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韩水法:论康德批判的形而上学
康德对形而上学的拯救资料
康德对形而上学的拯救提要:形而上学是传统哲学的核心,但是形而上学的命运却多灾多难。
在当代,形而上学的合法性已经成为哲学家们经常讨论的话题,反形而上学的浪潮更是一浪高过一浪。
形而上学向何处去?在今天重新审视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过严厉批判又力图拯救形而上学的康德的思想,我们或许能够得到一些启迪。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康德对形而上学的拯救:康德为什么要拯救形而上学?在康德眼里何为形而上学?康德怎样拯救形而上学?康德拯救形而上学的结果如何?引子220年前,康德为《纯粹理性批判》写了一个简写本:《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在该书的“导言”里他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如果形而上学是科学,“为什么它不能象其他科学一样得到普遍、持久的承认?如果它不是科学,为什么它竟能继续不断地以科学自封,并且使人类理智寄以无限希望而始终没有能够得到满足?……其他一切科学都不停在发展,而偏偏自命为智慧的化身、人人都来求教的这门学问却老是原地踏步不前,这似乎有些不近情理。
同时,它的追随者们已经东零西散,自信有足够能力在其他科学上发挥才能的人谁也不愿意拿自己名誉在这上面冒风险。
而一些不学无术的人却大言不惭地做出一种决定性的评论……。
”(⑴P.P.3-4)220年过去了,这样的情况有多大改观呢?形而上学不但没有能够成为科学,而且连存在的合法性都成了问题,自黑格尔以后反形而上学的呼声一再高涨。
愿意在形而上学上面“冒风险”和花时间的有才能的人越来越少,“不学无术”又“大言不惭”地对形而上学指手划脚、作出“决定性评论”的人却越来越多。
康德在不经意间竟成了伟大的预言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康德本人给出了答案:“这是因为在这个领域,实在说来,人们还不掌握确实可靠的衡量标准用以区别什么是真知灼见,什么是无稽之谈。
”(⑴P.4)那么,康德是怎样对待形而上学的呢?一个能够如此尖锐地提出问题并且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的人必有他的独特之处。
让我们来追寻康德的思想轨迹吧。
形而上学的两种定义
形而上学的概念黑格尔认为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它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固定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与运动以及点动的相对趋势,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与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有似于物理学中的矢量(位移)。
两种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只看到片面就决定总体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
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这一含义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
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研究超自然的哲学。
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与意义本体论。
科学理性所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
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
既在字面意义上相近,在实际意义上也很符合,属于经典的翻译。
查出《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下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与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下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
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
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第一种形而上学可以理解为:对“终极实在”的研究。
对于初学者而言,这个定义似乎很难理解,而且也提供不了什么实际的内容,但是请相信,这个定义是能反映其内涵与外延的最好的定义了。
这一点,只要明白了形而上学的内涵与外延,才会明白。
下面详细解释这一定义。
先打个比方,一把直尺插进水里,你的眼睛看见那把直尺是弯的。
康德的法哲学 韩水法
康德的法哲学韩水法人文与社会人民大学法学院讲演报告德国的政治哲学和英美国家的政治哲学的内涵是不一样的,德国的政治哲学包含了法哲学的内容。
从这个角度才能很好的理解康德的法哲学观点,他的法哲学观点其实是政治哲学观。
要理解康德的法哲学,先要了解他的哲学观。
康德是一位对现代哲学、政治理论影响都非常大的一位思想家,尤其是对政治哲学的影响非常大,比如我们大家都知道的罗尔斯,主要是以康德为他研究哲学的基本出发点,当然还有卢梭、洛克。
我早年也是主要研究康德理论的,所以我的学生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的题目都是对康德理论进行研究讨论的,后来又过渡到康德的政治哲学。
德国的法哲学是他哲学体系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我们先看一下德国的法哲学对今天有什么意义,德国一位叫科殷的法学家写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法哲学》,这本书大概是六十七年代写的,他在这本书的一开始就引用了康德的一段话,说:“问一问法学家什么是法学就像问一位逻辑学家什么是真理,会使他感到为难,他回答可能是这样,并且在回答中极力避免同一反复,而仅仅承认这样的事实,及指出某国家在某个事情的法律认为唯一正确的是什么,而不正面解答问者提出来的那个普遍性的问题。
对于具体的实例指出什么是正确的这是很容易的,例如,指出在一定的地方,一定的时间的法律是怎么说的,或者可能是怎么说的,但是决定已经制定出来的法律本身是否正确,并规定出可以被接受的普遍标准以判断是非,弄清什么是法,什么是非法,这就非常困难了。
科殷教授在引用这样一段话的时候就是说,康德这样的一段话表明了,这个法学和法哲学的区别在哪里,法学家是讲事实或者法律是怎么样的,法学家要讨论这些法律背后的原则是不是对的,或者是不是错的,这些原则是从哪来的。
所以,法哲学关心的问题就是法是什么或者法应当是什么?我引用这样一段话就是要表明一个最重要的观点,就是说,康德的法哲学的思想对今天的德国还是有着很大的影响的,要不然像科殷这样比较有影响的现代法学哲学家不会把他的话放在他著作的前面作为一种经典的表述,说明康德指出了什么是法学,什么是法哲学这样一个问题。
