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症和桂枝汤症辨
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
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文章目录*一、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二、桂枝汤和麻黄汤的比较*三、麻黄汤的功效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1、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是多少麻黄汤中麻黄(去节)9g,桂枝(去皮)6g,杏仁(去皮尖)6g,甘草(炙)3g。
比例是3:2。
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着。
2、麻黄汤使用有什么禁忌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
麻黄汤和桂枝汤都有发汗功能,麻黄汤发汗力大(方中有麻黄、桂枝、生姜3味药发汗),桂枝汤发汗力小(方中有桂枝、生姜2味药发汗)。
绝不是教材里讲的“无汗用麻黄汤,有汗用桂枝汤。
”而是无汗而咳喘者用麻黄汤治疗;有汗或无汗而有鼻塞、鼻炎、胃肠不适干呕者用桂枝汤治疗。
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
正如前人指出:“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
不当则不戢而召祸。
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
”3、麻黄汤如何加减化裁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桂枝汤和麻黄汤的比较从这个病机特点,外感风寒表虚和外感风寒表实这个不同,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证是外邪侵犯人体,这是这个方中的一个侧重的一个重点,桂枝汤证是一个既有考虑到邪犯体表,又有邪侵犯体表引起的体表正气的失去平衡,营卫不和,邪正两方面的反应,这两个不同。
所以证候方面,一个是恶寒发热,无汗,一个是恶风发热,有汗,证候表现上区别,当然其它的还有,象脉浮紧和脉浮缓的区别。
第二方面,在功用方面、治法方面,要体现出来的,麻黄汤证体现是祛邪,整个是祛邪为主,桂枝汤证体现祛邪调正并重,祛邪调正相结合,这是两种思路。
通用中医模拟题2021年_真题-无答案005
通用中医模拟题2021年(112)(总分100,考试时间120分钟)A1/A2题型1. 下列各项,作用趋向一般属于沉降的是( )A. 酸、咸,寒B. 辛、苦,热C. 辛、甘,温D. 甘、淡,寒E. 甘、辛,凉2. 下列各项,属于"十八反"的是( )A. 大戟与甘草B. 人参与莱菔子C. 白及与甘草D. 丁香与木香E. 人参与五倍子3. 下列各项,不属妊娠慎用药物的是( )A. 牛膝B. 白术C. 大黄D. 红花E. 附子4. 我国最早由政府组织编撰成的药典是A. 《金匮要略》B. 《肘后备急方》C. 《济生方》D. 《和剂局方》E. 《圣济总录》5. 与方剂学中"反佐"内容不相关的表述为A. 主治病证的病机涉及病重邪甚B. 大热病证服用大寒的方药后出现呕吐C. 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的药味D. 针对主治病证中的次要病理E. 药味少,药量较小6. 开窍剂一般适用于A. 表邪未解,里热炽甚的神昏B. 阳明腑实的神昏谵语C. 汗出肤冷,气微遗尿的神昏D. 邪气壅盛,内闭心包的神昏E. 以上都不是7. 复元活血汤的功用是A.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B. 活血逐瘀,疏肝通络C. 攻下瘀血,荡涤胃肠D. 补血活血,化瘀生新E. 祛瘀活血,接骨续筋8. 桑菊饮的主治证候为A. 温病邪在卫分的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口渴咽干,脉浮数B. 风温初起,风热犯肺所致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C. 外感风邪,营卫不和所致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D. 肺热壅盛所致身热咳逆,气急鼻煽,脉滑数E. 以上都不是9. 二陈汤的组成药味是A. 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生姜乌梅B.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C. 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枳实竹茹D. 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半夏茯苓E. 半夏、厚朴、苏叶、生姜、茯苓10. 组成中含有苦寒清热药的方剂是A. 羚角钩藤汤B. 天麻钩藤饮C. 阿胶鸡子黄汤D. 大定风珠E. 紫雪11. 人参败毒散中的君药是A. 羌活、独活B. 前胡、柴胡C. 人参、茯苓D. 桔梗、枳壳E. 川芎12. 不含甘草的方剂是A. 当归四逆汤B. 桂枝汤C. 四逆散D. 黄芪桂枝五物汤E. 小建中汤13. 麦门冬汤中麦冬与半夏的配伍比例为A. 1:1B. 2:1C. 5:1D. 7:1E. 10:114. 补中益气汤中君用黄芪,其作用不涉及A. 固表止汗B. 补气升阳C. 补气散邪D. 补气行水E. 补气健脾15. 具有"温阳化气行水"功用的药对是A. 附子与白术B. 白术与桂枝C. 桂枝与茯苓D. 茯苓与泽泻E. 泽泻与生姜16. 平肝熄风方中常用的"柔肝荣筋,缓急解痉"药对是A. 阿胶与甘草B. 白芍与甘草C. 生地与甘草D. 麦冬与甘草E. 五味子与甘草17. 玉女煎主治证病机涉及的主要脏腑是A. 阳明与少阴B. 少阴与厥阴C. 厥阴与太阴D. 太阴与少阴E. 少阴与太阳18. 下列各项,属甘味药作用的是( )A. 温中止痛B. 缓急止痛C. 理气止痛D. 化瘀止痛E. 祛风止痛19. 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的味是( )A. 酸味B. 咸味C. 辛味D. 苦味E. 淡味20. 下列各项,作用趋向一般属于升浮的是( )A. 甘、辛,凉B. 辛、苦,热C. 辛、甘,温D. 甘、淡,寒E. 酸、咸,热21. 下列各项,与乌头相反的药物是( )A. 甘草B. 海藻C. 人参D. 藜芦E. 瓜蒌22. 患者,女,25岁,妊娠8周。
读彭子益桂枝汤和麻黄汤证治本位论有感
鲁茸菊兴#鲁JIANGX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读彭子益桂枝汤和麻黄汤证治本位论有感★李文龙1高永翔2* ( 1.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成都610075 ; 2.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 610075)摘要:近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桂枝汤和麻黄汤证治本位论,认为彭子益对恶风、恶寒、发热、汗出而解等的分析存在矛盾之处,故书此一文,并提出笔者对桂枝汤证的认识。
