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平发展的文化哲学意蕴——以“中和”的范畴为视角

合集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文化意蕴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文化意蕴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文化意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重要理念,他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上深刻变革正在发生的时代。

作为和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合文化意蕴引领我们共同面对世界挑战,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和合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

和合文化秉承着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主张兼容并包,以和为贵。

而在当下,和合文化的意蕴以及价值更被注入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

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合文化意蕴的核心就是以和为贵,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实现人类的共同福祉。

我们不再拘泥于国界,而是以人类共同的利益为出发点,穿越时空和种族的隔阂,共同构建一个相互依存、命运紧密相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正是和合文化意蕴的生动体现。

在和合文化的指引下,我们可以找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和合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主张心灵宁静、情感共鸣。

这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要的共情和体谅,通过心灵的共鸣,促进国与国之间的理解与合作,从而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和合文化崇尚兼容并包,提倡相互包容。

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的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相契合,我们要做到不以狭隘的民族观念偏见他国,而是要包容和接纳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优势,实现文化的多元共生。

和合文化鼓励谦卑守礼,提倡互相尊重。

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共处之道相吻合,我们需要学会相互尊重、互敬互爱,避免冲突和对立的发生,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

在当前国际关系紧张多变的环境下,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合文化意蕴的意义更加凸显。

和合文化提供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价值观和行为原则,这对于缓解世界政治和文化紧张局势,促进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具有深远意义。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和合文化的精神一直是世界各国所共同追求的共同价值。

面对当今的严峻挑战,我们更需要共同秉持和合文化的精神,共同建设一个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共同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而要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合文化意蕴的构建,就需要各国人民共同努力。

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传统文化根源探析——从儒家国家关系伦理思想的视角

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传统文化根源探析——从儒家国家关系伦理思想的视角

展的大背景下, 更显示出其突出的重要性。挖掘 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传统文化根源, 既是弘扬中I优 秀传统文化的需 ¥ t
要 , 是进一步丰富和 完善和平发展 战略的 需要 , 也 在理 论和 实践方 面均很 有价值 。
关键词 : 中国; 和平发展 ; 家;国家关 系伦理 思想 儒 中图分 类号 :6 4 D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1 7 3 2 0 ) 2~ 0 2—0 10 — 3 X(0 6 0 0 1 6
t n u t r s ic e sn l tg ae i h usd o l n g is h a k r p o h e c f l e eo me to h n .I i a c ue i n r a ig y i e r td w t te o tie w r a d a an tt e b c d o ft e p a e u v lp n fC i a t ol l n h d d
te p o e so r t n o e C i e e Nain f mi .T eCo u i sta i o e o se e r mp r n h h n s rd - h rc s f omai ft h n s t a l f o h o y h n cu rd t n b c me v n mo e i o t ta t e C i e e t i f i a s a
me t n ,whc sdie o nyb en e fpo t gteC ieeta i o a utr ,b tas h ed t n c di rv ih i r n n to l yt ed o rmoi h hn s rdt n c ue u oten e oe r h a mp o e v h n i l l l i n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和意义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和意义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和意义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和意义,百家论坛,孙向阳约3460字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基于国家的基本国情、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作出的必然选择。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和国家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思想,真实表达了中国人民愿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推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崇高追求。

一、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涵义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可供选择的道路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是伴随着战争和武力征服的发展道路,西方大国的发展和崛起大都走的是这条路;第二条是在西方大国扶持下发展和崛起的道路,战后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就是在美国的扶持下获得迅速发展的;第三条是和平发展道路,就是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国家发展。

面对这三条道路,我们党新一代领导集体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着眼发展,以极端负责的态度,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和平发展道路”,最初又被称为“和平崛起道路”,是由郑必坚在2003年博鳌亚洲论坛上首度提出。

2004年12月26日,胡锦涛主席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

2003年12月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讲演时也说,“中国要走和平发展之路。

”2004年8月在第十次驻外使节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从最初的学术概念,到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和平发展道路”既是当代中国对自身角色、未来形象的定位,也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

“和平发展道路”是“和平”与“发展”的完美结合,和平是发展之基,发展是和平之本。

这里所说的“和平”,首先是国内和平,是一个国家内部的安定、有序;同时是国际和平,是国家、地区之间不发生冲突、战争,至少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

