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的探索与批判

合集下载

柏拉图对话录:形而上学的思辨

柏拉图对话录:形而上学的思辨

柏拉图对话录:形而上学的思辨
导语
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哲学家之一,他的许多思想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形而上学是柏拉图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让我们跟随柏拉图的思考,探讨形而上学的奥秘。

一、什么是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领域,研究超越物质世界的本质和真理。

在柏拉图看来,形而上学是探讨世界的本原,超越感官经验和物质现实的思辨活动。

二、柏拉图的形而上学观点
1.理念的存在:柏拉图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理念的投射,真实
存在的是理念世界,而物质世界只是理念的影子。

2.智者的追求:只有智者通过哲学的思辨和智慧的指引,才能逐渐接
近理念的本源,达到智慧之境。

三、形而上学的现实意义
形而上学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思考,更是引导人类认识和探索生活意义的有力工具。

通过形而上学的思辨,我们可以超越表象,深入探讨存在的本质和真理,指引人们走向更高的智慧境界。

结语
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一面明镜,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物质世界的底层结构,探究生命的奥秘。

让我们引领思想的风向,追寻智慧的光芒,而柏拉图的形而上学思想将一直为我们指引光明的前行之路。

以上是本次针对柏拉图的形而上学思考的精彩内容,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丝哲学的启迪。

若你对形而上学的探讨感兴趣,不妨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更多哲学的奥秘!。

尼采、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和批判(精)

尼采、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和批判(精)

尼采、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和批判从回答“人生何以可能”的角度划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主要有两类:提倡宗教人生观的神学形而上学和提倡科学人生观的理性形而上学。

神学形而上学以上帝的存在为中心神秘地展开。

经院哲学家千方百计地论证上帝的存在。

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最为著名。

他断言,上帝观念本身隐含着上帝的绝对存在。

每个人心中都有上帝观念,即使说“上帝不存在”的人也不例外。

上帝观念的意思是“绝对完善者”。

既然上帝绝对完善,那他就不可能仅仅存在于人的心中。

因为上帝若仅在心中,我们就可能在现实中找到比它更完善的存在物。

安瑟伦的结论如下:上帝不仅存在于人的心中,而且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其实,这种论证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神学形而上学的“本体论证明”是一种毫无根据的同语反复,它至多只能证明论证者本人“自我意识”的存在,绝不能证明上帝的存在。

因为在这种证明的前提中已经包含了所要证明的结论。

然而,经院哲学家一厢情愿地认为“本体论证明”是牢不可破的,并且从上帝这种绝对存在中推出具有偶然性的人的存在。

人的存在带有“原罪性”,因此基督教要求人们赎罪,在祈祷和忏悔中度过一生。

经院哲学家把信仰上帝看成人生的首义,宣布只有上帝在生活各个领域君临之后,人们才能在动荡的世界中找到心灵的安宁之所。

由此可见,神学形而上学是宗教人生观的理论基础。

若要否定宗教人生观,首先就必须动摇神学形而上学。

尼采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展开对神学形而上学的批判。

尼采指出,世界上根本没有上帝这种东西,所谓上帝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假设、想象的存在,根源于人类理智的失误和对自然现象的错误解释。

所以,上帝是同实在没有任何干系的“虚无”。

有人寻找使他能蔑视人们的原则,便发明另一个世界以诋毁和诽谤此岸世界,然而实际上他在任何时候只能达到虚无,于是就把‘虚无’当作上帝建立起来”。

〔1〕神学家为了私利,把社撰出来的观念充当一般的价值尺度,人为地规定上帝是决定人的存在的命运因素。

自然辩证法之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自然辩证法之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对形而上学的批判(药理学梁韡s201511801010)摘要:从西方到中国、古代到现代,对形而上学的定义逐步在变化,人们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也各不相同。

笔者之前对于形而上学的概念也仅限于从教辅材料中获取,不能完全的概括形而上学,因此,查阅了书籍,对形而上学进行了更具体的了解。

本文旨在对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进行阐述,提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关键词:形而上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形而上学是最常见的哲学名词之一,但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程度却是大相径庭。

在中国古代,“形而上”谓之“道”,《周易》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从这个意义说,“形而上”乃是指“天”上的“象”。

中国人很重视这个“象”,认为它是起主导作用的,它支配着“地”上的一切“形”、“器”。

但是现在有普通人在与辩证法对立意义上的理解,也有哲学家从西方古典哲学或西方现代哲学意义上的理解,各执一词,相差甚远。

因此,下文就传统形而上学的产生,发展及其本质特征进行阐述。

1.1形而上学的产生在中西哲学史上,相当长的时间里形而上学是作为哲学的代名词出现的,甚至海德格尔还认为“哲学即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探讨了存在着的存在物及其本原问题而被看作是其他所有学科的基础,所以此后形而上学就成为专门术语,专指超越具体的事物、在具体事物之上的关于存在的最一般根据的学问。

在西方哲学史上,曾经把其他研究如理学自然学、理性宇宙论和理性神学都归入过形而上学,但后来由于理性心理学、理性物理学、理性物理学等都成了实证科学,便分别被心理学和生命科学、理论物理学等所取代,理性神学也从哲学中分离出去,回到宗教之中,而只有本体论留在了形而上学内。

