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的文化哲学意蕴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参考论文5000字]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参考论文5000字]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参考论文5000字] 马克思主义哲学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准确把握马克思哲学原理的基本性质和存在方式,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前提。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5000字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5000字篇一对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性质和存在方式的准确把握和合理定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前提,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不断创新的理论起点,是保证马克思主义哲学沿着正确方向和路径发展的前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从对苏联教科书哲学的反思,到开展“实践本体论”与“物质本体论”的争论,再到“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本体论”、“实践诠释学”、“生存实践论”等理论命题的提出或理论体系的建构,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和存在方式问题开展了一系列争论。

但时至今日,讨论很难进一步深入,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尽管存在许多缺点和不足,但因其体系的完整性和严密性很难被解构,而以实践唯物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构想,尽管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和实践的地位,但却在哲学体系的完整性和严密性方面存在不足。

上述困境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范式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

事实上,如果不转换理论研究范式,哲学理论很难有较大的突破和创新。

一、马克思哲学变革与哲学理解范式转换马克思哲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实现了哲学变革,用一种“时代精神的精华”——新哲学代替了“解释世界的万能公式”——旧哲学。

但是,学界对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内涵和关节点的理解和认识却不尽相同。

例如,关于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存在很多种解读:唯物辩证法对唯心辩证法的革命,实践的唯物主义对机械的唯物主义和直观的唯物主义的超越,“改变世界”的哲学对“解释世界”的哲学的超越,人本主义对神本主义和物本主义的超越,实践本体论对物质本体论的替代,重建本体论或本体论的转向,等等。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文化哲学思想探析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文化哲学思想探析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文化哲学思想探析马克思博士的论文是现代文化哲学的开端之一。

马克思博士主张自由,平等和公正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他认为,文化和哲学对社会的构成和维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他的论文中,马克思博士主要探讨了社会的本质、观念和价值以及它们与文化和哲学之间的关系。

他相信,规范和价值观并不是从神那里获得的,而是由人类社会所创建和诞生的。

因此,他提出了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等其他信仰的象征。

马克思博士认为,文化是人类共有的一个特征,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方式。

他强调,文化的形成和提升是人类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一环。

因为文化是使我们人类不断进步,并进一步实现自己的需求的核心要素。

马克思博士关于文化的思想,体现在他的观念上,即文化是最广泛的社会科学/文化是人类的精神表现。

他特别强调文化与社会文化、经济文化和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习惯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在文化方面的残留。

马克思博士所强调的文化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马克思博士强调了人类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对社会的作用和作为。

他强调了人类通过道德原则的实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

其次,马克思博士关于文化发展的思想启示了人类关于人类自由、平等和公正的概念。

这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以及我们作为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使命。

最后,马克思博士强调了人类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

他认为,现代文化是经济和制度环境的反映。

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社会文化和人类自身的存在,我们必须了解人类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制度背景,以及它们与文化和哲学之间的重要联系。

总之,马克思博士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不容置疑。

他的想法对人类的自由,平等和公正的追求,以及人类文化和哲学历史的认识方面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马克思博士的思想也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建设中所需要的核心价值和信仰,以及建立一个更加平等,自由和公正的社会。

什么是文化哲学

什么是文化哲学

什么是⽂化哲学 ⽂化哲学是当代哲学的基本形态,⽂化的本质是⼈的⽣命存在及其活动。

下⾯是店铺整理的⽂化哲学的解释,欢迎阅读。

什么是⽂化哲学 ⽂化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下属⼆级学科,⽤哲学⾓度研究⽂化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从学科分类⾓度来看,是哲学的⼀个分⽀学科,是研究者从哲学研究的理论⾼度出发,通过对⽂化活动和⽂化现象进⾏严格的批判反思和学术定位,⽽展开研究和论述的哲学理论。

⽂化哲学简介 ⽂化哲学从哲学⾓度研究⽂化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18世纪意⼤利维科和德国赫尔德是其先驱,认为⽂化是⼈的创造物,⽂化的进步乃是历史的规律。

19世纪先后出现进化论学派、功能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等流派,推动了⽂化哲学的研究。

20世纪以来,⽂化问题成为现代哲学研究的中⼼问题之⼀。

德国卡西勒在《符号形式的哲学》中,创⽴以符号形式为特征的⽂化哲学。

⽂化哲学研究,包括地球⽂明的科学⽂化、艺术⽂化、宗教⽂化与民俗习惯等,以及⼤众⽂化、时尚⽂化等许多⽅⾯,中国梁漱溟、熊⼗⼒、张岱年、曾邦哲等学者对⽂化哲学也有研究。

