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和转型期社会综合现象
社会转型时期重大社会现象
5 .处于 工业 化后期 的时代 。 O
13 农 村社 会 向城 市社 会转 变 -
与我 国社 会从农 业 化社 会 向工业 化 社会 转变 相 伴 随 的是 .我 国正 从 农村 社 会 向城 市 化社 会 转变 。 我 国城 市 化 进 程 的速 度 越 来 越快 。2 0 0 9年 9月 1 7
三位 ,到 2 1 0 0年 上 升 为世 界 第 二 。 我们 不 仅 要 看 到 我 国经 济 总量 的快 速上 升 势头 .同时 。我们 也 要 看 到 我 国人 均 G P在世 界 的排 名 依 然 处 于 相 当 落 D 后 的 国家 之列 .如 2 1 0 0年 .我 国人 均 G P在世 界 D 的排名 中仅 占第 10位 0
估 计 .未来 几 年 内 .农 业 的生产 总值 要 下降 到百 分
பைடு நூலகம்
之 十 以下 与农 业 生产 总值 所 占 比例 下 降相伴 随的
是 非农 业 在 我 国生 产 总值 中所 占的 比重越 来 越 大 .
越 来 越 高 到 2 0 0 9年 . 已 经 占 到 生 产 总 值 的
8 .% 另一 方 面 .我 国 的工 业化 指 数 也 呈逐 年 上 2 9
渐 形 成 的 。但 是 ,伦 理 道 德 是 一种 非 正 式 的制 度 , 是 人 们在 生 活 中依 靠 社会 舆论 、传 统 习惯 和 内在信
念 来 维 系 的 行 为 规 范 。 在 当 前 社 会 , 德 已 经 很 难 道
过 去 很 长 一 段 时 间 .我 国 都 是 一 个 农 业 化 大 国 .农 业 在 我 国 G P中 占据 了很 大 比重 。但 自改 D 革 开 放 以 来 .我 国农 业 占 GD 比重 每 年 下 降 2 3 P — 个 百 分 点 .到 2 0 0 9年 我 国农 业 只 占到 了 G P的 D
转型中国的社会态度变迁
转型中国的社会态度变迁一、本文概述《转型中国的社会态度变迁》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公众社会态度的变化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社会转型,作为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复杂过程,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引发了公众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出发,分析这些变化的具体表现,探究其对社会发展和个体行为的影响,以期对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具体来说,文章将首先回顾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明确转型的起点和当前所处的阶段。
在此基础上,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社会调查数据,揭示公众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态度变化的趋势和特点。
这些变化包括但不限于对经济发展、政治参与、文化认同、社会公正等方面的看法和期待。
接下来,文章将深入探讨导致这些态度变化的多重因素。
这包括政策导向、经济发展、社会事件、教育水平、信息传播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文章将揭示它们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公众的社会态度。
文章将对转型过程中社会态度变迁的意义和影响进行评估。
这包括对社会稳定、文化多样性、社会公平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以及可能出现的挑战和问题。
在总结这些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将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和思考,以促进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实现更加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二、中国社会态度的历史回顾中国社会的态度变迁,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巨大的转变。
这一转变不仅体现在经济的高速增长、社会的快速发展,更体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社会态度的深刻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依然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变革持有谨慎甚至排斥的态度。
但随着政策的逐步放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逐渐接受并期待改革,社会态度由保守转向开放。
这一时期的转变,主要表现为对市场经济的接纳、对外来文化的接受以及对个人权益的追求。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态度也进一步开放和包容。
人们更加关注自我实现,追求个人价值,对多元化、个性化的生活方式表示认同。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重大社会转型
课题中国历史上的四次重大社会转型课时1课时课型复习课科目历史班级姓名流程具体内容笔记栏考纲要求重点:掌握中国历史上四次转型时期的阶段特征及表现。
难点:明清时期阻碍社会转型的因素;新中国三次大的经济体制转型【课前导入】“社会转型”的基本内涵就是指社会的整体性变动。
具体来说,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它不是指社会某个领域的变化,更不是指社会某项制度的变化,而是指社会生活具体结构形式和发展形式的整体性变迁。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社会转型:一、春秋战国时期——向封建社会过渡二、明清民国时期——向资本主义过渡三、新中国初期——向社会主义过渡四、改革开放时期——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渡◆一、春秋战国时期——向封建社会过渡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转型期。
这一时期,发端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思想文化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西周成型的我国古代早期文明被以小农经济、中央集权为特点的我国古代文明所取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推动因素、表现与影响1.推动因素(1)根本原因: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是该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根本动力。
(2)直接原因:争霸战争和各国改革变法加速了社会的转型。
2.转型的主要表现(1)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制、分封制崩溃;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2)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3)文化上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道、墨、法成为主要流派。
(4)阶级上贵族阶层逐渐失去政治特权,经济上日趋衰落;“士”阶层活跃;拥有大量土地的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的兴起。
3.文化上:教育上重视劳动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文艺学术上提出“双百”方针。
4.外交上: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维护了中国的民族独立;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社会风尚上:崇尚节俭、尊重劳动的社会风气形成◆四、改革开放时期——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的时期,也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为突出的时期。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化问题有哪些?
