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之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自然辨证法
关于自然辨证法《自然辩证法》是一部没有写完的著作,是恩格斯多年来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总结。
对19世纪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学成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是在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恩格斯从19世纪50年代后期起依据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描绘了整个自然界发展的辩证图景,运用丰富的自然科学材料阐发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研究了各门自然科学的辩证内容。
他把自然科学所揭示的自然界的辩证法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和研究方法的辩证法联系起来研究,并认为从根本上来说认识的辩证法是客观的辩证法的反映,指出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
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自然辩证法包罗万象,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内容。
在哲学研究概括的自然、社会和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知识中,自然辩证法是其中的一大领域。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的世界观时,从一开始就认为整个世界的历史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对这两方面的历史的哲学概括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两门学科即自然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当代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的综合性学科。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领域,即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部”,而对这个“结合部”的研究又是紧紧地围绕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进行的。
自然辩证法只有研究科学与自然、人文、社会这三者的结合,才有可能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事实上,自然辩证法作为联系辩证唯物主义与自然科学的桥梁,它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作为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和在人类社会中展开与发展的过程,它又反映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交叉。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辩证法带有交叉学科的性质,也就是说,它是一门跨学科研究的综合性范围很广的学科,可以称之为哲学性质的交叉学科。
《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的主要著作之一,它对于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重要成就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概括,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批判了自然科学领域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出版,它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
)写作目的:1870年恩格斯移居伦敦,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中,针对当时自然科学领域流行的形而上学和唯心论,打算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一部旨在反对庸俗唯物主义者毕希纳的论战性著作。
写作时间:1873---1876年,恩格斯写成了《导言》和《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两篇论文和一些札记。
1876---1878年写了《反杜林论》而中断。
1878---1883年马克思逝世恩格斯已写成了该书的大部分论文和札记。
1885年到1886年,又写了一些材料补充到手稿中。
整本著作是未完成的,总体写作时间是1873---1886年。
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自然辩证法》的手稿落到伯恩斯坦手中。
由于伯恩斯坦蔑视辩证法,把它看成是马克思主义中最大的“祸害”和“陷阱”。
所以,手稿中除了《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和《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研究》两篇外,其余都不予发表。
十月革命后,在俄共(布)中央的努力下,该手稿终于在1925年用俄德文对照的形式第一次在莫斯科出版。
著作内容:《自然辩证法》一书是由10篇论文、169个札记和片段,以及两个计划草案共181个部分组成。
一、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问题。
《导言》是书中最完整、最重要的一篇论文,比较系统地表达了辩证的自然观。
《导言》分前后两部分。
前一部分阐明了辩证自然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恩格斯认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代替形而上学自然观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近代自然科学的自然观的核心是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是由于外力的作用,因此它必然导致神秘主义。
到了18世纪中叶,康德的星云假说在这个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神的第一次推动说破产了;地质学证明地球上的生物有其发展的历史;物理学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证明了物质的各种运动形态可以相互转化;化学上用无机的方法制造出有机化合物,证明化学定律对有机物和无机物是同样适用的;生物学上的细胞学说和进化论证明了有机界是彼此联系和统一的,因而整个世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的。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的主要著作之一,它对于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重要成就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概括,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批判了自然科学领域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出版,它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
)写作目的:1870年恩格斯移居伦敦,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中,针对当时自然科学领域流行的形而上学和唯心论,打算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一部旨在反对庸俗唯物主义者毕希纳的论战性著作。
写作时间:1873---1876年,恩格斯写成了《导言》和《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两篇论文和一些札记。
1876---1878年写了《反杜林论》而中断。
1878---1883年马克思逝世恩格斯已写成了该书的大部分论文和札记。
1885年到1886年,又写了一些材料补充到手稿中。
整本著作是未完成的,总体写作时间是1873---1886年。
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自然辩证法》的手稿落到伯恩斯坦手中。
由于伯恩斯坦蔑视辩证法,把它看成是马克思主义中最大的“祸害”和“陷阱”。
所以,手稿中除了《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和《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研究》两篇外,其余都不予发表。
十月革命后,在俄共(布)中央的努力下,该手稿终于在1925年用俄德文对照的形式第一次在莫斯科出版。
著作内容:《自然辩证法》一书是由10篇论文、169个札记和片段,以及两个计划草案共181个部分组成。
一、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问题。
《导言》是书中最完整、最重要的一篇论文,比较系统地表达了辩证的自然观。
《导言》分前后两部分。
前一部分阐明了辩证自然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恩格斯认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代替形而上学自然观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近代自然科学的自然观的核心是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是由于外力的作用,因此它必然导致神秘主义。
到了18世纪中叶,康德的星云假说在这个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神的第一次推动说破产了;地质学证明地球上的生物有其发展的历史;物理学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证明了物质的各种运动形态可以相互转化;化学上用无机的方法制造出有机化合物,证明化学定律对有机物和无机物是同样适用的;生物学上的细胞学说和进化论证明了有机界是彼此联系和统一的,因而整个世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的。
