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症和桂枝汤症辨
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
![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https://img.taocdn.com/s3/m/0573dc510b1c59eef8c7b495.png)
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文章目录*一、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二、桂枝汤和麻黄汤的比较*三、麻黄汤的功效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1、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是多少麻黄汤中麻黄(去节)9g,桂枝(去皮)6g,杏仁(去皮尖)6g,甘草(炙)3g。
比例是3:2。
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着。
2、麻黄汤使用有什么禁忌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
麻黄汤和桂枝汤都有发汗功能,麻黄汤发汗力大(方中有麻黄、桂枝、生姜3味药发汗),桂枝汤发汗力小(方中有桂枝、生姜2味药发汗)。
绝不是教材里讲的“无汗用麻黄汤,有汗用桂枝汤。
”而是无汗而咳喘者用麻黄汤治疗;有汗或无汗而有鼻塞、鼻炎、胃肠不适干呕者用桂枝汤治疗。
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
正如前人指出:“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
不当则不戢而召祸。
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
”3、麻黄汤如何加减化裁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桂枝汤和麻黄汤的比较从这个病机特点,外感风寒表虚和外感风寒表实这个不同,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证是外邪侵犯人体,这是这个方中的一个侧重的一个重点,桂枝汤证是一个既有考虑到邪犯体表,又有邪侵犯体表引起的体表正气的失去平衡,营卫不和,邪正两方面的反应,这两个不同。
所以证候方面,一个是恶寒发热,无汗,一个是恶风发热,有汗,证候表现上区别,当然其它的还有,象脉浮紧和脉浮缓的区别。
第二方面,在功用方面、治法方面,要体现出来的,麻黄汤证体现是祛邪,整个是祛邪为主,桂枝汤证体现祛邪调正并重,祛邪调正相结合,这是两种思路。
通用中医模拟题2021年_真题-无答案005
![通用中医模拟题2021年_真题-无答案005](https://img.taocdn.com/s3/m/b821fbe8c5da50e2534d7f6b.png)
通用中医模拟题2021年(112)(总分100,考试时间120分钟)A1/A2题型1. 下列各项,作用趋向一般属于沉降的是( )A. 酸、咸,寒B. 辛、苦,热C. 辛、甘,温D. 甘、淡,寒E. 甘、辛,凉2. 下列各项,属于"十八反"的是( )A. 大戟与甘草B. 人参与莱菔子C. 白及与甘草D. 丁香与木香E. 人参与五倍子3. 下列各项,不属妊娠慎用药物的是( )A. 牛膝B. 白术C. 大黄D. 红花E. 附子4. 我国最早由政府组织编撰成的药典是A. 《金匮要略》B. 《肘后备急方》C. 《济生方》D. 《和剂局方》E. 《圣济总录》5. 与方剂学中"反佐"内容不相关的表述为A. 主治病证的病机涉及病重邪甚B. 大热病证服用大寒的方药后出现呕吐C. 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的药味D. 针对主治病证中的次要病理E. 药味少,药量较小6. 开窍剂一般适用于A. 表邪未解,里热炽甚的神昏B. 阳明腑实的神昏谵语C. 汗出肤冷,气微遗尿的神昏D. 邪气壅盛,内闭心包的神昏E. 以上都不是7. 复元活血汤的功用是A.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B. 活血逐瘀,疏肝通络C. 攻下瘀血,荡涤胃肠D. 补血活血,化瘀生新E. 祛瘀活血,接骨续筋8. 桑菊饮的主治证候为A. 温病邪在卫分的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口渴咽干,脉浮数B. 风温初起,风热犯肺所致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C. 外感风邪,营卫不和所致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D. 肺热壅盛所致身热咳逆,气急鼻煽,脉滑数E. 以上都不是9. 二陈汤的组成药味是A. 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生姜乌梅B.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C. 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枳实竹茹D. 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半夏茯苓E. 半夏、厚朴、苏叶、生姜、茯苓10. 组成中含有苦寒清热药的方剂是A. 羚角钩藤汤B. 天麻钩藤饮C. 阿胶鸡子黄汤D. 大定风珠E. 紫雪11. 人参败毒散中的君药是A. 羌活、独活B. 前胡、柴胡C. 人参、茯苓D. 桔梗、枳壳E. 川芎12. 不含甘草的方剂是A. 当归四逆汤B. 桂枝汤C. 四逆散D. 黄芪桂枝五物汤E. 小建中汤13. 麦门冬汤中麦冬与半夏的配伍比例为A. 1:1B. 2:1C. 5:1D. 7:1E. 10:114. 补中益气汤中君用黄芪,其作用不涉及A. 固表止汗B. 补气升阳C. 补气散邪D. 补气行水E. 补气健脾15. 具有"温阳化气行水"功用的药对是A. 附子与白术B. 白术与桂枝C. 桂枝与茯苓D. 茯苓与泽泻E. 泽泻与生姜16. 平肝熄风方中常用的"柔肝荣筋,缓急解痉"药对是A. 阿胶与甘草B. 白芍与甘草C. 生地与甘草D. 麦冬与甘草E. 五味子与甘草17. 玉女煎主治证病机涉及的主要脏腑是A. 阳明与少阴B. 少阴与厥阴C. 厥阴与太阴D. 太阴与少阴E. 少阴与太阳18. 下列各项,属甘味药作用的是( )A. 温中止痛B. 缓急止痛C. 理气止痛D. 化瘀止痛E. 祛风止痛19. 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的味是( )A. 酸味B. 咸味C. 辛味D. 苦味E. 淡味20. 下列各项,作用趋向一般属于升浮的是( )A. 甘、辛,凉B. 辛、苦,热C. 辛、甘,温D. 甘、淡,寒E. 酸、咸,热21. 下列各项,与乌头相反的药物是( )A. 甘草B. 海藻C. 人参D. 藜芦E. 瓜蒌22. 患者,女,25岁,妊娠8周。
读彭子益桂枝汤和麻黄汤证治本位论有感
![读彭子益桂枝汤和麻黄汤证治本位论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475cb4ea9e3143323968934f.png)
鲁茸菊兴#鲁JIANGX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读彭子益桂枝汤和麻黄汤证治本位论有感★李文龙1高永翔2* ( 1.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成都610075 ; 2.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 610075)摘要:近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桂枝汤和麻黄汤证治本位论,认为彭子益对恶风、恶寒、发热、汗出而解等的分析存在矛盾之处,故书此一文,并提出笔者对桂枝汤证的认识。
