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两次重要的社会转型1

合集下载

专题史_中国历史上两次社会转型

专题史_中国历史上两次社会转型

2012年上海历史考纲解读
2012年考点C级统计
B→C 2、古罗马人的法治精神 3、西欧封建制度特征 4、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 5、春秋战国社会社会大变革 6、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的体制 7、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8、工业革命的后果及影响 9、战后国际格局与经济全球化
3、西方民主政体确立的影响
比较同为君主立宪政体的英国与德国有何不同
国家
君主
立法权
行政权 帝国宰相主 持政府工作, 不向议会负 责,任期长 短完全取决 于皇帝个人 意愿。
两院制议会,即联邦 君主拥有立 议会和帝国议会。联 法权、行政、 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权 德国 司法等方面 力机构,任何法律须 的广泛权力 经联邦议会和皇帝批 准,才能生效。 君主为国家 象征,“统 而不治”。
中央集权、奖励耕战
新文化运动把新文化的要点归结为两件 事:民主和科学。民主并不是指一种社会制 度,而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人与人的关系;科 学,并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思想方 法。……它所要求的实际上是一种比较彻底 的思想改造,要求人们把封建主义世界观和 人生观改造为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
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 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 三章》
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二十五章》
儒家思想与社会转型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 也。——《左传》隐公十一年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 八佾》

——《论语· 颜渊》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 学而》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 颜渊》
(1)你如何理解我国史上第一次社会转型是由于“我们的 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促使我们的社会政治结构非转型不可” 这句话? (2)第二次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出现哪些社会思潮?你如 何看待这些社会思潮的历史影响? (3)中国史上两次社会转型存在怎样的不同点?

盘点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

盘点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

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

东西方文明变迁中的社会转型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断,是人类文明连延的新起点。

这种转型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式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节点。

剧烈的社会变革,丰富的历史内容,很容易引起历史命题者的关注,成为近年高考新的命题点。

也正因为如此,在东西方文明发展演进的进程中,每一个历史转型都应该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在复习备考中应给予特别的关注。

一、中国历史的重要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时期(1)政治上,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瓦解,郡县制逐步确立,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化,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2)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显著提高。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个体小农经济逐步产生。

(3)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奠基。

2.明清时期(1)政治上,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立,表明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2)经济上,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3)对外关系上,明清政府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由开放走向封闭。

(4)思想上,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但理学仍然占统治地位。

3.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的中国(1)政治上,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经济结构发生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洋务运动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向近代化迈进。

(3)思想上,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主流。

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派提出君主立宪主张。

(4)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兴起与第一次社会转型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兴起与第一次社会转型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1.(2010·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 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 封国国名的是( )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2.(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 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 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 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设计实施及全国主Ⅲ卷流价值24观是明显商趋周、向春,秋战如国和20汉1代8货年币1的卷发展“演《变 墨子》古中代的商业记的发载展”
反映20“21年五育全国并乙卷举”;242019年Ⅱ卷“秦国建分封造制了一批大型水利工商程周政”治题制度彰显
“四个自信全国”甲卷等。 24
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主张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二)手工业 1.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 的生产部门。 2.新石器(磨制)时代手工业最重要成就是陶器的发明
3.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上古时期已会养蚕缫丝。
(三)商业:1.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物物交换的原始商业。 2.贝壳是中国最早的交换媒介。
3.思想文化 天文学:尧设火正、羲和之官,负责观测日月星辰; 汉字起源:六千多年前“图画文字”(象形文字) 绘画:彩陶画《鹳鱼石斧图》---中国绘画的源头。 戏曲:原始歌舞傩戏--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
(1)多元一体的格局
①新石器时代:格局初步奠定。其文化遗存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 核心”②战国时期: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正式形成。③从秦代 开始,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发展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并进一步巩固。
(2)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超过200万年的文化根系(旧石器文明遗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重大社会转型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重大社会转型

课题中国历史上的四次重大社会转型课时1课时课型复习课科目历史班级姓名流程具体内容笔记栏考纲要求重点:掌握中国历史上四次转型时期的阶段特征及表现。

难点:明清时期阻碍社会转型的因素;新中国三次大的经济体制转型【课前导入】“社会转型”的基本内涵就是指社会的整体性变动。

具体来说,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它不是指社会某个领域的变化,更不是指社会某项制度的变化,而是指社会生活具体结构形式和发展形式的整体性变迁。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社会转型:一、春秋战国时期——向封建社会过渡二、明清民国时期——向资本主义过渡三、新中国初期——向社会主义过渡四、改革开放时期——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渡◆一、春秋战国时期——向封建社会过渡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转型期。

