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皖智高考复读学校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半月考试语文试卷(无答案)
2014年安徽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
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
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
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
《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
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
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
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
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
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见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
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
大额紫荆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玩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14年高考语文安徽卷(附答案解析)
语文试卷 第1页(共10页)语文试卷 第2页(共10页)绝密★启用前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1. 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的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 答选择题(第I 卷1~6题,第II 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 笔把答题卡上所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 他答案标号。
3. 答非选择题(第I 卷7~14题,第II 卷18~21题)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 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的 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 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 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
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 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
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
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
《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
2014安徽高考语文试卷
2014安徽高考语文试卷一、阅读理解(共两节,满分40分)第一节(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和D)中,选出最佳选项。
A"Good morning, class!" Mr. Scott greeted us as we entered the room."Good morning, Mr. Scott!" we replied.Mr. Scott was not a very good teacher of English. We always felt sleepy in his class. Sometimes he gave us some handouts, but we hardly ever practiced speaking English. In fact, we did not know why he let us learn English.One Thursday morning, he started the class with the words, "Boys and girls, from today on, we are going to put two minutes of speaking English into every class. That is to say, each of you is required to speak in English for two minutes before class starts." "What?" we shouted. We were both surprised and angry."Can you do that, Mr. Scott?" a boy asked, pointing at himself. "You're asking too much of us!"Mr. Scott smiled and said firmly, "Yes, I'm asking too much of you. However, I believe you can do it. If you try your best, you can surely speak English only for two minutes."Mr. Scott's words touched our hearts. We decided to speak English before class. On Friday, we began to speak English. Some students talked in English about what they traveled and who they haddinner with. Some students talked about what happened at the weekend. It seemed that it was easy to speak English, especially infront of