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性,书法的最高境界

合集下载

书法的五个境界

书法的五个境界

书法的五个境界
1.研习:学习书法的基础知识和技巧,掌握笔法和字意。

2.悟理:在研习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字形中的意义和哲学内涵,从而掌握所写文字的实质和内涵。

3.得心应手:通过多年的勤奋修炼,书写变得熟练自然,无拘
无束,笔法、结构、形态、用墨等方面的技巧已经获得相当的造诣。

4.凝志专一:笔墨自然畅润,字里行间,留下了书法家辛勤的
汗水和心血,已经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书法风格,写字成为一种状态、一种心态,进入到艺术的最高境界。

5.神韵超脱:在修炼到最高境界之时,真正将心境融入到书法
之中,使笔墨之间达到顺畅自如的境界,达到了境界之巅,书法也成为了表达自我的文化艺术。

写书法的四个境界

写书法的四个境界

写书法的四个境界
写书法的四个境界是一个经典的概念,它指的是写字者在书法创
作过程中的不同境界和层次。

它不仅仅适用于书法,也适用于其他任
何形式的艺术创作。

第一个境界是“拟古”,这个境界注重的是模仿古人的作品,学
习其笔法、结构和气韵。

书法创作过程中,写字者试图完美地复制前
人的作品,力求达到严格的标准和规范。

第二个境界是“臻于化境”,这个境界中,写字者通过不断练习,逐渐掌握了书法的基本技巧和规则,开始注重表达个人的情感和内涵,并能在创作中 spontaneously应用一流技艺使其更具个性和表现力。

第三个境界是“境由心生”,这个境界中,书法家已经完全掌握
了书法技巧,能够在创作中自由发挥,转化自己的感受、思想和情感,并对字体进行创新和变化,形成心与境合一的美感境界。

第四个境界是“意到笔随”,这个境界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在这
个境界中,书法家不再考虑技巧和规则,而是凭借自己的感性和灵性,将自己的情感、态度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到作品中,使作品具有无
限的灵气和生命力,达到画出其境、入其境,体现出一种超脱书法技巧,达到境界颠峰的高度。

写字好,写好字,好写字——练字的三重境界

写字好,写好字,好写字——练字的三重境界

写字好,写好字,好写字——练字的三重境界先说写字好,有这种认识的⼈,境界已经很不⼀般了。

写字有什么好呢?字写多了,连成句⼦,可以表情达意,可以传递信息,可以表达思想。

在现在这个时代,不会写字的⼈⼏乎不存在了,每个公民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谁都离不开写字,从这个⾓度也可以看出,写字肯定是好。

有的朋友会说,现在有电脑了,我们可以在键盘上敲打⽂字,⽽且⾮常得标准和⼯整,似乎写字不是那么重要了。

其实不是,你看,我们在刷信⽤卡的时候,必须有⼀个签字的环节,当领导的,也随时会有签字的时候,即便是普通的学⽣和家长,学校也经常会下发⼀些签字的通知单。

所以说,⼿写签字的意义是印刷体的打字⽆法相提并论的。

再说写好字,当我们认同了写字好的时候,有⼀部分⼈会提⾼对⾃⼰的要求,决定要写好字,就是要把字写好。

我们可以买来⾃⼰喜欢的字帖,通过临摹,或者参加学习班,或者在⽹上找到⼀些视频的课程,然后系统地提升⾃⼰的写字⽔平,从⽽把字写好。

写⼀⼿漂亮的字是很不错的事情,学⽣写⼀⼿好字,考试时会有很⼤的优势,尤其是语⽂⽅⾯的作⽂,如果字迹漂亮,分数⼀定不会低。

成⼈写⼀⼿好字,也是⼀种门⾯,会让⾃⼰显得更有品位。

最⾼境界是好写字。

在写好字的⼈们当中,⼜有⼀部分⼈不仅仅满⾜于写好字,他们甚⾄体验到了写字过程中的极⼤乐趣,练字成为了他们⽣命中的⼀部分,他们会通过练习⾪书楷书静⼼凝神,也可以通过⾏书草书释放性情,他们能从书法的轻重、快慢、使转、⼲湿、浓淡、直曲等变化中体验到⽭盾与和谐,对⽴与统⼀,进⽽升华到⼈⽣的乐趣。

好写字也可以理解为喜欢写字,爱好写字,尤其是对于刚刚练字的⼩学⽣来说,喜欢写字⽐写好字还要重要,有的家长看到孩⼦写得字不是很美观,动辄发脾⽓训斥孩⼦,其实这样做是极不正确的,要呵护孩⼦练字的热情,因为写字是⼀个⼀⽣的长途旅⾏,不同的⼈会有不同的表现,不可能千篇⼀律,如果⼀个孩⼦⼀直保持着写字的热情,⼀定会越写越好,家长不必⼼急,要注意发现孩⼦的点滴进步,及时的给予肯定与⿎励。

书法的六个最高境界

书法的六个最高境界

书法的六个最高境界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而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一位书法家追求的精神高度,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书法的六个最高境界。

第一境界:神韵书法的神韵是指作品透露出的大气、神韧、韵律、韵味。

就是所谓“出自同一手,洒脱不相同。

”正确表现书法的神韵,不仅要求有充分的内心感受和艺术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接受多方面的熏陶和打磨,对形体自然、韵律和典雅之情的了解必须相当深入。

第二境界:气韵生动书法的气韵生动是指作品生动有韵律,境界高,气势磅礴,展现出灵动的生命力,富于张力,充满了强烈的韵律感和旋律动感,是典雅俊秀、庄严典雅的艺术表现。

第三境界:骨法精到书法的骨法精到是指作品中线条结构周密,气韵神秘,信、用、欣三者兼备,笔力纵横、韵律完美,始终恪守并逐渐深化传统的构成和形态变化规律,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

第四境界:意境深远书法的意境深远是指作品情感丰富、充满人性化,紧密联系着作者内心的情感状态,同时又能够触动观赏者内心深处的感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留下深远的艺术印象。

