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河源中国教育学会中英文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 16《南京大屠杀》学案1(无答案) 语文版(通用)

合集下载

《南京大屠杀》教案

《南京大屠杀》教案

《南京大屠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基本史实,认识日本侵略者的凶残本性,以及中国人民在南京大屠杀中所遭受的深重灾难。

2. 通过对比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和平的珍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3. 提高学生分析史料、综合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南京大屠杀的背景2. 南京大屠杀的基本经过3. 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者4. 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5. 南京大屠杀的纪念与和平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南京大屠杀的基本经过、遇难者人数及意义。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激发爱国情感。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播放纪录片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南京大屠杀的惨状。

2. 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与其他国家的战争罪行,让学生认识到和平的珍贵。

3. 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情感教学法:通过讲述遇难者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南京大屠杀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南京大屠杀的基本经过、遇难者人数及意义。

3. 史料分析:展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讨论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南京大屠杀的看法。

5. 情感教育:讲述遇难者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6. 总结:强调和平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南京大屠杀的基本史实的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南京大屠杀中遇难者人数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3. 评价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凶残本性和战争罪行的认识程度。

4. 评价学生对和平的珍贵性和爱国情感的培养程度。

5. 评价学生在史料分析和讨论中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历史图片:南京大屠杀相关的历史图片。

2. 纪录片: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南京大屠杀》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南京大屠杀》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南京大屠杀》导学案1、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培养爱国情感,揭露日本右翼势力的嘴脸。

2、学习本文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3、初步了解史实性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1、了解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

在以后长达六个星期的时间内,日军对我无辜市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遇难者30万人。

日军采用了枪杀、刀割、割腹、肢解、水溺、火烧等屠杀手段,其野蛮暴行为人类文明史所罕见,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了空前的劫难。

2、写作背景:日本右翼势力一直企图抹杀这段铁一般的历史事实,他们声称:经“研究”发现日军在“南京事件”中并没有对当地平民实施有组织的屠杀行为,中国方面应该就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提出证据,并说如果真有那种“破天荒”的事情(大屠杀),当时的外国随军记者为何没有报道呢?这果真是“谎言”吗?在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前夕,温书林先生写下了一篇报告文学《南京大屠杀》,揭露了日寇,令人发指、罄竹难书的罪行。

1、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给带点字注音。

蹂躏.( ) 褴.褛( ) 诅.咒( ) 蛊.惑( ) 毛骨悚.然( ) 令人发.指( ) 凶神恶煞.( ) 悲号.( ) 惨绝人寰.( ) 残骸.( ) 山麓.( ) 杀戮.( ) 2.给文章分段,并写出它的意思。

第一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再次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如何反驳日本右翼势力的无稽之谈?A:集体屠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零散屠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法庭查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幸存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在记叙中穿插了精当的议论和抒情,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它的作用。

八年级下册语文《南京大屠杀?》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南京大屠杀?》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南京大屠杀?》导学案八年级下册语文《南京大屠杀?》导学案【八年级下册语文《南京大屠杀》导学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和本课的独特风格。

2.了解日本侵华历史和南京大屠杀的详情等历史知识。

3.掌握文中出现的新词生字。

二、能力目标:补充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历史知识。

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培养学生爱憎分明,勿忘国耻。

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章的情感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把握报告文学的特点和整体风格。

电教方式: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质疑导读法、提问法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老师在书上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解放很多年后的一天,有一个日本青年来到了中国。