⽬前,⿊龙江⼤学有⽂化哲学硕⼠、博⼠专业。

⽂化哲学基本内蕴 有学者认为:对⽂化哲学范式的基本定位是厘清⽂化哲学的问题域限,进⽽推进和深化当代⽂化哲学研究的重要前提。

本⽂认为,⽂化哲学并不是⽂化和哲学的外在结合,其中蕴含着哲学理论范式的重要转换和跃迁:⽂化哲学不仅蕴含着新的⼈类学范式,⽽且蕴含着新的哲学范式。

⾸先,⽂化哲学蕴含着新的⼈类学范式。

在⽂化哲学产⽣之前,⾃然主义、宗教神秘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类学范式分别承担着⼈类⾃我理解的任务。

⾃然主义的⼈类学范式把⼈看成是⾃然物,宗教神秘主义的⼈类学范式把⼈看成是上帝的造物,理性主义的⼈类学范式把⼈看成是理性的存在物。

然⽽,⼈并⾮单纯的⾃然存在物,⼈也⽆法成为神,理性主义对⼈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理性主义不仅容易造成⼈的理解的抽象化和僵化,⽽且⽆法涵盖诸如语⾔、神话、宗教、艺术等众多的⽂化形式,⽆助于理解⼈的丰富性和开放性。

文化哲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范式

文化哲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范式

文化哲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范式一是文化的创造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劳动实践来建立的。

在劳动实践中,人类通过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不断完善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方式。

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智慧和积累。

文化哲学研究的重点就是探讨文化创造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分析文化发展的规律和演变趋势,为文化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二是文化的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不仅仅是思维和意识的表现,更是人对世界的改造和实践的表现。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人类对生存和发展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

文化哲学的研究从实践角度去分析文化的意义和作用,探讨文化如何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三是文化的批判与解放。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表达了特定的阶级和利益,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和表现形式。

文化的发展不是纯粹的自由和平等的进步,而是在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和对抗中不断演变和更新。

因此,文化哲学的研究也包括对文化的批判和解放问题。

研究文化在阶级斗争中的意义和作用,探讨文化解放的可能性和路径,阐述文化变革的战略和策略。

综合来看,文化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重要范式。

它关注文化的创造和发展、文化的实践意义以及文化的批判与解放问题,为文化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在当前社会转型和文化深度变革的背景下,文化哲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更加凸显。

未来,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哲学的研究和实践,积极探索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平衡,推动文化的和谐发展,创造更为丰富、多样和普惠的文化生活。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十一章 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十二章 认识活动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十一章 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十二章 认识活动及其规律
➢ 含义:是一种信仰和崇拜超自然、超社会的神秘力量 或境界的意识形态。
二、文化与社会心理
文化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两个层次。 社会心理属于自发形态的文化, 是指一定的民
族、阶层中普遍流行, 没有经过系统化、理论 化的精神状态, 通常表现为情感、情绪、愿 望、性格, 其中蕴含着普遍的社会动机、社会 态度和价值取向。
分析
社会心理是人们对涉及自身利益的重大问题的直接感 受, 带有明显的直接性。
产品的生产工具。
行为文化是指调整个体与 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 与社会之间交往的方式, 是规范个体行为的方式, 这些共同的行为方式通常 体现为各种制度。因此, 行为文化又被称为制度文
化。
精神文化是指个体、群体 和社会所有精神活动及其 成果的总称, 是由符号 系统所构成的观念形态。
2.狭义的文化:就是指观念文化,其中既包括风俗习 惯、社会心理等自发形态的文化,也包括艺术、科学、哲 学等自觉形态的文化。这一意义上的文化是指与经 济、政治相对应的文化, 是毛泽东所说的以社会心理 和意识形式为主要内容的“观念形态的文化”。
卦· 传》)这里,“人文” 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关系。通 过观察人文, 以文教化, 使天下人达到文明状态, 这就是 汉语中的“文化” 一词的最初含义。
可见, 无论是在古代西方, 还是在古代中国,“文化” 一 词都突出了“人为的” 或“教化的” 性质, 都是指人所确 立的不同于外部自然与生物本能的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
最后, 文化具有历史性。文化是历史的产物。文化的 生成并不是一次性给定的, 相反, 任何文化模式都存 在着内在的超越性和进步的可能性。社会形态的变化和 文化自身的内在矛盾推动着文化的自我更新, 呈现出 历史性。
从根本上说,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人类在 实践活动中改造了自然界, 创造了社会, 形 成了文化。人创造文化, 文化又塑造人。从这 个意义上说, 人是一种文化存在物。文化、文 明的发展体现着人的发展, 并凝聚着人的创造 力。

