血管生理学了解心脏和血管的功能与调节
心血管生理学了解心脏和血管的功能与调节心血管系统是人体内最重要的系统之一,它由心脏和血管组成,承担着输送氧气、养分和代谢产物的重要功能。
心血管生理学是研究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功能以及相互作用的学科,对了解心脏和血管的功能与调节具有重要意义。
一、心脏的功能与调节心脏是血液泵的核心器官,它通过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全身循环中的流动。
心脏的功能与调节包括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心率的控制和心排血量的调节。
1. 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心脏的收缩和舒张由心肌细胞的电活动驱动,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心电生理过程实现。
心脏的收缩通过收缩力将血液推送到动脉系统,而舒张则为心室休息和充盈提供时间。
2. 心率的控制:心率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它受到多重因素的调节。
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起到调节作用,其中交感神经使心率增加,而副交感神经则使心率降低。
3. 心排血量的调节:心排血量指的是心脏每分钟排出的血液量,它由心脏泵出的血量和心率决定。
心脏前负荷、后负荷和收缩力是影响心排血量的重要因素,它们通过调节心脏的充盈和收缩力来调节心排血量。
二、血管的功能与调节血管是心脏输送血液的通道,包括动脉、静脉和微血管。
除了承担血液输送的功能外,血管还具有调节血流量和血压的重要作用。
1. 动脉的功能与调节:动脉是从心脏出发,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组织的血管。
动脉的收缩和舒张受到多种调节机制的影响,如交感神经和局部调节因素等,以确保组织器官获得足够的血流。
2. 静脉的功能与调节:静脉是将经过组织代谢后的血液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静脉的功能包括容量储备、血液回流与保持心脏充盈等。
静脉系统的舒张与收缩能力较差,它主要依靠静脉瓣和肌肉收缩的帮助来推动血液回流。
3. 微血管的功能与调节:微血管包括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在组织间起到输送氧气、养分和代谢产物的重要作用。
微血管的内皮细胞对血流动力学和微循环的调节至关重要,同时也受到局部调节因子的影响。
心血管生理学
心血管生理学心血管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生命维持系统之一,负责输送氧气和养分到各个组织器官,并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心血管生理学研究的是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本文将从心血管系统的基本结构、心脏收缩与舒张的调节、血管阻力的控制、心血管循环中常见的调节机制以及心血管疾病的生理学机制等方面,阐述心血管生理学的相关知识。
一、心血管系统的基本结构心血管系统包括心脏和血管两部分。
心脏是一颗位于胸腔中的肌肉器官,由左右两个心房和左右两个心室组成。
它通过收缩和舒张的运动,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微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将氧气和养分丰富的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各个组织器官,而静脉则将含有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的血液返回心脏。
微血管连接动脉和静脉,是气体交换和物质交换的场所。
二、心脏收缩与舒张的调节心脏的收缩与舒张是由心脏起搏控制中枢发出的电信号所驱动的。
这个起搏控制中枢位于心脏的右心房上部,称为窦房结。
窦房结的电信号会按照特定的频率传导到心室肌细胞,引起心肌细胞的收缩。
在心脏收缩时,电信号会先通过心房,引起心房肌的收缩,然后传到心室肌,引起心室肌的收缩。
而在心脏舒张时,电信号停止传导,心肌细胞恢复到舒张状态。
三、血管阻力的控制血管阻力是指血液流过血管时遇到的阻碍,它直接影响到血液流动的速度和压力。
血管阻力由多个因素决定,包括血管的直径、血液的黏稠度和血管壁的弹性等。
在血管阻力的控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血管的直径。
血管的直径可以通过血管壁的平滑肌调节,在平滑肌收缩时血管收缩,血管直径变小,血管阻力增加;而在平滑肌松弛时血管扩张,血管直径变大,血管阻力减小。
四、心血管循环中的常见调节机制在心血管循环过程中,体内有一些重要的调节机制能够保持血液流动的平衡和稳定。
其中,自律性调节机制是心脏自身通过调节收缩节律来控制心率。
体液动力学调节机制通过调节心脏的收缩力和血管的阻力来控制心输出量和血压。
荷尔蒙调节机制则通过激素的分泌和作用来调节心血管系统功能。
心血管系统的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
心血管系统的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一、心血管系统的解剖结构心血管系统是人体内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系统,包括了心脏和血管两个部分。
心脏是心血管系统的核心,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在全身循环。
而血管则负责输送和分配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
1. 心脏心脏位于胸腔中,约占胸廓约2/3的位置。
它由四个相互连接的腔室组成:左右两个心房和左右两个心室。
每个房室之间通过瓣膜相连,保证了血液流动的方向性。
左右两侧的房室之间则通过半月瓣进行连接。
2. 血管血管主要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是将含有氧合后的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组织的管道;静脉则是将二氧化碳和废物等物质带回到心脏;毛细血管是动、静脉之间微小而密集的网状结构,起到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废物的作用。
二、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功能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功能是保证全身组织细胞获得氧气、营养物质,同时排除代谢产物和废物。
它包括了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血液流动、血压调节和微循环等多个方面。
1. 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心脏通过收缩(收缩期)和舒张(舒张期)来完成一个完整的心跳周期。
在收缩期,心房将氧合后的血液推送到左右两个心室;在舒张期,心室收缩将新鲜血液推向主动脉供应全身。
2. 血液流动血液在整个循环系统中不断流动,由于心脏的泵送作用以及血管本身对流量和阻力的调节,使得新鲜的含氧血液通过动脉分支传递给各组织器官,并重新汇集起来经过静脉返回到心脏。
3. 血压调节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
通过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以及血管收缩和扩张的调节,心血管系统能够保持适当的血压水平。
具体而言,心脏收缩时,将血液推入动脉中,使其内壁受到压力;而在舒张期,则让动脉的内径扩大,降低压力。
