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hology 病理书
病理学课程大纲
病理学课程大纲(临床医学)第二章损伤的修复第一节再生熟悉:细胞周期和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
了解: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细胞再生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纤维性修复掌握:肉芽组织的形态及作用。
熟悉:瘢痕组织的形态和作用。
了解: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及机制。
第三节创伤愈合掌握: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的概念。
熟悉: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了解:骨折愈合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第一节充血和淤血掌握:淤血的原因、病变和后果。
熟悉:肺淤血和肝淤血的形态特点。
了解:充血第二节出血了解:病因和机制、病变和后果第三节血栓形成掌握: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
血栓形成的条件。
血栓的结局。
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熟悉:血栓形成的过程和血栓的形态。
了解:血栓形成的机制。
第四节栓塞掌握:栓塞、栓子的概念。
栓子运行的途径。
熟悉:肺动脉栓塞和体循环栓塞。
了解:脂肪栓塞、气体栓塞和羊水栓塞。
第五节梗死掌握:梗死的概念。
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熟悉:梗死的病变及类型。
了解:梗死对机体的影响。
梗死的结局第六节水肿熟悉:水肿的发病机制。
了解:病理变化、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章炎症第一节炎症的概念掌握:炎症的概念。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熟悉:炎症的局部和全身表现。
了解:炎症的原因。
第二节急性炎症掌握:白细胞渗出的主要阶段。
炎症不同阶段游出白细胞的种类。
主要炎症介质的作用。
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的病变特点。
熟悉:急性炎症过程中血流动力学改变。
局部炎症水肿的利弊。
白细胞渗出过程。
急性炎症的结局。
了解: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机制。
炎症介质。
出血性炎。
第三节慢性炎症掌握:一般慢性炎症的重要特点。
慢性肉芽肿性炎的概念。
结核结节的形态特点。
熟悉:肉芽肿的形成条件和组成。
炎性息肉和炎性假瘤的概念。
第五章肿瘤第一节肿瘤的概念掌握:肿瘤的概念。
第二节肿瘤的形态熟悉:肿瘤的形态。
第三节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掌握:肿瘤的异型性。
熟悉:肿瘤的分化。
第四节肿瘤的命名与分类掌握:肿瘤的命名了解:肿瘤的分类。
关于病理切片的教材
关于病理切片的教材,以下是一些书籍:
1. 《病理学》(Pathology)-这本书由著名的病理学家Kumar和Cotran编写,是病理学的经典教材。
它详细介绍了各种疾病的组织学变化和诊断方法,包括病理切片的技术和诊断。
2. 《临床病理学》(Clinical Pathology)- 这本书主要关注临床病理学的实践应用,包括血液学、免疫学和化学分析等方面。
它涵盖了常见疾病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以及相关的临床信息和实验室技术。
3. 《外科病理学》(Surgical Pathology)- 这本书专门讨论外科病理学方面的问题,包括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组织学类型和分级、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
它还涵盖了各种手术切除标本的处理和染色方法。
4. 《口腔病理学》(Oral Pathology)- 这本书专门讲述口腔疾病的病理学变化,包括口腔黏膜、牙周组织、唾液腺等方面的疾病。
它提供了口腔病理学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以及相关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
5. 《妇产科病理学》(Gynecological and Obstetric Pathology)- 这本书专注于妇产科疾病的病理学变化,包括子宫、卵巢、阴道、乳腺等方面的疾病。
它提供了妇产科病理学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以及相关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
病理学课件第一章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活体组织检查简称活检,是通过手术切取、穿刺、钳 取等方法,从患者活体获取病变组织或病变器官,通 过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及超微结构检查和组织培养 等方法,对疾病做出病理诊断,这是临床最为常用的 病理学检查方法,必要时还可以做术中冷冻病理检查。
尸体解剖检查简称
(二)病理切片观察
1.首先用肉眼观察切片,了 解整个切片的大致情况。 2.用低倍镜全面观察切片, 辨别是什么组织、病变部位、 与周围组织的大致关系。 3.在病变部位转高倍镜,观 察组织的形态及病变的细微 结构。
Company Logo
五、学习病理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 学习病理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作为 指导思想,正确认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共 性、个性及其转化规律;正确认识形态与功能、局部与 整体、原因与条件、健康与疾病的辩证关系,从而在本 质上认识疾病,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病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首先要认 真学好本学科的基本概念、病理变化和基本理论,这是 学好病理学的基础。此外,还要重视实验课,教材中有 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对疾病病变的描述,通过病理标本和 组织切片的观察有助于对病变特点的记忆并加深对理论 的理解。通过动物实验、动态观察疾病的各种表现,可 以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尸检,即对死者的
遗体进行病理解剖
和系统的形态学分 (一)
析。
尸体解
(二)活体组 织检查
通过采集病变处的细胞, 涂片染色后进行诊断。细 胞的来源可以是病变部位 的脱落细胞,也可以是自 然分泌物、排泄物或体液
(三) 细胞 中的细胞。
N2020008《病理学》教学大纲(56学时)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病理学课程编号: N2020008英文名称: Pathology课程性质: 必修课总学时: 56 讲课学时:47 实验学时:9学分:3.5适用对象: 中医学、中医学(5+3一体化)、中医学(5+3一体化)修园班先修课程:生物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