这一时期,发端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思想文化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西周成型的我国古代早期文明被以小农经济、中央集权为特点的我国古代文明所取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推动因素、表现与影响1.推动因素(1)根本原因: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是该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根本动力。

(2)直接原因:争霸战争和各国改革变法加速了社会的转型。

2.转型的主要表现(1)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制、分封制崩溃;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2)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3)文化上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道、墨、法成为主要流派。

(4)阶级上贵族阶层逐渐失去政治特权,经济上日趋衰落;“士”阶层活跃;拥有大量土地的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的兴起。

3.文化上:教育上重视劳动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文艺学术上提出“双百”方针。

4.外交上: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维护了中国的民族独立;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社会风尚上:崇尚节俭、尊重劳动的社会风气形成◆四、改革开放时期——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的时期,也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为突出的时期。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转型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转型

一、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掠夺时期 二、启蒙运动时期 三、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四、工业革命时期 五、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期 六、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七、19世纪末20世纪初 八、一战时期 九、十月革命时期 十、一战后初期(凡——华体系) 十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 十二、二战时期 十三、两极对峙期间 十四、美苏争霸期间 十五、经济全球化时期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转型
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 者的论述中,有多种理解,其中一种观点认 为“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一种整 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 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具体包括结构转换 、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 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 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提出: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 志》,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杂志第二卷更 名为《新青年》。1917年初,陈独秀任北大文科 学长,杂志从上海迁至北京。李胡钱加入编辑部 并撰稿,形成了新文化阵营。蔡元培任北大校长, 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内容(核心):所谓民主,就是要宣传民主思想, 建立民主政治,用民主精神来反对封建专制和军阀 独裁;所谓科学,不仅仅是指各种具体的科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指在看待客观事物时要运用科学观点、 科学方法,提倡科学精神,运用科学法则,反对迷 信、盲从和武断。
社会转型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 渡、结构性变动和整体性转化。它主要包 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由农业社会向工 业社会转化;二是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 转化;三是由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 转化;四是由宗教准宗教社会向世俗社会 转化 。
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的基本特点:社会转型是 一个漫长和复杂变迁过程,是对旧体制 逐步破除和新体制全面确立;其次,社 会转型是全方位的,涉及经济、政治、 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一、春秋战国(公元前5—3C)1、国家政局:分裂逐步走向统一2、社会性质: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3 、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形成。

4、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儒家“以德治民”,法家“以法治国”,道家“无为而治”,墨家“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二、明末清初(17—18C)1、政治: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统治日益腐败。

2、经济: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3 、民族关系: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

4、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

5、思想文化:承古萌新,“承古”即理学的发展。

“萌新”A、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B、“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入中国三、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19C末20C初)1、政治: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

2、经济:产生于19C六七十年代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两次重要发展机遇;在列强侵略和近代工业的冲击下,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3 、思想文化: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由政治领域逐步转向思想文化领域:1915—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成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迈向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四、过渡时期(1949—1956)1、政治:巩固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2、经济:经济恢复,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步进行),建设成就显著。

3、外交: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一边倒”;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万隆会议。

中国历史上四次社会转型

中国历史上四次社会转型

二、明清、民国时期——向资本主义过渡
1、方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被动转型、向西方学习、救亡爱国
2、结果——没有完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3、表现 ①明清经济高度发展:农业在技术、作物、耕地等方面的发展;手工业在私 营、产值方面的发展;商业在白银、市镇、市场等方面繁荣; ②明朝中叶后(1500年后)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手工业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③文化:明清思想批判;明清小说体现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西学东渐开端
政治
第 二 次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社会; 中国人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变法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和 辛亥革命);清政府新政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排压民族资本、社会生活的变化
立宪共和实业救国思潮;新文化运动
经济
文化
社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孤立分散(闭关)
整体世界(扩张)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2、经济结构——以种植业为主; 3、生产组织形式——个体小农经济: ①小农经济的特点有三: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分工简单, 男耕女织,农业与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 ②小农经济的优点有三: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 极性、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③小农经济局限有三:脆弱、劳苦、不利于商品经济和社 会分工; 4、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核心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5、租佃关系日趋普及化。
三、新中国初期——向社会主义过渡
1、方式——三大改造、制定宪法和政治建设 2、结果——1956年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3、表现: ①1940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革命的若干问题、三大纲领; ②1949年新政协会议、《共同纲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③确立三大政治制度; ④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 ⑤实行三大改造和工业化建设; ⑥1954年颁布宪法;

