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铬细胞瘤诊断及治疗(附132例报告)
嗜铬细胞瘤病例(精)
.
10
• 嗜铬细胞瘤约占高血压病因的0.5~1%。90%以上 的患者可经手术治愈。因为本病发作时有引起急 症意外的危险,加之尚有一部分为恶性嗜铬细胞 瘤,故应及早诊治。但由于患者常呈间歇性发作, 给某些实验及检查带来一定困难,所以,在检查 方法的选择上应综合考虑。
.
11
嗜铬细胞瘤总结有5个10%
.
3
查体:心肺腹均阴性,未见异常体征。
初步诊断:1.低血糖症2.低钾血症3.高血压病3级 (极高危组)4.2型糖尿病
.
4
该患者高血压、低血钾、肾上腺B超肾上腺占位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Cushing 综合征?、嗜铬细胞瘤?
醛固酮瘤一般较
患者无满月
小,而该患者B超
脸、水牛背
显示肾上腺占位
等库欣病容,
3. 24小时尿肾上腺素232.52ug/24h,尿去甲肾 上腺素320ug/24h,尿多巴胺201.78ug/24h; 血肾上腺素584.33pg/ml,去甲肾上腺素 2379pg/ml,多巴胺18.67pg/ml;
4. 立位醛固酮3436pg/ml,肾素活性 3.08ng/ml/h,血管紧张素I 10.54ng/ml,血管 紧张素II 482.98pg/ml。
无症状: 部分嗜铬细胞瘤为无功能或潜在功能性 多巴/多巴胺 ,与儿茶酚胺作用相抵消
.
20
心血管系统表现
由于大量的儿茶酚胺间歇地进入血液循环,使血管收 缩,末梢阻力增加,心率加快,心排出量增加,导致 血压阵发性争骤升高,收缩压可达 26.6kPA(200mmHg)以上,舒张压也明显升高。发 作时可伴有心悸、气短、胸闷、头痛、面色苍白、大 量出汗、视力模糊等,严重者可出现脑出血或肺水肿 等高血压危象。发作缓解后患者极度疲劳、衰弱,可 出现面部等皮肤潮红。发作可由体位突然改变,情绪 激动、剧烈运动、咳嗽及大小便等活动引发
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
2024/6/18
7
治疗 2024/6/18
药物治疗
使用α受体拮抗剂:如酚苄明,可以降 低血压,缓解症状 使用β受体拮抗剂:如普萘洛尔,可以 控制心动过速 使用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可以 用于治疗心律失常 使用其他药物:如氨苄西林、甲基多巴 等,可以辅助控制症状
8
治疗
其他治疗方式
对于无法进行手 术的患者:可以 考虑放射治疗或 化学治疗
对于出现转移的 患者:可以考虑 进行免疫治疗或 靶向治疗
2024/6/18
9
Part 3
总结
总结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能够产生儿茶 酚胺的肿瘤,其诊断主要依据临 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而治疗则 以手术切除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02
同时,患者需要定期进行随访, 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 复发情况
对于无法进行手术的患者,可以
20XX
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 治疗
-
1
诊断
2
治疗
3
总结
4
预后与预防
5
患者教育
Part 1
诊断
诊断
临床特点
典型的嗜铬细胞 瘤患者会出现血 压波动:伴随头 痛、出汗、心悸 等症状,甚至有 可能会出现休克
肿瘤大多位于肾 上腺:但也可能 出现在身体其他 部位,如膀胱、 卵巢等
2024/6/18
4
诊断
辅助检查
14
Part 5
患者教育
患者教育
了解疾病
患者和家属应该了解嗜铬细 胞瘤的基本知识:包括病因 、症状、诊断方法、治疗方 法以及可能的预后等
通过了解疾病:患者和家属 可以更好地理解治疗方案, 做好心理准备,积极配合治 疗
133例嗜铬细胞瘤病患的并发症及预后分析
133例嗜铬细胞瘤病患的并发症及预后分析让我们了解一下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起源于嗜铬细胞的肿瘤,这种细胞主要分布在肾上腺髓质。
肿瘤会过度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导致患者出现高血压、心悸、出汗等症状。
嗜铬细胞瘤的确切原因尚不明确,但可能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
在分析133例病患的并发症时,我们发现了一些常见的并发症。
其中,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并发症,由于肿瘤过度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导致患者血压持续升高。
心悸、出汗也是常见的并发症,由于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过多,导致患者出现心率加快、出汗等症状。
在一些严重的病例中,肿瘤还会导致肾上腺功能减退,进而引发疲劳、体重减轻等症状。
然而,并发症并非都是如此明显。
在一些病例中,患者并未出现明显的症状,而是通过体检或其他疾病就诊时意外发现。
这就要求医生在接诊时,要高度警惕患者的病情,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便尽早诊断和治疗。
在预后方面,嗜铬细胞瘤的预后与肿瘤的大小、位置、是否为恶性以及患者年龄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良性肿瘤患者的预后较好,手术切除后复发率较低。
然而,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较差,手术切除后复发率较高。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还需注意并发症的防治,以提高生活质量。
在分析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个典型案例。
患者张先生,45岁,因“高血压、心悸、出汗”就诊。
经检查,发现右侧肾上腺一枚直径约4cm的肿瘤。
手术切除肿瘤后,张先生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