主要侧重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
中医专业开设病理学课程,目的是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从现代医学角度对患病机体的病理变化有一个完整的动态认识,同时也可以为学生今后从事中医药学的诊疗和研究奠定必要的病理学基础知识和理论。
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形态结构、机能和代谢的改变和转归,从而认识疾病的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病理学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和实验两部分。
理论教学内容又分为总论和各论。
总论主要学习不同疾病的共同的基本规律,各论主要学习各系统疾病的特殊规律。
理论教学应重视病理形态变化与功能代谢、临床表现的联系,重视病变局部与整体的联系,适当联系疾病的防治,适当介绍国内外病理学新进展。
实验教学要求学会观察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病理变化的方法,并能应用病理学知识综合分析病理学变化,能对所学疾病的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进行独立分析、作出初步结论。
病理学的教改基本要求是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目的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学、科学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绪论【教学要求】了解病理学的内容、任务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1. 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2. 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3.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4. 病理学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人卫版-病理学(最新超级完整版)
人卫版病理学(最新,最全版)绪论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医学基础学科,揭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转归。
一、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主要是研究和阐明存在于各种疾病的共同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转归等发生、发展规律,属普通病理学(general pathology),包括组织的损伤和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和肿瘤等章节。
各论是研究和阐明各系统(器官)的每种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及病变发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属系统病理学(systemic pathology),包括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淋巴造血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及传染病等。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需以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免疫学等为学习的基础,同时又为临床医学提供学习疾病的必要理论。
因此,病理学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一)人体病理学研究方法1、尸体剖验(autopsy):简称尸检,即对死亡者的遗体进行病理剖验,是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2、活体组织检查(biopsy):简称活检,即用局部切取、钳取、细针吸取、搔刮和摘取等手术方法,从患者活体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活检是目前研究和诊断疾病广为采用的方法,特别是对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细胞学检查(cytology):是通过采集病变处脱落的细胞,涂片染色后进行观察。
(二)实验病理学研究方法1、动物实验:运用动物实验的方法,可以在适宜动物身上复制出某些人类疾病的模型,并通过疾病复制过程可以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病理改变及疾病的转归。
2、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将某种组织或单细胞用适宜的培养基在体外培养,可以研究在各种病因作用下细胞、组织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病理生理学概论》
二、疾病
(一)对疾病概念的几种不确切提法:
1 .伴有疼痛或不适感 2 .组织细胞的形态学改变 3 .对外界环境不适应 4 .损害和抗损害的斗争
(二)疾病的现代概念: 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自稳态调节
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整理ppt
此现代概念的要点有四:
①任何疾病都是有原因的; ②疾病是机体自稳态的破坏; ③疾病时体内有机能、代谢和形态的变化, 反映在临床为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异常; ④疾病是一个过程。
The other does not smoke, drinks alcohol rarely, exercises regularly, and is relaxed and confident. Both people pass all laboratory tests and are declared free of disease.
变为“循证医学” 疾病谱的改变
整理ppt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学习方法
一、研究内容 1.疾病概论:研究疾病的普遍规律,即共
性。如疾病的概念、原因、条件等。 2.基本病理过程( basal pathogenesis ):
不同疾病中出现的成套的机能、代谢变 化,如发热、缺氧等。 3.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各种疾病的发 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病理过程。
整理ppt
Case study
Two people both are 40 years old with typical nine-to-five jobs. One smokes several packs of cigarettes a day, has three or more drinks every evening, is overweight, and is often anxious.