第五境界:心手合一书法的心手合一是指书家即将手写的书法融入自己的心灵和情感内参,每一个笔画都集中了书家的精神和意志,并充分发挥了手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神态、手势和心灵感悟上获得了顺畅的统一,形成了神、气、骨、形俱佳的境界。

第六境界:神韵兼备六个最高境界的最后一个就是神韵兼备,这是指充分运用神韵、气韵生动、骨法精到、意境深远、心手合一等多种境界的表现形式,将六个境界有机融合,达到思想、艺术、技术高度统一的艺术境界。

以上就是书法的六个最高境界,每一个境界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学习。

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论及境界,应是一门艺术的最上层建筑。

这个境界,是内涵的高度抽象,精神的投射聚焦,是超脱物质、直抵元神的艺术觉悟,是物性、理性、人性的多维融合。

抱庸不惭,浅谈一二。

一、书法的境界究竟是什么。

近代国学大师王静安言才之学尝有“境界三论”,第一境为了然境,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要有志向。

第二境为苦难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要勤奋执着。

第三境为超脱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换个角度,就是顺势而生、乘势而起、造势而雄。

一个意思。

书法的境界,大理也略同。

抱庸以为,书法的境界,在于出于法门、自在超然。

书法的境界,或在于炉火纯青的笔走龙蛇,或在于收山容海的吞云吐纳,或在于经世阅人的穷孑苍桑,或在于看花开落的气定神闲,一定是书者付诸笔墨的质朴情怀。

二、书法的境界应如何界分。

抱庸认为,书法艺术品质可分四胜:一是形胜。

二是意胜。

三是势胜。

四是境胜。

形胜,结体或庄稳或险绝,笔锋正健,结构匀称,章法和谐。

意胜,无论取妍取拙,笔下有珍奇,字中有深味。

势胜,或雄或媚,或柔或刚,都有不同寻常的力量感。

境胜,风度气质,文化涵养,能够击中心灵的艺术奇巧。

书法,方寸之地笼挫天地万物。

此四胜者,能得其一辄为大善,因人喜欢各穷其特,不宜必分高下。

三、书法的境界予人的启示。

书法的境界,是学书之人终身习学的目标。

从境界的层面来说,书法永无第一,而只有审美角度和欣赏眼光的不同。

不论隶篆楷草,也不论颜柳欧赵,何种书体、哪个风格的书法艺术,都同样是上不封顶,都值得终身深学笃悟。

因此,学颜的弃颜而学欧,学柳的弃柳又习赵,甚至后悔自己当初择错了师、入错了门,大可不必,根本也不是这回事。

各书体之间可以交叉学,更名家碑帖可以换着临,都是书法艺术的打磨丰润,不应抱有喜新厌旧甚至弃旧的思想态度。

四、书法的境界如何去培塑。

书法境界以技法为骨,以文化为魂。

要打磨书法境界,抱庸以为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思考把握。

(1)夯实书写技能。

练书法的十种境界

练书法的十种境界

练书法的十种境界
1. 入门境界:了解基本笔画和字形,初步掌握书法技巧。

2. 精进境界:熟悉常用字的结构和规律,不断提高笔墨功力。

3. 流畅境界:书写流畅自然,笔画连贯有节奏感。

4. 纯熟境界:对书法境界有较深的理解,笔下能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5. 超群境界:成为书法界的佼佼者,精通多种书体,能自由驾驭笔墨。

6. 创新境界:超越传统,创造出新的书法风格和形式。

7. 出神境界:书写状态达到极致,如入无人之境,超越世俗。

8. 超凡境界:意境与技法达到完美的融合,笔下呈现出宇宙自然之美。

9. 仙境境界:书法与灵性融为一体,笔下呈现出神仙仙境的气息。

10. 大成境界:突破自我,达到书法的最高境界,成为艺术与文化的化身,具备传世价值。

草书——书法最高境界

草书——书法最高境界

草书——书法最高境界最能体现中国哲学美学精神境界的艺术是草书,最能展现中国书法艺术境界的也只有草书。

只有草书才真正摆脱了书法实用性,而成为纯审美的曲线性观赏艺术。

这种纯线条力度、情感张力和时空转换的审美追求,使草书线条游动蕴含了无限生机和精神意向,在笔墨取舍与心灵才情律动之间奏出空间化了的音律之流。

在点画线条的飞动和翰墨尘点的黑白世界中,书法家物我俱忘,化机在手。

书之玄妙于此达到极致,书之舞成为大气盘旋的创造。

草书将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了极致,用笔上起抢收曳,化断为连,一气呵成,变化丰富而气脉贯通,在所有的书体中最为奔放跃动,也最能抒发书家的情感和表现书艺精神。

在点画线条的飞动和翰墨泼洒的黑白世界中,书家物我两忘,化机在手,与线条墨象共“舞”而“羽化登仙”。

在“神融笔畅”(孙过庭《书谱》)之际,一管秃笔横扫无边素白,只见:“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走”,“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