由于本体论是西方古典哲学的核心,所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西方古典哲学家把形而上学作为哲学的代名词使用。

关于形而上学,西方近现代哲学家有着大体一致但又相互区别的看法。

黑格尔认为形而上学包括四个部分:“形而上学的第一部分是本体论,即关于本质的抽象规定的学说”。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在哲学的广袤领域中,“形而上学”无疑是一座巍峨的山峰,它引领着我们对世界本质和存在的思考。

通过阅读相关的著作,我得以一窥这一深邃而神秘的哲学领域,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形而上学探讨的是那些超越感官经验、超出具体事物的根本性问题。

它试图回答关于世界的本原、本质、存在的终极原因等一系列看似抽象却又极其重要的问题。

当我们日常生活中忙于琐碎的事务时,很少会停下来思考这些看似遥远的问题,但正是这些思考构成了人类智慧的基石。

在形而上学的发展历程中,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贡献不可忽视。

他的著作《形而上学》为这一领域奠定了基础。

亚里士多德认为,形而上学是“第一哲学”,是对“存在本身”的研究。

他试图通过逻辑推理和对事物本质的洞察来揭示世界的真相。

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实体是形而上学研究的核心概念。

实体是独立存在、不可再被分割的东西,是其他属性和特征的承载者。

这种对实体的关注,反映了他对世界本质的深刻思考。

然而,形而上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在近代哲学中,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论断,将思考的自我作为确定性的基础。

他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为哲学建立一个坚实的起点,但也引发了关于心物二元论的争论。

笛卡尔的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形而上学的发展,但也使得形而上学陷入了一些困境。

例如,如何解释心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康德则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我们无法超越经验去认识物自体。

康德的批判哲学提醒我们,在追求形而上学的真理时,要保持谨慎和谦逊,不能超越人类认知的边界去盲目地探索。

尽管康德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批判,但他的思想也为后来的哲学思考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形而上学的研究不仅在哲学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也对其他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物理学中,科学家们试图寻找宇宙的基本规律和本质,这与形而上学对世界本质的探索有着相似之处。

在生物学中,关于生命的起源和本质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形而上学的思考。

试论休谟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试论休谟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试论休谟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休谟是英国古典哲学中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影响深远,本文将从哲学史的角度阐述休谟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并举出5个例子来证明。

首先,休谟的批判主要围绕形而上学的两个主要问题:事物的存在和事物的本质展开。

对于第一个问题,休谟提出了关于因果联系的分析,他认为我们所称之为因果关系只是通过经验得出的一种根据习惯而形成的认识规律,而非本质上真实的。

其次,在休谟看来,事物的本质是不能理性认识的,只能通过经验发现,例如,我们不能通过单纯的理性来证明自由意志的存在,只能通过经验感受到我们有自由意志。

因此,休谟对于本质概念和实质概念都提出了批判。

他认为,本质和实质只是由经验中的感觉组织而成,而非存在于事物本身。

因此,休谟提出,“人类的理智不会有本质的概念,更不会有鲜明的实质”。

不仅如此,休谟还对实在性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他认为,世界并非由一些独立的实体组成,而是由一些经验构造而成的单元组成。

这种单元有时被称为感觉印象(sensory impressions)或印象(ideas),而这些单元之间的关系则可以被描述为“协会关系”,即某些单元的频繁出现导致这两个单元之间形成了一种关系。

因此,休谟提出了印象主义(empiricism)的理论。

在这个理论中,关于世界本质或实质的任何讨论都是徒劳的。

举例来说,对于“自由意志”这个概念,休谟的理论可以解释为人类的选择行为受到很多不同的影响(印象),这些影响与过去的经历及感觉有关。

因此,将这些印象相加起来可以帮助人们理解我们的选择行为,而这些印象之间的关系则是建立在我们的情境和其他依赖变量的基础之上的。

另外,对于“自然法则”这个概念,休谟认为这只是一个根据频繁出现的事件而形成的规律,而非事物本身的固有本质。

于是,在休谟看来,我们不能使用自然法则来证明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

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根据我们的经验和印象所形成的关系。

进一步地,对于“神”这个概念,休谟对其存在性表示怀疑。

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的分析与批判

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的分析与批判

作者: 陈明文
作者机构: 湖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 (长沙邮编 410006)
出版物刊名: 湖湘论坛
页码: 33-35页
主题词: 形而上学;思维形式;恩格斯;思维方法;辩证法;研究方法;方法论;分析批判;自然科学;
形式逻辑
摘要: 形而上学,我们现在一般都把它视为一种反辩证法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加以彻底否定。

实际上,我们的革命导师对形而上学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并给予了一定的肯定。

本文就恩格斯对形而上学所作的分析与批判作点初浅的探讨。

一、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的具体分析和批判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的分析与批判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的。