关键词: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麻黄汤证;桂枝汤证;彭子益 中图分类号:R 2-09 文献标识码:A《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原名《实验系统古中医 学》,作者彭子,讳承祖,号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 清末民初著名白族医学家,实验系统古中医学派创 始人。
彭子益以《易经》河图中气升降圆运动之 理,理出了“生命宇宙整体观”,其提出的“圆运动” 实为中医破解医学部分难题之金钥匙,解决了很多 现代医学难以解释的问题。
笔者近读彭子益遗书 之原理上篇,惊叹天地人为一整体的亲密联系。
人 居于天地之间,时时和天地同呼吸而共生存也,是 彭子益更直接的对天地人三者之间紧密联系的解 释。
然笔者阅古方上篇之桂枝汤证治本位与麻黄 汤证治本位时,心存种种疑虑,自感彭子益之言似 有矛盾之处,故不揣提出个人鄙陋之见。
1营卫的意义彭子益时时处处以人比天地,天地宇宙间澎力 和压力混合而成圆运动的大气个体,内含一开一合 的作用,开则疏泄,合则收敛。
疏泄成风,收敛则 成寒。
人身阴阳混合而成人身之圆运动的气体,同 含一开一合之作用。
“疏泄则发热,收敛则恶寒,疏 泄谓之荣,收敛谓之卫,疏泄者木火之气,收敛者 金水之气,木火之气,由内向外,有发荣之意,故曰 荣,金水之气,由外向内,有护卫之意,故曰卫。
” [1] 彭子益认为荣气为木火之性,主疏泄之作用,具由 内向外之势力,卫气为金水之性,主收敛之作用,具由外向内之势力。
然笔者认为,彭子益局限了 营卫气之作用。
麻黄汤证-伤寒论
1.先煎麻黄,去上沫; 2.分三次服,服药后温覆,取微汗;汗出病解 停服; 3.饮食清淡适量。
病人服药后出现流鼻血,是不 是病情加重了?这是怎么回事
【原文】 太陽病,脉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 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 微除,其人發煩目瞑①,劇者必衄②,衄乃解。 所以然者,陽氣重③故也。麻黄湯主之。(46) 太陽病,脉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 愈。(47) 【词解】
太阳病症状: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等;
阳明病症状:不大便等;
喘与胸满为本条主症。
先表后里,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
桂枝汤方证
证名 病因 病机 症状 治法 特征药 相关脏腑 煎服法
中风 风寒 卫强营弱
麻黄汤方证
伤寒 风寒 卫闭营滞
恶风、发热、汗出、脉浮 恶寒、发热、无汗、身痛、 缓 脉浮紧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桂枝配伍芍药,姜枣配甘 草 脾 辛温发汗,调和营卫 麻桂与麻杏 肺
(4)小青龙汤证(40、41)
【原文】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①,乾嘔發熱而欬, 或渴,或利,或噎②,或小便不利、少腹滿③, 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40)★ 傷寒心下有水氣,欬而微喘,發熱不渴。服 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41) ★ 【词解】
(3)大青龙汤证(38、39)
【原文】 太陽中風,脉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 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脉微弱, 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 肉瞤①,此為逆也。(38)★ 【词解】
①筋惕肉瞤(shun,音顺):肌肉跳动。
【病机】风寒束表,内有郁热。 【治法】发汗解表,内清郁热。 【方药】大青龙汤 麻黄汤倍用麻黄、甘草,加石膏、生姜、大枣。
方剂学14、15讲麻黄汤、桂枝汤
所以这个方里组成的情况,麻黄汤,增加麻黄用量,就加倍了。再加石膏,同时这个方里,还有姜枣。对于这个方里姜枣的理解,要结合在桂枝汤讨论里去理解,它在表和营卫,在内调和脾胃,调和气血。姜枣这种基本组合,也是从仲景开始的,突出体现在桂枝汤里。当然一直到后世以后逐渐,像汪昂《医方集解》把很多东西规范的同时,他有好多方里头加姜枣。对内调和脾胃,调和气血,对外可以调要鉴定它是属于表虚的。这是它的主证部分。没有汗出,你很难说明它是表虚特点。鼻鸣、干呕这都出于兼证。当然兼证可以有多样,这作为基础方,列举出来的是体现出感受风寒,特别以风为主的。太阳中风里常见的肺卫不和,它实际上除了营卫不和,还有肺卫不和,这是证候表现。
我们在每个证候分析要分清楚,证候名称,证候表现、病机名称,这之间关系,病机名称加证,就指的这个证候表现一个概括。这个证候的名称。证候名称是病机加证构成的。具体叫证候了,候,那就是这个证的表现有了,这种提法都有些区别。我们现在有很多容易混淆了。
华盖散
组成
麻黄汤去桂枝,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
功用
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
素体痰多,肺感风寒证,咳嗽上气,呀呷有声,语音不出,咳嗽胸闷。
华盖散是个常用方,它发散风寒,因为去掉桂枝,所以用于风寒表寒证较轻。其中反映在肺气不宣,兼有痰气互结。三拗汤里仅仅说到咳嗽有痰,引起一点胸闷,痰阻气机。这里痰气互结严重了,为什么呢?因为这类病人,平素就是痰湿之体。平素就有痰湿,加上外寒引动,那就痰多。外寒引动引起肺气不宣,那这个痰气互结就较重了。本身有痰就会平时阻滞气机了,所以内外两因素结合,就使得它在肺气不宣,痰气互结上非常突出。表现出咳嗽上气,上气喘,咳喘,咳嗽可以兼喘,呀呷有声,痰气互结产生的,咳喘的时候,产生一种临床上一些哧拉哧拉那个声音。语声不出,可以产生痰气互结,声音发生重浊,甚至于发音不利。咳嗽胸闷,这个程度,根据痰气互结程度不同,可以不同。
麻黄汤与桂枝汤区别 今后可别再弄错了
麻黄汤与桂枝汤区别今后可别再弄错了关于《麻黄汤与桂枝汤区别今后可别再弄错了》,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麻黄汤和桂枝汤都是能够治疗疾病的两种汤,这两种他有些相似,所以经常被人们搞混淆,实际上,因为两种中药材是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汤的营养不同,治疗疾病的功能也不一样。
一、麻黄汤和桂枝汤的比较主要体现在,病机特点、临床证候特点,功用特点、用药特点几个方面。
从这个病机特点,外感风寒表虚和外感风寒表实这个不同,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证是外邪侵犯人体,这是这个方中的一个侧重的一个重点,桂枝汤证是一个既有考虑到邪犯体表,又有邪侵犯体表引起的体表正气的失去平衡,营卫不和,邪正两方面的反应,这两个不同。
所以证候方面,一个是恶寒发热,无汗,一个是恶风发热,有汗,证候表现上区别,当然其它的还有,象脉浮紧和脉浮缓的区别。
二、在功用方面、治法方面,要体现出来的,麻黄汤证体现是祛邪,整个是祛邪为主,桂枝汤证体现祛邪调正并重,祛邪调正相结合,这是两种思路。
所以用药方面来说,这个麻黄汤里面,麻桂相须,针对主证,发汗能力很强。