他是为了寻找他叔父的一件遗物而来,在一个陈旧的小旅馆,一位经历了抗日战争的老人接待了他。

日本青年告诉老人,他叔父有一件遗物埋在了小旅馆的后院,希望老人能帮他挖出来,并且越少人知道越好。

老人帮他挖了半天,终于挖出来了,那是一个生了锈的铁箱子,青年和老人把箱子搬到了旅馆,但是老人要求看看里面的东西,青年答应了,于是他们把箱子搬到了老人的房子里。

打开箱子,里面是一把剑,剑上还刻了字,不过已经模糊不清了,老人看了哆嗦了一下,青年要求老人快点放回去,并且他马上要带回国去。

老人听到他的话,马上把剑放回箱子,并且“当”地锁上了,青年很纳闷。

老人说,你不能把它们带回国,这是日本侵华的罪证。

那正是当年日本军官在南京大屠杀的时候,进行杀人比赛用过的那把沾满了中国人的鲜血的剑,上面还刻着被杀的人数,当时报纸上有刊登记载过。

老人说,就是死也不会忘了的,当年他差点死在这把剑下!老人告诉青年,历史是抹不掉的,这把剑应该送到博物馆去。

老人最后告诫青年,你应该让你的国人知道,历史是抹不掉的,就算篡改教科书也没用。

当晚,日本青年带着“历史是抹不掉的”这句话,空手回国了。

同学们,不管这个故事是否真实,不管时代怎样变迁,历史都是真的,历史是无法抹掉的,“南京大屠杀”是真真切切发生在我国的,我们应该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今天,我们来学习温书林的《南京大屠杀》,翻回到那令人痛心不已的一页历史。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第16课 南京大屠杀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第16课 南京大屠杀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第16课南京大屠杀【导学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品析语言,掌握倒叙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3.了解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及“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课时计划】2课时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深悟文本”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精彩导入激发兴趣1970年12月7日上午,作为一个曾经屠杀了600万犹太人的国家代表,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波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双膝跪倒,向犹太民族认罪。

勃兰特的这一跪并没有令德国失去尊严,失去荣誉,相反却得到了波兰人民的谅解和全世界的尊敬。

同是“二战”发动国的日本,也曾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仅在1937年12月,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后,就对我中国人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遇难者达30多万人。

他们又是如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呢?日本右翼势力不但不向中国人民认罪,反而企图抹杀南京大屠杀这段不光彩的历史。

发生在1982年、1986年及2001年的审定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事件,还声称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制造的20世纪最大的谎言,都充分说明了他们不顾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感情,歪曲和篡改历史的丑恶嘴脸。

今天,我们就来翻开这段历史,看看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寻觅.(mì) 步履.(lǚ) 蹒跚..(pán shān)悚.(sǒng)然蹂躏..(lán lǚ) 燕子矶.(jī)..(róu lìn) 徘徊..(pái huái) 褴褛尸骸.(hái) 撰.写(zhuàn) 狰狞..(zhēng níng) 绑缚.(fù)汩.(gǔ)汩俘虏.(lǔ) 蛊.惑(gǔ) 大肆.宣传(sì)凶神恶煞(shà) 惨绝人寰.(huán) 熙.熙攘攘(xī)(2)词义毛骨悚然:毛发竖起,脊梁骨发冷。

(新新导学案)广东省清远市八年级语文下册 16.南京大屠杀导学案 语文版

(新新导学案)广东省清远市八年级语文下册 16.南京大屠杀导学案 语文版

四、精讲点拨本文为驳斥日本右翼势力不承认“南京大屠杀”列举了哪些事实?五、当堂达标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5分)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4分)(1)她步履pán shān地走了几步,忽然站住,定定地打量着路边的一棵古槐。

( )(2)他惨遭日本鬼子róu lìn,地点正是那棵老槐树下。

()(3)我只希望像我一样年轻的战友、年轻的同胞,记住这cǎn jué rén huán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4)成千上万的日本青年受此gǔhuò,参军来到中国战场,进行野蛮的杀戮。

()2. 下列对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这种药一问世,便受到病人的欢迎,因为临床治疗效果证明,这是有效治疗高血压的方法。

(将“方法”改为“药物”)B.他像一支蜡烛,虽然照亮了别人,却毁灭了自己。

这样的人生多有价值啊!(把“虽然照亮了别人,却毁灭了自己。

”改为“虽然毁灭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

”)C.厂里规定,中档产品价格不超过300元~500元。

(“不超过”改为“最多”)D.中国大陆和港台歌星的联袂演出博得了当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对各位歌星精彩的表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第2个分句缺主语,加“观众”)3.选用下列至少两个词语写一段连贯的话,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80字以内。

(3分)熙熙攘攘、蹂躏、步履蹒跚、徘徊、毛骨悚然、褴褛、惨绝人寰、蛊惑4. 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