动物病理学名词解释
动物病理学名词解释动物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科学。
通过对动物器官、组织和细胞的形态学、生理学和化学变化进行研究,动物病理学可以帮助理解疾病的发展机制,为动物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在动物病理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和理解。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动物病理学名词,以及它们在疾病研究和诊断中的作用。
1. 病理学(Pathology)病理学是研究疾病本质和机制的科学。
它包括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进行观察、研究和解释。
病理学分为一般病理学和专门病理学两个方面。
一般病理学研究疾病的共性和规律,而专门病理学则研究某一特定疾病或器官系统的病理变化。
2. 病理变化(Pathological Changes)病理变化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动物器官、组织和细胞出现的异常变化。
病理变化可以包括形态学、生理学和化学方面的改变。
通过观察和描述病理变化,可以帮助识别和诊断疾病。
3. 病理诊断(Pathological Diagnosis)病理诊断是通过对病理标本(组织、细胞等)的观察和分析,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类型。
病理诊断是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4. 病理标本(Pathological Specimen)病理标本是指从患动物体内采集的组织、细胞等样本,用于病理学分析和诊断。
常见的病理标本包括手术切除标本、活检标本和尸检标本等。
通过对病理标本的检查和分析,可以了解病变的性质、范围和程度。
5. 病理报告(Pathology Report)病理报告是病理学家对病理标本进行观察、分析和总结后所撰写的文书。
病理报告通常包括标本来源、临床信息、镜下观察、病变描述、诊断结论等内容。
病理报告是医生和研究人员了解疾病性质和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
动物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科学。
通过对疾病的病理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帮助识别和诊断疾病,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病理检查报告
病理检查报告病理检查报告(Pathology Report)是医生测量和诊断患者身体各种异常情况的重要手段。
它是病理学家对样本进行分析后,提交的关于患者组织和细胞状况的正式报告。
对于需要揭示患者疾病状态的情况,这个报告通常被视为最终鉴定。
在医疗实践中,病理检查报告比临床症状和治疗记录更具权威性。
因此,了解病理检查报告的过程和结构对于许多患者和医生都非常重要。
病理检查的步骤病理检查通常需要进行以下步骤:1. 样本提取:在病人身上切取需要进行检查的组织。
这个过程通常会在手术中进行。
2. 固定和切片:获得组织样本后,需要将其固定在特定的化学物质中。
这个过程通常会用到福尔马林。
在材料完成固定后,技术人员会将组织切下薄片。
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为取样和涂片。
3. 染色:为了诊断组织或细胞的状态,样本通常需要使用染料。
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哈里斯卡穆氏染色和儿茶酚蓝染色。
这个过程为医生提供了可见的细胞和组织的可见性。
4. 分析:在染色之后,技术人员可以开始分析样本。
这个过程需要使用显微镜来评估组织和细胞是否正常。
5. 诊断和报告:最后,病理学家会对分析的结果进行整理,并将自己的诊断编写到病理检查报告中。
病理检查报告的结构病理检查报告可以包含各种各样的信息,可能包括细胞或组织类型,细胞或组织大小和形状,细胞或组织数量,和可能存在的任何异常情况。
病理检查报告也会对患者的疾病状况进行描述,这些状况可能涉及到癌症、炎症或其他疾病。
病理学家通常不会自己阅读报告,而是将其送交给主治医生。
主治医生根据报告来决定将如何向患者解释。
病理检查报告通常按以下结构排列:1. 标题:病理检查报告的主题2. 组织描述:对原始样本的细胞和组织进行细致的描述,包括大小、形状等。
3. V36T型:如果在样本中检测到任何V36T型,也会在报告中进行标注。
4. 诊断:病理学家对样本中发现的任何异常情况所作出的诊断。
5. 注意事项:对于样本中发现的任何异常情况进行重点关注的项。
《病理学》课程简介(临床医学等本科)
《病理学》课程简介课程名称:《病理学》英方名称:《Pathology》开课单位:第一临床学院病理学教研室课程性质:必修课总学时:112学时,其中理论:64学时,实验:48学时学分:6.2学分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麻醉学、法医学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及基本观察方法使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的临床专业、参加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而为培养面向2l世纪有后劲的全科医学人才服务。
内容简介:病理学是以解剖、组织、生理、生物化学、微免为基础,但其自身则是临床学科的直接基础,通过病理变化,联系临床表现等,为诊断、防治疾病提供理论基础。
病理学在医学中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
理论课讲授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投影胶片、辅以板书等方法课堂讲授。
实验课采用:数码显微镜和多媒体系统、幻灯、录像等演示;大体标本和镜下标本的观察;课堂讨论、自学和辅导。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教材:《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李玉林,6版,2004年。
参考书目:1.《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董郡,2版,1996年。
2.Pathology Harcourt Asia Mosby ,Bethan Goodman Jones. 20023.Robbins Basic pathology 7th ,Vinay Kumar, edition Peking University Medical Press 2003主讲教师:郑洪教授周正平副教授刘小丽副教授李春鸣教授邓卫安副教授杨永福副教授王玲讲师唐文台讲师。
病理学pathology
1.病理学pathology: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机制,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的改变,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科学。