桂枝汤中桂芍相合,桂枝芍药相配,体现出既散邪又调正,既发散风邪,又调和营卫,所以邪正兼顾,阴阳双向调节这种基本结构。
两个基本结构不同,用药特点不同。
同时由于阴阳兼顾,桂枝汤反映出辛甘化阳,酸甘化阴的这种基础的结构。
三、麻黄汤(《伤寒论》)和桂枝汤(《伤寒论》)都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证的方剂。
但二方由于药昧不同,在具体运用时也各不相同。
麻黄汤的功效是发汗散寒,宣肺平喘,适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
其特点是发汗力量较强,为辛温解表重剂。
应用本方时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桂枝汤的功效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其发汗之力不如麻黄汤,而善于解肌表、和营卫。
应用率方时以发热头痛、汗出恶风、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另外,因外感而服用本方以后,尚须进少量热稀粥以助药力。
案一麻黄汤证案二桂枝汤证
案一:白虎汤证 案二:芍药甘草汤证其一 案三:芍药甘草汤证其二 案四:半夏泻心汤证 案五:瓜蒂散证 案六:脾虚湿热证 案七:脾虚肝旺证 眩晕 案一:泽泻汤证其一 案二:泽泻汤证其二 案三:十枣汤证 案四:真武汤证 案五:苓桂术甘汤证 案六:四生丸证 案七:知柏地黄汤证 案八:镇肝熄风汤证 案九:建瓴汤证 案十:补中益气汤证 心悸 案一: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其一 案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其二 案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案四:酸枣仁汤证 案五:桂枝甘草汤证 案六:炙甘草汤证 案七:心肾不交证 案八:心脾两虚证 真心痛 调心汤证
file:///H|/temp/临证实验录/10.html[2011-2-15 9:03:17]
失眠 案一:附子汤证 案二:黄连阿胶汤证其一 案三:黄连阿胶汤证其二 案四: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梦交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 脏躁 逍遥散证 懊(忄农) 案一:栀子豉汤证其一 案二:栀子豉汤证其二 颤抖 案一: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案二: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麻木 案一:小柴胡汤证 案二:桂枝汤证 气厥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癫狂 案一: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案二:瓜蒂散证其一 案三:瓜蒂散证其二 案四:瓜蒂散证其三 案五:控诞丹证 案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桃仁承气汤证 案七:桃仁承气汤合礞石滚痰丸证
file:///H|/temp/临证实验录/10.html[2011-2-15 9:03:17]
案九:大柴胡汤证 黄疸 案一:小柴胡汤证 案二: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水肿 案一:五苓散证 案二:小青龙汤证 案三:小柴胡汤证 案四:真武汤证 案五: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案六:六味地黄丸证 慢性肾炎 大柴胡汤证 肾病综合征 决渎汤证 淋证 案一:小柴胡汤证 案二:麻杏甘石汤证 案三:猪苓汤证 癃闭 案一:阴虚湿热证 案二:调心汤证 小便失禁 芍药甘草汤证 大便失禁 桂枝新加汤证 便秘 调胃承气汤证
浅谈《伤寒论》六经咳嗽证治
24中国乡村医药咳嗽在临床上可见于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多种疾病。
本文借助《伤寒论》中与咳嗽相关之条文,结合经方在咳嗽治疗中的临床运用,对咳嗽的六经证治进行一些阐述。
1 太阳病咳嗽《伤寒论》中太阳病的基础证包括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
前者主要针对外感风寒表实证,其症状以“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喘”为代表,前贤称为“麻黄八症”。
由于此证缘由风寒束表,卫阳受遏,营阴郁滞,肺失宣降,故也可导致肺气上逆之咳嗽,治宜麻黄汤解表散寒,宣肺平喘。
表寒一散,肺之宣降一复,则咳嗽自止。
后者主要针对外感风寒表虚证,可见“发热、恶风、汗出、头痛、鼻鸣干呕”等症状,其与麻黄汤证之鉴别要点在于有汗与否。
若出现“喘家作”,即咳喘的桂枝汤兼症,可加厚朴、杏子以增强疗效。
此外,《伤寒论》太阳病第40条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由于饮邪流动不居,随三焦气机升降出入,停于身体不同部位,可引起多种症状,故本条或然证众多。
咳嗽作为其中之一,为饮停心下,水寒射肺,肺气上逆所致。
故治疗当以小青龙汤温肺化饮。
对于小青龙汤治疗咳嗽的认识、临床运用及体会,许多医家也有论述。
刘渡舟在《伤寒论临证指要》[1]中说:“小青龙汤治肺寒金冷,津凝气阻之证,所以咳嗽必然多痰,咯痰较爽。
因系寒性水饮,故其痰清稀不稠,形如泡沫,落地则顷刻化水,然亦有咳出之痰,明亮晶莹,形同鸡蛋清状,痰冷如凉粉,触舌觉凉而为辨也。
”傅元谋[2]认为在《伤寒论》第40条小青龙汤的5个加减变化中,其中有4个去麻黄,故在小青龙汤中麻黄非主要药物,且小青龙汤主症为“咳”“喘”,针对的是以里饮为主而外寒次之的咳喘证,应用时更重视水饮的辨证而轻于外邪,往往去麻黄并加附片、薏苡仁以加强化痰除湿之力,用于治疗痰湿类咳嗽时效如桴鼓。
对于年高体弱、婴幼儿童,特别是心肾功能虚衰的作者单位:310053 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研究生在读(张震);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杨珺超)通信作者:杨珺超,浅谈《伤寒论》六经咳嗽证治张 震 杨珺超患者,当慎用,恐有拔肾气,动冲气,耗阴动阳之弊;对于一般患者,使用本方也只是喘咳急性发作时的急救之法,不可久服,一旦疾病缓减,就应当改用苓桂剂温化寒饮以善后。
《伤寒论》麻黄汤
《伤寒论》麻黄汤《伤寒论》麻黄汤导读:本文收集了麻黄汤的条文,麻黄汤的功效与作用,失治误治后处理,麻黄汤的临床运用医案。
【麻黄汤条文】 1.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倶紧者,名为伤寒。