(怀素《自叙帖》)在狂笔纵墨、释智遗形中,书家达到了精神的沉醉和意境的超越。

书法之妙于此达到其极致,书之舞成为大气盘旋的创造。

草书的神妙在于传达出线条背后的道体光辉。

“逸少曰:'作一字须数种意。

'故先贵存想,驰思造化古今之故,寓情深郁豪放之间,象物飞潜动植流峙之奇,以涩通八法之则,以阴阳备四时之气。

新理异态,自然佚出。

”(康有为《广艺舟双辑》)“草与真有异,真则字终意亦终,草则行尽势未尽。

或烟收雾合,或电激星流,以风骨为体,以变化为用,有类云霞聚散,触遇成形;龙虎威神,飞动增势。

岩谷相倾于峻险,山水各务于高深,事宜囊括万殊,裁成一相。

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

是以夫为而用,同自然之功;物类其形,得造化之理。

皆不知其然也。

可以心契,不可以言宣。

观之者,似入庙见神,如窥谷无底。

俯猛兽之牙爪,逼利剑之锋芒。

肃然巍然,方知草之微妙也。

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学书法的人都明了。

书法是借助文字形体来表达书者的审美构思的。

从表面上看。

书法无非是篆隶,楷,行,草5种书体。

每种书体,都包含着无限的表现性。

有着各自不同的结构形态和笔画形态的审美要求。

书法对于懂得欣赏的人是有巨大艺术魅力的。

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十七帖》。

欧阳询体,褚遂良体,还有魏碑,汉隶如《张黑女墓志》《张猛龙碑》的书法等等。

书法的最高境界,南朝书法家王僧虔有过论述:'书之妙道,神采为上。

形态次之。

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而孙过庭《书谱》也有一句话说得好:'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按这一标准,书法的境界可分为三个类型。

一是型是外延型。

它的美是一望而知的,如钟绍京的《灵飞经》。

赵孟頫的字体。

当代启功先生书法,均属此类。

第二种类型是内涵型。

这种类型意境幽深,内涵丰富而其外型有时是鉴赏水平不高的人所难以接受的。

如颜真卿的《祭侄稿》清代的伊禀绶。

何绍基的隶变行草书。

当代的林散之。

第三种类型,应该是公认最高境界,它不仅内涵深邃。

而且字体秀外慧中,外形和内在之美达到'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高度一致。

如同人的美一样,叫天生丽质,清水出芙蓉。

如王羲之的《黄庭经》,王献之《玉版十三行》。

王珣的《伯远帖》等等。

用圣教序那句名言来比喻。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

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书法的最高境界有标准,除了以上主流的公认标准。

也有非标准之分,或者说有传统境界,也有创新意识的无境界,也有过犹不及,小众们自恃甚高,别人认为是丑书的。

但无论经典美还是现代丑。

都要有一个传统和创新之间共同遵循的境界或者叫标准。

它应该具有高格调,高境界书法艺术作品首先要具备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要有韵致美。

要笔法自然,气韵生动。

其次要有情趣。

情趣也是书法家个人修养,学问、人品和集中的展示,书者只有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熔铸到字里行间,才能会打动人,才能会有耐人咀嚼的趣味,有情调。

书法的最高境界大概是这样的?

书法的最高境界大概是这样的?

书法的最高境界大概是这样的?
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那就是人书合一,能写万物,能舒胸臆。

当如李白一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如张旭一样,一笔之下,可如山川河流,古树奇峰。

如兰亭一样,欢愉惆怅发之毫末,跃然纸上。

如祭侄稿一样,悲愤沧雄,入纸比临阵杀敌,心怀愤恨。

又如寒食帖一样,满纸凄凉,牵丝引带细微处可窥心迹。

书法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字如其人。

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

如胡适先生并不是顶顶大名的书法家,但是他的字能表现出他人的学识和志向,他的字固然是文人书法,但并不影响其入书法的最高境界。

一个书法爱好者,如果能走到这一步,我认为就已经走到了个人书法的最高境界。

如果单纯按书法的最高境界来说,是没有尽头的,它就像一座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顶峰是王羲之,但是王羲之看到的顶峰就是钟张。

古人写字也能入晋人格为标准,今人写字以追求自我的艺术性为标准。

所谓的最高境界,不过是我们这的没有走到那一步的人痴梦说笑罢了。

那帮大师应该并没有最高境界之困惑,都已经将书法作为生活,作为自己不可分的一部分,至于他个人处在什么位置,他自己是不觉的。

5点技巧帮你达到书法最高境界

5点技巧帮你达到书法最高境界

5点技巧帮你达到书法最高境界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魅力已经影响了世界各地。

如何让你的书法达到最高境界呢?下面就是5个技巧帮助你实现。

1.掌握基本笔画:不管是什么体式的书法,基本笔画都是首要的。

钢笔、毛笔都需要熟练掌握其基本的横、竖、撇、捺等笔画,才能在书写时
表现出优美的线条感。

2.练习用笔的力度: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笔画的粗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书法艺术中表现书写主题和情感的关键。

要让笔画的粗细刚好
合适,需要多次反复地练习用笔的力度,掌握用笔的力量与手腕协调性。

3.使用优质的工具:书法要求精湛,同时需要良好的工具才能发挥其最大的艺术效果。

所以在选择工具的时候,尽量选择质量好、手感好的笔、纸张等材料,来提高书法的表现力。

4.注重气息与姿态的协调:笔画的优美程度不仅仅取决于手写的技巧,还与身体的气息和姿态有一定的关系。

在书写中,我们要注重调整呼
吸和身体的状态,让气息与笔画相应,同时也要减少因身体不慎导致
的错误。

5.阅读经典书法作品:最后一条技巧则需要大量欣赏经典的书法作品。

这不仅能够提高书法创作的想象力,也可以增强学习书法的兴趣和思考,进一步拓宽自己的视野以及增强对书法艺术的理解。

综上所述,书法是一门需要不断练习和探索的艺术。

只要你掌握好基
本笔画,注重用笔的力度,使用优质的工具,注重气息与姿态的协调,以及阅读经典书法作品,相信你的书法水平一定能达到最高境界。

书法的最高境界究竟什么样

书法的最高境界究竟什么样

书法的最高境界究竟什么样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说: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我说,那就是无法无天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书法家为了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可谓不知经历了多少个“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才会“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书法为什么要经历那么多“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苦心经营?这就是艺术需要一个从师法境界,走向无师无法境界的漫长过程。