浅议康德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与重塑
浅议康德对形而上学的理性批判【摘要】形而上学是西方古代哲学的精华内容,但是形而上学的命运却多灾多难。
近代以来,形而上学存在的合法性,自黑格尔以后反形而上学的呼声一再高涨。
康德曾经预言如此,给出他的理由:“这是因为在这个领域,实在说来,人们还不掌握确实可靠的衡量标准用以区别什么是真知灼见,什么是无稽之谈。
”那么,康德是怎样对待形而上学的呢?在今天重新审视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过严厉批判又力图拯救形而上学的康德的思想,我们或许能够得到一些启迪。
【关键词】形而上学康德理性批判【正文】一、什么是形而上学从词源上看,“形而上学”原本是公元前一世纪安德罗尼柯为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所取的名字,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亦即论述事物的本性或本质以及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这类超感觉的即经验以外对象的著作,编排在关于有形物体的学说即物理学之后,并以此定名。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因探讨了存在着的存在物及其本原问题而被看作是其他所有学科的基础。
所以,此后形而上学就成为专门术语,专指超越具体事物、在具体事物之上的关于存在的最一般根据的学问。
在这里,“第一哲学”、“形而上学”和直到17世纪才拼造出来的“本体论”一词,是同义的。
由于本体论是西方古典哲学的核心,所以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西方古典哲学家把形而上学作为哲学的代名词使用。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传到中国以后,曾译作《玄学》,意在表明其内容与中国魏晋时期的玄学有相似之处,都以超感性非经验的东西为研究对象。
译作《形而上学》,是根据《周易·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一语而来。
在西方哲学的理解中,“形而上学知识这一概念本身就说明它不能是经验的。
形而上学知识的原理(不仅包括公理,也包括基本概念),因而一定不是来自经验的,因为它必须不是形而下的(物理学的)知识,而是形而上的知识,也就是经验以外的知识……所以它是先天的知识,或者说是出于纯粹理智和纯粹理性的知识。
形而上学的概念
形而上学英语 metaphysics 或拉丁语metaphysica一词源自希腊语:μετά(metá),意思是之后或之上,而φυσικά(physiká)在希腊语原意是“自然,自然的产物”,两个字根组合起来metaphysica的意思就是“在自然之后”。
metaphysica的出现其实由于在他的作品集中,把他对逻辑、含义和原因等抽象知识的讨论编排在他讨论物理学的书册《》(Physiká)之后,并给这些讨论一个标签:“在自然学之后”(τὰμετὰτὰφυσικὰβιβλία,拉丁语ta meta ta physika biblia,意即在《自然学》之后的书册)。
而这个用语被拉丁语注解家错误地理解为“超越于自然学的科学”。
而亚里士多德在书中讨论的问题成为了形而上学的很多基本问题。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为日本人(明治时期)由metaphysic翻译而来。
形而上学的概念马克思认为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它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凝固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和运动,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
形而上学的定义形而上学是指通过理性的推理和逻辑去研究不能直接透过感知所得到答案的问题。
形而上学是指哲学的基本法则。
形而上学关注理论哲学的核心问题,如基础、前提、成因、第一原因和基本结构,如所有真实存在的意义和目的。
形而上学被尼采称之为“柏拉图主义”。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
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的奠基;第二部分是,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以树枝来比喻。
浅谈康德的形而上学思想
浅谈康德的形而上学思想作者:王璐源来源:《卷宗》2016年第02期摘要:众所周知,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形而上学便作为“第一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中占据着统治地位,然而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传统的思辨形而上学逐渐走向衰落,陷入困境,引起了人们思想领域的混乱。
针对形而上学所遭遇的厄运,康德提出要建立一种全新的未来形而上学体系即将形而上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创建科学的形而上学。
关键词:孟子;性本善;性向善1 康德形而上学的含义形而上学,源于古希腊文,意为“物理学之后”,是亚里士多德构建的一种关于存在的学说,并称之为“第一哲学”。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形而上学作为第一哲学应具有其双重规定性:“既是存在物本身的知识,又是存在物的最高级的类域的知识。
”这样一来,形而上学就被解释为关于存在物本身和存在者的知识,因而“存在者”和“存在物本身”就被区分开来,从而导致后来西方哲学一直处于二元对立之中。
近代以来,由于对理性的极端迷信使得哲学逐渐演变成为凌驾于科学和生活之上的思辨形而上学体系,从而忽视了生活实践。
笛卡尔之后,近代哲学更是陷入了主客、心物分离的二元论之中,而二元论最终必然导致与理性精神相悖的独断论或怀疑论。
康德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康德认为,在他之前的形而上学都是非科学的,传统形而上学在未考查理性认识能力之前就对其进行超验的假设,用经验的理性去认识超验的上帝,没有分清本体与现象,把理性认识无法涉及的对象肯定为存在的,从而导致错误的推论和建立了一系列荒谬的哲学体系。
因此,康德主张必须将形而上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即建立一种科学的形而上学。
首先,在康德看来,形而上学是关于一切先天知识的原理、范围、界限的学问,具有“先天的”特点。
康德说:“形而上学知识这一概念本身就说明它不能是经验的。
形而上学知识的原理一定不是来自经验的,因为它必须不是形而下的(物理学的)知识,而是形而上的知识,也就是经验之外的知识……所以它是先天的知识,或者说是出于纯粹理智和纯粹理性的知识”。
康德法的形而上学
康德法的形而上学
康德法的形而上学是以康德哲学为基础的一种哲学理论体系,它强调逻辑和语言分析的重要性,并试图通过逻辑和语言分析来解决一些传统形而上学问题。