(3) 2.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 3.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6) 4.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37) 5.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46) 6.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1) 7.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2) 8.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55) 9.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232) 10.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235)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二两(6g)杏仁去皮尖,七十个(12g)甘草炙,一两(3g)按:用量可据病症轻重、体质强弱增减,然桂枝、甘草绝不可大于麻黄。
【麻黄汤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煎服方法】水浸30分钟,煎30分钟,约400ml,分2次温服(药凉影响发汗)。
覆被使微汗,一服愈,止后服。
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以防蓄水。
【功效主治】太阳病,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咳喘,舌淡红润,苔薄白,脉象浮紧者。
【麻黄汤加减】1. 脉不浮紧,反沉而微细,少阴病也,加附子。
(参考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 2. 兼口咽干燥,喜饮思冷,烦躁等内热证者,加石膏。
(参考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3. 脉虚无力,或素体虚弱,或大病后、产后,酌加人参、黄芪、当归、熟地。
经方辨证使用妙法
经方辨证使用妙法1.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同为表证方,但前无汗、脉浮紧而后汗出、脉浮弱。
2.葛根汤证与桂枝加葛根汤证,同为表证方,皆有项背强证,但葛无汗而桂加葛有汗。
3.麻黄汤证与大青龙汤证,皆脉浮紧,不汗出而发热,但麻发热、恶寒、无汗,而大发热、不恶寒、无汗、烦躁。
4.小青龙汤与麦门冬汤治喘咳,但小青龙证有表证且心下有水气,为湿性喘咳,而麦门冬证无表证且津液枯燥,为燥性喘咳。
5. 桂枝加栝楼根汤、白虎加人参汤、小柴胡加石膏汤、五苓散、猪苓汤皆治渴,但桂加栝治汗出、脉浮弱、有表证之渴,白治无表证、恶热之大烦渴,小柴加石治胸胁苦满之渴,猪治小便不利、汗出之渴。
6.诸柴胡类方皆主胸胁苦满,但小柴只胸胁苦满而大柴兼心下急,柴桂兼下腹压痛,柴胡桂干兼心悸烦惊、为虚而柴加龙牡兼心悸烦惊、为实,四逆散兼腹挛急,柴加芒硝兼腹坚硬。
7.半、甘、生姜之泻心汤、三黄泻心汤、五苓散、人参汤、茯苓饮主证均作心下痞满或痞硬,但半则兼呕吐,甘则兼烦乱,生则兼嗳气,三则兼面红,五则兼渴而小便不利,人则兼手足冷且脉沉迟或微弱,茯苓饮则兼心下振水声。
8.半夏生姜厚朴人参甘草汤、大承气汤、四逆汤皆治腹大满,然第一方之证为吐利之后之虚胀,第二方之证为大便硬、按压疼痛坚实而为实,第三方证为下利、腹冷、手足厥冷。
9.桂茯丸、抵当丸、大承气汤、桃核承气汤、柴胡桂枝汤、大黄牡丹汤,皆主腹、下腹之压痛,桂为下腹压痛而左脉沉,桃为左下腹压痛、大便坚,大承气汤为腹部压痛、大便坚,大黄牡丹汤右为下腹压痛、充实、大便坚,抵为脐下压痛、少腹坚满,柴为下腹压痛而胁满。
10.葛根汤、黄芩汤、葛根芩连汤、大黄牡丹汤、大承气汤、赤石脂汤、大柴胡加大黄汤、麻黄升麻汤、半夏泻心汤、理中丸、栀子大黄汤、五苓散、四逆汤俱治下利,然葛根汤有表实热证,黄芩汤腹痛或发热,葛根芩连汤汗出而喘、脉促,大黄牡丹汤下腹压痛、充实,大承气汤整个腹部充实压痛,赤石脂汤无压痛,无里急后重,大柴胡汤有胸胁苦满、心下拘紧,麻黄升麻汤吐脓血,半夏泻心汤心下痞硬而口苦,理中丸心下痞硬而手足腹寒,栀子大黄汤烦乱不眠,五苓散口渴而小便不利,四逆汤手足厥逆、脉沉迟或浮迟。
关于_桂枝汤_和_麻黄汤_药后啜粥与否的思考_王键旋
【经典温课】关于“桂枝汤”和“麻黄汤”药后啜粥与否的思考王键旋摘要:太阳表证以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为代表。
二者同为汗法,但其辨证不同,煎服方法也就有所差别,桂枝汤服后,需要啜热粥,以助药力,而麻黄汤则不需要啜粥,这与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两个病证的病因病机、病位体质、治法方药等方面有关。
关键词:桂枝汤;麻黄汤;辨证;啜粥;中医调护学doi :10.3969/j.issn.1003-8914.2011.01.009文章编号:1003-8914(2011)-01-0018-02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州510405)《伤寒论》载方112首,被誉为“方书之祖”,书中辨证论治精当,理法方药齐备,煎服方法独特,非常重视方剂的煎法与服法,往往在每首方后不惜篇幅进行详细的论述。
太阳病篇中就以桂枝汤和麻黄汤这两首方剂为代表。
《伤寒论》桂枝汤方后明确指出:“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麻黄汤煎服法的论述:“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麻黄汤和桂枝汤相比,其服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异同,相同方面:①温覆取汗。
桂枝汤和麻黄汤在发汗时均采用了此方法,此为汗法的最重要技巧。
②发汗程度的要求。
二者皆要求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
不同方面主要在于辅助发汗方法:麻黄汤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而桂枝汤则需要啜粥。
桂枝汤和麻黄汤同为汗法,施护要求却有一些不同,太阳病证是机体在感受外邪后所表现的各种功能状态,该状态受机体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和部位的影响而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倾向性;而体质差异、感邪轻重等因素的诸多变化,又使这种总体变化形成种种差异。
因此桂枝汤和麻黄汤的辨证不同,煎服方法也就有所差别,为此,笔者试作探析如下。
1从病因病机分析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是太阳表证的两个主要证型,均以发热、头痛、恶风寒、脉浮为基本症状,为风寒袭表,营卫失调所致。
执业医师中医执业医师中医专业模拟题2021年(403)_真题-无答案