2.萎缩atrophy: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是有条件的可逆性过程。
3.化生metaplasia:为了适应环境变化,一种已分化组织转变为另一种分化组织的过程。
4.变性degeneration: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5.脂肪变性fathy degeneration:又称脂肪变fatty change:正常情况下,除脂肪细胞外的实质细胞内一般不见或仅见少量脂滴。
如这些细胞中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则称脂肪变性。
6.虎斑心tigroid heart:是心肌脂肪变性时,左心室内膜心下肌和乳头肌处可见黄色条纹与暗红色心肌相间,状似虎皮斑纹。
7.心肌脂肪侵润myocardial fatty infiltration:是心包膜层脂肪组织明显增多,并沿心肌间质渗入,心肌萎缩,可致心脏破裂而引发猝死。
8.病理性钙化pathologic calcification:如果在骨和牙齿以外的其他组织内有固体钙盐沉积,称。
9.坏死necrosis: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死亡(核固缩,核溶解,核碎裂)。
10.坏疽gangrene: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菌的感染而呈现黑色,暗绿色等特殊形态改变。
11.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是新生的富含毛细血管的幼稚阶段的纤维结缔组织12.机化organization:是指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并取代各种失活组织或其他异物的过程。
13.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又称主动充血active hyperemia,简称充血。
一般指器官或局部组织细动脉血输入量增多。
14.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又称被动充血passive hyperemia,简称淤血congestior。
【医学课件】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
36
37
第五节 死亡与复苏
二、复苏
(一)复苏的概念
一切挽救生命的措施都可称为复苏(广义) 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抢救措施称为心肺复苏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 (侠义)
38
第五节 死亡与复苏
二、复苏
(二)复苏的步骤 1、心肺复苏
基础生 后续生 复苏后 命支持 命支持 处理
2.决定疾病特异性
10
(二)分类 :
1.生物性因素
疾
2.物理、化学因素
病 发
3.机体必需物质的缺乏或过多
生 的
4.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外 因
5.遗传性因素
疾
6.先天性因素 7.免疫因素
内 因
病 发 生
的
11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包括诱因)
在原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影响(促进或 阻碍) 疾病发生发展的各种因素。通常包括:
4
二、内容(content)
临床病理生理学 基础病理生理学
1、病理生理学总论——疾病概论
(general discussion in disease)
2、基本病理过程
( basic pathological process):
3、病理生理学各论——各系统器官病理 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of each system)
什么是病理生理学? 3
第一节 病理生理学的内容及其 学科性质
一、任务
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疾病全过程 中患病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机制,从而 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 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特点: 1.研究对象:患病机体
病理学英文教材
病理学英文教材
以下是几本常用的病理学英文教材:
1. Robbins and Cotran Pathologic Basis of Disease,9th Edition。
这本书是病理学的经典教材,内容全面,深入浅出,适合学生和医生使用。
2. Kumar, Abbas, and Aster's Robbins and Cotran Pathologic Basis of Disease,10th Edition。
这本书是病理学领域的权威教材,内容详实,语
言简洁,适合专业人士使用。
3. H&P Textbook of Pathology,3rd Edition。
这本书是病理学领域的经典教材之一,内容涵盖了病理学的各个方面,语言简练,条理清晰,适合学生和医生使用。
4. Bates' Guide to Examination Pathology,5th Edition。
这本书是一本实用的病理学手册,包含了各种疾病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适合医生和学生使用。
这些教材都可以在各大书店或者在线书店购买到。
如果您需要更详细的信息,可以联系专业的医学出版机构或者图书馆获取更多帮助。
第六版病理学教材
1绪 论病理学(patho1ogy )【概念】研究疾病的病因(ethiology )、发病机制(pathogenesis )、病理变化(patho1ogica1 changes )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为认识和掌握疾病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为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理论基础。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1、尸体剖检(autopsy ):简称尸检,对死者的遗体进行病理解剖和后续的显微镜观察,以确定诊断、查明死因,提高临床医疗水平;及时发现和确诊某些传染病、地方病、流行病和新发生的疾病,为科研和教学积累资料和标本。
2、活体组织检查(biopsy ):简称活检,用局部切除、钳取、细针穿刺、搔刮和摘除等手术方法,从活体内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诊断。
3、细胞学(cytology )检查:通过采集病变处的细胞,涂片染色后进行病理诊断。
