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语文第29篇隆中对复习素材

合集下载

《隆中对》基础复习

《隆中对》基础复习

《隆中对》基础知识复习【字音辨析】诣()沔()璋()胄()恤()箪()殆()【词语解释】1隆中对2 躬耕陇亩3 好为《梁父吟》4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5惟博陵崔州平6莫之许7谓为信然8君与俱来9此人可就见10先主器之11谓先主曰12将军宜枉驾顾之13由是先主遂诣亮14汉室倾颓15 度德量力17欲信大义于天下18计将安出19此诚不可与争锋20国险而民附21利尽南海22民殷国富23总揽英雄24保其岩阻25 不知存恤26帝室之胄27 名微而众寡28此殆天所以资将军29于是与亮情好日密31 挟天子而令诸侯32箪食壶浆【通假字】(1)欲信大义于天下(2)自董卓已来【一词多义】(1)谓谓为信然谓先主曰(2)用遂用猖獗此用武之国贤能为之用(3)信谓为信然欲信大义于天下信义著于四海(4)国国险而民附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5)已然志犹未已自董卓已来已历三世(6)因因屏人曰因之以成帝业【特殊句式】时人莫之许也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语句翻译】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译:2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译:3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译:4时先主屯新野。

译:5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译:6将军岂愿见之乎?”译:7先主曰:“君与俱来。

”译:8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译:9将军宜枉驾顾之。

”译:10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11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译:12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译:13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译:14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译:15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16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译:17此诚不可与争锋。

译:18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译:19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译:20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译:2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译:22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译:23刘璋暗弱译:24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译:25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译:26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译:27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2018-2019-隆中对重点字词的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精选word文档 (2页)

2018-2019-隆中对重点字词的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精选word文档 (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隆中对重点字词的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
《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

隆中对
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乐yuè毅徐庶shù 诣yì 因屏bǐng人
猖蹶jué 沔miǎn 吴会kuài 殆dài
存恤xù 胄zhòu 箪dān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谓为信然谓:说。

(2)将军宜枉驾顾之顾:拜访。

(3)由是先主遂诣亮诣:拜访。

(4)度德量力度:估计。

(5)君谓计将安出出:产生。

(6)挟天子而令诸侯挟:挟持、控制。

(7)将军既帝室之胄胄:后代。

(8)将军岂有意乎?岂:是否。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解释为伸张
(2)自董卓已来已通以解释为表示时间的界限
总结:标题是后人加的。

但《隆中对》提法并非由作者陈寿提出,而是由后人添加。

九年级语文上册《隆中对》知识点河大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隆中对》知识点河大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隆中对》知识点河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隆中对》知识点河大版一、原文及翻译原文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译文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

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隆中对》中考知识点梳理

《隆中对》中考知识点梳理

《隆中对》知识点梳理一、重点词语:1、隆中对对:回答、应对。

2、时人莫之许许:承认、同意。

3、谓为信然谓:说信然:确实这样。

4、先主器之器:器重、重视。

5、谓先主曰谓:告诉、对……说。

6、此人可就见:意思是到诸葛亮那里去拜访。

就:接近、趋向。

7、不可屈致也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致:招致、引来。

8、将军宜枉驾顾之枉:委屈枉驾:屈尊顾:拜访。

9、由是先主遂诣亮诣:拜访。

10、凡三往,乃见凡:总共。

乃见:才见到。

11、因屏人曰: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因:于是、就此屏:命人退避。

12、汉室倾颓倾颓:崩溃、衰败。

13、度德量力度:估计量:衡量。

14、遂用猖獗遂:于是、就用:因此猖獗:失败15、然志犹未已犹:仍、还已:止。

16、君谓计将安出:您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计:计策出:产生。

17、则名微而众寡众寡:人少。

意思是兵力薄弱。

18、非惟天时,抑亦人谋非惟:不仅抑:而且。

19、挟天子而令诸侯挟:挟持、控制。

20、此诚不可与争锋争锋:争强、争胜。

21、利尽南海利:物资尽:全部取得。

2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殆:大概资:资助、给予23、帝室之胄胄:后代24、总揽英雄总揽:广泛的罗致。