形而上学的观点是什么
形而上学的观点是什么形而上学的观点恩格斯曾在《反杜林》和《自然辩证法》里对“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进行了论述。
他认为这种思维长期支配着人们的观念,它大约兴起于15世纪下半叶,当时随着自然科学的建立,人们逐渐采用分析的方法去认识自然界,将它分解成各个独立的部分,进行专门的研究。
这种做法给人们留下了一个思维惯性:把各种自然物和自然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宏大的总联系,只从静止的角度去做片面地考察。
之后英国人培根与霍布斯将形而上学思维移植到哲学中,形成17世纪的英国经验论与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
在恩格斯看来,孤立性、片面性和固定性是形而上学思维的基本特点,而不承认矛盾则是这种思维的本质特征。
形而上学家们的信条为:“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
”例如牛顿与惠更斯都不承认光的波粒二象性;形式逻辑的排中律也说“某物或者是A或者不是A,第三者是没有的”。
根据恩格斯的思想,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纂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提出联系观、发展观和矛盾观是辩证思维的观点。
这一观点后来移植到中国,变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内容。
因此,对哲学稍有点常识的人都说形而上学思维就是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反过来辩证思维则是整体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
这种简洁的概括自然有益于教育和灌输,但也有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毛病。
就好比一个门外汉说经济学就是研究怎么做买卖的,我们虽然嘲笑他肤浅,但也承认这句话有几分道理,因为重商主义就是研究贸易的;然而单有几分道理是远远不够的,它距离真正的了解还十分遥远。
要想了解形而上学思维和辩证思维,需要读几本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而要想更为深入地去认识这两种思维的区别,就得读黑格尔的书了。
因为,恩格斯说黑格尔是第一个对形而上学思维进行批判并恢复辩证思维的人。
黑格尔的批判角度与恩格斯也不一样,理解起来,难度要更大些。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1、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史、体系结构发展历史:自然辩证法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这一时期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酝酿和形成阶段。
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考察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一般规律,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提出的任务。
系统地研究并建立自然辩证法的工作,主要是恩格斯完成的。
为了写作《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精心准备和潜心研究。
为了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在认识自然界方面已经取得的成果,恩格斯曾对直到他那个时代为止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最新成就,进行了极为广泛、深入的研究。
1873年5月底,恩格斯在致马克思的信中提出一整套关于自然科学的辩证法的构想和计划。
以此为起点,在以后的整整3年里,恩格斯致力于对自然辨证法的全面探索和集中研究,并开始《自然辩证法》一书的撰写。
恩格斯逝世后,《自然辨证法》手稿一直由德国社会民主党保存。
直到1925年,在苏联学者的努力下,《自然辩证法》首次出版发行。
随后,此书各种语言版本相继面世。
1931年,苏联物理学家在第二届科学史世界大会上作了题为《牛顿原理的社会经济》的报告,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社会经济背景角度研究自然科学的发展,在西方科学史界引起强烈反响。
1932年,日本学术界在“唯物论研究会”内,设立了自然科学部门研究会,专门从事自然辩证法研究。
中国在20世纪30年代末就已经出现了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的组织,促进了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建设始于1956年,当时全国十二年(1956~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明确了其学科定位。
198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自然辩证法”学科修改成为“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作为哲学的二级学科,这一更名被看做是从“自然辩证法”到“科学技术哲学”实现的富有意义的发展,标志着中国自然辩证法在学科建设道路上朝建制化方向迈出了一大步。
体系结构: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分为三大相对独立而又有机统一的版块。
自然辩证法
名词解释:1.《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写于1873-1886,由10篇论文和一些札记、片段组成。
此书的好处:书中理论有一定的价值意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正确解决了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关系问题,还为自然科学家提供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逻辑等伟大的认识工具。
不足之处:时代受限,有错误,不能全部接受。
2.自然观自然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是用哲学范畴和科学规律表达的自然图景。
3.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就是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看待自然所形成的哲学观点,它的中心内容是自然界绝对不变。
它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永远如此。
万事万物只是在空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
如果有变化,那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并且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是由于外力的推动所致。
4.系统论系统论以“系统”的观点认识自然界提出了系统与要素、结构域功能等新的范畴,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开放性。
5.科学事实科学认识主体对客体存在的个别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和判断。
6.科学假说根据已有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7.科学理论经过实验检验的系统化了的科学知识体系,由科学概念、原理以及由这些概念原理推演出来的逻辑结论(具体的规律和预见)组成。
8.科学观察在一定理论思维指导下,通过感官或借助科学仪器,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研究对象,以获取科学事实。
9.模拟实验方法一种间接实验,即先设计出反映对象属性的模型,然后用实验手段作用于模型,通过模型实验了解原型(对象)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功能模型。
10.公理化方法从尽可能少的基本概念、公理、公社出发,运用演绎推理原则,推导出一系列的命题和定理,从而建立理论体系的方法。
自然辩证法古代朴素、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
目录
• 古代朴素自然观 • 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 • 古代朴素与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比较 • 现代科学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 • 对未来自然观的展望
01 古代朴素自然观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定义
古代朴素自然观是一种基于直观经验和观察的原始自然观念,它没有经过系统的 理论化和科学化,而是以朴素、直观的方式描述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04 现代科学自然观的形成与 发展
现代科学自然观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现代科学自然观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 为手段,以实证的方法揭示自然界的 本质和规律的观念体系。
特点
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强调自然界的 客观性和物质性,追求对自然规律的 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认识。
现代科学自然观的形成过程
文艺复兴时期
随着科学方法的兴起,人们开始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重 视实证和经验,逐渐形成了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研 究方法。
这种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由一种或几种基本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通过相互作用 和变化形成各种自然现象。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