我们在师法古人的这个过程中,总是跟着古人走的。

所以,不论写得怎么好,也是古人的境界而不是自己的境界。

那么,有人说了,既然书法最终是要有自己的艺术境界,为什么不能一开始就自己创新,何必学习古人呢?这是因为,有的人就是不明白,艺术是有质量的。

我们也可以想象,假如你不学习经典,不经历漫长的师法古人的学习,那么,你奋斗一生,可能连古人的一般成就都没有。

这可不是信口开河,最近网络上有人说,范笑歌的书法如何超越古人,创造了集真草隶篆于一体的楷书,是当今的书法大师,我看他的书法,真的连古人的一半成就都没有。

而且,所谓集真草隶篆于一体,本身就是一个大笑话。

中国书法实践两千年,经历了篆书、隶书、楷书的三大革命性发展。

书法之所以有这三大革命性发展,就是一个互相脱离、蜕变的过程,也是书写汉字的思维进化过程。

比如说,最早的隶书,还有篆书的尾巴,最早的楷书,还有隶书的尾巴。

而成熟的隶书楷书,就没有篆书和隶书的尾巴了。

这说明书法的进化,就是一个互相脱离、蜕变的过程。

我们无知的“书法家”不顾历史事实,大肆叫嚣什么“集真草隶篆”于一体,这不是天大笑话么?做广告宣传自己,不是你的错。

但是,书法是有艺术的成就高度在那里明摆着,你说超过就超过了?你说集合就集合了?隶书与篆书本身就无法集合嘛!何况还要再加上楷书草书!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书法家,他们的书法也会有自己的特色,也会有无法无天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但是,有无法无天随心所欲,不等于成就很高。

假如能够进入无法无天的这个境界,也是书法家老辣成功的标志了。

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素里布衣杨半:书法进入高境界时,生理和心理上都会有所表现。

最初学书法,你会执着于贴临的像与不像,间架结构是否合理,一笔一划是否到位,因为太执着,所以功利之心就会很重,刻意营造,执意追求,造成全身紧张,肌肉酸痛,几个小时的训练,全身疲累,这些表现都是初级阶段的表现。

进入高境界,就如同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你会得到不同的感受,你进入书法状态是一种轻松自然的体验,全部放松,心情愉悦,你不会再刻意地纠缠什么,即便是临习古人作品,你也会放松身心,顺其自然,像与不像已经没有那么重要,因为你对自己几十年的功夫信心十足,你也不太会在意哪个字写的好还是不好,因为你知道自己的实力,并很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你知道你的某方面已经超越了前人,你也知道在哪方面存在问题,因为你见的太多了,实践的太多了,你更不会太在意别人对你作品的评价,因为你知道所有的评价都不如你自己更了解自己,别人说你的作品好与不好,已经无法改变你自己的书法艺术格局,这时,书法对你而言,就像一杯清茶,一杯红酒,每当你与书法同行,你就感觉是与快乐同在,与幸福相伴,你再也不会期待着书法给你带来金钱等方面的益处,你只知道,书法是你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你不能离开书法,因为墨香已经被融进血液中,成为你生命中最美好的最珍贵的动力和能量。

下图选自杨半撰书【中国书法临摹创作全集】明代卷下为金琮《为以言书四先生诗》卷北京故宫藏倚斋听风雨:书法,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文化。

好的书法作品具线条之美、气韵之美、人文之美,能给人以视觉享受以及心灵洗濯。

乾隆皇帝评价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为“神韵独超天”,后人评价王羲之《兰亭序》为“飘若惊鸿、矫若游龙”,形容的都是作品中笔法所产生的气韵。

中国传统艺术讲究自然和谐,书法亦然。

而书法的自然和谐来源于作品中的气韵流露。

上品书法,必须形神兼备,华美与质朴结合,自然天成、和谐畅达。

那么,书法的气韵从何出来?众所周知,善书者必善文,书法的气韵来源于文人气息,是形式表达和人文情怀的相互交融。

书法的最高境界

书法的最高境界

书法的最高境界笔法理论一般包括3个方面,即笔意、用笔法和执笔法,三者缺一不可。

笔者曾对笔法下了一个定义,认为“笔法是指毛笔在行笔过程中为表现线条的美学属性而呈现出的姿态及其运行方式方法的总和”。

并认为古代书论中,笔法往往和线条的美学属性交织在一起,笔法和线条的美学属性是一体两面的辩证关系。

没有美学观念就没有笔法;没有笔法,美学观念也无处呈现。

所谓“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形式上的变化是和审美情调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的。

所以“笔意”,也就是笔法的美学观念是笔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孙过庭《书谱》在笔意层面提出了符合儒家美学思想的“中和”审美观,并以此来统领用笔过程中各种要素的辩证统一,从而奠定了笔意审美的最高境界。

尽管这一“中和审美境界说”在庄禅思想的影响下受到宋以后一些书法家和理论家的挑战与超越,但是纵观唐宋至明清的书法理论,儒家的“中和”审美观一直就占有主要地位,这不能不说,孙过庭对此有重要的理论贡献。

但是,有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必须明确,否则我们就很难分析清楚孙过庭《书谱》中的“笔意”问题。

这是一个什么问题呢?这就是“中和”审美观和用笔辩证法之间的关系。

“中和”审美观不仅是笔法审美的一种状态和结果,也是创作主体或欣赏主体在心性层面上的一种状态和结果,同时也是风格和审美境界形成的一种状态和结果。

也就是说“中和”审美观不仅仅包含用笔的共时性辩证表现,同时也包含主体心性、书法风格和审美境界形成的生命历时性过程。

《书谱》对此有很清晰的分析和说明。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书法风格和审美境界形成的历史性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中和”审美观。

《书谱》是通过生命时间发展过程中老少的辩证关系以及人与书的辩证关系来说明这一问题的。

其论日: “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

思则老而逾妙,学乃少而可勉。

勉之不已,抑有三时;时然一变,极其分矣。

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

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自然间的事物是参差不齐的,同样是山,而有高低大小之不同;同样是河,而有宽窄长短之分别。