执业医师中医执业医师(中医专业)模拟题2021年(403) (总分99.XX99,考试时间120分钟)A1/A2题型1. 与黄土汤中的便血症状无关的项是A. 远血B. 慢性长期大便隐血C. 下血色淡D. 下血色暗E. 下血色鲜红2. 玉液汤主治消渴病,其病机为A. 肺胃阴虚燥热B. 肾阳不足,蒸化无能C. 肺脾肾气虚,不能生布固摄津液D. 阳明胃热灼津E. 肝肾不足,阴虚火旺3. 使用十枣汤时应A. 方中诸药味同煎B. 先煎大枣,再入煎其余药味C. 先煎大戟、芫花、甘遂,后入大枣D. 煎大枣取汤,余药味另研散,送服E. 先煎大戟、芫花,再入大枣,甘遂另研散送服4. 不含有"去性存用"配伍的方剂是A. 半夏泻心汤B. 竹叶石膏汤C. 温脾汤D. 附子大黄汤E. 麦门冬汤5. 制方中蕴含"清金泻木"原理的方剂是A. 左金丸B. 苇茎汤C. 补肺阿胶汤D. 泻白散E. 一贯煎6. 旋覆花、代赭石在旋覆代赭汤中的配伍意义是A. 温胃化痰止呕B. 平冲降逆止呕C. 祛痰降逆和胃D. 镇冲逆除噫气E. 化痰消食和胃7. 苓桂术甘汤与真武汤主治的主要不同点为A. 痰饮与水气B. 胸胁支满与小便不利C. 中阳不足与肾阳不足D. 脉弦滑与脉沉E. 心悸与肢冷8. 由大黄、芒硝、甘草组成的方剂名为A. 大承气汤B. 小承气汤C. 调胃承气汤D. 大陷胸汤E. 凉膈散9. 由白术、芍药、陈皮、防风组成的方剂名为A. 四逆散B. 痛泻要方C. 芍药汤D. 健脾丸E. 四物汤10. 玉女煎中具有"引火下行"作用的药味是A. 熟地B. 石膏C. 知母D. 麦冬E. 牛膝11. 与玉液汤主治证病机不符的症状是A. 口渴欲饮B. 小便短少C. 饮不解渴D. 气短神疲E. 脉细无力12. 清营汤证中不应包括A. 时有谵语B. 身热夜甚C. 舌绛苔少D. 烦渴引饮E. 斑疹隐隐13. 镇肝熄风汤组成药味中A. 全部药味均需要炮制B. 全部药味均用生品C. 龟板需炙,代赭石需煅D. 龙骨和牡蛎需煅E. 麦芽和川楝子需炒14. 配伍中含有"寓升于降"原理的方剂是A. 黄龙汤B. 大承气汤C. 补中益气汤D. 苏子降气汤E. 旋覆代赭汤15. 制方中蕴含"培土生金"原理的方剂是A. 八珍汤B. 补中益气汤C. 肾气丸D. 参苓白术散E. 咳血方16. 五积散与防风通圣散二方中含有的相同药物是A. 麻黄、防风、白芷B. 荆芥、桔梗、枳壳C. 白术、厚朴、甘草D. 当归、川芎、芍药E. 大黄、干姜、肉桂17. 归脾汤与天王补心丹主治证的主要不同点为A. 食少便溏与舌疮尿赤B. 心悸失眠与心烦不寐C. 脾虚与心虚D. 气血不足与阴虚火旺E. 心脾两虚与心肾两虚18. 由半夏、苏叶、茯苓、厚朴、生姜组成的方剂名为A. 厚朴温中汤B. 二陈汤C. 半夏厚朴汤D. 平胃散E. 实脾散19. 由饴糖、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组成的方剂名为A. 桂枝汤B. 大建中汤C. 小建中汤D. 炙甘草汤E. 理中汤20. 平肝熄风方中常用的"柔肝荣筋,缓急解痉"药对是A. 阿胶与甘草B. 白芍与甘草C. 生地与甘草D. 麦冬与甘草E. 五味子与甘草21. 养阴清肺汤主治证病机为A. 肺肾阴虚,虚火内炽B. 肺胃阴虚,虚火上炎C. 肝肾阴虚,虚火上炎D. 肺肾阴虚,复感疫毒E. 燥热伤肺,气阴两亏22. 与龙胆泻肝汤主治不适应的是A. 妇女湿热带下B. 湿热下注之淋浊阳痿C. 肝火上炎之耳鸣耳聋D. 肝火内炽的胸胁灼痛E. 阴虚阳亢的头痛目眩23. 六味地黄丸配伍涉及的"三阴并治",其中三阴涉及的脏腑是A. 肺、脾、肾B. 脾、肾、肝C. 肾、肝、心D. 心、肺、脾E. 肺、脾、肝24. 配伍中含有"寓降于升"原理的方剂是A. 补中益气汤B. 川芎茶调散C. 九味羌活汤D. 黄连解毒汤E. 济川煎25. 制方中蕴含"滋水涵木"原理的方剂是A. 大补阴丸B. 右归丸C. 镇肝熄风汤D. 天台乌药散E. 逍遥散26. 疏凿饮子与舟车丸组方配伍上的相同点是A. 二方均治阳水实证B. 二方均有解表攻里的功用C. 二方均使用了泻下逐水药D. 二方均配伍了逐水药与行气药E. 二方均未配伍利水药27. 苏子降气汤与定喘汤主治证的主要不同点为A. 有无表证B. 痰湿与痰热C. 咳嗽与喘逆D. 有无下元不足E. 舌苔白腻与黄腻28. 真武汤中白芍的主要作用是A. 缓急,利小便B. 滋阴,养血C. 调和营卫D. 敛阴止汗E. 柔肝,熄风29. 胁肋疼痛,胸闷善太息是何方的辨证要点A. 越鞠丸B. 半夏厚朴汤C. 厚朴温中汤D. 柴胡疏肝散E. 天台乌药散30. 具有"健脾益气,祛风利水"功用的药对是A. 黄芪与白术B. 白术与茯苓C. 茯苓与桂枝D. 桂枝与防己E. 防己与黄芪31. 麦门冬汤主治证候的病机主要涉及的脏腑是A. 心与肺B. 肺与胃C. 胃与脾D. 脾与肾E. 肾与肝32. 镇肝熄风汤的病机不涉及A. 肝肾阴虚B. 肝阳偏亢C. 肝风内动D. 肝气郁结E. 气血逆乱33. 以"辛开苦降、寒热并用"为配伍特征的方剂是A. 麻黄汤B. 四逆散C. 半夏泻心汤D. 苓桂术甘汤E. 苏子降气汤34. 配伍中含有"寓散于敛"原理的方剂是A. 生脉散B. 四神丸C. 玉屏风散D. 小青龙汤E. 金锁固精丸35. 制方中蕴含"扶土抑木"原理的方剂是A. 参苓白术散B. 痛泻要方C. 柴胡疏肝散D. 杞菊地黄丸E. 健脾丸36. 与温胆汤在主治和配伍用药上较为接近的方剂是B. 橘皮竹茹汤C. 左金丸D. 小柴胡汤E. 半夏泻心汤37. 区别使用六味地黄丸与肾气丸最重要的指征是A. 腰膝痠软与腰膝冷痛B. 渴欲凉饮与渴喜温饮C. 小便短少与小便清长D. 神疲头晕与阳痿不育E. 舌红苔少与舌淡苔白38. 由生附子、干姜、甘草组成的方剂名为A. 四逆散B. 温脾汤C. 理中汤D. 四逆汤E. 附子汤39. 紫雪长于A. 化痰开窍,消肿止痛B. 清热解毒豁痰C. 芳香开窍,化浊D. 熄风止痉E. 芳香开窍,温中40. 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的主要区别是A. 恶寒与恶风B. 喘逆与鼻鸣干呕C. 无汗与有汗D. 脉浮紧与浮缓E. 风寒表实与风寒表虚证41. 归脾汤主治证病机涉及的主要脏腑是A. 肺与脾B. 脾与心C. 心与肾D. 肾与脾E. 脾与肝42. 保和丸不宜用于A. 饮食停滞的胃脘痛B. 饮食停滞的泄泻C. 饮食停滞的恶心呕吐D. 脾虚食滞的脘痞不食E. 饮食不节的嗳腐厌食43. 不含有"培土生金"配伍原理的方剂是A. 泻白散B. 白虎汤D. 炙甘草汤E. 参苓白术散44. 配伍中含有"寓敛于散"原理的方剂是A. 麻黄汤B. 川芎茶调散C. 牡蛎散D. 桂枝汤E. 生脉散45. 制方中蕴含"滋水泻火"原理的方剂是A. 导赤散B. 黄连解毒汤C. 桑螵蛸散D. 百合固金汤E. 增液汤46. 旋覆代赭汤与橘皮竹茹汤两方中含有的相同药味是A. 半夏、茯苓、生姜、大枣B. 半夏、茯苓、生姜、甘草C. 半夏、人参、甘草、大枣D. 人参、甘草、大枣、生姜E. 半夏、黄芩、甘草、生姜47. 下列除哪项外,均是至宝丹的功用A. 清热B. 开窍C. 通便D. 化浊E. 解毒48. 由龟板、白芍、黄芩、黄柏、香附、椿根皮组成的方剂名为A. 大补阴丸B. 虎潜丸C. 玉女煎D. 固冲汤E. 固经丸49. 麦门冬汤中麦门冬与半夏的比例是A. 1:1B. 2:1C. 5:1D. 6:1E. 7:150. 脾约丸主治阳明燥结便秘证,伴随的特征性症状为A. 口中燥渴B. 腹中满痛C. 小便数多D. 小便短少E. 脉浮数51. 清营汤的功用是A. 清营养阴,凉血散瘀B. 清营养阴,宁心安神C. 清营凉血,养阴生津D. 清营透热,养阴活血E. 清营解毒,透热转气52. 脾胃为寒湿所困,气机阻滞者,宜选用A. 藿香正气散B. 厚朴温中汤C. 连朴饮D. 天台乌药散E. 半夏厚朴汤53. 组方涉及"泻木清金"原理的方剂是A. 龙胆泻肝汤B. 咳血方C. 泻青丸D. 四逆散E. 黄连解毒汤54. 配伍中含有"寓泻于补"原理的方剂是A. 新加黄龙汤B. 六味地黄丸C. 左归丸D. 凉膈散E. 半夏泻心汤55. 制方不涉及"金水相生"原理的方剂是A. 麦味地黄丸B. 百合固金汤C. 养阴清肺汤D. 月华丸E. 一贯煎56. 苓甘五味姜辛汤和小青龙汤具有相同的功用是A. 解表散寒B. 温肺化饮C. 宣肺平喘D. 健脾利湿E. 燥湿化痰57. 不太可能与枳实薤白桂枝汤合用的方剂是A. 附子理中汤B. 二陈汤C. 苓桂术甘汤D. 清气化痰丸E. 丹参饮58. 由柴胡、白芍、枳实、甘草组成的方剂名为A. 四逆散B. 四物汤C. 痛泻要方D. 柴胡疏肝散E. 四逆汤59. 芍药汤与白头翁汤的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A. 