康德法的形而上学主要关注三个问题:一是实体的本质特征和它们的关系,二是事物的存在和它们的本质属性,三是时间和空间的本质特征。
康德法的形而上学认为存在不是一种属性,而是一种关系,而事物的存在是由它们的属性所决定的。
此外,康德法的形而上学也探讨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特征,认为它们是我们的感官和理性的产物,而不是超越感官世界的存在。
康德法的形而上学旨在通过逻辑和语言分析来解决传统形而上学的问题,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
- 1 -。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研究生会讲座)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张志伟今年是德国哲学家康德逝世200周年,全世界都在纪念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德国人甚至把今年称为“康德年”。
此前我们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叶秀山先生和北京大学哲学系韩水法教授做了两次讲座,我这是第三讲,题目是“康德的哥白尼革命”。
叶先生讲康德与启蒙,韩水法讲的是康德的政治哲学。
也许诸位听了之后,还不太清楚康德哲学是怎么回事,剩下的就是我的工作了:我要讲的是康德哲学的基本原则。
我想讲三个问题:一是康德哲学面临的问题,二是康德解决问题的方式:哥白尼式的革命,也可以说是康德哲学的基本精神,三是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康德,也就是康德哲学的现代意义。
我们知道,20世纪西方哲学色彩纷呈,但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反形而上学,实际上也就是颠覆传统哲学。
但是,在这样一个反传统的时代,康德哲学却一向是显学,研究他的论文论著汗牛充栋浩如烟海,远远超过任何一位古典哲学家,在哲学家中绝对是被引用率最高的,这的确是一个绝无仅有非常有趣的现象。
康德哲学对于现当代西方哲学为什么有如此之大的吸引力?我以为,这与康德解决哲学问题的方式密切相关。
正是康德解决问题的方式,使西方哲学开始了从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过渡。
而更重要的是,康德所面临的哲学问题,实际上也是直到今天仍然在困扰着我们的难题,康德之所以受到哲学家的重视,表明康德解决问题的方式仍然是有意义的。
人们这样评价康德,称他的哲学是“蓄水池”,以往的哲学流进来,再由此流向20世纪的各种哲学。
另外,人们也经常称康德哲学是进入哲学王国的桥梁和关隘。
言外之意,学习哲学,应该先读康德。
的确,这样称赞康德哲学并不过分。
在国外,哲学教师们发现,学生们在学习哲学的时候首先应该破除那些独断的观念,也就是未经审查就盲目地相信某种教条的成见,必须树立某种批判精神。
对此,再没有比读康德哲学更合适的“教材”了。
在某种意义上说,哲学不是“学”出来的,而是“思”出来的,因为哲学不是知识,而是思想。
论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科学的自然形而上学的建构
判, 要么是纯粹理性的体系( 科学 ) , 其在系统 的联系中研究出 自 纯粹理} 生 的全部的( 既真实又虚假 ) 哲学认
基 金项 目 :教 育部 文科 重点研 究基 地 重 大项 目“ 康德 道 义论 重大理 论 与 实践 问题 研 究 ” ( 1 3 J J D7 2 0 0 0 7 ) ; 湖 南省研
它是从先天的概念来考虑一切所是( 而不是应是 ) , 这时其被划分为如下的类型。” ⑦
首先 , 他指出: “ 较狭义 的所 谓形 而 上学 由先 验哲 学 和纯粹 理性 的 自然学 组成 。前者 只 考察 知性 , 以及
在与一般对象相关 的一切概念和原理的系统中的理性本身, 而不假定客体会被给予出来 ( 本体论 ) ; 后者考 察 自然 , 即被给予的对象的整体 ( 不论它们是被给予感官 , 还是被给予另一种类的直观 , 如果我们愿意这样 的话 ) , 因而就是 自然学( 虽然只是合理的 ) ” ⑧ 。 其次 , 他把纯粹理性的 自然学又划分为内在的和超验的两个 部分 ; “ 前者是在 自然认识能够被( 具体地 ) 应用于经验这个范围内针对着 自然界 的, 后者针对着经验对象 的一种联结 , 这种联结超越于一切经验之上” ⑨ 。最后 , 康德又把内在的 自然学划分为以外感官对象的总和
义上的形而上学 , 而将后者也列为形而上学的一部分 , 这是康德对西方形而上学的一大贡献。
康德还指出 , 在最宽泛的意义上 , 甚至可以把“ 批判哲学” 本身也视为形而上学 的一个组成部分 。他声
称: “ 纯粹理性 的哲学这时要 么是在一切纯粹先天认识⑤ 方面研究理性能力的一种入门 ( 预习 ) ,也 叫做批
的宇 宙 学和合 理 的神 学 划定 为科 学的 自然形 而上 学的 组成 部 分 ; 其 次, 他 从 三 个 方 面对 传 统 的 自然形 而上 学 的组 成
康德对形而上学的拯救资料
康德对形而上学的拯救提要:形而上学是传统哲学的核心,但是形而上学的命运却多灾多难。
在当代,形而上学的合法性已经成为哲学家们经常讨论的话题,反形而上学的浪潮更是一浪高过一浪。
形而上学向何处去?在今天重新审视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过严厉批判又力图拯救形而上学的康德的思想,我们或许能够得到一些启迪。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康德对形而上学的拯救:康德为什么要拯救形而上学?在康德眼里何为形而上学?康德怎样拯救形而上学?康德拯救形而上学的结果如何?引子220年前,康德为《纯粹理性批判》写了一个简写本:《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在该书的“导言”里他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如果形而上学是科学,“为什么它不能象其他科学一样得到普遍、持久的承认?如果它不是科学,为什么它竟能继续不断地以科学自封,并且使人类理智寄以无限希望而始终没有能够得到满足?……其他一切科学都不停在发展,而偏偏自命为智慧的化身、人人都来求教的这门学问却老是原地踏步不前,这似乎有些不近情理。
同时,它的追随者们已经东零西散,自信有足够能力在其他科学上发挥才能的人谁也不愿意拿自己名誉在这上面冒风险。
而一些不学无术的人却大言不惭地做出一种决定性的评论……。
”(⑴P.P.3-4)220年过去了,这样的情况有多大改观呢?形而上学不但没有能够成为科学,而且连存在的合法性都成了问题,自黑格尔以后反形而上学的呼声一再高涨。
愿意在形而上学上面“冒风险”和花时间的有才能的人越来越少,“不学无术”又“大言不惭”地对形而上学指手划脚、作出“决定性评论”的人却越来越多。
康德在不经意间竟成了伟大的预言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康德本人给出了答案:“这是因为在这个领域,实在说来,人们还不掌握确实可靠的衡量标准用以区别什么是真知灼见,什么是无稽之谈。
”(⑴P.4)那么,康德是怎样对待形而上学的呢?一个能够如此尖锐地提出问题并且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的人必有他的独特之处。
让我们来追寻康德的思想轨迹吧。
所启蒙的迷蒙状态何因如康德所指真...
