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诗两首》教案2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2篇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郭沫若诗两首教案第一篇:《长征》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长征》这首诗,使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 培养学生对于仰望星空、追求理想的精神追求。
教学重点:1. 学习《长征》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
2. 理解和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难点:1. 教授诗歌鉴赏技巧,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欣赏并理解诗歌。
2.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和理解诗歌中的含义。
教学准备:1. 课件和投影仪。
2. 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教师抛出问题:“你们知道长征吗?有了解过长征的历史吗?”2.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长征的了解和认识。
Step 2:学习诗歌(15分钟)1. 教师给学生播放《长征》的音频或朗读诗歌。
2. 学生跟读诗歌,感受诗中的情感和节奏。
Step 3:诗歌鉴赏(2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思想。
2. 教师指导学生提取诗中的形象描写和抒情语言。
3. 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讨论,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Step 4:诗歌背景(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征》的背景和写作意图。
2. 学生听取教师的介绍,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Step 5:展示学习成果(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对《长征》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回顾诗歌的学习过程。
第二篇:《七律·长恨歌》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七律·长恨歌》这首诗,使学生了解《长恨歌》的背景和含义。
2.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培养学生运用七律写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七律·长恨歌》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
2. 分析和理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和音韵美。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表达的“长恨歌”寄托的思想情感。
2. 培养学生欣赏和写作七律的能力。
教学准备:1. 课件和投影仪。
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共3篇
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共3篇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1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是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三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两篇诗歌《读罢马丹阳之《闺情谣》有叹,诗与画之交》和《春歌》。
本课时从语文教育的多重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迪、审美涵养、文学知识普及方面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读罢马丹阳之《闺情谣》有叹,诗与画之交》和《春歌》的背景及意义;2. 理解诗歌的手法和翻译难度;3. 能够借助《读罢马丹阳之《闺情谣》有叹,诗与画之交》和《春歌》的内容和形式,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4. 引导学生拓展诗歌阅读广度,形成以情感为基础,以知识为辅助的阅读风格。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诗歌的认读与体味,借助诗歌内容和形式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学生对两首颇具气势的诗歌不易轻松读懂,翻译难度较大,需要由教师带领学生较为深入地体味诗歌的策略。
四、教学方法通过听、说、读、写的综合操作,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发展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如朗读诗歌、翻译诗歌、讨论等。
五、教学过程A. 情境化导入课题1. 课前小组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分发两篇诗歌的原文和译文,带领同学们通读,自行翻译,表格整理感受。
2. 小组汇报教师从每个小组收集表格并随机邀请代表发言。
学生通过彼此的翻译和意见交换,探究诗歌的意蕴。
B. 详细分析课文1. 读《读罢马丹阳之《闺情谣》有叹,诗与画之交》和《春歌》原文2. 朗读和翻译根据学生的理解,教师解答不理解之处,帮助学生补充或矫正有误的表述。
3. 进行文学翻译考虑相应的汉语表达方式来诠释英文单词和短语,以确保学生理解了诗歌的含义和诗歌的构成方式。
4. 进一步探究进一步了解诗歌的结构、语汇、文学元素、修辞技巧以及生动的形象与比喻。
C. 文本中的感知1. 就文本中的美感展开讨论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感悟,比如阅读时的感观、分析诗歌中的形象、情感和语言用法、理解和应用语境等等。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郭沫若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郭沫若的两首诗《女神之再生》和《炉中煤》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能够把握郭沫若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诗歌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郭沫若的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激发学生对文学和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女神之再生》和《炉中煤》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郭沫若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 诗歌情感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郭沫若的生平介绍、两首诗歌的文本和解读。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郭沫若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郭沫若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2. 文本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女神之再生》和《炉中煤》两首诗。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象征手法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解读和感悟。