论当前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化问题法学二班林传辉学号:200911201235摘要;自1978年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了转型期,其标志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促进了社会的加速转型,伴随着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必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尤其是21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
然而,社会转型加速过程中结构的滞后性使社会结构处于相对失衡状态,而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化问题。
关键词:社会转型社会化所有制体制结构价值观冲突差距1.当前社会转型中各类问题产生的背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地出现了一派新气象,各类社会因素都出在转型的快车道之上。
时至今日,“社会转型”已成为描述和解释中国改革以来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理论范式。
中国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体制变革的狭隘领域,它已汇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一道融入了世界范围内的“后发”国家的社会转型潮流之中,是一场全面、整体性的社会结构变革。
它不仅是一场经济领域的变革,而且是一场全社会、全民族思想、文化、政治、心理等各方面的“革命”。
社会转型从政治文化领域找到突破口的,一方面,原有的结构性失衡现象继续存在,另一方面,又产生了新的结构性失衡现象。
中等收入者阶层是社会中最稳定的力量。
由温饱户构成的准中等收入者阶层是社会的次稳定力量。
而贫困户等低收入者阶层,则是社会最不稳定的因素。
高收入者中的暴发户,其非法致富手段、炫耀性消费、贿赂与斗富行为等,往往会导致低收入者的心理失衡或扭曲,还会使掌握一定权力的某些人经不起诱惑而滋生腐败现象,从而带来某些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就在此中情况下各类社会化问题逐步映入了人们的眼帘。
2.当前转型中的各类主要问题分述我国目前已进入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浅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面临的挑战
浅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面临的挑战作者:巩喜伟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19期摘要现阶段,中国在经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急剧转变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政府治理面临的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分配不公正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关键词社会转型公平正义国民心态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社会转型使国家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其中主要的有来自社会层面的挑战和国民心态迷失的挑战。
1我国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挑战1.1社会层面的挑战在转型期,社会层面的挑战主要体现在社会稳定面临挑战、社会发展繁荣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因为转型就要改变,改变必须扬弃,摈弃旧有的权益格局和发展模式,则会打破原有平衡,造成局部的失衡乃至混乱。
特别是在中国法治执行水平较低,制度化程度不高,公民的行为理性化程度普遍不高的状况下,“打破”与“建立”之间的冲突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影响社会的稳定。
在转型期,阶层分化明显;公众期望值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公民的挫折感、剥夺感、不安全感增强,对公共权威的信任度、认同感下降等,都会影响社会的发展繁荣。
转型带来的福利分配不公、社会保障落后、治安恶化、就业困难等问题,对政府治理构成严峻挑战。
1.2国民心态的迷失转型带来了国民心态的严重迷失。
第一表现是物欲化,指的是人们迷恋于对物质的占有、享受和崇拜,发展到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从而无视人的人格、精神需求与发展,因而产生人格衰退、道德衰退、精神衰退和行为衰退等现象,在现实中表现为金钱崇拜和物欲横流等社会病态。
在物欲化冲击下,使有的人表现出认钱不认人、认钱不认理等社会道德退化现象。
第二是焦虑化,即社会转型期因社会剧变所带来的焦躁不安的心态、急不可耐的情绪性反映和缺乏理智的盲目行为的综合症。
社会转型期由于人们盲目追求功利,社会发展不够均衡等原因,使人们充满了功利性、充满了缺乏理智的情绪色彩,社会焦虑还造成人容易产生盲动、错觉和社会“无序”,影响到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社会和谐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个人的自我发展。
我国转型时期社会分层现象探要:问题与应对-最新年精选文档
我国转型时期社会分层现象探要:问题与应对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观之,人类社会是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历史架构中向前发展的。
在宏阔的历史境遇中,社会整体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断接榫、磨合、调适的进程中向前推进的。
而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期间也伴随着社会转型。
一般而言,社会转型,是社会由传统发展模式逐渐向现代发展模式裂变、分化、转换、跃升的历史进程。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快速的社会分化与社会流动现象凸显――社会呈现分层化和断裂化趋向。
在学理意义上,“分层的历史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发达工业社会里阶级、地位和声望层级轮廓争论的历史。
”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随着人类实践范围的扩大和自身认知能力的提高及其整体知识总量的积聚,映射在社会或人类整体的发展中,社会发展并非在整齐划一的态势下运行――在实然意义上,社会存在着诸多不平等、不同步发展的现象――在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
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Parsons)称“社会分层”是从社会角度的某些重要方面,把组成一定社会体系的人类个体及他们之间在待遇上的相对优劣分成不同等级。
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降,我国社会面临的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的全面社会转型、经济体制转型与社会结构转型同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着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社会就处在一个不断分化的转变之中,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尤甚――中国的社会分化日益呈现为一种不断加剧的态势。
当前,我国贫富分化较为明显,财富的集中化程度较高,分化的形势和由此造成的社会结构紧张局面开始严峻;阶层结构出现“固化”倾向,社会中间阶层比例较小,阶层利益呈现“多元化”、“碎片化”之特点。
据此,在唯物史观视阈下,立足于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宏阔的时代境遇,对转型时期社会分层问题的现状进行深度探究,并相应地提出解决社会分层问题的对策,以期对分析和有效应对当前的社会分层问题有所助益。
(最新整理)转型期社会特征
2021/7/26
6
5、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作为社会转型期,其变化表现在:
(1)对内改革:①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目标(直接目的)是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
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性质是一场广泛而深刻
的革命。改革的内容: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由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转
