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十七章思考题答案详解
易纲《宏观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7章 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圣才出品】
第17章 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17.1 复习笔记一、名义刚性名义刚性是指宏观经济中价格水平或工资水平不能进行充分调整的状态,包括名义价格刚性和名义工资刚性两种情况。
新凯恩斯主义者从垄断竞争出发,用菜单成本和近似理性说明名义刚性的宏观经济后果。
1.菜单成本菜单成本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曼昆提出的一个比喻型的名词,以说明调整价格可能带来的成本,菜单成本的存在会给名义价格调整带来阻力。
2.近似理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克洛夫指出,在定价过程中作出非最优选择的企业会遭受损失,但这种损失可能很小,因此企业的惯性价格行为是一种“近似理性”的行为。
如图17-1所示,原来的需求状况下企业最佳利润点为A ,发生需求冲击后企业的最佳利润点为B 。
如果企业维持A 点的价格不变,将获得C 点的利润。
虽然02ππ-较大,但12ππ-却相对较小,此时企业选择不调整价格的损失较小,所以维持价格不变是一种近似的理性行为。
图17-1二、真实刚性 真实刚性是指经济行为人缺乏动机去改变实际工资或实际产品价格,真实刚性分为真实工资刚性和真实价格刚性两类。
1.真实价格刚性在真实价格刚性方面,新凯恩斯主义者主要的解释集中在“密集”市场的外部性、存在搜寻成本、资本市场与产品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等方面。
2.真实工资刚性(1)不完全竞争产生不完全竞争的原因主要有:工会的存在导致工资的议价谈判,以及存在劳动力流动成本。
(2)不完全信息不完全信息的情况主要包括逆选择和道德风险两种:①逆选择是指由于劳动者的异质性,企业对工作申请者的生产率特征的信息不完全,工人在被雇用前关于自身信息自然掌握得比企业多,在雇用成本(如上述那些成本)无法忽视的情况下,企业为避免投入大量资源用以甄别或培训工人,宁愿以高工资向劳动市场发出信号,以吸引相对令自己满意的工人来申请岗位。
②道德风险是指工人在被雇用后,即在签订工资合约后,由于劳动合同不可能很完善,导致工人有机会主义的动机,可能会选择利于自己而非企业的努力程度。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10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7章 政府债务和预算赤字【圣才出品】
第17章政府债务和预算赤字17.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政府债务规模扩大的原因(见表17-1)★表17-1政府债务规模扩大的原因考点二:预算赤字衡量指标的问题★★1.政府预算赤字的含义政府预算赤字是政府为其运转而融资所需要发行的新债务量,等于政府支出减去政府收入。
2.政府预算赤字指标存在的问题(见表17-2)表17-2政府预算赤字指标存在的问题考点三:传统的政府债务观点(见表17-3)★★★表17-3传统的政府债务观点考点四:李嘉图学派的政府债务观点(见表17-4)★★★表17-4李嘉图学派的政府债务观点考点五:关于政府债务的其他观点★★★1.平衡预算与最优财政政策大多数经济学家反对要求政府平衡其预算的严格规定,认为应采用最优财政政策,这种政策有时可能要求预算赤字或盈余。
预算赤字或盈余的优点见表17-5。
表17-5预算赤字或盈余的优点2.预算赤字与通货膨胀(1)政府为预算赤字筹资的三种途径是:增加税收、发行债券和发行货币。
(2)当政府无法通过征收更多税收和发行债券为支出筹资时,政府就会增加货币供给,过多的货币供给会引发通货膨胀。
恶性通货膨胀最深层的原因就是政府预算赤字,它的结束依赖于财政改革(增加税收和减少财政支出)。
(3)高的债务水平也可能鼓励政府制造通货膨胀。
因为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债务的实际价值会下降。
这就是由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所引起的通常的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再分配。
3.预算赤字的国际影响(1)当预算赤字减少了国民储蓄时,往往会导致贸易赤字。
(2)预算赤字导致的高债务水平会降低投资者对本国的信心,可能引发资本外流;而且高的债务水平会降低一国在世界事务中的政治影响。
17.2课后习题详解一、概念题1.资本预算答:资本预算是一种既衡量负债又衡量资产的预算程序,它考虑到了资本的变动。
采用资本预算,净国债等于政府资产减去政府负债。
按现行的预算程序,当政府出售其资产时,预算赤字会减少。
宏观经济学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宏观经济学思考题及参考答案〔1〕第四章根本概念:潜在GDP,总供给,总需求,AS曲线,AD曲线。
思考题1、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写出每一个主要目标的简短概念。
请详细解释为何每一个目标都十分重要。
答:宏观经济学目标主要有四个: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加和国际收支平衡。
〔1)充分就业的本义是指所有资源取得充分利用,目前主要用人力资源作为充分就业的标准;充分就业本不是指百分之百的就业,一般地说充分就业允许的失业范围为4%。
只有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一国经济才能生产出潜在的GDP,从而使一国拥有更多的收入用于提高一国的福利水平。
〔2〕物价稳定,即把通胀率维持在低而稳定的水平上。
物价稳定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即总物价水平)的稳定;物价稳定并非是指通货膨胀率为零的状态,而是维持一种能为社会所经受的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的经济状态,一般指通货膨胀率为百分之十以下。
物价稳定可以避免经济的猛烈波动,避免各类扭曲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3)经济增加是指维持合意的经济增加率。
经济增加是指单纯的生产增加,经济增加率并非是越高越好,经济增加的同时必需带来经济开展;经济增加率一般是用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加率来衡量的。
只有经济不断的增加,才能知足人类无穷的欲望。
〔4)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国际收支既无赤字又无盈余的状态。
国际收支平衡是一国对外经济目标,必需注意和国内目标的配合利用;正确处置国内目标与国际目标的矛盾。
在开放经济下,一国与他国来旧日趋密切,维持国际收支的根本平衡,才能使一国避免受到他国经济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3,题略答:a.石油价钱大幅度上涨,作为一种不利的供给冲击,将会使增加企业的生产本钱,从而使总供给减少,总供给曲线AS将向左上方移动。
b.一项削减国防开支的裁军协议,而与此同时,政府没有采取减税或增加政府支出的政策,那么将减少c.潜在产出水平的增加,将有效提高一国所能生产出的商品和劳务水平,从而使总供给曲线AS向右下方移动。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问题1: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整体经济运行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经济中的总体现象和经济运行的规律,包括国民经济的总体规模、增长速度、物价水平、就业水平、物资供求关系等。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系统,即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和各个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
问题2:GDP的定义是什么?它的计算方法有哪些?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它可以通过产出法、收入法和支出法进行计算。
•产出法:根据产品的产出量和售价来计算GDP。
主要包括产业增加值、商品增值税和净关税三个部分。
产业增加值是国内企业生产商品和服务所增加的价值,商品增值税是销售商品过程中增加的税费,净关税是进口商品关税减去出口商品的关税。
•收入法:根据国民收入的构成来计算GDP。
主要包括工资、利润、利息和租金等因素。
•支出法:通过对整体需求的衡量来计算GDP。
主要包括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四个部分。
问题3:什么是通货膨胀?它有哪些影响因素?通货膨胀是指货币购买力下降,物价水平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导致货币价值的贬值,影响经济体制和社会生活的稳定。
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包括: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需求过高导致价格上涨。
当居民收入增加,需求上升,商品供不应求时,市场价格会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成本上升导致价格上涨。
生产成本的上升,如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等,将推动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3.货币发行过多:当国家通过货币发行扩大经济增长,而没有相应的经济增长,会导致货币供应过剩,从而出现通货膨胀。
4.供给不足:当出现自然灾害、生产能力下降或政策限制等因素,会导致供给不足,进而推动商品价格上涨,引发通货膨胀。
问题4:什么是经济增长?有哪些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经济增长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经济总量的扩大。
