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1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论文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论文第一篇: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论文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上,《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也是学界公认的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性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第一次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作了系统的阐述,我们可以领会到这部著作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和理论特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宝贵的思想资源。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由资产阶级的思想家根据本阶级的利益而编造出来的幻想,是掩蔽显示关系的精神力量,马克思从批判鲍威尔、施蒂纳为代表的德国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教育来代替革命实践的幻想出发,由此批判作为当时的统治阶级的整个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包括:一:社会存在是一切意识形态和观念的基础和来源。
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生,发展,变化和消亡是与社会的物质生产史,社会经济制度的不断变革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
二:意识形态是人们的生活过程的反映.也是完全独立的。
人们在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中。
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意识形态没有绝对独立的历史。
一定的意识形态一定与当时的工业关系和交往关系有必然的联系.思辨的唯心主义者热衷于脱离现实生活来讨论精神或宗教自身的发展.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四:意识形态具有滞后性。
它落后于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反应。
五:意识形态具有隐蔽性。
是统治阶级利益的反映。
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总是歪曲人类史。
我们需要真正的认识历史,就需要看到意识形态存在的基础,即社会存在。
所以我们必须确立历史辩证法的观念。
六:意识形态将会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终结。
而破解这种意识形态最根本的处理是革命实践。
无产阶级是革命实践的主体。
只有革命实践活动才能摧毁意识形态的基础,并且扬弃意识形态的本身。
在实践批判的基础上,理论批判是重要的,这种批判必须立足于现实。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这部著作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系统阐述,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的本质、结构和发展规律具有深刻的启示。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深邃与犀利。
他们以批判的视角审视了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思潮,为我们揭示了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联系。
书中强调了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物质生产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的政治和思想关系。
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经济基础对于社会上层建筑的塑造力是巨大的。
我们不能脱离物质生产去空谈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同时,《德意志意识形态》还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反过来又会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制约或促进的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会促进生产力的进步;反之,当生产关系滞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时,就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引发社会变革。
这使我明白了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在社会结构的分析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将社会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部分。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各种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它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
这种对社会结构的清晰划分,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社会的运行机制。
关于人的本质,书中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观点打破了以往对于人的本质的抽象理解,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人,而应该将其置于具体的社会关系和历史背景中去考察。
此外,《德意志意识形态》还批判了当时一些错误的社会思潮。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最近读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费尔巴哈章,这可真是让我经历了一场独特的思想之旅。
说起这部分内容,一开始我还真有点摸不着头脑。
但随着深入阅读,那些复杂的理论和深刻的见解就像一道道神秘的大门,逐渐向我敞开。
在这章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就比如说,我们总是习惯于接受一些表面上看起来很合理的观点,却很少去深入思考它们背后的本质。
就像我们买东西,看到某个品牌的广告做得特别好,宣传说产品有多么多么出色,我们往往就会心动,直接下单。
可很少去探究这产品是不是真的像宣传的那样好,是不是真的适合我们自己的需求。
费尔巴哈强调人的本质是感性的存在,但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不能仅仅从这种抽象的、孤立的角度去理解人。
这让我联想到了我们在社交中的情况。
我们常常会说“这个人很友善”“那个人很冷漠”,仿佛这些就是人的本质属性。
但其实,一个人的行为和表现是受到各种社会因素影响的。
比如一个人在工作中可能因为压力大而显得急躁,但在家庭中却可能非常温和。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两个词就给一个人的本质下定义。
还有啊,费尔巴哈在宗教问题上的观点也给了我很多思考。
他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的异化。
这让我想起了身边那些特别迷信的人。
他们遇到事情不是想着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而是去求神拜佛,希望得到神灵的庇佑。
可仔细想想,这难道不是在逃避现实,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一种虚幻的东西上吗?真正能改变我们生活的,还是我们自己的行动和努力啊。
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我们平时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不是太简单、太片面了。
就像看一部电影,只看到了表面的情节,却没去琢磨导演想要传达的深层含义。
我们总是容易被表象所迷惑,而忽略了背后的本质和规律。
而且,这也让我反思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有时候我在学习一门新知识的时候,只是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和公式,却没有真正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
这就像盖房子,只注重外表的漂亮,却没有打好坚实的基础,一旦遇到问题,整个“房子”就可能摇摇欲坠。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心得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心得《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一本重要著作,是他们对于德国社会、意识形态、哲学以及政治经济学等方面的深入思考和分析。
这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从而对我深入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理论阐述,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其次是分析德国哲学、政治经济学、民族问题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根源;最后是对革命和社会变革进行提倡和呼吁。
这本书说到,人类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的出发点。
确实,现在的社会如此先进,如此进步,可以说是人类物质生产和进步带来的必然结果。