(一)对作为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形而上学。

康德对传统形而上学问题的看法

康德对传统形而上学问题的看法

康德对传统形而上学问题的看法自上个世纪末期,西方形而上学开始遭遇前所未有的质疑声浪,因为他们忽然发现,这些哲学问题早已远离了自己的研究范围。

从最初对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批判,到对存在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攻击,最后演变成为当代新科学革命时期对量子物理、生物学以及基因科技的深刻思考,诸如此类,都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那些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问题。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康德对于黑格尔辩证法的怀疑。

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抛出了“绝对同一性”概念,认为绝对同一性根本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世界只有理念才能达到。

康德把绝对同一性称之为“必然王国”的“牢笼”。

一旦在这个王国中被囚禁,任何经验事物都无法获得自身,所谓的客观世界只是观念的映像而已。

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一书中,康德进一步把绝对同一性称之为“自在自为”的“囚笼”。

一旦被囚禁,事物就失去了自身,一切意志和愿望都不复存在,自由意志沦为空想。

不过,尽管康德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了很多针对形而上学问题的思考,但他却并没有明确指出哪一种形而上学路径才是唯一正确的。

不仅如此,康德还提出了一个“知性总体”和“先天综合判断”的概念,并且说这两者具有等同的地位,前者能够实现绝对同一性,而后者则能够给绝对同一性下定义。

也就是说,知性总体完全可以解释绝对同一性,而先天综合判断则可以用来指导知性总体。

换句话说,知性总体决定先天综合判断,先天综合判断不仅为知性总体提供逻辑支持,而且通过指导知性总体来实现自身。

通过这样的阐述,康德将知性总体和先天综合判断统一起来,为自己对传统形而上学问题的探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途径。

不过,康德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在逻辑上似乎又具有一定的矛盾,而这也是众多哲学家对传统形而上学问题提出质疑的关键所在。

一方面,传统形而上学问题不再适用于新兴科学技术时期,比如康德所讲的先天综合判断,并不适用于量子物理等新兴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康德关于先天综合判断与知性总体或先天综合判断与知性的关系的说法也颇具迷惑性,甚至还引起了某些学者对康德认知理论的质疑。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在哲学的广袤领域中,“形而上学”这一概念犹如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城堡,吸引着无数思想家去探索和思考。

当我翻开这本关于形而上学的著作时,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和思辨的世界。

形而上学,从字面上理解,是指对“形而上”之物的研究。

那什么是“形而上”呢?简单来说,就是超越具体事物形态之上的、更为本质和抽象的存在。

它试图回答那些关于世界的根本问题,比如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存在的本质又是什么?书中开篇便探讨了世界的本原问题。

在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看来,水是世界的本原。

这一观点在如今看来或许有些简单和直观,但在当时却是一个大胆的思考和探索。

随着哲学的发展,又有哲学家提出火、气等元素是世界的本原。

然而,这些观点都只是从物质的层面去寻找世界的根源。

直到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形而上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他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两个领域:一个是可感的现实世界,充满了变化和不确定性;另一个是理念的世界,是永恒不变的、完美的。

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只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和分有。

比如,现实中各种各样的桌子都只是对“桌子”这个理念的不完美体现。

亚里士多德对形而上学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形式和质料是不可分割的。

形式不是独立于具体事物之外的理念,而是存在于事物之中的本质。

他还提出了“实体”的概念,认为实体是独立存在的、不可再被定义的东西。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禁思考,形而上学的研究对于我们的生活究竟有何意义?它似乎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遥远,不关乎柴米油盐,也不解决实际的问题。

但仔细想来,它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认知。

形而上学让我们学会从更深层次去思考问题。

当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象时,它促使我们去寻找背后的本质和规律。

比如,在科学研究中,我们不仅仅满足于观察到的现象,更要去探究现象背后的原理和机制,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考方式。

它也让我们对世界保持一份敬畏和好奇。

当我们意识到世界的本质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直观感知,我们就不会轻易地对未知的事物妄下结论,而是以开放的心态去探索和学习。

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与批判

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与批判

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与批判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观念,它们在世界观、方法论甚至价值观上都存在着根本的分歧。

本文将就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及批判进行探讨。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和把握,认为世界是一个复杂多样、充满矛盾和变化的统一体。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础,但也承认意识、观念等形式的存在。

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下,认识事物不能仅从表面现象出发,必须深入到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中去,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相反,形而上学则是一种从表面出发,认为事物是固定、单一、稳定的存在,并试图通过概念、规律等抽象的方式揭示世界的真相。

形而上学不注重内部矛盾和变化,往往只看到事物的静态状态,缺乏对事物发展的全面把握。

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最大对立体现在对事物矛盾和发展的认识上。

辩证唯物主义通过对事物的矛盾运动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揭示事物内部的矛盾冲突及其发展规律,强调事物的相对和绝对统一。

而形而上学则只看到事物的外在表现,缺乏对事物内部矛盾和发展规律的深入探讨,容易陷入概念的死角,无法解释事物发展的真实面貌。

在实践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而形而上学则往往停留在空洞的概念之中,无法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导致认识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因此,辩证唯物主义对形而上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形而上学只能揭示事物的表面现象,无法解释事物内部的矛盾和发展规律,是一种静态、片面的认识方式。