直观性
古代朴素自然观主要是基于人们 的日常经验和观察,没有经过严 格的科学实验和证明。
简单性
古代朴素自然观倾向于用简单的 概念和原理来解释自然现象,而 不是用复杂的机制和原理。
整体性
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
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由各种机械运动所构成的,各种自然现象都可以通过力学原理来解 释。人们应该通过科学实验来揭示自然界的规律和原理,并通过技术手段来改造和利用自然。这种自 然观强调对自然界内部结构和机制的深入理解,但往往忽略了整体性和和谐性。
对比两者的优缺点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优点
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
论施密特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之批判与反思
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17期131作者简介:韩露(1996-),女,汉族,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㊂够重复利用专利特许权吸引更多企业资金资助研发工作㊂实现研究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和应用的市场化,实现从提供技术方案和服务和向提供商业方案和服务的转换和提升㊂4.3 进一步完善利益激励机制从已有的研究来看,技术转移政策推动商业化导致了大学科学研究的功利化㊂各方围绕商业利益出现日益增多的纠纷,大学㊁科研人员㊁企业和技术转移中心等围绕专利权的诉讼影响了技术的应用㊂进一步优化政府资助项目的资金安排,理顺的创新成果收益分配机制,鼓励大学和科研人员成为受益者㊂鼓励科研人员参与初创企业的建设,专利等商业收入可以作为后续研究经费的补充,也能够促进和改善学生在相关领域的就业机会,积极效应超出了企业盈利的范围㊂鼓励私营企业承接技术转移,有利于进一步扩大技术创新的商业价值,降低企业研发成本能够起到减税降费等政策同样的积极作用㊂4.4 支持向中小企业的技术转移技术转移政策鼓励专利授权的商业价值最大化,技术转移中心更加重视转让价格和预期收益更高的技术专利,更愿意与商业投入持续的大型企业进行合作㊂作为区域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资金发挥带动整个地区技术要素流动的作用,也要发挥支持向中小企业技术转移的作用㊂对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主要依赖于母国的技术研发,本国中小企业的技术扩散作用更加重要㊂鼓励技术转移中心向中小企业发布㊁披露技术信息,政府支持的技术成果优先授权中小企业使用,对中小企业开展技术援助服务,加大技术转移的培训㊁创业指导工作㊂4.5 充分考虑政策系统性影响技术转移政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短期的商业利益容易忽视了其它方面中长期的影响㊂技术转移政策发挥作用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需要从系统㊁全面发挥政策作用㊂美国技术转移活跃的学校集中在哥伦比亚大学㊁斯坦福大学等创业型大学,推动创业型大学建设是技术创新和转移的来源,鼓励创新创业精神比强调商业利益更为根本㊂长期的科研伙伴关系是维系技术转移的纽带,政策需要进一步向合作研发的商业化过程扩展㊂技术转移政策与知识产权的其他相关政策互为补充,技术政策与产业政策等相配合才能发挥更好作用㊂总之,技术转移政策积极和消极作用并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最终把公共资源投入发挥出最大效益㊂参考文献[1]潘启勇.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发展策略研究[J ].科技与创新,2020,(21):120-121.[2]王建仙.基于驻场制的美国高校技术转移队伍建设[J ].中国高校科技,2020,(10):46-49.[3]刘冲.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模式创新及与专业机构合作的必要性研究[J ].中国高新科技,2020,(17):159-160.[4]高月.技术转移中的专利制度问题中美比较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2020.[5]许庆瑞,李杨,吴画斌,等.市场机制与非市场机制下的技术转移,哪种有利于提升创新能力[J ].管理工程学报,2020,34(04):196-206.论施密特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之批判与反思韩 露(河南工业大学,河南郑州450001)摘 要:阿尔弗雷德㊃施密特以 马克思的自然观 为研究对象,其代表作是‘马克思的自然概念“㊂施密特自然观的形成以及对恩格斯自然观的批判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政治立场,他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的 批判的社会理论 原则,展开了对正统马克思主义者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批判㊂然而,通过研读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中对于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批判是片面狭隘和失败的,还有待人们考虑和深思㊂关键词:施密特自然观;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批判;反思中图分类号:D 9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311/j .c n k i .1672-3198.2021.17.062 施密特尊崇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 ,承袭该学派诸多代表人物的观点和理论,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进行批判㊂但从本质上看,恩格斯关于自然辩证法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施密特对于恩格斯自然观的批判是不合理的,存在着很多偏离甚至歪曲马克思主义的事实㊂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提出批判性看法,并不意味着否定自然辩证法的概念,而是说理应证明这种观点:马克思的理论本身就已经包含着自然辩证法,恩格斯则应补充完善之㊂1 施密特自然观形成的理论之基任何观念的产生都有它可以借鉴和参考的理论思想做铺垫,自然概念作为社会历史范畴的一个方面,众多哲学家都有着对自然概念的理解,而施密特是以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为基础,阐释了马克思的自然政策与商法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17期132观,他们的观点构成了施密特自然概念的理论之基㊂1.1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谈到自然概念就必须要谈起早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卢卡奇㊁柯尔施和葛兰西,他们关于自然观的概述奠定了施密特自然观的理论基础㊂卢卡奇曾提出 自然是一个社会的范畴 ,指出在社会发展的任何时期,自然都会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自然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的,自然会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同时社会发展也会受制于自然的状况,人们眼中的自然界是经过人类社会实践过的自然界㊂在他看来,辩证法是存在于社会和历史领域,而恩格斯却把它应用到了自然界当中,然而辩证法在自然界当中是根本不存在的,撇开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去探索自然界的规律是根本行不通的,他否认辩证法存在的合理性,所以他也就批判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㊂柯尔施也曾说: 自然在成为社会的 过程中,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历史特征㊂ 可见他强调了实践对于研究自然不可或缺,探究自然界是不能脱离人和社会的㊂葛兰西也遵循自然是社会历史范畴的观点,并强调了自然不仅是一种人类关系的范畴,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㊂1.2 法兰克福学派人化自然理论对于自然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既批判反思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又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反思和重新考察,形成了人化自然观的理论㊂霍克海默在对马克思主义传承和批判的基础上创立了 社会批判理论㊂相比较于传统理论,霍克海默认为批判理论的思维主体是处在相同条件关系下具体且确定的人,所以他主张用主体性原则来展开批判,他认为我们不论是从听觉㊁视觉抑或是嗅觉感知到的世界,都是人化自然的世界,是人类参与实践的结果,这与卢卡奇的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的思想一脉相承㊂该学派另一位代表人物弗洛姆指出,通过对自然的控制不仅实现了人的自然化,也实现了自然的人化,在他们看来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经过实践活动加工而形成的 人化的自然 ,是有人参与的自然㊂施密特承袭了法兰克福学派学者的思想,他把自然分为原始的自然和人化的自然,它们分别被称之为 第一自然 和 第二自然 ,所谓第一自然也即是说是没有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的自然,是外部自然的优先性,而第二自然则是有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的自然,值得我们去探究其现实的意义和价值㊂1.3 