然而,在术后随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张先生出现了肾上腺功能减退的症状。
通过积极的药物治疗和生活调整,张先生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治疗嗜铬细胞瘤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肿瘤本身,还要关注患者的并发症和生活质量。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参与133例嗜铬细胞瘤病患的并发症及预后分析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几个关键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这些细节对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高血压的管理是嗜铬细胞瘤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嗜铬细胞瘤病例报告
概述
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和其 他部位的嗜铬组织,分泌大量儿茶酚胺,作用于肾 上腺素能受体,引起以高血压及代谢紊乱为主的综 合征候群,严重时并发高血压危象、休克、颅内出 血、心力衰竭、心室纤颤、心肌梗死等。
实用文档
嗜铬细胞瘤分泌的主要激素
嗜铬细胞分泌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 CA),包括多 巴胺(dopamine, D),肾上腺素(adrenaline A,epinephrin e E),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 NA; norepinephrine, NE)
实用文档
三、定位诊断
❖ 肾上腺B 超:肿瘤>1cm者,检出阳性率较高 ❖ MRI:可检出 1~2cm肾上腺肿瘤 ❖ 肾上腺CT:90% 肿瘤可定位, 静脉造影剂可引发高血压, 需先用受体阻滞剂
肾上腺CT 右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实用文档
▪ 131I-MIBG造影:131I间位碘苄甲基胍可被瘤体特异性摄取、 浓集;适用于转移性、复发性或肾上腺外肿瘤
实用文档
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
• 腹主动脉旁(约10%~15%)、肾门、肾上极、肝门 区、肝-下腔静脉之间、胰头部、髂窝或附近、血 管旁(直肠后、卵巢、膀胱内)
• 胸腔后纵膈、左右腰椎旁间隙、腹腔神经丛 • 颈部、颅内
实用文档
临床表现
一、心血管系统表现
(一) 高血压 嗜铬细胞瘤发生率占高血压的0.1%(儿童高血压中比例增高)
▪ 常用降压药:神经节阻断剂(胍乙啶)、利血平、肼苯哒嗪等效 果不佳,而硝普钠、-受体阻断剂有效
▪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如出汗、心动过速 ▪ 高代谢状况如低热、体重下降、一过性高血糖 ▪ 直立性低血压伴心动过缓(长期过量CA,血容量不足、交感抑制、
嗜铬细胞瘤诊疗指南
精选ppt
12
1.控制高血压
(2)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推荐):其疗效几乎与α-受体阻 滞剂相当,但不会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推荐以下3种情况联合或替代α-受体阻滞剂: 1)单用α-受体阻滞剂血压控制不满意者,联合应用以提 高疗效,并可减少前者剂量; 2)α-受体阻滞剂严重副作用病人不能耐受者,替代之; 3)血压正常或仅间歇升高,替代α-受体阻滞剂,以免后 者引起低血压或体位性低血压。
精选ppt
17
手术治疗
+ 推荐尽可能保留肾上腺,特别是双侧、家 族性或具有遗传背景者推荐保留正常肾上 腺组织
精选ppt
18
预后及随访
(一)预后 PHEO的预后与年龄、良恶性、有无家族史及治疗 早晚等有关。 良性者5年生存率>95%,但约50%患者仍持续高血 压。复发率为6.5%~17%,复发者恶性率约50%, 家族性、肾上腺外及右侧者更易复发。 恶性PHEO不可治愈,5年生存率约 50%,肝、肺 转移较骨转移者预后差,其中约50%死于1~3年, 但约50%可存活20年以上。
(1)α-受体阻滞剂(推荐):最常用的是长效非选择性α受体阻滞剂-酚苄明,初始剂量5~10 mg,2次/日,据血压 调整剂量,每2~3日递增10~20 mg;发作性症状控制、血 压正常或略低、体位性低血压或鼻出现等提示药物剂量 恰当,一般每日30~60 mg 或 1 mg / kg已足,分3~4次口服, 不超过2 mg / kg / d。 也可选用α1-受体阻滞剂如哌唑嗪(2~5 mg,2~3次/日)、 特拉唑嗪(2~5 mg /日)、多沙唑嗪(2~16 mg /日)等。 压宁定(乌拉地尔)具有中枢和外周双重作用,每日30~ 90 mg,分次口服。
嗜铬细胞瘤的鉴别诊断
嗜铬细胞瘤的鉴别诊断嗜铬细胞瘤是起源于神经外胚层嗜铬组织的肿瘤,肿瘤可分泌儿茶酚胺(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导致陈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心慌心悸/代谢紊乱等一些列症状及体征,肿瘤若大量释放儿茶酚胺(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嗜铬细胞瘤首选手术切除,术前应当采用α受体阻滞剂做充分术前准备,可有效预防术中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引起的血压剧烈波动及各种并发症,降低手术风险。
嗜铬细胞瘤大部分为肾上腺来源嗜铬细胞瘤,其余为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又称异位嗜铬细胞瘤,最常见位于腹膜后。
特别是腹膜后其他肿瘤与腹膜后异位嗜铬细胞瘤难以鉴别,应当警惕嗜铬细胞瘤可能,做好充分术前准备。
下面就与大家分享鼓楼医院泌尿外科肾上腺及腹膜后肿瘤中心关于嗜铬细胞瘤诊断经验。