只有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才能深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事物的全面理解。

总之,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存在着根本的对立和批判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通过深入研究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提供了一种全面的认识方法,而形而上学则停留在表面现象,无法解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只有真正理解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全貌。

现代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争议

现代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争议

现代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争议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探讨存在、实体、本质、原因等超越经验世界的问题。

在人类历史上,形而上学一直是哲学中的核心领域之一,但在现代哲学中,对于形而上学的地位和有效性存在着许多争议。

形而上学的定义与发展形而上学一词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形而上学》(Metaphysics),意为“超越物理之学”。

亚里士多德将形而上学定义为研究实体的原因、属性和结构的学科。

在古代哲学中,形而上学被视为一门研究存在本质和真理的哲学。

在现代哲学中,形而上学的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由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和实证主义的影响,形而上学逐渐失去了它在哲学中的主导地位。

以康德为代表的批判哲学将其视为不可知论和超验本体论,并强调科学的限制与确定性。

此后,逻辑实证主义和语言分析哲学等流派出现,进一步强调了形而上学的困境。

形而上学争议的观点形而上学无效论观点这是一种批判性立场,认为形而上学是无效且毫无价值的。

他们认为,只有经验可证伦理、科学和其他真知灼见。

在这个观点下,形而上学被看作是一种自我封闭的思考方式,没有实际应用价值。

形而上学作为哲学基础观点另一方面,还有人认为形而上学是哲学不可或缺的基础。

他们认为通过形而上学研究抽象概念、道德价值、自由意志等问题可以提供深入思考和理解现实世界所需的基础。

在这个观点下,形而上学是哲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形而上学与科学相结合还有一种立场认为,在简单排斥形而上学和过度拥抱形而上学之间存在一种平衡点。

他们认为科学可以提供对物理世界的描述和解释,但在深入思考意义、目标和价值等问题时,需要回归到形而上的层面。

当代研究与影响在当代哲学中,形而上学仍然是许多重要问题探讨的焦点。

随着神经科学、量子物理等领域的发展,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意识、自由意志等问题,并试图通过结合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来寻找答案。

此外,在伦理、政治和美学等领域,对于价值和道德问题的讨论也离不开对形而上观念的思考。

现代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争议

现代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争议

现代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争议形而上学(Metaphysics)自古以来就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探讨存在、现实和世界的本质等基本问题。

在现代哲学语境中,形而上学的争议愈发复杂,不同的哲学家和学派对其意义、方法和内容的理解各不相同。

本文将深入探讨现代形而上学的争议,分析其理论背景、主要流派以及影响力。

一、形而上学的历史回顾形而上学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意思是“在物理之上”。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提出了众多基本概念,探讨了“存在”的不同层面,并试图建立一个关于宇宙的统一理论。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经过近代实验科学的兴起,形而上学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许多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如洛克、休谟和康德等,对形而上学提出了严厉的批判。

在20世纪,随着逻辑实证主义、海德格尔哲学及后结构主义等思潮的出现,形而上学再次引发了广泛关注与讨论。

不同流派对形而上学关注的特定方面产生了一系列争议。

例如,一些哲学家认为形而上学是探讨人类理解及存在的一种基本方式,而其他人则提出形而上学问题常常陷入无意义的辩论,缺乏实证基础。

二、现代形而上学争议的根源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使人们逐渐习惯于依赖实证的方法来理解世界。

然而,传统形而上学所关注的问题往往难以以实验或观察验证,因此遭受到较大质疑。

这种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与意义维特根斯坦在他的《逻辑哲学论》以及后期作品中强调了语言的重要性,他认为许多哲学问题实际上源于对语言使用的不当。

在他看来,很多形而上学的问题是不具有实际意义的,只是由于语言模糊导致的逻辑混乱。

这一观点引发了一场反对传统形而上学观念的运动。

2. 科学与哲学20世纪中叶,逻辑实证主义者主张所有知识都应建立在可经验的基础之上,因此否定了纯粹形而上学的价值。

他们认为,真正有意义的问题应当可被经验检验,否则就属于无意义之批判。

这一理论给现代形而上学的诸多论点带来了挑战。

3. 存在问题与实体论在当代哲学讨论中,「存在」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

柏拉图的形而上学观点

柏拉图的形而上学观点

柏拉图的形而上学观点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家,他被认为是形而上学的奠基人之一。

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研究存在、实在及本质的学科,柏拉图通过对于理念的讨论,提出了他独特的形而上学观点。