4、动物实验(animal experiment ):运用动物实验的方法,可在适宜动物身上复制某些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以便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病理改变及疾病的转归。
5、组织和细胞培养(tissue and cell culture ):将某种组织或单细胞用适宜的培养基在体外加以培养,可研究在各种因子作用下细胞、组织病变的发生发展。
第一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概念】细胞和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称为适应(adaptation )。
在形态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一)萎缩(atrophy ):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器官的体积缩小。
未发育和发育不全不属于萎缩。
1、生理性萎缩: 2、病理性萎缩:分为①营养不良性萎缩:因蛋白质摄入不足、消耗过多和血液供应不足引起。
②压迫性萎缩:因组织与器官长期受压引起,如肾盂积水引起的肾萎缩。
③失用性萎缩:因器官组织长期功能和代谢低下所致,如长期卧床引起的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患病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研究对象不同正常机体患病机体正常机体患病机体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研究角度不同功能代谢形态形态功能代谢第一章绪论(Introduction)北大医学部病生理教研室王瑾瑜一、病理生理学的任务、性质与内容任务学科性质内容(一)任务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与机制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变化和原理探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二)学科性质综合性边缘学科沟通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 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三)内容(General concept of disease) 1.疾病概论中(病因学和发病学)的普遍规律。
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中(病因学和发病学)的普遍规律。
2.基本病理过程(Fundamental pathological process)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基本病理过程与疾病的关系3.系统病理生理学(systemic pathophysiology)主要系统的某些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而共同的病理过程。
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二、主要研究方法1.动物实验(Animal study)在动物身上复制类似人类疾病的模型 动物的自发性疾病临床观察临床检查和实验研究2.临床研究(Clinic study)三、病理生理学发展简史三、实验病理学(19世纪,Claude Bernard,法国)病理生理学(1879,俄国)问题:•什么是基本病理过程?疾病概论第二章(General concept of disease)疾病概论: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普遍规律和机制。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Health and disease)se?Is h ealt h si mp ly the abs enc e o f di seaCase studyMan, 35 years old, overweight, often anxious, smokes several packs of cigarettes and drinks three or more times a day.Man, 35 years old, relaxed and confident, does not smoke, drinks alcohol rarely and exercises regularly.Both people pass all laboratory tests andare declared free of disease.Question: Are they equally healthy?一、健康的概念(Concept of health)二、疾病的概念(Concept of disease)第二节病因学(Etiology)一、疾病发生的原因(Etiological factors)(一) 概念(Concept of etiological factors)(二) 病因分类(Classification of etiological factors)1. 生物性因素(biological factors)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全世界每年死亡人数的1/3缘于感染性疾病致病作用与其致病力/数量/侵袭力等有关2. 理化性因素物理性因素(physical factors)物理性因素(physical factors)(physical and chemical factors)机械力温度气压电流电离辐射外伤、骨折冻伤、烧伤、中暑高山病、潜水员病电击伤放射伤化学性因素(chemical factors)强酸、强碱、化学毒物、动植物毒素“反应停”儿童(海豹肢)3.营养性因素(nutritional factors )Nutritional deficiencyNutritional excess4.遗传性因素(hereditary factors)5.先天性因素(congenital factors)Fetal alcohol syndrome6.免疫性因素(immunological factors)7. 精神、心理、社会因素(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factors)忧郁、焦虑、悲伤、恐惧、精神创伤应激性溃疡、高血压二、疾病发生的条件(Precipitating factor of disease)诱因(predisposing factor)病因机体问题:•什么是健康?•什么是疾病?•什么是病因?什么是条件?二者关系如何?(Pathogenesis )第三节发病学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General rules of disease development)(一) 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Damage and anti-damage responses)(二) 因果交替规律(The reverse of cause-result in disease process)大失血心输出量↓(发病学原因) (结果)良性循环组织缺氧机械创伤大失血心输出量↓(发病学原因) (结果)微动脉微静脉收缩回心血量↓↓死亡恶性循环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微循环淤血(三) 局部和整体(Part and whole)神经、体液局部整体(The basic mechanisms of disease) 1. 神经机制(neural mechanism)2. 体液机制(humoral mechanism)3. 细胞机制(cellular mechanism)4. 分子机制(molecular mechanism)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血液分泌细胞即是靶细胞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研究疾病时功能代谢的变化及其发生机制器官水平问题:•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是什么?。