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文化意蕴

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文化意蕴
l 总 第 3 9 O 期— 幽豳 ■ ■ - ■ 一
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文化意蕴 学 院
吉林 吉林
1 3 2 0 2 2 )
[ 摘 要 】 马克 思主 义 不 仅 是 完 整 理 性 的理 论 学 说 , 而且 是 一 种 科 学 的 信 仰 , 属 于 文 化 意识 形 态 范 畴 。具 有文化性 的人 确立 马克思主 义信仰 ,与文化 因素是 密不 可分的 。无论是从 马克思主 义信 仰的文 化本质 角度还是 文化价值 角度 ,马克思主 义信仰都 具有深厚 的文化哲 学意蕴 。 [ 关键词 】马克 思主 义 科 学信 仰 文 化 哲 学意 蕴 【 中图分类号 ]A 8 1 [ 文 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9 —5 3 4 9( 2 0 1 4 )0 9 —0 1 1 7 一O 2


马克思主 义信仰 的文化 本质
人 创 造 文 化 ,文 化 也 反 过 来 塑 造 人 ,一 个 人 树 立 什 么 样 的信 仰 同所 受到的文化教育和社 会环境息息相关 。马克思主 义信 仰 的文化 本质主要体现在 马克思主义信仰 内容的文化建 构上。 第一 ,马克思主义源 自于西方 ,诞生于 欧洲 ,其理论主 要 来 源 是 德 国 古 典 哲 学 、英 国 古 典 政 治 经 济 学和 英 法 空 想 社 会 主 义 。 马 克 思 主 义 是 马克 思 、 恩 格 斯 在 工 人 运 动 实 践 基 础 上而创立 的理 论体系 ,在西 方的文化土壤 中诞 生和成长起来 的 , 属 于 西方 文 化 的一 部 分 , 是 人 类 优 秀 文 化 遗 产 的 产 物 。 马 克 思 主 义 是 无 产 阶 级 思 想 的 理 论 学 说 ,理 论 形 成 之 后 ,就 指导工人 阶级 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 界 ,发挥 了巨大 的作用 。在 文 化 意 义 上 , 马 克 思 主 义 是 科 学 的 理 论 体 系 ,也 是 一 种 文 化 信 仰 。马 克 思 主 义 在 没 有 被 中 国 人 所 信 仰 之 前 , 就 已经 成 为 全世界人们 的坚定信念 ,就 为全世界无产阶级 的斗争提供 了 精 神动力和奋 斗的旗帜 ,为全世 界各 国和全人类 的解放指 出 了 光 明 的 正确 道 路 。 因此 , 马 克 思 主 义 来 自于西 方 , 是 西 方 文化的一部分 。 第 二 ,马克 思主 义传 入 中 国 ,不 是立 刻就 被 人们所 接 受 和 信 仰 ,它 结 合 中 国人 的认 知 心 理 ,吸 收 了 中 国 文 化 的 精 华,使之具有 了中华 民族 的特色 ,符合 中国人 的接 受心理 , 更易于被认可 和接受 。从文化视 角看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信 仰 ,其实质就 是马克思主义 以一种先进文化形态传 入 中国, 同中 国革命 、改革、建设 的具体 实践相结合 ,同中华 民族优 秀 文化相融合 ,不断被广大 民众 所理解 、接受并树 立信仰 的 社会 化过程 。在这个过程 中,信 仰的主体对 马克 思主义理论 有 一个信息选择接 受的过程 ,是否接受并信仰 马克思主义 , 要看 马克思主 义作为一种外界信 息与主体 的认知 图式是否有 契合 点 。从这个 意义上说 ,马克思主义能够被接 受并成为人 们 的 信 仰 ,是 因 为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本 身 和 中 国文 化 以 及 人 们 的接 受 心 理 有 许 多 契 合之 处 ,在 中 国 文 化 中找 到 了 结 合 点 和 生 长 点 ,吸 收 融合 了 已经 根 深 蒂 固 于 中 国人 的深 层 心 理 中 的 中 国文 化 , 使 人 们 产 生 了文 化 心 理 上 的 认 同和 情 感 上 的 共 鸣,这就成为接受 和信仰马克 思主义的文化根基 。这一过程 也 正 是马 克思主 义 作为 一种 先进 文化 以及 科 学信仰 传入 中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发展历程及其价值意蕴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发展历程及其价值意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坚持改革开放,探索 市场经济规律,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3
文化大革命与思想解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文化大革命后进行思想解放 ,重新认识真理标准,推动了哲学和社会科学的 发展。
03
设中的应用
指导社会改造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指引着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社会改造 ,帮助人们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明确社会主义建设的目 标和方向。
• 初步阐述: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初步阐述了马克思 主义真理观,认为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随社会实践的发展 而发展。
02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发展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继承与发展
坚持唯物主义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 义思想,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发展辩证法
列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 础上,提出了“对立统一”和“质 量互变”等重要思想,深化了真理 观的发展。
03
坚守真理和道义的价 值
在后现代语境中,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强调对真理和道义的坚守,引导人们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推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4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价值 意蕴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深刻揭 示了这一历史规律,为我们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提供 了科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还揭示了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 动力,无产阶级是历史进程中革命的领导力量,以及人民群 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客观规律。这些规律为我们认识和解决 社会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
02 03
批判新自由主义的谬误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共进的时代意蕴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共进的时代意蕴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共进的时代意蕴摘要饱含历史积淀孕育而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凝聚了民族智慧与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和活力源泉。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而马克思主义则是以其开放包容的理论特质,在中华大地上与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融合。