关键词: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麻黄汤证;桂枝汤证;彭子益 中图分类号:R 2-09 文献标识码:A《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原名《实验系统古中医 学》,作者彭子,讳承祖,号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 清末民初著名白族医学家,实验系统古中医学派创 始人。
彭子益以《易经》河图中气升降圆运动之 理,理出了“生命宇宙整体观”,其提出的“圆运动” 实为中医破解医学部分难题之金钥匙,解决了很多 现代医学难以解释的问题。
笔者近读彭子益遗书 之原理上篇,惊叹天地人为一整体的亲密联系。
人 居于天地之间,时时和天地同呼吸而共生存也,是 彭子益更直接的对天地人三者之间紧密联系的解 释。
然笔者阅古方上篇之桂枝汤证治本位与麻黄 汤证治本位时,心存种种疑虑,自感彭子益之言似 有矛盾之处,故不揣提出个人鄙陋之见。
1营卫的意义彭子益时时处处以人比天地,天地宇宙间澎力 和压力混合而成圆运动的大气个体,内含一开一合 的作用,开则疏泄,合则收敛。
疏泄成风,收敛则 成寒。
人身阴阳混合而成人身之圆运动的气体,同 含一开一合之作用。
“疏泄则发热,收敛则恶寒,疏 泄谓之荣,收敛谓之卫,疏泄者木火之气,收敛者 金水之气,木火之气,由内向外,有发荣之意,故曰 荣,金水之气,由外向内,有护卫之意,故曰卫。
” [1] 彭子益认为荣气为木火之性,主疏泄之作用,具由 内向外之势力,卫气为金水之性,主收敛之作用,具由外向内之势力。
然笔者认为,彭子益局限了 营卫气之作用。
麻黄汤证-伤寒论
![麻黄汤证-伤寒论](https://img.taocdn.com/s3/m/1de8cd7625c52cc58bd6beb0.png)
1.先煎麻黄,去上沫; 2.分三次服,服药后温覆,取微汗;汗出病解 停服; 3.饮食清淡适量。
病人服药后出现流鼻血,是不 是病情加重了?这是怎么回事
【原文】 太陽病,脉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 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 微除,其人發煩目瞑①,劇者必衄②,衄乃解。 所以然者,陽氣重③故也。麻黄湯主之。(46) 太陽病,脉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 愈。(47) 【词解】
太阳病症状: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等;
阳明病症状:不大便等;
喘与胸满为本条主症。
先表后里,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
桂枝汤方证
证名 病因 病机 症状 治法 特征药 相关脏腑 煎服法
中风 风寒 卫强营弱
麻黄汤方证
伤寒 风寒 卫闭营滞
恶风、发热、汗出、脉浮 恶寒、发热、无汗、身痛、 缓 脉浮紧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桂枝配伍芍药,姜枣配甘 草 脾 辛温发汗,调和营卫 麻桂与麻杏 肺
(4)小青龙汤证(40、41)
【原文】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①,乾嘔發熱而欬, 或渴,或利,或噎②,或小便不利、少腹滿③, 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40)★ 傷寒心下有水氣,欬而微喘,發熱不渴。服 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41) ★ 【词解】
(3)大青龙汤证(38、39)
【原文】 太陽中風,脉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 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脉微弱, 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 肉瞤①,此為逆也。(38)★ 【词解】
①筋惕肉瞤(shun,音顺):肌肉跳动。
【病机】风寒束表,内有郁热。 【治法】发汗解表,内清郁热。 【方药】大青龙汤 麻黄汤倍用麻黄、甘草,加石膏、生姜、大枣。
方剂学14、15讲麻黄汤、桂枝汤
![方剂学14、15讲麻黄汤、桂枝汤](https://img.taocdn.com/s3/m/669f06a8284ac850ad024264.png)
所以这个方里组成的情况,麻黄汤,增加麻黄用量,就加倍了。再加石膏,同时这个方里,还有姜枣。对于这个方里姜枣的理解,要结合在桂枝汤讨论里去理解,它在表和营卫,在内调和脾胃,调和气血。姜枣这种基本组合,也是从仲景开始的,突出体现在桂枝汤里。当然一直到后世以后逐渐,像汪昂《医方集解》把很多东西规范的同时,他有好多方里头加姜枣。对内调和脾胃,调和气血,对外可以调要鉴定它是属于表虚的。这是它的主证部分。没有汗出,你很难说明它是表虚特点。鼻鸣、干呕这都出于兼证。当然兼证可以有多样,这作为基础方,列举出来的是体现出感受风寒,特别以风为主的。太阳中风里常见的肺卫不和,它实际上除了营卫不和,还有肺卫不和,这是证候表现。
我们在每个证候分析要分清楚,证候名称,证候表现、病机名称,这之间关系,病机名称加证,就指的这个证候表现一个概括。这个证候的名称。证候名称是病机加证构成的。具体叫证候了,候,那就是这个证的表现有了,这种提法都有些区别。我们现在有很多容易混淆了。
华盖散
组成
麻黄汤去桂枝,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
功用
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
素体痰多,肺感风寒证,咳嗽上气,呀呷有声,语音不出,咳嗽胸闷。
华盖散是个常用方,它发散风寒,因为去掉桂枝,所以用于风寒表寒证较轻。其中反映在肺气不宣,兼有痰气互结。三拗汤里仅仅说到咳嗽有痰,引起一点胸闷,痰阻气机。这里痰气互结严重了,为什么呢?因为这类病人,平素就是痰湿之体。平素就有痰湿,加上外寒引动,那就痰多。外寒引动引起肺气不宣,那这个痰气互结就较重了。本身有痰就会平时阻滞气机了,所以内外两因素结合,就使得它在肺气不宣,痰气互结上非常突出。表现出咳嗽上气,上气喘,咳喘,咳嗽可以兼喘,呀呷有声,痰气互结产生的,咳喘的时候,产生一种临床上一些哧拉哧拉那个声音。语声不出,可以产生痰气互结,声音发生重浊,甚至于发音不利。咳嗽胸闷,这个程度,根据痰气互结程度不同,可以不同。
麻黄汤与桂枝汤区别 今后可别再弄错了
![麻黄汤与桂枝汤区别 今后可别再弄错了](https://img.taocdn.com/s3/m/52120f4b51e79b8969022633.png)
麻黄汤与桂枝汤区别今后可别再弄错了关于《麻黄汤与桂枝汤区别今后可别再弄错了》,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麻黄汤和桂枝汤都是能够治疗疾病的两种汤,这两种他有些相似,所以经常被人们搞混淆,实际上,因为两种中药材是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汤的营养不同,治疗疾病的功能也不一样。
一、麻黄汤和桂枝汤的比较主要体现在,病机特点、临床证候特点,功用特点、用药特点几个方面。
从这个病机特点,外感风寒表虚和外感风寒表实这个不同,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证是外邪侵犯人体,这是这个方中的一个侧重的一个重点,桂枝汤证是一个既有考虑到邪犯体表,又有邪侵犯体表引起的体表正气的失去平衡,营卫不和,邪正两方面的反应,这两个不同。
所以证候方面,一个是恶寒发热,无汗,一个是恶风发热,有汗,证候表现上区别,当然其它的还有,象脉浮紧和脉浮缓的区别。