大凡人做出来的事业,也有一个上下、优劣的分等问题。

在学业上,有学士、硕士、博士之等次。

各项比赛,有金奖、银奖、铜奖的分级。

中国的书法也存在一个标准问题,存有上品、中品、下品的评判与评定,学习与取法的问题。

儒家论人的差别等次,有士、贤、圣的三种分类,有“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的进学次第,且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层层事功。

道家与佛家做出世的事业,也分别有地仙、天仙、金仙以及罗汉、菩萨、佛陀的三重境界。

从初地以至高层的分析评定,最上最高境界的论证落实,是对前事往行的报告总结,是后来事业发展的参考依据和超越齐驱前人的有力保证。

同时也具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及“先觉觉后觉”的重要意义。

上古之人在创造、完善文字的同时,虽然有意无意地追求文字书写的合理美观,有书写文字的能工好手存在,但当时还没有书法审美的专课,没有书法家的正式名位,也就没有书法家、书法作品的品鉴和爵位。

所以说上古有书而无品。

到中古的时候方才有书品,有对书法作品、书法家的评判和研究;而将书法、书法家分列成上中下三等九品之类,又是稍后的事了。

到了秦汉魏晋的时候,人们对于书法艺术审美的意识逐步觉醒发达。

考察当时的实际情况,书法审美大致有两种倾向:一种偏重于书法形态的审美,另一种偏重于书法情性的审美。

自汉末蔡邕《九势》,至西晋成公绥《隶书体》、卫恒《四体书势》、索靖《草书状》,下及东晋卫夫人《笔阵图》、王羲之《书论》,着眼点主要放在书法的书体、形势、状态上面。

自汉末钟繇《书论》,至六朝虞和《论书表》、庾肩吾《书品》、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王僧虔《笔意赞》,着眼点主要放在书法的情性、神韵上面。

二者的倾向以书法审美的大致情势来区分,不排斥二者在某种程度上的兼顾性。

古代在评价人物的时候,往往采取上、中、下三分的方法,来品评人物的高下优劣。

什么是书法的书写性?

什么是书法的书写性?

什么是书法的书写性?很多学书法的人,一定听到过书写性这个词。

但是很多人却片面理解了书写性的意思,把书写性作为放任和随意的代名词,导致写字只追求书写性而忽略了法度。

其实,书法二字的含义就可以理解为:书写的法度。

所以,书写性就是书法的本身应有的属性。

简单点说,书写性就是拿着毛笔自然流畅地进行书写。

大家如果见过网上描字和画字的视频后(比如有的人写楷书时在转折处需要提按五六次,写一个字要一两分钟),对这一点就不难理解。

如图:左边的笔画转折流畅,而右边的笔画运笔过程中有很多次笔锋的调整,前者就是具有书写性,后者则不具有书写性。

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这时候,有的人就会说,这很容易啊,立马就提起笔写,确实写得很流畅,也没有图中那样的反复调峰,但写出的却是一手油滑的江湖体、老干部体……如图,虽然有书写性,但是缺少法度,只能称之为江湖体。

所以,这里要强调的是:书写性是每个人在写字的时候本身就具备的,但——高手的书写性是法度的体现,门外汉的书写性是随意的代名词。

为了缩小这种差距,写得不好的人就需要向经典学习,去临帖。

但处于临帖阶段的我们会发现,要做到体现法度的书写性,很有难度。

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我结合一个经典的成语故事邯郸学步来给大家分析一下: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式很漂亮,便来到邯郸学习邯郸人走路。

结果,他不但没有学到赵国人走路的姿势,还把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

我们把书法和邯郸学步的故事来进行对应:本来大家都会走路(写字),都有各自的走路姿势(书写性),但是邯郸人姿势优雅(有法度的书写性),所以去邯郸学步(临帖),结果没学会(临帖不够深入,没有出帖),结果只能爬回去(没有学会有法度的书写性,还忘了自己原来的书写习惯)所以,当你发现自己写字没有书写性的时候,十有八九是因为临帖不够,熟练度不够,对帖子的笔法技法规律没有完全掌握并化为己有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追求有法度的书写性是最终目的,临帖训练就是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临帖过程中,因为自身对法帖吸收不够,存在书写不流畅,表现不出书写性是正常现象,这个时候,应该加强临帖,而不能以追求书写性为由,仍按自己原来的书写习惯去临帖,否则,你的书法讲永无出头之日。

书法的最高层次

书法的最高层次

书法的最高层次书法的最高层次书法的本质是抒情。

法外求法,有法无法,在自由的艺术王国里徜徉,这是书法最动人的一种境界。

书法有三个层次:一是方正停匀,点画不差;二是融铸碑帖,能出己意;三是技进乎道,笔墨尽万象之美。

第三层次为书法之最高境界,本文说的就是这一层。

人情不外乎喜、怒、哀、乐、愁,观天观地,看山看水,似乎都能有所依托,但是,寄之于书法线条,难于上青天。

一难是必得以汉字为载体,而非鬼画符;二难是点线须合技法要求,而非随意挥就;三难是要除去执著心,而不可有意为之;四难是要有真情真性,决不能故作声势;五难是胸中要广纳万象,而不能就字写字;六难是若不积学养气,下笔一定虚脱。

有人认为,草书才能达人性情,也不见得。

实际上,楷书、行书照样能充分体现性情。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

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越;私门诫誓,情拘志惨。

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

所以,不独楷、行;隶、篆诸体也有同样的功效。

所不同者,只是书家性格、兴趣爱好差异而已,而无优劣之分。

人的性情,譬如潮汐,涨落虽有定期而难为外物所抑。

因此,书法写性情,如果囿于成法,必定难以畅怀。

常常是破法比坚守技法更重要。

这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合技法的破笔,或者说是败笔。

这是为了达性情合理的破法,可产生一种残缺的美,历代大家也难例外。

尽善尽美在一定程度上不是真实的美。

二是离了法而去求道、求意,无迹或者无法可寻,然莫不合法。

苏东坡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意造,即以意作书,不拘成法。

其实,冯班在《钝吟书要》中的几句话说得更明了。

他说:“唐人用法谨严,晋人用法潇洒,然未见有无法者,意即是法。

”由此可见,法外之法,全在一个“意”字上。

这不由使我想起玄学的创始人,魏晋时的少年天才王弼关于言、象、意的辨析。

他既提出“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又提出“言生于象”“象生于言”。

言恭达: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散与淡

言恭达: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散与淡

言恭达: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散与淡言恭达: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散与淡言恭达 2018-09-20 10:08:52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散与淡。