中外联系:这一时期,西方欧美国家正在完成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进 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021/7/26
5
4、过渡时期(1949~1956年)
国际形势: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对峙局面;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总体特征: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代化建设,提高综合国力;格局是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从沿海到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
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同任何
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一是与西方大国开展不结盟的和平外交;努力构
建战略协作关系(伙伴关系或互惠关系)。二是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
⑦.从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看。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掀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在斗争中形成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战后巴黎 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秩序---凡尔 赛—华盛顿体系。 ⑧.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过程看,运动中心由德国转移到俄 国。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 家——苏俄,社会主义由理想首次变成现实;1919年在莫斯科成 立了共产国际。
调研报告:转型、冲突与治理——当前社会问题及对策分析
转型、冲突与治理——当前社会问题及对策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与此同时,社会矛盾凸显,社会问题频发,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及全社会高度关注。
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加强社会建设、改进社会治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将其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要求。
在社会转型期应对社会冲突,关键是要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依法参与管理,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一、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冲突(弘利教育)“社会转型”意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进行转变。
社会转型的内涵主要包括了体制的转型和社会结构的转型。
可以说,中国的社会转型是一场全面的、整体性的社会结构的变革,是一个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结构同步转变的过程,是社会失衡和社会协调相伴的过程,是社会秩序重构与整合的过程。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社会转型期,是社会进步和社会代价并存、社会发展与转型风险并存的时期。
尤其是我国,属于后发型现代化,追赶型的发展模式能使我国在短时期内取得显著的成绩,但同时也把现代化过程中所涉及的矛盾与问题集中在一个相对短的时期内,这样一来化解社会矛盾的时空也被极度压缩,社会张力加大,增加了发生社会冲突的风险。
总体来看,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主要风险来自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经济结构已经是工业社会中期偏后阶段的结构,而社会结构还处在工业社会的初期阶段,存在着严重的“结构差”。
这种“结构差”是导致社会冲突的根本原因。
一是社会主体碎片化,即越来越多的人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而社会人是悬浮的、碎片化的,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组织性和凝聚力的降低。
二是利益冲突复杂化,主要是阶层结构更加复杂,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往往存在矛盾甚至对立,利益博弈十分明显,利益协调的难度越来越大。
三是资源分配两极化,越是处于社会阶层顶端的人们越是掌握着更为丰富的社会资源,越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却只拥有较少的社会资源,致使贫富两级分化加剧。
社会转型与社会不适
社会转型与社会不适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所处的社会正在经历着剧烈的转型。
这种转型既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不适。
本文将探讨社会转型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社会不适问题。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的结构、组织和价值观念的根本性变革。
例如,在工业革命时期,社会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在信息技术革命时期,则是从工业社会转变为信息社会。
这种转型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社会的运作规则和交往方式。
社会转型对社会的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看。
首先,社会转型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丰富多样。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地获取到各种信息,享受到智能科技带来的便捷。
其次,社会转型也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
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日益频繁,国际贸易和合作也得到了推动,这对于世界各地的人们来说,都是一种机遇。
然而,社会转型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不适问题。
首先,社会转型使某些人的技能和经验失去市场价值。
随着自动化和机器替代人力的发展,一些传统的人力劳动逐渐被淘汰,导致失业率上升。
这对于那些没有专业技能或者老年人来说,往往会造成经济困难和心理压力。
其次,社会转型也带来了信息爆炸和信息泛滥的问题。
在信息社会中,我们每天都会面临大量的信息输入,但很难区分信息的真伪和重要性,这容易导致信息过载和焦虑。
再者,社交媒体的兴起也对人们的社交关系造成了诸多挑战。
虚拟社交的普及使人们更多地寄希望于在线社区,而缺乏面对面交流可能会导致孤独感和沟通困难。
面对这些社会不适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
首先,政府可以加强对教育的投入,提高人们的技能和适应能力。
通过培养适应社会转型的职业技能,人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就业环境。
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强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和援助,以减轻他们在转型期的压力。
其次,我们个人应该积极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包括技术和情感上的发展。
通过适应变化,我们能更好地应对社会转型带来的挑战。
社会转型
例、17-18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1)政治领域:欧美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 程开始启动,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基 本原则。 (2)经济领域:大力推行重商主 义政策,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 (3)思想领域:欧洲出现了第二次思想解放 运动,即启蒙运动。
材料四:在大不列颠,1911至1913年间, 25岁以上的人中占4.93%的人拥有60%以 上的财富。同样,在普鲁士,1911年时, 3425人的平均财富为5321400马克,而另 外1608050人的平均财富却为23295马 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工业革命推动社会转型带来了什么社会问题?
