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 试卷四(1-4章 选择题)
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三 第4章 第1节 糖类 习题
第四章生物大分子第一节糖类【即时训练】一、单选题1.我国古代优秀科技成果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中的“树肤”的主要成分含纤维素B.“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中的“杓”的主要成分是天然磁铁(Fe3O4)C.古代“黑火药”是由硫黄、木炭、硝酸钾三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的D.《物理小识》中“有硇水者,剪银块投之,则旋而为水”,其中“硇水”是指盐酸2.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应用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A.葡萄糖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制银镜B.三硝基甲苯(TNT)难溶于水,可用作烈性炸药C.丙三醇具有很强的吸湿性,可用作配制化妆品D.KOH溶液呈碱性,可用于油脂的皂化3.下列关于淀粉和纤维素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最终水解产物相同B.都符合分子式(C6H10O5)nC.互为同分异构体D.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4.下列物质的名称正确的是A.NH4Fe(SO4)2·6H2O:摩尔盐B.CO(NH2)2:尿素C.C6H10O5:纤维素D.:2-乙基-1,4-丁二烯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符合分子通式C n H2n+2的烃一定为烷烃B.甲烷、苯、葡萄糖均不能使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C.羊毛、蚕丝、塑料、合成橡胶都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D.天然植物油没有恒定的熔沸点,常温下难溶于水6.“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名句赋物入妙。
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玉石是珍贵的无机矿物材料B.柳叶的主要成分可表示为(C6H10O5)nC.制造剪刀的材料钢铁是使用最广泛的金属材料D.柳树皮加工处理后的纤维产品是合成纤维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福尔马林用于环境消毒和肉类食品防腐保鲜B.华为5G手机芯片的主要成分是单晶硅C.嫦娥五号飞船用钛合金外壳抵抗电离辐射D.用谷物酿造出酒和醋,酿造过程先生成醋后生成酒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煤干馏得到的煤焦油中含有苯酚等芳香烃B.油脂完全水解的产物中一定含有甘油C.以秸秆为原料可以得到乙醇等液态燃料D.乙醛使溴水褪色的原因是乙醛与溴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9.生活中遇到的某些现实问题,常常涉及化学知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生产人民币使用了优质纤维素,1mol该纤维素水解可以生成6mol葡萄糖分子B.水分子间的氢键是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与另一个水分子中的氧原子间形成的化学键C.用活性炭为蔗糖脱色和用臭氧漂白纸浆原理相似D.往KSCN与三氯化铁混合后显血红色的溶液中,加入KCl颗粒,颜色不变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醇类均可催化氧化为醛类或酮类物质B.乙烯制聚乙烯发生加聚反应、蔗糖水解产物只有葡萄糖C.蛋白质遇硝酸变性、煤干馏均为化学变化D.石油分馏产物都是烃类、天然油脂都是纯净物11.近几年一种新型的甜味剂木糖醇悄悄地走入生活,进入人们的视野,因为木糖醇是一种理想的蔗糖代替品,它具有甜味足、溶解性好、防龋齿、适合糖尿病患者等优点。
生物必修三(1-4)章测试题
高二生物第一章至第四章期末复习自测卷备注:1.考前自主复习第五章及第六章2.考试要做到仔细审题,认真读图,问题要经分析找到理论依据,规范答题3.此试卷后面配有部分题目的答案解释供参阅,并提供生物的一些学习方法供后期参考使用1、(2005广东)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B、内环境中多余的H+主要从肺排出C、Na+、K+以重吸收方式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D、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2、(2005·广东生物)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可导致血糖持续升高B、糖尿病是由于经常摄入过量的糖所引起的C、胰岛细胞产生的激素均能降低血糖含量D、胰岛A细胞和B细胞协同调节血糖平衡3、(06全国卷Ⅱ)人被生锈的铁钉扎破脚后,应该尽快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其原因是破伤风抗毒素能够A.促进自身免疫反应B.增强细胞免疫作用C.使体内产生抗原D.特异性地中和外毒素4、(2006广东卷)人在寒冷环境中的即时反应之一是皮肤起“鸡皮疙瘩”。
该反应是A.神经—体液调节 B.大脑皮层控制的反应C.条件反射 D.应激反应5、 (2006广东卷)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6、(06广东卷)酿脓链球菌反复感染人体可引起风湿性心脏病。
其主要原因是(多选)A.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缺失B.外来抗原直接作用于机体某些组织C.抗体与自身组织发生反应,引起自身免疫疾病D.外来抗原与自身某些组织细胞有共同的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7、(2006江苏卷)人体内物质代谢以及与人体健康关系的叙述。
正确的是A.糖类可以通过氨基转换作用等过程转化为各种蛋白质B.只要控制脂肪的摄入量,人就不会发胖C.当血糖含量低于45mg/dl时,脑组织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供给,发生功能障碍D.人体的必需氨基酸只能从食物中获得,而非必需氨基酸只能在体内合成8、(2006江苏卷)人汗腺的功能是A.散热为主.兼行排泄 B.排泄为主.兼行散热C.排泄为主。
生物必修三(1-4章)练习
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A组双基题组1.(2014·绍兴一中高三阶段性测试)下列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的是()A.呼吸道内的气体B.消化道内的消化液C.毛细血管内的血浆D.膀胱内的尿液【解析】内环境是指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而呼吸道、消化道和膀胱均属于体外环境。
【答案】 C2.(2014·合肥模拟)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是()①A、B、C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②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B中③D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④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A中A.②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解析】题图中A、B、C、D分别是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和淋巴,①错误;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可存在于组织液中,②正确;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③错误;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内环境中,④正确。
【答案】 B3.(2013·浙江十校联考)下图是肌细胞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
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Y中O2进入肌细胞至少要经过3层细胞膜结构B.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C.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X和YD.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解析】由图可知X代表组织液,Y代表血浆,Z代表淋巴,Y中氧气进入肌细胞,要穿过毛细血管壁(2层细胞膜),进入肌细胞(1层细胞膜),共3层细胞膜结构;肌细胞代谢产生乳酸,可使组织液pH降低;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机制的调节。
【答案】 D4.(2013·淮北一模)进行常规体检时,通常要做血液生化六项的检查(肌酐是肌肉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通过肾脏排出)。
下表是某人的血液检查结果,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B.此人尿素氮含量在正常范围内,所以肾功能正常C.此人会出现尿糖,可能是胰岛B细胞受损D.此人可能患有脂肪肝【解析】考查人体内环境及稳态。
高二下学期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四章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试卷(人教版(2019)Word版,含答案)
湖南武冈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四章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试卷(人教版(2019)Word 版,含答案)考试范围: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四章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考试时间:75分钟命题人:邓老师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一、单选题(共28分)1.(本题4分)如图所示,蓝光光盘(BD )可用以储存高品质的影音以及高容量的数据。