二、在功用方面、治法方面,要体现出来的,麻黄汤证体现是祛邪,整个是祛邪为主,桂枝汤证体现祛邪调正并重,祛邪调正相结合,这是两种思路。
所以用药方面来说,这个麻黄汤里面,麻桂相须,针对主证,发汗能力很强。
桂枝汤中桂芍相合,桂枝芍药相配,体现出既散邪又调正,既发散风邪,又调和营卫,所以邪正兼顾,阴阳双向调节这种基本结构。
两个基本结构不同,用药特点不同。
同时由于阴阳兼顾,桂枝汤反映出辛甘化阳,酸甘化阴的这种基础的结构。
三、麻黄汤(《伤寒论》)和桂枝汤(《伤寒论》)都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证的方剂。
但二方由于药昧不同,在具体运用时也各不相同。
麻黄汤的功效是发汗散寒,宣肺平喘,适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
其特点是发汗力量较强,为辛温解表重剂。
应用本方时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桂枝汤的功效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其发汗之力不如麻黄汤,而善于解肌表、和营卫。
应用率方时以发热头痛、汗出恶风、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另外,因外感而服用本方以后,尚须进少量热稀粥以助药力。
案一麻黄汤证案二桂枝汤证
![案一麻黄汤证案二桂枝汤证](https://img.taocdn.com/s3/m/5d9a4bffa1c7aa00b42acb10.png)
案一:白虎汤证 案二:芍药甘草汤证其一 案三:芍药甘草汤证其二 案四:半夏泻心汤证 案五:瓜蒂散证 案六:脾虚湿热证 案七:脾虚肝旺证 眩晕 案一:泽泻汤证其一 案二:泽泻汤证其二 案三:十枣汤证 案四:真武汤证 案五:苓桂术甘汤证 案六:四生丸证 案七:知柏地黄汤证 案八:镇肝熄风汤证 案九:建瓴汤证 案十:补中益气汤证 心悸 案一: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其一 案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其二 案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案四:酸枣仁汤证 案五:桂枝甘草汤证 案六:炙甘草汤证 案七:心肾不交证 案八:心脾两虚证 真心痛 调心汤证
file:///H|/temp/临证实验录/10.html[2011-2-15 9:03:17]
失眠 案一:附子汤证 案二:黄连阿胶汤证其一 案三:黄连阿胶汤证其二 案四: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梦交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 脏躁 逍遥散证 懊(忄农) 案一:栀子豉汤证其一 案二:栀子豉汤证其二 颤抖 案一: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案二: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麻木 案一:小柴胡汤证 案二:桂枝汤证 气厥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癫狂 案一: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案二:瓜蒂散证其一 案三:瓜蒂散证其二 案四:瓜蒂散证其三 案五:控诞丹证 案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桃仁承气汤证 案七:桃仁承气汤合礞石滚痰丸证
file:///H|/temp/临证实验录/10.html[2011-2-15 9:03:17]
案九:大柴胡汤证 黄疸 案一:小柴胡汤证 案二: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水肿 案一:五苓散证 案二:小青龙汤证 案三:小柴胡汤证 案四:真武汤证 案五: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案六:六味地黄丸证 慢性肾炎 大柴胡汤证 肾病综合征 决渎汤证 淋证 案一:小柴胡汤证 案二:麻杏甘石汤证 案三:猪苓汤证 癃闭 案一:阴虚湿热证 案二:调心汤证 小便失禁 芍药甘草汤证 大便失禁 桂枝新加汤证 便秘 调胃承气汤证
浅谈《伤寒论》六经咳嗽证治
![浅谈《伤寒论》六经咳嗽证治](https://img.taocdn.com/s3/m/75c54f33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91.png)
24中国乡村医药咳嗽在临床上可见于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多种疾病。
本文借助《伤寒论》中与咳嗽相关之条文,结合经方在咳嗽治疗中的临床运用,对咳嗽的六经证治进行一些阐述。
1 太阳病咳嗽《伤寒论》中太阳病的基础证包括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
前者主要针对外感风寒表实证,其症状以“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喘”为代表,前贤称为“麻黄八症”。
由于此证缘由风寒束表,卫阳受遏,营阴郁滞,肺失宣降,故也可导致肺气上逆之咳嗽,治宜麻黄汤解表散寒,宣肺平喘。
表寒一散,肺之宣降一复,则咳嗽自止。
后者主要针对外感风寒表虚证,可见“发热、恶风、汗出、头痛、鼻鸣干呕”等症状,其与麻黄汤证之鉴别要点在于有汗与否。
若出现“喘家作”,即咳喘的桂枝汤兼症,可加厚朴、杏子以增强疗效。
此外,《伤寒论》太阳病第40条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由于饮邪流动不居,随三焦气机升降出入,停于身体不同部位,可引起多种症状,故本条或然证众多。
咳嗽作为其中之一,为饮停心下,水寒射肺,肺气上逆所致。
故治疗当以小青龙汤温肺化饮。
对于小青龙汤治疗咳嗽的认识、临床运用及体会,许多医家也有论述。
刘渡舟在《伤寒论临证指要》[1]中说:“小青龙汤治肺寒金冷,津凝气阻之证,所以咳嗽必然多痰,咯痰较爽。
因系寒性水饮,故其痰清稀不稠,形如泡沫,落地则顷刻化水,然亦有咳出之痰,明亮晶莹,形同鸡蛋清状,痰冷如凉粉,触舌觉凉而为辨也。
”傅元谋[2]认为在《伤寒论》第40条小青龙汤的5个加减变化中,其中有4个去麻黄,故在小青龙汤中麻黄非主要药物,且小青龙汤主症为“咳”“喘”,针对的是以里饮为主而外寒次之的咳喘证,应用时更重视水饮的辨证而轻于外邪,往往去麻黄并加附片、薏苡仁以加强化痰除湿之力,用于治疗痰湿类咳嗽时效如桴鼓。
对于年高体弱、婴幼儿童,特别是心肾功能虚衰的作者单位:310053 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研究生在读(张震);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杨珺超)通信作者:杨珺超,浅谈《伤寒论》六经咳嗽证治张 震 杨珺超患者,当慎用,恐有拔肾气,动冲气,耗阴动阳之弊;对于一般患者,使用本方也只是喘咳急性发作时的急救之法,不可久服,一旦疾病缓减,就应当改用苓桂剂温化寒饮以善后。
《伤寒论》麻黄汤
![《伤寒论》麻黄汤](https://img.taocdn.com/s3/m/0fb17bf3d5bbfd0a795673ad.png)
《伤寒论》麻黄汤《伤寒论》麻黄汤导读:本文收集了麻黄汤的条文,麻黄汤的功效与作用,失治误治后处理,麻黄汤的临床运用医案。
【麻黄汤条文】 1.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倶紧者,名为伤寒。