一、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鉴别诊断肾上腺来源的嗜铬细胞瘤主要与肾上腺皮质腺瘤做鉴别诊断,嗜铬细胞瘤的CT平扫一般CT值较高(与肾脏相当),可有特征性的液化坏死低密度区,增强可见特征性的显著强化或环形强化,但也有强化不明显的;嗜铬细胞瘤的MRI平扫大部分表现为T2高信号(与肾脏对比)/DWI-b1000高信号/ADC低信号;血儿茶酚胺及代谢产物显示去甲变肾上腺素/变肾上腺素升高(若升高2倍以上可基本确定)。
而肾上腺皮质腺瘤的CT值较低,增强显示轻中度强化;MRI平扫显示为特征性的T1反相信号减低,血儿茶酚胺及代谢产物基本正常。
1、典型病例1(肾上腺皮质腺瘤)此例CT平扫值较高且强化显著,CT难以鉴别;但MRI显示特征性的T1反相信号减低;血儿茶酚胺及代谢产物也正常。
2、典型病例2(嗜铬细胞瘤)此例CT平扫值较高且明显强化;MRI显示特征性的T2高信号/DWI-b1000高信号/ADC低信号,T1反相信号不减低;血去甲变肾上腺素升高4倍。
3、典型病例3(嗜铬细胞瘤)此例CT平扫值较高且呈特征性“环形强化”;MRI显示特征性的T2高信号/DWI-b1000高信号/ADC低信号,T1反相信号不减低;血去甲变肾上腺素稍高。
嗜铬细胞瘤诊断及治疗(附132例报告)
【 键 词】 关 嗜铬 细胞 瘤 ; 断 ; 疗 诊 治 【 中图 分类 号】 3 R7 【 文献 标 识码】A
பைடு நூலகம்
【 章编 号】 1 7 — 21 2 0 0 ( 一 5 — 2 文 6 3 7 0( 0 8) 7 a) 0 8 0
Di g ssa d r a m e f1 2 c s sphe c o o y o a a no i n te t nto 3 a e o hr m c t m
p e p rtv rpa a in a d o e a i e te t n . s ls 1 c s s u d r o e o e a in we e s f u i g i ta p r to . r o e ai e p e r t o n p r tv r a me t Re u t : 1 a e n e g n p r t r a e d r n r o e a i n 3 o n
7 m l ) 1I o/ ,其 中 4 x d 3例 高 于正 常 。9 2例 血 儿 茶 酚胺 测 定 在 2 77 2 5 . mm l ( 9 ,~ 4 1 o/ J 2 d  ̄常值 0 6 0mn /)其 中 8 ~ 5  ̄l , d 2例 高 于
正常 。所 有 病例 均测 空 腹血 糖 , 于 正常 者 4 高 6例 ( 5 。 3 %)
手 术 均 采 用 全 麻 ,经 腰 部 切 口 13例 ,经 腹 部 切 口 2 0 8 例 , 顺利 切 除 肿瘤 。 中 1例左 侧 肾上 腺 嗜 铬 细 胞 瘤 与左 均 其
肾 。及 脾 脏粘 连严 重 而 同时行 左 。 脾 脏 切 除术 。麻 醉 前用 东 肾、 莨 菪 碱 03mg肌 注 , . 鲁米 那 钠 0 1 注 。忌用 阿托 品。 .肌
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的分类、诊断及治疗
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的分类、诊断及治疗(一)定义嗜铬细胞瘤(PCC)和副神经节瘤(PGL)合称为PPGL,是由神经嵴起源的嗜铬细胞产生的肿瘤,分布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这种肿瘤持续或间断地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引起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和多脏器功能异常及代谢紊乱。
PPGL中80%~85%来源于肾上腺髓质,称为嗜铬细胞瘤,其余来源于肾上腺外的交感或副交感神经,称为副神经节瘤。
PPGL中10%~17%为转移性,35%~40%为遗传性。
(二)临床表现1.高血压可为阵发性、持续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基础上的阵发性加重,常规降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可因体位变换、压迫腹部、情绪激动、排尿排便等因素诱发,发作持续时间不等,发作频度不等,发作时血压可明显升高达(200~300)/(150~180)mmHg,可伴有头痛、心悸、大汗三联征,严重者可出现恶性高血压、高血压性脑病、眼底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2.直立性低血压多数持续性高血压患者常伴有直立性低血压,少数患者有低血压甚至休克,或高血压与低血压交替出现。
3.代谢异常儿茶酚胺为升糖激素,大量释放可导致血糖升高,出现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儿茶酚胺还能促进脂肪分解,升高血中FFA浓度,增加代谢率;少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白细胞升高等表现。
4.其他系统异常表现(1)心血管系统:可有儿茶酚胺心肌病、心律失常、心绞痛、心梗或心衰等。
(2)消化系统:便秘、腹胀、腹痛、肠梗阻、胆石症等,如肿瘤位于盆腔或直肠附近,用力排便时因腹压升高可诱发高血压发作。
(3)泌尿系异常:病程长、病情重者因高血压可导致肾功能损害;位于膀胱的副神经节瘤可因排尿引起高血压发作。
(4)神经系统:部分患者在高血压发作时出现精神紧张、烦躁、焦虑,甚至恐怖或濒死感,部分患者出现晕厥、抽搐、症状性癫痫发作等神经精神症状。
(5)伴发其他内分泌疾病:可作为MEN的一部分,同时合并甲状腺髓样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若为Von Hippel-Lindau病或神经纤维瘤病1型的一部分,还可同时合并其他部位肿瘤的相关临床表现。
嗜铬细胞瘤的外科治疗:附32例报告
嗜铬细胞瘤的外科治疗:附32例报告李泗耀;王一峰【期刊名称】《广东医学》【年(卷),期】1994(15)3【摘要】1973~1992年我科共收治32例嗜铬细胞瘤均经手术治疗及病理证实,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32例患者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10~60岁。
儿童患者2例。
病程20天~1O年。
手术证实发生于肾上腺者27例(84.4%),其中右侧10例,左侧15例,双侧2例;肾上腺外者5例(15.6%),其中膀胱壁2例,肾门处1例,腹主动脉旁2例。