世界历史理论的和合意蕴

世界历史理论的和合意蕴

世界历史理论的和合意蕴一、中国“和合”文化蕴含的辩证思维观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伴随着这样的史实:统一时期,生产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分裂时期,则战争不断、生产停滞、社会动荡、文化衰退、内忧外患、民不聊生。

基于历史,中国逐渐形成了“和合”文化,“和合”思想逐渐成为帝王将相、诸子百家和黎民百姓共同认可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中国的“和合”文化产生于春秋战国。

当时的中国,各诸侯国之间及诸侯国内部的诸侯和卿大夫之间为己之私相互征战,形成了当时的“国际社会”,诸子百家为解决当时混乱的局势,提出了“和合”思想作为回应[1]9-10。

和、合二字最早都见于甲骨文和金文中,起初并没有联用,到春秋时期才形成一个概念,见之于《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2]472。

”意思是商契能把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教加以和合使百姓安身立命[2]474。

还记述了史伯的和同观:“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也[2]477。

”在这里,史伯把“和”与“同”做了明确的区分。

“和”是多样性的统一,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与“同”存在本质差别。

只有存在多样性的统一,才能不断产生新事物,事物也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儒家、道家、墨家在这一时期,都提出了“和”或“和合”思想,“作为回应和化解天与人、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人自身心灵以及东西南北中不同文化、文明冲突的最佳方式”,“和合”成为当时被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1]10。

张岱年先生曾指出,“合有符合、结合之义。

古代所谓合一,与现代语言中所谓统一可以说是同义语。

‘合’并不否认区别,‘合一’是指对立的双方彼此又有密切相联不可分离的关系[3]1。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原本存在着差异,只有求同存异,才能实现“和”,有了“和”,事物之间才能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如果压抑个性而求共性,或者强调个性而放弃共性,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文化意蕴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文化意蕴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文化意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重大理念,也是现代国际关系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强调人类共同体意识和全球治理理念,强调各国要和谐共处、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和合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寓意着和谐、安定、包容。

而和合文化意蕴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表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和合文化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性。

和合文化是中国独特的价值观念,它渗透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人伦道德中。

和合文化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倡的尊重和谐共处的理念完全吻合,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和合文化意蕴。

和合文化注重平等互利的精神。

和合文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当平等相待,互相尊重,互利共赢。

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合作共赢理念契合的很好。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各国应该相互尊重主权和发展道路,推动和平发展与互利合作,共同实现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

和合文化强调包容多样的文化传承。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众多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合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和合文化注重包容和接纳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实现社会和谐。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也需要各国互相包容、尊重各自的文化传统,共同创造多样化、多元共生的世界。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文化意蕴是多方面的,包括伦理道德、平等互利、包容多样、平衡发展等方面。

这些和合文化的价值观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相契合,在推动构建一个和谐、共同繁荣的世界中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的“中和”思想理念

传统文化的“中和”思想理念

传统文化的“中和”思想理念“中和”思想是中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理念,体现在儒家及道家的相关论著中,《尚书》和《周易》中将"和"作为自然界和社会的一种至高的安定和谐状态,其内涵有:①“和实生物”;②“和而不同”。

“中和”思想也体现在祖国医学中,《灵枢本藏》中说道:人的气血精神是性命之根本,只有在“血和”、“气和”、“志意和”、“寒温和”的情况下,才是“平常之人”———即健康无病之人[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为主要症状,以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炎症病变为主的慢性非特异性肠炎,病程往往迁延不愈,治疗难度较大,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并逐渐被公认为心身疾病之一[2]。

近来研究表明:传统文化“和”的思想对于防治溃疡性结肠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1遣方用药从“和”立法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祛除病邪的一种治法。

张仲景首开和法之先河,《伤寒论》一书多数方药为表里双解、寒热并施、虚实相兼、升降同行、散敛相济、阴阳互调的和法,尤以小柴胡汤汤为最。

后世医家根据丰富的临床实践引申其义,扩大了和法的应用范围。

如戴北山提出:“寒热并用谓之和,补泻合用谓之和,表里双解谓之和,平其亢厉谓之和。

”指出了和法的精髓及中医治疗疾病的最终目的。

明张景岳道:“凡病兼虚者,补而和之;兼滞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温而和之;兼热者,凉而和之。

