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新课标)
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人教版初一上) (4)
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人教版初一上) (4)【教学设计A】创意讲明:美文需要美教,美诗需要美读。
这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教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通过品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背诵,让学生积淀优秀文化。
在教材处理上采纳〝教读+自读式〞。
教学步骤:教学«天上的街市»一、朗读1.老师范读。
朗读这首诗总的原那么是要把握美好、恬适、悠闲、清新而略带一丝愁闷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学生齐读。
第一遍读:分清节奏。
第二遍读:念准重音。
第三遍读:突出韵脚。
第四遍读:读出情感。
二、品味1.课文中有专门多词语表现出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下面请同学们把这些词找出来,用〝_____________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_____________〞这一句式讲一句话。
同学们作发言的预备。
·〝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专门富足。
·〝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专门悠闲、舒服、幸福。
·〝浅浅的〞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专门自由,差不多不是神话传奇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
·〝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2.传统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的生活是一个悲剧,可诗人心中牛郎织女的生活是那样的幸福美好,这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想象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
3.老师小结:这首诗的作者为我们制造出令人心醉的图画:画面优美,意韵深长。
专门是牛郎织女骑着牛儿趟过浅浅天河自由来往的〝骑牛图〞;专门是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天街的〝闲游图〞。
前一幅图画或者有天河溅起的清冽水花,但整个氛围宁静安静;后一幅图画那么多少有些熙熙攘攘了。
两幅图画,都传出自由悠闲、无忧无虑的情调,透露了诗人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向往。
七年级语文上册《郭沫若诗两首》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郭沫若诗两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郭沫若诗两首》。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
(3)学会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运用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郭沫若诗歌的魅力,培养对诗歌的热爱。
(2)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3)诗歌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把握。
2.教学难点:(1)诗歌主题的深入挖掘。
(2)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郭沫若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
3.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自读诗歌的感受,讨论诗歌的主题。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4.诗歌鉴赏(1)学生运用自主学习的方法,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
5.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朗读并背诵《郭沫若诗两首》。
3.搜集郭沫若的其他诗歌,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深入解读了《郭沫若诗两首》,提高了诗歌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使学生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感受到了郭沫若诗歌的魅力。
同时,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附:教学资源1.郭沫若诗歌鉴赏文章。
2.郭沫若诗歌朗读音频。
3.郭沫若诗歌鉴赏PPT。
重难点补充:1.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郭沫若的两首诗。
大家听说过郭沫若吗?知道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吗?请分享一下你们对郭沫若的了解。
27《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27、《郭沫若诗两首》教案(3课时)第一课时(《天上的街市》)一、出示目标1、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掌握字词。
2、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二、自主学习(一)朗读课文,学习技巧1、了解作者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他的著作很多,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话剧《屈原》等。
解放后,被选为全国文联主席。
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
2、朗读感知(1)学生自主读,注意字音、节奏注音:缥缈..piāo miǎo闲.游xián隔.着gã不甚.shân灯笼.lóng解词: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浅浅从表面到底或外面到里面的距离不大甚很、极闲游悠闲在逛定然必定(2)学生试读课文,其余同学评点(3)老师提示节奏语气,学生自由朗读这是一首“沉静调”的清朗隽美的夜歌,诗句匀称,音律和谐、悠扬,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朗读时的节奏是轻松、柔和、舒缓的。
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做到轻松、柔和、舒缓,把握这首诗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忧郁的感情。
(4)学生集体朗读,读出节奏(5)听录音,体味诗的韵律美(6)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二)自主探究,了解联想与想象1、诗人由远远的街灯联想到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由“街灯”联想到“明星”,再由“明星”联想到“天上的街灯”因为“街灯”和“明星”具有相似特点:都无数、都发亮,所以能自然生发这样的联想。
2、诗人看到天上的明星产生了哪些遐想(想象)?由眼前的现实由天上的明星想到天上也应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应有珍奇的“物品”,牛郎织女能够自由幸福地生活等……3、可不可以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为什么?不能,因为第一节的联想为下文的想象作铺,如果没有前面的写实,想象就来得太突兀,不自然。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语文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语文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教学设想:本文是两首想象力丰富的现代诗歌,意境优美。
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学生去朗读,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完成本节教学内容。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请闭上眼睛想如果在群星璀璨的夜晚,我们仰望天空,你会想到什么?(学生想象后回答)不错,夜空带给我们许多神奇的传说,夜空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
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二、整体感知:1、走近作者、作品,字词:(学生班内交流,教师出示课件补充)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我国著名的诗人、作家、学者。
他的著作很多,有话剧《屈原》等,诗歌的代表作是诗集《女神》和《星空》。