2020年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

2020年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公元前5~前3世纪)时的社会转型一、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二、具体表现:(1)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国家政局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战国后期);宗法分封礼乐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从封邦建国到诸侯割据,从战乱纷争到秦朝一统天下;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世卿世禄到军功授爵)(2)经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从青铜时代到铁器牛耕,从井田时代到土地私有)(3)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

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礼乐制崩溃(从礼乐文化到诸子学派,从百家争鸣到秦汉时文化专制);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4)阶级:“士”阶层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

(5)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三、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四、真题训练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D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C项。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许多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这些时期通常伴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和进步。

本文将介绍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时期:1、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相互竞争,推动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同时,各种思想流派涌现出来,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隋唐五代时期(581年-960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政治上,隋朝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在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同时,文化上也出现了繁荣的景象,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逐渐成熟。

3、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同时,中外交流也日益频繁,推动了中国的文化和科技的发展。

这些时期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它们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微积分历史上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微积分是一种数学工具,它研究的是变化率和累积量的问题。

自其诞生至今,微积分已经经历了数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着重介绍其中的两个阶段: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发明以及无穷小方法的引入。

首先,我们要讲的是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发明。

在17世纪,两位杰出的数学家——英国的牛顿和德国的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地发展出了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这一伟大的发现被后人称为“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是微积分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阶段。

这个公式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来计算复杂函数的积分和微分,使得数学家们能够解决许多之前无法解决的问题。

其次,我们要讲的是无穷小方法的引入。

在19世纪,微积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极限理论的引入。

极限的概念是微积分的基础,它帮助我们理解微积分中的许多概念,如导数和积分。

古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古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古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从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向秦朝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的转变。

♦春秋战国是这一重大转变的社会转型期,整个社会呈现“礼崩乐坏”、追逐利益、实力竞争、优胜劣汰、百家争鸣的新局面。

♦政治领域:♦一方面周王室衰微,列国纷争、攻城略地。

另一方面各国实行变法,启用贤能,以富国强兵为主旋律、耕战并重。

♦经济领:♦生产力: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将农业经济提高到新的水平。

♦土地所有制形式:空旷生地被不断开辟为农耕熟地,耕地不准买卖的规定也逐渐失效。

♦社会经济结构:农业、私人手工业、商业随之活跃起来。

♦思想领域:♦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态度不同、思考各异,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不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蜂起、学派并作,“百家争鸣”的盛况,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

♦儒家:春秋,孔子(创始人)“仁”,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礼”。

♦(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试图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

)♦战国,孟子(正统,宗师),“仁政”。

♦战国,荀子(“旁门”),熔礼、法于一。

♦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的思想正统。

每当社会失范、道德沦丧时,人们就会思念起儒家关于道德必要性的思想价值。

♦法家:“法治”♦(倡导激进的功利主义,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当政者欢迎。

而其主张专制独裁、严刑峻法之消极面十分明显。

♦道家:老子(始祖),“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鄙视世俗的物质享受,鄙薄财富权力的追求;事物恒变、矛盾对立转化。

)♦朴素辩证法思想对后世哲学影响深远。

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四、转型的主要表现•(1) 政治体制:•从封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经过维新变法、清末新政、提出君主立宪,设议院、兴民权,在变法时期对旧的政治制度作了不少改革。

特别是到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临时约法》,开创了近代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社会转型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社会转型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社会转型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
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
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
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
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
新中国成立后 (1949)
三大政治 制度、
一五计划、
毛泽东思想
改革开放后
民主法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邓小平理论
(1978)
完善、
体制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社会转型
一、春秋战国时期——向封建社会过渡
1、方式——战国百年变法运动,典型是秦国商鞅变法;
2、结果——战国后期和秦汉初期中国基本确立起封建社会的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
比较
政治
经济
春秋战国
分封制 瓦解、
封建私有制形成、
君主专制 资本主义萌芽、
思想 百家争鸣
明清时期
强化、
近代中国
封建传统中国 开放的西方对
——
早期民主 启蒙思想
闭关的中国
——
鸦片战争后 (1840)
进入“两 半”,
自然经济解体、
新思想萌发
辛亥革命前后 (1912) 确立、
民主政体 资本主义发展、 民主科学
3、过渡表现
夏商周时期
战国秦汉时期
经济 井田制土地国有
土地私有
政治
分封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地方Βιβλιοθήκη 封国制郡县制官员
世袭制贵族
任期制官僚
思想
法家思想:厚今、变革、集权、法治; 董改造儒家: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一、根本脉络社会转型一般是指社会的变迁,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动和体制的改变。