和之谓义广矣。

亦尤土兼四气,其补、泻、温、凉之用,无所不及。

务在调平元气,不失中和之为贵也。

”可以说,“和法”广义上涵盖了调整阴阳、调和气血、调和营卫、调整脏腑、调摄精神等所有治法的宗旨。

根据临床表现,UC病位虽在大肠,但病机根本在脾,且与肝、脾、肺三脏相关;病机多以脾胃虚弱为本,寒湿热毒邪为标,瘀血痰浊阻滞肠络为病理表现,其中脾胃虚弱贯穿疾病的始终。

病程迁延者多属本虚标实之证,兼有寒热错杂、气血失调、升降失常的表现。

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和谐思想”意蕴

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和谐思想”意蕴
基金项 目: 本文为 2 1 —2 1 0 O2年度全 国社会主义学 院系统科研项 目阶段性 成果 , 1 立项编号 X 2 15 。 T 0 0 1
和躅 匝 图 o3o N.2 2 .l
发展 , 对外 求 和平 、 合作 。 求
20 0 4年 , 国政 府 首 次 提 出 “ 和 平 发 展 的 道 中 走
认 识 自己在 世 界 文 化 中的 位 置 ; 国应 该 有 魄力 和 中
勇气参与调整 当代世界文明进 程 , 应该发 出 自己的 声音 , 而且要 把这 种声 音 放 大 为 国际 的声音 ; 国在 中
争取 物质 现代 化 的 同时 , 要尽 快 实 现 精 神现 代 化 ; 中 国在 向西 方 学 习 、 来 了 一 个 世 纪 以后 , 开 始 送 拿 也 去, 让世 界 了解我们 的优 秀文 化 , 快 结 束 中西 文化 尽 交流 中 的 单 向透 支 和 文 化 赤 字 现 象 。昔 称 紫 气 东 来 , 有 和 气 东 来 ; 叹 文 明 冲 突 , 有 和 风 今 人 我
伟 大 的 中华文 明 不仅 是 中 国社 会 良性 健 康 稳 步 前行的推动力 , 是对 外传播 和交 流的重 要 资源。 也
收 稿 日期 :0 2—0 21 5—1 0
作者简介 : 彭慧 , , 女 江苏省社会 主义学 院副 巡视员 ; 国政 , , 潘 男 江苏 省社 会主义学 院文化联络处 干部 、 副教授 。
的精髓是 贵和 。发掘 和传播 和谐思想 , 既是 弘扬 中国传统优 秀文化 的需要 , 也是进 一步丰富和完善 和平发展 战略 的需
要, 在理论 和 实践方 面均有现 实意义。 关键词 : 中国; 和平发展 ; 和谐 思想 中图分类 号 :6 3 D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2—36 (0 2 o —0 1 0 17 13 2 1 )3 0 9— 4

中国传统文化的_中和_思想与全球伦理

中国传统文化的_中和_思想与全球伦理

中国传统文化的_中和_思想与全球伦理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思想强调了和谐统一、中和即指事物
间的平衡与和谐,不论在个人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都对和谐相处提出了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中,五行和阴阳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它们相生相克,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的关系。

阴阳则代表着
事物的两个相对方面,如阴阳、寒暑、柔刚等。

中国人认为,只有在平衡、和谐的状态下,事物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这一哲学思想与全球伦理中追
求和谐、互相尊重的价值观相契合。

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不同国家、
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而和谐统一的思想观念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促进文化交流,互相尊重、理解、包容,才能实现全球伦理的进步。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思想追求平衡发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平衡发展的思想非常重要。

例如,在道家思想中,提倡不偏不倚,追求自然无为而治。

在儒家思想中,注重君子和而不同、有容乃大的观念。

这些思想都强调了平衡发展的重要性。

在全球伦理的角度看,平衡发展同
样至关重要。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发展都需要
平衡,不能只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只有保持平衡
发展,才能实现全球伦理的目标,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文化意蕴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文化意蕴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文化意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人类共同生存发展的命运所在,是整个人类命运的共同体。

和合文化则是指和谐合作的文化,是以和为贵、合作共赢的文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文化意蕴,是在人类共同体意识基础上,推崇和睦相处、互利共赢、相互尊重、宽容包容的文化价值观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方案,强调了人类命运是共同的,各国是命运共同体,需要在全球层面上共同合作,共同促进和保护人类共同福祉。