《天上的街市》选自诗人第二部诗集《星空》。
1921-1923年,郭沫若三次从日本回国。
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
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郭沫若感到极大的愤怒,苦闷感伤,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依然不倦的探索和追求。
就是这一时期,1921年10月24日,作者写下了《天上的街市》。
缥(piāo)缈(miǎo):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2、学生试读并用铅笔标记节奏划分。
与教师课件出示节奏划分对比同时听配乐范读。
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引导、讨论、实例分析等,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同时,注重课后反馈,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巩固。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6.拓展阅读:推荐与郭沫若诗歌相关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其能深入理解郭沫若诗歌的主题、意境、手法等,培养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感知力,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诗歌意象的分析: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分析,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句,理解意象背后的深层含义。
例:《天安门》中“天安门上红旗飘”,这里的“红旗”象征着国家的繁荣昌盛,需要向学生解释这一象征意义。
-诗歌表现手法的运用:学生往往难以掌握诗歌中的表现手法,教师应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运用。
在实践活动方面,虽然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表现出较高的热情,但成果展示环节仍显得有些紧张和不自信。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表达能力,我计划在课后组织一些专门的口语表达训练,帮助他们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思考和成果。
至于小组讨论,我发现学生们在交流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偏离主题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确保讨论始终围绕主题进行,同时鼓励学生们积极思考、勇于表达。
例:《天安门》中“天安门上红旗飘,亿万人民心欢笑”,运用了象征手法,表达了人民的欢乐和团结。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共3篇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共3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1一、教材背景与课程目标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美学风格和政治意义,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旨在通过学习郭沫若的两首诗歌,掌握文学鉴赏和文化批评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思辨能力,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了解和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 熟悉郭沫若的艺术风格和文化背景,理解诗歌字义的具体含义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2. 掌握基本的文学批评方法,既能从审美角度考察诗歌的文学价值,也能从文化批评角度分析其社会和历史意义。
难点:1. 如何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内涵,把握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特色。
2. 如何从多个视角分析诗歌的意义和价值,既能从文本角度切入,也能从社会历史角度考虑。
三、教学方法1. 导入:运用多媒体等教具,介绍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独立阅读:让学生先独立阅读两篇诗歌,探索其中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3. 分组交流:学生按照不同主题分组,就不同的文学题材和文化现象进行讨论。
4. 总结评价:从文学价值和文化批评两个角度出发,评价两篇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5. 互动实践: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化对诗歌意义和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四、教学内容本次授课的两首诗歌是《烽火岛》和《世界杯之歌》,分别从社会历史和现代文化两个角度出发,突显郭沫若的诗歌魅力和文化贡献。
1. 《烽火岛》烽火岛,位于福建与台湾交界处,曾是明清时期浸透着海盗和走私活动的危险之地。
诗人在此游历,感慨大海的浩渺和生命的脆弱,也追溯了这片土地的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
诗歌结构:五律绝句诗歌题材: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关键词汇:烽火、海滨、溯洄、绝岛、千古。
课堂讨论:①探究《烽火岛》中的诗画意境。
②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色。
③理解诗歌中渲染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世界杯之歌》世界杯,是全球瞩目的足球盛事,也是国际体育文化走向多元化的标志。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语文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语文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郭沫若及其代表作品;2.学习领悟辩证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3.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二、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课件、黑板、粘贴纸、PPT等教学工具。
学生准备: 讲义、笔、纸、课本等教学资料。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朗读和背诵郭沫若的诗歌。
2.难点:运用辩证思想解读诗歌。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张贴几幅由郭沫若创作的画和图片,引起学生对郭沫若的兴趣。
引导学生谈论这些画的特点,学生能感受到郭沫若的艺术美感。
2、讲解新诗(2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诗歌、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方面来把握诗歌意境的准确深入。
学生要认真阅读、聆听教师的解释和理解诗歌。
3、启发式提问(15分钟)教师会根据具体情况,为学生提出一些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去浅析荒凉和和平的比较、祖国与生命的关系等等。
同学也可以互相发表对诗歌的理解。
1)生命与国家是否有联系? 2)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之处? 3)诗中的风景景象和人物形象的特点有哪些? 4)辩证思想在诗歌中的体现是什么?4、课文鉴赏(30分钟)教师和学生经由课文引领,对愁怨和感慨、激昂和豪情等之间的对比有了深入的了解,理解诗的结构和思想,知道如何用形象深刻的诗句来表达思想与感情,增长了自己的心灵,使人更具啓迪性和感受性。
5、问答互动(15分钟)通过互动,学生可以在活跃气氛中感受到课程学习的乐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6、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回顾上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和评价。
五、作业布置1.背诵两首诗歌。
2.分组朗诵诗歌,评选优胜组。
3.通过互联网查阅有关郭沫若生平和其代表作品的资料,写一篇课堂小报告。
六、教学反思该节课通过引领学生发表对诗歌的理解和公司辩证思想的体现,让孩子们学会了用形象深刻的诗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增长了自己的心灵,使人更具启迪性和感受性。
但是,课堂互动时孩子们的作答不够深入和细致,下次上课,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更多地引导学生去探讨诗歌中的意境和运用辩证思想的方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诗歌思想。