西方经济学第十七章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西方经济学第十七章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开放经济的背景下,当一国进口倾向扩大时,is曲线变得(b)。
a.陡峭c.维持不变b.陡峭d.不确定2.bp曲线就是用来实地考察国际收支平衡时,(d)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a.国民收入与价格c.国民收入与净出口额b.国民收入与政府出售d.国民收入与利率水平3.在bp曲线右方的任一点,均表明(b)。
a.国际收支逆差c.资本净流出小于净出口b.国际收支顺差d.资本净流出大于净出口4.假设其他条件维持不变国内物价水平下降,那么bp曲线将向(b)移动。
a.左方c.不确定b.右方d.维持维持不变5.在国内和国外价格都不变的情况下,本币升值bp曲线将向(a)移动。
a.左方c.维持维持不变b.右方d.不确定6.短期内,(b)对内部平衡的影响大于对外部平衡的影响。
a.货币政策c.价格政策b.劳动力政策d.财政政策7.在开放经济中,下列(b)项不是政府宏观政策的最终目标。
a.国际收支平衡c.经济平衡快速增长b.不存在贸易逆差或顺差d.消除通货膨胀8.如果一国处在内部平衡,但国际收支存有赤字的状况,这时最适宜的政策挑选将就是c)。
a.扩张的财政政策b.紧缩的货币政策c.促使本币贬值d.收缩的货币政策与宽松的财政政策混合采用9.在固定汇率制资本不完全流动的情况下,财政政策(a)。
a.有效率b.违宪c.无限大d.不确定10.在固定汇率制资本全然流动的情况下,货币政策(b)。
a.有效b.无效c.无限大d.不确认11.与封闭经济体系相比,在开放体系中,政府的财政政策的作用将(a.变小,因为总需求加入净出口后使支出乘数变小b.变大,因为总需求加入净出口后使支出乘数变大c.不变,因为总需求加入净出口后对支出乘数没有影响d.无法确定a)。
(二、判断题1.bp曲线表示的是国际收支平衡时,收入与利率的组合关系。
(√)2.一国支出的变动对他国收入的影响,是国际经济活动的溢出效应。
(√)3.国际收支顺差将同时降低国内的产出水平和物价水平。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十七章习题答案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十七章习题答案(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1. 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为什么在IS—LM模型中,由P(价格)自由变动,即可得到总需求曲线解答:(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
一个经济社会的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和国外需求。
总需求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价格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宏观经济学中,为了说明价格水平对总需求量的影响,引入了总需求曲线的概念,即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几何表示。
在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理论中,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主要由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来反映。
(2)在IS—LM模型中,一般价格水平被假定为一个常数(参数)。
在价格水平固定不变且货币供给为已知的情况下,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的收入(产量)水平。
现用图17—1来说明怎样根据IS—LM图形来推导总需求曲线。
图17—1分上下两个部分。
上图为IS—LM图。
下图表示价格水平和需求总量之间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
当价格P的数值为P1时,此时的LM曲线LM(P1)与IS曲线相交于E1点,E1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1和r1。
将P1和y1标在下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D1。
现在假设P由P1下降到P2。
由于P的下降,LM曲线移动到LM(P2)的位置,它与IS曲线的交点为E2点。
E2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2和r2。
对应于上图中的点E2,又可在下图中找到D2点。
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P的变化,LM曲线和IS曲线可以有许多交点,每一个交点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y和P。
于是就有许多P与y的组合,从而构成了下图中一系列的点。
把这些点连在一起所得到的曲线AD便是总需求曲线。
从以上关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中可以看到,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反向关系。
宏观课后简答17
宏观课后简答第九章1.何为GDP?如何理解GDP?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国(或地区)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理解:①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为了解决经济中不同产品和服务的实物量一般不能加总的问题,人们转而研究它们的货币价值,这就意味GDP一般是用某种货币单位来表示的。
②GDP衡量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服务价值不计入GDP。
最终产品和服务是指由一家企业生产来被另一家企业当做投入品的那些产品和服务。
③GDP是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也就是说,只有那些在特定的国家和地区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才被计算到该国或地区的GDP中。
④GDP衡量的是一定时间内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这意味着GDP属于流量,而不是存量。
2.说明核算GDP的支出法。
支出法核算GDP的基本依据是:对于整个经济体来说,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具体来说,该方法将一国经济从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角度划分为了四个部门,即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和国际部门。
对家庭部门而言,其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成为消费支出,用字母C表示;对企业部门而言,其支出称为投资支出,用字母I表示;对政府部门而言,将各级政府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支出定义为政府购买,用字母G表示;对于国际部门,引入净出口NX来衡量其支出,净出口被定义为出口额和进口额的差额。
将上述地部门支出项目加总,用Y表示GDP,则支出法核算GDP的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为:Y=C+I+G+NX3.失业主要有哪些类型?失业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具体来说,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正常的劳动力周转所造成的失业,摩擦性失业的原因在于,失业人员和有关职位空缺的雇主之间的信息在相互搜寻过程中需要花费一些时间;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技术或经济结构变化导致工作所需技能或工作地域変化带来的失业,结构性失业的原因有两种情况,一是在某特定地区,劳动力市场上所需要的技能与劳动者实际供给的技能之间出现了不匹配的现象,二是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在不同地区之间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季节性失业是指由于季节性的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一个经济周期内随着经济衰退而上升,随着经济扩张而下降的波动性失业,当一个经济体中的总需求下降,进而引起劳动力需求下降时,周期性失业就出现了。
宏观经济学第十七章 习题答案
宏观经济学第十七章习题答案宏观经济学第十七章--习题答案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7.设总供给函数为ys=2000+p,总需求函数为yd=2400-p:(1)谋供需均衡点。
(2)如果总需求曲线向左(平行)移动10%,求新的均衡点并把该点与(1)的结果相比较。
(3)如果总需求曲线向右(平行)移动10%,求新的均衡点并把该点与(1)的结果相比较。
(4)如果总供给曲线向左(平行)移动10%,求新的均衡点并把该点与(1)的结果相比较。
(5)本题的总供给曲线具有何种形状?属于何种类型?解答:(1)由ys=yd,得2000+p=2400-p于是p=200,yd=ys=2200,即得供求均衡点。
(2)向左平移10%后的总需求方程为yd=2160-p于是,由ys=yd有2000+p=2160-pp=80ys=yd=2080与(1)较之,代莱平衡整体表现出来经济处在不景气状态。
(3)向右位移10%后的总需求方程为yd=2640-p于是,由ys=yd存有2000+p=2640-pp=320ys=yd=2320与(1)相比,新的均衡表现出经济处于高涨状态。
(4)向左平移10%的总供给方程为ys=1800+p于是,由ys=yd有1800+p=2400-pp=300ys=yd=2100与(1)较之,代莱平衡整体表现出来经济处在通缩状态。
(5)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属于常规型。