(3) 2.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 3.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6) 4.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37) 5.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46) 6.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1) 7.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2) 8.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55) 9.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232) 10.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235)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二两(6g)杏仁去皮尖,七十个(12g)甘草炙,一两(3g)按:用量可据病症轻重、体质强弱增减,然桂枝、甘草绝不可大于麻黄。
【麻黄汤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煎服方法】水浸30分钟,煎30分钟,约400ml,分2次温服(药凉影响发汗)。
覆被使微汗,一服愈,止后服。
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以防蓄水。
【功效主治】太阳病,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咳喘,舌淡红润,苔薄白,脉象浮紧者。
【麻黄汤加减】1. 脉不浮紧,反沉而微细,少阴病也,加附子。
(参考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 2. 兼口咽干燥,喜饮思冷,烦躁等内热证者,加石膏。
(参考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3. 脉虚无力,或素体虚弱,或大病后、产后,酌加人参、黄芪、当归、熟地。
经方辨证使用妙法
![经方辨证使用妙法](https://img.taocdn.com/s3/m/9dad706327d3240c8447efda.png)
经方辨证使用妙法1.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同为表证方,但前无汗、脉浮紧而后汗出、脉浮弱。
2.葛根汤证与桂枝加葛根汤证,同为表证方,皆有项背强证,但葛无汗而桂加葛有汗。
3.麻黄汤证与大青龙汤证,皆脉浮紧,不汗出而发热,但麻发热、恶寒、无汗,而大发热、不恶寒、无汗、烦躁。
4.小青龙汤与麦门冬汤治喘咳,但小青龙证有表证且心下有水气,为湿性喘咳,而麦门冬证无表证且津液枯燥,为燥性喘咳。
5. 桂枝加栝楼根汤、白虎加人参汤、小柴胡加石膏汤、五苓散、猪苓汤皆治渴,但桂加栝治汗出、脉浮弱、有表证之渴,白治无表证、恶热之大烦渴,小柴加石治胸胁苦满之渴,猪治小便不利、汗出之渴。
6.诸柴胡类方皆主胸胁苦满,但小柴只胸胁苦满而大柴兼心下急,柴桂兼下腹压痛,柴胡桂干兼心悸烦惊、为虚而柴加龙牡兼心悸烦惊、为实,四逆散兼腹挛急,柴加芒硝兼腹坚硬。
7.半、甘、生姜之泻心汤、三黄泻心汤、五苓散、人参汤、茯苓饮主证均作心下痞满或痞硬,但半则兼呕吐,甘则兼烦乱,生则兼嗳气,三则兼面红,五则兼渴而小便不利,人则兼手足冷且脉沉迟或微弱,茯苓饮则兼心下振水声。
8.半夏生姜厚朴人参甘草汤、大承气汤、四逆汤皆治腹大满,然第一方之证为吐利之后之虚胀,第二方之证为大便硬、按压疼痛坚实而为实,第三方证为下利、腹冷、手足厥冷。
9.桂茯丸、抵当丸、大承气汤、桃核承气汤、柴胡桂枝汤、大黄牡丹汤,皆主腹、下腹之压痛,桂为下腹压痛而左脉沉,桃为左下腹压痛、大便坚,大承气汤为腹部压痛、大便坚,大黄牡丹汤右为下腹压痛、充实、大便坚,抵为脐下压痛、少腹坚满,柴为下腹压痛而胁满。
10.葛根汤、黄芩汤、葛根芩连汤、大黄牡丹汤、大承气汤、赤石脂汤、大柴胡加大黄汤、麻黄升麻汤、半夏泻心汤、理中丸、栀子大黄汤、五苓散、四逆汤俱治下利,然葛根汤有表实热证,黄芩汤腹痛或发热,葛根芩连汤汗出而喘、脉促,大黄牡丹汤下腹压痛、充实,大承气汤整个腹部充实压痛,赤石脂汤无压痛,无里急后重,大柴胡汤有胸胁苦满、心下拘紧,麻黄升麻汤吐脓血,半夏泻心汤心下痞硬而口苦,理中丸心下痞硬而手足腹寒,栀子大黄汤烦乱不眠,五苓散口渴而小便不利,四逆汤手足厥逆、脉沉迟或浮迟。
关于_桂枝汤_和_麻黄汤_药后啜粥与否的思考_王键旋
![关于_桂枝汤_和_麻黄汤_药后啜粥与否的思考_王键旋](https://img.taocdn.com/s3/m/179800f504a1b0717fd5dd85.png)
【经典温课】关于“桂枝汤”和“麻黄汤”药后啜粥与否的思考王键旋摘要:太阳表证以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为代表。
二者同为汗法,但其辨证不同,煎服方法也就有所差别,桂枝汤服后,需要啜热粥,以助药力,而麻黄汤则不需要啜粥,这与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两个病证的病因病机、病位体质、治法方药等方面有关。
关键词:桂枝汤;麻黄汤;辨证;啜粥;中医调护学doi :10.3969/j.issn.1003-8914.2011.01.009文章编号:1003-8914(2011)-01-0018-02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州510405)《伤寒论》载方112首,被誉为“方书之祖”,书中辨证论治精当,理法方药齐备,煎服方法独特,非常重视方剂的煎法与服法,往往在每首方后不惜篇幅进行详细的论述。
太阳病篇中就以桂枝汤和麻黄汤这两首方剂为代表。
《伤寒论》桂枝汤方后明确指出:“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麻黄汤煎服法的论述:“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麻黄汤和桂枝汤相比,其服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异同,相同方面:①温覆取汗。
桂枝汤和麻黄汤在发汗时均采用了此方法,此为汗法的最重要技巧。
②发汗程度的要求。
二者皆要求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
不同方面主要在于辅助发汗方法:麻黄汤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而桂枝汤则需要啜粥。
桂枝汤和麻黄汤同为汗法,施护要求却有一些不同,太阳病证是机体在感受外邪后所表现的各种功能状态,该状态受机体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和部位的影响而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倾向性;而体质差异、感邪轻重等因素的诸多变化,又使这种总体变化形成种种差异。
因此桂枝汤和麻黄汤的辨证不同,煎服方法也就有所差别,为此,笔者试作探析如下。
1从病因病机分析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是太阳表证的两个主要证型,均以发热、头痛、恶风寒、脉浮为基本症状,为风寒袭表,营卫失调所致。
执业医师中医执业医师中医专业模拟题2021年(403)_真题-无答案
![执业医师中医执业医师中医专业模拟题2021年(403)_真题-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afea885acfa1c7ab00ccdc.png)