Mr. Scott.Since that English lesson, we have been having speaking English for two minutes before class. All of us have made much progress. Now we all agree that Mr. Scott is the best teacher of English we have ever had."Why didn't you let us speak English in class?" a girl asked innocently.Mr. Scott thought for a while and said, "If you can speak English fluently, it may become really interesting. If not, it may become a little dull."16. Why didn't the author like Mr. Scott's class before?A.Because he didn't know why he let them learn English. B.Because Mr. Scott was not a very good teacher of English. C.Because they did not have enough time to practice speaking English.D.Because they never had any handouts in his class.17.What was Mr. Scott's response when a boy doubted him? A.He asked the boy to do what he required.B.He ignored the boy's question.C.He smiled and answered firmly.D.He became angry and wanted to punish the boy.。
安徽省合肥皖智高考复读学校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半月考试 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合肥皖智高复学校2013-2014学年上学期第三次半月考语文试卷命题人:汪铭元审核人:叶方春(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美的历程(节选)①艺术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艺术各部类之间的不平衡,使人猜疑,艺术与社会条件究竟有无联系?能否或应否去寻找一种共同性或普遍性的文艺发展的总体描述?民生凋敝、社会苦难之际,可以出现文艺高峰;政治强盛,经济繁荣之日,文艺却反而萎缩。
同一社会、时代、阶级也可以有截然不同、彼此对立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流派。
……这都是常见的现象。
客观规律在哪里呢?韦列克(renè wellek)就反对作这种探究(见其与沃伦合著《文学概论》)。
但我不能同意这种看法,因为所有这些,提示人们的只是不应作任何简单化的处理,需要的是历史具体的细致研究;然而,只要相信人类是发展的,物质文明是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最终(而不是直接)决定于经济生活的前进,那么这其中总有一种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在通过层层曲折渠道起作用,就应可肯定。
例如,由于与物质生产直接相连,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年代,某些艺术部类如建筑、工艺等等,就要昌盛发达一些,正如科学在这种时候一般也更有发展一样。
相反,当社会动乱、生活艰难的时期,某些艺术部类如文学、绘画(中国画)却可以相对繁荣发展,因为它们较少依赖于物质条件,正好作为黑暗现实的对抗心意而出现。
正如这个时候,哲学思辨也可以更发达一些,因为时代赋予它以前景探索的巨大课题,而不同于在太平盛世沉浸在物质岁月中而毋须去追求精神的思辨、解脱和慰安一样……总之,只要相信事情是有因果的,历史地具体地去研究探索便可以发现,文艺的存在及发展仍有其内在逻辑。
从而,作为美的历程的概括巡礼,也就可以尝试地工作了。
②一个更大的问题是,如此久远、早成陈迹的古典文艺,为什么仍能感染着、激动着今天和后世呢?人们为什么要一再去回顾和欣赏这些古迹斑斑的印痕呢?如果说,前面是一个困难的艺术社会学的问题,那么这里就是一个有待于解决的、更为困难的审美心理学问题。
2014合肥一模语文答案word版
合肥市2014 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9分)1.B2.A3.B二、(33分)4.C5.A6.A7.(4分)(1)你(只)是个平民,名声(竟)被我知道了,(假若)不是平日里积累道义,凭什么会这样呢?(2)(2分)天子知道李白不能够留下来了,就赏赐他金银让他归乡了。
(3)(4分)皇上下令,(把李白)长期流放到夜郎,后又恰逢天下大赦,回到寻阳,又因事犯罪而被关进监牢。
8.(4分)主要叙写了观景、熬药、读书、赏花等日常琐事,闲静中显出闲适、淡泊之情。
9.(4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末句将木犀拟人化,“酝藉”即写出木犀花温雅清淡的风度。
本来是自己终日看花,却说花终日“向人”,把木犀写得非常多情,借以表达了作者对木犀的喜爱。
10.(6分)甲:①金戈铁马②气吞万里如虎③元嘉草草④封狼居胥⑤赢得仓皇北顾⑥四十三年乙: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②佩缤纷其繁饰兮③非臣陨首所能上报④夜深忽梦少年事⑤吴质不眠倚桂树⑥侵晓窥檐语三、(24分)11.(1)(3分)不太理解其历史意蕴;认为其建筑残损破旧,毫无趣味;觉得其环境荒凉开阔,可以嬉戏。
(2)(3分)第一种是用四尺高的雕花砖墙组成的万花阵;第二种是阻碍蜗牛前行的砖墙上的图案;第三种是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封建体制;第四种是鱼龙混杂的圆明园艺术村。
12.(4分)①围绕废墟组织材料全文既写了作者游历废墟圆明园的所见所思,又写到其它圣地遗迹的废墟给人带来的感受。
②“废墟”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观,丰富了文章的历史文化内涵。
13.(6分)(1)残存的建筑之美。
这些未被摧毁的遗迹,闪烁着前辈工匠的智慧光芒。
(2)高三语文试题答案第1 页(共2页)凄怆的诗意之美。
废墟空旷、盛大而神秘,让人感悟到悠久的历史和沧桑的岁月。
(3)虚幻的想象之美。
消失的圆明园被视为奇迹和神话,成为往昔理想世界的象征。
14.(8分)示例一:重在歌颂与赞美。