人类社会的开展在量的积累上到达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突破原有社会模式的全方位的革命性变化。

从世界范围看,人类脱离野蛮时代至今,经历了两次重要的社会转型:第一次大约发生在五六千年前,是从史前时代进入农耕文明时代;第二次开始于16世纪前后,是从农耕文明时代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就中国而言,以春秋战国和明清两个时期的社会转型特别值得关注。

1.春秋战国时期在诸侯争战、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新兴地主阶级发起了一场持续一百多年的变革,完成了中国社会的一次重要转型。

经济上,以铁器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运用为标志,井田制被土地私有制所取代,“男耕女织”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政治上,传统的贵族分封制逐步被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所代替,“封邦建国”的方式被统一的帝国所取代,社会成员结构从以贵族和平民为主体转变为以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为主体。

这次转型的重要结果之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的建立。

2.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处在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阶段: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从专制体制向民主体制过渡,从封闭型一元文化形态向开放型多元文化形态过渡。

就中国而言,在承袭数千年文明成果、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稳固的根底上,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萌生着促使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新生力量。

但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保守政策,如君主专权、文化专制、抑商、锁国等做法,加之当时的社会也存在着根本性的制度缺陷,因此社会转型难以启动。

鸦片战争爆发后,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走上探索现代化的艰难路途。

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才以主动和积极的姿态全力推动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二、根本规律人类历史的进程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面对社会转型,能否顺应时代潮流,抓住历史机遇,事关兴衰之大事。

中国古代社会转型

中国古代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一)“社会转型”:人类历史上发生的结构性或根本性的社会变动。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所引发的超越原有社会模式的全方位、革命性的质变。

具体来说,是指社会的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

人类历史上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历史转型,从中国来看,有周秦之变、唐宋变革、明清之变、近代前期(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从世界史的角度,我们着重于大航海时代、两次工业革命,关于这一部分,我们分多次分别予以研究。

一、周秦之变材料一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

经过春秋战国的演变,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成型。

材料二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材料三有学者认为,公元前4世纪中叶的秦国在政治上出现了“革命”性变化。

该变化的影响在东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足可以与古希腊城邦政治的出现相比拟。

中国与古希腊一样,贵族社会危机终于导致贵族制度的“民主化”。

农民上升为“武士”,摆脱贵族大家族控制,取得了爵位,亦即将贵族的旧等级移置于中央集权国家的新环境之中。

(1)结合材料和所学,概括周秦之变的主要内容。

(2)依据材料,指出“革命”的含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与古希腊变化的相似之处。

(5分)材料一战国时期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失去本业或不胜地主商人的剥削,自愿放弃本业,转向工商业求生计,所谓“从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所谓“田之利十倍,珠玉(经商)之利百倍”……周国人风俗,不爱做官吏,专心做工商……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大商人(指吕不韦)终于参加了秦国的政权。

中国社会转型

中国社会转型
中国两次重大社会转型比较
近代
内 从封邦建国体制 涵 向中央集权大一
统体制转型
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 社会、从封建专制国家转变 为现代民主法制国家、从封 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
从春秋战国到秦 1840—1949 统一、两汉巩固。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
动 内发:进入铁器 外冲:应对西方工业文明挑 力 时代,生产力飞 战,探索独立富强之路
跃 中国社会转型
中国两次重大社会转型比较
古代
近代
背 轴心时代,古代诸区域文 世界现代化进程,整体世界形
景 明中心

领 经济:青铜时代到铁器犁 社会:独立自主封建国家到半
域 耕;井田制到土地私有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后实现
阶级:自耕农和新型地主 民族独立
政治:分封制到诸侯割据 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
• 材料二:监察御史张盛藻为反对1867年同文馆决定招收科甲正途人员学习算学而 上奏说:“朝廷必用科甲正途者,为其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明体达用,规模 宏远也,何必令其学为机巧,专明制造洋枪之理乎?” 大学士倭仁道: “立国之道 当以礼义人心为本,未有专恃术数而能超衰振弱者。天文、算学只为末议,即不 讲习,于国家大计亦无所损。” ——《洋务运动资料》第2册
• 材料二: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 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 民族走上工业化之路。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 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 百年动荡,内忧外患,血流成河。随着人类社会的转型, 近代中国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 ——《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中国社会转型
问题9 “西学东进”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普陀二模)
• 材料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 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 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 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2016-5-6社会转型期的含义:1、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具体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2、从唯物史观角度看: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