4. 微循环微循环是指将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交换给细胞组织的过程。
在微循环中,毛细血管起到了重要作用。
与其他类型的血管不同,毛细血管具有极小的直径和高度分支联接,这使得它们可以从最大程度上覆盖每个组织细胞,并实现有效地气体、营养物质和废物交换。
《心血管系统解剖生理课件》
2 高血压
血液对血管壁施加过大的压力。
4 中风
脑血管破裂或堵塞导致脑组织缺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2 定期体检和检测
3 管理压力
包括均衡饮食、适度运动、 戒烟和限制酒精的摄入。
及早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心 血管风险因素。
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来减 轻压力对身体的影响。
1. 红细胞:携带氧气到全身组织,为其提供呼吸所需。 2. 白细胞:免疫细胞,保护身体免受病原体侵害。 3. 血小板:参与血液凝固,止血和修复受伤组织。 4. 血浆:携带糖类、蛋白质、激素和其他物质,维持体内的水平衡。
血红蛋白的作用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重要蛋白质,它能与氧气结合并在体内帮助输送氧气到各个组织和器官。
血压的概念
血压是血液对血管壁施加的力量,由收缩压和舒张压两个数值表示,反映了心脏和血管的功能状态。
心血管系统对身体的影响
• 输送氧气和养分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 维持体温和体液平衡。 • 调节血压和心率。
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类型
1 心脏病
包括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
3 冠心病
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
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 身,分支成小动脉和细动脉。
静脉将血液从身体各个部位 回流到心脏,分为小静脉和 大静脉。
3 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连接动脉和静脉,提供氧气和养分的交换。
動脈和静脉的区别
动脉 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 血液流速快 压力高
静脉 将血液从身体回输到心脏 血液流速相对较慢 压力低
血液的成分
血管
包括动脉、静脉和微血管, 负责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 部位。
血液
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等组成,携带氧气、养分和 排除废物。
心血管系统的解剖与生理学特点
心血管系统的解剖与生理学特点心脏解剖结构主要包括心房、心室、心脏壁和心瓣膜。
心房位于心脏的上部,分为左右两个,主要负责接收静脉血液,将其输送到心室。
心室位于心脏的下部,主要负责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各个器官。
心脏壁主要由心肌组织组成,能够收缩和舒张,以保持血液的流动。
心瓣膜主要位于心房和心室之间,以及心室和主动脉之间,起到阻止血液逆流的作用。
血管分为动脉和静脉,动脉将氧气和富含营养物质的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静脉将已经释放了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从组织和器官输送回心脏。
大小动脉和静脉都有精细的分支系统,将血液输送到每一个细胞。
循环机制是心血管系统最关键的生理学特点。
通过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细胞,同时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带回到心脏和肺部进行排出。
这个过程通过心脏的泵血作用和血管的输送作用实现。
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是心血管系统的关键过程。
心脏收缩时,心房和心室肌肉收缩,推动血液进入动脉和肺动脉。
心脏舒张时,心房和心室肌肉松弛,使心腔扩大,同时在进一步收缩前充盈血液。
血压调节是心血管系统必不可少的生理调节机制。
通过血管收缩和舒张,以及心脏的搏动,维持血液流动和压力稳定。
同时,神经系统和荷尔蒙系统也参与到血压调节中。
例如,在正常情况下,血压升高时,血管收缩,心脏搏动速度加快;而血压下降时,血管扩张,心脏搏动速度减慢。
此外,心血管系统还具有循环调节、血液凝固、运输等功能。
循环调节可以通过血管收缩和舒张来调节血液的流动量和分布。
血液凝固机制可以防止出血和维持血液的稳定。
运输功能则将氧气、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重要物质通过血液输送到各个组织和器官。
综上所述,心血管系统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系统,它通过心脏和血管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它的解剖结构包括心脏和血管,具有独特的生理学特点,包括循环机制、心脏收缩和舒张以及血压调节。
了解心血管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学特点有助于对心血管疾病的理解和预防。
心血管病理生理学
心血管病理生理学心血管病是指影响心血管系统正常功能的疾病,是当前世界各国主要死因之一。
心血管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了解心血管病的病理生理学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病具有重要意义。
1. 心血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心血管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心脏是心血管系统的中枢,负责泵血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至全身各组织与器官,同时带走二氧化碳和废物。
血管是输送血液的管道,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血液则被视为人体的“液态器官”,起着携带营养物质、调节温度和酸碱平衡的重要作用。
2. 心血管病的分类心血管病可分为心脏病和血管病两大类。
心脏病包括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等;血管病则包括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
这些疾病多是由于心血管系统结构和功能异常引起的,如血液循环障碍、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等。
3. 心血管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与多种机制有关。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导致血流供应不足,引起心肌缺血和心绞痛;高血压则是因为血管阻力增加或心脏泵血功能异常造成血压升高;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断流导致心肌组织缺血坏死等。
4. 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多种危险因素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生风险。