圆明园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是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更成为人们缅怀、重振昔日辉煌的寄托和象征。
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1. (6分) (2017高一下·吉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原始的象形文字,有时称为绘画文字,有时又称为文字画,这样含混的名词,对于字与画的关系,很容易引起误会,是应当辨明一下的。
一切文字,在最初都是象形的,换言之,都是绘画式的。
反之,任何绘画都代表着一件事物,因此也便具有文字的作用。
但是,绘画与文字仍然是两件东西,它们的外表虽相似,它们的基本性质却完全两样。
一幅图画在作者的本意上,决不会变成一篇文字,除非它已失去原来的目标,而仅在说明某种概念。
绘画的本来目的是传达印象,而文字的本来目的则是说明概念。
要知道二者的区别,最好是看它们每方面所省略的地方。
实际上便是最写实的绘画,对于所模拟的实物,也不能无所省略,文字更不用说了。
往往为了经济和有效的双重目的起见,绘画所省略处正是文字所要保留的,反之,文字所省略处也正是绘画所要保留的。
就中国的情形论,文字最初虽非十足的绘画,后来的发展却和绘画越走越近。
这种发展的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和绘画本身的发展过程完全相合。
两个阶段(一)是装饰的,(二)是表现的。
离甲骨略后而几乎同时的铜器上的文字,往往比甲骨文字来得繁缛而更富于绘画意味,这些我从前以为在性质上代表着我国文字的较早阶段,现在才知道那意见是错的。
镌在铜器上的铭辞和刻在甲骨上的卜辞,根本是两种性质上的东西。
卜辞的文字是纯乎实用性质的纪录,铭辞的文字则兼有装饰意味的审美功能。
装饰自然会趋于繁缛的结构与更浓厚的绘画意味。
沿着这个路线发展下来的一个极端的例子,便是流行于战国时的一种鸟虫书,那几乎完全是图案,而不是文字了。
字体由篆隶变到行楷,字体本身的图案意味逐渐减少,可是它在艺术发展方面的途径不但并未断绝,而且和绘画拉拢的更紧,共同走到一个更高超的境界了。
合肥市2014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与答案
合肥市2014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与答案合肥市2014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试日期:2014年1月18日上午)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Ⅱ卷时,必须使用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学大致可分为以礼为基础的伦理规范和以仁为基础的德性原则这两个层面。
在孔子仁体礼用的儒学体系中,“仁”为人格完成的德性理想,“礼”则为涵养德性的伦理秩序,二者构成了一个君子型的伦理道德体系。
儒学这一寓仁于礼的伦理体系,自始即难免其人文性和宗法性的内在紧张,它表现为仁学之人道原则与礼律之尊卑秩序的冲突。
先秦儒学之人道与反人道的张力,贯穿于其后两千年儒学发展史中。
随着汉后儒学的制度化和意识形态化,儒家礼教的宗法封建性伦理得以强化,逐渐演变为以三纲五伦为主轴的威权主义的封建伦理,儒家仁学之人文性的君子理想和礼教之封建性的臣民伦理的紧张亦更趋深化。
宋明理学进而将礼教的尊卑等级秩序神圣化,其“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原则,集中彰显了理学之反人道的本质。
至此,孔子“仁者爱人”的人道原则遂为反人道的“吃人的礼教”所扼杀。
晚清以来,以儒学为典范的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深陷危机。
儒学文化所附丽的农业经济、家族社会和专制政体,在西方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公民文化的侵蚀下渐次解体,儒教亦随之陷入失堕的困境。
2014年高考真题——语文(安徽卷)精校版Word版无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第I卷第1页至6页,第II卷第7页至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的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选择题(第I卷1 ~ 6题,第II卷15 ~ 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所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I卷7 ~ 14题,第II卷18 ~ 21题)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的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
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
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
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
安徽省合肥皖智高考复读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半月考试 英语试题 Word版无答案
2013--2014学年合肥皖智高复半月考试卷第I卷选择题部分 (共115分) (注意:此部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第一节: 听下面5段对话。
回答听力部分时,请先将答案标在试卷上。
听力部分结束前,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您的答案转涂到客观答题卡上。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How many chairs should the speakers have for tonight?A.5.B.10.C.12.2.What will the woman do?A.Try to follow the man.B.Repeat what she just said.C. Tell the man a story.3. Where are the speakers?A.In a restaurant.B.In a mall.C. In a factory.4.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akers?A.Colleagues.B.Husband and wife.C. Classmates.5.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man?A.He has to stay at home.B.He will join the woman in the afternoon.C. He needs to deliver a television this afternoon.第二节(共15小题;第小题1.5分,满分22.5分)请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