揽:招致25、将军身率身:亲自26、箪食壶浆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27、情好日密日:一天天。

28、民殷国富殷:兴旺富裕29、存恤:爱抚、爱惜。

二、通假字1. 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2. 自董卓已来(已,通“以”表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三、一词多义①信:谓为信然:确实信义著于四海:诚信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②因:因屏人曰:于是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③遂:由是先主遂诣亮:于是,就然操遂能克绍:终于、最终遂用猖蹶:因此④诚:此诚不可与争锋:加强肯定语气,的确、实在。

诚如是:如果⑤已:然志犹未已:停止。

自董卓已来:通“以”已历三世:已经。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已经。

⑥谓:谓为信然:说谓先主曰:对……说君谓计将安出:认为⑦然:谓为信然:这样然志犹未已:然而,但是⑧用: 遂用猖蹶:因此贤能为之用:利用此用武之国:运用⑨以:以弱为强者:凭此殆天所以资将军:用以迎将军者乎:来⑩为:a. 动词,吟诵:好为《梁父吟》b判断词,是:谓为信然c.表被动,被、替:贤能为之用d.动词,作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e.动词成为:以弱为强者:⑾于:a.连词,跟、和:每自比于管仲、乐毅b介词,在:欲信大义于天下c.介词,向: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四、翻译句子: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初三语文隆中对复习要点

初三语文隆中对复习要点

初三语文隆中对复习要点初三语文隆中对复习要点《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

(1)分析对手的形势及应对的策略:曹操拥百万之众(军事上),挟天子而令诸侯(政治上)——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天险),已历三世(历史),国险而民附(民心),贤能为之用(人才)——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2)分析有利的地势及利用的策略:荆州用武之国,益州天府之土。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3)分析刘备的优势:帝室之胄,信义著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4)确定霸业兴汉的策略:(A)做好准备: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B)等待时机:天下有变。

(C)起兵出伐: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1、诸葛亮:(1)从诸葛亮的“对”,也就是诸葛亮的一番答话,即诸葛亮为刘备对天下大势的精彩分析和对战略战策的`精心谋划可以看出,诸葛亮胸怀大志,高瞻远瞩,雄才大概,富有智慧,头脑清醒,目光长远。

是一个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的军事家和有注重实际的政治才能的政治家。

(2)还能从其他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的非凡之处?A 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自比管仲,乐毅。

——胸怀大志,有自信有抱负。

B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避世待时而飞.C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矜持自重。

D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见解高明,令人折服。

E 关张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治国之栋梁。

2、刘备:是一个有雄心有抱负,有号召力有威望,能虚心求贤,礼贤下士的人。

A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B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C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君谓计将安出?”D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E 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

九年级语文下册隆中对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下册隆中对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下册隆中对知识点在学完九年级语文课文之后,要学会总结归纳语文课文的知识点。

以下是给你推荐的九年级语文下册隆中对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北魏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准备南下消灭东吴孙权和西蜀刘备等,而刘备此时兵微将寡,正是求贤假设渴之时,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胸有成竹的为刘备提出了战略决策,本文所记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始末和他与诸葛亮问答的情况。

对,对策,答问的意思,封建时代臣子答复皇帝所提出的问题,叫对策。

1.第一局部(第1段):写诸葛亮“躬耕”而“好为《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是正面写他有非凡的抱负;“时人莫之许”从反面衬托,说明一般人不了解他;“惟……谓为信然”一句那么从侧面写出只有知己才真正了解他。

这一段使人们对诸葛亮有一个初步认识。

为下文刘备的出场作铺垫,为徐庶荐诸葛亮埋下伏笔。

2.第二局部(第2段):徐庶把诸葛亮比作“卧龙”,这一比喻形象地显示了诸葛亮是一个隐居山野而具有超人才智的非凡人物(“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卧龙”是说它目前虽然卧伏在草野之间,一旦风云际会,就会飞腾九天的)。