病理学第一章绪论与疾病概论
(病理学)
1、在基础教育中占很重要地位,是基础医学 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
2、临床病理学诊断是一级诊断,具权威性。 “doctor’s doctor”
2020/4/10
病理学的地位 (与其他基础和临床医学学科的关系)
2020/4/10
什么是自稳调节(内稳态,homeostasis)
是指在多种调节机制的作用下,机体内环境的 理化性质、各组织细胞及整体的功能与代谢保持相 对稳定的状态为稳态。
The ability of an organism to maintain the variables of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in the best possible stable or steady state condition.
胃肠透视发现胃小弯侧近幽门处有充盈缺损,B超显示 肝脏有多个大小不等强回声团。
临床采用化疗和营养支持疗法。以后患者逐渐消瘦、 贫血,腹胀及腹水,并出现咳血、咳脓痰及呼吸困难等 症状,X线显示肺部多发散在、界限清楚的圆形病灶,多 靠近胸膜,之间可见散在模糊片状阴影。
经抗感染治疗无效,入院后二个月死亡。
2020/4/10
解剖所见:
身体极度消瘦,体重30kg。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腹水2500ml,橙红、 半透明状。
胃:胃小弯近幽门处有一椭圆形肿瘤,中央有一4cm×3cm之溃疡,溃疡 边缘不规整隆起,切面呈灰白色、质硬,溃疡底凸凹不平,有处见出血坏 死。镜下见大量腺样细胞巢侵入粘膜下层、肌层及浆膜层。细胞异型性明 显,核分裂像多见。
用一种动态、变化、联系和辨证的观念学习, 形态结构、代谢功能、发病机制和对机体的影响 是各章节的重点。
病理学(北医版)
病理学病理学(Pathology)---研究疾病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发展演进过程及结局转归的基础医学课程。
第一章适应和损伤性变化都是疾病发生的基础性病理改变。
:萎缩,肥大,增生,化生一.萎缩(atrophy)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缩小。
其体积缩小或/和数量减少。
肉眼观察:萎缩的组织、器官体积常均匀性缩小,重量减轻,质地硬韧、色泽加深。
光镜观察:(1)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和数量减少(2)萎缩细胞胞浆内常有脂褐素增多(3)间质内纤维或/和脂肪组织增生。
电镜观察: 萎缩细胞的细胞器减少,自噬泡增多。
分类:生理性萎缩病理性萎缩:营养不良性萎缩.压迫性萎缩.失用性萎缩.去神经性萎缩.内分泌性萎缩.炎症性萎缩二.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
肉眼观察: 肥大的组织、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
光镜观察:(1)实质细胞体积增大。
(2)间质内纤维或/和脂肪组织减少.血管受压。
电镜观察:肥大细胞内细胞器及细胞内物质含量增多。
分类: 代偿性肥大:如高血压时的心脏。
内分泌性肥大:如雌激素作用下的乳腺。
三.增生(hyperplasia)实质细胞的数量增多。
分类:弥漫性.局灶性增生的原因:激素:如前列腺增生。
生长因子:如再生性增生。
代偿:如缺碘所致的甲状腺增生。
四.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
(只发生于同源性细胞之间)常见类型:.鳞状上皮化生:常见于气管、支气管、子宫颈肠上皮化生:发生于胃粘膜。
骨组织化生:多见于间叶组织、纤维组织。
意义:1.有利于强化局部抗御环境因子刺激的能力。
2.常削弱原组织本身功能。
3.上皮化生可癌变。
(化生是一种对机体不利的适应性反应,应尽量消除引起化生的原因.)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1缺氧:使细胞代谢紊乱2化学物质和药物3物理因素4生物因子5营养失衡:生命必需物质的缺乏或过剩6内分泌因素7免疫反应8遗传变异9衰老10社会—心理—精神因素:致心身疾病11医源性因素:致医源性疾病:可逆性损伤(变性) 不可逆性损伤(坏死)degeneration)是指细胞受损后代谢障碍导致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增多,又称细胞内外的物质蓄积。
病理学部分英文专业词汇1
病理学部分英文专业词汇组织适应及损伤biopsy活体组织检查简称活检,是用局部切除、钳取、穿刺针吸以及搔刮、摘除等手术方法,采取患者活体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疾病诊断。
pathology 病理学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原因、发病机制以及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改变的重要医学主干学科。
adaption 适应细胞和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受到内、外环境中过度的生理应激或轻度持续的病理刺激而发生的非损伤性反应,称为适应。
hyperplasia 增生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
增生可致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
增生是各种细胞分裂增殖的结果,也与细胞凋亡受到抑制有关。
可与肥大合并发生。
necrosis 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坏死组织内物质代谢完全停止,组织细胞的功能完全丧失,所以它是一种不可逆的变化,是组织细胞损伤最严重的一种。
hypertrophy肥大细胞体积的肥大,称为肥大。
其本质是由于实质细胞内的细胞器增多所致。
组织和器官的肥大通常是由细胞的肥大所致,但也可伴有实质细胞数量的增加。
肥大细胞的细胞代谢增加,功能通常增强。
atrophy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器官的体积缩小称为萎缩,其本质是该组织、器官的实质细胞的体积缩小和(或)数量减少。