执业医师中医执业医师(中医专业)模拟题2021年(403) (总分99.XX99,考试时间120分钟)A1/A2题型1. 与黄土汤中的便血症状无关的项是A. 远血B. 慢性长期大便隐血C. 下血色淡D. 下血色暗E. 下血色鲜红2. 玉液汤主治消渴病,其病机为A. 肺胃阴虚燥热B. 肾阳不足,蒸化无能C. 肺脾肾气虚,不能生布固摄津液D. 阳明胃热灼津E. 肝肾不足,阴虚火旺3. 使用十枣汤时应A. 方中诸药味同煎B. 先煎大枣,再入煎其余药味C. 先煎大戟、芫花、甘遂,后入大枣D. 煎大枣取汤,余药味另研散,送服E. 先煎大戟、芫花,再入大枣,甘遂另研散送服4. 不含有"去性存用"配伍的方剂是A. 半夏泻心汤B. 竹叶石膏汤C. 温脾汤D. 附子大黄汤E. 麦门冬汤5. 制方中蕴含"清金泻木"原理的方剂是A. 左金丸B. 苇茎汤C. 补肺阿胶汤D. 泻白散E. 一贯煎6. 旋覆花、代赭石在旋覆代赭汤中的配伍意义是A. 温胃化痰止呕B. 平冲降逆止呕C. 祛痰降逆和胃D. 镇冲逆除噫气E. 化痰消食和胃7. 苓桂术甘汤与真武汤主治的主要不同点为A. 痰饮与水气B. 胸胁支满与小便不利C. 中阳不足与肾阳不足D. 脉弦滑与脉沉E. 心悸与肢冷8. 由大黄、芒硝、甘草组成的方剂名为A. 大承气汤B. 小承气汤C. 调胃承气汤D. 大陷胸汤E. 凉膈散9. 由白术、芍药、陈皮、防风组成的方剂名为A. 四逆散B. 痛泻要方C. 芍药汤D. 健脾丸E. 四物汤10. 玉女煎中具有"引火下行"作用的药味是A. 熟地B. 石膏C. 知母D. 麦冬E. 牛膝11. 与玉液汤主治证病机不符的症状是A. 口渴欲饮B. 小便短少C. 饮不解渴D. 气短神疲E. 脉细无力12. 清营汤证中不应包括A. 时有谵语B. 身热夜甚C. 舌绛苔少D. 烦渴引饮E. 斑疹隐隐13. 镇肝熄风汤组成药味中A. 全部药味均需要炮制B. 全部药味均用生品C. 龟板需炙,代赭石需煅D. 龙骨和牡蛎需煅E. 麦芽和川楝子需炒14. 配伍中含有"寓升于降"原理的方剂是A. 黄龙汤B. 大承气汤C. 补中益气汤D. 苏子降气汤E. 旋覆代赭汤15. 制方中蕴含"培土生金"原理的方剂是A. 八珍汤B. 补中益气汤C. 肾气丸D. 参苓白术散E. 咳血方16. 五积散与防风通圣散二方中含有的相同药物是A. 麻黄、防风、白芷B. 荆芥、桔梗、枳壳C. 白术、厚朴、甘草D. 当归、川芎、芍药E. 大黄、干姜、肉桂17. 归脾汤与天王补心丹主治证的主要不同点为A. 食少便溏与舌疮尿赤B. 心悸失眠与心烦不寐C. 脾虚与心虚D. 气血不足与阴虚火旺E. 心脾两虚与心肾两虚18. 由半夏、苏叶、茯苓、厚朴、生姜组成的方剂名为A. 厚朴温中汤B. 二陈汤C. 半夏厚朴汤D. 平胃散E. 实脾散19. 由饴糖、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组成的方剂名为A. 桂枝汤B. 大建中汤C. 小建中汤D. 炙甘草汤E. 理中汤20. 平肝熄风方中常用的"柔肝荣筋,缓急解痉"药对是A. 阿胶与甘草B. 白芍与甘草C. 生地与甘草D. 麦冬与甘草E. 五味子与甘草21. 养阴清肺汤主治证病机为A. 肺肾阴虚,虚火内炽B. 肺胃阴虚,虚火上炎C. 肝肾阴虚,虚火上炎D. 肺肾阴虚,复感疫毒E. 燥热伤肺,气阴两亏22. 与龙胆泻肝汤主治不适应的是A. 妇女湿热带下B. 湿热下注之淋浊阳痿C. 肝火上炎之耳鸣耳聋D. 肝火内炽的胸胁灼痛E. 阴虚阳亢的头痛目眩23. 六味地黄丸配伍涉及的"三阴并治",其中三阴涉及的脏腑是A. 肺、脾、肾B. 脾、肾、肝C. 肾、肝、心D. 心、肺、脾E. 肺、脾、肝24. 配伍中含有"寓降于升"原理的方剂是A. 补中益气汤B. 川芎茶调散C. 九味羌活汤D. 黄连解毒汤E. 济川煎25. 制方中蕴含"滋水涵木"原理的方剂是A. 大补阴丸B. 右归丸C. 镇肝熄风汤D. 天台乌药散E. 逍遥散26. 疏凿饮子与舟车丸组方配伍上的相同点是A. 二方均治阳水实证B. 二方均有解表攻里的功用C. 二方均使用了泻下逐水药D. 二方均配伍了逐水药与行气药E. 二方均未配伍利水药27. 苏子降气汤与定喘汤主治证的主要不同点为A. 有无表证B. 痰湿与痰热C. 咳嗽与喘逆D. 有无下元不足E. 舌苔白腻与黄腻28. 真武汤中白芍的主要作用是A. 缓急,利小便B. 滋阴,养血C. 调和营卫D. 敛阴止汗E. 柔肝,熄风29. 胁肋疼痛,胸闷善太息是何方的辨证要点A. 越鞠丸B. 半夏厚朴汤C. 厚朴温中汤D. 柴胡疏肝散E. 天台乌药散30. 具有"健脾益气,祛风利水"功用的药对是A. 黄芪与白术B. 白术与茯苓C. 茯苓与桂枝D. 桂枝与防己E. 防己与黄芪31. 麦门冬汤主治证候的病机主要涉及的脏腑是A. 心与肺B. 肺与胃C. 胃与脾D. 脾与肾E. 肾与肝32. 镇肝熄风汤的病机不涉及A. 肝肾阴虚B. 肝阳偏亢C. 肝风内动D. 肝气郁结E. 气血逆乱33. 以"辛开苦降、寒热并用"为配伍特征的方剂是A. 麻黄汤B. 四逆散C. 半夏泻心汤D. 苓桂术甘汤E. 苏子降气汤34. 配伍中含有"寓散于敛"原理的方剂是A. 生脉散B. 四神丸C. 玉屏风散D. 小青龙汤E. 金锁固精丸35. 制方中蕴含"扶土抑木"原理的方剂是A. 参苓白术散B. 痛泻要方C. 柴胡疏肝散D. 杞菊地黄丸E. 健脾丸36. 与温胆汤在主治和配伍用药上较为接近的方剂是B. 橘皮竹茹汤C. 左金丸D. 小柴胡汤E. 半夏泻心汤37. 区别使用六味地黄丸与肾气丸最重要的指征是A. 腰膝痠软与腰膝冷痛B. 渴欲凉饮与渴喜温饮C. 小便短少与小便清长D. 神疲头晕与阳痿不育E. 舌红苔少与舌淡苔白38. 由生附子、干姜、甘草组成的方剂名为A. 四逆散B. 温脾汤C. 理中汤D. 四逆汤E. 附子汤39. 紫雪长于A. 化痰开窍,消肿止痛B. 清热解毒豁痰C. 芳香开窍,化浊D. 熄风止痉E. 芳香开窍,温中40. 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的主要区别是A. 恶寒与恶风B. 喘逆与鼻鸣干呕C. 无汗与有汗D. 脉浮紧与浮缓E. 风寒表实与风寒表虚证41. 归脾汤主治证病机涉及的主要脏腑是A. 肺与脾B. 脾与心C. 心与肾D. 肾与脾E. 脾与肝42. 保和丸不宜用于A. 饮食停滞的胃脘痛B. 饮食停滞的泄泻C. 饮食停滞的恶心呕吐D. 脾虚食滞的脘痞不食E. 饮食不节的嗳腐厌食43. 不含有"培土生金"配伍原理的方剂是A. 泻白散B. 白虎汤D. 炙甘草汤E. 参苓白术散44. 配伍中含有"寓敛于散"原理的方剂是A. 麻黄汤B. 川芎茶调散C. 牡蛎散D. 桂枝汤E. 生脉散45. 制方中蕴含"滋水泻火"原理的方剂是A. 导赤散B. 黄连解毒汤C. 桑螵蛸散D. 百合固金汤E. 增液汤46. 旋覆代赭汤与橘皮竹茹汤两方中含有的相同药味是A. 半夏、茯苓、生姜、大枣B. 半夏、茯苓、生姜、甘草C. 半夏、人参、甘草、大枣D. 人参、甘草、大枣、生姜E. 半夏、黄芩、甘草、生姜47. 下列除哪项外,均是至宝丹的功用A. 清热B. 开窍C. 通便D. 化浊E. 解毒48. 由龟板、白芍、黄芩、黄柏、香附、椿根皮组成的方剂名为A. 大补阴丸B. 虎潜丸C. 玉女煎D. 固冲汤E. 固经丸49. 麦门冬汤中麦门冬与半夏的比例是A. 1:1B. 2:1C. 5:1D. 6:1E. 7:150. 脾约丸主治阳明燥结便秘证,伴随的特征性症状为A. 口中燥渴B. 腹中满痛C. 小便数多D. 小便短少E. 脉浮数51. 清营汤的功用是A. 清营养阴,凉血散瘀B. 清营养阴,宁心安神C. 清营凉血,养阴生津D. 清营透热,养阴活血E. 清营解毒,透热转气52. 脾胃为寒湿所困,气机阻滞者,宜选用A. 藿香正气散B. 厚朴温中汤C. 连朴饮D. 天台乌药散E. 半夏厚朴汤53. 组方涉及"泻木清金"原理的方剂是A. 龙胆泻肝汤B. 咳血方C. 泻青丸D. 四逆散E. 黄连解毒汤54. 配伍中含有"寓泻于补"原理的方剂是A. 新加黄龙汤B. 六味地黄丸C. 左归丸D. 凉膈散E. 半夏泻心汤55. 制方不涉及"金水相生"原理的方剂是A. 麦味地黄丸B. 百合固金汤C. 养阴清肺汤D. 月华丸E. 一贯煎56. 苓甘五味姜辛汤和小青龙汤具有相同的功用是A. 解表散寒B. 温肺化饮C. 宣肺平喘D. 健脾利湿E. 燥湿化痰57. 不太可能与枳实薤白桂枝汤合用的方剂是A. 附子理中汤B. 二陈汤C. 苓桂术甘汤D. 清气化痰丸E. 丹参饮58. 由柴胡、白芍、枳实、甘草组成的方剂名为A. 四逆散B. 四物汤C. 痛泻要方D. 柴胡疏肝散E. 四逆汤59. 芍药汤与白头翁汤的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A. 黄芩B. 黄连C. 黄柏D. 大黄E. 秦皮60. 玉女煎主治证病机涉及的主要脏腑是A. 阳明与少阴B. 