它采用波长约为405nm 的蓝色激光进行读写操作,高密度数字视频光盘(DVD )则采用波长约为650nm 的红色激光进行读写操作。
若BD 和DVD 由相同材料制成,则( )A .蓝光在光盘里传播速度比红光大B .蓝光光子的能量比红光光子能量小C .蓝光比红光波长短,聚焦后焦点直径更小,因此BD 容量更大D .相同尺寸的空盘最大存储数据能力由写入方式决定,与采用蓝光还是红光写入无关2.(本题4分)用频率为0ν的光照射大量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在所发射的光谱中仅能观测到频率分别为1ν、2ν和3ν的三条谱线,且321ννν>>,则( ) A . 01νν<B . 321ννν=+C . 0123νννν=++D . 123111ννν=+3.(本题4分)近年来,无线光通信技术(不需光纤,利用红外线在空间的定向传播来传递信息的通信手段)在局域网、移动通信等多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光通信就是将文字、数据、图像等信息转换成光信号从一地传向另一地的过程 ①光纤通信中的光信号在光纤中传输,无线光通信的光信号在空气中传输①红外线的频率比可见光的频率高①红外光子的能量比可见光子的能量大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4.(本题4分)关于α粒子散射实验及核式结构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装置从α粒子源到荧光屏的空间处于真空环境中B.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发生大角度偏转C.α粒子接近金原子核时,受到很强的吸引力才可能发生大角度偏转D.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5.(本题4分)以下说法符合物理学史的是()A.为了解释黑体辐射规律,康普顿提出了电磁辐射的能量是量子化的B.德布罗意把光的波粒二象性推广到实物粒子,认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C.汤姆孙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具有核式结构D.普朗克将量子观念引入原子领域,其理论能够解释氢原子光谱的特征6.(本题4分)如图所示是黑体的辐射强度与其辐射光波长的关系图象,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T1>T2B.黑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材料的种类及表面状况有关C.普朗克提出的能量量子化理论很好的解释了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D.如果在一个空腔壁上开一个很小的孔,射入小孔的电磁波在空腔内表面经多次反射和吸收,最终不能从小孔射出,这个小孔就成了一个黑体7.(本题4分)如图所示,甲图为演示光电效应的实验装置;乙图为a、b、c三种光照射下得到的三条电流表与电压表读数之间的关系曲线;丙图为氢原子的能级图;丁图给出了几种金属的逸出功和极限频率。
《第四章 原子结构》试卷及答案_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_教科版_2024-2025学年
《第四章原子结构》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带负电。
B、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
C、电子在原子核外分层排列,每个电子层上可以有无数个电子。
D、原子的质子数等于其电子数,因此原子整体呈中性。
2、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表明:A、原子核几乎集中在一个非常小的区域内。
B、原子内部电子密度很高。
C、α粒子几乎不受原子核影响地穿过了整个原子。
D、电子围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
3、以下哪个粒子的发现直接导致了原子核结构的提出?()A. 电子B. 中子C. 质子D. α粒子4、下列关于原子核结构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原子核由电子和质子组成B. 原子核的体积比原子体积小得多,但质量远大于原子C. 原子核的密度几乎与原子密度相同D. 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紧密排列而成的5、下列关于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论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绝大多数α粒子几乎直线穿过目标金属箔,表明原子内部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B、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甚至反弹回来,说明存在一个带正电的、体积很小的区域。
C、实验结果支持了汤姆逊提出的“原子葡萄干模型”。
D、实验结果支持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6、在同一原子中,关于电子的能级跃迁,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电子从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时,会发射出光子。
B、电子从较低能级跃迁到较高能级时,会吸收一个光子。
C、跃迁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的光子能量与能级差呈正比关系。
D、所有电子的跃迁均可逆,即可以发生多次从低至高的跃迁。
7、下列关于原子的粒子排列顺序正确的是()A. 核外电子层、质子层、中子层B. 核内质子层、核外电子层、中子层C. 核内质子层、中子层、核外电子层D. 核外电子层、中子层、质子层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1、以下关于原子结构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B、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D、电子在原子核外按照一定的轨道运动,但这些轨道是不可见的2、下列现象中,能够说明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的实验或现象有()A、α粒子散射实验B、光电效应C、天然放射现象D、原子光谱的分裂3、以下关于原子结构的描述,正确的是 ______、______ 。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第四章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四章测评(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1.(2019全国卷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项,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属于天然高分子,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A、B两项正确;“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燃烧反应,燃烧反应属于氧化反应,C项正确;古代的蜡烛多是由动物油脂制造,动物油脂属于高级脂肪酸酯,但高级脂肪酸酯不属于高分子聚合物,D项错误。
2.有关天然产物水解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纤维素水解与淀粉水解得到的最终产物不同B.可用碘检验淀粉水解是否完全C.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均为氨基酸D.油脂水解可得到丙三醇,水解均最终生成葡萄糖,A错误;淀粉遇碘变蓝,可用碘检验淀粉水解是否完全,B正确;蛋白质分子中含—CONH—,水解的最终产物均为氨基酸,C正确;油脂为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则水解可得到丙三醇,D正确。
3.将淀粉浆和淀粉酶的混合物放入玻璃纸袋中,扎好,浸入流动的温水中,相当长一段时间后,取袋中液体分别与碘水、新制Cu(OH)2(加热)和浓硝酸(微热)作用,其现象为()A.显蓝色、无现象、显黄色B.显蓝色、砖红色沉淀、无现象C.无现象、无现象、显黄色D.无现象、砖红色沉淀、无现象淀粉在淀粉酶作用下经足够长的时间后,完全水解为葡萄糖,故碘水不显蓝色;②葡萄糖是小分子,渗透到袋外水中,袋内无葡萄糖,故与新制Cu(OH)2加热无砖红色沉淀;③淀粉酶属于蛋白质,蛋白质是高分子,留在袋内,遇浓硝酸显黄色。
4.核酸检测是诊断新冠肺炎的重要依据,因为核酸是生命的基础物质,是病毒的“身份证”,所以患者的确诊需要病毒的核酸检验。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糖类练习题-普通用卷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糖类练习题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糖类的说法错误的是()A. 纤维素、麦芽糖、蔗糖在一定条件下都可发生水解反应B. 葡萄糖与果糖互为同分异构体C. 葡萄糖与蔗糖互为同分异构体D. 葡萄糖是单糖,蔗糖是二糖2.向淀粉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加热使之发生水解,为测定水解程度,需要加入下列试剂中的①NaOH溶液;②银氨溶液;③新制的Cu(OH)2悬浊液;④碘水;⑤BaCl2溶液,组合正确的是()A. ①⑤B. ②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葡萄糖不可能由纤维素制取B. 葡萄糖在酒化酶作用下转化为乙醇和二氧化碳C. 葡萄糖是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D. 葡萄糖能与银氨溶液发生反应4.下列关于有机物实验现象与原因的叙述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 AB. BC. CD. D5.饮食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饭黍无以箸”中黍和箸的主要成分都是糖类物质B.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中酒可由淀粉水解直接制得C. 亚硝酸钠可使肉类食物保持较长时间的鲜红色,因此可大量用于食物保鲜D. 二氧化硫是常用的防腐剂,因此可以用二氧化硫漂白银耳用以提高食物的美观度6.关于糖类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 糖类均有甜味B. 淀粉和纤维素均不是糖类C. 糖类均不可水解D. 糖类都含有C、H、O元素7.米酒既有酒味又有甜味,其中甜味来源的途径是()A. 淀粉→蔗糖→葡萄糖B. 淀粉→麦芽糖→葡萄糖C. 淀粉→麦芽糖→果糖D. 淀粉→蔗糖→果糖8.将淀粉溶于适量水进行水解实验并测定淀粉的水解情况,其程序如图所示,A、B、C、D都是实验室常用的无机试剂。