萎缩一般是由于细胞功能活动降低、血液及营养物质供应不足以及神经和(或)内分泌刺激减弱以及老化引起。
metaplasia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替代的过程,称为化生。
degeneration 变性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含量增多,包括水变性、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黏液样变性、色素变性等hydropic degeneration 水样变性称细胞水肿,通常是细胞损伤中出现最早的改变。
缺氧、感染、中毒等凡是能引起细胞液体和离子内稳态变化的损害,都可导致细胞水肿,通常见于肝、肾、心等器官的实质细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动物病理学概论一、疾病的概念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
在疾病过程中机体表现出各种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以及各种相应的症状、体征和行为异常。
动物疾病包括以下基本特征:1、疾病是在正常生命活动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新过程,与健康有质的区别;2、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一定原因引起的,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
3、任何疾病都是完整统一机体的反应,呈现一定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这是疾病时产生各种症状和体征的内在基础。
4、任何疾病都包括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与转化。
5、疾病是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变化和一定的因果转化关系。
6、疾病时不仅动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减弱,而且其生产性能、特别是经济价值降低,这是动物疾病的重要特征。
二、疾病的经过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通常分为潜伏期(隐蔽期)、前驱期、临床经过期(症状明显期)、转归期(终结期)四个基本阶段。
三、疾病的转归是指疾病过程的发展趋向和结局。
疾病的转归一般可分为完全康复(痊愈)、不完全康复和死亡三种形式。
四、引起疾病的原因大致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
疾病发生的外因包括:生物性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包括温度、光能、放射能、电流、机械性因素、大气压、噪音等)、营养性因素。
疾病发生的内因包括:防御功能及免疫功能降低、机体反应性改变、遗传因素、特异性免疫反应第二单元组织与细胞损伤一、变性变性是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数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一般而言,变性是可复性改变。
变性可分为两大类:即细胞变性(常见的有细胞肿胀、脂肪变性及玻璃样变性等)和细胞间质的变性(有黏液样变性、玻璃样变性、淀粉样变性及纤维素样变性等)。
1、细胞肿胀是指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增大,胞浆内出现微细颗粒或大小不等的水泡。
细胞肿胀好发于心、肝、肾等实质器官的实质细胞,也可见于皮肤和黏膜的被覆上皮细胞。
2、细胞肿胀的病理变化:发生细胞肿胀的器官眼观体积增大,边缘变钝,被膜紧张,色泽变淡,混浊无光泽,质地脆软,切面隆起,切缘外翻。
根据显微镜下病变特点不同,细胞肿胀可分为颗粒变性(其特征是变性细胞的体积肿大,胞浆内出现微细的淡红色颗粒)和空泡变性(也称为水泡变性、气球样变,其特征是变性细胞的胞浆内、胞核内出现大小不一的空泡,使细胞呈蜂窝状或网状。
)。
3、脂肪变性是细胞内脂肪代谢障碍时的形态表现。
其特点是细胞浆内出现了正常情况下在光镜下看不见的脂肪滴,或胞浆内脂肪滴增多。
此种变性多发生于心、肝、肾。
4、轻度脂变时仅见器官色彩稍显黄色。
重度脂变时,器官体积肿大,边缘钝圆,表面光滑,质地松软易碎,切面微隆突,呈黄褐色或土黄色,组织结构模糊,触之有油腻感。
5、鸡脂肪肝综合征时,则肝切面由暗红色的淤血部分和黄褐色的脂肪变性部分相互交织,形成红、黄相间的类似槟榔或肉豆蔻切面的花纹色彩,称之为槟榔肝。
6、心肌发生脂肪变性时,透过心内膜可见到乳头肌及肉柱的静脉血管周围有灰黄色的条纹或斑点分布在色彩正常的心肌之间,呈红、黄相间的虎皮状斑纹,称之“虎斑心”。
如动物患恶性口蹄疫时。
7、脂肪浸润主要发生于心脏、胰腺、骨骼肌等组织内。
8、玻璃样变性可分为细胞内玻璃样变性、血管壁玻璃样变性、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性三种类型。
9、纤维素样变性又称纤维蛋白样变性,是发生于间质纤维及小血管壁的一种病理变化。
其病变特点是变性部位的组织结构逐渐消失,变为一堆境界不甚清晰的颗粒状、小条或团块状无结构的物质,呈强嗜酸性红染,类似纤维素(纤维蛋白)。
其实为组织坏死的一种表现。
因而也称为纤维素样坏死或纤维蛋白样坏死。
10、淀粉样变性也称为淀粉样变或淀粉样物质沉积症。
是指在某些组织的网状纤维、血管壁或间质内出现淀粉样物质沉着的病变。
多发生于肝、脾、肾和淋巴结等器官。
二、坏死是指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病理性死亡。
坏死组织、细胞的物质代谢停止,功能丧失,出现一系列形态学改变,是一种不可逆的病理变化。
1、引起坏死的常见原因有缺氧、生物性因素、免疫反应、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神经营养因素。
2、根据坏死组织的病变特点和机制,坏死组织的形态可分为凝固性坏死(干性坏死)、液化性坏死(湿性坏死)和坏疽三种类型。
3、坏死组织由于水分减少和蛋白质凝固而变成灰白或黄白、干燥无光泽的凝固状,故称为凝固性坏死。
肉眼观察凝固性坏死组织肿胀,质地坚实干燥而无光泽,坏死区界限清晰,呈灰白或黄白色,周围常有暗红色的充血和出血带。
光镜下坏死组织仍保持原来的结构轮廓,但实质细胞的精细结构已消失,胞核完全崩解消失,或有部分核碎片残留,胞浆崩解融合为一片淡红色、均质无结构的颗粒状物质。
凝固性坏死常见有以下几种形式:贫血性梗死(常见于心、脾、肾等器官)、干酪样坏死(见于结核病、鼻疽)、蜡样坏死(见于动物的白肌病)。
4、坏死组织因蛋白水解酶的作用而分解变为液态,称为液化性坏死。
常见于富含水分和脂质的组织如脑组织或,或蛋白分解酶丰富(如胰腺)的组织。
化脓性炎灶或脓肿均为液化性坏死。
5、继发有腐败菌感染和其他因素影响的大块坏死而呈现灰褐色或黑色等特殊形态改变,称为坏疽。
坏疽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干性坏疽常见于缺血性坏死、冻伤等,多继发于肢体、耳壳、尾尖等水分容易蒸发的体表部位。
坏疽组织干燥、皱缩,质硬、呈灰黑色。