其中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饮酒、肥胖、缺乏运动、心理压力等,这些因素与心血管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
5. 心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是一个复杂而综合性的工作。
预防心血管病需要关注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健康体重等。
药物治疗也是常见的方法,如降脂药物、降压药物和抗凝血药物等。
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也是必要的选择。
总结:心血管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对个体和社会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了解心血管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关注心血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了解心血管病的分类和病理生理学机制,加强对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的认识,以及采取适当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心血管生理学
心血管生理学一、引言心血管生理学是研究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的学科。
心血管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系统之一,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三个部分。
它们协同工作,维持着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和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本文将从心脏、血管和血液三个方面介绍心血管生理学。
二、心脏生理学1. 心脏结构与功能心脏是一个中空肌肉器官,位于胸腔中央,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房室组成。
其主要功能是将氧合血送到全身各处,同时将含有二氧化碳和废物的静脉血输送至肺部进行氧合。
心脏由四个房室组成,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房室组成。
2. 心肌细胞与兴奋传导心肌细胞是一种特殊的肌肉细胞,具有自主收缩能力。
在正常情况下,由于窦房结发放节律性冲动,在整个传导系统中形成了一定的冲动传导顺序。
心肌细胞的兴奋传导是通过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实现的,其中钠、钾和钙离子通道是最为重要的。
3. 心脏收缩与舒张心脏收缩和舒张是心脏正常功能的基础。
在收缩期,心肌细胞收缩,使血液从心室流出;在舒张期,心肌细胞松弛,使血液进入心房。
这个过程是由自律性兴奋传导系统控制的。
三、血管生理学1. 血管结构与功能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具有高压、高速度和大容量等特点;静脉则具有低压、低速度和大容量等特点;毛细血管则是动静脉之间连接的微小血管。
在体内,动静脉之间通过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
2. 血管壁调节机制血管壁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和局部调节三种方式。
神经调节主要由交感神经系统控制,通过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物质来调节血管收缩和扩张。
激素调节主要由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等激素来控制。
局部调节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一系列生物活性物质来控制。
3. 循环动力学循环动力学是指心脏泵血和血液流动的过程,包括心排出量、外周阻力和压力等参数。
这些参数对循环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它们之间的平衡关系可以通过改变心率、心肌收缩力和血管阻力等因素来实现。
四、血液生理学1. 血液成分与功能血液是人体内唯一的液态组织,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浆液四部分组成。
“心血管病理生理课件”
探索心血管疾病的基本知识,了解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探讨常见心 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
心血管病理生理基础知识
1 心血管系统
探索心脏、血管和循环系统 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
2 病理生理
了解疾病对心血管系统功能 的影响,包括血液流动、心 脏收缩和血压调节。
3 病变
探讨心血管疾病引起的病理变化,如动脉硬化、心肌梗死等。
分类
了解心律失常的不同类型,包括心房颤动、室性心 动过速和窦性心律失常。
3
心脏负荷增加
了解高血压对心脏的影响,包括心室肥厚和心脏排血功能下降。
冠心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冠状动脉疾病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进展和引发心肌缺血的机制。
血栓形成
心肌缺血
了解血栓形成在冠心病中的作用, 包括血小板聚集和凝血机制。
深入研究冠心病引起的心肌缺血 过程,包括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
心肌功能下降 负荷过重 血液循环异常
探索心力衰竭中心肌收缩力下降、代谢异常和能 量不足的机制。
了解心力衰竭中心脏扩张和负荷增加的原因,包 括血液回流受阻和心脏后负荷增加。
深入研究心力衰竭对循环系统的影响,包括组织 缺氧、水肿和肺淤血。
心律失常的病理生理原因和分类
原因
探讨心律失常的病理生理基础,包括电流传导异常、 电解质紊乱和心肌损伤。
冠心病
了解冠心病的发生机制,包 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和心肌缺血。
心力衰竭
深入研究心力衰竭的病理生 理机制,包括心肌损伤、负 荷过重和心排血功能下降。
高血压的病理生理特点
1
血压升高
探索高血压病理生理中血压的变化,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概念。
心血管系统的生理与病理
心血管系统的生理与病理作为人体的一项重要系统,心血管系统负责循环供应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排除。
这个系统包括心脏和血管两大部分,对身体的运转和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关注心血管系统的生理与病理,分析其构成和功能、常见疾病及预防方法。
一、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心脏是心血管系统的中心,像一台始终运转的泵,每天将平均88.5升的血液往全身供应,使我们的身体得以正常运转。
心脏由四个腔室组成:左右两个心房和左右两个心室。
它们的协同收缩和舒张,使得血液在体内流动。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负责将血液输送和运回心脏。