则A、B、C、D分别是()A. 稀硫酸、碘水、NaOH溶液、新制氢氧化铜B. 稀硫酸、碘水、稀硫酸、CuSO4溶液C. NaOH溶液、碘水、稀硫酸、新制氢氧化铜D. 稀硫酸、KI溶液、NaOH溶液、新制氢氧化铜9.下列关于葡萄糖的叙述正确的是()A. 葡萄糖是麦芽糖的同分异构体B. 葡萄糖水解生成乙醇和二氧化碳C. 葡萄糖在人体组织中缓慢氧化,释放出能量供机体需要D. 葡萄糖和淀粉、蔗糖等一样能发生水解反应10.下图表示一个化学反应过程,图中的黑球表示两个相同的单糖或其单元,则图中的a、b、c分别表示()A. 麦芽糖、麦芽糖酶、葡萄糖B. 蔗糖、蔗糖、酶C. 淀粉、淀粉酶、葡萄糖D. 以上均不可能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葡萄糖、果糖的分子式均为C6H12O6,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B. 淀粉、纤维素和油脂都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C. 油脂、淀粉、蔗糖和葡萄糖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发生水解反应D. 肌醇与葡萄糖的元素组成相同,化学式均为C6H12O6,满足C m(H2O)n,因此均属于糖类化合物12.现有淀粉溶液、鸡蛋清、葡萄糖溶液,区别它们时,下列试剂和对应现象依次是()试剂:①新制Cu(OH)2悬浊液②碘水③浓硝酸现象:a.变蓝色 b.砖红色沉淀 c.变黄色A. ②—a、①—c、③—bB. ③—a、②—c、①—bC. ②—a、③—c、①—bD. ②—c、③—a、①—b二、多选题13.去甲肾上腺素可以调控动物机体的植物性神经功能,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
2023届高二选择性必修三(四)生物试卷(后附答案解析)
选择性必修三习题(四)高二生物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果酒、果醋制作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变酸的果酒液面上的菌膜是乳酸菌大量繁殖形成的B.制成的果醋和泡菜都需要经高压蒸汽灭菌,目的是延长产品保质期C.果酒制作过程中为防止杂菌污染,只能拧松发酵瓶盖而不能打开瓶盖D.保质期家庭制作果酒、果醋通常不是纯种发酵,无需对材料和用具消毒2.为了给工厂化繁殖脱毒甘薯苗提供技术支持,科研人员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了甘薯茎尖大小对诱导分化苗和脱毒苗的影响,结果如下表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处理外植体数/个分化苗数/苗脱毒苗数/苗小于0.3mm20110.3~0.5mm20107大于0.5mm20134A.为防止细菌污染,应对外植体进行灭菌处理B.脱分化时,应给予适宜光照诱导基因表达C.根据培养阶段的不同要调整培养基中激素比例D.茎尖越大,越有利于分化苗和脱毒苗的培育3.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骨骼肌、皮肤创面的再生和修复。
科研人员采用不同浓度血清培养hUCMSCs,48h后收集各组上清液,用以培养角膜上皮细胞(HCEcs),过程及结果如下表。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实验步骤A组B组C组D组配制不同浓度的血清1%3%5%10%培养hUCMSCs细胞48h后,取上清液进行进行进行进行用上清液培养HCEcs进行进行进行进行24h后测吸光度(数值越大代表活细胞数目越多)0.670.680.520.48A.本实验目的是探究培养HCEes的最适血清浓度B.用胰蛋白酶处理使HCEcs分散以检测吸光度C.血清浓度较低时有利于获得更多的HCECsD.hUCMSCs可能产生某种物质调控HCECs增殖4.菌种M和菌种N在发酵工程应用上具有不同的优越性,为了获得具有它们共同优良性状的融合菌,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
已知菌种M、N分别为组氨酸依赖型和色氨酸依赖型。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过程①需要添加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M和N的细胞壁B.过程②中利用灭活的病毒诱导融合效率更高C.在培养基X中需添加组氨酸和色氨酸以筛选出融合菌D.菌种P的形成过程,发生的变异主要为基因重组5.科研人员利用下图所示的流程,将小鼠多能干细胞(PSC)诱导成为精子,并使其成功卵细胞在体外受精,得到正常后代。
高中生物必修三1-4章试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1-4章过关试题(范围:必修3 第1-4章)1.下列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A .血红蛋白 B .抗体 C .胰岛素 D .尿素2.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但不会引起血浆pH 发生剧烈的变化。
其中发挥作用的物质主要是( )A.碳酸氢钠B.碳酸C.三磷酸腺昔D.钾离子3.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纤维内部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B.突触小体将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方向与突触小泡移动的方向相同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只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4.微电流计连接的两个电极分别放在神经纤维膜的表面,并在图示位置给予一个足够强度的刺激。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微电流计偏转1次,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递的B.微电流计偏转1次,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递的C.微电流计偏转2次,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递的D.微电流计偏转2次,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递的5.图7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a 、d 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
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 .图中①②③合称为突触小体,是神经元树突的末端B .兴奋由b 传至c 的过程中,①处膜外电流方向是b →cC .③内的递质只能经④释放再作用于⑥D .经④释放的递质必然引起神经元d 的兴奋6.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I 、II 、III 三种激素后,观察到的相应反应是:I-可引起低血糖,甚至昏迷;II-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III-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
据此判断激素I 、II 、III 的化学名称依次是…( ) A 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B 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 C 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D 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7.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如果淡水鱼不排卵,可将同种性成熟的垂体提取液注射到雌鱼体内,促进其排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卷 必修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原卷版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卷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解析版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1.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分析,下列属于种群的是A. 池塘中的一群鱼B. 培养基被污染后除大肠杆菌外,又滋生了别的细菌和真菌C. 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D. 在一棵枯树枝上生活着蚂蚁,长满了苔藓2.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B. 出生率、死亡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原因C. 迁入率、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原因D. 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3.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数量特征,不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B. 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各生物的种群密度不会发生变化C. 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D.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密度变化的决定因素4.如图是关于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据此所做分析错误的是()A.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将会影响到④C. 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③D. 寒假期间某大学城人口数量取决于①、②5.人口学家统计预测人口翻一番的时间为:墨西哥20-40年、美国40-80年,而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
这种预测的主要依据是()A. 种群数量和密度B. 种群年龄组成C. 种群性别比例D. 出生率和死亡率6.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小。