从文明史观角度看:指人类由采集渔猎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

一、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1、春秋战国(公元前5~3世纪)总体特征: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

具体而言:①、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②、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③、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④、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⑤、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中外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

古典文化倡导的“人文思想”,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思想武器。

2、明末清初(17~18世纪)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具体而言:①.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

②.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历史:例1:以“变”为主题研究古代中国

历史:例1:以“变”为主题研究古代中国

例1:转换视角:以“变”为主题研究古代中国
一、春秋战国:社会转型
1.政治: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世卿世禄制转向养士军功制;封邑制转向官俸制;封国体制转向郡县体制;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转向中央集权;分裂混战走向天下一统。

2.经济:铁器牛耕时代;土地国有转向土地私有;集体耕作转向一家一户;贡赋制转向户地赋税制、工商食官局面打破;重农抑商政策形成。

3.文化:对人的重视在社会上普及开来,学在官府走向学在四民,个人著书立说成为风气,天下归心到百家争鸣,科技文艺从萌生走向全面奠基阶段。

二、唐宋之变
学界盛行“宋代经济革命说”;认为宋代出现了农业、水运、货币与信贷、交通、商业、科技、市场结构及都市化的革命。

1.政治:强化皇权、根治割据、平民政治、文官制度、政治中心东移。

2.经济:市坊制解体、货币符号化、均田制废止后私有制发展、地产税和代役税比重扩大、经济重心南移。

3.文化:科技突破;儒学变异更强调义理自主探求;诗歌变体更强调自由表达、文艺世俗化平民化个性化。

三、明清之变
1.政治:皇权极端强化。

2.经济:农业专业化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出现众多工商业中心城市,市镇化加快,白银成为普通货币,民营手工业有的超过官营,资本主义萌芽、商帮兴起、海禁和闭关锁国使外贸趋于萎缩。

3.文化:科技著作具总结性,与农耕文明相适应的实用性经验型科技未能向近代科技转变而渐趋落伍;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反封建民主思想;“西学东渐”由兴及止、张扬个性的文人画、适应市民需求的小说、戏剧兴盛。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一、早期西学东渐1、概念:“西学东渐”是指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2、两次转型: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前后与秦皇汉武之间第二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实在是从割让香港之后才被迫开始的。

3、西学东渐的方式:传教授徒,翻译图书,编辑出版报刊、杂志,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4、西学东渐的阶段:①“明末、清初”背景:伴随着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传教活动逐渐进行的②“晚清、民初”背景:是在近代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后,伴随着军事、经济和文化渗透而逐步展开的。

二、早期西学东渐1、重要史实:①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着作)②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编译的《同文算指》(系统介绍西方算术的笔算法)③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④徐光启、李之藻以西方历法为基础,完成《崇祯历书》,其影响至于清代。

⑤此外传入《泰西水法》、《远西奇器图说》⑥西方的美术、音乐、建筑开始对中国产生影响。

2、早期西学东渐的影响(作用)①引入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将一种新颖的异质文化导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系统,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揭开新的一幕,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

②中国人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

③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3、早期西学东渐中断的原因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绝中西往来;传教士的活动破坏中国主权和利益;两种文化理念的差异4、中国古代的社会转型第一次: 春秋战国,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发生了急剧变革。

历经500年的逐渐积累,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完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

5、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①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②政治:传统政治体系向近代政治体系演化的民主化趋势③思想:思想变革由浅入深,逐次递进;推动国人思想解放,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④教育文化的发展——新式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变化;⑤科技引进与影响——科技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改变;⑥社会习俗的变革——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的变化三、近代西学东渐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①概念:“中学”指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即儒家的纲常名教和君主专制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两次重要的社会转型
席海英
关键词:中国古代社会转型
摘要: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

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历史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
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

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历史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现将中国古代史上两次重要的社会转型简单梳理和解读,希望对高考备考能有所帮助。

一、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形成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形成时期,是由大分裂走向大一统的时期。

此时,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人用“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繁荣”来描述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时期,可谓最贴切不过了。