柏拉图的形而上学观点主要围绕着两个核心概念,即“理念”和“世界”。

他认为真实的存在不在于我们所感知到的物质世界,而是在于超越感官的世界,也就是理念的世界。

在柏拉图看来,这个理念的世界是永恒、不变且完美的。

柏拉图通过对于对话的形式进行哲学探讨,他使用了假设提出了“理念观点”。

他认为物质世界只是真实世界的影子,而真实的世界则是由一系列绝对的真理或者理念构成的。

这些理念是完美的,不变的,是所有个体都可以参照的。

在柏拉图的形而上学观点中,他给出了理念的分类。

他认为理念分为三类:“真理、美”和“善”。

真理是一种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是所有事物普遍性的本质。

美是另一种理念,是任何事物追求的目标,代表着和谐、完美和秩序。

而善则是所有事物的企求和最终目的。

柏拉图的形而上学观点还强调了个体灵魂与理念的联系。

他认为人类的灵魂由三个部分构成:理念的部分、决策的部分和欲望的部分。

而这三个部分的目的都是追求与理念的世界的联系。

柏拉图认为只有通过理性和思维,人类才能认知到理念的世界,并且以此指导自身的行为。

虽然柏拉图的形而上学观点深受赞誉,但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其中最主要的批评之一是批判柏拉图的分割观点。

柏拉图认为物质世界与理念世界是割裂的,人类只能通过思考才能认知到理念的存在。

但一些哲学家认为,这种割裂观点导致了对于感官经验的忽视。

此外,柏拉图的形而上学观点还衍生出了一系列伦理观念。

他认为善是最终目的,而人类通过追求善来实现幸福和完美。

他提出了多种思考人类生活的方式,例如理性思考、追求知识和积极参与政治。

以柏拉图的形而上学观点为基础,我们可以追溯到现代哲学,尤其是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思潮。

柏拉图的观点启发了不少哲学家对于存在及其本质的思考,以及对于真理、美和善的深入研究。

论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及其局限

论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及其局限

论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及其局限分析哲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对于形而上学的批判是其一大特点。

然而,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并非绝对有效,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讨论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及其局限。

一、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1. 拒绝超越经验的概念在分析哲学看来,人类的思维和知识只能来自于经验,因此超越经验的概念是无意义的。

形而上学所探讨的宇宙原理、上帝等等概念都是超越经验的,因此分析哲学否定了这些概念的存在性。

2. 清晰准确的逻辑分析分析哲学要求对所有的哲学概念和观念进行逻辑分析,并且要求概念要尽量清晰和准确。

在分析哲学中,任何含义模糊的概念都会被否定,因此一些形而上学的概念也因此受到了批判。

3. 实用主义分析哲学强调思维和知识必须是实用的,不能脱离现实生活。

这种实用主义导致了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因为形而上学的探讨往往是抽象而超越经验的,难以和现实相结合。

二、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局限性1. 缺乏对价值的探讨分析哲学强调逻辑分析和实用主义,因此比较薄弱的一点是对价值的探讨。

形而上学所关注的精神世界和人类的意义等问题,都与价值密切相关,但是分析哲学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并不充分。

2. 忽略语言的限制分析哲学认为语言可以清晰准确的传达思想和概念,然而语言本身的限制却被忽略了,导致了一些本应明确的概念因为语义的混淆而变得模糊。

这也是分析哲学不能完全否定形而上学的原因之一。

3. 忽略经验之外的知识来源分析哲学强调经验和逻辑,忽略了其他可能的知识来源,例如宗教、直觉和文化传统等。

因此,一些形而上学的概念和观念可能会被分析哲学忽略掉。

综上所述,虽然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在现代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它也存在局限性。

一方面是分析哲学自身对哲学的价值、意义和价值的探讨不足,另一方面是对语言和知识来源的局限。

在未来的哲学研究中,分析哲学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些局限,并逐步探讨形而上学与分析哲学之间互相促进、辩证发展的可能性。

形而上学的批判与生活世界的实践反思

形而上学的批判与生活世界的实践反思

其 以 后 的 希腊 和 罗 马 的 思 想 界 . 泛 指 爱 求 智 慧 的 理 论 活 动 . 是 和 改 进人 类 的实 践 的 努 力 再 详 细 些 说 . 是 从 全 体去 观 察 世 界 和 就 人 生 . 据 它 的根 本 原 理 去 把 握 宇 宙 人 生 的 真 相 的 理 论 研 究 , 根 和
形 而 上 学 的 批 判 与 生 活 世 界 的 实 践 反 思
纯 挂 统的无能; 理 传 : 真我之实现必然复归于生 传统的 中 如果说j 命实 践 福音 。 形而上学 发现生 ≯ 真 含着生 致力于 前的 谛 那么 蕴 '
命体 验的 生活世界将是它最终的 归宿 ¨ l ¨ 奠 ≯i j 薯 ≯ 0j j jFra bibliotek。 j一
不 过 . 里 士 多德 的反 动 毕 竟 没 有 完全 泯 灭 掉 哲 学致 力 于完 亚 善 人 类 自身 , 调 生命 实 践 这 一 传 统 。 哲 学 与 宗 教 的 亲缘 关 系 , 强 从 一 定 意 义 上 来 说 . 是 哲 学 作 为 爱 智 慧 之 必 然 “ 希 罗 多 德 正 从