少阴与厥阴C. 厥阴与太阴D. 太阴与少阴E. 少阴与太阳61. 原方用法中要求服药"自小量始"的是A. 大承气汤B. 麻子仁丸C. 四逆汤D. 桂枝汤E. 白虎汤62. 百合固金汤的主治证候中常见A. 咳痰带血B. 干咳无痰C. 咳痰黄稠D. 咳痰不爽E. 咳喘不利63. 配伍中含有"寓补于泻"原理的方剂是A. 小承气汤B. 葛根芩连汤C. 真人养脏汤D. 痛泻要方E. 十枣汤64. 下列表述中正确的项是A. 治疗外感凉燥和外感风寒证在组方用药上应有所不同B. 辛凉解表方中不能配伍辛温解表药C. 补血方常配补气药,但补气方不宜配用补血药D. 滋阴方左归丸在配伍上较六味地黄丸更合理E. 固涩方均以固涩药为方中君药65. 温胆汤与酸枣仁汤主治证中相同的症状有A. 胸脘满闷B. 虚烦不寐C. 呕吐痰涎D. 舌苔黄腻E. 脉细数66. 可用于外科疮疡肿毒阳证的方剂有A. 仙方活命饮、阳和汤、荆防败毒散、四妙勇安汤、黄连解毒汤B. 阳和汤、荆防败毒散、四妙勇安汤、黄连解毒汤、防风通圣散C. 荆防败毒散、四妙勇安汤、黄连解毒汤、防风通圣散、凉膈散D. 四妙勇安汤、黄连解毒汤、防风通圣散、凉膈散、大黄牡丹汤E. 黄连解毒汤、防风通圣散、凉膈散、大黄牡丹汤、小金丹67. 由五灵脂、蒲黄组成的方剂方名为A. 六一散B. 左金丸C. 失笑散D. 二妙散E. 二陈汤68. 药味配伍中的"苦辛并用"的主要功用是A. 除湿散满B. 升降气机C. 散结化痰D. 消食化滞E. 健脾和胃69. 主治证中以"皮肤蒸热"为特征的方剂为A. 麻杏石甘汤B. 清营汤C. 银翘散D. 泻白散E. 青蒿鳖甲汤70. 吴茱萸汤主治证候不涉及A. 阳明寒呕B. 少阴寒甚下利C. 厥阴寒逆头痛D. 中焦虚寒,肝胃不和E. 少阴亡阳厥逆71. 符合大承气汤煎制方法的正确项是A. 先枳实、厚朴,继大黄,后芒硝B. 先枳实、厚朴,继芒硝,后大黄C. 先枳实、大黄,继厚朴,后芒硝D. 先厚朴、大黄,继芒硝,后枳实E. 先枳实、芒硝,继厚朴,后大黄72. 组成中含有滋养、镇摄、潜阳、酸敛等多类药的方剂是A. 大秦艽汤B. 回阳救急汤C. 大定风珠D. 朱砂安神丸E. 当归六黄汤73. 制方涉及"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原理的方剂是A. 四逆汤B. 理中汤C. 肾气丸D. 六味地黄丸E. 大补阴丸74. 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项是A. 连翘在保和丸中的配伍意义是泻火解毒B. 升麻在清胃散中的配伍意义包括升阳散火C. 五子润肠丸中陈皮的配伍意义是理气行滞D. 小柴胡汤中人参的配伍意义是实脾祛邪E. 血府逐瘀汤中的牛膝配伍意义是祛瘀下行75. 与胶艾汤方证较为接近的方剂是A. 温经汤B. 桃核承气汤C. 失笑散D. 少腹逐瘀汤E. 黄芪桂枝五物汤76. 可用于肠热下利的方剂有A. 葛根芩连汤、黄连解毒汤、升麻葛根汤、大承气汤B. 黄连解毒汤、升麻葛根汤、大承气汤、半夏泻心汤C. 升麻葛根汤、大承气汤、半夏泻心汤、大柴胡汤D. 大承气汤、半夏泻心汤、大柴胡汤、蒿芩清胆汤E. 半夏泻心汤、大柴胡汤、蒿芩清胆汤、芍药汤77. 由桑皮、地骨皮、粳米、甘草组成的方剂名为A. 泻白散B. 补肺阿胶汤C. 白虎汤D. 四君子汤E. 四神丸。
【2019年整理】第二讲伤寒论辨证和用方思路
![【2019年整理】第二讲伤寒论辨证和用方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459784a46529647d272852cf.png)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中风兼喘。 用“不可更行桂枝汤”将其除外。
阳明热实迫肺证:汗出微喘。 用“无大热”将其除外。
喘为邪气在肺,肺失宣降。 汗出为里热逼迫津液外越。 证属邪热壅肺。
临证常见发热、咳吐黄痰,喘促 胸闷,鼻翼煽动,心烦口渴,尿 赤便干,舌红苔黄,脉滑而数。
班固《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经 方十一家,其中有《汤液经法》32卷。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集》: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结语
《伤寒论》原文中所提示的辨证鉴别 思路和用方思路不仅仅是上述几类,这里 只是举例示范,给大家提供一个学习研究 《伤寒论》的方法。也就是说,学习《伤 寒论》,不仅要学习其内容,也要从字里 行间,学习其辨证的思路和用方的方法。
《伤寒论》的 辨证和用方思路
伤寒论的辨证思路 举例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 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 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62)
主证:汗出而喘
麻黄汤证:寒邪闭表,无汗而喘。 小青龙汤证:外寒内饮,不汗出而喘。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中风兼喘。 阳明热实迫肺证:汗出微喘。
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 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 之。
三、抓病机 根据病机用方
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 中汤主之。
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 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乌梅丸治蛔厥又主久利,治厥阴病提纲证
白头翁汤现代用于治疗急性痢疾,急性结膜 炎,颈淋巴结炎,急性乳腺炎,肋软骨炎,带状疱疹, 急性肝炎,急性膀胱炎,急性泌尿系感染,急性盆 腔炎,急性前列腺炎。
麻黄加术汤胡希恕
![麻黄加术汤胡希恕](https://img.taocdn.com/s3/m/fbc1aa71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f1.png)
麻黄加术汤胡希恕1、麻黄汤方:(方剂组成)麻黄(去节)9 克,桂枝6 克,炙甘草3 克,杏仁(去皮尖)9 克。
(用法)水煎,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内余药煎取一杯,温服。
服药后盖棉被取微似汗。
(方解)麻黄为一有力的发汗药,佐以桂枝再宜致汗。
杏仁定喘,甘草缓急,故治太阳病表实无汗、身疼痛而喘者。
第 35 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
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注解:太阳病,以头痛、发热、恶寒为常,若更见有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者,此为表实证,则宜麻黄汤上之。
按:桂枝汤证,由于自汗出,郁集于体表的体液和废物得到部分的排出,虽亦身疼痛,但不剧烈,并亦不至迫及于肺。
而麻黄汤证,由于无汗体液和废物充盈于体表,压迫肌肉和关节,因使身、腰、骨节无处不痛,并逆迫于肺而发喘。
只以自汗出和无汗的关系,遂有虚实在表的不同反映,亦即或宜桂枝或宜麻黄的用药关键。
第 36 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注解:太阳与阳明合病,当指既有发热恶寒的表证,同时又有大便难的里证言。
喘为承气汤和麻黄汤的共有证,不过承气汤证为腹满而喘;而麻黄汤证为喘而胸满,故谓不可下,宜麻黄汤以发汗。
按:腹满而喘者,则腹满为主而喘为客,即先由于实满上迫胸隔,阻碍呼吸因而发喘,下之满自去,而喘亦自已;喘而胸满者,则喘为主而胸满为客,即先由于呼吸困难,胸腔内压增高因而胸满,发汗以平喘,则满自消。
证有主从,治分表里,对于辨证甚关重要。