二者的融合为中国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变,使中华民族在纷繁复杂的世界文化激荡中屹立昂扬。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发展在西方的土地上诞生的马克思主义,如今在中国广袤的疆土之上被冠上中国化的名义,指导着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和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西方来的马克思主义遇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马克思主义是工业文明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思维和语言表达方式上,受到历史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必然有诸多不同。

那么二者注定在相遇融合的过程中受到来自“传统思维和现实情况等诸多因素的制约”[4]。

而要以融合弱差异,实现融合共进,则是要求二者均为富有开放兼容、与时俱进特质的理论。

这样看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的融合,不是一味地消除差异,泯灭特性,而是在寻找共性的基础上,实现彼此差异的学习互鉴、审视自省。

也就是说,二者的融合既不是简单的拼接堆砌,也不是浅层的糅合,而是触及理论根本特质的一次深入交流。

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都会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增添新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与融合,不仅将“中国基因”注入马克思主义以彰显时代风格,而且也散发着时代转变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者的相互作用、耦合和相互学习明确界定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的实践取向和价值一致性。

1.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焕发时代魅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有序传承构成了中国民族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底气和自信。

这种底气和信任源于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仰。

不可否认的是,在传统文化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些不恰当的部分会表现出负面反应。

多角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多角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多角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引言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然而,中国式现代化又有其特殊的发展路径和实践经验,这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呈现出独特的哲学意蕴。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一、历史唯物主义视角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历史唯物主义,它指出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考方法和理论指导。

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作用。

例如,在经济建设方面,中国坚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中心,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同时,在社会建设方面,中国注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福祉。

这些实践都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

二、阶级斗争视角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和发展的。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阶级斗争的视角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通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积极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不断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这种阶级斗争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背后的社会关系和矛盾,并指导我们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三、实践与发展视角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中国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调整和完善现代化的路径和模式,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中国的现代化实践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为全球化时代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经验。

四、人的全面发展视角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的文化哲学及其传统

马克思的文化哲学及其传统

马克思的文化哲学及其传统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马克思的文化哲学及其深厚的传统背景,从而揭示马克思理论体系中文化维度的独特价值和深远影响。

马克思的文化哲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根植于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科学方法论之中。

通过深入分析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本文试图勾勒出马克思文化哲学的核心观点和理论框架,并进一步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首先界定文化哲学的概念,明确其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位置。

接着,我们将简要回顾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从其早期对文化问题的关注,到成熟时期对文化与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分析。

我们还将概述马克思文化哲学的主要观点,包括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文化的阶级性、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等。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增进对马克思文化哲学的理解,揭示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于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的深刻启示。

我们也希望通过对马克思文化哲学的探讨,为当代文化研究和文化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马克思的文化哲学观马克思的文化哲学观是建立在其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

他认为,文化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精神现象,而是社会存在和社会生活的反映。

在马克思看来,文化是由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创造出来的社会产物。

因此,文化不是超历史的,而是历史的、具体的。

马克思强调,文化的发展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相连的。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变革,进而引发了文化的变革。

他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人们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这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形式。

马克思还指出,文化具有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形式。

这种阶级性不仅体现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上,还体现在文化的传播和接受上。

因此,马克思认为,要理解一个社会的文化,就必须深入到这个社会的阶级结构中去。

在马克思看来,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文化”定义探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文化”定义探析
problem.Therefore,if not in-depth study of Marx’S philosophy of culture,it is difficult to resolve these issues,it is difficult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Marx’S cultural philosophy connotation.Then Marx is how to understand and use of culture?The author thinks,study of Marx's philosophy of culture,not just stay in the
This article from the Marx text and related theories,the Marx culture thought includes seven aspects carries on the elaboration:the first part is an introduction,mainly on the study of Marx philosophy of culture background and research Status were analyzed;the second part to the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as a research culture question methodology,description of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culture generation and forms;from the third part of the Marx culture view nature shows the essence of culture is the essence of the subject;the fourth part to practice and dialectics弱the kernel.Marx culture view of practice characteristics and role in social development;the fifth part of the essence of technology by Marx