引起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 雌虫生殖能力下降B. 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C. 雌性个体也减少D. 种群出生率下降7.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A. 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B. 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C. 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D. 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8.生态学家对某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和性比率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图(曲线表示种群数量,柱形图表示性比率),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 秋季更有利于该岛屿社鼠种群的繁殖B. 社鼠种群数量与性比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C. 当社鼠种群数量处于高峰期时雌性明显多于雄性D. 性比率通过影响年龄结构间接影响种群数量9.现阶段我国出现了大量“421型”家庭(4个老人+1对夫妇+ 1个孩子)。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第四章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四章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图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甲、乙表示的是人类社会和环境,箭头表示两者之间的影响力。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各选项中,对图中含义解读正确的是()A.甲表示环境,乙表示人类社会B.在阶段①,人类与环境没有关系C.在阶段③,人地矛盾最尖锐D.箭头b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2.下列认识或行为与图中所示的思想演变过程对应组合正确的是()A.①——斩伐养长,不失其时B.①——涸泽而渔,焚林而狩C.②——伐木为薪,围湖造田D.③——科技发达,人地矛盾达到顶峰1题,阶段①,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很有限,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此时人们受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支配,只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的作用;阶段②,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认为自然是人类可任意开发和利用的对象,一味夸大人类社会的作用,这是人类中心论思想;阶段③,人类体会了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带来的恶果,认识到人类可以认识和改造自然,但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因为自然对人类也有制约作用,这是人地和谐论思想。
第2题,“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是可持续发展思想,阶段①显然是不具备的;“涸泽而渔,焚林而狩”“伐木为薪,围湖造田”都反映了人类中心论思想,且此时人地矛盾达到顶峰,对应阶段②;阶段③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是人地和谐论,人地矛盾缓解,环境得到改善。
2.C太湖流域Z镇植桑养蚕、丝绸纺织的历史悠久。
近年来,Z镇积极发展桑蚕及相关产业,形成了特色小镇。
读图,完成3~4题。
Z镇特色产业的发展过程示意图3.据图中信息判断,对该镇特色产业发展方式最准确的概括是()A.扩大丝绸服装制造业,形成规模优势B.新增蚕丝被制造业,培育新的产业链C.基于植桑养蚕,逐步形成多元化产业D.传播桑蚕文化,发展丝绸专题旅游业4.该特色小镇实现了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其最主要的原因是()A.特色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互动并进B.利用地域文化吸引外来人口C.通过延长桑蚕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D.在城镇化过程中保护了环境3题,从Z镇特色产业的发展过程示意图可知,原有桑蚕产业链终点只有丝绸服装、服饰,随后新增加了蚕丝被制造业,最后又进一步增加了桑蚕文化、旅游业和服务、创意等产业。
高中物理必修三章末检测卷及答案解析(四)
高中物理必修三章末检测卷及答案解析(四)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关于电场线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电场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跟电荷在该点的受力方向相同B.沿电场线方向,电场强度越来越小C.电场线越密的地方,同一试探电荷所受静电力就越大D.在电场中,顺着电场线移动电荷,电荷受到的静电力大小恒定答案C解析电场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就是该点的电场强度方向,和在该点的正电荷受力方向相同,和在该点的负电荷受力方向相反,故A错误;电场线的疏密表示电场强度的大小,电场线越密的地方,场强越大,与电场线的方向无关,由F=Eq 可知,电场线越密的地方,同一试探电荷所受静电力越大,与是否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移动电荷无关,故B、D错误,C正确.2.(2021·渤海大学附属高级中学高一期中)由电场强度的定义式E=Fq可知,在电场中的某一点()A.电场强度E跟F成正比,跟q成反比B.无论放入的试探电荷所带的电荷量如何变化,Fq始终不变C.电场中某点的场强为零,放入该点的电荷受到的静电力不一定为零D.试探电荷在该点受到的静电力的方向就是该点的场强方向答案B解析E是由电场本身决定,与F、q无关,A错误;在电场中的同一点,电场强度E是一定的,则无论试探电荷所带电荷量如何变化,Fq一直不变,B正确;若电场中某点的场强为零,放入该点的电荷受到的静电力一定是零,C错误;负试探电荷在某点受到的静电力方向与该点的场强方向相反,D错误.3.(2021·山东德州市月考)有一接地的导体球壳,如图1所示,球心处放一点电荷q,达到静电平衡时,则()图1A.q的电荷量变化时,球壳外电场随之改变B.q在球壳外产生的电场强度为零C.球壳内、外表面的电荷在壳外的合场强为零D.q与球壳内表面的电荷在壳外的合场强为零答案D解析当导体球壳接地时,壳内电荷在壳外表面所产生的感应电荷流入大地,这时壳内电荷与壳内表面的感应电荷在壳内壁以外(包含导体壳层)任一点的合场强为零.故选项D正确.4.完全一样的两个金属球A、B带有等量的电荷,相隔一定距离,两球之间相互吸引力的大小为F.今让第三个不带电的与A、B完全相同的金属球C先后与A、B 两球接触后移开球C,这时,A、B两球之间的静电力的大小为()A.F 8B.F4C.3F8D.3F4答案A解析假设开始时A 带电荷量为Q ,B 带电荷量为-Q ,两球之间相互吸引力的大小为F =k Q 2r 2;第三个不带电的相同金属球C 与A 接触后,A 和C 的电荷量都为Q 2,C 再与B 接触时由于二者带异种电荷,则C 、B 分开后电荷量均为-Q 4;这时,A 、B 两球之间的静电力大小F ′=k Q 2·Q4r2=18k Q 2r 2=18F ,故A 正确.5.(2021·山东泰安英雄山中学高一期末)如图2所示,a 、b 、c 、d 四个点在一条直线上,a 和b 、b 和c 、c 和d 间的距离均为R ,在a 点处固定一电荷量为Q 的正点电荷,在d 点处固定另一个电荷量未知的点电荷,除此之外无其他电荷,已知b 点处的场强为零,则c 点处场强的大小为(k 为静电力常量)()图2A.0B.k 15Q 4R 2C.k Q 4R 2D.k Q R 2答案B解析据题可知,b 点处的场强为零,说明a 点处和d 点处的两个点电荷在b 点处产生的场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则有:k QR 2=kQ ′2R2,得Q ′=4Q ,电性为正.则a 点处的点电荷在c 点处产生的场强大小E 1=kQ 2R2=k Q4R 2,方向向右;d 点处的点电荷在c 点处产生的场强大小E 2=k Q ′R 2=k 4QR 2,方向向左;故c 点处场强的大小为E =E 2-E 1=k15Q4R 2,B 正确.6.(2021·河北沧州市高二期末)如图3所示,△ABC是一等边三角形,在顶点A放置一个电荷量为Q的正点电荷,在顶点B放置一个电荷量为-Q的负点电荷,这时顶点C处电场强度的大小为E;若将A点处的正点电荷取走,并放置一个电荷量为-Q的负点电荷,则C点的场强()图3A.大小为2EB.大小为3EC.方向与AB平行向左D.方向垂直AB向上答案B解析若在顶点A放置一个电荷量为Q的正点电荷,则在C点产生的场强大小为E0,方向沿AC方向;若在顶点B放置一个电荷量为-Q的负点电荷,则在C点产生的场强大小也为E0,方向沿CB方向;二者成120°角,合场强大小为E,则E0=E;若将A点处的正点电荷取走,并放置一个电荷量为-Q的负点电荷,则该电荷在C点的场强大小为E0,方向沿CA方向,则C点的合场强大小为E′=2E cos 30°=3E,方向垂直AB向下.故选B.7.如图4,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小球用细线系住,线的一端固定在O点.若在空间加上匀强电场,平衡时线与竖直方向成60°角.则电场强度的最小值为()图4A.mg 2qB.3mg2qC.2mgq D.mgq答案B解析以小球为研究对象,对小球进行受力分析,小球受到重力mg、线的拉力F1、静电力F2三个力作用,根据平衡条件可知,拉力F1与静电力F2的合力必与重力mg等大反向.当静电力F2垂直于悬线时,F2最小,故场强E也最小.此时有qE=mg sin60°,所以E=mg sin60°q=3mg2q,故选B.8.如图5所示,三个点电荷Q1、Q2、Q3在一条直线上,Q2和Q3间的距离为Q1和Q2间距离的2倍,每个点电荷所受静电力的合力为0,由此可以判定,三个点电荷的电荷量之比Q1∶Q2∶Q3为()图5A.(-9)∶4∶(-36)B.9∶4∶36C.(-3)∶2∶(-6)D.3∶2∶6答案A解析由三电荷平衡模型的特点“两同夹异”可知,Q1和Q3为同种电荷,它们与Q2互为异种电荷.设Q1和Q2间的距离为r,则Q2和Q3间的距离为2r,对Q 1有k |Q 1Q 2|r 2=k |Q 1Q 3|3r 2①对Q 2有k |Q 1Q 2|r 2=k |Q 2Q 3|2r 2②对Q 3有k|Q 2Q 3|2r 2=k |Q 1Q 3|3r 2③联立①②③式解得|Q 1|∶|Q 2|∶|Q 3|=9∶4∶36.所以三个点电荷的电荷量之比Q 1∶Q 2∶Q 3=(-9)∶4∶(-36)或9∶(-4)∶36,故选A.