不对等的社会权利引发社会焦虑与对抗情绪
三、社会转型期存在的问题
1、经济与政治改革的不同步,社会转 型的系统性与配套性有待提高。(当代 中国)
2、不均衡发展产生的社会不公平现象 有漫延趋势。 (当今世界的发展) 3、不对等的社会权利引发社会焦虑与 对抗情绪。 (两次工业革命)
说明当今中国转型期面临着什么具体问题?
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 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 生态环境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 社会问题……
四、如何应对我国社会转型
1、加快经济发展,做大经济基础,同时加大第 二次分配的力度,促进社会公平。 2、加强社会控制机制的整合功能,防止社会问 题的蔓延。 3、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 4、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核心 价值观体系。 5、建立畅通的群众诉求机制和社会问题的预警 防范机制。
材料五:一个经济体系中各体制之间的相互 兼容和相互协调,是一个稳定的体系性的重 要保证,也是这个体制有效运行的基本保证。 这种“不协调成本”大于转型收益,将最终 注定转型的失败和混乱。如何在转型矛盾与 冲突加剧的情况下,取得“转型利润”,求 得社会转型与制度转换的“和谐发展”,追 求经济效率与社会公正的平衡,将是未来中 国发展值得特别关注的事情。 ——刘燕 万欣荣 《社会主义研究》
2024国考申论真题答案及详解(副省级)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验了长达35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特殊是过去10年,经济总量翻了两倍,人均收入超过 4000美元,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快”成了社会生活的常态,而“慢”越来越稀缺。慢作为一种心理定势,不仅确定着社 会生活形态,也影响着经济发展方式。昆德拉认为自由有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为了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与心理感 受,我们须要放缓节奏,镇定自若推动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打造中国发展升级版。
善款
心系玉树藏胞。健康节筹备期间。四川雅安发生7级地震,师生们发起“天佑
雅安、心系灾民”捐资赈灾活动,在捐献活动中体认到爱心、向善的心理健康底蕴。
全面推动高校生心理健康教化工作,切实服务高校生健康成长是全面提高高等教化质量的要求。心理健康节活 动为促进高校生健康成长成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望S高校将这项活动更好地持续下去,为高校生欢乐成长做出更大 贡献。
在昆德拉祖国的首都布拉格,人们习惯在音乐与读书中陶冶心性,度过闲暇;在他国籍所属的法国,拥有世界上 最
多的假日,一年据称多达186天。这些发达国家的人民拥有与他们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活方式与心理状态 ,缓慢从容,正是社会高度文明的表征。
我国要打造的发展升级版,决不能再是片面的经济发展、见物不见人的发展,在总体战略上要使经济发展与社 会建设协调同步,创新社会治理,推动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公允正义,保障每一位公民的机会公允;在详细作为上,要 提高以正确价值观引导精神文明建设与人们心理调整的实力,弘扬主旋律,唱响中国梦,宣扬各个领域的“最美”典型 ,释放正能量,引导人们将个体追求融入国家民族的事业之中;在社会工作层面,要激励各类专业机构和社会志愿者 为公众供应多种形式的心理救济服务,疏解心理压力,排遣精神苦闷;同时,在国民福利层面,也要实行扎实的举 措,落实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保障劳动者假日福利的实现,努力让社会的节奏慢下来,让人们拥有发展自我的条件 与空间,实现社会氛围宽松公正,个体自由有为,人人有余暇品尝发展带来的精神文化成果,过上有尊严的华蜜生 活。
转型期社会矛盾的分析与对策
转型期社会矛盾的分析与对策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和调整,利益主体多样化和价值取向多样化日益凸现,人们的思想活动呈现多变性和反复性,由此构成了以人民内部矛盾为主的社会矛盾的多发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转型期社会矛盾的类型和性质,正确把握其发展规律及特点,正确选择化解社会矛盾的路径和方法,从而取得最佳的社会效果,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刻认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着眼于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更加积极主动地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
这一重要讲话,为我们正确认识、正确处理当前社会矛盾指明了方向。
分析转型期社会矛盾的类型处于转型期的社会矛盾,可以说覆盖领域广泛,涉及门类众多。
其中比较受关注的有劳资纠纷、征地补偿、劳动就业、拆迁安置、社会安全、群体冲突等等。
这些矛盾看起来五花八门,纷纭复杂,从深层次原因分析,大体上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劳资矛盾。
近期劳资矛盾引发的事件频繁出现,“劳资博弈”正成为近期我国一些地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焦点。
其实,劳资矛盾是市场经济最本质的矛盾,在中国出现并不意外。
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经之痛”。
如何消解劳资矛盾,调处劳资纠纷,既是党委政府加强社会管理、改善公共服务的职责所在,也是当前抓发展、促民生、促稳定的新课题。
实际上,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结构复杂化的今天,要拿捏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分寸殊为不易。
主政者既要回应劳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合理诉求,维护其合法权益;又要考虑资方的转型压力和现实承受力。
第二类为官民矛盾。
官民矛盾历来是社会矛盾的重要组成部份,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只是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的程度有所不同。
我们党执政前后,在官民关系、干群关系上都曾有过很好的时期,上下一心,同舟共济,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许多辉煌。
社会转型与转型期的社会问题ppt
一、转型期社会冲突得特征识别
1、社会转型含义及特征 2、中国社会转型历程 3、转型期社会冲突研究
二、社会转型期治理模式分析及研究
1、治理模式种类 2、中国现状模式选择
一、转型期社会冲突得特征识别
(一)社会转型含义及特征
社会转型就是指社会结构与社会运行机制 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换得过程(中国 社会转型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换 得过程 )。 q 社会转型理论,就是西方社会功能结构学派现代
• 资料来源:中科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3、转型期我国社会得特点
(1)社会分化加速
A、分化迅速 B、分化广泛