和合文化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睦、国与国的合作。

将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和合文化联系在一起,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全球性问题的思考和解决。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文化意蕴,首先体现在和平发展的理念上。

和平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愿望,也是人类长期以来的期盼。

和合文化强调和睦相处、宽容包容,这与和平发展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只有实现和平共处,各国才能实现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成为现实。

在互利共赢的合作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文化意蕴得以展现。

和合文化提倡合作共赢、互利互惠,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一致的。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合作是必然的。

只有在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才能真正实现人类命运的共同体,才能让整个人类共同分享发展成果。

在全球性问题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文化意蕴得以彰显。

全球性问题涵盖了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粮食安全、医疗卫生等各个方面,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

和合文化的宽容包容、互相尊重的价值观念,可以帮助各国在处理全球性问题时保持理性、合作,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和人类福祉的提升。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文化意蕴还体现在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

和合文化提倡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包容。

这对于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至关重要,只有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尊重,人类才能真正实现多元共存、互鉴互进。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文化意蕴,正是对于人类共同体意识的深刻思考和实践,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扬。

论“和合”文化范畴意蕴下的和平发展战略

论“和合”文化范畴意蕴下的和平发展战略

中国传统文化 中经 典 的生 态智 慧 ,是 中 国传 统文化
在深人思考人 与 自然 、人 与 社会 以及人 与人 之 间等 相互关 系时提 出的极 其重 要 的伦理 思想 ,也 是 中国
产物 ,这同后来道家 、儒 家 虽然 作为 对立 的思 想 流 派而各有标举 ,但 在 “ 天人合 一 ” 的思想 上却 殊途 同归 。孟子提出 “ 心知性 知 天” 的命 题 ,这里 的 尽 “ 天” 既是最高 主宰 ,又是最高的必然规律 ;而人 心
我 国传统思想文 化 中最 完善 、最富 生命 力 的表 现形
式 。 “ ”与 “ ”两 字 ,最早分别 见于 甲骨文和 和 合 金文 。和 的初义是 声音相 应和谐 ;合 的本义 是上下 唇 的合拢 。殷周 时期 ,和 与合是独 立 的概念 ;春秋
时期 ,和 合 二 字 联 用 ,构 成 了和 合 范 畴 。 所 谓 “ 和
合 ” 的和 ,意指 和 谐 、和平 、祥 和 等 ;合 即合 作 、
收 稿 日期 :0 0— 9— 8 2 1 0 2
下和” ,“ t E月得天而能久照 , 四时变化而能久成 , 圣
基金项 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 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普及 实践机制研 究” 1B S5 ) (0 K 0 3 作者简介 : 姜朝 晖, 南通大学法政 与管理 学院教授 , 江苏省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研究 中心特 约研 究员, 哲学博士。


泊 , 通 大 学 法政 与 管理 学 院讲 师 。 南
5 — 2
人久于其道而 天下化 成 。 … 同时 , 《 ” 周易》 中还 肯
定 了人 与 自然 都 遵 守 共 同 的 规 律 。 从 “ 地 ,万 物 天 化 醇 ;男女 构 精 ,万 物 化 生 ” 可 知 ,人 是 自然 的 …

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和谐思想”意蕴

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和谐思想”意蕴

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和谐思想”意蕴作者:彭慧潘国政来源:《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03期摘要: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中国和平发展战略植根于中华民族在其长期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贵和。

发掘和传播和谐思想,既是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需要,也是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和平发展战略的需要,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和平发展;和谐思想近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一个国际关注的热点。

世界各国政要、专家学者纷纷给予分析,发表评论,其中不乏一些善意的正面解读,亦有一些误读或猜疑。

一些西方学者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充满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少不了危言耸听之词。

有的甚至刻意“妖魔化”中国,各种“中国威胁论”版本层出不穷。

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给中国的国家利益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对此,中国政府、学界以及主流传媒如何在国际社会广泛宣传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文化哲学内涵,从而更好地为和平发展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这是迫切需要作出解答的重大问题。