4. 情感表达方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情感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
(2)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尝试运用所学的手法。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2)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3)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深入研究两首诗歌的symbolism and imagery.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评估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
2. 诗歌创作:评估学生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所学手法的程度和创造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馈与调整根据教学评估的结果,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的正确理解和创作。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郭沫若的两首诗,使学生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和文学地位,掌握两首诗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诗歌、品味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郭沫若的两首诗《女神》和《天上的街市》的内容、主题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和想象手法,以及如何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郭沫若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的背景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文学背景知识。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想象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 情感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验诗歌中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郭沫若的生平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资料、诗歌解析等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两首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郭沫若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诗歌解析:教师对两首诗歌进行详细解析,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想象手法。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5. 情感体验: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验诗歌中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8.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交流分享等。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郭沫若的两首诗《女神》和《天上的街市》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
学生能够把握郭沫若的诗歌创作背景,了解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和分享,培养创作诗歌的兴趣和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郭沫若诗歌中的情感和审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学生理解并传承中国优秀的诗歌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郭沫若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诗歌创作技巧的掌握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文学资料和背景知识。
学生准备郭沫若的两首诗《女神》和《天上的街市》。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郭沫若的生平简介,激发学生对郭沫若诗歌的兴趣。
学生分享对郭沫若的初步了解和期待。
5.2 自主学习(15分钟)学生独立阅读郭沫若的两首诗《女神》和《天上的街市》。
学生完成相关的阅读笔记和问题思考。
5.3 小组讨论(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5.4 诗歌解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通过解读诗歌,理解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5 创作练习(10分钟)学生尝试创作一首小诗,运用学习的诗歌创作技巧。
学生互相分享并给予反馈,促进写作技巧的提升。
5.6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和体会。
学生表达对郭沫若诗歌的欣赏和对诗歌创作的热爱。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分享的质量。
6.2 阅读理解:评估学生在阅读笔记和问题思考中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对诗歌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的解读能力。
六、扩展活动组织一次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创作出具有个性和情感的诗歌。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郭沫若的两首诗,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郭沫若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郭沫若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 分析郭沫若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3. 体会郭沫若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较为深奥的意象和表现手法的解读。
2. 诗歌情感的深刻理解和体会。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运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3. 课堂讲解:对两首诗歌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分享学习心得。
5.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郭沫若的其他作品。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深入学习郭沫若的诗歌作品,掌握其文学特点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预习两首诗歌,了解作者的基本信息,对诗歌进行初步的阅读和理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设计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郭沫若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的背景。