难道说,就像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社会就能发展起来,历史就能丰满起来?就好比,中国几千年前就有人想要登月,那么他的思想和观念就和现在航空航天员的思想几乎无二,那么为什么现在就是能够实现的,成为历史的,为什么那时候的人就没有成功,只让这样的想法成为历史,却没有让这事儿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光辉呢?虽然中国有句古话”有心者,事竟成”,并且意志在中国这个民族的心中,也确实发挥着难以言表的作用。
拥有坚定的意志也确实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发挥我们的潜能。
那么既然意志这么重要,为什么唯心又为什么受到这么多的抵制和不理解呢?其实,这就要归结到唯心的主张上了,他主张意识的第-位,物质第二位。
意志是重要,但是远远没有达到那种意志决定一切的地步,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有很多事情不是我们想想就能够做到的,历史也不是我们后人可以靠我们的意志就能够改变的。
这样想来,也难怪很多人对唯心不理解,认为他们是对社会历史的一种错误想象,对人类社会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
正因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如此丰富的内涵,这本书毫无疑问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重要的著作,标志着马克思在哲学上彻底破除了黑格尔的体系,创立了新的世界观,实现了对历史的重构。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心得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 马克思和恩格斯基本上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 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思想, 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变革, 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 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 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其中也阐述一些伦理学的思想,例如经济伦理中的分工原则,在这里就得到了较细的阐述。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 做了分工及其作用的分析。
分工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分工越发达, 说明生产力越发达。
分工起初是以家庭中的自然产生的分工和社会分裂为单独的、互相对立的家庭这一点为基础的, 同时出现的还有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
这就产生了所有制。
所以, 分工和私有制其实是同义语, 分工是就活动而言的, 而私有制是活动产品而言的。
因此, 在一个民族内部, 分工的发展, 会引起民族内部成员的差别与分化, 导致所有制的出现, 最终有的人占有了生产资料, 成为统治阶级;有的人被迫依附于生产资料占有者, 成为被统治阶级。
分工的不同阶段, 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
文章阐述了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的特点, 通过分析他们特点, 马克思得出结论, 认为: 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 发生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
而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是现实中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
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
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 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 在这种形式下进行着各个不同阶级间的真正的斗争。
分工是异化存在的前提。
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 也就是说, 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 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 这种力量压迫着人, 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学习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
学习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它对于理解社会历史及其背后的力量具有重大意义。
我对这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通过对德国哲学思想的梳理和批判,指出了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他认为,人们的思维和意识并不是超出社会存在的独立存在,而是受到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和影响。
无论是宗教、哲学还是政治观念,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
这种对意识形态的观点让我对社会和历史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我看来,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是非常有启发性的。
他指出,意识形态往往是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而制造的工具。
通过操控人们的意识和思维,统治阶级能够将自己的统治合理化,使被统治者相信这种统治是合法的。
这一观点使我开始思考媒体和教育对意识形态的塑造作用。
我们应该怀疑从媒体和教育中传递出来的信息,思考背后的立场和动机。
除了对意识形态的深刻剖析,马克思还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以利润最大化和私有制为核心,导致了社会不平等和剥削。
他呼吁工人阶级要觉醒起来,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
这一观点让我对社会中的不公正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我们不能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而应该思考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公平。
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我而言是一本重要的著作。
通过对意识形态和社会的深入思考,我对社会历史和现实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相信,只有通过对社会的批判和反思,我们才能够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变革。
学习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次挑战性而有意义的旅程。
马克思的观点深入而犀利,需要我们对社会和历史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他给予了我对意识形态、资本主义和社会不公正的更深入认识,同时也激励我积极参与社会变革,为实现社会正义和公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而言,学习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次重要的思想之旅。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论人与社会的本质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论人与社会的本质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论人与社会的本质《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论人与社会的本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经典著作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作于1845-1846年间。
在这本著作中他们第一次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
该书虽然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但重温这部经典文献,仍获益匪浅,感受到了它重要的启迪意义。
分析书中对唯物史观的表述,可以得出其阐释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
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对于其历史出发点的看法,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看法是绝然不同的。
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作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而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作为历史发展出发点。
如何确定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直接影响能否正确认识极其复杂的人类社会有机体,能否客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唯心史观是一种对社会历史的错误想象,对人类社会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根本错误的,而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是社会有机体普遍本质的理论再现,其原因,就在于对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的理解不同。