刘备的“君与俱来”四字,既说明他希望招致人才,又反映了他对诸葛亮还没有真正了解和高度重视。

徐庶建议刘备亲自往访,“不可屈致”,就进一步说明诸葛亮的卓越不群,从而提高了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并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3.第四局部(第6段):写关、张不悦和刘备称他得亮“犹鱼之有水”,照应开头,再次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这一比喻也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和极为满意的心情。

从这几段文章中可以看出本文在叙事上既简洁又生动,虽系节选,但有首有尾,独立成篇,全文过渡自然,联系严密,重点突出,构造完整,值得借鉴。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

2.“欲信大义〈于天下〉)”——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

《隆中对》中考试题集锦.doc

《隆中对》中考试题集锦.doc

《隆中对》中考题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8—11题。

(14分)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口:“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H。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曰:“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壯,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口J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Z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Z土;刘璋暗弱, 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胃,信义著于四海,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8.下列加下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备由是诣亮诣太守说如此B. 欲信人义于天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C. 将军既帝室之胄无丝竹之乱耳D. 信义著于山海皆以美于徐公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旬子。

(5分)(1)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口。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

10.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外交政策是“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其中“结好孙权”的依据是什么?请用白己的话简要分析。

(4分)11.上面这段文字节选自主编的《》一书。

(2分)(二)隆中对(节选)[p]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己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Z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Z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Z 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Z胃,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F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将军身率益州Z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初中语文解题技巧之隆中对背景

初中语文解题技巧之隆中对背景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立志当早,存高远初中语文解题技巧之隆中对背景《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标题是后人加的。

 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在张角兄弟的领导下,爆发了着名的黄巾起义。

起义军用黄巾裹头,呼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义军到处,“所在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

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川黄巾起义的浪潮迅速席卷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沉重地打击了东汉豪强地主的反动统治。

面临灭顶之灾的东汉王朝为了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急忙调兵遣将,向农民起义军疯狂反扑;各地的豪强势力也趁此机会招兵买马,加入镇压农民起义军的行列。

 经过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东汉王朝已经是奄奄一息,名存实亡了。

而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豪杰并起,跨州联郡者不可胜数。

”各地的军阀势力纷纷拥兵自重,割据一方。

经过十多年的火拼厮杀,公孙瓒占据幽州;公孙度占据辽东;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并州;袁术占据扬州;曹操占据充、豫二州;刘表占据荆州;孙策、孙权占据江东;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刘焉、刘璋父子占据益州,唯独刘备没有固定的地盘,率领部队辗转四方,先后依附于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到许都,政治上取得了“天子以令不臣”图的有利地位。

并先后率军消灭了吕布、袁术、袁绍等割据势力,占领了冀、幽、青、并等州,平定了北方,大有一举平定南方,一统华夏的趋势。

 诸葛亮出身名门氏族,少时就才华横溢,超群出众。

史称其“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z]《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

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

父珪,字君。

九年级上册隆中对文言知识梳理

九年级上册隆中对文言知识梳理

九年级上册《隆中对》文言知识梳理一、背景常识。

1.“三顾频繁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堂献策,一段千古佳话留名青史。

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就记载了这段佳话。

陈寿,西晋史学,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它以记言为主,集中体现了古代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

《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

二、字词归类。

1.生字识记。

好(hào)为乐(yuè)毅诣(yì)屏(bǐn ɡ)人度(duó)德量力存恤(xù)胄(zhòu)箪(dān)食壶浆倾颓(tuí)屯(tún)新野2.通假字①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②自董卓已来:“已”通“以”③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阙”通“缺”,缺点④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检”,挑选⑤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3.一词多义。

①已:a.停止:然志犹未已 b通“以”:自董卓已来②遂:a.就:由是先主遂诣亮 b因此:遂用猖蹶③因:a.凭,凭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b于是:因屏人曰④为:a. 动词,吟诵:好为《梁父吟》b判断词,是:谓为信然c.表被动,被、替:贤能为之用d.动词,作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⑤于:a.连词,跟、和:每自比于管仲、乐毅b介词,在:欲信大义于天下c.介词,向: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4.古今异义。

①猖蹶:a.古义:失败,例句:遂用猖蹶 b.今义:凶猛而放肆②许:a.古义:承认,例句:时人莫之许也 b.今义:允许,赞许③就:a.古义:接近,靠近,例句:此人可就见b.今义:多用作连词④可以:a.古义:可以把(它),例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b.今义: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