二、主要症状和检查 1、32例中有28例高血压,其中持续性7例(21.7%),阵发性18例(55.8%),持续性阵发升高3例(9.3%);1例为急进性(病程发展快,出现高血压危象,血压40/29kPa);高血压同时伴有心悸、头痛、出汗19例;视物模糊13例;双手抽搐1例;晕厥1例;排尿困难2例;低热3例。
本组以腹痛腹部包块为首发症状者2例;以血尿为首发症状者1例。
2、实验室检查及药物试验:本组32例中空腹血糖升高占75.0%;糖耐量试验阳性率50.0%。
28例行24h尿VMA测定阳性率80.0%,酚妥拉明抑制试验18人次16例阳性占88.0%。
【总页数】2页(P170-171)【作者】李泗耀;王一峰【作者单位】不详;不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56【相关文献】1.嗜铬细胞瘤的外科治疗及围手术期处理(附83例报告) [J], 姜帅;戎瑞明;王国民;王杭;朱同玉;林宗明;张立;孙立安;郭剑明;许明2.心脏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附3例报告) [J], 张超纪;苗齐;刘兴荣;曾正培;李汉忠;罗爱伦;张抒扬3.膀胱嗜铬细胞瘤的外科治疗(附6例报告) [J], 赵振蒙;马超龙;崔亚菲;李颢;冯波;肖龙;王宝明4.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外科治疗(附67例报告) [J], 傅强;程继义;徐祗顺5.嗜铬细胞瘤的外科治疗(附71例报告) [J], 徐祗顺;傅强;刘海南;赵升田;刘玉强;玄绪军;史本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嗜铬细胞瘤诊断金标准
嗜铬细胞瘤诊断金标准一、概述嗜铬细胞瘤嗜铬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系统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细胞。
该病的主要特点是分泌大量儿茶酚胺,引起持续或阵发性的高血压、心悸、出汗等症状。
嗜铬细胞瘤的发病率约为1-2/100,000,好发于30-50岁之间。
二、诊断嗜铬细胞瘤的方法1.临床表现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持续或阵发性高血压、心悸、多汗、头痛、焦虑、恶心、呕吐等。
但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易与其他疾病混淆。
2.实验室检查(1)血液检查:嗜铬细胞瘤患者血清中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尿中香草扁桃酸(VMA)增多。
(2)尿液检查:尿中儿茶酚胺代谢产物增多,如香草扁桃酸(VMA)、5-羟吲哚醋酸(5-HIAA)等。
(3)影像学检查: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发现肾上腺肿瘤。
对于可疑肿瘤,可进行核素标记的儿茶酚胺代谢物扫描(MIBG),以定位肿瘤部位。
3.确诊手段确诊嗜铬细胞瘤主要依赖病理检查。
手术切除肿瘤后,病理检查发现肿瘤细胞含有嗜铬粒蛋白A,即可确诊。
三、嗜铬细胞瘤的治疗与预防1.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是嗜铬细胞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尤其是对于早期、局限性的肿瘤。
手术切除肿瘤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2.内分泌治疗:对于不能手术或术后复发的患者,可采用内分泌治疗,如生长抑素类似物、多巴胺激动剂等。
3.靶向药物治疗: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定分子靶点,如RET、EGFR等,采用相应的靶向药物进行治疗。
4.预防措施:定期体检,尤其是有高血压、心悸、多汗等症状的患者,及时就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四、总结嗜铬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依赖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内分泌治疗、靶向药物治疗等。
预防措施包括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早期症状。
嗜铬细胞瘤临床病理分析(附12例报告)
嗜铬细胞瘤临床病理分析(附12例报告)【关键词】嗜铬细胞瘤嗜铬细胞瘤过去是一种罕见病,随着诊断方法改进,对于本病报道也越来越多,为一种分泌儿茶酚胺的肾上腺髓质肿瘤,也可发生在肾上腺外,如腹主动脉以上的神经丛、膀胱、纵隔、胸腔或颅内等部位都可发生,这些部位的嗜铬细胞瘤又称嗜铬性副神经节瘤,嗜铬细胞瘤可发生在两性任何年龄,以中年患者居多,部分患者有家族史,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阵发性高血压,触摸肿块可诱发,有时呈持续性高血压,患者血尿儿茶酚胺增多,为主要临床诊断依据。
1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12例中,男3例,女9例,年龄最大者54岁,最小者22岁,病史长者达7年,最短者6个月,2例以右上腹包块入院,10例均以阵发性及持续性高血压入院,其中1例血压高达270/128mmHg,高血压10例(%),其中持续性高血压7例,阵发性高血压3例。
血压正常者2例(%),其余症状包括头痛(%)、头晕(%)。
方法术前准备重视术前准备,术前充分降压,一方面使机体血管放开,减轻心脏负荷。
改善各血管尤其心脏的营养,使血管床内外离子体液自我调节扩容,另一方面使血管α受体处于阻滞状态,术中挤压肿瘤时儿茶酚胺入血不致引起严重的高血压,术前扩容及术中超量补液,可减少肿瘤摘除后儿茶酚胺下降引起的低血压,增加手术的安全。
术中及术后的注意事项和处理手术操作应尽量减少对肿瘤挤压和牵拉,本组12例右侧肾上腺8例,左侧4例,其中1例术后20h死亡。
术后病理诊断肉眼所见肿瘤均有完整包膜,直径3~6cm,重量均在105g以下,圆形或椭圆形,切面实性,其中7例伴有出血及囊性变,镜下观察肿瘤由富含血管的结缔组织分割成不规则的细胞巢或腺泡样结构,瘤细胞大小不一,胞浆丰富,淡嗜碱,含细颗粒,有的呈空泡状,常见嗜酸性核仁,核分裂很少见,有些肿瘤组织中可见分散的神经节细胞,伴有神经鞘细胞及神经母细胞成分,神经鞘细胞S-100蛋白阳性,神经母细胞NSE阳性。