由此,马克思和恩格斯特别重视并在对唯物史观的表述中首先明确的指出了考察社会历史要“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的观点。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现象是复杂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结成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而人们在生产中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则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
只有以这样一种物质关系、经济关系作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作为一种历史观,才能再现社会有机体的普遍本质,才能揭示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才能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德意志形态》读后感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有感《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的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与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在整部书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该章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为批判的标靶,以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为主线,涉及与历史发展和思想斗争相关的各种内容。
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并根据新的历史观对共产主义作了科学的论证。
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深深的触动了我——“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的确,任何历史阶段都无法掩盖它给当下个人所带来的真实境遇。
在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每个人都是不能忽视的存在,不管是伟大的英雄还是普通的人民,只要他存在着,就一定为历史的创造发挥着特定的作用。
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才会提出诸如“人类的历史不是英雄的历史,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伟人”的观点。
然而人民群众是如何创造历史的呢?文章为我们做了进一步的解释:“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时每日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
”显然,马克思、恩格斯明确了物质生产活动的重要性。
另外,通过两个“一开始就进入历史发展过程”的关系:“一个是精神生产活动,一个是人类的繁殖”,我们可以全面的认识到,应该把社会活动看作是三个方面。
从人类的祖先出现时,这三个方面就同时存在着,并且至今发挥着作用。
人类历史缺少了上述三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都寸步难行,但是总有一种意志力图以第一个前提的基础性打压本该齐头并进的其他活动。
正是这种妄图以整体的人压制个体的人的意志,企图以封建思想摧残平等自由的精神!所以为了粉碎这种封建思想,广大群众必然联合起来,开启新的历史篇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在我读完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所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章之后,感慨颇深。
这本书之所以被人们津津乐道,是因为它对于当今社会具有极大的启示和警示作用。
费尔巴哈犀利地指出,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念,贯穿着德国历史的方方面面,甚至是欧洲历史的一部分。
这些思想理念和文化传统不仅影响着德国本国,也影响着整个欧洲地区。
究竟什么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呢?在这里,笔者理解为德国人的某种独特思想特征和文化传承,表现为对自我认同的强烈追求,对社会组织的高度重视,对民族意识的强烈追求,对理性和学问的热爱等等。
这些核心思想一直以来影响着德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可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形成,对于德国有着深远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其中就包括了德国早期的哲学讨论和学术思考,这些被逐渐转化为一种特有的心态和文化传统。
德国人在自我认同上通过这些思想特征的表现,在国家建设和文化传承上也通过这些思想特征来体现自己的独特之处。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于理性和学问的追求是非常明显的,这反映了德国人的教育和文化水平。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其他领域具有的价值和特点不重要,事实上,每一个领域的贡献都成为了德国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
面对这种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念,外来者很难解读其中的含义和深层次的道理。
这与我们中国有些相似之处。
我们在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之时,会拿出很多古典的诗词歌赋,这些诗词歌赋代表着中华文明的传统与价值。
这些价值观念的发展一方面是与我们的历史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是与我们现代文化的升华和发展相关。
我们可以看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通过深入分析德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炼出这些核心价值观念。
这些思想和观念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尤其是在国际关系和政治经济发展方面。
在当前全球化趋势下,各种文化的融合和碰撞已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事实。
此时,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德意志意识形态并从中汲取营养呢?首先,要指出的是,我们不能盲目接受一种文化或者价值观念,而是需要对于我们所处的文化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种深刻的思想体系,它涵盖了德国人民的文化、历史、哲学和社会观念。
这种意识形态对于德国的发展和变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对世界各国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最为重要的是对于自由和人权的追求。
德国人民一直以来都对自由和人权有着深刻的追求和热爱,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压迫。
这种思想在德国的历史中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自由战争和1848年的革命,当时德国人民为了争取自由和人权进行了艰苦的斗争。
这种精神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成为了德国民族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和观念。
另外,德意志意识形态还包含了对于民主和平等的追求。
德国人民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民主制度和平等的社会秩序,他们认为只有在一个民主和平等的社会中,人民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安宁。
这种观念在德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德国是一个民主和法治的国家,人民的权利和利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和尊重。
德意志意识形态还包含了对于科学和技术的追求。
德国一直以来都是世界科学和技术的领先者,德国人民对于科学和技术有着非常高的热情和追求。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类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进步和发展。
这种观念在德国的教育和科研领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德国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
总的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种包含了自由、人权、民主、平等、科学和技术的综合性思想体系,它对于德国的发展和变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对世界各国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国人民一直以来都秉持着这种意识形态,努力追求自由、民主、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希望德国人民能够继续秉持这种意识形态,为世界的和平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当我翻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章,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深邃思想世界的大门。