面对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读或猜疑,用事实和数据加以说明无疑是具有说服力的,但进一步提炼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向世界昭示中国文化崇尚和平、追求和谐的精神理念,使中国文化成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整合和重塑世界的精神力量,更具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伟大的中华文明不仅是中国社会良性健康稳步前行的推动力,也是对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资源。

正如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叶小文去年5月17日在联合国世界文明对话日座谈会上指出,“中国不应该满足于人类物质生产加工厂的地位,需要重新认识自己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中国应该有魄力和勇气参与调整当代世界文明进程,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且要把这种声音放大为国际的声音;中国在争取物质现代化的同时,要尽快实现精神现代化;中国在向西方学习、拿来了一个世纪以后,也开始送去,让世界了解我们的优秀文化,尽快结束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单向透支和文化赤字现象。

中国和平发展的文化哲学意蕴--以“中和”的范畴为视角

中国和平发展的文化哲学意蕴--以“中和”的范畴为视角

中国和平发展的文化哲学意蕴!以"中和#的范畴为视角!!吕元礼凌友志(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广东深圳518000)摘要:传统是未来发展的基础。

中和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的思想源泉。

具体表现为:(1)亦亦):互利双赢;(*)而不':和而不同;(+)中有):你中有我。

关键词:中和;和平;发展中图分类号:,0*文献标识码: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威胁论"、"中国衰败论"等各种各样的观点纷纷出现,特别是所谓的"中国威胁论"。

这与历史上许多国家的发展轨迹有关。

美国学者亨廷顿曾经指出,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美国和苏联,在经历高速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同时或在紧随其后的年代里,都进行了对外扩张、自我伸张和实行帝国主义。

没有理由认为,中国在经济和军事实力增强后不会采取同样的做法。

①历史的"规律"是否必定就是中国未来的宿命?中国的发展是否能够走出上述"规律"?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的回答是:"我们有自己的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又是以和为贵,就是和的文化。

"②在中华文化中,和与中是一对一体两面的概念。

不偏不颇谓之中。

它指称的是一种中正的情状;发而中节谓之和,它描述的是一种和谐的状态。

中就是静态的和,和就是动态的中。

中华文化中的中和精神与西方哲学中的两极思维有所不同。

两极思维极端强调矛盾双方的对立和对抗,表现为一种有无)、非即)的态势;中和精神则在承认矛盾各方对立不同的同时,又特别强调彼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并具体表现为亦亦)、而不'和中有)等形式。

温家宝总理所说的"和的文化",强调的就是中华文化的"中和"精神。

《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和”思想的伦理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中和”思想的伦理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中和”思想的伦理内涵及其现代价值2019-09-10作者简介:杨明(1968- ),男,江苏兴化⼈,南京⼤学哲学系教授,博⼠⽣导师,主要研究⽅向为中国道德哲学;丁瑞莲(1968- ),⼥,湖南华容⼈,中南⼤学应⽤伦理学研究中⼼副教授,硕⼠⽣导师,南京⼤学哲学系博⼠研究⽣,主要研究⽅向为伦理学。

摘要:“中和”思想蕴涵着丰富的伦理内涵。

它以⼈与⾃然、⼈与⼈、⼈与⾃⾝以及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和谐统⼀为价值⽬标,具有⽬的善意义;同时,形成了⼀套以仁守中、以义时中、以礼制中、以智执中的“致中和”⽅法,⼜有⼿段善意义。

在理论上,“中和”既可以作为核⼼价值体系的重要元素,⼜可以成为整合各种道德资源的基本⽅法,从⽽促进伦理学创新;在实践上,它为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精神资源,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中和;⽬的善;⼿段善;伦理学创新;和谐社会中图分类号:B82-02 ⽂献标识码:A ⽂章编号:1004-1605(2007)01-0009-05“中和”思想是中国传统⽂化的核⼼精神、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哲学和⽣存智慧。

它所蕴涵的⽬的善和⼿段善,在理论上能促进伦理学创新;在实践上有利于和谐⽂化建设,对巩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作⽤。

⼀、“中和”思想的伦理内涵:⽬的善和⼿段善有机统⼀从字⾯看,“中和”由相对独⽴的“中”和“和”两个字组成。

《说⽂解字》对“中”的解释是“内也”、“正也”。

前者指“喜怒哀乐之未发”(《礼记·中庸》)的“不偏不倚”(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状态,这是本体意义上的“中道”。

