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桂枝汤辨析
麻黄汤症和桂枝汤症辨
麻黄汤症和桂枝汤症辨《伤寒论》中,麻黄汤和桂枝汤是表证治疗的基础药方。
或云辨其汤症之别皆在其汗出和不出者。
此误甚也。
思之当受16条成注的影响。
16条云:“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其成注云:“脉浮发热,汗出恶风者,中风也,可与桂枝汤解肌;脉浮紧,发热,不汗出者,伤寒也,可与麻黄汤。
常须识此,勿妄治也。
”读者一对照,其分别可不就是汗出和不汗出之别吗?此成注之误也。
《伤寒论》2条云:“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对比成注,明显的,成注言中风为“脉浮发热”的症状本身就是错误的,应该是“脉缓发热”。
故而汤症之别当不在发不发汗,而在脉象上。
《伤寒论》所言中风、伤寒,于今便是感冒,无非是表症、里症和半表半里症也。
桂枝汤、麻黄汤皆用在表症。
考之其别当有二:一为脉,若得肺脉浮紧,二为有喘,皆是麻黄汤症而非桂枝汤症。
何也?皆在于麻黄之宣肺平喘也。
比如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
”皆言有喘的症状。
再比如37条:“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
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5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皆是言有得肺脉浮者。
故均用麻黄汤。
实际上第38条、39条言用大青龙汤者,症状中皆有脉浮的症状,故大青龙汤中亦有麻黄。
第40条、41条言用小青龙汤者,症状中皆有咳喘之症,故小青龙汤中亦有麻黄。
皆取麻黄宣散之功也,按现代的研究,皆取麻黄碱之功用罢。
至于发不发汗,平常感冒少见自发汗者,而不发汗的表症患者,用桂枝汤,效果也是极佳,未见必发汗而用桂枝汤者。
方剂学14、15讲麻黄汤、桂枝汤
所以这个方里组成的情况,麻黄汤,增加麻黄用量,就加倍了。再加石膏,同时这个方里,还有姜枣。对于这个方里姜枣的理解,要结合在桂枝汤讨论里去理解,它在表和营卫,在内调和脾胃,调和气血。姜枣这种基本组合,也是从仲景开始的,突出体现在桂枝汤里。当然一直到后世以后逐渐,像汪昂《医方集解》把很多东西规范的同时,他有好多方里头加姜枣。对内调和脾胃,调和气血,对外可以调要鉴定它是属于表虚的。这是它的主证部分。没有汗出,你很难说明它是表虚特点。鼻鸣、干呕这都出于兼证。当然兼证可以有多样,这作为基础方,列举出来的是体现出感受风寒,特别以风为主的。太阳中风里常见的肺卫不和,它实际上除了营卫不和,还有肺卫不和,这是证候表现。
我们在每个证候分析要分清楚,证候名称,证候表现、病机名称,这之间关系,病机名称加证,就指的这个证候表现一个概括。这个证候的名称。证候名称是病机加证构成的。具体叫证候了,候,那就是这个证的表现有了,这种提法都有些区别。我们现在有很多容易混淆了。
华盖散
组成
麻黄汤去桂枝,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
功用
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
素体痰多,肺感风寒证,咳嗽上气,呀呷有声,语音不出,咳嗽胸闷。
华盖散是个常用方,它发散风寒,因为去掉桂枝,所以用于风寒表寒证较轻。其中反映在肺气不宣,兼有痰气互结。三拗汤里仅仅说到咳嗽有痰,引起一点胸闷,痰阻气机。这里痰气互结严重了,为什么呢?因为这类病人,平素就是痰湿之体。平素就有痰湿,加上外寒引动,那就痰多。外寒引动引起肺气不宣,那这个痰气互结就较重了。本身有痰就会平时阻滞气机了,所以内外两因素结合,就使得它在肺气不宣,痰气互结上非常突出。表现出咳嗽上气,上气喘,咳喘,咳嗽可以兼喘,呀呷有声,痰气互结产生的,咳喘的时候,产生一种临床上一些哧拉哧拉那个声音。语声不出,可以产生痰气互结,声音发生重浊,甚至于发音不利。咳嗽胸闷,这个程度,根据痰气互结程度不同,可以不同。
麻黄汤与桂枝汤的区别
麻黄汤与桂枝汤的区别1:【相同点】同出于《伤寒论》;均用桂枝、炙甘草发汗解表;主治外感风寒表证。
2:【不同点】麻黄汤:是麻黄与桂枝、杏仁相配伍,发汗解表力增强、宣肺平喘之力也较突出;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桂枝汤:是桂枝与芍药、生姜、大枣相配伍,发汗力弱,重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以头身疼痛、汗出恶风、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比较要点】二方均治外感风寒表证。
但麻黄汤为外感风寒表实证;桂枝汤为外感风寒表虚证。
桂枝汤桂枝汤,中医方剂名。
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效。
主治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或病后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麻疹等属于营卫不和者。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分类解表剂—辛温解表出处《伤寒论》桂枝汤歌诀太阳中风桂枝汤,芍药甘草枣生姜解肌发表调营卫,啜粥温服汗易酿。