说实话,一开始读的时候,我真是有点懵,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复杂的概念,让我感觉像是在迷雾中摸索。
但随着我一点点深入,我竟然也咂摸出了一些滋味。
这部分内容里,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观点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以前我对费尔巴哈的了解,也就仅仅停留在知道这个名字的层面上。
但通过这次阅读,我算是真正见识到了他思想中的那些弯弯绕绕。
在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虽然强调了人的自然属性,把人看作是感性的存在,但他却没有真正理解人的社会性。
这让我想起了咱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
比如说,我们在一个社区里生活,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关心,这可不是因为我们天生就有这种情感,而是因为我们处于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有着共同的利益和需求。
就像我们小区里的那次募捐活动。
有一家人遭遇了变故,经济上陷入了困境。
一开始,大家可能也就是听说了这件事,没太往心里去。
但当社区组织了募捐,大家纷纷行动起来的时候,那种氛围就变得不一样了。
有的人拿出了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钱,有的人送来了生活用品,还有的人主动帮忙联系相关的救助机构。
这时候你再想想费尔巴哈说的人的自然属性,就会发现根本解释不通嘛。
如果仅仅是因为人的自然属性,大家干嘛要这么热心地帮忙?难道是天生就爱管闲事?显然不是啊!这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我们知道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我们有着共同的社会联系和责任。
还有啊,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
但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这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
想想我们身边那些信教的人,他们信仰宗教真的只是因为人的本质吗?我认识一个阿姨,她信佛。
一开始我以为她就是求个心理安慰,或者是跟风。
但后来跟她聊天才知道,她信佛是因为在生活中遭遇了很多挫折,宗教给了她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指引。
但这能完全归结为人的本质吗?显然不能。
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她的经历、她周围人的影响,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个复杂而有深远影响的概念,它涉及到德国历史、哲学、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等多个领域。
在我的观察与体验中,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对自由、民主和共同体的重视,以及对个体责任和社会正义的强调。
以下是我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德意志意识形态强调个体的自由和人权。
德国历史上的痛苦经历,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纳粹暴行,使德国人民认识到价值观与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德意志意识形态追求的自由并不仅仅是个人自由,更是指个体在社会和政治体系中的自由。
尊重个人的权利和尊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
其次,德意志意识形态非常注重民主与合作。
相比于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德国的社会系统更加强调共同体意识。
这体现在政府与公民的互动中,无论是在投票选举中还是在社区组织中,个体的声音与参与都受到高度重视。
这种合作的心态贯穿于德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促进了民主决策的普及与发展。
另外,德意志意识形态重视个体责任和社会正义。
德国是一个社会福利体系完善的国家,在保障公民基本利益的同时,也强调每个人对社会的责任。
个体的成功与幸福不仅仅是个人努力的结果,还需要与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公平共享相结合。
因此,德国的社会政策注重弱势群体的保护和社会福利的公平分配,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此外,德意志意识形态还注重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德国是全球环保领域的佼佼者,在可再生能源、废物管理和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这反映了德国人民对于环境可持续性的关注和对未来世代的责任感。
总的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核心在于自由、民主、共同体意识以及社会正义。
德国人民以其独具特色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致力于建设一个平等、自由和和谐的社会。
这种意识形态的信奉不仅为德国的发展带来了稳定和繁荣,也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在结束这篇文章时,我不禁想起一句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名言:“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核心理念。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第一卷有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第一卷有感我们都知道,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于1845—1846年创作。
其中我只读了第一卷关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观点的对了。
我本身不是一个理科生,关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也只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本中所定义的。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思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写于1843—1852年间,其作者是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
书中,以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黑格尔体系的唯心主义理论并阐述了共产主义理论。
关于历史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也就是人类史和自然史。
只要人的存在,这两个方面就会相互制约。
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限制了人类对自然科学的发现;同时,自然科学知识的有限,也限制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书中,没有进一步谈自然史,而是主要讲了人类史。
因为几乎整个德国的意识形态都在曲解人类史。
在这个意识形态中,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观念以及其他的观念都被认为是宗教观念和神学观念。
但事实上,“在任何时候意识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意识形态,只不过是人类史的一个方面。
关于分工最初的分工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
到了后来,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需要的增长以及体力、需要、偶然性等原因,分工进一步扩大。
但是,只有当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开始分离的时候,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分工。
对于某以民族而言,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了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了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如此一来,在农业劳动生产粮食的基础之上,工业劳动生产产品并由商业劳动来流通和交换,人们就很便利的获得了自己需要的产品。
这样,生产力就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农业、工业、商业的兴旺发达,导致了整个社会的繁荣。
关于人的本质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企图以"人本学的历史观"代替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300字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的著作之一,他在书中探讨了德国文化和思想的特点以及其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以下是一个300字的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让我对德国文化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尼采以独特的视角和批判性的思考,揭示了德国意识形态的特点和其对欧洲历史的重要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意识到德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尼采指出,德国的哲学、音乐和文学等领域都展现了一种强大的内省性和探索性。