对实证主义和科学技术的批判实证主义,顾名思义就是以感觉和经验为主的研究方法,早期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认为实证主义只强调经验和事实,却并没有辨别历史的能力,致使人类只能屈从资本主义制度,所以致力于社会批判的法兰克福学派崇尚理性主义,对实证主义持批判性的态度㊂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批判实证主义和科学技术,坚持实证主义则会降低人的批判思维能力㊁使人的批判性思维退化,而随之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会使人肆无忌惮地加大对自然的掠夺和统治㊂马尔库塞在其代表作‘单向度的人“中具体探讨了科学即使给人带来的痛苦和不幸,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切断了人和自然之间的联系㊁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劳动化程度不断提高,致使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了极大的削弱㊁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统治者操纵大众意识提供了工具㊂所以施密特自然概念的形成也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法兰克福学派对实证主义和科学技术批判的影响㊂2 施密特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之批判施密特一方面肯定恩格斯与马克思一样是 严格的历史唯物主义者 ,另一方面又错误地指责恩格斯超出了马克思对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关系的解释范围,就倒退成独断的形而上学㊂2.1 批判恩格斯把自然概念本体论 施密特指出,物质之所以能解释宇宙进化的问题,不在于它的规定性,而在于它是作为世界的最高原则出现的,因此恩格斯的自然概念归根结底仍然是本体论的㊂对于此领域的认识从本源上来说依然是具有形而上学本体论的特点,他的辩证思维是用来解释外部世界的终极世界观和原则㊂此前施密特就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非本体论的特性,所以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批判,实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认识过程的延续㊂而另一方面,施密特认为在马克思那里,所有的自然都是被人们社会实践活动所加工过的,不存在终极的㊁不变的本质事物,自然界中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也没有绝对的统一,物质和精神也绝不是用来解释世界的根本的原理㊂因为,在施密特看来,用物质作为解释世界的终极原则是不可能的,这样一来,施密特也就 证实 了恩格斯的自然概念具有 本体论 的特性,因为他的辩证法是把 物质 作为本体来解释,与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非本体论特性是互不相容的㊂2.2 批判恩格斯把自然和历史割裂施密特指出,在马克思那里,自然和历史不是互不相干㊁毫无关系的东西,自然和历史两大辩证唯物主义而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他指出我们人类面对的不外乎是一个 自然的历史和历史的自然 ㊂相反,施密特认为恩格斯把二者看成是唯物辩证法的方法的两个不同的 适用领域 ,把辩证法的各个要素从具体的历史内容中分离出来,完全紧缩成首先来自‘自然辩证法“的三个与实在相对立的被实体化了的 根本规律,于是辩证法成为在马克思那里所没有的东西㊂他把自然和历史当作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不同的领域去研究,他认为人类的历史和社会的存在并不把作为要素的自然包含在内,自然也不包括着社会历史的存在㊂基于这一立场,他错误地认为恩格斯超越了马克思对自然与社会历史关系所做的解释,回到了武断的形而上学㊂2.3 批判恩格斯脱离人的实践解释自然施密特充分肯定了实践在马克思的自然观当中所起的作用,马克思以实践为前提展开了对自然的认识,实践是自然与社会相互影响的基本前提㊂对自然的研究和考察与把握实践中介是紧密相关的,辩证法是人与自然通过实践相互作用的结果,自然要置于人的实践中去理解和把握,不可脱离了实践片面的去谈自然的问题㊂而施密特错误地认为,恩格斯对自然的解释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17期133脱离了人的实践活动,在恩格斯那里自然不是通过实践与人相互联系的,他对于自然界本来面目的认识是不以实践为基础的,所以也就造成了恩格斯对自然与社会历史关系的理解,与对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解释和研究是分开的,他忽视了实践的作用和自然与历史的相互中介作用㊂2.4 批判恩格斯纯粹客观的 辩证法概念施密特认识到,马克思承认自然是独立于人的客观存在的,也肯定自然的运动具有内在的客观性和有序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但他更强调这一点,当自在的物品变为我的物品时,自然便成为社会劳动工作存在的对象,自然只有达到其社会的目的,才能获得本身的价值和地位,所以他认为自然不可能以纯粹客观的姿态出现,而是要与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要求相联系㊂施密特指出,恩格斯希望用纯粹客观的辩证法概念来解释史前自然和外部自然,这种脱离人的意志和人的活动去达到的自然辩证法概念,没有人的实践活动参与的辩证法,则必然会走向泛神论和物活论㊂真正意义上的辩证法,在于人在自然界当中要主动参与实践活动,自觉成为活动的主体,自然才会成为 辩证法㊂3 施密特批判之反思施密特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批判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他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批评是有失公允的,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的自然观并不是相互对立否定的,只是研究的方面和侧重点不同㊂3.1 施密特指责恩格斯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论断过于片面自然界在不断地辩证发展着,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到,自然界除了不断变化和不断运动的物质和运动变化的规律外,没有什么是永恒的㊂恩格斯在梳理了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之后,揭示了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在这里,恩格斯并不是把辩证法的规律融于自然界中,而是从自然中发现这些规律来加以探讨,他强调辩证法的规律同样适用于自然和人类历史上的运动㊂由此可见,恩格斯的自然观不同于现有的自然本体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不是一种简单地弥补现实空虚的想象,而是在科学提供的正确材料中反映自然关系与发展㊂所以,施密特指责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观点是太过于片面的结果,是站不住脚的㊂3.2 恩格斯并没有把自然和历史割裂开前面谈到施密特批判恩格斯把自然和历史割裂为两个不同的领域,其实不然㊂马克思㊁恩格斯的自然观他们只是研究的领域和侧重点不同罢了,马克思重点放在人化自然,而恩格斯是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但恩格斯却并没有否认自然与历史的相关性,事实上,恩格斯恰恰是揭示自然与社会的同一性和普遍性,并不是像施密特所认为的把两个领域完全割裂开来的做法㊂恩格斯本人也说过,辩证法可以看作为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一般特征,这两个特点基本相同,但恩格斯在描绘自然辩证法的过程中并没有忘记对人类历史的探讨㊂恩格斯的思想不是将自然与社会分开的辩证法理念,也不会影响实现事物的辩证法,因此它不会成为施密特所说的 倒退成独断的形而上学㊂施密特没有看到恩格斯引用的辩证法定律是从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中抽象出来的,恩格斯还主张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人与自然的互动㊂3.3 恩格斯并没有否定历史实践对自然的作用施密特认为实践作为中介和桥梁的角色连接人和自然,自然和人的相互作用必须要通过实践来进行,可见他也高度认可实践的重要性㊂但是他却认为恩格斯的自然观脱离了实践去探讨自然,然而并不是这样,恩格斯并没有否定人的能动性和主体性,也没有忽视历史实践对于自然的影响,他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展开对历史的认识和论述㊂就自然主义历史观而言,它只承认自然界对人的作用和自然条件对人历史发展的关键性作用,恩格斯对此持反对意见,恩格斯认为自然主义历史观虽然看到了自然界对于人的作用,但是却忽视了人类及人类的活动同样也对自然界的发展产生作用和影响,人类活动是可以改变自然界并推动其变化发展的,同时也可以为自己带来积极的生存环境基础㊂这里所说的人类活动也即是实践,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恩格斯是非常认同人的活动也即是实践对于自然的反作用㊂3.4 对恩格斯辩证法的批判是不成立的施密特完全把辩证法放于人的社会历史实践作用当中前去理解,认为没有人的实践活动参与便不存在辩证法,可见这种说法太过于片面了㊂马克思既不否认自然界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辩证性,也不否认自然科学百科全书式编排的现实意义,然而,恩格斯的对自然科学所提供的材料的概括整理是从科学本身的历史发展进行创造和辩证的论述,可见,施密特对于恩格斯辩证法的认识不够全面和完善,所以对他的批判自然而然也是不成立的㊂参考文献[1]A ㊃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 ].杜章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柯尔施.卡尔㊃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阶级运动[M ].熊子云.翁廷真,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4]祝杨军.论阿尔弗雷德㊃施密特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批判[J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02):7-12.[5]柴自贵,张璐.阿尔弗雷德㊃施密特对 自然 概念的解读与误判[J ].理论建设,2019,(06):91-95.[6]钱犇.施密特论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双重逻辑[J ].江西社会科学,2012,32(07):49-53.[7]杨卫军.略论马克思的自然概念[J ].广西社会科学,2009,(01):28-31.[8]罗骞.论施密特对 自然辩证法 的批判及其缺陷 读阿尔弗雷德㊃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J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12(04):15-20.[9]苏平富.恩格斯的自然观及施密特的批评[J ].求索,2006,(04):140-143.。