黄芩B. 黄连C. 黄柏D. 大黄E. 秦皮60. 玉女煎主治证病机涉及的主要脏腑是A. 阳明与少阴B. 少阴与厥阴C. 厥阴与太阴D. 太阴与少阴E. 少阴与太阳61. 原方用法中要求服药"自小量始"的是A. 大承气汤B. 麻子仁丸C. 四逆汤D. 桂枝汤E. 白虎汤62. 百合固金汤的主治证候中常见A. 咳痰带血B. 干咳无痰C. 咳痰黄稠D. 咳痰不爽E. 咳喘不利63. 配伍中含有"寓补于泻"原理的方剂是A. 小承气汤B. 葛根芩连汤C. 真人养脏汤D. 痛泻要方E. 十枣汤64. 下列表述中正确的项是A. 治疗外感凉燥和外感风寒证在组方用药上应有所不同B. 辛凉解表方中不能配伍辛温解表药C. 补血方常配补气药,但补气方不宜配用补血药D. 滋阴方左归丸在配伍上较六味地黄丸更合理E. 固涩方均以固涩药为方中君药65. 温胆汤与酸枣仁汤主治证中相同的症状有A. 胸脘满闷B. 虚烦不寐C. 呕吐痰涎D. 舌苔黄腻E. 脉细数66. 可用于外科疮疡肿毒阳证的方剂有A. 仙方活命饮、阳和汤、荆防败毒散、四妙勇安汤、黄连解毒汤B. 阳和汤、荆防败毒散、四妙勇安汤、黄连解毒汤、防风通圣散C. 荆防败毒散、四妙勇安汤、黄连解毒汤、防风通圣散、凉膈散D. 四妙勇安汤、黄连解毒汤、防风通圣散、凉膈散、大黄牡丹汤E. 黄连解毒汤、防风通圣散、凉膈散、大黄牡丹汤、小金丹67. 由五灵脂、蒲黄组成的方剂方名为A. 六一散B. 左金丸C. 失笑散D. 二妙散E. 二陈汤68. 药味配伍中的"苦辛并用"的主要功用是A. 除湿散满B. 升降气机C. 散结化痰D. 消食化滞E. 健脾和胃69. 主治证中以"皮肤蒸热"为特征的方剂为A. 麻杏石甘汤B. 清营汤C. 银翘散D. 泻白散E. 青蒿鳖甲汤70. 吴茱萸汤主治证候不涉及A. 阳明寒呕B. 少阴寒甚下利C. 厥阴寒逆头痛D. 中焦虚寒,肝胃不和E. 少阴亡阳厥逆71. 符合大承气汤煎制方法的正确项是A. 先枳实、厚朴,继大黄,后芒硝B. 先枳实、厚朴,继芒硝,后大黄C. 先枳实、大黄,继厚朴,后芒硝D. 先厚朴、大黄,继芒硝,后枳实E. 先枳实、芒硝,继厚朴,后大黄72. 组成中含有滋养、镇摄、潜阳、酸敛等多类药的方剂是A. 大秦艽汤B. 回阳救急汤C. 大定风珠D. 朱砂安神丸E. 当归六黄汤73. 制方涉及"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原理的方剂是A. 四逆汤B. 理中汤C. 肾气丸D. 六味地黄丸E. 大补阴丸74. 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项是A. 连翘在保和丸中的配伍意义是泻火解毒B. 升麻在清胃散中的配伍意义包括升阳散火C. 五子润肠丸中陈皮的配伍意义是理气行滞D. 小柴胡汤中人参的配伍意义是实脾祛邪E. 血府逐瘀汤中的牛膝配伍意义是祛瘀下行75. 与胶艾汤方证较为接近的方剂是A. 温经汤B. 桃核承气汤C. 失笑散D. 少腹逐瘀汤E. 黄芪桂枝五物汤76. 可用于肠热下利的方剂有A. 葛根芩连汤、黄连解毒汤、升麻葛根汤、大承气汤B. 黄连解毒汤、升麻葛根汤、大承气汤、半夏泻心汤C. 升麻葛根汤、大承气汤、半夏泻心汤、大柴胡汤D. 大承气汤、半夏泻心汤、大柴胡汤、蒿芩清胆汤E. 半夏泻心汤、大柴胡汤、蒿芩清胆汤、芍药汤77. 由桑皮、地骨皮、粳米、甘草组成的方剂名为A. 泻白散B. 补肺阿胶汤C. 白虎汤D. 四君子汤E. 四神丸。
【2019年整理】第二讲伤寒论辨证和用方思路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中风兼喘。 用“不可更行桂枝汤”将其除外。
阳明热实迫肺证:汗出微喘。 用“无大热”将其除外。
喘为邪气在肺,肺失宣降。 汗出为里热逼迫津液外越。 证属邪热壅肺。
临证常见发热、咳吐黄痰,喘促 胸闷,鼻翼煽动,心烦口渴,尿 赤便干,舌红苔黄,脉滑而数。
班固《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经 方十一家,其中有《汤液经法》32卷。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集》: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结语
《伤寒论》原文中所提示的辨证鉴别 思路和用方思路不仅仅是上述几类,这里 只是举例示范,给大家提供一个学习研究 《伤寒论》的方法。也就是说,学习《伤 寒论》,不仅要学习其内容,也要从字里 行间,学习其辨证的思路和用方的方法。
《伤寒论》的 辨证和用方思路
伤寒论的辨证思路 举例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 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 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62)
主证:汗出而喘
麻黄汤证:寒邪闭表,无汗而喘。 小青龙汤证:外寒内饮,不汗出而喘。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中风兼喘。 阳明热实迫肺证:汗出微喘。
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 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 之。
三、抓病机 根据病机用方
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 中汤主之。
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 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乌梅丸治蛔厥又主久利,治厥阴病提纲证
白头翁汤现代用于治疗急性痢疾,急性结膜 炎,颈淋巴结炎,急性乳腺炎,肋软骨炎,带状疱疹, 急性肝炎,急性膀胱炎,急性泌尿系感染,急性盆 腔炎,急性前列腺炎。
麻黄加术汤胡希恕
麻黄加术汤胡希恕1、麻黄汤方:(方剂组成)麻黄(去节)9 克,桂枝6 克,炙甘草3 克,杏仁(去皮尖)9 克。
(用法)水煎,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内余药煎取一杯,温服。
服药后盖棉被取微似汗。
(方解)麻黄为一有力的发汗药,佐以桂枝再宜致汗。
杏仁定喘,甘草缓急,故治太阳病表实无汗、身疼痛而喘者。
第 35 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
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注解:太阳病,以头痛、发热、恶寒为常,若更见有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者,此为表实证,则宜麻黄汤上之。
按:桂枝汤证,由于自汗出,郁集于体表的体液和废物得到部分的排出,虽亦身疼痛,但不剧烈,并亦不至迫及于肺。
而麻黄汤证,由于无汗体液和废物充盈于体表,压迫肌肉和关节,因使身、腰、骨节无处不痛,并逆迫于肺而发喘。
只以自汗出和无汗的关系,遂有虚实在表的不同反映,亦即或宜桂枝或宜麻黄的用药关键。
第 36 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注解:太阳与阳明合病,当指既有发热恶寒的表证,同时又有大便难的里证言。
喘为承气汤和麻黄汤的共有证,不过承气汤证为腹满而喘;而麻黄汤证为喘而胸满,故谓不可下,宜麻黄汤以发汗。
按:腹满而喘者,则腹满为主而喘为客,即先由于实满上迫胸隔,阻碍呼吸因而发喘,下之满自去,而喘亦自已;喘而胸满者,则喘为主而胸满为客,即先由于呼吸困难,胸腔内压增高因而胸满,发汗以平喘,则满自消。