德国人注重思考和反思,他们倾向于追求真理和自我认知。
这种思维方式在德国哲学家如康德、黑格尔和尼采自身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此外,尼采还提到了德国意识形态对欧洲历史的深远影响。
他指出,德国的思想和文化传统在19世纪的欧洲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塑造了当时的政治、社会和艺术发展。
德国的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潮,对后来的哲学、文学和音乐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阅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让我深入了解了德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其对欧洲思想史的重要贡献。
尼采的批判性思考和深度洞察力令人钦佩。
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激发了我对德国文化和哲学的进一步探索。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指德国的一种特定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它对德国历史、政治、社会、艺术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的看法和感受。
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而言,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德国哲学。
德国哲学赋予了人类思维以深沉和宽广的理论基础。
众所周知,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等哲学家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的哲学观点和思想构建了德国优秀哲学传统的基石。
通过学习他们的著作,我深刻体会到了德国哲学的博大精深,它们不仅仅是一种思考方式,更是一种关于人类生存和价值的深度思考。
除了哲学之外,德意志意识形态还包括了德国的文学、音乐和艺术。
德国是享有盛誉的文化强国,许多文学家和音乐家都为其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例如,歌德和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的两位杰出代表,他们的作品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此外,贝多芬和巴赫等作曲家的音乐作品也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通过欣赏和学习德国的文学和艺术作品,我不仅感受到了其中所蕴含的独特情感,更加深了我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解。
不可否认,德国的历史经历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神圣罗马帝国到普鲁士王国、德意志帝国,再到后来的民主德国和统一德国,德国的历史变迁不仅塑造了国家的现状,也对国民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国人民在艰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顽强的精神,他们对自由、人权和民主的追求也成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了解德国历史,我深刻认识到了历史对于形成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性。
最后,我想说一下德国的教育体制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塑造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德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教育,它的教育体制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盛誉。
通过充实的学科和深入的思考,德国的教育培养了一代代杰出的学者和创新者。
他们的知识和思想传承着德国的优秀传统,向世界传递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观。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在阅读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之后,我深感其对人类思想发展以及社会变革的重要性。
费尔巴哈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探讨了意识形态的本质以及在社会中的作用。
他的观点和对人类自由的追求,不仅激发了我对思想解放的思考,同时也让我对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从思想解放的角度,分析了德国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费尔巴哈认为,人的实质是社会关系的产物,而意识形态则是这种社会关系的特殊表达形式。
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进行批判,认为人们陷入了意识形态的迷蒙之中,无法真正认识自己的处境和真正追求自由。
费尔巴哈特别强调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统治阶级对意识形态的操控。
他指出,统治阶级利用意识形态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使被统治阶级内化了这种意识形态,并将其视为真理。
这种假意识的存在使得人们形成了一种虚假的认识结构,导致对社会现实的认识缺失。
费尔巴哈的观点让我深思,人们在社会中所接受的知识和信仰,并非都是真实的,而是受到统治阶级的操纵和塑造。
费尔巴哈还对废除私有制和实现人类自由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提出,只有在废除私有制的基础上,人类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和解放。
在他看来,私有制是导致社会不平等和压迫的根源,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打破统治阶级对社会权力的垄断,才能实现人类自由的发展。
这本书的阅读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同时,费尔巴哈的思想也引发了我对现实社会的反思。
在当今社会中,媒体、教育和舆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意识形态的运作方式也越发隐蔽,人们很容易受到偏见和误导。
因此,我们需要保持理性的思考,审视自己所接受的信息,保持对真理的追求,才能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实现真正的自由。
通过阅读费尔巴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我不仅对于意识形态的定义和运作方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于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有了新的认识。
费尔巴哈的思想给予了我新的视角,让我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并努力成为一个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篇一: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1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一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完成创作的。
众所周知,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体系的一部巨著。
在这部巨著中,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
在此书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
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其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在哪里呢?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看法是绝然不同的。
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做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做为历史发展出发点。
我们认为唯心史观是一种对社会历史的错误想象,对人类社会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根本错误的,而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是社会有机体普遍本质的理论再现,其原因,就在于对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的理解不同。
由此,马、恩特别重视并在对唯物史观的表述中首先明确指出考察社会历史要“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现象是复杂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结成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而人们在生产中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则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
只有以这样一种物质关系、经济关系作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作为一种历史观,才能再现社会有机体的普遍本质,才能揭示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才能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大学生学习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启示