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摘要】研究文化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论就可称之为文化哲学。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文化哲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改革文化、建设文化、广大人民认识文化的思想武器。

在以批判眼光看待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文化哲学的同时,又从中吸收了精华部分,以此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

在国际化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哲学已经成为世界哲学的主题。

学者在研究文化哲学的时候,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受到高度重视。

本文就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进行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当代价值0.引言在世界哲学研究课题中,文化哲学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

就我国理论研究课题现状来看,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是非常重大的课题。

在构建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体系的时候,就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其文化哲学是所有研究体系的起点与基础。

哲学本就是系统性的概念,文化哲学仅仅是分支。

此分支重在研究文化的本质与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研究文化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文化研究和文化实践的观点与方法,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非常重要的部分。

研究分析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有利于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体系,还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

1.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内容随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包含文化哲学的观点争论不休。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并没有对文化进行专门的论述,因而不存在文化哲学思想。

更多学者指出,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虽然很少使用“文化”这一概念,甚至没有提到“文化哲学”这一名词,但马克思著作中包含丰富的文化哲学思想。

青年时代的马克思接受维科文化哲学思想,且接受浪漫主义思潮。

因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时候,不应从表面理解,而应探究其中的含义。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内容非常丰富。

首先,文化本质论。

关于文化,在研究文化哲学的过程中,必须思考这一问题。

但是对文化的认识会受到立场、观点、视角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认识[1]。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文化哲学思想探析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文化哲学思想探析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文化哲学思想探析马克思博士的论文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博士阐述了他的文化哲学思想,为后来的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本文将对马克思博士的文化哲学思想进行深入的探析。

首先,马克思博士的文化哲学思想强调文化的社会本质。

他认为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联系着社会的各个方面。

文化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念、信仰、习俗等等,同时也是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的体现。

因此,了解文化就必须了解社会,认识文化就必须认识社会。

其次,马克思博士的文化哲学思想还强调了历史的重要性。

他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产物,每个文化都有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渊源。

了解文化,不仅要了解其现状,更要深入了解其历史背景,了解文化是如何形成、发展和演变的。

同时,文化也影响到历史的演变,不同文化对历史的看法和思考方式也不同。

第三,马克思博士的文化哲学思想还注重了文化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性。

他认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经济基础密不可分,不同阶级的文化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因此,在对文化进行研究时,必须考虑其经济基础和阶级性的因素。

最后,马克思博士的文化哲学思想强调了文化的多样性和相对性。

他认为,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方式,在相互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和冲突。

因此,对文化的接纳和尊重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没有绝对的优越性,也没有绝对的正确性。

综上所述,马克思博士的文化哲学思想对于研究文化问题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他的思想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观察角度。

通过深入了解和探析马克思博士的文化哲学思想,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文化,从而为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马克思文化结构思想的理论意蕴与当代中国现实观照

马克思文化结构思想的理论意蕴与当代中国现实观照
是应 该走 进 马克思 的文 本 , 本 开新 , 分理 解马 克 返 充
思文化结构思想的理论实质 , 诠释其在 当代 中国文
化语境 中的内涵 , 发掘其在 当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建设 中的时代价值 。

马克思的文化结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
要组成部分 , 也是马克思主义 唯物史观的最直观表
21 0 2年 1月
中 州 学 刊
Ac d mi o m ̄ o h n z o a e cJ u f o gh u Z
Jn ,01 a .2 2
No 1 .
第 1 总第 17期 ) 期( 8
【 学研究 】 哲
马 思 化 构 想 理 意 与 代中 现 观 克 文 结 思 的 论 蕴 当 国 实 照木
1 09
中州学刊 2 1 02年第 1 期
象化 活动 中介 的有机 统一体 。它 包括 三个 互相联 系 的领 域 : 为 主体 的内在性 的人 的 主观心 态 的领 域 、 作
出人类社会文化由三个层次构成 : 第一个层次是制 造呢绒 、 麻布等 , 于物质文化; 属 第二个层次是社会
因此, 关切文化结构是不可忽视 的马克思运思传统。马克 思文化结 构 思想 主要包 括文化要 素构成论 、 文化合力结 构论和 文化结构功 能论 。从其 内在语境和 时代语境视 角来看 , 这种 文化结构 思想体 现 了科 学性、 批判性和 人本性
特质 。在 当代 中国, 坚持和实践马克思 的文化结构 思 想, 发展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 物质 文 明、 治文 明和 精神 文 对 政 明,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以及增强 当代 中华 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 的价值。 关键词 : 马克思 ; 文化结构 ; 理论意蕴; 现实观 照 中图分类号 : 1 B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0 3 -7 1 2 1 ) 1 19 5 10 -0 5 ( 0 2 0 —O o—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后现代意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后现代意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后现代意蕴一、后现代主义的思想简述1、后现代主义的概述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首先在法国、美国兴起,七八十年代在西方达到了发展的巅峰,于90年代开始在东方流行,世纪末发生转向,成为当今西方盛行的一种综合性的哲学与文化思潮。