动脉是将氧气和营养物质从心脏输送至全身的管道,而静脉则将含有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的血液从全身输送回心脏进入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毛细血管是动脉和静脉之间连接的微小管,其极细小的直径使得氧气和营养物质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代谢产物也同样经此处排出。
二、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疾病1. 心肌梗塞心肌梗塞是由于冠状动脉阻塞造成心脏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疾病。
阻塞会导致心肌组织缺氧Necrosis 和坏死。
产生一定范围的缺血坏死区。
其常见症状是胸痛、呼吸急促、恶心、呕吐等。
长期高血压、高脂血症和吸烟等都可能增加罹患心肌梗塞的风险。
2. 动脉硬化动脉硬化是一种逐渐形成的疾病,是血管中的脂质沉淀附着于血管壁形成斑块,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管壁逐渐变厚、变硬、变窄,最终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引起心脏疾病。
此外,动脉硬化还会增加中风和闭塞性动脉疾病的风险。
3.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通常是指心脏跳动的频率或强度与正常不同,包括速度太快、太慢或不规则。
心律失常可能是先有心肌损伤后而造成的,也可能是身体某些化学物质失衡或某些疾病的结果。
常见症状包括心悸、胸痛、失眠等。
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预防方法1. 饮食调节良好的饮食习惯对维护心悸的健康至关重要。
高纤维素、低饱和脂肪和低胆固醇等食物可帮助控制血压和胆固醇水平。
心血管系统的解剖与生理学特点
心血管系统的解剖与生理学特点一、心血管系统的解剖结构1. 心脏:心脏是心血管系统的核心器官,位于胸腔中央,由左右两房和左右两室组成。
左房和右房负责接收静脉血液,而左室和右室则将氧合血液送出体循环。
2. 血管: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类。
动脉将氧合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各个组织器官,静脉则将含有代谢产物的静脉血返回到心脏。
毛细血管作为微小的管道,在组织间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交换。
3. 循环系统:体内有两个主要循环系统,即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将经过气体交换后的富含氧气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而肺循环则将含有二氧化碳的静脉血运回肺部,进行再次气体交换。
二、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学特点1. 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心脏由心肌组织构成,通过收缩和松弛实现泵血功能。
心脏的收缩称为收缩期,而松弛则称为舒张期。
这个过程通过受控的电信号传导来实现,心房和心室之间的收缩与舒张呈现协调性。
2. 血压的调节: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所产生的压力即为血压。
正常血压范围保持循环稳定是心血管系统的重要特点之一。
血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主神经系统、体液平衡和某些荷尔蒙等。
3. 血流动力学:心脏泵出来的每分钟血量即为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与搏动频率、搏动幅度以及外周阻力有关。
正常情况下,静息时每分钟约为5升左右。
4. 微循环:微循环指毛细血管网内输送氧气、营养物质以及代谢废物等的过程。
微循环对于维护组织器官正常功能至关重要,其功能受局部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影响。
5. 血液与运输氧气:血液由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红细胞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而白细胞则参与免疫反应。
血浆中含有多种物质,如蛋白质、电解质、激素等。
6. 冠状动脉供血:心脏本身也需要经由冠状动脉获取营养和氧气。
冠状动脉分布在心肌表面,并通过自动调节确保心肌足够的血流供应。
7. 神经调节: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和血管进行调控。
交感神经通过释放肾上腺素提高心率和收缩力,而副交感神经则减慢心率和放松血管。
心血管生理学
名称
意义
幅度(mV) 时间(s)
P波
两心房去极化
0.05~0.25 0.08~0.11
QRS波群 两心室去极化
变化较大 0.06~0.10
T波
两心室复极化
0.10~1.5 0.05~0.25
PR间期 心房开始兴奋到 心室开始兴奋所需时间
0.12~0.20
PR段
去极化通过房室交界等 传至心室肌所需的时间
与基线同水平
0.06~0.14
QT间期 两心室兴奋的总时程
<0.40
ST段
两心室处于去极化状态 与基线同水平 0.05~0.15
精选ppt课件
33
精选ppt课件
34
第二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精选ppt课件
35
一、心动周期
心房或心室一次收缩 和舒张构成的机械活 动周期。
精选ppt课件
36
收缩期(systole) 舒张期(diastole)
精选ppt课件
5
一、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精选ppt课件
6
跨膜电位: 静息电位 (RP), 动作电位(AP) 内向电流: 去极化 外向电流: 复极化或超极化
精选ppt课件
7
表4-1 心肌细胞内液和外液中 几种主要离子的分布
离子 浓度(mmol/L)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Na+ 10
145
K+ 140
0.15
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开放,心室缓慢射血
等容舒张期 心室舒张,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房室瓣及动脉瓣均关闭
室内压剧降,
0.07
心室容积不变(最低值)
快速充盈期 心室继续舒张,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期末时室内压降至最低, 0.11
心血管生理学理解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功能和心脏工作机制
心血管生理学理解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功能和心脏工作机制心血管系统是人体内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系统,它由心脏和血管组成,负责输送血液以满足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的需求。
心血管生理学的研究旨在理解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功能以及心脏的工作机制。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主题。
一、循环系统的结构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
心脏是一个位于胸腔中的有节奏的肌肉器官,它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流动。