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9.如图6所示,用两根长度相同的绝缘细线把一个质量为0.1kg 的小球A 悬挂到水平板的M 、N 两点,A 上带有Q =3.0×10-6C 的正电荷.两线夹角为120°,两线上的拉力大小分别为F 1和F 2.A 的正下方0.3m 处放有一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小球B ,B 与绝缘支架的总质量为0.2kg(重力加速度g =10m/s 2;静电力常量k =9.0×109N·m 2/C 2,A 、B 球可视为点电荷),则()图6A.支架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2.0NB.两线上的拉力大小F 1=F 2=1.9NC.将B 水平右移,使M 、A 、B 在同一直线上,此时两线上的拉力大小F 1=1.225N ,F 2=1.0ND.将B 移到无穷远处,两线上的拉力大小F 1=F 2=0.866N答案BC解析小球A、B间的库仑力为F库=kQ·Qr2=9.0×109×3.0×10-6×3.0×10-60.32N=0.9N,以B和绝缘支架整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图如图甲所示,地面对支架支持力大小为F N=mg-F库=1.1N,由牛顿第三定律可得支架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1.1N,A错误;以A球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图如图乙所示,F1=F2=m A g+F库=1.9N,B正确;B水平向右移,当M、A、B在同一直线上时,A、B间距为r′=0.6m,F库′=k Q·Qr′2=0.225N,以A球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图如图丙所示,可知F2′=1.0N,F1′-F库′=1.0N,F1′=1.225N,C正确;将B移到无穷远,则F库″=0,可求得F1″=F2″=1N,D错误.10.如图7所示,虚线AB和CD分别为椭圆的长轴和短轴,相交于O点,两个等量同种点电荷分别处于椭圆的两个焦点M、N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7A.A、B两处场强相同B.C、D两处场强不同C.在虚线AB上O点的场强最小D.在虚线CD上O点的场强最大答案BC解析根据等量同种点电荷的电场分布特点,可知A、B两处的电场强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选项A错误;C、D两处的电场强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选项B正确;在虚线AB上O点的场强最小,在虚线CD上O点的场强也最小,故选项C正确,D错误.11.(2020·湖南师大附中高二期中)如图8所示为两个固定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点电荷,距离为d,电荷量分别为+Q和-Q.在它们水平中垂线上竖直固定一根长为L、内壁光滑的绝缘细管,有一电荷量为+q的小球以初速度v0从上端管口射入,则小球()图8A.速度一直增大B.受到的静电力先做负功后做正功C.受到的静电力最大值为4kQqd2D.管壁对小球的弹力最大值为8kqQd2答案AD解析由等量异种点电荷形成的电场特点,根据小球的受力情况可知小球在细管内运动时,合力为重力,小球速度一直增大,A正确;静电力水平向右,不做功,B错误;在两点电荷连线中点处小球所受静电力最大,F=kqQkqQ=8kqQd2,C错误;管壁对小球的弹力与静电力是平衡力,所以最大值为8kqQd2,D正确.12.(2021·安徽宣城市高二月考)如图9所示,两根绝缘细线分别系住a、b两个带电小球,并悬挂在O点,当两个小球静止时,它们处在同一水平面上,两细线与竖直方向间夹角分别为α、β,α<β.现将两细线同时剪断,则()图9A.两球都做匀变速运动B.落地时两球水平位移相同C.两球下落时间t a=t bD.a球落地时的速度小于b球落地时的速度答案CD解析设两球之间的库仑力大小为F,当两小球静止时,则有tanα=Fm a g,tanβ=Fm b g,因为α<β,所以有m a>m b,将两细线同时剪断后,两球在竖直方向只受重力,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所以两球下落时间相同;在下落过程中,两球处于同一水平面,在水平方向上,在库仑斥力的作用下,两球间距增大,从而使得库仑力减小,则水平方向的加速度减小,所以两球不可能做匀变速运动;根据a =F m 可知,加速度a a <a b ,根据x =12at 2可知两球落地时水平位移x a <x b ,根据v =v x 2+v y 2=at2+gt2可知a 球落地时的速度小于b 球落地时的速度,故A 、B 错误,C 、D 正确.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2分)13.(6分)如图10所示,把一个倾角为θ的光滑绝缘斜面固定在匀强电场中,电场方向水平向右,有一质量为m 、带电荷量为+q 的物体以初速度v 0从A 端滑上斜面恰好沿斜面匀速运动,求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的大小.(重力加速度为g )图10答案mgqtan θ解析物体匀速运动,说明它受到的重力、静电力、支持力的合力为零,如图所示由平衡条件知F =mg tan θ(3分)根据电场强度的定义知E =F q =mg qtan θ.(3分)14.(8分)空间中三点A 、B 和C 是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且AB =4cm ,BC =3cm.现将点电荷Q A 和Q B 分别放在A 、B 两点,测得C 点的场强为E C =10N/C ,方向如图11所示,求:图11(1)Q A 和Q B 的带电性质;(2)如果撤掉Q A ,C 点场强的大小和方向.答案(1)负电正电(2)7.5N/C 方向由B 指向C 解析(1)由于Q A 、Q B 为点电荷,故Q B 在C 点产生的场强沿直线BC ,方向可能指向B 或C ,同理,Q A 在C 点产生的场强沿直线AC ,方向可能指向A 或C ,由于合场强平行于直线BA ,故Q B 在C 点产生的场强沿直线BC 指向C ,Q A 在C 点产生的场强沿直线AC 指向A ,如图所示,则Q B 为正电荷,Q A 为负电荷.(3分)(2)由图可知tan θ=AB BC =43,又知tan θ=E C E B,(2分)解得E B =7.5N/C(1分)所以撤去Q A ,C 点的场强大小E C ′=E B =7.5N/C ,方向由B 指向C .(2分)15.(10分)(2021·安徽蚌埠期中)如图12所示,一质量m =2×10-4kg ,电荷量q =3×10-9C的带正电小球A用长为10cm的轻质绝缘细线悬挂于O点,另一带电量未知的小球B固定在O点正下方绝缘柱上(A、B均可视为点电荷).当小球A平衡时,恰好与B处在同一水平线上,此时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37°.已知重力加速度g=10 m/s2,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sin37°=0.6,cos37°=0.8,求:图12(1)小球A受到的静电力大小;(2)小球A所在位置的场强大小和方向;(3)小球B的电荷量.答案(1)1.5×10-3N(5)5×105N/C方向水平向右(3)2×10-7C解析(1)小球A受重力、细线的拉力和B球的斥力,根据小球A受力平衡可知,A球受到水平向右的静电力大小为F=mg tanθ=1.5×10-3N.(3分)(2)根据电场强度的定义式可知,小球A所在位置的电场强度大小为E=F5q=5×10 N/C,方向水平向右.(3分)(2分)(3)根据库仑定律得F=kQqL sinθ2解得小球B的电荷量为Q=2×10-7C.(2分)16.(14分)如图13所示,竖直放置的两块足够大的带电平行板间形成一个方向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区域,电场强度E=3×104N/C.在两板间用绝缘细线悬挂一个质量m=5×10-3kg的带电小球,静止时小球偏离竖直方向的夹角θ=60°(g取10m/s2).求:图13(1)小球的电性和电荷量;(2)悬线的拉力大小;(3)若小球静止时离右板的距离d =53×10-2m ,剪断悬线后,小球经多少时间碰到右极板.答案(1)正电533×10-6C (2)0.1N (3)0.1s 解析(1)受力分析图如图所示,小球受到的静电力方向水平向右,故带正电.由平衡条件有Eq =mg tan 60°(2分)解得q =533×10-6C(2分)(2)由平衡条件得F =mg cos 60°(2分)解得F =0.1N(2分)(3)剪断细线后,小球在水平方向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在水平方向上有a x =Eq m(2分)d =12a x t 2(2分)联立以上两式解得t =0.1s.(2分)17.(14分)质量均为m 的两个可视为质点的小球A 、B ,分别被长为L 的绝缘细线悬挂在同一点O ,给A 、B 分别带上一定量的正电荷,并用水平向右的外力作用在A 球上,平衡以后,悬挂A 球的细线竖直,悬挂B 球的细线向右偏60°角,如图14所示.若A 球的电荷量为q ,重力加速度为g ,静电力常量为k ,求:图14(1)B 球的电荷量为多少;(2)水平外力多大.答案(1)mgL 2kq (2)32mg 解析(1)当系统平衡以后,B 球受到如图所示的三个力:重力mg 、细线的拉力F 1、库仑斥力F .合力为零,由平衡条件得F cos 30°-F 1cos 30°=0(2分)F sin 30°+F 1sin 30°-mg =0(2分)由库仑定律得F=k qq BL2(2分)联立上述三式,可得B球的带电荷量q B=mgL2kq.(2分)(2)A球受到如图所示的四个力作用,合力为零.得F T=F′·cos30°(2分)而F′=F=mg(2分)所以,A球受到的水平推力F T=mg cos30°=32mg.(2分)。
高考总复习生物训练:必修三 第4章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解析