在社会个体层面 在社会群体层面 在社会组织层面 在不同区域层面
(2)社会流动加快
转型时期我国社会成员得流动主要表现为各种结构性得社会流动:
A、所有制结构之间流动 B、产业结构之间流动 C、地区结构之间流动 D、城乡城镇化水平 (%)
193
1、72
17、9
668
5、23
40、5
全国部分地区实现现代化时间表
地区 上海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得时间(年) 2015
北京 广东 天津 江苏 福建 辽宁 浙江 山东 黑龙江
2018 2021 2026 2033 2034 2035 2036 2041 2041
一就是慢速转型时期(1840年到1949年) 二就是中速转型时期(1949年到1978年) 三就是加速转型时期(1978年到现在)
在当前社会转型得加速期,转型得目标就是过渡到社会主 义现代化社会,转型得主要形式就是改革开放,转型得内 容包括结构转变、机制转轨、利益调整与观念更新等在 内得全方位转换,转型得速率与过去相比大大加快。
社会转型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与趋势
社会转型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与趋势社会转型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一种经济制度向另一种经济制度转变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一些特点和趋势,对这些特点和趋势的深入研究对于理解社会转型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在社会转型期中,经济发展的特点之一是高速增长。
社会转型期常常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的开放,这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转型期,改革的推动下,企业和个人拥有更多的机会和自由,创新和创业的活力大大增强。
这种高速增长的特点往往会带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促进了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其次,社会转型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剧烈波动的特点。
在转型期中,由于经济制度的变革和市场的扩大,各种经济现象和社会矛盾可能会激烈冲突。
经济增长的阶段性起伏和不平衡发展常常使得社会出现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引发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因此,在社会转型期中,需要注重稳定和公平的发展,以避免社会冲突和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情况的发生。
此外,社会转型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在转型期,人们对于经济和环境的关注越来越深,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也日益增强。
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发展需要不断改善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保护等方面,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成为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最后,社会转型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呈现出多元化和跨国合作的特点。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转型期的国家和地区往往需要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交流与合作。
跨国公司的兴起和跨国资本的流动加深了国际间的经济联系。
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和跨国合作的方式使得社会转型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充满活力和创新。
总之,社会转型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与趋势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领域。
高速增长、剧烈波动、可持续发展和多元化跨国合作都是其重要表现。
对于社会转型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对于指导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以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社会转型期的问题分析
社会转型期的问题分析罗汝钰行政管理02班 20090172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就是构成社会的诸要素如政治-经济,文化,价值体系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之间的发生的质变或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生的部分质变或量变过程.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正是社会主义内部各个构成要素不断发生部分质变或量变,向现代化不断迈进的过程.: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分化重组,递升跃迁的历史运动,是整个社会由僵滞走向变革;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落后走向文明的现代化过程。
由于中国社会在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经济背景,资源背景等方面的特殊性。
我国社会结构转型表现出若干个不同于一般国家社会转型的特征.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社会转型从空间看是全方位的,多角度,多层次的;从时间看是加速度的;从程度看则是深层次的。
2社会转型具有高度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3高度的自觉性和计划性;高度的系统性和配套性。
从这些特征出发,我从两个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一社会转型面临的社会风险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加速,中国面临的社会风险日益增多。
但来自于社会结构层面的社会风险是基础性、深层次性的风险,对中国社会的稳定构成巨大的威胁。
社会风险,是任何社会都必须面对的现实,所不同的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风险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已经步入一个高风险的社会,面临的社会风险日益增多。
社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是指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在内的复杂系统;而狭义的社会则是指与政治、经济、文化相并列的一个子系统。
相应地,社会风险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风险是指由于自然灾害、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原因而引发社会失序或社会动荡的可能性。