心脏由左右两个心房和左右两个心室组成。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静脉将血液从组织和器官带回心脏,而毛细血管是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连接通道。
二、心脏的工作机制心脏的工作机制包括舒张期和收缩期。
在舒张期,心脏松弛,心房和心室充满了血液。
在收缩期,心脏收缩,将血液推出心脏。
心脏的工作受到神经系统和体液调节的控制。
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进行调节,体液调节通过荷尔蒙和离子平衡来影响心脏的工作。
三、心脏的电活动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是由电活动驱动的。
心脏中存在着起搏细胞和传导细胞,它们负责产生和传导电信号。
起搏细胞位于心房和心室,它们通过自身电活动产生电信号,引发心脏的收缩。
传导细胞位于心房和心室之间,它们将电信号从心房传导到心室,确保心脏的协调收缩。
四、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功能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功能包括输送血液、维持血压和保持血液循环。
血液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将氧气、营养物质和荷尔蒙等输送给它们,同时将废物和二氧化碳带回心脏。
血压是心脏收缩和舒张时血液对血管壁施加的压力。
正常的血压水平对于维持合适的血液循环至关重要。
五、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血管系统健康的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脏衰竭等。
这些疾病可以导致心血管功能的损害和器官的缺血。
了解心血管生理学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六、心血管生理学研究的意义心血管生理学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功能和心脏工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和动物的心血管生理学
人类和动物的心血管生理学人类和动物都是生命的形式,和动物一样,我们的身体也需要血液为我们供应能量和氧气。
因此,心血管系统对于我们的生命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人类和动物的心血管生理学,讨论他们的相似点和差异点。
心血管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系统之一,由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
心脏是心血管系统的中心,它向全身脏器供血,并将二氧化碳输送到卫生间排出体外。
和人类一样,动物的心血管系统也由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
人类的心脏位于胸部中央,有四个腔室,分别是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
和人类不同的是,一些动物如鱼的心脏只有两个腔室,分别是心房和心室。
这些动物需要通过吸氧来满足身体的能量需求。
心脏收缩和松弛的作用导致心脏在整个心血管系统中的循环。
这个过程叫做心脏的收缩和松弛。
当心脏收缩时,心脏内的血液被推入动脉,然后进入血管系统,为身体供血。
当心脏松弛时,血液通过静脉回到心脏。
人类和动物的心脏收缩和松弛循环的时间和频率也有所不同。
人类的心律大约是60-100个心跳每分钟。
然而,小型哺乳动物的心律可以达到200个心跳每分钟,而象只有30-40个心跳每分钟。
正常心脏循环是非常重要的,但有时心脏可能会发生问题,如心脏瓣膜疾病。
这种疾病会导致心脏收缩时发生漏瓣或瓣膜狭窄等问题。
因此,人类和动物都需要进行心血管检查以确保健康的心血管系统。
总之,在人类和动物的生理学中,心血管系统是重要的。
它为我们的身体供应氧气和能量,维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
虽然人类和动物的心血管系统有些不同,但它们的作用和意义相似,都是生命名贵的保证。
心血管生理学研究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
心血管生理学研究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心血管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系统之一,由心脏和血管组成,负责输送营养和氧气到各个器官和组织,维持体内的稳定环境。
心脏作为心血管系统的核心,主要功能是泵血、维持血液循环。
而血管则属于心血管系统的管道,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
心血管生理学的研究就是探究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功能与调节机制,准确理解其工作原理。
一、心脏的结构功能心脏是人体内部的一个肌肉器官,位于胸腔中央。
它具有四个腔室:两个心房和两个心室。
心房主要接受来自全身的静脉血,而心室则将血液推送到全身。
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起到控制血液流向的作用。
在心肌细胞的收缩过程中,心脏发出电信号,使心脏按照一定的节奏和顺序收缩。
这个电信号源自窦房结,它是心脏内的起搏点,能够自主产生电信号。
信号从窦房结传到心房,引起心房收缩,然后传到房室结,进一步传导到心室,引发心室收缩。
这种有序的收缩和松弛过程使心脏能够有效地泵血。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保证了心脏可以高效地泵血,并保持全身血液的流动。
当心脏的结构或功能出现问题时,就会导致心脏病的发生。
二、血管的结构功能血管是心脏通过泵血推送血液到全身的管道。
它们分为动脉和静脉两大类。
动脉将氧合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各个器官和组织,而静脉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从组织返回心脏。
血管的结构具有特定的特征,包括内皮层、中层和外层。
内皮层是血管内膜的一部分,平滑而细腻。
中层主要由平滑肌组成,可以控制血管的收缩和舒张。
外层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提供保护和支持。
血管的功能是输送血液,并调节血液的压力和血流量。
在动脉中,血液通过心脏的推动力,以较高压力流动,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器官和组织。
然后,血液通过静脉回流至心脏,这时的血压较低。
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与许多心血管疾病相关。
例如,动脉硬化是血管中层的变化,导致血管弹性降低,血压升高,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
三、心血管调节机制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在生理条件下需要通过多种调节机制进行维持和调整。
心脏血管模型及心血管系统生理调节机制
心脏血管模型及心血管系统生理调节机制心脏血管模型和心血管系统生理调节机制是研究心血管系统中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机体对其进行调节的重要方面。
了解心脏血管模型和心血管系统生理调节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机制,并为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心脏是人体循环系统的核心,它起到泵血的作用。