2 讨论病理诊断问题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并不困难,主要根据大体检查肿瘤颜色和嗜铬反应,镜下大多边形细胞巢和腺泡周围以丰富血管及血窦,胞浆偏嗜碱,电镜下肿瘤细胞胞浆特殊形态的神经分泌颗粒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所显示的特殊着色反应有助于诊断,家族性嗜铬细胞瘤一般为双侧或多发,倾向于早发,患者年龄小,常与其他内分泌肿瘤伴发。
嗜铬细胞瘤病例
手术治疗
术后处理
嗜铬细胞瘤手术多采用腹腔镜下切除或开腹 切除,根据肿瘤位置和大小选择合适的手术 入路。
术后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进行必要的药物 治疗和生活指导。
预后影响因素
并发症
伴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并发症的 患者预后较差。
病理类型
嗜铬细胞瘤的病理类型与预后密切相关, 良性嗜铬细胞瘤的预后较好,恶性嗜铬细 胞瘤的预后较差。
03
诊断标准及流程
诊断标准
1 2
典型临床表现
高血压、头痛、心悸、出汗、心绞痛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
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物异常增高。
3
影像学检查
肿瘤病灶的发现以及对肿瘤位置、大小、数目 和与邻近结构关系的判断。
诊断流程
1.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 室检查,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 。
3. 进行实验室特殊检查,如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 谢物的测定,以明确诊断。
2. 进行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以确定是否 存在肿瘤病灶并对肿瘤的位置、大小、数目和与 邻近结构关系进行判断。
4. 根据诊断结果,制定治疗方案并进行相应治疗 。
诊断时需考虑的因素
患者的临床表现
除了典型的嗜铬细胞瘤症状外,还可能伴有其他一些不典型的症状,如低血压、晕厥等,这些症状可能会掩盖病情,影响诊 断。
发病机制
嗜铬细胞瘤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 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等因素 有关。
治疗方法
目前嗜铬细胞瘤的治疗方法主要 包括手术、药物和放射治疗等, 其中手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预后及影响因素
嗜铬细胞瘤的预后受多种因素的 影响,如肿瘤分期、病理类型、 治疗方式等。
嗜铬细胞瘤病例
2023-11-05contents •病例介绍•诊断过程•治疗方案•治疗结果与预后•结论与讨论目录01病例介绍患者基本信息年龄:35岁身高:175cm职业:销售人员患者姓名:张三性别:男体重:80kg 010*********症状与体征张三经常感到头部剧烈疼痛,且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右侧太阳穴附近。
头痛高血压腹部不适全身乏力张三的血压高于正常水平,收缩压通常在160mmHg左右,舒张压在100mmHg左右。
张三经常感到腹部有压迫感,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张三经常感到身体乏力,精神状态差。
既往史张三曾因高血压服用过降压药,但效果不佳。
家族史张三的家族中有高血压病史,但其具体家族成员是否患有嗜铬细胞瘤尚不明确。
既往史与家族史02诊断过程初步诊断基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
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疼痛、高血压、代谢紊乱等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中的激素水平变化,初步诊断为嗜铬细胞瘤。
初步诊断进一步检查进一步检查包括影像学检查和功能试验。
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更准确地了解肿瘤的位置、大小和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
功能试验如儿茶酚胺测定和VMA测定等,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肿瘤是否分泌过多的儿茶酚胺等激素,从而进一步明确诊断。
最终诊断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并进行病理学检查,医生可以明确诊断是否为嗜铬细胞瘤。
病理学检查还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情况。
最终诊断基于病理学检查结果。
03治疗方案对于确诊的嗜铬细胞瘤,无论其大小,均应首先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方案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以腹腔镜手术为主,创伤小,恢复快。
对于不能进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也可以选择开腹手术。
手术方式手术效果良好,能够有效地切除肿瘤,缓解患者的症状。
手术效果对于不能进行手术或手术后复发的患者,可选择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α受体拮抗剂、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药物选择药物治疗能够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
但长期服用药物可能会产生耐药性和副作用。