8.引致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变动的因素主要存有哪些?答疑:引致总需求曲线变动的因素主要存有:(1)家庭消费市场需求的变化;(2)企业投资市场需求的变化;(3)政府购买和税收的变化;(4)净出口的变化;(5)货币供给的变化。
引致总供给曲线变动的因素主要存有:(1)自然灾害和战争;(2)技术变化;(3)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4)工资水平的变化;(5)对价格水平的预期。
9.设立某一三部门的经济中,消费函数为c=200+0.75y,投资函数为i=200-25r,货币市场需求函数为l=y-100r,名义货币供给就是1000,政府出售g=50,求该经济的总需求函数。
《宏观经济学》思考题(有答案)
《宏观经济学》思考题(有答案)《宏观经济学》思考题第⼀章国民收⼊核算1、简要说明GNP与GDP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为什么现在许多国家都选择使⽤GDP这⼀指标?国内⽣产总值(GDP)和国民⽣产总值(GNP)均指⼀个国家⼀定时期内所⽣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区别在于,GDP是以地域划分的,是⽣产的概念;⽽GNP以⼈⼝划分,是收⼊的概念。
西⽅宏观经济学将国内⽣产总值(GD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指标,原因在于,GDP确实代表⼀国或⼀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和个⼈在⼀定时期内全部⽣产活动(包括产品和劳务)的最终成果,可以对⼀国总体经济运⾏表现作出概括性衡量,反映出⼀国(或地区)的经济实⼒,便于国际间和地区间作⽐较,为制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分析经济运⾏状况以及政府调控和管理经济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
2、为什么说个⼈在股票债券上的投资不同于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出,即建造新⼚房、购买新机器设备等⾏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只是⼀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产经营活动。
⼈们购买债券或股票,是⼀种产权转移活动,因⽽不属于经济学意义的投资活动,也不能计⼊GDP。
公司从⼈们⼿⾥取得了出售债券或股票的货币资⾦再去购买⼚房或机器设备,才算投资活动。
3、为什么存货投资也要计⼊GNP之中?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GNP是指某个特定国家⼀定时期内⽣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如果把存货排除在GNP之外,所计得的就只是销售额,⽽不是⽣产额。
4、为什么转移⽀付不计⼊GNP之中?因为政府转移⽀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税)把收⼊从⼀个⼈或⼀个组织转移到另⼀个⼈或另⼀个组织⼿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
5、为什么GNP中只计⼊净出⼝?进⼝应从本国购买中减去,因为进⼝表⽰收⼊流⼊到国外,不是⽤于购买本国产品的⽀出;出⼝则应加进本国总购买量之中,因为出⼝表⽰收⼊从国外流⼊,是⽤于购买本国产品的⽀出。
17.宏观第十七章-思考题标准答案详解
第十七章思考题解析一、思考题A:基础知识题1、A 2、D 3、A 4、C 5、A 6、C 7、C 8、D 9、B 10、A 11、B 12、A 13、B 14、D 15、D16、A 17、C 18、D二、思考题B:名校试题或历年考研真题1、表示实际国民收入的需求与价格水平的关系。
总需求函数的图像叫做总需求曲线。
2、财富效应(The Wealth Effect)是指由于金融资产价格上涨(或下跌),导致金融资产持有人财富的增长(或减少),进而促进(或抑制)消费增长,影响短期边际消费倾向(MPC),促进(或抑制)经济增长的效应.简而言之,就是指人们资产越多,消费意欲越强。
财富效应又称实际余额效应。
3、总供给曲线表明了价格与产量的相结合,即在某种价格水平时整个社会的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4、答: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数量关系。
描述这一函数关系的曲线为总需求曲线。
它是一条向下方倾斜的曲线,表明当其他条件不变时,若价格水平提高,则国民收入水平下降;若价格水平下降,则国民收入水平上升。
这种关心的内在机制是: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将会同时打破产品上市场和货币市场上的均衡。
在货币市场上,价格水平上升导致实际货币供给下降,从而使LM曲线向左移动,均衡利率水平上升,国民收入水平下降。
在产品市场上,一方面由于利息率水平上升造成投资需求下降,总需求随之下降;另一方面,价格水平的上升还倒置人们的财富和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以及本国出口产品相对价格水平的提高,从而使人们的消费需求和国外需求减少,由乘数原理最终引起国民收入水平下降。
可以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即IS-LM模型,推导出总需求函数。
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5、答:⑴总需求是指总支出,单个商品的需求是指不同价格水平下对商品的需求数量。
⑵总需求受价格总水平的影响,单个商品的需求受相对价格水平的影响。
⑶二者虽然都受价格的影响,但对前者的解释是从利率分析入手,对后者的分析则是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分析入手。
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和答案
复习与思考题:1.名词解释宏观经济学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存量分析流量分析事前变量分析事后变量分析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主要研究哪些问题?3.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4.请谈谈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参考答案2.答: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研究对象,它考察总体经济的运行状况、发展趋势和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涉及到经济中商品与劳务的总产量与收入、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国际收支和汇率、长期的经济增长和短期的经济波动等现象,揭示这些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
3.答:实证分析方法与规范分析法、总量分析法、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事前变量分析与事后变量分析、存量分析与流量分析、即期分析与跨时期分析、静态、比较静态与动态分析、经济模型分析法。
4.答:参考第二节。
(撰稿:刘天祥)本章习题一、概念题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名义GDP、实际GDP、GDP折算指数二、单项选择题1. 下列产品中不属于中间产品的是()A. 某造船厂购进的钢材B. 某造船厂购进的厂房C. 某面包店购进的面粉D. 某服装厂购进的棉布2. 在一个四部门经济模型中,GNP=()。
A. 消费十净投资十政府购买十净出口B. 消费十总投资十政府购买十净出口C. 消费十净投资十政府购买十总出口D. 消费十总投资十政府购买十总出口3. 下列各项中,属于要素收入的是()A. 企业间接税B. 政府的农产品补贴C. 公司利润税D. 政府企业盈余4. 经济学的投资是指()。
A. 企业增加一笔存货B. 建造一座厂房C. 购买一台机器D. 以上都是5. 已知在第一年名义GNP为500,如到第六年GNP核价指数增加一倍,实际产出上升40%,则第六年的名义GNP为()。
A. 2000B. 1400C. 1000D. 750三、判断题1.农民生产并用于自己消费的粮食不应计入GNP。
()2.在进行国民收入核算时,政府为公务人员加薪,应视为政府购买。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7~22章【圣才出品】
第17章 宏观经济政策1.什么是自动稳定器?是否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答:(1)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财政政策的这种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和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得到发挥。
(2)混合经济中支出乘数值与私人经济中支出乘数值的差额决定了税收制度的自动稳定程度,其差额愈大,自动稳定作用愈大,这是因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定的条件下,混合经济中支出乘数越小,说明边际税率越高,从而自动稳定量愈大。
这一点可以从混合经济的支出乘数公式1/[1-β(1-t )]中得出。
当t 愈大时,该乘数愈小,从而边际税率的变动的稳定经济作用愈大。
举例来说,假设边际消费倾向为0.8,当税率为0.1时,则增加1美元投资会使总需求增加3.57美元()11 3.5710.810.1⎡⎤⨯≈⎢⎥-⨯-⎢⎥⎣⎦;若税率增至0.25时,则增加1美元投资只会使总需求增加2.5美元()11 2.510.810.25⎡⎤⨯=⎢⎥-⨯-⎢⎥⎣⎦。
可见,税率越高,自发投资冲击带来的总需求波动愈小,说明自动稳定作用越大。
2.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和功能财政思想有何区别?答:(1)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指财政收入与支出相平衡,财政预算盈余等于零的财政思想。