它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技术、文化以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平衡发展的产物。

它最初仅被用来指称一种以背离和批判某些古典特别是现代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被移用于指称文学艺术、社会学、政治学甚至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中具有类似反传统倾向的思潮。

它深刻地改变着形而上学的言说方式,拓展了人的思维空间。

从根本上说,整个后现代主义思潮都是对从理念上支持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近代西方哲学所确立的“现代性”机制的解构和重写,是对行将到来的“后工业社会”的一种文化反映。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在其现实性上有两大根源:一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二是科技领域所发生的巨大变革。

如果说前者使西方社会对理性观念、人的自我控制、社会进步等信念发生怀疑,后者则使西方社会对由于知识增长而造成的人与世界的分裂、人的萎缩乃至分裂产生迷茫和恐惧。

后现代主义的实质就是“重写现代性”。

但后现代主义又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现象,其中运用与滥用同在,建设与颠覆并存。

从根本上说,后现代主义不再假定有一个绝对支点可以使真理和秩序合法化,不再相信所谓先验的权威叙事,也不再相信所谓天生的等级制度,而是认为我们所拥有的只是我们自己所构成的东西,一切事物都是由对话而沟通,一切意义都是由解释而生成,一切认识都是从具体的现实生活出发,并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演绎理论。

后现代主义“重写现代性”的实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一致。

即马克思早在19世纪中期以及晚期完成的对资本主义大工业所带来的“现代性”文明的解构和批判,今天在后现代主义哲学家那里又再度重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后现代主义在当代的相遇,凸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后现代意蕴。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化研究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化研究
1 41
现 实联 系起来 。 文 化层 次的划分 具有 多样性 。在 文化大 系统 的
增强 , 已经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 尤其是给各个 民族 和各个 国家都带来 了更大的影响。然而 , 经济全球 化本身就包含着文化全球化。早在 1 6 0多年前 , 马
各个子系统和要素 中, 必然凝 聚着深浅高低不等的 人类文化精神, 而显示出阶梯式的文化 的层次性来。 当然一个文化要素 的层次位置并非永恒不变 , 最终 要归结到文化的价值判断上。正是特定历史时期倾

的深层 的 、 机理 性 的东 西 。
从上世纪 3 0年代开始就 出现不同形式 的文化
次: 最高层次是世界文化或一般文化; 第二层次是民 族文化 ; 第三层次是阶级文化 , 即统治者的文化和被
统治者的文化 。另一种将文化分成物质、 制度、 观念 与心态习俗诸层次的结构主义和系统 的分类方法 , 这更加把文化的现实与文化社会价值评判与选择的
克思在《 共产党宣言》 中预言 : “ 一切 国家 的生产 和 消费都成为世界性 的了。 ” 这是最早经 济全球化 的
前身 , 这与 2 0世纪科学技术 的发展有着密切 的联
向性的价值判断 , 决定着一个文化 因子中精神文化
的比重大小。一般来说, 一种文化现象所确定的精 神文化的色彩越浓、 比重越大 , 它的文化层次越高 。 需要说 明的是, 文化层次性 的高低深浅 , 并不对应这 些文化现象的好坏优劣。精神文化 比重大、 层次高
系, 和科技革命 的发展紧密相连 , 因此说科技发展是
经济全球化的内在推动力 。如今我们强调全球化背 景下经济发展的科技和知识含量 , 就是知识经济时 代体现人的内在的文化素质 和科学素质 , 体现新 的

文化哲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范式

文化哲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范式

文化哲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范式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分支,文化哲学在当代已经成为了研究问题的重要范式之一。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不仅与西方哲学、文化理论相互交融,在国内也是承接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呈现出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创新性的理论探索。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文化现象进行研究。

宏观层面主要研究国家、民族、文化语境下文化现象的本体和本质问题,如文化符号的意义、文化意识形态、文化认同等;微观层面主要研究文化现象中个体参与的问题,如文化心理、文化创新、文化传承等。

这种研究方法不仅突破了传统文化研究的固有框架,更能够深入剖析文化现象的本质和内涵,为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文化本体的研究中,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强调文化是一种生命过程,是一种历史发展和人类实践的产物。

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源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同时受到政治、经济、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把文化理解为一种意识形态和符号交织的体系,强调文化意义的社会建构性和社会性。

文化符号承载着社会意义,文化意识形态贯穿着人类精神世界,这些都是视角是理解文化本真的关键之一。

在文化心理的研究中,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解释了文化与个体生命体验之间的动态关系,提出了文化与个体认知和情感之间的密切联系。