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扫描版)
安徽省示范高中2014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扫描版)新人教版2014届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1.B【解析】(A.“纪律通过荣誉取代了道德责任”只是对原文字面的理解,“组织规则产生了个体行为的正当性”则是对“组织规则成为正当性的源泉”的曲解。
C.“只有遵守组织规则才是正当的”将充分条件误解为必要条件,“只要遵守纪律,就能获得荣誉和道德责任”没有理解“取代了”的含义。
D.“只有遵守纪律,才能获得荣誉和道德责任”将充分条件误解为必要条件,同时没有理解“取代了”的含义。
)2.D【解析】(文章的总体结构为层层深入)3.A【解析】(因果倒置)4.C【解析】(莅:执掌,掌管。
)5.B【解析】定语后置的标识(A他们的/难道 C才/竟然,却 D用,拿/来,用来)6.C【解析】(杨巍等人再三请皇帝上朝听政,皇帝用谋取名誉来责备杨巍,并非杨巍有沽名钓誉的行为。
)7.(1)皇帝听从了大臣们的请求,安慰留任了杨巍等人并且告戒了谏官们,杨巍于是重新到职处理政事。
(“从”“戒喻”“乃”“视事”各1分)(2)皇帝也怀疑大臣们结成私党,想让谏官揭发他们来杜绝受蒙蔽。
(“朋比”“摘发”“杜”各1分)(3)十七年夏,皇帝长时间不临朝听政,朝廷内外怀疑皇帝因为张鲸不被任用的缘故借口有病不上朝。
(“视朝”“故”“托”各1分)8.词中展现了梅花美丽明艳、冰清玉洁的形象。
(2分)上片写寒梅雪中绽放,表现梅花的光润明艳,玉洁冰清;下片写月下赏梅,侧面烘托梅花的美丽高洁。
(1分)赞颂了梅花高洁的品格。
(1分)9.(1)比喻,以美人喻梅花,表现了梅花的轻盈娇美、玉洁冰清;(2)拟人,造物有意,故教月色玲珑透剔,从侧面表现了梅花美丽可爱;(3)借代,以酒面泛起的微绿泡沫代指美酒,以奇代凡,形象生动。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10.甲:①致万乘之势②序八州而朝同列③然后以六合为家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⑤为天下笑者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乙:①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③萧关逢候骑④石破天惊逗秋雨⑤料峭春风吹酒醒⑥干戈寥落四周星11.(1)灯泡上装置黑布;修建了防空洞;经常进行防空演习;播放关于战争的宣传片。
2014年安徽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
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
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
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
《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
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
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
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
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
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见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
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
大额紫荆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玩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14年高考语文真题安徽卷-含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第I卷第1页至6页,第II卷第7页至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的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选择题(第I卷1 ~ 6题,第II卷15 ~ 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所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I卷7 ~ 14题,第II卷18 ~ 21题)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的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
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
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
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
安徽省示范高中201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安徽省示范高中201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道德冷漠的形成机制道德冷漠作为善的缺乏,是一种“平庸的恶”,其中作恶者并没有害人的意图,只是对受害者缺乏同情,对自己的冷漠可能造成的后果没有自觉意识,因而默认现有行为或现有体制的做法,而不思考现有行为或体制本身是否合理。
为什么会出现道德冷漠这种平庸的恶?这主要是因为个体的道德抑制机制受到损害,失去反对暴行的自觉意识。