病例随访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介入治疗
对于无法手术或转移的患 者,可以考虑介入治疗, 如血管内栓塞等。
其他辅助治疗
如化疗、免疫治疗等,可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
护理与康复指导
护理原则
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 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 合适的护理方案。
康复指导
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如运动、心理调适等,促 进患者康复。
随访与监测
定期随访和监测患者的病 情和身体状况,及时发现 和处理问题。
病例随访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目
CONTENCT
录
• 病例介绍 • 嗜铬细胞瘤概述 • 病例随访过程 • 治疗与护理方案 • 病例总结与讨论
01
病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
95% 85% 75% 50% 45%
0
10 患者姓名:张三
20 年龄:45岁
30 性别:男
40 籍贯:北京
5
职业:工程师
病情概述
患者于2022年6月出现高血压 症状,血压波动较大,最高达 220/120mmHg。
分类
根据肿瘤发生部位,可分为肾上腺内嗜铬细胞瘤和肾上腺外嗜铬 细胞瘤。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 、内分泌、代谢等多种因素有关 。
发病机制
肿瘤组织释放大量儿茶酚胺等活 性物质,导致血压波动、代谢紊 乱等症状。
临床表现
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阵发性高血压、头痛、 心悸、出汗等。
体征
可能出现腹部肿块、心律失常等体征 。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通过血液和尿液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检测、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 等)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
需与其他引起高血压的疾病进行鉴别,如原发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等。
嗜铬细胞瘤11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嗜铬细胞瘤11例临床与病理分析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CC)是一种以嗜铬细胞(chromaffin cell)为主的肿瘤。
它可以发生在肾上腺、交感神经节和外周嗜铬细胞等处。
这种肿瘤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和不可预测性,常常导致严重的生命威胁性并出现多个非特异性的症状。
为了探讨这种疾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我们回顾了我们医院的11例PCC患者的数据,并进行分析。
临床特征这些患者的年龄分布在21-6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4岁。
其中6名患者为女性,5名为男性。
这些患者中有5例有高血压史(具有家族史和非家族史各2例和1例),3名患者有代谢综合征。
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头痛(10例)、心悸(7例)、出汗(6例)、恶心(4例)和呕吐(3例)。
此外,1例患者出现了严重的卒中后遗症和1例患者出现了严重的心肌梗死。
影像学表现使用不同类型的影像学技术对这些病例进行了评估,其中包括CT(计算机断层扫描)、MRI(磁共振成像)和MIBG(甲碘腈苯乙酯)扫描。
所有病例CT表现为实性深部低密度。
MRI显示了高信号强度表现,MIBG扫描则呈现出强烈的MIBG亲和力。
病理学特征对手术切除的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后发现,所有病例均为PCC。
其中3例为单侧肾上腺病变,2例为双侧肾上腺病变,3例为交感神经节病变,3例为非特异性病变。
肿瘤大小在2.0-6.5 cm之间,平均为3.7 cm。
所有病例均为分泌性肿瘤。
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接受手术切除治疗。
对于其中4例存在远处转移的患者,我们采用了术后放疗和/或化疗。
随访结果显示,在手术后平均4.3年的时间里,无复发患者比例为63.6%,1例患者在未及时接受治疗的情况下死亡,其余6例病人的生存状况稳定。
结论虽然PCC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但一旦确诊,尽早手术治疗及时进行是至关重要的。
临床治疗中应注意患者的高血压病史和相关代谢综合征,以及可能出现的卒中和心肌梗死等并发症。
影像学技术可以有效诊断PCC,而MIBG扫描则更加敏感和特异。
嗜铬细胞瘤疾病研究报告
嗜铬细胞瘤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副神经节瘤,肾上腺髓质瘤所属部位:全身就诊科室:肿瘤科,内分泌科病症体征:发热,高血压,头痛,多汗症,心悸疾病介绍:嗜铬细胞瘤是怎么回事?嗜铬细胞瘤是由嗜铬细胞所形成的肿瘤,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可发生于自颈动脉体至盆腔的任何部位,可导致血压异常(常表现为高血压)与代谢紊乱症候群,某些患者可因长期高血压致严重的心,脑,肾损害或因突发严重高血压而导致危象,危及生命,但如能及时,早期获得诊断和治疗,又是一种可治愈的继发性高血压病症状体征:嗜铬细胞瘤有什么症状?以下就是嗜铬细胞瘤的症状介绍:嗜铬细胞瘤多见于青壮年,高发年龄为30~50岁,患者性别间无明显差别。
心血管系统表现由于大量的儿茶酚胺间歇地进入血液循环,使血管收缩,末梢阻力增加,心率加快,心排出量增加,导致血压阵发性争骤升高,收缩压可达26.6KPA(200MMHG)以上,舒张压也明显升高。