根据“关注食品安全”主题活动中调查搜集到的相关数据和材料,完成下面各题。

(5分)(1)研究下表数据,写出研究结论:。

(2分)某市食品安全满意度问卷调查统计表(调查人数:500人)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第16课南京大屠杀【布置预习】1.一、 A(悚然sǒng)二、1.残—惨 2.覆—履 3.熬—煞 4.失—斯 5.喧—宣 6.赌一睹7.宁—狞 8.振—震2.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性:真实,准确,时效文学性:性格刻划、心理描写、环境渲染、细节铺陈政论性:水平和价值的决定性因素第一课时【精讲点拨】预设问题:本文为驳斥日本右翼势力不承认“南京大屠杀”列举了哪些事实?参考提示:首先,列举了日军攻陷南京后的三次集体大屠杀:燕子矶大屠杀、下关大屠杀、草鞋峡大屠杀。

八年级语文下册 16《南京大屠杀》(第1课时)导学稿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

八年级语文下册 16《南京大屠杀》(第1课时)导学稿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
5、阅读选文后,你认为作者在告诫读者什么?
只有牢记历史教训、创建美好未来,才能免遭欺侮。
当堂达标促学
学生学法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练习。
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由唐志艳创作并导演的淮剧《某某大屠杀》日前率先在曹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献演。曹杨淮剧团倾力演出的这部淮剧呈现出淮剧剧种特有的质朴和刚健之气。
1、为上面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淮剧《某某大屠杀》首演。
2、淮剧《某某大屠杀》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首演,有什么特殊意义?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提醒国人毋忘国耻,铭记历史教训,奋发图强。
3、看到这则新闻后,有同学说:“以艺术的形式再现历史事实,显得不真实。”显然,这位同学的看法太过偏激。你会怎样向他做出解释呢?历史事实有许多再现形式,艺术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以艺术的形式再现历史事实,不仅能够让人充分体验艺术的魅力,更能将历史事实演绎得生动可感,更令人容易接受,绝不会存在“不真实”的感觉。
利用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所掌握的知识,认真完成练习题,达到以练促学的目的。
学生
自评
小组
评价
教师
评价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助·相长·共享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二、请阅读“在人类历史上,恐怕没有比日军在某某的杀人竞赛更残暴、更无人性的了”至“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回答下列问题。
1、用简要的话概述选文的主要事件。
1937年12月,在某某紫金山麓,侵华日军中两个杀人狂举行杀人竞赛。
2、选文第二段中“津津乐道”一词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这样用?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

16《南京大屠杀》导学案

16《南京大屠杀》导学案

16、《南京大屠杀》单元导学案(一)班级:组别:姓名:学号:[学习目标]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勿忘国耻。

[学习重点]了解三次大屠杀惨案,史实性报告文学如何引用资料[学习难点]理解夹叙夹议手法对表现中心的作用[学习方法]诵读法感受文字细节,讨论法解决问题[知识链接](一)报告文学属于广义的新闻范畴。

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报告性。

真实地反映历史和生活中曾经存在和出现过的真人真事或问题。

二是文学性。

反映出来的事实具有典型性,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二)南京大屠杀1937、8、13上海沦陷,日军直逼南京,12月13日,南京在一片混乱中被日军占领,日军在华中方面军司令松井石根指挥下,烧杀淫掠无所不为。

在长达六个星期的惨绝人寰的屠杀中,集体射杀并毁尸灭迹的中国同胞达19万人,零散屠杀15万多人,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达30多万人,铁证如山,然而长期以来日本右翼势力一直企图抹杀这段历史事实,拒不承认。

[学习过程]一、落实基础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说说词语的意思蹂躏褴褛鼓噪蛊惑举世闻名步履蹒跚毛骨悚然令人发指凶神恶煞惨绝人寰二、了解写作背景2、写作本文的背景是什么?三、释题。

3、“南京大屠杀”的“大”如何理解?四、整体感知4、这篇报告文学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写了什么?五、课堂检测:找出文中描写优美景物的文字,说说它的作用。

[课堂反思]16、《南京大屠杀》导学案(二)班级:组别:姓名:学号:[学习目标]了解三次屠杀惨案,找出议论、抒情的文字[学习过程]一、落实基础。

1、听写课后要求掌握的10个词和短语二、2、“历史无法忘却,也不应该忘却。

课文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揭露了日本法西斯在南京大屠杀中“令人发指的兽行”,快速阅读课文,概括一下课文看述了哪几起大屠杀惨案。

