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石壕吏》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 阅读 25 杜甫诗三首 石壕吏》赛课导学案_7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  阅读  25 杜甫诗三首  石壕吏》赛课导学案_7

石壕吏教案设计思路: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情境创设,朗读疏通,整体感知,心理模拟,短剧表演”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体味诗歌,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方法目标:1、反复诵读,品味语言。

2、分析人物从而理解主题。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难点: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和对战争的感悟、对和平生活的珍惜教学流程:导入1、复述课文2、简介杜甫生平3、简介本文创作的历史、社会背景一、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应是多读1、你认为用怎样的感情来读这首诗(请两名学生带有感情的读课文)2、听课文录音3、用悲伤,同情的语调齐读这首诗二、学习古诗的第二步是多思重点研读(在研读过程中,将重点字词的解释穿插进去)1、研读第一自然段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写了几个人几件事?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四个人,四件事有吏夜捉人)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举动?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捉人征兵无度,社会黑暗捉人”捉”暗示当时的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当兵的不顾及百姓的意愿,采取捉的形式。

“捉”体现了官吏的凶残和残暴,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揭露和批判夜捉,第一,表明官吏捉人时常发生,白天人们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官吏捉人手段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2、齐读第二自然段哪几个字把人物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了?呼啼怒苦3、研读第三自然段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说明了什么?一家三男被征二男新战死寡媳衣不遮体……(说明了兵役之苛酷,战争之惨烈)【作者在这里只记录了老妇的回答,而省略了悍吏的逼问。

八年级石壕吏导学案

八年级石壕吏导学案

八年级石壕吏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熟读并背诵《石壕吏》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3、分析诗歌中人物的形象,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分析老妇的形象,体会她的悲惨遭遇和无奈。

2、难点(1)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2)理解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和含蓄深沉的表达手法。

三、学习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分析法:对诗歌的词句、形象、主题等进行分析,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拓展思维。

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杜甫(712 年-77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写作背景《石壕吏》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年)春。

当时,唐军与安史叛军在邺城交战,唐军大败。

为了补充兵力,统治者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杜甫在从洛阳回华州的途中,经过石壕村,亲眼目睹了官吏抓人的一幕,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叙事诗。

五、学习过程(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注意以下字音:壕(háo)吏(lì)逾(yú)戍(shù)妪(yù)衰(shuāi)应(yìng)(2)注意以下节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5石壕吏导学案

25石壕吏导学案

25石壕吏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掌握诗的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整体感知,体会诗中蕴含的情理。

3、了解“安史之乱”给当时百姓造成的深重灾难;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4、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学习重难点1、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诗作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习过程【预习学案】一、了解背景,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遭受安史之乱的故乡。

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

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最为著名。

《石壕吏》作者(),()诗人,字(),号“()”,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

他历经安史之乱,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尤其在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兵败邺城后,在他从洛阳到华州的途中,看到官差疯狂拉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三吏”:《》《》《》“三别”:《》《》《》。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标出难词难句。

1、给下列字注音。

壕()逾()邺()城戍()妪()咽()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暮投.石壕村老翁逾.墙走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死者长已.矣出入无完裙..如闻泣幽咽...三、再读课文,逐词逐句疏通文意。

四、三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明确文章主旨。

五、小组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课内探究学案】一、检查预习情况。

1、朗读下列字词。

壕()逾()邺()城戍()妪()咽()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暮投.石壕村老翁逾.墙走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死者长已.矣出入无完裙..如闻泣幽咽...二、朗读课文,用声音感悟。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贵城第四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25 石壕吏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贵城第四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25 石壕吏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25 石壕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想象和短剧表演体会《石壕吏》的“诗史”的特点与的作者思想情感,并能流利地背诵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朗读并且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作的“诗史”特点。

一、了解感知: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遭受安史之乱的故乡。

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

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最为著名。

2、解释下列词语一何:逾偷生走戍裙3、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和节奏,听完后思考: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二:深入学习(一)、小组编演课本剧。

[提示]石壕史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二)、小组合作探究:1、差吏抓丁为什么要利用夜间?老妇最终到底被抓走没有?从哪里看出来?2、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3、石壕村这户人家状况又反映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诗史特点)?4、作者叙述这个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三、当堂测试[来(一)、流利地背诵这首诗。

(二)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_______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________ ,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 阅读 25 杜甫诗三首 石壕吏》赛课导学案_23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  阅读  25 杜甫诗三首  石壕吏》赛课导学案_23

《石壕吏》教学设计石壕吏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感受其人格的伟大。

2.理解诗歌内容及所表达的感情,准确流畅地背诵这首诗。

3.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引领学生走入文本深处。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内容、情感。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让学生成为鉴赏的主体。

3.创设情境法。

为学生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入文本深处。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深情导入,走进诗歌。