发作时可伴有心悸、气短、胸闷、头痛、面色苍白、大量出汗、视力模糊等,严重者可出现脑出血或肺水肿等高血压危象。
发作缓解后患者极度疲劳、衰弱,可出现面部等皮肤潮红。
发作可由体位突然改变,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咳嗽及大小便等活动引发。
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个体差异较大,并不与肿瘤的大小呈正相关。
有的患者可表现为持续性高血压。
据报道,约90%的儿童患者表现为持续性高血压,成人也有50%左右表现为持续性高血压。
不同之处在于有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过多的表现。
少数患者可出现发作性低血压、休克等表现。
少数患者可出现发作性低血压、休克等发现,这可能与肿瘤坏死,瘤内出血,使儿茶酚胺释放骤等停,或发生严重心脏意外等有关。
出现这种情况预后常较恶劣。
1958年,SZAKAS提出儿茶酚胺心肌病这一概念,特点是由于儿茶酚胺对心肌的直接毒性作用,使心肌肥厚、水肿、灶性出血、内膜肥厚及炎症细胞浸润等。
临床表现似心肌炎,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及严重心律失常。
代谢紊乱儿茶酚胺刺激胰岛-受体,使胰岛素分泌下降,作用于肝脏、受体及肌肉的受体,使糖异生及糖原分解增加,周围组织利用糖减少,因而血糖升高或糖耐量下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嗜铬细胞瘤诊断及治疗(附132例报告)目的:研究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132例并就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术前准备及手术治疗进行总结。
结果:131例手术患者均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无一例死亡。
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是手术成功的前提,手术切除肿瘤是根本的治疗方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or pheochromocytoma. Methods:132 cases of pheochromocytoma conformed by surgery and pathology were reviewed and studied including clinical symptoms, diagnostic methods,preoperative preparation and operative treatment. Results:131 cases undergone operation were safe during intraoperation.Conclusion: Surgical operation was the only means for treatment,and preoperative preparation was extremely important.[Key words]Pheochromocytoma;Diagnosis;Treatment我院1989年7月~2007年12月收治嗜铬细胞瘤患者132例,现总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32例,男64例,女68例,男∶女为1∶1.01,年龄15~74岁,平均39.16岁;发生于肾上腺内者120例(91%),单侧116例(右侧63例,左侧52例),双侧4例;肾上腺外者12例(9%),其中,发生于膀胱壁者4例,腹主动脉旁者8例。
病程8 d~16年,平均41.56个月。
临床表现高血压121例,收缩压160~245 mmHg,舒张压95~200 mmHg,其中,阵发性高血压103例,持续性高血压18例。
其他症状有头痛、头昏、心悸、多汗、胸闷、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等。
实验室检查:所有患者均行24 h尿儿茶酚胺定性试验,其中,82例阳性(62.1%),52例行24 h尿VMA定量测定为25.6~450 μmol/d(正常值20~71 μmol/d),其中43例高于正常。
92例血儿茶酚胺测定在297.7~2451.2 mmol/d(正常值0~650 mmol/d),其中82例高于正常。
所有病例均测空腹血糖,高于正常者46例(35%)。
1.2手术方法手术均采用全麻,经腰部切口103例,经腹部切口28例,均顺利切除肿瘤,其中1例左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与左肾及脾脏粘连严重而同时行左肾、脾脏切除术。
麻醉前用东莨菪碱0.3 mg肌注,鲁米那钠0.1肌注。
忌用阿托品。
2 结果2.1术中情况除1例合并风心病、脑梗死、心律失常及心衰未手术外,余131例均行手术治疗,无一例死亡。
术中血压波动为:收缩压20~140 mmHg,平均36 mmHg;舒张压5~40 mmHg,平均16.6 mmHg。
术中44例分别输血400~2 000 ml,术中平均补液1 578 ml,术后当日补液平均2 142 ml。
2.2术后病理嗜铬细胞瘤大小1.0~16 cm,平均4.92 cm,良性120例(92%),恶性11例(8%),所有病例均术后证实为嗜铬细胞瘤。
2.3术后随访术后随访107例(81%),其中,19例血压较术前下降但仍高于正常,需口服降压药物维持。
8例恶性细胞瘤分别于术后8个月~5年零5个月复发,且广泛转移盆腔壁、肝脏、腹膜后、颅骨等部位后死亡,余3例恶性者术后3年仍未复发且血压正常。
3例良性嗜铬细胞瘤术后5~7年于原位复发而行再次手术治疗。
3 讨论3.1嗜铬细胞瘤的诊断3.1.1定性诊断嗜铬细胞瘤的典型临床表现有三大症状:高血压、头痛、心悸,且多以阵发性为主,文献报道[1]尚有10%~30%无症状嗜铬细胞瘤,但本组仅有3例无症状嗜铬细胞瘤于健康查体时发现。
有以上典型阵发性症状时应想到嗜铬细胞瘤的可能。
目前研究没有一项实验室检查能100%发现嗜铬细胞瘤[2],本组的定性试验主要依靠血液中儿茶酚胺浓度的测定,阳性率89%,在疾病发作期测定阳性率较高,假阴性的原因可能是稳定期测定的缘故。
据国外Antonio等[3]报道用放免法测定血液中儿茶酚胺的敏感性较高,特别是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敏感性可达93%。