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1、2节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一、选择题1.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稳定、波动和下降等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迁出、出生和死亡引起的C.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的增长一般呈“S”型曲线D.当一种生物迁入到新的环境后,其数量的增长一定会呈“S”型曲线2.下图表示某种野兔进入某草原后的种群增长情况,对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AB段兔群数量较少的原因是性别比例失调B.BC段兔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CD段兔群不存在生存斗争D.DE段兔群的增长速率几乎为03.(2016年湖南衡阳一模)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某田鼠种群中,雌雄比例约为1∶1B.某市近三年迁入的人口约为3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某池塘生物种类繁多,据统计含有150多种生物4.下图所示为在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①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②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③其数量表示种群内迁出的个体数④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5.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t1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N,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t2时种群个体的数量与在t0时种群个体的数量相等B.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2ND.在t1~t2时,该物种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6.下列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时,取适量培养液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B.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C.已知血球计数板的方格为2 mm××105个D.与一般的生物实验一样,该探究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7.下列探究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通过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可以采集、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如鼠妇、蚯蚓等B.随机选取若干样方,通过计数样方内某种双子叶植物的个体数,可以求得该种群密度C.在蚜虫活动的范围内,可以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蚜虫的种群密度D.通过对酵母菌培养液抽样检测的方法,可以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8.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
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课后习题 第4章 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 第四章测评 (2)
第四章测评(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玻尔在1900年把能量子引入物理学,破除了“能量连续变化”的传统观念B.动能相同的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质子的德布罗意波长比电子长C.康普顿效应表明光子不仅具有能量,还具有动量D.普朗克大胆地把光的波粒二象性推广到实物粒子,预言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2.下列实验,深入地揭示了光的粒子性一面的有( )3.(湖北十堰高二期末)氢原子的能级图如图所示,用某单色光照射大量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后,氢原子辐射的光对应谱线只有两根谱线属于巴耳末系,则该单色光的光子能量为( )A.14.14 eVB.12.75 eVC.12.09 eVD.10.20 eV4.脉冲燃料激光器以450 μs的脉冲形式发射波长为585 nm的光,这个波长的光可以被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强烈吸收,从而有效清除由血液造成的瘢痕。
每个脉冲向瘢痕传送约为5.0×10-3 J的能量,普朗克常量为6.626×10-34J·s。
则( )A.每个光子的能量约为5×10-19 JB.每个光子的动量约为3.9×10-43kg·m/sC.激光器的输出功率不能小于1.24 WD.每个脉冲传送给瘢痕的光子数约为1.47×10165.如图所示,分别用1、2两种材料作K极进行光电效应探究,其逸出功的大小关系为W1>W2,保持入射光不变,则光电子到达A极时动能的最大值E km 随电压U变化关系的图像是( )6.(广东湛江高二期末)如图所示,放映电影时,强光照在胶片上,一方面,将胶片上的“影”投到屏幕上;另一方面,通过声道后的光照在光电管上,随即产生光电流,喇叭发出与画面同步的声音。
电影实现声音与影像同步,主要应用了光电效应中的规律是( )A.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金属的截止频率,光电效应才能发生B.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弱无关,只随着入射光的频率增大而增大C.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截止频率时,光电流的强度随入射光的强度增大而增大D.光电效应的发生时间极短,光停止照射,光电效应立即停止7.(辽宁朝阳高二期末)如图为氢原子的能级示意图,用某种单色光A照射处在基态的大量氢原子,结果向外辐射了6种不同频率的光子,由高能级向n=2能级跃迁向外辐射的光子处在巴耳末系,已知金属钾的逸出功为2.25 eV。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三必修四测试卷(含答案)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三必修四测试卷(含答案)华鑫中学2011~2012学年第三次月考高一数学试卷(总分150)一、选择题:(以下每小题有且仅有一个正确答案,共40分)1、在100个产品中,一等品20个,二等品30个,三等品50个,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一个容量20的样本,则二等品中A被抽取到的概率()A.等于15B.等于3 10C.等于23D.不确定2、已知点P(tanα,cosα)在第三象限,则角α的终边在()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3、已知弧度数为2的圆心角所对的弦长也是2,则这个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是()23A.2B. 1sin 2sinC.2sin1D.sin24、函数y =2sin(3x -π4)图象的两条相邻对称轴之间的距离是 A. π3 B. 2π3C.πD. 4π35、函数y =sin (π4 -2x)的单调增区间是 ( )A.[kπ-3π8 ,kπ+π8 ](k ∈Z)B.[kπ+π8 ,kπ+5π8](k ∈Z)C.[kπ-π8 ,kπ+3π8](k ∈Z)4D.[kπ+3π8 ,kπ+7π8](k ∈Z)6、若,24παπ<<则( ) A .αααtan cos sin >> B .αααsin tan cos >>C .αααcos tan sin >>D .αααcos sin tan >>7、已知函数1tan sin )(++=x b x a x f ,满足.7)5(=f 则)5(-f 的值 为 ( ) A .5 B .-5 C .6 D .-68、已知一点O 到平行四边形ABCD 的三个顶点A 、B 、C 的向量分别为a →、b →、c →,则向量等于( )A.a b c ++r r rB.a b c -+r r rC.a b c +r r r -D.a b c r r r --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7题合计35分)9、下列各数)9(85、)6(210、)4(1000、)2(111111中最小的数是____________。
2021年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生物第4章_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与伦理问题单元测试卷(1)
2021年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生物第4章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与伦理问题单元测试卷(1)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转基因生物有可能被用于制造“生物武器”B.科学家应科学地认识、评估和利用转基因生物C.转基因生物的研究和利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D.社会公众在购买相关产品时应享有知情权2. 利用重组基因技术制造的全新致病菌比一般的生物武器的危害性大,其原因是()①人类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种致病菌②无针对性药物③只有某种易感基因的民族容易感染,而施放国的人却不易感染A.②B.①C.②③D.①②3. 生物技术安全性和伦理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当今社会的普遍观点是禁止克隆人的实验,但不反对治疗性克隆B.应严格选择转基因植物的目的基因,避免产生对人类有害的物质C.反对设计试管婴儿的原因之一是有人滥用此技术选择性设计婴儿D.生物武器是用微生物、毒素、干扰素及重组致病菌等来形成杀伤力4. 下列有关生物技术安全性与伦理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A.我国禁止生殖性克隆人,但不反对治疗性克隆B.生物技术既可造福人类,也可能在使用不当时威胁社会C.生物武器传染性强、作用范围广,应严格禁止D.食用转基因食品会导致外源基因转入人体细胞5. 基因工程产物可能存在着一些安全性问题,但下列叙述不必担心的是()A.转基因生物体释放到环境中,可能会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危害B.目的基因(如杀虫基因)本身编码的产物可能会对人体产生毒性C.三倍体转基因鲤鱼与正常鲤鱼的杂交,会导致自然种群被淘汰D.运载体的标记基因(如抗生素基因)可能指导合成有利于抗性进化的产物6.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基因污染”应运而生,关于基因污染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杂草、害虫从它的近亲获得抗性基因,可能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转基因作物可通过花粉扩散到它的近亲作物上,从而污染生物基因库C.基因污染是一种不可以增殖的污染D.基因污染难以清除7. 目前一部分人对“转基因微生物”的产生有激烈的争论,如果正方认为对人类是有利的,反方认为转基因微生物的产生是有潜在风险的。
《4. 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同步训练)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 第三册_人教版_2024-2025学年