我们在这研究狭义层面上的社会风险,指社会领域中可能导致社会冲突和社会不稳定的各种可能性因素,其本质是损失的不确定性。
简言之,社会风险就是社会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社会转型时期重大社会现象
社会转型时期重大社会现象
方晓义
【期刊名称】《心理与行为研究》
【年(卷),期】2011(009)B06
【摘要】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由此引发了诸多新的社会现象.为心理学工作者提供了千载难逢的研究社会环境变化对人心理行为影响的重要机会和环境。
这样的环境远比我们心理学实验室人为创设的环境来得更为真切,如果利用得当,不仅可以揭示社会环境变迁中人的心理行为发展的规律和机制.而且可以为促进社会更好地发展与和谐做出我们心理学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在此,仅对社会转型和由此引发的心理学可以进行探讨的一些社会现象做一些粗浅的分析和探讨.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总页数】4页(P57-60)
【作者】方晓义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3-4
【相关文献】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社会转型时期的重大作用 [J], 马坤
2.如何认识作为社会现象的音乐--伊沃·苏皮契奇的《社会中的音乐:音乐社会学导论》刍议 [J], 刘小静
3.解读社会结构与社会现象——以反乌托邦影视作品为例 [J], 曾莹
4.个体化社会的共同体建构——基于感染者"故意隐瞒"社会现象的分析 [J], 付莉萍
5.童年的突围:从社会现象到社会力量 [J], 李竹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社会现象类试题答题指导
1、丰富性
就丰富性而言,主要是从内容的角度来定位的。社会是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的发生自然而然也是丰富多样的。就目前的社会状况而言,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而出现在面试考试中的话题其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生、环保等。从形式上的丰富性而言,没有太大的变化,主要包括两个类型,一是陈述式命题方式。所谓陈述式命题方式,就是以陈述句的方式进行命题。比如“小学生由于迷恋网络偷菜游戏,在现实生活中去体验,被市场管理员当场抓住,请谈谈你的看法”;“请谈谈对宝马车碾死儿童案的看法”等等。二是漫画式命题。漫画式命题,就是把发生的社会现象以漫画的形式表述出来,特点就是把文字变成图画,由抽象变为形象。
从历史原因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两个:
第一,漫长的封建社会历程使一些落后意识难以根除。目前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脱胎而来的社会形态。虽然旧的社会制度已经消亡,但封建社会的剥削阶级思想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意识还没有完全根除。
第二,自由散漫、目光短浅、见利忘义的小生产的劣根性。这些思想意识和劣根性毛病给一些政府官员打上深深的烙印,它们如同冻僵的毒蛇,一旦遇到适宜的气候条件就会复苏,肆虐地吞噬放松警惕的人们。从现实原因的角度来看,市场经济的不完善和不平等竞争的负面影响是政府官员在八小时之外滋生……行为的现实原因。目前,中国社会正处在转轨期,虽然市场经济引入了激烈的竞争机制,这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受经济体制不够完善,市场经济主体多元化,生存竞争的强烈刺激,以及物质利益的驱动等因素的影响,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在规范的活动范围内,政府官员尚能正常、有序地运用自己手中掌握的权力,但在八小时之外,由于私欲蠢动、心态失衡、投机取巧等心态的存在,致使一些官员踏入了权力、金钱、地位的怪圈而不能自拔。从思想原因的角度来看,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侵蚀使一些官员丧失了党性原则,触犯党纪国法。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存在,对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产生了很大的消极、腐蚀作用,也侵蚀了一些政府官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逐渐地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八小时之外,他们往往乐道于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热衷于礼尚往来,应酬交往;忘返于灯红酒绿,觥筹交错;沉湎于乐池歌榭,胭脂膏粉,在不知不觉中被“糖弹”、“肉弹”击中、击倒。从组织管理和监督原因方面来看,权力赋予和运行监督出现断层失控,是政府官员在八小时之外失控。权力运行的无序现象,使躲避监督者有了可乘之机,监督方法因循守旧,往往流于开会,发文件、听汇报、应付检查等,没有动真格把监督延伸到八小时之外的日常生活中去,从而对监督对象权力运用的行为未能有效地采取严格的措施加以监督,出现了监督方面的隙缝和断层,使得八小时之外的……行为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从政府官员个人的角度而言,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失守是导致八小时之外……行为的个人因素。一些政府官员,由于政治观念淡化,伦理道德蜕化,人际关系庸俗化,法制意识弱化等因素的存在,在八小时以外与他人交往时,往往缺乏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是非不分、良莠不辨,对一些低级荒诞的东西不加抵制,当了俘虏。
我国当前治安的热点、难点
如何认识当前治安的难点、热点问题当前,我们正在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整个社会秩序井然,人民安居乐业,简而言之,就是人们要有足够的安全感。
虽然我国当前的社会治安处于良好的状态,社会治安形势总体保持稳定,但是社会治安事件的发生频率仍在不断地上升,因此出现了很多治安的难点、热点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包括:1、“两抢一盗”等暴力的、侵财性的案件持续发生。
据有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的“两抢一盗”案件犯案率居高不下,且有逐年增加趋势。
就05年中国“两抢一盗”案件竟高达300万起,占大侵财案件的九成。
2、人民内部矛盾纠纷尖锐复杂。
大量社会矛盾纠纷以案件形式汇聚到政法机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不断增加。
经过近几年集中治理,全国涉法涉诉信访量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但涉法涉诉信访总量占全国信访比例仍然较高。
3、交通、生产、施工等重大事故成为当前社会不容忽视的治安问题。
社会治安问题是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综合反映,造成当前这种社会治安问题如此突出并非偶然,这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深层社会矛盾及反映这些矛盾的社会问题的表征。
其主要原因有:1、社会体制转型期引起的社会动荡。
我国正处于由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实现形式。