题 : 是什么? 人 而在 宗教 生 活 中 ,认 识 你 自己” 是 被看 成 是 “ “ 更 一个 宗 教 体 验 这 种 爱 去 追 求 智 慧 的哲 学 . 基 督 教 时代 终 得 实 现 . 在 而 绝 对 命令 . 个 最 高 的道 德 和宗 教法 则 。 ” 世 界上 的一 切 宗教 . 一 事 爱 智 慧在 宗 教 的体 验 当 中得 到 了 完 成 这 种 完 成 亦 是 真 我 之 完 实上 都是 在 围绕 着 一 个 中心 问题 展 开 的 .即 生命 的来 源 是 什 么 . 成 。真 我 乃 依 赖 体 验 而 建 立 , 《 故 哥林 多后 书 》 :在 世 为 人 , 道 “ 不 以及 如何 获 得 解 脱 。 总之 . 识 自我 乃 是 人 类 的首 要 责 任 。 认 靠 人 的聪 明 , 靠 神 的 恩 惠 。 ” 之 , 教 体 验 ( 命 实 践 ) 乃 总 宗 生 是认 识 ( ) 识 自我 的两 种 方 法 二 认 自我 . 是 实 现真 我 的 必 然 之途 更 卡西 尔说 :即使 连 最极 端 的 怀 疑 论 思 想 家 也 从 不 否 认 认 识 “ 四 、 语 结 自我 的 可 能性 和必 要 性 他 们 怀 疑 一 切 关 于 事 物 本 性 的 普遍 原 生 命 体 验 之传 统 固然 在 近 代 以来 遭 到 了激 烈 的打 击 . 以至 当 理 .但 是 这 种 怀 疑 仅仅 意 味 着 去 开 启 一 种 新 的 和更 可靠 的研 究 代之 逻 辑 实 证 主 义 更是 叫嚣 着 要 取 消 形 而上 学 命 题 . 也 有 坚 持 但 方式 。 ” 在 认 识 自我 的 问题 上 . 同立 场 的 思 想家 有 不 同的 方 法 希腊 、 音 、 世 纪 的 真 正 传 统 者 布 伦 塔 诺 等 人 继 续 弘 扬 爱 智 慧 s 不 福 中 和 观 点 . 同时 代 的思 想 家 也 有 不 同 的方 法 和 观 点 . 是 问 题 却 之 真谛 。爱 智 慧 之 生命 实 践 意 蕴 . 不 但 凸显 出一 切形 而 上 学 与 生 活 世 还 是 原来 那 一 个 !可 以这 样 来 说 。 人 类 的 思想 史 上 存 在 着 两 种 在 截 然 不 同 的认 识方 法 : 种 是 理 性 认 知 的方 法 . 一 种是 生命 体 一 另 验 的 方 法 然 而单 纯理 性 的 认 知 方 法 由于 排 除 对 生 命 的 直 观 和 体 验 . 强 调 理 性 和 逻 辑 。 向外 的 方 式 探 求 生命 的 本 质 . 而 只 以 故

自然辩证法之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自然辩证法之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对形而上学的批判(药理学梁韡s201511801010)摘要:从西到中国、古代到现代,对形而上学的定义逐步在变化,人们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也各不相同。

笔者之前对于形而上学的概念也仅限于从教辅材料中获取,不能完全的概括形而上学,因此,查阅了书籍,对形而上学进行了更具体的了解。

本文旨在对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进行阐述,提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关键词:形而上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形而上学是最常见的哲学名词之一,但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程度却是大相径庭。

在中国古代,“形而上”谓之“道”,《易》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从这个意义说,“形而上”乃是指“天”上的“象”。

中国人很重视这个“象”,认为它是起主导作用的,它支配着“地”上的一切“形”、“器”。

但是现在有普通人在与辩证法对立意义上的理解,也有哲学家从西古典哲学或西现代哲学意义上的理解,各执一词,相差甚远。

因此,下文就传统形而上学的产生,发展及其本质特征进行阐述。

1.1形而上学的产生在中西哲学史上,相当长的时间里形而上学是作为哲学的代名词出现的,甚至海德格尔还认为“哲学即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探讨了存在着的存在物及其本原问题而被看作是其他所有学科的基础,所以此后形而上学就成为专门术语,专指超越具体的事物、在具体事物之上的关于存在的最一般根据的学问。

在西哲学史上,曾经把其他研究如理学自然学、理性宇宙论和理性神学都归入过形而上学,但后来由于理性心理学、理性物理学、理性物理学等都成了实证科学,便分别被心理学和生命科学、理论物理学等所取代,理性神学也从哲学中分离出去,回到宗教之中,而只有本体论留在了形而上学。

由于本体论是西古典哲学的核心,所以在相当长的时期,西古典哲学家把形而上学作为哲学的代名词使用。

关于形而上学,西近现代哲学家有着大体一致但又相互区别的看法。

黑格尔认为形而上学包括四个部分:“形而上学的第一部分是本体论,即关于本质的抽象规定的学说”。

论休谟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以休谟哲学的怀疑主义倾向为视角

论休谟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以休谟哲学的怀疑主义倾向为视角

■文史哲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论休谟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以休谟哲学的怀疑主义倾向为视角□洪祖利[内容提要]怀疑主义是休谟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休谟的哲学除了怀疑主义的倾向之外,还具有自然主义的倾向。