《4. 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关于分子动能与温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温度升高时,所有分子的动能都会增加。
B. 温度升高时,大多数分子的动能会增加,但不是所有分子的动能都增加。
C. 温度升高时,只有少数分子的动能会增加。
D. 温度升高时,分子的动能不会发生变化。
2、在理想气体模型下,关于分子势能的说法正确的是:A. 分子间距离很大,分子势能可以忽略不计。
B. 分子间存在明显的吸引力,导致分子势能显著。
C. 分子间的斥力大于吸引力,使分子势能成为主要因素。
D. 分子势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被忽略。
3、下列关于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动能的大小与分子的质量成正比,与分子的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B、分子势能的大小与分子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C、分子势能的大小与分子间距离成正比。
D、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4、下列关于分子势能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关系描述错误的是:A、当分子间距离增大时,分子势能增大。
B、当分子间距离减小时,分子势能减小。
C、当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距离时,分子势能最小。
D、分子间作用力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增大。
5、将两个分子从相距极远的位置逐渐靠近到一定距离的过程中,分子间作用力的变化情况是()A、一直表现为吸引力B、一直表现为排斥力C、先表现为吸引力,后表现为排斥力D、先表现为排斥力,后表现为吸引力6、一定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其内能的决定因素是()A、气体的体积B、气体的分子数C、气体的压强D、气体的温度和分子数7、关于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说法正确的是:A. 温度升高时,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都会增加B. 当两个分子之间的距离减小时,它们之间的分子势能一定会减少C. 在一定条件下,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可能同时增大或减小D. 物体的内能只由分子动能决定,与分子势能无关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1、下列关于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分子动能与分子速度的平方成正比B、分子势能与分子间的距离成反比C、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减小而增大D、温度越高,分子的平均动能越大2、以下关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分子动能、分子势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热力学第一定律说明了内能的变化与热传递和做功之间的关系B、分子的平均动能与温度成正比C、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D、内能的增加只能通过做功实现3、题目:关于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时,分子动能一定增大。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全册单元检测卷(1-5章全,含答案解析)
[20XX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物理选择性必第三册全册单元检测卷(含答案解析)目录第一章《分子动理论》测评(时间:60分钟总分值: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此题共8小题,每题3分,共24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 题目要求)1. 以下现象中,不能用分子动理论来解释的是()A. 白糖放入装有热水的杯中,杯中的水会变甜B. 大风吹起时,地上的尘土飞扬C. 一滴红墨水滴入一杯水中,过一会杯中的水变成了红色D. 把两块纯洁的铅块用力压紧,两块铅合在了一起2. (202X 山东模拟)新型冠状病毒在世界范围内的肆虐,给我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
为 了减少病毒传播,人们使用乙醇喷雾消毒液和免洗洗手液,两者的主要成分都是酒精,那么以下 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在房间内喷洒乙醇消毒液后,会闻到淡淡的酒味,这是酒精分子做布朗运动的结果B. 在房间内喷洒乙醇消毒液后,会闻到淡淡的酒味,与分子运动无关C. 使用免洗洗手液洗手后,手部很快就干爽了,是由于液体分子扩散到了空气中D. 使用免洗洗手液洗手后,洗手液中的酒精由液体变为同温度的气体的过程中,内能不变 3. 只要知道以下哪一组物理量,就可以估算出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A. 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摩尔质量和质量B. 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摩尔质量和密度C. 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质量和体积D. 该气体的密度、体积和摩尔质量4.如下图,甲分子固定在坐标原点。
,乙分子位于工轴上,甲、乙两分子间的作用力与两分子间 距离的关系如图中曲线所示,尸>0为斥力,FvO 为引力。
、/7、c 、d 为x 轴上四个特定的位置, 在将乙分子从。
移动到d 的过程中,两分子间的分子力和分子势能同时都增大的阶段是()4. 如图,横坐标y 表示分子速率,纵坐标/v )表示各等间隔速率区间的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百分 比。
图中曲线能正确表示某一温度下气体分子速率分布规律的是()5. 关于地面附近的大气压强,甲说:“这个压强是地面每平方米面积的上方整个大气柱的A. 从a 到b B. 从h 到cD.从c 到d A.曲线⑦ B.曲线②D.曲线④ C.曲线③压力, 它的大小等于该气柱的重力大小”,乙说:“这个压强是由地面附近那些做无规那么运动的空气分子对每平方米地面的碰撞造成的”,丙说:“这个压强既与地面上方单位体积内气体分子数有关, 又与地面附近的温度有关你认为()A. 只有甲的说法正确B. 只有乙的说法正确C. 只有丙的说法正确D. 三种说法都有道理6. (202X 北京房山区二模)关于热现象和热学规律,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的运动,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那么运动B. 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减小,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增大,斥力增大的比引力快C. 在两个分子的间距从小于ro ⑴为平衡位置时分子间距离)逐渐增大到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卷四(单项选择题)1、下列是一组探究生长素的对照实验;有关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对照实验证明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B该实验不能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C甲和乙对照证明光照不影响生长素的分布D 该实验不能证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2、关于细胞免疫效应阶段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效应T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B.效应T细胞可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C.效应T细胞能产生抗体D.淋巴因子能增强效应T细胞杀伤力3、在完成下列四项生理活动时,与细胞膜流动性基本无关的是A.主动运输B.垂体分泌生长激素C.渗透作用D.突触小体释放递质4、生长素浓度对植物器官的影响有相同效果的一组是()A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B植物的向光性和顶端优势C茎的背地性和植物的向光性D根的向地性和带芽扦插生根5、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哪项是不正确的()A生长素合成最活跃的部位是具有分生能力的组织B植物的向光性主要是由于一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引起的C由于植物顶芽含有大量生长素,促使顶芽加速生长,就必然产生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D无籽果实的培育是在没有授粉的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6、向日葵和番茄都能产生果实和种子,向日葵的果实是平时我们吃的“瓜子”。
在上述两种植物开花期间,遇到连续的阴雨天,影响了植物的传粉,管理人员及时喷洒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
下列对采取这一措施产生结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两种植物都能形成无籽果实,产量未受影响B番茄形成无籽果实产量未受影响;向日葵形成无籽果实产量下降C两种植物都能形成无籽果实,产量下降D番茄形成有籽果实,产量上升;向日葵不能形成无籽果实7、将某种植物茎的插条分成3组,分别经营养素、植物生长素和营养素加植物生长素处理后,对根的形成的影响如下表:对表中结果的叙述,不确切的是()A根的形成需要生长素B根的形成需要营养素C根的形成不只仅需要生长素D 无叶的插条不能产生生长素所以不形成根8、将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甲图所示。