大学生学习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启示马克思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关于意识形态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重要著作。
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马克思的思想和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社会形势,并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积极作用。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学习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启示,包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发展批判思维能力等。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强调,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理论的正确性。
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理论知识是必要的,但单纯的书本知识远远不足以解决实际问题。
只有通过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涵。
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融入社会群体,亲身感受社会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通过实践的过程,大学生能够不断验证和修正自己的理论观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影响马克思将意识形态定义为一种根植于社会存在之上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体系。
意识形态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思想,更是具有深刻的社会实践意义和政治影响力。
大学生学习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能够认识到意识形态的作用与影响。
在日常学习和社交中,大学生需要主动思考,审视他们所接触到的各种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通过对不同意识形态的分析和研究,大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的背后逻辑,并且有能力去审视和改变现状。
三、发展批判思维能力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他通过对德国历史和社会现象的批判,揭示了意识形态在社会中的作用。
大学生学习马克思的思想,应该重视培养批判思维能力。
批判思维是指在分析问题时不将一切都盲从于传统观念和现实表象,而是要对现象的内在本质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大学生应该学会质疑和挑战传统观念,主动思考问题的多个层面,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只有具备批判思维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与现实社会相结合,并且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有所贡献。
四、借鉴马克思思想的实践经验作为大学生,学习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还可以借鉴其中的实践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完成创作的。
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体系的一部巨着。
在这部巨着中,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这部巨着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
在此书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
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其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在哪里呢?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看法是绝然不同的。
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做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做为历史发展出发点。
我们认为唯心史观是一种对社会历史的错误想象,对人类社会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根本错误的,而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是社会有机体普遍本质的理论再现,其原因,就在于对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的理解不同。
由此,马、恩特别重视并在对唯物史观的表述中首先明确指出考察社会历史要“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现象是复杂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结成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而人们在生产中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则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
只有以这样一种物质关系、经济关系作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作为一种历史观,才能再现社会有机体的普遍本质,才能揭示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才能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恩格斯还明确指出,只有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才能够完整地描述其全部过程及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还说明了任何一种观念的东西,只要把它放在社会实践中加以考察,就能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和真实面目;错误的观念及一切唯心史观的谬论,都有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推翻这一社会基础,以致消灭由之产生的错误的观念和唯心史观的谬论。
这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解决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说明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关系,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作用。
第四,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人类的物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生产关系是整个历史的基础,而这一切,都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相联系。
同时,他们还指出,生产方式规定了历史的每一阶段的生活条件,决定了其发展和特殊的性质。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一定的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都是由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当然它也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是,它“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生产方式是社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源泉,决定并制约着人的全部活动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领域和过程。
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只有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自身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生产方式作为“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决不因为遭到历史唯心主义者的反抗,而对人们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有丝毫削弱。
第五,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
作为唯物史观,在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必然要论及社会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力和革命群众两方面阐明了社会革命发生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
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革命的爆发。
因此,一定的生产力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前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革命的根源。