休谟哲学的双重倾向并非是矛盾的,而是休谟哲学内部的一种调和。

形而上学自哲学形成以来一直是哲学的主题,而休谟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正是他哲学的一大亮点。

休谟批判形而上学的方式以他的怀疑主义为基础,人性科学第一原则,休谟之叉,尤其是因果关系,这些是休谟批判形而上学主要的方式。

休谟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是激烈的,但是他的批判又具有不彻底性,造成这种不彻底性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关键词]休谟;怀疑主义;形而上学;批判[中图分类号]B561.2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091(2019)03-0145-08【收稿日期】2019-02-21【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安徽芜湖,241003【作者简介】洪祖利(1987-),男,安徽寿县人,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外国哲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西方哲学。

哲学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形而上学的问题一直是哲学家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甚至有的学者把哲学等同于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指的便是哲学,也就是第一哲学,对形而上学地位的确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海德格尔就曾明确表述过哲学就是形而上学。

需要注意的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形而上学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形而上学。

本文所探讨的形而上学正是传统形而上学,因为休谟也是属于传统形而上学之内,那时并没有区分出传统形而上学,所以在这里直接称之为形而上学。

哲学史上对形而上学进行深入研究的哲学家不在少数。

存在论(ontology )①问题是形而上学最主要的问题,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四卷卷初就谈到了存在的问题,“存在着一种考察作为存在的存在,以及就自身而言依存于它们的东西的科学。

它不同于任何一种各部类的科学,因为没有任何别的科学普遍地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而是从存在中切取某一部分,研究这一部分的偶性,例如数学科学。

普特南对形而上学实在论的批判

普特南对形而上学实在论的批判

普特南对形而上学实在论的批判形而上学实在论认为,心灵与世界都是实在的,而且是彼此独立存在的。

心灵尽管处于世界之外,但仍然能够运用其内部的概念和思想来指称和表象这个世界。

首先,普特南认为,形而上学实在论将心灵与世界完全隔离开来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使我们的语言的意义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心灵状态,而与世界没有任何关系。

但是普特南认为,语言的意义至少一部分要取决于言说者的外在环境,取决于言说者所处的世界境况,他所在的世界因果链条中的位置。

为了论证其观点的正确性,普特南提出了“孪生地球“思想实验。

其具体内容如下:假设在我们的这个地球之外还有一个星球,我们暂且称之为“孪生地球”。

孪生地球和我们这个地球的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地球上的水的化学分子式是和H2O,而孪生地球上的水的化学分子式是XYZ,我们可以称这种水为“孪生水”。

除此之外,两个星球完全一样。

假设地球上有一个人S,那么在孪生地球上也就有一个相应的人,我们可称之为“孪生S”。

在假设这两个人对自己星球上的水的化学成分毫无所知,那么,我们现在思考,当S和孪生S都说出“我想喝水”的时候,他们的语言具有同样的意义吗?普特南认为,二者不同。

因为当S说的“水”是指H2O,而孪生S说的“水”是指XYZ,所以,他们的语词是在指称不同的东西,从而也就具有不同的意义。

但是,此时的他们却具有完全相同的心灵状态的。

这也就是说,这两个人在使用“水”这个词项时,尽管拥有相同的心灵状态,却是在使用不同意义的词项。

这样一来,如果我们仍然把意义看作是确定词项指称的东西的话,我们就必须否认:意义只是一种心灵状态。

既然意义不完全是一种心灵状态,那么,我们在阐明语言的意义时,就不仅要考量演说者主观方面的因素,还应当考虑一些其它方面的因素。

那么,这些因素是什么呢?我们再回到“孪生地球”思想实验中,我们就可以发现,S所说的“水”和孪生S所说的“水”之所以具有不同的意义,主要是因为S所说的“水”是指H2O,也就是说,S是在与H2O的因果联系中说出“水”的;而孪生S所说的“水”是指XYZ,也就是说,孪生S是在与XYZ的因果联系中说出“水”的。

康德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

康德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

康德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内容提要本文系统地评述了康德对于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并分析了其意义和影响。

作者认为,以莱布尼兹—沃尔夫学派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把上帝、灵魂和宇宙作为认知的对象,凭借理性的抽象思辩,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形而上学体系,被奉为“科学之科学”。

康德从先验唯心论的立场,阐明了上帝、心灵和宇宙乃是经验领域之外的对象,揭露了理性抽象思辩的自身矛盾,论证了形而上学作为科学之不可能,从根本上摧毁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神圣地位,揭开了形而上学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康德在论述中提出了先验辩证法、理性的界限、理念的规范作用,可知的与不可知的原则区别等一系列理论观点,对于近代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复杂的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本体论幻相逻辑先验辩证法二律背反理性的理念思辩形而上学***德国民主派诗人海涅,曾经把康德与罗伯斯比尔相比论,说他们两人都是“刽子手”。

罗伯斯比尔把法国国王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而康德则把上帝送上了断头台。

“上帝”是传统形而上学的最高本体,是哲学本体论的核心问题,信仰“上帝存在”,是西方人千百年来“安身立命”之道,因此,摧毁了“上帝”,也就摧毁了西方人的“安身立命”之道,由此而产生的“破坏性的”或“革命性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对西方社会历史的影响亦是深远的。