[1]桂枝汤组成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
桂枝汤用量桂枝(去皮)、芍药、生姜、大枣(切)各 9g,甘草(炙)6g。
桂枝汤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桂枝汤用法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现代用法:水煎服,温服取微汗)。
[2]桂枝汤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桂枝汤方义本方证为风寒伤人肌表,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所致。
麻黄汤_桂枝汤
麻黄汤之于桂枝汤提要:麻黄汤与桂枝汤一直以来备受争议,尤其是桂枝汤,千百年来,一派百家争鸣的景象从未停息。
概括来说,主要有两个分歧:一者桂枝汤重在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二者桂枝汤重在补益脾胃以生化气血,温阳化气,固表兼以祛散在表之邪。
关键词:麻黄汤桂枝汤调和营卫补益营卫:麻黄汤:麻黄汤由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七十个、炙甘草一两组成,首见于《伤寒杂病论》,是《方剂学》辛温解表剂的代表方。
麻黄汤“辛温发汗”,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为发汗之“峻”剂,功用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证治机理:本方主治为外感风寒表实证,乃风寒束表,肺气失宣所致,风寒之邪侵袭肌表,营卫首当其冲,寒性收引凝滞,致使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即卫闭营郁。
卫气抗邪,正邪相争,则恶寒、发热;营卫不畅,腠理闭塞,经脉不通,则无汗、头痛、身痛、骨节疼痛;皮毛内舍于肺,寒邪束表,肺气不得宣通,则上逆为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束表之象,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治疗原则,法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以外散在表之风寒,宣发闭郁之肺气。
方中麻黄味辛味苦性温,入肺与膀胱经,为“发汗之主药”、“肺经专药”,既开腠理、透皮毛、发汗,祛在表之邪;又轻宣肺气,宣散肺经风寒而平喘,为君药。
是证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唯取麻黄发汗之力解卫气之闭,恐难以尽除营郁之滞。
遂臣以桂枝,解肌发表,透达营卫,助麻黄发汗散风寒之力,麻黄、桂枝相须为用,发汗之力较强,可使风寒去而营卫和。
肺主宣降,肺气闭郁,宣降失常,故佐以杏仁,利肺平喘;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非但达邪利肺气而平喘,且又复肺气宣降之权,使邪气去而肺气和。
使以炙甘草,既调和药性,又缓麻、桂峻烈之性,使汗出而不致耗伤正气。
四药相伍,风寒得散,肺气得宣诸证可愈。
可用麻黄汤治疗的伤寒表实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疼痛突出。
病人头痛、身痛、骨节疼痛的征象远较桂枝汤证重。
桂枝汤和麻黄汤的使用区别
桂枝汤和麻黄汤的使用区别我行医几十年,觉得有些说法不太妥当。
无论桂枝汤证还是麻黄汤证,都属风寒感冒,都是怕冷的。
但是麻黄汤证怕冷重,即使没有风吹,在密室内,厚衣厚被,病人还是觉得冷。
而桂枝汤证患者怕冷轻,只是在有风吹来时(风加快汗液蒸发而带走更多热量)才会怕冷,没有风吹时,他就不觉得冷,也不会象麻黄汤证患者那样觉得浑身肌肉酸痛(但是两证都可以有头痛)。
麻黄汤证病患厚衣厚被捂着还要躲在室内烤火,他怎么敢去吹风而不怕风?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患者都有鼻塞流涕喷嚏这些相同症状。
这两个证在脉上很容易区分,麻黄汤证患者脉浮而紧(象按着崩紧的琴弦),而桂枝汤证患者脉浮而松缓(就象绳子没拉紧)。
应用麻黄汤来治伤寒者,必须是患者的寸关尺三部脉都要浮紧而不细才可用麻黄汤原方,如果只是寸脉浮而关尺脉没有浮起来,说明气血不足,不可直接用麻黄汤(要加补气血的药)。
如果脉三部浮紧而略细(一般左比右更细),则要加熟地。
如果病人症状看起来是麻黄汤证(头身都痛,发热无汗,不口干),脉不能浮而沉紧,那就是'少阴病,脉沉反发热',就要用麻附辛了。
如果阳气再弱,出现了病人知道自己感冒了,浑身难受,就是不发烧,时刻想睡又睡不觉,这就是四逆汤证了。
很多老年人感冒就是这样,完全不能发烧,却有鼻塞流涕喷嚏身痛时刻垂头丧气想睡又睡不着,在医院里打吊针一两个星期症状依旧,却多了一吃就吐又大便难出(中气败亡,噎膈反胃),最后就是因感冒不愈而死亡,所以八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有很大部分人是因感冒而死亡的。
桂枝汤证患者如果服用桂枝汤后,身上汗多而烧不退,感觉浑身无力,这时他的右尺脉就此左尺脉少,或者是两尺脉都少,要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就是因发汗伤阳,表证未愈又阳虚自汗)。
说得太多,得罪人了。
同为外感风寒表证,为啥有人用麻黄汤,有的人用桂枝汤