三、3、课文引用了哪些资料,在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上,引用这些资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四、4、课文在记叙中穿插了哪些议论和抒情?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五、学生展示。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6课《南京大屠杀》教学设计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6课《南京大屠杀》教学设计 语文版

16.南京大屠杀学习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

2.了解报告文学的特征及倒叙手法的运用。

3.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发愤图强。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导语设计1: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有汹涌澎湃的长江黄河,有“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有肥沃辽阔的四大平原……这一切,是每个炎黄子孙的骄傲,也引来了如豺狼虎豹的帝国主义者,祖国大地曾经蹂躏在列强的铁蹄下,留下了血泪斑斑的屈辱史。

翻开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那惨不忍睹的一幕幕又回到我们的面前……炎黄子孙啊,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导语设计2:谁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的“三大惨案”?(南京大屠杀、纳粹奥斯维新集中营大屠杀、日本广岛之原子弹)虽然南京大屠杀过去78年了,抗日战争胜利也70年了,但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永远也不能忘记。

更令我们义愤的是当今的一些日本右翼分子,竟然无视史实说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并企图美化那场血腥的侵华战争。

同为炎黄子孙,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来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缅怀惨死在日本侵略者屠刀之下的30多万同胞,以铭记南京大屠杀这一子子孙孙永不能忘的奇耻大辱。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1生字注音蹂躏(róu lìn) 毛骨悚(sǒnɡ)然蛊惑(ɡǔ huò) 寻觅(mì)惨绝人寰(huán) 凶神恶煞(è shà) 褴褛(lán lǚ) 鼓噪(zào)令人发(fà)指举(jǔ)世闻名步履蹒跚(bù lǚ pán shān)2生词注解蹂躏:践踏。

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褴褛:(衣服)破烂。

鼓噪:喧嚷。

蛊惑:毒害,迷惑。

寻觅:寻找。

狰狞:(面目)凶恶。

毛骨悚然:身上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

形容心灵或身体突然受到某种刺激而产生的恐惧感觉。

令人发指:叫人愤怒得头发都竖了起来。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南京大屠杀》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南京大屠杀》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南京大屠杀》教案内容预览:南京大屠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日军侵华历史,了解南京大屠杀详情。

2.理解课文,了解报告文学的总体特征与本课的独特风格。

3.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质量。

4.准确认读生难字词,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本课的教学过程是:观看影片,浏览全文,了解文章内容,报告文学的总体特征以及本课的独特风格,最后针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专门设置了一堂讨论课。

情感态度价值观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明确人生方向,发奋图强。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体会文章的内容编排设计以及用史料为证表达自己态度的方法。

3.把握报告文学的特点和整体风格。

难点1.体会文章的内容编排设计以及用史料为证表达自己态度的方法。

2.把握报告文学整体风格。

教学突破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认识历史的重要性,吸取“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本文为何从老太太写起是一个疑点,要加以分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查找资料,了解南京大屠杀具体情况。

关注当今日本对侵华历史的态度。

2.准备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图片。

3.准备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

◆学生准备1.查阅资料,了解日军侵华与抗日战争历史。

2.预习课文,标记理解有疑问的地方。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创设情景,导入课 1.观看影片,思考并回答问题2.介绍报告文学的风格,指导阅读 2.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3、研读阅读课文1-8段 3、研读1-8段一、创设情景。

导入课文(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播放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影片,展示相关图片。

2.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日军侵华史、抗日战争的了解和认识。

3.师:大家对于南京大屠杀的发生原因应该有自己的见解吧,谁跟我们说说?4.师:同学们说得很正确,但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呢?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相信大家会有新的发现。

板书课题。

16《南京大屠杀》学案

16《南京大屠杀》学案

16《南京大屠杀》学案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理解课文,了解报告文学的总体特征与本课的独特风格。