心脏由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和右心房组成,通过心脏瓣膜的开闭来实现血液的流动。
血管则是将血液输送至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的管道,可以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个层次。
动脉负责将氧和养分丰富的血液从心脏输送出去,静脉则将含有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的血液排回心脏,而毛细血管是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连通通道。
心血管系统生理调节机制是指机体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理机制来调节心脏和血管的功能,以维持血流的平衡。
这一调节机制主要包括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和代谢调节等方面。
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是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作用。
交感神经通过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刺激心脏和血管,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而副交感神经则通过释放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抑制心率和血管收缩。
这种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相互作用,可以根据机体的需求调节心血管功能。
体液调节是指通过体液中的一些生物活性物质来调节心脏和血管的功能。
例如,一氧化氮是一种重要的体液调节物质,它能够松弛血管,增加血管的直径,降低血压。
另外,还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它能够调节血容量和血压。
代谢调节是指机体通过代谢产物对心血管系统进行调节。
例如,当机体运动时,代谢产物如乳酸和二氧化碳增加,会导致血管扩张,增加心脏的收缩力和心率,以满足运动时肌肉对血液和氧气的需求。
除了上述的生理调节机制,心血管系统还受到其他生理环境和疾病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会导致心脏负荷过重、血管壁厚度增加,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糖尿病也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糖尿病患者往往伴随着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病变。
生理学与心血管健康
生理学与心血管健康心血管健康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一种威胁人们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
而了解生理学对于维护心血管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生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心血管健康的关键因素和维护方法。
一、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心血管系统是由心脏和血管组成,包括心房、心室、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等。
心脏是一个由心肌组织构成的肌肉泵,负责将氧气和营养物质通过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中。
动脉和静脉则是血液的输送通道,将血液从心脏送至全身各处和从全身各处回流至心脏。
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保证了全身组织的血液供应和代谢需求。
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过程形成心跳,不断推动血液流动。
动脉的弹性和收缩能力保持了血压的稳定。
而静脉保证了血液的回流和淋巴的排水。
所有这些功能都在人体的调节和协调下进行,正常情况下能维持身体的正常运作。
二、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性心血管健康对于维持整体健康和生命质量至关重要。
心血管疾病是导致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心脏病、中风、高血压等。
而心血管健康问题的解决不仅仅关乎个人的生命安全,还关系到社会的健康稳定和经济发展。
保持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通过了解生理学和采取正确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发展风险。
三、维护心血管健康的方法1.合理饮食:饮食对于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
应适量摄入脂肪、糖分和盐类,并保证足够的纤维素摄入。
同时,要优先选择新鲜、天然的食物,减少加工食品和高热量食物的摄入。
均衡的饮食有助于保持体重、血压和血脂的稳定。
2.适度运动:运动是维护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手段。
通过适度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脏功能和肌肉力量,并改善血管弹性。
每周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对于心血管健康具有负面影响。
烟草中的尼古丁和其他化学物质会导致血管收缩和氧气供应不足,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心血管生理学
心血管生理学心血管系统是人体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负责将氧气、营养物质和各种生物活性物质输送到身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将代谢废物带回并排出体外,以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内环境的稳定。
心血管生理学就是研究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和调节机制的学科。
心血管系统主要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心脏就像一个强大的泵,不断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
血管则像一条条管道,将血液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血液中包含了血细胞、血浆等成分,承担着运输物质和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任务。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是心血管生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心脏分为四个腔室,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心房主要负责接收回流的血液,心室则负责将血液泵出心脏。
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是由心肌细胞的电生理活动控制的。