证有主从,治分表里,对于辨证甚关重要。
第 37 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注解:太阳病已十余日,脉虽浮但细,并其人多倦嗜卧,病已有内传少阳之象,故谓外己解也。
设更胸满胁痛者,则柴胡证具,故可与小柴胡汤;若脉但浮而不细,并亦无嗜卧及胸胁满痛者,则病仍在表,虽十日已去,也可与麻黄汤。
按:脉细主血少,而见之于浮,乃体表津血不足的为候,即小柴胡汤条所谓血弱气尽腠理开的情况。
桂枝汤——精选推荐
桂枝汤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2.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3)3.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5)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4)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25)桂枝汤6.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3)7.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4)、8.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57)9.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10.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
可发汗,宜桂枝汤。
(234)11.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276),12.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以桂枝汤小和之。
(387)13.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金匮要略》第十七篇)14.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
(《金匮要略》第二十篇)【桂枝汤古方组成】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㕮咀三味。
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张廷模:中药学第十九讲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一)
张廷模:中药学第十九讲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一)现在我们开始上课,请大家翻在教材的57页。
上一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各论的学习方法和解表药的概述部分,我们当时谈到了学习《中药学》的各论的时候,我们重点在概述的部分要很好的掌握这一类药的共性问题。
所以昨天我们通过解表药的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原则和使用注意,我们已经知道了解表药以及通过发散风寒药的概述,了解了发散风寒药它们共同有的这些特征,主要是在功效主治和性能等等这些方面的一些特征。
同时我们也介绍了具体药物的学习方法,就是要以功效为核心,然后在具体的药物下面,我们重点掌握这味药,就是这种药的个性特征,然后把药物的个性特征和概述当中的共性的特点结合起来,对一些具体的药物掌握得非常准确了。
在学习具体药物的时候,我们还要很好的区别,在这个教材的文字当中,哪一些是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内容;哪一些是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
我们要重点学的是中药学自身的知识,至于是其他学科在中药学里面,就是为了很好的表述中药的一些比如说临床应用,而涉及到的中医学基础,或者方剂临床的一些知识。
主要要在其他学科学习的时候才能全部的完成,我们这里只能够作一个常识性的了解。
当然它也不是考核的重点,我们就按照这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具体的药物。
从现在起我们就要学习具体的药物了。
发散风寒当中的第一味药是麻黄,因为这个药材微微的带一点很淡的黄色,所以这是通过药材的颜色来命名的。
那么为什么叫麻呢?这个很少看到有人解释。
明代有一个本草学家讲过这么一句话,就是说这个麻黄它是“如麻”。
其实我们现在理解就是说麻黄它是草质茎的纤维,和我们用的那种麻类的纤维非常相似。
我们后面要谈到炮制,炮制要制麻黄绒,那麻黄绒(是)把麻黄的草质茎捣绒了以后,真正象一团乱麻。
所以应该说这个麻是形容它这个纤维的特征的,黄是它的颜色。
这就是所谓解释它名字的来历。
当然有的药很有意思,有的药意义不大,或者我们现在还不清楚。
但麻黄一般都没解释,我们只是说第一味药,把它简单的说一下。
麻黄汤与桂枝汤
异
麻黄配桂枝,相须为用,麻黄发越阳气,桂枝温经通阳,鼓舞阳气,蒸腾阴液而作汗,邪随汗解
桂枝配白芍,相制为用,一散一收,调和营卫,桂枝通阳发汗,白芍酸收敛阴,二者相伍公达调和营卫之功
麻黄汤与桂枝汤
麻黄汤
桂枝汤
组成
同
桂枝甘草
异
麻黄杏仁
芍药大枣生姜
功用
同
解表发汗
异
宣肺平喘
调和营卫
主治
同
外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寒表证:发热,恶寒,苔白,脉浮
异
风寒表实证:无汗而喘,脉浮紧
风寒表虚证: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脉浮缓或浮弱
病机
同
外感风寒之邪
异
腠理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涩而不畅
素体虚弱,腠理不固,感受风寒,卫气浮越,营阴外泄
《经方传真》胡希恕精简版
经方传真胡希恕冯世纶著第一章桂枝汤类方一、桂枝汤1。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
2。
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
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
而微恶寒,表未解者。
5。
病下利而脉浮弱者。
6。
霍乱吐利止,而身疼不休者。
二、桂枝加桂汤方【辨证要点】治桂枝汤证而气上冲剧甚者。
三、桂枝加芍药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见腹拘急而满痛者。
四、桂枝加大黄汤方【辨证要点】桂枝加大黄汤证,即桂枝加芍药汤证又见里实拒按,或大便不通者。
五、桂枝加葛根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项背肌肉强急。
六、栝蒌桂枝汤方【辨证要点】病见桂枝汤证,又见痉挛拘急症状,口渴、脉沉者,可辨为本方证。
七、桂枝加黄芪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汗出恶风、不渴者,即表虚不固甚者宜用本方治之。