同为外感风寒表证,为啥有人用麻黄汤,有的人用桂枝汤同为外感风寒表证,为啥有人用麻黄汤,有的人用桂枝汤学习《方剂学》,都是从解表剂开始的。
“解表剂与表证”解表剂是以解表药为主,或者说用辛散轻扬的药为主,通过发汗、解肌、透邪,能开皮毛、疏腠理、宣肺气,达到解除表证的目的一类方剂。
顾名思义,解表剂适用于治疗表证。
表证之所以产生,是由于外邪伤人,即外感六淫引起的。
人体的肌表是人体最外一层的保护,就像一个围墙,一个篱笆,当外邪侵犯人体的时候,首先见到表证,此时只要正确地及时地用解表剂治疗,可以治愈,或者是减轻,使整个病的疗程缩短。
我们所讲的表证,包括很多种病,很多病在开始的时候可以出现表证。
凡风寒初起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起之时,见恶寒、发热、身痛、无汗或有汗、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者,均可使用解表剂治疗。
解表剂着重的是调整人体的营卫之气,还有疏通血脉的作用。
所以它不仅仅是祛除表邪,解除表证,同时通过解表剂可以使得人体的营卫气血得到调整。
在临床上,用得及时,用得正确,就可以解除或者是减轻表证,病就可以早期治愈。
甚至一些外科病,发生一个痈肿,刚开始的时候,伴有表证的恶寒发热,无汗症状,如果及时解表,加上消毒、和血,或者凉血药,就可以缩小痈肿的范围,小的疮疡就可以消掉。
“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等到治五脏,就已经晚了,这是指外感病。
外感伤人首先由表入里,这是一般的情况,只有特殊人以及特殊病才会直中,所谓“阳气不虚,寒不直中”。
表证有寒热虚实之分,所以解表剂有三个大的分类,即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
“辛温解表”辛温解表针对外感风寒证。
外感风寒证我们之前提了很多,“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简单理解,只要有怕冷,就是表证的表现。
具体来看,恶寒发热,恶寒偏重,这是共性的。
根据表虚表实的情况不同,可以有汗或无汗,浮脉,舌苔一般薄白。
《伤寒论》研习班|桂枝汤一半麻黄汤一半治身痒,这类方剂应该怎么样理解?
《伤寒论》研习班|桂枝汤一半麻黄汤一半治身痒,这类方剂应该怎么样理解?为家人建起第一道健康屏障学习了桂枝汤和麻黄汤后,我们再看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桂二越一汤时,感受就不同了,这不是药物的加减组合,而是方剂的加减组合。
理解上也可以从方剂本身入手,而不是纠结药物如何组成。
就像当你只有一杯凉水时,想得到一杯温水,只有加热。
只有一杯热水时,只能等它放凉。
而当你有一杯热水,一杯凉水时,你就可以兑出任何温度的温水,只是冷热的比例不同而已。
我们知道桂枝汤的本质是津液虚,麻黄汤的本质是表不解,一虚一实,就是两个方剂的根本区别。
那么桂枝麻黄各半汤,就可以理解为津液虚但不严重,表不解也不严重的证。
需要补充一些向上向表的力量,也需要身体的毛孔再打开一些。
我们如果看原文就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太阳病后期快好病程: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这段话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太阳病的后期,病人如疟状,疟状的定义就是“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疟疾是定时发作的,好一阵坏一阵,不是一直发病,这里说“如疟状”首先否定了是疟疾,只是借用了这个病的症状而已。
发烧怕冷,有可能还是高热,这依然表明这是表证,不是里证,不是半表半里证。
后半句“其人不呕”排除了少阳证的“喜呕”,“清便欲自可”排除了阳明证的“胃家实”,也是进一步说明这个病依然是太阳病没有变化。
一日二三度发,一天要出现两、三次“发热恶寒”,但如果脉逐渐缓和的话,就说明病快好了。
这里说明平人脉,即正常没有疾病人的脉是缓和的。
这里的微就不是跳动无力的意思了,而是说明脉缓的趋势,是逐渐地缓和下来的。
所以第一种情况就是病人会自己好起来,不用吃药,等待他自己康复就行。
第二种情况,“脉微”则是说明脉搏跳动无力,说明病人陷入阴脉了,怕冷,“阴阳俱虚”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阳气都不足了,说明病人津液气血能量都不足。
麻黄汤与桂枝汤
异
麻黄配桂枝,相须为用,麻黄发越阳气,桂枝温经通阳,鼓舞阳气,蒸腾阴液而作汗,邪随汗解
桂枝配白芍,相制为用,一散一收,调和营卫,桂枝通阳发汗,白芍酸收敛阴,二者相伍公达调和营卫之功
麻黄汤与桂枝汤
麻黄汤
桂枝汤
组成
同
桂枝甘草
异
麻黄杏仁
芍药大枣生姜
功用
同
解表发汗
异
宣肺平喘
调和营卫
主治
同
外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寒表证:发热,恶寒,苔白,脉浮
异
风寒表实证:无汗而喘,脉浮紧
风寒表虚证: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脉浮缓或浮弱
病机
同
外感风寒之邪
异
腠理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涩而不畅
素体虚弱,腠理不固,感受风寒,卫气浮越,营阴外泄
桂枝汤和麻黄汤的区别
桂枝汤和麻黄汤的区别
桂枝汤和麻黄汤都是解表药里很重要的方剂,都是治疗外感风寒证的,那麻黄汤和桂枝汤有什么区别呢?要如何运用呢?