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按其历史发展阶段有三种含义:一是年度平衡预算,这是一种量入为出的每年预算均需平衡的思想;二是周期平衡预算,指政府财政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在经济繁荣时期采用财政盈余措施,在萧条时期采取预算赤字政策,以前者的盈余弥补后者的赤字,以求整个经济周期盈亏相抵,预算盈余为零的平衡预算;三是充分就业平衡预算,这种思想认为,政府应当使支出保持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净税收水平。
这三种平衡预算思想的发展表明,平衡预算已由以往的每年度收支相抵的思想逐步发展至以一定的经济目标为前提的平衡预算思想,在一定周期内,或某年度可有一定的财政盈余或赤字,但是这类平衡预算思想的本质仍旧是机械地追求收支平衡,是一种消极的财政预算思想。
宏观经济学-课后思考题答案_史蒂芬威廉森017
Chapter 17Inflation, the Phillips Curve, and CentralBank CommitmentTeaching GoalsIn some ways, discussion of Phillips curves has become less topical, as contemporary policy discussions rarely utilize this terminology. However, because Phillips curves did play a prominent role in policy discussions during the 1960s and 1970s, an understanding of Phillips curves is necessary to properly understand the history of Federal Reserve policy over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most important points are that stable Phillips curves, if they exist at all, are only short-run phenomena, and that policymakers’ attempts to exploit the Phillips curve may lead to a permanent increase in inflation and at best a temporary increase in aggregate output.The primary subject of this chapter is to develop a positive theory of inflation. In the short run, central banks face a given level of expected inflation. Over time, policy behavior affects the future course of expectation formation. The interplay of central bank behavior and the behavior of the public generates the equilibrium rate of inflation. This model can be used to make potentially refutable predictions about the genus of inflation in different times and places.The remainder of the material is devoted to applications of inflation theory to historical inflation episodes.A principal result is that U.S. inflation experience from 1970 to the early 1980s is likely due to the Fed’s initial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true nature of the Phillips curve relationship.Classroom Discussion TopicsPublic discussion periodically focuses on whether the Fed should be given less discretion. This topic was given more attention during the 1970s and early 1980s when the Fed allowed the rate of inflation to get higher than what the public was willing to tolerate. On the one hand, if the Fed is charged only with control of the rate of inflation, and given clear performance standards, theory suggests that the rate of inflation will remain closer to its preferred level. However, discretion may be needed for the Fed to properly respond to macroeconomic disturbances. How do students feel about giving the Fed less discretion? How does the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depend on the students’ judgments about the validity of competing theories of the business cycle? What does the change of leadership at the Fed have to do with rules vs. discretion?There is some conflict between the Friedman–Lucas money surprise model of the Phillips curve and the assumed properties of central bank preferences. In particular, the model assumes that the central bank always prefers higher output. However, if the Friedman–Lucas model is correct, then aggregate output can be above trend only when workers are fooled into working more hours than they would actually prefer. Can increases in output due to erroneous decisions be welfare improving? Is it possible that a more Keynesian-style model of the Phillips curve be a better justification for these preferences? Are there other factors that might cause the socially optimal level of aggregate output to be higher than the level of output consistent with equality between actual inflation and expected inflation? What might these factors be?158 Williamson • Macroeconomics, Third EditionOutlineI. The Phillips CurveA. The Work of A.W. PhillipsB. The U.S. Phillips Curve1. A Stable Phillips Curve: 1950–19692. Breakdown of the Phillips Curve: 1970s3. Absence of a Phillips Curve: 1980–1999C. The Behavior of Phillips Curves across Time and Space1. Phillips Curves Do Not Exist in All Data Sets2. Phillips Curves Appear to Shift over TimeII. Money Surprises and the Phillips CurveA. Mistaken Beliefs about Real WagesB. Output and Unexpected InflationIII. A Positive Theory of InflationA. Central Bank PreferencesB. Central Bank Maximization for Given ExpectationsC. Long-Run EquilibriumD. The Role of Commitment1. Time Inconsistency2. The Inflation Game3. Rational Expectations4. Rules vs. DiscretionIV. Central Bank LearningA. The U.S. FedB. The Reserve Bank of New ZealandV. Central Bank CommitmentA. Argentina’s Currency BoardB. The U.S. Fed and the Commitment StoryTextbook Question SolutionsQuestions for Review1. The Phillips curve is named after A.W. Phillips, whose 1958 publication first brought attention to anempi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employment rate and the rate of wage inflation in the U.K. 2. The version of the Phillips curve presented in this chapter i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ate of priceinflation and the level of real GDP relative to trend real GDP.3. The