七年级语文上册 《郭沫若诗两首》优秀教案(集体备课) 人教新课标版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诗歌选取神话传说为题材,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意境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追求自由幸福、向往理想世界,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1.学习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写法。
把读者带入作者联想和想象的美好画面里,感受联想和想象的艺术魅力。
2.通过诗歌创设的意境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
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去感悟诗人追求理想的美好情怀。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设问导入人间街市,人人都熟悉,你喜欢街市吗?夏夜,灿烂星空,是那样瑰丽,那样神秘。
当你仰望星空时,产生过哪些遐想?你是否会想到天上也有美丽的街市?天上的街市会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郭沫若笔下的“天上的街市”的情景。
二、诱思导学1.朗读知大意。
请学生先听读(朗读带)、勾画,注意朗读节奏、语气、语调。
学生再自由朗读,在诵读中明确“天上的街市”的情景。
2.揣读悟意境。
(1)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文中哪些诗句与这个传说有关?明确:诗的三、四节与神话传说有关。
(2)请同学简单说说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注意传说故事与诗人所写有何区别?明确:诗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大胆改造,扬弃了有情人被生活拆散、难以团圆的悲剧内容,换上了牛郎织女生活自由、幸福的新内容。
(学生说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并简单比较传说故事与本诗的区别。
)(3)小组讨论。
①诗中看到“远处的街灯”,联想到“明星”;又由于“天上的明星”联想到“街灯”,这种联想有何作用?明确:既描绘了迷人的夜景,又暗示了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和黑暗现实的不满。
②本诗是如何逐步展开想象的?明确:逐步展开想象的过程是:街灯、明星——天上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物品——牛郎织女自由生活。
3.品读明感情。
介绍诗人1921年写这首诗的经历和思想情绪。
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课程背景本课以《郭沫若诗两首》为主题,选择了郭沫若的诗歌作品进行解析和教学。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之一,代表作品有《丰乳肥臀》、《古柏行》等,他的诗歌文艺风格独特,充满了浓郁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元素。
本课将以两首郭沫若的诗歌作品为教学内容:《将进酒·情人》和《晓行》。
通过分析这两首诗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郭沫若的文艺创作风格和思想价值,感受他诗歌的文学魅力和艺术魅力,拓展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视野。
教学目标1.理解郭沫若的文学创作风格和思想特色,领略他诗歌的文学魅力和艺术魅力;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内容及方法教学内容本课将以两首郭沫若的诗歌作品为教学内容,分别是:1.《将进酒·情人》2.《晓行》教学方法1.讲解法:分析诗歌语言、诗歌意象和文学价值,引导学生理解和领略郭沫若的诗歌魅力;2.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的文学作品、不同的文化现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学创作的多样性和文化差异性;3.研究法:以课堂小组研究、集中讨论和分组展示等形式,让学生深入探究诗歌的多重寓意和文学特色。
教学流程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引入——名言解析课堂上展示以下两句经典名言:诗与远方——郭沫若人间值得——郭沫若请学生思考以上名言的含义,并简要谈谈自己的理解。
第二步:讲解诗歌《将进酒·情人》教师将诗歌《将进酒·情人》进行分析、讲解,并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领略郭沫若的诗歌魅力。
第三步:对比分析诗歌《晓行》教师讲解诗歌《晓行》,并以此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诗歌作品之间的文学风格和意象天差地别的原因。
第四步:小组研究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诗歌,深入研究和讨论,探讨诗歌中蕴含的多重寓意和文学特色。
第五步: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遣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小组研究的结果和结论。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7郭沫若诗两首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7郭沫若诗两首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7郭沫若诗两首27.郭沫若诗两首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歌的意象和作者感情。
3.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歌的意像和作者感情。
2.难点:培养联想和想象能教学时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缥缈(piāo miǎo):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2)定然:必定。
(3)珍奇:稀有而珍贵。
(4)闲游:闲暇时到外面随便游玩。
(5)笼罩:像笼子一样罩住。
(6)疏星:稀疏的星星,形容星星很少。
2.朗读课文《天上的街市》。
3.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
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蜩螗集》《战声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沸羹集》等;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郭沫若全集》三、导语夜空,是那样神秘,又是那样亲切。
空中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有许多美丽的故事。
诗人以新奇的想象,融天上地上为一体,描绘出令人神往的仙境,寄托自己的理想,今天,我们一齐学习郭沫若的两首诗,看看天上的街市有多美四、正课l朗读《天上的街市》朗读指导: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读时应掌握好恬静、自在、清新、乐观的感情基调。
2.探究质疑:街灯与明星有什么相似之处?作者为什么把“街灯”比作“明星”,又为什么把“明星”比作街灯?讨论并归纳:“街灯”与“明星”的共同特点是“无数”和明亮。
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就自然联想到明星(这是类似联想)。
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新课标)
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新课标)课程概述这是一节语文课,教师将介绍两首经典的郭沫若诗歌:《浪淘沙·北戴河》和《七律·长征》,通过这两首诗歌,学生能够了解诗歌与历史的关系,诗歌与时代背景的关系,学会欣赏现代诗歌。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与历史的关系;2.探究诗歌与时代背景的关系;3.学习现代诗歌欣赏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如何理解《浪淘沙·北戴河》和《七律·长征》中的意象;2.如何分析诗歌与历史、时代的关系;3.如何欣赏现代诗歌。
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郭沫若诗歌;2.教师准备教案,提前了解诗歌的历史和背景。
课堂教学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浪淘沙·北戴河》和《七律·长征》;2.学生归纳两首诗歌中的意象。
合作探究1.学生分为小组,每组分别探究一首诗歌与历史、时代的关系;2.学生交流讨论,将不同的探究结果汇总。
师生互动1.教师讲解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2.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探究结果分享给全班;3.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其他现代诗歌,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分享和解读。