掌握《天上的街市》和《静夜》两首诗的基本内容、主题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学会运用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郭沫若诗歌中的浪漫主义精神。
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天上的街市》和《静夜》两首诗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色。
诗歌的朗读和欣赏。
2.教学难点:郭沫若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浪漫主义精神。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天上的街市》1.导入新课简介郭沫若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的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思考“天上的街市”是什么意思。
2.朗读诗歌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语气、节奏和情感。
3.分析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讨论诗歌的主题,理解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诗歌欣赏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二课时:《静夜》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郭沫若的诗歌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静夜》与《天上的街市》的异同。
2.朗读诗歌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语气、节奏和情感。
3.分析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讨论诗歌的主题,理解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赞美。
4.诗歌欣赏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5.课堂小结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好,创作自己的诗歌。
四、课后作业1.背诵《天上的街市》和《静夜》两首诗。
2.写一篇关于郭沫若诗歌的读后感。
3.尝试创作一首现代诗歌,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郭沫若的诗歌创作。
在诗歌欣赏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但在分析诗歌的象征手法和浪漫主义精神方面,部分学生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郭沫若诗两首《女神》和《天上的街市》的基本内容;(2)能够分析郭沫若诗两首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郭沫若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培养自己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女神》和《天上的街市》两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 郭沫若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郭沫若的生平介绍、诗歌创作背景、诗歌原文、注释、译文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PPT展示郭沫若的生平介绍和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和诗歌创作风格,为学生学习两首诗歌做好铺垫。
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女神》和《天上的街市》,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诗歌中的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3. 解析诗歌(1)学生自主学习诗歌,对照注释理解诗歌内容;(2)教师通过PPT展示诗歌原文,逐句讲解诗歌,解答学生疑问;(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4. 讨论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2)各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和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5. 总结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的启示和感悟;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郭沫若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情感内涵,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理解与分析能力: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4篇)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4篇)《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4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郭沫若诗两首》选的是《天上的街市》和《静夜》,它们都短小、精粹,清新、优美,适合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的追求理想、追求美的愿望。
它们的结构、手法和情调都颇为类似,可以进行比较。
《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静夜》先描绘静谧的夜景,然后放飞想像,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回味。
所以教学时要通过朗读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同时,能让学生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运用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朗读诗歌并背诵,要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
2、在熟读美读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复述、扩写、改写等再加工创造。
课前准备:老师准备钢琴曲〈星空〉、二胡曲〈月夜〉,学生查阅郭沫若及诗集〈星空〉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天上的街市》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你喜欢星光灿烂的夜晚吗?能说说原因吗?(学生自由发言)灿烂星空总是能激发人们无穷的想象,浪漫的诗人往往会借助种种想象来寄托自己的理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首极富想象力的诗:《天上的街市》。
(投影课题及作者。
)二、初读诗歌,指导朗读。
1、学生小声地自读诗歌,了解作者。
读准字音,用学过的方法划分诗歌的节奏和重音。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郭沫若诗两首(一)、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培养诗情,感悟诗意,了解想象和联想在诗歌的中的作用。
2、语言品味,情节想象;读背结合,文我共鸣。
3、感受诗人的浪漫情怀,品味诗歌带来的美的意境。
(二)、教学过程一、引入。
1、出示一些夜景、星空的画面。
2、在这静静的星夜,一位诗人他起了诗意,他在轻轻吟到。
3、播放配乐诗《天上的街市》和《静夜》)。
二、整体感知1、听了这两首诗总的有什么感觉?学生发表看法。
2、刚才我们都听了这两首诗的一种读法,如果这样读你觉得可以吗?(老师以一种豪放高昂激迈的语气进行,试读几句。
)学生发表看法。