relationship fits the data for the 1950s and 1960s. The relationship begins to break down in the1970s and has disappeared thereafter.Chapter 17 Inflation, the Phillips Curve, and Central Bank Commitment 159 4. Phillips curves do not exist in all data sets, and the relationship, when it does exist, appears to shiftover time.5. According to the Friedman–Lucas money surprise model, when faster money growth generatesfaster-than-expected inflation, economic agents mistakenly interpret this nominal disturbance as an increase in the relative price of the good that they supply (including labor), so output is higher than it otherwise would be.6. The Friedman–Lucas money surprise model implie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fference betweeninflation and expected inflation,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eal GDP and trend real GDP.7. When real output is at its trend level, actual inflation is equal to expected inflation.8. An increase in expected inflation shifts the Phillips curve up.9. Inflation has been relatively low and not highly variable, except for the period from 1970 until theearly 1980s. In this period, the U.S. inflation rate was high and variable.10. The two principle explanations for the course of U.S. inflation after 1950 are the central banklearning story and the central bank commitment story.11. If the Phillips curve is stable, a central bank can permanently increase output if it is willing to toleratea somewhat higher, although stable, inflation rate.12. The Fed cannot permanently increase the level of aggregate output, because it cannot permanentlykeep actual inflation above expected inflation. Rational economic agents eventually learn to expect higher inflation and the Phillips curve continually shifts upward.13. New Zealand radically changed the incentives faced by its central bank. The Reserve Bank ofNew Zealand Act charges the central bank with responsibility to target only inflation, and thegovernor of the central bank can be dismissed by the prime minister for failure to meet its inflation target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Fed was able to bring inflation under control without any major structural changes.14. If the central bank is not credible, the public will assume that the central bank will try to exploit thePhillips curve and therefore will expect an inflation rate that is higher than the central bank’s stated target rate. In the long run, actual inflation must equal expected inflation with aggregate output at its trend level.15. If the central bank is concerned about its reputation, it is less likely to try to exploit the Phillips curve.The central bank is then more credible when it announces a target inflation rate.16. The central bank learning story is more credible. The central bank commitment story cannot providea satisfactory explanation of why the inflation rate increased in the 1970s and then declined in the1980s and 1990s.17. In Argentina, inflation was chronically out of control. The central bank was put in the position ofbeing required to buy up government debt, because the government budget deficit could only be financed through seigniorage. The government needed to credibly commit to ending its deficitspending, and public confidence was so badly damaged that drastic measures were needed to reduce expected inflation.160 Williamson • Macroeconomics, Third EditionProblems1. Initially, the inflation rate is equal to i * and aggregate output is equal to Y T. The initial Phillips curve isPC 1. To optimally exploit PC 1, the central bank adopts the inflation rate i 1 and the level of aggregate output increases to Y 1. In the next period, the public expects i 1, so the Phillips curve shifts to PC 2, which passes through the point (Y T , i 1). Now the central bank adopts the inflation rate i 2 to exploit PC 2. This process continues until a steady state is reached at (Y T , I SS ). See the figure below.2. Disinflation.(a) The economy starts at the point (Y T , i 1) in the figure below. The expected rate of inflation is i 1, and the relevant Phillips curve is PC 1. To immediately reduce inflation to i *, the central bank moves along PC 1 to the point (Y 2, i *). Next period, the expected inflation rate is i *, and the economy is now in long-run equilibrium at (Y T , i *).Chapter 17 Inflation, the Phillips Curve, and Central Bank Commitment 161(b) With rational expectations, the expected rate of inflation immediately declines to i *. The economy immediately moves to the point (Y T , i *) in the figure below. Therefore, the economy does not have to endure a period of low output to end the excessive inflation.