1、病机
外感风寒表虚和外感风寒表实这两个是不同的,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证是外邪侵犯人体,这是这个方中的一个侧重的一个重点,桂枝汤证是一个既有考虑到邪犯体表,又有邪侵犯体表引起的体表。
但是桂枝汤是表虚证,麻黄汤是表实证。
2、邪正关系的抗衡
正气的失去平衡,营卫不和,邪正两方面的反应。
所以证候方面,一个是恶寒发热,无汗,一个是恶风发热,有汗,证候表现上区别,当然其它的还有,象脉浮紧和脉浮缓的区别等。
麻黄发汗力强,而桂枝表实无汗,表虚有汗都可以用。
3、功用、治法
在功用方面、治法方面,要体现出来的,麻黄汤证体现是祛邪,整个是祛邪为主,桂枝汤证体现祛邪调正并重,祛邪调正相结合,这是两种思路。
所以用药方面来说,这个麻黄汤里面,麻桂相须,针对主证,发汗能力很强。
桂枝汤中桂芍相合,桂枝芍药相配,体现出既散邪又调正,既发散风邪,又调和营卫,所以邪正兼顾,阴阳双向调节这种基本结构。
两个基本结构不同,用药特点不同。
同时由于阴阳兼顾,桂枝汤反映出辛甘化阳,酸甘化阴的这种基础的结构。
这两个方剂,在内能调理五脏六腑,在外还能调理气血,可以配伍不同的药材,治疗不同的症候。
中医,也是根据症状的不同,病因的不同,而加以区分调整。
同样是伤寒感冒,怎么区分是用麻黄汤还是桂枝汤?
同样是伤寒感冒,怎么区分是⽤⿇黄汤还是桂枝汤?伤寒感冒由于不同的体质,和感受的风寒不同,以及风寒进⼊⼈体的不同层次,⽽产⽣的症状各有不同,总体上有表实和表虚之分,或者是有汗和⽆汗。
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苦⼼研究、精⼼钻研,写出了《伤寒杂病论》,为后世医家指出了治疗伤寒的⽅法,创⽴了六经辨证,有著名的⿇黄汤和桂枝汤,经过⼏千年的实践检验,是⾮常有效的治疗伤寒的⽅法,直到现在仍然在应⽤,只要辩证正确,⽤⽅⽴竿见影。
⿇黄汤和桂枝汤都是解表剂,有发汗解表和⾟温解表的不同,⿇黄汤是针对于伤寒引起的,发热、恶寒、头项强痛,⽆汗⽽喘,苔薄⽩、脉浮紧,就是⽤发汗的⽅法,把风寒排出体外;桂枝汤是⾟温解表剂,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要⽤于发热头痛,汗出恶风的治疗,桂枝汤是⼀个酸⽢化阴,⾟⽢化阳的结构,对⼈体起到⼀种调节作⽤,可以调理阴阳、调理⽓⾎、调理脏腑。
这两个⽅剂都可以解表,同样的伤寒感冒,具体怎样应⽤呢?这就是从有汗和⽆汗来鉴别,⽆汗的是风寒束表,是表实,⽤⿇黄汤发汗解表,汗出邪祛,表症即解,风寒感冒就好。
汗出恶风是表虚,⽤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也就是有汗的⽤桂枝汤,⽆汗的⽤⿇黄汤。
对于风寒⼊⾥的程度不同,还有⿇黄桂枝汤,是⽤来发表深层次的风寒,是桂枝汤和⿇黄汤同⽤加黄芩,具体应⽤这两个⽅剂,要根据不同的体质,体质强壮的⽤⿇黄汤发汗解表,体质虚弱的⽤桂枝汤调和营卫,这就是实⼈伤寒发其汗,虚⼈伤寒健其中。
从恶寒的程度可以判断是否有表症,有⼀份恶寒便有⼀份表症,同样有⼀份恶风就会有⼀份表症,只要有表症就可以⽤⿇黄汤或者桂枝汤。
风寒进⼊体内,⼀是通过发汗排出体外,另⼀个是⼊⾥化热后从⼤便排出,风寒感冒是以⼤便溏稀为邪已外出,这时就要停⽤药物,风温的感冒,则是⼤便有溏稀变硬为邪已尽。
这两个⽅剂应⽤⾮常⼴泛,在实际应⽤中,并没有单纯的表症或者单纯的⾥症,⼤多是表⾥兼症,就是表症多⾥症少,或者表症少⾥症多,⼤都是⽤表⾥双解的⽅法治疗。
关于_桂枝汤_和_麻黄汤_药后啜粥与否的思考_王键旋
【经典温课】关于“桂枝汤”和“麻黄汤”药后啜粥与否的思考王键旋摘要:太阳表证以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为代表。
二者同为汗法,但其辨证不同,煎服方法也就有所差别,桂枝汤服后,需要啜热粥,以助药力,而麻黄汤则不需要啜粥,这与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两个病证的病因病机、病位体质、治法方药等方面有关。
关键词:桂枝汤;麻黄汤;辨证;啜粥;中医调护学doi :10.3969/j.issn.1003-8914.2011.01.009文章编号:1003-8914(2011)-01-0018-02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州510405)《伤寒论》载方112首,被誉为“方书之祖”,书中辨证论治精当,理法方药齐备,煎服方法独特,非常重视方剂的煎法与服法,往往在每首方后不惜篇幅进行详细的论述。
太阳病篇中就以桂枝汤和麻黄汤这两首方剂为代表。