心肌细胞具有自律性,能够自动产生电信号,引发心肌的收缩。
心脏的泵血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心室收缩期和心室舒张期。
在心室收缩期,心室肌肉收缩,心室内压力升高,当压力超过动脉压时,动脉瓣开放,血液被泵入动脉。
在心室舒张期,心室肌肉放松,心室内压力降低,当压力低于心房压时,房室瓣开放,心房内的血液流入心室,为下一次心室收缩做好准备。
心脏的泵血功能可以用一些指标来评估,如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等。
心输出量是指每分钟心脏泵出的血液总量,等于每搏输出量乘以心率。
每搏输出量是指一侧心室每次收缩射出的血液量。
射血分数是指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其管壁较厚,弹性较好,能够承受心脏射血时产生的高压。
静脉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送回心脏,其管壁较薄,弹性较差,管腔内有瓣膜,防止血液倒流。
毛细血管是连接动脉和静脉的微小血管,是血液和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血压是心血管生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血压的高低取决于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和血容量等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O信号系统介导的自主神经调节通路在运动后低血压中的作用心血管的生理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
心脏将血液泵出,并由血管将血液分配到各器官、组织;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按一定的方向流动,最后回入心脏。
这一个过程称为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体内的物质运输,即运输营养物质、代谢产物、氧和二氧化碳等,并在机体各个部位通过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从而保证机体新陈代谢的不断进行;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及生物活性物质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实现机体的体液调节。
此外,血液循环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理化特性的相对稳定以及机体防卫功能等也起重要作用。
心血管系统不仅是体内的循环系统,而且具有重要的内分泌能,如心肌细胞课合成和分泌心房钠尿肽,血管内皮细胞能合成和分泌内皮素、内皮舒张因子等,肾脏入球和出球小动脉的近球细胞可合成和分泌肾素等,这些激素和生物活性物质参与体内心血管系统以及其他系统的功能调节。
在体内,心血管系统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同时,心血管系统自身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也有一定的适应性反应。
机体通过这些调节活动,使血液循环与机体的代谢需求相适应,保证机体的整体协调。
一、心脏的生理一、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心脏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器官。
心房和心室不停地进行有顺序的、协调的收缩和舒张交替的活动,是心脏实现泵血功能,推动血液循环的必要条件,而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则是触发心肌收缩和泵血的动因。
1,.心肌细胞的分类心脏是一个中空的肌性器官,心壁由心内膜、心肌层和心外膜组成。
心肌层是构成心壁的主要部分。
根据组织学和生理学特点,可将心肌细胞分为两类:(1)工作细胞:心房肌和心室肌功能:含丰富的肌原纤维,具有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这类细胞主要执行收缩功能。
(2)自律细胞:主要包括窦房结细胞和浦肯野细胞。
功能:含肌原纤维很少或完全缺乏,基本丧失收缩功能。
它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和传导兴奋,控制整个心脏的节律活动。
即具有兴奋性、传导性和自律性。
为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和浦肯野(Purkinje)纤维网。
2、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1)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①静息电位:人和哺乳类动物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约-90mv。
形成机制:静息电位的数值与静息细胞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和离子的跨膜浓度有关。
在静息状态下,心肌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较高,而对其他离子的通透性很低,因此,K+顺其浓度梯度由膜内向膜外扩散所达到的平衡电位,构成静息电位的主要成分。
②动作电位: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在于复极化过程,复杂、持续时间长、动作电位降支和升支不对称。
通常将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分为0期、1期、2期、3期、4期五个成分。
I、去极化过程:又称动作电位的0期。
在适宜的外来刺激作用下,心室肌细胞发生兴奋,膜内电位有静息时的-90mv迅速上升到+30mv左右,形成动作电位的升支。
0期去极化特点:持续时间很短,仅1-2ms;幅度大,约120mv;速度快,最大速率Vmax可达200-400v/s。
机制:在外来刺激作用下,部分电压门控式Na+通道开放和少量Na+内流部分去极化阈电位水平(约-70mv)膜上Na+通道开放概率明显增加再生性Na+内流进一步去极直至接近Na+平衡电位II复极化过程:当心室肌细胞去极化达到顶峰后,由于Na+通道的失活关闭,立即开始复极。
该期特点:过程比较缓慢,历时200-300ms,包括动作电位的1期、2期、3期三个阶段。
1期(快速复极化初期),膜电位由+30mv下降至0mv左右,历时10ms。
此期和0期间膜电位的变化速度都很快,在记录的动作电位图形上表现为尖峰状,故常把这两部分称为峰电位。
其机制是Cl-内流。
该期过程中快Na+通道失活,且在去极化过程中又发生一次性外向电流的激活,主要成分为K+,由K+负载的Ito是心室肌细胞1期复极化的主要原因。
2期:又称平台期。
此期复极过程缓慢,膜电位停止于0mv水平,形成平台,历时100-150ms。
其机制是Ca2+内流和K+外流。
此期是心肌动作电位较长的主要原因。
也是区别于骨骼肌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
3期(快速复极化末期):2期过后,复极化过程加速,膜电位由0mv较快下降到-90mv,完成复极化过程,历时约100-150ms。
其主要机制是K+外流。
III静息期:又称4期,也称电舒张期。
此期心肌细胞膜电位稳定于静息电位水平,离子泵要将内流的Na+、Ca2+排出,将外流的K+摄入,恢复膜内外静息时正常的离子浓度。
(3)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自律心胞与工作细胞跨膜电位的最大区别是在4期。
在工作细胞,4期的膜电位是基本稳定的。