文化心理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文化对于塑造和影响个体生命世界的作用。

人类的生活和发展总是有着文化的背景和框架,这种文化与个体生命的内在关联不仅是抽象的理论概念,也具有涉及到情感、信仰、生活方式等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

在文化创新的研究中,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着重调查了文化创新与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

文化创新不仅是一种个人创造的行为,也是文化传承和积淀的结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化传统是一种具有深厚传承历史和自我认同的生命体验和文化矩阵。

文化创新必须在较为清晰的认识和尊重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既继承传统、又创新是文化创新最重要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对文化强国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对文化强国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对文化强国建设的启示作者:杨在峰来源:《卷宗》2015年第11期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开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文化强国的建设方向在哪?道路在哪?当今世界,各国都在探索。

奠定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科学的、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早就对文化强国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文化强国,建设1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核心内容1.1 关于文化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哲学是奠定在他浩大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的。

马克思专门论述文化的哲学著作不多,比较集中论述文化的著作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晚年的《人类学笔记》等。

通过探究马克思对文化的专门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关于文化本质的探究是马克思文化哲学的逻辑起点。

对文化本质正确的理解是任何政党、任何民族加强文化建设的起点。

马克思文化本质的论述,集中体现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这篇手稿中,马克思用了“人化”“人化的自然”“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等用语来阐述文化的本质,旨在表明文化的本质是人劳动的对象化或对象化的活动,即文化从本质上看是实践的。

马克思指出:“文化与人类自身一样产生于自然之中,自然界作为人的无机身体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创造万物和人类,文化在人与自然的交往过程中得以形成”[1]而“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

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

” [2]因此讲,文化并非纯理论领域的思考,而是人类主体在实践过程中改造对象的结果。

由此,马克思指出:文化是人创造的,同时,也要求文化服务于自己。

因此讲,文化需求是人的本质需求。

1.2 文化的价值诉求文化的价值诉求指的是文化建设为谁服务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应该是为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服务的,而不是为少数人服务的。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文化哲学意蕴——关于“商品经济基本条件、商品经济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教学思考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文化哲学意蕴——关于“商品经济基本条件、商品经济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教学思考

作者: 陈大维
作者机构: 广东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湛江523808
出版物刊名: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24-26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6期
主题词: 政治经济学;商品经济;资本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基本矛盾
摘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包含着严密的科学论证部分,也包含着深厚的人文关怀部分,但长期以来,学者们大多侧重于研究和阐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部分,而较少关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人文性部分。

本文运用文化哲学方法重构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商品经济基本条件、商品经济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三个重要理论观点,展现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流淌着的深厚的人文底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哲学的文化哲学意蕴
对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性质和存在方式的准确把握和合理定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前提,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不断创新的理论起点,是保证马克思主义哲学沿着正确方向和路径发展的前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从对苏联教科书哲学的反思,到开展实践本体论与物质本体论的争论,再到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本体论、实践诠释学、生存实践论等理论命题的提出或理论体系的建构,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和存在方式问题开展了一系列争论。

但时至今日,讨论很难进一步深入,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尽管存在许多缺点和不足,但因其体系的完整性和严密性很难被解构,而以实践唯物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构想,尽管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和实践的地位,但却在哲学体系的完整性和严密性方面存在不足。

上述困境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范式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

事实上,如果不转换理论研究范式,哲学理论很难有较大的突破和创新。

一、马克思哲学变革与哲学理解范式转换
马克思哲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实现了哲学变革,用一种时代精神的精华新哲学代替了解释世界的万能公式旧哲学。

但是,学界对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内涵和关节点的理解和认识却不尽相同。

例如,关于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存在很多种解读:唯物辩证法对唯心辩证法的革命,实践的唯物主义对机械的唯物主义和直观的唯物主义的超越,改变世界的哲学对解释世界的哲学的超越,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对神本主义和物本主义的超越,实践本体论对物质本体论的替代,重建本体论或本体论的转向,等等。

为什么不同的结论差异很大,似乎又都能够得到马克思文本的支撑?其中的问题出在何处?在我们看来,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还没能跳出传统的哲学研究范式的窠臼。

从根本上看,原有对马克思哲学的性质和存在方式的理解是建立在传统理性主义哲学理解范式上的,而这种哲学理解范式正是马克思所批判和超越的旧哲学,相对而言,现代以人文主义精神为基础的文化哲学理解范式更有利于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征和存在方式,有助于发掘出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内涵和革命变革的真正价值。