1.师导入:老师用文字描画了一位古代诗人的画像,请大家看看他是谁?(屏幕显示文字)他,曾经饱览祖国壮丽的河山,豪情满怀地高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曾经俳徊于长安城的残垣断壁间忧伤地低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曾经栖身成都环堵萧然的草堂里仰天呼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风餐露宿,饥肠辘辘,却把悲悯的目光投向路边的冻死骨;他,形销骨立,苍颜白发,却在后人的心目中竖起了一座不朽的“诗圣”丰碑。

2.(屏幕显示杜甫画像)师问:他是谁?学生回答。

3.(屏幕显示杜甫简介)指名读。

4.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作品《石壕吏》。

(板书课题、作者)二、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明确学习目标。

(1)师引导:请大家浏览诗歌,根据以往学习诗歌的经验和小组的伙伴一起制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学生思考、交流,师巡回指导。

(3)指名发言,师点拨,出示目标生齐读。

(屏幕显示“学习目标”)走近诗人,了解背景把握内容,品味语言体味情感,诵读积累2.识记字词,感知内容。

(1)师指导:三分诗,七分读。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大声朗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

(3)检查字词识记情况。

(屏幕显示“识记字词”)逾yú越过戍shù防守妪yù老妇咽yè低泣(4)师引导: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根据课题初步推断本诗的内容以什么为主。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一、情景导入历史和诗有区别吗?历史是过去旳事实,而诗是经人想象加工出来旳,它可以不遵循客观真实旳原则。

把“史”和“诗”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可觉得“史诗”,还可觉得“诗史”。

我们懂得,杜甫除了有“诗圣”之称,其诗尚有“诗史”之誉。

下面让我们学习这首《石壕吏》,看看什么样旳诗堪称为“诗史”。

二、自学质疑1、题解:《石壕吏》中旳“吏”,这里专指官府中旳胥吏或差役。

古代“官”比“吏”级别高,“官”是决策者,“吏”是当差旳。

今天习惯于把两个字合为一种又音节词,词义是两者旳并集。

这是古今异义旳词义扩大现象。

2、背景简介:阅读课本题解第182页。

补充:杜甫出名旳“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旳。

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3、反复朗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并注意下面加点字旳读音:逾.( )墙走邺成戍.( )老妪.() 啼幽咽.( )4、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旳“致词”。

诗旳前四句写“致词”旳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旳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旳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老妇“致词”可分三层:第一层(前六句)写老妇诉说三个儿子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阐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诉说家中现状。

“室中更无人”,隐去“老翁逾墙”一事,是不得已而言。

“乳下孙”犹言孙子正在哺乳期间,故其母“未去”,意思是儿媳丧夫,本当改嫁,只因舍不得丢下孩子而仍留家中。

“无完裙”,不止于说衣不蔽体,也涉及了食不果腹旳意思。

第三层(最后四句)写老妇自请应役。

河阳,这是当时官军退守旳地方,她懂得那里需要人,自愿为战士们做饭,以保全家中仅存旳三个人。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旳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敢于承当苦难旳精神,表白他支持唐王朝进行旳这场平叛旳战争,但愿能获得最后旳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旳悲惨遭遇,这又表白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旳劫难而深感悲哀。

《杜甫诗三首石壕吏》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杜甫诗三首石壕吏》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杜甫诗三首石壕吏》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学习内容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

3、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课前自学1、了解背景阅读课本181页注释①,并圈点勾画。

2、大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①注音逾墙( ) 邺城戍( ) ( ) 老妪( ) 泣幽咽( )②解释 A、暮投石壕村;B、老翁逾墙走;C、吏呼一何怒;D、三男邺城戍;E、存者且偷生;F、死者长已矣;G、老妪;H、犹得备晨炊;I、急应河阳役;三、课文研讨与交流1、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事件:2、妇人的“致词”是文章主体部分,老妇“致词”可分为哪几层?分层并加以概括。

3、依照示例,品味语言。

示例句子:老翁逾墙走。

理解:一“逾”一“走”形象写出了老翁知道官吏来捉人时的紧张和害怕,反衬出官吏的凶残蛮横。

①句子理解②句子理解四、自测自评1、本文作者,字,自号,(朝代)大诗人,世称“”,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他与被合称为“大李杜”,他写的诗歌又被称作“”。

“三吏”:《》《》《》“三别”:《》《》《》2、背诵课文,并按要求默写句子:(1)诗中描写兵役苛酷的句子是:(2)描写战争惨烈的句子是: &nbs;(3)差役与老妇情态形成鲜明对比的句子是:(4)表明老妇已被抓走的句子是:3、这是一首诗(体裁),以为顺序,事件是,这首诗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4、翻译句子①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②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徐秀形[《杜甫诗三首石壕吏》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 阅读 25 杜甫诗三首 石壕吏》赛课导学案_0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  阅读  25 杜甫诗三首  石壕吏》赛课导学案_0