散是散怀、畅怀,淡是自然、简净。

这是以涵养与学问为基础的。

书法写得好,一定是技巧、气质、风度、学识多方面的融合。

要想书法上有所成就,没有丰富的学养和博大的胸怀是不行的。

如果一个时代有了许多大艺术家,表明这个时代的修养与胸怀是与众不同的。

所以书法和绘画是一个时代精神的折射。

笔墨中立定精神,不仅存在于技法的创造中,而在于作者的性灵与智慧中,把宇宙的精神与自然的生命表达出来。

“中国文人向来以'心淡’'形散’为清高”“文人所表现出的散淡,是通过一种闲适、舒缓的生活节奏,来细嚼生活品质,省悟人生的文化之相。

”“逝去的生活所留下的历史间隔,如雾里观花,反而多了一分诗意的联想,记忆的碎片催生了许多似是而非的美感。

”——言恭达《抱云堂艺思录》怀素《自叙帖》局部“散”乃散怀、畅怀之义。

蔡邕《笔论》:“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这是对书者创作时状态的要求,就是先排除杂念,放松性情,具有丰富的想象,无所拘束,旁若无人,达到神完气凝的本质专一,才能得心应手、任情恣性,随意所适。

刘熙载《书概》:“宋画史解衣槃礴,张旭脱帽露顶,不知者以为肆志,知者服其用志不纷。

”宋、张二人可以说都是舒散怀抱而又用志不纷的例子。

张旭“往往酒醉后一边呼叫一边狂走,乘兴而挥毫”,怀素也是“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

张颠素狂的举动也恰恰表明他们在书写时已浸入“忘我”之中,似乎解脱一切束缚,去尽情发挥他的天才创造力,书写心中的悲喜之情。

正是这种畅怀的状态,使旭、素的草书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艺术化境。

萧衍《答陶隐居论书》:“任意所之,自然之理也。

”随着心性去写字,这是自然的道理。

所以,旭、素二人的“形散”正是为了达到“心淡”,追求自然、简净的境界,也就是在创作过程中出于自然本性,还其本来面目,反对矫揉造作的取巧媚态,可谓:“书能笔笔还其本分,不稍闪避取巧,便是极诣。

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神韵”

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神韵”

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神韵”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书法艺术的地位无可撼动。

它不仅是文字的记录,更是情感和思想的流露,是人格和境界的体现。

书法的最高境界被形象地称为“神韵”,那么这个“神韵”又是什么呢?“神韵”是一个抽象而深远的概念。

它超越了艺术的形式和内容,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表现,是作者深沉的灵魂所赋予的无形的气质和韵味。

这个“神韵”,无法直接用言语描述,更无法直接复制,只有在某一刹那,我们能够从艺术家的作品中感受到那种超越自我的精神力量。

书法的“神韵”并非源自技艺的熟练程度,也不仅仅是对规则的恪守。

它更体现在创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对世界的洞察,以及他们的人格魅力。

书法的“神韵”是一种超越形式,融入情感的艺术表现,是创作者用笔墨赋予的生命力量。

当我们欣赏一部优秀的书法作品时,除了字形、结构、笔画的美,更能感受到那种涌动的“神韵”。

它是一种灵动,一种自然,是书法家用自己的人格烙印和生命热情赋予的。

只有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在笔墨中流露出“神韵”。

书法的“神韵”更是一种情感的传达。

在每一笔、每一划中,都蕴藏着书法家的情感和思想,这种情感和思想的流露,使得作品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观者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体验到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世界观。

书法的“神韵”不是瞬息即逝的,它是一个过程,是创作者在经历中积淀的文化素养和生活智慧的体现。

只有深入生活,体验过人生的喜怒哀乐,才能在书法的笔墨中留下深远的“神韵”。

因此,我们说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神韵”,这是因为“神韵”是一种超越了形式的精神追求,是创作者用生命力量赋予作品的独特魅力。

这种魅力不仅能让观者被作品所吸引,也能让观者在艺术的世界中找到共鸣,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整体来看,书法的“神韵”是一种精神的气质,是情感的流露,是人格的烙印,也是生活智慧的体现。

它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追求艺术的终极目标。

我们应该学会欣赏书法的“神韵”,理解“神韵”背后的文化和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书法艺术,感受到书法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书法最高境界——自然书写,这就是书法真正的魅力

书法最高境界——自然书写,这就是书法真正的魅力

书法最高境界——自然书写,这就是书法真正的魅力
你想成为书法高手,你必须在掌握精美表现技法,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书法高级之美,来源于自然,自然书写才是真正书法的精髓!
孙过庭书谱:
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
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

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

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

自然之一:鸿飞兽骇之姿
一群大雁东南飞,头雁领队,跟着风向来调整自己的队形,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有势有序,形态各异,有收有放,有开有合,行列间距,伸展自然。

第一:
第一笔为首领,根据首领的字势来调整
第二:单字和字组都须同整体布局来配合
第二:兽骇之姿
猛兽咆哮之时,上紧下放,威力有扩充之意,以气势取胜!
第三:鵉舞蛇惊之态
中宫收紧,呈扩散之势
内收的空间,也须有留白“气口”
第四:
造型险奇,从贯穿下压之势。