《伤寒论》桂枝汤方后明确指出:“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麻黄汤煎服法的论述:“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麻黄汤和桂枝汤相比,其服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异同,相同方面:①温覆取汗。
桂枝汤和麻黄汤在发汗时均采用了此方法,此为汗法的最重要技巧。
②发汗程度的要求。
二者皆要求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
不同方面主要在于辅助发汗方法:麻黄汤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而桂枝汤则需要啜粥。
桂枝汤和麻黄汤同为汗法,施护要求却有一些不同,太阳病证是机体在感受外邪后所表现的各种功能状态,该状态受机体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和部位的影响而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倾向性;而体质差异、感邪轻重等因素的诸多变化,又使这种总体变化形成种种差异。
因此桂枝汤和麻黄汤的辨证不同,煎服方法也就有所差别,为此,笔者试作探析如下。
1从病因病机分析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是太阳表证的两个主要证型,均以发热、头痛、恶风寒、脉浮为基本症状,为风寒袭表,营卫失调所致。
同为解表药,麻黄汤与桂枝汤有何区别?
同为解表药,麻黄汤与桂枝汤有何区别?麻黄汤和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两个常用的经典方剂。
两个方剂都属于解表剂,均可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但两方剂组方不同,在功效以及适应症上存在差异,具体应用时,还须区别对待。
01麻黄汤组方: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应用:适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
症状表现: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肢节疼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咽痒咳嗽,痰稀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
主要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以恶寒无汗,咳嗽或气喘为主要症状的风寒表实证。
组方解析:①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为君药。
② 桂枝温经散寒,助麻黄发汗解表,为臣药。
③ 杏仁降肺气,与麻黄配伍,一宣一降,可加强止咳平喘作用,为佐药。
④ 甘草调和药性,又可益气补中,防止麻黄、桂枝可能发汗太过而耗伤正气,为佐使药。
用药提示:麻黄汤为辛温发汗峻药,风寒表证而有汗者禁用。
02桂枝汤组方: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应用: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以及病后、产后营卫阴阳失和证。
症状表现:头痛发热,汗出而恶风,舌苔薄白。
主要用于感冒,流感,荨麻疹,皮瘙痒症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或病后低热等属营卫失调或阴阳失和者。
组方解析:① 桂枝解肌散寒,温经助阳,为君药。
② 芍药养阴益津,敛营止汗,为臣药。
桂、芍等量配伍,一散一收,可使风寒外散,营阴内固,阴阳调和。
③ 生姜助桂枝散寒,又能和胃;大枣助芍药益阴,并可补脾,二药既可增强君药、臣药调和营卫阴阳之效,又能调补脾胃以充营卫生化之源,共为佐药。
④ 炙甘草的功效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合桂枝辛甘化阳以解肌,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一为使药,调和药性。
用药提示:桂枝汤发汗力量较弱,主要为解肌。
风寒表证而无汗者不宜使用。
相同点:麻黄汤和桂枝汤均可治疗外感风寒表证。
不同点:①麻黄汤中麻黄、桂枝并用,佐以杏仁,发汗散寒能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峻剂。
同样是伤寒感冒,怎么区分是用麻黄汤还是桂枝汤?
同样是伤寒感冒,怎么区分是用麻黄汤还是桂枝汤?