康德的启蒙思想探究中文摘要中文摘要启蒙运动作为西方文明的转折点,以它的批判性特质揭示了我们这个世界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尽管答案并不圆满。
但我们通过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本精神和宗教改革个人主义寻找到了启蒙的踪迹,它突破了宗教神学的教条,以自然科学知识体系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使其继续朝着文明化、大众化的方向前进。
康德是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的文章中强调了启蒙的精神内核即理性、自由与人的主体性的确立;他提出人要勇于运用自己的理性走出自我招致的不成熟状态以及“替一切人恢复其为人的共同权利”,最终通往人类理智和道德完善的目标。
本文就从康德的“什么是启蒙运动的文章入手,探讨康德启蒙思想的内涵。
为康德启蒙思想的现代价值寻找理论根基。
关键词:康德启蒙理性自由道德主体性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觚锄如 , ’舐,曲碚锄Ⅸ砌出舶咖柚捌,曲低西肿静狮曲啪札锄 ,Ⅱ ,矗锄姗”柚巧鸭 :”叫瑚打啪,而锄’”.廿’”, 枷曲【. 觚’也.: 够.宣咖洲洲硼¨Ⅲ洲÷一\煳一目录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四、福柯对康德启蒙的重构..第二节康德启蒙思想的现实价值意义.一、使人走出自我迷失状态..二、“以人为本”主体性价值观的体现??一语结参考文献.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绪论绪论一、论文选题过程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本文的选题从题目可以看出是对“康德哲学和“启蒙”方面的思考,写作缘由有三方面:一是康德学说在哲学界有着巨大影响力和持久的魅力,曾有人说过在哲学的这条道路上,一个思想家不管是来自何方走向何处都必须通过一座桥,这座桥的名字就叫康德。
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处处体现出一种启蒙精神,这是选题原因一;二是康德的时代正是启蒙时代,启蒙运动是西方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人们对启蒙运动的态度褒贬不一,尽管如此,启蒙运动仍被视作现代的开端,因为它昭示着“理性时代”的到来。
三是康德在《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中给出了“启蒙”的定义,就是“走出自己招致于自己的未成年状态”。
康德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
康德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内容提要本文系统地评述了康德对于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并分析了其意义和影响。
作者认为,以莱布尼兹—沃尔夫学派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把上帝、灵魂和宇宙作为认知的对象,凭借理性的抽象思辩,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形而上学体系,被奉为“科学之科学”。
康德从先验唯心论的立场,阐明了上帝、心灵和宇宙乃是经验领域之外的对象,揭露了理性抽象思辩的自身矛盾,论证了形而上学作为科学之不可能,从根本上摧毁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神圣地位,揭开了形而上学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康德在论述中提出了先验辩证法、理性的界限、理念的规范作用,可知的与不可知的原则区别等一系列理论观点,对于近代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复杂的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本体论幻相逻辑先验辩证法二律背反理性的理念思辩形而上学***德国民主派诗人海涅,曾经把康德与罗伯斯比尔相比论,说他们两人都是“刽子手”。
罗伯斯比尔把法国国王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而康德则把上帝送上了断头台。
“上帝”是传统形而上学的最高本体,是哲学本体论的核心问题,信仰“上帝存在”,是西方人千百年来“安身立命”之道,因此,摧毁了“上帝”,也就摧毁了西方人的“安身立命”之道,由此而产生的“破坏性的”或“革命性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对西方社会历史的影响亦是深远的。
一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中,源远流长,从哲学在古代希腊产生之时,最初就是探究世界的本源问题,即哲学中的本体论,此为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
自此以后,形而上学,一直是哲学家们热切争论和关心的重大课题,直到康德哲学问世,形而上学的命运则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我们把康德之前的西方形而上学,称之为“传统的”或“思辩的”形而上学。
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在其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并系统化;尤其是经过近代理性派哲学家的制作,则具备了更为严格的形式的理论形态。
按照德国理性派哲学家沃尔夫的做法,形而上学的原理和论题,可分门别类排列为:“理性心理学”,“理性宇宙论”,以及“理性神学”。
论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批判哲学基础