第五:
笔画灵动轻盈,飘逸且充满生机
第六:导之则泉涌
承左右贯穿之势,因字势而流动
动静相结合,蓄势而发,顺势而书,笔墨如泉注
第七:
连接厚重,具有焊接感,像一艘船的锚
第八:轴心左右摆动
第九:动感的跳跃以求平稳
第十:临空取势,空中发力
第11:左右上下移位,错位的动感
第12:跳跃奔起跨越之势,呼应连带自然第13:绞转发力,篆籀之气
第14:滑动的漂移,左右映带
第15:动静结合,伸展有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写性,书法的最高境界书写性是个大范围,它包括从临摹到创作整个过程,比如节奏、气息、情感、法度、思想、心性、自由、连续性,等等,甚至更多。

具体到创作中,“书写性”缺乏主要会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用墨涩或者过浓,过度涨墨;第二,结构与结构之间没有关联,虽然每个字都是书写的,放在整体来看关联度不够;第三,顿挫起伏频繁,影响了流畅;第四,作品装饰性太重,有美术化倾向,以及比较分散、没有整体感、过度制作等。

中国书协最近很多展览都对这些问题有特别的提示,可见这也是当今书坛的共性问题,即书写性不足。

从当代一些书家的创作视频可以看出,有的人在描字,有的人书写有美术化倾向,这都属于书写性的缺失,或者说对书写性内核领会不深。

如何呈现书写性以及书写过程中是否具备书写性,都是非常重要的,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体现了书法的本质书写性对书法本质的体现无论是所谓的纯粹性也好,区别于其他艺术也罢,我们都要回到“书写性”的“书写”两个字上来考量。

用什么来书?用什么来写?首先要有毛笔。

早期没有毛笔,比如甲骨文刻画的符号或是一些文字等,都没有书写的过程。

有了毛笔以后,会带来什么呢?那就是有了笔法,有了线与线之间的关系。

甲骨文给我们带来两个基本的概念。

第一是书写的顺序。

书写是从上向下、从右向左,这个顺序延续到现在成为基本的书写规则。

第二是字的体势。

早期是纵向取势,通过早期甲骨文书写就能看出它的线条是有粗细变化的,而这种变化事实上就是一种节奏感,同时线条具有不同的形状、形态,这就是笔法。

线条与线条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具备了,体现了快速书写草化的趋势,也就是说,草写是伴随着汉字而产生的,且无处不在。

只要我们有书写,就有行草化的倾向。

这也就可以解释当下一些篆隶楷书体为何有行草化倾向。

快速书写直接推动了从篆到隶的演变,在隶向楷、向草演变的过程中,都有草化的倾向,并且秦简、楚简、汉简里都有,从中我们能够看到一种真正的书写状态。

书体演变也是不断规整的过程,篆书的规整有了秦小篆,隶书的规整有了东汉隶书,楷书的规整有了唐楷。

而且,书法以一种特有的书写性影响到了中国画,中国画里面也体现了书法的书写性。

虽说书画同源,但是书法和绘画分离之后,绘画的书写性与书法还是有区别的。

中国画的书写性只是为了表现形态和构图,但书法的书写性是主体,虽然也是书写结构,但结构只是一个元素。

这就体现了书法的本质。

二、体现了书法的写意“意”是王羲之提出来的,但是没有解释。

右军有三句话:“羲之作书与亲故云:‘子敬飞白大有意’”;“君学书有意,今相与草书一卷”;“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

他用“意”来表示对书写的解释。

我想应该是书写产生了一种特有的审美效果,以及自然呈现的趣味。

提到趣味,还是需要我们关注的。

我曾在洛阳新安县参加书法评审,一万两千多件作品,小楷就两千多件,最终入展的作品也就三百件,写得很好的小楷被大量淘汰。

为什么写得很好的小楷会被拿掉?主要是因为,作品没有趣味性。

这一点与王羲之说的一样。

小楷写得工工整整,很好看,但没有意思,如果只追求这点,用美术字就可以了。

书写主要是写出味道,不然,为什么我们要来写?现在机器人可以写字,那是否能代替书法家呢?不能。

机器人没有情感,它虽然能写出一样的结构,但是它写的字是没有味道的。

还有就是,宋人尚意,“尚意”是什么?这里面又提到了意味,一是生动形象的意味,一是鲜明风格的气象。

美学家陈方既说过这样一段话:“书法审美意义上的‘意’,只能是书法艺术产生的物质条件、技能功力和主体的精神修养、情志意义通过书写这一特定艺术形式自然流露的。

它是形象展示的意味,不是主观设计的思想图示,它是属于书写自然产生的,不是书者挖空心思制作的。

”这个“意”是自然产生的,不是制作的,当然也和你的功力、技术、情感有关。

三、体现了书法的生命人的生命主要是“气”,书法的书写性就体现在“气”上。

刘熙载《书概》将书法的最高审美境界总结为“高韵深情,坚质浩气”。

他以人的生命气质来划分书法的生命气质,“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

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枪气、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蔬笋气,皆士之弃也”。

这是把人生命的状态和书法来做比较。

事实上,书法有其特有的贯气方式,通过我们的学习、临摹,这个气要体现在你的笔画之中。

可以用自己的作品来观照,看书写的过程中是不是通畅、自然。

就像呼吸一样,是一种自然的状态,你不会想它是否通畅,你要是想了,它可能反而不通畅了。

书法的书写过程就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和过程。

气韵生动是靠很多因素构成的,笔画之间、上下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是一种关系的处理。

这和书法大的章法有关系,一个是行气、一个是空间,从而来呈现我们书法完整的作品。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单个字写得不错,但放在一起就相互之间没有关系、不协调了,这就是没有把上下的关系、行与行的关系处理好。

想处理好这些关系,还是要从传统里找,要在书写学习过程中领悟,融入其中。

临摹的时候要掌握气息和空间的关系,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取法对象有不同的关系处理。