自然辩证法八个问题
自然辩证法八个问题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并对其进行评价。
答:逻辑实证主义,以经验为根据,以逻辑为工具,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
它认为,科学的方法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因此,它虽然以感性的经验为依据,但却否认了感性认识的积极作用,是不折不扣的理性主义。
逻辑经验主义标准:可证实性。
逻辑实证主义拒斥形而上学,并不是简单的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和反对,而是认为形而上学不能区分科学与非科学,形而上学的命题甚至形而上学本身就是无意义的。
他们提出,一个有意义的命题必须是可以用经验进行检验的命题,而所谓可检验就是“可证实”。
这一标准也是他们所提出的意义标准,即科学命题应该是“可证实”的,不可证实的命题是没有意义的命题,就不是科学的命题在这个方面,还有一个程度的问题,有的哲学家对形而上学展开全面的批驳,认为形而上学一无是处,其所有的、整个体系都是毫无意义的,它们既不是分析的,又不能为经验所证实,没有任何真理性可言,是无谓的“伪命题”。
因为科学理论都是全称命题,对科学命题的证实都是建立在归纳法的基础之上,但归纳法自身也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缺陷,这就是所谓的“休谟问题”,归纳法无法证明一个全称命题的正确性,无论多少个有利的科学事实,都无法证实一个科学理论。
因此,由于归纳法的不可靠性,逻辑经验主义以“可证实”作为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是成问题的。
波普尔的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并对其进行评价。
答:波普尔的划界理论是在逻辑实证主义的划界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但又批判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原则。
波普尔的划界标准:“可证伪性原则”。
他认为,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原则区别不在于它们是否可证实,而在于它们是否可证伪。
科学理论必须具有可证伪性,即原则上能够被一个或一组可能的观察陈述所证伪(而不是指它们实际上被证伪)。
在他看来,理论根本不可能被经验证实。
他写道:“我建议以理论的可反驳性或可证伪性作为分界标准”。
“一个命题只要它是可检验的,或可证伪的,就是科学的;反之,不可检验、不能被证伪的,就属于非科学的、形而上学的。
book 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 北京 1971
book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 197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是一本重要的著作,它带给我们对自然界的深刻认识和对社会发展的理解。
该书于1971年出版于北京,是恩格斯理论体系中的一部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独特而深奥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的演化和变化。
恩格斯在这本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和辩证发展的原则。
他强调了物质的无限可分性,并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他还提出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并深入探讨了运动和变化的本质。
在恩格斯看来,自然界的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过程。
他认为,自然界是无常性和变动性的统一体,通过内部矛盾和斗争实现着演化。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强调了矛盾的普遍性,并将其应用到自然界的各个领域。
他认为,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力量,而不同矛盾的相互作用和斗争则使事物朝着更高的形式演进。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也揭示了自然界中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性。
他指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有其特定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而这些规律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他的思想为后来数理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从微观领域的原子、分子到宏观领域的自然界和宇宙,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还涉及到社会发展和人类历史的观点。
他认为,人类社会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系统。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内部的阶级斗争,这种斗争推动着社会的演进。
他还强调了科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批判了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在1971年在北京出版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和研究。
该书对于培养人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引导着人们对自然界的探索和理解,并为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突破口。
总结起来,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是一本具有重要影响的著作,它解释了自然界的演化和变化规律,并揭示了物质世界和社会的内在联系。
该书于1971年在北京出版,对于推动科学发展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读者通过阅读该书,能够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有更深入的认识,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
杜林自然辩证法
杜林自然辩证法
杜林自然辩证法
杜林自然辩证法是指德国哲学家杜林所创立的一种辩证法理论,主要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
杜林自然辩证法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在分析自然现象和科学理论时,强调整体性、系统性和历史性等方面的特征,探寻自然界万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杜林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是“一切现象都以相互联系的系统为介质存在”。
这个系统不仅包括自然界中的生物、无生物和人类社会等各种元素,而且也包括科学体系中的理论、假设、观察、实验和推断等元素。
杜林认为,自然界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使得科学不仅能够对具体事物进行分析,还能对自然现象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
形式逻辑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在杜林自然辩证法中被否定,其思维方法更注重从事实和经验出发,推导出一般规律,然后再由此推导出逻辑上的必然关系。
杜林自然辩证法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种“综合的理论”,将各种理论、规律以及科学发现融合为一体,反映自然界的整个系统性。
杜林强调了科学方法的历史性,并将科学的发展视为一种历史进程,
将其比喻为一座大厦,各个时期的科学研究貌似独立,但实际上在“大厦”的结构中需要独立组成的各个部分。
杜林认为,从这种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观察科学,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体系的各个阶段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总之,杜林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和理念,提供了一种新的探寻自然界本质的方法和途径,强调整体、系统和历史的角度,是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的一种重要的哲学理论。
对形而上学的评价
对形而上学的评价
形而上学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以下是对形而上学的评价:
1.探索事物本质:形而上学的核心思想是探索事物的本质和真理。
它注重逻辑推理和概念抽象,在分析和理解事物的本质方面具有优势。
通过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世界,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
2.理论建构与指导:形而上学作为哲学的一支重要学科,为其他学科的理论建构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基础。
它通过概念和原则的构建,推动科学、哲学和伦理等学科的研究和进步。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建立系统的理论框架,为实践活动提供指导和参考。
3.局限性:然而,形而上学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实践中,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可能导致过于抽象和概念化的分析,忽视具体的问题和实际情况。