(c) The economy starts at the point (Y T , i 1) in the figure below. If the central bank first reduces the inflation rate to 2,i and expectations are adaptive, output declines to 2ˆ,Y along PC 1. In the next period, the Phillips curve shifts to PC 2. If the central bank sets an inflation rate to maintain the economy at 2ˆ,Y then the inflation rate will fall to 3.i The process continues until the inflation rate is equal to *.i At this point, output increases to .T Y162 Williamson • Macroeconomics, Third EditionIf expectations are rational, then with each gradual step down in the inflation rate, the Phillipscurve immediately shifts down to the new inflation rate. Therefore, the level of output is equal to TY throughout the gradual reduction in the inflation rate. The path of output is depicted inthe figure below.(d) In the early 1980s, the inflation rate fell dramatically, and there was a large, temporary reductionin aggregate output. This scenario is much like the transition depicted in the first figure of thisquestion. After a relatively long period of inflation, the public at first did not believe that theFed’s attempt to reduce inflation would succeed. Expectations probably behaved in much thesame way as the adaptive process described in part (a) of this problem.3. Central bank credibility.(a) When the public has confidence that the central bank will follow through on its promise, thenexpectations are well described as rational. Movement in the economy is as depicted inthe second figure of question 2.(b) When the public does not believe the announcement, then expectations are well describedas adaptive. In this case, the path of the economy is like that depicted in the first figure ofquestion 2.(c) When expectations are slow to adapt, then there is a period of time in which the expectedinflation rate lags behind the actual inflation rate. During a period of declining inflation, actualinflation is less than expected inflation, and so there must be a period of low aggregate output.Confidence in the central banks resolve to carry through on its promises is best captured by theassumption of rational expectations. With rational expectations, expected and actual inflation are always equal, so the economy never deviates from trend output.Chapter 17 Inflation, the Phillips Curve, and Central Bank Commitment 1634. As one option, the central bank could choose the policy of setting *i i = forever. In this case, the present value of the stream of reward is given by:1123111(1)1(1)(1)(1)r u u r r r r ⎛⎞+++++=⎜⎟+++⎝⎠" Alternatively, if the central bank cheats today, it receives the reward of 2u today. Thereafter, itreceives 3u forever. The present value of this stream of rewards is given by:323223111(1)(1)(1)u u u u r r r r ⎛⎞++++=+⎜⎟+++⎝⎠" (a) The commitment strategy is therefore at least as good as long as:312(1),u r u u r r+≥+ or: 1321((1)).r u u u r+−≥ (b) The above expression may also be written as:1321()u u u u r−≥− The right-hand side of this inequality is the gain in the current period of reneging on the central bank commitment. The left-hand side of this inequality is the present value of the loss incurred from cheating, a loss that begins accruing in the second period. As long as the current gain is small relative to the future loss, the central bank will honor its commitment.(c) Now multiply both sides of the above inequality by r and take the limit as r approaches zero. Theresulting inequality is given by:130u u −≥This relationship is assumed to hold as a part of the set-up of the problem. Without discounting, we incur the loss 13u u − an infinite number of times. The gain 21u u − is only received once.。
17.宏观第十七章-思考题答案详解
17.宏观第十七章-思考题答案详解第十七章思考题解析一、思考题A:基础知识题1、A2、D3、A4、C5、A 6、C 7、C 8、D 9、B10、A 11、B 12、A 13、B 14、D 15、D16、A 17、C 18、D二、思考题B:名校试题或历年考研真题1、表示实际国民收入的需求与价格水平的关系。
总需求函数的图像叫做总需求曲线。
2、财富效应(The Wealth Effect)是指由于金融资产价格上涨(或下跌),导致金融资产持有人财富的增长(或减少),进而促进(或抑制)消费增长,影响短期边际消费倾向(MPC),促进(或抑制)经济增长的效应.简而言之,就是指人们资产越多,消费意欲越强。
财富效应又称实际余额效应。
3、总供给曲线表明了价格与产量的相结合,即在某种价格水平时整个社会的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4、答: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数量关系。
描述这一函数关系的曲23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总量生产函数。
7、答: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曲线。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直线,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总需求增加即总需求曲线向右平易,两曲线交点也向右平移,因此,价格不变,产出增加,也就是国民收入增加。
政策含义:只要国民收入或产量处在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那么国家就可以使用增加需求的政策来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状态。
常规总供给曲线位于两个极端之间8、答:上述说法没有问题,价格上升往往和总需求充足联系在一起,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有时希望看到温和的通货膨胀的原因。
这句话是说,当其他因素不变时,需求增加,供给不变,价格会上升,导致厂商的收入增加,利润增加,就会扩大生产,导致就业增加,形成良性循环,所以我们有时希望看到温和的通货膨胀的原因。
但总需求曲线又告诉我们,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会导致总需求量的减少。
这句话是说价格变动的财富效应,当价格上升时,会导致居民的实际收入下降,进而减少需求。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十七章课后习题答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十七章课后习题答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1、解答:(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
一个经济社会的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和国外需求。
总需求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价格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宏观经济学中,为了说明价格对总需求量的影响,引入了总需求曲线的概念,即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几何表示。