后者指“发⽽皆中节”(《礼记·中庸》)的“⽆过⽆不及”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状态,这是⽅法论意义上的“适中”、“时中”。

《说⽂解字》对“和”的解释是“相应也”、“调也”。

前者指声⾳相和,后者指五味调和,⼆者共同的特征是“和⽽不同”,是不同元素相配合的⽭盾均衡状态,是多样性的统⼀。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哲学分析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哲学分析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哲学分析
庞元正; 仲计水
【期刊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本文对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据进行了哲学分析。

第一,阐明坚持和平发展是基于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必然选择,中国文化自古就主张"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亲仁善邻""止戈为武",这些观念构成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内在精神
底蕴。

第二,阐明坚持和平发展是基于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状况的必然选择,
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具有优
越性的社会主义,这样的社会主义也就能够成为和平的社会主义。

第三,阐明坚持和
平发展是从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实际出发作出的必然选择。

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正是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从实际出发作出的必然选择。

【总页数】8页(P141-148)
【作者】庞元正; 仲计水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 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 北京联合大学组织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16
【相关文献】
1.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方案" [J], 赵可金
2.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时代必然与路径选择 [J], 杨茹;魏波
3.对“中国威胁论”的理性思考——兼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实性 [J], 张亚锋;
4.关于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问题的思考 [J], 刘晓丰
5.关于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问题的思考 [J], 刘晓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和与中的思想内涵

和与中的思想内涵

和与中的思想内涵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活跃了几千年,而礼义廉耻和“和与”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和与”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思想观念,强调把和谐平衡的社会维护在礼仪和道德的尊严之下。

这一思想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学家们,他们认为和谐社会是持久繁荣的前提。

“和与”的思想内容包括礼仪、孝道和团结协作。

它旨在促进每个人尊重彼此、相互进步,而不是摧毁彼此和促进私心。

这一思想重视以人为本,认为人应该以诚实、朴实、仁慈的态度来对待他人,并以“和”的精神建立社会的和谐环境。

“和与”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国民的思维方式。

它提倡把和谐、宽厚、谦逊、谅解和尊重他人的态度融入到人们的思想之中。

它也强调每个人都有义务了解自身的行为,拥有健康的情感,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和平、温和和理智。

中国传统教育也受到“和与”思想的影响。

教育体系旨在培养每个孩子对公平、正义和和谐的敬畏,当孩子违背和谐、乱象之时,老师仍然时刻关注、提醒他们应该把行动控制在适度而有礼貌的范围之内。

至于中国家庭,“和与”思想被广泛应用。

家庭成员之间要尊重彼此,建立友好的关系,不能为了私心而损害他人的利益。

他们既要保护自己的权利,又要关心别人的需要,能够理解他人的想法和看法,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和与”思想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仍然保留着重要的地位。

这一思想努力让人们把“和”的概念融入到社会乃至个人的境界中去,并把礼仪、孝道、敬意、谦逊和尊重彼此作为生活准则。

在家庭中,这种思想也应该被实施,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为家庭和社会的未来做准备。

“和与”思想可以作为中国传统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不同的组织、个人和社会的普遍接受。

它对于努力建立一个更美好的社会绝对不容忽视,因为它是人们把和谐实现在日常生活之中的基本原则。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文化意蕴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文化意蕴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文化意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重要观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概念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人类共同体是一个和谐共处、合作共赢的大家庭,所有国家和民族都应该坚守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共同致力于实现人类共同的幸福和发展。

和合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具有深刻的意蕴。

和合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和谐共享的理念。

和合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和”字,它包含了和谐、合作、共赢等多重含义。

和合文化认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共处是最高境界,只有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人类的和谐共处还需要各种因素的和谐共处,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只有这些因素之间的平衡和谐,社会才能长期稳定。

和合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和合文化追求的是平等、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精神,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原则。

只有不分民族、不分国界、不分利益,才能实现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和合文化中追求的和谐共处、合作共赢的理念,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合作共赢的核心思想。

和合文化还强调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尊重与包容。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应该尊重并与其他文化相互学习、交流、共同发展。

各国应该相互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和特点,共同推动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解决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贫富差距、恐怖主义等。