此外,形而上学的某些概念和理论也缺乏实证支持和分析,有时难以验证和证实。
综上所述,形而上学在哲学和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也需要不断地反思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和实践的需要。
[精品]自然辩证法古代朴素、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
如此,一幅囊括一切层次和类别的、机器的自然图景 便建立起来了。自然界、宇宙、一切动物包括人类, 无一不是机器。 (2)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拉普拉斯决定论 拉普拉斯提出的决定论,是与机器的自然图景相联系 的、关于宇宙的过程可以在一个简单的数学方程式中 表现出来的理论。拉普拉斯认为,应该把宇宙的目前 状态看作宇宙的过去状态的结果,同时又把它看作今 后接着发生的事件的原因。 拉普拉斯把因果律发展成为绝对的机械决定论,成 为那个时代完全决定论的代表。
哥白尼学说摒弃了神创论的宇宙观,它标志着自然科 学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实现了自然观上的根本转 变。 恩格斯把《天体运行论》称为“不朽的著作”,是近 代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日心说的提出,标志着 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在哥白尼天文学革命基础上, 经典力学只用了100年时间就建立了。
(2)1553年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提出了血液小循环学说,英国医生 哈维提出了血液大循环理论,并于1628年出版了《心血循环运动 论》,标志人体血液循环理论的建立。 (3)伽利略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根据大量实验和理论分 析,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惯性定律、摆的等时性原理及抛射体 运动轨迹的理论等 (4)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分析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多年观测资料基 础上,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即轨道定律、面积定律、周期定 律 (5)在力学推动下,数学取得重大成就,主要有笛卡尔的解析几何, 牛顿和莱布尼兹的微积分、耐普尔的对数;林耐建立较为完善的 动物和植物分类体系。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牛顿力学 从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天文学、力学和数学取得了很大 进步,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也开始逐渐形成。但只有力学得到 比较完善的发展,形成了经典力学体系,它以牛顿的巨著《自然 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的出版为标志。 牛顿在这部著作中总结了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的研究成果以及 自己的科学成就,提出了力学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把地 面上物体的运动和太阳系内行星的运动统一在相同的物理定律之 中,实现了人类史上第一次自然科学的大综合。
形而上学的辩证法
形而上学的辩证法形而上学的辩证法是指对于对象的认识和研究,从整体和发展的角度去把握其内部联系、发展规律和矛盾运动。
形而上学的辩证法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不同,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形而上学的辩证法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学问观。
形而上学的辩证法强调的是对想象中的个别对象进行分析和反思。
它通过分别和抽象、实质和现象的划分,追求认识和知识的一致。
形而上学的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循环而不是渐进的,相互矛盾的两个过程不是在时间上依次进行,而是同时共存和相互作用的。
它关注思维间的连续性和概念的体系化。
然而,形而上学的辩证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局限。
首先,它过于注重个别对象的分析,忽视了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整体性。
其次,形而上学的辩证法将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分离开来,没有对事物发展的过程进行深入的思考。
最后,它忽视了矛盾的普遍性,把矛盾看作是个别个体之间的冲突,而不是普遍事物发展的动力。
为了弥补形而上学的辩证法的缺陷,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提出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内在矛盾和相互联系,关注整体和发展。
它将事物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其中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将时间和空间统一起来,认为事物的发展是连续和不断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从宏观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个别的、时间的和空间的事物,揭示其中包含的普遍规律和规律性。
它关注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强调人与世界的互动和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提供了一种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和思维方式,使我们能够站在事物发展的长河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实践中,形而上学的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法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局限。
形而上学的辩证法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更加简明、直观,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解决实际困扰。
而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则更适用于对于事物发展和矛盾运动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总而言之,形而上学的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法都是认识和思维的方式,各自有其强调和特点。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思想,是探索自然规律与发展的观点和理论。
它在中国古代思想中也有很高的地位,如《易经》中“天地辩而四时行”、“阴阳盛衰而更代”等,都是自然辩证法的体现。
因此,我们可以说自然辩证法是中国古代思想优秀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自然辩证法有哪些思想核心?它具有什么基本特点?下面,我们将就这些问题作详细解释。
自然辩证法的思想核心是:矛盾、变化和发展。
它认为,在自然界中,要素之间都存在着矛盾,这些矛盾相互作用和斗争,从而推动了改变和发展。
矛盾既是自然界变化的动力,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因此,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是动态的、发展的、变化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
除此之外,自然辩证法还强调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它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换句话说,自然界的任何一个现象都是整体中相互关联和制约的结果。
这种整体性和系统性不仅限于自然界,同时也存在于社会生活中。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特点是:唯物性、客观性、历史性、发展性、辩证性以及系统性。
首先,自然辩证法具有唯物性。
它坚信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矛盾和变化都在物质世界中体现。
自然辩证法不认同虚无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想,相反强调必须从实际出发,提炼经验,反思实践。
其次,自然辩证法具有客观性。
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与人的意志无关,并且它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反映。
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是要通过实践发展出来的,也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得到证明。
第三,自然辩证法具有历史性。
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成现在的样子的,在历史进程中会有相应的改变和发展,而这也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
第四,自然辩证法具有发展性。
自然界是不断发展的,矛盾和变化也是在不断发展中的。
因此,自然辩证法强调创新和发展。
第五,自然辩证法具有辩证性。
它认为,任何一个矛盾都具有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也就是说,矛盾是相对的。
这种相对性体现在事物运动的不平衡、不充分和矛盾的交替上。
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1873年至1882年间陆续写作的一部著作。