在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理论中,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主要由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来反映。
(2)在IS—LM模型中,一般价格水平被假定为一个常数(参数)。
在价格水平固定不变且货币供给为已知的情况下,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的收入水平。
现用图1—62来说明怎样根据IS—LM图形推导总需求曲线。
图1—62分上下两部。
上图为IS —LM 图。
下图表示价格水平和需求总量之间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
当价格P 的数值为时,此时的LM 曲线与IS 曲线相交于点,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顺次为和。
将和标在下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
现在假设P 由下降到。
由于P 的下降,LM 曲线移动到的位置,它与IS 曲线的交点为点。
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顺次为和。
对应于上图的点,又可在下图中找到。
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P 的变化,LM 曲线和IS 曲线可以有许多交点,每一个交点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y 和p 。
于是有许多P 与的组合,从而构成了下图中一系列的点。
把这些点连在一起所得到的曲线AD 便是总需求曲线。
从以上关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中看到,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中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相反方向的关系。
即总需求曲线是向下方倾斜的。
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表示,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
2、解答: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课后习题答案目录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01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06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11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8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27第十七章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 32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37第十九章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 42第二十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46第二十一章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52 第二十二章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 60第二十三章西方经济学与中国 65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解答: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障税)和社会保险及社会救济等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物发生。
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倒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生活来源才给予救济的。
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因为在生产时已经计入过。
购买普通股票不计入GDP,因为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而人们购买股票和债券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
购买一块地产也不计入GDP,因为购买地产只是一种所有权的转移活动,不属于经济意义的投资活动,故不计入GDPo2、解答:社会保险税实质是企业和职工为得到社会保障而支付的保险金,它由政府有关部门(一般是社会保险局)按一定比率以税收形式征收的。
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的, 因此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GDP , NDP和NI,但影响个人收入Ph社会保险税增加会减少个人收入,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
然而,应当认为,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可支配收入,因为一旦个人收入决定以后,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DPL3、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有影响。
因为甲乙两国未合并成一个国家时,双方可能有贸易往來,但这种贸易只会影响甲国或乙国的GDP,对两国GDP总和不会有影响。
举例说:甲国向乙国出口10台机器,价值10万美元,乙国向甲国出口800套服装, 价值8万美元,从甲国看,计入GDP的有净出口2万美元,计入乙国的有净出口- 273 美元从两国GDP总和看,计入GDP的价值为0。
如果这两个国家并成-个国家,两国贸易变成两个地区的贸易。
甲地区出售给乙地区10台机器,从收入看,甲地区增加10万美元; 从支出看乙地区增加10万美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七章思考题解析一、思考题A:基础知识题1、A2、D3、A4、C5、A6、C7、C8、D9、B 10、A 11、B 12、A 13、B 14、D 15、D16、A 17、C 18、D二、思考题B:名校试题或历年考研真题1、表示实际国民收入的需求与价格水平的关系。
总需求函数的图像叫做总需求曲线。
2、财富效应(The Wealth Effect)是指由于金融资产价格上涨(或下跌),导致金融资产持有人财富的增长(或减少),进而促进(或抑制)消费增长,影响短期边际消费倾向(MPC),促进(或抑制)经济增长的效应.简而言之,就是指人们资产越多,消费意欲越强。
财富效应又称实际余额效应。
3、总供给曲线表明了价格与产量的相结合,即在某种价格水平时整个社会的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4、答: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数量关系。
描述这一函数关系的曲线为总需求曲线。
它是一条向下方倾斜的曲线,表明当其他条件不变时,若价格水平提高,则国民收入水平下降;若价格水平下降,则国民收入水平上升。
这种关心的内在机制是: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将会同时打破产品上市场和货币市场上的均衡。
在货币市场上,价格水平上升导致实际货币供给下降,从而使LM曲线向左移动,均衡利率水平上升,国民收入水平下降。
在产品市场上,一方面由于利息率水平上升造成投资需求下降,总需求随之下降;另一方面,价格水平的上升还倒置人们的财富和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以及本国出口产品相对价格水平的提高,从而使人们的消费需求和国外需求减少,由乘数原理最终引起国民收入水平下降。
可以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即IS-LM模型,推导出总需求函数。
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5、答:⑴总需求是指总支出,单个商品的需求是指不同价格水平下对商品的需求数量。
⑵总需求受价格总水平的影响,单个商品的需求受相对价格水平的影响。
⑶二者虽然都受价格的影响,但对前者的解释是从利率分析入手,对后者的分析则是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分析入手。
6、答:对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研究涉及了三个市场和一个总量函数,即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总量生产函数。
7、答: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曲线。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直线,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总需求增加即总需求曲线向右平易,两曲线交点也向右平移,因此,价格不变,产出增加,也就是国民收入增加。
政策含义:只要国民收入或产量处在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那么国家就可以使用增加需求的政策来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状态。
常规总供给曲线位于两个极端之间8、答:上述说法没有问题,价格上升往往和总需求充足联系在一起,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有时希望看到温和的通货膨胀的原因。
这句话是说,当其他因素不变时,需求增加,供给不变,价格会上升,导致厂商的收入增加,利润增加,就会扩大生产,导致就业增加,形成良性循环,所以我们有时希望看到温和的通货膨胀的原因。
但总需求曲线又告诉我们,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会导致总需求量的减少。