和合文化中的合作共赢理念能够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重要的参考。

只有各国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实现人类共同的福祉。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文化意蕴丰富而深刻,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不同文化之间的尊重与包容,以及全球性问题的合作共赢解决。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的重要贡献。

我们应该更加积极地传承和弘扬和合文化,坚定不移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共同为人类的共同幸福和发展而努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_中和_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_中和_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黎民于变时雍。可见, 尧的德行之为大者, 在于能 六 协和万邦 , 以解决民族矛盾, 协调国家关系, 促进 年
民族融合。
第 二

中国传统的中和思想, 作为中华民族
三 独特的文化精神和生存智慧, 其正确合理
南 京
的思想内核为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当 社
今世界的和平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精神资源, 具 会
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和谐, 主要着重于内心的平和。如董仲舒所说: 仁 人之所以多寿者, 外无贪而内清净, 心平和而不失 中正。 18 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主要着重 于家庭 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常言道: 家和万事 兴。家庭和睦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子思
引证 诗 曰: 妻子好合, 如鼓瑟琴。兄弟既翕, 和 乐且耽。宜尔室家, 乐而妻 孥。 对此, 孔子赞道: 父母其顺矣乎! 19 从而描绘出一副家庭和睦、其 乐融融的欢乐景象。反之, 父子不和, 其世破亡; 兄弟不和, 不能久同; 夫妻不和, 家世大凶。 20 人
科 学
首先, 以传统的中和精神来追求人与人之间、
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和谐。
社会是以人为主体的集合体, 人与人、不同社 会阶层之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人的一切
行为皆根源于利益, 人与人的关系说到底是利益关
系, 人们奋斗所 争取的一切, 都同他们的 利益有 关 , 22 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 表现出来 。23 在人们 对自己的 利益追 求的 过程
21
哲 学 研 究 SOCIAL SCIENCES IN NANJING No . 2 Feb . 2006
和 更是由来已久。从字源的角度看, 说文
解字 中主要有三重意义: 一为饮食之和; 二为五味 调和; 三为声音相和。 礼记 乐记 中写道: 乐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亦 A 亦 B: 利 双 赢 互
中和意 味着 对立 事物 的和 平 共处 、 相 补 充 。孔 子 云 : 一张 一弛 , 互 “ 文武 之 道也 ” 这里 , 。④ 张谓 张 弦 , 弛 谓落 弦 。弓 弦只 张不 弛 , 绝其 弓力 , 以 , 张而 不 弛 , 则 所 “ 文武 不 能也 ” 弓 弦只 弛不 张 , ; 则失 其 往来 之
近 年来 , 由于 中 国经 济 飞速 发 展 , 中 国威 胁 论 ” “ “ 、 中国 衰败 论 ” 各 种各 样 的 观点 纷纷 出现 , 别 等 特 是 所谓 的“ 国威胁 论 ” 这与 历史 上许 多 国家 的发展 轨迹 有关 。 国学者 亨廷 顿 曾经 指 出 , 国 、 国 、 中 。 美 英 法 德 国、 日本 、 国和苏 联 , 经 历高 速 工业 化 和 经 济增 长 的 同时 或 在 紧随 其后 的年 代里 , 进 行 了对 外 美 在 都