第 37 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注解:太阳病已十余日,脉虽浮但细,并其人多倦嗜卧,病已有内传少阳之象,故谓外己解也。
设更胸满胁痛者,则柴胡证具,故可与小柴胡汤;若脉但浮而不细,并亦无嗜卧及胸胁满痛者,则病仍在表,虽十日已去,也可与麻黄汤。
按:脉细主血少,而见之于浮,乃体表津血不足的为候,即小柴胡汤条所谓血弱气尽腠理开的情况。
桂枝汤——精选推荐
![桂枝汤——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f747bc10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d7.png)
桂枝汤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2.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3)3.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5)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4)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25)桂枝汤6.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3)7.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4)、8.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57)9.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10.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
可发汗,宜桂枝汤。
(234)11.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276),12.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以桂枝汤小和之。
(387)13.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金匮要略》第十七篇)14.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
(《金匮要略》第二十篇)【桂枝汤古方组成】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㕮咀三味。
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张廷模:中药学第十九讲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一)
![张廷模:中药学第十九讲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一)](https://img.taocdn.com/s3/m/aff84d62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08.png)
张廷模:中药学第十九讲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一)现在我们开始上课,请大家翻在教材的57页。
上一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各论的学习方法和解表药的概述部分,我们当时谈到了学习《中药学》的各论的时候,我们重点在概述的部分要很好的掌握这一类药的共性问题。
所以昨天我们通过解表药的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原则和使用注意,我们已经知道了解表药以及通过发散风寒药的概述,了解了发散风寒药它们共同有的这些特征,主要是在功效主治和性能等等这些方面的一些特征。
同时我们也介绍了具体药物的学习方法,就是要以功效为核心,然后在具体的药物下面,我们重点掌握这味药,就是这种药的个性特征,然后把药物的个性特征和概述当中的共性的特点结合起来,对一些具体的药物掌握得非常准确了。
在学习具体药物的时候,我们还要很好的区别,在这个教材的文字当中,哪一些是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内容;哪一些是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
我们要重点学的是中药学自身的知识,至于是其他学科在中药学里面,就是为了很好的表述中药的一些比如说临床应用,而涉及到的中医学基础,或者方剂临床的一些知识。
主要要在其他学科学习的时候才能全部的完成,我们这里只能够作一个常识性的了解。
当然它也不是考核的重点,我们就按照这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具体的药物。
从现在起我们就要学习具体的药物了。
发散风寒当中的第一味药是麻黄,因为这个药材微微的带一点很淡的黄色,所以这是通过药材的颜色来命名的。
那么为什么叫麻呢?这个很少看到有人解释。
明代有一个本草学家讲过这么一句话,就是说这个麻黄它是“如麻”。
其实我们现在理解就是说麻黄它是草质茎的纤维,和我们用的那种麻类的纤维非常相似。
我们后面要谈到炮制,炮制要制麻黄绒,那麻黄绒(是)把麻黄的草质茎捣绒了以后,真正象一团乱麻。
所以应该说这个麻是形容它这个纤维的特征的,黄是它的颜色。
这就是所谓解释它名字的来历。
当然有的药很有意思,有的药意义不大,或者我们现在还不清楚。
但麻黄一般都没解释,我们只是说第一味药,把它简单的说一下。
麻黄汤与桂枝汤
![麻黄汤与桂枝汤](https://img.taocdn.com/s3/m/41570175a58da0116d174922.png)
异
麻黄配桂枝,相须为用,麻黄发越阳气,桂枝温经通阳,鼓舞阳气,蒸腾阴液而作汗,邪随汗解
桂枝配白芍,相制为用,一散一收,调和营卫,桂枝通阳发汗,白芍酸收敛阴,二者相伍公达调和营卫之功
麻黄汤与桂枝汤
麻黄汤
桂枝汤
组成
同
桂枝甘草
异
麻黄杏仁
芍药大枣生姜
功用
同
解表发汗
异
宣肺平喘
调和营卫
主治
同
外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寒表证:发热,恶寒,苔白,脉浮
异
风寒表实证:无汗而喘,脉浮紧
风寒表虚证: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脉浮缓或浮弱
病机
同
外感风寒之邪
异
腠理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涩而不畅
素体虚弱,腠理不固,感受风寒,卫气浮越,营阴外泄
《经方传真》胡希恕精简版
![《经方传真》胡希恕精简版](https://img.taocdn.com/s3/m/214c3e76852458fb770b56d5.png)
经方传真胡希恕冯世纶著第一章桂枝汤类方一、桂枝汤1。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
2。
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
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
而微恶寒,表未解者。
5。
病下利而脉浮弱者。
6。
霍乱吐利止,而身疼不休者。
二、桂枝加桂汤方【辨证要点】治桂枝汤证而气上冲剧甚者。
三、桂枝加芍药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见腹拘急而满痛者。
四、桂枝加大黄汤方【辨证要点】桂枝加大黄汤证,即桂枝加芍药汤证又见里实拒按,或大便不通者。
五、桂枝加葛根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项背肌肉强急。