恩格斯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问题进行了关注和剖析,全面分析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高瞻远瞩地看到了人与自然关系恶化后的生态危机。
它包含着丰富、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用翔实的材料精彩地论述了18—1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的巨大成就,包括天文学领域康德的“星云假说”,赖尔等人在地质学、古生物学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迈尔、焦耳等人在物理学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达尔文等人在生物学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等,他认为这些研究成果在旧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上形成了突破口。
恩格斯按照当时自然科学取得的最新成就,运用唯物辩证的观点,详细论述了恒星和星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球上生命起源的问题、人类起源的问题、人类社会历史的起源和发展问题,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自然界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的辩证图景。
基于丰富的自然科学材料,恩格斯在批判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基础上,运用辩证思维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
恩格斯先明确了辩证法规律的内容,他指出:“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的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
辩证法的规律无非是历史发展的这两个方面和思维本身的最一般的规律。
”辩证法的规律实质上可以归结为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的否定的规律。
所有这三个规律在黑格尔那里都曾被他按照唯心主义的方式当作纯粹的思维规律而加以阐明,其错误在于:“这些规律是作为思维规律强加于自然界和历史的,而不是从它们中推导出来的。
”恩格斯坚持唯物辩证的立场,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的哲学,全面阐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恩格斯考察了辩证法的几对重要范畴并进行了系统研究。
他首先分析了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提出辩证法是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辩证的思维方式不仅“非此即彼”,又在恰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辩证思维方法是唯一在最高程度上适合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
自然辩证法之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对形而上学的批判(药理学梁韡s201511801010)摘要:从西到中国、古代到现代,对形而上学的定义逐步在变化,人们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也各不相同。
笔者之前对于形而上学的概念也仅限于从教辅材料中获取,不能完全的概括形而上学,因此,查阅了书籍,对形而上学进行了更具体的了解。
本文旨在对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进行阐述,提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关键词:形而上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形而上学是最常见的哲学名词之一,但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程度却是大相径庭。
在中国古代,“形而上”谓之“道”,《易》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从这个意义说,“形而上”乃是指“天”上的“象”。
中国人很重视这个“象”,认为它是起主导作用的,它支配着“地”上的一切“形”、“器”。
但是现在有普通人在与辩证法对立意义上的理解,也有哲学家从西古典哲学或西现代哲学意义上的理解,各执一词,相差甚远。
因此,下文就传统形而上学的产生,发展及其本质特征进行阐述。
1.1形而上学的产生在中西哲学史上,相当长的时间里形而上学是作为哲学的代名词出现的,甚至海德格尔还认为“哲学即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探讨了存在着的存在物及其本原问题而被看作是其他所有学科的基础,所以此后形而上学就成为专门术语,专指超越具体的事物、在具体事物之上的关于存在的最一般根据的学问。
在西哲学史上,曾经把其他研究如理学自然学、理性宇宙论和理性神学都归入过形而上学,但后来由于理性心理学、理性物理学、理性物理学等都成了实证科学,便分别被心理学和生命科学、理论物理学等所取代,理性神学也从哲学中分离出去,回到宗教之中,而只有本体论留在了形而上学。
由于本体论是西古典哲学的核心,所以在相当长的时期,西古典哲学家把形而上学作为哲学的代名词使用。
关于形而上学,西近现代哲学家有着大体一致但又相互区别的看法。
黑格尔认为形而上学包括四个部分:“形而上学的第一部分是本体论,即关于本质的抽象规定的学说”。
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及其当代意义
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及其当代意义一、本文概述1、简述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及其背景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产物,也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的重要贡献。
这部作品诞生于19世纪中叶,正值欧洲工业革命的高潮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变革。
然而,与此自然科学的进步也引发了一系列哲学和社会问题,人们开始反思科学与社会、自然与人的关系。
恩格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入研究了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等领域的新发现。
他试图通过对自然科学的辩证分析,揭示自然界的内在规律和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不仅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而且提出了许多富有洞察力的思想,如自然界的辩证发展、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等。
这部作品的问世,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而且为后来的自然科学研究和哲学思考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在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自然辩证法》中的许多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们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2、阐述研究《自然辩证法》及其当代意义的重要性在阐述研究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及其当代意义的重要性时,我们不得不提到这部作品在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领域的深远影响。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自然观和科学观,还为我们理解和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研究《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通过对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深入考察,揭示了自然、社会、思维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这对于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研究《自然辩证法》对于我们认识和应对当代社会的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形而上学的批判(药理学梁韡s201511801010)摘要:从西方到中国、古代到现代,对形而上学的定义逐步在变化,人们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也各不相同。
笔者之前对于形而上学的概念也仅限于从教辅材料中获取,不能完全的概括形而上学,因此,查阅了书籍,对形而上学进行了更具体的了解。
本文旨在对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进行阐述,提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关键词:形而上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形而上学是最常见的哲学名词之一,但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程度却是大相径庭。
在中国古代,“形而上”谓之“道”,《周易》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从这个意义说,“形而上”乃是指“天”上的“象”。
中国人很重视这个“象”,认为它是起主导作用的,它支配着“地”上的一切“形”、“器”。
但是现在有普通人在与辩证法对立意义上的理解,也有哲学家从西方古典哲学或西方现代哲学意义上的理解,各执一词,相差甚远。
因此,下文就传统形而上学的产生,发展及其本质特征进行阐述。
1.1形而上学的产生在中西哲学史上,相当长的时间里形而上学是作为哲学的代名词出现的,甚至海德格尔还认为“哲学即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探讨了存在着的存在物及其本原问题而被看作是其他所有学科的基础,所以此后形而上学就成为专门术语,专指超越具体的事物、在具体事物之上的关于存在的最一般根据的学问。