另一方面,革命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作为社会革命的主体,革命群众起着任何其他因素所无法取代的作用。
没有革命群众的积极参与,任何变革的思想都没有意义。
从上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表述所分析得出的五个方面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我们不难看出,以往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即:只停留在思想动机上而没能从物质生活方面去考察历史发展和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在这里已完全被消除。
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历史的现实基础、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等方面,彻底发挥了唯物主义,揭示出产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指出了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物质根源,说明了人民群众的推动历史发展、进行社会革命的决定作用。
这一切,足以标示唯物史观的形成。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着作,其主要的理论贡献是:基本上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思想,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这些重要思想,为我们今天进一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相互关系、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立场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正确的方法论原则。
总之,这部着作是马克思主义诞生时期最有价值的科学巨着之一,它进一步发展了《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思想,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对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的清算,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成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第一卷有感我们都知道,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于1845—1846年创作。
其中我只读了第一卷关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观点的对了。
我本身不是一个理科生,关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也只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本中所定义的。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思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写于1843—1852年间,其作者是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
书中,以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黑格尔体系的唯心主义理论并阐述了共产主义理论。
(一)关于费尔巴哈费尔巴哈批判了康德割裂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和黑格尔颠倒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根本错误,肯定了思维和存在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和主题就是有血有肉、有头脑的人,因而“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从而摆正了思维与存在着一对范畴的关系。
费尔巴哈还批判了康德把时间和空间看成是先天感性直观形式的错误,也批判了黑格尔从逻辑上过度到空间的错误。
针对康德的错误,他指出::“空间与时间并不是单纯的现象形式,而是本质条件,理性形式,存在规律,也是思维的规律。
这就是说,费尔巴哈认为时间和空间不是人的先天感性直观形式,而是存在的客观形式。
哲学范畴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内容方面的变化。
范畴的内容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贫乏到丰富的过程,也就是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二)关于历史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也就是人类史和自然史。
只要人的存在,这两个方面就会相互制约。
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限制了人类对自然科学的发现;同时,自然科学知识的有限,也限制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书中,没有进一步谈自然史,而是主要讲了人类史。
因为几乎整个德国的意识形态都在曲解人类史。
在这个意识形态中,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观念以及其他的观念都被认为是宗教观念和神学观念。
但事实上,“在任何时候意识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意识形态,只不过是人类史的一个方面。
人类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人要生存,就首先要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人就需要满足衣、食、住、行等物质资料。
所以,人需要开始生活资料的生产。
不仅仅是原始的狩猎、捕鱼、采集野果,而是学会了使用木器、石器以至铁器;学会了养蚕、纺织,而不再是以树叶遮体;也学会了修建屋舍,而不再是据山洞而居。
这时学会了生产的人们,也就将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了。
(三)关于分工最初的分工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
到了后来,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需要的增长以及体力、需要、偶然性等原因,分工进一步扩大。
但是,只有当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开始分离的时候,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分工。
对于某以民族而言,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了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了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如此一来,在农业劳动生产粮食的基础之上,工业劳动生产产品并由商业劳动来流通和交换,人们就很便利的获得了自己需要的产品。
这样,生产力就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农业、工业、商业的兴旺发达,导致了整个社会的繁荣。
(三)有助于全面、正确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从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而言的,这一问题尽管在马克思经典着作中早有阐释,但在我国过去的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并未得到重视,未能得到完全正确的理解。
尽管从根本上说,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平衡的,尤其是在我国目前体制改革、社会转型的条件下,这一问题已经得到普遍的关注,并日益突显出其重要性,因此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提出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发展观,构建民主、公平、公正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社会。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人的全面发展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是绝对的。
我们应当辩证地去理解和把握,它主要是指人的发展的多方面性,而不是指个人能力的平均发展,更不是指所有个人都必须按照统一模式发展, 因为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又受其所处的社会阶层、经济、政治及其所能利用的资源状况的制约。
另外,更主要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在目前的现实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还不可能达到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需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巨大发展作为基础,但我们也不能把它理解为空想、幻想而难以实现。
因此,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仅仅是理论、理想,更是一个实践过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使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既是人类向往的伟大历史目标,又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科学体系,价值性在于提出了最高的价值目标,即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科学性在于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