这句话是说价格变动的财富效应,当价格上升时,会导致居民的实际收入下降,进而减少需求。
9、答: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是因为粘性工资、粘性价格和错觉理论。
①粘性工资:名义工资的调整慢于劳动供求的变化。
物价上升,实际工资减少,利润增加,就业增加,总供给增加。
②粘性价格:短期中价格的调整不能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变化。
由于企业调整价格存在菜单成本。
物价上升时,企业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销售增加,生产增加,总供给增加;反之,总供给减少。
③错觉理论:物价水平的变动,会使企业在短期内对其产品市场变动发生错误,做出错误的决策。
当物价上升时,增加供给;反之,减少供给。
以上三个理论表明,短期总供给与物价水平同方向变动,即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
这是因为,在长期中,货币工资对价格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反应,及工资和价格都具有灵活的伸缩性,使得工资处于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水平。
既然在劳动市场,在工资的灵活调整下,充分就业的状态总能被维持,因此,经济中的产量总是与劳动力充分就业下的产量即潜在产量相对应。
即使价格水平再上升,产量也无法增加。
因而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与价格水平无关的垂线。
长期总供给曲线说明,在长期中,经济稳定在潜在的产出水平上,此时,价格变动对总供给量不会产生影响。
10、答:扩张性财政政策使总需求曲线右移。
扩张性货币政策使总需求曲线右移。
在AD-AS模型,总需求曲线右移,使得物价水平上升,国民收入增加。
11、答:⑴在古典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的垂直线。
因此,当总需求曲线移动时,只能导致价格水平的变动,而对就业量和国民收入不发生影响。
⑵在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总供给曲线由于名义工资具有刚性向右上方倾斜,这说明就业量和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总需求水平。
当总需求扩大时,实际工资的下降会增加就业量,从而扩大产出水平。
12、答:扩张性财政政策是国家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刺激和增加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政策行为。
又称膨胀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主要通过减税、增支进而扩大财政赤字的财政分配方式,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
扩张性财政政策措施:①减税,一般说,减税会增加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相应地减少国家财政收入。
在财政支出规模不变的情况下,相应地扩大了社会总需求。
减税的种类和方式不同,所引起的膨胀效应也不同。
对流转税的减免,在增加需求的同时也会刺激供给的增加,即这种减税的膨胀效应主要在供给方面。
对所得税的减免,则可以增加社会需求,膨胀效应主要表现在需求方面。
②扩大预算支出规模,由于政府支出直接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政府支出规模的增大必然相应地增加社会总需求在收入增加和支出扩大不对称的情况下,就会出现财政赤字。
就这个意义说,扩张性财政政策也就是赤字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国家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抑制或压缩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政策行为。
它往往是在已经或将要出现社会总需求大大超过社会总供给的趋势下采取的。
它的典型形式是通过财政盈余压缩政府支出规模。
因为财政支出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而财政盈余意味着将一部分社会总需求冻结不用,从而达到压缩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实现财政盈余,一方面要增加税收,另一方面要尽量压缩支出。
如果增加税收的同时支出也相应地增加,就不可能有财政盈余,增加税收得以压缩社会总需求的效应,就会被增加支出的扩张社会总需求的效应所抵消。
13、答: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表示一系列价格总水平下经济提供的产出量,短期总供给曲线由于短期内工资等要素价格保持不变,价格总水平提高引起厂商供给量的增加,从而使得经济中商品和劳务的总额增加。
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提高,由于劳动供给保持不变,而劳动需求随之增加,因而均衡就业量增加,并最终导致总供给量增加,即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总供给曲线最初随着价格总水平提高而平缓上升,但当价格总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序之后,总供给曲线在潜在产出水平附近接近于是一条垂直的直线。
长期总供给曲线长期中货币工资的调整使得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
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导致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第一,自然人和人为的灾祸。
第二,技术变动。
第三,工资率等要素价格的变动。
第四,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
14、答:在短期内,由于经济运行总是处在周期性的波动状态中,因此,为了保持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政府通常运用需求管理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干预经济运行。
一般而言,当一国的经济活动水平高于趋势线,即经济中出现产出正制品时,为避免出现经济和通货膨胀,政府常常采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抑制总需求的增长;反之,当经济活动水平低于趋势线,即经济中出现产出负缺口时,为避免经济过冷和致使更多的企业陷入困境以及更多的劳动者失业,政府常常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刺激总需求的增加。
15、答:总需求曲线显示了总价格水平和总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示随着价格水平的提高,人们所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不断下降;而随着价格的下降,人们所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不断上升。
这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财富效应:价格水平上升,名义余额未变的前提下,实际购买力减少,人们将减少消费需求,总需求减少。
(2)利率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货币需求增加,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增加企业的投资成本,增加居民购买住宅等耐用消费品的借款成本,从而减少对这些商品的需求。
(3)出口效应: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价格水平的上升→该国进口增加和出口减少→本国产品总需求减少。
反之,价格水平下降,产品总需求增加。
这种价格水平的变化引起的净出口反方向变动,进而总需求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效应被称为:出口效应。
三、思考题C:课外延伸1、引起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的原因可能是经济中资本存量的减少、劳动供给的减少、生产能力的减少或自然失业率的增加。
上述原因都会导致长期和短期总供给曲线左移。
物价水平的可预期增高只会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左移。
图17-16显示了这种变化。
经济始于均衡点A,接着总供给曲线左移,从AS1 到 AS2. 新的均衡点为B和总需求曲线的交点。
随着时间推移,短期总供给曲线回到原来位置,经济又回到长期均衡点A。
图17-162、a.当美国经历移民高潮时,劳动者增加,所以长期总供给增加,因为更多的人能生产更多的产出。
b.当国会把最低工资提高到每小时十美元,自然失业率上升,所以长期总供给曲线左移。
c.当因特尔公司发明出新的更强劲的电脑芯片时,生产能力增加,同样投入可得更多产出,所以长期总供给增加。
d.当剧烈的暴风雨破坏了东海岸的工厂,资本存量减少,所以长期总供给下降。
3、a.根据新古典错觉理论,当价格水平低于预期时,经济处于衰退。
随着时间推移,人们观察到低于预期的价格水平,便调整自己的预期,经济回到长期总供给曲线。
根据凯恩斯粘性工资理论,经济处于衰退是因为价格水平的下降使得真实工资过高,于是对劳动的需求减少。
随着时间推移,当名义工资调整使得真实工资下降,经济回到充分就业状态。
根据新凯恩斯粘性价格理论,经济处于衰退是因为有些商品的价格降低得不够。
随着时间推移,厂商能够充分的调整价格,经济回到长期总供给曲线。
b.经济复苏的速度取决于价格预期(在古典错觉模型中),工资(在凯恩斯粘性工资理论中),或价格(在新凯恩斯粘性价格理论中)的调整速度。
4、假设美联储扩大货币供给,而公众预期价格水平上升,总需求曲线右移,短期总供给曲线左移,如图 17-17所示。
经济由A点状态移到B点状态,产出不变,价格水平上升到P2,如果公众没有改变对价格水平的预期,则短期总供给曲线不变,经济会处于C点状态,价格水平上升到P3,产出也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