2、掌握重点字词。

一、相关知识1、报告文学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重点字词1、生难字橱窗()蹒跚()悚然()蹂躏()熙熙攘攘()庵观()自焚()侥幸()虐待()挎着菜篮()徘徊()尸骸()褴褛()恶煞()狰狞()笼罩()簇拥()逾()熏天()燕子矶.(.).蛊惑()撰写()人寰()寻觅()令人发指()2、形近字┏悚:┏躏:┏庵:┏肋┏躁┗敕:┗蔺:┗奄:┗胁燥┏骸:┏侥:┏蛊:┏戳┗噪┗骇:┗绕:┗盅:┗戮3、多音字观解弹脏号露4、词语解释熙熙攘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世闻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气勃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骨悚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蹂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令人发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逝者如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凶神恶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震耳欲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津津乐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惨绝人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理清思路,梳理结构。

【精品】八年级下册语文(语文版)精品学案:第16课南京大屠杀word版

【精品】八年级下册语文(语文版)精品学案:第16课南京大屠杀word版

学案一、字音字形1.识记生难字寻觅.(mì)步履(lǚ)蹒跚..(pán shān)悚.然(sǒng)蹂躏..(róu lìn)褴褛(lán lǚ)燕子矶.(jī)尸骸.(hái)撰写(zhuàn)狰狞..(zhēng níng)绑缚(fù)俘虏..(fú lǔ)蛊.惑(gǔ)大肆宣传(sì)凶神恶煞(shà)惨绝人寰.(huán)熙.熙攘攘(xī)2.读准多音字(1)押解.jiè其他读音:jiě组词:解放其他读音:xiè组词:浑身解数(2)发.生fā其他读音:fà组词:间不容发二、重要词语1.毛骨悚然:身上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

形容心灵或身体突然受到某种刺激而产生的恐惧感觉。

悚然:害怕的样子。

2.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3.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4.蹂躏:践踏。

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5.令人发指:叫人愤怒得头发竖了起来。

令:使。

发指:头发直竖起来,形容愤怒到极点的样子。

6.逝者如斯:流逝的时光像这流水。

7.凶神恶煞:原来指凶恶的神,常用来指凶恶的人。

8.蛊惑:毒害,迷惑。

9.惨绝人寰:人世上再没有那样凄惨的了,形容惨痛达到极点。

人寰:人世。

三、文体知识报告文学,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

它介于通讯和小说之间,有三个特点:(1)新闻性。

所报道的人物、事件必须有科学的真实准确。

(2)文学性。

可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各种文学艺术手法。

(3)政论性。

强烈地体现时代精神,反映当代人民的意志、愿望和要求。

1.课文引用了美国护士的日记、《朝日新闻》等多家新闻媒体的报道和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的查证等大量史料,说一说在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上,引用这些资料起了怎样的作用。

点拨:首先,引用这类资料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既活现了幸存者亲身经历的大屠杀,又反映了外国人目睹的日军暴行,还以法庭查证证实史实的毋庸置疑,也通过战犯本人的交代,道出了大屠杀的真相。

广东省河源市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南京大屠杀》(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广东省河源市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南京大屠杀》(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16《南京大屠杀》学习目标与要求:1、掌握课文整体结构及倒叙手法的运用。

2、铭记历史,不忘国耻,树立为民族振兴而奋进的责任意识。

报告文学有三个特点:(一)鲜明的新闻性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不是单一的概念,而是复合的概念,它包含几个层次。

首先,是材料的真实性。

作者所采访的材料,都应是实有其事的。

这是报告文学真实性的基础和前提。

其次,是材料的准确性。

准确的材料就是要包含五个“W”,每一个都不可或缺,也不可编造。

第三,是本质的真实性。

报告文学作者总是调动有限的例证(包括情节、细节、背景和其他)去描述生活、刻画人物、揭示本质的。

(二)强烈的文学性报告文学属于文学范畴,它是报告,也是文学。

它的新闻性(主要是真实性)与文学性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

“除了虚构与概括的手法不宜引进报告文学,其他一切属于表现形式的文学手法都可以在报告文学中充分调动。

调动得越好,就越逼真;越真实,就越富于艺术的感染力。

”总之,除虚构和夸张外,艺术构思、艺术想像、描写、抒情和修辞手法,都是可以采取的文学手段。

(三)深刻的政论性优秀的报告文学,是时代的号角,历史的见证。

它总是要针对着现实生活,大声“发言”的。

同时,报告文学的作者在满腔热情地向读者报告现实生活中的先进人物和重大事件时,常常要在作品中抒发感情,发表议论。

为了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事件的意义更突出,有时作者要直接站出来报告。

因此,报告文学比起小说和其他文学作品来,能更直接地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带有强烈的政论色彩。