论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批判哲学基础作者:朱毅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22年第02期摘要:“道德形而上学”是康德伦理学体系独具特色的核心观念,它缘起于康德的形而上学批判,代表着康德对形而上学“实践论”而非“知识论”存在范式转换的全新理解。
总体上看,“道德形而上学”作为一个“纯粹实践理性的概念和原理体系”,其系统化的理论建设包含两个重要方面:其一,以纯粹理性为伦理道德奠基,确立和阐明道德实践原理的最高原则;其二,将道德的最高实践原理运用于人性,阐明在社会生活的伦理关系中,经验的人性如何通过道德规范的实践塑成自由的道德人格。
康德对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创建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并非意在构造抽象的空中楼阁,而是有其鲜明的道德人类学指向。
关键词:形而上学;道德;道德形而上学;康德;道德人类学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22)02-0094-11康德的伦理学,或者说更广义上讲的康德的实践哲学,通常被视为“义务论”(或道义论)最具标志性的典型代表①。
不少研究者也将其概括为一种基于意志自律与道德自由互为依持的形式主义伦理学,借以强调康德“自律”伦理学的理论特质以及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革命性”的历史地位。
本文认为,这些概括方式固然不错,但不够全面。
因为这些根据现代规范伦理学研究范式对康德伦理学进行的整齐划一的理论概括,未能完整刻画出康德实践哲学内部的复杂结构,尤其弱化了康德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之间紧密的义理关联,未能澄清康德伦理学的核心观念——“道德形而上学”的真实本义及其体系性意义,后者更能切中康德伦理学的纯粹品格与理论特色,是深入理解其伦理思想不可或缺、也不应忽视的重要内容。
在康德之前,很少有人使用“道德形而上学”(Metaphysik der Sitten)这个术语。
据德国学者Max Wundt的考证,这个概念在18世纪首次出现在甘茨(Canz)的《完全道德原理》(Disciplinae morales omnes,1739)一书中,后者曾对霍夫曼(A F Hoffmann)关于形而上学和道德哲学的定义进行过讨论 [1] 。
康德形而上学思想初探
康德形而上学思想初探
摘要:本文旨在对康德形而上学思想进行初步探讨。
首先,简要介绍了康德的生平及其形
而上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其次,讨论了康德形而上学思想的主要观点,包括自由、理性、
绝对真理、自我实现等;最后,总结了康德形而上学思想的重要意义,即探索人类本质的
真理,提升人类的理性认识,推动人类自由自主的发展。
关键词:康德;形而上学;自由;理性;绝对真理
一、康德简介
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出生于德国普鲁士,1781年出版了《形而上学论》,是
德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形而上学思想是他的主要著作,也是他的哲学思
想的核心。
二、康德形而上学思想
康德形而上学思想的核心是“自由、理性、绝对真理、自我实现”。
1、自由:康德认为,人类有自由的能力,可以自主选择行为,而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2、理性:康德认为,人类有理性的能力,可以通过思考和推理来认识世界,而不受感官
的限制。
3、绝对真理:康德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理性来认识世界,并发现世界的绝对真理。
4、自我实现:康德认为,人类可以通过自由和理性来实现自我,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三、康德形而上学思想的重要意义
康德形而上学思想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探索人类本质的真理,二是提升人类的理性认识,三是推动人类自由自主的发展。
结论
本文通过对康德形而上学思想的初步探讨,发现康德形而上学思想的核心是“自由、理性、绝对真理、自我实现”,其重要意义在于探索人类本质的真理,提升人类的理性认识,推
动人类自由自主的发展。
形而上学的存在论改造——论海德格尔对康德的阐释与形而上学奠基问题
形而上学的存在论改造———论海德格尔对康德的阐释与形而上学奠基问题张晋一【摘要】对于海德格尔而言,康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海氏对康德阐释的根本旨趣在于:“为形而上学奠基”何以在康德处变成“纯粹理性批判”?在康德那里,海氏自己对于存在论差异、存在意义的多样性、存在领会的可能性以及此在的有限性之构想获得了印证。
通过对康德的阐释,海德格尔得出结论:康德沿袭了传统神学的理解,通过上帝将人规定为现成的有限实体,着眼于人的有限性,才需要进行“纯粹理性批判”。
海德格尔对康德的学说进行了存在论改造,并认为康德对“先天综合如何可能”这个问题的研究实际意图在于通过一般形而上学(存在论)为存在者进行奠基。
通过《纯粹理性批判》,康德将特殊形而上学的对象从一般形而上学的研究中分离了出来。
【关键词】有限性;纯粹理性批判;一般形而上学;特殊形而上学中图分类号:B516 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2)06-0100-09作者简介:张晋一,甘肃天水人,哲学博士,(济南250100)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后。
一什么是第一实体?这是《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
亚里士多德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沿着两个方向展开,一是存在者之为存在者,即研究存在者最普遍的规定性,属于一般形而上学的研究;二是最高的存在者,即神,神是存在者实存的基础,属于特殊形而上学的研究。