个体道德抑制机制受到损害有三个条件。
第一,暴力通过享有合法权力的部门的正式命令来实现,本身被赋予权威;第二,通过规章的约束和对角色内容的精确阐述,行动被程式化;第三,通过意识形态的灌输,暴力受害者被剥夺了人性,被当作“非人类”。
只要具备了其中一个条件,个体的道德抑制机制就会受损。
进一步探索个体道德抑制机制受损的原因。
首先是对组织纪律的遵从。
在组织中,消除自己的个性、牺牲自己的利益、无条件地忠诚于组织是个体的一种最高德性,其他道德要求则被取消。
更确切来说,要求服从上级的指令而排除所有其他的对行动的刺激,要求献身组织福利,这些要求由上级命令来使之明确,高于其他一切奉献和承诺。
无私地遵从这种德性乃是公仆的荣誉。
通过荣誉,纪律取代了道德责任,组织规则成为正当性的源泉和保证。
符合组织规则的事情是正当的,反之,就是不正当的。
其中,个人良知是没有位置的。
即使偶尔良心不安,我也可以通过上级对我的行为负全部责任来得到缓解。
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上级要求我这么做,我只是一个执行上级指示的忠诚的实践者,至于我所做的事情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无须我作出判断。
在现实生活中,诸如医生的见死不救、漠视生命就与某些医院的规章制度有关。
如果医生所要对之负责的不是病人,而是医院的效益,那么,如果某个病人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不幸身亡的话,他可以找借口说“这是医院规定,我也没办法”,从而为自己间接地夺走一个人的生命来开脱罪责。
皖智教育2014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首发)
皖智教育2014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首发)皖智教育2014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首发)程道流的一方蓝天2014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联考语文试题主办单位:合肥皖智教育研究院(考试日期:2013年11月16日上午)命题、审题单位:合肥168中学滁州中学安庆一中全椒中学淮北一中蚌埠二中芜湖市一中池州一中铜陵一中宿松程集中学太和中学合肥八中淮南一中太和一中太湖中学安师大附中绩溪中学阜阳三中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在答题卷上作答。
第卷阅读题(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首先表现为审美视野的逐步扩大。
在自然美领域,从对动物的审美到对植物的审美,对山水的观赏由“比德”到“畅神”的变,都可以看出这一点。
处于狩猎生活时期的欧洲原始洞穴画,尽管生活在不乏美丽植物花卉的环境里,但他们着意描绘的只是经常与之周旋的野兽形象。
我国仰韶彩陶,已有鱼、鸟、蛙等自然物的形象,但它们都是脱离各自的生存环境被加以表现的,几何化的写意手法和强烈的变形处理,表明这些自然物已变成象征符号,还谈不上自身的美。
周秦以后,山川草木开始作为人的生活背景获得了自身的审美意义,然而人们主要是从“比德”的观点去欣赏它们的。
那时的人习惯于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的道德、情操,使自然事物的属性(物理属性、化学属性、生物属性)人格化,人的品性客观化,自然物的美丑,就按其所比附的道德情操的价值来评定,这实际上是一种“美善相乐”的观点。
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提法,和《荀子》一书中所记的孔子“以玉比德”的观点,都可看成代表。
这种用自然物比附人的德行的观点,虽仍有其片面性,却标志着人们对自然美的感受,已同实用感相分离,为道德情感的满足,表现了历史的进步。
《诗经》常以鸟兽草木比兴,作为抒发情意的借用物。
《离骚》以香草喻君子,以萧艾喻小人,都表明“比德”观念对艺术创作有着广泛的影响。
安徽省合肥皖智高考复读学校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半月考试语文试卷
合肥皖智高复学校2013—2014学年上学期第二次半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共分)、(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成瘾是健康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
狭义的成瘾通常是指个体强迫性地寻求和使用药物的行为,其生有研究因此预防和干预青少年成瘾行为应从早期开始。
学校和家长可以通过提高青少年对自己行为的认知能力,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观察与调节,从而引导他们尽量不要去接触成瘾行为,不接触才可以很好地控制。
下列对文中“成瘾行为”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狭义的成瘾通常是指个体方面强迫性地寻求和使用某种药物,并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对药物的强烈依赖。
广义的成瘾则包含主体对一些行为的反常的强迫性依赖,如疯狂购物、病态赌博、网络成瘾等。
成瘾会从人的生理需要发展为精神需求,比如个体对病态赌博等会从强迫性寻求发展到强迫性依赖。
成瘾的个体与成瘾行为分离可能出现不适的反应,但个体一般对现状并不担忧,也并不会觉得下列关于“成瘾行为”的危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尼古丁会抑制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神经递质的释放,会分散个体学习的注意力,影响到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
不分情境不分时间地进行赌博行为,会使病态赌博的个体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可能使其荒废学业,或置家庭于不顾。
青少年长期上网会使大脑中多巴胺水平升高,网络成瘾甚至会由精神上渴求上网发展为躯体依赖,后果比较D.青少年渴求成瘾行为会导致其缺乏成就动机,寻找外界认可,适应环境困难,存在社交障碍等问题。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如果青少年在社会环境中感受到了周围对他的支持,那么其心理需求也就得到了适当的满足。