3、老师归结:诗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是语言的精华。
我们每一个人几乎都在诗的陪伴下长大。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给我们生活以诗意,以美的享受,当然,我们也应学会欣赏诗歌。
4、诗歌欣赏要做到:①会读②善品③入情④能悟。
会读,就是要读出诗的味道。
善品,就是能分析表面或蕴藏于诗歌语言之中的各种各样的美。
入情,就是要投入自己的感情,感受作者的诗情。
能悟,就是悟出种种诗内或诗外的妙处。
三、读与品。
1、读。
①学生自由地朗读两首诗。
②学生个别朗读。
③师生点评。
2、品品主要是就语言而言,当然也可指其他方面。
语言方面:如①诗人为什么说“天上的明星‘现’了”,而不说“天上的明星‘亮’了”呢?“现与亮”有什么区别?②学生自己思考,在诗中找找,有没有值得探讨的地方。
③学生提问,可自提自答;也可互相作答;老师作比较到位的点评。
结构方面:如①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都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转而进入想象的世界。
《天上的街市》由人间街市而联想到天上的街市,天河清浅如一湾溪水。
接着更是奇特的想象:牛郎织女在天上闲游。
《静夜》由人间静谧的夜景而想象有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月流珠,令人产生无尽的遐想与回味。
)意境方面:如两首诗都描绘了一幅夜空明净的世界,意境优美,如果要读的话,一定要轻松、舒缓、柔和地去读,切不可大声、充满激情。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_2.doc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1、诵读法。
这两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要反复诵读,分清节奏,念准字音,读出其中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
3、比较法。
把《天上的街市》对牛郎织女的描写与民间传说相比较,从不同的生活状况去理解诗人的理想和追求。
【教具准备】(用民间故事导入)同学们,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有谁能够讲出这个古老的爱情悲剧呢?(请1~2名同学试讲,教师作关键情节补充)是啊,故事中有情人被阻隔在天河两岸,难以团圆,给后人留下太多的感慨和遐想。
杜牧《秋夕》诗中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一个失意宫女对于真挚爱情向往的满怀心事寄寓在举首仰望之中,然而在郭沫若《天上的街市》(板书文题)中,我们将读到别样的故事,别样的生活。
二、关于郭沫若和时代背景资料助读投影显示:1、郭沫若(1892~1978)诗人、字者。
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沫若是笔名。
四川乐山人。
1914年赴日留学,先学医,后从事文艺运动。
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
192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女神》,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
并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著名的文学团体创造社。
皖南事变前后,写了《屈原》《棠棣之花》等六部历史剧和大量诗文,深刻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投降政策,激励了革命人民的斗志。
1944年,为纪念明末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三百周年,写了长文《甲申三百年祭》,当时被定为中共整风学习文件。
1949年后担任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等;散文《我的幼年》《创造十年》《沸羹集》等;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
2、关于时代背景:1921年和1922年这两年中,郭沫若曾三次回国。
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目标:1. 理解郭沫若的诗歌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
2. 分析并欣赏郭沫若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3. 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郭沫若的诗歌创作背景和主题。
2. 郭沫若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郭沫若的诗集或选集。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PPT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郭沫若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的时期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诗歌一:《女神之再生》(15分钟)1. 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聆听并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4. 学生讨论并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三、诗歌二:《天上的街市》(15分钟)1. 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聆听并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4. 学生讨论并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郭沫若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第二课时一、复习(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对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复习,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二、诗歌分析与讨论(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比较它们的异同。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并准备分享。
3. 各组分享对诗歌的分析结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和讨论。
三、诗歌创作与展示(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一首具有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的诗歌。
2. 学生将自己的诗歌创作写在纸上,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3. 教师对学生的诗歌创作进行点评和指导,提供改进的建议。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共3篇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共3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1一、教材背景与课程目标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美学风格和政治意义,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旨在通过学习郭沫若的两首诗歌,掌握文学鉴赏和文化批评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思辨能力,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了解和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 熟悉郭沫若的艺术风格和文化背景,理解诗歌字义的具体含义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2. 掌握基本的文学批评方法,既能从审美角度考察诗歌的文学价值,也能从文化批评角度分析其社会和历史意义。