但一般形而上学与特殊形而上学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涉及到存在者在形而上学中的奠基问题,海德格尔选择在康德哲学中印证他关于这个问题的构想。
彼时德国哲学界正处在新康德主义的笼罩下,除去学术氛围以及对康德的阐释外,就哲学思考本身而言,海氏在《康德书》开篇就言明了“康德开端”(KantischerAnsatz)。
①康德缘何在海德格尔的思考中成为一个“开端”?显然,海德格尔不是一个新康德主义者。
然而,海氏对康德的阐释究竟是“强暴式的解释”,还是一次试图探入形而上学深处的冒险?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存在论改造又蕴含着怎样的学理基础?海德格尔试图重新回到哲学上的“康德开端”,因为康德让人们第一次清晰地认识到,统摄表象的范畴绝不是表象、本质与实存是不同的存在方式、先验想象力的综合作用以及人是有限实体,这就是海德格尔意图以存在论差异、存在意义的多样性、存在领会的可能性以及此在的有限性为名所揭示的东西。
康德的法权论形而上学之大意
康德的法权论的形而上学之大意侯健一、康德之谜康德(1724-1804)出生在东普鲁士的偏远小城柯尼斯堡(今天俄罗斯境内)的一个工匠家庭。
1740年,他进入柯尼斯堡大学学习。
大学毕业后,康德当了大约8年时间的家庭教师,1755年成为柯尼斯堡大学的讲师,1770年被任命为哲学教授。
他写过很多著作,其中关于法律思想方面的主要著作有《道德的形而上学》(1797年)一书的第一部分《法的形而上学原理》(又译为“法权论的形而上学初始根据”)。
康德的法哲学思想属于美国法理学家庞德所说的哲理法学。
哲理法学是对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康德、黑格尔、费希特等人的哲学体系中所包含的法律思想的通称。
相比古典自然法学派,哲理法学派的法律思想具有浓厚的哲理性。
古典自然法学家一般使用清晰、明澈的概念和术语来表达法律思想,具有一定的思辨色彩,但是这种思辨色彩并不浓厚。
康德和黑格尔的法律思想是他们的哲学思想的一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浓厚的思辨色彩。
这种法律思想比较晦涩。
康德与黑格尔有重要区别。
康德将法归结为形式性的伦理概念、绝对命令的准则,他划分了正当与善,主张个人价值高于共同体价值。
黑格尔将法解释为客观精神、自由意志的体现,主张个人只有在国家中才能实现他的价值。
他们虽然都将自由作为法的中心问题,但在国家、法与个人的关系上,康德的法学具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色彩,黑格尔的法学则具有国家主义、绝对主义特征。
康德的个人生活平淡无奇。
他一生没有离开过柯尼斯堡,也没有领导或参与过什么重要的政治或社会运动。
康德是思想史上一个著名的光棍,和一个男仆生活在一起。
他的生活极有规律,他每天4点半踱出家门,在一条小道上来回走8趟,邻居可以根据他的散步时间来对表。
这就是一个谜:康德的生活范围如此狭隘,他何以创造出反映时代要求和进步趋向、意义深刻的思想体系的?他是如何超越柯尼斯堡这个小城的限制的?第一,康德具有天才的思辨能力,而他又主要研究的是思辨哲学。
成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康德
成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康德【内容摘要】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两篇序言对形而上学做出了不同的解释。
在1781年《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的序言中,康德试图恢复形而上学对知识的统治权,即他试图创造出不同于其前的形而上学以达到将所有的知识加以统一化的目的;在1789年的第二个版本中,形而上学则以康德称之为具体的、科学的形而上学出现。
康德为《纯粹理性批判》所写的两个不同序言暗含了一种思想的转变,这种转变表达着近现代哲学学科化的特征,打破了西方传统哲学将形而上学视为所有知识基础的传统,其结果是以研究形而上学为任务的哲学逐渐丧失了传统特征,越来越成为近代意义上的一般性学科。
【关键词】形而上学;理性;科学;学科化。
【作者简介】徐博,河南大学武术文化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西方哲学、美学原理等研究。
梁艳芳,文学博士,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艺术学理论研究。
对具有思想性的着作来说,单纯地从序言去寻找其思路似乎是有问题的,但当作者完成了自身的作品,怀着对已完成作品某种审视而自豪的心态写下序言的时候,那些以研究这些作品为己任的学者们也不应漠视序言所体现出来的这种自满与审慎,因为序言常常另类地重复着了作者思想的精髓。
《纯粹理性批判》作为康德批判哲学的奠基之作,作为德国古典哲学最为重要的经典性作品,在康德所处的时代分别曾于1781年、1787年以及1790年三次出版发行,有意思的是在基本结构没有大的变化的情况下,康德却于1787年的版本中将1781年版本中所写的序言删除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按照常理,作品的序言不论其版本有何差别都是应该保留在作品之中的,但康德这位以严谨与理性着称的哲学家为什么会有这种有违常识的做法呢?关于《纯粹理性批判》的两个版本的序言,邓晓芒先生在其所翻译的《康德三大批判精粹》的译者序中曾进行了简单的说明,他认为:“第一版序主要阐明对理性进行批判的必要性首先在于确定形而上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形而上学与理性哲学——康德及其前后的形而上学维度
形而上学与理性哲学——康德及其前后的形而上学维度
程志敏
【期刊名称】《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32)005
【摘要】在康德看来,形而上学乃是人类理性的本质,人天生是形而上学的动物.康德让哲学走上了过分形而上学的道路,把形而上学变成了一种真正的科学.同时,理性取代传统宗教中的上帝,成为新的造物主,这个过程始于笛卡尔.康德在哲学上把理性推上了思想的巅峰,理性在黑格尔那里乃是世界的灵魂,但这可能是理性的监守自盗和自吹自擂.理性的失位来自于无度和失控,导致后来理性信仰的全面崩溃.