大动荡:既有社会制度的演变带来的动荡,又有诸侯国间大规模战争带来的动荡。

奴隶制度的逐渐崩溃,封建制度的日渐形成所引起的社会动荡是最深刻的、最持久的社会变化。

春秋以来,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春秋诸侯争霸,争霸战争此伏彼起,战国七国争雄,兼并战争或连横或合纵,连绵不断,人民苦不堪言,渴望统一。

但也就在这种动荡不安中,诸侯国数目越来越少,民族融合进一步增强,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区域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强,统一成为当时
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此时的祖国历史在动荡中变革,在动荡中发展,在动荡中逐渐融合成一个整体。

大变革:这时最深刻的社会变化是社会制度的变革,封建制逐渐代替奴隶制。

这种变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方面,井田制的逐渐崩溃,封建生产关系的日渐形成并壮大;二是伴随着经济领域的变化,政治方面出现了改革和变法,尤其是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使封建制最终确立下来。

此时著名的改革和变法有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战国时期商鞅变法。

大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战争不断,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妨碍。

但是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由于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形成,由于各国为了在争霸战争或兼并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进行了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改革,社会经济依然有了很大的发展。

大繁荣:由于中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之中,这种激烈动荡的社会环境使思想异常活跃,众多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各国统治者出于自身的需要,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古典文化时代。

古典文化倡导的“人文思想”,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思想武器。

相关问题链接: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这一特征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有何反映?其内在联系如何?特征: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

反映: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
租佃关系出现,新兴封建城市出现;政治: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文化:百家争鸣。

联系: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制度的变革和进步,促进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社会制度的进步反过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各提出了哪些治国方案?试联系有关史实作一简单的评价。

3、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各提出了哪些治国方略?秦始皇采用了哪家的治国方略?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明清时期的君主们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使其达到了顶峰。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性日益充分地暴露出来,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严重桎梏。

经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已经萌芽并得到了缓慢地发展。

在我国封建社会的母体内已经孕育出一种新的生产关系,这表明我国封建社会已经日趋衰落了。

文化:伴随着政治经济方面的变动,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了。

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揭露封建制度、要求个性解放的特征。

这一时期,欧美国家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

中西对比,中国已明显落后于西方。

相关问题链接:
1、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的一百余年间,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封建社会末期最为繁盛的百年之治——“康乾盛世”,但历史只过去了
40余年,中国就迅速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试说明“康乾盛世”的表现,并结合中外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分析盛世局面迅速消失的原因。

走在世界前列的封建时代的中国在明清之际逐渐落后于世界这一历史对当前中国有何启示?答案: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边疆得到巩固和发展;经济发展迅速,耕地面积扩大,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人口大量增加;资本主义萌芽得到缓慢发展。

迅速消失的原因:康乾盛世之间,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开展并基本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资本主义加紧向外扩张,力图使中国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而此时的中国,长期推行“闭关自守”政策,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大兴文字狱并沿袭明朝的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影响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严重束缚了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启示:统治者闭关自守,盲目自大,使盛世局面迅速丧失;坚持改革开放,跟上世界发展潮流;调整生产关系,大力发展生产力;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提高民族凝聚力;重视科技教育,增强综合国力。

2、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我国的文学艺术繁荣兴盛,而科学技术则由发展转为停滞。

概述这两种文化的具体表现和特征,并分析形成这两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因。

答案: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繁荣,出现了《水浒传》、《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佳作。

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揭露封建制度、要求个性解放的特征。

明朝时,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分别写成了《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三部科技著作,以后科技方面则没有重大的进展和创新。

其特征是总结传统科学技术,开始学习西方科学知识。

明朝中期以后,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另一方面,自然
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封建制度日益腐朽,统治者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

上述文化现象正是当时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3、有的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生产后,“除了技术不发展的情况以外,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要的物质条件都具备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社会已发生“本质的变化”,生产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你是否赞同上述观点,请结合史实简述理由并评析上述观点。

答案:不赞同。

理由:①到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的萌芽仍局限于江南、广东等少数手工业部门中;资本主义萌芽稀疏存在、发展缓慢。

②普遍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由劳动力市场不充分;广大小农很少从市场购买手工业品;清政府对商品征收重税、对外实行“闭关自守”、国内外市场条件不具备;地主商人的钱财一般不用于扩大手工业。

③广大内地和边疆地区很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下。

④封建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手工工场没有成为当时中国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形式。

评价:夸大占很少数的先进经济因素;用局部先进地区、行业、部门来代替全国;、非主流的情况,用片面的、掩盖了整体的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