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和转型期社会综合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转型和转型期社会综合现象
社会转型是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程,是社会的结构性变革和整体性发展。本文具体分析社会转型的内涵、转型期社会综合候症及中国社会转型的特征,以便从历史的社会的变迁中分析和把握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
一、社会转型的内涵
“社会转型”(social transformation)一词来源于西方发展社会学理论和现代化理论,是对生物学“Transformation”概念的转用[1],西方社会学家借此概念来描述社会结构具有进化意义的转变。西方社会学家大卫·哈利生最早在《现代化与发展社会学》一书中[2],运用“社会转型”来论述现代化和社会发展。台湾社会学家蔡明哲在《社会发展理论—人性与乡村发展取向》中首次把“social transformation”译为“社会转型”,并提出了“发展就是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化社会的一种社会转型与成长过程”的思想[3]。
社会转型问题是国内外社会学家始终关注的理论话题之一。西方关于社会转型的研究基本上围绕社会如何从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程展开,“传统”与“现代”成为研究的基本视点。如英国的H·斯宾赛将社会划分为“军事社会”与“工业社会”;法国的E·迪尔凯姆将社会划分为“机械
联系社会”和“有机联系社会”,认为社会的转型与变迁本质上看首先是法律与道德的变迁;德国的F·滕尼斯将社会划分为“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认为社会的转型主要表现为从社区转向社会,包括了由血缘关系转变为业缘关系、由乡村转向城镇、维系社会整合的基础----由习俗转向法律、社会价值观由靠信仰的力量形成转向靠舆论的力量维持、生存依赖由靠农业为转向靠工业为主;德国的M·韦伯将社会划分为“前现代社会”和“现代社会”,认为现代社会的特质是现代性;美国的C·E·梅花将社会划分为“身份社会”与“契约社会”;美国的H·贝克将社会划分为“宗教社会”与“世俗社会”;哈贝马斯则用交往行为理论阐述了规范和重构资本主义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问题,等等。从这些大家的研究中,不难发现,“军事社会”、“机械联系社会”、“礼俗社会”、“身份社会”及“宗教社会”都是从不同角度或侧面反映了传统社会落后的、静止的、封闭的和陈旧的社会状态和观念,“工业社会”、“有机联系社会”、“法理社会”、“契约社会”、“世俗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则从不同角度或侧面反映了现代社会先进的、流动的、开放的和创新的社会状态和观念。
我国关于社会转型的研究,主要围绕现代化过程展开,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4]:
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是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
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5]。
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变迁,主要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或者说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变的过程。它和社会现代化是重合的,几乎是同义的[6]。
第三种观点是认为社会转型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发展过程,包括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过程、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此消彼长的进化过程和整体性的社会发展过程三个方面[7]。
第四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是指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结构性变动和整体性转化。主要包括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化、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化、分化不明显的社会向高度分化的社会转化、宗教准宗教社会向世俗社会转化等五个方面的内容[8]。
第五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但对其含义的理解又不完全相同。一种观点认为广义的社会转型,是指人类社会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例如从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从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一种质的变化;狭义的社会转型是指在同一个社会形态下,社会生活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发生了较大甚至较为剧烈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涉及社会形
态的变化,只是一种量变[9]。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广义的社会转型可用于说明社会各层面的变化,如经济转型、政治转型、意识形态转型等;狭义的社会转型则是指文明类型的转变,如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10]。有的还认为狭义的社会转型,主要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11]。
第六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是一种整体性发展,即包括经济增长在内的人民生活、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保健、社会秩序等方面在内的社会全面发展,其中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是社会发展的本质内容。
第七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性变动,既意味着经济结构的转换,也意味着其他社会结构层面的转换,因此是一种全面的结构性过渡。
第八种观点认为应把社会转型提升到哲学层面来思考,即认为社会转型是代表着历史发展趋势的实践主体自觉推进社会变革的历史创造性活动,具体来说可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社会转型的主体不是社会结构,而是从事现实历史活动的实践的人;二是应当从历史的积极能动因素――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方面和主体的“能动生活过程”去思考揭示社会转型的本质;三是寻求社会转型的意义应着眼于人的价值取向与目的,把历史发展的渐进性中断与历史的上升运动和生活发展观念联系起来[12]。
第九种观点认为从广义文化学的角度看社会转型就是文化转型,指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整体性变革,它具有高于政治、经济结构转型的超前性和独立性[13]。
第十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就是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样化的过程[14]。
综上所述,所谓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机制从一种型式向另一种型式转换的运动过程,是一切社会形态的质变、飞跃,社会革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改革和变迁等都可视为社会转型的形式。社会转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制转轨,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社会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即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所以,社会转型是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程,是社会的结构性变革和整体性发展,既包括经济基础的变革,也包括上层建筑的调整,通过确定新的社会经济秩序,整合社会资源,推动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的整体性变迁。
二、转型期社会综合候症
所谓社会综合候症,即社会发展中的非常态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