要抓住取法的主要关系,把它弄通弄透就可以了。

所以这样又回到了起点,即在学习训练时就要把关系融入其中,这样才能体现出书法气息、体现书法生命的状态。

什么是书写性?书写性实际上是在毛笔的运动中按照一定的顺序连续性地书写。

这个顺序体现了书法的时间观念,或者说它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往下走。

它不可能倒着走,但是绘画是可以的。

绘画不太体现时间,主要体现空间。

书法体现时间,这个时间不一定指向笔顺关系,但大部分是这样的。

有时候在古人的作品中也可能出现几个字下来之后,跑回去补上一笔的情况,这是把几个字作为一个空间单位、一个顺序。

我们写篆书、隶书、楷书一般以字为单位,但是写行草书或草书时则更多地是若干字一个单元,怎么符合气韵的贯穿就怎么组合,但不管怎样还是有顺序的,这个顺序便体现了时间性。

关于书写性,有六个方面需要关注。

一、法度。

法度就是书法的技法,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也是判断一个书家是否专业的核心标准。

庾肩吾在《书品》中评价张芝、钟繇和王羲之时做出了如下对比:“张工夫第一,天然次之,衣帛先书,称为‘草圣’。

钟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

王工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钟,工夫过之。

”由此可见,“功夫”和“天然”是评价书家的两个重要指标。

“功夫”即技法,因此在学习中要把技法的层面做实、做透。

我曾在“书法创作旨要”的话题里说过五个方面,五个方面包括:传统来历、笔墨技巧、时代气息、变通综合、风格特征。

前面两个说的就是法度问题、传统问题。

书写不是随意的,是需要一定法度来作支撑。

如果法度消融在你的书写里,它就是自然的。

换句话说,书写的过程是自然随性的过程,那是因为法度已经被消化掉了。

二、势态。

“势”和书写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或者说,是在两种语境下的不同说法。

在当代的语境下,更多的是“书写性”,在古代的语境下,是“势”。

前面讲的很多关系都体现在“势”上,比如说每一根线条都有态势,最典型的楷书那一横,虽然要求横平竖直,但若那一横真的平了,反而失去了平正。

那一横要有一个向上倾斜的态势,这样就活了。

从结构来说,也呈现了不同的状态,字与字之间的关系是势的传承,以达到一种气韵的连贯。

前面提到的字势、形势、气势都可以归到势的状态里面,这是一个动的、活的状态。

三、即兴。

在书写运动中有意想不到的、偶发的、可以重新生长的好东西,书写即兴的灵感在草书中更容易体现。

这些即兴的东西能够解决书写中的呆板,或者是在连贯书写中带来的习气。

习惯性是好的,而过于“习惯性”就会存在一种习气,一种没有变化的习气。

因此,即兴的表现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的时候即兴也是作品最鲜活的亮点。

当然,即兴不是胡来,要在一定的法度之下、一定的范围之内。

你汲取了传统,你的即兴可能正来自于这个传统,而这个传统可能在创作瞬间融合,这种综合融通的能力能够在即兴发挥的瞬间得以体现。

你把即兴的东西提炼出来成为你的习惯,而这种习惯也许就是你的风格所在。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广泛学习,取法多样,因为风格会不知不觉地出现,时机并不确定,即使没出现也没关系,说不定后面条件成熟了就会出现,总会有用的。

四、情感。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都会带着情感去书写,这种情感是隐形的,不是那么凸显的表达,这种情感和古人的情感是相吻合的。

我们学习取法就是学习古人的表达方式,这其中包括情感的表达。

为什么说某个作品有古意,古意是通过你的情感表达与诉求来呈现古人的状态。

在传统学习中,我们如何去表达古人的情感,即要把自己还原到传统的状态,把自己放进去,体会有没有相同之处、有没有共鸣,如果写得比较顺手,学得比较接近,这就有了情感的共鸣。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寻找,这个寻找的过程有的人快,有的人慢,有人对书法比较敏感,很快能找到那个状态,有的人比较慢,就很难一下子找到。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书法的天性,这是很重要的。

五、风格。

正是在情感的驱动下,我们对不同的审美体系才有不同的领悟,每个人都能找到相应的风格。

很多人在临同一本字帖时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与效果,除了前期的积累,更多的还是因为不同的风格取向。

有人要问,为什么书法会出现千人一面的情况,特别是对“二王”的学习。

我想,是因为“二王”的作品中有很多共同的元素,趋同性太强,尤其是当代人互相学习时有很多趋同的语言,把个人抛在了后面。

这个风格和那个风格之间的差异,是靠我们书写出来的,是在平时的训练中积累出来的。

每一根线条都带有风格,比如弘一法师的线条就带有很明显的风格,八大山人的线条也带有其个人风格,都有这个特点。

六、天真。

天真是回归到线条的原始状态,这种原始状态的线条没有经过过多的加工,是最直率的一种书写状态,表现出来的就是自然,不是人为做出来的。

我们经常说一幅作品不够自然,这说明作品里没有天真的东西,不够直接、直率,想得太多。

有时候单纯、纯粹也是一种好的方式。

当然早期取法要做加法,相近的要相加,相左的要协调。

不同的元素放在一起,有时候不伦不类,还不如没有,应该表现原始的状态。

残纸、简牍之类都是鲜活的、没有修饰的,这是最自然的书写。

书法进入到一定阶段后,大家要考量怎么回归到本体、回归到自然。

如何提高书写性,主要有两点:一、呼应。

呼应表达顺畅。

要关注书写中线条与线条、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关系。

这个呼应是个大的概念,还要有用墨的呼应、虚实的对比、矛盾的处理等。

书法中矛盾很多,线条的长短、向背,墨色的浓枯,水的比例等,都有呼应,是整体的协调。

这种呼应不是一通到底,中间也会有一些暂停、休息,适当地留空。

此外,还包含节奏的呼应,书写的快慢、形式上的块面与疏朗,以及提按等都属于空间的节奏。

节奏是呼应关系的重要呈现。

二、日常书写。

日常书写和书写性有些不同,邱振中先生主持的兰亭论坛关于日常书写有很多论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