而这种支持可能会在成瘾行为对其健康的影响中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部分青少年或将成瘾行为当成逃避现实生活的依赖,或将其作为一种新的精神成瘾者一旦不适应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可能会造成社会关系紧张和人际交往障碍,最终,学习兴趣丧失、社会活动减少,学习和生活不能正常进行。
安徽省合肥皖智高考复读学校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半月考试化学试卷(无答案).pdf
一、选择题(本卷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各组液态混合物,能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的是
A.CH3CH2OH和H2O B.I2和CCl4
C.H2O和植物油 D.苯和甲苯
2.能确定溶液甲中一定含有SO42—的是
A.在溶液甲中滴加用盐酸酸化的,有白色沉淀
。
(3)()在25101kPa下,已知391Y=Y498Q≡Q946X—Y463
则QX3在Y2中燃烧生成Q单质和气态X2Y的热化学方程式
为(用具体元素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分)
苯甲酸苄酯()可用于治疗疥螨,抗寄生虫也可作麝香定香剂及樟脑代用品等。C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A.都能大量共存
B.都不能大量共存
C.只有②可以大量共存
D.只有③.④可以大量共存
有XY、Z、W、M五种短周期元素,其中XY、Z、W同周期,ZM同主族;
X+与M2—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离子半径:Z2—>W—;Y的单质晶体熔点高硬度大,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M的原子能形成化合物
B.物质
的量比为16 ∶ 11
C.体积比为11 ∶ 16
D.分子个数比为16 ∶ 11
10V L硫酸铁溶液中含Fe3+ m g,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是A.mol/L B. mol/L C. mol/LD. mol/L
11.某温度下向100 g澄清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5.6 g生石灰,充分反应后恢复到原来的温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4)已知TiO2反应生成TiCl4时,产物中还有一种可燃性气体,则其化学方程式为_X中只可能含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皖智高复学校第一次半月考语文试卷 班级: 考号: 姓名: 第I卷 阅读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
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
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
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
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当家面目。
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
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
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卷》,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
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察高旷怀抱的写照。
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
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小影。
"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
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
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
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
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体现这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 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注意:两题之中任选一题,如果都选,只计算前一题的得分。
(A) (1)曾子曰:, 。
仁以为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2)钉头磷磷,,瓦缝参差, 。
( 杜牧《阿房宫赋》) (3) , 。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 (B) , 。
, 。
, 。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女性学者被称为“美女学者”,我还听过“美女主持”“美女政治家”的说法,估计没被我漏举的还有不少。
B.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生活用品以及床上用品都应由学生自主选购,不得统一配备。
C.当前某些引起轰动的影视作品,也许在两年以后,甚至五年以后就会被人遗忘得一干二净。
D.俄罗斯有发展远东的计划,中国有振兴东北的战略,如果有效对接,可能实现双赢,不过目前还只是一种期待。
当代艺术博物馆今日举办名为“风物”的展览,展出了几位画家、摄影师的作品。
, 。
, , , ,能启发我们发现身边的奇景和诗意。
因此无论多么微不足道的事物都可变成艺术主题 展出的作品大部分都体现出细节带出重点的风格特点 彰显出艺术独具的神奇力量 作品展示的都是他们在美国南部腹地、新西兰北岛旅行时留下的记录 内容从自然环境、建筑、各类标志,到人物、室内布置,覆盖面很广 而且带有叙事意味,每件作品都想日常世界的一个短篇故事A.②⑥⑤④③①B. ②③①④⑤⑥C.④⑤②①⑥③D. ④⑥⑤①③② 19.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50个字(含标点符号)。