维普资讯
1 2
《 淮 论 坛 ) 0 6年 第 2期 江 ) 0 2
首 先 , 中和思 维 影 响下 , 用 世 界 和平 努 力发 展 自己 , 时做 到 “ 在 利 同 睦邻 、 邻 ” 是 实现 互 利 双赢 、 安 , 和平 发展 的根 本前 提 。 以邻 为 伴 、 与邻 为 善是 中华 民族 的传 统美 德 , 也是 新 中国一 向坚 持 的外 交政 策 。 新 中 国成立 之 初 , 们就 提 出了和 平 共处 五 项 原则 , 意 在 平 等 的基 础上 与世 界 一 切 国家 建 立友 好 合 我 愿 作关 系 。 和平 的方 式解 决争 端 、 用 依靠 合作 共 同发展 , 我们 一 向坚持 的基 本原 则 。 睦邻 、 是 从 安邻 的观念
就是 中华 文化 的“ 中和 ” 神 。《 精 中庸 》 : 中也 者 , 云 “ 天下之 大本 也 ; 和也 者 , 天下 之达 道也 。致 中 和 , 天地
位焉 , 物育 焉 。” 万 中和是 实现 稳定 与发 展 的大本 与 大道 , 是实 现 中 国和 平发 展 的思想 源 泉 。这 里 , 也 我 们 将从 中和思 维 的不 同 内涵及 其具 体运 用 方 面阐释 如下 :
维普资讯
中国和平发展 的文化哲学 意蕴
( 深圳 大 学 当代 中 国政 治研 究所 ,广 东深 圳 5 8 0 1 0 0)
摘要 : 传统 是 未 来 发 展 的基 础 : 中 和思 维 是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思 想 的精 髓 , 是 中 国实 现 和平 发 展 的 思 想 源 也 泉 。具 体 表 现 为 : 1 亦 A 亦 B: 利 双 赢 ; 2 A 而 不 A’ 和而 不 同 ; 3 A 中有 B: 中有 我 () 互 () : () 你 关 键 词 : 和 ;和 平 ;发 展 中 中 图分 类 号 : 2 G0 文献 标 识 码 : A
出发 , 邓小 平 曾经 指 出 :有 些 国 际上 的领 土争 端 , 以先 不谈 主权 , 进 行共 同开 发 。 ” 你 们 让一 点 , “ 可 先 ‘
体 , 以 , 弛而 不 张 , 武不 为也 ” 迤 “ 张一 弛” 所 “ 文 。】 一 从 的范 例 出发 , 们可 以将 中和 思想 概括 为亦 A 亦 B。 我 A与 B分 别代 表 矛盾 的两 个不 同方 面 。二 者既 互相 对 立 , 又互 相 补充 , 而 达到 中和 境 界 , 从 实现 互 利双 赢 。 利 双赢 是 与零 和搏 弈相 对而 言 。 和搏 弈是 指你 输 则我赢 、 赢 则我输 , 者全 输 、 互 零 你 输 赢者 全赢 两者 相 加之 和等 于零 的极 端状 态 ; 者在 博弈 的过程 中 , 者势 均 力敌 , 削弱 了我 , 消耗 了你 , 者相 加 或 二 你 我 两
扩张 、 自我 伸 张和实 行帝 国主义 。 没有理 由认 为 , 中国在 经济 和军 事实 力增 强后 不会 采取 同样 的做 法 。 历 史 的“ 律 ” 规 是否 必定 就是 中 国未来 的宿命 ?中 国的发展 是 否能够 走 出上述 “ 律 ” 规 ?中国新 一代 领导 人 的回答 是 : 我们 有 自己的文 化 , “ 源远 流 长 的文化 , 种 文化 的 核心 又是 以和 为贵 , 是和 的 文化 。” 这 就 毫 在 中华 文化 中 , 和与 中 是一对 一 体两 面 的概念 。不 偏不 颇谓 之 中 。它指称 的是一 种 中正 的情 状 ; 而 中 发
之 和 为负和 的一 种 双弱 结局 。互 利 双赢 却 是双 方 在对 未来 共 同 利益 的理 性认 识 的基 础 之上 , 过 协商 通 与 合作 , 到你 赢我 赢 , 达 你好 我好 , 同发 展 , 共 两者 相加 之 和为 正和 的双 赢局 面 。 在 这种 亦 A亦 B、 利双赢 的中 和精神 影 响下 。中 国在 “ 互 睦邻 、 邻 ” 安 的外交 政 策基 础上 , 年 温 家 去 宝 总理 又提 出” 睦邻 、 安邻 、 富邻 、 邻” 强 的外 交 政策 。具 体含 义如 下 :
节 谓之 和 , 它描 述 的是 一种 和谐 的状 态 。中就 是静 态 的和 , 和就 是动 态 的中 。中华 文 化 中的 中和精 神与 西 方哲 学 中 的两极 思维 有所 不 同 。 两极 思维 极 端强 调矛 盾双 方 的对立 和对 抗 , 表现 为一 种有 A无 B、 非 A 即 B的态 势 ; 中和 精神 则在 承认 矛盾 各 方对 立不 同的 同时 , 特别 强调 彼 此之 间 相互 依存 、 又 相互 转化 的关 系 , 并具 体表 现 为亦 A亦 B、 而不 A’ A 中有 B等形式 。 家宝 总理 所说 的“ 的文化 ” 强 调 的 A 和 温 和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