《石壕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全诗,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2、整体把握全诗结构,了解诗的写作背景,复述本诗,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激发学生阅读、欣赏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歌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4.背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石壕吏》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情节简单,可以放手搜索杜甫生平、社会背景,让学生通过自读掌握“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及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这一中心。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把握全诗结构,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倒推官吏的逼问”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内容,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体会战争的残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即通过读——品——练几个环节的学习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进而感受今天美好的生活,珍惜和平幸福的生活。

)【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问:战争都有哪些伤害?------唐朝的“安史之乱”----杜甫----《石壕吏》(设计意图:认识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灾难和困扰。

从而树立起保卫和平反对战争的思想。

)谈话交流时,相机介绍作者和文章的写作背景。

让学生在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课文,领会作者思想感情。

二、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把握课文1、正音2、朗读(1)读准字音;(2)停顿;(3)分角色朗读3、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小组合作、自主完成-----全班交流4、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结构:暮-------------投宿-------------开端:有吏夜捉人夜-------------住宿-------------发展:听妇前致辞夜久----------------------------高潮:请从吏夜归天明----------告辞------------结局:独与老翁别线索:诗人的行踪(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把握课文叙事线索。

辽宁省灯塔市第二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5.25 石壕吏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辽宁省灯塔市第二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5.25 石壕吏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石壕吏【学习目标】课标要求:1、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目标达成:1、背诵诗歌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学习流程:【课前展示】1.作者介绍2.创作背景3.《春望》背诵【创境激趣】欣赏图片(杜甫,课文插图),猜一猜图片所要表达的故事内容。

【自学导航】1、朗读:体味诗歌氛围。

由教师或朗读好的同学范读,大家欣赏。

而后教师提出要求,大家再齐读。

2、释词解句:掌握诗歌内容。

请同学们参照注释,阅读思考,理解诗歌大意。

并让几个同学将课文通释一遍,教师必要时进行点拨和讲解。

注意提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存者且.偷生出入无完.裙急应.河阳役3、复述课文:了解构思技巧。

要求学生抓住记叙要素和叙事线索,可以加上合理的想像,如可以安排捕吏与老妪直接对话的场面。

【合作探究】1.从内容上看,这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类似的诗歌我们还学习过什么?2.哪几个词写出了差役怒呼、老妇哭啼的情景?有什么作用?3.哪些诗句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找出来读一读。

4.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明确1、叙事诗。

《木兰诗》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突出捕吏的凶残和老妇的令人哀怜。

3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急应河阳役……4诗歌叙述了捕吏乘夜捉人,连老妇人也未能幸免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人民饱受战祸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含蓄地揭露了捕吏的凶残。

【展示提升】典例分析知识迁移1、诗风2、这首诗歌的题目是“石壕吏”,而内容却只有两处提到捕吏,请谈谈你的理解。

【强化训练】1.《石壕吏》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并不简单,但诗人仅用120字就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诗人是怎样构思的?和小组同学讨论一下,若是改为一幕短剧,当怎样安排?2.学了这三首诗,你对杜甫思想发展有怎样的理解?明确:从内容上说,前两首属抒情诗,后一首属叙事诗。

从体裁上说,《望岳》和《石壕吏》属古体诗,《春望》属律诗。

古体诗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换韵。

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又分绝句和律诗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壕吏(第3、4学时)
课题:石壕吏(第3、4学时)课型预习交流+展示探究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借助课下注释,并复述诗中的故事情节。

2、结合背景,说说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说说文中的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结合背景,说说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自主预习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给下列字词注音
壕邺戍逾妪咽
3.课文题目是《石壕吏》,全诗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根据课下注释翻译全诗,
说说本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按照情节的四个阶段(开端、发展、高
潮、结局)理清故事内容。

二、合作探究
1.在表现官吏时,你认为哪几个词最富表现力?为什么?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
样的情感?
2.文中哪一个字最能表现老妇的心情?从老妇的苦诉中,你能读出当时怎样的社会境况并说说老妇的人物形象。

3.作者是怎样叙事的?作者所拟诗题是《石壕吏》,为什么却详写老妇人?
4.在这苦难的现场,杜甫都做了些什么?从文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杜甫为什么不站出来?是怯弱还是什么原因呢?
三、拓展延伸
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官吏一步一步紧逼出来的。

你怎样看待这个说法?试着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并把它写下来。

四、达标反馈
1. 《石壕吏》是一首(),以()为顺序,中心人物是(),事件是(),故事发生在唐代著名的()历史事件中。

2. “三吏”“三别”分别是:
3. 写“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句子:
4. 揭示战争造成的灾难的句子:
5. 道出老妇家中贫寒的句子:
6. 侧面描写(暗示)老妇被抓的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