难点:1. 如何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内涵,把握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特色。
2. 如何从多个视角分析诗歌的意义和价值,既能从文本角度切入,也能从社会历史角度考虑。
三、教学方法1. 导入:运用多媒体等教具,介绍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独立阅读:让学生先独立阅读两篇诗歌,探索其中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3. 分组交流:学生按照不同主题分组,就不同的文学题材和文化现象进行讨论。
4. 总结评价:从文学价值和文化批评两个角度出发,评价两篇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5. 互动实践: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化对诗歌意义和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四、教学内容本次授课的两首诗歌是《烽火岛》和《世界杯之歌》,分别从社会历史和现代文化两个角度出发,突显郭沫若的诗歌魅力和文化贡献。
1. 《烽火岛》烽火岛,位于福建与台湾交界处,曾是明清时期浸透着海盗和走私活动的危险之地。
诗人在此游历,感慨大海的浩渺和生命的脆弱,也追溯了这片土地的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
诗歌结构:五律绝句诗歌题材: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关键词汇:烽火、海滨、溯洄、绝岛、千古。
课堂讨论:①探究《烽火岛》中的诗画意境。
②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色。
③理解诗歌中渲染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世界杯之歌》世界杯,是全球瞩目的足球盛事,也是国际体育文化走向多元化的标志。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三篇©篇一一、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①有感情地朗读。
②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课前准备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学生:了解关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和传说,有条件查一下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天上的街市》二、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
今天,我们跟随着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2、朗读课文,先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内容①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
(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②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③全班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可以明确:a.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3、想像过程(板书):街灯}→天上的美丽街市一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明星4、探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全班带着感情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这个环节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六年级上册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郭沫若的两首诗歌,掌握了修辞手法、朗读技巧等。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2.教师提供针对性的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 “大家在课堂上的表现都很棒!但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接下来,我会给出我的建议,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努力。”
-教学开始时,通过展示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播放配乐朗诵,营造氛围,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和兴趣。
-利用问题导入,如“你们对郭沫若了解多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人的背景和创作特点。
2.逐层深入,理解诗意
-通过对诗歌的逐句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进而深入挖掘其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意象、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感受,促进知识的内化。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安排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深入讨论。
- “现在,请同学们分成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讨论。”
2.小组内部分工合作,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意象、情感等,形成讨论成果。
- “每个小组成员都要积极参与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意象和情感,并将讨论成果整理出来。”
4.学生对于文学创作具有较大的兴趣,但部分学生可能存在自信心不足、创作思路不清晰等问题,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勇于表达。
5.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容易受到积极向上、富有激情的文学作品的影响,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积极心态。
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3.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2
课后检查与反思
由于同学们不能很好地结合作者写作时的社会背景来了解课文的内容,所以对于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比较难把握。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目标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形式
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指导
学法指导
德育渗透内容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辅助手段准备及检查
多媒体
幻灯片
学具
教具
实验
准备
辅助材料
其他
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活动