课后作业1.学生总结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2.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写一篇文章,谈谈对现代诗歌的认识和理解;3.学生互相交流文章,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内容基于现代诗歌欣赏,加入了历史和时代背景知识的探究。
在课堂中,学生通过个人阅读、小组合作探究和师生交流互动等多种方式,对两首经典郭沫若诗歌有了深入的了解。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为他们今后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打下了基础。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郭沫若诗两首《女神》和《天上的街市》的基本内容;(2)能够分析郭沫若诗两首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郭沫若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培养自己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女神》和《天上的街市》两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 郭沫若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郭沫若的生平介绍、诗歌创作背景、诗歌原文、注释、译文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PPT展示郭沫若的生平介绍和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和诗歌创作风格,为学生学习两首诗歌做好铺垫。
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女神》和《天上的街市》,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诗歌中的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3. 解析诗歌(1)学生自主学习诗歌,对照注释理解诗歌内容;(2)教师通过PPT展示诗歌原文,逐句讲解诗歌,解答学生疑问;(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4. 讨论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2)各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和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5. 总结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的启示和感悟;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郭沫若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情感内涵,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理解与分析能力: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郭沫若的两首诗《女神》和《天上的街市》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
学生能够把握郭沫若的诗歌创作背景,了解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和分享,培养创作诗歌的兴趣和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郭沫若诗歌中的情感和审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学生理解并传承中国优秀的诗歌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郭沫若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诗歌创作技巧的掌握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文学资料和背景知识。
学生准备郭沫若的两首诗《女神》和《天上的街市》。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郭沫若的生平简介,激发学生对郭沫若诗歌的兴趣。
学生分享对郭沫若的初步了解和期待。
5.2 自主学习(15分钟)学生独立阅读郭沫若的两首诗《女神》和《天上的街市》。
学生完成相关的阅读笔记和问题思考。
5.3 小组讨论(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5.4 诗歌解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通过解读诗歌,理解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5 创作练习(10分钟)学生尝试创作一首小诗,运用学习的诗歌创作技巧。
学生互相分享并给予反馈,促进写作技巧的提升。
5.6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和体会。
学生表达对郭沫若诗歌的欣赏和对诗歌创作的热爱。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分享的质量。
6.2 阅读理解:评估学生在阅读笔记和问题思考中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对诗歌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的解读能力。
六、扩展活动组织一次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创作出具有个性和情感的诗歌。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郭沫若诗两首》新课标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郭沫若诗两首》新课标教案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郭沫若诗两首》新课标教案27 郭沫若诗两首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二)能力训练点尝试联想和想像的写作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
(四)美育渗透点领略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二、学法引导学习本文需熟悉诗人和时代背景,主要是诗人1921年写这首诗的经历和思想情绪。
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
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和练习,读出感情。
要理解诗中所运用的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并通过练习使用这两种手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讲清联想和想象的知识,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1.配乐朗读2.生字缥(piāo)缈(miǎo)3.生词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定然:必定这样。
珍奇:贵重稀奇。
闲游:悠闲散步。
陈列:把东西摆出来供人观看。
4.: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女神》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一部新诗集。
它确定了郭沫若在我国现代史上新诗歌奠基人的地位。
5.时代背景本诗作于1921年10月24日,那时作者留学日本,满怀憧憬,于春末秋初两度回国,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现象使他失望了。
诗人凝视“缥缈”的星空,幻想出神异的世界,诗中寄托了他美好的社会理想,抨击了黑暗、丑恶的社会现实,唤醒了人民为争取自由、幸福生活而斗争。
6.通过朗读,理解、领悟全诗。
这首诗意在通过天街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其对黑暗社会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7.教师提问:全诗共四节,每节写的是什么?第一节,从地上的街灯写到天上的明星,再由星星引出了对天上街市的描写。
湛蓝的夜空,街灯与明星交相辉映,说不清哪是街灯,哪是明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新课标)27郭沫若诗两首○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①有感情地朗读。
②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课前准备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 学生:了解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有条件的查阅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天上的街市》○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