坏疽区与健康组织间有一条较为明显的炎性反应带。
湿性坏疽(多发于肠、子宫、肺等,也可见于动脉受阻同时伴有淤血水肿的体表组织坏死)。
表现坏疽区呈污灰色,暗绿色或黑色的糊粥状,有恶臭。
气性坏疽(如阉割、战伤等合并产气荚膜杆菌等厌氧菌感染时)。
表现坏死区呈蜂窝状,按压时有捻发音。
局部组织呈污秽的棕黑色或表绿色,并肿胀。
6、机体处理坏死组织的方式有:反应性炎症、溶解吸收、腐离脱落、机化和包囊形成、钙化等。
7、皮肤、黏膜处的浅表性坏死性缺损称为糜烂;较深的坏死性缺损称为溃疡。
由于坏死形成的开口于表面的深在性盲管称为窦道。
8、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取代坏死物的过程称为机化;周围新生的肉芽组织将坏死组织包裹起来,称为包囊形成。
第三单元病理性物质沉着一、病理性钙化1、在骨和牙齿以外的组织内有固态钙盐沉积称为病理性钙化。
病理性钙化可分为营养不良性钙化和转移(迁徙)性钙化两种类型。
2、营养不良性钙化简称为钙化,是继发于局部变性、坏死组织和病理产物中的异常钙盐沉积。
3、宰后常见牛和马肝脏表面形成大量钙化的寄生虫小结节,此种病变常称之为“沙粒肝”。
4、一般来说,营养不良性钙化是机体的一种防御适应性反应,它可使坏死组织或病理产物在不能完全吸收时变成稳定的固体物质。
如结核病灶的钙化。
二、黄疸黄疸是由于高胆红素血症引起的全身皮肤、巩膜和黏膜等组织黄染的现象。
1、根据引起黄疸的原因可将黄疸分为溶血性黄疸(多见于中毒、血液寄生虫病、溶血性传染病、新生仔畜溶血病)、肝性黄疸(又称实质性黄疸)、阻塞性黄疸三种类型。
三、含铁血黄素沉着是指含铁血黄素在正常不见含铁血黄素的组织中出现和组织中含铁血黄素过多聚积的现象。
含铁血黄素沉着的器官和组织,除颜色变黄外,还常出现结节和硬化等病变。
四、尿酸盐沉着,即痛风,是指体内嘌呤代谢障碍,血液中尿酸增高,并伴有尿酸盐(钠)结晶沉着在体内一些器官组织而引起的疾病。
痛风可发生于人类及多种动物,但以家禽尤其是鸡最为多见。
尿酸盐结晶易于沉着在关节间隙、腱鞘、软骨、肾脏、输尿管及内脏器官的浆膜上。
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的关节炎,关节、肾脏或其他组织内尿酸盐结晶沉着而引起相应器官组织的损伤,痛风结石形成等。
痛风可能由蛋白质特别是核蛋白的摄入过多、肾脏损害、饲养管理不良和遗传因素等引起。
根据尿酸盐在体内沉着的部位,痛风可分为内脏型和关节型,有时这两型可以同时发生。
五、在空腔器官或排泄管、分泌管内,体液中的有机成分或无机盐类由溶解状态变成石砾样的固体物质的过程,称为结石形成。
形成的固体物称为结石。
结石形成是组织营养不良和盐类代谢障碍的综合结果。
结石形成一般都与局部炎症有关。
结石多发生于胃、肠、膀胱、胆囊、胆管、肾盂及胰腺排泄管。
第四单元血液循环障碍血液循环障碍可分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种类型。
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主要为心血管系统损伤及血容量、血液形状的改变所致,波及全身各器官组织。
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主要为某一局部或个别器官发生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或表现为局部器官组织血液含量和流速的改变(如缺血性梗死、淤血),或表现为血液形状的改变(如血栓形成、栓塞),或表现为血管完整性的破坏和通透性的改变(如出血)等。
一、充血/淤血局部器官或组织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
依据发生原因和机制不同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
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组织或器官的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也称为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中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为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动脉性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充血的组织器官体积轻度肿大,色泽鲜红,温度升高。
镜下变化为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管腔内充满大量红细胞。
静脉性充血的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淤血的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颜色加深,呈暗红或紫红色,表面温度降低。
镜下变化为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大量红细胞。
若淤血持续时间较长、侧枝循环不能建立时,可导致淤血性水肿、出血、组织坏死、间质结缔组织增生等,甚至发生淤血性硬变。
淤血组织易继发感染而发生炎症、坏死。
肺淤血:多见于左心衰竭和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时。
剖检,肺体积膨大,被膜紧张,呈暗红色或紫红色,在水中呈半沉半浮状态。
切面上常有暗红色不易凝固的血液流出,支气管内流出灰白色或淡红色泡沫状液体。
肝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时,急性肝淤血时,肝体积肿大,质地较软,呈紫红色,切面流出多量暗红色液体。
肾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时。
剖检,肾体积稍肿大,呈暗红色。
切开时,从切面流出多量暗红色液体,皮质常呈红黄色,故皮质和髓质界线清晰。
二、出血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外的现象称为出血。
根据出血的发生原因可将出血分为破裂性出生和渗出性出血。
由于心脏或血管壁明显受损而引起的出血称为破裂性出血。
破裂性出血可发生在心脏、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最常见的原因是外伤。
渗出性出血也称为渗漏性出血,是指由于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红细胞通过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损伤的血管基底膜漏出血管外。
渗出性出血多见于某些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如猪瘟、猪丹毒、炭疽、出血性败血病、鸡新城疫等)、淤血、中毒(有机磷、灭鼠药、砷等)对血管的损伤,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小板功能障碍、凝血因子缺乏等。
渗出性出血的病理变化常见的有点状出血(常见于皮肤、黏膜、浆膜,以及肝、肾等器官表面,多呈针尖大至高粱米粒大散在或弥漫性分布)、斑状出血(常形成绿豆大、黄豆大或更大的淤血斑)、出血性浸润几种。