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在产生的机理上不同。
太阳是人身之大表,是人身最外边的一层表层。
外邪侵扰人体,首先就需要经过这一道“藩篱”。
根据外邪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病症。
其中,麻黄汤证是由于外邪中的寒邪侵扰,在人的表部产生了收束。
寒性收引,所以人会畏寒、怕冷、无汗、身体疼痛、腰痛、骨节疼痛。
内阳受到外邪闭塞不通,所以会发热、喘。
寒邪的多少决定了疼痛的强弱。
而桂枝汤证是由于人体遭受外邪中的风邪侵扰,在人体的表面引起阻塞,从而引起人体的发热、汗出、厌恶风等症状。
这是两种症状的区分方式。
当然,在外在表现上,寒邪与风邪的不同。
代表了这两种阴性物质作用于人体的时候,在人体所变现出来的差异。
主要体现在有汗与无汗之间。
无汗是麻黄证,有汗是桂枝汤证。
在脉象上,麻黄汤证由于收束人体,所以人体内气不能外发,引起脉管浮而有力,浮为在外,有力或者说是浮紧,紧是寒邪。
而桂枝汤证由于有汗出,人体内气外出现象,所以脉管会浮而无力,或者说叫浮缓。
药物治疗上,麻黄汤证使用麻黄、杏仁、桂枝、甘草。
其中,麻黄削太阳外阴,杏仁下内阴,桂枝通阳于内,甘草调和诸药。
几种药物组合,削阴又通阳,使人体内部阳气外发于天际,上通下通,大便而下,病症若失。
而桂枝汤证使用了桂枝、生姜、芍药、甘草(灸)、大枣。
其中桂枝走表发散体内阳气,生姜助发散之力,芍药性酸,酸收而补阴,防止桂枝、生姜之力过强,使内气有序而出,甘草调和诸药,大枣补充损失的阴气。
从而达到驱除人体风邪的目的。
桂枝汤与麻黄汤的比较
桂枝汤与麻黄汤的比较桂枝汤与麻黄汤的比较同:麻黄汤与桂枝汤同属辛温解表方剂,都可用治外感风寒表证。
异:麻黄汤中麻、桂并用,佐以杏仁,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之表实证。
桂枝汤中桂、芍并用,佐以姜枣,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适用于外感风寒,发热有汗而恶风之表虚证。
桑菊饮与银翘散的比较同:均有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均能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宣肺止咳;均可治外感风热表证异:辛凉轻剂,清热解毒之力,较弱,但长于宣肺止咳,宜用于感受温热病邪较轻,邪偏重在肺络,以咳为主。
辛凉平剂,清热解毒力强,但宣肺止咳力较弱,宜用于外感风热重证,邪偏于卫表。
人参败毒散与参苏饮的比较同:人参、桔梗、前胡、枳壳、茯苓配伍解表散寒组方,均有益气解表,宣肺化痰之功。
主治气虚外感之证。
异:败毒散配伍羌活、独活、柴胡、川芎等,偏重于解表散寒,除湿止痛。
主治气虚感冒风寒湿邪,表证较重者。
参苏饮配苏叶、葛根解表散寒,兼理气宽;半夏燥湿化痰。
发汗解表力较弱,侧重于理肺化痰。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饮阻肺而表证较轻者。
《伤寒论》三承气汤的鉴别同:均用大黄邪泻热通便异:大承气汤:硝黄并用,并加枳、朴,且大黄后下,泻下与行气并重,为峻下之剂,主治痞、满、燥、实俱备之阳明腑实重证。
小承气汤:不用芒硝,枳、朴用量轻,且大黄与二药同煎,为轻下之剂,主治痞、满、实而燥不明显之阳明腑实轻证。
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硝、黄并用,且大黄与甘草同煎,为缓下之剂,主治燥、实同见,而无痞、满之阳明腑实轻证。
大黄附子汤与温脾汤的比较同:均用大黄、附子温阳祛寒,泻下攻积主治寒积便秘腹痛异:大黄附子汤:配细辛散寒止痛,纯属温下。
主治寒积里实,证实无虚,或阳虚较轻者。
温脾汤:配干姜、人参、甘草温补脾阳,攻中有补。
主治脾阳不足,中焦虚寒,以致冷积内停,证属虚中兼实。
清营汤与犀角地黄汤的比较同:犀牛角、生地为主组成,主治热入营血证异:清营汤配以清气透热之品,使入营之热从气分而解,主治邪热初入营分尚未动血之证犀角地黄汤配活血散血主治热毒深陷血分,耗血动血证麻杏石甘汤与泻白散的比较同:均治肺热咳嗽异:麻杏甘石汤:石膏清热,麻黄配杏仁宣降肺气而平喘。
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的区别是什么?
营气:充盛(汗出)
桂枝,生姜幸温通阳,卫气得升阳之气则不怕风。
白芍、大枣酸甘敛阴,营气得敛阴之气则不汗出。
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
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的ຫໍສະໝຸດ 别是什么?临床上以有汗无汗来区别这两者区别。
那么为什么麻黄汤证无汗,桂枝汤证有汗呢?