在自律细胞,动作电位3期复极化未达到最大复极电位之后,4期的膜电位不稳定,立即开始自动去极化;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后,就爆发一次新的动作电位。
4期去极化特点:随时间的递增,去极化的速度远较0期缓慢,4期自动去极化是自律细胞产生自动/节律性兴奋的基础。
3、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肌细胞具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四种基本的生理特性。
其中收缩性是心肌的一种机械特性。
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都是以细胞膜的生物电活动为基础的,属于生理特性。
(1)兴奋性:指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兴奋的能力。
①衡量心肌兴奋性高低的指标:阈刺激。
阈值高则表示兴奋性低,阈值低则表示兴奋性高。
②影响兴奋性的因素:I、细胞的膜电位达到阈电位水平包括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的水平和阈电位的水平。
II、引起0期去极化的离子通道的激活③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心肌细胞每产生一次兴奋,其膜电位就发生一系列有规律的变化,膜上的离子通道由静息状态下、经历激活、失活和复活等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心肌细胞的兴奋性也随着发生相应的周期性变化。
I、有效不应期:心肌细胞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从动作电位的0期开始到3期复极化至-55mv这一段时期内,膜的兴奋性完全丧失,即对任何强度的刺激都不能产生任何程度的去极化反应。
这个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3期复极化过程中,在膜电位由-55mv继续恢复到-60mv这一段时间内,如果给予一个足够强度的刺激,肌膜可以产生局部去极化反应,但仍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这一时期成为局部反应期。
由于从0期开始到3期膜电位恢复到-60mv这一段时期内,心肌不能产生新的动作电位,因此,将这段时间称为有效不应期。
有效不应期产生的原因:这段时间内膜电位的绝对值太小,Na+通道完全失活(绝对不应期),但还没有恢复到可以被激活的静息状态。
II、相对不应期:3期膜电位复极化过程中,在膜电位为-60mv至-80mv的这段期间,若给予心肌细胞一个阈刺激,仍不能产生新的动作电位。
这一段时间称为相对不应期。
原因:此期膜电位的绝对值虽已大于有效不应期末时的膜电位,但仍小于静息电位时的水平。
故心肌细胞的兴奋性虽比有效不应期时有所恢复,但仍低于正常。
III、超常期:3期复极化过程中,膜电位从-80mv恢复到-90mv,膜电位基本恢复,Na+通道也已经复活至静息状态,而膜电位的绝对值小于静息电位,即与阈电位水平之间差距较小,所以若在此时给予心肌一个阈下刺激,就可能引起一个新的动作电位,表明心肌的兴奋性高于正常,故将这段时间称为超常期。
④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与骨骼肌和神经细胞相比,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一直延续到心肌细胞的舒张期开始之后。
因此,心肌细胞不会像骨骼肌那样产生完全强直收缩,而始终作收缩和舒张相交替的活动,从而保证心脏的泵血功能。
1、期前兴奋和期前收缩:如果在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之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之前,心室受到一次外来刺激,则可产生一次提前出现的兴奋和收缩,分别称为期前兴奋和期前收缩。
II、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会出现一段比较长时间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然后再恢复窦性节律。
(期前兴奋后的一次窦房结兴奋传到心室时,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形成一次兴奋和收缩的脱失)⑵自律性:心肌组织能够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自动的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征。
①窦房结细胞的自动节律性最高,可达100次/min,purkinje纤维的自动节律性最低,约25次/min;房室交界和房室束介于两者之间。
②心脏的正常起搏点: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跳动的部位。
安静状态下,窦房结的兴奋性通常处于迷走神经适度抑制之下,使安静时的心率不至于太高,约为75次/min,⑶传导性:心肌细胞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称为传导性,传导性的高低可用兴奋的传播速度来衡量。
①心脏内兴奋传播的途径和特点心脏内兴奋的传播是以心肌细胞的缝隙连接为基础的。
兴奋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通过这些低电阻通道直接扩布至相邻细胞,实现心肌细胞的同步性活动。
心肌细胞之间有低电阻的闰盘,可通过缝隙连接,将局部电流直接传给相邻细胞,导致整个心脏兴奋。
②房—室延搁:房室交界区细胞的传导性很低,其中又以结节区为最低(0.02m/s)。
房室交界区传导速度缓慢,因此兴奋由心房传至心室要经过一段延搁,这个现象称为房室延搁。
生理意义:能使心房兴奋结束后,心室再兴奋;保证了心房初级泵的功能,有利于心室充盈。
⑷收缩性:心肌细胞在刺激作用下能够产生收缩的特性。
心肌收缩的过程,机制与骨骼肌基本相似,但也有区别,主要表现为:①“全或无“式的收缩当刺激强度达到阈值时,心脏的所有肌细胞就会全部收缩一次,即使再大的刺激也不会使其收缩的幅度增加,如果刺激达不到阈值,心肌细胞就不收缩。
这就是心肌细胞收缩的“全或无“现象(”all or more“phenomenon)。
这主要是由于心肌细胞间闰盘的存在,实现了心肌细胞间直接的电传递。
当然,心肌的“全或无“收缩,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心肌的收缩幅度都不能增加。
如运动时,由于神经与体液因素的作用,虽然还是所有肌纤维参与收缩,但每一根肌纤维收缩的强度增加,于是整个心脏的功能也就大幅度提高了。
②不发生强直收缩由于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很长,保证了心肌细胞的收缩只能使单收缩,而不会发生强直收缩。
这对心脏有规律的交替的收缩和舒张,实现其泵血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③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4、体表心电图在正常人体,由窦房结发生的兴奋按一定的途径和时程依次传向心房和心室,引起整个心脏的兴奋。
心脏各部分在兴奋过程中出现的生物电活动,可以通过心脏周围的导电组织和体液传导到身体表面。
(1)心电图:将测量电极放置在人体表面的一定部位,可以记录到心脏兴奋过程中发生的电变化,所以记录到的图形称为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心电图可反映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兴奋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而与心脏的机械收缩活动无直接关系。
(2)正常心电图各波和间期意义心电图记录纸上有由横线和纵线画出的长和宽均为1mm的小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