商品经济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促进社会经济活力,提高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
另一方面,它严重地冲击原有的价值准则和社会秩序,引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导致价值观的异化,成为引发犯罪的思想渊源。
另外,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价值观的多元化,又在客观上增加了社会控制的困难。
以及受社会亚文化的影响,社会价值导向存在偏颇和混乱,使一些人过于注重自我和实现自我价值,缺乏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当自己超常的物质欲望和精神欲望通过正常途径得不到满足时,便采取越轨手段以求解决和解脱。
2、大规模社会人口流动产生的社会治安问题。
大量的人口流动和相关的人口流动管理、各项配套工作不同步时,社会就会处于一种杂乱无序的状态,这便会给社会治安带来无限的安全隐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转型和转型期社会综合现象社会转型是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程,是社会的结构性变革和整体性发展。
本文具体分析社会转型的内涵、转型期社会综合候症及中国社会转型的特征,以便从历史的社会的变迁中分析和把握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
一、社会转型的内涵“社会转型”(social transformation)一词来源于西方发展社会学理论和现代化理论,是对生物学“Transformation”概念的转用[1],西方社会学家借此概念来描述社会结构具有进化意义的转变。
西方社会学家大卫·哈利生最早在《现代化与发展社会学》一书中[2],运用“社会转型”来论述现代化和社会发展。
台湾社会学家蔡明哲在《社会发展理论—人性与乡村发展取向》中首次把“social transformation”译为“社会转型”,并提出了“发展就是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化社会的一种社会转型与成长过程”的思想[3]。
社会转型问题是国内外社会学家始终关注的理论话题之一。
西方关于社会转型的研究基本上围绕社会如何从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程展开,“传统”与“现代”成为研究的基本视点。
如英国的H·斯宾赛将社会划分为“军事社会”与“工业社会”;法国的E·迪尔凯姆将社会划分为“机械联系社会”和“有机联系社会”,认为社会的转型与变迁本质上看首先是法律与道德的变迁;德国的F·滕尼斯将社会划分为“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认为社会的转型主要表现为从社区转向社会,包括了由血缘关系转变为业缘关系、由乡村转向城镇、维系社会整合的基础----由习俗转向法律、社会价值观由靠信仰的力量形成转向靠舆论的力量维持、生存依赖由靠农业为转向靠工业为主;德国的M·韦伯将社会划分为“前现代社会”和“现代社会”,认为现代社会的特质是现代性;美国的C·E·梅花将社会划分为“身份社会”与“契约社会”;美国的H·贝克将社会划分为“宗教社会”与“世俗社会”;哈贝马斯则用交往行为理论阐述了规范和重构资本主义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问题,等等。
从这些大家的研究中,不难发现,“军事社会”、“机械联系社会”、“礼俗社会”、“身份社会”及“宗教社会”都是从不同角度或侧面反映了传统社会落后的、静止的、封闭的和陈旧的社会状态和观念,“工业社会”、“有机联系社会”、“法理社会”、“契约社会”、“世俗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则从不同角度或侧面反映了现代社会先进的、流动的、开放的和创新的社会状态和观念。
我国关于社会转型的研究,主要围绕现代化过程展开,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4]: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是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5]。
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变迁,主要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或者说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变的过程。
它和社会现代化是重合的,几乎是同义的[6]。
第三种观点是认为社会转型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发展过程,包括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过程、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此消彼长的进化过程和整体性的社会发展过程三个方面[7]。
第四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是指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结构性变动和整体性转化。
主要包括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化、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化、分化不明显的社会向高度分化的社会转化、宗教准宗教社会向世俗社会转化等五个方面的内容[8]。
第五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但对其含义的理解又不完全相同。
一种观点认为广义的社会转型,是指人类社会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例如从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从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一种质的变化;狭义的社会转型是指在同一个社会形态下,社会生活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发生了较大甚至较为剧烈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涉及社会形态的变化,只是一种量变[9]。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广义的社会转型可用于说明社会各层面的变化,如经济转型、政治转型、意识形态转型等;狭义的社会转型则是指文明类型的转变,如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10]。
有的还认为狭义的社会转型,主要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11]。
第六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是一种整体性发展,即包括经济增长在内的人民生活、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保健、社会秩序等方面在内的社会全面发展,其中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是社会发展的本质内容。
第七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性变动,既意味着经济结构的转换,也意味着其他社会结构层面的转换,因此是一种全面的结构性过渡。
第八种观点认为应把社会转型提升到哲学层面来思考,即认为社会转型是代表着历史发展趋势的实践主体自觉推进社会变革的历史创造性活动,具体来说可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社会转型的主体不是社会结构,而是从事现实历史活动的实践的人;二是应当从历史的积极能动因素――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方面和主体的“能动生活过程”去思考揭示社会转型的本质;三是寻求社会转型的意义应着眼于人的价值取向与目的,把历史发展的渐进性中断与历史的上升运动和生活发展观念联系起来[12]。