【自主学习】回答问题。

1.第一段对南京城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第一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2.读1-5段,找出老太太看到古槐发疯的原因,并谈谈你对老太太“又”发疯的理解。

3.第10段中对于奔逃的南京市民采用的描写方法是什么?这样描写有何好处?4.本文结尾段有何作用?5.重点语句分析1).入夜,我在长江边徘徊。

大江东去,逝者如斯。

时光可以流逝,受害人终离人世,然而历史无法忘却,也不应该忘却…2).我不想也没有必要发更多的议论,我只希望像我一样年轻的战友、年轻的同胞,记住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南京大屠杀》教案

《南京大屠杀》教案

16、《南京大屠杀》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日军侵华历史,了解南京大屠杀详情。

2、理解课文,了解报告文学的总体特征与本课的独特风格。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质量。

2、理解倒叙写法及其作用,理解纪实文学多方面引用资料的作用。

情感目标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明确人生方向,发奋图强。

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把握报告文学的特点和整体风格。

教学难点1、把握报告文学整体风格。

2、了解夹叙夹议的写法和集中议论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从1939年到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万余人。

二战对人类文明是一场巨大的摧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历史惨剧中,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南京六个星期屠杀三十多万中国人的黑暗一幕,无疑是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的恐怖暴行。

六十多年前,侵华日军在中国大陆上制造了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罪行。

然而更令我们义愤的是当今的一些日本右翼分子,竟然无视史实说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他们曾于1982、1986年两次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说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属“无稽之谈”,并企图美化那场血腥的侵华战争。

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50周年的1987年。

本篇报告文学就是以大量的史料证据及当时尚存的人证,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惨绝人寰的罪行,还原了历史的真相。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缅怀惨死在日本侵略者屠刀之下的30多万同胞,以铭记南京大屠杀这一子子孙孙永不能忘的奇耻大辱。

展示幻灯片这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也是新闻的一种,它具有以下两个特点,希同学们在阅读中注意体会。

1、新闻的真实性即指报告文学含有新闻报导的特点,不仅具备及时性,而且具备新闻报导意义上的真实性。

16南京大屠杀导学案

16南京大屠杀导学案

16、《南京大屠杀》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下册2课时设计:庄海英【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2、初步了解史实性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3、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培养爱国情感,揭露日本右翼势力的嘴脸。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文体常识】报告文学,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

它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人民群众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

于是,有人称它为“用文学形式写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报告”或“艺术的文告”。

报告文学有三个特点:(一)鲜明的新闻性:报告文学作家黄钢认为,报告文学的“新闻性至少可以涉及到两点,第一是具有报道的价值;第二,接着就涉及到真实性的问题。

”(《试谈报告文学》)我们可以用两个字说明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一是“快”,二是“真”。

(二)强烈的文学性:报告文学属于文学范畴,它是报告,也是文学。

它的新闻性(主要是真实性)与文学性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

“除了虚构与概括的手法不宜引进报告文学,其他一切属于表现形式的文学手法都可以在报告文学中充分调动(三)深刻的政论性:优秀的报告文学,是时代的号角,历史的见证。

它总是要针对着现实生活,大声“发言”的。

同时,报告文学的作者在满腔热情地向读者报告现实生活中的先进人物和重大事件时,常常要在作品中抒发感情,发表议论。

【学习过程】一、自读感知:1、了解历史事实和写作背景: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功陷南京。

在以后长达六个星期的时间内,日军对我无辜市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遇难者达30多万人。

“江边流水尽为之赤,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

”历史不容抹杀。

但是,日本右翼势力长期以来一直企图抹杀这段铁一般的事实,他们声称:经“研究”发现日军在“南京事件”中并没有对当地平民实施有组织的屠杀行为,中国方面应该就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提出证据;并说如果真有那种“破天荒”的事情,当时的外国随军记者为何没有报道?难道真是这样吗?本文写于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前夕,在这之前日本右翼势力曾于1982、1986年两次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

南京大屠杀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语文)