在西方哲学史上,曾经把其他研究如理学自然学、理性宇宙论和理性神学都归入过形而上学,但后来由于理性心理学、理性物理学、理性物理学等都成了实证科学,便分别被心理学和生命科学、理论物理学等所取代,理性神学也从哲学中分离出去,回到宗教之中,而只有本体论留在了形而上学内。
由于本体论是西方古典哲学的核心,所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西方古典哲学家把形而上学作为哲学的代名词使用。
关于形而上学,西方近现代哲学家有着大体一致但又相互区别的看法。
黑格尔认为形而上学包括四个部分:“形而上学的第一部分是本体论,即关于本质的抽象规定的学说”。
“形而上学的第二部分是心理学或灵魂学,它研究灵魂的形而上学的本性,亦即把精神当作一个实物去研究。
形而上学的第三部分是宇宙论,探讨世界,世界的偶然性、必然性、永恒性、在时空中的限制,世界在变化中的形式的规律,以及人类的自由和恶的起源”。
“形而上学的第四部分是自然的或理性的神学,它研究上帝的概念或上帝存在的可能性,上帝存在的证明和上帝的特性”。
康德也认为,“玄学之全部体系由四种主要部分所成:(一)本体论;(二)合理的自然学;(三)合理的宇宙论;(四)合理的神学。
其第二部分,即由纯粹理性所发展之自然学说,包含二分科,即合理的物理学及合理的心理学”。
德国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形而上学是包含人类认识所把握的东西之最基本根据的科学”。
“形而上学着眼于存在,着眼于存在中的存在者之共属一体,来思考存在者整体--世界、人类和上帝。
形而上学以论证性表象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存在者之为存在者。
这些观点在中外的哲学工具书当中也可以找到。
关于形而上学,《简明大英百科全书》上这样描述:“一种哲学研究。
其目的在于确定事物的真实本质,也就是确定存在物的意义、结构和原理”。
《大美百科全书》认为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部门,讨论事物之间最抽象及普遍的差别。
形而上学企图正确地规划出这些差别,并决定是否真有这两边的差别做例证的实体存在。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则是这样描述的,哲学术语,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二是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常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它”。
个人认为,黑格尔和《简明大英百科全书》的观点比较符合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学。
1.2 形而上学的发展在西方哲学史上,形而上学的发展状况,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西方古代哲学,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直到休谟之前,属于形而上学的创立于快速发展时期。
形而上学被视为哲学的代名词或是“第一哲学”,是人类文化的中心和基础,居于不可动摇的地位。
2)西方近代哲学,形而上学在达到鼎盛的同时其地位已经开始受到怀疑。
18世纪末19世纪初,资产阶级在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取得统治地位,生产力有了迅速发展,各门实证科学纷纷独立,作为“知识总汇”性质的哲学实际上已经土崩瓦解,哲学开始调整自己的内容和对象,把力量集中在研究认识本身的问题,解决只是的本性、来源和怎样形成等问题上,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知识论哲学”。
这个时期的哲学家,一休谟、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代表,对形而上学采取褒贬参半的态度。
3)19世纪中期直到20世纪中叶的现代西方哲学,出现了哲学认同危机,大多数哲学家对传统形而上学持全盘否定的态度。
尼采喊出“上帝死了”的呼声,坚持“重新评估一切价值”,把否定形而上学当作一个重要使命。
把否定形而上学当作一个重要的使命。
其不仅否定哲学要以整个世界为对象、探究本原性的存在,而且也否定论证上帝为最高存在的宗教形而上学。
4)20世纪中叶以后,西方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对现代社会的基础主义、本质主义、逻各斯中心论、二元逻辑等,进行了彻底的否定,认为这是西方传统哲学的通病,应该加以彻底抛弃。
因此,他们强调差异性、变异性、不确定性,反对体系,反对中心,反对绝对和终极,甚至否定哲学,主张建立后哲学文化。
但由于片面强调对传统的否定和抛弃,反而由此走向了极端化和绝对化。
1.3传统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无论是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都存在着一般真理和具体经验相脱离的矛盾,都是对统一的认识--实践过程的割裂,总的分析,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3.1 从纯粹概念出发,从本体、思想出发传统形而上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从概念或从本体出发,仅仅凭借概念,而不是经验来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
因而,哲学是超然于经验之上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本体是一个原始的东西,不论是定义、认识还是时间,都是从本体开始。
康德认为,知识来自概念,“自理性发生之一切知识,或自概念而来,或自构成概念而来。
前者名为哲学的,后者名为数学的”。
黑格尔也认为,坚持从概念、从思想出发来产生一切。
柏拉图的“理念”、费希特的“自我”、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等,都是这样的作为出发点的本体,或本体的替代物。
1.3.2 纯粹概念的逻辑推论传统形而上学倡导逻辑推论的风气始于亚里士多德。
他强调逻辑推论的重要性:“研究一切本体的哲学家也得研究综合论法。
凡是逐节追求证明的人总是逼到最后一条规律为止。
”认为依靠逻辑推论便可以得到终极规律。
康德认为,“若以理性为知识之某种逻辑的方式之能力,则理性实为推理之能力,即间接判断之能力。
”强调知识之纯然逻辑的方式的重要性。
黑格尔认为,“只有逻辑的必然性才是合理的东西,才是有机整体的节奏”。
“在哲学历史上所表述的思维进展的过程,不过在哲学本身里,它是摆脱了那历史的外在性或偶然性,而纯粹从思维的本质去发挥思维进展的逻辑过程罢了。
”哲学的功能就是纯粹从思维的本质去发挥思维进展的逻辑过程。
传统形而上学仅仅停留于理解事物,这是远远不够的。
1.3.3 无所不包的、完美、永恒的体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笛卡尔、黑格尔等,都在试图在世界上建立一种自成一体、无所不包、前后一贯的哲学体系,其中包括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美学、政治学、自然科学以及其他许多领域的知识。
这是一个绝对体系,是绝对真理的化身,是不容怀疑和改变的。
1.3.4 统一一切的世界观传统形而上学把哲学视为凌驾于人和社会之上,能毫无遗漏地涉及自然科学、经济、政治、宗教、心理学各个方面,能够提供一种完整统一的世界观,能提供一种把人的各个方面、把自然和超自然的一切都连接起来的完善体系。
它试图涉及所有的领域,力求把生活中和世界上的所有领域统一在一个相互联系着的整体中,这就容易导致两个弊端:一是拼凑理论,强迫综合那些不能综合的方面;二是排斥异说,扼杀真理。
1.3.5 永不过时、永不发展的绝对真理传统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大多自封为绝对真理,即绝对正确的、不需要发展的,且不仅不需自己来发展,也不需任何人来发展。
黑格尔在《哲学全书纲要》中认为精神是绝对的第一性,“对于我们精神以自然为它的前提,它是自然的真理性。
在这种真理性中,自然在精神的概念面前消失了,而精神则作为理念,产生了自己,理念的客体同主体一样,都是概念。
”在《小逻辑》第二版序言中,他认为,“内容实质本身是万古常新的”。
他对绝对的追求,使他的概念辩证法回归到旧形而上学之中。
1.3.6 理论与实际相脱离传统形而上学的另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仅仅从思想中、从概念中构造出理论。
理论脱离经验、脱离现实,因而不能正确地反映现实,更不能在改造现实的活动中发挥作用。
黑格尔在《柏林大学开讲辞》中说:“凡生活中真实的、伟大的、神圣的事物,其所以真实、伟大、神圣,均由于理念。
哲学的目的就在于掌握理念的普遍性与真相性。
自然界是注定了只有用必然性去完成理性。
但精神的世界就是自由的世界,只有通过对真理和正义的意识,通过对理念的掌握,才能取得实际的存在。
”哲学的目的仅在于掌握理念的普遍性和真相性,而不需要关注现实和实践。
1.3.7 追求终级、追求绝对追求终级和追求绝对,是传统形而上学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传统形而上学家或是追求最高的普遍性,或是追求终级的本体、最高的真理、最高的“善”、最高的原则,很少有相反的情况。
柏拉图把善念作为最高理念,认为“知识的对象不仅从善得到他们的可知性,而且从善得到他们自己的存在和实在,虽然善本身不是实在,而是在地位和能力上都高于实在的东西。
”黑格尔认为:“绝对的东西是精神,这是绝对东西的最高定义。
”“哲学的历史就是发现关于绝对的思想的历史。
绝对就是哲学研究的对象。
”费希特:“我们必须找出人类一切知识的绝对第一的、无条件的原理。
如果它真是绝对第一的原理,它就是不可证明的,或者说是不可规定的。
”1.3.8 抽象的同一性黑格尔认为,旧形而上学的主要特点就是将抽象的同一性认作最高原则:“根据此前的一番讨论,是在对于旧形而上学的方法加以概观,则我们便可见到其主要特点,在于以抽象的、有限的知性规定去把握理性的对象,并将抽象的同一性认作最高原则。
这种形而上学未能达到具体的同一性,而只是固执者抽象的同一性。
但它的好处在于意识到,只有思想才是存在着的事物的本质。
”总而言之,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特征就是:从纯粹概念出发,依靠纯粹概念的逻辑推论,建立绝对的体系。
其主要表现是:理论脱离实际、哲学脱离现实。
2. 马克思、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传统形而上学用超出了经验范畴的纯粹概念的逻辑推论,建立绝对的、普遍有效的体系,不仅在发展观上与辩证法对立,也在世界观上与唯物主义对立。
从思维而不是从事实出发,必然导致唯心主义,或说本身就是唯心主义的原则;建立绝对的、普遍有效的体系,片面追求终极性、统一性、固定性和稳定性,否定矛盾,必然导致与辩证法对立意义上的形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