【总页数】5页(P52-56)
【作者】程志敏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11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16.31
【相关文献】
1.理性的直观与形而上学的可能性——一种展开在康德与柏拉图及笛卡儿之间的对话性的哲学史考察 [J], 冯晓峰
2.“道德的形而上学”研究中的康德哲学资源及其限制——评陶悦新著《道德形而上学——牟宗三与康德之间》 [J], 刘爱军
3.康德道德哲学浅析--从《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到《实践理性批判》 [J], 刘静
4.康德道德哲学浅析——从《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到《实践理性批判》 [J], 刘静;
5.康德哲学研究的新视野
——张桂权教授《形而上学:经验论、唯理论与康德哲学》述评 [J], 帅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点韩水法:论康德批判的形而上学康德的批判哲学对形而上学作出了全新的诠证。
通过这个诠证,康德表明,未来科学的形而上学如果可能,那么它的关切已经从存在本身(物自身)转向经验现象条件的批判。
所谓近代哲学的转向只有到康德的批判哲学才能真正完成,因为它彻底放弃了古希腊传统形而上学的关切,将形而上学与认识论整合为一体,使形而上学受到人类认识的约束。
在这个基础上,康德诠证,道德法则也需要一种形而上学来提供先天的原则,而这样一种形而上学就是道德形而上学。
道德形而上学仍然是批判的,它不仅是通过纯粹实践理性的批判而达到的,并且也受着这个批判的限制,同时也受到纯粹理性批判的限制。
批判的形而上学的肯定作用在康德哲学内仅限于其哲学的两大领域,即自然和自由,换言之,批判的形而上学只有在康德的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有其根据并得到证明。
这一思想前后一致地贯彻在从《纯粹理性批判》到《判断力批判》的整个康德哲学之中。
向来的康德研究虽然重视形而上学问题的研究,但是基本上局限于理论哲学的范围,对道德形而上学的研究也独立于理论哲学,而从宏观的角度将康德批判的形而上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并且肯定其积极的现代意义,则尚付之阙如。
正像康德哲学中的其他基本概念一样,批判的形而上学也有多层意义,遑论科学形而上学与道德形而上学原本就生效于两个不同的领域。
而这里之所以说“多层”,乃是旨在表明批判的形而上学的这些不同意义属于同一个基本学说的不同层面,因而是内在一致的。
于是,本篇论文的任务就是首先分析康德批判的形而上学学说的几个层面,其次检视和梳理它们在康德哲学里面与科学和道德、与批判哲学和先验唯心主义的关系,最后,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之上,诠证批判的形而上学的内在一致的基本意义,并进而探讨这种形而上学所开启的现代意义。
一康德将自己所要建立的形而上学称为科学的(学术的)形而上学;而与之相对照的,康德所要取代的形而上学乃是一种独断的因而是非批判的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的根源在于理性。
如果理性的运用仅仅限于经验,那么理性就有其适当的效用。
但是,理性的倾向和性质是要追求更高的条件,也就是要求更高的统一性,而这种事业在理性本身又始终是难以完成的。
独断的形而上学及其所有问题的渊源皆在于此。
在批判哲学中,所谓独断的形而上学是必须通过规定先天综合判断以及经验可能性条件而得到明确的规定的。
就先天感性原理和知性原理两者而论,对规定理性的超验的运用因而确定某种形而上学乃属独断的这一点而言,前者更具决定性的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先验感性论不仅奠定了经验知识的基础,也确定了经验知识的范围,而且划分了独断的形而上学与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可能界限。
所以,当康德在“先验辩证法论”中分析各种先验的幻相时,要时时回征“先验感性论”。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康德并不用独断的形而上学一词来统称以往的一般哲学,而基本上是指关于合理的(理性的)心理学、合理的(理性的)宇宙论和合理的(理性的)神学。
这一方面固然在于沿循传统的规定和沃尔夫既有的体系,而另一方面乃在于强调形而上学的本意,这就是寻求某种最终的根据和最终的原则。
在康德看来,独断的形而上学无论为思想、现象还是为一切可以思想的对象提供的那种绝对统一性,都是连自身的根据都成问题的幻相。
与此相对,如果一种科学的(学术的)形而上学能够建立起来,那么它不但应当胜任诠证这种最终的确定性和最终原则的最终统一性的工作,而且自身也必须是有根据的。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困难的任务。
因为在现代哲学的观点之下,康德的形而上学其实像旧形而上学一样,也同时负起既要为一般经验现象证明其最终原则、又要为自己的基础作出证明这样一种必然导致两难境地的任务。
康德为此必须另辟蹊径。
康德的方法就是众所周知的哥白尼革命。
这样一个转向我们可以称之为元方法:它实际上既是一种态度,又是一种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原则。
在它之下,别无其他方法为其支撑,而康德批判哲学的其他一切方法都是在这个原则之上才是有效的。
康德在讨论了数学、物理学之成为可靠的科学的方法之后说:“因此,让我们尝试一下,通过一个假定我们是否会在形而上学问题上有所深入,这个假定就是对象必须符合我们的认识,而这会较好地切合所要求的关于对象的先天认识的可能性,而先天认识就在对象被给予之前就对象建立起某种东西。
这正是与哥白尼的原初思想相似的。
”(Kant,Bxvii)这个实验在康德意义上的成功表明,科学的形而上学是以哥白尼革命为前提的,而形而上学本身也由此而发生了一场革命;但是这个方法对于形而上学的第二部分即关于心灵、世界和上帝认识的部分同时就是一个否定,因为这种对象无法在经验中被给予,而先天的概念仅仅与现象相关,这后一部分内容就涉及到康德哲学的批判层面,所以科学的形而上学在这个意义上也就是批判的形而上学。
(康德,1978年,第163页)由此,我们得到了批判而科学的形而上学在康德哲学中的第一层意思,它关涉经验知识或科学知识中一切先天的东西的基本原理。