(5分) 近日,一些网友发布信息,号召节约粮食。
随后,新浪网发起“光盘行动”:拒绝浪费,从我做起,晒出自己吃光的盘子,一起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争做节约达人。
该信息被转发约5000万次。
紧接着,人民网也表示支持“光盘行动”,倡议网民“拒绝浪费,珍惜粮食。
今天不剩饭,打包离开,从我做起”。
新华网、光明网及其他各大网站也纷纷关注和转载。
很快,活动参与者在北京实地发放宣传单6万多份,在餐饮企业张贴海报5000余张,天津、石家庄、呼和浩特等城市志愿者也纷纷发放宣传资料。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出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水是植物主要的组成成分,植物体的含水量一般为60%~80%,有的甚至可达90%以上。
① ,土壤中的矿物质、氧、二氧化碳等都必须先溶于水后, ② 。
水还能维持细胞和组织的紧张度,以利于各种代谢的正常进行。
水是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料,他还作为反应物参与植物体内很多生物化学过程。
因此, ③ 五、作文(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别透、大如蛋黄的钻石。
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
”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是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刻师答应试试。
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
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
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
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
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合肥皖智高复学校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答题卡 一、选择题:(每题3分 第11题5分) 1234561115161718 7.(第1题4分第2、3题各3分,) (1) (2) (3) 8.(4分) 9.(4分) 10.(每句一分,错一个字该句不得分,注意选好题,对应好顺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12.(6分) 13.(6分) 14.(8分) 19.(5分) 5020.(6分) ① ② ③ 五、作文(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别透、大如蛋黄的钻石。
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
”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是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刻师答应试试。
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
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
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
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
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答案】D A原文中说的是“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而并没有说化解了这种冲突 B 原文是说“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而并未说这种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原文中并未提到“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无中生有。
.【答案】D D对应原文“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可知是将“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全然荡去,而不是用它反衬生机。
.【答案】A 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C题干中两者并未构成因果关系,且原文中并未提及中国画是听觉艺术。
D原文中说“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而并未说“静之寒就是空之寒”,且中国艺术保持“自然的纯粹性”与“静之寒”“空之寒”没有关系。
11.(5分)答E给3分,C给2分? A给1分( 答B、D不给分).(6分)①"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强化了荒凉僻静,为骑手的出现提供了独特的背景;②“那鹰忽的不见去向”,暗示骑手来了 ③“那鹰有出现了”,空中自由飞翔的鹰与独来独往的骑手互相比照,丰富了骑手的形象内涵。
13(6分)(每点2分) ①.外形:相貌不凡 身体强壮,肌肉结实,有着质朴自然的力与美; ②.举止:一人一骑,独行于峡谷中,虽山路崎岖,因骑术高超而从容沉稳; ③.性情: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不拘生活小节,粗犷而又野性: 14.(8分) ①从在小说中的地位来看,峡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与骑手一样有着重要的审美意义,所以峡谷的描写是小说中不可缺失的内容, ②从形象塑造上看,峡谷是骑手的主要活动空间,所以峡谷的描写对塑造骑手形象、表现骑手的性格起着关键作用, ③从艺术表现上看,峡谷的描写是人与物有机融合,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沉默相辅相成,互为比照映衬,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 ④从思想内涵上看,峡谷的描写,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