则曲线上P点最可能对应于乙图中的位置是A、aB、bC、cD、d9、人体所有细胞兴奋时,共有的特征是()A收缩反应B分泌活动C膜电位变化 D 神经冲动10、下图是研究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示意图实验结果不能说明A 根和茎的向性运动都是一种适应B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根尖和茎尖C根具有向重力性,茎具有负向重力性D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11、下列关于顶端优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顶芽生长衰弱,促进侧芽生长B 顶芽优先生长时,侧芽生长受抑制C 除去顶芽,侧芽生长被抑制D 切除项芽,切口涂以高浓度生长素,侧芽生长抑制12、为验证胰岛素能降血糖,某同学给几只刚进食小鼠腹腔注射一定剂量的胰岛素溶液(用酸性生理盐水配制),观察现象,若出现惊厥,则达到目的。
完善该实验不需要()A.为使反应出现得较快且明显,实验前应将小鼠饥饿处理,以消耗肝糖元B.应设置注射等量酸性生理盐水的对照组,且注射的部位、方法同实验组C.应设置口服胰岛素的实验组,对照组灌喂等量的清水D.出现惊厥现象后,还应对其中的一半注射葡萄糖溶液抢救,另一半不予抢救13、植物生长素浓度对生长的关系如右图所示,依图回答顶端优势的产生是侧芽生长素浓度进入哪区间的结果?A.大于OB区间 B.大于OA区间C.OB区间 D.OA区间14、(2005年江苏高考题)根据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判断,生长素类似物不能用于()A促进月季插枝生根B棉花的保蕾保铃C 人工培育无籽辣椒D促进香蕉成熟15、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突触前膜和后膜之间有间隙B兴奋的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兴奋是同步的16、人体生理活动属于调节作用的是()A 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以主动运输方式吸收氨基酸B 躯体运动时骨骼肌的活动C皮肤伤口处,吞噬细胞对病菌的吞噬反应D青春期出现第二性征17、用14C标记的吲哚乙酸涂抹切除顶芽的枝条切口,发现侧芽被抑制的程度与侧芽中的14C 含量成正比,此现象说明()。
A 顶芽生长快于侧芽B 侧芽的生长素来自于顶芽C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可以运输到侧芽D切除顶芽侧芽就没有生长素18、膝跳反射通常受中枢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影响,临床上常用以检查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下图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下列关于该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A 2是传出神经元,感受能产生的兴奋最终通过2传导到效应器B 因为在3处兴奋只能单向传导,所以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C 当1处受到损伤时,针刺足部仍会产生痛觉D 如刺激4处,在1和5处可检测到电位变化19、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组成及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 冲动的传递现象依赖于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变化B 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C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不同步D神经元永远不会呈单个的、游离的细胞而存在于生物体内20、运动员在长跑比赛中,会出现呼吸极困难、腿酸痛,甚至有不想再跑的念头、但是当听到震耳的“加油”声后,却能加速冲刺,其主要调节过程是()A声音——神经系统——心血管活动增强——促进有氧呼吸B声音——神经系统——甲状腺激素增高—一促进无氧呼吸C声音——神经系统——甲状腺激素增高——促进有氧呼吸D声音——神经系统——肾上腺素增高——促进无氧呼吸21、关于淋巴B细胞和淋巴T细胞的正确叙述是()A.都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的B.都是通过直接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C. 都是在胸腺中发育成的D.是通过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和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22、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CO2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这属于()A 神经调节B 体液调节C激素调节 D 内分泌调节23、(05天津高考题)成年女性排卵的前1天,血浆中雌激素、促性腺激素浓度互相调节,二者均逐渐增加。
血浆中血糖、胰高血糖素浓度互相调节,二者均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雌激素浓度上升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②雌激素浓度上升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加③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④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A ①③B ②④C ②③D ①④24、下列器官不受垂体的直接控制的是()A.胰岛B.甲状腺C.卵巢D.肾上腺27、当一个人的脊髓上部受到严重损伤时,针刺大腿,该伤者A 会产生缩腿反射,并感到疼痛B 会产生缩腿反射,不感到疼痛C 不产生缩腿反射,并感到疼痛D 不产生缩腿反射,也不感到疼痛25、在决定鲸的捕捞量时,研究了右图,该图表示鲸的出生率、死亡率与种群大小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曲线1代表死亡率,P代表该种群的最大数量B.曲线2代表死亡率,P代表该种群的最大数量C.曲线1代表出生率,P代表环境允许的最大数量D.曲线2代表出生率,P代表环境允许的最大数26、2009年9月11日齐鲁晚报刊登了“围剿”美国白蛾的图片。
据报道美国白蛾在山东省危害严重,人们采取了飞机喷洒农药、引进美国白蛾天敌——周氏啮小蜂等多种方法来对抗虫害。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美国白蛾属于外来物种,之所以能在我国大量繁殖是因为我国的环境条件非常适宜B.美国白蛾的种群不只是由其成虫组成的C.消灭和控制美国白蛾的最有效方法是飞机空中喷药D.引进美国白蛾的天敌——周氏啮小蜂可以有效控制白蛾的继续大量繁殖27、(新题快递)科学家通过对三种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和种群密度关系的研究,得到下列结果。
将此结果应用于农业生产时给我们的启示是()A.种群密度为4左右时是甜菜生产的适宜密度B.提高氮元素供应量后就可大幅度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C.欧洲防风草根的生长与种群密度无关D.合理密植的目的是提高农作物某些部位的产量28、、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调查发现某种一年生植物(当年播种、当年开花结果)的种群中存在下列情形:①因某种原因导致该植物中大约只有80%的种子能够发育成成熟植株;②该植物平均每株可产生400粒种子;③该植物为自花传粉植物。
目前种子数量为a,则m年后该植物的种子数量N可以表示为()A.400a·0.8m B.0.8a·400m C.a·320m D.320a m29、如图分别表示A、B两国人口的女性年龄组成图(设性别比例=1.0)。
横轴表示年龄,纵轴表示各年龄段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下列叙述能反映人口数量变化规律的是()A.图中涂成黑色的部分表示幼年个体,预计A国的人口出生率一定更高B.设A国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为a,人口基数为x,则y年后的人口总数为x+ayC .若B 国的平均寿命增加,出生率不变,则在和平年代,人口增长率将会增加D .若A 国实施晚婚政策,但每个育龄妇女生出人口数不变,则出生率也不变30、(2010·泰州质检)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 hm 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
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
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A .小于92只B .大于92只C .小于161只D .大于161只 31、如图是墨西哥和瑞士两国人口年龄结构比较,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该图可以帮助预测两国未来人口增长趋势B .人口增长率:墨西哥>瑞士C .根据该图不能预测两国人口的数量D .如果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墨西哥人口数量将维持稳定 32、(2010·济宁质检)某种群死亡率如右图中Ⅱ,出生率如图中Ⅰ,则在哪一时期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负荷量的顶点( )A .aB .bC .cD .d33、若某种群有成鼠a 头(计算时作为亲代),每头雌鼠生产仔16只,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1:1,子代幼鼠均发育为成鼠,所有个体的繁殖均相等,则从理论上计算,第n 代产生的子代数为 。
A .a ×8n -1 B . a ×8n +1 C . a ×8n D . a ×8n -234、在决定鲸的捕捞量时,需研究右图。
该图表示了生殖数量、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
图中哪条线表示生殖的数量,P 点代表什么? ( ) A .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 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 B .曲线2表示生殖数量,P 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 C .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 代表环境的负载能力D .曲线2表示生殖数量,P 代表环境的负 35、右图描述了一种鹿的种群增长速度的变化,在1935年大约有多少只鹿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而不会饿死 A . 12000 B .35000 C .50000 D .10000036、下表是调查某野山羊种族生存状况的原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