对这一点康德在第二版序言里面作了非常清楚的表述:这个批判是一部方法论,而不是科学本身的一个体系;但是它同时也规划了这门科学的整个纲要,既顾及这门科学的界限,亦顾及其整个的内在构造。
因为纯粹思辨理性具有自身的特殊之处,即它根据它选择自己的思想对象的种种不同方式来衡量其自身的能力,并且又一一点清向自己提出问题的多种方式,从而能够和应当规划出形而上学体系的整个意图;因为,第一点所关涉的乃是,在先天的知识之中,除了思维的主体取自自身的东西之外,任何其他东西都不赋予客体,而第二点所涉及的乃是,就认识的诸多原理而论,纯粹思辨理性是一个完全分立自存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里面,犹如在一个有机体里面,每一个部分都为着所有其他部分而其他所有部分也都为着这一部分而存在,并且没有哪一条原理能够在一种关系中得到确定的措置,除非它同时在与整个纯粹理性的运用的彻底关系之中得到检视。
但是对此形而上学却具有其他不得不应付客体的理性科学无法分有的少见的运气(因为逻辑学只从事处理一般思维的形式),即当形而上学通过这个批判被带入科学的可靠道路时,它就能够完全包罗属于它的知识的整个领域,并且完成它的工作,而对后代来说,作为一个无需任何增益的主机(Hauptstuhl),置之于应用,因为它只需应付诸多原理和它们应用的限制,而后者是由那些原理自身规定了的。
因此,形而上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也是注定要达到这种完全性的,而对此必定能够说:若事尚余可为者,不可视之为成就者。
(Kant,Bxxii-Bxxiv)在《逻辑学讲义》中,康德在提出四个著名的问题时,也非常清楚地表达了这样一个思想。
康德在这本由他人整理而成的讲义中说,哲学是关于人类理性的最终目的的一切知识和理性使用的科学。
如下四个问题是在哲学领域提出来的:(1)我知道什么?(2)我应当做什么?(3)我可以期待什么?(4)人是什么?康德解释说,“形而上学回答第一个问题,伦理学回答第二个问题,宗教回答第三个问题,人类学回答第四个问题。
”(康德,1991年,第15页)在这里必须注意的是,当康德将“我知道什么”归结为形而上学问题时,这里所涉及的就是广义的认识论,恰恰就是其理论哲学所包含的内容。
至于这里所谓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将在后文讨论。
在康德的理论哲学中,作为批判而科学的形而上学主要是通过回答康德提出的两个问题并且论证其可能的先天条件而实现出来的。
这两个问题分别就是:“纯粹数学是如何可能的”,“纯粹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
而“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是如何可能的”这个问题其实与前两个不在一个层次上,前两个问题的答案才是对这个问题的诠证。
下面让我们来检视康德答案的核心思想。
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感性论”,时间和空间分别得到形而上学的诠释和先验的诠释;而在“先验分析论”,范畴分别得到形而上学的演绎和先验的演绎。
形而上学在这里是用来分别规定关于空间和时间的诠释和范畴演绎的性质的。
就空间和时间而论,形而上学的诠释是要说明空间和时间的先天性质,通过这种诠释,作为先天感性形式的空间和时间就被证明是感性论的普遍而必然的原理。
不过,形而上学的诠释还必须通过先验的诠释才能最终完成。
这就是说,只有通过这两个诠释而非其中任何单独的一个,批判哲学的一种基本学说才能得到充分的证明:先天的感性形式即空间和时间不仅是我们认识的必然条件,而且也直接规定了为我们所认识的对象的性质。
范畴演绎的形而上学部分与先验部分的作用和性质大体与此相似,但整个过程以及形而上学演绎和先验演绎之间的关系则远比空间和时间的诠释要复杂。
比如,先验演绎在这里具有相当突出的地位,而形而上学演绎不仅没有一个直接的标题,而且在其整个演绎之中,康德甚至都未提及所在进行的乃是形而上学演绎。
尽管如此,形而上学演绎依然是先验演绎的先导,因为只有在规定了范畴的先天性质之后,先验演绎才是可能的,而先验演绎的任务是要证明先天的纯粹知性概念乃是经验知识可能性的条件。
在第二版演绎第26节的开头,康德概括了两种演绎的基本作用和性质:“在形而上学演绎中,一般先天范畴的起源通过它们与思想的普遍逻辑机能的完全一致而得以确立,而在先验演绎中,它们作为一般直观对象的先天认识的可能性也展示出来了。
”(Kant,B159)范畴的形而上学演绎实际上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第一,在康德修正过的逻辑判断表的基础上分析逻辑的机能,这是导出范畴的引子;第二,这部分是其核心,亦即直接规定纯粹知性概念即范畴的先天性质和逻辑机能,而其关键之点就是以综合为其机能的范畴能够先天地运用于对象之上。
范畴表在康德理论哲学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按照康德的说法,它对于制订整个科学的体系的计划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不仅包含了所有基本的知性概念,甚至也包含了人类知性之中概念体系的形式,因此它提示了计划好的思辨科学的所有环节甚至环节的秩序。
(Kant,B109-110)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形而上学的第一层意义,亦即康德最初提出的科学的形而上学,乃在于为普遍必然的认识建立一套先天的条件,亦可以说先天的形式体系,或者先天的原理:它们可以应用于一切经验现象,并且保证由此而得到的知识对所有理性存在者的一致有效性。
按照批判哲学,经验现象是人类认识最终所能达到的实在的东西,而先天的形式不仅保证人的认识能够以普遍必然的形式达到这些实在,而且是使这种实在得以可能的条件。
于是,在康德的理论哲学里面,形而上学在先验唯心主义的襄助之下在一个完全认识论的视野里完成传统形而上学的两个基本工作,即诠证应用于一切事物的原则,以及建立最终的虽然是经验的实在性。
当康德将“我知道什么”归于形而上学的问题时,这样一种在批判哲学中极为关键的意义已经纳入其里了。
二批判的形而上学的第二层意义是直接从第一层意义衍生出来的,《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的任务应该说就在于完成此一层意义上批判的形而上学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