背诵:《天上的街市》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与诗人 郭沫若 先生一起遨游仙境。今天,我们再面对月光淡淡的《静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产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②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a.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轻柔地、舒缓地、带点神秘味的反复朗读最后两句,再讨论翻译“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想像世界。可让学生对鲛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选择《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话加以描绘。
三、朗读课文
①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
学生边听 边注意 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
②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
四、探究学习
①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郭沫若的诗两首:《女神之再生》和《天上的街市》。
(2)能够分析并欣赏郭沫若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郭沫若的诗两首。
(2)学会从形式、内容、意象等方面欣赏诗歌的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郭沫若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和理想主义精神。
(2)培养对诗歌的热爱和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郭沫若诗两首的意象、主题和艺术特色。
(2)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背景知识的理解。
(2)如何深入解读诗歌,把握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郭沫若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郭沫若的诗歌创作,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女神之再生》和《天上的街市》,理解诗歌内容。
(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从形式、内容、意象等方面欣赏诗歌的美。
(2)学会评价诗歌的优劣,提高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和理想主义精神。
(2)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对诗歌的感悟和启示。
四、作业布置1. 背诵郭沫若的诗两首:《女神之再生》和《天上的街市》。
2. 写一篇短文,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艺术特色。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的进步,鼓励学生多读、多背、多写,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2导读:【教学目标】一、领悟诗情,理解诗意。
二、学习理解联想和想像在诗中的作用。
三、学习理解诗歌的节奏和押韵常识。
四、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激发学生诗情,鼓励学生写诗。
第一课时天上的街市【教学要点】一、阅读并整体把握理解诗歌。
二、进一步讨论理解诗情、诗意,讨论中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学习理解联想和想像及其在诗中的作用。
四、学习理解重点词语在诗中的表达作用。
五、学习把握本诗的韵律和节奏。
六、训练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激发学生诗情,鼓励学生写诗。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题。
板书“天上的街市”。
问:天上有街市吗?那就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在诗中写了些什么,是怎么回事。
二、听课文朗读录音,然后再让学生齐读一遍。
三、整体把握,提问讨论。
1.作者写的天上的街市美不美?美在哪儿?(让学生发言讨论,初步理解诗中描写的街市美在什么地方。
可概括为:景美、街市美、物品美、人物美、生活美。
)2.民间传说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与诗中一样吗?(让学生发言谈牛郎织女的故事的主要情节,突出悲剧的结局。
)3.作者为什么把天上写得这么美?为什么要把民间的悲剧故事改成诗中的那么美好、自由、幸福?作者为什么要写“天上的街市”?(意在引导学生追问诗人的内心世界,引出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
即理解诗歌一定要了解诗人的思想和写作的背景。
)四、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郭沫若,四川乐山人。
著名诗人、作家、学者。
(让学生看注释,掌握要点。
)他的诗歌的代表作是诗集《女神》和《星空》。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写于1919年至1920年,诗集中充满了“五四”时期的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充满了爱国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激情。
《星空》写于1921年至1922年,当时是五四运动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
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两度回国。
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
但五四时期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的失望和悲愁情绪,但也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
本课两首诗都是选自《星空》。
2.《天上的街市》写于1921年10月24日,当时中国虽然已经受过“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战斗洗礼,但仍处于军阀混战、列强掠夺、民不聊生的黑暗之中。
郭沫若在其著名诗篇《凤凰涅槃》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展示已准备好的字幅)凤凰鸟活不下去了,不得不架上香木,把自己活活烧死,临死之前,凤凰鸟唱着歌,诅咒这个黑暗的世界:“茫茫的宇宙,冷酷如铁!你脓血污秽着的屠场呀!茫茫的宇宙,黑暗如漆!你悲哀充塞着的囚牢呀!茫茫的宇宙,腥秽如血!你群鬼叫号着的坟墓呀!…………你群魔跳梁着的地狱呀!昂头我问天,你到底为什么存在?天徒矜高,莫有点儿知识。
我们飞向西方,低头我问地,西方同是一座屠场。
地已死了,莫有点儿呼吸。
我们飞向东方,伸头我问海,海正扬声而呜咽。
东方同是一座囚牢!…………我们飞向南方,啊啊!南方同是一座坟墓!生在这样个阴秽的世界当中,我们飞向北方,便是把金刚石的宝刀也会生锈!北方同是一座地狱!宇宙呀,宇宙,我们生在这样个世界当中我要努力地把你诅咒:只好学着海洋哀哭!”这就是当时的社会,当时的人世。
(板书:屠场、囚牢、坟墓、地狱)诗人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感到失望和痛苦,他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
他有自己美丽的幻想和希望,《天上的街市》就表现了这种幻想和希望。
现在再请大家回答: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为什么把天上的街市写得这么美?为什么要把牛郎织女的生活写得那么美好、自由幸福?(学生回答应当没有困难了。
可板书:抒写心中的理想和追求。
)五、理清写作思路,理解联想与想像的作用。
1.现在具体看看作者在诗中写了些什么?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老师引导学生逐段地归纳所写的内容,在归纳时可让学生讨论作者是怎样逐步从地上写到天上,从物写到人的,突出其中的联想过程和情感的发展。
对诗中的词语也适当地引导学生加以理解。