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朗读课文,先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内容①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
(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 ②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 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③全班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可以明确:a.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想像过程(板书):街灯} →天上的美丽街市一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明星探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这个环节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讨论时老师可以通过提示帮助学生,如讨论为什么要对传统的神话故事情节加以改动时,可让学生想,神话中的牛郎织女被分隔天河两岸不得相聚的悲剧是谁造成的?王母娘娘为什么硬要拆散他们?王母娘娘象征的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让学生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了。
结合小组代表的发言,教师可以明确:a.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b.上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五四运动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
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c.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另外,在讨论中也可以穿插介绍一下郭沫若的生平及1921年前后的时代背景,但是要简略,不能涉及得过多过深。
②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诗歌,注意声音不要太高,语气舒缓,要带出轻松神往之意。
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①引导学生讨论:可不可以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
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
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以上内容,学生讨论时可能说不全面,教师可以提示,要帮助学生明白产生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②学生讨论: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 学生可以从任意角度说,如,a.诗句押韵、和谐。
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b.用词准确。
例“珍奇”、“浅浅的”;c.语气亲切。
例“我想”、“你看”;d.表达信心很坚定。
例“定”、“定然”。
不要对学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么理论化,学生能结合诗歌把体会说出来就行了。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小结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
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布置作业①背诵这首诗,会默写。
②发挥想像,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要注意具体情节的描写。
第二课时○课前准备《静夜》○教学设计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与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
今天,我们再面对月光淡淡的《静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产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朗读课文①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
学生边听边注意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
②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
探究学习①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a.这首诗哪部分写实?哪部分想像?写实与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b.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c.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d.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a.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小节属想像。
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b.第二小节开头的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
叫咱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像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海雾,想像着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像。
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
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c.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
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
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d.第4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
“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
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
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
而喜欢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换到想像的角度,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抑或无穷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②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a.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轻柔地、舒缓地、带点神秘味的反复朗读最后两句,再讨论翻译“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
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想像世界。
可让学生对鲛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选择《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话加以描绘。
这个练习也属于开放性的,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说,互相补充,培养学生联想与想像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总结课文①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②教师小结。
“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故事,激发了我们多么精妙的幻想。
它启示我们,多关注身边的生活,热爱生活吧,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美好! 布置作业①熟练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②想像练习。
在青岛崂山海滨,有一处风光秀丽的旅游景点——石老人。
这里因为湛蓝的大海中有一块状如老人的大石头而得此名。
请你发挥想像。
写一个有关石老人的故事。
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家乡的某一处历史遗迹,或根据自己掌握的民间故事进行拓展写作。
③荐阅读:郭沫若诗集《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