相同点:都是伤寒初起阶段。
不同点:营卫之气在体表的表现不同。
麻黄汤证:
卫气:实寒(怕风)
营气:瘀滞(无汗)
麻黄大力走表,疏通营气瘀滞而汗出
桂枝汤证:
麻黄汤和桂枝汤的区别有什么
麻黄汤和桂枝汤的区别有什么什么是麻黄?麻黄是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干燥的草质茎。
麻黄为发散风寒药,味辛、微苦,药性温。
归肺、膀胱经。
麻黄的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挥发油、黄酮、多糖、有机酸等。
其中,生物碱是主要发挥作用的成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干燥的麻黄中,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的含量不能少于0.80%。
功效与作用麻黄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蜜麻黄具有润肺止咳的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麻黄有解热、利尿、镇咳、兴奋中枢、降血糖、降血脂等作用。
麻黄可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小便不利、风寒湿痹、阴疽痰核等;蜜麻黄多用于治疗表证已解、气喘咳嗽。
用药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项?麻黄过敏者,禁止使用。
肺热、多痰咳嗽者忌用。
吐血者忌用。
表虚自汗、阴虚盗汗、肾不纳气所致虚喘者以及多汗、失眠者,请谨慎使用麻黄。
麻黄能兴奋中枢神经,升高血压,运动员、高血压患者需谨慎使用。
心功能不全者,请谨慎使用麻黄。
如果您正在使用呋喃唑酮、帕吉林、异丙阱、甲苯肼、苯乙肼、苯异丙肼、异烟肼、烟肼酰胺等药物,请务必告知医生。
孕妇忌用,如使用,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哺乳期女性使用麻黄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如何使用麻黄?麻黄可以煎汁内服,也可以入丸、散剂,服用时要遵循医嘱,不要自行增加或减少药量。
煎汁内服时,每日常规用量为2~10克。
外用时,可取适量麻黄研成细末敷于患处。
麻黄可以泡酒使用。
五积散酒:和茯苓、桔梗、当归、白芍等中药配伍泡酒,有解表散寒、消积止痛、祛风燥湿的作用,可用于风寒湿痹、身痛、头痛、腰膝冷痛等。
椒附酒方:和蜀椒、制附子、熟地黄等中药配伍泡酒,有温通经络、祛风除湿、滋阴活血的功效,可用于妇人半身不遂、言语微涩、肌肉偏枯、口眼歪斜等。
服药期间我应该避免什么?避免和呋喃唑酮、帕吉林、异丙阱、甲苯肼、苯乙肼、苯异丙肼、异烟肼、烟肼酰胺等西药以及辛夷、石韦等中药同时使用。
生冷、油腻、腥膻、辛辣刺激的食物及茶类,可能会影响麻黄的药效,食用前请咨询医生。
从感冒症状来分析麻黄汤与桂枝汤用药!
从感冒症状来分析麻黄汤与桂枝汤用药!最近两天,差点挂掉,根本原因就在于一场小小的感冒!在很多人的意识中,感冒是没有办治疗的,只能进行自愈。
还有很多人认为,感冒要打输液才会好得快!实际上,这就是思维的问题。
完全用西医的思维模式思考问题,启示,任何一种思维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西医思维有它固有的特色,但是中医思维也具有不可替代性。
就以感冒为例,很多人根本没有办法辨清楚感冒的性质,就胡乱用药,不但治不好病,反而遭罪。
在《伤寒论》中有两个方子,一个是桂枝汤,一个是麻黄汤。
但是这两个方子,适用于所有的感冒吗?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是表证,没有里证,那就可以随便使用。
如果有里证,就不能随意用之了。
先来看一下感冒的类型:感冒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
《伤寒论》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我们来看一下,使用桂枝汤的判断方法,很重要的一点是否出汗。
如果不出汗,且属于表证,那么使用桂枝汤是没有问题的。
所谓的风热,其实就是风伤营阴,卫阳逼迫汗出,所以桂枝汤主要以调和营卫为主,偏于补营阴。
而伤寒则是汗不出,表实之证,麻黄汤主要用来解表,这与补营阴的桂枝汤方用上多有不同。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可能出现表里兼证的情况,这个时候就要因情况而异。
若是其人素体阳虚气若,表证多为风寒,即便感受风热之邪,多从阴化寒。
此时治疗,需要兼顾里证。
同样的道里,如果其人素来阴虚血亏,感受风寒之邪也可能化热。
举个例子,一个人得了感冒,但是这个脉象上兼有浮数滑细等症状,就要判断是否存在阴虚火旺的情况,如果有,这个时候就不能贸然使用桂枝汤了。
需要区分表里的情况,除非里虚太甚,先救里,否则当以救表为先。
正常情况下,当先治表证,后治里证。
方剂学 0 实验一
生理盐水组。
【实验器材】
注射器(1ml)、针头(5号)、台式天平、鼠笼。
【药品及试剂】
麻黄汤煎剂、桂枝汤煎剂、生理盐水。
【药物制备】
麻黄、桂枝、杏仁、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饮片
经鉴定,合乎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
取麻黄、桂枝、杏仁、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 (按《伤寒论》原方比例),制剂制备:洗净药材,
实验一 麻黄汤与桂枝汤发汗作用的比较
【实验目的】
麻黄汤、桂枝汤均为发汗解表剂,麻黄汤主要用于 外感风寒引起的太阳表实证,桂枝汤主要用于外感风寒 引起的太阳表虚证。两者皆能发汗,但有强弱之分,通
过麻黄汤、桂枝汤在发汗作用方面的比较,认识麻黄汤
为发汗之峻剂,从而在临床上能更好地选择应用二方。
【实验材料】
鼠 号
1
体重(g) 给药量( ml )
出汗级数
麻黄汤组
2 桂枝汤组 3
4
生理盐水组 5
6
备注:汗出情况以下列级数标示:
0级:皮毛干燥,无汗;
Ⅰ级:皮毛松,无汗;
Ⅱ级:皮毛松,少腹或胸颈部少量汗出; Ⅲ级:皮毛松,胸腹部均有汗,或少腹、胸颈部汗出较多 Ⅳ级:皮毛松,下颌至少腹大量汗出; Ⅴ级:皮毛松,周身汗出淋漓,甚至虚脱死亡。
【讨论】
1、通过实验,你对麻黄汤、桂枝汤有那些认识, 临床如何区别应用? 2、试分析导致麻黄汤、桂枝汤发汗作用的不同机 理,临床应用麻黄汤时应注意些什么?