八、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汗出恶风、汗色黄粘、口渴者本方主之。
九、桂枝加附子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汗出恶风明显,小便难,脉沉细、四肢微急者。
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身疼明显,纳差、脉沉迟者可选用本方。
十一、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咳喘病人不论新久,见汗出恶风脉缓者宜用本方。
十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失精梦交、脉见虚象者多可与本方。
十三、小建中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腹中急痛,或见心悸而不呕者。
十四、当归建中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血虚明显者。
十五、黄芪建中汤方小建中汤证而有黄芪证者。
【辨证要点】里急腹痛,汗出恶风甚者宜本方主之。
十六、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辨证要点】肢体麻木不仁,脉虚弱,无实象者可选用本方。
十七、桂枝去芍药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杨证又见寸脉浮关尺脉沉,症见胸满,或心悸头晕,或气上冲者可用本方治之。
十八、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辨证要点】桂枝去芍药汤证又见脉沉细,症有恶寒者宜用本方。
十九、桂枝附子汤方【辨证要点】表虚寒,关节痛疼,脉浮虚而涩者;可用本方治之。
伤寒论方证总汇
伤寒论方证总汇桂枝汤类方1.桂枝汤方证: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浮弱者.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4.)太阳阳明并病,汗多,脉迟表未罢者5.)病下利而脉浮弱或自汗出者6.)霍乱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
归经:太阳证要点: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冬表虚证.2.,桂枝加桂汤方证:桂枝汤方证又见气上冲。
(太阳)3.,桂枝加葛根汤方证:桂枝汤方证见项背强几几者。
(太阳)4.,栝楼桂枝方证:痉挛拘急见桂枝汤证。
(太阳阳明)5.桂枝加黄芪汤方证:桂枝方证更见恶风或出黄汗者(太阳)6.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证:黄汗,汗出恶风而口渴者(太阳)7.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证:肢体麻木不仁,恶风而脉虚弱者。
(太阳)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证:里饮咳喘见桂枝方证者(太阳太阴)9.桂枝甘草汤方证:心下悸欲得按而无里实者。
(太阳)10.桂枝救逆汤方证:外有表证为桂枝去芍药汤方证兼有痰饮的惊狂者。
(太阳阳明)11.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证:桂枝救逆汤痰饮轻者。
(太阳阳明)12.桂枝龙骨牡蛎汤方证:桂枝汤证兼见津液虚,惊悸不安者。
(太阳阳明)13.桂枝去芍药汤方证:桂枝汤证又见寸脉独浮,胸满者。
(太阳)14.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方证:外有桂枝汤证里有寒饮,表虚而咳吐涎沫者。
(太阳太阴)15.小建中汤方证:桂枝汤证又见腹中急痛或心下悸而不呕者。
(太阳太阴)16.当归建中汤方证:小建中汤证又见血虚者(太阳太阴)17.黄芪建中汤方证:里急腹痛,汗出恶风明显者。
(太阳太阴)18.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证:桂枝汤证,身痛明显,胃气虚,脉沉迟者。
(太阳太阴)19.,桂枝人参汤方证:桂枝甘草汤证又见理中汤证者(太阳太阴)20.当归四逆汤方证:手足凉表虚而里虚不甚者。
(太阳太阴)21.当归四逆汤方证加吴茱萸生姜汤证:当归四逆汤证更见心腹痛,呕吐头痛者(太阳太阴)22.,苓桂枣甘汤方证:为外寒内饮呈心下悸,腹痉挛,气上冲者(太阳太阴)23.苓桂术甘汤方证:外寒内饮的头晕目眩,短气,小便不利,气上冲者(太阳太阴)24.,茯苓甘草汤方证: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呕逆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汤症和桂枝汤症辨
《伤寒论》中,麻黄汤和桂枝汤是表证治疗的基础药方。
或云辨其汤症之别皆在其汗出和不出者。
此误甚也。
思之当受16条成注的影响。
16条云:“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其成注云:“脉浮发热,汗出恶风者,中风也,可与桂枝汤解肌;脉浮紧,发热,不汗出者,伤寒也,可与麻黄汤。
常须识此,勿妄治也。
”读者一对照,其分别可不就是汗出和不汗出之别吗?此成注之误也。
《伤寒论》2条云:“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对比成注,明显的,成注言中风为“脉浮发热”的症状本身就是错误的,应该是“脉缓发热”。
故而汤症之别当不在发不发汗,而在脉象上。
《伤寒论》所言中风、伤寒,于今便是感冒,无非是表症、里症和半表半里症也。
桂枝汤、麻黄汤皆用在表症。
考之其别当有二:一为脉,若得肺脉浮紧,二为有喘,皆是麻黄汤症而非桂枝汤症。
何也?皆在于麻黄之宣肺平喘也。
比如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
”皆言有喘的症状。
再比如37条:“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
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5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皆是言有得肺脉浮者。
故均用麻黄汤。
实际上第38条、39条言用大青龙汤者,症状中皆有脉浮的症状,故大青龙汤中亦有麻黄。
第40条、41条言用小青龙汤者,症状中皆有咳喘之症,故小青龙汤中亦有麻黄。
皆取麻黄宣散之功也,按现代
的研究,皆取麻黄碱之功用罢。
至于发不发汗,平常感冒少见自发汗者,而不发汗的表症患者,用桂枝汤,效果也是极佳,未见必发汗而用桂枝汤者。
而且用桂枝汤治疗时,也不是必发汗而愈的。
颇疑“发热汗不出”者当是“发汗热不出者”。
桂枝当是解肌之药而非发汗之物。
发汗犹热针,也是简单疗法一种,就是民间盖上被子发汗。
12条桂枝汤方后有云:“右五味,㕮咀。
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可见“啜热稀粥”和“温覆”才是出汗之源,汗出无非更助药性,当非桂枝汤为发汗之药。
发汗热不去,而脉浮紧者,有热郁在肺,故需用麻黄宣散。
言不可与者,当是不可独与者。
肺热不解,解肌而邪犹在也。
也因此麻黄汤方中亦有桂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