一般而论,哲学范式就是指哲学理性分析、反思和批判活动的最基本的方式和路数 [1] 。

哲学范式转换是一种总体性和根本性的转换,至少在研究什么和怎么研究这两个基本方面都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尽管目前学者们对文化哲学的理解还有分歧,但对文化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式的认识却基本一致,例如,文化哲学是一种与理性主义哲学相对的思维方式,是对文化的形上意义及思维方式进行专门的研究 [2](p18-19) ;文化哲学并不是一种独立于其他哲学学科或分支领域的特殊的哲学研究领域,而是贯穿于或渗透于所有哲学领域之中的哲学视野或哲学境界" [3](p12) ;文化哲学就是自觉地以整体文化为对象的哲学 [4](序言,p2) 。

另外,人们对文化哲学所研究的对象文化的理解也基本一致,例如认为:文化就是‘人的现实的生命存在’及其‘世界’、及其‘优化过程’。

人的现实的生命存在是文化的本体,因而也是哲学的‘本体’ [4](序言,p1) ;文化是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其核心是人自觉不自觉的建构起来的人之形象 [3](p10) 。

在处理文化与哲学之间的关系上是基本坚持,哲学生长于文化的土壤之上,哲学按其本质精神来说是‘文化的’ [4](p10) ,认为哲学是人类文化精神或文化模式的自觉外显 [3](p12) 。

应该说,西方哲学有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或文化哲学两种基本的哲学理解范式。

理论哲学理解范式以自然科学为理论基础,以逻辑范畴为理论工具,以构筑完美的、普遍适用地解释世界的哲学体系为使命,其中,意识哲学、思辨哲学、本质主义哲学等形态都属于这种哲学范式。

实践哲学或文化哲学则以人的生活世界文化世界为关注对象,以语言符号为媒介,
以人的现实创造活动为根基,通过对人的对象化活动成果文化的观察、对比、解剖、反思、批判达到对人自身的把握。

探究人的生存方式及其合理性,人的形象的自我完善、给人以生存智慧是文化哲学研究的目的,其中,社会哲学、历史哲学、文化哲学等都属于这种实践哲学研究范式传统。

但是,在西方哲学史上这两种哲学传统发展和影响并不平衡。

伴随自然科学在近代的革命性进步,理性哲学和意识哲学得到进一步强化并成为人们普遍接受和运用的哲学理解范式。

马克思哲学的创立时期正是黑格尔意识哲学的鼎盛时期,马克思要变革的正是黑格尔的意识哲学、思辨哲学、体系化哲学。

从根本上看,马克思的哲学基本立场属于实践哲学或文化哲学立场,我们不应把马克思哲学变革简单地理解为黑格尔哲学加费尔巴哈哲学的平均数,而应理解为哲学范式的一次深刻的转换。

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文化哲学字眼,但是,从他的实践哲学的基本精神来看,他的哲学立场已经超越了意识哲学和思辨哲学范式,开始转向实践哲学或文化哲学的理解范式。

马克思对纯粹的形式化的、思辨的、体系化的,与现实生活脱节的独立的哲学持明确的否定态度。

他坚信,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

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

&&这些抽象与哲学不同,它们绝不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 [5](p73-74) 。

马克思进而指出德国哲学的特点:哲学,尤其是德国哲学,爱好宁静孤寂,追求体系的完满,喜欢冷静的自我审视 [5](p219) 。

马克思认为,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对现实给予具有针对性和切中时弊的批判,而不是体系的完美。

尽管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得到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终的表述 [5](p8) ,但黑格尔的哲学并不能够解决一切问题,这种体系化的思辨哲学充其量只能对彼岸的事物给予解答。

可见,马克思要超越的是哲学家们构造出来的体系化的哲学、学院式书斋哲学,把哲学变成变革现实的文化批判精神。

从对哲学功能和使命的理解上,马克思哲学已经开始转向文化哲学理解范式。

在马克思看来,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5](p2) 。

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停留于德国当时的哲学水平,满足于以国家哲学和法哲学为代表的黑格尔的思辨哲学的认同和接受。

相反,他认为自己所创立的哲学不同于保守的意识形态,是真正的哲学为历史和现实服务的,对尘世这种原本批判的实践哲学、历史哲学。

马克思认为自己的哲学任务是以一个特殊的哲学领域里的战斗来参加在社会一切领域里进行反对整个现存秩序的革命斗争。

哲学批判的目的在于消灭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现实,其中,哲学这个作为现实的观念上的构成部分也最终被一并消灭。

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哲学的实现同时也就是它的丧失 [5](p76) 。

但是,消灭哲学并非是简单地抛弃哲学,而是要超越旧的哲学,其中包括黑格尔思辨哲学和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哲学。

在此,马克思强调了自己的哲学与旧哲学在哲学功能上的本质区别,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5](p57) 。

马克思指出了旧哲学的局限性在于仅仅满足于解释世界这一目的,在他看来改变世界才是哲学的最终使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