板书:街灯──明星──街市──物品──珍奇美丽、繁华天河──牛郎织女──来往──闲游自由、幸福)2.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区分联想和想像。
①作者从地上写到天上主要用了什么方法呢?──联想和想像。
②老师略作介绍: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过程。
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
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类似联想,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等等。
所谓想像,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
也就是创造性的想出新的事物或形象。
(结合具体例句进行说明。
如从明星想到街灯,从街灯想到街市,这些是联想;可想出天上有街市,那就是一种创造,就是想像。
)六、请学生再齐读一遍课文,着重体会哪些词语用得好,哪些句子特别美。
(以引导学生讨论的方法为主,以下要点供老师在学生不能回答时启发用)1.第一节的“闪”“点”,写出了明星和街灯各自的特点。
前两句的比喻,本体是“街灯”,喻体是“明星”;后两句比喻的本体是“明星”喻体是“街灯”。
这是一种回环往复的比喻,读起来特别的美,而内容上又从地上联想到了天上。
这两个比喻构成了从地上写到天上的桥梁或天梯,写得天衣无缝,不露痕迹,非常自然。
2.后面三节,用了四个“定然”,一个“定”,表达了十分肯定的语气。
明明是想像的,却说“定然”,表达了强烈的主观情绪,表现了作者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和追求。
3.“来往”一词是因相隔天河两岸而言,“闲游”是对他们已然团聚,正在享受欢聚的快乐而言,二词的位置和配搭很准确,断不可互换。
4.“朵”,用来作流星的量词,而不用“颗”,写出了流星的美,就像花儿一样。
与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
七、学习把握本诗的节奏和韵脚。
1.前段时间,有同学在作业中问我,写诗一定要押韵吗?应怎样押韵呢?现在就请大家来读一读这首新诗,看看他是否押韵,是怎么押韵的?(由学生发言归纳出)韵脚:第一节“星”──“灯”第二节“市”──“奇”第三节“广”──“往”第四节“游”──“走”本诗的韵脚都在每节的二、四句的末尾,各小节所押的韵不一样。
第一节是ing与eng韵母相近,第二节是i韵母相同,第三节是uang 韵母相同,第四节是ou韵母相同。
其实,新诗押韵没有严格的规定,只要读来有韵律感,流畅、顺口就行。
新诗也有很多不押韵的,不过押韵的读来,比不押韵的总要优美上口些。
2.新诗一般还具有一定的节奏,就像唱歌有节奏一样。
节奏感可以增加诗的美感,读出诗的节奏,可以增强对诗的理解和领悟。
(可先请一个学生来读,要求分辩出节奏来,然后进行纠正。
老师可就一些两可的情况略作说明。
)八、同学们正在如花的年纪,,正是诗样的年华,充满了幻想和想像,正是有诗情,好写诗的岁月,大家要多读诗,学写诗。
今天的作业就是请大家大胆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运用联想想像等手段,每人写一首诗。
可以写宇宙星空、太阳月亮、也可以写清晨黄昏、课内课外,可以写春花秋草、暴雨狂风,也可以写人与人的对话、心灵的独白……。
最好是有感而发。
写得好的我们可以收集起来办个诗刊。
【板书设计】天上的街市选自《星空》郭沫若人间:屠场、囚牢、坟墓、地狱天上:景美、街市美、物品美、人物美、生活美思路和内容:街灯──明星──街市──物品──珍奇美丽、繁华天河──牛郎织女──来往──闲游自由、幸福联想:从一物想到另一物想像:创造性地想出新的事物或形象词语:闪、点定然定来往闲游朵韵脚:第一节“星”──“灯”第二节“市”──“奇”第三节“广”──“往”第四节“游”──“走”第二课时静夜【教学要点】一、整体把握诗情,理解诗意。
二、学习理解诗中的景物描写(实写)与联想想像(虚写)的关系。
三、重点讨论最后两句诗的含义。
四、做联想和改写练习。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语:《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美丽的夜景引发了作者无尽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丽幸福自由的生活图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今天我们来学习郭沫若写的另外一首诗《静夜》,也是写于1921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个夜晚,面对朦胧的月色,引发了诗人的联想和想像,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情怀。
二、范读、学生齐读。
三、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理解诗意。
1.第一节写的是哪些景物?(月光──松林──白云──疏星)2.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
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3.第二节写了哪些景物?(天河──海雾──鲛人──流珠)4.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与第一节有关联吗?(承上启下,引发联想。
因月、星自然联想到天河,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何处”的发问。
上下过渡非常自然,联系也非常紧密。
)5.下面回答了“天河何处”的问题吗?(回答了,“远远的海雾模糊”就是回答,即“天河就在那远远的、海雾模糊的地方”。
这说明了“天河何处”是个设问句。
)6.作者为什么着一“海”字?用得好吗?(用得好。
因白云茫茫如海,即为云海;在月光下的云海朦胧不清,如雾一般,故为海雾。
诗人再由“海”产生了联想,引出海中的神话故事。
)7.看注释,理解最后两句。
先由学生讲,然后老师进一步补充。
(补充:鲛人,亦作“蛟人”。
神话传说中的美人鱼。
张华的《博物志》中还说:“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叫“鲛绡”。
《述异志》:“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指鲛人)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
”)8.“鲛人在岸”,岸在何处?(在南海岸边,此在“海雾模糊”之海岸,即在天上。
天上有海,岸边有鲛人。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在天河岸边。
)9.为什么写“对月流珠”呢?是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呢?(这个神话传说中,最美的、最神奇的就是眼能泣珠,故作者既想像出鲛人,自然就会联想到她的神奇本领。
可这到底表达一种什么感情呢?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归纳。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联系当时的背景,和诗人的处境,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作者既有对现实的失望,也有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虽然写的是鲛人在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流泪。
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化作了粒粒泪珠,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悲伤、思念之情。
作者写鲛人,目的是写自己的情感,但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想像,既含蓄,又有优美。
可概括为: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四、让学生再齐读此诗,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五、郭沫若这两首诗,都发挥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写眼前景的一般是实写,写不在眼前的想像的一般叫虚写。
请大家分别找出两首诗中的实写和虚写。
(《天上的街市》中第一节是实写,第二、三、四节是虚写;《静夜》中第一节是实写,第二节是虚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