南京大屠杀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语文)
4.师:同学们说得很正确,但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呢?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相信大家会有新的发现。
板书课题。
二、认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结构
1.介绍报告文学的整体风格,将内容板书,从而指导学生阅读文本
2.抽学生划分层次,归纳层意。
3.根据学生的表述,补充,纠正
三、分析课文l-8自然段
1.让学生快速阅读1-8自然段。
2.介绍南京大屠杀的具体情况。
3.师:这一节一共讲述了哪些内容?指导完成随堂问题设计
4.结合报告文学的特征说明本节特色。
阅读33-38
5.要求学生齐读课文34--38自然段。
6.师:前文讲述了历史事实,这一节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请问作者的情感态度是什么呢?
7.抽多名学生回答,小结。
8.结合报告文学的特征说明本节特色。
复习文章的结构导入
1.快速阅读课文,朗读相关段落。
2.倾听,充满情感。
3.根据9—33自然段中的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将其分别改为30字以内的
新闻导语。
4.与教师共同探讨完成。•
1.充满感情的朗读。
2.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
3.与教师共同探讨完成
播放南京大屠杀影片
PPT播放相关图片
PPT出示问题
PPT总结本文写作特色
2.结合报告文学的特点,书。
3.师:作者为什么要以一个老太太的经历来开始文章的写作?
4.指导完成随堂练习
这节课对报告文学的特点作了一定的分析,学生针对其特点浏览了全文,理清了文章结构,并重点分析了课文的前半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分析课文
1.让学生快速浏览9-33段,可以请几名同学朗读9--15段(提示:这是唯一一节详细叙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南京大屠杀》
课型:新授
学习目的:
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2、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

3、掌握报告文学中引资料的好处。

相关链接:1.写作背景:
从1939年到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万余人。

二战对人类文明是一场巨大的摧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历史惨剧中,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南京六个星期屠杀三十多万中国人的黑暗一幕,无疑是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的恐怖暴行。

七十多年前,侵华日军在中国大陆上制造了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罪行。

本文写于1987年,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50周年。

在此之前日本右翼势力曾于1982、1986年两次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说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属“无稽之谈”。

本篇报告文学就是以大量的史料证据及当时尚存的人证,揭露日本鬼子惨绝人寰的罪行。

2.报告文学的特点
新闻性:真实,准确,时效
文学性:性格刻划、心理描写、环境渲染、细节铺陈
政论性:水平和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模块一:自主学习
1
模块二:交流研讨
研讨内容摘记内容一:小组成员之间交换讲学稿,看看同学的答案与你的有什么不同。

把你的修
改意见在讲学稿上直接写(标注)下来。

内容二:按照组长的分工,每位同学选择一个内容向全组同学进行交流。

如有不
同意见,请直接提出或质疑。

内容三:请组长组织,全组同学合作,以小组为单位探究:课文引用了哪些历史资
料去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引用这些资料有什么作用?
模块三:巩固内化
模块四:当堂训练
1、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残绝人寰 步履蹒跚 寻觅
B .凶神恶煞 逝者如斯 撰写
C .大肆宣传 惨不忍睹 褴褛
D .面目狰狞 震惊世界 束缚 2.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悚.然( ) 蹂躏..( )( ) 惨绝人寰.( ) 褴褛..( )( ) 蛊.惑( ) 3.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

⑴一个日本军官 着打了一个手势,随着“哒哒”的机枪声,子弹像雨点般向
学习任务
摘 记 任务一:组长带领组员反复朗诵课文,然后组员分角色朗读课文。

任务二:尝试完成下面的习题。

阅读文章片段,回答问题
半个世纪过去了,美丽壮阔的南京城又给寻觅旧时容颜,可先辈们痛苦的哀号将永远在我灵魂深处回荡。

在纪念抗日战争50周年前夕撰写这篇文章,我又感到欣慰──今日之中国,已非任人宰割的羔羊;作为80年代的青年军人,我又感到自豪──在我们的钢铁长城和火热的胸膛前面,绝不允许历史史剧重演!
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不能只有四大发明、古国文化、开元盛世、丝路花雨,也应该有南京大屠杀。

问:文中划线的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深层含义?
人群飞来。

A.冷笑
B.狞笑
C.奸笑
D.狂笑
⑵半个世纪的慢慢岁月,竟无法抹平她心中的裂痕,那该是何等令人发指的。

兽行 B.罪行 C.暴行 D.罪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