⑤国:a.古义:地势,例句:国险而民附b.今义:国家三、重点语句解析。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九年级上册《隆中对》知识点及课后练习答案

九年级上册《隆中对》知识点及课后练习答案

九年级上册《隆中对》知识点及课后练习答案导语:练习完之后才能发现自己学习的薄弱之处,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重点学习这些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九年级上册《隆中对》知识点及课后练习答案,欢迎[亠丿]』—I大家参考!一、文学常识《隆中对》选自《三国志》,作者陈寿(233-297 ),西晋史学家。

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二、重点字词1. 字音乐(yu e )毅?徐庶(sh U)?诣(y 1)?猖蹶(ju e)? 沔(mi d n)吴会(ku a i )殆(d a i )?恤(x u)?胄(zh o u)?箪(d a n)2. 字义1)谓为信然谓:说。

2)将军宜枉驾顾之顾:拜访。

3)由是先主遂诣亮诣:拜访。

4)度德量力度:估计。

5)君谓计将安出出:产生。

6)挟天子而令诸侯挟:挟持,控制7)将军既帝室之胄:后代。

胄(8)将军岂有意乎岂:是否。

3. 通假字(1)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解释为伸张。

(2)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解释为表示时间的界限。

三、译文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

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

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诸葛亮回答道:“自从董卓作乱以来,各地豪杰同时兴起,跨州连郡称霸一方的多得数不清。

九年级语文下册隆中对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下册隆中对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下册隆中对知识点隆中对知识点:文章背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北魏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准备南下消灭东吴孙权和西蜀刘备等,而刘备此时兵微将寡,正是求贤若渴之时,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胸有成竹的为刘备提出了战略决策,本文所记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始末和他与诸葛亮问答的`情况。

对,对策,答问的意思,封建时代臣子回答皇帝所提出的问题,叫对策。

隆中对知识点:文章分段1.第一部分(第1段):写诸葛亮“躬耕”而“好为《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是正面写他有不凡的抱负;“时人莫之许”从反面衬托,说明一般人不了解他;“惟谓为信然”一句则从侧面写出只有知己才真正了解他。

这一段使人们对诸葛亮有一个初步认识。

为下文刘备的出场作铺垫,为徐庶荐诸葛亮埋下伏笔。

2.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把诸葛亮比作“卧龙”,这一比喻形象地显示了诸葛亮是一个隐居山野而具有超人才智的非凡人物(“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卧龙”是说它目前虽然卧伏在草野之间,一旦风云际会,就会飞腾九天的)。

刘备的“君与俱来”四字,既表明他希望招致人才,又反映了他对诸葛亮还没有真正了解和高度重视。

徐庶建议刘备亲自往访,“不可屈致”,就进一步说明诸葛亮的卓越不群,从而提高了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并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3.第四部分(第6段):写关、张不悦和刘备称他得亮“犹鱼之有水”,照应开头,再次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这一比喻也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和极为满意的心情。

从这几段文章中可以看出本文在叙事上既简洁又生动,虽系节选,但有首有尾,独立成篇,全文过渡自然,联系紧密,重点突出,结构完整,值得学习借鉴。

隆中对知识点:重点句子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

2.“欲信大义〈于天下〉)”——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

3.“曹操比〈于袁绍〉”——曹操和袁绍相比。

23、《隆中对》知识归纳与练习及答案

23、《隆中对》知识归纳与练习及答案

23、《隆中对》知识归纳与练习及答案23、《隆中对》知识归纳与练习班级姓名考号得分一、【知识要点梳理】(一)、文学常识积累:《隆中对》节选自《三国志》,作者陈寿,字示祚(音zuò),是晋朝安汉人,史学家,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本书共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