第九种观点认为从广义文化学的角度看社会转型就是文化转型,指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整体性变革,它具有高于政治、经济结构转型的超前性和独立性[13]。
第十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就是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样化的过程[14]。
综上所述,所谓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机制从一种型式向另一种型式转换的运动过程,是一切社会形态的质变、飞跃,社会革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改革和变迁等都可视为社会转型的形式。
社会转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制转轨,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二是社会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即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所以,社会转型是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程,是社会的结构性变革和整体性发展,既包括经济基础的变革,也包括上层建筑的调整,通过确定新的社会经济秩序,整合社会资源,推动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的整体性变迁。
二、转型期社会综合候症所谓社会综合候症,即社会发展中的非常态社会现象。
在历史上,每一次社会形态的更替,都经历过社会转型期。
转型期社会一般都存在社会结构的不平衡性、社会矛盾的尖锐性和社会内容的创新性。
1、社会分化的急剧加快。
美国当代结构主义理论大师彼特·布劳的结构变迁理论认为:社会结构的组成实际上是指由个人所组成的不同群体或阶层在社会中所占据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表现出来的交往关系。
社会结构可以由一定的结构参数加以定量描述,包括从水平方向对社会位置进行区分的类别参数,如性别、宗教、种族、职业等,以及从垂直方向对社会位置进行区分的等级参数,如收入、财富、教育、权力等。
结构参数就是人们的属性。
这两类参数之间可以相互交叉,也可以相互合并,从而使社会结构的类型显得更加复杂多样。
而社会分化就是指社会结构系统不断分解成新的社会要素,各种社会关系分割重组最终形成新的结构及功能专门化的过程。
与社会结构的构成相适应,社会分化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社会异质性增加,即群体的类别增多;二是社会不平等程度的变化,即社会群体间的差距拉大。
而社会整合是针对社会分化产生的异质性超越原有的规范而提出来的,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将社会结构不同的构成要素、互动关系及其功能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提高整个人类社会一体化程度的过程。
社会结构愈复杂,社会异质性程度愈高,社会分化与整合就愈频繁。
社会转型实际上就是在分化——整合——再分化——再整合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得以进步和发展的,所不同的是,在加速转型期,社会分化的烈度、速度、深度和广度比任何时期都要深刻,以致社会整合常常难以适应它的变化而使社会出现“断裂和失衡”现象,而这正是导致社会不稳定和社会问题大量涌现的根本性原因。
所以,社会结构的不断分化与整合是转型期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根本动力。
2、社会价值观的冲突凸显。
所谓社会价值观,就是指在社会实践和文化传承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价值关系的取向性、评价性的观念形式,集中体现了社会行为的态度、准则。
社会转型在价值观上的反映,就是旧的社会价值体系消解、失效,新的社会价值体系生成、发展的过程。
就本质上讲,社会转型是同人的终极关怀、人的完整性、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解放紧密联系的,客观上需要以人的价值实现和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为最大担负。
但是,社会转型造成了主体利益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格局,不同利益主体形成不同的群体或阶层,在这些特殊利益主体之间必然形成不同的政治价值、伦理价值、人生价值并由此发生冲突和对立,致使原来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被更现实的生存斗争、生命发展观念所淡化,个体主体本位意识凸显,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滋长蔓延。
经济主体的角色,使功利性与实用性成为衡量价值的重要尺度,经济的增长、适应环境能力的增强和资源利用水平的提高等成为许多经济主体行动的基本价值取向,只讲局部和个人利益,不讲全局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他人利益;只顾个人满足,不顾他人需要;只求当前自身利益的实现,不记长远后代的发展。
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对立、个人主体本位与社会主体本位的价值观冲突、道德取向和利益取向的价值冲突,成为转型期社会价值体系建构与解构过程中最显著的特点。
3、经济体制的重新建构。
社会转型在经济领域的反映,主要表现为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经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转型的要素之一。
西方理论界对转型期社会的经济研究主要借用新古典经济理论和产权理论,共同的结论是社会转型的过程就是私有产权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马其顿经济学家K·博戈耶夫在《经济转型》中提出,中、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现在进行的转型的最终目标是从中央计划管理的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转变或变成市场经济的私有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制度”。
捷克的克劳斯认为捷克已进入后转型时期,即“自由进入政坛、建立私人所有制基础和政治权限的成熟的市场经济”,“从社会主义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从供给约束型经济向需求约束型经济、从地区经济向独立的国家经济、从以加工工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向以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的转变进程。
克罗地亚经济学家D·沃伊尼奇在其论文集《转型的经济与政治》中提出,“转型”是与“改革”有着本质差别的概念,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主要是期望通过加强某些市场因素来完善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而转型的结果则是建立市民社会、民主和多元化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