3.1.2定位诊断定位诊断对手术方案的制定意义重大,本组B超、CT、MRI 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95%、97%及100%,尤其是近几年MRI的普及进一步提高了定位诊断率,且有相对有较高的特异性,具体表现为肿瘤T2加权像的高信号,有人形象地称之为“灯泡征”,但应消除“所有的嗜铬细胞瘤均有T2像灯泡征”的误解,国外Antonio等[3]报道一组嗜铬细胞瘤的病例中69%的肿瘤T2像呈高信号,余31%则呈等信号或模糊信号。
应用放射性物质131I-MIBG定位诊断特异性高达99%,特别是对恶性肿瘤的转移灶及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4]。
3.1.3恶性嗜铬细胞瘤诊断病理学从细胞形态上不能鉴别嗜铬细胞瘤的良、恶性,目前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仍以是否有转移为依据,通常认为在不存在嗜铬组织的部位出现嗜铬细胞瘤诊断为恶性嗜铬细胞瘤。
近几年的研究试图从免疫学或分子生物学的角度鉴别之:Teruhiro等[5]测定恶性嗜铬细胞瘤组织中过氧化锰歧化酶的活性显示明显低于良性肿瘤;Nativ O等[6]应用流式细胞计分析肿瘤细胞DNA的倍体性得出以下结论:二倍体的肿瘤大多为良性,84%有血管浸润和所有局部或远处转移的嗜铬细胞瘤的DNA为四倍体或非整倍体,而癌性死亡的患者95%的肿瘤细胞有不正常的DNA倍体类型;另外有研究[9]证明恶性嗜铬细胞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明显升高,而良性肿瘤及正常肾上腺组织中无此表达。
但目前为止没有一种高效、特异性的检测手段能鉴别良、恶性嗜铬细胞瘤,这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去探索。
3.2嗜铬细胞瘤的治疗3.2.1 术前准备本病手术风险大,1950年以前手术死亡率为20%~25%,术前未确诊者高达50%,死亡的主要原因是麻醉诱导期、肿瘤摘除时的高血压危象及肿瘤切除后立即出现的低血压及麻醉剂引起的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等。
但随着α-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及术前扩容等充分的术前准备,目前手术死亡率已降至1%[7],本组131例更是无一例死亡。
我们术前准备的措施是术前10~14 d每日应用酚苄明20~60 mg降低血压、扩张外周血管,其中2例应用酚苄明4、5 d 后手术,术中血压波动分别为140/100 mmHg、80/40 mmHg,说明术前应用酚苄明充分扩张血管的重要性,建议至少应用10 d。
心率过快可加用心得安或钙离子拮抗剂,如合并心功能受损则做相应治疗。
术前5 d每日静滴低分子右旋糖苷500 ml扩容。
经以上处理,本组病例均平安度过围手术期。
曾有报道[6]术前常规输血扩容,我们认为没有必要。
另外近年有报道[5]可以不用α-受体阻滞剂,而用钙离子拮抗剂做术前准备,亦可达到良好效果。
其依据是:儿茶酚胺的缩血管升压反应是通过胞浆内的钙离子浓度升高来完成的,细胞内的钙离子需细胞外的钙离子来补充,钙离子拮抗剂正是通过阻止钙离子内流而发挥作用的。
本组中有3例患者因服用α-受体阻滞剂副作用较大而改用钙离子受体拮抗剂作术前准备,亦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3.2.2术中、术后处理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多经腰部11肋途径,瘤体较大者(直径大于5 cm)则以经腹途径为宜,术中开辟3条通道,2条用于输液及调节血压药物的输注,1条用于监测CPV。
术中若血压过高则静滴硝普钠、酚妥拉明等药物降压,摘除肿瘤后若血压偏低则静脉滴注去甲肾上腺素升压,并加快输液速度。
术后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特别注意血压变化,若出现低血压,则加快补液及应用升压药物,老年人应预防肺水肿、心衰等并发症。
[参考文献][1]Paul HL,Robert BJ,Rajuant M.A clinically “silent” pheochromocytoma with spontaneous hemorrhage[J]. J Urol,1997,138:1429.[2]Graham PE,Symthe GA,Edwards GA,et al. Laboratory diagnosis of pheochromocytoma: which analystes should we measure?[J] Ann ClinBiochem,2003,30:129.[3]Antonio ML,Maria AA,Berrenice BM,et al. Pheochromocytoma: study of 50 cases[J].J Urol,1999,157:1209-1210.[4]Naguib AS,Robert CH,Paul ES. Diagnosis,local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pheochromocytoma[J].Cancer,2002,76:2457.[5]Teruhiro N,Yoko K,Isoji S,et al. Remarkably suppressed manganese superoxide dismutase activity in m alignant pheochromocytoma[J].J Urol,2005,163:1789.[6]Nativ O,Grant CS,Sheps SG,et al.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nuclear DNA ploidy pattern in 184 patients with pheochromocytoma[J].Cancer,2003,93:178.[7]James CV,David AG,Emmanuel LB,et al.Successful outcomes in pheochromocytoma in the modern era[J]. J Urol,2004,166:765-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