“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好.《梁父吟》(hào )因屏.人(bǐng )猖蹶..(chāngjué)屯.新野先(tún)主遂诣.亮(yì)汉室倾.颓(qīng)躬耕陇.亩(lǒng)不可胜.数(shēng)自比乐.毅()欲信.大义(shēn)不知存恤.(xù)帝室之胄.(zhòu)颍.川徐庶元直(yǐng)殆.(dài)刘璋.()北据汉沔.(mián )箪.食壶浆(dān)东连吴会.(kuài)民殷.国富(yīn)西和诸戎.(róng)(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莫之许.也(承认、同意)(2)先主器.之。

(器重、重视)(3)此人可就.见(接近、趋向)(4)宜枉驾顾.之。

(拜访)(5)凡.三往(总共)(6)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7)不可胜.数(尽)(8)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亲自)(四)、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意思是伸张(2)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意思是从那时以来(3)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阙”通“缺”,意思是缺点(4)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通“检”,意思是挑选(5)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意思是用来连接整数与零数,数词(五)、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意义。

(1)遂用猖蹶..。

古义:失败,今义:凶猛而放肆。

《隆中对》、《出师表》知识梳理

《隆中对》、《出师表》知识梳理

九年级上册《隆中对》文言知识梳理一、背景常识。

“三顾频繁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堂献策,一段千古佳话留名青史。

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就记载了这段佳话。

陈寿,西晋史学,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它以记言为主,集中体现了古代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

《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

二、字词归类。

1.生字识记。

好(hào)为乐(yuè)毅诣(yì)屏(bǐnɡ)人度(duó)德量力存恤(xù)胄(zhòu)箪(dān)食(sì)壶浆倾颓(tuí)屯(tún)新野遂用猖獗(jūe) 挟(xíe)天子2.通假字①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②自董卓已来:“已”通“以”③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阙”通“缺”,缺点④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检”,挑选⑤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3.一词多义。

①已:a.停止:然志犹未已 b通“以”:自董卓已来②遂:a.就:由是先主遂诣亮b因此:遂用猖蹶③因:a.凭,凭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b于是:因屏人曰④为:a. 动词,吟诵:好为《梁父吟》 b判断词,是:谓为信然c.表被动,被、替:贤能为之用d.动词,作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⑤于:a.连词,跟、和: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介词,在:欲信大义于天下c.介词,向: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4.古今异义。

①猖蹶:a.古义:失败,例句:遂用猖蹶 b.今义:凶猛而放肆②许:a.古义:承认,例句:时人莫之许b.今义:允许,赞许③就:a.古义:接近,靠近,例句:此人可就见b.今义:多用作连词④可以:a.古义:可以把(它),例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b.今义: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

⑤国:a.古义:地势,例句:国险而民b.今义:国家三、解释句中的词语。

(浙江专版)2018年中考语文 第29篇 隆中对复习素材

(浙江专版)2018年中考语文 第29篇 隆中对复习素材

第29篇 隆中对❶重点词语解释①亮躬.耕陇亩..(躬,亲自。

陇亩,田地) ②时人莫之许.也(承认、同意) ③谓.为信然..(谓,说。

信然,确实这样) ④先主器.之(器重,重视) ⑤谓.先主曰(对……说,告诉) ⑥此人可就.见(接近、趋向) ⑦将军宜枉驾顾...之(枉驾,屈尊。

顾,拜访) ⑧由是先主遂诣.亮(拜访) ⑨凡.三往(总共) ⑩因屏..人曰(因,于是、就此。

屏,命人退避) ⑪汉室倾颓..(崩溃、衰败) ⑫遂用猖蹶...(用,因此。

猖蹶,失败) ⑬然志犹.未已.(犹,仍、还。

已,止) ⑭君谓计.将安出.(计,计策。

出,产生) ⑮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非惟,不仅。

抑,而且) ⑯挟.天子而令诸侯(挟持、控制) ⑰此诚不可与争锋..(争强,争胜) ⑱国.险而民附(地势) ⑲利尽..南海(利,物资。

尽,全部取得) ⑳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殆,大概。

资,资助、给予) ○21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殷,兴旺富裕。

存恤,爱抚,爱惜) ○22将军既帝室之胄.(后代) ○23总揽.英雄(招致) ○24保其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25内修政理..(政治) ○26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身,亲自。