一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中,源远流长,从哲学在古代希腊产生之时,最初就是探究世界的本源问题,即哲学中的本体论,此为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

自此以后,形而上学,一直是哲学家们热切争论和关心的重大课题,直到康德哲学问世,形而上学的命运则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我们把康德之前的西方形而上学,称之为“传统的”或“思辩的”形而上学。

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在其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并系统化;尤其是经过近代理性派哲学家的制作,则具备了更为严格的形式的理论形态。

按照德国理性派哲学家沃尔夫的做法,形而上学的原理和论题,可分门别类排列为:“理性心理学”,“理性宇宙论”,以及“理性神学”。

批评和讽刺形而上学的典故

批评和讽刺形而上学的典故

批评和讽刺形而上学的典故形而上学,又称“学究本质”、“哲学本质”,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立的一门哲学分支,也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支,一直流传至今。

它旨在探索客观世界的本质。

但形而上学被批评和讽刺最多也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哲学问题。

形而上学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部分:自然科学、逻辑学、唯心主义哲学和普遍观念学。

其中,自然科学关注客观的物质实践;逻辑学探讨客观世界的本质;唯心主义哲学重视个人主观经验;而普遍观念学则试图将客观世界的内在本质与主观的思维内容相联系。

不过,形而上学也有其致命的缺陷,最重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它在本质上排斥客观实践,以一种“超实践”的探索方式探索客观世界,它过分重视纯粹理性,无法充分发挥实践经验;二是它脱离了实际生活,其本质抽象、概括,容易使人把它的认识方式与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脱节。

因此,形而上学被认为是一种失败的哲学,它从一开始就带有本质学说的根源性缺陷,也因此,它一直受到外界的批评和讽刺。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英国哲学家莱布尼茨(Ludwig Wittgenstein)对形而上学的批评。

他提出,形而上学一再探索“本质”,只会把我们引向困境探索本质却得不到任何实质性的答案,只能进入一个无止尽的漩涡,而自然科学却能对客观世界的深层本质给出科学的解释,因此我们应该着重于自然科学而不是形而上学。

此外,近代哲学家德勒兹(Martin Heidegger)也就形而上学提出了严苛的批判态度,他认为形而上学只能把握世界的表面,无法掌握客观世界的本质,即客观世界的主体性和本质的异化性。

此外,当代著名哲学家费舍尔(Richard Rorty)也提出了讽刺形而上学的观点,他认为形而上学意义有限,它也是一种有缺陷的哲学,无论探索多久,也无法达到客观世界的真正本质。

总结而言,形而上学是一个传统哲学学派,它致力于探索客观世界的本质,但同时也屡次遭受外界的批评和讽刺,这些批评和讽刺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解释它的失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而上学的探索与批判
形而上学这一概念源自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它是指对于存在、现实性及实体本质等超越了具体经验的抽象问题的探求。

形而上学强调超越感官经验的存在,它旨在探索存在的本质、事物的根源以及宇宙间的联系。

然而,虽然形而上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存在的方式,但它也经常受到批判。

形而上学的探索使我们得以思考我们所处的宇宙是如何运行的。

当我们逐渐了解这个世界时,我们开始思考存在的本质、事物的真相以及我们的生活意义。

通过形而上学的探索,我们试图寻找答案,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个复杂而又神秘的世界。

然而,形而上学也因其抽象性而受到批判。

批评者们认为,形而上学往往追求不切实际的问题,将时间与精力浪费在无法求解的抽象议题上。

他们认为,人类应当更加关注实际存在的问题,而不是被困在无法知晓的领域中。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批判是理性的,因为形而上学的探索确实无法提供实际的解决方案。

然而,我们也不应忽视形而上学的重要性。

正是通过形而上学的探索,我们得以思考哲学、科学以及人生的核心问题,为人类的思考提供了基础框架。

在形而上学的探索中,重要的一个议题是宇宙的起源和本质。

科学家们通过观察、实验和推测,试图解开宇宙的神秘面纱。

然而,即使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无法完全回答这个问题。

形而上学的探索使我们能够超越科学的边界,思考宇宙的无限性以及我们存在其中的意义。

形而上学也提供了我们思考自我存在的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陷入日常琐事和不断的忙碌中。

形而上学的探索使我们得以加深对自我的认识,思考我们是谁、我们的存在感和目标是什么。

通过形而上学,我们将注意力从表面的现象转移到更深层次的事物中,重新定义我们的生活。

形而上学的探索给予了我们对事物本质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于表面的现象,并忽视背后的本质。

而形而上学则给予了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机会,探索
事物的真相和根源。

通过形而上学的批判,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深入思考我们追求的目标和真理。

形而上学的探索与批判是一种思考的方式,它通过触及人类思维的边界,推动我们超越表面的事物进行深入思考。

尽管形而上学无法提供具体答案,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框架,引导我们思考存在的意义、宇宙的本质以及事物的真相。

形而上学的探索与批判,旨在激发我们的思考,超越表面现象,深入思考我们所处的世界和我们自身的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