【实验动物的编号】
用苦味酸溶液(30—50mg/ml)涂染成黄色。 编号的原则是:先左后右,从上到下。一般把涂在 左前腿上的计为1号,左侧腹部计为2号,左后腿上的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汤桂枝汤辨析
学完麻黄汤和桂枝汤,比较一下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一、相同点
1、受病部位都在表:不局限于西医病名,二汤都是表证,所谓表证就是邪在皮肤之下,肌肉之间或肌肉之上。
足太阳膀胱经受邪,而非手太阳小肠经。
2、证状都为【伤寒论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浮的原因都是在表。
头项强痛,是因为足太阳膀胱经受邪,足太阳膀胱经过头项。
恶寒,是因为邪在肌表皮肤,寒邪束表,如同冬季房屋窗户里热气腾腾,窗户外寒气凛凛,在窗户处结冰淌水一样,皮肤里外有温差,所以汗孔耸立恶寒。
3、药物都有桂枝、甘草:寒邪束表,不能自发排邪出体外,需要一个向外的力量,帮助把邪气从肌表排出,《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辛味桂枝,甘味甘草,这两味凑在一起,才可以提供这个向外的力量。
4、禁忌均为无内热或久病阴虚阳虚:因邪在肌表,属于皮肤腠理最外层,不涉及里层。
无内热症状:喜冷、喜饮、口干咽燥、舌赤、苔黄干燥、小便黄赤。
非久病阴虚阳虚的状况,阴虚无汗可发,阳虚发则汗出不止。
也就是是阴阳平和之正常人,感受外邪,无论时间长短,无里证无内脏阴阳虚之情况,才可以用。
二、不同点
1、脉证不同:桂枝汤:脉浮缓、汗出;麻黄汤:脉浮紧、无汗。
至于恶风恶寒之说,古代名医议论纷纷,我的观点是恶风恶寒区分度不大,病人有的也难以说清楚。
所以不是关键性的症状。
因为汗毛孔关闭,无汗所以脉管里的血液多充盈,所以脉紧。
因为汗出,所以脉管里的血液不那么充盈所以脉缓,不紧。
2、人体质强弱不同:人体质强,腠理致密,多无汗,为麻黄证。
人体质弱,腠理疏,多有汗,为桂枝证。
无汗麻黄证:邪在皮肤,是由于皮肤汗毛孔不开,里热无法散出,
让邪气积聚,故表实。
有汗桂枝证:皮肤汗毛孔开,故汗出。
邪在皮肤的深一层,即肌肉。
人体质弱无力将肌肉的邪气外达,故表虚。
3、药物差异:桂枝汤:芍药、生姜、大枣。
麻黄汤:麻黄、杏仁。
桂枝汤:由于体质弱,邪气入侵汗毛孔后不被感知,入侵到肌肉层后,身体才感知,想通过出汗气排邪外出,但哪怕出汗,仍无法将肌肉的邪气向外发散,但身体一直自动排邪出汗,造成自汗不止,而体内津液缺少。
故除了桂枝甘草作用于肌肉外,再加一对辛甘发散的姜枣作用于脾胃,让汗有生发之源。
由于汗毛孔开的太过,让汗出过多无法收摄,故加芍药酸味收敛汗毛孔。
故桂枝汤从三方面起作用:1、根本-生汗之源:姜枣-辛甘-补脾胃之气,补中有发散之意。
2、管道-排出肌肉之邪:桂枝甘草-辛甘-助邪外出;3、管道-汗孔:芍药-收敛过开的汗毛孔到正常状态。
综上所述,桂枝汤从脾胃到肌肉到汗毛孔,既补充了排邪之力,又将邪气排出之后做了收尾工作。
麻黄汤:由于体质强,所以邪气进入皮肤之后,皮肤汗毛孔感知到了,立刻关闭以自卫。
寒邪刚入里时,不发热。
当汗毛孔关闭时间久之后,寒邪郁闭化热,则发热。
热邪过盛则骨节疼。
故伤寒论【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由于无汗,体内津液无损耗,脾胃生化之源未匮乏属于正常状态,所以不用姜枣。
桂枝、甘草从肌肉层次拖邪外出,桂枝汤中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麻黄汤中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为啥麻黄汤中桂枝、炙甘草的分量比桂枝汤少?因为体质强,邪气不重在肌肉,而重在皮肤。
故麻黄汤中麻黄六两,意在大部分力量在于打开闭塞的毛孔,只需少量桂草轻轻从肌肉托邪外出。
杏仁甘苦温,令上逆的肺气下行。
故麻黄为君打开闭塞的汗孔,杏仁为臣,扭转肺气上逆的趋势,让肺气回归正常向下,让气机通畅,桂枝甘草从肌肉层托邪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