川,平野) ○27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一天天) ❷通假字①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②自董卓已.来(“已”通“以”) ❸一词多义①为⎩⎪⎨⎪⎧好为.《梁父吟》(动词,可译为“唱”)谓为.信然(是)以弱为.强者(动词,成为)贤能为.之用(被)②于⎩⎪⎨⎪⎧每自比于.管仲(介词,与)欲信大义于.天下(介词,在)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介词,从) ③信⎩⎪⎨⎪⎧渭为信.然(确实)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信.义著于四海(信用) ④因⎩⎪⎨⎪⎧因.屏人曰(于是,就)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靠) ❹古今异义①将军宜枉驾顾.之 顾⎩⎪⎨⎪⎧古义:拜访今义:照顾 ②凡.三往 凡⎩⎪⎨⎪⎧古义:总共今义:平凡 ③遂用猖蹶..猖蹶⎩⎪⎨⎪⎧古义:失败今义:凶猛而放肆 ④抑.亦人谋也 抑⎩⎪⎨⎪⎧古义:而且今义:或者 ❺词类活用①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②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名词作动词,箪,用箪盛;壶,用壶装) ③内.修政理(名词作状语,对内) ④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名词作状语,亲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中考语文第29篇隆中对复习素材
❶重点词语解释
①亮躬.耕陇亩..
(躬,亲自。

陇亩,田地) ②时人莫之许.
也(承认、同意) ③谓.为信然..
(谓,说。

信然,确实这样) ④先主器.
之(器重,重视) ⑤谓.
先主曰(对……说,告诉) ⑥此人可就.
见(接近、趋向) ⑦将军宜枉驾顾...
之(枉驾,屈尊。

顾,拜访) ⑧由是先主遂诣.
亮(拜访) ⑨凡.
三往(总共) ⑩因屏..
人曰(因,于是、就此。

屏,命人退避) ⑪汉室倾颓..
(崩溃、衰败) ⑫遂用猖蹶...
(用,因此。

猖蹶,失败) ⑬然志犹.未已.
(犹,仍、还。

已,止) ⑭君谓计.将安出.
(计,计策。

出,产生) ⑮非惟..天时,抑.
亦人谋也(非惟,不仅。

抑,而且) ⑯挟.
天子而令诸侯(挟持、控制) ⑰此诚不可与争锋..
(争强,争胜) ⑱国.
险而民附(地势) ⑲利尽..
南海(利,物资。

尽,全部取得) ⑳此殆.天所以资.
将军(殆,大概。

资,资助、给予) ○21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殷,兴旺富裕。

存恤,爱抚,爱惜) ○22将军既帝室之胄.
(后代) ○23总揽.
英雄(招致) ○24保其岩阻..
(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25内修政理..
(政治) ○26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身,亲自。

川,平野) ○27于是与亮情好日.
密(一天天) ❷通假字
①欲信.
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②自董卓已.
来(“已”通“以”) ❸一词多义
①为⎩⎪⎨⎪⎧好为.《梁父吟》(动词,可译为“唱”)谓为.信然(是)以弱为.强者(动词,成为)贤能为.
之用(被) ②于⎩⎪⎨⎪⎧每自比于.管仲(介词,与)欲信大义于.天下(介词,在)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
秦川(介词,从) ③信⎩⎪⎨⎪⎧渭为信.然(确实)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信.
义著于四海(信用) ④因⎩⎪⎨⎪⎧因.屏人曰(于是,就)高祖因.
之以成帝业(凭,靠) ❹古今异义
①将军宜枉驾顾.
之 顾⎩
⎪⎨⎪⎧古义:拜访今义:照顾 ②凡.
三往 凡⎩
⎪⎨⎪⎧古义:总共今义:平凡 ③遂用猖蹶..
猖蹶⎩⎪⎨⎪⎧古义:失败今义:凶猛而放肆
④抑.
亦人谋也 抑⎩
⎪⎨⎪⎧古义:而且今义:或者 ❺词类活用
①于是与亮情好日.
密(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②百姓孰敢不箪.食壶.
浆以迎将军者乎(名词作动词,箪,用箪盛;壶,用壶装) ③内.
修政理(名词作状语,对内) ④将军身.
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名词作状语,亲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