六、栝蒌桂枝汤方【辨证要点】病见桂枝汤证,又见痉挛拘急症状,口渴、脉沉者,可辨为本方证。
七、桂枝加黄芪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汗出恶风、不渴者,即表虚不固甚者宜用本方治之。
八、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汗出恶风、汗色黄粘、口渴者本方主之。
九、桂枝加附子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汗出恶风明显,小便难,脉沉细、四肢微急者。
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身疼明显,纳差、脉沉迟者可选用本方。
十一、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咳喘病人不论新久,见汗出恶风脉缓者宜用本方。
十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失精梦交、脉见虚象者多可与本方。
十三、小建中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腹中急痛,或见心悸而不呕者。
十四、当归建中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血虚明显者。
十五、黄芪建中汤方小建中汤证而有黄芪证者。
【辨证要点】里急腹痛,汗出恶风甚者宜本方主之。
十六、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辨证要点】肢体麻木不仁,脉虚弱,无实象者可选用本方。
十七、桂枝去芍药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杨证又见寸脉浮关尺脉沉,症见胸满,或心悸头晕,或气上冲者可用本方治之。
十八、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辨证要点】桂枝去芍药汤证又见脉沉细,症有恶寒者宜用本方。
十九、桂枝附子汤方【辨证要点】表虚寒,关节痛疼,脉浮虚而涩者;可用本方治之。
伤寒论方证总汇
![伤寒论方证总汇](https://img.taocdn.com/s3/m/ca9fe6e27f1922791688e8c5.png)
伤寒论方证总汇桂枝汤类方1.桂枝汤方证: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浮弱者.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4.)太阳阳明并病,汗多,脉迟表未罢者5.)病下利而脉浮弱或自汗出者6.)霍乱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
归经:太阳证要点: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冬表虚证.2.,桂枝加桂汤方证:桂枝汤方证又见气上冲。
(太阳)3.,桂枝加葛根汤方证:桂枝汤方证见项背强几几者。
(太阳)4.,栝楼桂枝方证:痉挛拘急见桂枝汤证。
(太阳阳明)5.桂枝加黄芪汤方证:桂枝方证更见恶风或出黄汗者(太阳)6.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证:黄汗,汗出恶风而口渴者(太阳)7.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证:肢体麻木不仁,恶风而脉虚弱者。
(太阳)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证:里饮咳喘见桂枝方证者(太阳太阴)9.桂枝甘草汤方证:心下悸欲得按而无里实者。
(太阳)10.桂枝救逆汤方证:外有表证为桂枝去芍药汤方证兼有痰饮的惊狂者。
(太阳阳明)11.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证:桂枝救逆汤痰饮轻者。
(太阳阳明)12.桂枝龙骨牡蛎汤方证:桂枝汤证兼见津液虚,惊悸不安者。
(太阳阳明)13.桂枝去芍药汤方证:桂枝汤证又见寸脉独浮,胸满者。
(太阳)14.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方证:外有桂枝汤证里有寒饮,表虚而咳吐涎沫者。
(太阳太阴)15.小建中汤方证:桂枝汤证又见腹中急痛或心下悸而不呕者。
(太阳太阴)16.当归建中汤方证:小建中汤证又见血虚者(太阳太阴)17.黄芪建中汤方证:里急腹痛,汗出恶风明显者。
(太阳太阴)18.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证:桂枝汤证,身痛明显,胃气虚,脉沉迟者。
(太阳太阴)19.,桂枝人参汤方证:桂枝甘草汤证又见理中汤证者(太阳太阴)20.当归四逆汤方证:手足凉表虚而里虚不甚者。
(太阳太阴)21.当归四逆汤方证加吴茱萸生姜汤证:当归四逆汤证更见心腹痛,呕吐头痛者(太阳太阴)22.,苓桂枣甘汤方证:为外寒内饮呈心下悸,腹痉挛,气上冲者(太阳太阴)23.苓桂术甘汤方证:外寒内饮的头晕目眩,短气,小便不利,气上冲者(太阳太阴)24.,茯苓甘草汤方证: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呕逆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汤症和桂枝汤症辨
《伤寒论》中,麻黄汤和桂枝汤是表证治疗的基础药方。
或云辨其汤症之别皆在其汗出和不出者。
此误甚也。
思之当受16条成注的影响。
16条云:“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其成注云:“脉浮发热,汗出恶风者,中风也,可与桂枝汤解肌;脉浮紧,发热,不汗出者,伤寒也,可与麻黄汤。
常须识此,勿妄治也。
”读者一对照,其分别可不就是汗出和不汗出之别吗?此成注之误也。
《伤寒论》2条云:“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对比成注,明显的,成注言中风为“脉浮发热”的症状本身就是错误的,应该是“脉缓发热”。
故而汤症之别当不在发不发汗,而在脉象上。
《伤寒论》所言中风、伤寒,于今便是感冒,无非是表症、里症和半表半里症也。
桂枝汤、麻黄汤皆用在表症。
考之其别当有二:一为脉,若得肺脉浮紧,二为有喘,皆是麻黄汤症而非桂枝汤症。
何也?皆在于麻黄之宣肺平喘也。
比如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
”皆言有喘的症状。
再比如37条:“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
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5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皆是言有得肺脉浮者。
故均用麻黄汤。
实际上第38条、39条言用大青龙汤者,症状中皆有脉浮的症状,故大青龙汤中亦有麻黄。
第40条、41条言用小青龙汤者,症状中皆有咳喘之症,故小青龙汤中亦有麻黄。
皆取麻黄宣散之功也,按现代
的研究,皆取麻黄碱之功用罢。
至于发不发汗,平常感冒少见自发汗者,而不发汗的表症患者,用桂枝汤,效果也是极佳,未见必发汗而用桂枝汤者。
而且用桂枝汤治疗时,也不是必发汗而愈的。
颇疑“发热汗不出”者当是“发汗热不出者”。
桂枝当是解肌之药而非发汗之物。
发汗犹热针,也是简单疗法一种,就是民间盖上被子发汗。
12条桂枝汤方后有云:“右五味,㕮咀。
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可见“啜热稀粥”和“温覆”才是出汗之源,汗出无非更助药性,当非桂枝汤为发汗之药。
发汗热不去,而脉浮紧者,有热郁在肺,故需用麻黄宣散。
言不可与者,当是不可独与者。
肺热不解,解肌而邪犹在也。
也因此麻黄汤方中亦有桂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